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互联网新闻传播在中国的影响力

如何提高互联网新闻传播在中国的影响力

一、如何提高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影响力(论文文献综述)

程茜[1](2021)在《网络虚假新闻的媒体把关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虚假新闻现象在互联网中频繁出现,媒体把关机制存在缺陷,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加速了网络虚假新闻的传播。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中的角色发生改变,混合型媒体结构形成,媒介生态复杂化,为网络媒体的把关提出了挑战。通过对近三年典型虚假新闻案例进行分析,对不同时间的新闻来源、发布内容、传播过程、事后反馈环节进行分析,总结网络虚假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分析网络媒体把关机制在其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对网络虚假新闻的把关过程进行分析,明确指出网络媒体把关机制的不足,对治理网络虚假新闻提出新思路,并从网络媒体从业者以及网络媒体本身入手,对网络虚假新闻媒体把关机制建立描述对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有利有弊,网络虚假新闻的治理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利用机器算法对其进行筛选、核查,能够及时阻止虚假新闻的进一步传播扩散,并将对虚假新闻的澄清声明尽快推送到用户的移动端设备中,全方面治理网络虚假新闻。最后,法律法规的完善,媒体内部自我监督惩罚机制的建立是有效治理网络虚假新闻的关键环节,加大对传播网络虚假新闻的惩罚力度,有效杜绝专业媒体、自媒体用户进一步传播,提高职业素养,加强人们对虚假新闻的辨别能力,净化网络环境的同时,建立公正有序的互联网环境,提高官方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正确发挥自媒体平台的巨大能量。

王斌[2](2020)在《互联网新闻学:一种对新闻学知识体系的反思》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时代,新闻学在概念、逻辑、知识架构等方面与已有的相当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实践资源呈现出不相匹配的状态,这也为学术界检视新闻学既有知识体系提供了契机。文章从新闻教育的现实困境出发,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对新闻学原有知识体系的反思,可从其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范式三个维度展开,并基于此为未来的新闻学知识体系提出发展建议。

梁辰[3](2020)在《媒体融合视域下《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构建路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传媒业的应用不断加深,媒体融合逐步成为业界的主流发展趋势。广播、电视、报纸三大传统媒介基于自身基础率先步入转型道路,以适应日益多元的受众需求,巩固其在媒体领域的权威地位。纵观国际和国内情况,媒体融合在国内外都较早的引起了学者和从业者的关注。在传统媒介中,报业媒体不论是从报纸的发行量,广告收益,报纸种类数量等方面都出现了明显下滑,报业产业萎缩已成为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此情况下,许多报业媒体率先改革转型,抓住媒体融合机遇,较早的享受技术红利带来的效益,完成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盈利模式的转变,激发了报业产业的活力。同时,报业媒体通过转型升级,极大程度上的满足了受众对信息获取的需求,在整个媒体行业“风雨飘摇”时,巩固了报纸在受众心中的权威地位,兼顾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不论是报业媒体更好地与互联网媒体融合,还是促进报业满足受众需求,都是需要关注的课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媒体融合国家战略的制定,标志着报业转型已经进入关键期,传统媒体已经呈现出向新媒体平台延伸的态势。报业媒体融合发展至今经历了初步接触网络,同门户网站合作到向移动设备延伸的三个阶段。目前报业转型过程中,新媒体业务的拓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目前,我国超过80%的主流报业媒体已经建立起新媒体传播矩阵,《成都商报》作为四川地区新媒体矩阵构建的先驱者,在四川和全国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近年来,《成都商报》克服区域发行的短板,利用移动传播扩大线上影响,全面建设全国影响力。除了传统报纸,商报还陆续培育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红星新闻、谈资、四川名医、成都儿童团等多个内容品牌,并本着开放共赢的心态,与全国性主流资讯平台达成合作,确保优质内容出蓉、出川。如今,“报刊”早已突破了纸质出版的概念,成为多元化生产、多终端呈现、多平台分发的复合型内容输出主体。尽管《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已经取得成效,但其在构建过程中仍存在问题,等待着学者去研究原因并给出解决路径。因此研究《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的构建路径能为我国传统报业提供借鉴价值,尤其是相对缺少资金、政策、人才和技术的区域性地方都市报能够从其中找到重新焕发活力的机会,对我国报业转型和媒体融合路径的拓展有一定的补充价值和意义。本研究正是站在媒体融合视域背景下展开,对新媒体矩阵相关情况进行概述,并从业界、专业人士和用户的视角去找寻《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构建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所在,给予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构建路径。据此,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调查研究法三种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本文研究视域和研究对象进行概述铺陈;通过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与深度访谈法所得数据,科学分析出《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四方面结论:一是《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构建和整体发展状况是受业界、专业人士及用户认可的,整体情感是偏正向的;二是《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存在的问题体现在缺乏宣传力度、内容同质化严重、产品分布和广告推送乏力、各媒体缺乏互联沟通四个问题上;三是造成新媒体矩阵问题存在的原因在于新媒体矩阵宣传政策缺失、内容生产采编机制不完善、新媒体矩阵盈利模式不固定、新媒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四是针对新媒体矩阵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矩阵内容及受众定位宣传、提高新媒体矩阵内容生产要求、优化结构促进新媒体矩阵产业升级、完善矩阵内部媒体间联系机制的构建路径。

