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使用液氯滴剂

安全使用液氯滴剂

一、液氯安全使用点滴(论文文献综述)

肖华,左界凡,杨焱,杨英伟[1](2020)在《“氯气的性质(1)”项目式教学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以"氯气的性质(1)"为项目的教学中,可通过"液氯泄漏事件角色扮演""实验探究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实验探究新制氯水成分"等3个任务,以化学史为明线,以知识为暗线,以活动(任务与问题的形式呈现)为过程支架,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融入活动中,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

罗曼[2](2020)在《长江流域部分地区饮用水中二甲基亚硝胺现状及其健康风险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初步了解长江流域部分地区饮用水中二甲基亚硝胺(NDMA)的分布特征。2.以集中式供水单位(饮用水处理厂)为研究单位,分析NDMA成因及影响因素。3.对NDMA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研究方法:1.在长江流域部分地区沿岸上游、中游、下游的3省市区(县)内共选择29家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调查员利用问卷和现场勘察形式获取集中式供水单位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水厂基本信息和水源周边污染情况等内容。2.按照给定的NDMA采样方法及《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采集水源水、各水处理单元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样品。采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法检测NDMA,采用《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中的方法检测其他指标。3.使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将收集的水质数据与供水单位问卷调查表录入数据库;采用ArcGis10.5绘制地图和空间分析;采用Excel、SPSS24.0和SAS9.2对水质检测数据及供水单位基本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运用Oracle CrystalBall软件对NDMA进行健康风险评估不确定性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的长江流域部分地区饮用水中检测出NDMA。不同水域NDMA的污染程度不同,其中上游地区的污染浓度较高。2.29个集中式供水单位的水源水、各水处理单元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中NDMA的浓度范围ND~98.40 ng/L,中位数为9.37 ng/L,四分位数间距为4.12~15.68 ng/L,NDMA的检出率为95.3%。3.水源水中NDMA的浓度范围为1.55~96.70 ng/L,中位数为14.51 ng/L,四分位数间距为6.04~19.85 ng/L,检出率为100%。空间上,NDMA污染程度总体上从上游向下游逐渐降低。4.出厂水中NDMA的浓度范围为ND~74.40ng/L,中位数为9.90ng/L,四分位数间距为5.54~14.99 ng/L,检出率为94.8%。所有出厂水样本中NDMA值均未超出WHO《饮用水水质准则》(第四版,限值为100 ng/L);参照加拿大安大略省区域性限值(9 ng/L),超标率51.7%;参照美国麻省和加州区域性限值(10ng/L),超标率44.8%。空间上,NDMA污染程度总体上从上游向下游逐渐降低。5.各水处理单元中NDMA在各处理工艺之间小幅波动,呈下降趋势。预处理措施的去除率为20%-26%,过滤措施的去除率为25%-33%,深度处理措施的去除率为30%-78%。6.出厂水中其他消毒副产物指标三氯甲烷、三溴甲烷、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亚氯酸盐和氯酸盐的浓度范围分别为ND~0.0448mg/L、ND~9.8800mg/L、ND~0.0110 mg/L、ND~0.0053 mg/L、ND~0.0078 mg/L、ND~0.6000 mg/L和ND~2.0900mg/L。其中三溴甲烷超标率16.67%,氯酸盐超标率16.67%。空间上,三氯甲烷、三溴甲烷和二氯甲烷浓度总体上从上游向下游逐渐降低,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浓度总体上从上游向下游逐渐增高。7.水源水中pH值与NDMA关系较好(R2=0.321)。除pH外,水源水中NDMA含量与典型水质参数相关性较弱。8.出厂水中NDMA与三氯甲烷、二氯甲烷在0.05水平上显着相关,与三溴甲烷、二氯一溴甲烷在0.01水平上显着相关。9.LASSO回归模型:出厂水中NDMA值=1.434077枯水期+0.146765城市管网型水厂+7.550449水源水质Ⅲ类+1.764057无混合池+1.688239无网格絮凝设施+3.796930有机械絮凝设施+3.545623无平流沉淀设施+5.829542有重力式无阀过滤设施+1.301881液氯消毒-0.034224水源水浊度-0.063643水源水亚硝酸盐氮含量。R2=0.906,拟合方程较好。10.出厂水NDMA的个人年致癌风险值总和的范围为1.06×10-5~3.87×10-4/年,其平均值为9.84×10-5/年。最高浓度NDMA经口途径摄入的危险值为2.76×10-5/年,经皮肤途径摄入的风险值为3.59×10-4/年,总风险值为3.87×10-4/年,经口途径暴露时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的确定性为98.11%,各参数对评估结果的敏感性分别在0~38.4%及0~-34.4%之间。其中体重和饮水率是影响评估结果确定性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1.本次研究地区饮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NDMA污染,总体处于可接受水平,但局部地区的NDMA水平偏高。2.长江沿岸研究地区饮用水中NDMA浓度主要受水源水质类型、水处理设施、季节性和消毒剂种类的影响。3.长江沿岸集中式供水单位出厂水中NDMA具有一定的致癌风险值,应予以关注。

王阳[3](2020)在《有毒气体类危化品公路运输泄漏风险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危化品产量在不断上升,当前每年的增加速度已经达到10%。危化品物流企业的数量增多,规模逐步扩大,然而危化品行业的产销分布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性,相关调查数据指出,全国有95%以上的危险货物需要异地运输。危化品中的有毒气体类危害程度远超其他种类,一旦发生运输泄漏事故,灾害程度远远超过其他类别的危化品公路运输事故,因此本文开展的有毒气体类危化品公路运输泄漏风险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现实迫切性。为全面、科学的预防和控制有毒气体危化品公路运输泄漏风险,研究有毒气体公路运输泄漏事故概率和事故后果,构建有毒气体公路运输泄漏风险评估模型,本文采用尖点突变理论、安全统计学、二项logistics回归分析、数值模拟、逻辑推理等理论与方法从泄漏事故概率和事故后果两方面对有毒气体危化品公路运输泄漏风险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针对国内外危化品泄漏扩散模型和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研究分析危化品公路运输事故机理。通过查阅化学品事故网的历史数据和相关文献等渠道,整理了2013-2017涉及使用罐车运输危化品的事故共2075起,从时间、空间、事故形态、公路等级和事故原因等方面总结我国危化品罐车公路运输的事故特征。(2)通过事故整理和编码,将其导入SPSS 22.0中的二项logistics回归模型中进行计算并以此建立危化品公路运输事故概率模型,结合动态指标评价法和二项logistics回归分析中的相对风险比,修正危化品公路运输泄漏事故概率。(3)依据事故特点,将罐式车辆公路运输毒性气体泄漏事故分为移动点连续泄漏、固定点连续泄漏和瞬时泄漏三种。运用COMSOL软件对典型的泄漏事故场景进行数值模拟,得到随时间变化的氯气浓度范围并确定氯气致死面积。通过致死面积和暴露人口密度计算死亡人数得到事故后果严重度,结合危化品公路运输泄漏概率,建立基于模糊逻辑的有毒气体危化品公路运输泄漏风险评估模型,全面评估有毒气体类危化品公路运输泄漏风险等级。并以某运输公司运输液氯为例,针对此次运输进行风险评估,验证该模型的可行性。

