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理论和测试方法

测量理论和测试方法

一、测量理论与测试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罗政纯[1](2021)在《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研究》文中认为光纤水听器工作原理是,运用光纤传感探头将水下声压信号耦合到光纤上,使光纤长度、折射率、偏振态等物理参数发生变化,加载这些信息的光信号通过光纤传回系统的解调主机,系统对信号进行解调还原成为水下声压信号。光纤水听器以其灵敏度高、动态范围大、探头无源器件化、易于构建阵列等优点,成为新一代水声侦测系统的核心设备。对于低噪舰艇侦测、海洋石油勘探和地震海啸预警的需求,基于压电的光纤水听器无法实现对目标低频或甚低频声压信号的转换,需要重新设计高声压灵敏度的探测器和耦合器,实现对水下低频声压信号和甚低频声压信号的检测。随着光纤水听器的声压灵敏度的提高,就得增加光纤长度或增加机械增敏传导机构,这同时也放大噪声,信噪比得不到提高;量子弱测量可以提高测量精度,同时不放大噪声,把量子弱测量技术运用于光纤水听器可打造新一代超高灵敏度甚低频光纤水听器。1988年,量子弱测量的理论首次被提出。弱值放大(WVA)技术主要是通过前选择和后选择制备成弱值光学结构,然后将水下声压信号耦合到光纤上,使光纤产生微小的相位信号,对这个微小信号进行放大,同时降低水听器系统噪声,最终获得水下声压信号。针对弱值放大(WVA)技术应用于光纤水听器系统中,使光纤水听器能够检测低频水声信号,本论文提出了创新性的研究方案:以弱测量的偏振干涉光学结构;采用保偏光纤代替空间光路;将声压信号耦合到探头管上,通过对弱值信号进行测量实现高精度、低频率的水下声压检测。本论文对基于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具体主要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论述了光纤弱测量的基础理论。通过双折射晶体光学实验来简单介绍弱测量原理;再通过偏振光的态矢量函数和保偏光纤的琼斯矩阵来描述光在通过保偏光纤后的态矢量变化;采用空间弱测量光路结构引入保偏光纤方式,对保偏光纤的弱测量理论分析;为后面章节的理论和实验奠定理论基础。(2)论述基于弱测量原理的光纤相位实验。实验方案的光学部件都采用不动件,利用电光晶体的电可调谐相位来调节光路。实验利用保偏光纤代替空间光路,制备成弱测量的保偏干涉光学结构。通过弱测量结构来测量固定静水压对保偏光纤进行挤压产生微小的相位变化量。实验结果表明:电光晶体的相位变化量最小的调节量为10-5rad;采用很短的保偏光纤(200mm),后选择角度为0.01rad和0.03rad时,静水压变化量为11Pa,光纤的相位变化量为30×10-5rad,最小可测光纤相位变化量为10-5rad。(3)基于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理论设计。设计中将空间光学部件集成成为光纤器件,把弱测量的光学结构前选择和后选择分别集成成为一个比较小的光纤器件。光纤水听器探头由保偏光纤缠绕到聚碳酸酯(PC)管上,制备成弱值放大(WVA)系统结构。再对光纤水听器系统中的光源提出要求,系统需要的光源为窄线宽、超低强底噪声和相位噪声,因为这个噪声对光纤水听器系统的等效噪声声压值产生影响。同时对也探头的弹性力学分析和有限元分析,最终得到结果为探头的理论相位声压灵敏度为-173.03d B re rad/u Pa和固有频率为47.73Hz。(4)基于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系统的实验研究。基于一般光纤水听器的参数定义和测量,对基于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的声压线性度、相位声压灵敏度、等效噪声声压的定义和测量方法进行论述。通过自制的低频水声系统装置,将基于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和标准B&K水听器进行对比测量实验。此次实验中,通过信号发生器产生0.1Hz-200Hz的水声声压信号,最终实验结果显示:(a)频率范围为0.1Hz-50Hz时,声压线性度≤10%;(b)声压相位灵敏度在频率范围为0.1Hz-50Hz时,平均值为-173d B re rad/u Pa,平坦度为0.5d B re rad/u Pa,与之前的理论计算相同;(c)光纤水听器在10Hz时,等效噪声声压为1.3×10-6Pa/Hz1/2;(d)光纤水听器可以在低频0.1Hz可测量出明显的时域信号。

徐泽磊[2](2021)在《积极领导的结构测量、形成机制与作用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为从1987年2万元人民币起家,到2018年总营业收入近7000亿人民币,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华为因此而成为千亿美元的企业。5G时代的到来,标志着华为在技术标准、专利、基站设备、协议支持等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标志着华为已掌握了制定新一代移动标准的话语权;标志着华为站在了通讯行业产业链的最顶端。华为的成长与蜕变,不仅是中国制造的象征,中国企业的骄傲,同时引领了世界通讯行业的发展。而华为的这些骄人的战绩,与任正非的非凡管理思想、经营理念和领导行为密不可分。任正非所表现的带领企业走出低谷,走向成功;发现企业优势、发扬其优势、面对困难不畏惧、不放弃,不忘初衷的领导行为,被称为积极领导行为。积极领导行为又称为积极领导。积极领导是指领导者关注组织及成员优势、能力和潜力,培养其向善(美德)取向,并帮助组织及成员取得非凡的、惊人的、超出预期成就的积极领导行为。学术界对积极领导份外关注,虽然在积极领导的测量、积极领导的形成和积极领导的影响结果方面,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未能从如何建立珠穆朗玛峰目标视角测量积极领导在现有“建立和实现珠穆朗玛峰目标”的维度测量中,忽略了建立什么样的目标、如何建立这些目标的关键内容,不利于珠穆朗玛峰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学术界深入理解与测试积极领导,难以为积极领导的管理实践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2)未能从有效实现珠穆朗玛峰目标视角测量积极领导在现有“建立和实现珠穆朗玛峰目标”的题项中,忽略了实现目标最本质的内容,不利于珠穆朗玛峰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界对积极领导的准确理解,难以为积极领导的管理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3)缺少通过认知—情感加工系统揭示心理韧性影响积极领导形成的动态中介机制研究由于积极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行为,因此,研究积极领导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动态分析。然而,目前基于积极领导的研究,却忽略了其动态性的特点。认知情感加工系统(Cognitive Affective Processing System,CAPS)具有可被激活性、动态性且是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等特点。所以,CAPS是揭示心理韧性动态影响积极领导形成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目前研究中,却忽略了这个重要的作用路径,不利于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的动态影响机制研究,不利于对积极领导形成的全面理解和掌握。(4)缺乏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作用机制的研究,更缺乏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往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研究,多数集中在积极领导对工作绩的直接影响,缺乏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作用机制的研究,更缺乏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中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作用机制的研究。然而,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影响机制研究,不仅加深了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影响的认知,丰富了积极领导影响效果的理论研究,而且还能使组织中的领导者利用已发现的中介机制和边界条件,有效地控制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积极领导的首要目标就是帮助组织成员实现非凡业绩,而非凡业绩能从工作绩效中的创新绩效得到更好的体现;同时非凡业绩的实现也离不开对角色外绩效的投入,而角色外的投入能从工作绩效中的组织公民行为维度得以充分体现。然而,现有的研究却缺乏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影响机制的研究,不利于丰富积极领导的理论研究,难以有效指导管理实践。(5)缺乏对积极领导的动态、跨层次、混合方法的研究现有对积极领导更偏重的是静态、截面研究。然而,积极领导是一种动态行为。但是,目前研究却忽略了动态数据的获得。同时,对积极领导更关注的是个体层面的研究,忽略了多层次、跨层次分析法的应用,不利于对积极领导的形成及作用效果的更全面理解。基于以上研究不足,本文的研究内容是(1)修订积极领导的测量量表(子研究1);(2)从心理韧性视角揭示积极领导的动态形成机制(子研究2);(3)从影响效果角度揭示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机制(子研究3)。本文采用的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子研究1,首先通过相关文献回顾和35名领导的深度访谈,对积极领导内涵和维度进行识别,生成量表题项,之后历经二次问卷调查,通过获得233份有效问卷和325份有效问卷,优化量表题项,最终通过325份有效问卷对修订的量表进行验证。对于子研究2,在预调查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正式调查。