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管理提高普通班学习质量

加强管理提高普通班学习质量

一、强化管理 提高随班就读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陈一飞,曾米岚[1](2021)在《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随班就读相关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文中认为通过构建政策工具、政策要素和政策时间三维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46份随班就读相关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政策颁布主体较为集中,部门间联动性有待提高;随班就读配套制度与支持保障体系有待完善;随班就读相关政策要素中政策工具的使用具有差异性;政策工具的使用与政策要素的配置随着政策演变而变动。未来,政府应加强部门间协同合作,推动随班就读相关政策高效落实;完善随班就读配套制度,健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灵活使用政策工具,实现政策工具组合最优化;均衡配置随班就读相关政策各要素,提升"家长工作"要素比例。

田静[2](2021)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随班就读学生管理模式探究与实践 ——以广东省中山市东区S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王雨[3](2021)在《初中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学校适应研究》文中指出随班就读是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与普通儿童一起上学的教育现象,是我国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安置方式。但是已有的研究发现随班就读质量状况堪忧,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困难重重。随着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希望进入普通初中随班就读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能够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吗,他们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哪些因素影响他们在学校的适应状况,这些问题都是需要通过研究来回答。本研究选取了成都某区的一所初级中学校里的5名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笔者借鉴前人评估普通学生学校适应的量表与评估特殊儿童学校适应的量表,编制了评估随班就读学生学校适应的量表,并根据学校适应的维度将该量表划分为情绪状态,常规适应,人际适应和学业适应四个方面。笔者通过观察访谈学生、教师、家长,对随班就读学生的适应状况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1)5名初中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在学校的适应状况各不相同,个体之间有明显差异。学生A在校积极努力,学校适应良好。学生B在校无所事事,学校适应不良。学生C在校受人欢迎,学校适应良好。学生D在校出现厌学情绪,学校适应一般。学生E同伴排斥明显,学校适应不良。(2)在学校适应的不同维度上,5名初中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的常规适应相对较好,学业适应最差,人际适应居中。研究还发现,总体上初中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喜欢上学,但是很难完成学业任务;他们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却很难和同学、老师建立友谊。进一步分析影响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学校适应的因素包括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社会因素。学生因素包括智力障碍学生自身智力落后、外貌缺陷、个人卫生习惯差等。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氛围、家庭关系以及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存在问题。学校因素包括学校缺乏相关资源和教师缺乏融合教育素养等。社会因素包括人们对特殊人群的偏见和随班就读政策实施力度的不够。最后笔者提出改善初中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学校适应的4点策略:(1)智力障碍学生家长应对学生的教育投入更多的责任;(2)学校要加强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支持;(3)智力障碍学生家长与学校要积极配合,共同教育学生;(4)国家应加大对融合教育的宣传,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

邓丹[4](2021)在《随班就读智障学生初中语文课程调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调整是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对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初中语文课程进行调整,并展开三轮行动研究,研究目的为:(1)通过对随班就读初中语文课程调整来提高随班学生语文课堂参与度,提高随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2)为一线随班教师提供可参考的课程调整经验与建议,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质量。本研究选取成都市某普通初中学校的一名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作为研究个案,随班语文老师与特殊教育专业实习生形成协同教学的形式,共同从初中随班生的语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四个维度进行调整。本研究运用访谈法、参与观察法收集研究资料,并对其进行质性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研究发现,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能提高随班智力障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语文学习能力;提高普通语文教师随班就读素养及实习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随班教师与实习教师协同开展随班语文课程调整的形式具有可行性。据此研究结论提出建议:细化随班语文课程调整环节,优化课程调整体系;加强协同教学意识,合理分配课程调整任务;加大随班教师培养力度,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能力;贯彻落实随班就读政策,与高校建立人才输送链。

