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流域自来水厂引水管道延长施工方法探讨

钱塘江流域自来水厂引水管道延长施工方法探讨

一、钱塘江流域水厂取水口管道延伸施工方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鹏[1](2019)在《常州市M水厂深度净化改造工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每年会有大量的工业废水未经妥善处理排入河流,导致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由于多数自来水厂采用受到污染的地表水作为原水,传统的水处理技术已经不能满足饮用水水质标准,为保证人体健康,需要对饮用水进行深度处理。本文以江苏省常州市M水厂深度净化改造工程作为研究对象,对M水厂原有常规处理工艺运行情况、原水水质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对活性炭吸附、膜技术、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3种深度处理技术以及化学氧化、粉末活性炭吸附、生物预处理3种预处理技术分别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选择预加粉炭、臭氧氧化+现有常规处理+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的工艺组合作为M水厂深度净化工艺。同时,本文还根据选择的深度净化处理工艺要求,对M水厂改造建设提出了相关施工方案。为进一步分析M水厂深度净化工艺运行效能,从2018年10月17日至12月25日,每8小时1次,对臭氧生物活性炭滤池进水和出水的浊度、氨氮、耗氧量、亚硝酸盐氮、p H值5项指标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出水的浊度有所改善,CODMn去除率平均提升30%,氨氮也有一定的下降。针对出水中亚硝酸盐含量有所上升,p H值有所下降的原因,本文也进行了分析。M水厂改造完成正式运行后,选取色度、浊度、耗氧量、氨氮、微生物数量等指标对水厂出厂水质与改造前同期出厂水质进行检测对比。结果显示,CODMn与改造前常规工艺相比下降66.6%;氨氮含量有所下降;出水的色度、浊度提升、口感改善;溴酸盐、甲醛、三卤甲烷、卤代乙酸等消毒副产物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本文还对M水厂改造工程经济运行和工程效益进行了研究。一是采用传统财务分析的方法,计算得出按0.44元/m3水价计算,M水厂运行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7.92%,投资回收期为11.36年,符合国家要求。M水厂运行的盈亏平衡点为60.07%,即生产自来水42.05万吨/日时就可达到盈亏平衡,运行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二是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将M水厂改造工程与W和Q水厂改造工程进行综合效益比较,设置关键输入输出数据,并运用DEAP计算机软件辅助进行分析,得出M水厂在3个工程中综合效益最优的结论。

包潇玮[2](2016)在《浙江嘉兴水环境治理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研究嘉兴市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若干问题入手,分析了嘉兴市水环境的概况及现状,立足嘉兴市水环境治理面临的良好机遇和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治理措施,通过分析现有治理模式的一些缺陷与不足,提出了嘉兴市水环境治理的相关对策。嘉兴市水环境的主要问题包括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因此从研究嘉兴市的地理位置包括水系的分布情况、气候水文特征入手,根据嘉兴市的地方特点,深入分析嘉兴市的水污染现状、水资源数量和利用开发情况、环保基础设施现状,运用公共管理学相关理论分析嘉兴市治理水环境现有绩效管理模式。围绕嘉兴市水环境治理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本文针对加强饮用水安全建设、加强污染物收集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污染减排力度等治理举措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提出了充分利用嘉兴市水环境治理面临的良好机遇,借助浙江省积极开展“五水共治”和嘉兴市顺利入选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的东风,进一步加强水环境治理。借鉴国外先进的治水经验,指出嘉兴市水环境治理必将是一个长期和系统的工程,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下一步要注重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治水目标与标准、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与奖惩机制、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借鉴了莱茵河在20世纪中后期遭到严重污染后,流域所在各国采取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成功经验,通过分析嘉兴入境水量和自产水量的数量及质量的对比,论证了嘉兴水环境的治理要着眼于全流域各方共同参与治理的必要性,提出了需要突破省、市的行政区划范围,探讨依托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为治理全流域水环境管理平台,流域所在地各省、市政府共同参与,通过全流域层面共同出台保护水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治理措施改善水环境。同时治理各方需要清醒得认识到水环境的治理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树立治水是要打持久战的准备。在治理过程中的绩效评价考核要摆脱只片面考核治理后水质的改善情况,采取多维度、全过程治理的绩效考核思维,以肯定治水各方、各环节所作出的共同努力。

