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副产品的加工利用

桑葚副产品的加工利用

一、桑树副产品的加工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胡少华[1](2020)在《新发展理念下桑产业发展路径分析及启示》文中指出发展乡村农业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结合新发展理念,分析桑产业发展路径中的作物特性、文化和政策影响及品种筛选、选择加工方向等问题,得到以下启示: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科技创新为推动力,发展乡村农业经济是完善共享经济体系、缓解我国发展不协调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宋宁艳[2](2020)在《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滋养了许多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传统果园,其中一些一直延续至今,进而被评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果园作为中国复合式农业生产系统的代表,涵盖了种植业与养殖业,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多种经营方式的缩影,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树粮结合、果蔬结合与种养结合三种形式,经营管理中受传统农耕思想指导,坚持“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基本理念。传统果园中多方面的技术体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农业系统,其中包括林间管理技术体系、林下管理技术体系及乡土知识体系三大方面,前两者是具体操作技术,后者则属于理论支撑。林间管理技术体系,主要集中于对果树的管护,这些技术体系兼顾果树从“生”到“长”的全过程,如繁育技术、花果管理、防虫技术,是传统果园农业技术的特色体现;而传统果园林下管理技术体系则是从大田农业生产借鉴而来的技术经验,但又与之不同,传统果园结合当地特色,衍生出与众不同的技术体系,均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而构成乡土知识体系的主体是果农,他们经过实践形成有关“天”、“地”、“人”的乡土知识,并经过士人阶层与统治者的助力,在乡土文化的影响下最终形成知识体系。传统果园历史悠久,经历了传统时期、西方科学引进后与现代农业反思三个阶段的演变,促使演变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多方面,并暗含规律。传统果园历经数久演变而不衰与坚持传统技术体系具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对当地与整个流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探究传统果园能够长期维持的原因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与查阅古籍文献,从横向分析其内部的技术体系与管理机制,以传统果园演变历程为纵向研究出发点,从而得出黄河流域传统果园能够长期维持的原因与坚持传统技术体系有着密切关系,并进一步探析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的产生的效应。传统果园经久不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引起思考,其生产、管理技术与经验对现代果园及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婷,史承勇,唐英[3](2020)在《陕西石泉桑蚕养殖系统保护性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陕西石泉桑蚕养殖系统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6年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为保护石泉桑蚕养殖系统遗产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和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遗产资源价值构成和现状评判,并结合其发展特色,构建以"种植系统—养殖系统—生态系统—解说系统"为体系的桑蚕共融系统,提出"构建生态博物馆+拓展种养殖规模+扩大生态模式推广范围+实施‘桑—旅—文’融合发展"的桑蚕养殖系统保护性发展策略,对中国同类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发展提供参考。

张蒙蒙[4](2019)在《基于蚕桑主题的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齐河古晏生态农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农村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能源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越来越重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使得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逐步向农业资源融合发展的模式靠拢。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多年的农业生态园作为一个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激发了人们对乡野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憧憬,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蚕桑产业作为我国农业的原始产业,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农业的文化与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倡议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蚕桑产业在中国重新受到重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充分开发蚕桑产业资源潜在的多元化功能,其开发的多元化功能质量直接关系着我国蚕桑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以蚕桑为主题,运用生态学、循环农业、景观设计学等原理探讨了蚕桑农业生态园规划建设的内容和方法,并以齐河古晏生态农庄为例进行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生态农业和蚕桑产业的概念和内涵为切入点,对国内外生态农业的发展概况及实践案例进行了概括与分析,归纳总结了农业生态园发展的四种模式及农业生态园的功能。(2)探讨了蚕桑产业和生态农业的关系,提出了以蚕桑为主题的农业生态园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定位、设计原则和蚕桑产业生态链的规划内容。以齐河古晏生态农庄发展蚕桑主题的农业生态园为实例,通过桑基鱼塘循环农业的模式来进一步实证以蚕桑为主题发展农业生态园的科学性和可行性。(3)本文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以蚕桑为主题的齐河古晏生态农在进行了规划设计,整个园区按照“一带、两心、两馆、三区”总体布局,并提出了各分区的建设内容和进行了项目分区设计,总结了蚕桑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对我国蚕桑产业振兴有重要参考价值。

