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的复发和预防

消化性溃疡的复发和预防

一、消化性溃疡的复发及其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谭俊[1](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各类生物信息网络数据库(如TCMSP数据库、Gene Cards数据库等)的信息挖掘,进行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取得温阳运脾汤组方中所含潜在活性成分以及本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潜在基因靶点,同时通过构建PPI网络、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等,筛选核心靶点并预测潜在靶点所发挥的功能及参与的通路,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探讨本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对TCMSP数据库以温阳运脾汤各单味药的标准中药名称或拉丁文为检索词进行数据检索,筛选出温阳运脾汤的潜在活性成分及对应的药物靶点,再通过Uniprot数据库将靶点名称进行基因名称标准化。然后对Gene Cards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消化性溃疡相关的疾病靶基因,将两组基因进行映射取得交集靶基因,作为本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潜在靶点。再运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对潜在靶点进行分析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同时筛选出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核心靶点。再运用RStudio软件对David v6.8数据库进行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潜在靶点的GO功能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结果:1.温阳运脾汤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TCMSP平台,设置筛选条件为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30%,并且类药性(drug likeness,DL)>0.18,共筛选出温阳运脾汤组方中药潜在药物活性成分共156种,具有标准化注释基因名称的温阳运脾汤的作用靶点共224个。2.消化性溃疡相关疾病靶基因以及交集靶点:基于Gene Cards数据库以“Peptic Ulcer”、“Gastric Ulcer”、“Duodenal Ulcer”关键词检索得到消化性溃疡疾病相关靶点共1001个,通过RStudio软件运用R语言将温阳运脾汤的潜在靶点与消化性溃疡疾病相关靶点进行映射后得到交集靶点共106个。3.交集靶点PPI网络:运用String数据库进行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潜在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数据的获取,再输入Cytoscape软件进行PPI网络的构建,在网络中共有105个节点、1823条边。根据Degree值设置节点大小及颜色,根据Cyto NCA插件对网络进行拓扑学分析,计算出Degree中位数的2倍为64,BC的中位数为22.296047,CC的中位数为0.5745856,以节点的拓扑参数大于或等于上述值为筛选条件,共得到17个靶点作为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核心靶点,按节点Degree值大小进行排列依次是:IL6、AKT1、TP53、CASP3、VEGFA、MAPK3、JUN、PTGS2、MAPK8、EGF、MMP9、STAT3、EGFR、CXCL8、CAT、MYC、MAPK1。4.富集分析结果:通过对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潜在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富集得到1517个GO条目,包含了1418个生物进程、23个细胞组分和76个分子功能,涉及了细胞对化学应激的反应(cellular response to chemical stress)、对细菌来源分子的反应(response to molecule of bacterial origin)、氧化应激反应(response to oxidative stress)、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反应(cellular response to external stimulus)、MAP激酶活性(MAP kinase activity)、过氧化物酶活性(peroxidase activity)、丝氨酸水解酶活性(serine hydrolase activity)、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激酶活性(protein serine/threonine/tyrosine kinase activity)、生长因子受体结合(growth factor receptor binding)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富集到131条KEGG通路,涉及了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IL-17信号通路(IL-17 signaling pathway)、内分泌抵抗(Endocrine resistance)、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Th17细胞分化(Th17 cell differentiation)、细胞凋亡(Apoptosis)、Fox O信号通路(Fox O signaling pathway)、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 cell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HIF-1信号通路(HIF-1 signaling pathway)等。5.“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的构建:将前面所得数据中药物、成分、靶点以及通路的对应关系文件输入Cytoscape软件进行“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的构建,该网络共有273个节点和1587条边,包含了9种中药、128种活性成分、106个基因靶点以及30条KEGG通路,体现出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是通过多成分、多把点、多途径作用下的产生治疗的效果。结论:1.通过对温阳运脾汤有效活性成分的检索及筛选,发现温阳运脾汤包含了多种活性成分,其治疗消化性溃疡是多种成分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其中β-谷甾醇、木犀草素、山柰酚、豆甾醇、儿茶素等在多味中药中均有分布,包含了抗炎、抗菌、抗肿瘤等作用,可能为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成分。2.通过对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潜在作用靶点的预测以及核心靶点的筛选,发现温阳运脾汤可作用于多个与消化性溃疡相关的疾病靶点,其中主要的核心靶点为:IL6、AKT1、TP53、CASP3、VEGFA、MAPK3、JUN、PTGS2、MAPK8、EGF、MMP9、STAT3、EGFR、CXCL8、CAT、MYC、MAPK1,这些靶点分别参与了消化性溃疡细胞损伤、增殖、分化、修复以及炎症反应的调控等过程。3.通过对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潜在靶点的GO功能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发现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潜在靶点在生物功能以及信号通路的富集上与细胞增殖、分化、代谢、凋亡、炎症反应以及免疫应答的调控等方面密切相关。4.综合本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下,对消化性溃疡中炎症免疫反应的调节、肿瘤发生的调控以及细胞生长分化及修复产生干预作用,从而起到治疗效果,同时本方可能也参与了对HP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反应,对于HP感染相关的消化性溃疡亦具有治疗效果。