吴一凡[3](2016)在《滨江水厂二期净水工艺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伴随工业的不断发展,环境越来越恶劣,饮用水源也遭到了大量的污染,成为稀缺资源,滨江区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发展,导致供用水构架、比例和水资源配置发生变化,工业、城乡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比重增加,农灌用水比重变小,人民生活的质量提高使未来城乡生活优质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的需求量将越来越被大。目前滨江水厂是滨江区的主力供水水厂,但随着供水量的迅速增加,滨江一期工程在2013年就已经超负荷运行,为满足用水量增长的要求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二期扩建工程于2013年开始进行,2015年12月正式运行,规模15万m3/d。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不断发现新的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同时人们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常规水处理工艺已经无法达到优质供水。欧美发达国家首先开始研究新的工艺,逐渐发展出活性炭吸附技术、臭氧氧化技术、膜分离技术、生物预处理法等深度处理技术。常规水处理工艺也在不断强化,在常规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提升,发展出了斜管沉淀池、斜板沉淀池、翻板滤池、V型滤池等工艺技术。本文以滨江水厂二期为对象,主要阐述了滨江水厂二期的净水工艺设计,对净水处理新老工艺进行综合比较,对深度处理工艺、净水处理装置都进行了分析研究。滨江水厂位于滨江区内冠山南侧山脚,四季大道(时代大道)和火炬大道路口的西南角,取水口位于萧山三水厂取水口的上游约1.0km的钱塘江三江口水域,位于钱塘江闻家堰河段,孔家埠围区的西北角,根据对滨江水厂原水水质的分析,原水水质优良,水体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Ⅲ类标准。对比出水水质要求后,发现主要要提高浊度、铁、锰、氨氮和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针对水中微生物、消毒副产物、小分子有机物的去除,滨江水厂总体净水工艺采用全流程净水工艺,增加预处理和深度处理工艺。通过该工艺的处理,不仅可以满足对出水水质的更高要求,提升饮用水的口感,符合优质供水的目标,还可以避免原水突发异常对出水造成影响,控制污染物,提高出水的安全性,保障供水。通过对预处理和深度处理工艺的比较分析,滨江水厂利用高锰酸盐预氧化工艺初步处理原水中的有机物,结合前臭氧氧化处抑制细菌、动植物生长、氧化有机物以及辅助混凝。选择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为深度处理工艺,联合了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和生物降解三种作用,使大分子有机物经臭氧氧化为小分子有机物,让活性炭可以更好的发挥吸附作用;而且臭氧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下,还原成氧,增加了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使活性炭表面的微生物能够更好的生长,形成生物膜,从而降解水中的有机物,强化了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拉长了活性炭的使用时间。采用常规的混凝+平流沉淀工艺,满足去除原水浊度的要求,并且不容易被原水浊度的高低所影响;同时,采用了翻板滤池池型的双层滤料滤池,滤料对污染物的截留能力好,过滤周期长,气水反冲洗效果好。并且这种滤池具有很强的反冲洗能力,滤料中不会残留过多污染物、滤料净度好,出水品质高于一般滤池的出水品质。由于钱塘江本身航运相当繁忙,来往船舶和上游的工业排放导致污染风险高。而钱塘江作为滨江区块唯一的水源,为保障城市供水安全,除了加强水源保护区监管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外,水厂中必须设置应急的处理设施。投加高锰酸钾(或高锰酸盐)和粉末活性炭是应对突发性水源污染事件的有效手段,在原水水质正常稳定时,高锰酸盐作为预氧化剂其使用量可小于1mg/L,但是当原水水质极度恶化时,高锰酸盐必须应急增加,使用量可高达5-8mg/L;相应的粉末活性炭可以应急投加到20-50mg/L。滨江水厂二期采用了机械混合、折板絮凝平流沉淀池及双层滤料翻板滤池的常规工艺,深度处理采用臭氧-活性炭工艺,为减少消毒副产物采用高锰酸钾与前臭氧相结合的预处理工艺,并采用投加混凝剂强化常规处理,出水加次钠的消毒工艺。水厂工艺针对浊度、CODMn、氨氮、铁、锰的去除率高,分别为99.4%、62.2%、92.6%、83.9%、77.2%,出水水质均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

夏康炎[4](2014)在《钱塘江流域城市饮用水水源公共安全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钱塘江流域城市饮用水水源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如杭州市,先是开展钱塘江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工作,接着启动将闲林水库作为备用水库的工程建设,然后将新安江饮水工程列入杭州市“十二五”投资建设水利工程重点项目之一,可见杭州主城区饮用水水源安全形势的严峻性。如何确保饮用水水源的安全,以保障钱塘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其已有法律法规、管理体制的梳理,首次从长时段视角对钱塘江流域城市饮用水原水的历史变迁进行研究,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该流域饮用水安全问题,当务之急是从流域整体性出发,建立流域水资源管理机构,构建钱塘江流域饮用水水源公共安全体系。首先,本文发现该流域城市饮用水原水及供水方式经历了三次重大变迁:一是以江水(溪水、河水)、井水、湖水为主要饮用水的分散式取水;二是以江水为主要原水的集中式供水;三是以水库水和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江水为原水的集中式供水。三次变迁与该流域经济与城市拓展、居民居住空间与生活方式改变、水污染日益严重密切相关。其次,本文认为指出该流域城市饮用水水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饮用水原水单一与备用水源问题;二是水资源配置问题;三是水源环境污染问题;四是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问题;五是突发性水危机问题;六是流域管理体制问题。最后,本文就解决该流域城市饮用水水源安全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对策:一是学习借鉴美国、英国及其欧洲一些国家水流域管理经验,从流域整体性出发,打破行政区划管理权限,完善钱塘江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建议建立钱塘江流域水资源委员会或调整现有钱塘江管理局职能,建立长效管理应对机制;二是构建钱塘江流域饮用水水源公共安全体系,建设饮用水水源公共安全数据库,培育居民的可持续公共安全理念;三是进一步完善钱塘江流域饮用水水源保护法律制度;四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几个具体问题,包括备用水源的建设、饮用水水源环境污染治理、钱塘江流域产业结构规划等。

张婷婷[5](2010)在《岷江流域乐山市中区段水质模拟》文中提出水质模型是描述水体中物质混合、输移、转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总称,是根据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分析预测未来水质状况的一种数学手段和工具。本论文采用由美国环保局开发的QUAL2Kw水质模型对岷江流域乐山市中区水质进行模拟。该模型是适用于支状河流的具有多种用途的一维河流综合水质模型,被广泛地应用于河流的水质规划和管理。本论文先通过分析市中区相关水质监测资料,对岷江乐山市中区流域区域进行了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得出了岷江乐山市中区流域的主要污染因子为BOD与氨氮。然后根据水文及水质资料分析并确定模型参数。验证了QUAL2K模型在乐山市市中区河流水质模拟中的适用性、准确性。研究了溶解氧(DO)、生化需氧量(BOD)、氨氮(NH3-N)和总氮(TN)等水体指标的QUAL2K模拟结果,并预测了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最后对研究区域的河流污染控制策略提出了建议。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岷江市中区的氮污染主要来源为生活污水。因此水污染控制必须以点源污染和农村生活面源污染为双重控制目标。大渡河与青衣江的水环境质量对岷江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很大。而未来五年内由于人口的增长,岷江流域市中区的水环境质量存在一定的下降趋势。因此,要重点控制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

