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农业科技教育”和“致富早教”广播讲座节目

“西部大开发农业科技教育”和“致富早教”广播讲座节目

一、“西部开发农业科技教育”和“致富早班车”广播讲座节目(论文文献综述)

张茂月[1](2012)在《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的简称,“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的重要社会问题。开展“三农”教育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三农”事业的长远发展,远程教育因其在技术、资源、规模和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三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山东省的“三农”远程教育体系主要由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山东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山东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山东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程等构成。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各有关单位努力之下,以上各远程教育工程在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长远进步,有利地支撑着我省面向农村、农民、农业的远程教育事业。但各工程各地区之间也存在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重复交叉现象,造成资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因此,研究山东省区域内“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模式成为我省“三农”远程教育工作的必然需求,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以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科研课题——“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研究”为依托,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实地调查法和系统分析法等,调查我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程的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分析各工程内部的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现状以及各工程之间的跨部门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现状。建设现状和共享现状均从硬件资源建设、软件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建设和其他资源建设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研究了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包括行政体制、人才质量、技术难度、资金问题和资源复杂性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在理论角度探讨了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主要包括其现实意义、共享模式建设的宏观目标、模式建设的具体目标和模式建设的基本原则。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构建了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模式。该模式共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实施层、保障层。目标层即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整体目标;保障层即该模式的实现条件,为了保障模式的顺利运行和效益,保障层意义重大,主要包括四个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微观运作机制、用户反馈机制和公众监督机制;实施层即该模式的运行过程,以共享单元为核心的所有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过程。共享单元主要有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其他单元主要包括资金、文化、远程教育规范和管理制度。共享的过程分为:远程教育资源发布、远程教育资源公共数据库建设、远程教育资源二次开发、反馈信息收集和远程教育资源交换五个环节部分。

闫志琴[2](2011)在《农业科技传播中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三农”问题关系亿万农民福祉,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要想解决“三农”问题依靠科技进步是关键,只有将农业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传播给农民,使之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才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离不开各种传播媒介,尤其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使传播媒介品种多样化,而且使媒介的传播功能更强大,传播效率更高。传播媒介的变化必然会给农业科技传播带来相应的变化,因此本文就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技术手段,主要是媒介该如何促进农业科技传播效果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对徐州市丰县几个乡镇的农业科技传播中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运行规律,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科技传播中。经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农业信息化水平等多方面的原因,农业科技传播中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还是传统媒介,网络媒介、移动通信媒介的利用率还不高。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在整合利用已有传统媒介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并构建了农业科技传播中的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体系,分析了信息技术在整个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各个传播阶段的支持服务作用,并分析阐述了一些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科技传播的实例。最后针对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应用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

伍均锋,贺媚[3](2011)在《农民教育培训媒体资源开发与实践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民教育培训媒体资源主要有电子传媒、多媒体、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科技入户直通车等5种类型。随着数字化和可视化技术综合应用日趋普及,农民教育培训必须发挥媒体资源优势,克服不足。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善于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的集成创新,提高媒体资源开发、传播和应用能力。为此,需掌控好媒体资源应用程序与使用范围,构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农业远程网络培训基地建设,发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网络教育的作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和管理员队伍,加大媒体资源开发与传播力度等,以满足新型农民培训需求、增强培训效果、扩大培训覆盖面。

孟凡,夏羽[4](2011)在《努力加强农村广播建设 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科技“大喇叭”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文中指出广播电视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不受民族、时空、地域等限制,直接面向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是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

伍均锋[5](2011)在《现代媒体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主要包括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成人学历教育即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等形式,随着农业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推进,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又呈现出内涵丰富、领域广泛、培训需求更加理性化、区域性和地域性更加明显的特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必须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型。合理选择恰当运用多媒体现场培训、远程网络专家视频、科技入户直通车等10种现代媒体运作模式。现代媒体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中应用还存在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驾驭现代媒体的能力普遍偏低等问题,需要转变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观念,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建立一支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教师和管理员队伍;明确责任、健全制度,确保媒体设备高效运转;加大媒体资源开发与传播力度,提高媒体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等对策。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6](2011)在《坚持农业广播阵地将科技知识和教育信息送到农民身边》文中提出广播是农广校建校之初开展远程教育的主要手段,也是目前农广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守广播阵地,创新广播内容和形式,保持农业广播的生命力,一直是我省农广校的主要任务。

