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视频信号传输系统解决方案

低成本视频信号传输系统解决方案

一、低成本视频信号传送系统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刘清华,许辉,王赛超[1](2021)在《关于青藏铁路格拉段视频监控系统更新改造方案的研究》文中指出阐述青藏铁路格拉段视频监控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针对系统存在的问题和用户需求对既有视频系统的更新改造方案进行研究。更新改造方案充分考虑高原地区设备的选型以及系统方案的安全性、可维护性,可为今后高海拔、维护难度较大地区视频工程的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周从文[2](2021)在《ROF系统多模光纤传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应用兴起,智能终端设备以及高速宽带接入的普及,以及用户对高速流媒体的需求日益增长。在接入网,车联网,室内光接入,光纤入户等领域对数模信号同时传输提出新的需求。而多模光纤适合用于短距离光接入网的传输,因此有需要对光载无线领域中的多模光纤传方案输进行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光载无线系统中,高速数字信号与模拟射频信号在光载无线接入网等场景下的传输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频谱零点叠加的数字与模拟信号叠加传输方法。该方法可以实现在单波长实现两种信号的叠加传输,对该方法进行的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实现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叠加传输时,具有高频谱利用率并具有较低相互干扰。然后基于多模光纤等特种光纤的传输特性,对光载无线系统中数字与模拟信号在多模光纤中的叠加传输进行了研究。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本文完成了如下工作:(1)针对数模信号的同时传输需求,研究分析在光载无线系统中的传输方案,提出多种信号可同时传输的数模信号叠加传输方案,并进行数字仿真验证和实验方案设计。通过实验研究完成数模信号传输系统参数设计,该方案可适用于家庭网络中以及车辆网络中。对2.6 Gbps高速基带信号与 100 MHz 的 64正交振幅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射频信号叠加方案进行传输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背靠背系统实验中,该叠加传输方案可以在实现较低性能损耗的同时实现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同时传输。(2)对多模光纤的特性进行研究,并提出在多模光纤信道下,主瓣宽度2.6GHz的不归零二进制振幅键控(On-Off Keying,OOK)的基带信号与5.2GHz正交频分复用的模拟信号叠加传输方案。基带信号在接收端可以通过电路自动滤波,模拟信号在经过带通滤波后完成解码,基带信号和模拟信号均可达到业务所需传输误码率要求,信号间干扰较低。通过实验对特种多模光纤传输性能进行评估对比,多模光纤主要包括塑料光纤,抗弯折光纤等多模光纤。并分别在1550nm激光和1310nm激光条件下进行了传输实验。其中,塑料光纤信道下,不归零OOK信号的功率代价相比抗弯折光纤更低。抗弯折光纤中传输射频(Radio Frequency,RF)信号时有更大输入信号功率动态范围。各种光纤对基带信号和模拟信号的传输性能各有优劣。(3)研究提出具有良好频谱效率的频分复用数模信号混合叠加传输方案,该传输方案具有传输容量上的提升。该方案主要首先将多个不归零开关键控(Non Return Zero On-off Keying,NRZ-OOK)信号进行滤波和移频后进行叠加,该信号与模拟信号进一步叠加,此方案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在多模光纤信道的传输进行了实验,多模光纤包括塑料光纤(Plastic Optical Fiber,POF)和抗弯折光纤(Bend Insensitive POF,BI-POF)以及多模光纤(Multi-Mode Fiber,MMF)等,使用误码率和误差向量幅度(Error Vector Magnitude,EVM)等性能参数对系统传输性能进行了评估。

史峰[3](2021)在《矿井巷道视频信号光纤传输系统研究与Zynq实现》文中提出矿业井下安全生产一直受到国家矿业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多项措施来保障生产安全。其中,采用信息技术预测、防范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影像作为监控技术的一种,无论是正常生产还是发生事故,及时将影像数据可靠传输至指挥中心,对于生产作业和抢救救援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四点工作:矿井作业环境复杂且干扰源较多,如何保障影像数据的可靠传输是本文的第一个研究内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对光纤通信技术进行了理论和实际使用的研究,最终采用光电转换器方案来实现系统的光纤传输,用来保障传输通道的稳定和安全。影像数据尤其是高清影像数据的数据量对存储空间和传输通道都是一种负担,在影像数据传送前对数据进行压缩编码可减小传输和存储压力。本文首先对静态图像压缩编码算法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余弦变换的自适应扫描压缩算法,实验证明,该算法在0.5单位像素深度情况下峰值信噪比和结构相似性分别比JPEG算法提高了7.4%和1%。然后对视频编码技术进行研究并确定视频编码方案和总体硬件设计方案。采用Zynq UltraScale+MPSoC EV平台作为系统主控芯片并完成系统设计。其中,视频的采集通过PL端完成;视频的压缩编码通过PL端内置的VCU编码器完成,在视频输入端通过ADV7611芯片实现将输入的TMDS差分信号转换为24位RGB信号,减少了PL端资源的使用。在PS端的通过Gstreamer框架对视频采集、编码和码流的传输进行设计。通过应用程序的设计实现最终的监控系统,在应用程序设计中,通过中断方式将数据送入VCU提高了视频读取速度。本文在ALINX开发板上进行系统功能测试,系统测试的功能包括资源占用分析、时序约束分析、系统功耗分析、基本采集到传输功能、压缩倍数、误码率、编码延迟时间。测试结果证明,本文设计的系统可应用于实际监控场景。

