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内部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内部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一、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内部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安衡[1](2020)在《LK公司董事会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外现代公司治理理念和制度逐步引入我国,建立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共识。董事会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其高效运作对公司长远发展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各国公司实践的证明。因此,提升董事会治理效果,从而提升公司竞争力,目前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共同关注焦点。LK公司是一家传统国有企业,现已改制为中央企业的二级子公司。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LK公司不断探索建立了董事会制度,但还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为进一步改善其董事会治理,本文以LK公司的实践为例,对其董事会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在阐释董事会治理及现代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对其董事会治理沿革进行了梳理,并研究了其董事会职能定位、规模和成员构成、领导权结构、董事会秘书、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等治理结构现状,分析了董事会运作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然后,运用相关理论对其董事会职能弱化、董事会构成不合理、董事会运作不规范、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落实董事会职权、优化董事会构成、规范董事会运作及健全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等对策。本文基于对LK公司董事会治理问题的研究,对LK公司进一步规范董事会治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并对其他国有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薛佳丽[2](2020)在《产融结合对企业创新影响的案例研究 ——以航天科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重强调振兴实体经济是重要任务之一,并在“三去一降一补”方面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效。但金融领域存在的资金脱实向虚问题,脱离了国家振兴实体经济的目标,使得产融结合的发展一度面临瓶颈。产融结合指的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互合作,互惠共赢;实现的方式是以股权关系为桥梁,通过参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进行结合。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新旧动能正在加快转换。如何深化产融结合、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孕育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成为各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回顾以往研究,国内外学者对于产融结合的研究都是从较大范围和视角对各个行业和产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本文从微观层面探究产融结合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即以航天科技集团为研究问对象,通过其产融结合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理论分析和具体实践检验来证明产融结合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本文运用文献法对产融结合与企业创新的理论进行综合的梳理,运用访谈法对案例企业的产融结合相关负责人员进行全面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案例企业的相关产融结合的财务数据进行大量的收集合和分析。从产融结合定义、产融结合主体与融合方式、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从资源基础理论、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多元经营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对产融结合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理论进行总结与分析;从产融结合对企业创新的重要性、产融结合发展的动因分析、产融结合影响企业创新的路径三方面对产融结合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理论进行分析;以航天科技的产融结合为例分析其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从产融结合对研发投入的影响、产融结合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产融结合影响企业研发创新的作用机制分析、产融结合影响企业研发创新的经济后果分析四方面进行分析。本文发现航天科技集团的研发活动是一个长期的投入过程,对于资金的需求不断提升,制造型企业在经营主营业务变得步履艰难的情况下,逐渐向利润率较高的金融行业渗透,从而使产融结合型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能够更好地配置资源,以保证企业研发活动的顺利进行。产融结合高效的资金利用率和周转率保证了充足的不间断的研发投入,从而促进了创新产出的质量和数量。总而言之,本文分析了产融结合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产融结合有助于缓解企业研发创新的融资约束、有利于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增长以及缓解融资约束对创新研发的抑制作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为其他今后想要以产融结合促进企业创新的企业提供了借鉴。

