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坡地茶园蒸腾速率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红壤坡地茶园蒸腾速率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一、红壤坡地茶园蒸腾速率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栋,岳伶俐,吴友杰,王辉[1](2021)在《长沙丘陵区油茶林地土壤蒸发的时空变化》文中指出2019年4—9月,采用微型蒸渗仪测定长沙丘陵区油茶林地土壤蒸发量;利用ETgage模拟蒸散仪监测林地局部蒸散量,对比分析长沙丘陵地区土壤蒸发量的时空变化,探讨土壤蒸发随气象因素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长沙丘陵区油茶林土壤蒸发总量约为192.15 mm,日均为1.05 mm;不同空间位置上,阳面、绝对阴面、相对阴面的土壤蒸发量依次减少,平均值分别为1.14、0.98和0.94mm/d;空气温度、地温、风速、太阳辐射强度、空气相对湿度对前期(4—5月)土壤蒸发量的影响依次减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强度、地温、风速对中期(6—7月)土壤蒸发量的影响依次减小,地温、太阳辐射强度、空气温度、风速、空气相对湿度对后期(8—9月)土壤蒸发量的影响依次减小;前期土壤蒸发量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较小,中期、后期土壤蒸发量与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显着正相关,土壤蒸发前缘主要发生于0~5 cm土层;长沙丘陵区油茶林地局部蒸散量约为2.12mm/d,局部油茶树蒸腾量约为1.11mm/d,ETgage所测局部蒸散量与微型蒸渗仪测得的蒸发量变化趋势大体相同,且两者呈显着正相关。

方林发[2](2020)在《豆科绿肥替代化肥对柑橘氮素营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首先通过文献调研(收集了97篇中外文献,获得520组数据),采用Meta分析研究了果园绿肥覆盖对果实产量、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含量、Vc含量和酸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南方柑橘园间作豆科绿肥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培试验研究了不同绿肥替代化学氮肥对柑橘幼苗生长发育及氮素吸收的影响;同时用15N标记的豆科绿肥替代不同比例氮肥(0%、25%、50%、75%、100%),定量了豆科绿肥还田后向柑橘转移的氮量;最后,选择南方典型柑橘-三叶草间作系统,采用分根模拟试验,通过15N示踪技术量化了三叶草通过共用菌丝网络从绿肥向柑橘的氮转移量,以期为柑橘园定量绿肥替代化肥比例以及果园清洁生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Meta分析表明,果园绿肥覆盖对果实产量无显着影响,但是显着改善了果品品质,其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含量、Vc含量,分别提高了16.0%、6.7%、6.8%,果实酸度降低了11.9%。果园绿肥覆盖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因气候条件、生草、残茬覆盖、生草类型、生草和覆盖年限等不同而存在差异,当年均气温高于20°C、年均降水量超过800 mm,果园绿肥覆盖可显着提高果实产量,该差异主要是由于绿肥覆盖改善了果园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不同生草类型对果实产量影响不同,禾本科植物可能和果树竞争水分和养分,从而导致果实产量降低;而豆科植物显着提高了果实产量和单果重。相比盛果期果树,果园绿肥覆盖更有利于幼年挂果树果实品质提升;果园生草比残茬覆盖更能提高果实品质,特别是豆科植物可显着提高果实品质,而禾本科植物对果实品质指标并无显着影响。相关性结果表明豆科植物和残茬覆盖通过改善土壤温度、水分和养分状况,间接改善果实品质。(2)在等养分投入条件下,绿肥替代化肥可显着提高柑橘茎粗、株高和各器官生物量。以绿肥氮100%替代化学氮肥处理的柑橘总生物量最高,较单施化肥处理提高了80%,并随着绿肥替代氮肥比例增加,柑橘根系、新梢和新叶生物量随之增加。绿肥替代氮肥提高了柑橘根系长度、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主要是促进了柑橘细根(径级<2.5 mm)的生长发育和提高了柑橘根系活力。绿肥替代氮肥提高了柑橘叶片蒸腾作用、气孔导度,降低了胞间CO2浓度而提高了叶片净光合作用,促进了柑橘生长。由于浓缩效应,单施化肥处理柑橘根系、茎秆、新梢和新叶氮含量显着高于其它绿肥替代氮肥处理,但是氮吸收累积量低于其他绿肥替代处理。绿肥替代化学氮肥处理随着绿肥替代比例的增加,各器官氮累积吸收量随之增加;其中以全量绿肥替代氮肥处理柑橘的氮累积吸收量最高,较全施氮肥提高了53.5%。绿肥替代氮肥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绿肥替代氮肥在减少化学氮肥投入时,也增加了有机物质投入,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为柑橘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3)利用15N同位素标记豆科绿肥研究了豆科绿肥向柑橘的氮转移量,结果表明,在绿肥还田阶段,随着绿肥替代氮肥比例的增加,柑橘吸收的氮素中来自绿肥氮的贡献越多,均以100%替代比例最高,绿肥翻压和覆盖还田可向柑橘分别提供43.98%和27.01%的氮;绿肥翻压替代75%氮肥增加了柑橘氮素向根系分配,相应降低了向叶片的分配;而绿肥覆盖方式下不同绿肥替代氮肥比例对柑橘氮素分配无显着差异,柑橘叶片、茎秆、根系氮分配率分别为60%、20%、20%。绿肥替代氮肥显着提高了柑橘生物量,主要是提高了柑橘茎秆和叶片生物量,以绿肥替代75%和100%处理生物量最高。不同绿肥还田方式中,绿肥覆盖方式下柑橘生物量高于绿肥翻压方式。(4)豆科绿肥三叶草-丛枝菌根真菌-柑橘系统氮素固定及转移研究结果表明,在柑橘与三叶草绿肥共生阶段,三叶草中31.28%氮来自共生固定,每年可固定46.92 kg N/ha,且提高了三叶草和其邻近柑橘的氮累积量。经过2周15N同位素标记后发现,三叶草通过共用菌丝网络途径向柑橘转移了1.83-1.93%的氮,其中叶片最高(3.31%),茎秆次之(2.47%),根系最低(0.41%)。双接种根瘤菌和菌根真菌提高了三叶草向柑橘氮转移量。综上所述,柑橘园绿肥还田能显着提高柑橘幼苗生长和养分吸收,在等养分条件下,随着绿肥还田比例即替代化肥比例的增加柑橘幼苗的生长量和养分吸收量提高,绿肥翻压和覆盖还田处理柑橘吸收的氮素大约40%和27%来自于绿肥。柑橘园种植三叶草绿肥大约每年可固定46.92 kg N/ha,绿肥固定的氮大约有2%通过共用菌丝网络途径转移给柑橘。因此在柑橘园种植豆科绿肥并还田是实现柑橘园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的重要途径。

靳姗姗[3](2019)在《典型农艺措施对山地旱作枣林土壤水分及枣树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干旱缺水是限制我国黄土丘陵区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该区地下水埋深较深,降水是当地植被生长的唯一水分来源。黄土丘陵区地形沟壑纵横,土壤侵蚀严重,为此国家采取重多植被建设工程。然而随着植被种植面积增加,该区降水量已难以维持其正常生长,导致深层土壤水分逐渐被过度消耗,形成大面积土壤干层。枣树作为当地一种抗旱性较强的经济林树种,其林地也出现了严重的土壤干燥化问题,给枣树正常生长造成障碍。针对该地区普遍存在的土壤干化问题,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陕北米脂县山地矮化密植枣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覆盖,修剪,以及覆盖结合修剪等几种典型农艺措施对枣林土壤水分及枣树生长的影响,来探索提高黄土丘陵区旱作枣林水分利用效率的新途径,以期为山地枣林土壤干层治理及枣林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黄土高原人工林地防治深层土壤干化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与技术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与裸地相比,白色地膜和地布覆盖均可改善枣林土壤水热条件。试验期间白色地膜(16.7%)和地布覆盖(16.5%)土壤平均含水率(050cm)分别较裸地提高3.9%,3.7%,但两者差异不显着(P<0.05)。050cm土层温度表现为,冬季(11-次年2月)地布覆盖增温效果最好,土壤平均温度分别较白色地膜和裸地增加0.5℃和0.8℃;而春夏秋三季(3-10月)白色地膜增温效果最好,土壤平均温度分别较地布和裸地增加0.5℃和0.9℃。覆盖的增温作用使冬季土壤冻结时间延迟,融解时间提前,其中地布较裸地土壤冻融时间缩短711天,白色地膜缩短34天。综合考虑,地布覆盖不仅保墒效果略低于白色地膜,而且能控制地温稳定变化,同时具有成本低,使用年限长及防止杂草生长等特点,因此更适用于旱作山地果园管理中。(2)在2012-2015年四个枣树生育期,试验采取的轻度,中度和重度修剪枣林土壤水分均高于对照(当地枣林普通修剪强度),土壤平均储水量(0300cm)分别较对照增加6.218.2mm,14.340.0mm,24.263.2mm。修剪降低了枣林地土壤水分亏缺量和亏缺度,提高了土壤可再供水量。