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耕不搞“拉郎撮合”

代耕不搞“拉郎撮合”

一、订单农业莫搞“拉郎配”(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宇[1](2016)在《牢牢把握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文中研究说明农业产业化是国家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准确把握农业产业化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新任务,明确工作推进思路和重点,对于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准确把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任务新形势下,面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自身成长的需求,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放眼国民经济和全球农业,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向传统功能注入新的活力。(一)更好促进农民对接市场

姚文[2](2011)在《农产品交易垂直协作模式选择研究 ——以农户鲜茶叶交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全球食品供应链的重组使食品生产由小农转向农工一体化(即合同生产和垂直一体化),把小农排斥在有利可图的贸易机会之外,并对小农的福利造成负面影响。垂直协作可以为其它公司设置进入障碍,使主要合作伙伴在交易中获得更多优势,同时可以避免加工企业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订立不平等合同占有大部分乃至全部可占用性租金,从而出现生产率增长而农民不能受益的局面。小农可以通过垂直协作,改善农业生产投入,降低农业生产和市场销售风险,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最终获得较高的收入。中国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小农经济特征非常典型。另外,垂直协作模式有很多种具体的模式。在此背景下,中国农户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垂直协作模式?怎样才能参加这样的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中国农户鲜茶叶交易为例,首先考察鲜茶叶的生产特征、交易特征,并探讨农户鲜茶叶交易的组织属性,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再回顾国内茶业经济体制演变并实证分析其对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为中国农户鲜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选择提供借鉴;然后基于实地调查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从农户微观角度,定量分析农户农产品交易垂直协作模式选择的绩效以及影响农户农产品交易垂直协作模式选择意愿的因素,最后借鉴国外主要产茶国鲜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及其形成机制,考察制约农户农产品交易垂直协作模式选择的现实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分析形成高效的农户农产品交易垂直协作模式的对策和措施,为引导农户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提高其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理论和经验依据。为了更好地研究上述问题,本论文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第一,理论分析工具方面,改造了威廉姆森交易治理模式选择的三层次框架分析模型,提出了“拓展的威廉姆森范式”,强调了制度环境对交易主体行为选择的影响以及政府作为制度的终极供给者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作为本论文的分析框架,提高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及政策建议的现实针对性。第二,在茶叶交易不同垂直协作模式选择对交易绩效的影响方面,建立了基于截面数据的半对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茶叶交易绩效与垂直协作紧密程度之间的关系。第三,在茶叶交易中垂直协作模式选择意愿影响因素方面,建立了有序多分类变量Logistic模型,提高了茶叶交易中垂直协作模式选择意愿影响因素分析的准确程度。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重要观点如下:第一章导言。着重阐述本论文研究的现实背景,引出本论文研究的问题及研究目标,界定本论文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确定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思路,交代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总结本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以及今后研究需要改进之处。第二章一般分析框架界定。综述中国小农经济体制背景下农户农产品交易效率研究的相关文献,以此作为本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回顾垂直协作问题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文献,总结、借鉴前人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的一般分析框架——扩展的威廉姆森范式。研究结果表明,小农经济体制背景下农户农产品交易效率低下,交易频率、交易成本、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等交易特征是决定农户农产品交易垂直协作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生产特征、农户家庭特征、社会资本特征、户主个人特征以及地域特征也是影响农户农产品交易垂直协作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第三章茶叶一般经济特性考察。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结合茶叶生产的基本技术要求,考察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基本特点,探讨农户鲜茶叶交易的组织属性。研究结果表明,鲜叶生产和粗制环节资产专用性强,交易频率高,并且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市场交易模式不适合于鲜茶叶交易,但何种垂直协作模式最适合于鲜茶叶交易还有待于实证检验来确定。第四章中国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的历史演变考察。回顾中国建国以来鲜茶叶交易中垂直协作模式的演变过程,实证分析茶业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对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并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解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农业产业化进程跟不上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原来由计划经济体制提供的组织功能遭遇功能主体缺位,市场化改革论为去组织化改革,农户鲜茶叶交易采用市场交易模式是没有效率的,应加强供应链管理,改变当前以市场交易模式为主的垂直协作模式,积极探索以销售合同、合作社、生产合同和垂直一体化为代表的新型垂直协作模式。第五章不同垂直协作模式的绩效考察。基于实地调查数据,从茶农收入角度考察鲜茶叶交易不同垂直协作模式的绩效。研究结果表明,紧密型垂直协作模式有利于增加茶农的绩效,生产合同模式绩效最高,市场交易模式绩效低,排斥分工与合作的未分工的垂直一体化模式绩效最低。第六章茶叶交易中垂直协作模式选择意愿影响因素考察。基于实地调查数据,以Williamson交易成本理论为指导,并合理借鉴其它学者交易成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成果,考察影响茶农鲜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选择意愿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是茶农鲜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选择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农户的生产特征、家庭特征和个人特征以及社会资本特征,对他们选择垂直协作模式的意愿也有一定影响。特别是由小农经济体制导致的生产规模过小引起的兼业化、副业化等因素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茶农选择紧密型垂直协作模式。第七章国外主要产茶国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考察。横向对比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以及日本等世界主要产茶大国和茶业经济发达国家茶农的鲜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总结鲜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选择的规律,为设计中国农户鲜茶叶交易最优垂直协作模式选择机制提供经验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小规模茶园选择以政府交易为主导的、特殊的、复合型的治理结构,这些国家鲜茶叶交易基本上不存在纯粹的市场交易模式。第八章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选择机制分析。基于实地调查数据,针对农户选择绩效最高的生产合同模式面临的现实障碍,设计相应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小农经济体制下茶农原子化、茶叶生产细碎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时间短、实力弱,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差是阻碍农户选择生产合同模式的根本现实障碍。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把生产合同引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中,建立以合作社为中介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制度创新为该模式的推行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并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相互持股,进行战略投资。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对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和提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毕红卫[3](2008)在《湖南金健米业有限公司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粮食产业化经营是粮食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近年来,各级政府把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提到了突出位置,粮食产业化经营也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对粮食产业发展经营问题的应用研究仍很薄弱。论文从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粮食产业化经营现状入手,指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虽然在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造成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效益不明显,在社会经济中的贡献不大。对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粮食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和分析研究后,认为制约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因素,主要有7个方面:自然客观条件的限制;粮食加工业的实际市场准入门槛低;缺乏全省整体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长远谋略;市场与物流体系较为薄弱;粮食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产业政策缺乏的稳定性、连续性与整体性;政府在政企关系上还存在着不符合市场运作。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推进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对策:一是拓展基地,优化种植结构,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建立稳固生产基地,推广优质稻,发展杂粮生产,完善直补政策等方面着手,提高粮食的持久生产能力。二是坚持品牌战略,打造产业龙头。三是培育产业集群,实施梯度开发。要着眼整体布局,突出省会重点,注重发展层次,实施梯度开发。四是发展现代物流,打造粮食流通快速通道。要以现有批发市场为基础,建设物流园;以市场为导向,打造跨省通道;以现有粮食仓储为基础,加强设施建设;以城市城镇为节点,建立粮食供应网络。五是转变产业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六是加快制度创新,确保产业持久发展。从利益联结、企业经营、风险防范、户销协作、行业自律等几个方面注重培养内生机制。七是完善政策扶持体系,为产业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包括财政扶持,税收减免,收费减免,信贷服务等环节的政策支持。八是转变政府职能,围绕科技、中介、信息等方面构建产业发展急需的服务体系。