正式调查以企业中的领导者为调查对象,通过自评方式,二时段、每时段间隔4周等方式,共获取有效问卷286份。对于子研究3,在预调查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正式调查。正式调查以企业的团队主管和直属员工为调查对象,通过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二时段、每时段间隔4周等方式,获取61个团队,共计248套有效问卷。本文的研究结论(1)从“积极沟通”、“积极意义”、“发现优势”、“真正乐观”四维度测量积极领导,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2)心理韧性是促使积极领导形成的重要前因变量;(3)积极情绪和自我调节能力能揭示心理韧性促使积极领导形成的中介机制;(4)组织间竞争是心理韧性促使积极领导形成的边界条件;(5)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是积极领导的重要结果变量;(6)领导认同感能揭示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作用的中介机制,能揭示积极领导对组织公民行为作用的中介机制;(7)主动性人格是积极领导与领导认同感关系间重要的边界条件。本文理论贡献体现在(1)修订了积极领导的测量量表;(2)验证了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3)揭示了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影响的动态中介机制;(4)识别出了在心理韧性与积极领导之间的动态中介机制存在的边界条件;(5)验证了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正向影响;(6)揭示了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机制。本文研究理论意义体现在:(1)加深了对积极领导概念、内涵的理解;(2)补充了积极领导的形成机制研究;(3)增加了积极领导的作用效果研究;(4)拓展了认知情感加工系统(CAPS)、特质激活理论和社会认知等理论的应用。同时本文研究结论从(1)“积极沟通”、“积极意义”、“发现优势”和“真正乐观”甄别和培养积极领导行为;(2)提高领导者的心理韧性,促使积极领导行为产生;(3)提高积极情绪和自我调节能力中介效应,有助于提升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的影响;(4)提高领导认同感,有助于提升积极领导对员工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5)高主动性人格的员工,有助于其对积极领导认同感的提升,进而有助于员工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提升等方面,为企业(组织)发现、培养积极领导,激发员工实现非凡业绩,助力企业实现非凡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张德彪[3](2021)在《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动态性能评估及测试信号信噪比提升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是获取弹体动态参数的重要仪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其速度、精度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该设备所处测试环境异常复杂恶劣,测试信号信噪比偏低。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的性能能否满足测试任务需求是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其自身的动态性能是表征其测试能力的关键指标。在动态测试系统动态性能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提升测试信号信噪比是另一重要问题。因此如何准确有效的评估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的动态性能是实现动态参数准确获取的前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测试信号的信噪比是实现精确测试的关键,关系测试成败。本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如何准确有效评估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的动态性能及提升测试信号信噪比,系统的研究了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动态参数的获取方法、工作频带估计方法及测试信号信噪比提升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等综合研究手段,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在查阅大量文献与分析国内外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领域的研究方法与技术难点,并据此确立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动态参数获取中,严苛的相干测试条件难以满足,非相干测试条件下FFT方法存在严重频谱泄漏,而正弦拟合方法对运算参数初值敏感,运算可能不收敛且信号源存在谐波失真时拟合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正弦信号分离与重构的动态测试系统动态参数获取方法,该方法通过对非相干测试正弦信号的准确分离,然后利用相干正弦信号重构测试信号,从而实现在非相干测试条件下获得相干测试的测量精度。从根本上避免了频谱泄漏,由于消除了相干采样的要求,极大的简化了测试装置,不再需要昂贵的设备和繁琐的人工校准,极大的减少了测试时间和测试成本。(2)针对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工作频带估计中,实际阶跃、冲击和半正弦激励信号在动态测试系统高速高带宽情况下难以满足激励信号对幅频和相频特性要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频正弦响应的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工作频带估计方法。分析了高速高带宽动态测试系统在实际阶跃、冲击和半正弦激励信号条件下的失效机理,在对多频正弦激励信号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频正弦激励信号的模型辨识算法,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推导分析,并给出了参数估计的具体公式。在此基础上,为满足复杂恶劣测试环境下模型参数需实时在线辨识的需求,推导了多频正弦激励信号下测试系统模型辨识的递推实现方式,并给出了参数估计的具体公式,最后通过辨识得到的动态测试系统模型估计出测试系统的工作频带。(3)针对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在复杂恶劣环境下,所采集到的信号包含频率成分复杂、信噪比低,具有非平稳、非线性,且难以实现测试信号自适应处理的问题,研究了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样本熵/小波分析的自适应信噪比提升方法。构建了滤波器的模型,通过引入中心频率相对变化率和平均相关系数实现了惩罚因子和模态数量的自适应最优选取,提高了信号各成分分离的准确性;为进一步提升信号的信噪比并保证有效数据不被去除,采用样本熵将信号分为噪声部分、混合部分和趋势部分,对混合部分使用小波阈值降噪,最后重构信号,以实现测试信号信噪比的有效提升。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评估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的动态性能以及提高动态测试系统的测量精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张薇[4](2021)在《基于PISA的初中生数学素养测试的遗传算法组卷及其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项兴起于OECD、针对15岁左右学生的素养测评项目,PISA测评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数学领域相关研究的成果亦在不断增加。随着信息处理、测量技术的发展,已有将PISA测评计算机化的先例,即以机考的形式开展PISA测评。就目前而言,提到机考这一方面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题库、组卷等一系列问题。由于PISA测评的国际背景,要想在适应国内情况的基础上实现PISA测评的本土化,对于研究者而言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因此,研究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基于设计的研究法以及数理统计分析法,选取了PISA测评中的数学领域,结合福建省数学中考的内容,重点研究了基于遗传算法思想的组卷算法的设计,并通过实践验证了算法的质量。在本研究中,笔者所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PISA数学素养以及自动组卷相关的研究现状,以此确定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并尝试探讨了研究的意义所在,对所要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规划。随后从研究问题出发,从词源学上分析了素养的定义,对素养与素质进行了区分,阐述了数学素养的不同定义,并就研究所涉及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整理。其次,研究梳理了数学素养的形成模型、测评框架以及数学素养测量的九个指标。随后,提出组卷应遵循的五条基本原则,确定了试卷考核的内容,整理了基本的认知要求,针对试题的主要属性参数展开剖析,确定了组卷的约束条件,并以此创建对应的数学模型。再者,在对比分析了五种常见组卷算法各自的优缺点后,选定应用遗传算法的思想进行组卷研究,并对算法中的关键内容进行了设计,分别确定了:(1)染色体编码方式:以题型为段,分段实数编码;(2)选择算子:轮盘赌选择;(3)交叉算子:分段交叉,包括段内单点交叉和整段交叉;(4)变异算子:分段单点变异。同时构造了适用于组卷的目标函数及适应度函数,并考虑融入了精英保留的思想。最后,依据所设计的算法生成十份试卷,选择其中适应度最高的一份试卷,并与漳州W中部分数学学科一线教学骨干进行了交流,对该试卷内容进行修订,随后选择九年级X班进行数学知识的测试,并对数学素养的其余八个维度进行了配套的问卷调查,利用SPSS22.0对测试的成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测试成绩呈准正态分布,测试卷各题的实际通过率与预设难度大致接近,证明测试卷质量良好,研究所设计的算法能基本满足要求。本研究认为:设计数学素养测评的组卷算法的目标主要在于提高数学素养测评的便捷性、有效性。目前,本研究所设计的算法已能基本满足测试要求,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为了更好地适应个性化学习和自适应测评的新形势,在后续的研究中或将尝试对算法作组卷系统、试题参数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

