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反腐风暴...

2002年中国反腐风暴...

一、2002年中国反腐飓风……(论文文献综述)

冯靖[1](2021)在《《反贪风暴》系列电影叙事的伦理审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晓鸣[2](2021)在《明代律法的朝鲜影像 ——以崔溥《漂海录》为中心》文中指出明弘治元年(1488)闰正月,时在济州任职的朝鲜儒臣崔溥(号锦南),因在渡海返乡途中遭遇风暴,于海上沉浮十余昼夜后,最终漂至浙江台州府临海县界。起初被误作为倭寇的崔溥及其从人一行,在先后经过基层卫所、府州直至中央的逐级审查后,终于洗清嫌疑、确认了身份,在当局的护送下遣返朝鲜。回国后,崔溥奉朝鲜成宗之命,以汉文日记体形式撰成沿途行记《锦南漂海录》(以下简称《漂海录》),内容涉及明弘治初年的边防、政制、外交、驿递、地理、世风民情等各领域,其中有关明代法度与司法方面的丰富记载为研究明代法制史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一手资料。作为朝鲜时期存世的第一部漂流作品,亦是明代唯一由朝鲜人撰写的漂流至中国的纪行文献,崔溥的《漂海录》被誉为“摹写中原之巨笔也”,具有十分可贵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故本文拟对《漂海录》中的明代法律元素进行挖掘与整理,围绕其中能够反映出明代立法、司法实践、法律文化、法律观念等方面的记载,并结合正史、法律典籍、地方志及其他史料笔记等进行全面比堪、互为印证,以尝试描摹出朝鲜人眼中的明代律法影像。为此,本文将分以下部分予以具体阐释:绪论部分,笔者首先对《漂海录》作者及其成书背景予以介绍,正因崔溥自小擅写文章,且对中华文化具备极深厚的学养,才为其在漂流中国后能留下传世的漂流作品提供了可能。《漂海录》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对研究现状进行考察后发现,近10年来随着燕行文献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各领域对此开展的研究日趋繁多。但迄今为止,以《漂海录》为史料,从法学视角专门对明代法制进行研究的论着仍然乏见。而这一现状与《漂海录》非凡的学术地位并不相符。《漂海录》中所蕴含的明代法律素材在所有燕行文献甚至域外汉籍中都是罕见的史料,这也构成了本文对《漂海录》这一法律史学界中研究尚属空白的文本进行一次全面解读的原因。本文主体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将详细介绍崔溥“漂流犯境案”始末。本章以崔溥在县(卫所)、省(三司)、中央(兵部、礼部)接受的各级审查为线索,对案件逐级审转的全过程予以介绍,同时对参与审案的各级官府及官员因何种职能、何种角色介入崔案作出说明分析。从中可观察到卫所千户、备倭把总、都、布、按三司属官、镇守太监、巡按御史等各种官职角色在地方司法体系中的各自作用,及其在地方司法格局中所处的位置。崔溥的受审经历不仅真实反映了明代地方司法实际运作的全过程,亦可被视为明代层级审案的典型案例。第二章将阐述崔溥所经历的明代法律。崔溥作为明代法律的体验者与参与者,与此相关的亲身经历分别涉及到漂流民遣返制度、驿传制度与廪给制度。崔溥漂流至中国后,地方官府随即启动审理程序并层层报送上级,最终由中央审理定案。这一过程包括了身份审查、衣食赏赐和遣返归国,从而勾勒出明代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漂流民遣返制度的概貌。为验明身份,崔溥一路自南向北在中国境内跋涉长达八千余里,一行沿途食宿主要依靠的就是明代四通八达的驿传网络。故而崔溥笔下对于驿传系统中的给驿资格、驿传机构的设置、管理、功能与运作,以及违驿行为的处罚等皆有涉及。廪给与驿传紧密相关,是一种由驿传系统为往来公差使客供应伙食的制度。《漂海录》中有关廪给制度的记载涉及到廪给凭据、伙食称谓、廪给标准、廪给内容、廪给主体、廪给时限,以及廪给稽核等等。本章所撷取的三项法律制度在《漂海录》中的记载皆相当丰富,笔者在写作中结合明代的律令典章互为比勘、相互释证,寻找两者之间的交叉地带,以达到从域外汉籍的角度生动展现明代法律制度的目的。第三章将诠释崔溥所见闻的明代法律。不同于前一章的亲身经历,本章选取的法律内容皆为崔溥沿途的所见所闻。而该三项法律制度——御倭赏格制度、钞关制度与强盗枭首,皆为有明一代所特有。首先,明代对于擒获倭贼及倭船的寡众、交战场合(海上或陆地)的难易等都规定了级别各不相同的物质奖励与升级授职。漂流至浙东登岸后的崔溥一行险遭边将杀戮,守寨官为图功贪赏,竟诬陷崔溥为倭,并带领兵将前往捕斩其一行,此举背后,足以窥见明代御倭赏格制度之一斑。其次,崔溥在沿大运河途经苏州府浒墅镇时,观察到了一项明代的税收制度——钞关税。钞关是明政府在运河沿线为对过往船只征收过境税而设立的关卡,是明代商税中最重要的一个税种,构成了明代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一制度设立的背后体现出了明政府对民间商贸活动的管控和其商业政策的实施。再次,明中期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已逐步显现,随着各地强盗案件的频繁多发,强盗枭首已成为明代社会的一种常见现象,并被崔溥观察、记录于《漂海录》中,同时这也是一项体现了明代“重典治国”理念的重要刑罚制度。第四章将展现明代司法的另类图景。明代律例严苛,导致地方官在治盗、捕盗过程中动辄得咎,同时,审转制度的运行试图将地方上所有重案、要案的审理皆置于皇帝对臣僚实行司法监督的视野之下,以达到其君主专权的目的。这一状况导致了地方官想方设法规避法律的惩治,以此摆脱上级与君主的司法控制。崔溥一行在漂流过程中,曾在宁波府下山岛遭遇海贼,船上财物被洗劫一空,并险遭盗徒杀戮。此后崔溥在接受浙江地方官府审问时,无论是桃渚所的备倭把总官,还是绍兴府的三司长官,都不约而同地要求崔溥将供词中涉及宁波府遇盗之事删去。明暗虚实之际,君主与官僚集团间围绕着崔溥案中盗情的隐匿展开了一场揭盖子与捂盖子的信息博弈。在对《漂海录》中的明代法律影像进行全面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语归纳为如下几点:首先,崔溥“漂流犯境案”的审理反映明代司法状况。透过本案,可反映出会审是明代地方审判中一种极为常见的形式,其在体现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效益风险,而三司分权导致地方司法缺乏中枢力量。其次,崔溥的经历与见闻反映明代法律施行状况。弘治初年法度严切,法律施行状况总体较好,而底层吏、役中通常存在一定程度的徇私枉法现象。再次,盗案频发的社会现实暴露明代立法存在的问题。在明初“重典治国”理念的指导下,明律的刑罚结构已然暴露出轻重失当、畸轻畸重、缺乏中间过渡刑的严重弊端。复次,地方官对盗情的隐匿揭露明代官场顽疾。明代的律例规定和审转制度的存在,为讳盗行为的反复再生提供了生成条件,崔溥案中地方官对盗情的隐匿绝非一个独立的个案,其更像是明代(或者说古代)官场实际运作的一个缩影。最后,在朝鲜士人的眼中,原本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大明帝国业已出现了文明沦丧的征兆,也偏离了儒家思想所赖以维系的礼法制度。中华法系所赖以生存的精神信仰——儒家学说在两国的发展已渐行渐远、分道扬镳,从而揭开了中华法系瓦解的序章。

