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华侨与抗战

潮汕华侨与抗战

一、潮汕海外华侨与抗日战争(论文文献综述)

黄绮文[1](2021)在《海外潮侨与祖国抗战》文中认为海外华侨具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在近代史上一向大力支援国内民主革命和经济建设。抗日战争时期,东南亚各地潮侨深感外敌入侵,国难当头,祖国的兴亡与他们在海外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因而激于义愤,同仇敌汽,出钱出力,支援祖国抗战。热爱祖国奋起救亡潮汕华侨在海外分布广泛,人数众多。一百多年前,他们背井离乡,远去异国,受尽居留地帝国主义和殖民地政府的奴役压迫、岐视凌辱,热切盼望祖国早日昌盛强大,以为广大侨胞强有力的靠山,改变"海外孤儿"的悲惨处境。

赵峥[2](2020)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侨务工作探微——以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为例的分析》文中提出论文从国共合作抗战背景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的组建情况、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的发展及国民党态度的转变、国民党对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的遏制及中共的应对策略等方面,探讨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侨务工作。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在干部构成、组织建设和斗争策略方面,受到中共的深刻影响。在中共的引领下,该团在东江流域积极开展民众运动,扩大政治影响,呼应东江抗日游击队的武装斗争。国民党中央在确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方针后,对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从容忍转向防范。广东军政当局制造"博罗队事件",企图取缔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在中共的指导和帮助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坚持其自身作为华侨团体身份的合法性,得到海外华侨的支持和声援,迫使国民党方面做出让步,使得"博罗队事件"和平解决。引领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参与抗战,是战时中共侨务工作由海外推展至国内、将华侨工作和民众动员相结合的新策略。在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问题上与国民党的合作与斗争,则扩大了中共在海外华侨中的政治影响,维护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赵建光[3](2020)在《广府华侨的家国情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沿海的广东省历来侨民数量众多、绵延不绝,有“千年商都”美誉的广州府孕育了独特的广府文化,受广府文化影响,定居海外的广府华侨有着独特的家国情怀。本文主要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梳理广府华侨家国情怀的演变,总结分析其弱化的表现和原因,并提出应对之策。在全球化的当下,多元化思潮泛起,对某个群体的思想动态研究成为热点。此时,对广府华侨的家国情怀进行研究,有利于把握其历史和当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力量。本文绪论主要交代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创新点与方法、界定了关键的概念。第一章从家之情怀与国之情怀、不同地区华侨家国情怀的异同等方面论述广府华侨家国情怀的异国表征。第二章以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式解读广府华侨的内在神蕴,其基本蕴含包括忠孝难全的应对、灵欲冲突的处理、家国同构的建立、家国情怀的实现,同时揭示广府华侨家国情怀的代际变化:由第一二代的固守转向第三四代的淡化。第三章结合历史时代背景,梳理广府华侨家国情怀的演变过程,将广府华侨的家国情怀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家国意识的觉醒期,二是家国情怀的高涨期,三是家国情怀的低落期,四是家国情怀的回升期。第四章总结了广府华侨家国情怀弱化的表现,即习俗节日淡漠、身份认同迷茫;同时,分析了广府华侨家国情怀演变的两大原因:被侨居国同化、身份双重认同。并且提出了广府华侨家国情怀的强化对策,一是活化广府习俗节日;二是强化广府华侨的中国身份认同。

黄佳伟[4](2020)在《基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研究 ——以潮汕乡土史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如何对高中生进行素养培养已经成为了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议题。而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最具人文色彩的一部分,如何对其进行培养便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学中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而素材内容丰富,且在距离和心理上均贴近学生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自然也就成为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资源之一。潮汕地区地处东南沿海,其文化历经千年之久,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提供给了潮汕地区丰富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因此,本课题力图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考察法来探讨潮汕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高中生家国情怀培养方面的运用。本课题在回顾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潮汕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高中生家国情怀教育方面的运用进行了研究。首先,笔者从必要性与可行性两个方面解释了为何要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的原因;之后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概述了一些较典型的潮汕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然后,笔者通过对潮汕地区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来找出问题及其原因所在;接下来通过相关的策略和案例从政治归属、经济联系、文化交融、爱国事迹四个角度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家国情怀,以及通过乡土素养积累、历史遗址瞻仰、史料馆参观、身体力行的课外活动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感悟;最后针对前面的教育现状与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关的建议。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表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能够不仅能从多角度来建构学生思维中的家国一体框架,而且还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对于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来说是有利的。