刘宗琴[5](2021)在《翼动之困:社会支持视角下的合肥市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现象研究》文中提出教育是人类的基本社会活动,受教育权更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之一。但特殊儿童因自身障碍在沟通与交往、生活与教育等方面存在诸多现实问题,这不仅影响其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而且限制了其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随班就读作为保障特殊儿童接受普通教育的基础措施,从早期的探索到发展为教育政策,从普通学校拒绝特殊儿童到提出“全覆盖、零拒绝”的入学要求,现今更是逐渐探索引入社会工作力量帮扶特殊学生等多方联动策略。可见,随班就读不单需要特殊学生处于普校环境,也要通过各种辅助手段保证这一措施高效落实。在当前随班就读“入学难”“融合难”的现实问题下,为发展特殊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建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本文依托社会支持理论开展研究,运用参与式观察法以及访谈法研究随班就读情况,分析其社会支持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政策发展状况不同,特殊儿童群体庞大,不同省市都开展了颇具在地化色彩的探索。本研究借助在家长支援中心实习实训的经历进行实地调研,以合肥市CY机构的孤独症儿童及其相关支持者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采用改编的调查问卷和自编的访谈提纲,发现孤独症儿童的随班就读普遍存在社会支持缺乏,他们的入学就读缺乏政策支持、社区生活缺乏包容接纳、学校教育缺乏专业支持、家庭缺乏情感支持,社会关系较为封闭等。综合来看,针对这些挑战,有必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创建社区融合文化,引入社工参与随班就读,加强普校师资的建设,注重家庭社会工作的专业支持。通过社会工作介入随班就读支持体系建设,建构多维协同机制,有助于加强政策取向、支持体系的多维性,建立人才培养的多维体系和社工专业素养的多维支持,从而完善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促进社会接纳与教育改善。

黄琳[6](2021)在《普通小学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提升个案研究 ——基于乐高积木游戏活动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融合教育”背景下,随班就读实现了从“思想萌芽-形式探索-规范系统-质量提升”的系统发展及转变。随着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儿童进入普通小学(下文均使用“普小”代替)参与随班就读,自闭症儿童自身所伴随的社交能力发展缺陷,在与同伴融入、融合环境不适应等问题中逐渐凸显,造成自闭症儿童适应性社交行为受挫的可能,最终不利于其融合。社交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个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感,并且有助于促进注意力、社交礼仪、社会互动的发展。在本研究中,将乐高积木游戏作为一种结构化游戏活动。在自然情境中,通过不同形式的乐高积木乐高,探讨了乐高积木游戏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提升参与感、引导自闭症儿童与同伴之间尊重差异、引导差异、实现融合的作用。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以武汉市某普小自闭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对象一个月的参与式观察,教师和家长的访谈作为辅助资料,确定研究对象社交能力提升的需求,设计乐高积木游戏活动,通过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来观察个体社交能力发展变化。首先,对相关政策及相关教育理论的深入,结合社交能力发展的要求以及乐高积木游戏的内涵,从共同注意、社交礼仪、社会互动、游戏参与四个具体维度制定普小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目标。其次,根据普小自闭症儿童的实际发展能力,选择具体的乐高积木游戏活动内容及主题;再次,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教学活动,包括个别教学活动,小组教学活动,班级教学活动。最后,再根据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评估表运用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对普小自闭症儿童在进行乐高积木游戏活动后社交能力的变化过程。通过评价反馈,帮助普小教师进一步整理和思考乐高积木游戏其中的突破口,形成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乐高积木游戏活动有助于提升自闭症儿童简单的社交能力内容;(2)乐高积木游戏活动有助于促进同伴之间的关系发展;(3)乐高积木游戏活动通过情境模拟、游戏互动可以帮助个体逐步适应融合环境。