崔思恒[4](2021)在《光网络中基于强化学习的动态资源分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型业务的不断发展,光网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传统业务相比较,新型业务有着动态性丰富并且难以预测的特点,同时它们对于时延和带宽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传统的光传输技术由于受到带宽瓶颈的限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需要。丰富的动态性也使光网络动态资源的分配变得十分复杂。数字孪生(Digital Twin,DT)作为智能制造业中的新兴信息技术,致力于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物理设备动态建模和控制。与此同时,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DRL)被证明能够通过与环境的实时交互来感知复杂的环境状态并学习最佳策略,可以用作数字孪生的使能技术。本论文分析了数字孪生技术在光网络中可能的应用方向,描述了光网络中的数字孪生架构,并指出了将深度强化学习和数字孪生相结合可以带来的优势。基于深度强化学习使能的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对可编程光收发机(Programmable Optical Transceiver,POT)进行智能配置,实现了光网络中的动态资源分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在接入网场景下,为了保证时延性能,业务通常占用较大带宽,这就造成了带宽浪费。针对此接入网环境,提出了一种采用DRL-enable DT的可编程光收发机配置方案。该方案使用了数字孪生技术,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对学习提升模型进行了实现。该方案能够适应网络条件和物理条件的变化,同时对网络时延和带宽占用进行优化。仿真结果表明,在时延仅提升0.7%的代价下,减少了 19.4%的频谱占用。最终实现接入网中可编程光收发机的自适应配置。第二,在传送网场景下,渴望提高传送网的频带利用率,提高整个网络的吞吐量。提出了并实现了光传送网中基于DRL-enable DT的可编程光收发机配置方案。实验结果表明,与基于静态控制模型和神经网络的传统方案相比,所提出的方案平均可以降低7.0%的阻塞率,并提高15.5%的吞吐量。

刘丹[5](2021)在《物联网中继与移动边缘学习系统性能优化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5G及之后移动网络最有前途的技术之一。IoT中低功耗电池供电IoT设备随时可能由于距离汇聚节点远或障碍物而经历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的降低。因此,将中继技术融入IoT提升QoS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实际意义。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促进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无线网络边缘获得大量应用,进而在边缘侧催生出海量数据。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EC)可以缓解IoT设备资源受限问题。近年来,将基于云的DL计算下沉到靠近IoT设备和数据源侧的边缘学习(Edge Learning,EL)成为研究热点,其中边缘端海量数据收集成为关键问题之一。将无人地面车(Unmanned Ground Vehicle,UGV)作为移动边缘服务器引入IoT EL系统中以辅助数据高效收集是一个可行且有价值的尝试,同时关于IoT移动EL系统的构建及其性能优化算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IoT中继系统中存在频谱资源受限和能量受限问题,全双工(Full Duplex,FD)技术和双向中继技术分别是提高系统频谱效率和频谱利用率而缓解频谱资源压力的高效方案之一;无线携能(Simultaneous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SWIPT)技术是为能量受限网络提供稳定和永久电能供应、保持设备持久连接性的非常有前途的解决方案。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开展相关研究,主要工作包括:针对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非完美估计下的IoT MIMO SWIPT FD中继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的几何规划算法。其中,中继采用放大转发(Amplifying-and-forward,AF)方式并使用时间切换中继(Time Switching Relaying,TSR)携能策略。针对这一系统,建立了在发送功率和收集能量的约束下最大化系统可达速率的源传感器节点波束赋形矩阵和中继节点波束赋形矩阵的联合优化问题模型,提出了基于SVD算法的几何规划(Geometric Programming,GP)方法的非凸问题优化求解方案。建立了中继节点的天线数不少于源传感节点天线数情况下的GP推导的一般表达式。通过对比不同参数下所提方案与波束赋形矩阵设置为初始值的独立方案及基于SVD的交替优化(Alternating Optimization,AO)方案的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及优越性。针对IoTMIMO双向FD设备节点携能中继系统,设计了一种使系统总均方误差最小化的联合优化设计方案,提出了基于可行点追踪逐次凸逼近(Feasible Point Pursuit-Successive Convex Approximation,FPP-SCA)的AO与基于对角化算法的低复杂度AO两种优化算法。首先构建了在所有节点发送功率及传感器设备节点无线携能接收机收集能量的约束下使系统总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最小化的传感器设备节点波束赋形矩阵、中继节点波束赋形矩阵以及传感器设备节点接收矩阵的联合优化问题模型。然后提出了基于FPP-SCA的AO与基于对角化算法的低复杂度AO两种多变量耦合非凸问题求解方案。以总MSE及误码率(Bit Error Rate,BER)作为系统性能评价指标并与独立方案及常规SDR方案进行仿真实验结果对比,展现出两种方案的有效性、优越性及适用性。同时,通过对比仿真实验结果证实,在不同的SNR值下,所提出系统性能也优于MIMO双向HD传感器节点携能中继通信系统,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针对IoTEL系统中,基于UGV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时所遇到的学习性能优化及无线通信路径损耗下的系统性能受限问题。构建了基于F-measure的优化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禁忌搜索(Tabu Search,TS)的路径优化算法。设计UGV辅助的IoT移动EL系统,即EL-UGV系统,该系统包括路径规划、能量规划以及样本量规划模块,UGV使用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协议访问 IoT设备且以单跳方式收集数据,支持多DL任务。提出使用F-measure作为性能指标评价数据样本不平衡下的系统性能,并在仿真验证所提出的基于F-measure的学习曲线模型的合理与准确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在通信容量、总执行时间、总能量消耗以及图移动性约束下使得系统中所有任务的最小F-measure性能最大的联合UGV移动路径、发送时间、发送功率以及少数类样本量规划的优化问题,即JPESP优化问题模型,提出了求解所建立的大规模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ixed Integer Nonlinear Programming,MINLP)问题的基于 TS 的算法方案。通过对比UGV始终停靠于起始点的固定EL方案及UGV访问所用顶点的全路径EL方案,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案的可行性、优越性和智能性。论文提出了 IoT中继与移动EL学习系统遇到的频谱资源受限、能量受限以及UGV移动边缘服务器进行高效数据传送中的学习性能优化和无线通信路径损耗下系统性能受限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通过仿真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深化IoT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实验方法及理论依据。