王福禄[3](2020)在《航天专业院所产品生产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航天型号任务的日益繁重,给每个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对产品生产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继续保持强大研发能力的基础上,大幅提高产品生产管理的整体能力。风险作为有效管理工具,融入产品生产,提前识别风险并给予应对,降低问题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将会提高产品生产各方面的管理水平。本文在深入学习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对航天专业院所的产品生产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梳理,以航天某专业院为例,采取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式分析了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等方面的现状,确定了研究思路。在明确航天专业院所风险分析要求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产品生产风险识别方法,包括建立风险因素库、经验累积法、问题再分析法等。给出了航天专业院所产品生产的风险以及技术、计划、质量、物资等具体风险事项的评价方法和接受准则。在风险应对方面,给出了消除、降低、转移、接受的方式,针对不同等级的产品生产风险,提出了不同力度的应对要求。从航天专业院所角度给出了产品生产风险的管理措施,包括建立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培养全员风险意识等。希望本研究得出的产品生产风险识别方法、风险评价体系、风险应对要求和风险管理流程,对航天领域其他专业院所有一定程度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刘辉[4](2020)在《跨界创新理论研究与现实分析 ——基于中国创新路径的探讨》文中提出创新,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成为最为耀眼的“事业”。但是,数十年的举国奋斗,我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中兴事件”让国人刻骨铭心。中国的创新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技术比市场重要、创新比技术重要,基础性、原创性创新(厚度与深度)比应用性、模仿式创新(标度与热度)重要,开放式、协同性的跨界创新比封闭式、排他性的创新重要。基于这样的视角,论文以跨界创新为研究选题,开展研究。论文以战略管理理论、创新理论、认同理论、共同体理论等为引导,以重大社会需求牵引,紧密结合我国创新实践的现实,力图通过对跨界创新,尤其是通过对基础性、革命性、原创性的跨界创新的研究,构建跨界创新的理论体系,探讨中国新时代创新新途径,提升我国创新绩效和创新竞争力。第一,论文本文基于价值是战略和竞争优势的基石和核心的创新观点,提出了创新、战略竞争优势、价值创造三位一体的企业价值创造的创新机理。同时,论文还构建了企业竞争优势和价值创造的三条创新路径,揭示了这三条创新路径的动态演变。论文研究揭示:互联网、共创共享价值、跨界创新构成了新时代价值创造的三大基本要素,相互作用;价值共创共享是互化联网时代价值创造的基本内核,基于互联网的,以共创共享价值生态为基本形态的跨界创新则是互联网时代最为基本和重要的价值创造的创新路径。第二,深入研究和揭示了“界”、“跨界”、“跨界创新”的本义和内涵,深入辨析了跨界创新与相关的创新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结,阐述了“跨界”并非“无界”。跨界实质上是一个跨越“旧界”(或者破除“旧界”),建立“新界”的过程,跨界创新绝非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建立包括科学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甚至是“命运共同体”在内的“共同体”,从而构建了以创新理论、认同理论、共同体理论为三大支撑的跨界创新理论基础。第三,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的各个环节,参与创新的各个主体构成了一条创新链(创新网络)。论文深入刻画跨界创新链,揭示了各个环节之间的转换与联结,建立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跨界协同创新价值分析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演化与分析,揭示三大推论和三大命题。命题之一揭示:创新能力、投入水平与努力程度、价值共创共享、协同效应,对于跨界协同创新价值链的构建和有效运作,既共同支撑,又相互作用。这一研究结论对于有序、高效开展跨界创新,构建中国新时代创新性途径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第四,基于现实,针对我国创新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现实需要密切结合,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创新的实践,并通过我国创新的现实实践修正、验证和支撑理论研究成果,探讨中国新时代创新新途径,是本文的一个基本遵循。论文从历史的跨度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创新,针对产学研分割体制以及狭隘的创新意识所导致并加剧了的我国创新链的断裂与封闭,论文提出从创新链供应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和“四点聚力发力,消除断点,强固创新链”的“断裂弥合”之策,并以“空间技术”、生态基纤维材料、中国高铁技术、中国核电技术等四个案例对理论研究和“断裂弥合”之策加以支撑,实现理论研究和现实应用的结合、融合,同时,这4个跨界创新案例,也为有效解决中国创新链的源头活水不足、中间多断链、观念视野、领域专业、资源环境与体制模式等“断裂”或“阻隔”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探讨新时代中国创新路径提供现实示范。论文认为,在跨界创新未来的研究中,应当进一步坚实跨界创新的理论基础,深入开展基于模型驱动的跨界创新理论研究,深化和结构化基于案例推演的创新实践研究等。

侯建龙[5](2020)在《黑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龙江地区的工业基地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为,即使在当代也在我国的工地基地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黑龙江省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了解该地区制造业财务绩效现状,发现黑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司主要存在哪些财务绩效问题,解决黑龙江省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中遇到的财务绩效管理问题。本文从对黑龙江省制造业财务绩效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出发构建指标,对本文所选取的23家案例公司的财务绩效进行评价。利用定性比较分析发现多样本之间存在的共性特征及产生高财务绩效的变量组合,结合各案例公司实际财务状况,发现案例公司财务绩效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积极整改提升财务绩效。首先,结合文献梳理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相关的理论和评价方法。随后,从财务绩效评价中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等四个关键维度,初步构建了符合黑龙江省制造业财务绩效现状的指标体系。其次,验证初选指标及分类的合理性,再对指标进行预处理、相关性检验、提取公因子,对提出的公因子的数量和实际意义与初步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初步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合理的。最后,根据因子分析结果确定各二级评价指标和三级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的评价得分模型,随后对各案例的财务绩效单方面和综合能力和评价并排名。将因子分析提出的公因子设定为前因条件变量,根据证监会备案行业类属情况,筛选符合研究目的的23家案例公司为研究样本。依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步骤,进行二分数据,构建真值表、必要性检验和反事实分析,随后对条件变量必要性进行检验,检验路径构型稳健性后生成针对案例公司的财务绩效提升的路径构型结果。结合各案例公司的实际情况与各路径匹配分析,为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财务绩效提升路径和对策建议。

