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现状

浅谈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现状

一、浅谈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吴洪号,张慧,贾佳,崔琦,郑丽波[1](2021)在《功能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对不饱和脂肪酸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功能性多不饱和脂肪酸由于其出色的生理作用更是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膳食中合理比例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有效保持身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降低血脂与血压、免疫调节、抗炎和抗癌作用。近几年来,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离提纯工艺越来越完善,各种方法配合生产出的产品含量和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品、保健品和医疗用品被开发出来并投入市场。本文着重对功能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类、来源、分离提纯、生理功能及应用现状进行阐述。

麻云霞[2](2021)在《文冠果种子特性变异及优良砧用种源选择》文中指出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木本油料、药用植物、食用和蜜源树种,也是治理荒漠化、绿化荒山、美化城市的优良树种,广布于我国“三北”地区。但目前文冠果多数仍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类型极其混杂,种子来源不清,生长慢,产量低,生态和经济效益不高。因此,本文以26个地理种源的文冠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文冠果种子的特性、多点苗期生长特征和作为砧木造林的适用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为文冠果的良种选育和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种源间文冠果含油率变异较大,在56.54~76.27%之间,脂肪酸含量丰富,共有18种脂肪酸,含量最高的为亚油酸和油酸,且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总饱和脂肪酸含量,生物柴油特性指标均符合ASTM D6751-2010,EN 14214-2008和GB/T 20828-200等国际标准。种子内含有17种氨基酸和8种人体必需矿质元素,VB1、VB2和VE的平均含量值较高。26个种源中文冠果种子品质特性最为优质的种源有内蒙古甘旗卡、内蒙古扎鲁特、内蒙古奈曼、内蒙古库伦和山东东营,这些种源的种子是生产中食用油原料和生物柴油原料俱佳的首选资源。(2)文冠果种子形态质量指标最好的种源地为内蒙古图布信,种子的活力和含水率为93.29%和13.28%,吸水特性分为急速吸水时期、平缓吸水时期和生长吸水期三个时期。且形态和质量指标在组间和组内都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整体重复力也较高。处理方式、种源地及其交互效应对文冠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时间存在极显着的影响。种子处理效果最好的为处理方式B—沙藏+5%PEG浸泡24小时,发芽性能最好的种源为内蒙古科尔沁。种子的形态质量和发芽指标整体呈现西—东梯度逐渐增大的地理变异趋势,与种子品质特性的变异模式类似。内蒙古科尔沁、内蒙古图布信、内蒙古扎鲁特、内蒙古舍伯吐和黑龙江牡丹江为文冠果种子形态质量和发芽特性表现最好的种源。(3)辽宁彰武(东北地区)试验点的优质文冠果优质种源有内蒙古奈曼、扎鲁特和辽宁海城,山东安丘(华东地区)试验点的优质种源有山东东营、安丘和内蒙古库伦,陕西靖边(西北地区)试验点的优质种源有内蒙古科尔沁、奈曼和北京房山,这些种源可在辽宁、山东和陕西三省或与本文试验地类似的立地环境进行推广。不同试验点的优质种源并不完全相同,其苗木保存率、苗高、地径、叶干质量和枝干质量均会随着试验地点的不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同时考虑平均株高与地径的情况下,内蒙古库伦、山东东营种源的平均育种值也为最高,具有较大的育种潜力。(4)用26个种源二年生文冠果做砧木,嫁接文冠果新品种‘中石4号‘和‘中石9号‘,总体亲和性‘中石9号‘高于‘中石4号‘。内蒙古奈曼、山东东营、内蒙古库伦砧木种源嫁接成活率最高,河北张家口最低;内蒙古奈曼种源地砧木嫁接‘中石4号‘后,果实产量最高,内蒙古科尔沁种源地砧木嫁接‘中石9号‘后,果实产量最高。综合生长、生理特性和果实产量等多个指标得出:嫁接‘中石4号‘的优质砧木种源为内蒙古奈曼、内蒙古科尔沁、内蒙古库伦、北京房山和山东临沂,嫁接‘中石9号‘的优质砧木种源为陕西靖边、内蒙古科尔沁、内蒙古库伦、内蒙古奈曼、北京房山和辽宁关山。

王烟[3](2021)在《FADS1基因变异对母体血浆及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母乳是婴儿的完美营养,这是数百万年进化的结果,使母乳完全符合婴儿的需求。母乳是一种极其复杂且高度可变的生物流体,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它可以在促进婴儿自身免疫系统成熟的同时,为婴儿提供营养并保护他们免受疾病侵害。母乳的成分会因多种因素而发生变化,并根据其年龄和其他特征来满足婴儿的需求。脂肪酸是人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婴儿的神经发育和免疫功能,并提供约50%的乳汁能量。母乳中的脂肪酸来源于母体储存、乳腺的内源性合成和母体血浆的摄取。δ-5去饱和酶基因(fatty acid desaturase genes,FADS1)变异已被证明在人乳中影响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LC-PUFA)合成。但是FADS1基因中很多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未被鉴定,并且如何影响乳汁PUFA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搜索国内外关于FADS1基因变异与PUFA水平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并进一步收集长春地区孕妇血液样本,验证FADS1基因变异与血浆磷脂PUFA水平的关系。通过DHA干预,分析FADS1基因变异对乳汁PUFA的影响机制;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可能与FADS1基因靶向结合的mi RNA,运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 RNA是否与FADS1基因靶向结合。收集产后健康乳母乳汁,探讨基因变异与mi RNA对乳汁PUFA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FADS1基因变异与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的关联分析目的:对FADS1基因变异与PUFA水平进行荟萃分析,进一步检测孕妇血浆脂肪酸水平,分析FADS1基因变异与孕妇LC-PUFA水平的关系,明确SNP对PUFA水平的影响。方法:使用四个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重要关键词如脂肪酸、单核苷酸多态性、δ-5去饱和酶基因(英文:fatty acid,SNP,FADS1 gene)和rs174546/rs174547等,搜索在2020年10月5日前发表的中英文文献。使用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纳入在长春某三甲医院分娩的孕妇110例,签署知情同意书,收集基本信息和血液样本。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血浆磷脂脂肪酸水平,采用Sequenom Mass Array系统对FADS1基因rs174546和rs174547位点进行基因分型,IBM SPSS 24.0软件分析基因变异对PUFA水平的影响。结果:1.rs174546与PUFA水平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C基因型相比,CT+TT基因型携带者亚油酸(linoleic acid,LA)、二高-γ-亚麻酸(dihomo-gamma-linolenic acid,DGLA)和α-亚麻酸(alpha-linolenic acid,ALA)水平显着升高(P<0.05),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水平显着下降(P<0.05)。2.rs174546与酶活性水平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C基因型相比,CT+TT基因型携带者δ-5去饱和酶(δ-5 fatty acid desaturase,D5D)活性(AA/DGLA)、n-6途径(AA/LA)和n-3途径(EPA/ALA)合成效率显着下降(P<0.05)。3.rs174547与PUFA水平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TT基因型相比,TC+CC基因型携带者LA和ALA水平显着升高(P<0.05),γ-亚麻酸(gamma-linolenic acid,GLA)、AA、EPA和DHA水平显着下降(P<0.05)。4.rs174547与酶活性水平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TT基因型相比,TC+CC基因型携带者D5D和δ-6去饱和酶(δ-6 fatty acid desaturase,D6D)活性(GLA/LA)以及n-6途径合成效率显着下降(P<0.05)。5.孕妇血浆中LA百分含量最高。6.rs174546和rs174547完全连锁不平衡(R2=1)。7.在n-6 PUFA中,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LA(P=0.002)和DGLA(P=0.047)水平显着升高,而AA(P<0.001)水平显着降低。8.在n-3 PUFA中,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产物EPA(P=0.031)和DHA(P=0.004)水平显着降低。9.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D5D活性(P<0.001)和D6D活性(P=0.050)水平降低;n-3途径(P=0.001)和n-6途径(P<0.001)合成效率显着下降。结论:1.meta分析显示,rs174546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LA、DGLA和ALA水平升高,AA、EPA和DHA水平以及D5D、n-3途径和n-6途径合成效率明显下降。