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足智多谋,能打好

勇敢足智多谋,能打好

一、有勇有谋 能征善战(论文文献综述)

任欢欢[1](2020)在《北宋雄州知州考略——兼论武臣知州与北宋边疆治理问题》文中指出雄州既是北宋收复燕云和守卫国土的前沿阵地,同时又是契丹入主中原的必经之地,因此成为北宋的门户。雄州知州的选任,得到北宋朝廷高度重视。为加强雄州地区的边防建设,朝廷选用武臣出任知州,以武臣出任知州更具有边疆治理的实效性。看似与北宋"祖宗之法"相抵牾的武臣知州政策,实为朝廷经国御敌的权变之法。

杨柳[2](2020)在《唐代并州刺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并州,地处北方游牧区与农耕区的过渡地带,形势险要,是防范北方草原民族南犯的重要关口,被誉为“中原北门”。作为大唐的边防重镇,并州不仅是河东道的首府,还是李唐的龙兴之地,朝廷对其的重视,可以从并州刺史的职责、选任、迁转等方面体现出来。特殊的战略地位使得并州刺史在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区域秩序、整治军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州最高行政长官,组织生产、善政恤民、移风易俗等是其最基本的职能。整理相关史料可知,并州刺史的来源多途,从籍贯分布来看,唐前期主要集中于政治中心的关内、河南、河东等北方地区;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唐后期其分布虽仍以出身北方为主,也有部分刺史来自南方,呈现出更加分散、范围更广的趋势;从出身阶层来看,并州刺史主要出自士族阶层,显示出士族在唐代的政治生活中依然发挥着较大的影响力。在刺史的选任方面,中央会根据时局变化适时调整对并州刺史的选任要求,和平时期注重其善政之能,在军情紧急之际则偏重派军事才能卓着的将领。从并州刺史的迁转可见,其迁入官主要以地方官为主,表明当时重内官而轻外官的观念盛行。并州刺史的迁出官则中央官和地方官比重相当,这表明,并州刺史是地方官员入朝为官的重要途径之一。并州刺史作为连结中央与并州的纽带,其对中央的态度及中央对并州的举措将直接反映中央与并州的关系以及中央局势的变化。唐前期,朝廷多派宗室出任并州刺史以加强对并州的统治。从中央设置并州大总管、大都督到河东节度使的举措可显示出其军事职能逐步增强;安史之乱后,中央威信下降,地方叛乱频繁,河东节度使成为朝廷牵制藩镇、平定叛乱的中坚力量,其任免权依旧由中央掌控。黄巢之乱结束后,李克用任河东节度使,由此长期割据河东。此时衰落的唐廷成为藩镇利益角逐的对象,而割据一方的李克用,不仅未有反唐之心,反而多次勤王,从客观上延缓了唐王朝的命数。

郭春凯[3](2020)在《明代延绥镇总兵群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取代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于是,终明一朝,蒙汉关系成为最为棘手的问题,相应的北虏则成为明王朝的主要威胁。东胜卫内撤之后,明朝逐渐失去了对河套地区的控制权。随着蒙古势力的不断入侵,明王朝经过“复套”、“弃套”政策的反复后,最终决定“弃套”防守,原为腹里地区的延绥镇成为蒙汉对峙的前沿阵地,其军事战略地位陡然上升,并成为明朝防御蒙古人南下的九边重镇之一。随着延绥镇军事地位的上升,延绥镇将士的地位在与蒙古势力较量中逐渐得以凸显,并由此而涌现出明王朝历史上不容忽视的一支作战力量——延绥镇总兵群体。这可谓是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延绥镇总兵群体成为明王朝抵御蒙古势力不断南侵的中流砥柱,甚至蕴育了一些将门世家,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延绥镇总兵群体在明宪宗成化年间开始出现,其中以沿边的榆林卫最多。他们入伍多以袭替世职起步,也有恩荫者,少数以武举、行伍晋升。擢升为总兵后多在战事吃紧之地任职,无论是个人或者家族基本上都在九边戍守作战,与明王朝共存亡。这一过程中,一些将门世家逐渐形成,他们中有父子孙三代、四代为将者,亦有父子兄弟同时为将者,最为典型的就是姜、王、杜、尤、萧、张等成为塞上有名的将门,显赫一时。总兵群体的形成和将门世家的涌现总体上与明朝的军事制度尤其是卫所制度下的军户制度有密切关系,而延绥镇的地理位置和自古以来的文化习俗为总兵群体的形成提供了地理文化环境,当然,也离不开总兵群体整体上较强的军事作战能力。

