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杨先江的编辑思想与办刊精神——兼论杨先江对《学生杂志》的改造与创新

试析杨先江的编辑思想与办刊精神——兼论杨先江对《学生杂志》的改造与创新

一、试析杨贤江的编辑思想与办刊精神——兼论杨贤江对《学生杂志》的改造与革新(论文文献综述)

吴春宣[1](2020)在《《儿童教育》杂志对中国近代幼稚教育发展的影响(1928-1937)》文中研究指明《儿童教育》杂志是中国近代教育类杂志中,最早以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幼稚教育、小学教育、家庭教育为研究内容,以幼稚园、小学教师为目标读者的学术性刊物。自1928年创刊至1937年因战乱停刊的10年间,一共发行8卷68期,在儿童教育领域中具有很强的开创性与引领性。《儿童教育》杂志与其背后的中华儿童教育社的诞生,得益于中外儿童教育思潮的蓬勃发展,也是我国先进教育者进行幼稚教育改造运动的直接体现。《儿童教育》杂志依附于中华儿童教育社发行,目的在于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沟通幼稚园与家庭教育、宣传幼稚教育事业。《儿童教育》杂志以其“供给具体教材,讨论切实方法”的办刊宗旨、专业的作者队伍以及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在当时脱颖而出,影响力较大,成为儿童教育界师生的必读刊物。《儿童教育》杂志在研究队伍的培养、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专业知识的探究与传播这三大方面,为近代中国幼稚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第一,《儿童教育》杂志在其主编陈鹤琴的引领下,凝聚了大批志同道合的幼稚教育研究者。这一群体中有大学教师、小学教师、幼稚园教师及杂志编辑等各类从业者,他们都接受过先进的儿童教育理念,有着较强的学术功底,且对儿教改革事业有着极大热情。《儿童教育》杂志注重引导作者的研究方向、为其打造学术交流平台、提供持续稳定的专业输出通道,培养了一支稳定且专业的近代幼稚教育研究队伍。第二,《儿童教育》杂志初步构建了近代幼稚教育理论体系的框架,树立并推广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幼稚教育观念,提出了整体化、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观,并且从幼稚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幼稚园设备、以及乡村幼稚教育的建设与推广等多个方面,积极探索并推进了近代幼稚教育的中国化。第三,《儿童教育》杂志作为交流沟通的载体,实现了幼稚教育者对专业知识的探讨,解决了一些幼稚教育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同时它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影响了大批幼稚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以及在校的师范生,增强了读者对幼稚教育改革的信心,解答了读者对于幼稚教育的种种困惑,指导了当时幼稚教育的实践工作。《儿童教育》杂志对中国近代幼稚教育的自觉探索,是近代中西儿童教育思想文化的交互融汇,更是近代幼稚教育中国化的独立探索的生动体现。

喻永庆[2](2014)在《近代教育期刊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近代教育期刊研究自1936年《教育杂志》索引的整理开始,到今天,已有近80年的历史。但纵观整个近代教育期刊研究,真正兴起源于改革开放之后,各种教育期刊的整理与出版、不同种类教育期刊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近代教育期刊研究的繁荣。然而在繁荣背后也存在极大的隐患,如在教育期刊整理方面,缺少专门的数据库,明显落后于其它学科或领域的期刊整理工作。在教育期刊研究方面,涉及种类少,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单一,难以再现与还原其在整个教育与社会发展变迁中的实况与影响。鉴于此,为了更好地开展近代教育期刊的研究工作,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期刊的联合整理力度,拓展近代教育期刊的研究范围,加强教育期刊的本体研究,多从传播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学科汲取养分。只有这样,近代教育期刊研究才能够走得更好、更远。

陆琴[3](2012)在《想像学生形象的方法 ——以《学生杂志》(1914-1919)为对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生群体,是20世纪中国的“新生事物”。作为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活动中一支充满活力,可塑性、建构性极高的群体,一直是中国20世纪各派社会政治力量试图掌握并施加影响以左右之的力量,学生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为一个充满变数的历史过程,从民初即可见端倪。在这一复杂的历史过程中,文学作为学生与社会政治互动的中介之一,既反映了学生被社会塑形建构的过程,也表现了学生群体予以社会的影响;同时这一过程同样予以文学以深刻影响: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施事”与“受事”的复杂性,建构了最初的学生形象谱系,给后来的文学以长久而深刻的影响。本论文以1914年至1919年《学生杂志》(共六卷六十六期)为研究范围,以其中的有关学生的论述和叙事文本为研究对象,将其视为一个大文本,经由这个大文本中的叙事文与论述文,观察其所叙述、论说的学生形象,包括论述文作者透过论述所召唤呼唤的学生形象(关于理想学生形象的建构),批判的否定的负面的学生形象(对于学生形象负面的排斥),叙事文作者透过叙事塑造的正面学生形象和负面的学生形象(最直接的想象学生的方法),透视民初对于学生形象的多样想象与建构,检视学生崛起于社会之际,社会对于学生的想象与期待,学生自身对于自己的想象与瞩望,观察个体主体与历史主体之间的复杂、矛盾关系,呈现民初学生形象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进而探讨在现代转型期的中国学生的主体精神的建构及其内在问题。