吴菲[6](2019)在《航天物资集中采购风险评价与防控措施研究》文中认为物资采购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在建设航天强国进程中,及时、保质保量的物资供应和保障,对于确保型号飞行试验和科研生产任务完成,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和保障。总结以往经验,不乏因为在供应商准入、合同管理、质量控制、价格管控、大宗采购等关键环节发生问题,给企业和航天事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教训极其深刻。物资采购过程中往往蕴含较高风险,如何有效管控、降低风险,成为保持航天物资集中采购高效运转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结合国内外采购管理、风险管理研究经验,从航天物资集中采购管理的现状入手,以航天Y研究院为例,分析航天物资集中采购的特点,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防控3个主要部分进行航天物资集中采购风险管理研究。围绕物资集中采购各关键环节,逐一梳理流程,包括需求提出、计划编制、供应商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库存管理等,通过德尔菲法等方式识别风险,进而对风险进行了量化评价,共量化出7个严重级风险、13个中等级风险和4个轻微等级风险。根据风险等级制定出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提出了建立物资集中采购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型号全级次供应商管理、完善风险管控框架体系和加强集中采购日常监督等长效机制,系统推进物资集中采购的风险防控。

罗婧[7](2019)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以四维图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企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概念自上世纪被提出以来,经历了二十多年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建立了不同经济成分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但是,所有制层面的混合并没有解决国有企业活力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掀起了新一轮以公司治理为核心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浪潮。近几年内,多家央企改革试点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建立内部激励机制等方式,在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中首例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维图新”)为对象,对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重点关注的公司治理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而进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上的安排进行研究,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首先对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目标理论进行归纳与比较,明确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主要存在大股东剥夺问题,并且正在经历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从股东至上主义向利益相关者主义的转变,并介绍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提取其中几个主要的评价维度,为案例分析部分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同时对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简单梳理。其次,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现状,将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国有股一股独大、独立董事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经理层激励机制和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不足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解决公司治理问题、完善公司治理体系的框架。在案例分析部分,对四维图新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治理结构安排和治理机制建立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发现四维图新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一系列改革后的措施,基本建立了股权结构与政企职能划分合理、约束与激励机制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但依然存在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程度不够的问题。最后,结合案例部分的主要结论,本文得到了关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几点启示。主要包括:在混改中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以优化所有权结构;加强对董事会、监事会制度的建设;加强对中小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保护;完善公司激励机制;完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等。

周璐[8](2019)在《HNTY公司关联方资产重组绩效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家发布诸多有关军工企业改革的政策文件,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资产重组作为混改的主要形式,有利于军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而且也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11年,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将旗下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优质资产——HNTY公司注入同属兵装集团旗下的ST轻骑,历经3年,于2014年5月完成集团内部整合,通过此次关联方资产重组,HNTY基本实现长安汽车旗下汽车零部件的整体上市,但整体上市之后其绩效如何?这是管理层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HNTY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军工企业的行业特殊性,首先,通过阅读资产重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梳理,总结了资产重组动因、重组绩效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方法等相关理论,以对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对HNTY资产重组背景、重组过程以及重组前后的主要变化进行分析,明确了HNTY关联方资产重组的动因;随后,利用事件研究法对其重组的短期绩效进行评价分析,并采用因子分析法,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军民融合能力五个维度建立了军工企业资产重组绩效评价模型,并对HNTY资产重组的长期财务绩效进行评价与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论,对HNTY重组绩效的提升提供相关建议,以期对军工企业现阶段内部整合时期,制定资产重组战略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通过研究发现:HNTY公司本次资产重组绩效在短期内,由于关联交易的不利影响,使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并未给股东带来了显着的财富增加,没有达到企业价值的提升;长期内,企业综合业绩未得到显着提升,但其盈利能力增强,实现了扭亏为盈的目的。