李清[2](2020)在《肝移植术后受者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随着肝移植受者存活率的提高以及生存时间的延长,术后远期并发症逐渐增多,在胃癌高发的东亚地区,胃癌是肝移植术后常见远期并发症之一,故胃癌癌前疾病受到临床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肝移植受者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发生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肝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7月至2019年7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移植受者102例并进行胃镜检查,设置为肝移植组。同时,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胃镜检查的肝硬化、乙肝及健康体检人群,根据年龄、性别进行1:n倾向性评分匹配,分别设置为肝硬化组、乙肝组及体检组,比较其与肝移植组CAG的发生率的差异。收集肝移植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移植术前原发病及并发症、肝移植时间、免疫抑制剂方案及浓度、术后相关症状、体重指数、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病史、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胃癌筛查指标、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等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萎缩分为萎缩性胃炎组和非萎缩性胃炎组,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显着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02例肝移植受者中,男性76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6.04±9.74岁,病理诊断CAG为48例(47.1%),肠化生性萎缩45例(44.1%),进展高风险阶段(OLGAⅢ、Ⅳ期)占13.7%,肝移植组患CAG发生率较肝硬化组(47.1%vs29.4%,P<0.05)、乙肝组及体检组(47.1%vs37.3%,47.1%vs42.9%,P>0.05)升高。肝移植组幽门螺杆菌(Hp)活动性感染率为11.8%,明显低于肝硬化组、乙肝组及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移植组Hp感染在OLGA分期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移植手术至胃镜检出CAG的中位时间为33(1~170)月,随访时间≤1年、1~3年、3~5年、5~10年、>10年患者中CAG的检出率分别为65%、38%、46%、54%、33%,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移植受者CAG的单因素分析中,免疫抑制剂浓度是肝移植术后受者CAG的危险因素(P=0.015)。将年龄、男性、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免疫抑制剂浓度、Hp阳性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OR=3.383,95%CI 1.143~10.014)、年龄(OR=1.057,95%CI 1.006~1.110)、免疫抑制剂浓度(OR=1.4,95%CI 1.095~1.790)是肝移植术后受者CAG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术后受者CAG的发生率为47.1%,较肝硬化、乙肝、健康体检人群升高。肝移植术后受者CAG的发生率与肝移植术后时间和Hp感染无相关性。年龄、男性、免疫抑制剂浓度是肝移植术后受者发生CAG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星宇[3](2019)在《鲁西南地区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流行现况及防治措施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鲁西南地区人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流行现况,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0月期间在我院查体中心行C14-尿素呼气试验的检查者共1393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14-尿素呼气试验检测鲁西南地区HP感染率及其不同年龄、性别HP现症感染情况;同时回顾性分析比较了不同学历、经济状况、工作性质、居住条件、定期查体、生活行为(吸烟、饮酒、熬夜、经常聚餐、饮食不规律)及其家族史者HP的感染率;并分析比较了控制生活行为(吸烟、饮酒、熬夜、经常聚餐、饮食不规律)后对HP感染者标准四联杀菌效果;以期探讨HP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有效的防治措施。结果:鲁西南地区人群总HP感染率为60.65%(8449/13931)。男性HP感染率为62.00%(4843/7812),明显高于女性的58.95%(3607/6119)。<30岁、30-45岁、46-60岁、>60岁年龄组人群HP感染率分别为:56.96%、62.27%、60.48%、5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45岁年龄组和>60岁年龄组的人群中,男性HP感染率分别为65.02%、63.13%均高于同年龄段女性的感染率58.58%、5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学历、经济状况、工作性质、居住条件、定期查体、生活行为及其家族史对人群HP感染率有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学历越高、经济条件越好、脑力劳动、独居、常规健康查体、不吸烟喝酒、不经常聚餐、无胃癌、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病史者HP感染率低。HP感染者在进行生活行为习惯纠正后,HP杀菌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鲁西南地区人群HP感染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男性HP感染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HP感染率呈现出逐渐增高而后又逐渐降低的趋势,<30岁年龄组人群HP感染率最低,30-45岁年龄组人群HP感染率最高,其中30-45岁年龄段的男性是HP感染率最高的人群。学历、经济状况、工作性质、居住条件、定期查体、生活行为及其家族史对人群HP感染率有影响,学历越高、经济条件越好、脑力劳动、独居、常规健康查体、不吸烟喝酒、不经常聚餐、直系一代无胃癌、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病史者HP感染率低。控制饮酒、吸烟、熬夜及经常聚餐后,再进行正确的HP治疗,可有效提高HP根除率。