罗敏赡[5](2019)在《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二○年是国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因此打好扶贫的攻坚战刻不容缓。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业要取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的走农业产业化这条道路。河池市地处广西的西北部,是贫困县聚集的城市,在国家“东桑西移”的政策影响下,河池市桑蚕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亦成为该地区主要的民生产业,是提高地区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笔者通对河池市桑蚕产业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了解目前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现状,总结出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中所存在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挑战,构建SWOT矩阵,并以矩阵中所得出的战略措施为参考,对河池市桑蚕产业化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对策提出了建议。现阶段河池市桑蚕产业应克服自身出现的瓶颈,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深化产业链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建立优质茧丝培育基地;完善建立合作社组织,深化桑蚕体制改革;继续做大做强具有河池市特色的桑蚕产业品牌;力求在巩固自身发展优势的基础上,从根源解决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下,走出一条具有河池市自身特色的桑蚕产业化道路,推动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健康稳定的发展。

钱伶俐[6](2019)在《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春花作物生产研究》文中提出太湖地区的春花作物主要包括大小麦、油菜、蚕豆、紫云英等,其生产历史悠久。太湖地区关于春花作物栽培和利用技术经验丰富,其作为养地和绿肥作物,在当地以水稻种植为核心的轮作复种制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清以前太湖地区春花作物生产栽培与利用已初步发展,但仍处于探索阶段。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春花作物地种植更为普遍,栽培技术也更为完善,并形成具有区域代表性的生产特色。在种植制度方面,明清时期春花作物与水稻的轮作复种成为太湖地区的一大种植特色,主要分为麦稻、油稻、肥稻三类种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并完善了春花作物与棉花、桑树的种植方式。从明代发展至清代,麦稻复种的种植模式更为普遍。当地人口激增、市镇经济兴起等多重因素导致农作物的供需愈发不平衡,致使麦类与早稻复种发展到与晚稻复种,这种植制度的改进推动了粮食亩产量的增产。油菜虽作为太湖地区发展较迟的作物,但到清代时其种植面积已超过麦类且油稻复种制度的发展十分迅速。值得一提的是,油菜还是太湖地区重要的油料作物。肥稻轮作主要包括蚕豆——水稻、紫云英——水稻两种种植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为水稻提供大量的肥料和补偿土壤肥力。商品经济的刺激导致太湖地区以棉、桑为主的经济作物快速发展,为配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春花作物与棉、桑的间作套种模式应运而生。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春花作物栽培种植技术也日趋完善。明清时期的农业仍旧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主,农业不可避免的受到气候、土壤、水分等因素的影响。太湖地区农民在长期田间劳作中,根据春花的季节时令及生长特性,注重利用各种农作物之间的互利互补关系,合理安排种植时间,改进生产栽培技术。农民总结出春花作物整地播种、施肥管理、收获、贮藏、加工的生长栽培技术,致使太湖地区的农事活动安排地更加高效紧凑。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春花作物生产技艺的完善促进了亩产量和价格的大幅提高,春花作物的生产效益也日益凸显。这不仅对太湖地区农户的生计产生了重要影响,也补给了粮食短缺、改善了当地饮食结构。太湖地区民众逐渐形成了与春花作物息息相关的食用传统,除小麦作面食、油菜作蔬菜食用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充分发挥其作用。其农副产品如油饼饲养牲畜、菜籽油燃灯照明、蚕豆和紫云英发酵壅肥等。春花作物在实现食用价值的同时,对农业生态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农区种养结合的关键在于人畜尿粪、作物秸秆等作为肥料还入田中,及农副产品饲养家畜。这些都遵循农业资源“来之于土,归之于土”的生态循环利用法则,使太湖地区的农业生产呈现出新面貌。到清代中叶,农民注重蚕桑发展,而对水田作物的生产在无形中松懈下来,加之春花价格降低,由此导致了春花作物的产量急剧下降。农民对种植春花作物的热情大减,甚至对于栽种春花的技术也日渐生疏。目前虽大力提倡种植春花作物,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春花生产还未完全恢复到明清时期所记载时的状况,引发了我们对春花作物生产与利用的探讨与研究。