吴桐琳[9](2019)在《航天后勤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以航天wy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航天后勤企业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后勤保障不可缺少的、基础性的、服务性的企业,在当前航天系统内部环境变化的背景下,航天后勤企业将何去何从值得所有航天后勤企业员工的思考。鉴于航天后勤服务行业有着自身十分鲜明的特点,特别是后勤服务保障的航天系统内型号任务涉密性与后勤保障的市场竞争力内外特点结合,如何实现两者协调发展,如何在对内保障与对外打开市场两者之间实现为航天型号服务、为航天职工提供生活保障、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高度统一,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论文以航天wy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wy公司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wy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自此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wy公司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并根据SWOT分析结果制定了wy公司的发展战略,论文最后还提出了发展战略的具体的实施对策和建议。

李旭文[10](2019)在《认知视角下航天企业战略变革中的内部冲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一些国有企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战略变革。航天企业作为典型国有企业,当前正处在战略变革之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客观实践都表明,战略变革带来冲突,冲突影响战略变革过程,管理好战略变革中的冲突,能有效促进战略变革的顺利执行。本研究以认知为视角,以“认知-行动”为内在逻辑,从微观层面对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企业内部冲突形成、冲突对战略变革过程的影响等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建立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冲突管理建议。首先,分析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在梳理国内外有关战略变革、冲突以及战略变革与冲突关系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归纳现有企业战略变革中冲突问题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明确了本研究的主题、主要研究内容与实施方案。在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后,分析了从战略变革知觉到战略变革响应的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以及战略变革引发冲突、冲突影响战略变革过程的内在机理,确定了认知视角下的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以及研究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中冲突问题的整体框架。其次,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三级编码对航天企业长达10年的有关战略变革文本与深度谈访材料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航天企业战略变革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构建了航天企业战略变革过程理论模型:航天企业高层管理者通过对企业战略变革环境认知建构企业战略变革意义并传递给中层与执行层管理者;企业中层与执行层管理者通过对企业战略变革环境与战略变革意义的理解形成战略变革知觉,并以此为基础做出战略变革响应;航天企业的战略变革意义管理分别影响中层与执行层管理者的战略变革知觉与战略变革响应;航天企业中层与执行层管理者的战略变革知觉引发战略变革中的冲突,冲突影响其战略变革响应。然后,在航天企业战略变革过程理论模型基础上,从认知的微观角度剖析了航天企业战略变革中内部冲突的形成机理与冲突对企业战略变革过程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在航天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中,高层管理者的战略变革意义建构与意义给赋过程影响、管理者认知自我强化导致认知差异、管理者认知图式变化差异三方面因素导致了战略变革过程中冲突的形成;任务认知冲突、过程认知冲突与关系认知冲突对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产生不同影响。再次,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设定了战略变革知觉、战略变革响应、冲突与意义管理等操作性变量,提出战略变革知觉、冲突、战略变革响应、意义管理之间的关系假设,构建了航天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与冲突关系模型;并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样本开展了问卷调查,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信度效度检验与路径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了检测。研究表明:航天企业中层与执行层管理者的战略变革知觉正向影响其战略变革响应;航天企业中层与执行层管理者的战略变革知觉负向影响战略变革中的冲突,冲突负向影响企业中层与执行层管理者的战略变革响应,冲突在航天企业中层与执行层管理者的战略变革知觉与战略变革响应之间存在中介作用;航天企业战略变革意义管理分别正向影响企业中层与执行层管理者的战略变革知觉和战略变革响应。最后,在对研究结果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航天企业战略变革中削减冲突以减少对企业战略变革负面影响、合理利用冲突在战略变革特定环节的正向功能、激发管理者的战略变革知觉以减少冲突、赋予战略变革意义特质性内涵以减少冲突、定期评价战略变革以减少冲突以及全过程管理冲突的建议。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从理论上探索建立了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与冲突关系的分析框架,从航天企业战略变革实践中总结提炼了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与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揭示了企业战略变革中内部冲突形成与演化的微观机理以及冲突对战略变革过程的影响机理,证实了企业中层与执行层管理者的战略变革知觉、战略变革响应、冲突与战略变革意义管理之间的影响关系,从而深化了企业战略变革与冲突的理论研究。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基于理论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航天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中冲突管理的方法与对策。

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内部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内部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LK公司董事会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董事会治理相关研究
