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丝体期和酵母期白念珠菌ERG1 1 基因部分序列的序列差异研究(英文)

菌丝体期和酵母期白念珠菌ERG1 1 基因部分序列的序列差异研究(英文)

一、菌丝相和酵母相白念珠菌ERG1 1基因部分序列差异性的研究(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宋悦[1](2021)在《伊曲康唑联合Saps酶抑制剂利托那韦对白念珠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不同培养基(RPMI 1640培养基与YCB-BSA培养基)在白念珠菌体外药物敏感性中的差异性;2.探讨唑类药物伊曲康唑(Itraconazole,ITR)联合Saps酶抑制剂利托那韦(Ritonavir,RIT)对白念珠菌体外抗菌活性的影响。方法:1.收集2021年2月-3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药敏实验室初步筛选的可疑白念珠菌临床菌株32株,采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一步鉴定;将鉴定后的菌株分别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推荐的M27-A4微量肉汤稀释法和酵母菌碳基-牛血清白蛋白培养基(YCB-BSA)进行伊曲康唑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分别判读、记录各自MIC50值,对其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如数值变量符合正态分布,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否则以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2.选取第一部分中鉴定的白念珠菌菌株27株,以YCB-BSA为生长培养基,使用棋盘法进行RIT联合ITR体外药敏试验,实验结果参考CLSI M27-A4进行MIC50值判读。将第一部分中ITR单药的MIC记录为ITR-MIC1,与RIT联合后的MIC记录为ITR-MIC2,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对比以YCB-BSA为培养基时联合用药前后MIC50值的差异,如数值变量符合正态分布,则以(?)±S表示,否则进行非参数检验分析,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公式ITR-MIC1/ITR-MIC2计算ITR与RIT联合后的增效倍数,探究伊曲康唑联合Saps酶抑制剂利托那韦对白念珠菌体外抗菌活性的影响。结果:1.经念珠菌显色培养及分子生物学鉴定,32株可疑临床菌株中有27株为白念珠菌;其中敏感菌株占52%(14株)、剂量依赖性敏感菌株占7%(2株)、耐药菌株占41%(11株)。2.不同培养基所得MIC50值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数值变量均不符合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四分位距(M±Q)表示,RPMI 1640组为0.1250±15.9375,YCB-BSA组为0.0625±0.0937,Z值为-2.19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耐药组中,RPMI 1640组为16.0000±8.0000,YCB-BSA组为0.0625±0.0625,Z值为-4.09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敏感组中RPMI 1640组为0.0625±0.0312,YCB-BSA组为0.0625±0.0468,Z值为1.085,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剂量依赖性敏感组中RPMI 1640组与YCB-BSA组未计算出M±Q,计算Z值为-1.549,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以YCB-BSA为生长培养基的药敏试验中,对ITR单药MIC50值与ITR联合RIT的MIC50值进行统计分析:ITR单药组为0.0625±0.0937,联合用药组为0.0313±0.0000,Z值为-4.750,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RIT与ITR联合用药后可降低ITR的MIC50值,约74%(20/27)的受试菌株MIC值降低2~8倍。结论:1.本实验收集的部分临床菌株对伊曲康唑产生耐药,占比达41%。2.YCB-BSA培养基用于白念珠菌体外药敏试验时,所得的MIC50值与RPMI 1640培养基的结果存在差异,且差异主要存在于耐药菌株中。3.RIT与ITR联合用药后可降低后者MIC值,在一定程度能对ITR产生增效作用。

许知礼[2](2021)在《白色念珠菌通过激活炎症信号途径在小鼠模型中诱导急性肺损伤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于健康成人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口腔、皮肤和呼吸道的共生微生物,也是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一种机会性真菌病原体。在多种条件下,如HIV/AIDS感染、广谱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化疗和免疫抑制治疗,它可以从良性共生生物转变为致病病原体。据统计分析1997年至2016年期间侵入性念珠菌病仍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大约?的肺部念珠菌病患者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或机械通气,与非白色念珠菌感染相比,总体住院死亡率显着升高。而且下呼吸道念珠菌定植会增加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增加耐药细菌感染风险,免疫受损患者合并念珠菌定植预后更差。支气管肺念珠菌病是侵入性念珠菌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组织学证明的肺炎很少。因此,白色念珠菌导致肺损伤的机制有待于动物实验的进一步研究。目前研究发现,白色念珠菌感染会增加宿主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抑制炎症信号通路可显着保护啮齿动物免受炎症诱导的急性肺损伤。核因子-κB(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S)通路是重要的炎症信号通路。然而,这些炎症信号通路是否参与小鼠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急性肺损伤以及免疫抑制是否加重小鼠肺损伤仍需进一步探讨。研究目的1、探讨腹腔内注入地塞米松联合环磷酰胺是否可成功建立免疫抑制动物模型。2、探讨气道注入白色念珠菌是否可成功建立感染动物模型。3、探讨白色念珠菌感染是否诱导正常和免疫抑制小鼠急性肺损伤。4、探讨白色念珠菌感染导致正常和免疫抑制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可能炎症机制。实验方法(1)白色念珠菌混悬液的制备取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ATCC SC5314)在YPD培养基30℃中培养过夜,使用倍比稀释涂布平板法将白色念珠菌混合配制成混悬液,调整菌量约为106~107CFU/ml。(2)免疫抑制动物模型建立地塞米松(Dexa,10mg/kg)i.p每天1次×10d,环磷酰胺(Cy,150 mg/kg)i.p每天1次×1d,成功制成免疫抑制模型;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3)感染动物模型建立免疫抑制模型建立次日,CA组和Dex A+Cy+CA组小鼠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0.3m L/100g)后气管内注入50μl白色念珠菌混悬液。Control组和Dexa+Cy组小鼠麻醉后气管内注入50μl生理盐水。(4)流式细胞术Control组和Dexa+Cy组小鼠麻醉后利用眼球采血留取外周血行流式细胞术检查评估免疫抑制情况。(5)组织学白色念珠菌感染后6h处死所有小鼠,右肺上叶组织行组织培养,部分肺组织10%福尔马林浸泡,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和PAS染色。(6)ELISA法检测血清炎性因子IL-17、IL-6、IL-1β水平。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IL-6、TGF-β、Kc和Mcp-1 m RNA水平。Western-blotting检测NF-κB、MAPK、PI3K/AKT和STAT3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F-κBp65、NF-κBp50和p-STAT3的阳性核定位。(7)生存分析Control组、Dexa+Cy组、CA组和Dex A+Cy+CA组小鼠每组10只,动物死亡观察至白念珠菌感染后7d。研究结果1、腹腔内注射Dexa+Cy成功建立小鼠免疫抑制模型。雄性BALB/c小鼠腹腔内注射Dexa+Cy后表现为精神倦怠、萎靡,不喜活动,不嗜食水,毛发蓬乱,体重下降。小鼠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显示淋巴细胞比例下降,CD4+T和CD8+T细胞下降、CD4+T/CD8+T比值下降,免疫抑制模型构建成功。2、气管内注入白色念珠菌混悬液成功建立小鼠白色念珠菌感染模型。肺组织石蜡切片PAS染色显示肺组织内可见白色念珠菌孢子,肺组织培养可见白色念珠菌生长,白色念珠菌感染动物模型构建成功。3、白色念珠菌气管注入6小时后导致急性肺损伤,免疫抑制加重肺损伤。肺组织病理学Dexa+Cy组肺系数较Control组无统计学差异。CA组肺系数较Control组相比略有增加(P<0.05)。Dexa+Cy+CA组肺系数较Dexa+Cy组明显增加(P<0.01)。HE染色观察Control组和Dexa+Cy组显微镜下见肺泡结构完整,无炎症细胞浸润。CA组HE染色显微镜下见肺泡腔及间质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伴有肺泡壁增厚。Dexa+Cy+CA组显着加重了小鼠肺中白色念珠菌诱导的炎症细胞浸润和肺泡壁增厚。4、白色念珠菌感染上调正常和免疫抑制小鼠肺部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正常和免疫抑制组小鼠白色念珠菌感染后,肺组织中炎症因子IL-6和TGF-βm RNA和趋化因子Kc和Mcp-1 m RNA显着增加。进一步测定血清IL-17、IL-6和IL-1β水平,CA组和Dexa+Cy+CA组三者水平显着升高,其中Dexa+Cy+CA组中IL-17和IL-1β水平较CA组进一步增高。5、白色念珠菌感染激活小鼠肺中NF-κB信号。核因子抑制蛋白IκBα在四组中表达水平无差异,但p-IκBα水平在白色念珠菌感染后显着升高。CA组肺NF-κB p50和p65的水平显着增加,免疫抑制后NF-κB p50和p65水平进一步增加。进一步分析肺NF-κB p50和p65的核移位发现NF-κB p50和p65的核移位主要在正常和免疫抑制小鼠的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免疫抑制增加了白色念珠菌感染后κB p50和p65细胞核阳性的数量。研究结果显示白色念珠菌感染激活小鼠肺中NF-κB信号诱导急性肺损伤。6、白色念珠菌感染激活小鼠肺中MAPKs信号通路。研究显示四组之间肺p38、ERK1/2和JNK表达水平无差异。白色念珠菌感染对p-ERK1/2和p-JNK蛋白表达没有影响,但可显着诱导肺p38磷酸化,提示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能通过MAPK-p38通路介导急性肺损伤。7、白色念珠菌感染激活小鼠肺中PI3K/Akt信号通路。研究发现正常和免疫抑制组小鼠肺中的p-Akt水平在白色念珠菌感染后明显上调的,提示白色念珠菌感染可以激活肺中的PI3K/Akt信号通路。8、白色念珠菌感染激活小鼠的肺STAT3信号通路。本课题分析了肺组织中的STAT3信号。结果发现白色念珠菌感染显着诱导肺STAT3磷酸化,免疫抑制小鼠的肺p-STAT3水平进一步升高。白色念珠菌感染后肺组织中ROR-γt和ROR-α水平显着升高。免疫抑制小鼠中p-STAT3细胞核阳性的数量增加。结果显示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能活化小鼠的肺STAT3信号通路。研究结论(1)腹腔内注射Dexa+Cy成功建立小鼠免疫抑制模型。(2)气管内注入白色念珠菌混悬液成功建立小鼠白色念珠菌感染模型。(3)白色念珠菌感染上调正常和免疫抑制小鼠肺部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4)白色念珠菌气道内注入可能通过激活NF-κB,MAPKs,PI3K/Akt和STAT3信号通路诱导急性肺损伤。免疫抑制可能通过激活部分炎症信号通路(NF-κB、STAT3)加重急性肺损伤。