赵晓丹[3](2020)在《生态批判与图景构建 ——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以来延续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工业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危机日益凸显并逐渐向全球蔓延,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最严重最棘手的问题。突破发展极限,探索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以绿色运动为起点,西方社会一些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学者和有识之士不断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以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思想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论以及西方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从根本上探索和研究生态危机的解决之道。通过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进行深入分析,生态社会主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由少数资本家占有,资本家的贪婪本性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源源不断的利润,因此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加重对工人的剥削,操控科学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各种手段刺激劳动者进行不必要的消费,采取污染输出、资源掠夺等方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生态侵略,不仅破坏了本国生态环境的平衡,还导致生态危机全球性蔓延。生态社会主义学者由此指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元凶是资本主义制度,由此产生的技术异化、消费异化都是加重生态危机的帮凶,而生态帝国主义则是生态危机全球化的根源所在。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良的方式来解决生态危机是不现实的:自由市场理论主张通过征收生态税和许可证制度的方式内化资本主义的环境成本,其实质是将自然环境商品化了,使得大企业囤积购买排放许可,低减排的企业却得不到发展,最终导致减排达到上限;绿色经济青睐于小规模的生产和小型独立资本,但这并不符合资本主义生产扩张的本性;新型技术如核能、生物燃料、太阳能、风能等在生态实现上都存在着诸如资金消耗大、效率低、清洁性差等弊端,即便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资本家却会因此而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导致消耗的增大;人口的增长与个人生活方式并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同时人口减少的政策也不具有可行性。因此根除生态危机的关键在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生态危机的解决要求人们正确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一问题上,早期的生态社会主义学者大多持生态中心主义的观点,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学者发现以生态中心主义为代表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存在理论上的弊端,非人类中心主义站在自然角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赋予非人存在物与人类相同的道德关怀,其实质是反人类的。完全的自然角度也是不存在的,必须要通过人类进行表达,因此无可避免地受到人类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他们因此回归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但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过度强调人类的主体地位,忽视自然规律,肆意破坏自然,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在对这两种思想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他们以马克思主义“控制自然”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人类的主体地位,认为从人类的角度出发有效地“控制自然”能够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生态危机的最终解决需要建立起一种生态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制度。生态社会主义学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具体的构想,他们主张未来社会的构建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实现充分民主以及社会公平正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系列具有生态关怀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制度。在经济上主张实行真正的生产资料公有,采取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实行经济的适度增长;在政治上重视生态环境,反对官僚化,实现真正的民主,在全球范围内解决生态问题;在文化上遵循生态价值标准,发挥教育在生态文化重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人们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在发展模式上主张实行包括经济、社会和人在内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在实现生态社会主义所依靠的主体力量的问题上,生态社会主义学者大都放弃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在实现方式上,他们主张通过非暴力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内部的变革。虽然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也声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来建立社会主义,并且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倡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是本质上其与科学社会主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无论在理论基础、社会变革方式上,还是在对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上都具有根本的区别。生态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不够彻底,因此无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不够彻底,这就决定了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乌托邦性质。在经济危机全球性蔓延的国际背景下,全面而准确地评价生态社会主义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积极的贡献,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行揭露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生态政治理论、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社会主义存在方式,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国际背景下,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建国以来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所采取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实现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这一理论系统而全面地研究,找寻其中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启示。文章由七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进行概述;第二章对生态社会主义的概念进行阐释,并总结其产生背景、理论来源以及发展脉络;第三章揭露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并指出改良资本主义的虚幻性,以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为例来系统论述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中,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全面地批判,更具有代表性;第四章在否定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并以佩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重构为例来阐述20世纪90年代后生态社会主义学者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主流观点,佩珀的人类中心主义理论是在继承格伦德曼思想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更加具体和深刻;第五章总结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想以及实现路径,并以科威尔的生态社会主义构建思想为例来展示未来社会的完整图式,科威尔对于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包括构建原则、政党建立以及实现过程,是提出最早的具体的生态社会主义构建思想;第六章通过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比较,揭示生态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七章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进行全面总结,并探索其对当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借鉴和启示。新时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充分借鉴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有益成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坚决抵制生态帝国主义的入侵,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最终取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胜利。