侯瑞[5](2021)在《大功率LED多特性参数综合测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功率发光二极管(High-power LEDs)因其环保、长寿命和高能量转换效率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通用照明领域。在光效光强等性能不断提升、电路集成度不断提高的设计趋势下,大功率LED器件的热问题愈演愈烈,更多热量的累积导致LED的结温与热阻不断增大,从而引起器件的光输出功率下降、颜色偏移、芯片退化损毁等一系列可靠性问题。作为影响大功率LED器件性能及可靠性的重要因素,结温、热阻及光色热耦合特性的精确测量对于指导大功率LED的结构设计及散热优化至关重要。本文以实现大功率LED器件的光、色、电、热多特性参数综合测量及其耦合特性分析为目标,针对目前常规大功率LED热特性参数测量方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两种结温与热阻的改进测量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功率LED多特性参数综合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案。最后通过多组测量实验进行分析验证,并对大功率LED光色特性与热特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反向电流的降压补偿结温测量法。首先对正向电压(FVM)结温测量法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推导,充分考虑了FVM法存在的测量延迟和异常温升现象对结温测量的影响,通过引入补偿量加速电流的切换过程和非平衡载流子的复合,从而得到更为精确、完整的结温及瞬态降温曲线数据。(2)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良热界面的微分差值拟合热阻测量法。首先对常规暂态双界面(TDI)热阻测量法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推导,然后针对TDI法热阻曲线分离点不易确定和测量值偏低的问题,对热接触界面进行了改良,并通过归一化和指数拟合等方法进一步降低了测量误差,得到更为精确的结壳热阻值。最后在优化的Zth曲线基础上采用结构函数分析法进一步得到大功率LED内部各层结构的热阻值。(3)提出了基于LabVIEW的大功率LED多特性参数综合测量系统设计方案。实现了程控恒流源测试电流的精确输出以及结温、热阻、光色热耦合特性的精确测量。设计了包括恒流源输出控制、K值标定算法及瞬态热响应测量算法等程序。(4)对不同结温下大功率LED光色特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多组测量实验对所提出的方法和系统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大功率LED热特性参数对其光色性能的影响,初步研究表明:结温升高会导致大功率LED的光通量及发光效率显着降低,造成器件的光谱峰值下降,峰值波长发生红移,主波长发生蓝移,色温及色度坐标发生偏移,在高温环境下大功率LED的光色性能急剧下降并趋于失效。

杨燕[6](2021)在《建筑周边下垫面反射率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实施,科学合理性的规划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现阶段多处于无序的自发性低水平阶段,缺乏相关成熟的理论支撑与深入研究,不同反射率下垫面对建筑室外热环境及人员活动区的微气候会产生很大影响,农村房屋建筑周边下垫面布局混乱、室外热物理环境差等问题急需解决。基于此,本文采用实验测试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发展现状以及对呼和浩特周边农村进行走访调研,以下垫面反射率为研究切入点,对农村室外热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改善农村热物理环境、提升室外热舒适性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研究:1、为综合分析下垫面试样反射率规律与影响因素,根据现有曲面试样反射率测量规范与方法,创建一种新型下垫面太阳反射率综合测量装置,可实现不规则表面试样反射率、目标区域下垫面浅层地温场、近地面热环境以及小气候物理环境的综合监测。通过测量得出参考板反射率,结果表明:参考板测量结果与ASTM-E1918-16标准结果误差在0-0.04之间,验证了测试方法与参考板的可靠性与准确性。2、为准确量化下垫面覆盖率及孔隙率两特征参数,采用传统的MATLAB图像处理方法进行直方图二值化等运算处理,引入五种梯度算子边缘检测,用于进一步精细化边缘识别。根据相关性与标准差验证,并结合形态学闭合运算图边缘对比,发现:Canny算子对于草地下垫面图像检测最优,对于砂石下垫面、砖质下垫面、草嵌砖下垫面孔隙率与覆盖率边缘检测识别更为精准的是Canny算子、Roberts算子与Canny算子。3、为量化农村不同反射率下垫面的太阳辐射吸收能力,揭示不同下垫面反射率的波动规律,基于ASTM标准实验平台,扩展研发出适用于呼和浩特农村典型下垫面现场反射率综合测量装置与方法,并进行室外现场分组实验,依次监测了草地、砂石、砖质、草嵌砖四种典型农村下垫面。为揭示下垫面反射率波动受特征参数的影响关系,通过精准化边缘检测识别,梯度量化每组下垫面特征参数并连续性观测反射率波动。四种下垫面反射率稳定波动区段都在11:00-15:00之间,其他时间段规律不明显。此时的太阳高度角达到峰值前后,能够更好的揭示下垫面的降温能力及造成的热环境差异。实验分析发现:草地下垫面覆盖率提高0.6,反射率降低0.0290;砂石下垫面孔隙率提高0.0482,反射率降低0.0420;砖质下垫面孔隙率提高0.1936,光谱色由浅变深,反射率降低0.0477;草嵌砖下垫面作为反射率特征规律对比试样不作特征参数分组实验。草地覆盖空间与多孔结构间的增加提高了多重反射效应,导致更多的太阳辐射被消耗于表面结构,同时偏深的下垫面光谱颜色会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故反射率降低。4、为研究下垫面反射率变化造成的室外热环境差异,通过监测目标下垫面与裸地下垫面浅层地温场以及近地面热成像阵列图进行关联性分析。研究发现,使近地面温度降低的能力上:草地>草嵌砖>砖质>砂石。对于草地绿化型下垫面,提高草地覆盖率伴随着反射率的降低,反射出更少的太阳辐射但能有效降低近地面温度,与垫面光谱颜色变浅、水分子含量增多有关;对于砂石与砖质硬化型下垫面,提高表面孔隙率伴随着反射率的降低,但降低近地面温度的能力差异不大,与孔隙结构与形状多样使多重反射不规则变化有关,光谱色偏浅也有降低近地面温度的能力,但反射率偏高会引起眩光刺眼现象。综合考虑下垫面冷热均匀性、反射率与热环境关系,合理运用高反射率硬化型下垫面并合理增加低反射率绿化型下垫面将有助于提高室外热舒适性。

余承勇[7](2021)在《生物质材料微波介电性能变温测试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质材料作为生物质类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其微波介电性能参数,即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二者的调配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材料在微波热解过程中能量转换速率和效率。因此,在微波热解时,通常有必要通过合理添加催化剂或微波吸收剂来调节材料的介电性能。而添加剂种类与添加量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变温环境下生物质材料介电性能的准确测试。部分现有测试方法可以较好地适用于生物质材料介电性能的常温测试,但有效的变温测试方法及系统则显着匮乏。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生物质材料在变温呈现的特殊性:一方面,材料的挥发性强、易形变,且反应中会出现固、液、气等多种形态;另一方面,材料的介电性能随温度变化跨度大(数量级的变化),并且复介电常数频率依赖性高等。上述因素要求介电性能测试方法与系统既要兼顾宽频带、高精度以及较宽的测量范围,又要实现原位变温检测,同时要防止样品对系统造成污染等,使得现有的大多数高温测试手段难以适用。针对上述难题,本文从理论研究、夹具设计、测试建模和系统研制四个方面,开展生物质材料微波介电性能变温测试技术研究。在对已有测试方法及系统的分析基础上,针对生物质材料变温介电性能测试,提出并设计了高低温分体式的渐变型开路同轴谐振腔作为测试传感器,解决了测试分辨率不足与原位变温测试难的问题,显着提高了腔体品质因数及高温稳定性,同时解决了挥发物污染问题。利用模式匹配法以及针对回转体结构谐振腔的高阶矢量有限元快速数值分析方法,建立了开路同轴腔法的复介电常数测试模型。根据变温测试需求,研制了高温真空保护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和编写测试软件实现了自动化测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贡献归纳如下:1.明确阐述了生物质材料介电性能变温测试技术的研究意义,通过仔细查阅、分析国内外关于生物质材料介电性能测试的相关研究,归纳总结了现有测试方法及装置存在的问题及难点。针对相关问题,本文提出了新的结构与方法,目的在于对生物质材料在变温过程中的介电性能进行原位测试。