王晶晶[7](2021)在《新疆随班就读小学资源教师角色冲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为缓解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足无法满足所有特殊儿童入学愿望的矛盾,提倡将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学校中“随班就读”。近年来在教育公平的时代背景下,随班就读已发展成为保障特殊儿童受教育权,促进其融入和适应社会生活的主要教育安置形式。目前随班就读已初具规模,但因教育质量不高饱受争议,随班就读学生“回流”现象屡见不鲜,或在普通学校“随班就混”、“随班就坐”。资源教师作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关键支持者,是联接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桥梁,在提供评估鉴定、教育教学辅导、咨询合作、行政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打造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资源教师队伍是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必由之路,然而目前我国资源教师多由普校原教职工转岗兼任,专职资源教师占比极小,并普遍存在角色冲突问题,无法完全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需求。截止2019年新疆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率高达67.94%,但随班就读相关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资源教师角色冲突问题显着。为缓解新疆随班就读小学资源教师角色冲突现状,为优化本地区资源教师队伍建言献策,本研究以新疆随班就读小学的81位资源教师为研究对象,检索丰富的文献资料,梳理提取出契合本研究主题的观点作为理论基础,使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形式,对81位资源教师角色冲突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为弥补量化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还选取其中10位资源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力求还原资源教师角色冲突情形,探寻角色冲突背后的影响因素。经调查可知,受调查的81位资源教师客观存在角色冲突问题,具体表现在工作负担过重、新旧角色不协调、专业化水平低、团队支持力度不足、培训不适用实践等方面,造成角色冲突的影响因素受组织环境、人际互动和个体特征三个层面的影响,例如缺乏健全合理的培训机制和评价考核体系,合作团队对随班就读工作不够重视,资源教师得不到及时的工作反馈,资源教师本身缺乏特教知识与技能,造成专业化水平不高,因缺乏明确的职责范畴界定和过重的工作负担导致职责履行困难等。根据角色冲突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本研究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依次提出对策和建议,首先应加快资源教师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加快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其次学校应加强团队合作,提高对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视,优化现有培训体系,最后资源教师本身应加强角色学习,进行自我发展。目前我国在提高随班就读质量、优化资源教师队伍方面还有相当一段路程要走,但坚信在多方共同协作努力下,必能保障特殊儿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推动特殊教育在新时代得以高质量发展。

杨洋[8](2021)在《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文中认为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时代文明进步的体现,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残疾人权益平等,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社会对残疾人的教育关注十分有限,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特殊教育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产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适和完善。基于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背景审视、内容考察、影响因素分析与特点归结以及对发展历程的评析与启示思考的探讨与研究,为当代中国特殊教育的本土化发展累积经验、提供借鉴。论文以历史的角度,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从特殊教育各时期具体的内容入手,以全局和局部相结合的方式,描绘出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等,探索变迁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中积累了何种经验,并对历史进程进行分析解读,以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主要探讨了自西学东渐伊始,社会有识之士对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及教会特殊教育机构建立所经历的初期探索历程,具体包括特教师资培养、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与教学方法移植、学校的经费来源以及生源和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清末特殊教育的初创历程进行描述,分析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受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揭示其发展背后的推动力。第二章民初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国家通过制定教育宗旨、划定特殊教育的行政管理来确立特殊教育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对特殊学校的管理发挥着若隐若现的作用,特殊教育开始逐渐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同时,特殊学校的办学实践有了新的起色,在特教师资培养、课程教学、经费来源等方面趋向正规学校发展,生源和学生就业也较原来有了较大变化。第三章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转型渐变。随着国家在政治上得到统一,教育行政也趋于稳定,政府除了制定特殊教育宗旨和对其进行教育行政管理划分外,开始加强对私立特殊学校的立案监管。同时,义务教育政策的完善,卫生教育、慈善救济政策的强化实施,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辅助推动作用。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课程设置、语言教学、办学经费等方面“中国化”的色彩愈益浓厚。第四章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期。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给本就薄弱的特殊教育事业重创一击,但在民族生存危机意识强烈的时代背景下,受过教育的残疾人接手开办特殊教育的重任,政府在保存和发展特殊教育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使特殊教育事业得以存续。战后,政府对特殊教育制定了相对完善的规划,但受政局动荡影响并未实施。不过,特殊教育在民间推动与政府引导的合力作用下,特教师资培养专业性逐渐增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日渐规范,经费来源也逐渐有了稳定的保障,特殊教育逐渐向制度化的方向迈进。第五章在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历程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外因素,来揭示其自身与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大环境的更迭所产生的影响,同时特殊教育自身功能的转换,人本价值的逐渐突显,以及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也是促成其具有独特发展态势的关键因素。在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清末民国时期的特殊教育显现出了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代标识,更有助于厘清特殊教育的发展思路。第六章从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辩证地评析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局限性,并以史为鉴,探索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即拓展特殊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这些经验可以为当下特殊教育体系的充实和完善提供借鉴和启示。