刘睿珺[5](2020)在《近代广东台山侨乡城镇地理初探(1840-1949年)》文中提出台山,被誉为中国的“第一侨乡”。近代台山侨乡城镇发展的基础因素是它自身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多山多水的自然地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台山城镇的分布,同时多灾多难的人文地理背景也促使台山较早地演变为侨乡社会。随着台山侨乡的日益发展,该地的交通网络和侨汇网络得以建构并日趋完善。出于爱国救乡和投资逐利等目的,台山华侨将大量侨汇投入家乡,大力支持家乡的城镇建设,再加上政府市政改造运动的极力推动,台山侨乡城镇的发展在20世纪2、30年代蒸蒸日上。步入清后期之后,台山侨乡城镇体系便有了较明显的“侨”的特征和变化。近代以前的城镇体系基本以军政要地和交通枢纽为高一级的城镇,末级为乡村墟市。近代以后,由于侨乡社会的形成,消费型城镇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商业职能愈加突出,城镇体系也相应有所变化,可以得出台山侨乡城镇体系地域空间和规模结构的演化,更加受到自然交通、军事行政、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台山县城在民国时期,打破了城墙的限制,构成了“一城两墟”的新形态,同时也使城镇的内部空间得以扩展,但仍保留了旧城区的传统空间结构。这当中呈现出来的是华侨群体的“下层”意志和政府改造的“上层”意志的共同作用。在布局和内部空间上的表现是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的新形态。另外,如股份制建墟的新方式、建筑制度的完善以及建筑形态的转变都表现出了华侨和政府在城镇建设当中的突出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台山为代表的侨乡更应该结合地域特点,汇集多方力量,凝聚各方智慧,充分发挥侨资侨智侨力,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献计献策。

吕承祯[6](2020)在《南京国民政府侨刊研究(1937-1945) ——以侨务机构的四种期刊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在海外有大量的华侨存在,他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海外华侨与中国国民党关系密切。华侨对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南京国民政府即创办了不少侨刊,在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延续了战前的做法积极地创办侨刊。全面抗战的爆发,将华侨与国民政府更为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抗战时期中国的严峻局势,激发了华侨报效支援国家的心态,也促使国民政府寻求华侨的帮助。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国民政府侨委会与国民党海外部创办了一系列侨刊。面对抗日战争的严峻局势,侨委会将《侨务月报》改编为《非常时期侨务特刊》,用以报道抗战。1938年侨委会创办《华侨动员》,1940年停刊。同年海外部创办《华侨先锋》,1941年停刊,1943年复刊,此后一直维持到抗战结束。1940年侨委会将《华侨动员》改编为《现代华侨》,1942年停刊。《非常时期侨务特刊》仅出了一期。它在七七事变后的特殊时间段内以报道国内局势、驳斥日寇言论为主要内容。《华侨动员》以动员华侨贡献抗战为宗旨,刊登与华侨抗战相关的稿件。《现代华侨》的内容主要反映抗战时期华侨文化、华侨教育、华侨生活情况。《华侨先锋》以阐扬三民主义理论,发挥抗战建国国策,报道国内要讯,研讨海外党务侨务问题,提供侨胞共同努力的方针为宗旨。侨刊的主要内容有:国内国际时事、宣传动员华侨、华侨对抗战的贡献、救济华侨、华侨教育等方面。报道国际国内时事是侨刊的重要内容,目的是使华侨了解中国抗战与国际局势,侨刊为此塑造了国民党军队抗战的正面形象。宣传动员华侨是国民政府创办侨刊的初衷,为此侨刊对华侨进行了积极的动员,指导他们为国效力。侨刊报道了华侨对抗战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经济方面,他们捐款捐物、购买救国公债、抵制日货、投资国内建设;在军事方面,许多华侨返回祖国从军杀敌,服务军民,有的甚至牺牲在了战场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南亚大部沦陷,华侨急待拯救,国民政府转而救济华侨。华侨教育的内容在侨刊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对侨政策,侨刊的创办受到这些政策的指导影响,体现了国民政府的侨务政策,反过来又对侨务政策起到了补充完善的作用。这四种侨刊创办于不同的时间段,分属不同的组织系统,其宗旨、内容因此有不同,但是因为都是国民政府侨务机构的侨刊,因此又有共同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创办的这四种侨刊,在当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当代学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现代人创办侨刊也提供了一些借鉴价值与经验。当然,这些侨刊也存在缺陷。它们的创办经营时间普遍较短,内容存在断裂;有的文章存在污蔑共产党的言论,不利于抗战统一战线的稳固。