刘海莉[4](2019)在《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文中认为消化性溃疡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高,且容易复发,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大幅度降低。为实现对消化性溃疡复发问题的有效控制,本次研究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基于对消化性溃疡复发原因的分析,综述了其防治对策,以供参考。

田宏伟[5](2017)在《消化性溃疡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分析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内科防治与临床意义。方法对144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随访,将复发者设为观察组,未复发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不良生活方式、服非甾体抗炎药、精神因素、季节、继续维持治疗、溃疡愈合质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消化性溃疡复发180例,复发率33.3%(360/1440),复发8个危险因素:男性、年龄大、不良生活方式、服非甾体抗炎药、精神因素、春秋季节、未维持用药、S1期愈合。结论溃疡病复发的原因较多,机制复杂,通过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提高溃疡愈合质量、溃疡愈合后的维持治疗等消化内科方法预防复发。

柏敏丽[6](2016)在《消化性溃疡合并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类型较多,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该病发生率近年来呈现上升及年轻化趋势。数据显示[1]:消化性溃疡占消化道疾病的10.0%,主要是由于机体感染幽门螺杆菌(Hp)引起,患者发病后由于胃酸及胃蛋白酶等损伤因子及黏膜自身保护能力下降导致消化性溃疡出现。精神疾病也是临床常见病,患者发病后表现为意志行为、情感、认知异常等,包括:抑郁症、狂躁症、强迫症等。临床上,消化性溃疡合并精神疾病则