马红亮,房凯[7](2010)在《我国“三农”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开展"三农"远程教育的组织机构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广播电视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以及党委组织部门。本文首先分别分析了这些组织机构在"三农"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的现状,然后分析了这些组织机构之间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最后主要分析了农广校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王宇飞[8](2008)在《运用信息技术培养科技型农民 ——淮安市淮阴区科技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科技型农民。运用包括信息技术手段在内的各种教育形式,开展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关键。我们从发展淮安市淮阴区农民教育的需求出发,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科技型农民培训的方法和模式。通过调查研究,结合淮阴区的具体情况,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技型农民培训的四种有效模式。这些模式包括:以网络为平台构建的“政府-学校-企业”三位一体培训模式、“音像教材”+“专家现场指导示范”模式、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培训网站”+“示范户”推动模式等,这些模式尽管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但在实践中已经发挥了作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总结淮阴区利用信息技术培养科技型农民的有效模式和先进经验,有利于更大范围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同时希望能进一步推进淮阴区及其它地区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肖树忠[9](2006)在《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以唐山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项研究主要是针对目前我国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以及对区域农业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不足的现状确立的,旨在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提出我国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方案,为政府优化配置农业技术创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本项研究采用系统分析、跨学科研究、比较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据技术创新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基础理论,主要进行了五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对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进行了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建立理论基础;二是通过对国外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构成和运行情况的考察,总结出了可借鉴的经验;三是分析了我国宏观管理体制及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构架对于地市级的影响;四是以唐山市为例对目前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五是依据上述研究,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框架与重点任务。 本项研究的结论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强调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把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纳入国家创新战略,进行协同建设的观点。二是认为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经济转型期政府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平稳过渡,促进行政区域型经济向经济区域型经济转变的重要途径,提出立足行政区域,着眼于经济区域,充分依据农业资源区划进行体系建设的思路。三是提出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主体是政府,核心任务是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四是从政府作为建设主体的角度提出了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公益事业、协会组织、农业企业、科技示范户、政策支撑六个子体系。五是提出当前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加强行政管理的统一,打破行业分割,重新设置相关机构,重新划分机构职能,鼓励农民协会组织和各类农业企业发展,培植科技示范户,完善建立财政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激励政策,优化创新环境等。 本项研究对于促进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加速行政管理及科研体制改革,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地市级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农民整体素质提高,保证国家创新战略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区域农业技术创新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周全胜[10](2005)在《关于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问题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农业大国,13 亿人口,9 亿农民。因此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核心问题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低。而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关键。农村劳动力教育和培训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改革和整个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最具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面临两大任务:一方面是积极推进农村地区劳动力教育和培训的深化,探索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如何深化农村劳动力教育和培训途径和方法,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另一方面是要加强理论研究,以保证农村地区劳动力培训的实践的健康发展和建立农村劳动力的终身教育和培训机制。因此,本论文把着眼点放在21 世纪中国农村,以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为研究的环境,以农村劳动力现状,农村地区劳动力教育和培训的必要性、方向和途径为研究对象,力图围绕农村劳动力教育和培训的方向和途径做全方位的研究和理论总结,为我国劳动力培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作个补充。并为我国各级政府制定农村社会相关政策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二、“西部开发农业科技教育”和“致富早班车”广播讲座节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开发农业科技教育”和“致富早班车”广播讲座节目(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三农”、远程教育和“三农”远程教育
        2.1.2 教育资源、远程教育资源和“三农”远程教育资源
        2.1.3 资源共享、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和“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
        2.1.4 模式、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和“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远程教育理论
        2.2.2 教育资源共享理论
        2.2.3 信息资源共享拥有与获取理论
第三章 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现状
    3.1 调查设计及实施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内容、方法及对象
    3.2 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现状
        3.2.1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3.2.2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3.2.3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培训体系
        3.2.4 广播电视大学体系“一村一”计划工程
    3.3 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现状
        3.3.1 各工程内部的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情况
        3.3.2 各工程之间的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情况
        3.3.3 资源共享中的制约因素
第四章 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相关理论探讨
    4.1 构建共享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4.1.1 构建共享模式的必要性
        4.1.2 构建共享模式的可行性
    4.2 共享模式的建设目标
        4.2.1 共享模式建设的宏观目标
        4.2.2 共享模式建设的具体目标
    4.3 共享模式的建设原则
第五章 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
    5.1 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系统分析
        5.1.1 共享系统
        5.1.2 共享系统的组成
        5.1.3 共享系统的功能
    5.2 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模式设计
        5.2.1 共享模式的工作流程
        5.2.2 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过程
    5.3 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实现条件
        5.3.1 良好的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环境
        5.3.2 有效的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5.3.3 完善的远程教育资源法律制度
        5.3.4 充足的远程教育资金保障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附录