白萍[4](2008)在《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农业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达国家农业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之所以很高,从一定意义上说是采用了高效率和规范的产业组织模式以及现代企业制度。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我国的农业产业正在努力加速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已被确定为一项重要的政策。新疆处于我国西北边陲,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新疆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晚,作为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载体的各类农业产业组织不仅发展程度与内地沿海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且在发展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改革和完善新疆目前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提高新疆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快新疆农业产业化进程,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包括以下研究内容: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首先对本文所涉及的一些相关概念做了界定,包括农业产业组织的内涵、农业产业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关系、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分类;其次,论述了相关理论,包括:交易费用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和利益分配理论,并运用各理论剖析了有关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兴起、发展和创新的相关内容。第三章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总体分析。介绍了新疆农业产业发展概况;回顾和评析了建国后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历史变迁轨迹和绩效;分析和归纳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绩效分析与比较。采用案例法、比较法等对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包括农户经纪人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公司企业带动型的运行机制、运行绩效进行了评析。其中,以不同利益联结机制下“公司+农户”模式为例,运用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述了不同利益机制下的组织制度的绩效存在明显差异。第五章发达国家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发展经验与启示。分别介绍了美国、法国、日本三个发达国家(也是大、中、小型世界农业的代表国家)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及其发展特点,从各国在不同条件下的主导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发展经验中得出农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在国外“农工商一体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是各种利益机制的核心问题,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及其利益机制的选择、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等启示。第六章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思路和动力源泉。针对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自身存在的种种弊端,在借鉴国内外农业产业组织模式成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以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作为解决新疆农业产业组织问题的突破口和创新的关键点,讨论了合理利益机制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阐述了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政策框架,提出了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思路和原则,并探讨了农业产业组织创新过程中不同主体的动力源泉。第七章新疆新型农业产业组织目标模式的构建。构建了新疆农业产业化初级阶段复合型“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以及产业化成长阶段的主导模式——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对两类模式的优越性、形成途径、可行性进、适合阶段、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第八章提出了加快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发展的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本部分在阐述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创新和发展中政府职能定位和主要作用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加快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发展的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

