农机化如何面对“加入WTO”的挑战

农机化如何面对“加入WTO”的挑战

一、农机化如何面对“入世”的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韩剑锋[1](2012)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有效性及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土地资源有限,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仅是提高农业生产量的有效手段,更是提高生产技术手段最简捷的途径。对农机购置进行补贴是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重要政策之一,然后,原有的补贴措施和政策实施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新形势下,研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有效性及运行机制,对于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对于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改善农业生产组织管理方式、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和判断,在梳理相关理论和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以现代公共选择理论、农业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农业政策学等基本理论为指导,阐述和分析了农村经济发展中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全面归纳和梳理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利用陕西省在实施农业机械化推广中的实际运行状况,实证分析补贴政策运行的经验,论文最后着力就补贴政策的运行创新机制和路径选择进行论证和阐述。按照逻辑关系与结构,将论文规划为三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为研究方案设计及理论推理和现状分析部分。本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进行较为系统客观的评述。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确定了研究方法、设计出本文的创新点。同时,系统分析了农机购置补贴的内在需求发展因素,为论文后述章节分析提供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三至第六章)为基础分析和系统分析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部分。本部分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与效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效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及机制创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路径创新等四个部分进行系统研究。第三部分(第七章)为结论和建议部分。经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总结前六章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补贴政策组织实施的发展现状及有效性提出若干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为:一是总结了以往农业机械化推广问题中过分强调宏观层面的倾向,将问题的研究引向农户购置农业机械运行环节的微观层面,使得有关农机购置和使用中的现实问题能够在理论创新中得以有效的解释和解决;二是从世界农业产业发展的全局视角,讨论农业生产组织进步中现代农业机具使用对农户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户收入,从而形成对农业机械化先进技术和先进机具的客观需求,突破了以往分析中仅限于从国内农业产业发展变化的分析视角;三是在微观层面研究中,通过总结中西部地区使用和推广先进农业机具的现实数据、经验,构建了补贴政策在实施中对农业产业贡献的评价体系。

周继鸿[2](2011)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农业机械化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是中国对外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建立的全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农业机械化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本文站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新高度,对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影响下如何调整广西农业机械化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本课题运用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与东盟国家经贸的影响,提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大推动了广西与东盟国家间双边贸易的发展。同时,按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了广西农业机械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价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动态模型—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估与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综合水平模型,分析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发展环境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首先从机遇与压力和挑战两个方面深入剖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提出了农村经济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慢、农业耕地面积少是制约广西农业机械化自身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次,以竞争力入手,从贸易量、产品结构、市场结构的角度对比广西与东盟农产品和农机产品的发展情况,并运用系统工程学中的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农机行业的关键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市场需求是广西农机行业参与竞争受制约的最根本、最深层因素,以此为指导,深化有关研究提供思路,分析解释结构模型结果的政策含义,提出应对对策建议;最后,站在全局和系统的角度,从政策、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服务五个方向提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影响下广西科学发展农机化的措施及对策。