试验期间平均降雨量高于多年平均降雨量,如果按照多年平均降雨量计算,对照,轻度和中度修剪枣林地土壤储水量变化量分别为-58.8mm,-38.7mm,-11.8mm,土壤水分均出现亏缺,而重度修剪枣林土壤储水量变化量为8.6mm,土壤水分得到补给。(3)修剪可促进枣树叶片增大,有利于提高枣吊数量、单果重,降低果叶比。轻度,中度和重度修剪枣林产量明显高于对照,而耗水量低于对照。综合分析枣林产量和耗水量可知,修剪提高了枣林水分利用效率,轻度,中度和重度修剪分别是对照的1.01.2,1.01.3,1.21.6倍。考虑到研究区枣林已经出现土壤干化情况,重度修剪枣林不仅土壤平均储水量最高,在多年平均降雨量水平下能达到土壤水分正平衡状态,而且水分利用效率也最好,还能获得可观产量(四年年均产量达到9000 kg ha-1左右),因此推荐重度修剪强度作为旱作山地枣林主要推广措施。(4)本研究经过一个干旱年和三个丰水年,结果表明覆盖结合修剪和对照枣林深层土壤水分改善深度分别为480cm和260cm。试验结束时,覆盖结合修剪枣林200500cm土层土壤水分已由二级重度干化转变为一级重度干化水平,而对照枣林仍全部处于二级重度干化程度。(5)覆盖结合修剪(地布+重度修剪)措施在旱作枣林中是一项新措施,能够同时减少土壤蒸发和降低植被蒸腾耗水,更大限度地减少了土壤水分的损失和消耗,有利于保证树体在干旱环境下的生长。该农艺措施能够调节枣树各生长指标变化,与对照相比可提高枣树产量,降低枣林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覆盖结合修剪:2.052.28kg m-3;对照:1.591.79 kg m-3),有效控制了枣林土壤干化,有望实现旱作山地枣林的可持续经营。

朱秀群,侯士田,蓝芙宁,董军,魏国孝,刘鹏,周琳琳,李衍青[4](2019)在《土壤水分对玉米蒸腾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用水短缺问题,以节水灌溉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目标,利用包裹式茎流计对甘肃省会宁县玉米的蒸腾进行连续观测,并同步监测玉米地不同埋深下的土壤水势、土壤含水率及周围气象因子,研究土壤水分对玉米蒸腾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玉米蒸腾速率的日变化情况大致相同,均呈"几"字型的变化曲线。(2)不同埋深下土壤水势及含水率的日变化幅度不大,均呈缓慢下降趋势。土壤水势及含水量在晴天的变化情况比阴雨天的对称性更好;7月至8月,气温升高,玉米蒸腾耗水增加,土壤水势及含水率逐渐下降,20 cm深处的土壤水势变化幅度最大;20~30 cm深处的土壤水势与蒸腾速率的相关性稍好于10~20 cm深处的土壤水势与蒸腾速率的关系,这主要跟玉米的根系分布有关;各埋深下土壤水势与玉米蒸腾累积量的相关性都呈极显着正相关;30 cm埋深处土壤水分对蒸腾作用的影响比5 cm深处土壤水分对蒸腾作用的影响大。(3)对比发现蒸腾速率与土壤水势的相关性比与土壤含水率的好。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是影响玉米蒸腾耗水差异的重要原因。

刘自强[5](2019)在《华北地区典型林木水分运移过程与利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华北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华北平原重要的生态屏障,森林生态系统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是华北地区森林植被建设的关键问题。为了研究华北地区森林系统水分运移过程与利用机制,本文分别以北京山区优势造林树种侧柏、栓皮栎和张北高原区主要防护林树种小叶杨为研究对象,通过降水量梯度控制试验,基于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定量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树木对水源的吸收比例,并利用长期定位观测的TDP、HRM数据和气象数据,对华北地区主要林分的水分运移、利用和平衡过程进行研究,力求揭示华北地区林木水分运动机制,为华北地区的森林植被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无降水处理区的各层土壤含水量(SWC)不随季节变化,各层SWC的均值大小顺序为 80-100 cm>60-80 cm>40-60 cm>0-20 cm>20-40 cm。在有降水处理的区域,降雨后,各层SWC对不同降雨量的响应程度不同,0-20 cm和20-40 cm的SWC对小于10 mm的降水响应敏感,中层40-60 cm、60-80 cm对小于10 mm的降水响应不显着,而80-100 cm 土壤对小于10 mm的降水无响应。10-20 mm的降水能显着增加40-60 cm、60-80 cm的SWC,但对深层80-100 cm的SWC无显着影响。超过20 mm的降水能渗透到80-100 cm,能增加80-100 cm的SWC。无降水区域土壤水的δ2H和δ180无明显季节波动变化,五个层次土壤水的δ2H和δ180围绕均值在上下波动;一半降水条件、自然降水条件和二倍降水条件下各层土壤水的δ2H和δ18O值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变大,旱季的δ2H和δ18O值大于雨季。泉水的δ2H和δ180值相对稳定,其变化范围分别-73.5‰~-68.18‰和-10.84‰~-9.79‰。(2)在无降水条件下,侧柏主要利用地下水和60-100 cm土壤水,对这两层水源的吸收比例分别为28.2-38.3%和22.1-39.6%,且随季节变化不明显;栓皮栎对各层土壤水源的吸收比例较均衡。在一半降水区和自然降水区的旱季,侧柏以利用60-100 cm 土壤水和地下水为主,对两个水源吸收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6.6-30.1%和26.3-30.6%;雨季侧柏对降水反应敏感,吸收地下水、0-20 cm和60-100 cm的土壤水,对这三者水源的利用比例分别为23.7-30.5%、21.6-26.8%和25.5-26.6%;雨季栓皮栎的主要水源逐渐向深层土壤转移。在整个观测期,60-100 cm 土壤水和地下水均为栓皮栎主要水源之一,在二倍降水区,随着降水逐渐增加,侧柏的水分来源从深层水逐渐向浅层水过渡,而栓皮栋的对地下水和深层60-100 cm 土壤水分的利用也逐渐增大。(3)随着杨树退化程度的严重化,对应退化样地的土壤含水量越低,土壤氢氧同位素值逐渐变大,分馏效应明显。小叶杨根系呈“伞”状分布,其根系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分别能伸展240 cm和200 cm。小叶杨根系具有“二态”结构特征,它能吸收多个水源层的土壤水分。随着小叶杨退化程度的加重,小叶杨对深层土壤水的利用比例降低,对表层土壤水分的利用率升高。正常生长条件下的小叶杨倾向吸收利用深层土壤和水分含量高的水源,处于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的小叶杨更倾向于从浅层土壤中吸收水分,但表层湿度变化较大且湿度较低,水分供应不足可能是小叶杨退化的主要原因。(4)在整个生长季,侧柏和栓皮栎的液流速率在典型晴天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生长季内阔叶林的液流速率大于针叶林,雨季的液流速率要大于旱季。自然条件下的液流通量为干旱条件下的液流通量高3倍左右,主根处的液流通量小于胸径处的液流通量但大于侧根处的液流通量。侧柏和栓皮栎液流速率与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的相关性较好,与风速相关性不显着。自然条件下侧柏侧根在观测期内的液流仅在8月末期的几天出现逆向液流,其余时间为正向液流;干旱条件下侧根处逆向液流的通量要高于正向液流的通量。(5)侧柏和栓皮栎液流在相同月份的时滞时间不一样,侧柏对辐射和VPD依赖的时滞时间高于栓皮栎,两个树种的树干液流与VPD和辐射拟合的R2随时滞时间呈单峰曲线变化。侧柏和栓皮栎的光合速率在各个月份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其在日内都呈“M形”变化,分别在10:00和14:00达到第一次和第二次峰值;栓皮栎的在日内均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单峰“凸”形曲线变化。侧柏和栓皮栎的光合速率在雨季的峰值均大于其在旱季的峰值。侧柏蒸腾速率和栓皮栎蒸腾速率与辐射和VPD均呈正相关,侧柏光合速率和栓皮栎光合速率与辐射和温度均呈正相关。(6)侧柏和栓皮栎的夜间液流均用水树干储水,树干储水量随季节呈波动变化,旱季储水量小于雨季,非晴天储水量小于晴天。从3年水量平衡来看。侧柏的逆向液流量、蒸腾耗水量、光合用水量和树干储水量占整个液流通量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26%、91.16%、8.84%和6.37%。栓皮栎的蒸腾耗水、光合用水和树干储水占整个液流通量平均比例分别为94.63%、5.37%和6.09%,侧柏和栓皮栎的光合用水量只占液流通量很少的一部分,而侧柏和栓皮栎的蒸腾耗水是用水的主要方式。