卜晓菲[4](2020)在《试论金末汉族士人侯挚》文中认为侯挚是金代山东齐鲁地区代表性人物之一。历仕章宗、卫绍王、宣宗、哀宗四朝,官至宰相,是金朝"贞佑南渡"后的名臣。作为汉族士人代表,他在金朝末期政治、军事以及举贤纳才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切中要害的建议,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金末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郭妍[5](2019)在《《榴花梦》女性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代在江南岭南地区出现的“弹词小说”,从创作者、所塑造的形象到读者以及传播者几乎都是女性,作品以塑造大量生动真实的女性形象见长。自20世纪初开始,研究弹词小说的各类着作相继涌现,作品中塑造的各类女性形象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然而,从笔者收集到的资料来看,与《再生缘》《天雨花》等更加知名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相比,李桂玉创作的鸿篇巨着《榴花梦》中的女性形象却罕有研究者进行深入研究。《榴花梦》中的女性形象若能得到细致的剖析,对《榴花梦》研究和弹词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研究而言,具有“补苴罅漏”的重要意义。对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进行弥补是很有必要的。论文的引言分为三部分,一是简要介绍弹词小说的产生过程和《榴花梦》的地位、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价值所在;二是对《榴花梦》及其女性形象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三是列举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除引言外,全文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根据《榴花梦》中主要女性形象所具有的最显着的性格特征进行分类,分别分为能征善战型、才华过人型、温顺闺秀型和包藏祸心型,每种类型分别以几位典型的女性为例,结合作品中对人物与情节的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出这几类女性形象的类型特征。二是从作者创作的背景出发,探寻《榴花梦》中影响女性形象的塑造的因素。可以看出,时代背景(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与清代中期鸦片战争的爆发)、地缘文化(道教在福建地区的盛行)、各种思想观念的共存冲撞,与作者本人游历丰富、精通文墨经史、长期独居的生平身世及前代作家创作的主旨近似的作品(如《再生缘》《天雨花》《轘龙镜》等),都对《榴花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产生了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的影响。三是对作者塑造女性形象时使用的艺术手法进行探究。丰富的心理描写具有十分强烈的女性特色;借由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真实;还运用反衬的手法,用相对扁平、缺点突出的男性形象来衬托主要描写的女性形象。四是对《榴花梦》中女性形象的价值进行分析。从艺术特色来看,作者对女性之间的情感进行了幽微精妙的表达,这些形象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由与生命力的歌颂;在对社会的影响方面,《榴花梦》中特定女性形象的作为,也代表了当时女性对传统婚姻观某种意义上的突破,并值得为后人借鉴。