姜永兵[4](2010)在《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早在80多年前,杨贤江就提出了“全人生指导”的思想。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以与青年通讯以及答问的形式对青年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细致地解答,有时也请相关问题的权威人士解答,对青年进行实际指导,为青年的成长指明方向。在今天看来其中的内容和方法对当代青年的成长仍有借鉴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杨贤江与青年的通讯以及答问系统梳理和分析,从实践层面探索杨贤江“全人生指导”的经验,为现实的青少年指导提供有益借鉴。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学生杂志》通讯栏目为中介,针对个体的个性化“全人生指导”;以《学生杂志》答问栏目为载体,面向全体的全面性“全人生指导”;杨贤江“全人生指导”实践的主要特点;杨贤江“全人生指导”实践对当时青少年的影响;杨贤江“全人生指导”实践的当代启示五大问题。

秦韶华[5](2007)在《上海市华界中小学学校卫生研究(1929-1937)》文中指出学校卫生史是医疗社会史研究的薄弱领域,本文试图从上海入手,作阶段性的个案分析,从中发现政府、社会团体、教师、家长在学校卫生早期实践中的举措及反应。对于这一前人涉足较少的微观研究,基于作者水平,无意也无力揭示出某种规律,只想尽量呈现出这一过程的基本原貌。本论文共分三章,外加绪论及结语。绪论部分回顾学术界的研究情况,包括已取得的成果和尚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一章:论述学校卫生的实施背景。学校卫生内涵的具备及政府的系统办理是“学校卫生”概念近代化完成的标志,1926年北平学校卫生的实施是中国近代学校卫生的发端。简介上海市华界学校卫生的概况,虽然1929年之前,卫生行政机构有限介入,但并未系统办理,在政府行政缺位的情况下,呈现出学校自办、社会参与的格局。第二章:叙述政府系统办理学校卫生的各种举措,并评价其成效。国民政府的推动及华界学校卫生状况之糟糕促成了1929年初期实施计划的启动,政府为此配备了专业而精干的人员,确保实施效果。在卫生、教育两局的努力下,各项工作次第展开,同时,暴露出重视“卫生”而忽视“教育”及两局缺乏固定合作机制等问题。“一·二八”事变的爆发,一方面造成重大损失,学校卫生工作不得不中止,另一方面,也为学校卫生工作再起创造契机,即由于战争的刺激,政府对学生身体健康、卫生教育更加重视。随着1932年11月3期实施计划的拟定,学校卫生得以恢复,至1937年再次被打断。这一阶段学校卫生工作有两大进步,一是规模得到扩大,二是卫生教育工作的加强,这主要得益于对初期忽视“教育”的纠正及统一办理机构健康教育委员会的成立及改组。1937年7月7日,市政府成立10周年,举行的展览为近10年学校卫生的实施,划下句点。学校卫生的实施总体取得了不错成绩,同时,也存在覆盖面狭小等问题。第三章:分析社会团体、教师、家长对学校卫生的反应。社会团体积极参与,一方面,对政府举办的措施积极配合,补政府之不及,另一方面,独立举办宣传教育活动,表现活跃,这些都得到政府的襄助。国家、社会在学校卫生领域形成良好的合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社会思想共识的存在及两者的互相渗透。教师、家长是与学生最亲近的人,他们对卫生工作表现出两面性,即配合与敷衍、认同与排拒同在,其中既有主观的卫生意识淡薄,也有客观环境、经济条件的制约,这就表明学校卫生,不单单是卫生或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王学,但昭彬[6](2004)在《试析杨贤江的编辑思想与办刊精神——兼论杨贤江对《学生杂志》的改造与革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贤江是我国马克思教育学流派创始人。他几乎用其生命的三分之一时光从事编辑工作。他任《学生杂志》专职编辑期间,对《学生杂志》的栏目、内容及形式进行革新,使《学生杂志》成为当时最有影响、最受欢迎的学生刊物之一。他的编辑思想与办刊精神对当今编辑界仍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二、试析杨贤江的编辑思想与办刊精神——兼论杨贤江对《学生杂志》的改造与革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杨贤江的编辑思想与办刊精神——兼论杨贤江对《学生杂志》的改造与革新(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教育》杂志对中国近代幼稚教育发展的影响(1928-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以《儿童教育》杂志为代表的儿童学术杂志的创办动机与经历