徐姚,陈璇,陈逾[4](2019)在《既要满腔热情,更要成熟理性》文中研究指明“大家看,我手中的红色塑料瓶叫逃生瓶,发生初期火灾时,我们可以利用瓶中的特制液体进行应急处置……”近日,江苏理文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理文化工)的安全教育体验室又迎来了一批参加培训的新员工,负责讲解的安全环保部安全经理曹小军对各种应急装备如数家珍。

徐万昌[5](2019)在《次氯酸钠制取及其在农村供水管网中的衰减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消毒是农村供水的薄弱环节,也是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研究适宜消毒技术对保障农村供水水质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次氯酸钠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消毒剂,消毒效果较好,采用次氯酸钠发生器现场制取次氯酸钠具有原料购置方便、运行成本低、安全性高等优势,适宜农村供水工程采用。但现有次氯酸钠发生器存在有效氯浓度低、盐耗、电耗较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应用。近年来膜法电解技术显着提高有效氯、降低盐耗、电耗的优势逐渐受到重视,但将该技术应用于次氯酸钠溶液制取,还需要解决电解条件优化、次氯酸钠有效生成等问题。另一方面,制取得到的次氯酸钠溶液如何安全合理地投加以保证整个农村供水管网中合理的消毒剂余量,也需要开展研究。本文以农村供水消毒中采用的次氯酸钠为研究对象,以次氯酸钠的制取及其在农村供水管网中的衰减为主要研究内容。首先通过室内试验开展膜法电解次氯酸钠试验装置优化研究,分析了不同电解槽进液流量、电解液循环方式、膜材料、氯气分离装置以及次氯酸钠生成反应条件对试验装置运行效果的影响。为验证优化后膜法电解次氯酸钠试验装置的运行效果,分别从消毒液品质、对水体水质的影响、消毒效果以及运行效果四个方面,将研究提出的次氯酸钠发生器与无隔膜法电解次氯酸钠发生器、常规隔膜法电解次氯酸钠发生器以及投加商品次氯酸钠溶液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利用EPANET2.0软件模拟采用次氯酸钠消毒的农村供水工程管网中余氯的衰减过程及动态变化,以节点余氯作为管网水质安全评价指标,采用模糊评价方法开展评价,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管网水质改善措施,为农村供水工程合理应用次氯酸钠消毒技术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膜法电解次氯酸钠装置性能优化试验研究表明,当电解液循环方式为自然循环、膜材料为全氟磺酸羧酸双层复合膜、氯气分离装置设计为顶部带多孔板样式、次氯酸钠生成反应条件为多孔曝气时,发生装置的运行效果较好。当采用自然循环时,电解槽电压相对较低,长期运行后,其电流效率约是强制循环的1.2倍,电耗、盐耗分别比强制循环低17%和16%。当膜材料为全氟磺酸羧酸双层复合膜时,电解槽电压及电耗相对较低,相同试验条件下,复合膜的槽电压、电耗平均值分别比单层膜低6.5%和23.5%。当电解液出流增设顶部带多孔板的氯气分离装置时,获得了更好的气液分离效果,并且当进液流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时,该装置能够显着提高有效氯浓度。当次氯酸钠生成反应条件设置为多孔曝气时,能够提高次氯酸钠的生成效率,其次适当降低温度,效果更显着,反应条件为多孔曝气+冷浴的有效氯浓度分别比仅多孔曝气、单管曝气+冷浴、仅单管曝气高3.4%、15.5%和20.9%。(2)优化后的膜法电解次氯酸钠发生装置所产次氯酸钠溶液的品质高、对水体水质的影响小、消毒效果好,运行成本相对较低。优化后的膜法电解次氯酸钠发生装置所产次氯酸钠溶液的有效氯浓度较高,分别是无隔膜法、常规隔膜法电解制取次氯酸钠溶液和商品次氯酸钠溶液的10.75倍、4.51倍和1.41倍,能够实现对大肠杆菌的有效灭活。其杂质氯酸盐和亚氯酸盐浓度低,投入水体后对水体水质的影响程度最小,产生的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浓度最低。同时,优化后的膜法次氯酸钠发生装置的电耗、盐耗相对较低,运行成本比采用无隔膜法、常规隔膜法次氯酸钠发生器和商品次氯酸钠溶液分别低46%、56%和81%。(3)建立了管网余氯衰减模型,在采用次氯酸钠消毒的实际农村供水工程中实现了管网节点余氯的动态模拟,通过模型试算优化了初始余氯浓度,获得了较好的水质模糊评价结果。在余氯衰减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的假设前提下,通过EPANET2.0软件的参数调整和模型校核,实现了某实际运行的农村水厂管网中余氯的动态模拟。以校正后的余氯衰减模型为工具,分析了不同供水时段管网余氯衰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出厂水余氯浓度为0.60mg/L,在用水量低峰期时,余氯衰减较快,有11%的管网节点余氯不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以该水厂管网余氯的实际监测值作为管网水质安全评价指标,采用模糊评价方法对管网水质安全进行评价分析,利用己建的管网余氯衰减模型,对出厂水初始余氯浓度进行了优化(0.68mg/L),此时可获得更好的水质评价结果,此时余氯不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的管网节点比例降低到5%。