李莲叶[5](2007)在《订单农业合同违约问题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订单农业合同让分散的小农户与变化莫侧的大市场实现了对接,既解决了农户卖难的问题,又解决了企业所需原料的问题,可谓互利互惠,但实践中合同履约率却很低,其原因主要有合同主体法律意识和信誉意识差、合同本身不规范、不合理以及政府干预、立法欠缺、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应对此进行必要的法律规制。

刘丽[6](2006)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农业产业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一体化本质相同,简单地说,是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方式。我国农业产业化实践,从80年代中期开始萌动发展至今,对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了多种产业化组织形式,其中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有两种:龙头企业带动型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是我国农业产业化最普遍的组织形式,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民的自助联合组织,能够真正代表农民利益,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基本发展方向。 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主体利益联系比较松散,未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几乎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的通病。归根结底,这是由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健全造成的。 本文侧重于对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的主要方面——投入机制、利益机制和约束机制进行研究,较深入地分析了存在于投入机制和利益机制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并揭示了投入机制、利益机制和约束机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随后具体分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典型代表——塞飞亚集团公司与蒲江杂柑合作社的产业化组织运行机制,得出健全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的有益启示:只有在遵循农业产业化运行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农业产业化的长效投入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利益机制及约束机制,才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保障农业产业化的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

童北海[7](2005)在《订单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文中指出

游根杰[8](2005)在《如何减小订单和营销的风险——访农业部农垦局副局长丁力》文中认为订单农业应是一种科学的东西,它要有各种各样的配套;订单不能拉郎配,在运作订单农业时,对农民也要有选择,在订单的合同上要有防备风险的办法和规定,要有制约的杀手锏,如抵押、担保、惩罚性的措施等。 营销是市场经济中最困难的一件事,最具风险的一件事,也是最具魅力的一件事;做好了营销,一个企业基本上就算是合格的,对于农垦企业更为如此。

瞿艳平,田宗之[9](2004)在《订单农业问题的思考》文中提出订单农业是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民群众和广大农村工作者为解决农村经济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而提出来的,是一种符合市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效农业,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类型,实践中也发挥出了诸多积极作用,要促进其进一步健康发展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胡新良,瞿艳平[10](2004)在《订单农业问题初探》文中研究指明订单农业是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 ,农民群众和广大农村工作者为解决农村经济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而提出来的。是一种符合市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效农业 ,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类型。实践中也发挥出了诸多积极作用。要促进其进一步健康发展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订单农业莫搞“拉郎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订单农业莫搞“拉郎配”(论文提纲范文)