李庆松[3](2020)在《复方仙鹤草与氟康唑联用对白色念珠菌的抗真菌活性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随着癌症、糖尿病等疾病日益增多,以及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系统性真菌感染及真菌耐药性问题日益凸显和严峻,研究表明一些中药具有协同抗耐药真菌的作用。复方仙鹤草胶囊具有健脾理气、清热燥湿的作用,从中医理论来说与白色念珠菌病机有相似之处。我们发现复方仙鹤草胶囊联合常用抗真菌药氟康唑使用具有很好的治疗真菌性感染疾病的前景。目的:本研究旨在从体内和体外评价复方仙鹤草胶囊与氟康唑联合用药对耐药白色念珠菌抑制作用,并对协同抗耐药白色念珠菌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体外活性: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复方仙鹤草胶囊联合氟康唑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活性,用联合指数评价两药联用的相互作用结果;采用时间-杀菌曲线法动态地研究复方仙鹤草胶囊和氟康唑联合使用对耐药株的抑制作用;用不同培养基诱导菌丝生长并观察其形态;体内评价:使用小鼠白色念珠菌侵袭感染模型,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NC)、模型组(Model)、复方仙鹤草联合氟康唑给药组(FFXHC+FLC.H、FFXHC+FLC.M、FFXHC+FLC.L)以及小檗碱联合氟康唑给药组(BBR+FLC)。观察不同给药组小鼠的生存率、体重、肺肾菌落数及免疫脏器系数等指标变化。确定复方仙鹤草和氟康唑联合使用对白色念珠菌感染的作用效果。机制研究:采用荧光探针罗丹明6G,测定复方仙鹤草胶囊和氟康唑联合使用对白色念珠菌药物转运蛋白活性的影响,通过RT-PCR测定相关耐药基因表达情况;采用荧光探针H2DCFDA和JC-1测定复方仙鹤草胶囊和氟康唑联合使用对白色念珠菌胞内活性氧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的影响,以及ATP含量等变化;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检测复方仙鹤草处理前后差异蛋白表达情况。探讨复方仙鹤草胶囊联合氟康唑协同抗真菌机制。结果:复方仙鹤草胶囊和氟康唑联用具有较好的协同抗耐药白念作用,在体内实验中复方仙鹤草胶囊和氟康唑联用可显着提高小鼠存活率和体重,并且可减轻感染造成的组织病变。脏器菌落数与免疫器官脏器系数也有十分显着的改善。相较阳性对照小檗碱,复方仙鹤草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并明显改善小鼠的生存状态。机制研究发现复方仙鹤草胶囊联用氟康唑可降低白念外排泵的外排功能,但对耐药相关基因CDR1、CDR2和MDR1的表达量无显着影响;进一步研究显示复方仙鹤草胶囊和氟康唑联用可使白念细胞内ATP含量显着降低,并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和升高细胞内活性氧水平,表明可能影响白念能量代谢;蛋白组学研究进一步证实复方仙鹤草处理可影响耐药株糖酵解、果糖和甘露糖等能量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表达。我们的研究结果说明复方仙鹤草胶囊和氟康唑联用可降低ATP含量进而抑制了白念外排泵的外排功能。结论:复方仙鹤草胶囊与氟康唑联用在体内外具有显着的抗白色念珠菌作用,机制研宄表明,通过诱发胞内活性氧聚集和线粒体膜电位、ATP降低从而抑制药物外排泵活性,达到恢复氟康唑敏感性而抗菌的作用。