崔晓宇[6](2019)在《模拟泳池水中消毒副产物的生成规律及前体物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游泳运动的广泛普及,游泳池水质安全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杀灭泳池水中的病毒和微生物,我国目前广泛采用氯化消毒方式对游泳池进行消毒,然而在消毒过程中会生成氯化消毒副产物(DBPs)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影响与威胁。国内关于DBPs的研究大多数都是针对饮用水和废水而展开,虽然泳池卫生情况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关于泳池水中DBPs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选用模拟泳池水为试验对象,对模拟泳池水中DBPs的两类主要前体物人体体液类似物(BFA)和天然有机物(NOM)的氯化DBPs生成潜能进行对比研究。同时也对BFA各组成成分单独进行了氯化消毒试验,探究各前体物生成氯化DBPs的潜力,并结合泳池水的特点,分析DBPs的生成趋势及各前体物对泳池水生成氯化DBPs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的氯化时间、氯投加量、pH值、反应温度条件对泳池水在氯化消毒过程中生成消毒副产物(DBPs)的影响,探究消毒副产物的生成规律,并分析在何种条件下可以有效控制DBPs的生成。研究结果表明:模拟泳池水在氯化消毒过程中会生成二氯乙酸(DCAA)、三氯乙酸(TCAA)、三氯甲烷(TCM)、二氯乙腈(DCAN)、三氯硝基甲烷(TCNM)和三氯丙酮(1,1,1-TCP)几种消毒副产物。3种BFAs均具有较高的HAAs(DCAA和TCAA)生成潜能,且生成的HAAs(DCAA和TCAA)的浓度明显高于THMs(TCM),BFA(J)具有最高的THMs和HAAs生成量,BFA(J)和BFA(B)的DCAA生成量均明显高于TCAA;BFAs各组分具有不同的氯化DBPs生成潜能,其中柠檬酸的HAAs和THMs的生成潜力远大于其他各组分;BFA的HAAs生成潜力较高,而NOM则对THMs具有较高的生成潜能;延长BFA水样和NOM水样氯化反应时间,THMs和HAAs的生成量均增加且HAAs的增加量高于THMs。延长氯化反应时间,DCAA、TCAA和TCM的浓度不断升高,DCAN、TCNM和1,1,1-TCP的浓度则先升高再降低。DBPs浓度在氯化反应的前24 h增幅较大,48 h后趋于平缓;随着氯投加量的增加,DCAA、TCAA、TCM、TCNM和1,1,1-TCP浓度一直呈上升趋势,而DCAN浓度则先升高再降低。在氯投加量为2 mg/L时,DBPs的浓度较低;在pH值从6升高到8的过程中,DCAA、TCAA、DCAN和1,1,1-TCP浓度先升高再降低,TCM和TCNM浓度则一直升高。pH值在6~7范围内可有效控制DBPs的形成;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DCAA、TCAA、TCM和TCNM浓度持续升高,DCAN和1,1,1-TCP则逐渐降低。综上所述,应规范游泳者的行为,强调游泳前先进行淋浴的重要性,尽可能减少人体带入泳池的代谢物量,同时合理调节泳池水的氯化消毒条件,在保证舒适度的同时有效控制DBPs的生成。

王鹏飞[7](2019)在《Bi掺杂SnO2电催化炭膜的制备及对大肠杆菌去除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有机废水,导致微生物大量繁殖,急需要一种新型高效环保的污水处理技术处理污水。电催化膜技术将膜分离和电催化氧化技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具有更高效节能、无二次污染和连续处理的优势,不仅提高了微生物的去除效率,而且节能环保,为污水处理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技术和方法,并且受到广泛关注。本课题首先采用简单的电还原-水热氧化法,以炭膜为基膜,在电场作用下,首先在阴极将Sn2+和Bi3+吸附并在膜表面被还原为金属Sn和Bi,然后通过水热氧化过程制备出Bi掺杂SnO2电催化膜(Bi-SnO2/CM),并采用SEM、XRD、LSV、CV和EIS等表征手段对电催化膜的组成结构及电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Bi-SnO2通过C-O化学键与炭膜紧密结合,提高了电催化膜的活性位点,使电催化膜对大肠杆菌表现出优异的去除性能。当Bi:Sn摩尔比0.15,电还原时间60 min,电流0.2 mA时,制得的电催化膜性能最佳,其析氧电势达到1.74 V,电化学腐蚀时间可以达到44.5 h。然后又研究了电催化膜对大肠杆菌的去除性能和工艺条件。通过改变电催化膜处理大肠杆菌水溶液的时间、流速、电压等条件进行单因素实验。同时,通过添加捕捉剂研究了电催化氧化作用的主要氧化基团。实验结果表明,由于膜分离和电催化的协同作用,在电源电压4V,流速1.4 mL/min,大肠杆菌初始浓度1.0×104 CFU/mL的条件下,灭菌效率可达99.99%以上。此外,发现由Bi-SnO2/CM产生的·OH自由基的氧化基团对杀菌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用电催化膜处理天然河水,探讨电催化膜对天然河水中微生物的去除效果。电催化膜对菌落总数的去除率为95.6%,说明电催化膜对河水中的微生物仍具有较好的除菌效果。综上所述,本课题以炭膜作为基膜,经过电还原-水热氧化法制备出Bi-SnO2/CM,并用来处理水中的微生物,得到去除微生物的工艺条件,又通过探讨灭活机理,得到提高析氧电势确实可以提高电催化膜的灭活效率。该研究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活性和稳定的电催化膜,可用于连续微生物灭活,在水处理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有利于电催化膜处理水中微生物的大规模应用。