谭代军[6](2019)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衰退机理与生产力提升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种植经济林是治理生态环境并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效方式。探究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衰退机理,提出改善经济林生产力的关键技术并示范,对石漠化地区经济林生产力的恢复及经济林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演化、人地关系、植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结合经济林生态适应性、土壤养分供应、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作为理论依据,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和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为研究区。通过文献追踪、统计调查、实验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于20162017进行经济林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核桃(Juglns regiaa),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枇杷(Eriobotryajaponica(Thunb.)Lindl)4种特色经济林为研究对象,探究衰退经济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质量状况和林分光合生理特征,采取措施改善经济林生长环境并提高其生产力。主要结论有:1.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衰退的重要因素。从综合评价结果权重得出:撒拉溪潜在-轻度石漠化区土壤全磷、速效钾、pH、容重是刺梨衰退的限制性因素;土壤容重、全氮、全钾是核桃衰退的限制性因素。花江中强度石漠化区土壤全磷、速效钾、容重是花椒衰退的限制性因素;土壤全钾、有效磷、容重是枇杷衰退的限制性因素。2.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地上生物量可反应出土壤养分含量的高低,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相互影响,表现出良好的协同效应;叶片功能性状是影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叶片光合作用下降的重要指标之一,净光合速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化。其中,叶面积、比叶面积大小对撒拉溪和花江衰退特色经济林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干物质积累有直接影响。此外,光合作用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3.针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衰退的主要问题,本文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潜在-轻度撒拉溪石漠化地区,刺梨、核桃选择生草栽培、林间套种技术为主,土壤施肥、密林疏伐及修枝整形技术相结合;中度-强度花江石漠化地区,关键技术选择修枝整形为主,林间套种、生草栽培、土壤施肥技术相结合。4.从技术示范验证得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衰退特色经济林光合作明显增强,生产力与经济效益得到显着提升,形成了一种适合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立体式、多层次复合经营发展的模式。撒拉溪示范点刺梨、核桃光合速率分别从3.83、4.88μmol·m-2·s-1提升至7.13、8.11μmol·m-2·s-1。花江示范点花椒、枇杷光合速率分别从7.11、8.97μmol·m-2·s-1提升至10.85、15.65μmol·m-2·s-1,单株产量分别上升49.93%、27.38%。

朱益帜[7](2019)在《锥栗园生草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锥栗是我国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在锥栗园进行生草栽培,能改善果园土壤理化性质、降低管理成本,节省人力物力、提高果园产量。本试验以’华栗4号’作试材,在锥栗园中播种黑麦草、白三叶、紫花苜蓿和高羊茅之后,通过土壤理化性质分析、锥栗光合效能分析、果实产量和品质分析以及数据整理分析,探讨了锥栗园生草栽培技术的可行性和效果,目的在于找出适宜南方锥栗园生草栽培的方法。结论如下:1.在锥栗园进行生草栽培可以改善园内土壤环境且提高土壤酶活性。日平均地温最高的生草栽培处理为黑麦草园,地温为28.7 ℃,比清耕对照提高了 1.2 ℃,5.59%;生草栽培提高了锥栗园土壤含水率,黑麦草锥栗园提升尤其明显,在0-20 cm土层土壤、20-40 cm土层土壤、4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为 18.52%、19.11%、19.20%;在0-20cm土层,混播园、高羊茅园、黑麦草园、白三叶园和紫花苜蓿园对比清耕对照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 3.08%、3.06%、5.32%、4.01%和3.56%、在20-40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 3.52%、1.52%、5.21%、3.52%和3.68%、在40-60 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 3.71%、3.71%、4.81%、3.82%和3.82%;黑麦草园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相比于清耕对照分别提高了 6.70%、19.89%;在0-20 cm土层,高羊茅园、紫花苜蓿园、黑麦草园、混播园、白三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依次增加了72.32%、40.48%、201.21%、19.04%、52.38%;进行黑麦草生草栽培处理的锥栗园相比清耕对照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 122.22%、138.10%、144.32%;0-20 cm、20-40 cm土层黑麦草处理的土壤全磷含量相比于清耕对照分别提高了 31.18%、8.78%。高羊茅园、紫花苜蓿园、黑麦草园、白三叶园0-20 cm土层土壤中全钾含量分别比清耕对照提高了 24.05%、1.10%、49.00%、17.21%;高羊茅、紫花苜蓿、黑麦草、混播、白三叶处理的锥栗园0-20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相比清耕对照分别提高了 75.00%、59.21%、59.23%、6.58%、60.21%;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 35.52%、17.11%、139.47%、13.16%、60.52%;高羊茅园、紫花苜蓿园、黑麦草园、混播园和白三叶园在0-20 cm土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比清耕对照提高了 17.49%、16.46%、21.60%、19.54%、15.43%;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比清耕对照提高了 7.69%、16.15%、47.40%、16.05%、28.85%。其中黑麦草生草处理对锥栗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提升效果更好,白三叶和紫花苜蓿次之,说明在锥栗园内种植黑麦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效果更好。2.生草栽培能够提高锥栗园锥栗的光合作用效能。不同生草栽培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黑麦草园>紫花苜蓿园>白三叶园>高羊茅园>混播园>清耕园;黑麦草园、紫花苜蓿园、白三叶园内叶片蒸腾速率日均值比清耕对照分别高出1.48、0.74、0.70 mmol/m2·s;各生草栽培处理下的叶片水分利用率的日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高羊茅园>白三叶园>黑麦草园>紫花苜蓿园>混播生园>清耕对照。经过隶属函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后,得到不同生草处理的锥栗光合效能排名从大到小依次为:黑麦草园>白三叶园>高羊毛园>紫花苜蓿园>混播园>清耕园。在主成分分析法能够提供88.48%的信息情况下,黑麦草锥栗园2.70的光合效能综合得分比清耕园0.94的光合效能综合得分提高了187.23%,效果显着。3.生草栽培能提高锥栗产量及品质。生草栽培可以提高锥栗的鲜重和干重,黑麦草锥栗园果实鲜重和干重分别为:7.21 g和3.38 g;部分生草栽培处理能够提高锥栗果园内锥栗的产量,其中黑麦草锥栗园锥栗果实产量最高,平均值达到了 8.52 kg/株,相比清耕对照提高了 0.55 kg/株;不同生草栽培处理锥栗园产量由高到低顺序依次是:黑麦草园>紫花苜蓿园>白三叶园>清耕对照>混播园>高羊茅园;黑麦草生草栽培处理的锥栗果实的纵横径、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还原糖含量、结实率等指标均要高出其他不同处理;同时测定了果实含水率、空苞率、产量等指标。经过隶属函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理量化统一分析后,得到锥栗果实产量和品质的综合评分从大到小依次为:黑麦草园>紫花苜蓿园>白三叶园>清耕对照>高羊茅园>混播园。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生草栽培技术适用于南方锥栗园,黑麦草是锥栗园生草栽培的理想草种。