叶志强[4](2020)在《《人民日报》中“网络媒体”形象的媒介呈现(1993-2019)》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人民日报》1993-2019年中提到“网络媒体”以及相关概念词语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研究报道的主题、体裁、情感倾向等数据,推导出网络媒体的媒介形象是如何被呈现的,呈现了什么样的媒介形象。研究发现,网络媒体的媒介形象一共有七种,包括积极发展或转型的网络媒体、发挥积极作用的网络媒体、存在问题的网络媒体、被重视和运用的网络媒体、作为新事物的网络媒体、需要管理的网络媒体和有前途的网络媒体。通过分析发现,不同时期网络媒体的媒介形象有明显区别,网络媒体报道不同版面的媒介形象也有规律。研究还综合应用框架理论,推导出七大框架,包括技术框架、监管框架、危害框架、发展转型框架、政务和党建框架、产业经济框架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框架。研究发现《人民日报》通过新闻报道框架构建媒介形象十分灵活,但在塑造媒介形象过程中,会出现倾向性和色彩性过于浓厚,报道不够客观全面的情况。同时,新闻报道框架还存在着延续性,这是因为《人民日报》背负着一定的宣传任务。新闻报道框架重心也有改变,由关注网络媒体自身的发展转移到网络媒体运用场景。研究最后立足于网络媒体发展的社会环境,结合上述对网络媒体的媒介形象和新闻报道框架的分析,梳理网络媒体发展的历史,分出五个历史时期,并讨论特定历史时期内报道文本和社会实践之间的互动。研究发现,《人民日报》构建网络媒体的媒介形象核心是“发展”;网络媒体的媒介形象与社会发展变迁同步,有鲜明的时代感;《人民日报》在塑造媒介形象过程中,有时过于注重宣传,从而忽视了传播规律;网络媒体的媒介形象建构受政治因素、突发事件和媒介环境影响极大;《人民日报》塑造媒介形象的新闻报道框架存在延续性,但重心由介绍网络媒体转移到宣传网络媒体的运用场景;网络媒体报道关键词的转向体现了对网络媒体认知的变化。

黄媛[5](2020)在《新传播生态下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研究 ——以《主播说联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政新闻一直是新闻传播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大媒体机构想要抢夺的资源。它的内容特殊,关系着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关乎着国家新闻舆论场的走向。随着传播生态环境的改变,时政新闻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使时政新闻报道能够在新传播生态下迸发出新鲜活力,怎样的创新能够改变时政新闻报道的旧局面,是每个媒介机构所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主播说联播》作为一档具有鲜明特色的时政新闻报道节目,在时政新闻创新历程中,正以其独有的方式为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首先,本文从时政新闻的概念出发结合当下时政新闻的发展现状,对新传播生态进行了解析,还同时探讨了时政新闻在新传播生态下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发掘了在当下传播环境下时政新闻报道的必要性。其次,本文重点阐释《主播说联播》的创新部分,通过案例分析法,选取《主播说联播》节目为研究对象,截取2019年7月29日到12月31日的148期节目为研究样本,分别从叙事表达、节目语态和内容选择及呈现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具体分析该节目的创新之处。本文意在通过对《主播说联播》节目创新经验的研究为当下时政新闻报道提供一定的借鉴之处。通过研究发现,该节目在叙述表达上具有大众化的语言表达、跨媒体叙事表达和个性化叙述主体的创新点;同时,该节目在文本、画面和声效语态上具有明显的创新之处;在节目内容选择及呈现上,该节目摈弃传统时政新闻播报思维,始终坚持“用户思维”,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节目的呈现效果。最后,本文通过《主播说联播》的实践分析,分别从传播平台、叙述主体、新闻语态以及用户感受四个方面出发分别论述当下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路径。