于秋月[4](2020)在《HIV感染者肠道真菌菌群分布及分泌物变化与肠粘膜损伤》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尚未发展至AIDS期的无症状HIV感染者与健康人群肠道真菌群落、真菌分泌毒性蛋白、免疫屏障、机械屏障的差异,分析肠道真菌群落、毒性因子、免疫状态之间的相关性。探讨HIV感染者肠道真菌微生态变化与肠粘膜屏障受损的可能关联。方法:将所有入组人员分为A组、B组、对照组。A组为确诊后未治疗的无症状HIV感染者,B组为确诊后接受规范抗病毒治疗的无症状HIV感染者,对照组为健康人群。采集入组人员粪便标本及血液标本,用真菌ITS1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三组人群肠道真菌菌落结构;用RT-qPCR技术检测三组人群肠道真菌分泌毒性蛋白基因的表达:凝集素样序列蛋白3(ALS3)、菌丝壁蛋白1(HWP1)、磷酸酯酶B1(PLB1)、聚苯乙烯黏附增强蛋白1(EaP1)、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s);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人群细胞免疫状态:CD4+T细胞计数(CD4)、CD4+T细胞百分比(CD4%);用酶连免疫吸附法检测三组人群血清中肠粘膜机械屏障损伤标志物的含量: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乳酸(D-Lactata)及脂多糖(LPS)。使用SPSS 22.0软件对三组人群基本信息、各指标的组间差异及(卡方检验、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分析)及指标间的关联性(Spearman)进行分析;使用Qiime软件(Version 1.9.1)及使用R软件(Version2.15.3)行生物群落信息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肠道真菌菌群分布:三组人群肠道粪便真菌群落丰富度(Alpha多样性)无明显差异;三组人群肠道粪便群落构成(Beta多样性)差异显着;子囊菌门下的酵母菌纲、酵母菌目、酵母菌科、念珠菌属及其下的白念珠菌的相对丰度在三组间有显着差异,在A组富集;担子菌门下的Fiobasidiales目、Cutaneotrichosporon(毛孢子菌)属及子囊菌门下Lecanicillium-fungicola菌相对丰度在三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其在B组富集。2.真菌分泌毒性蛋白基因的含量:SAP1含量在A组(P=0.024)和B组(P=0.026)均显着高于对照组。3.细胞免疫水平:CD4在A组(P<0.001)及B组(P=0.003)显着低于对照组,CD4%在A组(P<0.001)及B组(P<0.001)显着低于对照组,CD4(P=0.462)在A组和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CD4%(P=0.031)在A组显着低于B组。4.血清肠道机械屏障粘膜损伤标记物:I-FABP及D-Lactata在各组间含量无统计学差异,LPS含量在B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8)。5.肠道真菌菌群与真菌分泌毒性蛋白的相关性:念珠菌属与SAP1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45,r=0.33)。6.肠道真菌菌群与细胞免疫水平的相关性:未发现明显与CD4及CD4%呈明显相关性的肠道真菌菌群。7.真菌分泌蛋白与机体免疫状态的相关性:各种念珠菌分泌蛋白与宿主CD4及CD4%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HIV感染者尚未进入AIDS期,发生消化道症状之前,肠道真菌菌群结构及分泌毒性因子已经发生改变,且ART治疗并未明显延缓其进程。2.对比健康者,念珠菌属及白念珠菌在无症状HIV感染者肠道中的丰度显着上调,在未治疗的HIV感染者肠道中增加尤为明显。3.对比健康者,HIV感染者肠道内白念珠菌表达的SAP1显着增高。4.HIV携带者肠道真菌群落分布、白念珠菌分泌的各毒性因子与宿主细胞免疫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牛会侠[5](2019)在《黄连提取物对白念珠菌丝侵袭OPC小鼠口腔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黄连提取物对白念珠菌丝侵袭口腔念珠菌病(Oropharyngeal candidiasis,OPC)小鼠口腔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旨在为其治疗口腔念珠菌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首先回流醇提取中药黄连得黄连提取物(Extract of Coptidis Rhizoma,ECR)后,从体内体外两方面实验进行实验。(1)体内实验:构建小鼠口腔念珠菌病(OPC)模型,使用结晶紫染色、HE染色、PAS染色及小鼠整体表现检测来验证OPC模型构建是否成功。模型成功后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ECR高浓度组(240 mg/mL)、ECR中浓度组(120 mg/mL)、ECR低浓度组(60 mg/mL)、制霉菌素阳性药组(135 mg/mL);给予高、中、低浓度的ECR和制霉菌素进行口腔涂抹治疗,每天3次,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则以生理盐水涂抹。持续干预10天后,通过小鼠症状和体征、真菌镜检、真菌载荷量测定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来评价ECR的疗效;以扫描电镜、荧光显微镜等来观察ECR对白念珠菌丝侵袭小鼠口腔黏膜组织的影响。(2)体外实验:以XTT还原法评价ECR对白念珠菌丝代谢活性的影响;固体平板上观测ECR对白念珠菌落边缘生长变化影响;半固体培养基上观测ECR对白念珠菌丝生长影响;液体培养基上ECR对白念珠菌菌丝生长情况影响;扫描电镜下观察ECR对白念珠菌丝形态的影响;荧光显微镜观察ECR对白念珠菌丝形态及活力的影响;使用qRT-PCR法检测ECR对白念珠菌丝侵袭素ALS3、SSA1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体内实验表明,结晶紫染色、HE染色、PAS染色及小鼠症状体征的检测能够验证OPC模型构建成功;中浓度组ECR对OPC小鼠舌组织黏膜损伤有一定疗效,高浓度组ECR能完全恢复OPC小鼠舌黏膜的损伤;体外实验表明,XTT法显示随着ECR浓度的升高(64、128、256 mg/mL),白念珠菌菌丝代谢活力逐渐降低;在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上,128、256 mg/mL ECR能显着抑制白念珠菌落边缘生长、菌丝形成,及菌丝的侵袭能力;扫描电镜与荧光显微镜发现128、256 mg/mL ECR能显着影响菌丝形成;qRT-PCR法显示,64、128、256 mg/mL ECR能下调侵袭素ALS3、SSA1基因表达。结论:体内外实验显示,黄连提取物(ERC)能通过抑制白念珠菌菌丝的形成,抑制菌丝侵袭素ALS3,SSA1基因的表达降低其对口腔黏膜的侵袭力,从而发挥其治疗OPC的作用。