(2)农业科技传播中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农业科技传播研究概述
        1.2.1 国外农业科技传播研究概述
        1.2.2 国内农业科技传播研究概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农业科技传播
    2.1 农业科技传播
        2.1.1 农业科技传播基本构成要素
        2.1.2 农业科技传播体系
        2.1.3 农业科技传播途径
    2.2 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信息技术
        2.2.1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媒介
        2.2.2 农业科技传播中可应用的新技术
    2.3 信息技术对农业科技传播的促进作用
        2.3.1 信息技术缩短了农业科技传播时间
        2.3.2 信息技术拓展了农业科技传播空间
第三章 农业科技传播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研究方案的设计实施
        3.1.1 调查样本的选择
        3.1.2 问卷的设计
        3.1.3 问卷调查的实施情况
        3.1.4 访谈调查的实施情况
    3.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3.2.1 农户媒介利用情况
        3.2.2 农民信息素养现状
        3.2.3 当前传播的农技知识的特点
        3.2.4 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3.3 农民运用信息技术影响因素
        3.3.1 农户收入水平
        3.3.2 农民的文化程度
        3.3.3 农民的思想观念
        3.3.4 农民信息素养水平
        3.3.5 农技知识的实际效益
        3.3.6 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3.4 调查地农业科技传播中信息媒介应用特点
        3.4.1 传统媒介依然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3.4.2 网络媒介的应用初见成效
        3.4.3 移动通信媒介利用率低
第四章 农业科技传播中信息技术支持体系模型构建
    4.1 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流程
        4.1.1 农业科技知识形成
        4.1.2 农业科技知识推广
        4.1.3 农业科技知识应用
        4.1.4 农业科技知识扩散
    4.2 农业科技传播中信息技术支持体系模型
        4.2.1 设计思路
        4.2.2 模型构成
    4.3 信息技术在各传播阶段的主要作用形式
        4.3.1 视频表达技术
        4.3.2 多媒体表达技术
        4.3.3 数字化表达技术
        4.3.4 电视类媒介
        4.3.5 网络媒介
        4.3.6 手机类媒介
        4.3.7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
    4.4 信息技术在各个传播阶段的支持作用
        4.4.1 将农技知识转化为数字化资源
        4.4.2 拓展了农业科技推广渠道
        4.4.3 促进了农业生产现代化
        4.4.4 促使农技知识向更广范围扩散
第五章 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实例
    5.1 天津市农业远程教育网
        5.1.1 天津市农业远程教育网的内容构成
        5.1.2 天津市农业远程教育网的农技知识呈现方式
        5.1.3 天津市农业远程教育网的传播模型
    5.2 中国移动农信通
        5.2.1 “农信通”信息传播途径
        5.2.2 “农信通”应用效果实例
    5.3 山西科技手机报
        5.3.1 科技手机报信息传播构成
        5.3.2 科技手机报服务特点
        5.3.3 科技手机报应用实例
    5.4 其他可支持农业科技传播的实例
        5.4.1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
        5.4.2 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程
第六章 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应用的相关措施建议
    6.1 统筹规划,加强政府引导作用
        6.1.1 健全领导体系,增强信息意识
        6.1.2 强化组织管理,协调部门分工
        6.1.3 注重统筹规划,加强互通合作
    6.2 多渠道融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6.2.1 政府财政补贴
        6.2.2 社会各界支援
    6.3 精心选材,确保传播内容实用有效
        6.3.1 增强传播内容实用性
        6.3.2 提高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6.3.3 加强信息内容针对性
    6.4 协调配合,提高各种媒介利用效率
        6.4.1 发挥传统媒介经济实惠、普及率高的优势
        6.4.2 利用网络媒介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的长处
        6.4.3 结合移动媒介交互性强、携带方便的特性
    6.5 注重教育培训,培养农业信息技术人才
        6.5.1 学校开设农业信息技术课程
        6.5.2 加强对各类涉农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大纲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农民教育培训媒体资源开发与实践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可开发与应用的媒体资源类型
    (一) 电子传媒资源
        1. 无线广播资源。
        2. 农村大喇叭资源。
        3. 有线电视资源。
    (二) 多媒体资源
    (三) 纸质媒体资源
    (四) 网络媒体资源
        1. 农村现代远程网络教育。
        2. 电话语音智能查询。
        3.“三电一厅”咨询服务。
    (五) 直通车、大篷车巡回培训
二、利用媒体资源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优缺点分析
    (一) 电子传媒资源优缺点
        1. 优点:
        2. 缺点:
    (二) 多媒体资源优缺点
        1. 优点:
        2. 缺点:
    (三) 纸质媒体资源优缺点
        1. 优点:
        2. 缺点:
    (四) 网络媒体资源优缺点
        1. 优点:
        2. 缺点:
    (五) 科技直通车 (科普大篷车) 优缺点
        1. 优点:
        2. 缺点:
三、农民教育培训媒体资源开发与应用对策建议
    (一) 掌控媒体资源的应用程序与使用范围
    (二) 加大媒体资源开发的专项资金投入
    (三) 构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四) 加强农业远程网络培训基地建设
    (五) 发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网络教育作用
    (六)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和管理员队伍
    (七) 加大媒体资源开发与传播力度
    (八) 拓展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功能