鲍赛[7](2019)在《桑葚籽油提取技术及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食用油产量仅能满足市场需求量的1/4,国产食用油缺口较大,并且存在食品资源综合利用率偏低的现象。桑葚籽是桑葚产品加工过程中容易被人废弃和忽略的副产物,但实际上桑籽中营养丰富,尤其油脂是桑葚籽中含量最多的成分,作为油料供给对象能体现出一些常见油料中没有的特殊功效,是可以得到最广泛应用的对象。综合开发利用桑葚籽资源,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我国桑葚产业的快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以桑葚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桑葚籽成分组成,桑葚籽油(MSO)的有效提取及性质研究,并给出桑葚原油产品标准基本指标参考范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确定直接溶剂浸提法提取MSO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正己烷溶剂下,浸提时间8h、浸提温度70℃、料液比1:15,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重复测定3次,测得葚籽油的提取率为84.22±0.586%。(2)根据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超声辅助浸出法的最佳工艺条件:料液比1:15、超声功率300W、超声时间40min、超声温度50℃,在此条件下,重复测定三次,桑葚籽油的提取率为91.25±0.734%。根据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MSO提取的最佳微波辅助工艺为料液比1:17、微波时间22min、微波温度75℃,微波功率400W,实际测得的MSO提取率为93.05±0.53%。(3)对机械压榨法、溶剂浸提法、超声辅助法和微波辅助法提取MSO进行性质研究,色泽:黄65.0,红4.4;黄63.9,红2.2;黄64.8,红1.8;黄65.4,红2.0。气味滋味:均具有桑葚籽油独特的香味和滋味,无异味。水分及挥发物:0.19±0.625%,0.20±0.200%,0.20±0.153%,0.20±0.436%。不溶性杂质:0.16±0.200%,0.17±0.153%,0.17±0.153%,0.16±0.265%。酸价:6.93 mg/g±1.15%,6.24 mg/g±1.00%,6.17 mg/g±0.577%,6.19 mg/g±0.577%。过氧化值:0.12g/100g±0.577%,0.068g/100g±0.0577%,0.061g/100g±0.153%,0.058g/100g±0.306%。相对密度(d2020):0.926±0.0115%,0.920±0.0153%,0.919±0.0208%,0.919±0.0115%。维生素E:321 mg/kg,650 mg/kg,673 mg/kg,734 mg/kg。黄酮:14 mg/kg,19 mg/kg,22 mg/kg,20 mg/kg。(4)桑葚原油产品标准基本指标参考:气味滋味:具有MSO独特的香味和滋味,无异味;水分及挥发物(%):≤0.20;不溶性杂质(%):≤0.20;酸价(KOH,mg/g):≤10;过氧化值(g/100g)≤0.20;相对密度(d2020):0.918-0.927。(5)通过GC-MS分析表明,MSO含有的脂肪酸集中于C14~C30,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81.13%~84.57%,成分组成为亚油酸70.25%~72.23%,油酸8.8%~9.3%,棕榈酸8.21%~8.77%,硬脂酸3.95%~4.14%,角鲨烯1.84%~2.79%,棕榈油酸0.18%~0.25%,肉豆蔻酸0.06%~0.11%。与橄榄油和大豆油相比MSO的亚油酸(C18:2n6c)含量最高,分别高出61.13%~63.11%和34.87%~36.85%。MSO中测定出在其他两个油品中均未发现的特有角鲨烯和肉豆蔻酸。

夏宏义,吴伟,刘巧,程均欢,莫荣利,彭家清[8](2019)在《果桑产业高效生态发展模式开发现状及应用》文中提出以近年来果桑产业高效生态发展模式的开发现状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地区一产三产融合、农牧渔相结合、合理配置多层次利用土地和空间、种养研加工相结合、农副有机结合、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等6种类型的果桑产业高效生态发展模式,并提出了果桑产业高效生态发展模式在选择和应用中须遵循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须因地制宜、须平衡长期效益和短期利益、须不同行业相互协调全面配合等4项注意事项,以期为果桑产业健康、绿色、高效地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范涛[9](2018)在《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进展》文中研究说明1 年度工作总体情况2018年合肥综合试验站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指导下,在站长的带领下,在团队成员及示范县蚕桑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任务目标和有利于蚕桑生产开展示范推广工作,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蚕桑产业的大形势下,以全面提升传统蚕桑产业为目的,积极开展蚕桑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推进蚕桑资源多元利用,拓展延伸产业链;协助培育壮大养蚕大户、家庭农场、蚕桑专业村组;做大做强蚕桑专业合作社、茧丝绸龙头企业;注重农业提质增效

何伟[10](2018)在《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寻找身份与文化认同逐渐成为当代人的精神追求。中国千姿百态的地域环境孕育了不同地区多样化的风景面貌,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智慧,是现代区域风景管理和城镇格局营建的得失参照与灵感来源。文章选取地域独立的杭嘉湖平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形态的研究方法,结合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第一部分以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的背景研究为主,从空间支撑性的视角出发关注该区整体地域的环境背景;第二部分从空间的延续性和集约性的角度出发,以该区传统风景营建过程、营建内容的解析为主体;第三部分从空间的功能性和差异性的角度出发,分析杭嘉湖平原风景营建的机制和特征;第四部分总结杭嘉湖平原风景营建的传统智慧,并予以展望。本文基于风景园林的多重角度,展开对“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的研究。首先从空间支撑性的视角出发,界定杭嘉湖平原的研究范围,分析其自然环境基础。其次从空间延续性视角茶法,通过地域文化基础、城乡建制历程、水网环境梳理和农业环境生成四部分研究该区风景营建的发展脉络。基于上述研究,分别从先秦至清末的不同阶段分析杭嘉湖平原城乡营建的动态变化,并对农田水利的形成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运河和海塘的开凿、西险大塘的建设为水网开发提供发展契机,四围河网的生成为农业开发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农田水利的开发最终形成了杭嘉湖平原水网纵横、田野阡陌的风景本底。