时闻卓[9](2021)在《小学一年级随班就读听障儿童学校适应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融合教育在我国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进入到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据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在校生达39.05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的49.15%。但由于我国特殊教育及融合教育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在有特殊需要个体融入普通学校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适应问题,如:普校学习难度增大导致随班就读学生学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的问题,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内心自卑的不良情绪油然而生进而影响着人际交往,与普通学生产生了较大差距。除此以外,大部分普校教师初次接触特殊儿童,没有相处经验与教学技能,影响了师生交往等。我国当下最主要的融合教育形式为随班就读,主要以视、听、智力残疾等轻度残疾儿童为主。不同类的特殊需要儿童所需要的教育支持和服务因其障碍类型而不同。其中听障儿童尤为特殊。一方面,最近几年,很多聋校的一年级学源极少。很多二线城市只有一所聋校,但一年级学生人数可以用“寥寥无几”来描述,甚至有的聋校一年级学生人数为零。这是因为在融合教育理念及医学康复观的影响下,绝大多数听力障碍儿童可以选择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另一方面,很多小学低年级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会在小学中期后“回流”到聋校中。这说明听力障碍儿童在随班就读过程中出现不良的学校适应。因此,本研究结合听力障碍儿童的个案进行微观研究,分析和探讨我国目前听力障碍儿童在随班就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为此类特殊儿童在今后的融合教育过程中提供借鉴。本研究选取一名一年级刚入学的听力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以融合教育为研究的出发点,结合发生认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采取质性研究范式,通过半结构访谈法,了解并分析个案在学校适应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和产生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借助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个案及其科任教师、同伴、家长的访谈文字稿进行编码、分析处理,得出结果。从个案的学业适应、人际适应、行为适应、情绪适应四个维度出发,从微观角度分析个案的学校适应水平。结合访谈结果发现:研究对象的行为适应表现最优,学业适应和情绪适应表现一般,人际适应表现不良。产生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听力障碍导致沟通障碍造成了现实的学校适应困难;2.普通学校教师缺乏听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经验;3.学校缺乏政策支持与硬件设备支撑;4.听障学生家长的教育思想存在误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和原因分析,本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营造有爱无碍的学校氛围,提供充分的支持;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特殊技能;关注日常活动,加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建立更加真诚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家校联系紧密程度,多角度、全方位帮助听障儿童适应学校生活。

广东省教育厅,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民政厅,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10](2020)在《广东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粤教基[2020]29号各地级以上市教育局、编办、发展改革局、民政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健康局(委)、残联:随班就读是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各地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要求,大力实施融合教育,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升,但仍存在工作机制不健全、

二、强化管理 提高随班就读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管理 提高随班就读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随班就读相关政策文本量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样本选择与分析方法
    2.1 样本选择
    2.2 分析方法
        2.2.1 X维度:政策工具维度
        2.2.2 Y维度:政策要素维度
        2.2.3 Z维度:政策时间维度
        2.2.4 三维分析框架的构建
3 统计结果与分析
    3.1 随班就读相关政策颁布主体
    3.2 随班就读相关政策颁布时间与数量
    3.3 随班就读相关政策的三维分析
        3.3.1 X-Y维度的交叉分析
        3.3.2 X-Z维度的交叉分析
        3.3.3 Y-Z维度的交叉分析
4 研究结论
    4.1 政策颁布主体较为集中,部门间联动性有待提高
    4.2 随班就读配套制度与支持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4.3 随班就读相关政策要素中政策工具的使用具有差异性
    4.4 政策工具的使用与政策要素的配置随政策演变而变动
5 政策建议
    5.1 加强部门间协同合作,推动随班就读相关政策高效落实
    5.2 完善随班就读配套制度,健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5.3 灵活使用政策工具,实现政策工具组合最优化
    5.4 均衡配置随班就读相关政策各要素,提升“家长工作”要素比例