杨韫菲[6](2019)在《宋代文学中的李广形象研究》文中指出李广是家喻户晓的汉代名将,有“飞将军”之美称,《史记》中李广的形象是复杂多面的,司马迁虽对其多有偏爱,但仍如实记述了李广的几点过失。总体而言,李广是一个忠君爱国、品质高洁、怀才不遇,虽然逞勇好胜、德行有亏,但获得了普遍同情的悲剧型英雄人物。以《史记》塑造的史学形象为基础,李广开始进入文学抒写,并在历代接受、创作和积淀中,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意蕴的文学题材。本论文以李广形象为切入点,分析由汉至宋不同朝代李广文学作品的特点,以及不同作者群体构建出的李广形象,展示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文人群体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并着重分析宋代李广作品及相关问题。论文分成五个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内容是叙述选题背景和意义,总结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汉唐专论李广和使用李广相关典故的作品解析,首先解读《史记》《汉书》中构建的李广基础形象,再分析唐代作品中的李广形象和作者创作心理。唐诗中呈现出的李广是一个英勇无匹、品质高洁但终生郁郁不得志的完美化理想化的英雄边将,作者群对其所犯之错从未指责。唐代李广作品有两大特点:一是李广题材历经整个唐朝而经久不衰,二是李广形象完美理想化,尽管史书记载并非如此。创作背景和创作心理则主要从宗汉思想影响、边患问题层出、尚武风气弥漫、渴望建功立业的时代特征以及文人心理诉求和同为人臣的心理投射等方面进行分析。宋代文学作品与汉唐区别较大,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部分。第三部分概括宋代诗作中李广的新特征,如弱化勇武形象、关注点转移到人格品性、出现僧诗和以“射石”典故为主的佛偈,形象上则出现了非失意者形象、杀霸陵尉致人格不完美的批判之声和以“南山射虎”典故塑造出的贬谪形象。此外,第三部分最后一节以黄庭坚和陆游作为典型个案,分析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心理对李广的文学形象带来的改变。黄庭坚在涉及李广相关题材时,更倾向于表达复归泉林的隐逸之乐以及在贬谪困顿之中的道德坚守。而陆游作为北伐志士,在报国无门之时则更倾向于书写李广贬谪形象和不遇形象,抒发愤懑沉痛之情。第四部分主要讨论宋文中的李广,首先分析文章的体裁和创作特点,之后分析文章中呈现出的不同于宋前作品的李广形象,如准确定义李广为奇将、首次提出李广恃勇贪功、少勇无谋的性格缺陷。最后分析论兵论政文的创新内容,即以李广为切入点进行将兵之道、帝王为政的讨论。第五部分是结语,从体裁、形象、情感态度三方面总结了由汉至宋对李广形象的塑造及其变迁。本文主要侧重不同历史阶段李广文学作品的特征以及作品构建出的李广形象的差异,以此探析古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精神面貌,以及社会主流思想、社会风气的变化对文学作品创作产生的影响。

李海林[7](2017)在《略论明代大同镇战略地位与边防建设》文中研究表明明代大同镇边防建设与战略地位息息相关。在战事紧张,战略地位较高时期,明廷大兴边防建设;在战事缓和,战略地位较低时期,边防建设也会相对减少。有明一代,边防建设从未中断,但明朝中后期,明蒙交战中明朝失利较多。本文通过对明朝大同镇战略地位与边防建设关系的系统探讨,旨在分析明蒙交战中,明朝失败之原因。

包雪芳[8](2017)在《布仁巴雅尔讲唱本《刘秀走国》与明代谢诏《东汉演义》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代谢诏的《东汉演义》主要叙述刘秀光复汉室的功绩,后三卷按史序记述东汉帝位的更迭。胡尔奇布仁巴雅尔在《东汉演义》的基础上,演述为胡仁乌力格尔《刘秀走国》,以刘秀躲避王莽追杀的逃亡经历为核心,展现了上至元帅丞相,下至农民妓女为兴复汉室所作的贡献,反映出人心思汉的正统思想。本论文将胡仁乌力格尔《刘秀走国》与其汉文底本《东汉演义》进行比较研究,探究胡尔奇对汉文底本的继承与再创作,揭示蒙汉民族在文学审美上的同与不同之处。本文分为引言、主体、结语三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这两部作品的渊源,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方面讨论胡仁乌力格尔对汉文底本的增益。第二章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诗词及俗语、回评入手,分析胡尔奇对《东汉演义》进行的删削。第三章论述布仁巴雅尔在战争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对汉文底本进行的重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黄哲[9](2017)在《关于《寻找成吉思汗》的汉韩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笔者的硕士学位论文为翻译项目,该项目以人物传记《寻找成吉思汗》为文本进行了汉韩翻译实践工作。全书共20章,中文字数共达10万左右。笔者翻译了本书的全部章节,根据出版需要,对一些章节进行了删减与合并,韩文为10万字,共19章,该翻译项目尚未有韩文译本。笔者在完成翻译工作后,编写了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六大章节。在第一章引言中主要介绍了选题目的和意义,着重讲明了笔者选择本翻译项目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在第二章翻译项目简介中,从整体上对翻译项目进行了了解与把握;在第三章译前准备中主要介绍了笔者在进行翻译工作之前所做的各方面的准备。在第四章译例分析部分主要介绍了笔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译法、遇到的难点以及解决翻译难点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在这里主要列举了笔者在词汇翻译、句式翻译与语篇翻译方面所遇到的难点以及为解决难点所采用的各种译法,从而让译文更加通顺。第五章主要谈了笔者对此次翻译实践的心得。第六部分为附录,分别附有附录A译文和附录B原文。报告表明,只有译者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掌握成熟的翻译技巧,精通原语和译入语,才能做到对原文内容的充分把握和理解,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不断追求实现译文的"信、达、雅"。