(1)牢牢把握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准确把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任务
    (一) 更好促进农民对接市场
    (二) 更好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三) 更好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四) 更好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要有新作为
    (一) 更新发展理念
        1. 要坚持遵循市场规律, 让市场“说话”, 鼓励龙头企业有序竞争、优胜劣汰, 尊重市场主体自主选择适宜的对接模式。
        2. 要坚持改革创新, 注重发挥农业产业化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的创新作用, 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
        3. 要坚持融合发展, 妥善处理好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积极探索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机制。
        4.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 注重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 推进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
    (二) 转变发展方式
        2. 要鼓励业态创新, 顺应“互联网+”大潮, 支持龙头企业积极运用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平台技术, 发展生鲜电商、定制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
        3. 要加强人才培训, 老板是龙头企业转型升级的“总开关”, 加大对老板们的培训力度, 让他们开阔视野、增强能力, 成为龙头企业转型升级的“领头雁”。
        4. 要推进绿色发展, 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 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优质、生态农产品基地, 加大农产品加工副产品及其有机废弃物的利用开发,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 创新联结机制
    (四) 为全面小康做贡献
三、强化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措施
    (一) 提高对形势的认识和把握
    (二)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3. 在经营行为上, 龙头企业和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采用什么方法生产和加工、流通到哪里、价格是多少等等, 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 都不得进行干预。
        4. 在带动模式上, 充分尊重经营主体的意愿, 不能搞拉郎配, 强制推进产销对接, 向龙头企业摊派扶贫、增加就业、流转土地、收购农产品等任务, 增加企业负担。
        5. 在纠纷处理上, 要尊重当事各方的市场主体地位, 切实保障农民、龙头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
    (三)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农产品交易垂直协作模式选择研究 ——以农户鲜茶叶交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农户
        1.2.2 农产品
        1.2.3 大宗茶和名优茶
        1.2.4 交易
        1.2.5 治理结构、治理模式与垂直协作模式
        1.2.6 绩效
    1.3 研究假设
        1.3.1 信息不对称
        1.3.2 有限理性
        1.3.3 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1.4 研究思路及结构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结构框架
    1.5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5.1 数据来源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可能创新及不足之处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不足之处与展望
第2章 农产品交易垂直协作模式选择:一个分析框架
    2.1 农产品交易效率的相关文献综述
    2.2 垂直协作模式选择问题的相关理论回顾及文献综述
        2.2.1 垂直协作模式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产权理论
        2.2.4 交易治理模式选择的三层次框架分析模型
        2.2.5 农产品交易垂直协作模式选择
    2.3 以农户为起点的垂直协作模式选择行为分析—交易成本分析范式
        2.3.1 农产品交易
        2.3.2 "敲竹杠"
        2.3.3 组织成本
        2.3.4 垂直协作模式选择
    2.4 拓展的威廉姆森范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茶叶的一般经济特性考察—基于交易成本视角
    3.1 茶叶生产的一般特性
        3.1.1 茶树的生理特征
        3.1.2 茶叶的采摘
        3.1.3 鲜茶叶的物理性状与制茶品质的关系
    3.2 茶叶的交易特征
        3.2.1 资产专用性
        3.2.2 交易频率
        3.2.3 不确定性
    3.3 茶叶交易的组织属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演变的历史考察
    4.1 计划经济时期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选择
        4.1.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
        4.1.2 计划经济时期(1953~1984)
    4.2 市场化改革后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的演变
        4.2.1 原有模式的不足
        4.2.2 鲜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的转变
        4.2.3 茶叶流通体制改革
    4.3 茶叶交易中的主要垂直协作模式
    4.4 市场化改革对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4.4.1 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
        4.4.2 方法与程序
        4.4.3 计量结果及其解释
        4.4.4 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茶叶交易不同垂直协作模式绩效的实证分析
    5.1 茶叶交易不同垂直协作模式绩效的影响因素的假设
        5.1.1 垂直协作模式绩效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5.1.2 茶农茶叶生产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
    5.2 影响茶农茶叶生产经营绩效的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
        5.2.1 模型的建立
        5.2.2 变量描述性分析
        5.2.3 估计结果及其分析
    5.3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6章 茶叶交易中垂直协作模式选择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1 茶农对垂直协作模式选择意愿的理论模型构建
        6.1.1 理论模型
        6.1.2 茶农垂直协作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的假设
    6.2 计量模型
    6.3 计量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7章 国外主要产茶国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考察
    7.1 印度的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
        7.1.1 印度茶业经济概况
        7.1.2 政府对茶业经济的管理
        7.1.3 印度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
        7.1.4 结论
    7.2 肯尼亚的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
        7.2.1 肯尼亚茶业经济概况
        7.2.2 政府对茶业经济的管理
        7.2.3 肯尼亚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
        7.2.4 结论
    7.3 斯里兰卡的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
        7.3.1 斯里兰卡茶业经济概况
        7.3.2 斯里兰卡政府对茶业经济的管理
        7.3.3 斯里兰卡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
        7.3.4 结论
    7.4 日本的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
        7.4.1 日本茶业经济概况
        7.4.2 日本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
        7.4.3 结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选择机制分析
    8.1 茶农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选择意愿与现实选择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8.1.1 茶农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选择意愿与现实选择的差异
        8.1.2 制约茶农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现实选择的因素
        8.1.3 生产合同仍是茶农最现实的选择
    8.2 完善茶叶交易生产合同模式的机制分析
        8.2.1 生产合同模式的类型及其稳定性
        8.2.2 茶叶交易垂直协作模式选择的分析框架模型
        8.2.3 现实的茶叶交易的组织属性与生产合同模式不匹配
        8.2.4 茶叶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
        8.2.5 营造与生产合同模式相匹配的制度环境
        8.2.6 鼓励合作社与生产企业相互持股
    8.3 本章结论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含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附录 茶(鲜)叶生产者调查问卷
致谢