(3)初中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学校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目的与内容
    2.3 理论基础
    2.4 研究方法
    2.5 研究工具
    2.6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7 研究思路
3 Q校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学校适应的现状
    3.1 Q校5 名智力障碍学生的学校适应具有明显差异
    3.2 不同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不同
    3.3 智力障碍学生常规适应相对较好,学业适应最差,人际适应居中
4 影响初中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学校适应的因素
    4.1 学生因素
    4.2 家庭因素
    4.3 学校因素
    4.4 社会因素
5 改善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学校适应的策略
    5.1 智力障碍学生家长应对学生的教育投入更多的责任
    5.2 学校要加强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支持
    5.3 智力障碍学生家长与学校要积极配合,共同教育学生
    5.4 国家应加大对融合教育的宣传力度,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
6 研究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随班就读智障学生初中语文课程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课程调整是提高我国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1.1.2 普通学校的语文课程不能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生活需要
        1.1.3 我国关于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的研究较少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
        1.3.2 智力障碍
        1.3.3 随班就读课程调整
        1.3.4 协同教学
2 文献综述
    2.1 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的研究
        2.1.1 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的原则
        2.1.2 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的类型
        2.1.3 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的实施流程
    2.2 我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的研究
        2.2.1 我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调整的研究
        2.2.2 我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调整的研究
        2.2.3 我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教学策略调整的研究
        2.2.4 我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教学评价调整的研究
    2.3 我国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语文课程调整的研究
        2.3.1 我国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调整的研究
        2.3.2 我国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语文课程教学策略调整的研究
        2.3.3 我国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语文课程实施流程调整的研究
    2.4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2.4.1 融合教育课程调整的研究为随班就读课程调整提供了思路
        2.4.2 特殊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呈现二元对立的局面
        2.4.3 已有随班就读课程调整的研究不够全面、系统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内容
        3.2.1 设计随班初中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3.2.2 探讨课程调整后随班学生的变化
        3.2.3 分析课程调整后随班教师的变化
        3.2.4 发现课程调整中遇到的问题
    3.3 研究对象与参与者
    3.4 研究方法
        3.4.1 行动研究法
        3.4.2 访谈法
        3.4.3 参与观察法
        3.4.4 文本分析法
    3.5 研究工具
        3.5.1 《随班语文教师访谈提纲》
        3.5.2 《随班就读课堂观察表》
    3.6 研究思路
4 研究过程
    4.1 行动研究准备阶段
        4.1.1 随班学生在语文学科中获得的教育支持不足
        4.1.2 随班就读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语文学业水平不高
        4.1.3 语文教师不了解随班就读教学
        4.1.4 实习教师与随班教师共同设计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的总方案
    4.2 第一阶段:初步探索随班就读初中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4.2.1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目标
        4.2.2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内容
        4.2.3 实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4.2.4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
        4.2.5 第一阶段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的反思
    4.3 第二阶段:修订随班就读初中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4.3.1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目标
        4.3.2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内容
        4.3.3 实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4.3.4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
        4.3.5 第二阶段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的反思
    4.4 第三阶段:改善随班就读初中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4.4.1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目标
        4.4.2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内容
        4.4.3 实施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方案
        4.4.4 调整随班就读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
        4.4.5 第三阶段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后的反思
5 研究结果与讨论
    5.1 研究结果
        5.1.1 语文课程调整后随班生取得的进步
        5.1.2 语文课程调整提高了语文教师随班就读素养
        5.1.3 语文课程调整提升了实习教师专业实践技能
        5.1.4 实习教师与随班教师协同开展课程调整具有可行性
    5.2 讨论
        5.2.1 做好课程调整准备有利于提高随班语文教学效率
        5.2.2 智力障碍随班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局限于课堂教学
        5.2.3 课程调整引导随班语文教师的态度发生积极转变
        5.2.4 协同开展随班课程调整优势显着
        5.2.5 随班就读语文课程调整面临的挑战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细化随班语文课程调整环节,优化课程调整体系
        6.2.2 加强协同教学意识,合理分配课程调整任务
        6.2.3 加大随班教师培养力度,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能力
        6.2.4 贯彻落实随班就读政策,与高校建立人才输送链
7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7.1 研究的创新
        7.1.1 对随班就读初中语文学科的调整
    7.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第一次语文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第二次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随班就读课堂观察表
    附录四 第一阶段个别教学课堂实录
    附录五 第二阶段个别教学课堂实录
    附录六 第三阶段个别教学课堂实录
致谢