王涛[6](2021)在《基于ARM+OneNET的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文中研究说明油气井的连续、稳定、安全运行对于油田安全生产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我国油井分布大多地处野外,且地理位置较为分散,导致油井工作状况的监测和控制成为制约油田信息化的难点问题。为能够迅速准确地掌握油井工况、及时发现油井故障、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本系统设计开发了基于ARM+OneNET的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首先,分析了游梁式抽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阐述抽油机的核心部件电动机的工作状态与电参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电动机的动力学、功率模型和悬点载荷模型,为电功图监测抽油机状态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在详细分析了几种远程监控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方案;构建了基于ARM芯片AM335X的远程监控终端的硬件平台,主要包括最小系统设计、Wi Fi无线通信模块设计、调理电路设计、外部输出控制模块设计、接口电路设计和硬件抗干扰设计。最后,基于Linux操作系统和Sqlite3数据库设计了远程监控终端的软件,利用OneNET物联网云平台搭建了监控中心。采用模块化的软件设计思想,将远程监控终端的软件设计划分为主程序模块、油井参数采集模块、视频采集模块、缓冲区模块、数据库模块、人机交互显示模块。其中,主程序模块利用多线程技术和信号量技术,实现了各个线程的创建和回收;油井参数采集模块利用Linux下的串口编程技术,实现电参数的采集;视频采集模块利用V4L2技术实现视频信息的采集;缓冲区模块采用消息队列的机制,实现了各个线程间的解耦和数据的交互;数据库模块利用SQL语句,实现油井参数、故障信息及油井状态存储;人机交互显示模块利用Framebuffer(帧缓冲)技术实现相关电参数的显示、故障报警提示、油井状态显示等功能;Wi Fi模块采用MQTT协议和JSON格式将采集到的油井参数上传至监控中心OneNET上。监控中心OneNET主要完成相关油井参数及视频的显示、存储、分析、远程控制及故障报警等功能。通过现场实验表明,本系统可以稳定的实现本地及远程的油井参数显示、视频显示、故障报警、分析抽油机工作状态和启停抽油机,在实时掌握井场工况、减少设备出现故障、防止原油偷盗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数字化油田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籍明慧[7](2021)在《基于龙芯3A4000的通用主板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龙芯1号”打破我国信息产业“无芯”局面之前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CPU及配套芯片产业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巨额利润流向了国外。与此同时,广泛进口的CPU及芯片作为主板和其他电子产品的核心器件,带来的更多是安全方面的隐患。棱镜门、中兴事件以及美国对华为禁令事件等等多次为我们敲醒了警钟,我国需要掌握真正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方能在世界与他国角逐。基于此,对以“龙芯3A4000”为处理器的通用主板进行设计与研究,可以及时服务于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的推广应用,同时还可以促进我国国产CPU的生态产业化发展。根据国内信创产业电子替代对于PC功能及性能方面要求并结合对“龙芯3A4000”CPU可达技术指标的研究,参考“龙芯3A4000+7A1000”的通用主板结构,确定了主板的系统结构及功能,并对关键模块核心芯片进行了选型设计。在原理图设计中,结合主板功能及各接口性能要求进行了模块化设计,其中针对内存复位控制、CPU供电部分设计进行了优化,且在电源转换以及网口等关键模块电路设计时采用国产芯片并实现了相应功能。在PCB设计之前,对信号完整性、电磁兼容性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了几点解决方法,接下来在讨论结果指导下结合接口信号特点及电气特性进行PCB板层叠设计、特性阻抗设计以及之后的布局布线设计。最后对完成焊接的主板进行调试与性能测试工作,给出了每个调试项目的要点,并整理了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通过Stream、Netperf、Unixbench、Glxgears和IOZone等标准测试软件对主板显示、访存、网络等性能进行测试及评估。调试结果及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此次主板设计基本实现了功能上以及性能上的设计目标。同时此次设计的成功对于主板设计中的PCB优化,板级调试等各设计流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后续的主板量产化、产品检测等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吴国文[8](2021)在《UHF RFID通信数据记录分析与通信模拟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快速发展,物联网在近些年有迅猛发展的势头,已经成长为一个新兴产业。其核心技术是RFID技术,在此领域中UHF型RFID得到广泛应用,具有能快速读写、远距离识别、大容量存储、轻而小、低功耗、批量读取及全球唯一性等优点,在智能生活行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工作场合的电磁环境参数也复杂多变。