        1.2.2 LK公司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公司治理
        2.1.2 董事会治理
        2.1.3 董事会治理的典型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现代产权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股东至上理论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5 资源依赖理论
第三章 LK公司董事会治理沿革及现状
    3.1 LK公司概况
    3.2 LK公司董事会治理沿革
        3.2.1 尝试探索期
        3.2.2 实质建设期
    3.3 LK公司董事会治理现状
        3.3.1 公司股权结构
        3.3.2 公司治理结构
        3.3.3 公司董事会结构
        3.3.4 公司董事会运作情况
        3.3.5 董事会治理取得的成效
第四章 LK公司董事会治理问题分析
    4.1 董事会职能弱化
        4.1.1 监督职能缺失
        4.1.2 决策职能授权不足
    4.2 董事会构成不合理
        4.2.1 董事会到位人数不足
        4.2.2 董事会成员多元性不足
        4.2.3 职工董事流于形式
    4.3 董事会运作不规范
        4.3.1 董事会会议程序不严谨
        4.3.2 专委会作用发挥有限
        4.3.3 董事会决议落实不到位
    4.4 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第五章 LK公司董事会治理对策
    5.1 强化董事会职能
        5.1.1 落实董事会职权
        5.1.2 发挥董事会监督职能
        5.1.3 强化董事会决策职能
    5.2 优化董事会构成
        5.2.1 补齐董事成员空缺
        5.2.2 优化外部董事结构
        5.2.3 规范职工董事制度
    5.3 规范董事会运作
        5.3.1 规范董事会会议程序
        5.3.2 规范专业委员会运作
        5.3.3 提高办事机构配备力量
    5.4 健全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产融结合对企业创新影响的案例研究 ——以航天科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本文研究视角
    1.3 研究意义与分析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分析方法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产融结合的概念界定
        2.1.1 产融结合定义
        2.1.2 产融结合主体与融合方式
        2.1.3 产融结合的本质
        2.1.4 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
    2.2 企业产融结合的基础理论分析
        2.2.1 资源基础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交易成本理论
    2.3 企业创新的界定及度量标准
        2.3.1 企业创新的界定
        2.3.2 企业创新的度量标准
    2.4 产融结合与企业创新的理论分析
        2.4.1 产融结合对企业创新的重要性
        2.4.2 产融结合对创新发展的动因分析
3 航天科技产融结合影响企业创新的案例概况
    3.1 航天科技公司概况
        3.1.1 航天科技公司发展历程
        3.1.2 航天科技公司主营业务
        3.1.3 航天科技公司研发情况
    3.2 航天科技公司产融结合情况
        3.2.1 行业背景
        3.2.2 产融结合模式选择
        3.2.3 产融结合历程
    3.3 航天科技公司产融结合动因
        3.3.1 加强信息对称,促进创新融资效率
        3.3.2 减少交易费用,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3.3.3 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企业创新风险
        3.3.4 优有利于多元化发展,建立新的增长点
4 航天科技产融结合对企业创新影响的案例分析
    4.1 产融结合对创新影响的指标选择
    4.2 产融结合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4.2.1 产融结合与企业研发费用支出
        4.2.2 产融结合与企业研发人员素质
        4.2.3 同行业非产融结合企业对比
    4.3 产融结合对创新产出的影响
        4.3.1 企业专利申请数的增长分析
        4.3.2 企业专利授权数的增长分析
    4.4 产融结合影响企业研发创新的作用机制分析
        4.4.1 促进企业研发资金的可得
        4.4.2 增加企业创新投入的动力
        4.4.3 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质量
    4.5 产融结合实施后对企业经济后果分析
5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产融结合有助于缓解企业研发创新的融资约束
        5.1.2 产融结合有利于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增长
        5.1.3 产融结合缓解融资约束对创新研发的抑制作用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航天专业院所产品生产的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工具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航天专业院所产品生产的风险管理内容及现状分析
    2.1 航天专业院所产品生产的风险管理内容
    2.2 航天专业院所产品生产的风险管理模型
    2.3 产品生产的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2.3.1 风险分析环节的现状及分析
        2.3.2 风险识别环节的现状及分析
        2.3.3 风险评价环节的现状及分析
        2.3.4 风险应对环节的现状及分析
        2.3.5 风险评估环节的现状及分析
    2.4 产品生产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航天专业院所产品生产的风险识别及评价
    3.1 明确风险分析要求
    3.2 建立新的风险识别方法
        3.2.1 建立风险因素库
        3.2.2 经验累积法
        3.2.3 已发生问题再分析法
    3.3 建立航天专业院所产品生产的风险评价准则和方法
        3.3.1 风险的后果等级划分
        3.3.2 风险的发生概率等级划分
        3.3.3 产品生产风险评价公式
        3.3.4 风险等级判别和接受准则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航天专业院所产品生产风险应对及管理措施
    4.1 产品生产风险应对
    4.2 产品生产风险的管理措施
        4.2.1 构建航天专业院所产品生产风险管理流程
        4.2.2 建立两级产品生产风险管理制度
        4.2.3 加强培训并提高全员的产品生产风险管控意识
        4.2.4 加强对员工的产品生产风险管控的绩效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跨界创新理论研究与现实分析 ——基于中国创新路径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框架与内容