郑美云[7](2019)在《侨批档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和运用》文中研究表明历史课程资源是历史教学的载体,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历史教师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侨批档案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是时代特定的历史产物,蕴含着丰富翔实的史料,是具有高度原始性和唯一性等特征的珍贵档案资料,它见证了一代人的赤子之情,是动荡年代中维系和巩固海外华侨爱国情感的见证及纽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教育价值。因此,可以将侨批档案作为一种地方课程资源对历史教材进行补充,让其走进侨乡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渗透侨乡文化。目前鲜少有对侨批档案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因而本文旨在通过对侨批档案在历史教学中开发和运用的研究,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纳入历史教学当中的有效途径,以期达到顺应历史课程改革要求,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并让更多人关注侨批档案的价值。因此,本文侧重挖掘侨批档案历史课程资源,探讨侨批档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首先,简要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对侨批档案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且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思路以及创新之处。其次,对侨批的源起和特点做了概述,并依据各个特点结合历史教学实际,阐述了侨批档案应用于历史教学时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而探讨侨批档案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最后,通过教学案例探讨侨批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地方档案史料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并进行思考,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应对建议。

宋心梅[8](2019)在《清末民国时期广东梅州侨办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试图通过对清末民国时期梅州侨办教育的考察,探讨客家华侨与侨乡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对侨乡教育发展变迁的影响。侨办教育在广东侨乡的教育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由传统走向近代的重要转型时期。这一时期,中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互交流碰撞,中国传统教育与现代化的西式教育交汇交变,催生了新式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在华侨之乡梅州,大批出海的客家华侨,成为清末民国时期推动侨乡新式教育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捐资兴学活动,为侨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侨办教育成效显着,梅县的教育成绩在民国时期一度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典范。在海外华侨的影响下,梅州的侨办学校吸收了更多现代化的因素,在办学方式、组织管理、学生学习、教育理念等方面显露出鲜明的华侨色彩。基于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清末民国时期的客家华侨保持了对梅州侨乡教育的长时性捐助。通过侨办教育,华侨积极参与到侨乡事务之中,增强了在侨乡的存在感和影响力,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身对侨乡归属感的心理追求。在客家华侨的鼎力支持下,侨乡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得以大大加快,社会面貌逐渐发生变化。侨办教育密切了华侨与侨乡的跨域联系,推动了侨乡国际化和地方化的进程,丰富了侨乡社会的历史文化内涵。

上官小红[9](2018)在《民国时期福建侨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时期福建省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华侨政策,分别在侨乡与海外展开了侨务工作。论文以现有档案资料为基础,对此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绪论部分介绍了问题的缘起与研究现状等基本问题,指出民国时期中央政府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而侨乡政府的华侨政策与侨务工作是研究的薄弱环节。闽省政府施行的侨政是基于海外华侨的重要性。因此,第一章主要阐述这一时期闽籍华侨在海外的人口规模约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大量集中于东南亚;其经济实力颇为可观;闽籍华侨在海外的华侨教育与华文报纸方面的起步较早,发展迅速,而闽属社团与闽籍侨领亦在华侨社会中有重要的影响。第二章则论述民国时期福建省侨务机构的历史沿革及其职责、机构自主性等,这些机构处理的侨务工作以侨乡事务为主,海外事务相对较少。论文将华侨政策与侨务工作分为侨乡施政与海外侨政两个部分。福建省府的侨乡施政内容较多,为保持章节平衡,故将其分为上下两章,第三章与第四章包括了出入境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完善,尤其是战时兵役制度对华侨出入境的影响尤大;省府争取侨汇,动员与鼓励华侨汇寄侨款,支持银行与邮局介入侨汇工作,疏导战时侨汇汇寄阻隔,清理积压侨汇等;省府积极传达中央政府对华侨投资的鼓励政策,并因地制宜地制定福建省的鼓励政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引导华侨积极参与不同行业的投资,如战时的矿产、垦殖等,并承诺为华侨回国投资之实业提供便利与保护;倡导侨办教育,出台褒奖华侨兴资办学的政策,并对这些私立学校加强监管,要求设立校董会并向政府立案,鼓励华侨配合政府开展五年教育计划;为弥补侨务机构的不足,省府对归侨团体加强管控并使之协助政府处理侨务工作,如处理华侨出入境手续、协助赈济侨胞及引导华侨等工作;太平洋战争后,华侨大量回国,省府积极开展救济困难归侨侨眷的工作,设立了许多临时救济机构,负责救济工作,包括紧急救济与生产救济;为赢取海外闽籍华侨的侨心,保护归侨侨眷无疑是重中之重的工作,保护其免受勒索与压迫,处理侨民诉讼案件,除此之外,采取一些针对归侨侨眷的优惠政策等。第五章是关于民国时期的福建海外侨政。从第一章中民国时期海外闽籍华侨侨情可知,闽籍华侨社会及其社团组织等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中央政府对海外闽属社团加强管理,在此基础上,省府努力争取华侨社团的支持,交由其主导劝募工作,并利用其宣传闽省政,福建省政府的海外侨务工作离不开闽属华侨社团的支持与配合,闽属华侨社团也借此提出省府改善侨乡政治等。海外宣慰、宣传亦是侨乡政府追求经济利益与争取侨心的重要工作;民初,闽省府积极呼吁外交部交涉荷属华侨升旗被虐案,闽省民政厅第四科还发表了保护海外闽侨的声明,战后吁请保护荷属华侨等。论文认为侨乡政府施行华侨政策是为了实现政治目标与经济目标,基于此,第六章对上述华侨政策及施政情形进行效果分析,认为福建的侨政以侨乡政策为主,争取侨汇、鼓励华侨投资、倡导侨资兴学、管理归侨团体等内容有明显的成效。但在管理出入境侨民、保护归侨侨眷等内容中难以落实到位,尤以争取侨心之关键的保护归侨侨眷的政策弊端最为显着。侨乡施政在经济上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政治上则少有成效。而海外侨政则受制于各种因素,使侨乡政府难以插手,仅能通过对海外侨团的管理与宣慰、各种途径的宣传及少有的保护华侨措施以加强其向心力,获得一定的效果,但保护海外华侨的效果并不显着。