谭代军,熊康宁,张俞,杭红涛,全明英,季传泽,马学威,张仕豪[8](2019)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退化程度花椒光合日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椒是中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树种。为分析花椒在石漠化脆弱生境中光合生产能力,以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重度退化(SD)花椒为对象,研究花椒日光合特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采用通径分析法分析各环境因子对花椒净光合速率的直接或间接作用。结果表明:不同退化花椒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分别为3.53(LD)、2.85(MD)、2.32(SD)μmol·m-2·s-1; LD、MD、SD日光合同化量分别为141.21、113.44和94.97 mmol·m-2,SD光合同化能力显着低于LD、MD; LD表现出较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片羧化效率,其值均高于MD、SD;各退化花椒气孔限制值日均值没有明显变化; LD净光合速率主要受空气CO2浓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同时空气温度与空气相对湿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制约着净光合速率大小;光合有效辐射、空气相对湿度分别是MD、SD净光合速率的主导因子,而空气温度为其主要限制因子。因此,不同退化花椒光合作用对生理状况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敏感性较强,光合生产力总体偏低。

庞群虎[9](2019)在《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环境及酿酒葡萄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园区土壤贫瘠、果园气候微环境较差、酿酒葡萄成熟过快、香气物质累积不足、酒品质下降等问题。以6年生酿酒葡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为供试材料,分别设覆膜(聚乙烯黑膜)(CFM)处理、自然生草(CZR)处理、覆木屑(CMK)处理、覆秸秆(CJG)处理和生马齿苋(CMC)处理,以清耕(CQG)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生草覆盖方式对酿酒葡萄园土壤环境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制定合理的果园生草覆盖技术及园区土壤管理建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生草和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区土壤温度均具有调节作用。行内覆盖黑膜在气温偏低时具有“保温”作用,在气温偏高时具有“降温”作用;而种植马齿苋和自然草在炎热的夏季对土壤温度均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除覆盖木屑外,其它处理对果园土壤容重均具有降低的效果,其中生马齿苋较清耕处理降低7.34%,为各处理中最显着;同时生草可提升果园土壤总孔隙度,其中马齿苋和自然草的提升效果均表现为最好,且分别较清耕处理提升6.94%和5.34%。园区生草、覆膜及覆盖秸秆均可提升土壤中大团聚体含量,且以表层效果最显着。各生草和覆盖处理中,覆膜和生马齿苋对土壤机械团聚体含量提升效果最好。(2)酿酒葡萄园进行行内生草和有机覆盖均可降低0-40 cm 土层中的全盐含量,且以覆盖秸秆效果最好,较清耕处理降低46.67%;而覆盖黑膜对园[区土壤的全盐含量具有相反的作用。生草和覆盖均可不同程度提升酿酒葡萄园土壤养分含量,尤其对表层-1土壤养分提升效果最为显着。其中,覆盖黑膜可有效提升土壤速效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覆盖木屑和生马齿苋可提升土壤速效钾、碱解氮、有机质及全氮含量;生草和覆盖对土壤全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作用,且以生自然草和覆木屑效果最好。(3)行内生草和有机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或改善效果。其中生马齿苋对园[区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提升效果最为显着;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整体表现为由真菌型向细菌型的过渡。酿酒葡萄园覆盖秸秆和黑膜对表层土壤中微生物总量有降低作用,而其它处理对其均有提升作用,其中覆盖木屑和生马齿苋处理较清耕处理提升72.11%和78.95%。自然生草对酿酒葡萄园土壤B/F值较清耕处理提升19.91%。覆盖木屑和生马齿苋可显着提升酿酒葡萄园表层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覆盖黑膜可提升果园土壤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而覆盖秸秆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提升效果最好。果园进行覆膜和生马齿苋对酿酒葡萄根系活力均有提升作用,且以覆膜处理的提升效果最好。(4)园区进行生草和覆盖对酿酒葡萄植株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气孔导度均有提升作用,而对胞间Co2浓度及叶片温度有降低作用。其中生马齿苋及覆盖木屑对酿酒葡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气孔导度的提升效果均表现为最好。生草和覆盖均可不同程度提升酿酒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花色苷和总酚含量,并对可滴定酸和单宁含量有降低作用,对提升酿酒葡萄品质效果显着。其中,覆膜和覆盖木屑对可溶性固形物和花色苷含量提升效果最好,覆秸秆和生马齿苋对降低果实中酸含量效果最明显。但生草和覆盖对酿酒葡萄形态指标和单株产量的影响不大。

杨超臣[10](2019)在《香椿地表覆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香椿(Toona sinensis)楝科(Meliaceae)香椿属(Toona(End1.)Roem)植物,是原产我国的重要经济树种,具有食用、药用、材用等多种利用价值。本文以五年生矮化香椿为研究对象,采取了谷壳覆盖、木屑覆盖、稻草覆盖三种地表覆盖措施,无覆盖做对照组,通过观测香椿萌芽及生长状况,测定椿芽营养成分、叶片光合参数、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系统地分析了多项指标的差异,综合评价不同覆盖措施对椿芽及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湘中地区香椿生态经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覆盖处理中,稻草覆盖处理的香椿初始萌芽时间最早,椿芽数、单株产量增加最多,增幅分别为27.07%、54.48%;谷壳覆盖处理的地径增量、株高增量、百叶重最大、小叶数最多;木屑覆盖处理的小叶面积最大。综上,谷壳覆盖、稻草覆盖均优于木屑覆盖和对照。(2)覆盖处理提高了椿芽的营养成分和矿物质含量。谷壳覆盖的椿芽中可溶性蛋白质、维生素C、钙、铁、锌含量最高,分别为5.03mg/g、1.143mg/g、909.75mg/kg、386.13mg/kg、83.50mg/kg,比对照提高了87.69%、41.07%、56.20%、68.19%、101.20%;木屑覆盖的椿芽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0.576%,比对照提高了 0.064%,稻草覆盖的椿芽中镁含量最高,为254.50mg/kg,比对照提高了 14.84mg/kg。(3)覆盖处理均提高了叶片光合能力,其中稻草覆盖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最高,为8.82uumol·m-2·s-1,比对照增加了 41.12%,差异显着(P<0.05);谷壳覆盖处理对叶片SPAD值影响显着;相关性分析表明:净光合速率与地径增量、株高增量、百叶重、小叶面积、叶片含水率成正相关,与比叶重成显着负相关。(4)覆盖处理对香椿林地土壤温湿度均有一定的影响。在萌芽期,覆盖处理使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平缓;在高温期降低土壤温度,提高土壤含水率,且降温效果随土层加深而减弱;综合分析来看,稻草覆盖降温保墒效果最好。(5)覆盖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总孔隙度,在0-20cm土层,覆盖处理土壤容重比对照降低0.03g/cm3~0.18 g/cm3,土壤总孔隙度比对照提高1.86%~10.57%;在20-40cm土层,覆盖处理土壤容重比对照降低0.04g/cm3~0.16g/cm3,土壤总孔隙度比对照高1.39%~7.03%;综合分析覆盖处理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木屑覆盖措施最佳。(6)覆盖措施可以改善林地土壤肥力,且0-20cm土层作用大于20-40cm土层;其中谷壳覆盖pH值比对照增加最多;稻草覆盖措施的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全氮、速效钾含量比对照增加了 43.27%、108.14%、86.18%、98.68%、39.43%;谷壳覆盖措施的速效磷含量比对照增加了 48.22%;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元素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硝态氮与铵态氮、全氮、速效钾之间显着正相关,全氮与铵态氮之间极显着正相关;综合分析覆盖处理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稻草覆盖效果最佳。(7)经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计算可知,谷壳覆盖处理的隶属函数平均值最大,说明谷壳覆盖处理各试验指标的综合评价最高。