陈嵩阳[6](2020)在《人民网的产业化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人民网是由人民日报控股的上市文化企业,是中央党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媒体平台。人民网在20余年的发展中,以长远发展的思维进行顶层设计和产业布局,通过体制改革,不断应用新技术、科学布局产品线,合理运用资本,使企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发挥党媒政治优势,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了企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其它党媒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本文以人民网产业化实践为研究角度,目的在于通过研究人民网的产业化实践,为其它党媒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本文分五个部分进行分析研究:前两部分对人民网产业化实践的外部环境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第三、四部分,以宣传和服务为视角,从党政和社会服务两方面,对人民网的核心业务实践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内容原创、内容审核、内容代运营、内容聚合分发、领导留言板、人民党建云以及人民体育、人民健康等,同时,从信息服务、广告宣传服务、移动增值服务三方面分析了人民网盈利状况。第五部分,从顶层设计、宣传、服务三方面提出参考建议,为其他党媒提供借鉴。

张鲜鲜[7](2020)在《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现实境遇与实践理路》文中研究指明本质而言,意识形态是一组相对稳定的价值信念,既以概念化、理论化的理性形式存在,也以尚未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感性形式存在。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元发展,意识形态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阔,成为融入人们日常生活随处可感知的现实力量。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交互发展的态势愈加明显,网络社会日益崛起,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迁。在此社会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沿着两条发展路径生成,一是传统意识形态的网络化发展;二是网络交流中民间感性意识形态的兴起。自此,网络意识形态成为信息网络时代意识形态的核心话题。网络意识形态在生成、发展、传播以及建构主体、内容表达、作用范围等方面呈现出新特征,集中表现为网络舆论、网络社会思潮、网络文化三种形态,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网民个体与现实个体高度融合互相渗透的背景下,网民在借助数字化符号化信息化中介系统而进行的信息、知识、精神的共生共享活动中形成的有机体系。新时代,在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互联网+”重叠发展的特殊时期,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课题。这既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也是维护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现实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成效显着。网络意识形态的社会治理格局初步形成、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水平显着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得到有效巩固和扩大、网络空间中的主流思想舆论进一步发展壮大。但不容忽视,越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互联网纵深发展的关键期,我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的挑战更加突出。网民结构的多元化加大了社会共识凝聚难度,网络意识形态的隐蔽性加大了信息管理难度,网络技术赋权加大了主流媒体舆论引导难度,中西技术势差加大了意识形态安全防御难度。新时代,要直面挑战,积极应对。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根本目标,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顾全大局的原则、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原则、线上与线下相统筹的原则,统筹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介体、治理平台、治理环体等治理要素,建构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理论框架,为实践工作提供理论遵循。据此,应当德法并举,培育新时代中国好网民;夯实责任,落实互联网平台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引导,提升新型主流媒体网络舆论引导力;刚柔相济,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优化环境,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多措并举破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难题,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水平,优化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效能。