刘定慧[4](2020)在《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文中认为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的根本动因。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其从学科发展到理论建设也都日臻完善。而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演变现象更是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过,由于语言接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学界对语言接触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国内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接触、普通话与方言接触着力较多,研究得也更为深入。而对汉语与外语之间相互接触的研究稍显薄弱,而就汉语与外语接触的研究而言,也主要集中于对汉语与英语、日语的接触研究,对汉语与其他外语的接触研究则关注不够。“五·四”时期开始,很多充满时代色彩的俄源词开始批量进入到汉语中,其所携带的社会文化意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学者关于汉语外源词的论着中,大多比较重视英源词和日源词的研究,而对俄源词的研究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在先学研究的基础上以汉语中的俄源词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出发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本土化规律和动因以及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本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对已有语言接触研究、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语言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汉俄语言接触中的汉语俄源词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进行了研究。本章以重要的中俄(苏)交往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将俄源词的引进大致分为五个时期: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中苏友好时期、苏联解体至今的新时期。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检索俄源词在《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BCC语料库》中的最早出现时间,界定了现有俄源词出现在汉语中的大致时间范围,从而将其归并到本文所划定的相应历史时期对其引进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汉俄语言接触范围、接触方式和接触主体的不同是造成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第三章主要对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在汉俄语音对比的基础上,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音节结构演变及汉俄音系匹配方面呈现出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全面地分析研究。俄源词语音本土化首先体现在其进入汉语后发生了十分普遍的音节结构演变现象。本文发现,不仅俄语中独有的音节结构发生了演变,而且汉俄语言中共有的音节结构也发生了演变。据本文分析,增加音位和删减音位是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主要方式,并且呈现出以增加音位为主的特点。汉俄音系匹配则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又一重要体现。本文发现,用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的现象在汉俄语言接触中十分普遍。并且本文还发现了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辅音的特殊情况。通过对具体匹配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后,本文分析出了汉俄音系匹配的两种主要方式:相似匹配和条件匹配。结合对具体语言事实的分析后,本文认为,汉俄语音差异是促使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而词汇借用过程中的知觉映射、音系知觉原则等汉语母语者的认知因素则是促成汉俄音系出现多种匹配形式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同时也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第四章主要对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利用汉俄两种语言的大型综合语料库对俄源词在汉俄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和表意方面的本土化规律和特点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方面的本土化主要体现在产生了几种特殊的构词方式。这些构词方式不仅为汉语带来了全新的构词语素、构词模式,还将特殊构词中所蕴含的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心理特征、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等也同时带到了汉语中,从而对汉语产生了影响。俄源词进入汉语在表意方面的本土化主要通过音义相兼、词义变化、语用意义变化、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等多种方式来实现。通过一系列适应汉语语言体系的变化,俄源词在实现表意本土化的同时,也在填补汉语语义空缺、促使汉语语义系统重新调整方面影响了汉语。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俄源词进入汉语后词汇本土化的动因既有适应汉语语言环境的语言内部原因,也有社会、心理及文化因素等语言外部的原因。第五章主要从共时角度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研究。本章结合几个大型语料库的检索结果对筛选出来的近1000个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状态进行了宏观界定。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超过半数以上的俄源词在汉语中已经失去活力,只有少部分俄源词继续在汉语中维持活力。为了进一步考察俄源词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状态,本文从存有活力的俄源词中甄选出了被201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俄源词作为考察样本,结合其在《人民日报》(2015-2019)中的使用情况,对其活力程度和活力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文发现样本中的俄源词虽然都属于本文所界定的有活力状态,但是其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程度却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使用频次、语义表达、语法功能、语用范围和语用领域等语言因素以及相关的社会因素均会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产生影响。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语。主要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和存在的不足。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对汉语中的俄源词演变规律有了更全面、科学、客观地认识,而且对汉俄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也有了更系统地把握。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非亲属语言之间词汇借用规律的理解和认识。词汇借用现象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常新课题,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不断完善和深化。

常晓瑶[5](2020)在《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腐败是全球政治生态的毒瘤,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所有政体与地区,作为社会病态的温床,腐败不断动摇着执政党的合法性与执政根基,引发社会动荡直至政权瓦解。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反腐败就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政治立场,经过近百年的反腐败实践,中国特色反腐败道路逐渐形成。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是中国特色反腐败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这一反腐败理论不仅为我国反腐败工作提供了基本方针,也为世界反腐败斗争贡献了中国经验。反腐败斗争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忧患意识对国内外形势作出敏锐判断,将腐败列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把反腐败斗争提到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以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意志和零容忍的态度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前所未有的反腐败力度得到了全国上下一致拥护,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了强大前进力量。“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即“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维度和历史维度出发,对反腐败斗争规律进行深刻把握后打出的惩治、预防、教育反腐败效果紧密叠加组合拳。十八大以来依托于实践和认识的深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历经多次调整,其内涵不断丰富,其逻辑日益严谨。“三不”之间环环紧扣,既各有侧重,又互为关联,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当前随着“三不”机制的稳步推进,我国的反腐败斗争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显着成果,但距离反腐败斗争实现完全胜利还有很长距离,“三不”机制在建立中存在割裂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建立反腐败长效机制要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将“三不”机制作为一个整体一体推进。

杜俊奇[6](2020)在《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公职人员中一直存在着腐败现象,而且党外公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腐败问题也开始空前凸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中,腐败问题还表现的相当严重。党外公职人员分布在各领域、各层级,在各级政府、各个岗位充当重要角色,有职有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如何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直面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监督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监督问题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总体上说,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这一群体的腐败程度、形式、原因等实证研究非常不足,具有建设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更是不多。从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一时代的宏伟大业来看,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即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即参政党)互相监督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将全面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体内容分为逻辑紧密关联的五章。逻辑起点首先在理论层面阐发了关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必须厘清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体内容、制度基础、法理依据和监督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追溯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继而用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现状、成因和特征;论证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强化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和显着成效;最后,就如何强化、细化、实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特别是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比较强的宗教界、工商联、村委会三个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维度提出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这一事关我国反腐败成效而迄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内调外研获得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监督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对国家监察机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事业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2018)在《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文中研究说明目 录前 言一、牢固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治国理政原则二、大幅提升生存权发展权保障水平三、有效实现各项人权全面发展四、显着改善特定群体权利五、全面加强人权法治建设六、努力推动各国人权事业共同发展七、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