rs174547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LA和ALA水平明显升高,GLA、AA、EPA和DHA水平以及D5D、D6D和n-6途径合成效率显着下降。2.rs174546和rs174547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血浆LA、DGLA水平升高,AA、EPA和DHA水平以及D5D、D6D、n-3途径和n-6途径合成效率明显下降。第二部分:DHA干预对不同FADS1基因型乳母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的影响目的:探讨DHA摄入对FADS1基因不同SNP的PUFA水平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共纳入73例健康乳母,在产后60±5天进行DHA补充剂420 mg/d干预30天,收集干预前后的乳汁。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母乳中PUFA水平,采用Sequenom Mass Array系统对FADS1基因rs174546、rs174547、rs174553和rs174556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q PCR方法检测FADS1/2/3基因和转录因子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transcription factors sterol-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REBP-1c)、过氧化酶体增值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γ,PPARγ)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IBM SPSS 24.0分析DHA摄入与基因变异对乳汁PUFA水平及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与DHA补充前相比,DHA补充后DGLA(P=0.002)水平显着下降,DHA(P<0.001)水平显着升高。2.与DHA补充前相比,DHA补充后PPARγ的m 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31)。3.DHA补充前,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FADS1基因次等位基因携带者GLA和AA水平以及D5D活性水平显着降低(P<0.05);次等位基因携带者D6D活性水平的显着降低仅在rs174556基因型中发现(P=0.036)。4.DHA补充后,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次等位基因携带者AA和EPA水平以及D5D活性和n-3和n-6途径合成效率显着降低(P<0.05),次等位基因携带者D6D活性水平的显着降低仅在rs174556基因型中发现(P=0.040)。5.在不同基因型组间,与DHA补充前相比,DHA补充后DGLA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而DHA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6.DHA补充前,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rs174546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FADS2和FADS3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rs174556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FADS1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20)。7.DHA补充后,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次等位基因携带者FADS1、FADS2和FADS3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8.在次等位基因携带者组,与DHA补充前相比,DHA补充后FADS1和PPARγ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结论:1.DHA补充使乳母乳汁中DGLA水平显着降低,DHA水平显着升高,PPARγ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DHA补充使FADS1基因次等位基因携带者乳汁FADS1和PPARγ表达显着降低。2.DHA干预前后,FADS1基因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乳汁AA水平和D5D活性水平显着下降,表明相同剂量的DHA补充没有改善基因型引起的脂肪酸水平差异;rs174546次等位基因携带者FADS2和FADS3表达水平显着降低,rs174556次等位基因携带者FADS1表达水平显着降低。第三部分:mi R-149-5p靶向FADS1基因对乳汁PUFA的调控作用目的:探讨FADS1基因变异和mi R-149-5p对PUFA水平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FADS1基因SNP位点及其连锁不平衡位点进行功能性预测。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在HEK293T细胞中验证mi RNA对FADS1基因位点的靶向作用。纳入24例健康乳母,收集产后40~65天乳汁。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母乳中PUFA水平,检测FADS1 rs174546基因型,采用q PCR方法检测FADS1/2/3基因和转录因子SREBP-1c、PPARγm RNA和mi R-149-5p的相对表达水平。IBM SPSS 24.0分析rs174546与mi R-149-5p对乳汁PUFA水平及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rs174546位点可能与mi R-149-5p结合。2.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FADS1 rs174546次等位基因T可与mi R-149-5p靶向结合。3.与rs174546野生型CC基因型相比,突变型TT基因型乳汁中D6D活性水平(P=0.044)和n-3途径(P=0.014)合成效率显着下降。4.与rs174546野生型CC基因型相比,突变型TT基因型乳汁中FADS1(P<0.001)和FADS3(P=0.007)m 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5.与rs174546野生型CC基因型相比,突变型TT基因型乳汁中mi R-149-5p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2)。结论:1.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了mi R-149-5p和FADS1基因rs174546次等位基因T位点存在特异性结合。2.rs174546次等位基因型乳母乳汁mi R-149-5p水平较高;FADS1和FADS3基因m RNA表达水平下降;D6D活性水平和n-3途径合成效率下降。总结:1.FADS1基因rs174546和rs174547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PUFA底物水平升高,PUFA产物水平降低。2.FADS1基因rs174546和rs174547基因变异与血浆和乳汁脂肪酸水平相关;相同剂量的DHA补充没有改善基因型引起的乳汁脂肪酸水平差异。3.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了mi R-149-5p和FADS1基因rs174546次等位基因T位点存在特异性结合。

汪卓明[4](2021)在《多不饱和脂肪酸与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关联性分析的哈蟆油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测定吉林省不同时期和产地哈蟆油中PUFAs含量,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确定哈蟆油的最佳采收期和产区;探讨基因表达量和PUFAs含量的相关性,为其养殖和采收提供依据。方法:建立哈蟆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含量测定的体外分析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吉林省靖宇县六个生长时期(出蛰期、产卵期、捕食期、入蛰期、散居冬眠期和群居冬眠期)和吉林省六个中国林蛙产地(安图、汪清、桦甸、靖宇、临江和蛟河)中国林蛙输卵管的总PUFAs、软脂酸(C16:0)、硬脂酸(C18:0)、C18:ln9、C18:3n3、AA、EPA和DHA的含量进行测定;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对PUFAs合成相关脂肪酸脱氢酶?6脂肪酸脱氢酶(?6-FAD)、?5脂肪酸脱氢酶(?5-FAD)、?9脂肪酸脱氢酶(?9-FAD)、n-3系脂肪酸脱氢酶的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将得到的不同时期和产地脂肪酸含量及相关关键酶基因表达量进行单独的规律性和聚类分析,再利用SPSS软件和R语言等软件将二者结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确定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哈蟆油中PUFAs含量。在不同时期中,散居冬眠期时中国林蛙输卵管中各PUFAs含量最高,其次为入蛰期和群居冬眠期,最低为出蛰期、产卵期和捕食期;在不同产地中,靖宇中国林蛙输卵管中PUFAs综合含量较高,其次为产地汪清、桦甸和临江,最低为产地安图和蛟河。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C18:1n9和EPA可作为鉴别哈蟆油采集时期的一个重要指标;C18:3n3和DHA可作为哈蟆油产地鉴定的一个重要指标;?6-FAD和?5-FAD基因的表达量在哈蟆油采集时期的鉴别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6-FAD和?9-FAD基因的表达量在不同产地哈蟆油的鉴别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结论:不同地区和不同采收期的哈蟆油中,PUFAs含量存在明显差异;PUFAs合成的关键酶基因表达量与PUFAs含量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通过以上探究可对哈蟆油进行更深入的评价研究。