2.针对谐振腔本征值问题的理论分析,首先对圆波导、同轴线的模式及场分布作了简要介绍,采用模式匹配算法对重入式同轴腔进行了推导。为了处理复杂结构谐振腔的本征值求解问题,引入并介绍了变分法原理和有限元分析过程。最后对两种方法优缺点进行了对比,为后续测试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及方法。3.根据生物质材料温变特性,选取开路端接截止圆波导的开路同轴腔作为测试传感器,以实现样品的高灵敏度原位测试。综合考虑样品加热、腔体品质因数以及样品尺寸大小等要求,引入了渐变和杂模抑制结构,提出了宽频带渐变型开路同轴腔。为进一步提高测试传感器高温工作性能,提出了分体式设计方法,实现了兼具高品质因数、高稳定性、加热速率快、使用寿命长等特点的新型高温同轴腔研制。4.针对常规型开路同轴腔,采用模式匹配算法建立了高精度、求解速度快的分层材料测试模型。对于结构复杂的渐变型开路同轴腔,利用其回转体特点,基于高阶矢量有限元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回转体模型的区域分割分离计算方法,建立了旋转对称复杂结构谐振腔测试物理模型,解决了介电性能高精度快速求解问题。针对多个典型案例,从求解精度与速度两方面对不同方法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为实现变温下的高精度测试,从变温腔体校准和变温试样修正两个方面提出了变温测试理论,完成了常温到变温的测试模型建立。5.为建立变温测试系统,研制了真空隔热系统以提高测试传感器的工作性能与使用寿命;采用超音频电磁感应加热设备和自制感应线圈实现了对腔体局部的快速加热;利用水冷循环系统对真空系统和腔体进行保护,结合温度控制与采集系统,实现了样品区温度的自动化控制。通过系统集成、测试流程的确定以及自动测试软件编写,实现了材料介电性能的变温自动化测试。6.通过大量实验对测试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评估,通过测试几种常用参考样品,并与公开文献中测试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测试系统的准确性。对两种典型生物质材料进行了测试,并对结果作了分析。通过原理分析与理论计算法,明确了主要系统误差源及其不确定度,并对测试误差进行了计算与综合,完成了系统整体性能的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变温测试系统,实现了对包括典型生物质在内的多种材料在0.3~3GHz、室温~1000℃条件下介电性能的原位变温测试。

刘海亭[8](2020)在《超小样品力学测试方法研究 ——样品优化设计、数据转换方案与可行性分析》文中认为小样品力学测试方法广泛应用于被测材料体积受限、无法满足标准尺寸要求的测试场合。近年来,随着测试技术的发展和测试需求的推动,小样品测试方法开始朝着更加微型化的超小样品尺度发展。与较为成熟的常规小样品测试方法相比,超小样品尺度下的力学测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有必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超小样品尺度下的小拉伸、小冲杆和球形纳米压痕测试方法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三种方法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专门的优化和发展,并基于辐照前后材料的测试结果分别检验了改进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首先,通过样品的几何优化设计,大幅降低样品厚度不均匀引起的应变测量误差,有效抑制了小拉伸测试结果的离散程度。随后,发展了具有针对性的数据关联与修正方法,显着提高了小冲杆和纳米压痕测试方法获取真应力应变曲线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后,将上述改进方法应用于离子辐照领域的宏观力学性能获取,进一步评估其在超小样品尺度下的等效性与可靠性。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小拉伸样品进行几何优化设计,适当减小样品平行区域的长宽比,能够大幅降低样品厚度不均匀引起的应变测量误差,进而有效抑制小拉伸测试结果的离散程度。与小冲杆和纳米压痕测试相比,小拉伸测试在较小的样品尺度下具有更加显着的测试结果离散性。有限元模拟分析表明,当样品厚度较薄时,平行段两端轻微的厚度偏差即可引起显着的应变非均匀分布,并导致欠应变区的出现,进而引起延伸率的测量结果发生离散。样品优化设计通过适当缩短平行段长度,能够压缩欠应变区在平行区域内的占比,并显着降低测试结果的离散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实时追踪样品薄弱区域的局部应变,能够从本质上避免欠应变区对应变测量的影响,从而进一步降低测试结果的离散程度。2)发展针对性的数据关联与修正方法,能够显着提高间接法获取真应力应变曲线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小冲杆与纳米压痕测试结果与真应力应变曲线之间的数据关联需要借助反向有限元方法。发展基于“预估-校正”策略的混合搜索算法,能够兼顾反向有限元方法的收敛精度和收敛效率。其中,预估阶段采用具有全局搜索能力的遗传算法进行参数的大致搜索,使其逼近至全局最优解或较好的局部最优解附近;校正阶段采用收敛速度更高的Nelder-Mead算法进一步对参数进行搜索,使其实现精确收敛。此外,纳米压痕测试通常伴随着由压入尺寸效应和应变速率偏高导致的附加强化效应,需要建立合适的数据修正方案予以消除。其中,通过关联球形压头与Berkovich压头所对应的几何必需位错密度,能够将Nix-Gao模型修正结果引入球形压头的流动应力表达式,从而消除压入尺寸效应的影响;通过压入应变速率跳变试验获取应变速率敏感指数,并采用率敏感塑性强化模型进行反向有限元计算,能够消除应变速率偏高所导致强化效应。基于模拟和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表明,上述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用于间接法的真应力应变曲线提取。3)离子辐照领域的应用实践进一步表明,上述改进方法在超小样品尺度下具有良好的等效性与可靠性。借助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实验平台,对厚度为0.1 mm的低活化钢小样品进行了高能重离子辐照,实现了~0.2 dpa的准均匀辐照损伤分布。尽管辐照后材料的力学性能发生了显着变化,基于三种测试方法所获取的真应力应变曲线仍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方法在超小样品尺度下的可行性,也说明了通过离子辐照研究材料宏观性能辐照效应的巨大潜力。综上所述,本文揭示了超小样品力学测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推动了相关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与工程价值。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婧[10](2020)在《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建模与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方法》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间的矛盾,能源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发生了重大变革,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我国能源生产与利用方式在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也为电能的准确计量带来了挑战。电网供给侧可再生新型能源大规模发电,其输出功率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间歇性和随机波动性。需求侧大功率非线性动态负荷的广泛应用,导致负荷电流表现出复杂的快速随机动态波动特性,进而引起电能表电能计量严重超差。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以非线性动态负荷使用为主的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7.1%,因而,由动态负荷信号快速随机波动所导致的电能计量1%的误差就可能造成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内外缺少对快速随机波动条件下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的测试理论与技术。本文以上述国家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发现并提炼出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的科学问题,研究探索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研究分析电网中实际动态负荷信号的典型本质特性,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的电能表误差测试信号模型无法反映实际动态负荷信号快速随机波动特性的问题,建立了一种新的畸变波形m序列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结构化参数模型,并研究了此类信号的产生方法,所提出的测试信号模型满足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信号建模的要求,为开展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2)为提高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的测试效率,根据压缩感知理论中的测量矩阵线性编码调制理论,采用结构化方法,构建正交伪随机测量矩阵,通过矩阵映射产生正交伪随机幅度调制函数,建立畸变波形正交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模型。使其在反映实际电网中动态负荷典型本质特性的同时具备紧凑性,提高了电能表动态误差的测试效率。解决了压缩感知理论在工程领域应用的难题。