姜芸[8](2018)在《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屿国家的援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澳大利亚自二战以来,十分重视周边外交,多年来已经成为太平洋岛屿地区规模最大的援助国。澳大利亚之所以对太平洋岛国采取援助外交政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地缘战略考量是根本原因;第二,太平洋岛国在民族独立之后的发展困局不利于大洋洲的整体稳定;第三,塑造国家形象、带动本国经贸和稳定周边环境等利益需求是澳大利亚重视周边外交的动因;第四,太平洋岛国对援助的严重依赖,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域外大国对太平洋岛国持续的援助投入,客观上促使澳大利亚进一步使用援助外交来维持本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领导力。在援助太平洋岛国的过程中,澳大利亚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援助体系。第一,基于服务于国家利益和帮助贫困国家的宗旨,澳大利亚分别树立了政治、安全和人道主义等战略目标,以及稳定、减贫和经济增长等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战略目标。第二,建设了一整套机制来有效贯彻上述目标,主要有:通过发布《莫尔兹比港宣言》和《凯恩斯协定》来确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原则;利用官方规定、标准和法律法规等,来约束援助决策过程和参与各方;通过澳大利亚国际开发署、外交贸易部、发展效率办公室、澳大利亚—太平洋技术学院和发展创新中心等援助执行和协调机构来保障援助能够顺利、有效、更好地实施。第三,整合援助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援助政策,并使用合适的援助方式。其中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和环境保护等成为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重要内容,项目援助、技术援助和促贸援助是主要援助方式。第四,定期出具太平洋地区评估报告,及时评估援助成效。通过从援助国、受援国和第三方角度来分别评估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可以发现,澳大利亚虽然实现了大部分战略目标,但在援助理念、援助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首先,从援助国角度看,虽然澳大利亚通过对“有效治理”和“基础设施、贸易和私营部门发展”等领域的持续投入,以及在太平洋岛屿地区实现了主导性援助优势,取得重要政治和外交收益。不过,澳大利亚在国家形象收益方面未能取得有效进展。其次,从受援国角度看,通过多项教育和健康项目的推行,澳大利亚在太平洋岛国减贫方面的援助工作获得了各岛国领导人的认同。然而,虽然所罗门群岛“区域援所团任务”成功完成,使该岛国恢复了稳定,但该行动却引发了有关干涉岛国内政的争议。另外,“太平洋更紧密关系协定”谈判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不过能否真正促进岛国经济增长还不得而知。最后,从以经合组织和援助现实网络为代表的第三方来看,经合组织援助发展委员会总体上肯定了澳大利亚的援助工作,认为完善的援助管理体系是澳大利亚的优点,同时建议其加大使用合作伙伴行政系统的份额。援助现实网络通过持续关注澳大利亚援助政策的演变,以及执政党对其援助理念的影响,指出自由党领导下的澳大利亚在对外援助中正在更多地考虑本国利益,并呼吁澳大利亚应该更加重视太平洋岛国的减贫。总结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可以发现,从援助特点来看,近年来,在十四个太平洋岛国中,位于美拉尼西亚岛群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和斐济是澳大利亚的重点援助对象。有效治理、教育和健康/卫生等是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重点领域。从经验教训来看,自成体系的援助管理系统是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有效经验,但澳大利亚在该地区“回旋镖式”的援助却遭到太平洋岛国的普遍诟病。反思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澳大利亚需要在真正帮助太平洋岛国减贫和谋取国家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还需尽量避免政府更迭对援助政策连续性的影响。

曾润喜,蒋欣欣[9](2016)在《媒介议题、公众议题与政策议题的转变及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从政策议程、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的关系入手,结合互联网环境下的议程设置展开探讨,对非政策议题转化为政策议题的条件进行研究。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对上海踩踏事件、雾霾环境治理、网络反腐运动等典型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互联网加强了政策议程、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之间的互动,议题紧急程度、权力距离、媒介环境等因素会影响非政策议题向政策议题的转化。研究建议政府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面对来自社会的舆论,缩小政府—公众权力距离,着力改善政府决策模式。