        (二)《儿童教育》杂志对中国近代专业幼稚教育研究者的培养意义
        (三)《儿童教育》杂志对构建中国近代幼稚教育理论体系的促进作用
        (四)《儿童教育》杂志对于近代幼稚教育专业知识的探究与传播作用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近代教育期刊的研究
        (二)民国时期儿童教育思想的研究
        (三)关于中华儿童教育社与《儿童教育》杂志的研究
    四、核心概念
        (一)幼稚教育
        (二)儿童教育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儿童教育》杂志创办与发展的背景
    第一节 西方儿童教育思想的传入
        一、西方传入的主要儿童教育思想
        二、西方儿童教育思想的传入对我国幼稚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民初教育思潮对幼稚教育的影响
        一、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二、教育实验思潮
        三、平民主义与乡村教育思潮
        四、女子教育思潮
    第三节 幼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幼稚教育的西洋化
        二、片面化的儿童观
        三、师资力量薄弱
    第四节 儿童教育改革的移植与改造
        一、移植与模仿国外教学方法
        二、陈鹤琴与鼓楼幼稚园试验
第二章 中华儿童教育社与《儿童教育》杂志
    第一节 南京幼稚教育研究会与《幼稚教育》杂志
        一、南京幼稚教育研究会的成立
        二、《幼稚教育》创办的宗旨及目标
    第二节 中华儿童教育社与《儿童教育》杂志
        一、中华儿童教育社的成立与发展
        二、《儿童教育》杂志的创办
第三章 《儿童教育》杂志对中国近代幼稚教育研究队伍的聚合与培养
    第一节 《儿童教育》杂志成为儿童教育专家的聚合平台
        一、核心作者群体的构成
        二、核心作者群体的聚合路径
    第二节 《儿童教育》杂志对于专业研究队伍的培养
        一、刊物引导作者的研究方向
        二、通过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提升研究者理论水平
        三、以持续稳定的输出通道指导教育实践
第四章 《儿童教育》对中国近代幼稚教育理论体系的反思与构建
    第一节 树立与推广以儿童为中心的幼稚教育观
        一、幼稚教育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幼稚教育以儿童为中心
        三、幼小衔接与家园合作的整体教育观
    第二节 科学性、实践性与整体化的课程观
        一、课程编制的科学性与专业性
        二、课程组织以“整个教学法”为方法
    第三节 积极探索和推动幼稚教育的中国化
        一、从教育目的入手对幼稚教育中国化的理论阐述
        二、在教学内容与设备方面对幼稚教育中国化的探索
        三、从乡村教育建设拓展幼稚教育中国化的内涵
第五章 《儿童教育》杂志对中国近代幼稚教育知识的探究和传播
    第一节 《儿童教育》杂志中的幼稚教育知识
        一、幼稚园各科的课程内容与教学
        二、幼稚生的家庭教育
    第二节 《儿童教育》杂志对中国近代幼稚教育知识的传播
        一、《儿童教育》杂志传播的对象与范围
        二、《儿童教育》杂志传播的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2)近代教育期刊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代教育期刊的整理
二、有关近代教育期刊的研究
    (一) 近代教育期刊总体研究
    2.近代教育期刊本体研究
    3.近代教育期刊相关研究
三、近代教育期刊研究的展望