(5)翼动之困:社会支持视角下的合肥市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支持特殊教育的需要
        1.1.2 推进特殊教育均衡且平等发展的需要
        1.1.3 合肥市随班就读急需社会支持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1.2.1 特殊儿童与孤独症儿童
        1.2.2 随班就读群体
        1.2.3 研究的对象与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社会支持与特殊儿童教育
        1.3.2 社会支持与特殊儿童随班就读
        1.3.3 相关评述小结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合肥市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的发展现状
    2.1 合肥市随班就读概况
        2.1.1 主要学生分类
        2.1.2 随班就读普校与特殊教育学校的比较分析
    2.2 随班就读教育发展的整体状况
        2.2.1 不断增加的教学需求
        2.2.2 正在提升的教育质量
        2.2.3 逐步完善中的支持体系
    2.3 随班就读教育面临的困境
        2.3.1 地区发展不平衡
        2.3.2 社会支持力度不够
        2.3.3 缺乏专业教师
    2.4 小结
第3章 折翼:随班就读的社会支持性挑战——以CY孤独症儿童为例
    3.1 访谈者基本信息
    3.2 政府支持
        3.2.1 政策演变的逻辑
        3.2.2 政策制定执行缺乏地方自主性
        3.2.3 财政支持存在差距
        3.2.4 政府残疾工作者职责不清
    3.3 社区支持
        3.3.1 社区支持与安置
        3.3.2 社区大众对孤独症的了解不充分
        3.3.3 社区政策宣传不到位,信息流动不畅
        3.3.4 社区工作者人文关怀机制不健全
    3.4 学校支持
        3.4.1 随班就读入学难
        3.4.2 普校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知度不高
        3.4.3 学校提供融合教育不足
        3.4.4 普通学生和家长接纳度不够
    3.5 家庭支持
        3.5.1 家长的接纳度不够
        3.5.2 家庭的情感支持不足
    3.6 小结
第4章 振翼:多元主体介入的路径
    4.1 加强社会政策支持
        4.1.1 发挥地方积极性
        4.1.2 完善相关政策
        4.1.3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4.1.4 提升随班就读教师专业素养
    4.2 创建社区融合文化
        4.2.1 宣传融合文化
        4.2.2 畅通政策信息输送渠道
        4.2.3 明晰职责,加强人文关怀
        4.2.4 发展社区残疾人社会工作
    4.3 加强专业社会工作支持
        4.3.1 学校社会工作支持
        4.3.2 家庭社会工作支持
        4.3.3 加强社工课程的针对性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建构多维协同机制
    5.1 加强政策取向的多维性
    5.2 加强支持体系的多维性
    5.3 建立人才培养的多维体系
    5.4 提高专业素养的多维支持
    5.5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融合教育现状和需求调查问卷(教师)
致谢