王晗啸[8](2020)在《疫苗安全议题中媒介间显、隐性议程网络关系研究 ——基于第三层次议程设置理论》文中提出疫苗安全关系到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健康,疫苗事故的发生极易引发社会的群体性恐慌。恐慌的背后,除了暴露出政府疫苗安全监管本身的问题,社交平台上各类主体发布的信息,也加剧了相关事故的危机。危机所可能导致的疫苗接种率下滑,无论是对国内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开展还是整个疫苗行业的正常运营都会造成巨大影响。因而,比较各方主体有关疫苗安全议题信息发布的异同,分析相关信息对公众的传播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议程设置理论作为媒介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经过五十余年,已发展出了第三层次议程设置、媒介间议程设置等方向,研究方法日趋科学化与精细化。其中,第三层次议程设置有关媒介效果研究的深化——议程网络的显、隐性研究,被相关领域的学者定为议程设置研究的新方向,它从过往的有意识认知研究,开始向无意识认知研究进行探索与转变。本文在国内外有关议程设置理论与疫苗安全议题研究的基础之上,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显、隐性议程网络分析方法进行改进。以“山东疫苗案”与“长生生物疫苗事件”这两起近些年影响最大的疫苗安全事故为例,从显、隐性关系两个方面,对政务微博、官方媒体、商业媒体、意见领袖以及公众这几个微博社区的主要参与主体的议程网络展开分析,并对其他各主体与公众间的议程引导关系进行因果推断。结果显示,在议程框架与议程主题上,除了“科普辟谣”“因果背景”“对策建议”“新闻事实”以及“道德判断”这五个基本框架,还发现了与其他几起疫苗安全事件相关的主题,并将其独立命名为“关联事件”框架。同时,相关主体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是,围绕“科普辟谣”框架下相关信息的缺失;在显性议程网络方面,各主体均能将“问题疫苗的流向”置于网络的中心位置。相较于“山东疫苗案”,“长生生物疫苗事件”中政务微博和官方媒体等,在发布问题疫苗流向信息的基础之上,同时强调了接种问题疫苗后的续种补种措施,这是在疫苗安全事故信息发布上的一大进步。二者间的相关性,相较于“山东疫苗案”有了一个明显的上升,表明宣传部门对于媒体有关疫苗安全事故的报道,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在隐性议程网络方面,所得结果与显性议程网络有较大区别:居于隐性议程网络中心的,多是一些带有情感表达以及涉事主体的词汇,说明对于这类词汇,尽管共现频次可能不高,但它们却具有较强的传递性,拥有较高的隐性语义强度。但是,官方话语与公众话语的情感特征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官方的话语情感属于聚集性的,强调总体形势的可控性,即除个别流入地之外的疫苗都是安全、可靠的。公众所诉诸的情感更具抗争性,认为事故背后更多体现的是疫苗监管漏洞等制度性问题;在议程引导关系上,政务微博所努力想与公众产生的“共情”,并没有能够有效传递给公众。而公众对其他主体存在反向议程设置,但这种反向议程设置的发生仅存在于部分与官方利益并不冲突的主题,回应的尺度和边界,依然由官方决定。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理论上对显、隐性关系给出了明确的界定,从过往以要素间的共现距离为判断标准,到重新定义以“共现性”与“传递性”作为二者划分的依据,并在研究方法层面赋予了具体的测度方式。研究对象上将政务微博与意见领袖纳入到议程设置的研究范围,并将媒体细分为官方媒体与商业媒体。所得结论对于相关主体特别是政务微博与官方媒体的建议是,要明确信息供给与传播效果间的区别,信息策略的选择得当并不代表一定能够传递给公众,因而要重视和回应公众的议程。此外,还要警惕“关联事件”框架下的主题,以及避免过度“蹭热点”行为。相关结论也为议程设置领域的学者厘清第三层次议程设置理论下QAP相关性分析与格兰杰因果分析间的关系、格兰杰因果分析的单位选取等可能存在的疑惑,提供了参考。

钟竹顺[9](2020)在《媒介生态视野下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容聚合平台是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媒介,凭借着超强的聚合能力为信息消费者提供形式多样、数量庞大的信息内容,已经成为信息消费者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媒介生态学理论指出,在整个媒介生态中,媒介不仅需要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影响,同时还要在与其它媒介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尽可能维持平衡和谐的生态状况。那么,在媒介生态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内容聚合平台的出现又会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又会如何影响内容聚合平台的发展?内容聚合平台又该如何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呢?这些内容都将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信息污染问题是当前内容聚合平台媒介生态环境面临的一个最为严峻的问题。为了弄清当前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的现状,及其对媒介生态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出发,结合生态学、生物学、信息学相关知识,借用媒介生态系统、信息生态系统等概念,从内容聚合平台的外部生态环境和内部生态环境着手,探究内外部生态环境对内容聚合平台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的作用,以及在此过程中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的表现、成因及危害,并通过研究分析对当前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的治理及平台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及相关内容的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的阐释说明。第二个部分为内容聚合平台的媒介生态分析,主要研究内容聚合平台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的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第三部分归纳总结了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主要的表现,包括信息内容虚假化、信息内容低俗化、信息内容抄袭化等,以及信息污染问题对平台、信息消费者及社会的危害。第四部分从内容聚合平台外部生态环境和内部生态环境两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导致信息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一个部分则是对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的治理提出的相应建议,认为应该从内容聚合平台外部生态环境的干预调控和内部生态环境的自我净化两方面出发,统筹治理。维护网络空间的风朗气清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综合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数据,希望能够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对我国的媒介生态环境有进一步的了解,对内容聚合平台的发展现状有正确把握,以及为当前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的治理寻求解决之道,助力构建一个绿色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

吴国琴[10](2020)在《融媒体视角下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分析》文中认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期刊和新闻发布会等向融媒体方向转化。本篇文章从融媒体的视角阐述新媒体在当代互联网下的运用。