而后从空间集约性的视角出发,将杭嘉湖平原传统的风景营建划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部分。自然景观通过释山、叙水分析区域内自然山水的形成过程和特征;人文景观首先以该区的运河水网和农业格局为对象,通过对水网分区、特征、工程设施和农田类型、特征、农耕制度,解读最终形成的农田水利格局;其次为该区的三府十一县及城镇网络营构,包括古城的相地选址、形胜布局、城池营构,市镇格局以及簇群地段的形成过程与特征。根据以上对风景营建过程及内容的解析,从空间功能性的视角出发,挖掘其营建机制。城池的营建源于政治影响、环境制约和建筑技艺;合形辅势的园林格局源于历朝各代多种类型的园林营造;山水相辅的规画方式、平原水网的交通营造和农桑共济的生产因素影响着郊野景观的营建;传统的风水观、诗画、城乡八景等人文意向影响着城镇与山水的整体态势。进而得出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的主要特征,从空间差异性的视角出发,通过人化风景演替天然风景的过程特征、城池营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比较分析和区域风景营建的体系特征三个层面分析该区传统风景营建特征。最后通过风景营建的变迁特征分析全球化影响下该区域景观格局的变化。文章建构出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的多维分析框架,在理论研究层面,扩展了人居环境风景营建的研究方法;在该方法指导下,通过对地域典型案例、城镇各阶段景观特征的分析,总结出了杭嘉湖平原风景的演变规律,以及“理水、务农、营城”的人工管控和城镇内外景观营建因素的协同作用对区域风景“默化、主导、牵引、渗透”的营建,对杭嘉湖平原地区历史风景营建的基础内容进行补充完善。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成果创新、方法创新及思路延展三个方面。具体为从风景园林学的综合视角出发,结合历史地理学、人居环境学等理论,通过由区域到城市、由整体到典型的研究思路,构建了杭嘉湖平原区域—城市;城郊—城内等多重空间维度下的传统地域景观研究框架。本研究填补了杭嘉湖平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拓展了研究尺度,以分层研究的方法探讨传统地域景观的动态发展与格局特征,总结出传统地域景观的营建经验与生态智慧,为开展国土层面地域风景营建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桑树副产品的加工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桑树副产品的加工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发展理念下桑产业发展路径分析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桑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1.1 桑产业在文化及国家政策上具有优越性
    1.2 桑树的生物特性分析
        1.2.1 广泛的土壤适应性
        1.2.2 极佳的抗逆性
        1.2.3 优良速生且可长期收获特性
    1.3 桑品种的筛选及种植地域选择
        1.3.1 桑品种的筛选
        1.3.2 蛋白桑种植区域分析
    1.4 加工桑茶产品的优势分析
        1.4.1 生产优势
        1.4.2 加工优势
        1.4.3 储存优势
        1.4.4 销售优势
2 桑产业发展的启示
    2.1 发展乡村农业经济有利于实现共享经济
    2.2 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
    2.3 绿色理念促使农业经济与自然和谐相处
    2.4 发展农业经济有助于缓解当前不协调现象

(2)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黄河流域自然与历史背景
    2.1 自然环境背景
        2.1.1 气候
        2.1.2 土壤
        2.1.3 河流
    2.2 社会历史背景
        2.2.1 政治经济概况
        2.2.2 人口流动概况
        2.2.3 技术选择与域外交流
    2.3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
第三章 传统果园复合生产系统
    3.1 树粮结合
        3.1.1 树粮结合的历史渊源
        3.1.2 树粮结合的具体形式
    3.2 果蔬(果)结合
        3.2.1 果蔬(果)结合的历史
        3.2.2 果蔬(果)结合的表现形式
    3.3 种养结合
        3.3.1 种养结合的历史演变
        3.3.2 种养结合的实例
    3.4 思想表现
        3.4.1 树粮结合的思想
        3.4.2 果蔬(果)结合的思想
        3.4.3 种养结合的思想
第四章 传统果园林间管理技术体系
    4.1 繁育技术
        4.1.1 “种树”技术
        4.1.2 “栽树”技术
        4.1.3 “插树”技术
    4.2 花果管理技术
        4.2.1 授粉技术
        4.2.2 疏花、疏果技术
        4.2.3 其他花果管理技术
    4.3 修剪整形技术
        4.3.1 时间界定
        4.3.2 具体方法
    4.4 防虫技术
        4.4.1 生物防治
        4.4.2 物理防治
        4.4.3 农业防治
        4.4.4 药物防治
第五章 传统果园林下管理技术体系
    5.1 耕作技术
        5.1.1 深翻土地
        5.1.2 中耕除草
        5.1.3 果园覆盖
    5.2 施肥技术
        5.2.1 草木灰
        5.2.2 绿肥植物
        5.2.3 农家粪
    5.3 灌溉技术
        5.3.1 冬灌
        5.3.2 沟灌
        5.3.3 穴灌
    5.4 储藏加工技术
        5.4.1 干制法
        5.4.2 窖藏法
        5.4.3 作醋法
        5.4.4 酿酒法
第六章 传统果园民间乡土知识体系
    6.1 乡土知识
        6.1.1 与“天”相关的知识
        6.1.2 与“地”有关的知识
        6.1.3 与“人”有关的知识
    6.2 乡土文化
    6.3 体系的形成
        6.3.1 果农阶层
        6.3.2 文人阶层
        6.3.3 统治阶层
第七章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的历史演变
    7.1 阶段性演变
        7.1.1 传统时期
        7.1.2 西方科学引进后
        7.1.3 现代农业反思阶段
    7.2 演变动因
    7.3 规律探析
第八章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长期存在的原因与效应分析
    8.1 原因分析
        8.1.1 果园农业系统的特殊性