陈壮[8](2018)在《藻毒素对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北方夏季湖泊、水库易发生“水华”事件,其根本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中藻类大规模爆发。藻类产生的藻毒素(MCs)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难降解的物质,其具有结构稳定、不易降解、致癌、致畸、致突变等特点。目前国内外对含藻微污染水处理方法普遍采用混凝、沉淀、过滤等工艺去除水体中藻类,以降低因藻类代谢产生的MCs对人体健康的威胁,但此类方法普遍存在难以去除水体中已存在的MCs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MCs的研究现状,采用预处理工艺去除水体中的MCs,即通过液氯、Cl O2及NaClO分别处理含藻微污染水体,分析比较液氯、ClO2及NaCl O对MCs的去除效果及成本分析。Cl O2因其在预氧化过程中不产生三卤甲烷(THMs)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研究了ClO2氧化MC-LR的化学动力学,针对长春某水库水质实际情况,确定将水体中的MCs降解到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饮用水安全标准1μg/L下的CT值。首先对三种化学预氧化剂即液氯、ClO2及NaClO去除MCs投加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最佳投加量分别为1.5mg/L、0.4 mg/L、2.0 mg/L,可分别去除水中58.3%、79.5%、70.3%MCs,此时藻细胞处于破裂临界点。继续增加预氧化剂的浓度,藻细胞内K离子大量外流,细胞失活、裂解,导致水体中MCs浓度升高。经液氯预处理后的水体中检测出三氯甲烷、一溴二氯甲烷、二氯乙腈及三氯乙腈;经ClO2处理后的水体中未检测出任何THMs,仅检测出二氯乙腈;经NaClO处理后的水体中检测出二溴一氯甲烷及三氯乙腈。其次,研究pH对DBPs影响。酸性条件下,有利于HANs生成;碱性条件下,有利于THMs的生成。随后,对ClO2氧化MC-LR动力学进行研究。通过实验确定MC-LR、Cl O2的反应级数为一级,总反应级数为二级。在pH=7.5,反应温度为25℃时,ClO2氧化MC-LR的反应速率常数k=264.00L/(mol·min)。同时考察了温度、pH对反应速率常数k的影响。实验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k增大,反应速率加快。pH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影响,酸性增强使反应速率常数k增大,pH=5.0下的反应速率常数为297.3L/(mol·min);pH=7.5下的反应速率常数为264.0L/(mol·min);pH=9.0下的反应速率常数为254.1L/(mol·min)。反应平均活化能Ea=21kJ/mol。最后,考察ClO2处理实际含藻微污染水体,将5.76μg/L MC-LR降至1μg/L以下时,ClO2的CT值为137.1 mg?min?L-1,且ClO2的CT值与MC-LR的初始浓度呈正相关。本文研究得出,采用预氧化剂可以有效的控制水体中MCs浓度,应对北方夏季爆发“水华”事件和保障饮用水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何畅[9](2016)在《现代综合医院污物(水)处理系统建筑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综合医院同时兼顾医疗、教学、科研等任务,而医疗污物(水)处理水平一直是衡量医院诊疗环境的优劣重要组成部分。严格的医疗污物(水)处理能够提高医院诊疗环境从而提高医院的治疗效果,流畅的医疗污物(水)处理水平可以有效的提升医院的物流管理,规范医疗污物(水)处理能够有效的加强医院院区及院区周围环境保护力度。现代医院需要专业化、高质量的医疗废弃物暂存间和传送设备和医疗污水的净化处理空间和设备,以保证医院的废弃物管理运输和污水净化转运任务能够准确、有序、保质保量的完成。随着现代综合医院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就需要医院能够给患者提供更舒适且更加安全洁净的诊疗康复环境,同时给院区的医疗工作人员和后勤管理工作人员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为了提高整个医院的卫生诊疗水平,安全高效而且便捷的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的的建设是现代医院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综合医院院区诊疗环境营建的重要组成内容。本文以环境保护和医院物流管理要求的发展及新医疗模式对医院中的诊疗环境的更高的要求发展为研究背景,以分别研究现代综合医院中医疗废弃物和医疗污水处理中心的建筑空间结构、发现其中的设计规律并将两者结合研究总结出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的建筑空间和详图设计归纳出其中的建筑设计规律为目的。将现代综合医院中的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作为研究对象,以环境保护、物流管理体系的法案和现代医院诊疗康复环境的需求做为指导,对现代综合医院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这一专科专属空间提出的要求为依据,分析归纳已建成的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的建筑设计、设备使用及维护情况,并结合医疗废弃物暂存转运和医疗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和设备要求,并实地调研现有医疗污物(水)处理系统建筑模式在使用中的优点及缺陷,总结出一套完善的、专业的、规范的适合现代综合医院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的建筑设计思路。同时通过重新审视之前的实际工程中的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分析其优缺点并对其进行设计优化。最后本文就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中的废弃物暂存间、检测室的布局以及医疗后勤辅助区的区位规划进行深入探讨,为现代综合医院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建筑设计的改善,医院中的后勤服务空间的优化,可借鉴的科学的建筑设计理论和专业的图集。

杨丽凤[10](2014)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移动应急平台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危险化学品异地运输不断增加,由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及环境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现有的应急车辆普遍功能单一,现场信息不能及时准确的采集传输、缺乏科学的应急处置决策支持、专业性应急处理处置装备不足且技术水平低。因此研究快速高效、具有综合应急响应能力的移动应急平台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在“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典型煤化工产业集聚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2008AA06A415)的资助下,本文进行了具有现场应急监测、辅助决策指挥、处理处置功能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移动应急平台的综合集成,并对其中的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应急处理处置系统等关键技术展开研究。论文提出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移动应急平台的综合集成开发方法,并进行了平台的设计与集成开发。将专家、知识及机器相结合,进行了平台的功能设计和方案设计,以及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应急处理处置系统的研究开发,实现了平台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平台具有现场信息监测采集传输功能,应急预案快速生成评价调整、大气污染预警、应急路径规划等应急决策支持功能,现场与指挥中心协同决策指挥功能,以及污染物捕消、收容、倒罐等应急处理处置功能;具有多功能、智能化、一体化,反应迅速、机动灵活的特点。针对事故现场与特征污染物的不确定性,及应急决策与处置的差异性,提出了一种多方法融合的应急预案推理技术。将改进层次分析法(R-AHP)、基于案例推理(CBR)与基于规则推理(RBR)相融合,进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的生成。提出应急处置案例的表示框架,并构建应急处置案例库;利用R-AHP建立了案例检索属性指标体系及各指标的权重;采用最近相邻函数法进行案例相似性的度量;并基于主动学习策略进行案例的学习及案例库的维护。提出用不确定性产生式规则表示应急处置知识,建立正向不确定性的推理机制及冲突消解策略。将Delphi法和盲数理论相融合,使用专家打分的方法,将专家不确定性的评价用盲数定量表示,并进行处置预案的可信度评价。将预案生成和专家评价过程相融合,人机结合共同完成应急预案的调整工作,实现应急处置预案系统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针对事故应急救援需要多级、多个部门联动,应急救援的知识和资源在物理或逻辑上位置分散的情况,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决策模型,构建了基于多智能体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决策支持系统。以液氨泄漏为例,将高斯烟团模型与WebGIS相结合,研究了大气污染扩散预警技术,其扩散范围、应急路径规划为应急预案的实施提供了动态的、科学的、具体的方案。给出了应急Agent的定义,设计了界面Agent、通信Agent、管理Agent、任务Agent组织,并将应急预案及应急预警技术进行Agent封装,采用消息/对话方式作为各Agent之间的通信机制,采用基于任务分担和基于结果共享的策略按照应急决策模型进行各Agent之间的协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决策任务。针对应急救援中专业性应急处理处置装备不足且技术水平低的情况,构建了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理处置知识库,并进行了应急处理处置系统的模块化设计。定比配比-喷洒捕消-抽吸收容多功能应急设备具有定比配置溶液、连续供应溶液、旋转喷洒及消防喷洒多种方式捕消等特点,可实现对大气污染物的捕消稀释、对地面污染物的收集。远控隔爆兼本安型电液闸阀、智能型远程控制本安电动球阀的设计研究为危险化学品储罐或管道泄漏的应急提供了解决方案。直动式氨用应急快速关闭阀的应用为液氨泄漏应急提供了可靠的响应措施。基于情景分析法的移动应急平台模拟演练,以及移动应急平台的实际救援应用都表明该移动应急平台的功能和性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该平台不仅能够为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救援提供直接的技术和装备支持,而且也为其它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工作提供了一种应急方法和解决手段。相关的技术及应用研究对提高我国应急管理水平,提高处置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能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液氯安全使用点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氯安全使用点滴(论文提纲范文)