(3)湖南金健米业有限公司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简述
    2.2 国内研究现状简述
3 金健米业公司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3.1 金健米业公司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现状
    3.2 金健米业公司粮食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 制约金健米业公司粮食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因素
    4.1 自然条件的限制
    4.2 粮食加工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低
    4.3 缺乏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长远规划
    4.4 物流体系较为薄弱
    4.5 体制与机制问题
    4.6 产业政策缺乏的稳定性、连续性与整体性
    4.7 政府在政企关系上还存在着不符合市场运作
5 推进金健米业公司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5.1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5.2 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产业龙头
    5.3 实施梯度开发策略
    5.4 发展现代物流打造粮食流通快捷通道
    5.5 转变产业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5.6 加快粮食产业方面制度创新
    5.7 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5.8 发展金健米业公司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局限性
    6.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1 论文可能的创新
        1.5.2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范畴界定
        2.1.1 农业产业组织的内涵
        2.1.2 农业产业组织与农业产业化组织
        2.1.3 农业产业组织的分类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交易费用理论
        2.2.3 不完全契约理论
        2.2.4 利益分配理论
第三章 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总体分析
    3.1 新疆农业产业概况
    3.2 建国后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历史变迁与评析
        3.2.1 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
        3.2.2 人民公社的形成
        3.2.3 家庭承包责任制----农业产业组织微观主体的重塑
        3.2.4 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及给我们的启示
    3.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发展
        3.3.1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转折点
        3.3.2 新疆主要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类型与发展特点
        3.3.3 新疆各类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第四章 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绩效分析与比较
    4.1 农户经纪人(农业大户)带动型:“农户经纪人(大户)+农户”模式
    4.2 专业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农户”模式
    4.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
    4.4 公司企业带动型:“公司+农户”模式
        4.4.1 买断型“公司+农户”模式
        4.4.2 合同型“公司+农户”模式
        4.4.3 不同利益联结类型的“公司+农户”模式组织制度绩效比较
第五章 发达国家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经验借鉴
    5.1 发达国家主要农业产业组织模式
        5.1.1 美国农业产业组织模式
        5.1.2 法国农业产业组织模式
        5.1.3 日本农业产业组织模式
    5.2 发达国家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发展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5.2.1 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创新和选择要符合当地农业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
        5.2.2 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有重要作用
        5.2.3 合作社对于小农众多的国家有特殊意义
        5.2.4 合理的利益机制是各种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健康发展的前提
        5.2.5 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是各类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健康发展的保障
第六章 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思路和动力源泉
    6.1 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切入点
        6.1.1 农户追求经济利益加入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模型
        6.1.2 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是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切入点
        6.1.3 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利益机制的影响因素
    6.2 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政策框架
        6.2.1 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前提条件
        6.2.2 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方向要求
    6.3 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6.3.1 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总体思路
        6.3.2 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原则
    6.4 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动力源泉
        6.4.1 农业宏观管理主体参与创新的动力—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
        6.4.2 农业微观主体参与创新的动力—利益驱动
第七章 新疆新型农业产业组织目标模式构建
    7.1 新疆新型农业产业组织目标模式之一:复合型“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
        7.1.1 复合型“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的运行机制
        7.1.2 复合型“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的优越性
        7.1.3 复合型“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在新疆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7.1.4 复合型“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的形成途径
        7.1.5 复合型“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的适用阶段
        7.1.6 复合型“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的发展趋势
    7.2 新疆新型农业产业组织目标模式之二:股份合作经济组织
        7.2.1 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特点
        7.2.2 农业产业化初级阶段条件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优越性
        7.2.3 在农业产业化初级阶段条件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作用
        7.2.4 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在新疆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7.2.5 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7.2.6 新疆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途径
        7.2.7 股份制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前景
        7.2.8 股份制合作经济组织的适用阶段
        7.2.9 股份制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 加快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发展的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
    8.1 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创新和构建中政府的职能定位和作用
    8.2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为各类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发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8.3 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积极给予政策支持
    8.4 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吸引二、三产业企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
    8.5 合理推进和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5)订单农业合同违约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订单农业合同的主体
    1.农户
    2.龙头企业
    3.其他主体
        (1) 合伙或者联营组织。
        (2) 农业经纪人。
        (3) 农民协会。
二、订单农业合同的违约及原因分析
三、订单农业合同的法律规制
    1.强化农户的主体地位并增加对其约束
    2.强化对龙头企业的约束
        (1) 建立订单农业合同的审查、备案制度。
        (2) 建立龙头企业准入鼓励制度。
        (3) 建立龙头企业的约束机制。
    3.订单农业合同风险问题的规制
    4.利用期货市场规避订单农业风险
    5.农业保险
    6.期权制度的引入
    7.订单农业合同质量问题的解决