闫一梵[6](2016)在《血链球菌细菌素对白色念珠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血链球菌细菌素(Streptococcus sanguis bacteriocin)作用于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albicans)后,白色念珠菌孢子相及菌丝相细胞膜上麦角固醇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血链球菌细菌素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机制。方法:1.将血链球菌标准株ATCC10556进行复苏传代,通过低温高速离心、超声波破碎、梯度盐析等方法提取血链球菌中对白色念珠菌有抑菌作用的胞内蛋白,即血链球菌细菌素。2.将白色念珠菌标准株ATCC10231进行复苏传代。将培养好的白色念珠菌放入葡萄糖-盐-生物素培养基(GSB)中,25℃,180rpm,振荡培养48h,得到静止期的孢子相白色念珠菌。对孢子进行出芽诱导,取孢子相菌体放入RPMI-1640培养基中,37℃,150 rpm振荡培养3h,得到白色念珠菌菌丝相。3.用磷酸盐缓冲液(1╳PBS)将血链素稀释至不同浓度,分别与白色念珠菌的孢子相及菌丝相菌悬液于37℃,150rpm恒温振荡培养12h,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并观察血链素对白色念珠菌孢子相及菌丝相的最小抑菌浓度(MIC)。4.通过低温离心,分别提取血链素作用前后的白色念珠菌孢子相及菌丝相菌体细胞。采用醇碱溶液皂化有机相萃取的方法提取菌体细胞膜麦角固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血链素作用前后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吸光度值(A),研究血链球菌细菌素对白色念珠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含量的影响。结果:1.血链球菌细菌素对白色念珠菌孢子相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5g/L时,对菌丝相的MIC为0.25g/L。2.未加血链素时,白色念珠菌孢子相细胞膜麦角固醇含量为1.32±0.15%,菌丝相细胞膜麦角固醇含量为0.63±0.01%,二者具有显着差异(P<0.05);3.血链球菌细菌素与白色念珠菌混合培养:(1)12h后,白色念珠菌菌丝相细胞膜上麦角固醇含量明显降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2)24h后,孢子相和菌丝相细胞膜上麦角固醇含量均显着降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3)36h后,白色念珠菌菌丝相细胞膜上麦角固醇含量明显降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血链素对白色念珠菌孢子相及菌丝相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对菌丝相的抑制作用效果强于孢子相;2.白色念珠菌菌丝相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含量高于孢子相细胞膜上麦角固醇含量(在本实验中菌丝相的含量约为孢子相的1倍);3.血链素可使白色念珠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含量降低,作用24h抑制作用效果最好,对菌丝相的作用效果强于孢子相。

侯彬彬[7](2013)在《组氨酸激酶DRK1在申克孢子丝菌双相转换及致病性形成中的作用及黄芪抗小鼠孢子丝菌感染机制的初探》文中指出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存在超过100,000种不同类型的真菌,其中双相性致病真菌有:皮炎芽生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巴西副球孢子菌、马尔尼非青霉菌和申克孢子丝菌。双相真菌的孢子入侵宿主体内后其形态便会由体外环境中非致病的菌丝形态转换为体内环境中致病的酵母形态。与其他5种双相真菌相比,孢子丝菌病的发病率最高,可引起皮肤、皮下组织以及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导致化脓、溃烂及渗出,偶可累及肌肉、骨骼、中枢神经系统等脏器。孢子丝菌病的病原体为申克孢子丝菌,具有双相性:25℃为菌丝相,呈灰白至棕褐色霉菌样菌落生长,镜下为细长的分隔菌丝、未分化的菌丝形成的产孢细胞及由其产生的小的,簇集分布的分生孢子组成。菌丝相的分生孢子不会出芽形成酵母细胞,不具致病性;37℃为酵母相,呈奶油或棕褐色酵母样菌落生长,镜下为圆的或卵圆形酵母样细胞,窄的基底上可发出细长雪茄样的芽,与感染组织病理切片中的菌体形态一致,具有致病性。孢子丝菌由菌丝相转化为酵母相的过程被认为是孢子丝菌致病性形成的过程,对孢子丝菌形态转换过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孢子丝菌病的发病机制。双相真菌的形态转化是一个多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是真菌通过其信号传导系统感受并将变化了的环境信号因子级联传递至细胞内,引起特定的基因表达进而行使功能的过程。既往的研究中本课题组曾应用比较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比较了孢子丝菌菌丝相及酵母相的蛋白表达图谱,鉴定了24个酵母相特异或上调表达的蛋白质,其中包括双组份信号系统组氨酸激酶DRK1基因,为了进一步探讨DRK1在孢子丝菌双相转化和致病性形成中的作用,我们进行了本文的研究。目的:1,克隆孢子丝菌组氨酸激酶DRK1的基因。2,构建一种由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适于多种丝状真菌基因研究用的RNA干扰载体。3,研究DRK1基因在孢子丝菌菌丝及酵母细胞生长、菌丝相向酵母相转化、细胞壁组成、下游基因表达以及孢子丝菌致病性形成等方面的影响。4,明确中药黄芪在调节宿主免疫状态及孢子丝菌病辅助治疗中的潜在功效。方法:1、通过RACE技术获得组氨酸激酶DRK1的cDNA全长,克隆DRK1的基因组全长,对二者进行比对找出内含子,鉴定DRK1基因的功能结构域。2、依次构建中间载体PCB301、PCB309、PUC-PUT、PUC-PDUDT,导入真菌通用启动子PtrpC、终止子TtrpC、发夹结构gus基因、潮霉素抗性基因Hypr、DRK1正反向干扰序列,最终构建干扰载体PCB309-PDUDT。优化农杆菌转化宿主的反应体系,分别确定诱导培养基诱导剂的种类和浓度、诱导培养时间以及筛选培养基最佳的潮霉素浓度等参数。3、通过比较野生标准株,空转株(转化空载体PCB309)及DRK1基因干扰株在菌落生长速度、菌落形态、光镜电镜结构、刚果红敏感性、Zymolyase敏感性、下游基因Ste20/cAMP表达水平、小鼠感染模型局部皮损炎症细胞浸润情况等诸方面的差异,明确DRK1基因在孢子丝菌双相转化和致病性形成中的作用。4、通过比较黄芪给药组及非给药组孢子丝菌小鼠感染模型局部皮损炎症细胞浸润程度的差异,明确黄芪在调节宿主免疫状态及孢子丝菌病辅助治疗中的潜在功效。结果:1、完整的申克孢子丝菌DRK1cDNA全长为4743bp,开放阅读框为4071bp,编码1356个氨基酸序列,分子量为147.3kDa,等电点为5.46。与皮炎芽生菌DRK1基因的相似度为65%。孢子丝菌DRK1功能域的分析结果证实其由信号感受区,连接区及功能区三部分组成,是一种可溶性组氨酸蛋白激酶,未发现跨膜区。2、成功的构建了长为8825bp的干扰载体PCB309-PDUDT。优化了农杆菌介导的转化体系:诱导培养基中乙酰丁香酮的浓度为200μmol/L,诱导培养条件为25℃避光培养48h,筛选培养基中潮霉素浓度为100mg/L。应用上述载体及转化体系成功的实现了对孢子丝菌组氨酸激酶DRK1基因的干扰,干扰后其基因表达水平下调89%。3、DRK1基因表达水平下调后孢子丝菌的菌落生长延缓,直径由1.1cm降至0.6cm;黑色素产生减少,干扰株的混悬液颜色明显变淡;菌丝生长受抑制,培养96H后菌丝干重由2.9689g降至0.9274g;孢子生成减少,培养1W后孢子混悬液分光光度值由1.15降至0.55;菌丝及孢子的细胞壁变粗糙、疏松;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发生变化,对刚果红及Zymolase的敏感性增加;下游传导通路基因Ste20、cAMP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分别下调了83%和73%;菌株的毒力降低,所致皮损处的炎症反应轻微,野生标准株及干扰株感染小鼠局部皮损浸润的中性粒细胞数分别为97.5±10和29.4±5,单核细胞分别为90.2±8和30.0±4,均具有显着性差异。4、中药黄芪可调节小鼠宿主的免疫机能,减轻孢子丝菌感染小鼠的炎症反应,用药前后局部皮损浸润的中性粒细胞数分别为97.5±10和75.7±2,单核细胞分别为90.2±8和72.0±2,均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孢子丝菌的DRK1为长4743bp,编码1356aa的膜内可溶性组氨酸蛋白激酶。2、构建了一种由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适于丝状真菌基因RNA干扰的方法。3、DRK1基因在孢子丝菌生长、形态形成、细胞壁组成及致病性形成中均具有重要作用,并位于信号传导通路MAPK及cAMP-PKA的上游。4、黄芪注射液可调节小鼠宿主的免疫机能,可能在孢子丝菌病的治疗中发挥潜在的辅助作用。