王凤仪[7](2016)在《王道坤脾胃病学术思想与经验总结及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老师“调五脏以安脾胃”的脾胃病学术思想、临证治验进行较全面、系统的整理,对老师治疗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以期总结、传承和升华老师的脾胃病论治学术思想,并为临床辨证论治脾胃病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方法本研究以师承学习过程中的体悟、跟师临证记录、老师授课资料、老师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公开出版的论着及其他继承人发表的对老师临证经验、学术思想总结的论文为主,参考相关流派及各医家的不同观点,从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研究进展、老师学术渊源、老师调五脏安脾胃学术思想及应用、老师独特的遣方用药特色、老师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等方面作为研究内容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研究进展中,采用文献综述方法,从西医对消化性溃疡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研究、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分型论治、中药抗幽门螺旋杆菌作用研究现状及中医药提高溃疡愈合质量的研究现状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梳理和分析;第二部分学术渊源中,将老师所遵从的脾胃学说之渊源以年代久近之时间脉络分三阶段进行了梳理,并结合老师的主要学术思想进行分析,找到了老师学术思想之源流;第三部分老师“调五脏以安脾胃”学术思想、遣方用药特色及脾胃病诊疗经验总结中,采用了文献分析研究方法,结合中医传统经典理论从脾胃纳化五脏相关、“五脏之邪皆通脾胃”之生理病理观、重视饮食、大便、体质的脾胃病辨证观、“调五脏以安脾胃”的治病观、调补脾肾、消补兼施的药物养生观及老师独特的遣方用药特色等方面系统整理和总结老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经验;第四部分老师治疗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研究中,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Ⅵ.1)软件平台为基础,收集、整理、筛选了老师治疗消化性溃疡120首首诊处方,建立老师临床诊疗消化性溃疡信息采集的结构化病历模板,录入用药信息,形成老师治疗消化性溃疡病历处方数据库,利用软件中数据分析模块中的“方剂分析”、“统计报表”功能,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从单味药频次、药对、多味药三个层面及组方规律和新处方进行研究分析。结果通过对老师学术渊源研究,明确了《内经》树立的“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人以胃气为本”、“人以水谷为本”的思想以及《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为老师脾胃论学术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李杲创立的脾胃学说、钱乙奠定的小儿脾胃学说、王好古提出的阴证论、叶天士创立的胃阴学说、缪仲淳治脾阴虚之“甘凉滋润养阴”法及吴澄的“芳香甘平补中养阴”法等为王老师临床诊治脾胃病提供了深厚的理论依据;薛己侣导的“人以脾胃为本”、张景岳主张的“治脾胃即所以安五脏”、罗天益重视各脏器对脾胃的影响及邓铁涛教授提出的“五脏相关学说”为老师“调五脏以安脾胃”的治病观提供了确凿的借鉴经验;《内经》中病因与病位的有关论述及高锦庭的外科“部位辨证”思想,为老师按湿邪所居上、中、下部位和脏腑辨治湿疮具有简洁而有效的指导作用:《内经》提出“治未病”的理论及李中梓倡导的“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论,是老师将调补脾肾、消补兼施贯穿于养生保健、抗衰防老以治未病为核心的养生观念之渊源。在第三部分对老师辨治脾胃病的研究表明老师基于脾胃纳化五脏相关及“五脏之邪皆通脾胃”之生理病理观,临证时重视“调五脏以安脾胃”的脾胃病治疗观。老师主张临证论治脾胃病必须着眼于肝、肺、心、肾,以平衡脾胃为要,包括调理脾胃,宜先达肝;疏脾益胃,宜先泄肺补肺:温补脾土,宜振心肾。临证时老师又重视脾胃的生理作用和病理影响,认为“调五脏以安脾胃的治病观”不只限于脾胃病,而是可广泛用于其它系统疾病的治疗,如“按部位和脏腑辨治湿疮”时湿在上部,治肺为先,宣气以助脾化湿:湿在中部,治肝脾为主,理气以助脾燥湿;湿在下部,治肾为重,化气以助脾利湿即是该学术思想的具体运用。