黄欢[5](2021)在《不同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脂肪代谢及肉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不同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脂肪代谢和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苏尼特羊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酶联免疫吸附等技术探究两种不同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酶含量的差异,建立脂肪代谢与肉品质的联系。并通过人工驱赶增加舍饲羊的运动量,探究运动对脂肪代谢及肉品质的影响机制,为日后通过增加舍饲羊运动量进而改善羊生长性能和羊肉品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生长性能、屠宰性能、羊肉品质及脂肪代谢的影响后发现,放牧羊的活体长显着高于对照组羊(P<0.05),胴体重、胴体高、骨肉比、屠宰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肉品质指标中对照组苏尼特羊背最长肌中p H0、p H24值均显着低于放牧组(P<0.05)。对照组股二头肌中的红度值(a*)显着高于放牧组(P<0.05),剪切力显着低于放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放牧组苏尼特羊的蒸煮损失率显着降低(P<0.05),背最长肌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γ-亚麻酸和α-亚麻酸含量显着增加(P<0.05)。放牧组羊血浆中TC、TG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对其脂肪代谢相关酶含量和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后发现对照组背最长肌中FASN含量显着低于放牧组(P<0.05)。放牧组羊背最长肌中FASN、HSL、PGC-1α、PRDM16和UCP-1基因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以上结果表明对照组羊肉色泽更优,嫩度更好,放牧组苏尼特羊营养品质更高,其脂肪代谢水平较高。通过增加舍饲羊运动量探究苏尼特羊品质变化和脂肪代谢机制后发现,运动组活体高、屠宰率、肉骨比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背膘厚显着低与对照组(P<0.05)。对照组背最长肌的剪切力、亮度值(L*)、红度值(a*)和黄度值(b*)均显着高于运动组(P<0.05),运动增加了饱和脂肪酸的沉积,显着降低了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沉积(P<0.05)。运动组血液中TC、TG含量显着降低(P<0.05),肌内脂肪和肌外脂肪中脂肪代谢酶(ATGL、HSL和FASN)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PPARγ在运动组苏尼特羊的肌肉部位显着降低(P<0.05),背最长肌中FASN和HSL基因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表明运动促进了机体脂肪代谢水平。肌肉部位和脂肪部位中PRDM16、UCP-1和PGC-1α基因表达量均显着增加(P<0.05),表明运动促进了部分白色脂肪的“棕色化”,增加机体整体能量代谢水平。因此运动提高脂肪代谢水平进而影响脂肪沉积和脂肪酸组成可能原因是增加机体脂肪代谢调控基因和酶含量,同时促进部分白色脂肪“棕色化”,增加线粒体生物发生和机体能量代谢水平,致使肌外脂肪沉积减少,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

姬彩霞[6](2021)在《内蒙古放牧和舍饲牛肉脂肪酸特征及判别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盛产优质放牧牛肉,由于增产增效和生态保护的需求,规模化舍饲也在迅速发展,饲养模式的不同必然造成肉品质的差异。目前放牧和舍饲牛肉脂肪酸(Fatty Acids,FAs)指纹特征和真实性判别模型缺乏系统性的评价。从内蒙古由东到西10个旗县采集放牧、半舍饲和舍饲牛肉股二头肌、背最长肌和肋部皮下脂肪共148份,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牛肉中FAs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化学计量学聚类分析,建立和优化放牧与舍饲牛肉的判别模型。内蒙古牛肉FAs在饲养方式、地区和部位都存在差异,饲养方式聚类比地区更明显。三种饲养方式有明显的单独聚类特征,以总样本、股二头肌、背最长肌和肋部皮下脂肪FAs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发现放牧与舍饲两种饲养方式之间有明显的分离趋势,表明基于FAs指纹建立放牧与舍饲牛肉判别模型是可行的。放牧肉中α-C18:3n3等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α-C18:3n3、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TFA)、C15:0、C17:0、C18:0和C18:1n9t都显着高于舍饲肉,尤其n-3PUFA和α-C18:3n3分别是舍饲肉的3.0倍和2.2倍;舍饲肉中n-6PUFA及C14:1、C16:1、C17:1、C18:1n9c和C18:2n6c的含量高与放牧肉。放牧与舍饲总体牛肉中S:M:P的比值分别为10:8:1和9:11:1,n-6PUFA与n-3PUFA的比值分别为2.8和7.2。各地区牛肉聚类方式与饲养方式一致。放牧地区四个旗县聚类在一起,以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两大草原牛肉分别聚类,农区舍饲地区科左后旗,中西部农区呼市南郊和林格尔县,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和锡林郭勒草原正蓝旗都能单独聚类。牛肉股二头肌、背最长肌和肋部皮下脂肪3个部位在FAs的构成上有所不同,但是在放牧与舍饲的区分上3个部位相同。3个部位样品分别进行PCA分析,对放牧和舍饲都有更好的区分效果,牛肉肋部皮下脂肪FAs对放牧和舍饲的聚类距离最远,区分效果最好。以牛肉肋部皮下脂肪FAs建立放牧与舍饲的SIMCA(Soft Independent Modeling of Class Analogy,SIMCA)判别模型,内部和外部验证判别正确率分别为100%和94%。配对和配伍检验都无法区分两种饲养方式和旗县间的整体差异,基于化学计量学的聚类分析和模型为牛肉真实性判别研究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胡可人[7](2021)在《三花枫翅果及种仁关键性状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三花枫(Acer triflorum)为无患子科(Sapindaceae)槭属(Acer)落叶乔木,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三省,作为秋色叶树种,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受到分布范围和种子深休眠特性的限制,三花枫目前还未能有规模化栽培,对其生理特性的研究还未成体系,其籽油在食用和药用等方面的价值也尚未得到开发。通过对种实表型性状多样性的研究,我们可深入了解三花枫的遗传变异规律,为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护以及良种选育提供参考。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观赏树种的多用途开发以及神经酸原料植物的可持续发展,还需探索更多有潜力发展的树种,对三花枫的籽油特性进行测定对于判断其能否成为观赏与经济兼用植物,即神经酸来源植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我国辽宁、吉林地区20个三花枫单株为研究对象,采集翅果并测定形态和品质性状,分析种实表型性状多样性,揭示其变异规律,阐明各形态、品质性状之间以及各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对种仁的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进行测定,分析三花枫籽油多样性特征和变异规律,探究三花枫籽油特性与种实表型性状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性;结合种实表型性状和籽油特性分析结果,筛选出优良三花枫种质,并为三花枫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在单株间存在着极显着差异,19个表型性状变异系数的平均值为11.66%,种实表型性状中的形态性状尤其是果实形态性状稳定性较差,不同单株的遗传差异及对环境的适应差异导致了单株间以及各性状间变异程度的不同。三花枫种实的形态和品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性状类群,两类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较弱,每类性状内部则有着较强的相关性;除张开角、连接角、果厚和种子大小指数外,绝大多数形态性状和地理生态因子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性,在品质性状中,地理生态因子的变化主要对翅果百粒重产生影响。经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果实形态变异对种实表型性状的变异起主要作用。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三花枫种实的表型性状并非完全按照地理位置聚类,其表型性状变异具有不连续性和不稳定性,地理生态因子仅为其中一部分影响因子,表明个体间存在非环境影响的遗传差异,使得我们对三花枫优良种质的选择则更有意义。(2)三花枫的种仁含油率和脂肪酸组分含量在单株间存在极显着差异,平均含油率为36.31%,主要由两种饱和脂肪酸[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和六种不饱和脂肪酸[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花生一烯酸(C20:1)、芥酸(C22:1)、神经酸(C24:1)]组成,不饱和脂肪酸的平均总含量为91.98%,神经酸的平均含量为4.69%。在13个籽油特性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含油率(12.40%),最小的是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0.47%),神经酸含量的变异系数为6.37%,三花枫具有筛选高油种质资源的基础,其籽油有着稳定的高不饱和特性,神经酸含量的稳定性相对于其他性状来说居于中等,既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含量,同时也让三花枫不乏筛选高神经酸种质的潜力。三花枫种仁的含油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性状,与脂肪酸组分含量之间不存在显着相关性,而不同的脂肪酸组分之间则有着丰富的相关性;籽油特性与部分种实表型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与各地理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则不显着,相较于环境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对籽油性状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经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花生一烯酸、芥酸、神经酸性状对籽油变异起主要作用。(3)经过对种实各表型性状的综合评价,筛选出WN181、GGC215、GGC260三个的翅果较大且种仁较为饱满的单株;综合各项籽油特性,筛选出WN181(OC:40.35%,NA:4.37%,EA:11.80%)、WN190(OC:38.44%,NA:4.47%,EA:12.15%)两个“高油低芥”单株,以及GGC260(OC:48.52%,NA:5.07%,EA:13.10%)、GGC215(OC:38.21%,NA:4.85%,EA:12.70%)两个“高油高神”单株;综合种实表型性状和籽油特性,最终筛选出WN181、GGC260、GGC215三个可开发为油料和神经酸来源树种的优良种质。