周灵灵[10](2015)在《腐败、反腐败与外商直接投资》文中研究指明腐败,号称“经济之癌”。全世界所有的民族、国家和地区,不论贫富、大小,也不论层次和领域,都会有腐败渗透其间。即便是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历史上也一度非常腐败。可见,腐败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历史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畸形景观。对于腐败问题,中国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把它提到了很高、很严峻的层次,并采取相应措施反腐败。特别是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反腐力度空前,上至政治局常委,下至普通干部,只要有问题,皆有可能被查办,可谓“既打老虎又拍苍蝇”。毋庸置疑,腐败和反腐败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那么,它们会如何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当前的反腐大潮,它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是什么关系?基于此背景,我们推出了本选题——《腐败、反腐败与外商直接投资》。从文献搜索结果可知,国内外目前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已经很多,涉及的面也比较广,方法也较为成熟。尽管如此,从反腐败角度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的文献还很少,绝大多数文献考察的是腐败水平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而且关于中国的研究寥寥无几。比照既有文献,可以看出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从绝对腐败水平和相对腐败水平(腐败水平差异)两方面比较分析腐败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发现中国的腐败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2、考察了反腐败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提出并检验“反腐败与外商直接投资的U型假说”。本研究与以往文献的一大区别还在于,我们注重影响的非线性(非单调性)。尽我们所知,本文是第一篇探讨腐败水平差异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文献,是第二篇关注反腐败对中国FDI影响的中文文献。可以预期,我们的研究可进一步丰富外商直接投资文献,具有理论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1、测度中国的腐败水平和反腐败力度,并简要介绍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情况。这些内容将分散到相关章节作为实证分析的背景知识。2、从理论和逻辑上探讨腐败、反腐败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关假设。就直觉而言,它们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可能会随着发展阶段、资金来源地、企业性质和行业状况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差异。3、基于引力模型,实证分析腐败、反腐败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腐败方面,主要采用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治理指数(wgi)和美国政治风险服务团队(prsgroup)的分项指标来测度腐败水平。一是做中国1984—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考察绝对腐败水平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二是考察中国2000—2013年相对腐败水平与fdi的关系,参照中国的腐败程度将122个经济体分为“相对清廉组”和“相对腐败组”,在两分法的基础上根据地缘文化分列出“儒家文化圈”。对于反腐败,主要是基于中国1998—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来展开,提出并检验反腐败与外商直接投资的“u型”假说,探讨其政策含义。通过机制探讨和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或者腐败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时,腐败的存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交易效率,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对公平和透明营商环境的呼声变得强烈,此时的腐败不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这说明腐败既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沙子”,也是“润滑剂”,它扮演着双重角色。概言之,绝对腐败水平对fdi的影响遵从倒u型轨迹。2、相对腐败水平(腐败水平差异)与外商直接投资负相关,但这种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具体而言,属于相对清廉组的经济体大概在10%的水平上显着,属于相对腐败组的国家和地区在1%的水平上显着,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经济体仅显示出负向关系,并不怎么显着。这些差别说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特质决定了它们对同一因素存在不同的反应。3、从资金来源地看,对于清廉经济体,中国降低腐败水平(亦即加大反腐败力度)有利于吸引来自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对于高腐败经济体,腐败的存在反而能吸引来自这些经济体的直接投资。也就是说,它们的政策含义是相反的。但就长期的净效应而言,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我们的腐败水平应该向清廉经济体趋同。也就是说,通过反腐败来吸引更多的外资。4、反腐败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在几何上呈现出u型特征。这意味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与反腐败力度的增强不一定是同步的,外商对中国的反腐败存在一个反应时间。其寓意是,在初始阶段,反腐败很可能会降低外商直接投资,原因也许在于来自高腐败经济体fdi的减少效应超过了来自清廉经济体fdi的增加效应。当然,这种阶段性或暂时性的减少不一定体现为投资额度的减少,更可能反映在投资增速的减缓上。在u型曲线的右边,随着反腐败的继续推进,投资和商业环境益加改善,投资者对反腐败的正面预期趋稳。届时,来自清廉国家或地区fdi的增加效应便会超过来自高腐败经济体fdi的减少效应,净效应为正,外商直接投资增加。5、从控制变量来看,经济集聚程度的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基础设施状况的改善、直接标价法下汇率的升值、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强和经济增长向好皆能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政治环境差异与fdi正相关,说明外商敢于去政治环境不同的地区开展投资活动。我们的估计结果还显示工资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正相关,其机制可能在于,在劳动力供求状况不变的情况下,工资水平上升是劳动力质量改善的价值实现,同时也是高劳动力质量的信号,而且高工资水平往往还代表着较高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水平。负效应方面,本文的研究显示文化差异、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和地理距离皆会抑制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此外,相对经济规模和相对人口规模皆与外商直接投资正相关,对外商直接投资具有引力作用。当然,这种影响对不同腐败水平的经济体也是存在差别的。对于来自清廉经济体和儒家文化圈的直接投资而言,相对经济规模有负向影响,相对人口规模则表现为促进作用。相对腐败组的情形正好与此相反。综合我们的研究,可以看出既有文献之所以对腐败、反腐败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存在争议,除了同研究者所关注的时期、地区和采用的方法有关外,还在于大多数研究单纯从绝对水平来探讨它们的关系,或者仅仅考察它们的线性关系,而忽略了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我们的工作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争议,推进相关研究的开展。由实证研究引申出的政策含义主要有:中国需要反腐败;在反腐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要注意稳定和调整市场预期;要继续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继续改善基础设施状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吸引外资流入;同时也要减少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到基础性作用。当然,本文也存在着一些遗憾,这也是本文的不足。数据资料的限制,使得我们在分析绝对腐败水平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时,只能从事全国层面的时间序列分析,造成研究结论略显粗糙。在探讨反腐败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时,未能探讨中国反腐败对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行业效应和企业效应,也未能从总案件中分离出大案、要案的影响。理论上,不同行业、不同属性的企业对腐败、反腐败会存在不同的反应。而且,与一般案件相比,查办大案、要案更能显示中国政府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它们的影响可能会更显着。但由于《中国检察年鉴》和《中国法律年鉴》各省市大案、要案的信息缺失严重,笔者没办法从总案件中析出大案、要案的面板数据。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实证分析中,数据来源略显单一,不便进行稳健性检验,这也是一个不足。若有相关数据资料,本研究将会更为深入。该领域的下一步研究工作可在腐败、反腐败的测度和数据库建设,腐败水平差异与外商直接投资,反腐败与外商直接投资三大层面展开,考察反腐败的企业效应和行业效应。重点关注中国反腐败实践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尤其要注意其影响的非线性特征,及时提炼、发现问题,让相关研究相得益彰。

二、2002年中国反腐飓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中国反腐飓风……(论文提纲范文)