(4)努力加强农村广播建设 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科技“大喇叭”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组织“致富早班车”节目下乡进村中, 充分发挥传统广播的优势
二、农村广播在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和新农村建设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农村广播已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阵地
    (二) 农村广播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便利条件
    (三) 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 发挥农村“大喇叭”功能, 更好地为农民教育培训服务
        1. 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
        2. 结合农时的需求
        3. 结合广播教学节目的特点
        4. 结合听众的特点
三、农村广播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中, 取得了显着成效
    (一) 增强了农民科技观念, 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
    (二) 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 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三) 强化了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 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四) 加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四、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努力发展农村广播, 使命光荣, 大有可为

(5)现代媒体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形式和特点
    1.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3. 农民成人学历教育即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具有中等学历以上有示范带头
    4. 农民职业教育的培训特点
        内涵丰富。
        领域广泛。
        培训需求更加理性化。
        区域性和地域性更加明显。
        现代农业的发展催生职业农民的出现。
二、现代媒体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中的运作模式
    1. 多媒体现场培训模式。
    2. 远程网络专家视频咨询模式。
    3. 科技入户直通车 (科普大篷车) 模式。
    4. 农村大喇叭广播运作模式。
    5. 无线电广播运作模式。
    6. 电视节目传播运作模式。
    7. 声像教育培训模式。
    8. 电话语音智能查询模式。
    9.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运作模式。
    1 0.“三电一厅”服务模式。
三、现代媒体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1. 转变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观念,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2. 建立一支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教师和管理员队伍。
    3. 明确责任、健全制度, 确保媒体设备高效运转。
    4. 加大媒体资源开发与传播力度, 提高媒体资源综合利用率。
    5. 合理选择恰当运用现代媒体, 构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新格局。