胡乐伟[10](2018)在《近代广东侨乡社会经济的历史地理学考察 ——以人口变动与房地产业为中心》文中认为论文以近代广东侨乡的人口变动与房地产业为着眼点,运用历史地理学、华侨华人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近代广东侨乡的社会经济变迁问题,以此推动和丰富笔者所提出的侨乡历史地理尤其是侨乡历史社会地理的研究。文章首先从广东不同侨乡地区的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出发,以此揭示各侨乡近代社会经济问题的不同基础。其中,人地矛盾加剧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是直接促进侨乡海外移民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广东不同侨乡的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分布问题,不同侨乡表现出的不同的人口特征既是影响海外移民的基础,又是海外移民影响下的结果,两者相伴而生又相互影响。文章探讨了海外华侨的分布及其职业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了各地侨乡侨汇的差异以及房地产投资资金规模、投资形式、投资影响等方面的差异性。海外华侨的侨居地及其职业分布直接决定了其经济实力,并影响了侨乡侨汇的多寡尤其是各地房地产投资规模和类型的差异。海外华侨整体上以中低收入者为主的特点,决定了近代华侨投资侨乡房地产业时表现出来“量少而分散”的特征。但就地区而言,北美华侨较其他地区平均收入更高。以北美为主要侨居地的五邑华侨在房地产投资规模、西化程度以及房地产投资的运作模式上与以南洋为主要侨居地的潮汕、兴梅客家华侨表现出迥异的特点,前者房地产投资规模往往更大,房地产西化程度更加彻底而房地产投资的运作模式也更加现代性。文章将人口的变动尤其是海外移民、侨汇流通及华侨投资三者作为紧密关联的整体进行考察,以揭示华侨与侨眷的互动以及侨资在广东侨乡社会经济变迁中产生影响的完整过程。文章亦注重对广东各不同侨乡区域在人口变动、侨汇流动以及房地产投资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性的探讨。文章最后指出,华侨及其在近代侨乡的大规模房地产投资是这一时段广东侨乡社会经济变迁的关键性因素,这是广东侨乡近代城乡社会经济变迁有别于内陆地区乃至于大部分沿海地区的主要特点。此外,侨资房地产业在推动各地侨乡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广州由于城市本身较为发达,侨资房地产在完善和拓展城市功能空间方面作用明显;而江门得益于侨资的建设城市等级上升迅速,由墟镇上升为省辖市;而在梅州,墟镇和乡村的繁荣,则促进了城、镇、村三级商业体系的建构和完善。

二、潮汕海外华侨与抗日战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潮汕海外华侨与抗日战争(论文提纲范文)

(1)海外潮侨与祖国抗战(论文提纲范文)