徐前荣[6](2009)在《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及区域协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太湖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是国家确定的“三河三湖”水环境防治的重点流域之一,也是水环境防治的重中之重。太湖流域水环境防治工作一直备受重视。“十五”期间,太湖流域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方针,着力推进流域水环境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部分湖区和断面水质有所改善。然而,2007年5月底,太湖蓝藻提前大面积暴发,并由此引发了无锡饮水危机。这一事件再次提醒人们,我国的水环境治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和其它流域水环境治理一样,太湖流域以往的水环境治理也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而很少涉及政策层面。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仅从技术层面找对策是没有出路的,还需要从宏观管理层面对排污总量进行控制。另外,要从根本上解决太湖流域水环境问题,必须实行有效的跨行政区的综合管理。造成太湖流域水环境问题的因素很多,但核心问题是水环境保护体制存在重大缺陷,政府管理部门多头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政策措施。因此,有效的跨行政区的综合管理可以统一流域各方水环境治理目标,规范流域各方水环境治理行为,促进太湖流域水环境改善。本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把握水环境治理国内外研究进展;从水环境承载力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角度分析太湖流域水环境现状及其治理;研究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并试图从宏观管理的角度,研究太湖流域水环境区域协调治理,为促进流域社会、经济及水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主要有:(1)就单个污染物而言,TN污染最为严重;就太湖整体水质而言,太湖水质级别并没有因近期水环境治理而改变;(2)太湖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显示,太湖水环境严重超载,进入太湖水体的污染物总量已经远远超出太湖的纳污能力;(3)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是解决太湖流域水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4)太湖流域水环境中CODMn总量的变化主要受工业产值和种植业产值的影响,且工业产值对CODM。总量变化的影响大于种植业产值的影响;(5)对太湖流域水环境中TP总量产生影响的社会经济因子有种植业产值和农业人口,且种植业产值对TP总量变化的影响大于农业人口的影响;(6)TN的社会经济影响因子包括工业产值、种植业产值、渔业产值和农业人口,在这四个影响因素中,渔业产值对TN总量变化的影响最大,工业产值对TN总量变化的影响最小,且面源污染对TN的影响明显大于点源污染的影响。

周丹平[7](2008)在《应对水质型缺水问题的调水工程综合效益评估 ——以引江济太调水工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及水质恶化导致缺水问题突出,使得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十分紧迫。调水工程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地区缺水问题,并且可以改善水环境与水生态,具有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目前的调水工程多是基于解决区域或流域的资源性缺水问题,对调水工程效益的评估也大都采用水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如水权、水价、水资源费等。基于水质型缺水的调水工程尚不普遍,并且此类调水工程的效益评估应从水质改善及其相应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角度进行研究,然而目前的评估方法多是单纯地采用定性或定量方法,难以全面地评价调水工程所带来的综合效益。而且,由于调水工程本身及其影响范围的复杂性,进行综合效益评估所需数据多且由于目前部门分隔、统计口径不支持等原因,造成数据收集的方面的困难,也造成难以客观、准确的评价此类调水工程的综合效益。本论文研究国内外水资源价值和环境价值评估技术方法,并总结国内外调水工程实践经验与效益评估技术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综合指数法与价值估算法相结合用于调水工程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评估的方法框架。应用此方法初步评估了作为中国典型的基于水质型缺水调水的“引江济太调水工程”的综合效益,包括:首先将阳澄淀泖区按不同环境功能识别各类水体情况、受水量,进行受水效益识别,并构建调“引江济太调水工程”阳澄淀泖区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公众与专家调查确定因子值,计算得到综合效益得分为U=77.44,表明引江济太调水对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明显,在保障流域河道水位、水环境功能达标、水资源需求满足率,降低人体健康风险,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人居环境舒适度、水产养殖效益、水厂效益、工业供水及农业效益等方面效益明显;再运用价值估算法,计算了城镇自来水厂的直接经济效益,得出2002年—2005年常规调水改善阳澄淀泖区城市自来水厂降低成本的年度效益分别为993.19万元、2925.99万元、3617.12万元、3507.29万元,合计11043.6万元;然后,根据水厂效益在综合效益中的贡献比例,探索性地计算了引江济太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约为4.8亿元,综合效益为52.6亿元,定性地分析了本工程在提供就业、促进地区文化以及旅游、房地产、航运等方面的间接效益;最后,以提升调水综合效益、避免负面影响和提高水环境、水资源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为目标,为今后持续开展引江济太调水提出政策建议、可持续管理对策与措施。

许海萍[8](2008)在《基于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国民收入核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是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但片面以GDP为导向、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世界上许多国家带来了经济社会等领域一系列的问题,环境问题就是其中一个日益凸显并开始广泛受世人关注的问题。针对经济发展过程的资源环境代价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通过将环境因素纳入宏观经济的两个代表性指标GDP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框架,本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增长问题进行了研究。绿色GDP是针对传统GDP的不足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测算经济发展过程的环境代价和社会成本,正确评价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改变唯GDP至上的发展理念。绿色GDP概念提出以后,虽然国内外学者纷纷对其开展研究和探索,但是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公认的、权威的绿色GDP定义和核算方法。本文对绿色GDP的测算是通过在传统GDP的基础上扣除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方法来实现的。以杭州市为实证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实地论证、专题调研等研究手段,分类估算了该区域环境污染造成的治理成本(包括实际治理成本、虚拟治理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包括水污染造成的人体健康经济损失、水污染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以及水污染造成的水资源经济损失)。研究结果表明,仅水环境这一项,杭州市2004年需要扣除的GDP为143792万元,占GDP总量的0.57%,基于水环境的绿色GDP为2501亿元。其中,实际治理成本达到了59802万元,占GDP总量的0.24%,应该投入治理而没有投入治理的社会成本即虚拟治理成本达到了143792万元,占GDP总量的0.57%;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环境退化成本为138423.2万元,占GDP总量的0.55%,其中水污染对人体居民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2694.0万元,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7694.3万元,对水资源造成的经济损失为68034.9万元。绿色GDP是从经济总量角度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若要深一步探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则需要从经济增长方式入手。全要素生产率是判断经济增长方式是集约还是粗放的重要指标。通过普通的距离函数和DEA模型,本文首先测算了浙江省以及长三角地区不考虑环境因素的技术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不管是浙江省的11个地市还是长三角地区的16个地市,区域之间的技术效率均存在着较明显差异。在传统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环境的全要素生产率概念,通过设计方向性距离函数对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浙江省及长三角地区的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试图分析环境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COD排放量以及SO2排放量4个污染物作为非期望产出,研究结果表明,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其区域技术效率排名会上升,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其区域技术效率排名会下降,污染物排放量与效率排名变化之间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7以上。近年来,在中国经济高增长中所表现出来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经济生产率、以及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中,虽然在它们各自的领域都得出了相当一致的结论,但还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将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问题结合起来的经济学分析框架。本文以较深入的实证研究为依托,对绿色GDP和基于环境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了有益的探索,对同类或相关研究有参考借鉴机制,对推进绿色GDP和基于环境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应用实践有积极的意义。