老师崇尚仲景、东垣,借鉴敦煌医学及敦煌古方,形成了经方时方并重的独特遣方特色,结合自身的临证经验总结,创拟治疗脾胃病的系列经效良方,如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温中愈溃汤、养阴愈溃汤、疏肝愈溃汤、散寒愈溃汤等等;老师还注重发挥中药专长及相佐配伍以提高疗效,按照组方原理和配伍要求灵活使用升降并调、寒热并举、刚柔相济、补通兼顾、收散并行等相佐配伍组方规律,验之临床,疗效显着。老师自拟方疏肝和胃汤之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化瘀消痞汤之健脾和胃、行气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温中愈溃汤之温补脾胃、抑酸清肝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均为老师调五脏安脾胃治病观及独特遣方用药特色的体现。另外,老师还倡导调补脾肾、消补兼施以治未病为核心的药物养生观,并以此为指导从“敦煌石窟遗书”中化裁而成了敦煌石窒大宝胶囊,用药精当、配伍严谨,突出脾肾双补、消补兼施在延缓衰老中的作用。在第四部分基于关联规则和熵聚类算法的老师治疗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研究表明,老师治疗消化性溃疡120首处方所用药物频次规律由高到低前11位依次为海螵蛸117、浙贝母110、炙甘草97、黄芪83、白芍82、桂枝70、蒲公英69、茯苓59、黄连52、红景天51、吴茱萸49;老师治疗消化性溃疡常用三大类药物:第一类为温中补虚药物(黄芪、白芍、桂枝、茯苓、红景天、吴茱萸等),出现频率占前11位的58.54%,每味药的常用剂量分别为黄芪15~25g、白芍12~15g、桂枝6~12g、茯苓15~30g、红景天15g、吴茱萸10g;第二类为中和胃酸药物(海螵蛸、浙贝母),出现频率占前11位的27.05%,每味药的常用剂量分别为海螵蛸30~50g、浙贝母12g;第三类为清热祛湿药物(蒲公英、黄连),出现频率占前11位的14.41%,每味药的常用剂量分别为蒲公英10~12g、黄连3~5g;药物四气中温性+热性占所有药物出现频率的54.01%,而寒性+凉性出现频率占30.46%,温热药的使用频次、频率远大于寒凉药;五味情况甘味出现频率占34.18%,苦味出现频率占26.73%,辛味出现频率占21.46%,远多于酸味、咸味、涩味药物;所使用药物的归经频率居于前六位的是脾、胃、肝、肺、心、肾,累积频率达88.90%,其中归脾胃经占42.16%、归肝经占16.87%、归肺经占14.27%、归心经占9.12%、归肾经占6.48%;常用药对配伍主要有三类:寒温配伍(蒲公英-桂枝、蒲公英-海螵蛸、浙贝母-桂枝等)频率占47.08%;甘温配伍(桂枝-海螵蛸、红景天-桂枝、桂枝-吴茱萸等)频率占35.34%;苦寒配伍(浙贝母-蒲公英、蒲公英-红景天、蒲公英-白芍等)频率占17.68%。对以上结果分析显示,药物数据挖掘结果充分体现了老师对本病病因病机、治疗方法、药物选择及配伍等方面的认识。老师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病机为本虚(脾胃虚弱)标实(湿热、气郁、血瘀等),故而止酸、健脾温中、清热除湿、行气活血为其主要治法;又因具体临床中本病多见寒疡(脾胃虚寒),老师认为治疗寒疡宜温补及补托,故温中补虚药出现频次最高,达58.54%,而且此类药物常用剂量也较大;再结合四性、五味频次统计分析,说明老师温中补虚重在甘辛温补——甘温益气以健脾养胃,并少佐辛散助运之品以防滞脾呆胃;中和胃酸类药物中海螵蛸、浙贝母居于全部三类药频次第一、二位,而且海螵蛸剂量为最大30-50g,药对组合挖掘也显示老师治疗消化性溃疡多用乌贝散(乌贼骨、浙贝母)来制酸止痛,均说明老师认为本病发生与胃酸之过度分泌密切相关及“无酸无溃疡”的观点,治疗时应止酸取效;结合归经分析可见老师治疗本病选药以直达脾胃为先,同时结合宣肺、达肝、温心肾,注重“调五脏以安脾胃”以提高疗效;药对配伍中除甘温配伍较多(达35.34%)外,寒温配伍出现频率也很高(达47.08%),体现了老师认为本病因病程较长、易于复发等,故而多有寒热错杂证,治疗用药时宜寒温并用,但老师临证时更注重甘温配伍,忌过投纯寒之药,以顾护脾胃之气。老师临床治疗本病常用苦寒药频次最高者为蒲公英和黄连,且用量均不大,蒲公英大多为10g,黄连仅为3~5g,且多与温热药配伍使用,如蒲公英伍桂枝、蒲公英伍红景天、蒲公英伍吴茱萸、黄连伍桂枝等,及药物配伍甘温+寒温出现频率为82.42%,远高于苦寒配伍(17.58%)均体现了老师忌寒凉、护脾胃的思想。老师认为脾胃病(包括消化性溃疡)的发生除脾胃虚弱之本虚外,脾胃气机壅滞、升降失常为必有之病变,病久则由于久病入络而又有兼血瘀为患,故行气活血的治疗也必不可少,老师常用枳壳、香附、甘松、三七、川芎、当归等行气活血药与健脾、清热药脾胃取效。结论老师所遵从的脾胃学说渊源深厚,老师辨治脾胃病的主要学术思想传承脉络清晰;老师临证论治脾胃病倡导五脏相关脾胃纳化及升降生理观、“五脏之邪皆通脾胃”病理观、重视饮食口味、大便、体质的脾胃病辨证观、“调五脏以安脾胃”的治病观、调补脾肾消补兼施的药物养生观及崇尚仲景、东垣、借鉴敦煌及药物相佐配伍提高疗效的组方用药特色,形成了老师独特的脾胃病学术体系;老师治疗消化性溃疡选用药物时紧扣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及病机为本虚标实,发病与胃酸过度分泌密切相关,而以止酸、健脾温中、清热除湿、行气活血为主要治法,并注重“调五脏以安脾胃”以提高疗效;老师在具体治疗本病时尤重温中补虚,强调温中补虚重在甘辛温补,忌过投纯寒之药,以顾护脾胃之气。