        1.2.1 本文研究的科学问题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4 研究内容
    1.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述评
    2.1 创新与创新理论的演变研究
        2.1.1 创新理论的诞生
        2.1.2 技术创新的类型
        2.1.3 创新理论的演变
    2.2 创新与创新能力的研究
        2.2.1 创新能力
        2.2.2 创新能力评价
        2.2.3 国际上若干重要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数
    2.3 协同创新与跨界创新
        2.3.1 协同创新
        2.3.2 跨界搜索与跨界创新
    2.4 启示与借鉴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价值创造与跨界创新
    3.1 价值创造的机理与路径
        3.1.1 创新与价值创造机理
        3.1.2 价值创造的一般创新路径
        3.1.3 基于机会与网络的价值创造路径
    3.2 跨界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3.2.1 “界”与“跨界”
        3.2.2 跨界创新的概念与辨析
    3.3 跨界创新的理论支撑
        3.3.1 跨界创新与认同理论
        3.3.2 跨界创新与创新共同体
        3.3.3 跨界创新的三位一体理论支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跨界创新模型构建与分析
    4.1 跨界创新链
        4.1.1 跨界创新链的基本刻画
        4.1.2 跨界创新链的推进逻辑
        4.1.3 跨界创新链与创新价值链
    4.2 创新价值分析模型及其推演
        4.2.1 构建模型的基本假设
        4.2.2 基本模型
        4.2.3 模型推演
        4.2.4 模型推演结果分析及其主要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跨界创新的现实考察与分析
    5.1 我国创新的实践与启示
        5.1.1 新中国创新实践
        5.1.2 中国创新实践与创新期待间的“鸿沟”
        5.1.3 中国创新实践的启示
    5.2 中国创新链断裂分析
        5.2.1 中国创新链的源头之困:少有“0→1”的突破
        5.2.2 中国创新链的“断链”之困
        5.2.3 我国创新链的阻隔
    5.3 中国跨界创新的案例
        5.3.1 案例一:创建科研特区,实现“0→1”的突破
        5.3.2 案例二:中国纺织业的跨行业的全链跨界创新
        5.3.3 案例三:中国高铁技术的跨界创新
        5.3.4 案例四:中国核电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5.3.5 案例的综合分析与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黑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目的
        1.1.3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总体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总体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黑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因素
    2.2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3 初选财务绩效评价指标
        2.3.1 盈利能力指标
        2.3.2 偿债能力指标
        2.3.3 营运能力指标
        2.3.4 成长能力指标
    2.4 指标体系验证
        2.4.1 样本选取与数据预处理
        2.4.2 因子分析验证过程
        2.4.3 公因子的命名与验证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3.1 黑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模型的选择
        3.1.1 因子分析评价财务绩效的可行性
        3.1.2 定性比较分析财务绩效提升路径的可行性
    3.2 因子分析模型
        3.2.1 相关概念介绍
        3.2.2 因子分析的主要步骤
    3.3 定性比较分析模型
        3.3.1 模型的适用性
        3.3.2 模型的主要步骤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
    4.1 黑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现状
    4.2 因子分析评价过程
        4.2.1 因子得分模型
        4.2.2 因子分析结果汇总
    4.3 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过程
        4.3.1 设定变量与赋值
        4.3.2 生成真值表
        4.3.3 必要性检验
        4.3.4 反事实分析
        4.3.5 影响结果变量的构型组合
        4.3.6 构型稳健性检验
    4.4 财务绩效能力对比分析
        4.4.1 单因素对比分析
        4.4.2 综合能力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提升路径对策
    5.1 财务绩效提升路径生成
    5.2 财务绩效评价为一般的提升路径对策
        5.2.1 选择营运效益型财务绩效提升路径对策
        5.2.2 选择营运效率型财务绩效提升路径对策
        5.2.3 选择清偿型财务绩效提升路径对策
    5.3 财务绩效评价为良好的提升路径对策
        5.3.1 选择提高盈利能力的路径对策
        5.3.2 选择提高成长能力的路径对策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构型稳健性检验结果

(6)航天物资集中采购风险评价与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采购与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1 采购管理定义及策略
        2.1.1 采购管理的定义
        2.1.2 采购管理的主要内容
        2.1.3 采购管理的方式和原则
        2.1.4 采购管理策略
    2.2 风险及风险管理
        2.2.1 风险
        2.2.2 风险管理
        2.2.3 风险管理理论
    2.3 采购风险管理理论
        2.3.1 采购风险管理定义
        2.3.2 采购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2.3.3 采购风险管理程序
        2.3.4 规避采购风险的基本要求
    2.4 相关理论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航天物资集中采购风险管理及风险分析
    3.1 航天物资采购管理概况
    3.2 航天物资集中采购管理现状
        3.2.1 集中采购原则
        3.2.2 集中采购管理体制
        3.2.3 集中采购流程
        3.2.4 集中采购主要方式
        3.2.5 集中采购规章制度体系
    3.3 航天物资集中采购风险管理
        3.3.1 集中采购风险管理现状
        3.3.2 集中采购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4 航天物资集中采购风险分析
        3.4.1 需求提出主要风险因素
        3.4.2 计划编制主要风险因素
        3.4.3 采购实施主要风险因素