王亦宁[9](2007)在《桐庐县分水江健康河流评价及饮水安全保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桐庐县分水江水环境保护为基础框架,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分析计算了分水江水环境容量,构建了分水江河流健康评价体系,旨在通过建立长效的生态用水保障机制,在维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保障分水江沿岸饮水安全,最大可能地支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河流的水环境容量进行分析,是进行河流健康评价和饮水安全保障研究的基础。由于桐庐县分水江不存在水资源数量上的饮水不安全状况,大部分饮水不安全是由于污染引起的水环境质量下降所致,城市饮水安全与点源污染状密切相关,农村饮水安全与面源污染状况紧密联系,所以考察分水江流域点源和面源污染成为本论文研究的重要内容。分水江点源污染中,生活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排放量对水环境容量起主要作用。笔者通过对分水江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预测了不同水平年污染物排放量,利用河流水质一维模型对桐庐县分水江不同水平年的水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提出了污染物控制方案。桐庐县分水江流域面源污染物主要来自农村,笔者采用实证研究与模型估算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利用SCS径流曲线法计算各土地类型面源污染物总磷和总氮的排放量,并具体计算了桐庐县分水江流域各行政区总磷和总氮污染负荷,与调查资料作了对比分析。最后根据污染负荷对各行政区面源污染等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理论计算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运用国内外流行的健康河流评价理念,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具有供水功能、防洪功能、服务利用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5个准则层和25个指标集的分水江河流健康评价体系,对桐庐县分水江进行了全面的健康河流评价,得出其健康等级为良好。分水江健康评价是本研究的又一个重要内容。最后根据桐庐县分水江流域点源,面源污染状况和河流健康评价等级,并依据国家对新农村建设饮水安全保障的要求,对该地区的饮水安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若干保障措施。

卢金锁[10](2006)在《地表水厂原水水质预警系统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911事件后,供水系统的安全预警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供水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随着地表水厂原水水质污染恶化事件的不断发生,原水水质预警系统作为有效地保障供水安全的措施和系统,已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目前虽对原水水质预警系统有一定的认识和实际应用,但仍局限于建立在水质在线监测基础上的高投入和理想化的原水水质预警系统上,同时鉴于理论的不足和与水厂实际结合不密切等缺点,在我国经济不发达的特定国情下,它在地表水厂推广应用还存在诸多障碍。本文通过分析原水污染及水质恶化事件的特点,提出了按照原水水质恶化事件类别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水质预警的理论框架。针对研究案例——天津芥园水厂的原水藻类高发特点,创造性地将聚类分析与神经网络(ANN)结合,建立了预测原水中叶绿素的优化ANN模型;在建立了原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基础上,运用GPRS网络实现监测系统与水厂调度之间点对点的数据传输,开发了远程原水水质监测软件,并首次采用决策树技术建立了基于在线监测系统的水质预测模型;结合中试试验,提出了针对藻类高发的芥园水厂净水预案及预警决策框图,为芥园及相似水厂运行提供指导和建议。论文的主要成果和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完善了原水水质预警理论框架地表水源污染可分为持续性污染、周期性污染和偶发性污染三大类,分别导致持续趋势性、周期间断性、偶发瞬时性水质变化,前两类可在水质预测和水质监测基础上进行原水水质预警,而后者只能在原水水质连续在线监测的基础上,进行预警;在目前我国持续性污染和周期性污染引起的原水水质恶化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之前,没有足够资金支持情况下,可充分利用多年的原水水质监测资料,针对持续趋势性水质恶化和周期间断性水质恶化,建立基于传统监测的水质预警系统;在有资金来源或偶发性污染风险较大时,可在建立原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原水水质预警系统。(2)建立了基于水厂传统原水监测数据的藻类高发预测模型在收集天津芥园水厂的日常规监测数据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相关分析及箱形图分析,研究了指标之间的表针关系及各月的水质指标异常线;通过对水质监测数据的逐月频率分析,研究了藻类逐月变化规律及警戒藻类高发时间;通过对原水叶绿素变化曲线的小波分析,研究了藻类变化的年变化规律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研究了常规指标与滞后数日原水中叶绿素的关系;建立了预测第3曰原水中叶绿素神经网络模型,模型输入变量为当前水质指标:叶绿素、浊度、氨氮、水温、pH值、总碱度,通过仿真验证,得到叶绿素的预测值与实测值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88;预测的平均准确率达到85%以上。(3)建立了基于在线监测的藻类高发预测模型在芥园水厂的西河预沉池进口处建立原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在线监测指标有:浊度、pH、溶解氧、水温、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氨氮、正磷、大地照度,通过GPRS网络,开发远程原水水质监测软件实现了监测数据的在线采集以及在线监测系统与水厂调度中心之间点对点无线数据传输,优化了系统运行,建立了基于在线监测系统的预测原水中次日叶绿素的决策树模型,经仿真验证,模型的平均预测准确率可达到80%。(4)提出了芥园水厂原水藻类高发的预案及预警决策框图在调查了芥园水厂新改造工艺和水源系统后,详细分析了水厂处理高藻水的各种可能的潜在能力;结合中试试验研究,提出了藻类高发程度不同情况下,相应的水厂及水源相关部门应对预案,结合以上成果,提出芥园水厂针对藻类高发的水质预警决策框图。