孙秀娟,任慧青[8](2014)在《健康行为能力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消化性溃疡患者疾病复发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健康行为能力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消化性溃疡患者疾病复发的影响,为防治消化道疾病提供干预依据。方法对痊愈出院的10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研究,筛查出Hp阳性患者(以下称复发者)和Hp阴性患者(以下称未复发者),采用健康行为能力自评量表(SRAHP)比较复发者与未复发者的健康行为能力的差异。结果 1年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疾病复发率为44.00%。复发者SRAHP总分为(53.23±15.35)分,运动维度得分为(11.48±6.37)分,健康责任维度得分为(14.28±5.34)分,营养维度得分为(13.16±4.79)分,心理安适维度得分为(14.33±5.42)分;未复发者SRAHP总分为(66.41±14.22)分,运动维度得分为(14.47±5.23)分,健康责任维度得分为(17.56±4.36)分,营养维度得分为(16.72±4.16)分,心理安适维度得分为(17.68±4.55)分,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4、2.58、3.38、3.97、3.36,P<0.01)。结论健康行为能力是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消化性溃疡患者疾病复发的重要因素。

何善明,何蓉,张冬生,袁海锋,姚平[9](2013)在《愈疡I号对胃溃疡患者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愈疡I号对胃溃疡脾虚型患者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中药组(愈疡I号组)和西药组(奥美拉唑组)各30例。通过治疗前后的胃镜检查、胃黏膜组织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2组患者1年溃疡复发情况和检测胃黏膜EGFR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中药组的溃疡复发率显着低于西药组,2组比较(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胃黏膜EGFR表达水平较西药组显着升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愈疡I号可能通过促进脾虚型胃溃疡患者胃黏膜EGFR的表达水平,提高溃疡的愈合质量。

梁国强,张露蓉,王纯庠,江国荣[10](2013)在《益气活血方对大鼠乙酸胃溃疡愈合质量及复发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复制大鼠乙酸性胃溃疡复发模型并观察益气活血方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Okabe乙酸涂抹法制作大鼠胃溃疡模型,腹腔注射白细胞介索1β(IL-1β)致愈合溃疡复发。48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奥美拉唑组、益气活血方组、益气活血方+奥美拉唑组及奥美拉唑复发组、益气活血方+奥美拉唑复发组,观察各组胃大体改变、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胃溃疡复发率。结果:益气活血方+奥美拉唑复发组、奥美拉唑复发组复发率分别为100%(8/8)、50%(4/8),溃疡呈病理结构改变,溃疡边缘见残留之再生黏膜,再生黏膜较薄,有较多炎症细胞浸润。益气活血方能改善胃溃疡愈合,减低瘢痕黏膜炎症细胞浸润的密度,增加微血管数量,降低溃疡复发率。结论:益气活血方能通过提高溃疡愈合质量,从而降低溃疡复发。增加新生血管数量是其主要作用特点。