二、红壤坡地茶园蒸腾速率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壤坡地茶园蒸腾速率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长沙丘陵区油茶林地土壤蒸发的时空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区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量指标与方法
        2.2.1 土壤蒸发量测定
        2.2.2 土壤含水量及地温测定
        2.2.3 试验区气象因子监测
        2.2.4 试验区局部蒸散量监测
    2.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供试土壤蒸发量的时空变化
    3.2 供试土壤蒸发量随气象因子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3.2.1 土壤蒸发随气象因子的变化
        3.2.2 土壤蒸发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3.3 ETlocal与E对比分析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2)豆科绿肥替代化肥对柑橘氮素营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柑橘栽培及施肥现状
        1.1.1 国内外柑橘栽培现状
        1.1.2 国内外柑橘施肥管理概况
    1.2 果园生草栽培研究进展
        1.2.1 果园土壤管理现状
        1.2.2 国内外果园生草发展状况及模式
        1.2.3 绿肥在果园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1.3 果园生草栽培对果树生长及及氮素循环的影响
        1.3.1 果园生草对果树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1.3.2 绿肥-土壤-果树氮素循环特征
        1.3.3 果园绿肥氮素累积及其氮肥替代效应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目标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果园绿肥覆盖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Meta-analysis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数据整合
        3.2.2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绿肥覆盖下果实产量和品质总效应值
        3.3.2 不同气候条件和管理条件下绿肥覆盖对果实产量的影响
        3.3.3 不同气候条件和管理条件下绿肥覆盖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3.3.4 不同效应值和环境条件间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3.4.1 果园绿肥覆盖对果实产量的影响
        3.4.2 果园绿肥覆盖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不同夏绿肥替代化学氮肥对柑橘幼苗氮素吸收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2.3 栽培管理
        4.2.4 取样及测定指标
        4.2.5 测定方法
        4.2.7 相关指标的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施肥处理下对柑橘生物量的影响
        4.3.2 不同施肥处理下对柑橘农艺性状的影响
        4.3.3 不同施肥处理下对柑橘氮养分含量的影响
        4.3.4 不同施肥处理下对柑橘根系构型的影响
        4.3.5 不同施肥处理下对柑橘叶片瞬时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4.3.6 不同施肥处理下对柑橘收获后土壤肥力的影响
    4.4 讨论
        4.4.1 不同施肥处理对柑橘生长发育的影响
        4.4.2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柑橘生长发育的影响
        4.4.3 不同C/N有机物料替代氮肥对柑橘生长发育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冬绿肥替代氮肥比例和不同还田方式对柑橘幼树氮素贡献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设计
        5.2.3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5.2.4 计算公式及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不同氮肥替代比例及还田方式对柑橘生物量的影响
        5.3.2 不同氮肥替代比例及还田方式对柑橘基本性状的影响
        5.3.3 不同氮肥替代比例及还田方式对柑橘氮素吸收的影响
        5.3.4 不同氮肥替代比例及还田方式对柑橘各器官氮的贡献率
        5.3.5 不同氮肥替代比例及还田方式对柑橘各器官的15N分配率
    5.4 讨论
        5.4.1 不同氮肥替代比例对柑橘生长发育及氮素吸收影响
        5.4.2 绿肥不同还田方式对柑橘生长发育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5.4.3 不同氮肥替代比例及还田方式对柑橘氮素贡献及其分配状况
    5.5 小结
第6章 柑橘/绿肥间作体系绿肥固氮潜力及其向柑橘转移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设计
        6.2.3 ~(15)N标记
        6.2.4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6.2.5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6.3 结果分析
        6.3.1 不同接种处理对三叶草固氮效应及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6.3.2 不同接种处理对三叶草和柑橘生物量的影响
        6.3.3 不同接种处理对三叶草和柑橘氮含量和氮累积量的影响
        6.3.4 不同接种处理下三叶草和柑橘15N原子百分超和15N含量的影响
        6.3.5 不同接种处理下三叶草向柑橘氮转移
    6.4 讨论
        6.4.1 不同接种处理对三叶草固氮效应及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6.4.2 不同接种处理对三叶草和柑橘生长发育的影响
        6.4.3 不同接种处理对三叶草向柑橘氮转移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果园绿肥覆盖对果实产量和品质影响——Meta analysis
        7.1.2 不同施肥处理对柑橘生长发育的影响
        7.1.3 豆科绿肥-土壤-柑橘氮素循环研究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发表及参研课题情况

(3)典型农艺措施对山地旱作枣林土壤水分及枣树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枣林地土壤干层研究进展
        1.2.2 土壤干化指标研究进展
        1.2.3 覆盖对土壤水热的影响研究进展
        1.2.4 修剪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1.2.5 修剪对林地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进展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内容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试验样地的选择
        2.4.2 监测指标的测定方法