二、钱塘江流域水厂取水口管道延伸施工方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钱塘江流域水厂取水口管道延伸施工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常州市M水厂深度净化改造工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项目课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种类
        1.2.1 活性炭吸附
        1.2.2 膜处理
        1.2.3 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
    1.3 饮用水深度处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的现状
        1.3.2 国外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的现状
    1.4 研究课题内容
        1.4.1 研究对象和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4.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常州市M水厂概述及研究方法
    2.1 M水厂所在城市概况
        2.1.1 城市区域位置
        2.1.2 城市自然条件
    2.2 M水厂概况
        2.2.1 M水厂建设情况
        2.2.2 M水厂原有处理工艺
        2.2.3 M水厂原工艺运行情况
    2.3 研究方法
        2.3.1 水质监测方法
        2.3.2 工程效益评价方法
第3章 常州市M水厂深度净化改造工程设计
    3.1 引言
    3.2 M水厂原水水质分析
        3.2.1 原水水质情况
        3.2.2 水源地污染情况
    3.3 深度净化处理工艺选择
        3.3.1 常用深度净化处理工艺比较
        3.3.2 深度净化处理工艺确定
    3.4 预处理工艺选择
        3.4.1 化学氧化工艺
        3.4.2 粉末活性炭吸附
        3.4.3 生物预处理
        3.4.4 预处理工艺确定
        3.4.5 预处理工艺与深度净化处理工艺组合
    3.5 M水厂改造工程设计
        3.5.1 改造工程遵循原则
        3.5.2 工程设计内容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M水厂深度净化工艺效果分析
    4.1 引言
    4.2 臭氧活性炭滤池的进出水水质分析
        4.2.1 对浊度处理效果
        4.2.2 对氨氮处理效果
        4.2.3 对耗氧量处理效果
        4.2.4 对亚硝酸盐氮处理效果
        4.2.5 对出水pH值的影响
    4.3 水厂出水水质分析
        4.3.1 相关水质指标与有机污染物处理效果
        4.3.2 消毒副产物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M水厂改造工程经济分析和效益评价
    5.1 引言
    5.2 工程经济分析
        5.2.1 工程经济分析要素
        5.2.2 工程财务收支和财务评价指标
        5.2.3 经济分析结果
    5.3 工程效益评价
        5.3.1 选择输入输出数据
        5.3.2 DEAP Version软件分析
        5.3.3 DEA数据包络分析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浙江嘉兴水环境治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应用的主要理论
        一、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理论
        二、全过程动态治理理论
第二章 嘉兴市水环境概况
    第一节 嘉兴市位置及水系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地貌
        二、气候水文特征
        三、河流水系特征
    第二节 水环境污染问题
        一、上游客水带来的污染
        二、工业点源污染
        三、农业面源污染
        四、初期雨水污染
    第三节 水资源短缺问题
        一、水资源数量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
        三、水资源利用程度
    第四节 环保基础设施现状
        一、污水处理水厂建设情况
        二、污水管网铺设情况
        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情况
        四、畜禽养殖污水处理情况
第三章 嘉兴市水环境治理模式分析
    第一节 嘉兴的水环境治理模式
        一、全面建立河长制
        二、成立治水办统一协调“五水共治”
        三、推行河道保洁制度
        四、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力度
        五、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二节 现有治理模式的优势
        一、有效解决部门协调性
        二、充分调动治水积极性
        三、治理水环境取得的成绩
    第三节 现有治水模式的缺陷
        一、治水主体不够多元化
        二、相关制度不够长效化
        三、绩效评价不够全面化
第四章 建议措施
    第一节 建立太湖流域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
        一、以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
        二、管理体制机构改革
        三、树立治水是长期过程的理念
    第二节 建立流域法律保障体系
        一、制定更加严格的水环境保护法律
        二、以更高标准制定治水目标
        三、建立生态补偿奖惩机制
    第三节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宣传实效
        二、充分利用市场筹措资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滨江水厂二期净水工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区域概况
    1.2 水资源状况及利用分析
        1.2.1 水资源分布特征
        1.2.2 水资源开发利用
    1.3 供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杭州主城区供水情况
        1.3.2 滨江区供水概况
        1.3.3 供水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净水工艺现状
    2.1 国内外净水工艺的发展与现状
    2.2 滨江水厂净水现状
        2.2.1 滨江水厂厂址
        2.2.2 滨江水厂净水工艺现状
第3章 原水水质分析及净水工艺目标
    3.1 水源和备用水源
        3.1.1 水源选择
        3.1.2 取水口位置和取水工程
    3.2 原水水质分析
    3.3 出水水质目标
第4章 净水工艺的比较分析
    4.1 净水工艺分析
    4.2 预处理工艺的比较
        4.2.1 生物预处理技术
        4.2.2 预氧化处理技术
    4.3 常规处理工艺的比较
    4.4 深度处理工艺的比较
        4.4.1 活性炭吸附
        4.4.2 生物活性炭
        4.4.3 臭氧活性炭技术
        4.4.4 膜处理技术
    4.5 净水工艺流程的比较
    4.6 小结
第5章 工程方案的比较分析
    5.1 加强常规处理工程方案的比较
        5.1.1 混合型式的比较
        5.1.2 絮凝型式的比较
        5.1.3 沉淀型式的比较
        5.1.4 滤池型式的比较
        5.1.5 消毒方式的比较
    5.2 活性炭吸附池池型的比较
    5.3 强化絮凝及过滤措施
        5.3.1 臭氧预氧化强化助凝
        5.3.2 强化混凝
        5.3.3 加强过滤
    5.4 小结
第6章 重点污染物处理效果及控制
    6.1 重点污染物处理效果
        6.1.1 浊度的去除效果
        6.1.2 耗氧量的去除效果
        6.1.3 氨氮的的去除效果
        6.1.4 铁、锰的去除效果
    6.2 原水水质波动及应对
        6.2.1 日常水厂保障供水水质的措施
        6.2.2 原水水质恶化时的应对措施