二、消化性溃疡的复发及其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化性溃疡的复发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理论研究
    1.1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研究进展
        1.1.1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命名和历史沿革
        1.1.2 病因病机
        1.1.3 中医治疗
        1.1.4 小结
    1.2 现代医学对于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1.2.1 病因与发病机制
        1.2.2 病理生理
        1.2.3 诊断标准
        1.2.4 西医治疗
        1.2.5 小结
2 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2.1 温阳运脾汤的活性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小结
    2.2 消化性溃疡疾病靶点的筛选和药物治疗疾病潜在靶基因的预测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小结
    2.3 潜在作用靶点PPI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
        2.3.3 小结
    2.4 潜在作用靶点的生物功能富集分析以及“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的构建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结果
        2.4.3 小结
    2.5 讨论
        2.5.1 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理论依据
        2.5.2 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机制预测
    2.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肝移植术后受者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资料收集
    3 入选标准
    4 检查方法
    5 诊断标准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基本资料
        1.1 肝移植受者的一般资料
        1.2 肝移植组和对照组的匹配资料
    2 肝移植术后受者CAG的发生率
        2.1 肝移植组CAG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的比较
        2.2 肝移植组CAG的发生率与随访时间的关系
        2.3 肝移植组CAG的病理分期
    3 肝移植术后受者CAG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1 CAG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2 CAG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3)鲁西南地区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流行现况及防治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不同性别人群HP感染情况
    2 不同年龄组人群HP感染情况
    3 同一年龄组不同性别人群 HP 感染情况
    4 HP 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5 控制 HP 感染者生活行为习惯对其 HP 杀菌率的影响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原因及防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消化性溃疡复发原因
    1.1 胃酸过高
    1.2 HP感染
    1.3 胃酸反跳
    1.4 溃疡愈合水平
    1.5 危险因素
2 消化性溃疡复发的防治策略
    2.1 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2.2 做好药物维持治疗工作
    2.3 控制患者危险因子
3 结束语

(5)消化性溃疡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3.1 消化性溃疡复发的相关因素:
    3.2 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内科防治对策:

(6)消化性溃疡合并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进展
    1.1 抑酸药物
    1.2 H2受体抑制剂
    1.3 生长因子及生物制剂
    1.4 奥曲肽
    1.5 不可逆质子泵抑制剂
2 消化性溃疡合并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2.1 帕罗西汀
    2.2 文拉法辛
    2.3 其他
3 结束语

(7)王道坤脾胃病学术思想与经验总结及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综述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西医对PU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1.1 西医对PU病因的研究进展
        1.2 西医对PU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3 西医对PU的治疗现状
    2 中医对PU的研究进展及治疗现状
        2.1 病因病机
        2.2 分型论治
        2.3 关于PU复发的研究
        2.3.1 中药抗HP作用研究现状
        2.3.2 中医药提高溃疡愈合质量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王道坤学术渊源概述
    1 起源阶段——《内经》、《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
        1.1 《内经》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论述
        1.2 《内经》对脾胃病病因病机的论述
        1.3 《内经》对脾胃病证候的论述
        1.4 《内经》中脾胃病之治则
        1.5 “治未病”的预防观念
        1.6 张仲景确立了脾胃病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
        1.7 钱乙奠定了小儿脾胃学说的基础
        1.8 张元素对于脾胃虚实病证的治疗方法
    2 形成阶段——李杲创立了脾胃学说
        2.1 在脾胃的生理功能方而
        2.2 在病因方面
        2.3 在病理方面
        2.4 在诊断方面
        2.5 在治疗方面
    3 发展阶段——脾胃学说代代有补充和发展
        3.1 王好古提出阴证论
        3.2 罗天益以“三焦”论治脾胃
        3.3 在脾胃阴阳属性认识上的发展
        3.4 对脾胃与他脏关系上的认识
        3.5 在治法上的补充和发展
        3.6 脾胃病之实证热证的认识
第三部分 王道坤脾胃病学术思想、遣方用药特色及脾胃病诊疗经验总结
    1 “调五脏以安脾胃”学术思想
        1.1 “调五脏以安脾胃”的理论渊源
        1.2 五脏相关之脾胃纳化、升降生理观
        1.2.1 脾胃纳化互助、升降协作、燥湿相济
        1.2.2 心火暖土,助脾胃化源统血
        1.2.3 肺主宣发肃降,助脾胃升降畅达
        1.2.4 肝主疏泄,脾升胃降有序
        1.2.5 肾精相助,脾阳胃阴有源
        1.3 “五脏之邪皆通脾胃”的病理观
        1.3.1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
        1.3.2 火不暖土,虚寒内生
        1.3.3 肺脾疾病,母子相传
        1.3.4 肝失疏泄,木郁克土
        1.3.5 肾虚内寒,反侮脾土
        1.4 重视饮食口味、大便、体质的脾胃病辨证观
        1.4.1 问大便,辨脾胃病之寒热虚实
        1.4.2 问饮食口味,辨脾胃病之寒热虚实
        1.4.3 查体质强弱,辨治脾胃病
        1.5 “调五脏以安脾胃”的治病观
        1.5.1 调和脾胃,宜先达肝
        1.5.2 疏脾益胃,宜先泄肺补肺
        1.5.3 温补脾土,宜振心肾
        1.6 调补脾肾、消补兼施的药物养生观
        1.6.1 调补脾肾的养生保健观理论渊源
        1.6.2 脾肾双补、消补兼施的养生保健、抗衰防老观
        1.6.3 敦煌石室大宝胶囊
    2 王道坤遣方用药特色总结
        2.1 崇仲景、尚东垣、鉴敦煌,形成独特的遣方特色
        2.1.1 惯用成方化裁,经方时方并重
        2.1.2 擅用敦煌医方,变化独出心裁
        2.1.3 总结临证经验,创拟经效良方
        2.2 发挥中药专长及相佐配伍以提高疗效
        2.2.1 发挥中药专长以提高疗效的常用对药
        2.2.2 相佐配伍组方以提高疗效
    3 王道坤脾胃病临床诊疗经验
        3.1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3.1.1 病因病机
        3.1.2 辨病要点
        3.1.3 辨证治疗
        3.1.4 典型案例
        3.1.5 临床心得
        3.2 健脾和胃、行气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3.2.1 病因病机
        3.2.2 辨病要点
        3.2.3 辨证治疗
        3.2.4 典型案例
        3.2.5 临床心得
        3.3 温补脾胃、抑酸清肝法治疗消化性溃疡
        3.3.1 病因病机
        3.3.2 辨病要点
        3.3.3 辨证治疗
        3.3.4 典型案例
        3.3.5 临床心得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王道坤治疗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处方资料来源
        2 诊疗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5.1 数据库的建立及信息录入
        5.2 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
        1 用药(单味)频次及构成比
        2 性味归经频次及构成比
        3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律研究
        4 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结论
        1 复杂系统熵聚类
        2 数据发掘结论
    讨论
        1 PU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2 本虚标实为PU的主要病机,健脾温中、止酸、清热除湿、行气活血为PU主要治法
        3 老师治疗本病的经验方均体现了核心药物组合及新方
        4 与国内学者诊治PU经验之比较
    参考文献
小结
致谢
个人简介
附表
查新报告