鞠金艳[3](2011)在《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热点,反映在从2004年至2010年中央七个一号文件关于农业机械化的内容不断增多,内涵更加丰富,农业机械化在“三农”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被强化。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最大的农业主产区和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其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水平仍处于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因此,积极推进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了加速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进程,运用科学的农业机械化管理理论与技术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成为影响农业机械化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农业机械运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新形势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数据处理方法加强农业机械化管理领域中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科学、合理地解决农业机械化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促进农业机械化管理决策现代化、科学化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本文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科学、准确的把握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农业机械化的未来发展态势、目标,提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措施,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机械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为了能深入系统的研究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根据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数据资料,结合农机管理局实地调查情况,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现状、发展的有利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分析。(2)为科学的评价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在分析比较现有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针对种植业对灌溉和植保要求较高,及原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只能体现农机总量的变化,没有考虑农机的配套情况,农机人员的评价只能体现人员素质不能体现人员数量变化的情况,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改进研究。(3)应用专家调查法和查阅文献的方法确定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和权重。用综合评价法测算20012008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利用测算结果分析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发展变化及阻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利用2008年统计数据,对黑龙江省各个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地区比较,为分地区指导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4)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进行辨识和展望。第一,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因素进行辨识;第二,选择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社会与经济环境因素、农业生产资源因素、农机装备及技术因素共3类22个因素,依据黑龙江省20012008年的有关数据,建立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模型,确定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与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环境因素进行预测和展望;第四,对农业机械化未来发展环境进行综合分析。(5)鉴于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态势有明显的非线性特性,其发展变化具有增长性和波动性,对于拟合方法要求较高。通过对灰色预测法、回归预测法、BP神经网络预测法及遗传算法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态势进行预测的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组合预测方法、基于遗传算法的改进GM(1,1)模型、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误差修正模型等新方法,并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态势进行了预测。(6)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环境支撑,同时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环境也有促进作用。为了探求农业机械化和发展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确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最直接、最强烈的地区经济、农业经济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关系模型;然后,根据黑龙江省地区经济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未来发展情况,通过经济增长与农业机械化增长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经济增长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7)根据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预测结果和经济发展对农业机械化需求预测,并与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先进水平相比较,综合考虑最终确定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的具体发展目标值;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黑龙江省经济实力增长,机械化发展对每年对财政投入需要量,政府每年可以对农机发展投入的资金量,国家补贴政策,农机服务组织,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农机工业发展等方面对发展目标的实现进行可行性分析。(8)提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及对策措施。考虑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有较高的投资效益,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相对薄弱环节及保护环境等,同时结合黑龙江省大农业发展战略,提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根据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及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因素提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为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科学决策和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陈宝峰[4](2005)在《新时期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人们对“三农”问题关注程度的增加,农业机械化问题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农机化促进法的出台、农机购买补贴政策的实施预示着农机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的到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对山西省的农机化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作者在对国内外有关农机化发展研究文献分析、及对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案例调查的基础上,逐一研究了山西省农机化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首先,分析了新时期的基本特征,从科学发展观在农机化领域中的应有体现及农机化发展指导思想变化历程这两个方面着手,总结出了指导整个农机化发展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三农为本、注重效益、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新的农机化发展观。 其次,分析了山西省农机化的发展现状,对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了山西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对山西省的农机化发展环境进行了研究。利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研究了农机化同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农机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建立了农机化发展影响的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了影响山西省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山西省未来农机化发展条件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展望,具体测算了影响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的相关指标未来发展水平。 第四,研究了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发展布局。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对山西省2010和2020年的农机化的发展目标进行了分析预测,确定了发展目标;根据新的农机化发展观的要求,分析了山西省农业机构及相应的农机化水平,提出了山西省农机化的发展重点;利用综合聚类分析方法,对山西省115个县(市)进行了农机化发展类型划分,提出了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策略;针对山西省确定的农业发展布局,提出了相应的农机化发展对策。 第五,对农机化的公共产品属性进行了分析论证,具体测算了政府对农机化的应有支持力度,并提出了相应的支持策略。 最后,对整个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并指出了区域农机化发展问题的研究方向。