        6.2.3 原水水质优于设计进水水质时的应对措施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钱塘江流域城市饮用水水源公共安全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四节 钱塘江流域概况与地域范围
    第五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钱塘江流域城市饮用水原水变迁
    第一节 以江水(溪水、河水)、井水、湖水为主要饮用水水源的分散式取水
    第二节 以江水为原水的集中式供水
    第三节 以水库水和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等江水为原水的集中式供水
第三章 钱塘江流域城市饮用水水源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饮用水源单一与备用水源问题
    第二节 水资源配置问题
    第三节 水源环境污染问题
    第四节 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问题
    第五节 突发性水危机问题
    第六节 流域管理体制问题
第四章 解决钱塘江流域城市饮用水水源安全问题的对策
    第一节 构建钱塘江流域饮用水水源公共安全体系
    第二节 完善钱塘江流域饮用水水源保护法律制度
    第三节 完善钱塘江流域管理体制
    第四节 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若干具体问题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5)岷江流域乐山市中区段水质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质模型的发展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岷江乐山流域水环境现状
    2.1 地理位置
    2.2 河流水系
    2.3 气候条件
    2.4 水质
    2.5 水文特征
第3章 岷江乐山市中区流域水环境现状评价
    3.1 水质现状评价的目的及意义
    3.2 岷江乐山市中区流域水质现状调查与评价
        3.2.1 水质现状调查时间
        3.2.2 评价方法及结果
        3.2.3 评价标准及依据
        3.2.4 评价结果
第4章 水质模型建立
    4.1 水质模型的建立
        4.1.1 模型建立的步骤
        4.1.2 模型选择的原则
        4.1.3 基本思路
    4.2 QUAL2K模型
        4.2.1 基本介绍
        4.2.2 QUAL2K模型适用条件
    4.3 岷江流域乐山市中区水质模型的建立
        4.3.1 研究区域概况
        4.3.2 QUAL2K模拟步骤
        4.3.3 河流概化
        4.3.4 模型参数
    4.4 模型验证
    4.5 模型运行
第5章 岷江流域乐山市中区水质模拟预测
    5.1 研究区域污染物量估算
        5.1.1 点源污染物量
        5.1.2 面源污染物量
    5.2 研究区域河流输出水量估算
    5.3 水质分析
    5.4 水质模拟
    5.6 水质变化趋势预测
    5.7 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本论文的不足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及区域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有关水环境主要污染源的研究进展
        1.2.2 有关水体富营养化限制性因子的研究进展
        1.2.3 关于水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1.2.4 有关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
        1.2.5 有关水环境治理政策及其有效性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可能的不足
2 太湖流域概况
    2.1 太湖流域自然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象、水文
        2.1.3 湖泊、河流水系
    2.2 太湖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3 太湖流域水环境现状及其治理
    3.1 太湖流域水环境现状
    3.2 太湖水质及营养状态变化情况
    3.3 太湖水环境治理过程
        3.3.1 第一期太湖水环境治理工程
        3.3.2 第二期太湖水环境治理工程
        3.3.3 第三期太湖水环境治理工程
    3.4 太湖水环境治理成效评价
    3.5 太湖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3.5.1 太湖水环境单因子承载力评价
        3.5.2 太湖水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
    3.6 太湖水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
        3.6.1 太湖水环境主要污染物削减量的确定
        3.6.2 太湖水环境主要污染物削减量的分配
    3.7 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7.1 水环境保护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3.7.2 产业结构及工业布局不尽合理
        3.7.3 部分行业和地区污染治理水平不高
        3.7.4 农业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
        3.7.5 城镇污水处理广度和深度不够
        3.7.6 网围养殖和船舶污染控制不力
        3.7.7 未能统筹考虑调水引流和清淤疏浚
        3.7.8 污染监测和预警应急能力不足
        3.7.9 资金筹措渠道不畅、投入不足
4 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4.2 太湖流域水环境主要污染物变化情况
    4.3 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5 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难的经济学分析
    5.1 点源污染治理难的经济学分析
    5.2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的经济学分析
6 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区域协调机制建设
    6.1 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机制
    6.2 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区域协调三大问题
        6.2.1 太湖流域管理局与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间的关系协调问题
        6.2.2 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协调问题
        6.2.3 水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关系协调问题
    6.3 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区域协调机制建设
        6.3.1 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区域协调机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6.3.2 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区域协调机构建设
        6.3.3 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区域协调机制的具体内容
7 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及区域协调的政策建议
    7.1 实施总量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7.1.1 点源污染减排措施
        7.1.2 面源污染减排措施
    7.2 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
    7.3 加强城镇生活污染治理