热爱祖国奋起救亡
组织侨胞宣传抗日
抵制日货踊跃捐输
回国效力赈济乡梓
爱国业绩永载史册

(3)广府华侨的家国情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创新点
        (二) 研究方法
    四、关键概念
        (一) 华侨、归侨、侨眷
        (二) 广府华侨
        (三) 家国情怀
第一章 广府华侨家国情怀的异国表征
    第一节 广府华侨家之情怀
        一、光宗耀祖的生活理念
        二、家乡特色的生活方式
        三、拟村落化的华侨社团
    第二节 广府华侨国之情怀
        一、爱国捐献
        二、母语教育
    第三节 广府等不同地区华侨的家国情怀异同
        一、演变相近:广东梅州、福建晋江等地华侨家国情怀的共性
        二、乡情差异性:广府、客家、潮汕等地华侨家国情怀的特色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广府华侨家国情怀的内在神蕴
    第一节 广府华侨家国情怀的基本蕴含
        一、义生论: 忠孝难全的应对
        二、理欲辩: 灵欲冲突的处理
        三、群己论:家国同构的建立
        四、变化观:家国情怀的实现
    第二节 广府华侨家国情怀的代际变化
        一、第一二代的固守
        二、第三四代的淡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府华侨家国情怀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1911年以前:广府华侨家国意识的觉醒期
        一、1860年以前:朴素的思乡之情
        二、1860年-1910年:家国意识觉醒
    第二节 1911年-1949年:广府华侨家国情怀的高涨期
        一、1911年-1936年:广府华侨与国民政府的双向支持
        二、1937年-1949年:投身全面抗日战争和迎接新中国
    第三节 1950年-1977年:广府华侨家国情怀的低落期
        一、传承祖国文化的教育受阻
        二、国籍选择上的生存之道
    第四节 1978年以后:广府华侨家国情怀的回升期
        一、广府华侨家国情怀的回归
        二、广府华侨加入改革开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府华侨家国情怀的弱化及其对策
    第一节 广府华侨家国情怀弱化的表现
        一、习俗节日淡薄
        二、身份认同迷茫
    第二节 广府华侨家国情怀弱化的原因
        一、被当地同化:缺乏习俗节日氛围
        二、长期侨居生活造成身份双重认同
    第三节 广府华侨家国情怀弱化的对策
        一、活化广府习俗节日
        二、强化广府华侨的中国身份认同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基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研究 ——以潮汕乡土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一章 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节 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必要性
        一、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家国情怀培养的要求
        二、历史课程资源的补充
        三、提高家国情怀教育效果的需要
    第二节 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可行性
        一、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论指导
        二、潮汕地区丰富的乡土史资源支持
        三、学生对潮汕乡土史资源的获取途径多样化
第二章 潮汕地区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概况
    第一节 历史遗址
        一、古代生活遗址
        二、革命遗址
    第二节 纪念碑、纪念墓园
        一、纪念碑
        二、纪念墓园
    第三节 历史建筑
        一、着名建筑
        二、名人故居
        三、祠堂
        四、古村寨、土楼
    第四节 文艺类
        一、潮剧
        二、潮阳英歌舞
        三、潮州歌册
    第五节 工艺类
        一、潮汕木雕
        二、潮州刺绣
        三、潮汕陶瓷
第三章 基于潮汕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高中生家国情怀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基于潮汕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高中生家国情怀教育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和调查内容
        三、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四、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学生层面
        二、教师层面
        三、学校层面:对乡土史教学的支持力度不足
第四章 利用潮汕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的教学策略与案例
    第一节 潮汕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的家国情怀培养策略与案例
        一、利用乡土制度史理解家国一体
        二、穿插乡土经济史领悟家国兴衰
        三、结合文化交融理解家国包容
        四、补充乡土爱国事迹演绎家国同命运
    第二节 潮汕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课外教学的家国情怀培养策略与案例
        一、积累乡土素养以提高家国认知
        二、瞻仰历史遗址以唤起家国情怀
        三、参观史料馆以追寻家国足迹
        四、身体力行以感悟家国一体
第五章 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的建议
    第一节 教师要重视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高中生家国情怀培养方面的使用
        一、重视对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课前挖掘和教材整合
        二、重视课堂乡土史教学对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
        三、在课外乡土史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方向性引导
    第二节 社会各界要加大对乡土史教学的支持力度
        一、学校方面的支持
        二、主管部门方面的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学术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其它
附录1
附录2
附件3
致谢