二、如何提高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影响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提高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影响力(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虚假新闻的媒体把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
    1.5 网络虚假新闻与网络媒体的定义
2 网络虚假新闻的媒体初级把关
    2.1 媒体初级把关主体
        2.1.1 用户生产内容
        2.1.2 专业生产内容
        2.1.3 职业生产内容
    2.2 媒体初级把关方式
        2.2.1 用户自我道德约束
        2.2.2 媒体从业者责任意识
        2.2.3 专业人士职业素养
    2.3 媒体初级把关存在的问题
        2.3.1 媒体初级把关约束力弱
        2.3.2 把关者媒介素养参差
3 网络虚假新闻的媒体二级把关
    3.1 媒体二级把关主体
        3.1.1 自媒体平台
        3.1.2 新闻门户网站
        3.1.3 聚合类新闻客户端
    3.2 媒体二级把关方式
        3.2.1 机器学习算法和人工审核结合
        3.2.2 先放后审的群体把关
    3.3 媒体二级把关存在的问题
        3.3.1 机器学习算法存在缺陷
        3.3.2 内容真实性审查缺失
4 网络虚假新闻的媒体三级把关
    4.1 媒体三级把关的主体
        4.1.1 专业媒体
        4.1.2 新闻事件当事人
    4.2 媒体三级把关的方式
        4.2.1 证实多方信源
        4.2.2 严格审核制度
    4.3 媒体三级把关存在的问题
        4.3.1 网络虚假新闻的不良影响长远持久
        4.3.2 部分媒体忽略网络虚假新闻传播影响
5 完善网络虚假新闻的媒体把关对策
    5.1 媒体把关时确保新闻来源真实
    5.2 媒体把关时加强内容审查环节
    5.3 媒体把关时严格审核发布流程
    5.4 媒体把关时关注用户反馈数据
    5.5 传统媒体完善把关流程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互联网新闻学:一种对新闻学知识体系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闻教育的困境与知识体系转型
    1.新闻教育的“供给侧”乏力
    2.新闻学知识体系亟须充实
二、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学反思维度
    1.互联网新闻学更注重新闻业对于情境的敏感性
    2.互联网新闻学更注重新闻业作为整体的关联性
    3.互联网新闻学更注重新闻业运行的透明性
三、新闻学知识体系的迭代路径
结语