    7.4 增强流域调水引流能力,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
    7.5 加强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管理能力建设
        7.5.1 提高水环境保护执法和应急能力
        7.5.2 建设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
        7.5.3 强化水环境管理支撑能力
    7.6 完善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保障体系
        7.6.1 建立水环境治理领导责任考核制
        7.6.2 加强水环境治理法规体系建设
        7.6.3 完善水环境保护财政投入机制
        7.6.4 推动水环境治理科技进步
        7.6.5 加强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畅通公众参与水环境保护的渠道
    7.7 积极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区域协调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7)应对水质型缺水问题的调水工程综合效益评估 ——以引江济太调水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调水工程及其效益评估方法研究综述
    2.1 调水工程的功能及其效益评价
        2.1.1 调水工程的功能与局限性
        2.1.2 调水工程类型
        2.1.3 调水工程效益评价存在的问题
    2.2 国内外调水工程及其效益
        2.2.1 国外
        2.2.2 国内
        2.2.3 小结
第3章 水资源价值评估与环境价值核算
    3.1 水资源价值评估
        3.1.1 水资源价值的内涵及其构成
        3.1.2 水资源优化配置
        3.1.3 水资源价值评估研究现状
        3.1.4 水资源价值评估的意义
    3.2 环境价值评估
        3.2.1 环境价值的基础
        3.2.2 环境价值的构成
        3.2.3 环境价值评估技术方法分类
第4章 应对水质型缺水的调水工程综合效益评估
    4.1 应对水质型缺水问题的调水工程及其特性分析
        4.1.1 应对水质型缺水问题的调水工程简介
        4.1.2 应对水质型缺水问题的调水工程剖析
    4.2 综合效益评估
        4.2.1 环境价值评估
        4.2.2 综合指数与层次分析法评价调水工程的综合效益
第5章 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对阳澄淀泖区的综合效益评估
    5.1 引江济太调水工程背景
        5.1.1 研究范围
        5.1.2 引江济太工程概貌
        5.1.3 调水工程实施回顾
    5.2 评估的背景与调研
        5.2.1 评估的背景
        5.2.2 效益评估的调研
    5.3 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对阳澄淀泖区的环境、经济、社会综合影响
        5.3.1 综合影响的定性评估
        5.3.2 综合指数法
    5.4 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对阳澄淀泖区综合效益价值估算
        5.4.1 引江济太改善阳澄淀泖区饮用水源地水质的效益估算
        5.4.2 水环境改善对房地产价值影响效益评估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基于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国民收入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绿色GDP理论研究进展
        2.1.1 绿色GDP的内涵
        2.1.2 绿色GDP与环境污染损失
    2.2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研究进展
        2.2.1 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
        2.2.2 全要素生产率与环境效率
    2.3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衡量体系研究
        2.3.1 绿色GDP的核算体系与方法
        2.3.2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
    小结与评述
第三章 绿色GDP研究方法与模型
    3.1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3.2 水污染治理成本
    3.3 水污染退化成本
        3.3.1 水污染对人体健康损失核算
        3.3.2 水污染对农业经济损失核算
        3.3.3 水污染对水资源损失核算
    3.4 绿色GDP
第四章 绿色GDP的实证研究-杭州市
    4.1 杭州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现状
    4.2 水污染治理成本核算结果
        4.2.1 水污染治理成本核算结果
        4.2.2 水污染治理成本核算结果分析
    4.3 水污染退化成本核算结果
        4.3.1 健康损失核算结果
        4.3.2 农业损失核算结果
        4.3.3 水污染对水资源损失核算
        4.3.4 水污染环境退化成本核算结果分析
    4.4 基于水环境的绿色GDP核算
        4.4.1 GDP污染扣减指数
        4.4.2 基于水环境的绿色GDP
第五章 基于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法及模型
    5.1 研究变量的选择和处理
        5.1.1 投入变量
        5.1.2 产出变量
    5.2 变量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含义
        5.2.1 要素投入与期望产出(GDP)之间的关系
        5.2.2 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
    5.3 模型构建
第六章 基于环境的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浙江省11个地市
    6.1 浙江省11个地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环境污染演变轨迹
        6.1.1 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6.1.2 浙江省环境质量状况
        6.1.3 浙江省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
    6.2 不考虑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
        6.2.1 技术效率测算结果
        6.2.2 Malmquist指数测算结果
    6.3 基于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基于环境的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长三角地区
    7.1 长三角地区16个地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环境质量状况
        7.1.1 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7.1.2 长三角地区环境质量状况
        7.1.3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
    7.2 不考虑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
        7.2.1 技术效率测算结果
        7.2.2 Malmquist指数测算结果
    7.3 基于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
    7.4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
    8.1 全文主要结论
        8.1.1 基本研究结论
        8.1.2 结论分析与讨论
        8.1.3 政策建议
    8.2 论文创新点
    8.3 论文中不足之处及工作展望
词汇表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