因此,研究设计具有通信数据记录分析与通信数据模拟功能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研究、调试、生产和应用UHF型RFID,就必须对其工作条件和工作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需要对UHF型RFID进行模拟研究,就必须研究按照UHF协议来记录和分析通信数据的方法和装置,且具有优良的抗噪声性能的数据记录与分析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研究RFID技术,采用ARM Cortex M3系列STM32F103CBT6单片机为系统主控芯片,设计了一款重量轻、体积小、功耗低的通信数据记录分析与模拟系统。系统由应用终端发射信号接收模块、RFID返回信号接收模块、RFID模拟信号发射模块、通信模块、存储模块和CPU控制模块组成;结合计算机、符合EPC Class-1 Generation-2协议的UHF型RFID电子标签与RFID应用终端,组建成完整的通信数据记录分析与通信模块系统。该系统能够对UHF型RFID电子标签与RFID应用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进行侦听,从而实时记录、存储数据。装置进入模拟模式,模拟UHF型RFID所能实现的功能;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修改、编辑和下载,使之按照设定好的信息应答应用终端,模拟UHF型RFID工作;与现有的RFID检测系统相比,具有体积小、成本低、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实时记录分析与模拟、优良的抗噪声等优势。论文首先概述RFID,介绍RFID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现状及未来趋势,继而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在简要介绍RFID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之后提出了本论文的设计方案,重点分析通信侦听模拟装置硬件电路的原理及设计过程,设计通信数据侦听与模拟的流程及实现方法,通过实验测试数据验证通信侦听模拟装置的功能。

邵馨蕊[9](2021)在《基于MIMO的可见光相机通信系统实现及性能分析》文中提出基于射频(Radio Frequency,RF)的无线通信频谱资源匮乏,因此以光波作为通信介质的光无线通信(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OWC)技术越来越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OWC包括自由空间光通信及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可见光相机通信(Optical Camera Communication,OCC)是一种以相机作为接收设备的VLC技术,具备无需频谱认证、低能耗等优势,能够作为RF的互补技术,为无线网络部署中存在的RF频谱资源稀缺、监管严格等局限性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OCC技术自提出就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点关注,在智能交通系统、室内定位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OCC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系统接收端复杂的图像处理技术会严重影响系统性能,导致系统端到端时延较高;在车对车通信(Vehicle to Vehicle,V2V)场景下,低帧频的车载相机会限制系统传输速率。本文采用低帧频车载相机为接收设备,用窄带滤波技术减少光噪声影响,从物理层面降低图像处理难度,降低图像处理时延;将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引入OCC系统以提升系统传输速率。本文的主要工作及贡献如下:(1)基于MIMO的OCC系统解码技术研究针对发射设备为特定波长LED阵列的OCC系统,分析了基于不同传统图像处理方法的解码算法:基于霍夫圆变换的LED阵列解码算法、基于连通域标记的LED阵列解码算法及基于方向投影法的LED阵列解码算法。利用Matlab仿真平台绘制高斯光束光场图像来模拟LED阵列在接收端的成像效果,综合考虑OCC系统时延及误码率,对上述解码算法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方向投影法的LED阵列解码算法相比于另外两种算法可以实现更小的处理时延和误码率,本文选定其为基于MIMO的OCC系统的解码算法。(2)基于MIMO的OCC系统实现设计基于MIMO的OCC系统的总体结构,并完成对OCC系统发射机和接收机各功能模块的设计。采用808nm的LED阵列发送信号,窄带滤波相机接收信号,完成对OCC系统相应器材的选型和电路实现。实现基于MIMO的OCC系统,完成信息的实时传递。对提出的基于MIMO的OCC系统通信性能进行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接收端为25fps车载相机的条件下,发射端的4×4 LED阵列以12Hz的频率闪烁时,传输速率最高能够达到126.32bps;系统收发端每0.5m通过传送30kb有效数据对系统性能进行测试,实验中该系统在5.5m的通信距离内无误码。本文在系统接收端为低帧频、短焦距的车载相机的条件下搭建OCC实验系统,测试了系统的通信距离与误码率的关系,为系统后续的优化改进及在V2V等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郭梁[10](2021)在《矿用单轨吊辅助运输机车定位系统与调度平台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单轨吊机车是一种重要的矿井辅助运输方式,它具有安全性高、爬坡能力强、转弯灵活、运行速度快、不受巷道底板影响等特点[1]。然而,我国在矿用单轨吊机车定位领域的发展十分缓慢,目前仍以RFID定位为主,在工程应用中,RFID的定位精度约为10m。显然,这种定位方式的精度较低,而且定位精度的提升必然会导致成本和安装难度上升。在矿井中,如果不能对单轨吊机车进行实时精确定位,很容易导致车辆拥堵、撞车事故,严重时甚至会引起重大人员伤亡,因此,设计一种高精度单轨吊机车定位系统非常有必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捷联惯性导航和RFID技术的矿用单轨吊机车定位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与实际调查,对我国现有的矿井机车定位系统进行了深入地学习,并根据矿井中的实际条件制定了系统设计方案。基于捷联惯性导航和RFID技术的矿用单轨吊机车定位系统由车载机、WiFi通信网络、上位机三部分组成。车载机安装于单轨吊机车上,主要用来实现数据采集、测距运算、发送数据三个功能;WiFi通信网络安装于巷道中,用来将车载机发出的定位数据传输至上位机;上位机接收到WiFi通信网络传回的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解析,并利用解析后的数据实时显示机车的运动状态,调度人员可通过上位机直观地对机车进行监控和调度。车载机是定位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的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最终的定位精度。