周汛[8](2010)在《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和菌丝相cDNA消减文库的构建及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 Schenckii, SSchenckii)是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的病原菌,该菌遍布世界各地,人类可因皮肤轻微外伤后接触被该菌污染的物质而感染。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孢子丝菌病是最常见的深部真菌感染之一,在全世界均有发生。临床表现为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皮损多局限于暴露部位,形成沿淋巴走行分布的特征性结节,可引起皮肤化脓、溃烂及渗出,少数病人可发生多系统播散。申克孢子丝菌为一种双相型真菌,在室温25℃表现为菌丝相,体内37℃为酵母相,这种酵母相与菌丝相之间的转换称为菌相转换。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可在感染者体内组织增殖,形成小的芽生孢子而致病。申克孢子丝菌的双相性表明该菌不同菌相存在差异表达基因,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通过菌体内信号转导的调控,表现为酵母相或菌丝相。目前申克孢子丝菌双相转换的相关研究仅涉及少数几个基因,双相转换的分子机制尚未明了,研究申克孢子丝菌双相转换机制对揭示其发病机理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技术,构建高特异性的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Mycelium,M)和酵母相(Yeast,Y)的正反cDNA消减文库,并对其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探讨差异表达基因与酵母相与菌丝相双相转换的相关性。本研究选择申克孢子丝菌标准株CMCC(F)D1a作为研究对象,以体外诱导形成的纯的菌丝相(M)与酵母相(Y)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分别提取M与Y细胞的总RNA,逆转录并扩增M与Y细胞的cDNA,纯化扩增的cDNA,经RsaI酶切处理,将酶切后的M与Y细胞的cDNA分别作为测试子(Tester)和驱动子(driver),将M与Y细胞的cDNA分别分为两份,每份连接不同的接头,即:接头1(adaptor1)和接头2(adaptor2)。之后进行两轮消减杂交及两轮PCR扩增,纯化第二轮PCR产物,以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cDNA纯度与浓度。连接载体pGEM-T并转化感受态细胞TOPO10,蓝白斑筛选阳性克隆,采用T7引物,PCR扩增插入片段,挑取插入片断大于250bp、带型单一的克隆进行大规模测序。判别测序的有效性,去除非单一克隆的数据,并对所有数据进行去载、拼接、聚类和Blastn分析及整理。结果:M+Y文库(即在M相高表达,Y相低表达或不表达)获得751条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s),平均长度为690.98bp,ESTs经拼接后获得101条unigenes;Y+M文库(即在Y相高表达,M相低表达或不表达)获得875条ESTs,平均长度为575.9bp,拼接获得249条unigenes。Blastn分析发现两个消减文库中都出现多个重复的基因序列,去除重复序列后,M+Y文库共获得45条unigenes,Y+M文库获得91条unigenes。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菌丝相的转换伴随着不同菌相细胞差异基因的高表达,这些高表达的差异基因可分为四类:(1)结构基因类,如18S、25sRNA基因,AJ496242.1,FJ882050.1,AF343676.1等,某些结构基因在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菌丝相状态下的独特表达,可能是菌相转换的结果;(2)代谢酶类,如gb|CP001656.1|,ref|NM001006571.1|,DQ298384.1等,参与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质和辅酶运输和代谢;(3)细胞表面分子类,如gi|30721613|,gi|45383668,gb|GQ379464.1|等,这些分子参与细胞内的信号转导,推测其在菌相转换中起介导细胞基因表达的调控或细胞行为的改变;(4)功能不明的细胞分子,如gb|DQ510714.1|,gb|EU923089.1|,gb|DQ298391.1|等。它们在申克孢子丝菌双相转换机制中的作用也有待进一步验证。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和酵母相cDNA消减文库的构建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筛选鉴定菌相转换相关差异基因奠定了基础,有助于阐明申克孢子丝菌双相转换的分子机制。