        2.4.3 相关指标的计算方法
    2.5 试验设计
        2.5.1 覆盖试验设计
        2.5.2 修剪试验设计
        2.5.3 覆盖结合修剪试验设计
    2.6 试验材料
    2.7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不同覆盖方式枣林地土壤水热变化特征
    3.1 不同覆盖方式枣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3.1.1 不同土层土壤水分随时间动态变化
        3.1.2 不同阶段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3.2 不同覆盖方式枣林土壤温度动态变化
        3.2.1 土壤温度日动态变化
        3.2.2 土壤温度日变幅动态变化
        3.2.3 土壤温度月变化动态
        3.2.4 冻融期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特征
    3.3 连续无降雨条件下不同处理土壤水热动态变化
        3.3.1 连续无降雨条件下土壤水分变化
        3.3.2 连续无降雨条件下土壤温度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修剪强度枣林地土壤水分循环及枣树生长特征
    4.1 不同修剪强度枣林地土壤水分周年变化
        4.1.1 枣林地土壤储水量随时间的变化
        4.1.2 不同修剪处理土壤储水量的比较
    4.2 不同修剪强度枣林地剖面土壤水分变化
    4.3 不同修剪强度枣林地土壤水分年际变化
    4.4 不同修剪强度枣林地土壤水分亏缺状况
        4.4.1 枣林地土壤水分亏缺量
        4.4.2 枣林地土壤水分亏缺度
        4.4.3 枣林地土壤可再供水量
    4.5 不同修剪强度枣林地土壤水分平衡
    4.6 不同修剪强度枣林地上器官生长变化
        4.6.1 枣树各生长指标的差异
        4.6.2 枣树各器官生物量的差异
    4.7 不同修剪强度枣林地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覆盖结合修剪方式枣林地土壤干化恢复及枣树生长特征
    5.1 研究区气候条件
    5.2 枣林地分层土壤水分月动态变化
    5.3 枣树生育期和休眠期土壤储水量变化
        5.3.1 生育期土壤储水量变化
        5.3.2 休眠期土壤储水量变化
    5.4 不同处理剖面土壤水分特征
        5.4.1 土壤水分年际变化
        5.4.2 不同土层土壤水分统计特征
        5.4.3 不同土层土壤水分灰色关联度分析
    5.5 不同处理枣林地土壤干化程度
    5.6 不同处理枣林深层土壤耗水特征
        5.6.1 不同处理土壤耗水剖面分布特征
        5.6.2 不同处理分层土壤耗水特征
    5.7 不同处理土壤水分平衡特征
    5.8 不同处理枣树生长特征
    5.9 不同处理枣林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5.9.1 枣树坐果率,单果重及单株果实个数
        5.9.2 枣树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主要进展
    6.4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土壤水分对玉米蒸腾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观测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蒸腾速率的日变化
    3.2 蒸腾耗水与土壤水势的关系
        3.2.1 土壤水势时空变化
        3.2.2 蒸腾耗水与土壤水势的关系
    3.3 蒸腾耗水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
        3.3.1 土壤含水率时空变化
        3.3.2 蒸腾耗水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
4 讨 论
5 结 论

(5)华北地区典型林木水分运移过程与利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1 林木水分运动过程与机制研究
        1.1.1 林木水分吸收过程与机制
        1.1.2 林木水分运移过程与机制
        1.1.3 林木水分利用与平衡过程
    1.2 稳定氢氧同位素在水循环过程中的应用
        1.2.1 土壤水分运动过程
        1.2.2 林木水分来源
        1.2.3 根系水力再分配
    1.3 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1.3.1 存在问题
        1.3.2 发展方向
2 研究区概况
    2.1 北京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特征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植被
    2.2 张北研究区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质地貌
        2.2.3 气候
        2.2.4 土壤
        2.2.5 植被
    2.3 试验样地基本情况
        2.3.1 北京山区样地基本情况
        2.3.2 张北地区样地基本情况
3 研究内容、方法与试验设计
    3.1 研究内容
    3.2 试验设计
        3.2.1 北京山区试验地试验设计
        3.2.2 张北高原地区试验设计
    3.3 技术路线
    3.4 研究方法
        3.4.1 林分基本信息测定
        3.4.2 气象和水文要素观测
        3.4.3 水分吸收过程观测
        3.4.4 水分运移过程观测
        3.4.5 水分利用过程监测
4 北京山区林木根系吸水过程
    4.1 降水及其潜在水源水分含量变化
        4.1.1 研究区降水分布
        4.1.2 不同降水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变化
    4.2 不同水体的氢氧同位素特征值
        4.2.1 不同降水条件下土壤水的氢氧同位素值
        4.2.2 不同降水条件下枝条水的氢氧同位素值
        4.2.3 降水和泉水的氢氧同位素值
    4.3 不同降水梯度下林木吸水过程
        4.3.1 侧柏和栓皮栎的根系分布
        4.3.2 侧柏的水分来源
        4.3.3 侧柏的吸水过程
        4.3.4 栓皮栎的水分来源
        4.3.5 栓皮栎的吸水过程
    4.4 小结
5 张北区林木根系吸水过程
    5.1 降水及潜在水源水分变化
        5.1.1 降水、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变化
        5.1.2 潜在水源水分含量
        5.1.3 土壤养分含量变化
    5.2 不同水体水分氢氧同位素分布
        5.2.1 不同退化程度下土壤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
        5.2.2 不同退化程度下林木枝条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
        5.2.3 不同水体水分同位素值关系
    5.3 不同退化程度下杨树吸水过程
        5.3.1 杨树根系分布
        5.3.2 不同退化程度下杨树吸水过程
        5.3.3 杨树退化原因解析
    5.4 小结
6 林木水分运移过程
    6.1 针阔叶树种水分正向运移过程
        6.1.1 液流典型日变化
        6.1.2 液流季节变化
    6.2 针叶树种水分逆向运移过程
        6.2.1 降水及其土壤含水量
        6.2.2 液流典型日变化
        6.2.3 液流季节变化
    6.3 液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6.3.1 环境因子变化
        6.3.2 针叶林液流对气象因子变化的响应
        6.3.3 阔叶林正向液流对气象因子变化的响应
    6.4 正逆向液流发生的条件
        6.4.1 土壤水势变化
        6.4.2 正逆向液流发生的条件
    6.5 小结
7 林木水分利用过程与机制
    7.1 林木储水
        7.1.1 林木液流的时滞效应
        7.1.2 林木储水用水典型日变化
        7.1.3 林木储水用水季节变化
        7.1.4 林木储水用水年变化
    7.2 林木蒸腾用水
        7.2.1 林木蒸腾用水典型日变化
        7.2.2 林木蒸腾用水季节变化
        7.2.3 林木蒸腾用水年变化
        7.2.4 林木蒸腾用水与环境因子关系
    7.3 林木光合用水
        7.3.1 林木光合用水典型日变化
        7.3.2 林木光合用水季节变化
        7.3.3 林木光合用水年变化
        7.3.4 光合作用与环境因子关系
    7.4 小结
8 林木水量平衡过程
    8.1 林木水量平衡方程