车载机的作用包括:采集机车的惯性数据、补偿加速度误差、机车测距、发送定位数据。本文将STM32F103RCT6单片机作为中央控制器,并搭载九轴IMU和RFID阅读器,实现单轨吊机车的组合定位,最后由WiFi通信模块发送定位数据。基于捷联惯性导航原理对机车定位时,需要用到准确的加速度数据,否则将会出现大量累积误差,从而降低定位精度。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加速度误差补偿算法,该算法包括零偏补偿算法、刻度因数补偿算法、尖峰噪声滤除算法、稳态加速度误差补偿算法、速度误差补偿算法。通过该算法可以得到精确的加速度数据,提高了定位精度。利用LabVIEW平台编写了上位机软件,该软件可实时动态显示机车的速度、方向、位置,为井上调度人员实时监控单轨吊机车的运行状况提供了依据。当它通过WiFi通信网络与车载机建立连接后,就会持续得到机车的定位数据,其中包括测距结果、航向角、标签号,利用这三个数据计算出机车最新的地理坐标即可实时监控机车的运动情况。在实验现场对本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显示,本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正常,且当机车在50m的直线路段行驶时,测距误差在3m以内,每行驶1m的平均累积误差为0.06m,与RFID定位相比,提高了定位精度,满足低成本、高精度的定位要求。

二、低成本视频信号传送系统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成本视频信号传送系统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2)ROF系统多模光纤传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光载无线系统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光载无线系统中的光调制技术
        2.2.1 光调制器及其原理
        2.2.2 光调制技术与毫米波产生方法
        2.2.3 数字光载无线系统与模拟光载无线系统
    2.3 光载无线系统解调方案与拍频噪声
        2.3.1 光解调器之直接检测与相干检测
        2.3.2 相干检测基本原理
        2.3.3 射频与毫米波信号检测原理
        2.3.4 多信号传输时光拍频噪声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载无线系统数字模拟信号叠加传输方法
    3.1 引言
    3.2 光载无线系统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叠加传输方法
    3.3 光载无线系统数模信号混合传输方法
        3.3.1 光载无线系统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混合传输方案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模光纤ROF系统的直接调制数模信号传输方法
    4.1 引言
    4.2 单模光纤与多模光纤
    4.3 掺饵光纤放大器与量子点半导体光放大器
    4.4 基于多模光纤的室内RoF多信号传输系统方案
        4.4.1 光载无线系统多模光纤多信号传输实验方案
        4.4.2 数模信号混合传输方案在1550nm激光中的传输实验
        4.4.3 数模信号混合传输方案在1310nm激光中的传输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模光纤的ROF系统的频分复用数模信号传输方法
    5.1 引言
    5.2 光载无线系统中的频分复用技术
        5.2.1 频分复用
        5.2.2 OFDM技术
    5.3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原理
    5.4 ROF系统频分复用多信号传输方案
        5.4.1 频分复用多信号叠加传输的实验方案
        5.4.2 仿真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矿井巷道视频信号光纤传输系统研究与Zynq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用视频监控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压缩编码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视频光纤传输技术
    2.1 光纤传输技术基础
        2.1.1 光纤通信原理
        2.1.2 光纤通信方案与硬件配置
    2.2 流媒体传输协议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压缩编码技术及硬件系统方案
    3.1 改进的图像编码技术
        3.1.1 离散余弦变换
        3.1.2 基于DCT的自适应扫描算法
        3.1.3 仿真结果及分析
    3.2 视频编码技术
        3.2.1 H.265 视频编码技术
        3.2.2 视频编码方案选择
    3.3 硬件平台视频传输方案
        3.3.1 系统需求分析
        3.3.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4 系统硬件配置
        3.4.1 Zynq Ultra Scale+MPSo Cs芯片介绍
        3.4.2 硬件描述语言
        3.4.3 系统开发工具及开发流程
        3.4.4 AXI总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井巷道视频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整体功能结构
    4.2 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4.2.1 视频采集模块设计
        4.2.2 实时编码器模块设计
        4.2.3 硬件系统实现
    4.3 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4.3.1 相关应用框架
        4.3.2 内核层驱动设计
        4.3.3 Linux设备树设计
        4.3.4 采集模块驱动程序
        4.3.5 应用层软件设计
        4.3.6 软件系统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总体硬件结构
    5.2 系统测试
    5.3 系统评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4)光网络中基于强化学习的动态资源分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灵活光网络和可编程光收发机
        1.2.1 灵活光网络
        1.2.2 可编程光收发机的研究现状
    1.3 数字孪生的研究现状