刘泽虎[9](2009)在《白念珠菌形态、胞壁多糖的结构及其免疫学活性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白念珠菌形态变化相关机制的研究第一节单个氨基酸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目的初步探讨单个氨基酸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方法用0.67%的酵母氮源基础培养基和2%葡萄糖配制成SD合成培养基,37℃恒温摇床培养,研究单个天然氨基酸对白念珠菌形态学的影响,并分别通过不添加碳源和厌氧条件下培养观察对精氨酸诱导的菌丝形成的影响。结果在含10mmol/L的L-精氨酸的SD液体培养基中,可见大量的菌丝。在含10mmol/L的L-半胱氨酸、L-苏氨酸、L-缬氨酸和L-色氨酸的SD液体培养基中,可见典型的酵母细胞,未见菌丝。在含10mmol/L的其他单个氨基酸的SD液体培养基中可见混合的酵母和菌丝结构。在不含氨基酸或含各种天然氨基酸的SD固体培养基上,白念珠菌的菌落均光滑。但在含10mmol/L的L-精氨酸固体培养基上,光滑的菌落周围可见小的突起,镜下可见菌丝。无氧条件下,无论有无碳源,含精氨酸的SD培养液中白念珠菌只能形成酵母细胞,生长部分受到抑制。结论精氨酸可以诱导白念珠菌菌丝形成,厌氧条件下精氨酸不能诱导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第二节pH及氧气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目的探讨不同pH值和氧气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调节Muller-Hinton液体培养基的pH值和去除培养基中的氧气来观察白念珠菌的生长曲线,倍增时间和菌丝形成率的变化。结果在无氧气的液体培养基中,白念珠菌生长缓慢,不能产生菌丝,只有酵母细胞形成。生长曲线的延缓期内各组没有明显差异,而在生长的对数期pH3和pH4的条件下念珠菌生长速度明显慢于pH5、pH6、pH7、pH8和pH9。菌丝形成率在pH3、pH4和pH5条件下不到20%,而在pH6、pH7、pH8和pH9条件下可高达70%。结论厌氧条件抑制白念珠菌的菌丝形成。白念珠菌在pH 3~9的范围内均能生长,偏酸性环境有利于白念珠菌酵母形成,偏碱性的环境有助于菌丝的形成。第三节电子传递链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目的探讨电子传递链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方法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在5%CO2 37℃培养条件下诱导白念珠菌菌丝形成,通过加用电子传递链的抑制剂和激动剂,观察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生长曲线和菌丝形成率。MTT法检测对白念珠菌的抑制率。结果氯仿和二甲基亚砜的溶媒对照与空白对照之间对白念珠菌的生长和菌丝形成的影响无差异。噻吩甲酰三氟丙酮(TTFA)和苯甲羟肟酸作用于白念珠菌24h后细胞形态以酵母为主。鱼藤酮、抗霉素A、寡霉素、叠氮钠、TTFA和丙二酸钠盐与对照组比较在白念珠菌生长的对数期显着抑制白念珠菌的生长(P<0.01)。苯甲羟肟酸作用于白念珠菌后显着抑制白念珠菌的生长,以生长对数期的抑制具有显着的差异性(P<0.01)。鱼藤酮、抗霉素A、寡霉素、叠氮钠、TTFA、丙二酸钠盐、苯甲羟肟酸和鸟苷酸钠作用于白念珠菌12h的菌丝形成率分别为87.49±0.52、48.75±4.44、50.33±8.50、99.00±1.00、1.60±0.53、94.01±0.99、0.00±0.00和92.33±2.08。MTT法检测鱼藤酮、抗霉素A、寡霉素、叠氮钠、TTFA、丙二酸钠盐、苯甲羟肟酸和鸟苷酸钠对白念珠菌的抑制率分别为1.34±0.15、70.61±1.02、50.63±5.38、17.80±7.89、45.17±1.27、10.75±3.62、72.46±1.14和-(5.96±4.07)。加用抗霉素A、寡霉素、苯甲羟肟酸和TTFA后白念珠菌细胞内GSSG/GSH明显升高(P<0.05)。结论经典呼吸链和替代途径电子传递链的抑制剂能不同程度抑制白念珠菌的菌丝形成,替代氧化途径是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主要途径,可能与白念珠菌细胞内氧化应激压力有关。第四节温度和二氧化碳对白念珠菌形态转换的影响及其致病性差异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温度和二氧化碳对白念珠菌形态转换的影响及其致病性差异。方法通过调整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观察白念珠菌的在含荧光桃红B的改良Lee培养基上WO形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并通过与单核巨噬细胞THP-1共培养,观察单核巨噬细胞THP-1胞内和胞外杀伤白念珠菌WO两种形态的差异。结果在0.03%CO2 25℃、0.03%CO2 37℃和5%CO2 37℃三种培养条件下,白念珠菌W→O转换的O菌落占总菌落数的比例分别为0.572±0.087、0.920±0.030和0.985±0.026(P<0.05)。在0.03%CO225℃、0.03%CO2 37℃和5%CO2 37℃三种培养条件下,白念珠菌O→W转换的O菌落占总菌落数的比例分别为0.60±0.114、0.983±0.003和0.998±0.003(P<0.05)。THP-1细胞的细胞外杀O相白念珠菌活性为87.07%±1.80%,THP-1细胞的细胞外抗W相白念珠菌活性为62.98%±5.02%。THP-1细胞的细胞内杀W相和O相白念珠菌活性在1:20和1:100两个稀释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白念珠菌W向O转换的过程中,37℃有利于WO转换,而且5%的CO2浓度能更进一步促进白念珠菌的WO转换。白念珠菌O向W转换的过程中,37℃有利于维持白念珠菌的O状态,而且5%的CO2浓度能更进一步维持白念珠菌的O状态。单核巨噬细胞对O相白念珠菌的杀伤效应明显强于W相白念珠菌。第二部分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细胞壁甘露聚糖和不溶性葡聚糖的分离和纯化、物化性质及结构分析第一节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甘露聚糖的分离纯化、物化性质及结构分析目的分离纯化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细胞壁甘露聚糖并进行物化性质及结构分析。方法通过37℃恒温RPMI1640培养体外获得白念珠菌菌丝相,通过37℃恒温SDB培养体外获得白念珠菌酵母相。稀碱法提取粗多糖,透析和过阴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改良苯酚硫酸法收集洗脱液,合并主糖峰管。高效凝胶过滤色谱、糖组成分析、甲基化分析和核磁共振进行物化性质和结构分析。结果从菌丝相和酵母相白念珠菌细胞壁各获得一个甘露聚糖纯品,高效凝胶过滤色谱上呈对称性单峰,分子量分别为23KD和30KD。甲基化分析显示这二者均具有位于非还原末端甘露糖和1,2-,1,3-,1,2,6-连接的甘露糖基。核磁共振显示以α-构型为主,存在β-构型的甘露糖基。结论菌丝相和酵母相的甘露聚糖结构为以1,6-连接的甘露聚糖为主链,在2-O上有1,2-连接和1,3-连接甘露糖构成的支链,酵母相甘露聚糖1,2-连接的甘露糖支链更长。第二节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相不溶性葡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目的分离纯化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细胞壁不溶性葡聚糖并进行结构分析。方法通过37℃恒温RPMI1640培养体外获得白念珠菌菌丝相,通过37℃恒温SDB培养体外获得白念珠菌酵母相。采用氢氧化钠、盐酸和乙醇提取白念珠菌的细胞壁不溶性葡聚糖,硫酸化后变成可溶性葡聚糖,同时进行单糖组成分析、甲基化分析以及核磁共振进行结构分析。结果从菌丝相和酵母相白念珠菌细胞壁各获得一个不溶性葡聚糖纯品。甲基化分析显示仅有1,3-连接的葡聚糖。核磁共振显示为β-构型的葡聚糖。结论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不溶性葡聚糖连接结构均为β,1-3连接的葡聚糖,二者在葡聚糖的组成、连接键方式和构型方面一致。第三部分真菌胞壁多糖诱导单核巨噬细胞THP-1免疫应答机制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真菌胞壁多糖诱导单核巨噬细胞THP-1免疫应答机制。方法通过RT-PCR检测Dectin-1和TNF-a mRNA的表达,ELISA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分泌TNF-a和细胞膜Dectin-1蛋白的表达。结果Zymosan可以诱导单核巨噬细胞THP-1的Dectin-1和TNF-a mRNA的表达,灭活菌丝相、灭活酵母相、Zymosan、菌丝相甘露聚糖、酵母相甘露聚糖和不溶性葡聚糖均能诱导单核巨噬细胞THP-1分泌TNF-a,均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灭活菌丝相、灭活酵母相、Zymosan和不溶性葡聚糖均能诱导单核巨噬细胞THP-1的Dectin-1蛋白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加用Laminarin后Dectin-1蛋白表达减弱。结论灭活白念珠菌酵母相比灭活白念珠菌能更强地诱导THP-1分泌TNF-a。白念珠菌酵母相胞壁甘露聚糖比菌丝相胞壁甘露聚糖能更强地诱导THP-1分泌TNF-a。Zymosan和不溶性葡聚糖通过Dectin-1介导THP-1分泌TNF-a。