(3)针对国内外电参量测量领域广泛使用的窗函数卷积算法在快速随机动态条件下测量准确度明显降低的问题。基于压缩检测信号处理理论,分析离散畸变波形伪随机动态瞬时功率测试信号的频域稀疏性,通过构建最小误差有功功率检测滤波器,提出了动态电能量值准确测量的非交叠移动压缩检测(Nonoverlapping moving compressive measurement,NOLM-CM)算法,在仿真与实验条件下,验证了 NOLM-CM算法具有更高的准确度。为智能电能表在快速随机动态条件下的电能量值准确测量提供指导。(4)针对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在所提出的两类畸变波形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模型的基础上,定义测试信号的游程似然函数,建立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的似然函数间接测试方法,解决了从动态参考电能量值到稳态参考电能量值的溯源问题。其次,搭建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系统,实验验证了本文所建立的畸变波形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和电能表动态误差似然函数间接测试方法的有效性,且测量不确定度显着降低。本文从理论研究到仿真分析,再到实验验证,形成了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的完整理论体系,解决了测试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对保证快速随机动态波动条件下电能的准确计量与公平交易,促进电能替代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测量理论与测试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测量理论与测试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光纤水听器研究现状
        1.2.1 光强度型
        1.2.2 干涉型
        1.2.3 光纤光栅型
    1.3 量子弱测量技术
        1.3.1 量子弱测量技术简介
        1.3.2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相位测量
    1.4 论文框架与研究内容
        1.4.1 论文框架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理论模型
    2.1 引言
    2.2 量子弱测量理论模型
        2.2.1 量子弱测量
        2.2.2 量子弱测量的三部分
        2.2.3 实弱测量放大原理
        2.2.4 虚弱测量放大原理
    2.3 光在保偏光纤中的态矢量模型
        2.3.1 光子的态矢量函数
        2.3.2 线偏振光的态矢量函数
        2.3.3 椭圆偏振光的态矢量函数
        2.3.4 偏振光的琼斯矩阵的态矢量函数
        2.3.5 偏振光经过保偏光纤的态矢量函数
    2.4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相位测量理论模型
        2.4.1 基于弱值放大的空间光路相位测量理论分析
        2.4.2 保偏光纤在弱测量光路中的理论分析
        2.4.3 光相位噪声理论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相位测量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相位测量技术
    3.3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相位测量实验
        3.3.1 电光晶体的光相位测量实验
        3.3.2 前后选择的光纤耦合实验
        3.3.3 保偏光纤静水压相位变化量分析
        3.3.4 弱测量实验分析
        3.3.5 弱测量的保偏光路噪声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光纤水听器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引言
    4.2 光纤水听器系统设计
    4.3 光纤水听器系统探头设计
        4.3.1 前后选择光纤器件集成设计
        4.3.2 保偏光纤长度及相位值设计
        4.3.3 光纤水听器探头的灵敏度估算
        4.3.4 光纤水听器探头有限元分析
    4.4 光纤水听器系统的相位解调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系统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光纤水听器主要性能及测试方法
        5.2.1 声压灵敏度
        5.2.2 等效噪声声压
        5.2.3 声压线性度
    5.3 光纤水听器实验方案及测试
        5.3.1 光纤水听器实验低频装置
        5.3.2 光纤水听器探头制备
        5.3.3 光纤水听器实验方案说明
    5.4 光纤水听器实验测试及讨论
        5.4.1 光纤水听器声压线性度测试结果及讨论
        5.4.2 光纤水听器声压灵敏度测试结果及讨论
        5.4.3 光纤水听器等效噪声声压测试结果及讨论
        5.4.4 光纤水听器测试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
    6.2 主要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积极领导的结构测量、形成机制与作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积极领导的概念与测量
        2.1.1 积极领导的概念
        2.1.2 积极领导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2.1.3 积极领导的维度与测量
    2.2 积极领导的形成
        2.2.1 自我构建对积极领导的影响
        2.2.2 人格特质对积极领导的影响
        2.2.3 环境因素对积极领导的影响
    2.3 积极领导的影响结果
        2.3.1 积极领导对个体层面的影响
        2.3.2 积极领导对团队层面和组织层面的影响
    2.4 积极领导的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积极领导的量表修订
    3.1 问题提出
    3.2 概念、内涵与维度识别
        3.2.1 积极领导的概念与内涵
        3.2.2 积极领导的维度识别
        3.2.3“发现优势”维度测量的理论基础
        3.2.4“真正乐观”维度测量的理论基础
    3.3 生成量表题项
        3.3.1 初始题项的生成
        3.3.2 内容效度评估
    3.4 优化量表题项
        3.4.1 数据收集
        3.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3.4.3 内部一致性评估
        3.4.4 验证性因子分析
    3.5 量表验证
        3.5.1 研究假设
        3.5.2 测量量表
        3.5.3 数据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的影响机制
    4.1 问题提出
    4.2 理论基础与理论模型构建
        4.2.1 认知—情感加工系统理论与应用
        4.2.2 特质激活理论与应用
        4.2.3 理论模型的形成
    4.3 研究假设
        4.3.1 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的直接影响
        4.3.2 积极情绪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中介作用
        4.3.3 组织间竞争的调节作用
    4.4 问卷设计与调查
        4.4.1 测量工具
        4.4.2 预调查与问卷修正
        4.4.3 正式调查
    4.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5.2 信度分析
        4.5.3 效度分析
        4.5.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5.5 相关分析
        4.5.6 假设检验
        4.5.7 研究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效果
    5.1 问题提出
    5.2 理论基础与理论模型构建
        5.2.1 社会认知理论与应用
        5.2.2 理论模型的形成
    5.3 研究假设
        5.3.1 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直接影响
        5.3.2 领导认同感的中介作用
        5.3.3 主动性人格在积极领导与领导认同感关系间的调节作用
    5.4 问卷设计与调查
        5.4.1 测量工具
        5.4.2 预调查与问卷修正
        5.4.3 正式调查
    5.5 数据处理与分析
        5.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5.2 信度分析
        5.5.3 效度分析
        5.5.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5.5 数据聚合检验
        5.5.6 相关分析
        5.5.7 假设检验
        5.5.8 研究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理论贡献
    6.3 管理启示