(3)媒体融合视域下《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构建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目的
    1.2 论文研究意义
        1.2.1 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总结
    1.4 论文研究思路、视角及内容
        1.4.1 论文研究思路、视角
        1.4.2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1.5 论文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文本分析法
        1.5.3 调查研究法
    1.6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1.6.1 论文研究创新点
        1.6.2 论文研究重点
        1.6.3 论文研究的难点
第2章 媒体融合视域及新媒体矩阵概述
    2.1 媒体融合概述
        2.1.1 媒体融合定义
        2.1.2 媒体融合背景
        2.1.3 传统纸媒媒体融合阶段
        2.1.4 媒体融合类型
        2.1.5 我国媒体融合特点
    2.2 媒体融合视域概述
        2.2.1 媒体融合视域定义
        2.2.2 媒体融合视域特点
    2.3 新媒体矩阵概述
        2.3.1 新媒体矩阵产生背景
        2.3.2 新媒体矩阵定义
        2.3.3 新媒体矩阵类型及特点
第3章 《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概述
    3.1 《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建设
    3.2 《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构成
        3.2.1 “两微一端”为矩阵基础
        3.2.2 互联网新闻产业集群构成矩阵外围
        3.2.3 工具性新媒体平台丰富用户获取信息体验
    3.3 《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特点
        3.3.1 以发展“一心两翼”为核心
        3.3.2 有多个区域性社群聚合集群
        3.3.3 不同平台覆盖多圈层用户
    3.4 《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的独特性和代表性
第4章 相关研究、报道及报告文献的文本分析
    4.1 研究方法:文本分析法
    4.2 文本分析程序及过程
        4.2.1 文本情感分析
        4.2.2 文本数据分析过程
        4.2.3 文本分析结果分析
第5章 《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调查研究
    5.1 《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建构深度访谈
        5.1.1 访谈对象选择
        5.1.2 访谈提纲的设置
        5.1.3 访谈内容及结果分析
    5.2 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用户使用满意度问卷调查研究
        5.2.1 研究目的
        5.2.2 样本容量
        5.2.3 抽样方案
        5.2.4 问卷设计
        5.2.5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第6章 《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6.1 《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存在问题
        6.1.1 新媒体矩阵缺乏宣传力度
        6.1.2 新媒体矩阵内容同质化严重
        6.1.3 新媒体矩阵内产品分布和广告推送乏力
        6.1.4 新媒体矩阵中各媒体缺乏互联互通
    6.2 《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问题的成因
        6.2.1 政策上:新媒体矩阵宣传缺失
        6.2.2 机制上:内容生产采编机制不完善
        6.2.3 市场上:新媒体矩阵盈利模式不固定
        6.2.4 文化上:新媒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7章 媒体融合视域下《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未来构建路径
    7.1 加强矩阵内容及受众定位宣传
        7.1.1 明确宣传矩阵内容定位
        7.1.2 明确宣传矩阵受众定位
    7.2 提高新媒体矩阵内容生产要求
        7.2.1 重视“内容为王”
        7.2.2 打造优质人才团队
        7.2.3 形成特色品牌内容
    7.3 优化结构促进新媒体矩阵产业升级
        7.3.1 完善投资平台建设
        7.3.2 做强社群经济
        7.3.3 专注本地市场刚需
        7.3.4 发展文创产业寻求多元发展
    7.4 完善矩阵内部媒体间联系机制
        7.4.1 再造矩阵内信息生产流程
        7.4.2 构建矩阵内部各平台的功能及链接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4)《人民日报》中“网络媒体”形象的媒介呈现(1993-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问题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 研究对象和信度检验
2 网络媒体的媒介形象
    2.1 网络媒体媒介形象的总体描述
    2.2 网络媒体媒介形象的具体建构
    2.3 本章小结
3 网络媒体的媒介形象与新闻报道框架
    3.1 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框架
    3.2 网络媒体新闻报道框架之间的竞争
    3.3 网络媒体媒介形象与新闻报道框架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媒体报道文本中的网络媒介形象呈现
    4.1 网媒滥觞:作为新事物的网络媒体(1993-1999)
    4.2 初具格局:网络媒体快速发展(2000-2005)
    4.3 价值确立:政府助力网媒成长(2006-2010)
    4.4 渐成主角:社交时代的网络媒体(2011-2014)
    4.5 转型主力:政务党建中的网络媒体(2015-2019)
5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5)新传播生态下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研究 ——以《主播说联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2.时政新闻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2.1 时政新闻的内涵
        2.1.1 时政新闻的定义
        2.1.2 时政新闻的特征
    2.2 时政新闻的重要性
    2.3 时政新闻的发展现状
        2.3.1 传播平台日趋年轻化
        2.3.2 报道模式日趋多样化
3.新传播生态下时政新闻报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1 新传播生态解析
        3.1.1 短视频为主要传播手段
        3.1.2 碎片化思维融入生活
        3.1.3 后真相时代情感至上
    3.2 新传播生态下时政新闻报道面临的挑战
        3.2.1 新媒体技术的冲击
        3.2.2 与日常生活脱节
        3.2.3 业务创新难度大
    3.3 新传播生态下时政新闻报道面临的机遇
4.案例分析:《主播说联播》时政新闻报道创新形态的呈现
    4.1 多元化的叙事表达创新
        4.1.1 语言风格日常化,深受受众喜爱
        4.1.2 重视平台合作,采用跨媒体叙事
        4.1.3 个性化的叙事主体,报道风格多样化
    4.2 多方面的节目语态呈现
        4.2.1 文本语态:巧用四字成语
        4.2.2 画面语态:多种视觉体验
        4.2.3 声效语态:融入音乐元素
    4.3 多角度的内容选择及呈现
        4.3.1 内容话题注重受众认同感
        4.3.2 考虑受众的观看习惯和感受
5.《主播说联播》为时政新闻报道创新提供的启示
    5.1 借助平台力量,实现跨媒体传播
    5.2 巧用叙事主体,发挥主体魅力
    5.3 改变新闻语态,贴合受众日常生活
    5.4 注重用户思维,营造和谐传播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人民网的产业化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核心概念阐释
        0.2.1 党媒
        0.2.2 网络新闻媒体
        0.2.3 产业化
        0.2.4 盈利模式
    0.3 人民网简介
        0.3.1 人民网基本情况
        0.3.2 人民网产业发展历程
    0.4 相关研究
    0.5 研究方法
1 人民网产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
    1.1 政治环境
    1.2 经济环境
    1.3 社会环境
    1.4 技术环境
2 人民网产业化实践的可行性
    2.1 人民网具有的价值
        2.1.1 政治价值
        2.1.2 品牌价值
        2.1.3 平台价值和传播价值
        2.1.4 资本价值
    2.2 人民网具有的优势
3 党政服务:人民网产业化的核心业务
    3.1 以服务为核心,为党政企提供多层次的内容业务服务
        3.1.1 内容原创业务
        3.1.2 内容代运营业务
        3.1.3 内容风控业务
        3.1.4 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3.2 根据自身特点,打造核心业务产品
        3.2.1 打造“领导留言板”,提供政务服务
        3.2.2 打造“人民党建云”,提供党务服务
        3.2.3 打造舆情研究平台,为政企提供舆情分析服务
4 社会服务:人民网产业化重要盈利模式
    4.1 深度融入其它行业,提供社会化服务
        4.1.1 进军体育行业—人民体育
        4.1.2 进军医疗行业—人民健康
    4.2 人民网主要盈利分析
        4.2.1 信息服务
        4.2.2 广告及宣传服务
        4.2.3 移动增值服务
5 结语:人民网的产业化实践经验及对其他党媒的借鉴
参考文献
致谢