    8.2 林木根-干界面的水量平衡
        8.2.1 典型天水量平衡过程
        8.2.2 月水量平衡过程
        8.2.3 年水量平衡过程
    8.3 根-土界面的水量平衡计算
        8.3.1 典型天水量平衡
        8.3.2 月水量平衡过程
    8.4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本文主要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衰退机理与生产力提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1 经济林衰退与生产力
    2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衰退与生产力
    3 特色经济林衰退与生产力研究进展及展望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4 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衰退机理
    1 特色经济林的衰退特征
        1.1 撒拉溪刺梨、核桃衰退特征
        1.2 花江花椒、枇杷的衰退特征
    2 特色经济林土壤质量评价
        2.1 撒拉溪特色经济林土壤理化性质
        2.2 花江特色经济林土壤理化性质
    3 特色经济林光合作用
        3.1 撒拉溪特色经济林光合作用
        3.2 花江特色经济林光合作用
四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衰退与生产力耦合
    1 特色经济林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关联性
        1.1 撒拉溪特色经济林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关联性
        1.2 花江特色经济林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关联性
    2 特色经济林叶功能性状与光合特性的关联性
        2.1 撒拉溪特色经济林叶功能性状与光合特性的关联性
        2.2 花江特色经济林叶功能性状与光合特性的关联性
    3 特色经济林光合日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
        3.1 撒拉溪特色经济林光合日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
        3.2 花江特色经济林光合日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
五 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衰退减缓与生产力提升关键技术
    1 石漠化地区现有成熟技术
        1.1 土壤施肥技术
        1.2 修枝整形技术
        1.3 林间套种技术
        1.4 综合管理措施
    2 石漠化地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2.1 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生产力提升技术
        2.2 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生产力提升技术
        2.3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技术集成对比分析
六 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生产力提升技术应用示范与验证
    1 示范点选择与生态经济问题
        1.1 撒拉溪示范点
        1.2 花江示范点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2.1 撒拉溪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2.2 花江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3 特色经济林林地适宜性评价
        3.1 撒拉溪示范点特色经济林林地评价
        3.2 花江示范点特色经济林林地评价
    4 特色经济林营建设计与验证示范过程
        4.1 特色经济林营建设计
        4.2 特色经济林验证示范过程
    5 示范点建设成效与验证分析
        5.1 撒拉溪示范点建设成效
        5.2 花江示范点建设成效
        5.3 撒拉溪示范点与花江示范点验证分析
七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7)锥栗园生草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历程及现状
        1.1.1 锥栗简介
        1.1.2 果园生草栽培现状
        1.1.3 锥栗园生草栽培技术研究的现状
    1.2 研究内容
    1.3 总结
    1.4 展望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方法
        2.4.1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2.4.2 土壤养分的测定
        2.4.3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2.4.4 光合日变化的测定
        2.4.5 锥栗产量的测定
        2.4.6 锥栗品质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草栽培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1.1 生草栽培对锥栗园土壤温度的影响
        3.1.2 生草栽培对锥栗园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1.3 生草栽培对锥栗园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2 生草栽培对锥栗园土壤有机碳及化学性质的影响
        3.2.1 生草栽培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3.2.2 生草栽培对锥栗园中土壤养分的影响
        3.2.3 生草栽培对不同锥栗园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3.3 生草栽培对土壤中酶活性的影响
        3.3.1 生草栽培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3.2 生草栽培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3.4 生草栽培对锥栗园中锥栗的光合作用的影响和锥栗园环境因子的影响
        3.4.1 不同生草栽培处理对锥栗园中锥栗光合作用光合参数变化特征的影响
        3.4.2 不同生草栽培处理对光合参数影响情况的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
    3.5 生草栽培对不同锥栗园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5.1 不同生草处理对锥栗园内锥栗果实性状的影响
        3.5.2 不同生草处理对锥栗园内锥栗果实品质的影响
        3.5.3 不同生草处理对锥栗园内锥栗果实产量的影响
        3.5.4 不同生草栽培处理对锥栗园内果实的综合评价
    3.6 结论
4 讨论与创新点
    4.1 讨论
    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退化程度花椒光合日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退化程度花椒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日变化
    2.2 不同退化程度花椒气孔限制值、叶片瞬时羧化效率、水分利用效率特征
    2.3 不同退化程度花椒叶片温度与气孔导度日变化
    2.4 环境因子日变化
    2.5 环境因子和花椒净光合速率相关分析
    2.6 不同退化程度花椒净光合速率逐步回归分析
    2.7 环境因子对花椒净光合速率作用的通径分析
    2.8 决策分析
3 讨论
    3.1 环境因子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退化程度花椒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2 光合“午休”
4 结论

(9)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环境及酿酒葡萄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项目测定及方法
    2.5 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1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温度的影响