(1)“氯气的性质(1)”项目式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目标和项目流程
2 教学过程
3 教学反思

(2)长江流域部分地区饮用水中二甲基亚硝胺现状及其健康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二甲基亚硝胺及其健康影响
        1.1.1 NDMA的理化性质
        1.1.2 NDMA的来源
        1.1.3 NDMA的污染现状
        1.1.4 NDMA的生物学效应
    1.2 长江流域水环境特征
    1.3 研究意义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区域内集中式供水单位的现场调查
        3.3.2 NDMA及其他水质指标实验室检测
    3.4 资料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
    3.5 健康风险评估
        3.5.1 暴露评估
        3.5.2 风险表征
        3.5.3 敏感度和不确定性分析
    3.6 质量控制
    3.7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
    4.1 集中式供水单位的基本情况
        4.1.1 水厂基本情况
        4.1.2 水厂消毒处理工艺情况
    4.2 长江流域部分地区水样中NDMA的检出及分布
        4.2.1 长江流域NDMA总体检出情况
        4.2.2 水源水中NDMA的检出及分布
        4.2.3 出厂水中NDMA的检出及分布
        4.2.4 水处理单元中NDMA的检出
    4.3 长江流域部分地区水样中其他水质指标的检测
        4.3.1 水源水特性概述
        4.3.2 出厂水
    4.4 饮用水中NDMA的产生及来源分析
        4.4.1 水源水中NDMA和基本水质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4.4.2 出厂水中NDMA和其他消毒副产物的相关性分析
        4.4.3 饮用水中NDMA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4.5 NDMA的健康风险评估
5. 讨论
    5.1 饮用水中NDMA的污染特征
        5.1.1 水源水中NDMA的污染现状和特征
        5.1.2 出厂水中NDMA的污染现状和特征
        5.1.3 水处理单元中NDMA的污染现状和特征
    5.2 出厂水中其他消毒副产物指标的污染特征
    5.3 饮用水中NDMA的产生及来源分析
        5.3.1 水源水中NDMA和基本水质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5.3.2 出厂水中NDMA和其他消毒副产物的相关性分析
        5.3.3 饮用水中NDMA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5.4 NDMA的健康风险评估
6. 结论
7. 创新点
8.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饮用水中二甲基亚硝胺的污染状况及其健康危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1 集中式供水单位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录2 项目省(市)集中式供水单位总体情况调查表
附录3 水质分析项目及结果报告表

(3)有毒气体类危化品公路运输泄漏风险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体泄漏扩散数值模拟方法国内外研究状况
        1.2.2 危化品公路运输风险概率及评估方法研究状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如下
第2章 危化品公路运输事故机理与特征
    2.1 基于突变理论的危化品公路运输事故机理
        2.1.1 突变理论原理
        2.1.2 危化品公路运输系统的突变特征
        2.1.3 危化品公路运输系统的突变机理分析
    2.2 我国危化品罐式车辆公路运输事故特征
        2.2.1 危化品罐式车辆公路运输事故时间维度分布特征
        2.2.2 危化品罐式车辆公路运输事故空间维度分布特征
        2.2.3 危化品罐式车辆公路运输公路等级与事故发生形态分布
        2.2.4 危化品罐式车辆公路运输事故发生原因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二项logistics模型的事故发生概率与分析
    3.1 二项Logistics回归模型
    3.2 基于二项logistics模型的危化品事故发生概率分析
        3.2.1 事故发生概率计算
    3.3 危化品公路运输泄漏事故率计算
        3.3.1 危化品公路运输泄漏事故率计算过程
    3.4 危化品运输泄漏事故率的修正
        3.4.1 危化品运输泄漏事故率修正模型
        3.4.2 参数ηi、Xi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有毒气体类危化品罐式车辆运输泄漏数值模拟
    4.1 罐式车辆有毒气体危化品公路运输事故定义
    4.2 公路运输过程中罐式车辆有毒气体泄漏事故类型
    4.3 罐式车辆有毒气体泄漏扩散模型
    4.4 典型泄漏事故场景数值模拟
        4.4.1 COMSOL简介
        4.4.2 COMSOL软件的数值模拟的过程。
    4.5 罐式车辆有毒气体泄漏扩散的几何模型
    4.6 固定点源连续泄漏数值模拟
        4.6.1 氯气性质
        4.6.2 不同风速条件下的数值模拟
    4.7 基于模糊逻辑的有毒气体公路运输泄漏风险评估模型
        4.7.1 模糊逻辑基本方法原理
        4.7.2 有毒气体危化品公路运输风险评估原则
        4.7.3 模糊逻辑的风险评估过程
        4.7.4 基于模糊逻辑的有毒气体危化品公路运输泄漏风险评估模型
        4.7.5 建立隶属度函数
        4.7.6 模糊规则库的建立
        4.7.7 模糊推理机与清晰化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例应用研究
    5.1 实例基本情况
        5.1.1 所选运输企业概况
        5.1.2 所选路段概况
        5.1.3 所选路线基本情况
        5.1.4 所选路线气象条件状况
    5.2 危化品公路运输泄漏事故概率计算
        5.2.1 危化品公路运输泄漏事故基本概率
        5.2.2 泄漏事故概率修正系数的确定
    5.3 事故后果严重度计算
        5.3.1 事故场景设置
        5.3.2 事故后果的确定
    5.4 基于模糊逻辑的有毒气体公路运输泄漏风险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 A:部分危化品罐式车辆运输泄漏事故统计
附录 B:部分危化品公路运输泄漏事故编码
附录 C:有毒气体危化品公路运输危险度调查问卷
附录 D:模糊逻辑推理规则表
致谢