(2)明代律法的朝鲜影像 ——以崔溥《漂海录》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崔溥《漂海录》概述
        (一)关于崔溥其人
        (二)《漂海录》的成书背景
    二、《漂海录》的流传与研究现状
        (一)相关译着、点注(校注、评注)本、专着
        (二)相关学术论文
        (三)总结与思考
    三、《漂海录》在同类作品中的学术地位
        (一)《漂海录》与“燕行录”
        (二)《漂海录》与朝鲜时代其他漂流作品
    四、《漂海录》中的明代法律影像
        (一)《漂海录》中的法律叙事
        (二)《漂海录》的研究价值
第一章 崔溥“漂流犯境案”始末
    一、卫所初审
        (一)异域见疑,边卫缉捕
        (二)卫所拘讯,恩威并施
    二、三司再审
        (一)会审无异,释清嫌疑
        (二)供词明辨,审知非倭
    三、中央终审
        (一)兼程进京,二部争权
        (二)全案定谳,终返故土
第二章 崔溥所经历的明代法律
    一、漂流民遣返制度
        (一)制度溯源
        (二)身份审查
        (三)赏赐衣食
        (四)遣返归国
    二、驿传制度
        (一)制度概述
        (二)给驿资格
        (三)中央驿传机构:会同馆
        (四)地方驿传机构:驿站、递运所、急递铺
        (五)违驿处罚
    三、廪给制度
        (一)制度溯源
        (二)廪给凭据与伙食称谓
        (三)廪给标准与廪给内容
        (四)廪给主体、时限及廪给稽核制度
第三章 崔溥所见闻的明代法律
    一、御倭赏格制度
        (一)制度背景——以明初台州桃渚地区倭患状况为例
        (二)制度溯源——“计首论功”的军赏制度
        (三)洪武至宣德时期的御倭赏格制度
        (四)嘉靖、万历时期的御倭赏格制度
    二、钞关制度
        (一)制度溯源
        (二)钞法与钞关设立
        (三)钞关的建置与运行
    三、强盗枭首
        (一)盗案频发的社会现实
        (二)枭首示众:加重科处的立法应对
        (三)乱世用重典
第四章 明代司法的另类图景
    一、消失的真相:从“盗情掩盖”说起
        (一)海岛遇贼,浙省登陆
        (二)波谲云诡,蔽塞盗迹
    二、君主的专权
        (一)“今皇帝新即位,法令严肃”——严苛的司法责任
        (二)“此文字报上司,以达于皇帝”——严格的审转程序
    三、官僚的抵制
        (一)控制与反控制
        (二)揭盖子与捂盖子
结语 朝鲜士人眼中斑斓驳杂的明代法律社会
    一、崔溥“漂流犯境案”的审理反映明代司法状况
    二、崔溥的经历与见闻反映明代法律施行状况
    三、盗案频发的社会现实暴露明代立法弊端
    四、地方官对盗情的隐匿揭露明代官场顽疾
    五、貌合神离:中华法系瓦解的序章
附录一 《漂海录》所载明代法律考
附录二 《漂海录》所载明代驿传考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生态批判与图景构建 ——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缘起与发展
    2.1 生态社会主义的概念阐释
        2.1.1 国外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的阐述
        2.1.2 国内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的界定
    2.2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2.1 资本主义国家生态危机爆发频繁
        2.2.2 对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生态问题的反思
        2.2.3 西方社会生态运动的蓬勃发展
    2.3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2.3.2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
        2.3.3 西方自然科学的生态理论思潮
    2.4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
        2.4.1 基本形成阶段
        2.4.2 蓬勃发展阶段
        2.4.3 成熟完善阶段
        2.4.4 与时俱进阶段
第3章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
    3.1 生态危机的根源
        3.1.1 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3.1.2 技术异化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
        3.1.3 消费异化是加剧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
        3.1.4 生态帝国主义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
    3.2 生态资本主义的虚幻性
        3.2.1 自由市场无法解决生态危机
        3.2.2 绿色经济无法解决生态危机
        3.2.3 技术改良主义无法解决生态危机
        3.2.4 人口政策无法解决生态危机
    3.3 奥康纳: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理论
        3.3.1 资本主义“第二重矛盾”的构建
        3.3.2 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的阐释
        3.3.3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根源的探寻
        3.3.4 资本主义可持续性的否定
第4章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
    4.1 对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
        4.1.1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立场
        4.1.2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典型表现
        4.1.3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批判
    4.2 人类中心主义的回归
        4.2.1 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4.2.2 建立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理论
    4.3 佩珀:人类中心主义的重构
        4.3.1 对格伦德曼人类中心主义的继承
        4.3.2 对生态中心论的马克思主义批判
        4.3.3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重构
第5章 生态社会主义:解决生态危机的构想
    5.1 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想
        5.1.1 生态社会主义的构建原则
        5.1.2 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模式
    5.2 生态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
        5.2.1 生态社会主义实现的主体
        5.2.2 生态社会主义实现的方式
        5.2.3 生态社会主义的实践尝试
    5.3 科威尔:生态社会主义的全面构建
        5.3.1 对于实存生态政治的批判
        5.3.2 生态社会主义的未来图景
        5.3.3 生态社会主义的实现过程
第6章 乌托邦式的幻景:生态社会主义的实质
    6.1 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相似之处
        6.1.1 二者皆以马克思主义为立论导向
        6.1.2 二者皆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6.1.3 二者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6.2 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6.2.1 理论基础不同
        6.2.2 对社会变革方式的认识不同
        6.2.3 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不同
        6.2.4 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不同
第7章 价值意蕴与现实意义: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评析及启示
    7.1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评价
        7.1.1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贡献
        7.1.2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7.2 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7.2.1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7.2.2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7.2.3 实施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教育系统工程,构建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7.2.4 克服技术社会“异化”,彰显科技生态价值
        7.2.5 严防生态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
        7.2.6 加快生态环境治理,着力建设美好家园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0 选题缘起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语料来源
    1.5 研究方法
    1.6 已有成果研究综述
        1.6.1 语言接触研究
        1.6.2 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
        1.6.3 语言结构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
        1.6.4 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研究
第二章 不同历史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2.1 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1.1 “恰克图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2.1.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2 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2.1 “哈尔滨汉俄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2.2.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3 “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3.1 大批俄苏译着出版发行与汉俄语言接触
        2.3.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4 中苏友好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2.4.1 自上而下的“苏联热”与汉俄语言接触
        2.4.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3.1 俄源词音节结构类型演变及方式
        3.1.1 俄语A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3.1.2 俄语C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3.1.3 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方式
    3.2 汉俄音系匹配类型及方式
        3.2.1 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
        3.2.2 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
        3.2.3 特殊匹配
        3.2.4 汉俄音系匹配方式
    3.3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3.3.1 汉俄语音差异
        3.3.2 汉语母语者的认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4.1 俄源词结构演变类型
        4.1.1 音译语素组合构词
        4.1.2 汉俄混合式构词
        4.1.3 借俄重组式构词
        4.1.4 喻义仿造式构词
        4.1.5 汉语简缩式构词
    4.2 不同结构类型在汉语中的竞争
        4.2.1 意译形式取代音译形式
        4.2.2 意译形式与音译形式并存
        4.2.3 音译形式独立
    4.3 俄源词表意本土化
        4.3.1 音义相兼
        4.3.2 词义变化
        4.3.3 语用意义变化
        4.3.4 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
    4.4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4.4.1 适应汉语语言系统
        4.4.2 社会、心理、文化等因素的促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
    5.1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
        5.1.1 失去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5.1.2 有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5.2 有活力俄源词的特点
        5.2.1 活力程度
        5.2.2 活力特征
    5.3 影响俄源词活力的因素
        5.3.1 语言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5.3.2 社会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 研究方法
        2. 研究思路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建立的理论基础
    (一) 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理论
        1. 马克思主义反腐败理论
        2. 党的领导人关于反腐败的相关理论
    (二) 权力制衡理论和制度预防理论
        1. 权力制衡理论
        2. 制度预防腐败理论
    (三) 反腐败战略理论
        1. 惩治战略
        2. 预防战略
    (四) 系统论与机制构建理论
        1. 系统论
        2. 机制构建理论