窦鑫[8](2021)在《大黄鱼鱼肝油的酶法制取与脱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近海区域内非常重要的经济鱼类,其分布范围广泛,主要集中于我国近海海域的黄海中部以南至琼州海峡以东,同时在朝鲜西海岸也存在大量的大黄鱼。由于大黄鱼养殖业的发展,养殖产量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其副产物的产量越来越高,如果没有将这些副产物有效的利用,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也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大黄鱼肝的营养成分中脂质含量较大,也含有一定的蛋白质,且大黄鱼肝脏是其内脏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器官,比较具有开发潜力。因此,为使大黄鱼鱼肝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高值化利用,本文以大黄鱼鱼肝为原料,分析了其营养组成,并探究了酶法提取大黄鱼鱼肝油的最佳工艺,同时也研究了大黄鱼鱼肝油的脱腥精制方法对挥发性成分和脂肪酸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大黄鱼肝脏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对大黄鱼肝的营养成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评价,主要目的在于为大黄鱼肝脏的营养和功能性产品的后续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大黄鱼肝中水分含量较鱼肉低,为45.71%,蛋白质含量为8.25%,脂肪含量为37.97%,脂肪酸的测定结果也较为理想,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达62.63%,其中EPA和DHA占9.42%。与此同时,大黄鱼肝还富含磷脂、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且重金属元素(如汞,砷,镉等)含量均低于中国鱼类重金属限量标准。在其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测定结果中也分析出形成鱼肝风味的关键成分,为醛、酮和醇类化合物。2、响应面法优化大黄鱼鱼肝油酶法提取工艺以大黄鱼肝脏为原料,将提取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得到酶法提取大黄鱼鱼肝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中性蛋白酶添加量2.5%、料液比1:2(g/m L)、p H 7.3、酶解时间4 h、酶解温度50.3℃。该工艺条件下提取率为78.39%,其品质较淡碱法好,油脂澄清,酸价为(5.83±0.15)mg/g,碘价为(142.65±0.22)mg/100g,含有13种脂肪酸(较淡碱法多5种),且不饱和脂肪酸为8种,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9.71 g/100g,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2.63 g/100g,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7.62 g/100g。酶法提取大黄鱼鱼肝油的提取率、品质及脂肪酸组成均优于淡碱法。3、阐明了三脱精制工艺对大黄鱼鱼肝油品质影响:为了开发优质大黄鱼鱼肝油,探究其在精制过程时的品质变化,对大黄鱼肝粗提油分别采用脱胶、脱酸、脱色处理,对各阶段鱼肝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IA、IT和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在脱胶、脱酸、脱色精制阶段的理化性质方面,脱色后鱼肝油的酸价与粗鱼肝油相比降低了60.42%,碘值提高了1.13倍,过氧化值降低了48.03%,其理化性质得到了显着的改善。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优化效果明显,大黄鱼鱼肝油的饱和脂肪酸增加了1.14倍、多不饱和脂肪酸增加了1.28倍以及EPA、DHA含量增加了1.33倍,且IA、IT值均相对较低。粗鱼肝油中油脂味、鱼腥味和酸味重,脱胶去除了鱼肝油中的溶胶型杂质、脱酸主要降低了鱼肝油的酸价,脱色显着的改善了鱼肝油的颜色,使其由红棕色变为浅黄色,且脱色工艺对鱼肝油的风味也略有改善。4、明确了不同脱腥方法对精制大黄鱼鱼肝油品质的影响:鱼肝油经过精制仍存在腥臭味,所以为了有效去除大黄鱼鱼肝油特殊的腥臭味,对三脱精制后大黄鱼鱼肝油进行不同脱腥方法(旋蒸、固相吸附、碱性稀醇、GTP处理。并对处理所得的精制大黄鱼鱼肝油进行理化性质、脂肪酸、IA、IT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全面分析。结果表明:脱腥工艺可以显着降低其油脂味、鱼腥味和酸味,在不同脱腥方法的比较中,碱性稀醇脱腥可使鱼肝油酸价达到最低0.24±0.07 mg KOH/g,而GTP脱腥可有效降低鱼肝油氧化值(1.56±0.19mmol/kg)。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略有差异,但总体品质较为优质,均可保证其营养成分和功能特性。GTP由于本身带有抗氧化性,既可以抑制鱼肝油的氧化又可以保证其IA、IT值处于较低的水平,可以降低人体产生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且在风味中还会形成愉悦的清香味,总体效果更佳。相比脱色鱼肝油,经过脱腥的鱼肝油品质也得到了显着的提升。该研究为大黄鱼肝开发,生产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且风味品质均佳的鱼肝油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魏宇[9](2021)在《饲料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配比对花鲈生长、脂肪代谢和肠道健康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配比对花鲈生长、脂肪代谢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以亚油酸、DHA和EPA为脂肪源,配制n-3/n-6 PUFA配比分别为10(n-3)、2、1、0.5、0.25和0.05(n-6)的6组试验饲料,选取360尾花鲈(初始体重:11.06±0.2g)随机分到18个养殖缸中,每种饲料投喂3个养殖缸,试验周期为8周,采集相关样品并测定分析,得出主要结果如下:1.n-3/n-6 PUFA配比对花鲈生长性能和体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饲料n-3/n-6 PUFA配比会显着影响花鲈的生长性能,当n-3/n-6为0.5时,鱼体的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为最大值。n-3/n-6配比对饲料系数、肝体比、脏体比和肥满度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此外,对花鲈全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饲料脂肪酸组成可显着影响肌肉的脂肪酸组成,C20:4n-6、EPA、DHA的含量随n-3/n-6配比降低显着下降,而肌肉C18:1n-9、C18:2n-6含量则显着上升,花鲈肌肉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呈正相关。2.n-3/n-6 PUFA配比对花鲈脂肪沉积及代谢的影响随饲料n-3/n-6配比降低,花鲈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n-3/n-6配比为0.5~1时可显着降低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P<0.05)。此外,花鲈的腹脂率随n-3/n-6的降低呈上升趋势,在n-6组达到最大值。从肝脏组织形态看出,n-6组的肝细胞核发生偏移、空泡化严重、出现大量脂肪滴。与n-3组相比,随n-3/n-6配比降低,肝脏脂肪合成基因FAS和ACC基因表达显着上调,脂肪分解相关基因PPARa、ATGL、CPTI的表达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随饲料n-3/n-6降低,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n-3/n-6配比为0.5时达到最大值,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总抗氧化能力和丙二醛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综上所述,n-6 PUFA会导致花鲈脂肪沉积,这可能与其上调脂肪合成基因的表达有关,而n-3 PUFA可以促进脂肪的分解;当n-3/n-6配比为0.5时生长最佳,这可能与该比例下脂肪分解基因表达上调,鱼体的脂肪分解供能增强直接相关。3.n-3/n-6 PUFA配比对花鲈肠道消化酶、炎症反应和菌群组成的影响随饲料n-3/n-6配比降低,花鲈肠道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并分别在n-3/n-6配比为0.5和1时达到最大值。n-6组的肠道促炎因子IL-6和THF-α的基因表达最高(P<0.05);肠道抗炎因子IL-4和IL-10的基因表达随n-3/n-6降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与n-3组相比,n-6组IL-4和IL-10的基因表达显着降低(P<0.05),n-3/n-6配比为0.5~2时,IL-4和IL-10的基因表达呈上升趋势。肠道菌群组成的结果发现,随着n-3/n-6配比降低,肠道OTU数先升高后降低,Chao1指数呈上升趋势,Shannon指数呈下降趋势(P<0.05),表明n-3/n-6可以提高花鲈肠道菌群相对丰度,降低物种多样性。在门水平,与n-3组相比,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在n-3/n-6为0.25时相对丰度降低;在属水平,随n-3/n-6降低,肠球菌属丰度显着增加(P<0.05)。综上所述,过量n-6 PUFA会降低肠道消化酶活性,诱发肠道炎症,改变花鲈肠道菌群丰度,从而影响花鲈的肠道健康;根据本试验结果,当n-3/n-6为0.5~1时,有助于维护花鲈肠道健康。