(5)近代广东台山侨乡城镇地理初探(1840-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时段及区域
    三、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四、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第一章 近代广东台山城镇发展的历史地理背景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文地理环境
第二章 侨乡的形成与侨乡网络的发展
    第一节 台山侨乡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台山侨乡网络的发展
第三章 广东台山侨乡城镇的发展与城镇体系的演变
    第一节 近代以前城镇及城镇体系的初步发展
    第二节 近代台山侨乡城镇体系的演变
第四章 台山县城城镇形态的演变
    第一节 台山县城外部形态的演变
    第二节 台山县城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
第五章 近代城镇体系与城镇形态演变的总体特征
    第一节 近代台山侨乡城镇体系演变的特征
    第二节 近代台山侨乡城镇形态演变的特征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6)南京国民政府侨刊研究(1937-1945) ——以侨务机构的四种期刊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由来
    二、选题论证
    三、学术史综述
    四、学术要点
    五、相关界定
第一章 国民政府侨务机构的历史回顾
    一、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
        (一)历史沿革
        (二)组织机构
        (三)抗战时期的侨务工作
    二、国民党海外部
        (一)历史沿革
        (二)组织机构
        (三)抗战时期的侨务工作
第二章 1937—1945 年国民政府侨刊的创办与概况
    一、侨委会期刊的创办与概况
        (一)全面抗战爆发前的侨刊回顾
        (二)全面抗战爆发后的三种侨刊
        (三)《华侨青年》
    二、海外部《华侨先锋》的创办与概况
        (一)创办宗旨
        (二)栏目设置及征稿条例
        (三)创办及经营情况
    三、侨务领导人与侨刊
        (一)陈树人与侨刊
        (二)吴铁城与侨刊
        (三)刘维炽与侨刊
    四、侨刊与国民政府的侨务政策
        (一)国民政府的侨务政策
        (二)侨刊对侨务政策的体现和补充
第三章 侨刊对华侨抗战的动员
    一、海外华侨的潜在力量
        (一)华侨的人数及其在海外的分布
        (二)南洋华侨的职业与经济力量
        (三)华侨的爱国心及其与国民党的密切关系
    二、国民党要员出国宣慰华侨
    三、坚定抗战信念
        (一)驳斥日寇谬论与伪宣传
        (二)坚持抗战
    四、对华侨的建议
        (一)经济方面支援祖国抗战
        (二)积极参与二期抗战
        (三)积极参与精神总动员
        (四)合理应对欧战与日本南进
        (五)积极参与国际宣传
第四章 侨刊注重报道华侨对中国抗战的贡献
    一、侨刊关于华侨抗战贡献的专栏
    二、侨刊中有关华侨贡献的内容
        (一)抵制日货与讨汪
        (二)捐款捐物
        (三)投资建设
        (三)回国服务
    三、侨刊对华侨抗战贡献的评价
第五章 侨刊对发展华侨教育的重视
    一、华侨教育问题
        (一)对华侨教育问题的检讨与认识
        (二)论华侨教育的发展与改进
        (三)论战后侨民教育
    二、归国侨生
        (一)归国侨生与回国升学接待所
        (二)对归国侨生的认识
        (三)对归国侨生的要求与期望
    三、翁之达的侨教观
        (一)侨校问题
        (二)发展不同形式的教育问题
        (三)侨生问题
第六章 侨刊对救济华侨问题的关注
    一、救济华侨的背景
    二、国民政府救侨的原因及政策
    三、侨刊报道的对华侨的救济
        (一)救济华侨
        (二)救济侨生
    四、论救侨
第七章 侨刊关于其他方面的内容
    一、侨刊关于国民党海外党务方面的内容
        (一)抗战时期的海外党务工作
        (二)对发展海外党务提出的要求与建议
        (三)对中国共产党的负面评价
        (四)海外各地国民党党务的发展历史
    二、侨刊对国民党军队抗战形象的塑造
    三、侨汇与复员问题
        (一)侨汇问题
        (二)海外复员问题
第八章 关于侨刊的历史思考
    一、国民政府四种侨刊之间的异同
        (一)相同之处
        (二)不同之处
    二、国民政府侨刊与汪伪政府《侨务季刊》的对比研究
        (一)汪伪政府《侨务季刊》简介
        (二)相同之处
        (三)不同之处
    三、国民政府侨刊的性质
        (一)新闻性
        (二)文艺性
        (三)商业性
        (四)政治性
        (五)指导性
    四、评价与启示
        (一)积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三)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7)侨批档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和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地方课程资源的研究
        二、关于侨批档案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创新处