        1.3.1 数字孪生的发展现状
        1.3.2 数字孪生技术在通信与网络中的研究现状
    1.4 机器学习在光通信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4.1 监督学习在光通信中的应用
        1.4.2 非监督学习在光通信中的应用
        1.4.3 强化学习在光通信中的应用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
第二章 数字孪生和深度强化学习原理
    2.1 数字孪生原理
        2.1.1 数字孪生的概念
        2.1.2 数字孪生的基本结构
        2.1.3 数字孪生的特点和应用方向
    2.2 光网络中的数字孪生架构
    2.3 深度强化学习原理
        2.3.1 强化学习交互过程
        2.3.2 基于价值的强化学习原理
        2.3.3 Q-learning与ε-greed策略
        2.3.4 DQN算法
    2.4 深度强化学习与数字孪生结合的优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接入网中的动态资源分配技术研究
    3.1 接入网中可编程光收发机的应用
    3.2 接入网中基于DRL-enable DT的POT配置方案
    3.3 实验设置
        3.3.1 接入网环境设置
        3.3.2 超参数调整
    3.4 结果分析
        3.4.1 与传统方法之间的性能比较
        3.4.2 与ANN-based方法的性能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传送网中的动态资源分配技术研究
    4.1 光传送网及其可编程光收发机配置
    4.2 OTN中基于DRL-enable DT的POT配置方案
    4.3 物理层仿真设置和参数调整
    4.4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物联网中继与移动边缘学习系统性能优化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物联网中继系统
        1.2.1 物联网体系与物联网中继系统
        1.2.2 物联网中继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物联网移动边缘学习系统
        1.3.1 物联网边缘计算系统和边缘学习系统
        1.3.2 物联网移动边缘学习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论文研究目的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工作主要创新点
    1.6 论文结构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研究工作的核心理论及关键技术
    2.1 研究工作方法与思路
    2.2 凸优化理论与求解
        2.2.1 凸优化问题定义
        2.2.2 GP问题
        2.2.3 QCQP问题及其求解
        2.2.4 MINLP问题及其求解
    2.3 MIMO技术
        2.3.1 MIMO技术优势及特点
        2.3.2 MIMO系统信道容量计算与MIMO波束赋形技术
    2.4 中继技术与FD技术
        2.4.1 中继技术
        2.4.2 FD技术
    2.5 SWIPT技术
    2.6 EL技术与基于CNN的DL技术
        2.6.1 EL技术
        2.6.2 基于CNN的DL技术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完美CSI下物联网MIMO全双工中继携能系统研究
    3.1 系统模型建立
    3.2 系统信号模型建立
        3.2.1 能量收集信号模型建立
        3.2.2 信息传输信号模型建立
        3.2.3 系统可达速率计算
    3.3 优化问题建立及求解
        3.3.1 优化问题建立
        3.3.2 优化问题求解方案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物联网MIMO双向全双工设备节点携能中继系统研究
    4.1 系统模型建立
    4.2 系统信号模型及优化问题建立
        4.2.1 系统信号模型建立
        4.2.2 优化问题建立
    4.3 优化问题求解
        4.3.1 基于FPP-SCA的AO方案
        4.3.2 基于对角化算法的低复杂度AO方案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UGV辅助的物联网移动边缘学习系统研究
    5.1 系统框架搭建
        5.1.1 路径规划模块搭建
        5.1.2 能量规划模块搭建
        5.1.3 样本量规划模块搭建
    5.2 EL-UGV系统下基于F-measure的学习曲线模型建立及验证
        5.2.1 EL-UGV系统下基于F-measure的学习曲线模型的建立
        5.2.2 基于F-measure的学习曲线模型验证
    5.3 JPESP优化问题的建立
    5.4 JPESP优化问题求解
        5.4.1 基于TS算法的JPESP问题求解
        5.4.2 JPESP问题中其余变量的优化
    5.5 求解问题流程
    5.6 仿真结果与分析
        5.6.1 理论结果的验证
        5.6.2 单任务场景下的仿真结果分析
        5.6.3 多任务场景下的仿真结果分析
        5.6.4 与现有工作的对比验证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变量说明与参数说明表
附录2 定理5-1的证明
附录3 缩略词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基于ARM+OneNET的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数字化油田研究现状
        1.2.2 油井远程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1.2.3 油井参数监测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建模分析
    2.1 抽油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抽油机系统与电参数的关系
    2.3 抽油机电参数的测量
    2.4 抽油机系统动态数学建模
        2.4.1 电机动力学模型
        2.4.2 电机功率模型
        2.4.3 悬点载荷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方案及终端设计
    3.1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的需求分析
        3.1.1 功能需求分析
        3.1.2 性能需求分析