(6)坚持农业广播阵地将科技知识和教育信息送到农民身边(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领导, 强化工作组织
    (一) 加强节目制作, 丰富广播资源
    (二) 科学合理安排, 确保广播成效
    (三) 各级密切配合, 广泛开展工作
二、一心为民服务, 工作卓有成效
    (一) 增强了科技意识
    (二) 提高了生产技能
    (三) 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 得到了政府肯定
三、争取多方支援, 再创工作佳绩
    (一) 加大农业广播投入
    (二) 积极争取播出时段
    (三) 加强区域节目制作
    (四) 搞好节目播出后的回访和反馈
    (五) 农村沼气管理队伍需要进一步加强

(7)我国“三农”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各组织机构在“三农”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的现状
    (一)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二) 广播电视大学
    (三) 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
        1.中国农业大学
        2. 东北农业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
    (四) 党委组织部门
三、“三农”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一) 可能性和必要性分析
    (二) 实践中的成功案例

(8)运用信息技术培养科技型农民 ——淮安市淮阴区科技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淮阴区农民教育与培训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
    第二节 淮阴区农村信息化现状分析
    第三节 淮阴区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分析
    第四节 农民教育与培训的制约因素
第二章 三位一体培训模式
    第一节 模式构建
    第二节 实践运用
第三章 “音像教材”+“专家现场指导示范”模式
    第一节 模式构建
    第二节 实践运用
第四章 “培训网站”+“示范户”推动模式
    第一节 模式构建
    第二节 实践运用
第五章 现代远程教育模式
    第一节 模式构建
    第二节 实践运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以唐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进展
        1.3.1 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早期探索
        1.3.2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
        1.3.3 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进展
        1.3.4 关于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进展
        1.3.5 关于农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的界定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3 主要研究内容
        1.4.4 研究采用的方法
第二章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理论分析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创新与技术创新
        2.1.2 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
        2.1.3 技术创新与科技创新
        2.1.4 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
        2.1.5 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推广
    2.2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2.2.1 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
        2.2.2 农业技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观点
        2.2.3 农业技术创新类型
        2.2.4 农业技术创新的特性
    2.3 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理论
        2.3.1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2.3.2 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理论的提出
        2.3.3 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内涵及特征
    2.4 行政区域经济理论
        2.4.1 区域的划分
        2.4.2 区域经济理论
        2.4.3 行政区域经济理论
        2.4.4 行政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
    2.5 公共物品理论
        2.5.1 公共物品的概念
        2.5.2 公共物品的供应机制
        2.5.3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公共物品属性
        2.5.4 公共物品理论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
    2.6 制度经济学理论
        2.6.1 制度的内涵
        2.6.2 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2.6.3 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构成
        2.6.4 新制度经济学的局限性
        2.6.5 制度经济学对技术创新的分析
        2.6.6 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
    2.7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理论
        2.7.1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理论的基本内涵
        2.7.2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前提
        2.7.3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职能重点划分
        2.7.4 关于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内容
第三章 国外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3.1 美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3.1.1 美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3.1.2 美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3.2 法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3.2.1 法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3.2.2 法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3.3 荷兰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3.3.1 荷兰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3.3.2 荷兰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3.4 日本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3.4.1 日本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3.4.2 日本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3.5 韩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3.5.1 韩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3.5.2 韩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3.6 印度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3.6.1 印度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3.6.2 印度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3.7 国外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共同特点与建设经验
        3.7.1 国外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共同特点
        3.7.2 国外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经验
    3.8 对我国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
        3.8.1 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3.8.2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特点的组织体系
        3.8.3 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体系
第四章 我国宏观管理背景下的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4.1 国家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下的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4.1.1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现状和问题