江惠云[5](2005)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4年,在我国农机化发展史上是极为重要的一年,年内发生的两件事足以将它视为我国农机化发展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始。一是中央将对农民购买农机给予直接补贴作为一项重要的支农惠农政策,从以往国家支持农业主要是补贴流通领域和给农业工作部门投资,到国家财政资金直接补贴农民,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开始实施,从过去靠行政、政策、规划指导农机化发展,到国家立法来促进农机化发展。可以预见,今后将很快出现一个农机发展新的热潮。 本研究从研究农业工程技术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入手,对建国以来我国农机化发展历程及特征进行分段分析,并重点从综合农机化水平、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科技创新、农机装备工业、农机服务体系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机化发展现状和水平。在此基础上,从农机拥有状况、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科技创新体系、企业创新能力、政策及条件保障、观念认识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我国农机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政府重视、农民需求、农机产品、作业环境和经济收益等,从农机化发展的社会氛围、经济基础、技术水平、市场条件和发展机制等方面分析得出“我国已经开始进入农机化快速发展的机遇期”的客观判断。 基于上述对农机化现状的全面认识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客观判断,作者结合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重点分析了我国未来10到20年四个领域十三个方面的农机技术装备需求:节水工程技术装备、耕作技术装备、种子工程技术装备、主要作物生产关键技术装备、畜牧业生产技术装备、动植物保护技术装备、生态农业、工厂化农业技术装备、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装备、畜禽加工技术装备、果蔬加工技术装备、水产品加工技术装备、精准农业技术装备、农村能源工程技术装备。提出了我国农机化发展的主要措施:结合区域特点,确定农机化发展重点;结合构建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结合技术需求,构建农机科技创新体系;结合行业特点,提高农机产业水平。

杨敏丽[6](2003)在《中国农业机械化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站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新高度,对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互关系和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新阶段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探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道路和技术路线,提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为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科学决策和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农业国际竞争力要具有“更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将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归纳为竞争能力(内因)和竞争环境(外因)两大方面,并得出农业生产要素状况是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根本原因的结论。从提高竞争能力和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两个方面对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和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指导思想、技术路线选择和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发展时期,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新阶段要走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有效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农业机械化道路,突出多样化、综合性、优质高效性,与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相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选择技术进步与发挥劳动资源优势相结合的组合型农业机械化技术路线。 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引入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提出农业机械化过程是技术进步和新陈代谢过程,对农业机械化投入将产生内生增长的良性循环效应,产生收益递增,从而提高农业的竞争能力。建立了以资源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环境为条件的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世界上20个农业大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分类、评价,证明该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实用、可行。提出农业机械化是当前影响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并紧紧围绕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和实现我国2020年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进行定量预测。研究提出了保障目标实现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政策,创新组织形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刘涛[7](2003)在《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为目标推进新疆农业机械化》文中提出本文阐述了农机化在新形势下的作用 ,提出了推进新疆农业机械化的观念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发展思路。

周传友[8](2002)在《与时俱进 加快发展团场农机化事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随着农场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以及入世后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集约化生产经营的农场农机化事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1 更新观念认清形势,更好地发挥农机化事业的重要作用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入世”后的要求以及农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农场已着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紧紧围绕“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目标,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对农机化事业仅限

黄建平[9](2002)在《抓住入世机遇 促进农机发展》文中研究指明

周立明[10](2002)在《把握加入WTO机遇 加快我省农机化发展》文中指出 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正式加入了WTO,这意味着中国已融入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经济主流。入世将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起到巨大地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诸多部门提出严峻挑战。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因而"入世"将会在现阶段对农业产生较大冲击。加入WTO,对于农业生产力的主要组成和重要标志的农业机械化而言,是风险与利益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我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机大省,如何把握"入世"的机遇,努力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迅速提高我省农业