第一章 侨批档案概述
    第一节 侨批的源起
    第二节 侨批档案的概念界定
        一、档案的概念界定
        二、侨批档案的概念界定
    第三节 侨批档案的特点
        一、系统完整性
        二、民间性
        三、分散性
第二章 侨批档案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节 侨批档案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一、侨批档案的史料价值
        二、侨批档案的教育价值
        三、侨批档案的文化传承价值
    第二节 侨批档案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可行性
        一、侨批档案符合学生的认知
        二、侨批档案内容与中学历史教科书内容相关联
第三章 侨批档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策略与反思
    第一节 侨批档案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应用侨批档案
        二、开展侨批档案现场教学
        三、开展侨批档案主题班会
        四、开展侨批档案研究性学习
    第二节 侨批档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一、在教学中遵循的原则
        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清末民国时期广东梅州侨办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2.1 民国以前的华侨教育研究
        1.2.2 民国时期的华侨教育研究
        1.2.3 建国后的华侨教育研究
        1.2.4 文献综述总结
    1.3 研究方法和材料
    1.4 基本概念界定
第2章 梅州侨乡社会的形成
    2.1 梅州概况
    2.2 华侨数量及分布
    2.3 侨乡的形成
        2.3.1 出国因素
        2.3.2 出洋风尚
        2.3.3 跨域联系
        2.3.4 事务参与
第3章 清末民国时期梅州侨办教育的历史考察
    3.1 鸦片战争之前(1840年以前):孕育期
    3.2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1840-1911):初创期
    3.3 民国前期(1912-1937):发展期
    3.4 民国中期(1938-1945):低潮期
    3.5 民国后期(1946-1949):恢复期
第4章 清末民国时期梅州侨办学校特色分析
    4.1 兴学方式
        4.1.1 捐资助学
        4.1.2 独资办学
        4.1.3 支持就学
    4.2 组织管理
        4.2.1 校董会
        4.2.2 行政组织及管理
        4.2.3 师资管理
    4.3 学习特色
        4.3.1 学生来源
        4.3.2 学生组织
        4.3.3 教育理念
第5章 清末民国时期梅州侨办教育兴盛的内外因素
    5.1 外在因素
        5.1.1 客家地区崇文重教的风尚
        5.1.2 侨居国的推力
        5.1.3 政府侨教政策的推行
    5.2 内在因素
        5.2.1 文化认同
        5.2.2 身份认同
        5.2.3 侨乡的期待与回馈
第6章 客家华侨对侨乡教育事业的影响
    6.1 积极影响
        6.1.1 推动了侨乡教育的现代化
        6.1.2 改变了侨乡的社会风貌
        6.1.3 加强了侨乡与海外的交流互动
        6.1.4 促进了侨办教育的当代传承
    6.2 局限性
        6.2.1 传统观念阻碍新式教育发展
        6.2.2 对高等教育重视不够
    6.3 启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9)民国时期福建侨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民国时期海外闽籍华侨概况
    第一节 民国时期闽籍华侨数量估算与海外分布
    第二节 闽籍华侨的经济地位与职业结构
    第三节 闽籍华侨的文教社团及其影响力
第二章 民国时期福建侨务机构设置与侨务理念的演变
    第一节 福建暨南局的兴废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闽省的侨务机构
第三章 民国时期福建侨乡施政(上)
    第一节 出入境管理与移民
    第二节 争取与疏通侨汇
    第三节 鼓励华侨回省投资政策
    第四节 倡导侨办教育
第四章 民国时期福建侨乡施政(下)
    第一节 侨政与福建归侨团体的兴起
    第二节 福建归侨侨眷之战时救济
    第三节 保护归侨侨眷
第五章 民国时期福建海外侨政
    第一节 管理与密切联络海外闽侨社团
    第二节 海外宣慰与宣传
    第三节 保护海外华侨
第六章 侨政效果
    第一节 侨乡施政效果
    第二节 海外侨政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近代广东侨乡社会经济的历史地理学考察 ——以人口变动与房地产业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相关学术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近代广东侨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第一节 自然地理基础及人地矛盾的形成
        一、自然地理基础
        二、人地矛盾关系的形成
    第二节 行政区划及其演变
        一、明清时期广东侨乡地区的政区设置及变动
        二、民国时期行政区划的频繁调整
    第三节 内外交通格局的演变
        一、侨乡内部交通的发展