(3)想像学生形象的方法 ——以《学生杂志》(1914-1919)为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 本文题旨
    二、 关于《学生杂志》
    三、 关于学生形象
第一章 召唤的正面学生形象
    一、 德行兼备
    二、 科学精神
    三、 尚武精神
    四、 冒险精神
第二章 排斥的负面学生形象
    一、 懦弱者
    二、 背信弃义者
    三、 放荡者
    四、 沉默者
第三章 正负学生形象间的矛盾
    一、 历史责任与个体诉求
    二、 自知自觉与盲从自失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4)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问题的缘起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全人生指导”思想来源的研究
        1.2.2 关于“全人生指导”思想内容的研究
        1.2.3 关于“全人生指导”思想实践的研究
        1.2.4 相关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1.3 研究的侧重点及方法
2.关于历史上杨贤江“全人生指导”的实践研究
    2.1 以《学生杂志》通讯栏目为中介,针对个体的“全人生指导”
        2.1.1 学习指导
        2.1.2 健康指导
        2.1.3 人生观指导
        2.1.4 生活指导
        2.1.5 参与社会指导
        2.1.6 其他内容指导
    2.2 以《学生杂志》答问栏目为载体,面向全体的“全人生指导”
        2.2.1 健康指导
        2.2.2 生活指导
        2.2.3 常识指导
        2.2.4 人生观指导
        2.2.5 时事热点指导
        2.2.6 读物指导
        2.2.7 学业就业指导
    2.3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实践的主要特点
        2.3.1 直接、准确的语言指导
        2.3.2 简明、体帖的指导方式
        2.3.3 针对个体需要的内容指导
    2.4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实践对当时青少年的影响
        2.4.1 明确前途,增强生活勇气
        2.4.2 认清社会,增强阶级斗争的意识
        2.4.3 依靠正确的价值判断,自谋出路
3.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实践的当代启示
    3.1 丰富当代青少年指导的内容
    3.2 注重青少年的精神生活
    3.3 加强与青少年沟通
    3.4 关心青少年业余生活
    3.5 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5)上海市华界中小学学校卫生研究(1929-1937)(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史料的运用
    四、题目界说
第一章 上海市华界中小学学校卫生实施背景
    第一节 学校卫生的近代化(1862—1926)
        一、新式学校的建立及“卫生”概念的演变
        二、学校卫生的近代化
    第二节 上海市华界中小学学校卫生的概况(1878—1928)
        一、政府对学校卫生的逐渐介入
        二、学校自办、社会参与的卫生格局
第二章 政府实施学校卫生的举措(1929—1937)
    第一节 系统办理的缘起
        一、国民政府的推动
        二、卫生状况之糟糕
    第二节 机构嬗变及人员分析
        一、机构嬗变:“卫生”为主到凸显“教育”
        二、人员分析:专业、精干的人员配置
    第三节 政府措施之演变
        一、学校卫生的初期实施:创制与推进(1929年4月至1932年1月)
        二、“一·二八”事变的冲击:顿挫与契机
        三、学校卫生再起:恢复与扩大(1932年11月至1937年7月)
第三章 社会各界的参与及反应(1929—1937)
    第一节 社会力量的参与
        一、积极配合,补政府之不及
        二、独立举办,得政府之襄助
        三、国家、社会良好合作之原因探析
    第二节 家长、教师的反应
        一、教师:配合与敷衍
        二、家长:认同与排拒
结语
参考资料
后记

(6)试析杨贤江的编辑思想与办刊精神——兼论杨贤江对《学生杂志》的改造与革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杨贤江的编辑历程
二、杨贤江对《学生杂志》的改造与革新
    (一) 在栏目设置上革新
        (1) 书报介绍栏。
        (2) 通讯栏。
        (3) 投稿者小史。
        (4) 文艺专栏。
        (5) 答问栏。
        (6) 讨论与趣味栏。
        (7) 编辑余谈。
    (二) 办刊内容的革新
        (1) 增加时事信息。
        (2) 陶冶和培养科学意识。
        (3) 宣传革命道理。
        (4) 解答实际问题。
    (三) 在办刊形式上创新
        (1) 编辑出版期刊专号。
        (2) 编辑出版参考资料。
        (3) 编辑出版《学生丛刊》。
        (4) 精心组织演讲报告。
三、杨贤江的办刊精神及启示
    (1) 勇于探索、敢于求新的精神。
    (2) 严于求真、谨于求实的精神。
    (3) 勤于思考、善于求活的精神。
    (4) 敏于观察、精于写作的精神。

四、试析杨贤江的编辑思想与办刊精神——兼论杨贤江对《学生杂志》的改造与革新(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教育》杂志对中国近代幼稚教育发展的影响(1928-1937)[D]. 吴春宣.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2]近代教育期刊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喻永庆.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05)
  • [3]想像学生形象的方法 ——以《学生杂志》(1914-1919)为对象[D]. 陆琴. 苏州大学, 2012(10)
  • [4]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实践研究[D]. 姜永兵. 辽宁师范大学, 2010(06)
  • [5]上海市华界中小学学校卫生研究(1929-1937)[D]. 秦韶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2)
  • [6]试析杨贤江的编辑思想与办刊精神——兼论杨贤江对《学生杂志》的改造与革新[J]. 王学,但昭彬.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标签:;  ;  ;  ;  

试析杨先江的编辑思想与办刊精神——兼论杨先江对《学生杂志》的改造与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