二、农机化如何面对“入世”的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机化如何面对“入世”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有效性及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1.3.1 国外研究的状况
        1.3.2 国内研究的状况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框架
        1.4.4 理论基础
    1.5 研究特色与可能创新
        1.5.1 研究的特色
        1.5.2 可能的创新
        1.5.3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农机购置补贴的内在需求
    2.1 中国进入 WTO 与农业发展的国际化问题
        2.1.1 加入 WTO 后对农机化发展提出的新标准
        2.1.2 WTO 成员国促进农机化的政策及效果
    2.2 地区增长的内在差异与农业机械化
        2.2.1 我国地方经济增长的差异性
        2.2.2 区域发展差距对农机购置需求的影响分析
    2.3 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后对农机需求的影响分析
    2.4 农民对农机需求的研究
        2.4.1 农机购置能力的内涵设定
        2.4.2 农机购置能力的影响因素
        2.4.3 农机购置能力的定量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与实际效果
    3.1 世界农业发展与机械化装备发展
        3.1.1 进入本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状况
        3.1.2 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3.2 国际农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分析
        3.2.1 农业补贴政策的目标体系
        3.2.2 农业补贴政策的具体内容
    3.3 我国农业发展中机械化的补贴政策及实施效果
        3.3.1 农业补贴政策的制度变迁
        3.3.2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
    3.4 财政专项补贴与农机购置实际需求分析
        3.4.1 专项补贴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3.4.2 专项补贴高度分散了配置功能弱化
    3.5 小结
第四章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4.1 农业补贴政策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分析
    4.2 购置农机的收益性问题分析
    4.3 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的有效性分析
        4.3.1 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
        4.3.2 提升了农机科技水平
        4.3.3 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4.3.4 刺激了农村需求市场
        4.3.5 推进了农业持续发展
    4.4 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4.4.1 数据的选取
        4.4.2 模型的构建
    4.5 小结
第五章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及机制创新
    5.1 农机购置补贴机制创新体系的优化分析
        5.1.1 分析体系的优化原则
        5.1.2 分析体系的设计思路
    5.2 农机补贴投入机制的现状分析
        5.2.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
        5.2.2 农业购置补贴投入机制分析
    5.3 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机购置补贴运行机制
        5.3.1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成效
        5.3.2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5.3.3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运行的长效机制分析
    5.4 农机购置补贴运行机制的创新
        5.4.1 现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存在的缺陷
        5.4.2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机制
    5.5 农机购置补贴的保障机制
        5.5.1 完善农机购置政策补贴的实施计划
        5.5.2 建立农机购置补贴的金融支持和信用体制
        5.5.3 推进农机制造装备产业开发技术改造
        5.5.4 健全农机购置补贴服务组织体系
    5.6 小结
第六章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路径创新—陕西省的实践
    6.1 农机购置补贴的国际经验和启示
        6.1.1 发达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经验
        6.1.2 发展中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经验
    6.2 农机购置补贴的经验启示
    6.3 陕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路径创新
        6.3.1 实施农业机械化补贴政策的必要性
        6.3.2 创办农机购置补贴超市的需求背景
        6.3.3 农机购置补贴超市的基本做法
        6.3.4 农机购置补贴超市的特点
        6.3.5 陕西农机补贴超市的启示
        6.3.6 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的建议
    6.4 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均衡发展
        7.1.2 促进农民增收速度,提高农民收益水平
        7.1.3 加强统筹城乡经济,推动关联产业发展
    7.2 政策建议
        7.2.1 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
        7.2.2 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7.2.3 因地制宜制定农机购置补贴标准
        7.2.4 构建财政与金融并举的补贴方式
        7.2.5 以法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7.2.6 强化技术确保农机生产安全
        7.2.7 创新机制提高农机生产效率
    7.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7.3.1 购置补贴政策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
        7.3.2 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的收入增长规律
        7.3.3 全方位实地调查使研究结果更为客观
        7.3.4 社会中介组织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农业机械化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国-东盟自贸区构建对广西与东盟经贸的影响
    2.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2.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内容框架
        2.2.1 货物贸易自由化
        2.2.2 服务贸易自由化
        2.2.3 投资自由化
        2.2.4 经济技术合作
    2.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产生的影响
        2.3.1 双边贸易
        2.3.2 投资合作
        2.3.3 贸易结构
    2.4 广西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发展
        2.4.1 广西与东盟贸易情况
        2.4.2 广西与东盟双边贸易结构特点
第三章 广西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环境分析
    3.1 基本情况
        3.1.1 农业机械装备水平
        3.1.2 农业生产经营情况