    6.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动态性能评估及测试信号信噪比提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动态测试技术研究概况
        1.2.1 动态测试系统的动态参数获取方法研究现状
        1.2.2 动态测试系统工作频带估计方法研究现状
        1.2.3 动态测试系统数据处理研究现状
        1.2.4 动态测试面临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2 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的动态模型建立方法
    2.1 引言
    2.2 传感器和电荷放大级的动态模型
    2.3 滤波器的动态模型
    2.4 全差分运算放大器的动态模型
    2.5 板级电源配送网络的动态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正弦信号分离与重构的系统动态参数获取方法
    3.1 引言
    3.2 测试系统动态特性参数的现有测试方法
        3.2.1 测试系统动态特性参数分析
        3.2.2 基于相干与非相干采样的系统动态参数获取方法
    3.3 基于VMD分离与希尔伯特时频分析的系统动态参数获取方法
        3.3.1 基于VMD的正弦测试信号的提取与分离
        3.3.2 传统正弦曲线拟合存在问题分析
        3.3.3 基于希尔伯特变换的正弦测试信号的参数确定
        3.3.4 相干正弦测试信号的重构
    3.4 测试系统动态参数获取方法验证
        3.4.1 测试方案设计及测试平台构建
        3.4.2 测试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多频正弦响应的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工作频带估计
    4.1 引言
    4.2 常用激励信号的适应性分析
    4.3 基于多频正弦响应的动态测试系统工作频带估计
        4.3.1 动态测试系统模型辨识
        4.3.2 动态测试系统模型阶次确定
    4.4 动态测试系统工作频带估计方法验证
        4.4.1 测试平台搭建
        4.4.2 测试结果分析及算法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变分模态分解/样本熵/小波分析的动态测试系统自适应信噪比提升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VMD参数优化方法研究
        5.2.1 VMD算法分析
        5.2.2 中心频率相对变化率与模态数量K的选取
        5.2.3 平均相关系数与惩罚因子的选取
    5.3 基于VMD/样本熵/小波分析的滤波器构建
        5.3.1 基于VMD的滤波器构建
        5.3.2 基于样本熵的模态分类
        5.3.3 混合模态分量的小波阈值降噪
        5.3.4 滤波方法实现
    5.4 信噪比提升方法验证
        5.4.1 测试方案设计及测试测试平台搭建
        5.4.2 测试结果分析及算法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
        6.1.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1.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4)基于PISA的初中生数学素养测试的遗传算法组卷及其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PISA数学素养的概述
        1.1.2 PISA数学素养的研究现状
        1.1.3 自动组卷的研究现状
    1.2 问题定位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研究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素养
        2.1.2 数学素养
    2.2 教育测量理论
    2.3 数学素养测量的模型、框架与指标
第3章 组卷问题分析
    3.1 组卷基本原则
    3.2 考核内容
    3.3 认知要求
    3.4 试题属性参数
        3.4.1 编号
        3.4.2 试题类型
        3.4.3 试题数量
        3.4.4 分值
        3.4.5 总分
        3.4.6 答题时间
        3.4.7 知识点
        3.4.8 难度
    3.5 组卷数学模型
第4章 组卷算法设计
    4.1 常见组卷算法
        4.1.1 随机抽取法
        4.1.2 回溯试探法
        4.1.3 蚁群算法
        4.1.4 遗传算法
        4.1.5 粒子群算法
        4.1.6 各算法优缺点对比
    4.2 遗传算法基本用语
    4.3 遗传算法组卷
        4.3.1 组卷的基本流程
        4.3.2 染色体编码
        4.3.3 初始化种群
        4.3.4 适应度计算
        4.3.5 遗传操作
        4.3.6 适应度重计算与精英保留
        4.3.7 算法终止条件
第5章 遗传算法组卷应用实例
    5.1 测试卷的生成、选择与修订
        5.1.1 理想难度值、权重系数与可接受最低适应度值的设定
        5.1.2 测试卷的选择及修订
    5.2 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
        5.2.1 测试信度分析
        5.2.2 测试数据分析
        5.2.3 测试卷各题实际难度与预设难度对比
        5.2.4 数学素养水平情况
    5.3 数据分析结果
第6章 研究成果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初中生数学学习背景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测试成绩汇总
    附录3:测试卷各题实际难度与预设难度对比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大功率LED多特性参数综合测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大功率LED结温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1.2.2 大功率LED热阻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1.2.3 大功率LED光色参数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2章 大功率LED多特性参数测量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大功率LED结温测量原理
        2.2.1 Vf-Tj的线性关系
        2.2.2 FVM法测量步骤
    2.3 大功率LED热阻测量原理
        2.3.1 热阻概念
        2.3.2 大功率LED结壳热阻测量原理
        2.3.3 大功率LED封装结构热阻测量原理
    2.4 大功率LED光色特性理论
        2.4.1 光谱功率分布
        2.4.2 光通量及发光效率
        2.4.3 标准色度系统及色度坐标
        2.4.4 相关色温及色容差
        2.4.5 大功率LED光色电热耦合模型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功率LED多特性测量关键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FVM法测量误差分析
        3.2.1 电流切换延迟
        3.2.2 异常温升现象
    3.3 基于反向电流的降压补偿结温测量法
        3.3.1 光注入非平衡载流子对结温的影响
        3.3.2 采用降压补偿法的结温预测
    3.4 基于暂态双界面的热阻改进测量法
        3.4.1 暂态双界面(TDI)法测量分析
        3.4.2 基于不同热界面的Z_(th)曲线分离点精确度提升方法
        3.4.3 采用改良热界面的微分差值拟合测量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功率LED多特性参数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引言
    4.2 大功率LED多特性参数测量系统总体设计
    4.3 大功率LED多特性参数测量系统硬件设计
        4.3.1 程控恒流电源模块
        4.3.2 温度控制模块
        4.3.3 光色参数测量模块
        4.3.4 数据采集模块
        4.3.5 大功率LED多特性参数测量实验平台
    4.4 大功率LED多特性参数测量系统软件设计
        4.4.1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4.4.2 程控恒流源模块程序设计
        4.4.3 数据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4.4.4 温度控制模块程序设计
        4.4.5 热特性参数测量模块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功率LED多特性参数测量实验及数据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方案
        5.2.1 实验样品
        5.2.2 实验条件
    5.3 电压温度系数K值标定实验及结果分析
        5.3.1 实验步骤
        5.3.2 K值标定结果及数据分析
    5.4 结温测量实验及结果分析
        5.4.1 实验步骤
        5.4.2 结温测量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5.5 结构热阻测量实验及结果分析