二、“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提出、内涵与运行逻辑
    (一)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提出
    (二)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内涵
    (三)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运行逻辑
三、“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实践推进及现实挑战
    (一) 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
        1. “打虎”“拍蝇”“猎狐”全方位出击
        2.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尺度从严抓作风
    (二) 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紧
        1. 健全党内法规体系
        2. 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三) 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
        1. 抓住关键少数,管好绝大多数
        2. 做实思想教育,筑牢信仰之魂
    (四)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面临的挑战
        1.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还有待完善
        2.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未能做到一体推进
四、新时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路径
    (一) 保持反腐败高压,强化不敢腐的震慑
        1. 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传导反腐败高压
        2. 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
    (二) 强化制度建设,构建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1. 完善权力监督和权力制约机制
        2. 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
    (三) 夯实不想腐的基础,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1. 深化廉政教育,构建国家廉政文化
        2. 构建不想腐的激励保障机制
    (四) 打通“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内在联系,实现一体推进
        1. 为一体推进“三不”机制提供组织保证
        2. 探索“三不”机制一体推进的载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学界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对决策层关于统一战线相关文献的解读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五、内容与框架
    六、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与构成
        一、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阐释
        (一)“公职人员”的概念
        (二)“党外”的概念
        二、党外公职人员来源与构成
        (一)我国政治体制中“党外公职人员”的来源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分类构成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
        一、党外公职人员培养选拔政策
        二、党外公职人员任用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建国初期的任用政策
        (二)改革开放后的任用政策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任用政策
        (四)新时代选拔任用的政策
        三、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管理
        (一)对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引导
        (二)优化党外干部管理结构。
        (三)选好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四)选好选准主委。
        四、党外公职人员从政优势
        (一)政治优势
        (二)智力资源优势
        (三)利益表达优势
        (四)社会活动优势
        五、党外公职人员不同时期在体制内的作用
        (一)建国初期
        (二)改革开放初期
        (三)新时期
        六、党外公职人员使用现状
        (一)中央越来越重视,阵营越来越壮大
        (二)实职正职比例增大,切实保障有职有权
        七、制约党外公职人员培养使用的因素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二、社会公众与媒体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三、民主党派对担任公职的党内成员内部监督
        四、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第四节 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概述与成效分析
        一、内部监督内容
        二、内部监督实践
        三、内部监督成效
        四、在内部监督中对腐败问题的处置
        五、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法理依据
        一、制度基础
        (一)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二、法理依据
        (一)根本法依据
        (二)专门法依据
        (三)行业法依据
        (四)有关法规依据
    第六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补充
        三、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要求
        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国家监察法的内在要求
第二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与主要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
        一、民主革命时期,监督雏形显现
        二、建国初期,监督方针确立
        三、整风反右时期,监督出现挫折
        四、“文革”时期,监督遭受破坏
        五、改革开放时期,监督恢复完善
        六、“十八大”后,监督成熟定型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成效
        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三、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问题
        (一)监督意识不够清晰,监督观念亟待提高
        (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特殊性给监督带来的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界别分布具有特殊性
        (二)党外公职人员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
        (三)党外公职人员任职情况具有特殊性
        (四)党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具有特殊性
        (五)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倾向具有特殊性
        (六)政治参与呈现多元化、差异性
        三、特殊领域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难点
        (一)宗教界
        (二)工商联
        (三)村委会
第三章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与特点分析
        一、不同层级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特点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共同点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不同点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共同点
        (一)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二)公共权力发生异化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不同点
        (一)内外监督不力
        (二)外部环境影响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意义与成效
    第一节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一、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一)为反腐彻底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二)为反腐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证
        (三)为反腐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机制保证
        二、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
        (一)强化了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领导
        (二)实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面覆盖
        (三)法定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权力来源
        (四)创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方法路径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尚需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
        (一)提升政治站位,以大作为彰显监督的权威性
        (二)遵循五条原则,以科学性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第二节 监察法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和惩治的效用
        一、监察法对全面深入开展反腐败的积极意义
        (一)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二)实现了监察范围的全覆盖
        (三)界定了监察职能和监察权限
        (四)创新了以“留置”措施取代“两规”、“两指”措施
        (五)强化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二、监察法对于预防和惩治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特殊作用
        (一)统领推进作用
        (二)警示威慑作用
        (三)法治保障作用
        三、监察法尚需进一步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与惩处的操作性
第五章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性思考
    第一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三、坚持立体监督
        四、坚持务实管用
        五、坚持理论创新
        六、坚持用权公开
    第二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二、加强廉政宣传教育
        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五、加强党派本体内部监督
        六、加强反腐统筹协调
        七、加强社会舆论制约
    第三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工作机制
        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机制
        二、专项巡察监督机制
        三、谈心谈话机制
        四、失察责任追究机制
        五、廉政诫勉机制
        六、重要情况报告与通报机制
        七、法治制约权力机制
        八、自律约束权力机制
    第四节 对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对村委会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学习宣传监察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强大法律震慑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关紧“不能腐”的权力制约制度笼子
        (三)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营造“不想腐”的廉政勤政氛围
        二、对宗教界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依法进行政治监督,精准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二)依法进行财务监督,对宗教界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
        (三)依法进行组织监督,确保各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手中
        (四)依法进行思想监督,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三、对工商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私企腐败监督,填补党和国家反腐综治体系空白点
        (二)精准做好考察评价,把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入口关节点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聚焦严控政商交往活动廉政风险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正文数据表格
附录二 关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关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专题调研提纲
附录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后记