        3.1.3 农业农村经济效益
    3.2 水平评价
        3.2.1 模糊综合评判法原理
        3.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3 广西农机化水平评价
    3.3 环境分析
        3.3.1 环境调查
        3.3.3 SWOT分析
    3.4 发展预测
        3.4.1 方法概述
        3.4.2 发展预测
第四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4.1 机遇
        4.1.1 政策机遇
        4.1.2 市场机遇
        4.1.3 商贸机遇
        4.1.4 发展机遇
    4.2 压力与挑战
        4.2.1 东盟国家
        4.2.2 国内同行业
        4.2.3 广西自身发展条件制约
    4.3 实证分析
        4.3.1 农机产品进出口贸易对农机化的影响
        4.3.2 农业产品进出口贸易对农机化的影响
        4.3.3 系统分析
第五章 广西农业机械化应对自贸区建立的对策建议
    5.1 政策方向的对策
    5.2 产业方向的对策
    5.3 科研方向的对策
    5.4 人才队伍建设方向的对策
    5.5 服务方向的对策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有关的研究
        1.2.2 国内有关的研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
    2.1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分析
    2.2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
        2.2.1 农业机械拥有量平稳增长,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2.2.2 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发展情况
        2.2.3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
        2.2.4 农业机械化经营形式的发展
        2.2.5 农业机械化投入与经营水平
    2.3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
    3.1 设置评价指标的原则
    3.2 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分析方法的改进
        3.2.1 评价指标的设置
        3.2.2 评价指标权重及标准值的确定
        3.2.3 综合评价方法
    3.3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
        3.3.1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
        3.3.2 评价结果分析
    3.4 黑龙江省各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评价
        3.4.1 各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
        3.4.2 各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环境辨识与展望
    4.1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环境辨识
    4.2 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影响因素的关联分析
        4.2.1 灰色综合关联分析法
        4.2.2 选择变量和整理数据
        4.2.3 主要影响因素与农业机械化的灰色综合关联度
        4.2.4 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
    4.3 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环境展望
        4.3.1 自然环境条件
        4.3.2 社会环境的变化
        4.3.3 经济环境预测分析
    4.4 农业机械化未来发展环境的综合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研究
    5.1 确定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所采用的指标
    5.2 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制定原则
    5.3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预测
        5.3.1 预测方法分析
        5.3.2 农业机械装备水平预测
        5.3.3 基于改进GM(1,1)模型的农业机械化经营效益预测
        5.3.4 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组合预测
    5.4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对农业机械化需求的预测
        5.4.1 农业机械化与经济发展定量关系
        5.4.2 农业机械化发展各指标比较分析
        5.4.3 农业机械化需求预测
    5.5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的确定
        5.5.1 农业机械装备发展目标
        5.5.2 农业机械化经营效益发展目标
        5.5.3 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发展目标
    5.6 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5.6.1 黑龙江经济实力增强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5.6.2 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确定
        5.6.3 农民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支付能力
        5.6.4 国家补贴政策支持
        5.6.5 农机化服务组织和服务模式的发展
        5.6.6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发展空间
        5.6.7 黑龙江省农机工业的良好发展及技术进步
        5.6.8 农业机械化发展体制和法规保障不断完善
    5.7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及对策建议
    6.1 加快推进主要农业生产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
        6.1.1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发展重点选择
        6.1.2 黑龙江省主要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需求
    6.2 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6.3 以节本增效为重点,发展节约型、环保型农业机械化技术
        6.3.1 节水灌溉技术及机械
        6.3.2 保护性耕作技术及机械
        6.3.3 设施农业技术及机械
        6.3.4 精确高效施药技术及机械
    6.4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6.4.1 加快和完善农机政策法规建设,依法促进黑龙江省农机化发展
        6.4.2 建立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
        6.4.3 加强对黑龙江省农民和农机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6.4.4 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黑龙江省农机工业发展
        6.4.5 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机作业服务水平
        6.4.6 土地产权制度创新,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6.4.7 以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拉动为手段
        6.4.8 加强农机与农艺重大问题协调
        6.4.9 提升节约型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
        6.4.10 实行农业机械化发展区域化
        6.4.11 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新时期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思路