(6)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1.3.1 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意义
    1.4 主要观点、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综述
    2.1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特征
        2.1.1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2.1.2 农业产业化的特征
    2.2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简介
    2.3 农业产业化的缘起背景和发展条件
        2.3.1 农业产业化的缘起背景
        2.3.2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条件
    2.4 我国推行农业产业化的意义
    2.5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异同
        2.5.1 中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比较
        2.5.2 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形式
        2.5.3 农业一体化发展的国际经验及若干启示
第三章 我国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3.1 农业产业化的投入机制
    3.2 农业产业化的利益机制
        3.2.1 利益机制的构成
        3.2.2 利益机制的地位及确立原则
        3.2.3 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及利益机制
    3.3 农业产业化的约束机制
    3.4 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章 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4.1 农业产业化投入机制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4.1.1 农业产业化投入机制中的问题
        4.1.2 建立农业产业化长效投入机制的对策建议
    4.2 农业产业化利益机制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4.2.1 龙头企业带动型组织利益机制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4.2.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4.3 农业产业化约束机制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4.3.1 农业产业化约束机制中的问题
        4.3.2 健全农业产业化约束机制的对策建议
第五章 横向一体化的案例——“塞飞亚”的发展之路
    5.1 内蒙古塞飞亚集团公司概况
    5.2 “公司+农户”形式的组织运行机制
    5.3 “塞飞亚”的发展启示
第六章 纵向一体化的案例——蒲江杂柑合作社
    6.1 蒲江杂柑合作社概况
    6.2 蒲江杂柑合作社的运行机制
    6.3 蒲江杂柑合作社的发展启示
第七章 我国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展望
    7.1 运行机制成熟与否的衡量标准
    7.2 建立监督机制,完善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7.3 运行机制的建立和组织形式的选择遵循实事求是原则
    7.4 创新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
注释
参考文献

(8)如何减小订单和营销的风险——访农业部农垦局副局长丁力(论文提纲范文)

订单农业要服从市场经济规律
避免农民套企业,企业套农民
农垦企业营销的“四大缺口”
找准农垦企业营销的突破口

(9)订单农业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订单农业的内涵、特征及作用
二、发展订单农业的建议

四、订单农业莫搞“拉郎配”(论文参考文献)

  • [1]牢牢把握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J]. 张红宇. 黑龙江粮食, 2016(05)
  • [2]农产品交易垂直协作模式选择研究 ——以农户鲜茶叶交易为例[D]. 姚文.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4)
  • [3]湖南金健米业有限公司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毕红卫. 西北大学, 2008(10)
  • [4]新疆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研究[D]. 白萍. 石河子大学, 2008(12)
  • [5]订单农业合同违约问题分析[J]. 李莲叶. 农村经济, 2007(07)
  • [6]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研究[D]. 刘丽. 合肥工业大学, 2006(04)
  • [7]订单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J]. 童北海. 老区建设, 2005(04)
  • [8]如何减小订单和营销的风险——访农业部农垦局副局长丁力[J]. 游根杰.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05(06)
  • [9]订单农业问题的思考[J]. 瞿艳平,田宗之. 江汉论坛, 2004(11)
  • [10]订单农业问题初探[J]. 胡新良,瞿艳平.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03)

标签:;  ;  ;  ;  ;  

代耕不搞“拉郎撮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