陈青[10](2021)在《红细胞膜脂肪酸与口腔癌发病及预后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红细胞膜脂肪酸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的关联,联合传统因素和红细胞膜脂肪酸构建口腔癌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探讨红细胞膜脂肪酸与口腔癌总体生存的关联。方法1.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设计,利用问卷收集416例病例和408例对照的一般人口学特征,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吸烟、肿瘤家族史、复发性口腔溃疡、饮酒等因素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的关联。从血浆中提取红细胞膜,利用气相色谱对红细胞膜脂肪酸进行检测,基于主成分分析进一步探讨红细胞脂肪酸表达模式对口腔癌发病风险的影响;2.应用前瞻性的研究思路,收集278例口腔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信息,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探讨单个红细胞膜脂肪酸与口腔癌患者预后的关联,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脂肪酸表达模式,探讨不同脂肪酸模式对口腔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红细胞膜脂肪酸二十二碳酸(OR及95%CI:0.71,0.52-0.96)、二十三碳酸(OR及95%CI:0.69,0.51-0.93)、二十四碳酸(OR及95%CI:0.52,0.38-0.72)、十五碳烯酸(OR及95%CI:0.58,0.43-0.79)、二十四碳烯酸(OR及95%CI:0.57,0.42-0.77)、总ω-3多不饱和脂肪酸(OR及95%CI:0.40,0.29-0.55)、二十碳五烯酸(OR及95%CI:0.46,0.34-0.63)、二十二碳五烯酸(OR及95%CI:0.45,0.34-0.62)、二十二碳六烯酸(OR及95%CI:0.41,0.30-0.56)、二高-γ-亚麻酸(OR及95%CI:0.66,0.48-0.89)、ω-3指数(OR及95%CI:0.43,0.32-0.60)与口腔癌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而油酸(OR及95%CI:1.37,1.02-1.86)和炎症风险指数(OR及95%CI:2.07,1.52-2.82)与口腔癌发生风险呈正相关。2.联合传统因素和红细胞膜脂肪酸,利用Nomogram构建的口腔癌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AUC值为0.710(95%CI:0.675-0.744),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的研究人群患口腔癌的风险分别是低风险组的2.31倍(95%CI:1.44-3.70)和6.15倍(95%CI:3.92-9.66)。3.多因素Cox风险比例结果显示,红细胞膜脂肪酸二十三碳酸(HR及95%CI:0.435,0.238-0.795)、油酸(HR及95%CI:0.485,0.238-0.988)、二十四碳烯酸(HR及95%CI:0.405,0.198-0.826)、总ω-3多不饱和脂肪酸(HR及95%CI:0.479,0.262-0.876)、二十二碳五烯酸(HR及95%CI:0.495,0.252-0.971)与口腔癌全因死亡呈负相关,而炎症风险指数(HR及95%CI:2.185,1.155-4.131)与口腔癌患者预后不良呈正相关。4.主成分分析结果共识别出4种脂肪酸模式,分别是从头合成脂肪酸模式、饱和脂肪酸模式、长链脂肪酸模式和超长链脂肪酸模式。其中,从头合成脂肪酸模式和长链脂肪酸模式可改善口腔癌患者的预后,在从头合成脂肪酸模式中,高评分组口腔癌患者的死亡风险比低评分组低,其HR值为0.508(95%CI:0.264-0.977);在长链脂肪酸模式中,高评分组口腔癌患者的死亡风险比低评分组低,其HR值为0.526(95%CI:0.283-0.977)。结论1.包括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内的多个红细胞膜脂肪酸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相关,纳入红细胞膜脂肪酸构建的发病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2.红细胞膜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口腔癌总体生存相关,其中,从头合成脂肪酸模式和长链脂肪酸模式可改善口腔癌患者的预后。

二、浅谈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与分类
2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及分离提纯
    2.1 亚油酸的来源
    2.2 共轭亚油酸的来源
    2.3 α-亚麻酸的来源
    2.4 γ-亚麻酸的来源
    2.5 花生四烯酸的来源
    2.6 DHA和EPA的来源
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离提纯
    3.1 亚油酸的分离提纯
    3.2 共轭亚油酸的分离提纯
    3.3 α-亚麻酸的分离提纯
    3.4 γ-亚麻酸的分离提纯
    3.5 花生四烯酸的分离提纯
    3.6 DHA和EPA的分离提纯
4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4.1 预防炎症的生理功能
    4.2 预防癌症的生理功能
    4.3 调节血压与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生理功能
    4.4 免疫调节的生理功能
    4.5 促进生长发育的生理功能
5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应用现状
    5.1 在保健食品方面的应用
    5.2 在日用品方面的应用
6 总结

(2)文冠果种子特性变异及优良砧用种源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冠果研究概述
        1.2.1 文冠果生物学特性
        1.2.2 文冠果地理分布
        1.2.3 文冠果综合价值
        1.2.4 文冠果繁殖技术
    1.3 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3.1 植物种质资源的含义
        1.3.2 种质收集状况及意义
        1.3.3 种质资源评定与利用
    1.4 地理变异与种源试验研究进展
        1.4.1 地理种源变异的研究
        1.4.2 种源试验研究
    1.5 早期选择的相关研究
        1.5.1 苗木早期选择的意义
        1.5.2 苗木早期选择的可行性
        1.5.3 苗木早期选择年龄的确定
        1.5.4 苗木早期选择的方法
        1.5.5 苗木生长与环境因子
    1.6 ASReml和 GGE双标图应用研究
        1.6.1 ASReml的应用研究
        1.6.2 GGE双标图的应用研究
    1.7 研究意义与内容
        1.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2 文冠果种子品质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环境数据测定
        2.1.5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种源文冠果油脂特性研究
        2.2.2 不同种源文冠果营养特性研究
        2.2.3 文冠果种子品质特性熵值法评价
    2.3 小结
3 文冠果种子形态和发芽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种源文冠果种子形态和质量指标分析
        3.2.2 不同种源文冠果种子发芽能力指标分析
        3.2.3 文冠果种子生物学特性相关性分析
        3.2.4 文冠果种子形态和发芽特性地理变异规律
        3.2.5 文冠果种子形态和发芽特性熵值法分析
    3.3 小结
4 文冠果苗期评价及早期选择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点
        4.1.2 试验材料和设计
        4.1.3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种源文冠果在三个试验地点的苗期生长状况观测
        4.2.2 不同种源文冠果在三个试验地点的BLUP-GGE分析
        4.2.3 文冠果苗期生长指标的相关性
        4.2.4 文冠果苗期生长性状的聚类分析
        4.2.5 文冠果苗期生长性状育种值分析
    4.3 小结
5 文冠果砧木造林表现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点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方法
        5.1.4 指标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文冠果不同嫁接组合亲和性的表现
        5.2.2 文冠果不同嫁接组合生长表现
        5.2.3 文冠果不同嫁接组合生理指标测定
        5.2.4 文冠果不同嫁接组合果实表型和产量测定
        5.2.5 不同种源砧木综合评价
    5.3 小结
6 讨论
    6.1 文冠果种质资源评价
    6.2 文冠果种源×试验地互作效应研究
    6.3 文冠果砧木嫁接新品种研究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FADS1基因变异对母体血浆及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生命早期1000 天营养
        1.1.1 前1000 天内妇女和婴儿的营养需求