袁绍辉[10](2009)在《汉防己甲素对氟康唑抗白念珠菌菌丝相增效机制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对氟康唑抗白念珠菌菌丝相增效作用的机制,为寻找和研究抗真菌药增效剂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以同一亲本来源对氟康唑敏感性不同的16株白念珠菌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白念珠菌菌丝相诱导培养。参照CLSI(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推荐M27-A和M38-A方案,测定汉防己甲素对16株白念珠菌菌丝相的最大非细胞毒性剂量,比较氟康唑单独及联合最大非细胞毒性剂量汉防己甲素对白念珠菌菌丝相的MIC差异。采用RT-PCR方法比较最大非细胞毒性剂量汉防己甲素作用前和作用24h后,白念珠菌菌丝相外排泵基因MDR1、FLU1、CDR1、CDR2和唑类药物作用靶酶基因ERG11表达的差异。结果汉防己甲素对16株白念珠菌菌丝相最大非细胞毒性剂量为2μg/mL,氟康唑单独和联合2μg/mL汉防己甲素,其MIC范围分别为0.250~64μg/mL和0.125~8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P=0.000)。2μg/mL汉防己甲素作用前,MDR1和CDR1基因在FCZ耐药株和剂量依赖敏感株中的表达量高于敏感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2μg/mL汉防己甲素作用24h后,CDR2在耐药株中,FLU1在剂量依赖性敏感/耐药株中,MDR1、CDR1在敏感/剂量依赖性敏感/耐药株中,表达水平低于作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P<0.05)。2μg/mL汉防己甲素作用前,氟康唑敏感株表达水平低于剂量依赖性敏感株(Bonferroni检验,P=0.048);2μg/mL汉防己甲素作用24h后,ERG11在敏感株/剂量依赖性敏感株中表达量低于作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P<0.05)。结论1汉防己甲素可以增效氟康唑体外抗白念珠菌菌丝相活性。2汉防己甲素可以下调白念珠菌菌丝相外排泵基因MDR1、FLU1、CDR1、CDR2的表达。3汉防己甲素可以下调白念珠菌菌丝相唑类药物靶酶基因ERG11表达。

二、菌丝相和酵母相白念珠菌ERG1 1基因部分序列差异性的研究(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菌丝相和酵母相白念珠菌ERG1 1基因部分序列差异性的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伊曲康唑联合Saps酶抑制剂利托那韦对白念珠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白念珠菌临床菌株收集、鉴定及药敏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受试菌株显色培养鉴定结果
        2.2 受试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3 受试菌株对伊曲康唑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伊曲康唑联合利托那韦作用于白念珠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判读与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白念珠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2.2 RIT 对 ITR 增效作用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白色念珠菌通过激活炎症信号途径在小鼠模型中诱导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支气管肺白色念珠菌小鼠感染模型和免疫抑制小鼠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来源
        2.2 主要试剂配制
        2.3 主要仪器
        2.4 主要实验方法和技术
        2.5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实验小鼠的一般情况
        3.2 小鼠的脾脏重量指数
        3.3 小鼠外周血流式细胞术结果
        3.4 白色念珠菌感染模型小鼠肺部病理PAS染色及肺组织培养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白色念珠菌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的炎症信号机制的探讨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来源
        2.2 主要试剂配制
        2.3 主要仪器
        2.4 主要实验方法和技术
    3.结果
        3.1 白色念珠菌感染致正常和免疫抑制小鼠急性肺损伤
        3.2 白色念珠菌感染上调正常和免疫抑制小鼠肺部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
        3.3 白色念珠菌感染激活小鼠肺中NF-κB信号
        3.4 白色念珠菌感染激活小鼠肺中MAPKs信号
        3.5 白色念珠菌感染激活小鼠肺中PI3K/Akt信号
        3.6 白色念珠菌感染激活小鼠的肺STAT3 信号
    4.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白色念珠菌相关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复方仙鹤草与氟康唑联用对白色念珠菌的抗真菌活性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说明
前言
第一章 复方仙鹤草与氟康唑体外协同抗真菌活性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设备
        1.3 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微量稀释法测定复方仙鹤草单独或联合氟康唑的抗真菌作用实验
        2.2 时间-杀菌曲线实验
        2.3 白色念珠菌菌丝形态观察
    3 实验结果
        3.1 微量稀释法测定复方仙鹤草单独或联合氟康唑的抗真菌作用
        3.2 测定时间-杀菌曲线
        3.3 白色念珠菌菌丝形态观察
    4 讨论
第二章 复方仙鹤草与氟康唑联合体内协同抗耐药白念珠菌感染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设备
        1.3 试剂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实验
        2.2 检测指标
    3 实验结果
        3.1 复方仙鹤草联合氟康唑对小鼠生存率的影响
        3.2 复方仙鹤草联合氟康唑对小鼠生存状态的影响
        3.3 复方仙鹤草联合氟康唑对小鼠肺肾菌落聚集的影响
        3.4 复方仙鹤草联合氟康唑对小鼠免疫器官脏器系数的影响
        3.5 复方仙鹤草联合氟康唑对白色念珠菌感染小鼠肾脏和肺组织病理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章 复方仙鹤草与氟康唑体外协同抗白色念珠菌的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仪器设备
        1.2 仪器设备
        1.3 试剂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复方仙鹤草联合氟康唑对外排泵功能的影响研究
        2.2 复方仙鹤草联合氟康唑对外排泵相关基因的影响研究
        2.3 复方仙鹤草联合氟康唑对细胞内ATP含量的影响
        2.4 复方仙鹤草联合氟康唑对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的影响
        2.5 复方仙鹤草联合氟康唑对细胞内ROS产生的影响研究
        2.6 复方仙鹤草对白色念珠菌蛋白质组学的影响及差异蛋白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复方仙鹤草联合氟康唑对耐药白色念珠菌的外排泵影响研究
        3.2 复方仙鹤草联合氟康唑对耐药白色念珠菌的外排泵相关基因CDR1、CDR2和MDR1转录水平的影响研究
        3.3 复方仙鹤草联合氟康唑对耐药白色念珠菌的细胞内ATP含量的影响
        3.4 研究复方仙鹤草联合氟康唑对耐药白色念珠菌的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ΔΨm的影响
        3.5 研究复方仙鹤草联合氟康唑对耐药白色念珠菌的细胞内ROS产生的影响研究
        3.6 复方仙鹤草处理后白色念珠菌蛋白组学变化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4)HIV感染者肠道真菌菌群分布及分泌物变化与肠粘膜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肠道真菌研究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黄连提取物对白念珠菌丝侵袭OPC小鼠口腔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ECR体内对白念珠菌丝侵袭小鼠口腔黏膜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菌株
        1.2 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实验动物
        1.5 主要仪器
        1.6 主要溶液配制
    2 方法
        2.1 菌液配制
        2.2 实验分组
    3 结果
        3.1 小鼠口腔黏膜感染变化
        3.1.1 小鼠症状体征
        3.1.2 口腔念珠菌鉴定及结晶紫染色
        3.2 OPC模型构建成功
        3.2.1 OPC模型小鼠口腔白念珠菌载荷量变化
        3.2.2 OPC小鼠口腔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
        3.3 黄连提取物的药效学观察
        3.3.1 黄连提取物治疗后OPC小鼠舌表观变化
        3.3.2 SEM下观察小鼠舌组织
        3.3.3 CFW染色观察药物作用后白念珠菌丝对舌组织侵袭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ECR体外对白念珠菌丝侵袭的抑制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菌株
        1.2 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培养基
        1.5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菌悬液的配制
        2.1.1 菌液培养稀释
        2.1.2 白念珠菌丝相的诱导
        2.2 XTT还原法评价白念珠菌丝代谢活性
        2.3 固体培养基上观测ECR白念珠菌落边缘菌丝生长[57]
        2.4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ECR对白念珠菌丝生长
        2.5 半固体培养基上观察白念珠菌丝生长[59]
        2.6 扫描电镜(SEM)观察白念珠菌丝形态
        2.7 荧光显微镜观察白念珠菌丝形态及活力
        2.8 qRT-PCR检测黄连提取物对白念珠菌丝侵袭素ALS3、SSA1 基因表达的影响
        2.9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ECR对 C.a菌丝代谢活力的影响
        3.2 ECR对固体平板上C.a菌落形态的影响
        3.3 ECR对半固体培养基上C.a菌丝生长的影响
        3.4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ECR对 C.a菌丝生长的影响
        3.5 ECR对 SEM下 C.a菌丝形态的影响
        3.6 ECR对荧光显微镜下白念珠菌丝形态及活力的影响
        3.7 ECR对 C.菌丝侵袭素ALS3,SSA1 基因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致谢