        4.1.2 国家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对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影响
    4.2 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市级现状分析
        4.2.1 国家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4.2.2 国家农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4.2.3 我国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状况评价
    4.3 我国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分析
        4.3.1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形势
        4.3.2 行政区划改革的趋势
    4.4 我国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国家战略
        4.4.1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国家创新战略的组成部分
        4.4.2 国家关于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建设的战略
        4.4.3 国家关于农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建设的战略
第五章 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证分析
    5.1 唐山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代表性分析
        5.1.1 唐山市社会经济概况
        5.1.2 唐山市农业资源及区划概况
        5.1.3 唐山市农业发展概况
        5.1.4 唐山市在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代表性
    5.2 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现状
        5.2.1 农业技术创新的行政管理体系
        5.2.2 农业科研开发体系
        5.2.3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5.2.4 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5.2.5 农业企业创新体系
        5.2.6 农民协会组织体系
        5.2.7 农业资源区划与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5.2.8 农资服务体系
        5.2.9 农业标准化体系
        5.2.10 农业技术创新的环境
    5.3 唐山市农户调查分析
    5.4 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5.4.1 唐山市科技局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试点建设
        5.4.2 河北省燕山科学试验站的创建模式
    5.5 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分析
        5.5.1 唐山市区域宏观经济形势
        5.5.2 唐山市农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5.6 完善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点措施
第六章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方案
    6.1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6.2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6.2.1 政府为体系建设主体的原则
        6.2.2 实用性的原则
        6.2.3 开放合作的原则
        6.2.4 远近结合的原则
        6.2.5 行政区划与经济类型区相结合的原则
        6.2.6 继承性发展的原则
        6.2.7 因地制宜的原则
    6.3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6.3.1 总体框架
        6.3.2 农业技术创新行政管理体系
        6.3.3 农业技术创新公益事业体系
        6.3.4 农业技术创新农民协会组织体系
        6.3.5 农业技术创新企业体系
        6.3.6 农业技术创新科技示范户体系
        6.3.7 农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6.4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6.4.1 积极推进机构改革
        6.4.2 增强龙头企业创新能力
        6.4.3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6.4.4 加强农民协会组织建设
        6.4.5 建立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
        6.4.6 营造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的有利环境
    6.5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6.5.1 提高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构筑全社会重视科技的氛围
        6.5.2 实施城市带动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6.5.3 纳入国家创新体系,搞好统一规划
        6.5.4 继续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
        6.5.5 推进依法行政,切实规范政府行为
        6.5.6 加强领导,搞好分类指导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问题讨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关于本项研究的讨论
    7.3 本项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关于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二、国外相关研究状况与国外农村劳动力教育和培训经验和启示
三、农村劳动力及农村劳动力教育和培训状况和问题
四、农村劳动力教育和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五、关于农村劳动力教育和培训的方向和类型
    (一) 农村劳动力教育和培训的方向
    (二) 农村劳动力教育和培训的类型
六、关于农村劳动力教育和培训的途径
    (一) 调整农村教育结构,构建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为农村劳动力教育和培训打好基础
    (二) 大力发展多形式、多功能的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教育和培训提高有效的途径
    (三) 推进农村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教育和培训工作
    (四) 有效利用现代远程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和培训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五) 以实用技术培训为切入点,进行多途径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西部开发农业科技教育”和“致富早班车”广播讲座节目(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研究[D]. 张茂月. 山东师范大学, 2012(12)
  • [2]农业科技传播中信息技术应用研究[D]. 闫志琴. 徐州师范大学, 2011(07)
  • [3]农民教育培训媒体资源开发与实践创新[J]. 伍均锋,贺媚. 职教论坛, 2011(10)
  • [4]努力加强农村广播建设 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科技“大喇叭”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J]. 孟凡,夏羽. 农民科技培训, 2011(04)
  • [5]现代媒体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 伍均锋.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1(01)
  • [6]坚持农业广播阵地将科技知识和教育信息送到农民身边[J].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农民科技培训, 2011(01)
  • [7]我国“三农”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J]. 马红亮,房凯.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3)
  • [8]运用信息技术培养科技型农民 ——淮安市淮阴区科技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D]. 王宇飞. 南京师范大学, 2008(01)
  • [9]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以唐山市为例[D]. 肖树忠.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10)
  • [10]关于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问题的思考[D]. 周全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5(02)

标签:;  ;  ;  ;  ;  

“西部大开发农业科技教育”和“致富早教”广播讲座节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