(4)既要满腔热情,更要成熟理性(论文提纲范文)

解码一
封闭还是不封闭?
半透明设计改变两难处境
解码二
500米管道当“备胎”
小小垫片防渗漏
解码三
集监测报警和应急信息汇总于一体 联动效率大提升
解码四
率先建立预制区 降低检修环节风险

(5)次氯酸钠制取及其在农村供水管网中的衰减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次氯酸钠消毒技术研究
        1.2.2 次氯酸钠发生器研究
        1.2.3 管网余氯衰减模拟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化学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2 研究方法
        2.2.1 电解槽进液流量试验
        2.2.2 电解液循环方式试验
        2.2.3 离子膜材料试验
        2.2.4 氯气分离装置试验
        2.2.5 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条件试验
    2.3 分析方法
        2.3.1 水质检测方法
        2.3.2 次氯酸钠发生器经济指标计算方法
第3章 膜法电解次氯酸钠装置性能优化
    3.1 电解槽进液流量对运行效果的影响
    3.2 电解液循环方式对运行效果的影响
    3.3 离子膜材料对运行效果的影响
    3.4 氯气分离装置对运行效果的影响
        3.4.1 有无氯气分离装置对运行效果的影响
        3.4.2 不同氯气分离装置对运行效果的影响
    3.5 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条件的影响
    3.6 膜法电解次氯酸钠发生装置优化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膜法电解次氯酸钠装置优化效果验证
    4.1 优化效果验证研究
        4.1.1 优化效果验证比较
        4.1.2 优化效果验证方法
    4.2 优化效果对比分析
        4.2.1 消毒液品质
        4.2.2 水体水质影响
        4.2.3 消毒效果
        4.2.4 运行效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供水管网余氯衰减模拟研究
    5.1 供水管网水力模型
        5.1.1 EPANET2.0软件简介
        5.1.2 管网水力模型
    5.2 供水管网余氯衰减模型
        5.2.1 余氯衰减模型
        5.2.2 余氯衰减系数
        5.2.3 余氯衰减模拟
    5.3 管网水质安全评价
        5.3.1 管网水质模糊评价
        5.3.2 余氯衰减模型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参与项目
致谢