    3.2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3.2.1 油井监控系统的硬件方案设计
        3.2.2 无线远程数据传输方案设计
        3.2.3 油井监控系统的软件方案设计
    3.3 远程监控终端最小系统设计
        3.3.1 时钟电路和复位电路设计
        3.3.2 外部存储器电路设计
        3.3.3 电源电路设计
    3.4 WiFi无线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3.5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6 外部输出控制模块的电路设计
        3.6.1 声光报警电路
        3.6.2 继电器控制电路
    3.7 接口电路设计
        3.7.1 RS232 和RS485 接口电路设计
        3.7.2 USB接口电路设计
        3.7.3 LCD接口电路设计
    3.8 硬件抗干扰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的总体结构
    4.2 软件的通信协议
    4.3 开发平台的搭建
        4.3.1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移植
        4.3.2 移植Sqlite3 数据库
    4.4 远程监控终端的软件设计
        4.4.1 主程序模块的软件设计
        4.4.2 油井参数采集模块的软件设计
        4.4.3 视频采集模块的软件设计
        4.4.4 缓冲区模块的软件设计
        4.4.5 数据库模块的软件设计
        4.4.6 Wi Fi无线通信模块的软件设计
        4.4.7 人机交互显示模块的软件设计
    4.5 监控中心OneNET的软件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系统实物图
    5.2 功能测试
        5.2.1 视频采集功能测试
        5.2.2 人机交互界面测试
        5.2.3 监控中心OneNET测试
        5.2.4 数据库数据备份
        5.2.5 报表打印
    5.3 油井参数分析
        5.3.1 电参数实验数据
        5.3.2 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7)基于龙芯3A4000的通用主板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来源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2 主板结构及功能规划
    2.1 龙芯CPU概述
    2.2 主板功能设计
        2.2.1 主板功能接口与技术指标需求
        2.2.2 主板结构规划
        2.2.3 功能模块划分
        2.2.4 CPU散热要求
3 原理设计
    3.1 CPU与桥片模块的设计
    3.2 BIOS及其他FLASH电路设计
    3.3 内存DDR4 SDRAM模块
    3.4 电源模块
    3.5 时钟模块
    3.6 复位电路设计及上电复位时序
    3.7 视频接口电路设计
        3.7.1 VGA接口电路
        3.7.2 DVI接口电路
    3.8 音频接口电路设计
    3.9 PCIE接口电路设计
    3.10 USB接口电路设计
    3.11 SATA接口电路设计
    3.12 网络接口电路设计
    3.13 UART串口电路设计
    3.14 JTAG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3.15 本章小结
4 PCB规划及设计
    4.1 概述
    4.2 PCB的板框尺寸、叠层设计以及特性阻抗
    4.3 PCB布局
    4.4 PCB布线
    4.5 本章小结
5 主板调试
    5.1 概述
    5.2 调试过程
    5.3 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4 本章小结
6 性能测试
    6.1 系统基本功能测试
    6.2 访存速度测试
    6.3 网络性能测试
    6.4 硬盘读写性能测试
    6.5 USB接口速度测试
    6.6 显示性能测试
    6.7 系统稳定性测试
    6.8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UHF RFID通信数据记录分析与通信模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提出
    1.2 国内外UHF RFID测试研究工作现状
        1.2.1 国外UHF RFID测试研究工作现状
        1.2.2 国内UHF RFID测试研究工作现状
    1.3 UHF RFID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本文结构及章节安排
2 RFID系统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案
    2.1 RFID系统的安全问题
    2.2 RFID系统安全的解决方案
    2.3 RFID系统检测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通信数据记录分析系统的设计方案
    3.1 通信记录分析系统的组成
    3.2 无源UHF-RFID通信协议
    3.3 通信记录分析系统硬件电路设计方案
        3.3.1 通信记录分析系统的性能要求
        3.3.2 通信侦听模拟装置硬件电路结构
    3.4 通信记录分析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4 通信数据记录分析与通信模拟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4.1 通信侦听模拟装置电路设计
        4.1.1 CPU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4.1.2 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4.1.3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4.1.4 存储模块电路设计
        4.1.5 应用终端发射信号接收模块电路设计
        4.1.6 RFID返回信号接收模块电路设计
        4.1.7 RFID模拟信号发射模块电路设计
    4.2 PCB设计
        4.2.1 PCB板材料的选取
        4.2.2 PCB板层结构的设计
        4.2.3 元件布局及走线规则
        4.2.4 PCB图与PCB板焊接实物
    4.3 本章小结
5 通信数据记录分析系统数据的处理与实现
    5.1 通信侦听模拟装置记录模式的工作原理
    5.2 通信侦听模拟装置模拟模式的工作原理