        8.1.2 坚持传统经营理念
    8.2 生态效应
        8.2.1 净化当地空气
        8.2.2 保持当地水土
        8.2.3 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
    8.3 经济效应
        8.3.1 果农收入
        8.3.2 社会收入
    8.4 社会效应
    8.5 文化效应
        8.5.1 饮食文化
        8.5.2 民间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陕西石泉桑蚕养殖系统保护性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石泉桑蚕养殖系统价值构成
    1.1 文化价值
    1.2 生态价值
    1.3 经济价值
2 石泉桑蚕养殖系统现状
3 石泉桑蚕共融系统构建
    3.1 种植系统构建
    3.2 养殖系统构建
    3.3 生态系统构建生态系统由成片桑园和零星桑园构成,成片桑园是在土地资源富裕的情况下采取的模式,而零星桑园是在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下采取的种植模式。
    3.4 解说系统构建
4 石泉桑蚕养殖系统保护性发展策略
    4.1 构建生态博物馆
        1)划定生态博物馆的建设范围。
        2)建设生态博物馆的管理机制。
        3)建立桑蚕共融系统的信息中心。
    4.2 拓展种养殖规模
    4.3 扩大生态模式推广范围
        1)桑基鱼塘模式的推广。
        2)生态模式的培训。
    4.4 实施“桑—旅—文”融合发展
5 结 语

(4)基于蚕桑主题的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齐河古晏生态农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构建蚕桑产业现代化发展新模式
        1.3.2 促进蚕桑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1.3.3 崇尚“回归自然,拥抱乡村”的新理念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1.1 文献分析法
        1.4.1.2 现场调研法
        1.4.1.3 理论结合实践分析法
        1.4.1.4 学科交叉分析法
        1.4.1.5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农业生态园的研究概述
    2.1 概念剖析
        2.1.1 蚕
        2.1.2 桑
        2.1.3 蚕桑
        2.1.4 农业生态园
    2.2 农业生态园的国内外发展研究
        2.2.1 国外发展概况
        2.2.2 国外相关实践
        2.2.2.1 德国、意大利、西班牙
        2.2.2.2 阿根廷、美国
        2.2.2.3 法国
        2.2.2.4 日本
        2.2.3 国内发展概况
        2.2.4 国内相关实践
    2.3 蚕桑主题的农业生态园国内外发展研究
        2.3.1 国内外发展概况
        2.3.2 国内相关实践
        2.3.2.1 山东—夏津颐寿园
        2.3.2.2 江西—凤凰沟蚕桑丝绸博物馆
        2.3.2.3 广东—花都宝桑园
        2.3.2.4 浙江—湖州丝绸小镇
    2.4 中国农业生态园的发展模式
        2.4.1 优势农业主导模式
        2.4.2 文化创意带动模式
        2.4.3 自然资源引领模式
        2.4.4 市场需求引导模式
    2.5 中国农业生态园的功能
        2.5.1 经济功能
        2.5.2 旅游功能
        2.5.3 生态功能
        2.5.4 社会功能
    2.6 小结
3 基于蚕桑主题的农业生态园规划理论研究
    3.1 蚕桑产业与生态农业的关系
        3.1.1 蚕桑产业为生态农业系统稳定持续工作提供载体
        3.1.2 生态农业为蚕桑产业规划提供理论指导
    3.2 基于蚕桑主题的农业生态园的规划理论依据
        3.2.1 农业生态学理论
        3.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3.2.3 景观美学理论
        3.2.4 生态循环经济理论
        3.2.5 康养需求理论
    3.3 基于蚕桑主题的农业生态园规划的基本原则
        3.3.1 市场导向原则
        3.3.2 因地制宜原则
        3.3.3 以人为本原则
        3.3.4 科技先导原则
        3.3.5 可持续发展原则
    3.4 小结
4 基于蚕桑主题的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研究
    4.1 指导思想
    4.2 目标定位
    4.3 设计条件分析
        4.3.1 自然地理条件分析
        4.3.2 人文历史条件分析
    4.4 基于蚕桑主题的农业生态园中生态产业链的规划
        4.4.1 生态产业链规划的原理
        4.4.2 生态产业链规划的内容
    4.5 小结
5 实践运用—以齐河古晏生态农庄为例
    5.1 项目区概况
        5.1.1 地理位置
        5.1.2 区位交通
        5.1.3 自然资源
        5.1.4 人文资源
        5.1.5 经济资源
    5.2 项目区现状
        5.2.1 土地利用现状
        5.2.2 基础设施现状
        5.2.2.1 房屋建筑
        5.2.2.2 道路交通
        5.2.2.3 水体
        5.2.2.4 电力
    5.3 项目区SWOT分析
        5.3.1 优势(Superiority)
        5.3.2 劣势(Weakness)
        5.3.3 机会(Opportunity)
        5.3.4 挑战(Threat)
    5.4 生态园总体规划思路及定位
        5.4.1 总体规划思路
        5.4.2 总体规划依据
        5.4.3 总体目标定位
    5.5 生态园总体规划
        5.5.1 总体规划原则
        5.5.2 总体规划布局
        5.5.3 道路交通规划
        5.5.3.1 主干道
        5.5.3.2 次干道
        5.5.3.3 游步道
        5.5.4 建筑景观规划
        5.5.5 植物景观规划
        5.5.6 水体景观规划
        5.5.7 公共设施规划
    5.6 生态园功能分区设计
        5.6.1 入口景观区
        5.6.2 游客服务中心
        5.6.3 蚕桑产品研发中心
        5.6.4 养蚕技术馆
        5.6.5 蚕桑丝绸博览馆
        5.6.6 桑基鱼塘生态区
        5.6.7 桑树种植区