        3.4.4 招投标管理主要风险因素
        3.4.5 合同管理主要风险因素
        3.4.6 供应商管理主要风险因素
        3.4.7 质量控制主要风险因素
        3.4.8 仓储与配送主要风险因素
        3.4.9 付款与结算主要风险因素
        3.4.10 信息系统建设主要风险因素
    3.5 航天物资集中采购风险识别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航天物资集中采购风险评价
    4.1 集中采购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4.1.1 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
        4.1.2 航天物资集中采购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4.2 风险矩阵评价方法
    4.3 航天物资集中采购风险评价指标
    4.4 航天物资集中采购风险评价过程与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航天物资集中采购风险防控与动态管理
    5.1 航天物资集中采购风险防控
        5.1.1 主要的风险防控措施
        5.1.2 航天物资集中采购风险防控策略
    5.2 航天物资集中采购风险动态管理
        5.2.1 建立物资集中采购风险动态管理工作机制
        5.2.2 加强型号供应商全级次管理
        5.2.3 完善风险管控框架体系
        5.2.4 加强集中采购日常监督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以四维图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相关理论
        一、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概念界定
        二、代理型治理与剥夺型治理
        三、行政型治理与经济型治理
        四、股东至上主义与利益相关者主义
    第二节 公司治理评价理论
        一、国内外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CCGI~(NK))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理论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概念界定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的发展
第二章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现状
    第一节 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现状
        一、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发展历程
        二、基于CCGI~(NK)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现状
    第二节 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的问题
        一、“一股独大”与控制权集中
        二、独立董事发挥作用有限
        三、缺乏有效的经理层激励机制
        四、利益相关者保护不足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完善公司治理的框架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完善思路
第三章 基于四维图新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四维图新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与发展过程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
        三、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过程
    第二节 四维图新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安排
        一、股权结构多元化安排
        二、董事会和监事会人员构成安排
    第三节 四维图新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
        一、经理人任免与激励机制
        二、信息披露机制
        三、社会责任推进与利益相关者保护机制
    第四节 四维图新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发展评价
        一、建立了权责分明的三会一层治理结构
        二、股权激励缓解了公司代理问题
        三、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依然不足
结论及启示
    一、主要结论
    二、对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完善公司治理的启示
参考文献

(8)HNTY公司关联方资产重组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资产重组相关理论
        2.1.1 关联交易与关联方资产重组
        2.1.2 资产重组动因
        2.1.3 资产重组行为模式
    2.2 资产重组绩效评价
        2.2.1 资产重组绩效评价对象
        2.2.2 资产重组绩效评价方法
        2.2.3 资产重组绩效评价指标及评价体系
    2.3 文献述评
3 HNTY公司关联方资产重组过程分析
    3.1 HNTY资产重组背景
        3.1.1 公司简介
        3.1.2 资产重组的政策环境
        3.1.3 资产重组的行业环境
    3.2 HNTY资产重组动因
        3.2.1 政策驱动
        3.2.2 规避退市
        3.2.3 业务整合与发展需求
    3.3 HNTY资产重组实施过程
        3.3.1 资产重组方式及方案
        3.3.2 资产重组过程
    3.4 HNTY资产重组前后变化情况
        3.4.1 经营范围变化情况
        3.4.2 公司股东变化情况
        3.4.3 创新投入能力变化情况
4 HNTY公司关联方资产重组绩效评价
    4.1 HNTY资产重组短期绩效评价
        4.1.1 选取事件窗口
        4.1.2 计算AR与 CAR
        4.1.3 评价结果
    4.2 HNTY资产重组长期绩效评价
        4.2.1 资产重组绩效评价指标选择
        4.2.2 因子分析法构建评价体系
        4.2.3 长期绩效综合评价
    4.3 HNTY资产重组财务指标变化及原因分析
        4.3.1 盈利能力分析
        4.3.2 偿债能力分析
        4.3.3 营运能力分析
        4.3.4 发展能力分析
        4.3.5 军民融合能力分析
    4.4 HNTY关联方资产重组绩效提升建议
        4.4.1 规范军工企业信息披露豁免的申请
        4.4.2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4.4.3 加强后期整合力度
        4.4.4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5 结论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5.2.1 研究局限
        5.2.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航天后勤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以航天wy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
        1.2.1 论文的结构安排
        1.2.2 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回顾