(7)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目 录
前 言
一、牢固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治国理政原则
二、大幅提升生存权发展权保障水平
三、有效实现各项人权全面发展
四、显着改善特定群体权利
    (一)少数民族权利
    (二)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权利
    (三)残疾人权利
五、全面加强人权法治建设
    (一)构建了较为完备的人权保障法律规范体系
    (二)形成严格公正的人权保障执法体系
    (三)有效提升人权司法保障水平
    (四)建立严密的反腐法治体系
    (五)营造人权法治保障的良好氛围
六、努力推动各国人权事业共同发展
七、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
八、成功走出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
结束语

(8)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屿国家的援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梳理
    第一节 太平洋岛屿国家的界定
    第二节 对外援助的概念、分类和理论
        一、对外援助的概念和分类
        二、多维视角下的对外援助理论
第二章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背景及原因
    第一节 历史背景与地缘战略背景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澳大利亚周边外交的影响
        二、《澳新协定》的签订和对太平洋岛屿的重视
    第二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原因
        一、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利益考量
        二、太平洋岛国的发展困局
        三、岛国援助依赖与地区援助外交盛行
第三章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战略目标与机制
    第一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战略目标
        一、服务于澳大利亚国家利益
        二、致力于帮助太平洋岛国
    第二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机制
        一、援助太平洋岛国的原则
        二、对外援助制度性建设
        三、对外援助执行与协调机构
第四章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政策与方式
    第一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政策
        一、政治稳定方面:以所罗门群岛援助计划为例
        二、社会发展方面:以太平洋奖学金政策为例
        三、经济繁荣方面:以性别平等和妇女经济赋权政策为例
        四、环境保护方面:以气候变化政策为例
    第二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方式
        一、项目援助
        二、技术援助
        三、促贸援助
第五章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成果评估
    第一节 基于援助国角度的评估
        一、政治收益:太平洋岛国民主治理和经济自由化
        二、外交收益:澳大利亚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影响力
        三、国家形象收益:千年发展目标进展和人道主义救灾
    第二节 基于受援国角度的评估
        一、维护太平洋岛国稳定方面
        二、支持太平洋岛国减贫方面
        三、促进太平洋岛国经济增长方面
    第三节 基于第三方角度的评估
        一、经合组织对澳大利亚援助的同行评议
        二、援助现实网络对澳大利亚援助的跟踪评估
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媒介议题、公众议题与政策议题的转变及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1. 政府的政策决策模式
    2. 政策议程设置模式
二、突发事件开启政策之窗: 上海踩踏事件
三、在政治较量中缩短权力距离: 雾霾环境治理
四、新媒介环境的民意表达形式: 网络反腐运动
五、研究讨论: 政策议程设置如何可能

(10)腐败、反腐败与外商直接投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腐败与反腐败
    (二)外商直接投资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研究难点
    (二)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外商直接投资引力模型
    (一)基本的投资引力模型
    (二)扩展的投资引力模型
第二节 外商直接投资文献综述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影响因素
    (二)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非传统因素
    (三)腐败与外商直接投资研究新进展
    (四)反腐败与外商直接投资研究新进展
第三节 总结性评述 第三章 绝对腐败水平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腐败水平的测度及演变
    (一)腐败水平的度量
    (二)中国腐败水平的演变
第二节 中国外资政策的演变与外资的产业和区域分布
    (一)中国外资政策的演变
    (二)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域分布
第三节 研究假设及机制探讨
第四节 变量选取与测度
    (一)人力资本水平
    (二)汇率水平
    (三)劳动力成本
    (四)实际经济增长
    (五)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第五节 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
    (二)实证过程与结果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对腐败水平与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地分布
第三节 样本介绍与变量选取
    (一)样本介绍
    (二)变量的选取和度量
第四节 腐败水平差异对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一)计量模型
    (二)估计结果与讨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反腐败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反腐败与FDI的测度及基本情况
    (一)中国反腐败力度的测度
    (二)中国反腐败的基本情况
    (三)省级FDI的度量及数据来源
    (四)反腐败与FDI关系的图表描述
第二节 机制分析与研究假说
第三节 控制变量的选取、测度与统计描述
    (一)控制变量的选取和测度
    (二)统计描述
第四节 反腐败对外商直接投资U型影响的检验
    (一)计量模型
    (二)估计结果及讨论
第五节 稳健性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含义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习情况 博士论文后记

四、2002年中国反腐飓风……(论文参考文献)

  • [1]《反贪风暴》系列电影叙事的伦理审视[D]. 冯靖. 西南大学, 2021
  • [2]明代律法的朝鲜影像 ——以崔溥《漂海录》为中心[D]. 孙晓鸣.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3]生态批判与图景构建 ——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D]. 赵晓丹. 吉林大学, 2020(01)
  • [4]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D]. 刘定慧. 吉林大学, 2020(01)
  • [5]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研究[D]. 常晓瑶.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2020(02)
  • [6]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D]. 杜俊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7]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人民日报, 2018
  • [8]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屿国家的援助研究[D]. 姜芸.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9)
  • [9]媒介议题、公众议题与政策议题的转变及关系[J]. 曾润喜,蒋欣欣.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03)
  • [10]腐败、反腐败与外商直接投资[D]. 周灵灵. 中央财经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2002年中国反腐风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