        5.6.8 葡萄种植区
        5.6.9 滨水生态景观带
    5.7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及获奖成果

(5)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介绍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桑蚕产业
        2.1.1 中国桑蚕产业的发展史
        2.1.2 中国桑蚕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2 农业产业化
        2.2.1 农业产业化概念
        2.2.2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2.2.3 农业产业化的构成要素
        2.2.4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
        2.2.5 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2.3 SWOT态势分析法
        2.3.1 SWOT态势分析法的界定
        2.3.2 SWOT态势分析法的应用
3.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借鉴
    3.1 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
        3.1.1 美国
        3.1.2 法国
        3.1.3 日本
        3.1.4 荷兰
    3.2 国内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
        3.2.1 山东寿光
        3.2.2 广东英德
    3.3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借鉴
4.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4.1 河池市基本状况介绍
        4.1.1 地理区位及地形地貌
        4.1.2 河池市农业发展资源
        4.1.3 河池市社会资源
    4.2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5.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SWOT分析
    5.1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的发展优势
        5.1.1 地理优势
        5.1.2 气候优势
        5.1.3 品牌优势
        5.1.4 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率逐步提升
    5.2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劣势
        5.2.1 桑蚕产业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
        5.2.2 管理部门混乱,科技推广机构弱势
        5.2.3 蚕农自身条件的约束
        5.2.4 生产模式落后,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
    5.3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机遇
        5.3.1 国家政策扶持
        5.3.2 土地流转资源较多
    5.4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威胁
        5.4.1 科技人才引进困难
        5.4.2 国际桑蚕市场的冲击
    5.5 构建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SWOT矩阵
6.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6.1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思路
        6.1.1 从供给侧推进产业化改革
        6.1.2 加强桑蚕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建设
        6.1.3 参考日本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6.2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6.2.1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深化产业链结构
        6.2.2 发展科技创新,建立优质茧丝培育基地
        6.2.3 完善建立合作社组织,深化桑蚕体制改革
        6.2.4 继续做大做强具有河池市特色的桑蚕产业品牌
        6.2.5 政府要持续推动产业化的发展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春花作物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春花作物的生产背景及其种类与分布
    第一节 明清太湖地区春花作物的生产背景
    第二节 明清太湖地区春花作物种类及其分布
第二章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春花作物的种植模式
    第一节 麦稻复种模式
    第二节 油稻轮作模式
    第三节 肥稻轮作模式
    第四节 春花与棉、桑种植模式
第三章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春花作物的生产技术
    第一节 整地播种
    第二节 施肥管理
    第三节 收获、贮藏与加工
第四章 明清太湖地区春花作物的效益与价值分析
    第一节 春花作物的生产效益
    第二节 春花作物的利用价值
    第三节 春花作物的农业生态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7)桑葚籽油提取技术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桑葚
        1.1.1 桑葚的生物特性
        1.1.2 桑葚资源的分布
        1.1.3 桑葚的营养价值
        1.1.4 桑葚的加工和研究现状
    1.2 木本油料
        1.2.1 木本植物及油料
        1.2.2 木本食用油料简介
        1.2.3 木本食用油料植物资源
        1.2.4 木本食用油料利用现状
        1.2.5 木本食用籽油的现状
    1.3 桑葚籽
        1.3.1 桑葚籽简介
        1.3.2 桑葚籽的营养及功能
        1.3.3 桑葚籽的利用现状
    1.4 植物油脂提取技术研究现状
        1.4.1 机械压榨法
        1.4.2 超临界流体技术