    3.2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
    3.3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1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全盐含量的影响
    4.2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4.3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5.1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5.2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3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
    5.4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根系活力的影响
    5.5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生长指标及品质的影响
    6.1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6.2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形态指标的影响
    6.3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6.4 生草覆盖处理下酿酒葡萄综合特性的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6.5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香椿地表覆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香椿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
    1.3 香椿的应用价值研究
        1.3.1 香椿的食用价值研究
        1.3.2 香椿的药用价值研究
    1.4 香椿的矮化密植研究
    1.5 地表覆盖研究进展
        1.5.1 地表覆盖对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1.5.2 地表覆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5.3 地表覆盖对微环境生态的影响
        1.5.4 地表覆盖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课题来源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课题来源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主要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方法
        2.4.1 香椿生长指标测定
        2.4.2 香椿营养成分的测定
        2.4.3 土壤温湿度的测定
        2.4.4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2.4.5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2.4.6 香椿叶片光合指标的测定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覆盖处理对香椿生长的影响
        3.1.1 不同覆盖处理对香椿萌芽及生物量的影响
        3.1.2 不同覆盖处理对香椿叶片生长的影响
    3.2 不同覆盖处理对椿芽营养成分的影响
    3.3 不同覆盖处理对光合指标的影响
    3.4 不同覆盖处理对香椿林地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3.4.1 香椿萌芽期不同覆盖处理对温度日变化的影响
        3.4.2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4.3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3.5 不同覆盖处理对香椿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5.1 不同覆盖处理对香椿林地土壤容重的影响
        3.5.2 不同覆盖处理对香椿林地土壤总孔隙度的影响
    3.6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6.1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pH值的影响
        3.6.2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影响
        3.6.3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3.6.4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3.6.5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6.6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6.7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7 相关性分析
        3.7.1 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7.2 光合指标与生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7.3 土壤温度与香椿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7.4 生长指标与土壤养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7.5 椿芽营养成分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3.8 香椿林地覆盖措施的评价与选择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覆盖措施对香椿萌芽、生长及椿芽营养成分的影响
        4.2.2 覆盖措施对香椿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4.2.3 覆盖措施对香椿林地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4.2.4 覆盖措施对香椿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2.5 覆盖措施对香椿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3 研究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红壤坡地茶园蒸腾速率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沙丘陵区油茶林地土壤蒸发的时空变化[J]. 刘栋,岳伶俐,吴友杰,王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1)
  • [2]豆科绿肥替代化肥对柑橘氮素营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D]. 方林发. 西南大学, 2020
  • [3]典型农艺措施对山地旱作枣林土壤水分及枣树生长的影响[D]. 靳姗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 [4]土壤水分对玉米蒸腾特性的影响[J]. 朱秀群,侯士田,蓝芙宁,董军,魏国孝,刘鹏,周琳琳,李衍青. 水利水电技术, 2019(09)
  • [5]华北地区典型林木水分运移过程与利用机制研究[D]. 刘自强.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6]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衰退机理与生产力提升技术研究[D]. 谭代军.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 [7]锥栗园生草栽培技术研究[D]. 朱益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8]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退化程度花椒光合日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谭代军,熊康宁,张俞,杭红涛,全明英,季传泽,马学威,张仕豪. 生态学杂志, 2019(07)
  • [9]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环境及酿酒葡萄品质的影响研究[D]. 庞群虎. 宁夏大学, 2019
  • [10]香椿地表覆盖技术研究[D]. 杨超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红壤坡地茶园蒸腾速率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