李明圣[10](2016)在《古代的将帅之道》文中研究表明古代的将帅之道,以孙子所谓"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最为精辟。王皙解释:"智者,能谋虑,通权变也;信者,号令一也;仁者,惠抚恻隐,得人心也;勇者,徇义不惧,能果毅也;严者,以威严肃众心也。五者相须,缺一不可。"张预注解:"智不可乱,信不可欺,仁不可暴,勇不可惧,严不可犯。五德皆备,然后可以为大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计篇》,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8页)王皙和张预说得很有分寸,具备了上述五德,只是

二、有勇有谋 能征善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勇有谋 能征善战(论文提纲范文)

(2)唐代并州刺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关于唐代地方行政制度相关研究状况
        (二)关于刺史相关研究状况
        (三)关于太原的相关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并州的形势与历代的兴衰
    一、并州的地理环境
        (一)并州的自然环境
        (二)并州的人文环境
    二、并州的建制沿革
    三、并州与历代政权的兴衰
第二章 唐代并州刺史的出身、选任和迁转
    一、并州刺史的出身
        (一)从籍贯上看
        (二)从身份上看
    二、并州刺史的选任
        (一)善政之能
        (二)统兵作战之才
    三、并州刺史的迁转
        (一)迁入官
        (二)迁出官
        (三)并州刺史补
第三章 唐代并州刺史的职能
    一、军事职能
        (一)平定内乱
        (二)抵御外敌
        (三)整治军队
    二、政治职能
        (一)善政恤民
        (二)移风易俗
    三、经济职能
        (一)发展农业
        (二)经营府库财产
        (三)城防建设
第四章 唐代并州刺史与中央的关系
    一、唐前期并州刺史与中央的关系
        (一)并州刺史军事职能逐渐增强
        (二)宗室成员遥领并州频繁
    二、唐后期河东节度使与中央的关系
        (一)河东节度使成为朝廷的中坚力量
        (二)河东节度使任免之权依旧在中央
    三、唐末河东节度使与中央的关系
        (一)李克用割据河东
        (二)李克用带兵勤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唐代并州刺史详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明代延绥镇总兵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明代延绥镇概况
    (一)延绥镇的创设
    (二)延绥镇的范围
    (三)延绥镇的防卫体系
二、明代延绥镇总兵群体的涌现
    (一)延绥镇武将的总人数统计
    (二)延绥镇总兵概况及特征
三、明代延绥镇总兵群体中的将门现象
    (一)世家与将门定义
    (二)延绥镇的将门世家
    (三)延绥镇将门特点
四、明代延绥镇总兵群体出现的原因
    (一)制度层面因素
    (二)文化层面因素
    (三)地理位置因素
    (四)武将自身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试论金末汉族士人侯挚(论文提纲范文)

一、侯挚任职履历
二、针对时弊的建言进策
    (一)针对经济问题的上疏进策
    (二)针对整顿吏治的诤谏
    (三)提高军队作战能力的建言
三、御外靖内的军事才能

(5)《榴花梦》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榴花梦》女性形象类型及特征
    (一)能征善战型
    (二)才华过人型
    (三)温顺闺秀型
    (四)包藏祸心型
二、《榴花梦》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因素
    (一)特定的时代背景
    (二)道教的盛行
    (三)处在变革期的社会观念
    (四)作者本人的生平经历
    (五)相似主旨作品的创作
三、《榴花梦》女性形象的塑造手法
    (一)女性色彩浓厚的心理描写
    (二)将人物置于典型情境之中
    (三)以相对扁平的男性形象反衬
四、《榴花梦》女性形象的价值
    (一)女性间情感的细腻表达
    (二)对女性生命力的歌颂
    (三)女性婚姻观的突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时发表的论文