        5.5.1 实验步骤
        5.5.2 结构热阻测量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5.6 光色参数测量实验及结果分析
        5.6.1 实验步骤
        5.6.2 光通量及发光效率测量结果分析
        5.6.3 光谱功率分布测量结果分析
        5.6.4 色温及色容差测量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建筑周边下垫面反射率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反射材料及其降温能力研究现状
        1.3.2 不同下垫面及其热环境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下垫面反射率研究中的不足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下垫面反射率研究理论
    2.1 下垫面反射率测量理论与方法
        2.1.1 反射率测量理论与方法
        2.1.2 反射率数学模型
    2.2 相关研究理论
        2.2.1 下垫面太阳辐射环境的基本理论
        2.2.2 孔隙率的基本理论
        2.2.3 孔隙率或覆盖率的图像处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下垫面反射率实验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呼和浩特市下垫面调研分析
        3.2.1 调研样本的选择
        3.2.2 典型下垫面类型的选取
    3.3 实验测试
        3.3.1 实验地点选取
        3.3.2 下垫面太阳反射率综合测量装置设计与搭建
        3.3.3 测量装置仪器设备的选用与误差校准
        3.3.4 实验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下垫面反射率研究
    4.1 特征参数的设计与边缘检测选取
        4.1.1 草地下垫面覆盖率设计
        4.1.2 砂石下垫面孔隙率设计
        4.1.3 砖质下垫面孔隙率设计
        4.1.4 草嵌砖下垫面孔隙率与覆盖率设计
        4.1.5 本节小结
    4.2 草地下垫面反射率研究
        4.2.1 测点布置实验方案设计
        4.2.2 草地下垫面反射率分析
        4.2.3 草地下垫面热环境分析
        4.2.4 本节小结
    4.3 砂石下垫面反射率研究
        4.3.1 测点布置与实验方案设计
        4.3.2 砂石下垫面反射率分析
        4.3.3 砂石下垫面热环境分析
        4.3.4 本节小结
    4.4 砖质下垫面反射率研究
        4.4.1 测点布置与实验方案设计
        4.4.2 砖质下垫面反射率分析
        4.4.3 砖质下垫面热环境分析
        4.4.4 本节小结
    4.5 草嵌砖下垫面反射率研究
        4.5.1 测点布置与实验方案设计
        4.5.2 草嵌砖下垫面反射率分析
        4.5.3 草嵌砖下垫面热环境分析
        4.5.4 本节小结
    4.6 反射率与降温能力的关系研究
        4.6.1 不同反射率下垫面降温能力分析
    4.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理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呼和浩特市农村建筑周边下垫面典型调研信息
    附录 B 图像处理与边缘检测运算部分函数语言
        B.1 五种梯度算子边缘检测运算公式
        B.2 边缘检测运算函数语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7)生物质材料微波介电性能变温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及意义
    1.2 生物质材料介电性能测试研究现状
        1.2.1 材料介电性能测试方法介绍
        1.2.1.1 集总参数法
        1.2.1.2 反射传输法
        1.2.1.3 谐振法
        1.2.2 生物质材料介电性能变温测试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谐振腔本征值问题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谐振腔的模式匹配算法
        2.2.1 圆波导的模式及场分析
        2.2.2 同轴线的模式及场分析
        2.2.3 模式匹配理论
    2.3 谐振腔的有限元算法
        2.3.1 边值问题的经典方法
        2.3.1.1 边值问题
        2.3.1.2 里兹变分法
        2.3.1.3 伽辽金法
        2.3.2 有限元分析基本步骤
        2.3.2.1 区域的离散化
        2.3.2.2 插值函数的选择
        2.3.2.3 方程组的建立
        2.3.2.4 方程组的求解
    2.4 计算方法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宽带变温同轴谐振腔研制
    3.1 引言
    3.2 宽带变温开路同轴腔优化设计
        3.2.1 谐振频率
        3.2.2 品质因数
        3.2.3 干扰模分析
        3.2.4 谐振腔激励
    3.3 谐振腔综合设计与改进
    3.4 谐振腔加工与调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路同轴腔介电性能测试建模
    4.1 引言
    4.2 基于模式匹配法的测试模型
        4.2.1 求解问题的描述
        4.2.2 不同区域的场
        4.2.3 边界条件的匹配
        4.2.4 测试模型的建立
        4.2.5 测试模型的验证
    4.3 回转体谐振腔的有限元法测试模型
        4.3.1 BOR模型的建立
        4.3.2 矢量基函数展开
        4.3.3 高阶基函数的展开
        4.3.4 泛函表达式的求解
        4.3.5 基于BOR-FEM的正演模型
        4.3.6 基于BOR-FEM的反演模型
        4.3.7 测试模型的验证分析
    4.4 方法对比分析
    4.5 变温测试理论
        4.5.1 变温腔体校准
        4.5.1.1 等温均匀腔体的变温模型
        4.5.1.2 非等温腔体的变温模型
        4.5.2 变温试样修正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温测试系统研制与集成
    5.1 引言
    5.2 加热系统的研制
    5.3 真空隔热系统的研制
    5.4 温度采集及控制系统的研制
    5.5 测试系统的组成
    5.6 测试流程的确定
    5.7 测试软件的编制
        5.7.1 软件的编程与环境
        5.7.2 部分程序流程图
        5.7.3 软件界面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评估与测试结果分析
    6.1 引言
    6.2 空载谐振腔测试结果
    6.3 样品测试结果
        6.3.1 测试样品的尺寸
        6.3.2 典型材料测试结果
        6.3.3 生物质材料测试结果
    6.4 测试误差分析
        6.4.1 系统误差源的确定
        6.4.2 系统误差源不确定度计算
        6.4.3 测试误差的计算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研究内容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超小样品力学测试方法研究 ——样品优化设计、数据转换方案与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力学性能与力学测试
        1.1.2 小样品测试方法
        1.1.3 超小样品的测试需求
    1.2 拉伸性能与小样品测试
        1.2.1 拉伸性能与应力应变曲线
        1.2.2 小样品测试方法的分类
        1.2.3 样品尺寸效应与数据不可比性
    1.3 小样品测试方法的现状
        1.3.1 小拉伸测试
        1.3.2 小冲杆测试
        1.3.3 仪器化压入测试
        1.3.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案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成分与微观组织
        2.1.2 标准拉伸测试
    2.2 小样品力学测试方法
        2.2.1 小拉伸测试
        2.2.2 小冲杆测试
        2.2.3 纳米压痕测试
    2.3 有限元模拟计算
        2.3.1 材料的本构模型
        2.3.2 有限元建模与计算
    2.4 反向有限元的收敛算法
        2.4.1 逐点修正算法
        2.4.2 Nelder-Mead算法
        2.4.3 遗传算法
第三章 超小样品的几何优化设计与测量方法改进
    3.1 引言
    3.2 超小样品尺度下的测试结果离散性评估
        3.2.1 样品设计与实验方案
        3.2.2 测试结果的重复性评估
    3.3 小拉伸测试结果离散性的原因分析
        3.3.1 小拉伸样品的厚度非均匀性
        3.3.2 厚度非均匀样品的有限元建模
        3.3.3 非均匀样品的模拟结果分析
    3.4 小拉伸样品的几何优化设计
        3.4.1 样品优化设计与研究方案
        3.4.2 基于有限元模拟的优化选择
        3.4.3 优化样品结果的重复性检验
        3.4.4 优化样品结果的准确性评估
        3.4.5 优化样品结果的反向有限元修正