(9)桐庐县分水江健康河流评价及饮水安全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河流健康概念提出的背景
        1.1.2 加强饮水安全保障的重要性
        1.1.3 桐庐县分水江简介
        1.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流健康概念的起源及争论
        1.2.2 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1.2.3 国外河流健康评价实践简介
        1.2.4 国内河流健康评价实践简介
第二章 点源污染与水环境容量测算
    2.1 桐庐县分水江点源污染及水质概况
    2.2 水功能区划和功能区水质目标
        2.2.1 水功能区
        2.2.2 水环境功能区
        2.2.3 水功能区对比分析
    2.3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
        2.3.1 计算模型
        2.3.2 设计水文条件
        2.3.3 控制指标和水质目标
        2.3.3.1 控制指标
        2.3.3.2 饮水安全评价指标
        2.3.4 废水排放量预测
        2.3.4.1 工业用水量预测
        2.3.4.2 生活用水量预测
        2.3.4.3 废水排放量预测
        2.3.5 参数选用
        2.3.6 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2.4 水域纳污现状,预测和总量控制方案
        2.4.1 纳污量现状及预测
        2.4.2 污染物入河量估算
        2.4.3 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第三章 桐庐县分水江流域面源污染评价
    3.1 桐庐县分水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概述
    3.2 技术路线
    3.3 桐庐县分水江流域面源污染计算
        3.3.1 确定CN参数及吸水参数
        3.3.2 计算年径流深和径流量
        3.3.3 计算污染物产生量
        3.3.4 污染负荷计算
        3.3.5 实证对比研究
    3.4 桐庐县分水江流域面源污染评价
第四章 分水江河流健康评价
    4.1 健康分水江的内涵
    4.2 分水江健康河流的指标体系及标准
    4.3 河流健康度评价模型
    4.4 分水江评价指标体系
        4.4.1 确定各分层指标的权重
        4.4.2 确定各分层指标
        4.4.3 分水江健康综合评价指标现状值
        4.4.4 分水江健康评价结果
第五章 桐庐县分水江饮水安全评价及对策
    5.1 桐庐县分水江饮水安全现状
    5.2 桐庐县分水江饮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5.3 桐庐县分水江饮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具体内容
        5.3.1 工业污染防治
        5.3.2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5.3.3 农业农村污染控制
        5.3.4 内污染源治理
        5.3.5 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和饮用水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5.4 桐庐县分水江饮水安全保障体系
        5.4.1 组织机构保障
        5.4.2 政策制度保障
        5.4.3 工作机制保障
        5.4.4 资金投入保障
        5.4.5 技术科研保障
        5.4.6 宣传教育保障
    5.5 现阶段桐庐县分水江饮水安全保障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10)地表水厂原水水质预警系统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供水水质预警系统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原水水质预警研究概况
        1.2.1 国外原水预警系统研究及应用
        1.2.2 国内原水水质监测研究及应用概况
        1.2.3 研究及应用存在问题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实施的技术路线
2 原水水质预警及实现方案
    2.1 国内地表水水源污染
        2.1.1 水源污染
        2.1.2 水源污染类型及特性分析
    2.2 污染物种类与水质参数
        2.2.1 污染物种类
        2.2.2 水质参数
        2.2.3 特定污染物与水质替代参数的表征关系
    2.3 原水水质预警基础分析
        2.3.1 “预警”的由来
        2.3.2 原水水质预警系统范畴
        2.3.3 原水水质预警理论基础分析
        2.3.4 偶发性污染发现及证实机制
        2.3.5 原水水质恶化应急处理及预警等级
    2.4 原水水质预警系统
        2.4.1 现有基础
        2.4.2 系统建设决策方案
    2.5 研究案例简介
        2.5.1 研究案例——引滦入津工程概况
        2.5.2 原水藻类高发预警的必要性
        2.5.3 水厂原水水质传统监测资料
    2.6 本章小结
3 原水水质预测方法
    3.1 原水水质预测
        3.1.1 预测
        3.1.2 原水水质预测
    3.2 人工神经网络(ANN)预测模型
        3.2.1 ANN理论概述
        3.2.2 ANN水质预测模型
        3.2.3 ANN建模过程研究
        3.2.4 ANN模型输入变量选择
    3.3 决策树预测模型
    3.4 ROC曲线判断模型
        3.4.1 判断准确性评价指标
        3.4.2 ROC分析资料收集与整理
        3.4.3 ROC曲线的构建
        3.4.4 ROC分析的准确性评价指标
        3.4.5 最佳判断工作点的选择
    3.5 原水水质预测的其它方法
        3.5.1 时间序列
        3.5.2 灰色系统
        3.5.3 新变革的方法
    3.6 原水水质预测方法及实现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原水传统监测的藻类高发预测
    4.1 原水水质资料统计分析
    4.2 原水水质单指标异常分析
    4.3 藻类高发警戒时间分析
        4.3.1 原水水质期的划分
        4.3.2 低藻期
        4.3.3 高藻期的划分
    4.4 原水中藻类动态变化规律分析
        4.4.1 叶绿素时间序列的小波变换
        4.4.2 讨论
    4.5 ROC曲线确定藻类动态变化指标警戒线
        4.5.1 数据准备及处理
        4.5.2 原水影响藻类动态变化分析
        4.5.3 水质指标警戒线
    4.6 藻类高发程度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4.6.1 模型输入变量选择试验
        4.6.2 模型参数的选择
        4.6.3 模型拓扑结构
        4.6.4 模型输入延迟
        4.6.5 模型的实际验证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原水在线监测系统的藻类高发预测
    5.1 原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
        5.1.1 系统建设
        5.1.2 监测系统优化运行与维护
    5.2 原水水质数据传输及软件平台系统
        5.2.1 无线数据传输网络 GPRS
        5.2.2 软件平台及数据套接技术
    5.3 远程水质监测软件
    5.4 基于在线监测数据的藻类高发预测模型
        5.4.1 预测的可行性
        5.4.2 决策树预测模型的建立
        5.4.3 仿真预测
        5.4.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针对高藻原水的水厂应急预案
    6.1 原水藻类危害及处理技术
        6.1.1 原水中藻类影响及危害
        6.1.2 藻类控制技术
        6.1.3 水处理工艺去除藻类
        6.1.4 藻类控制及处理技术总结及评价
    6.2 芥园水厂应对高藻水潜能分析
        6.2.1 水厂概况
        6.2.2 水厂处理高藻水潜能分析
    6.3 水厂工艺中试研究
        6.3.1 预沉池控藻
        6.3.2 化学杀藻
        6.3.3 净水工艺除藻
    6.4 水厂针对藻类高发的处理预案
        6.4.1 预案制定原则
        6.4.2 藻类高发处理预案
        6.4.3 针对藻类高发的原水水质预警决策框图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四、钱塘江流域水厂取水口管道延伸施工方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常州市M水厂深度净化改造工程分析[D]. 张春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2]浙江嘉兴水环境治理模式研究[D]. 包潇玮.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8)
  • [3]滨江水厂二期净水工艺比较研究[D]. 吴一凡. 浙江工商大学, 2016(04)
  • [4]钱塘江流域城市饮用水水源公共安全对策研究[D]. 夏康炎. 浙江工商大学, 2014(08)
  • [5]岷江流域乐山市中区段水质模拟[D]. 张婷婷.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0)
  • [6]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及区域协调研究[D]. 徐前荣. 南京农业大学, 2009(S1)
  • [7]应对水质型缺水问题的调水工程综合效益评估 ——以引江济太调水工程为例[D]. 周丹平. 同济大学, 2008(S1)
  • [8]基于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国民收入核算研究[D]. 许海萍. 浙江大学, 2008(09)
  • [9]桐庐县分水江健康河流评价及饮水安全保障研究[D]. 王亦宁. 浙江大学, 2007(03)
  • [10]地表水厂原水水质预警系统研究及应用[D]. 卢金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03)

标签:;  ;  ;  ;  ;  

钱塘江流域自来水厂引水管道延长施工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