第3章 航天wy公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我国航天后勤企业发展历程
    3.2 航天wy公司发展历程
    3.3 航天wy公司经营现状
    3.4 航天wy公司存在问题及分析
第4章 航天wy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4.1 航天wy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4.1.1 宏观环境分析
        4.1.2 行业环境分析
    4.2 航天wy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4.3 航天wy公司的SWOT分析
第5章 航天wy公司的战略选择与实施
    5.1 航天wy公司的战略选择
    5.2 航天wy公司的战略实施对策
        5.2.1 航天后勤企业的发展方向
        5.2.2 航天后勤企业业务的发展方向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认知视角下航天企业战略变革中的内部冲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3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1 战略变革研究
        1.3.2 冲突研究
        1.3.3 战略变革与冲突关系研究
        1.3.4 航天企业战略变革研究
        1.3.5 对国内外文献的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实施方案
        1.4.1 研究主题与主要研究内容
        1.4.2 实施方案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认知与管理认知
        2.1.2 认知图式与注意力关注
        2.1.3 意义与意义管理
        2.1.4 战略变革过程
        2.1.5 冲突
    2.2 航天企业战略变革背景
    2.3 理论分析框架
        2.3.1 航天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中的内部冲突形成分析
        2.3.2 认知视角下的航天企业战略变革过程分析
        2.3.3 冲突对航天企业战略变革过程的影响分析
        2.3.4 认知视角下航天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中的冲突研究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航天企业战略变革过程研究
    3.1 战略变革过程研究的扎根理论方法运用
    3.2 航天企业战略变革过程的文本收集
    3.3 航天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与影响因素的编码分析
        3.3.1 航天企业战略变革次级过程分类
        3.3.2 航天企业战略变革过程及影响因素开放式编码与结果
        3.3.3 航天企业战略变革过程及影响因素主轴编码与结果
        3.3.4 航天企业战略变革过程及影响因素选择性编码与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战略变革过程中的内部冲突形成与影响研究
    4.1 航天企业战略变革中内部冲突形成机理分析
        4.1.1 航天企业战略变革意义建构与意义给赋中的冲突形成
        4.1.2 航天企业管理者认知自我强化导致的认知差异形成冲突
        4.1.3 航天企业管理者认知图式改变的差异导致冲突
    4.2 冲突影响航天企业战略变革响应机理分析
        4.2.1 任务认知冲突与过程认知冲突对战略变革响应的影响
        4.2.2 关系认知冲突对战略变革响应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航天企业战略变革与内部冲突关系模型构建及数据分析
    5.1 战略变革变量的设定
    5.2 航天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与内部冲突关系假设及模型构建
    5.3 操作变量设定
        5.3.1 战略变革知觉与战略变革响应
        5.3.2 冲突
        5.3.3 意义管理
    5.4 航天企业调查问卷样本数据收集
    5.5 调查问卷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5.6 调查问卷数据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5.6.1 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5.6.2 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航天企业战略变革与内部冲突关系模型检验及冲突管理建议
    6.1 航天企业战略变革与内部冲突关系模型假设检验分析
        6.1.1 战略变革知觉与战略变革响应关系检验
        6.1.2 战略变革知觉对冲突的影响检验
        6.1.3 冲突影响战略变革响应检验
        6.1.4 冲突对战略变革知觉和战略变革响应的中介检验
        6.1.5 意义管理对战略变革知觉和战略变革响应影响检验
    6.2 结果与讨论
    6.3 对航天企业战略变革中的内部冲突管理建议
        6.3.1 削减冲突以减少对企业战略变革的负面影响
        6.3.2 合理利用冲突在战略变革特定环节的正向功能
        6.3.3 激发管理者的战略变革知觉以减少冲突
        6.3.4 强化战略变革意义特质性内涵以减少冲突
        6.3.5 定期评价战略变革以减少冲突
        6.3.6 全过程管理冲突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权限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内部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LK公司董事会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安衡. 河北大学, 2020(03)
  • [2]产融结合对企业创新影响的案例研究 ——以航天科技为例[D]. 薛佳丽.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3]航天专业院所产品生产的风险管理研究[D]. 王福禄.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跨界创新理论研究与现实分析 ——基于中国创新路径的探讨[D]. 刘辉.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5]黑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D]. 侯建龙.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6]航天物资集中采购风险评价与防控措施研究[D]. 吴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7]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以四维图新为例[D]. 罗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8]HNTY公司关联方资产重组绩效研究[D]. 周璐.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4)
  • [9]航天后勤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以航天wy公司为例[D]. 吴桐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10]认知视角下航天企业战略变革中的内部冲突研究[D]. 李旭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内部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