(6)普通小学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提升个案研究 ——基于乐高积木游戏活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普小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普小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在乐高积木游戏活动中实现普小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发展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普小自闭症儿童
        二、随班就读
        三、社会交往能力
        四、乐高积木游戏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研究
        二、关于随班就读中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研究
        三、关于乐高积木游戏与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内容框架图示
    第五节 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基础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提升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乐高积木游戏活动设计
    第一节 乐高积木游戏与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关系
        一、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发展的意义
        二、乐高积木游戏的内涵
        三、乐高积木游戏促进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
    第二节 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乐高积木游戏设计理念
        一、尊重差异,实现教育公平
        二、关注自闭症儿童的体验
        三、普通儿童与自闭症儿童的相通性
    第三节 乐高积木游戏路径构建
        一、以真实问题为导向的目标制定
        二、强调实践中进行活动创设
        三、实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四、多元化评价,实现乐高积木游戏的有效实施
第三章 乐高积木游戏的活动目标制定
    第一节 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兴趣能力为主要依据
        一、学情分析
        二、实践分析
    第二节 以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发展为总目标
        一、共同注意
        二、社交礼仪
        三、社会互动
        四、游戏参与
第四章 乐高积木游戏的活动内容实施
    第一节 活动主题设计
        一、主题活动产生—背景分析
        二、主题的选择与开发
        三、主题名称
    第二节 活动主体选择
        一、教师—活动设计者与指导者
        二、自闭症儿童—活动参与者
        三、普通儿童—活动辅助者
    第三节 活动内容实施
        一、活动材料的准备
        二、活动时间的选取
        三、活动步骤
第五章 乐高积木游戏的活动组织形式
    第一节 个别教学活动
        一、独立的个别教学活动
        二、嵌入式个别教学活动
    第二节 小组教学活动
        一、小组学生的数量
        二、小组学生的主体
    第三节 班级教学活动
        一、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教学
        二、以“课时”为单位—异目标同内容
第六章 乐高积木游戏活动的评价方式
    第一节 量化评价:评估表的使用
        一、《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的使用
        二、《学龄孤独症儿童教育评估指南》的使用
    第二节 质性评价:活动主体的评价
        一、通过自我评价,促进自我成长
        二、通过同伴互评,促进能力发展
        三、通过教师评价,促进学生成长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普小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调查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新疆随班就读小学资源教师角色冲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文献综述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新疆资源教师角色冲突调查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
    第二节 访谈设计
第三章 新疆资源教师角色冲突的现状与影响因素
    第一节 新疆资源教师角色冲突现状
    第二节 新疆资源教师角色冲突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与建议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新疆随班就读小学资源教师角色冲突调查问卷
附录二 资源教师的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问题
    三、文献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的价值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七、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1874—1911)
    一、清末特殊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动荡政局为开办特殊教育提供宽松土壤
        (二)西学东渐的文化传播为特殊教育的产生创造条件
        (三)新教育发展为特殊教育移植创设宽容氛围
    二、清末特殊教育的嚆矢
        (一)清末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
        (二)教会特殊教育机构的兴起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启蒙
        (一)盲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二)聋哑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的初步探索
        (一)确立“识字明道”的培养目标
        (二)尊西仿新的课程体系初具
        (三)教学方法的移植与改进
    五、特殊教育经费对西国的依附
        (一)教会慈善人士的联合募捐
        (二)国内教会组织的支持资助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办学的零星尝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初期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1912-1926)
    一、民初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军权至上的政局导致特殊教育发展边缘化
        (二)城市社会变动改变残疾人的救助观念
        (三)教育热潮迭起为特殊教育发展创设民主氛围
    二、民初特殊教育政策的形成与确立
        (一)民初特殊教育宗旨的流变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初定
        (三)特殊学校确立地位与规范管理
    三、特殊教育师资来源的自给自足
        (一)特殊学校毕业生扩充师资队伍
        (二)特殊学校附设短期师资训练班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变革与课程教学完善
        (一)确立“塑造独立国民”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丰富充实
        (三)语言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调试
        (四)上海盲童学校的个案考察
    五、广源众筹的多渠道经费来源
        (一)特殊学校的外源性筹资
        (二)特殊学校的内源性筹资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办学增加,国人积极仿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的“中国化”渐变(1927-1936)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教育行政渐趋稳定与教育秩序规范
        (二)国内预防残疾意识逐渐增强
        (三)儿童学研究的发展促使国人关注残疾儿童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发展
        (一)特殊教育宗旨的核心确立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调整
        (三)私立特殊学校的管理权过渡
        (四)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变通政策
        (五)卫生教育与慈善救济的强化实施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确立职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二)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课程设置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经验积累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革新与课程教学的本土探索
        (一)确立“盲哑教育职业化”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宗教性弱化