(9)愈疡I号对胃溃疡患者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3 疗效标准
    1.4 治疗方法
        1.4.1 中药组
        1.4.2 西药组
        1.4.3 疗程
    1.5 标本采集及EGFR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
    1.6 观察及检测指标
        1.6.1 治疗前后EGFR的表达水平
        1.6.2溃疡1年的复发率
    1.7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EGFR表达情况比较
    2.3 2组1年溃疡复发情况比较
    2.4 溃疡复发与EGFR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10)益气活血方对大鼠乙酸胃溃疡愈合质量及复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药物制备及用法
    2.2 分组与给药
    2.3 胃黏膜组织病理学观察
    2.4 胃大体情况肉眼观与胃溃疡复发率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益气活血方对胃黏膜组织愈合质量的影响
    3.2 益气活血方对溃疡复发率的影响
    3.3 益气活血方对复发胃黏膜组织损伤的影响
4 讨 论

四、消化性溃疡的复发及其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温阳运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制研究[D]. 谭俊.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肝移植术后受者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李清. 青岛大学, 2020(01)
  • [3]鲁西南地区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流行现况及防治措施探讨[D]. 陈星宇. 济宁医学院, 2019(01)
  • [4]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原因及防治策略[J]. 刘海莉. 饮食科学, 2019(04)
  • [5]消化性溃疡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与临床研究[J]. 田宏伟. 中国医药指南, 2017(27)
  • [6]消化性溃疡合并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研究新进展[J]. 柏敏丽. 右江医学, 2016(04)
  • [7]王道坤脾胃病学术思想与经验总结及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的研究[D]. 王凤仪.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8]健康行为能力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消化性溃疡患者疾病复发的影响[J]. 孙秀娟,任慧青.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4(09)
  • [9]愈疡I号对胃溃疡患者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影响[J]. 何善明,何蓉,张冬生,袁海锋,姚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6)
  • [10]益气活血方对大鼠乙酸胃溃疡愈合质量及复发的影响[J]. 梁国强,张露蓉,王纯庠,江国荣.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05)

标签:;  ;  ;  ;  ;  

消化性溃疡的复发和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