        1.1.2 母婴营养不良的影响
    1.2 母乳营养
        1.2.1 宏量和微量营养素成分
        1.2.2 生物活性物质
    1.3 脂肪酸代谢
    1.4 乳汁脂肪酸的营养基因组学
    1.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2章 FADS1 基因变异与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的关联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rs174546和rs174547与PUFA水平的meta分析方法
        2.2.2 rs174546和rs174547 与血浆PUFA水平的关联分析方法
    2.3 结果
        2.3.1 rs174546与PUFA水平的meta分析
        2.3.2 rs174547与PUFA水平的meta分析
        2.3.3 rs174546和rs174547 与血浆PUFA水平的关联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DHA干预对不同FADS1 基因型乳母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数据库建立及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3.2 研究对象干预前膳食PUFAs摄入情况
        3.3.3 研究对象DHA补充前后乳汁PUFA水平
        3.3.4 膳食PUFAs与乳汁PUFAs的关系
        3.3.5 研究对象DHA补充前后乳汁m RNA表达水平
        3.3.6 FADS1 基因SNP分型情况
        3.3.7 FADS1 基因不同基因分型乳母基本信息
        3.3.8 FADS1 基因不同基因分型乳母膳食PUFA摄入情况
        3.3.9 DHA补充前后不同FADS1 基因分型乳母乳汁PUFA水平
        3.3.10 DHA补充前后不同FADS1 基因分型乳母乳汁m RNA表达水平
        3.3.11 DHA补充对不同FADS1 基因型乳母乳汁PUFA的影响程度
        3.3.12 DHA补充对不同FADS1 基因型乳母乳汁m RNA表达的影响程度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miR-149-5p靶向FADS1 基因对乳汁PUFA的调控作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细胞株
        4.2.2 研究对象
        4.2.3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4 研究方法
        4.2.5 数据库建立及分析
    4.3 结果
        4.3.1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
        4.3.2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4.3.3 不同rs174546 基因型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
        4.3.4 不同rs174546 基因型乳汁mRNA表达水平
        4.3.5 不同rs174546 基因型乳汁miR-149-5p表达水平
        4.3.6 miRNA水平二分位分组乳汁酶活性水平
        4.3.7 miRNA水平二分位mRNA表达水平
        4.3.8 不同rs174546 基因型miRNA水平二分位分组酶活性水平
        4.3.9 不同rs174546 基因型miRNA水平二分位分组mRNA表达水平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 章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多不饱和脂肪酸与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关联性分析的哈蟆油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1 中国林蛙概述
    1.2 哈蟆油的药用价值及发展现状
        1.2.1 哈蟆油的成分分析研究
        1.2.2 哈蟆油药理作用
    1.3 不饱和脂肪酸
        1.3.1 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类型
        1.3.2 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测定方法
        1.3.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1.3.4 PUFAs合成途径
    1.4 脂肪酸脱氢酶(FAD)
    1.5 脂肪酸延长酶(ELOVL)
第一章 哈蟆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测定
    1.1 材料与试剂
    1.2 试验设备
    1.3 哈蟆油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测定
        1.3.1 中国林蛙的解剖
        1.3.2 多不饱和脂肪酸提取方法
    1.4 实验结果
        1.4.1 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测定结果
        1.4.2 单个PUFAs含量的测定结果
    1.5 讨论分析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PUFAs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2.1 序言
    2.2 转录物组测序分析并获得相关基因序列
    2.3 实验材料与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中国林蛙的解剖
        2.4.2 中国林蛙输卵管RNA的提取
        2.4.3 c DNA反转录实验
        2.4.4 中国林蛙组织RNA反转录为cDNA
        2.4.5 引物基因的加入
        2.4.6 中国林蛙组织cDNA荧光定量测定
        2.4.7 荧光定量测定结果计算方法
    2.5 实验结果
        2.5.1 RNA提取结果
        2.5.2 基因相对表达量测定结果
    2.6 讨论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UFAs含量与合成基因表达量相关性分析
    3.1 序言
    3.2 相关性分析与讨论
        3.2.1 不同时期单个PUFAs之间的相关性。
        3.2.2 不同产地各PUFAs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2.3 不同时期哈蟆油中各PUFAs含量与基因相对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
        3.2.4 不同产地哈蟆油中各PUFAs含量与基因相对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实验流程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不同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脂肪代谢及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羊业发展现状
    1.2 肉品质指标
        1.2.1 食用品质
        1.2.2 营养品质
    1.3 脂肪在机体内代谢
        1.3.1 脂肪的合成
        1.3.2 脂肪的分解
        1.3.3 解偶联作用
    1.4 脂肪代谢对肉品质的影响
    1.5 脂肪代谢的机制研究
        1.5.1 PPARγ基因
        1.5.2 PGC-1α基因
        1.5.3 FASN基因
        1.5.4 HSL基因
        1.5.5 PRDM16 基因
        1.5.6 UCP-1 基因
    1.6 脂肪代谢调控途径的研究
        1.6.1 饲养管理方式对脂肪代谢的调控
        1.6.2 营养水平对脂肪代谢的调控
        1.6.3 运动对脂肪代谢的调控
    1.7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7.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及来源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测定
        2.2.2 肉品质指标的测定
        2.2.3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2.2.4 脂肪代谢酶含量的测定
        2.2.5 脂肪代谢调控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脂肪代谢及肉品质的影响
        3.1.1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屠宰性能、胴体品质和肉品质的影响
        3.1.2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不同部位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1.3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1.4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不同部位中脂肪代谢酶含量的影响
        3.1.5 饲养方式对不同部位中脂肪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
        3.1.6 小结
    3.2 运动对苏尼特羊脂肪代谢及肉品质的影响
        3.2.1 运动对苏尼特羊屠宰性能、胴体品质和肉品质的影响
        3.2.2 运动对苏尼特羊不同部位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2.3 运动对苏尼特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2.4 运动对不同部位中脂肪代谢酶含量的影响
        3.2.5 运动对苏尼特羊不同部位中脂肪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
        3.2.6 小结