        (三)国人对语言教学的尝试与突破
    五、西方母国经费来源缩减
        (一)国内捐款与政府补助增加
        (二)制定学费标准,补充学校经费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与国人办学数量的此消彼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1937-1949)
    一、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致使特殊教育重心南移
        (二)特殊教育专业组织的兴起助力
        (三)战后中国经济崩溃导致特殊教育生存举步维艰
    二、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规划与完善
        (一)战时特殊教育政策的应时调整
        (二)战后特殊教育政策的完善性规划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专业性增强
        (一)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二)注重系统理论学习的课程设置
        (三)延聘专业教师开展培训
        (四)战后拟定专业师资培养方案
    四、特殊教育办学目标与课程教学体系的日趋完善
        (一)确立“培养社会有用公民”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规范设置
        (三)特色教学法的形成
    五、经费来源渐趋稳定
        (一)社团组织的经费补助
        (二)政府经费投入渐增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学校数量扩充,残疾人渐成办学主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一、特殊教育发展的外生性影响因素
        (一)政权更替与国家权力触角的延伸
        (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新生与生产力的客观需求
        (三)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强势推进
    二、特殊教育发展的内生性影响因素
        (一)特殊教育自身的功能转换
        (二)特殊教育的人本价值逐渐突显
        (三)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
    三、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归结
        (一)教育观念由“养”到“教”不断明晰
        (二)教育监管由“放”到“收”的集权化
        (三)特教师资培养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四)课程教学体系杂糅走向融合的本土化适应
        (五)经费来源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开放化集资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评析与启示
    一、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
        (一)特殊教育本质功能的表达与强化
        (二)政府主权意识觉醒加强特殊教育整顿规范
        (三)特教师资培养体系的形成与教学经验积累
        (四)西式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植入与改造
        (五)多方支援加强特殊教育根基巩固
    二、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困境
        (一)角色定位摇摆不定,教育观念难转变
        (二)政策法规零散不健全影响特殊教育规范管理
        (三)师资培养体系欠缺阻碍教学工作进展
        (四)课程教学过度依赖制约特殊教育独立发展
        (五)经费支出基础薄弱导致特殊教育发展缓慢
    三、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当代启示
        (一)拓展融合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
        (二)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三)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
        (四)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
        (五)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小学一年级随班就读听障儿童学校适应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基于融合教育的实践现状
        2.基于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特殊性
        3.基于研究者自身学习经历和教育经验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理论基础
        1.发生认识论
        2.自我效能理论
    (五)概念界定
        1.随班就读
        2.听障儿童
        3.学校适应
二、文献综述
    (一)随班就读的相关研究
        1.随班就读发展现状研究
        2.听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
    (二)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三)听障儿童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1.聋校学生的学校适应研究
        2.随班就读听障儿童的学校适应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
        2.叙事法
    (三)研究工具
        1.访谈提纲
        2.资料分析工具
    (四)研究的信效度
        1.可信度
        2.可靠性
        3.可验证性
    (五)研究伦理
        1.知情同意
        2.遵守保密原则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业适应
        1.学习态度
        2.学习动机
        3.学习习惯
        4.学业成就
    (二)人际适应
        1.师生关系适应
        2.同伴关系适应
    (三)行为适应
        1.问题行为
        2.生活行为适应
    (四)情绪适应
五、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分析
        1.听力障碍导致现实的学校适应困难
        2.普通学校教师缺乏听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经验
        3.学校管理层面缺乏政策支持与硬件设备支撑
        4.听障学生家长的教育思想存在误区
    (三)建议
        1.营造有爱无碍的学校氛围,提供充分的支持
        2.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特殊技能
        3.关注日常活动,加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建立更加真诚融洽的人际关系
        4.提高家校联系紧密程度,多角度、全方位帮助听障儿童适应学校生活
六、不足与展望
    (一)问题与不足
    (二)建议与展望
        1.增加样本的研究数量
        2.研究结果应该为实际教学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宝贵意见
        3.丰富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知情同意书
致谢

四、强化管理 提高随班就读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随班就读相关政策文本量化分析[J]. 陈一飞,曾米岚. 中国特殊教育, 2021(09)
  • [2]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随班就读学生管理模式探究与实践 ——以广东省中山市东区S小学为例[D]. 田静.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初中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 王雨.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随班就读智障学生初中语文课程调整研究[D]. 邓丹.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翼动之困:社会支持视角下的合肥市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现象研究[D]. 刘宗琴.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6]普通小学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提升个案研究 ——基于乐高积木游戏活动设计[D]. 黄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新疆随班就读小学资源教师角色冲突研究[D]. 王晶晶.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D]. 杨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9]小学一年级随班就读听障儿童学校适应的个案研究[D]. 时闻卓.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10]广东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J]. 广东省教育厅,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民政厅,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0(36)

标签:;  ;  ;  ;  ;  

加强管理提高普通班学习质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