(6)模拟泳池水中消毒副产物的生成规律及前体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游泳池水的污染
        1.2.1 泳池水污染的来源
        1.2.2 泳池水污染引起的常见疾病
    1.3 游泳池水的消毒方法及常用消毒剂
        1.3.1 氯化消毒
        1.3.2 二氧化氯消毒
        1.3.3 臭氧消毒
        1.3.4 紫外线消毒
    1.4 游泳池水消毒副产物的研究现状
        1.4.1 泳池水消毒副产物的种类及危害
        1.4.2 泳池水消毒副产物的暴露途径
        1.4.3 泳池水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
        1.4.4 泳池水消毒副产物的影响因素
        1.4.5 游泳池的相关水质标准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试验与分析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药品与试剂
        2.1.2 试验仪器与装置
    2.2 试验溶液的配制
        2.2.1 消毒剂次氯酸钠溶液浓度的标定
        2.2.2 试验水样的制备
    2.3 试验方法
        2.3.1 BFA和NOM氯化消毒反应试验方法
        2.3.2 模拟泳池水氯化消毒试验方法
    2.4 样品的检测分析方法
        2.4.1 样品的前处理
        2.4.2 样品的检测
        2.4.3 数据处理方法
3 体液类似物(BFA)和天然有机物(NOM)生成氯化消毒副产物的对比研究
    3.1 BFAs的氯化DBPs生成潜能研究
    3.2 BFAs各组分生成氯化DBPs的对比研究
    3.3 BFAs和NOM生成氯化DBPs的对比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模拟泳池水中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生成规律研究
    4.1 氯化时间对泳池水生成氯化DBPs的影响
    4.2 氯投加量对泳池水生成氯化DBPs的影响
    4.3 pH值对泳池水生成氯化DBPs的影响
    4.4 反应温度对泳池水生成氯化DBPs的影响
    4.5 搅动速率对泳池水产生氯化DBPs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7)Bi掺杂SnO2电催化炭膜的制备及对大肠杆菌去除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现状
        1.1.2 水污染的种类及危害
        1.1.3 污水处理方式
        1.1.4 高级氧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优势及分类
    1.2 电催化膜技术的研究及发展
        1.2.1 导电基膜
        1.2.2 非导电基膜
        1.2.3 电催化基膜存在的问题
    1.3 课题研究目的的意义及内容
        1.3.1 课题研究意义
        1.3.2 课题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Bi掺杂SnO_2电催炭化膜的制备
        2.2.1 平板炭膜和钛板的预处理
        2.2.2 电催化炭膜的制备及装置
    2.3 Bi掺杂SnO_2电催化炭膜的组成结构表征
        2.3.1 扫描电镜
        2.3.2 孔结构分析
        2.3.3 透射电镜及能谱分析
        2.3.4 X射线衍射
        2.3.5 热重分析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4 Bi掺杂SnO_2电催化炭膜的电化学性能
        2.4.1 循环伏安扫描
        2.4.2 电化学阻抗
        2.4.3 加速寿命
    2.5 Bi掺杂SnO_2电催化炭膜的除菌性能
        2.5.1 培养基的制备
        2.5.2 水样的制备
        2.5.3 去除微生物装置
        2.5.4 大肠杆菌的菌种活化培养
        2.5.5 大肠杆菌悬浮液的制备
        2.5.6 大肠杆菌培养步骤
        2.5.7 微生物的去除计算
        2.5.8 微生物的固定
    2.6 Bi掺杂SnO_2电催化炭膜对天然河水的处理效果
        2.6.1 河水测定和去除微生物装置
        2.6.2 微生物去除步骤
        2.6.3 分析方法
3 Bi掺杂SnO_2电催化炭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3.1 Bi掺杂SnO_2电催化炭膜的制备
        3.1.1 配比
        3.1.2 氧化还原时间
        3.1.3 电流
    3.2 Bi掺杂SnO_2电催炭化膜的组成结构
        3.2.1 扫描电镜
        3.2.2 孔结构分析
        3.2.3 透射电镜及能谱分析
        3.2.4 X射线衍射
        3.2.5 热重分析
        3.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
    3.3 Bi掺杂SnO_2电催炭化膜的电性能分析
        3.3.1 循环伏安扫描
        3.3.2 电化学阻抗
        3.3.3 加速寿命
    3.4 小结
4 Bi掺杂SnO_2电催化炭膜的除菌性能及机理研究
    4.1 电催化膜的除菌性能
        4.1.1 电压
        4.1.2 流速
        4.1.3 浓度
        4.1.4 时间
    4.2 电催化膜去除微生物机理
    4.3 电催化膜对天然河水的处理效果
        4.3.1 电催化膜对河水总菌群的去除效果
        4.3.2 电催化膜对河水中其他污染物去除效果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8)藻毒素对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及危害
        1.1.1 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
        1.1.2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1.2 “水华”及微囊藻毒素的产生、危害
        1.2.1 微囊藻毒素的产生
        1.2.2 微囊藻毒素的危害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工程除藻技术
        1.3.2 化学除藻技术
        1.3.3 生物除藻技术
        1.3.4 超声波除藻技术
    1.4 预处理技术
        1.4.1 传统工艺混凝-沉淀法
        1.4.2 活性炭吸附
        1.4.3 含氯制剂
        1.4.4 臭氧
        1.4.5 TiO_2光催化氧化
        1.4.6 生物法
    1.5 消毒副产物
        1.5.1 消毒副产物研究进展
        1.5.2 消毒副产物的成因
        1.5.3 消毒副产物危害
        1.5.4 消毒副产物的控制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主要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藻毒素(MCs)的测量方法
        2.3.2 消毒副产物的测量方法
        2.3.3 COD_(Mn)的测量方法
        2.3.4 TOC的测量
        2.3.5 UV_(254)的测量
        2.3.6 浊度的测量
        2.3.7 K~+的测定
第3章 藻毒素(MC-LR)在不同预氧化剂下THMs、HANs的生成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液氯、ClO_2及NaClO预氧化对MC-LR影响研究
        3.2.1 预氧化剂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3.2.2 藻细胞活性变化
    3.3 液氯、ClO_2及NaClO预氧化对DBPs生成量的影响
        3.3.1 对THMs的影响
        3.3.2 对HANs的影响
        3.3.3 pH对消毒副产物生成量的影响
    3.4 液氯、ClO_2及NaClO预氧化对常规指标去除效果分析
        3.4.1 对TOC的去除
        3.4.2 对UV_(254)的去除
        3.4.3 对COD_(Mn)的去除
        3.4.4 对浊度的去除
    3.5 成本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ClO_2预氧化藻毒素(MC-LR)的动力学研究
    4.1 动力学研究基础
        4.1.1 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对象
        4.1.2 反应速率
        4.1.3 反应的速率方程和速率系数
        4.1.4 反应级数和准级数反应
        4.1.5 简单级数反应的特点
        4.1.6 根据特点确定反应级数
    4.2 ClO_2氧化地表水中MC-LR的动力学
        4.2.1 MC-LR反应级数的确定
        4.2.2 ClO_2反应级数及反应速率常数k的确定
        4.2.3 温度对速率常数的影响
        4.2.4 pH对速率常数的影响
    4.3 CT值的确定
        4.3.1 ClO_2在含藻微污染水体中氧化MC-LR的动力学
        4.3.2 ClO_2在含藻微污染水体中氧化MC-LR的CT值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现代综合医院污物(水)处理系统建筑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1.2 专科专属空间研究的迫切性
        1.1.3 中建股份科技研发课题的子课题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相关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水平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水平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现代综合医院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概述
    2.1 医疗废弃物与医疗废水
        2.1.1 医疗废弃物与医疗污水概述
        2.1.2 医疗废弃物与医疗污水的危害
    2.2 现代医院的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
        2.2.1 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的隶属部门
        2.2.2 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类型和等级的划分
        2.2.3 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建设的相关规范要求
    2.3 与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关系密切的部门
    2.4 本章小结
3.现代医院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的规划布局
    3.1 现代综合医院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的建设思路
    3.2 现代综合医院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位置选择
        3.2.1 环境选择
        3.2.2 位置选择
    3.3 现代综合医院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的规模控制
    3.4 现代综合医院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的规划模式
        3.4.1 分别设计
        3.4.2 综合设计
    3.5 本章小结
4.现代医院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建筑空间设计
    4.1 现代医院医疗废弃物暂存转运中心建设要求和工作流程
        4.1.1 建设要求
        4.1.2 工作流程
    4.2 现代医院医疗废弃物暂存转运中心功能分区和主要功能用房设计
        4.2.1 区域划分
        4.2.2 主要功能用房设计
    4.3 现代医院医疗废弃物暂存转运中心流线组织和平面布局
        4.3.1 流线组织
        4.3.2 平面布局
    4.4 现代医院医疗污水处理中心建设要求
    4.5 现代医院医疗污水处理工艺及人员流线
        4.5.1 医院污水处理工艺
        4.5.2 医疗污水消毒设备
        4.5.3 人员流线
        4.5.4 平面布局
    4.6 现代医院医疗污水处理中心功能分区和主要功能用房设计
        4.6.1 现代医院医疗污水处理中心
        4.6.2 液氯系列污水处理中心
        4.6.3 次氯酸钠及二氧化氯系列污水处理中心
        4.6.4 医疗污水处理中心主要功能空间设计
        4.6.5 医疗污水处理中心的构筑物设计
    4.7 医疗污水处理设备系统
        4.7.1 医疗污水处理中心的处理设备
        4.7.2 医疗污水处理站安全设备
    4.8 现代医院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建筑空间的构造及材料
        4.8.1 地面材料要求
        4.8.2 墙面材料要求
        4.8.3 吊顶材料要求
        4.8.4 门窗要求
    4.9 医疗污水处理中心电气设备系统
        4.9.1 强电系统技术要求
        4.9.2 弱电系统技术要求
    4.10 本章小结
5.相关工程实地调研
    5.1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污物(水)处理中心
        5.1.1 项目概况
        5.1.2 医院污物(水)处理中心规划布局
        5.1.3 医疗废弃物暂存转运中心空间设计
        5.1.4 医院污水处理中心空间设计
    5.2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污水处理中心
        5.2.1 项目概况
        5.2.2 医疗污水处理中心规划布局
        5.2.3 医院污水处理中心空间设计
    5.3 北京大学医学部附属第三医院医疗废弃物暂存转运中心
        5.3.1 项目概况
        5.3.2 医疗废弃物暂存转运中心规划布局
        5.3.3 医疗废弃物暂存转运中心空间
    5.4 本章小结
6.金川医院污物(水)处理中心项目工程实践
    6.1 项目情况概述
    6.2 平面布局和流线设计
        6.2.1 场地与环境
        6.2.2 医疗废弃物暂存转运中心建筑设计
        6.2.3 医疗污水处理中心建筑设计
        6.2.4 医疗污水处理中心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
    6.3 相关技术与构造装修细节设计
    6.4 建筑相关设备要求
    6.5 优化设计
    6.6 本章小结
7.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一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二 医疗污物(水)处理中心调研表及问卷