(6)宋代文学中的李广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1.2.1 与李广有关的历史研究
        1.2.2 关于后世对李广形象建构、接受和利用的研究
2 汉唐文学作品中的李广
    2.1 汉代作品中的李广
        2.1.1 《史记》中的李广形象
        2.1.2 《汉书》中的李广形象
    2.2 唐代文学作品中的李广
        2.2.1 唐代文学作品中的李广形象
        2.2.2 唐代创作背景及作者创作心理分析
3 宋诗中的李广
    3.1 宋代李广相关诗作新特点
        3.1.1 勇武形象的弱化
        3.1.2 创作关注点的转移
        3.1.3 僧诗和佛偈的大量出现
    3.2 宋诗中的李广形象
        3.2.1 不得封侯但万古流芳——李广非失意者
        3.2.2 理性重评霸陵尉事件——李广德行有亏
        3.2.3 南山射虎——贬谪形象的首次出现
    3.3 宋诗中李广形象的典型个案——以黄庭坚和陆游为例
        3.3.1 宋代士人典型代表之一——黄庭坚
        3.3.2 坎坷浮沉中的爱国志士——陆游
4 宋文中的李广
    4.1 宋李广文文体分类简论
    4.2 宋文中的李广形象
        4.2.1 形象定格:为将之奇
        4.2.2 骁勇善战还是悍勇少谋——李广性格深度剖析
    4.3 论兵论政文内容及创作特色
        4.3.1 论兵论政文内容
        4.3.2 作品创作特征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书目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略论明代大同镇战略地位与边防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洪武至宣德年间大同镇战略地位与边防建设
二、正统年间大同镇战略地位与边防建设
三、成化至正德时期大同镇战略地位与边防建设
四、嘉靖时期大同镇战略地位与边防建设
五、隆万时期大同镇战略地位与边防建设
六、总结

(8)布仁巴雅尔讲唱本《刘秀走国》与明代谢诏《东汉演义》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资料来源
一、布仁巴雅尔讲唱本《刘秀走国》对汉文底本的增益
    (一) 故事情节的增益
    (二) 人物形象的增益
    (三) 环境描写之增益
二、布仁巴雅尔讲唱本《刘秀走国》对汉文底本的删削
    (一) 故事情节的删削
    (二) 与人物形象塑造相关内容的删削
    (三) 韵语典故及回评的删削
三、布仁巴雅尔讲唱本《刘秀走国》对汉文底本的重构
    (一) 故事情节之重构
    (二) 人物形象之重构
    (三) 语言之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关于《寻找成吉思汗》的汉韩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
    1.2 选题意义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2.1 作者简介
    2.2 作品简介
第三章 译前准备
    3.1 译前分析
    3.2 译前准备
第四章 译例分析
    4.1 直译法和意译法
        4.1.1 直译
        4.1.2 意译
    4.2 增译法和减译法
        4.2.1 增译
        4.2.2 减译
    4.3 翻译难点及处理办法
        4.3.1 人名、地名、古代官职名称的翻译
        4.3.2 成语、俗语的翻译
        4.3.3 精炼而又生动的中文短语的翻译
        4.3.4 标题的翻译
        4.3.5 比喻、排比等有修辞手法语篇的翻译
        4.3.6 语体处理
第五章 翻译心得
参考文献
谢辞
附录A: 译文
附录B: 原文

(10)古代的将帅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一、能征善战
二、忠贞不贰
三、明哲自保
四、功成身退

四、有勇有谋 能征善战(论文参考文献)

  • [1]北宋雄州知州考略——兼论武臣知州与北宋边疆治理问题[J]. 任欢欢. 宋史研究论丛, 2020(01)
  • [2]唐代并州刺史研究[D]. 杨柳.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明代延绥镇总兵群体研究[D]. 郭春凯. 延安大学, 2020(12)
  • [4]试论金末汉族士人侯挚[J]. 卜晓菲. 黑河学刊, 2020(02)
  • [5]《榴花梦》女性形象研究[D]. 郭妍.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6]宋代文学中的李广形象研究[D]. 杨韫菲. 重庆大学, 2019(09)
  • [7]略论明代大同镇战略地位与边防建设[J]. 李海林.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8]布仁巴雅尔讲唱本《刘秀走国》与明代谢诏《东汉演义》比较研究[D]. 包雪芳. 内蒙古大学, 2017(01)
  • [9]关于《寻找成吉思汗》的汉韩翻译实践报告[D]. 黄哲. 延边大学, 2017(01)
  • [10]古代的将帅之道[J]. 李明圣. 领导科学, 2016(15)

标签:;  ;  ;  ;  ;  

勇敢足智多谋,能打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