        二、海运条件的变迁
第二章 近代侨乡人口构成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
    第一节 明清时期广东侨乡人口的数量、分布及其迁移
        一、明清时期广东侨乡人口的数量
        二、明清时期广东侨乡人口的分布特征
        三、明清时期广东侨乡人口的迁移
    第二节 近代广东侨乡人口数量、分布及演变
        一、人口数之变动
        二、人口的分布格局及人口密度
        三、城乡人口的分布特征
    第三节 城市型侨乡的人口及其分布特征
        一、近代广州市的人口及其分布特征
        二、近代汕头市的人口及其分布特征
        三、其他侨乡城市的人口及分布特征
    第四节 近代广东侨乡人口的构成特征及演变
        一、性别比所反映的人口性别结构
        二、人口的职业结构及其分布
        三、人口的家庭及婚姻结构
第三章 近代侨乡人口的海外移民及其个案分析
    第一节 近代海外移民的原因、数量及性别结构
        一、近代广东侨乡人口向海外迁移的原因
        二、各侨乡人口海外移民的数量及性别结构
    第二节 海外移民的分布地区及性别结构
        一、海外各地华侨的数量、分布及其变迁
        二、海外各地华侨的性别结构特征
    第三节 樟林地区海外移民的个案分析
        一、樟林区位优势的近代转变
        二、推动近代樟林海外移民的重要因素
        三、樟林海外移民的人数、分布及其影响
        四、政区调整所见的侨乡樟林的持续发展
第四章 海外侨汇的积累及房地产投资人流、资金流的形成
    第一节 海外移民的职业分布及经济实力
        一、南洋华侨的职业分布
        二、美洲华侨的职业分布
        三、美洲、南洋华侨经济水平的差异
    第二节 归侨、侨眷的数量及其分布
        一、各侨乡归侨、侨眷的总数
        二、归侨的种类和流向
        三、关于侨眷的数量问题
    第三节 房地产投资的信息获取和资金流动—以侨批业为中心的考察
        一、侨批中所反映的房地产投资信息的获取及华侨、侨眷的互动
        二、侨汇的流动
第五章 华侨投资侨乡房地产业的时空特征
    第一节 房地产投资数量、投资额的时空差异
        一、广州房地产业投资的阶段特征
        二、江门房地产业投资的阶段特征
        三、汕头房地产业投资的阶段特征
    第二节 近代侨乡城市房地产投资的类型及其分布
        一、江门侨资房地产类型的多样性
        二、汕头侨资房地产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第三节 现代型的房地产投资运作模式
        一、募集股份为主的合资形式
        二、置业公司的形式
第六章 侨资房地产业影响下的侨乡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一节 侨资房地产对广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迁的影响
        一、侨资房地产对旧城空间的重塑
        二、侨资房地产与新城区的拓展
    第二节 侨产纠纷档案所见广州房地产投资的一些问题
        一、广州投资置产之华侨的籍贯及其侨居地的分布
        二、档案所见之华侨投资广州房地产之主体、房地产用途、规模及分布
    第三节 侨资房地产与梅州三级商业体系的发展
        一、华侨在梅州的房地产投资概况
        二、梅州房地产投资的特点
        三、城镇乡三级商业体系的发展
    第四节 侨资房地产推动下的侨乡墟镇的发展——以赤坎墟及松口墟为例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集聚
        二、房地产投资的规模、分布及结构特点
        三、华侨投资墟镇房地产的宗族势力影响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清单
后记

四、潮汕海外华侨与抗日战争(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外潮侨与祖国抗战[J]. 黄绮文. 潮商, 2021(04)
  • [2]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侨务工作探微——以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为例的分析[J]. 赵峥.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20(03)
  • [3]广府华侨的家国情怀研究[D]. 赵建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研究 ——以潮汕乡土史为例[D]. 黄佳伟.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近代广东台山侨乡城镇地理初探(1840-1949年)[D]. 刘睿珺. 暨南大学, 2020(08)
  • [6]南京国民政府侨刊研究(1937-1945) ——以侨务机构的四种期刊为中心[D]. 吕承祯.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侨批档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和运用[D]. 郑美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清末民国时期广东梅州侨办教育研究[D]. 宋心梅. 南昌大学, 2019(02)
  • [9]民国时期福建侨务研究[D]. 上官小红. 厦门大学, 2018(12)
  • [10]近代广东侨乡社会经济的历史地理学考察 ——以人口变动与房地产业为中心[D]. 胡乐伟. 暨南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潮汕华侨与抗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