(6)血链球菌细菌素对白色念珠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写一览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图

(7)组氨酸激酶DRK1在申克孢子丝菌双相转换及致病性形成中的作用及黄芪抗小鼠孢子丝菌感染机制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组氨酸蛋白激酶 DRK1 基因全长的序列测定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实验结果
        1. DRK1 保守区域的扩增
        2. 两个保守区域间区的序列扩增
        3. 3’RACE 的 PCR 扩增
        4. 5’RACE 的 PCR 扩增
        5. DRK1 全长拼接序列
        6. DRK1 氨基酸序列推导
        7. 组氨酸蛋白激酶 DRK1 结构域的鉴定
        8. 孢子丝菌 DRK1 与其他真菌组氨酸激酶氨基酸序列的比对
        9. 实时定量 PCR 检测 DRK1 在菌丝相与酵母相中的表达水平
    讨论
第二部分 组氨酸激酶 DRK1 基因 RNA 干扰菌株的构建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菌株
        1.2. 质粒
        1.3. 酶和主要试剂
        1.4. 培养基
        1.5. 实验所用引物
        2. 方法
        2.1. 质粒提取
        2.2. DNA 纯化回收
        2.3.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4. 转化感受态细胞
        2.5. pCB309 的构建
        2.6. RNA 干扰载体 pCB309-PDUDT 及干扰菌株的构建
    实验结果
        1、 干扰载体构建过程中涉及到的酶切及 PCR 鉴定图
        2、 PCB301 全序列及 PCB309-PDUDT 的测序验证
        3、 确定申克孢子丝菌对潮霉素的敏感性
        4、 应用 Real Time PCR 方法进行申克孢子丝菌组氨酸激酶DRK1 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
    讨论
第三部分 组氨酸激酶 DRK1 基因功能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实验结果
        1. 组氨酸激酶基因沉默后孢子丝菌的表型变化
        2. DRK1 基因干扰对孢子丝菌菌丝相酵母相转化的影响
        3. DRK1 基因对孢子丝菌超微结构的影响
        4. DRK1-i 对细胞壁组分合成的影响
        5. DRK1 对下游调控基因的影响
        6. 动物实验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黄芪抗小鼠孢子丝菌感染机制的初探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和菌丝相cDNA消减文库的构建及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和菌丝相cDNA 消减文库的构建及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前言
    第一章 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和菌丝相细胞的获得及其总RNA 的提取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和酵母相cDNA 消减文库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和菌丝相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白念珠菌形态、胞壁多糖的结构及其免疫学活性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白念珠菌形态变化相关机制的研究
    第一节 单个氨基酸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
    第二节 pH及氧气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
    第三节 电子传递链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
    第四节 温度和二氧化碳对白念珠菌形态转换的影响及其致病性差异的初步研究
第二章 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细胞壁甘露聚糖和不溶性葡聚糖的分离和纯化、物化性质及结构分析
    第一节 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甘露聚糖的分离纯化、物化性质及结构分析
    第二节 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相不溶性葡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
第三章 真菌胞壁多糖诱导单核巨噬细胞THP-1免疫应答机制的初步研究
文献综述 白念珠菌细胞壁在其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在读期间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
会议收录摘要
致谢

(10)汉防己甲素对氟康唑抗白念珠菌菌丝相增效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1 白念珠菌的流行病学
    2 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差异
    3 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现状
    4 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5 白念珠菌钙-钙调蛋白依赖性途径的研究进展
    6 药物间联合抗白念珠菌的研究进展
    7 汉防己甲素作为增效剂的研究进展
    8 本研究的内容、创新性及其意义
第一部分 汉防己甲素对氟康唑抗白念珠菌菌丝相增效作用与外排泵基因的关系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第二部分 汉防己甲素对氟康唑抗白念珠菌菌丝相增效作用与ERG11基因的关系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1 实验菌株的来源及其特征
    2 选择白念珠菌菌丝相作为研究对象的意义
    3 氟康唑对16株白念珠菌酵母相和菌丝相MIC稳定性差异
    4 氟康唑对16株白念珠菌酵母相和菌丝相MIC数值差异
    5 Tet对16株白念珠菌酵母相和菌丝相最大非细胞毒性剂量差异
    6 Tet体内安全性以及增效药效评价
    7 常用mRNA检测方法的比较
    8 Tet处理前后对氟康唑敏感性不同的白念珠菌菌丝态外排泵基因表达的差异
    9 Tet处理前后对氟康唑敏感性不同的白念珠菌菌丝态ERG11基因表达的差异
结论
小结
缩略词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菌丝相和酵母相白念珠菌ERG1 1基因部分序列差异性的研究(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伊曲康唑联合Saps酶抑制剂利托那韦对白念珠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D]. 宋悦.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白色念珠菌通过激活炎症信号途径在小鼠模型中诱导急性肺损伤的研究[D]. 许知礼.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复方仙鹤草与氟康唑联用对白色念珠菌的抗真菌活性及机制研究[D]. 李庆松.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HIV感染者肠道真菌菌群分布及分泌物变化与肠粘膜损伤[D]. 于秋月.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
  • [5]黄连提取物对白念珠菌丝侵袭OPC小鼠口腔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D]. 牛会侠.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血链球菌细菌素对白色念珠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含量的影响[D]. 闫一梵. 佳木斯大学, 2016(12)
  • [7]组氨酸激酶DRK1在申克孢子丝菌双相转换及致病性形成中的作用及黄芪抗小鼠孢子丝菌感染机制的初探[D]. 侯彬彬. 大连医科大学, 2013(05)
  • [8]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和菌丝相cDNA消减文库的构建及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D]. 周汛. 重庆医科大学, 2010(04)
  • [9]白念珠菌形态、胞壁多糖的结构及其免疫学活性的相关研究[D]. 刘泽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10)
  • [10]汉防己甲素对氟康唑抗白念珠菌菌丝相增效机制探讨[D]. 袁绍辉. 暨南大学, 2009(09)

标签:;  ;  ;  ;  ;  

菌丝体期和酵母期白念珠菌ERG1 1 基因部分序列的序列差异研究(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