    3.5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局部应变测量
        3.5.1 局部应力应变关系的获取方法
        3.5.2 基于实验结果的可行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间接法的数据关联与数据修正方案
    4.1 引言
    4.2 反向有限元搜索算法的改进与实现
        4.2.1 改进型混合搜索算法
        4.2.2 本构模型与残差定义
        4.2.3 自动化任务控制
    4.3 基于模拟和实验结果的收敛性和可靠性检验
        4.3.1 基于给定参数模拟结果的收敛性检验
        4.3.2 两种测试方法在参数空间中的残差分析
        4.3.3 基于给定曲线模拟结果的收敛性检验
        4.3.4 基于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检验
    4.4 纳米压痕测试的强化效应与数据修正
        4.4.1 球形压头的压入尺寸效应修正
        4.4.2 压入尺寸效应修正的准确性检验
        4.4.3 基于率敏感模型的应变速率修正
        4.4.4 应变速率修正的准确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离子辐照领域的可行性案例分析
    5.1 引言
    5.2 离子辐照实验与辐照缺陷表征
        5.2.1 离子辐照实验
        5.2.2 辐照缺陷表征
    5.3 小样品力学测试结果及其等效性评估
        5.3.1 辐照均匀性检验与测试结果分析
        5.3.2 真应力应变曲线的获取与等效性评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10)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建模与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动态负荷典型特性的研究现状
        1.3.2 电力系统负荷建模的研究现状
        1.3.3 电能表误差测试的研究现状
        1.3.4 压缩感知理论的研究现状
        1.3.5 电参量测量算法的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不足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体系结构
第二章 大功率动态负荷信号典型本质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动态负荷概述
    2.3 电气化铁路负荷信号的典型本质特性分析
        2.3.1 宏观时间尺度电气化铁路负荷典型本质特性分析
        2.3.2 微观时间尺度电气化铁路负荷典型本质特性分析
    2.4 电弧炉负荷信号的典型本质特性分析
        2.4.1 宏观时间尺度电弧炉负荷典型本质特性分析
        2.4.2 微观时间尺度电弧炉负荷典型本质特性分析
    2.5 大功率动态负荷信号典型本质特性的总结
    2.6 小结
第三章 畸变波形m序列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建模
    3.1 引言
    3.2 现有的电能表误差测试信号模型
        3.2.1 常用的测试信号
        3.2.2 稳态测试信号模型
        3.2.2.1 正弦稳态测试信号模型
        3.2.2.2 非正弦稳态测试信号模型
        3.2.3 动态测试信号模型
        3.2.3.1 正弦包络调幅动态测试信号模型
        3.2.3.2 梯形包络调幅动态测试信号模型
        3.2.3.3 调频动态测试信号模型
        3.2.3.4 调相动态测试信号模型
        3.2.3.5 00K动态测试信号模型
    3.3 动态负荷信号空间分解与动态测试信号空间构建
    3.4 畸变波形m序列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模型
        3.4.1 m序列伪随机函数
        3.4.2 畸变波形稳态周期函数
        3.4.3 畸变波形m序列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结构化参数模型
    3.5 信号的产生验证与特性分析
        3.5.1 动态测试信号的产生验证
        3.5.2 动态测试信号的特性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畸变波形正交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建模
    4.1 引言
    4.2 压缩感知理论概述
    4.3 正交伪随机测量矩阵的构建
        4.3.1 正交伪随机测量矩阵的组成
        4.3.2 正交伪随机测量矩阵的结构化构建
    4.4 畸变波形正交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模型
        4.4.1 正交伪随机序列函数
        4.4.2 畸变波形稳态周期函数
        4.4.3 畸变波形正交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结构化参数模型
    4.5 信号的产生验证与特性分析
        4.5.1 动态测试信号的产生方法
        4.5.2 动态测试信号的特性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动态电能量值的非交叠移动压缩检测算法
    5.1 引言
    5.2 电能表的功率电能测量原理
    5.3 动态电能量值的NOLM-CM算法
        5.3.1 有功功率压缩检测模型
        5.3.1.1 离散畸变波形m序列伪随机动态瞬时功率测试信号的稀疏性分析
        5.3.1.2 最小误差测量矩阵的构建
        5.3.2 动态电能量值测量的NOLM-CM算法
    5.4 NOLM-CM算法的仿真与实验验证
        5.4.1 常用的窗函数电能量值测量算法
        5.4.2 NOLM-CM算法的仿真验证
        5.4.2.1 不同动态瞬时功率测试信号条件下的仿真验证
        5.4.2.2 NOLM-CM算法与窗函数算法的对比分析
        5.4.3 NOLM-CM算法的实验验证
    5.5 小结
第六章 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的似然函数间接测试方法
    6.1 引言
    6.2 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的似然函数间接测试算法
        6.2.1 畸变波形伪随机动态功率测试信号的游程似然函数
        6.2.2 动态误差的似然函数间接测试算法
    6.3 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的似然函数间接测试系统
    6.4 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实验
        6.4.1 畸变波形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产生的实验验证
        6.4.2 智能电能表的动态误差测试实验结果
        6.4.2.1 不同模式的动态测试信号条件下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结果
        6.4.2.2 不同功率因数的动态测试信号条件下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结果
        6.4.2.3 不同被测电能表的动态误差测试结果
        6.4.3 电能表动态误差似然函数间接测试系统的不确定度评估
        6.4.3.1 P_k~m(t)条件下的不确定度评估
        6.4.3.2 p_k~(OPRM)(t)条件下的不确定度评估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博期间完成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附件

四、测量理论与测试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量子弱测量原理的光纤水听器研究[D]. 罗政纯. 吉林大学, 2021(01)
  • [2]积极领导的结构测量、形成机制与作用效果研究[D]. 徐泽磊. 吉林大学, 2021(01)
  • [3]弹载记录仪动态测试系统动态性能评估及测试信号信噪比提升方法研究[D]. 张德彪. 中北大学, 2021(01)
  • [4]基于PISA的初中生数学素养测试的遗传算法组卷及其实践研究[D]. 张薇.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5]大功率LED多特性参数综合测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侯瑞.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6]建筑周边下垫面反射率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机制研究[D]. 杨燕.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7]生物质材料微波介电性能变温测试技术研究[D]. 余承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超小样品力学测试方法研究 ——样品优化设计、数据转换方案与可行性分析[D]. 刘海亭.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建模与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方法[D]. 王婧. 北京化工大学, 2020

标签:;  ;  ;  ;  ;  

测量理论和测试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