        1.4.3 水剂法
        1.4.4 水酶法
        1.4.5 溶剂浸提法
        1.4.6 超声辅助法
        1.4.7 微波辅助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
        2.1.3 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溶剂浸提法提取工艺过程
        2.2.2 微波辅助浸提法提取工艺过程
        2.2.3 超声辅助浸提法提取工艺过程
        2.2.4 直接压榨法提取工艺过程
    2.3 分析方法
        2.3.1 桑葚籽油的提取率
        2.3.2 粗脂肪含量测定
        2.3.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3.4 黄酮含量测定
        2.3.5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2.3.6 色泽测定
        2.3.7 气味、滋味测定
        2.3.8 酸价的测定
        2.3.9 水分及挥发物的测定
        2.3.10 不溶性杂质的测定
        2.3.11 过氧化值的测定
        2.3.12 相对密度的测定
        2.3.13 维生素E含量测定
        2.3.14 脂肪酸组成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原料成分的测定
    3.2 浸出法提取桑葚籽油的工艺优化
        3.2.1 单因素试验
        3.2.2 正交设计实验
        3.2.3验证实验
    3.3 超声辅助浸提法提取桑葚籽油的工艺优化
        3.3.1 单因素试验
        3.3.2 正交设计实验
        3.3.3 验证实验
    3.4 微波辅助浸提法提取桑葚籽油的工艺优化
        3.4.1 单因素试验
        3.4.2 响应面实验优化
    3.5 不同提油工艺对桑葚籽油性质研究
        3.5.1 不同提取工艺对感官影响
        3.5.2 不同提取工艺对理化指标影响
        3.5.3 不同提取工艺对营养物质影响
    3.6 桑籽原油产品标准基本指标参考
    3.7 桑葚籽油脂肪酸组成与橄榄油、花生油比较
4 讨论
    4.1 桑葚籽油提取工艺对提取率的影响
        4.1.1 溶剂选择对浸出法提油的影响
        4.1.2 溶剂浸出法提油的影响因素
        4.1.3 辅助法提油的影响因素
    4.2 提取工艺对桑葚籽油性质研究
    4.3 桑籽油与其他油品脂肪酸组成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果桑产业高效生态发展模式开发现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果桑产业高效生态发展的模式
    1.1 一产、三产融合
    1.2 农、牧、渔相结合
    1.3 多层次利用土地和空间
    1.4 种、养、研、加工相结合
    1.5 农、副有机结合
    1.6 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相结合
2 果桑产业高效生态发展模式应用的注意事项
    2.1 须遵循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2.2 须因地制宜
    2.3 须平衡长期效益和短期利益
    2.4 须不同行业相互协调全面配合
3 展望

(9)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年度工作总体情况
    1.1 推动科技培训, 提升示范推广水平
    1.2 扶持企业和养蚕大户, 推行适度规模生产
    1.3 落实扶贫帮困任务,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1.4 加强基础研究, 提高产业服务能力
2 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2.1 体系重点任务
    2.2 功能研究室重点任务
        2.2.1 高效专用多元化蚕品种的研发、选育与示范
        2.2.2 规模化养蚕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2.2.3 高效生态多元化桑品种研发、选育与示范
        2.2.4 蚕业适度生产规模、经营模式与产业组织研究
    2.3 基础平台建设工作
        2.3.1 蚕桑产业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数据库
        2.3.2 蚕桑生产技术规程数据库
        2.3.3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论文、专利、成果数据库
    2.4 应急性任务
    2.5 科技服务
    2.6 学术交流及产业调研
3 重要科研进展
4 扶贫工作情况
    4.1 扶贫区域现状和问题
    4.2 扶贫主要任务及关键技术
    4.3 扶贫具体实施情况
        4.3.1 岳西地区
        4.3.2 歙县地区
        4.3.3 阜阳地区
        (1) 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工作。
        (2) 开展了生产技术关键性指导。
        (3) 蚕桑规模化生产已成为产业扶贫的新途径。
        4.3.4 泾县地区
        (1) 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
        (2) 应急措施。
        (3) 蚕桑经济扶贫。
        4.3.5 霍山地区
        (1) 狠抓基地建设, 助力脱贫攻坚。
        (2) 狠抓综合开发, 增加蚕农收入。
5 机制创新情况
6 宣传报道情况
7 存在问题
8 2018年工作计划
    8.1 工作重点
        8.1.1 抗病性强健多元化蚕品种的筛选、推广
        8.1.2 高效生态多元化桑品种的选育、推广
        8.1.3 蚕桑资源多元化循环利用技术研发与示范
        8.1.4 高效生态蚕桑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8.2 培训计划
    8.3 会议计划
    8.4 出版计划

(10)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本土文化的丧失
        1.1.2. 快速城镇化对历史地域风景保护的冲击
        1.1.3. 现代化背景下杭嘉湖平原历史城镇景观的危机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时期
        1.2.1. 研究对象:杭嘉湖平原
        1.2.2. 研究时期:清末民初之前(传统范畴)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概念辨析
        1.4.1. 风景(Landscape)及其相关概念