    5.3 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的工作原理
    5.4 UHF型 RFID通信原理
        5.4.1 阅读器到电子标签链路的通信方式
        5.4.2 标签到阅读器链路的通信方式
        5.4.3 UHF RFID对标签的识别过程
    5.5 通信数据的记录与模拟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9)基于MIMO的可见光相机通信系统实现及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可见光相机通信概述
    2.1 可见光相机通信原理及信道性能分析
        2.1.1 可见光相机通信原理
        2.1.2 可见光相机通信信道性能分析
    2.2 可见光相机通信特点及应用场景
        2.2.1 可见光相机特点及技术优势
        2.2.2 可见光相机通信应用场景
    2.3 基于MIMO的可见光相机通信
        2.3.1 MIMO技术介绍
        2.3.2 基于MIMO的可见光相机通信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MIMO的可见光相机通信系统解码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解码原理
    3.3 解码算法
        3.3.1 基于霍夫圆变换的LED阵列解码算法
        3.3.2 基于连通域标记的LED阵列解码算法
        3.3.3 基于方向投影法的LED阵列解码算法
    3.4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IMO的可见光相机通信系统实现
    4.1 引言
    4.2 系统概述
    4.3 系统发射机
        4.3.1 数据更新与封装模块
        4.3.2 LED光源选型
        4.3.3 单片机选型及OOK调制模块
        4.3.4 LED阵列驱动电路
    4.4 系统接收机
        4.4.1 窄带滤波相机选型
        4.4.2 图像处理与数据恢复模块
    4.5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矿用单轨吊辅助运输机车定位系统与调度平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矿用移动设备定位技术研究
    2.1 捷联惯性导航技术
        2.1.1 捷联惯性导航基本原理
        2.1.2 坐标系与姿态角
        2.1.3 重力加速度滤除方法
    2.2 RFID技术
        2.2.1 RFID简介
        2.2.2 RFID系统组成
        2.2.3 RFID耦合方式
        2.2.4 防碰撞方法
        2.2.5 RFID定位原理
    2.3 ZigBee技术与UWB技术
        2.3.1 ZigBee技术简介
        2.3.2 UWB技术简介
        2.3.3 定位原理
    2.4 定位技术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矿井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3.1 WiFi通信技术
        3.1.1 WiFi通信技术简介
        3.1.2 WiFi网络的组成
        3.1.3 WiFi网络工作原理
        3.1.4 WiFi技术的特点
        3.1.5 WiFi网络拓扑结构
    3.2 WiFi与其它通信技术的比较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用单轨吊机车定位系统设计
    4.1 定位方案设计
    4.2 硬件设计
        4.2.1 主控制模块的选型
        4.2.2 惯性测量模块及其电路设计
        4.2.3 位置校正模块及其电路设计
        4.2.4 通信模块及其电路设计
    4.3 软件设计
        4.3.1 嵌入式软件设计
        4.3.2 上位机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误差补偿算法与定位算法
    5.1 加速度误差补偿算法
        5.1.1 零偏补偿算法
        5.1.2 刻度因数补偿算法
        5.1.3 尖峰噪声滤除算法
        5.1.4 稳态加速度误差补偿算法
    5.2 速度误差补偿算法
    5.3 定位算法
        5.3.1 测距算法
        5.3.2 坐标更新算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功能调试与测距实验
    6.1 系统功能调试
        6.1.1 定位数据发送功能调试
        6.1.2 上位机监控功能调试
    6.2 测距实验
        6.2.1 实验方案
        6.2.2 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低成本视频信号传送系统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青藏铁路格拉段视频监控系统更新改造方案的研究[J]. 刘清华,许辉,王赛超.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 2021(06)
  • [2]ROF系统多模光纤传送技术研究[D]. 周从文.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矿井巷道视频信号光纤传输系统研究与Zynq实现[D]. 史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4]光网络中基于强化学习的动态资源分配技术研究[D]. 崔思恒.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物联网中继与移动边缘学习系统性能优化算法研究[D]. 刘丹.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6]基于ARM+OneNET的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D]. 王涛.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7]基于龙芯3A4000的通用主板设计与研究[D]. 籍明慧. 中北大学, 2021(09)
  • [8]UHF RFID通信数据记录分析与通信模拟方法研究[D]. 吴国文.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1)
  • [9]基于MIMO的可见光相机通信系统实现及性能分析[D]. 邵馨蕊. 吉林大学, 2021(01)
  • [10]矿用单轨吊辅助运输机车定位系统与调度平台开发[D]. 郭梁.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低成本视频信号传输系统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