第二章 新时期的基本特征与新的农机化发展观
    2.1 新时期的基本特征
    2.2 新的农机化发展观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现状分析
    3.1 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的特征分析
    3.2 山西省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机化发展环境研究
    4.1 农机化发展环境研究概述
    4.2 农机化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4.3 “三农”的解决途径及农机化需求预测
    4.4 农机化发展主导因素分析
    4.5 农机化发展环境的展望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目标研究
    5.1 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目标研究概述
    5.2 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的初步估算
    5.3 专家调查预测分析
    5.4 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的具体确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农机化发展重点与布局研究
    6.1 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的重点
    6.2 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类型区域划分
    6.3 与山西省农业区域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农机化区域发展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和措施研究
    7.1 农业机械化的公共产品特性分析
    7.2 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适宜支持力度确定
    7.3 对政府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8.2 对山西省未来农机化发展的建议
    8.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5)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我国农机化发展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内容及初步结论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我国农机化发展基本现状
    一、我国农机化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基本现状
    三、我国农机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我国农机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五、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农机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三章 我国农业技术装备需求分析
    一、种植业生产技术装备
    二、畜牧业生产技术装备
    三、加工业生产技术装备
    四、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装备
    五、精准农业技术装备
第四章 区域农机化发展重点选择
    一、区域农机化发展状况分析
    二、区域农机化发展战略选择
    三、我国主要农业地区农机化发展重点
第五章 建立农机化发展投入机制
    一、我国农机投资主体
    二、不同投资主体的结构分析
    三、构建以财政补贴政策为引导的农机投入机制
第六章 构建农机科技创新体系
    一、我国农机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建设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必须把握的原则
    三、建设新型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路与目标
    四、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框架
第七章 提升农机产业水平
    一、农机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
    二、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与行业竞争能力的提升
    三、规范市场行为与行业竞争能力的提升
第八章 关于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几点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农业机械化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业国际竞争力与农业机械化理论述评
    2.1 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述评
    2.2 农业机械化理论述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研究
    3.1 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3.2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研究
    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3.4 新阶段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3.5 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研究
    4.1 总体需求分析
    4.2 区域需求分析
    4.3 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与趋势
    4.4 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阶段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与技术路线选择
    5.1 新阶段农业机械化道路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5.2 农业机械化的技术路线选择
    5.3 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选择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7)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为目标推进新疆农业机械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充分认识和发挥农机化在新形势下的重要作用
2 与时俱进, 以创新求发展
    2.1 观念创新
    2.2 体制创新
    2.3 科技创新
    2.4 管理创新
3 加强领导, 努力提高农机化管理服务水平

四、农机化如何面对“入世”的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有效性及运行机制研究[D]. 韩剑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农业机械化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 周继鸿. 广西大学, 2011(07)
  • [3]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 鞠金艳. 东北农业大学, 2011(01)
  • [4]新时期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研究[D]. 陈宝峰.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5]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研究[D]. 江惠云. 南京农业大学, 2005(05)
  • [6]中国农业机械化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杨敏丽. 中国农业大学, 2003(03)
  • [7]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为目标推进新疆农业机械化[J]. 刘涛. 中国农机化, 2003(02)
  • [8]与时俱进 加快发展团场农机化事业[J]. 周传友. 新疆农机化, 2002(06)
  • [9]抓住入世机遇 促进农机发展[J]. 黄建平. 四川农机, 2002(05)
  • [10]把握加入WTO机遇 加快我省农机化发展[J]. 周立明. 湖北农机化, 2002(05)

标签:;  ;  ;  ;  ;  

农机化如何面对“加入WTO”的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