        1.4.2. 营建(Formation)及其相关概念
        1.4.3. 风景营建
    1.5. 文献综述
        1.5.1. 区域、城市、自然与文化的综合思考
        1.5.2. 不同视角的区域风景营建相关研究
        1.5.3. 古代杭嘉湖平原相关研究
    1.6. 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技术路线
2. 杭嘉湖平原区位与自然环境基础
    2.1. 区位及地域范围
        2.1.1. 历史地理研究中的“杭嘉湖平原”
        2.1.2. 自然地理学中的“杭嘉湖平原”
        2.1.3. 政治经济区划中的“杭嘉湖平原”
        2.1.4. 本文中杭嘉湖平原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自然环境基础
        2.2.1. 形势地貌
        2.2.2. 水文条件
        2.2.3. 气候条件
        2.2.4. 土壤条件
    2.3. 小结
3. 杭嘉湖平原风景营建过程分析
    3.1. 地域文化基础
        3.1.1. 杭嘉湖平原地域文化的过渡性
        3.1.2. 原始氏族的文化基础
        3.1.3. 吴越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3.2. 度地:城乡建置历程
        3.2.1. 先秦
        3.2.2. 秦汉六朝
        3.2.3. 隋唐五代
        3.2.4. 两宋
        3.2.5. 元明
        3.2.6. 清
    3.3. 理水:水网环境的梳理
        3.3.1. 总体发展
        3.3.2. 凿河建塘
        3.3.3. 分化河网稳固堤塘
    3.4. 务农:农业环境的生成
        3.4.1. 火耕水耨的远古农业
        3.4.2. 水网平原中开垦屯田
        3.4.3. 桑争稻田进程的加剧
        3.4.4. 垦殖加重带来环境负担
    3.5. 小结
4. 杭嘉湖平原风景营建内容解析
    4.1. 释山
        4.1.1. 天目山脉
        4.1.2. 内陆和滨海山体
    4.2. 叙水
        4.2.1. 太湖
        4.2.2. 钱塘江及杭州湾
        4.2.3. 苕溪水系
        4.2.4. 长兴水系
    4.3. 水网农田
        4.3.1. 秩序井然的纵横水网
        4.3.2. 因地制宜的良畴沃野
    4.4. 城池市镇
        4.4.1. 合形辅势的城池格局
        4.4.2. 缘水而生的市镇格局
    4.5. 小结
5. 杭嘉湖平原风景营建的机制
    5.1. 圈地营城
        5.1.1. 自上而下的政治影响
        5.1.2. 内外贯通的利水居行
        5.1.3. 就地取材的建筑技艺
    5.2. 园林成境
        5.2.1. 皇家园林
        5.2.2. 私家园林
        5.2.3. 寺庙园林
        5.2.4. 书院园林
    5.3. 规画治野
        5.3.1. 经营山水
        5.3.2. 优化交通
        5.3.3. 择优选种
    5.4. 人文赋意
        5.4.1. 山水为序
        5.4.2. 八景立意
        5.4.3. 风俗附会
    5.5. 小结
6. 杭嘉湖平原风景营建的特征
    6.1. 区域风景营建的演化特征
        6.1.1. 水
        6.1.2. 田
        6.1.3. 城
    6.2. 区域风景营建的体系特征
        6.2.1. “山—水—田—城—镇”融合的全局风景营建
        6.2.2. “焦点—天际—诗画”三位一体邑郊景观营建
        6.2.3. “边界—轴线—骨架—群域”集约化的城内景观营建
    6.3. 相似性与差异性比较分析
        6.3.1. 景观结构与影响力的相似性
        6.3.2. 景观分布与特色的差异性
    6.4. 当代风景营建的变迁特征
        6.4.1. 工业化进程逐渐加速的全局改造
        6.4.2. 城内外空间逐渐模糊的景观格局
        6.4.3. 风景名胜旅游区的景观保护进程
    6.5. 总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默化:优越深厚的自然与文化基础
        7.1.2. 牵引:人与天调的水利农田营建
        7.1.3. 主导:因形就势体国经野的城镇营建
        7.1.4. 渗透:逐级开发自然相适的历史经验
        7.1.5. 现代语境中传承历史的发展策略
    7.2. 创新点
    7.3. 展望
附录一: 杭嘉湖平原各府境内主要山体统计
附录二: 截止2017年杭嘉湖平原主要河湖水系统计
附录三: 杭嘉湖平原清末民初测绘图汇总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桑树副产品的加工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发展理念下桑产业发展路径分析及启示[J]. 胡少华. 蚕桑茶叶通讯, 2020(04)
  • [2]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研究[D]. 宋宁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陕西石泉桑蚕养殖系统保护性发展策略研究[J]. 刘婷,史承勇,唐英. 北方蚕业, 2020(01)
  • [4]基于蚕桑主题的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齐河古晏生态农庄为例[D]. 张蒙蒙.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5]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研究[D]. 罗敏赡. 广西大学, 2019(01)
  • [6]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春花作物生产研究[D]. 钱伶俐.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桑葚籽油提取技术及性质研究[D]. 鲍赛.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8]果桑产业高效生态发展模式开发现状及应用[J]. 夏宏义,吴伟,刘巧,程均欢,莫荣利,彭家清. 中国蚕业, 2019(01)
  • [9]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进展[J]. 范涛. 蚕学通讯, 2018(04)
  • [10]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研究[D]. 何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桑葚副产品的加工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