(7)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现实境遇与实践理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相关概念论述
    一、意识形态概念梳理
        (一)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相关论述
        (二)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概念变迁
    二、网络社会与网络意识形态
        (一)网络社会的兴起
        (二)网络社会条件下网络意识形态的生成
        (三)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规定
    三、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内涵
        (一)治理概念
        (二)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概念
第二章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意义
    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一)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
        (二)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的必然要求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一)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基础的应然之义
        (二)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的应然之义
    三、维护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现实需求
        (一)维护当代中国政治安全的现实需求
        (二)维护当代中国网络安全的现实需求
第三章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现实境遇
    一、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网络意识形态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二)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水平显着提升
        (三)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
        (四)壮大了网络空间领域中的主流思想舆论
    二、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网民结构的多元化加大了社会共识凝聚难度
        (二)网络意识形态的隐蔽性加大了信息管理难度
        (三)网络技术赋权加大了主流媒体舆论引导难度
        (四)中西技术势差加大了意识形态安全防御难度
第四章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理论架构
    一、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目标
        (一)具体目标
        (二)终极目标
    二、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原则
        (一)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统筹兼顾原则
        (三)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原则
        (四)内容和技术并重的原则
        (五)线上与线下相统筹原则
    三、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要素
        (一)多方治理主体
        (二)多变治理客体
        (三)多样治理介体
        (四)多维治理环体
        (五)多元治理平台
第五章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实践路径
    一、德法并举:培育新时代中国好网民
        (一)以德治涵养公民网络道德素养
        (二)以法治引领规范网民网络行为
    二、夯实责任:落实互联网平台信息管理主体责任
        (一)全面督促落实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二)着力提升网络从业人员的内容把关能力
    三、强化引导:提升新型主流媒体网络舆论引导力
        (一)全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传播平台
        (二)加快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
        (三)注重优化网络舆论引导的艺术策略
    四、刚柔相济: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一)极力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
        (二)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新秩序
    五、优化环境: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积极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二)大力塑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疫苗安全议题中媒介间显、隐性议程网络关系研究 ——基于第三层次议程设置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及思路
    六、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议程设置发展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检验
    第一节 议程设置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第三层次议程设置——网络议程设置
        一、研究假设及方法
        二、研究进展
        三、显、隐性议程网络关系
    第三节 媒介间议程设置
    第四节 议程框架与议程主题
    第五节 议程设置在中国语境下的检验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疫苗安全议题与议程设置
    第一节 中西方疫苗安全议题研究差异
        一、西方:疫苗安全风险认知研究
        二、中国:疫苗安全事故舆论引导研究
    第二节 多元主体及其疫苗安全议程
        一、多元主体分类与疫苗安全议题框架
        二、政务微博及其疫苗安全议程
        三、官方媒体与商业媒体的关系及其疫苗安全议程
        四、意见领袖及其疫苗安全议程
        五、公众及其疫苗安全议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显、隐性议程网络关系研究方法改进
    第一节 计算机辅助的文本分析与议程设置研究
    第二节 显性议程网络关系
        一、主题模型LDA
        二、基于LDA-U的显性议程网络测度
    第三节 隐性议程网络关系
        一、从单面关系到双重关系
        二、词向量模型word2vec
        三、基于word2vec的隐性议程网络测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选取
    第二节 数据搜集与预处理
    第三节 基于显性议程网络的媒介间议程关系及其影响
        一、议程框架与议程主题
        二、显性议程网络
        三、格兰杰因果分析
    第四节 基于隐性议程网络的媒介间议程关系及其影响
        一、隐性议程网络
        二、议程网络相似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果讨论
    第一节 议程框架与议程主题
        一、关联事件框架的发现
        二、科普辟谣框架的缺失
    第二节 显性议程网络:疫苗流向为主
    第三节 隐性议程网络:情绪传递居多
    第四节 媒介间议程设置:公众存在反向议程设置
    第五节 显、隐性议程网络分析方法比较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媒介生态视野下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媒介生态学的研究现状
        (二)内容聚合平台的研究现状
        (三)信息污染问题相关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内容聚合平台的媒介生态分析
    第一节 内容聚合平台的外部生态环境
        一、经济环境: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政治环境:国家政策的支持与规制
        三、文化环境:主流文化影响力式微与网络亚文化的繁荣
        四、技术环境: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
    第二节 内容聚合平台的内部生态环境
        一、生产者:内容聚合平台的信息制造商
        二、消费者:内容聚合平台的信息购买方
        三、分解者:内容聚合平台的信息调节人
第二章 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的表现与危害
    第一节 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的表现
        一、信息内容虚假化
        二、信息内容低俗化
        三、信息内容抄袭化
    第二节 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的危害
        一、影响社会秩序稳定和破坏网络信息生态
        二、制约内容聚合平台媒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信息消费者媒介使用和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
第三章 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的成因
    第一节 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的外部生态原因
        一、经济环境:流量红利的驱使
        二、政治环境:权威规制模式的失灵
        三、文化环境:大众文化娱乐化倾向的侵蚀
        四、技术环境:个性化推荐系统的“伪精准”加剧信息污染传播
    第二节 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的内部生态原因
        一、信息生产者:传媒责任伦理的缺失
        二、信息消费者:社会责任意识的不足
        三、信息分解者:“把关”责任的欠缺
第四章 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的治理
    第一节 外部生态环境的调控
        一、经济环境:加大对优质信息内容的资金倾斜力度
        二、政治环境:加强对信息内容的法治建设
        三、文化环境:大力弘扬社会主流文化
        四、技术环境:加强技术手段对信息污染问题的防控
    第二节 内部生态系统的自净
        一、信息生产者:主动加强自身责任伦理建设
        二、信息消费者:提高个人媒介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三、信息分解者:加强对信息内容的“把关”责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相关案例及新闻报道节选
致谢