4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内蒙古放牧和舍饲牛肉脂肪酸特征及判别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脂肪酸与人体健康
        1.1.1 脂肪酸类别
        1.1.2 脂肪酸与健康
    1.2 脂肪酸与肉品品质
    1.3 牛肉中脂肪酸组成影响因素
        1.3.1 日粮构成与饲养方式
        1.3.2 部位
        1.3.3 性别
        1.3.4 年龄
        1.3.5 季节及其他影响因素
    1.4 脂肪酸测定方法
        1.4.1 气相色谱法
        1.4.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1.4.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4.4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1.4.5 红外光谱法
    1.5 化学计量学在食品分析领域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试剂与药品
        2.2.2 仪器与设备
    2.3 脂肪酸测定方法
        2.3.1 样品称量与水解
        2.3.2 脂肪提取
        2.3.3 脂肪的皂化和脂肪酸甲酯化
        2.3.4 气相色谱仪条件
        2.3.5 脂肪酸甲酯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2.4 数据整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种饲养方式牛肉脂肪酸特征分析
        3.1.1 放牧、舍饲和半舍饲牛肉脂肪酸特征
        3.1.2 放牧与舍饲牛肉脂肪酸特征
    3.2 放牧与舍饲牛肉不同部位脂肪酸特征分析
        3.2.1 三个部位总体脂肪酸特征
        3.2.2 股二头肌在放牧和舍饲条件下的脂肪酸特征
        3.2.3 背最长肌在放牧和舍饲条件下的脂肪酸特征
        3.2.4 肋部皮下脂肪在放牧与舍饲条件下的脂肪酸特征
    3.3 放牧地区牛肉脂肪酸特征分析
        3.3.1 放牧地区4 个旗县牛肉脂肪酸特征
        3.3.2 锡林郭勒盟牛肉脂肪酸特征
    3.4 舍饲地区牛肉脂肪酸特征
        3.4.1 舍饲地区4 个旗县牛肉脂肪酸指纹
        3.4.2 不同部位脂肪酸特征
    3.5 放牧和舍饲SIMCA模型的建立及判别
4 讨论
    4.1 放牧与舍饲牛肉脂肪酸特征
    4.2 放牧与舍饲牛肉不同部位脂肪酸特征
    4.3 放牧地区牛肉脂肪酸特征分析
    4.4 舍饲地区牛肉脂肪酸特征分析
    4.5 放牧与舍饲SIMCA模型的建立及判别
    4.6 本研究创新点
    4.7 研究不足及展望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7)三花枫翅果及种仁关键性状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三花枫研究概况
        1.1.1 三花枫的生物学特性与资源分布
        1.1.2 三花枫的抗逆性研究
        1.1.2.1 抗寒性研究
        1.1.2.2 耐盐碱性研究
        1.1.3 三花枫育苗与栽培技术研究
        1.1.4 三花枫的开发利用现状
        1.1.4.1 观赏价值
        1.1.4.2 药用价值
    1.2 木本油料树种研究概况
        1.2.1 整体概况
        1.2.2 槭属油料树种研究进展
    1.3 神经酸研究进展
        1.3.1 神经酸的功能
        1.3.2 神经酸的来源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采集
    2.2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测定及统计分析
        2.2.1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测定
        2.2.2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统计分析
    2.3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含量测定及统计分析
        2.3.1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测定
        2.3.2 三花枫籽油脂肪酸组分含量测定
        2.3.3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含量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3.1.1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差异性分析
        3.1.1.1 形态性状差异性分析
        3.1.1.2 品质性状差异性分析
        3.1.2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变异情况分析
        3.1.3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1.4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3.1.5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间的主成分分析
        3.1.6 三花枫单株种实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3.2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多样性分析
        3.2.1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差异性分析
        3.2.2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变异情况分析
        3.2.3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3.2.4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脂肪酸组分性状与种实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2.5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脂肪酸组分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3.2.6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性状间的主成分分析
        3.2.7 三花枫单株籽油特性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多样性特征
    4.2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
        4.2.1 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
        4.2.2 表型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
    4.3 三花枫籽油特性多样性特征
    4.4 高品质籽油三花枫种质的筛选
        4.4.1 高油种质的筛选
        4.4.2 不同脂肪酸特性种质的筛选
        4.4.3 三花枫籽油中的神经酸与芥酸
    4.5 三花枫保护策略与合理开发建议
5 结论
    5.1 三花枫种实表型性状多样性特征
    5.2 三花枫种仁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多样性特征
参考文献
图表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项目情况

(8)大黄鱼鱼肝油的酶法制取与脱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大黄鱼简介
    1.2 大黄鱼副产物加工现状
    1.3 肝脏及其制品基本营养成分的研究现状
    1.4 鱼类肝脏脂质的研发现状
        1.4.1 磷脂
        1.4.2 脂肪酸
        1.4.3 不皂化脂质
    1.5 鱼类脂质的制备
        1.5.1 蒸煮法
        1.5.2 压榨法
        1.5.3 溶剂法
        1.5.4 淡碱水解法
        1.5.5 酶解法
        1.5.6 超声辅助法
        1.5.7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6 鱼油精制
        1.6.1 脱胶
        1.6.2 脱酸
        1.6.3 脱色
        1.6.4 脱腥
    1.7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7.1 立题依据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黄鱼肝脏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原料预处理
        2.1.3 基本营养成分的测定
        2.1.4 氨基酸的测定
        2.1.5 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测定
        2.1.6 感官评价
        2.1.7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1.8 磷脂组成的测定
        2.1.9 无机元素的测定
        2.1.10 维生素的测定
        2.1.11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基本营养成分的分析
        2.2.2 氨基酸组成的分析
        2.2.3 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分析
        2.2.4 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2.2.5 磷脂组成的分析
        2.2.6 无机元素组成的分析
        2.2.7 维生素组成的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响应面法优化大黄鱼肝油的酶法提取工艺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响应面优化设计
    3.4 大黄鱼鱼肝油的品质分析
    3.5 大黄鱼鱼肝油的脂肪酸组成