(10)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移动应急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现状分析
        1.1.2 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现状分析
        1.1.3 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救援存在的问题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移动应急平台及装备研究进展
        1.2.2 应急辅助决策支持技术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综合集成法的移动应急平台设计
    2.1 移动应急平台的综合集成方法
    2.2 移动应急平台的需求分析
        2.2.1 移动应急平台的性能分析
        2.2.2 移动应急平台的功能分析
        2.2.3 移动应急平台的结构分析
    2.3 移动应急平台的功能设计
        2.3.1 通信支撑系统设计
        2.3.2 应急监测系统设计
        2.3.3 应急决策指挥系统设计
        2.3.4 应急处理处置系统设计
    2.4 移动应急平台的结构设计
    2.5 小结
第三章 多方法融合的应急处理处置预案推理系统
    3.1 多方法融合推理
    3.2 应急处理处置预案的案例推理系统
        3.2.1 应急处理处置案例知识
        3.2.2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应急处理处置案例属性指标体系
        3.2.3 基于最近相邻函数的应急处理处置案例检索
        3.2.4 基于主动学习策略的应急处理处置案例学习与维护
    3.3 应急处理处置预案的规则推理系统
        3.3.1 应急处理处置知识的产生式规则表示及技术实现
        3.3.2 应急处理处置预案的不确定性规则推理机制
    3.4 基于Delphi法和盲数的预案评价系统
        3.4.1 盲数理论
        3.4.2 应急处理处置预案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
        3.4.3 应急处理处置预案评估指标的Delphi法赋值
        3.4.4 专家评估结果的可信度综合量化
    3.5 预案推理系统集成实现方法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智能体的环境应急决策支持系统
    4.1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分析
        4.1.1 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分析
        4.1.2 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逻辑结构
    4.2 基于模型与WebGIS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预警
        4.2.1 基于高斯烟团模式的大气污染扩散模拟
        4.2.2 基于WebGIS的预警信息动态仿真及应急路径规划
    4.3 基于多智能体的环境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4.3.1 基于多智能体的环境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框架设计
        4.3.2 Agent模型设计
        4.3.3 Agent的功能设计
    4.4 基于多智能体的环境应急决策支持系统运行机制
        4.4.1 基于多智能体的环境应急决策模型
        4.4.2 Agent的通信方式
        4.4.3 Agent的任务协作
    4.5 小结
第五章 应急处理处置设备的模块化设计
    5.1 突发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理处置知识体系
        5.1.1 泄漏源应急处置方法
        5.1.2 泄漏物应急处置方法
        5.1.3 应急处置数据库
    5.2 定比配比-喷洒捕消-抽吸收容多功能应急设备研究
        5.2.1 液氯泄漏扩散分析
        5.2.2 多功能应急设备的功能设计
        5.2.3 旋转喷洒捕消模块关键技术研究
        5.2.4 装置实验研究
    5.3 应急切断与导流处置设备核心元件的功能设计
        5.3.1 远控隔爆兼本安型电液闸阀设计
        5.3.2 智能型远程控制本安电动球阀
        5.3.3 直动式氨用应急快速关闭阀的研究设计实例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情景分析的移动应急平台模拟演练及应用
    6.1 情景分析法
    6.2 移动应急平台的模拟演练
        6.2.1 演练情景构造
        6.2.2 演练的目的和方法
        6.2.3 演练过程
        6.2.4 演练过程监测
    6.3 移动应急平台的应用
        6.3.1 应用实例
        6.3.2 应用效果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四、液氯安全使用点滴(论文参考文献)

  • [1]“氯气的性质(1)”项目式教学实践[J]. 肖华,左界凡,杨焱,杨英伟.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20(12)
  • [2]长江流域部分地区饮用水中二甲基亚硝胺现状及其健康风险评估[D]. 罗曼.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3]有毒气体类危化品公路运输泄漏风险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王阳. 湖南科技大学, 2020
  • [4]既要满腔热情,更要成熟理性[N]. 徐姚,陈璇,陈逾. 中国应急管理报, 2019
  • [5]次氯酸钠制取及其在农村供水管网中的衰减模拟研究[D]. 徐万昌.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9(08)
  • [6]模拟泳池水中消毒副产物的生成规律及前体物研究[D]. 崔晓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7]Bi掺杂SnO2电催化炭膜的制备及对大肠杆菌去除性能研究[D]. 王鹏飞.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8]藻毒素对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研究[D]. 陈壮. 吉林建筑大学, 2018(08)
  • [9]现代综合医院污物(水)处理系统建筑空间设计研究[D]. 何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10]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移动应急平台的研究[D]. 杨丽凤.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安全使用液氯滴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