(10)融媒体视角下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导语
1.互联网传播新闻的途径及现状
2.互联网新闻传播发展中的问题
    2.1网络新闻传播内容虚假化
    2.2新闻传播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
3.互联网新闻传播有效策略
    3.1掌握互联网新闻传播的规律
    3.2创建特色互联网新闻网页
    3.3拥有丰厚的数据资源
    3.4加强科技水平,抢占新闻前沿
4.互联网新闻时效性对新闻传播的必要性
5.融媒体背景下新闻时效性传播的优势
    5.1使新闻传播体现出便捷性
    5.2互联网新闻传播便于人们发表观点
6.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时效的重要性
    6.1传播媒体对社会舆论方向的控制
    6.2对新闻的负面现象进行监督
7.提高新闻传播时效性的方法
    7.1调整新闻传播行业的规范制度
    7.2提高新闻传播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结语

四、如何提高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影响力(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虚假新闻的媒体把关机制研究[D]. 程茜.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2]互联网新闻学:一种对新闻学知识体系的反思[J]. 王斌. 编辑之友, 2020(08)
  • [3]媒体融合视域下《成都商报》新媒体矩阵构建路径研究[D]. 梁辰.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4]《人民日报》中“网络媒体”形象的媒介呈现(1993-2019)[D]. 叶志强. 暨南大学, 2020(04)
  • [5]新传播生态下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研究 ——以《主播说联播》为例[D]. 黄媛.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6]人民网的产业化实践研究[D]. 陈嵩阳. 辽宁大学, 2020(01)
  • [7]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现实境遇与实践理路[D]. 张鲜鲜. 兰州大学, 2020(01)
  • [8]疫苗安全议题中媒介间显、隐性议程网络关系研究 ——基于第三层次议程设置理论[D]. 王晗啸.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9]媒介生态视野下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研究[D]. 钟竹顺.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融媒体视角下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分析[J]. 吴国琴. 中国传媒科技, 2020(01)

标签:;  ;  ;  ;  ;  

如何提高互联网新闻传播在中国的影响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