    3.6 小结
第四章 脱胶、脱酸、脱色的精制过程对大黄鱼肝油品质的影响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大黄鱼鱼肝油脱胶工艺
        4.1.3 大黄鱼鱼肝油脱酸工艺
        4.1.4 大黄鱼鱼肝油脱色工艺
        4.1.5 鱼肝油理化特性测定
        4.1.6 脂肪酸的测定
        4.1.7 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4.1.8 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测定
        4.1.8.1 样品制备
        4.1.8.2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4.1.9 感官评价
        4.1.10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三脱过程对大黄鱼鱼肝油理化指标的影响
        4.2.2 三脱过程对大黄鱼鱼肝油脂肪酸的影响
        4.2.3 三脱过程对大黄鱼鱼肝油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IA)和血栓形成指数(IT)的影响
        4.2.4 三脱过程对鱼肝油感官评价的影响
        4.2.5 鱼肝油精制过程挥发性成分分析
        4.2.6 三脱精制过程对关键风味物质(OAV)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几种脱腥方法对精制大黄鱼鱼肝油风味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不同脱腥方法
        5.1.3 鱼肝油理化特性测定
        5.1.4 脂肪酸的测定
        5.1.5 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和血栓形成指数
        5.1.6 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测定
        5.1.7 感官评价
        5.1.10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几种脱腥方法对大黄鱼鱼肝油理化指标的影响
        5.2.2 不同脱腥方法对大黄鱼鱼肝油脂肪酸的影响
        5.2.3 不同脱腥方法对大黄鱼鱼肝油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和血栓形成指数的影响
        5.2.4 不同脱腥方法处理对大黄鱼肝油感官评价的影响
        5.2.5 不同脱腥方法挥发性成分分析
        5.2.6 几种脱腥方法对关键风味物质(OAV)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9)饲料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配比对花鲈生长、脂肪代谢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脂肪酸的定义和种类
    1.2 PUFA的营养生理作用
        1.2.1 PUFA与脂肪代谢
        1.2.2 PUFA与机体免疫
        1.2.3 PUFA与机体抗氧化
        1.2.4 PUFA与炎症反应
        1.2.5 PUFA与肠道功能
        1.2.6 PUFA与鱼类生长
    1.3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n-3/n-6 多不饱和脂肪酸配比对花鲈生长和体组成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饲料
        2.1.2 试验花鲈的饲养与管理
        2.1.3 样品采集
        2.1.4 样品分析
        2.1.5 指标计算
        2.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试验结果
        2.2.1 n-3/n-6 PUFA配比对花鲈生长性能的影响
        2.2.2 n-3/n-6 PUFA配比对花鲈体成分的影响
        2.2.3 n-3/n-6 PUFA配比对花鲈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3 讨论
        2.3.1 n-3/n-6 PUFA配比对花鲈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n-3/n-6 PUFA配比对花鲈体成分的影响
        2.3.3 n-3/n-6 PUFA配比对花鲈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n-3/n-6 多不饱和脂肪酸配比对花鲈脂肪沉积与代谢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饲料制作和花鲈养殖管理
        3.1.2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3.1.3 肝脏组织切片制备
        3.1.4 肝脏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3.1.5 肝脏RNA提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3.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试验结果
        3.2.1 n-3/n-6 PUFA配比对花鲈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2.2 n-3/n-6 PUFA配比对花鲈脂肪沉积的影响
        3.2.3 n-3/n-6 PUFA配比对花鲈脂肪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
        3.2.4 n-3/n-6 PUFA配比对花鲈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n-3/n-6 PUFA配比对花鲈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2 n-3/n-6 PUFA配比对花鲈脂肪沉积的影响
        3.3.3 n-3/n-6 PUFA配比对花鲈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3.4 n-3/n-6 PUFA配比对花鲈肝脏抗氧化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n-3/n-6 多不饱和脂肪酸配比对花鲈肠道消化酶、炎症反应和菌群组成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饲料制作和花鲈养殖管理
        4.1.2 肠道消化酶活性
        4.1.3 肠道炎性因子基因表达
        4.1.4 肠道微生物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试验结果
        4.2.1 n-3/n-6 PUFA配比对花鲈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2.2 n-3/n-6 PUFA配比对花鲈肠道炎性因子的影响
        4.2.3 n-3/n-6 PUFA配比对花鲈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4.2.4 n-3/n-6 PUFA配比对花鲈肠道菌群门、属水平相对丰度的影响
    4.3 讨论
        4.3.1 n-3/n-6 PUFA配比对花鲈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3.2 n-3/n-6 PUFA配比对花鲈肠道炎性因子的影响
        4.3.3 n-3/n-6 PUFA对花鲈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4.4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10)红细胞膜脂肪酸与口腔癌发病及预后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红细胞膜脂肪酸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红细胞膜脂肪酸与口腔癌的预后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脂肪酸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浅谈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J]. 吴洪号,张慧,贾佳,崔琦,郑丽波.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1(08)
  • [2]文冠果种子特性变异及优良砧用种源选择[D]. 麻云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FADS1基因变异对母体血浆及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的影响研究[D]. 王烟. 吉林大学, 2021
  • [4]多不饱和脂肪酸与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关联性分析的哈蟆油评价研究[D]. 汪卓明.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不同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脂肪代谢及肉品质的影响[D]. 黄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6]内蒙古放牧和舍饲牛肉脂肪酸特征及判别模型研究[D]. 姬彩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7]三花枫翅果及种仁关键性状多样性分析[D]. 胡可人.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8]大黄鱼鱼肝油的酶法制取与脱腥研究[D]. 窦鑫.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9]饲料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配比对花鲈生长、脂肪代谢和肠道健康的影响[D]. 魏宇. 集美大学, 2021(01)
  • [10]红细胞膜脂肪酸与口腔癌发病及预后的关联研究[D]. 陈青.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浅谈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