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体育中心规划设计方案

新疆体育中心规划设计方案

一、新疆体育中心规划设计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王帅[1](2021)在《城市触媒理论下呼和浩特市新机场片区城市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机场的启动建设,呼和浩特市进入了新航空时代。新机场作为国内干线机场与区域性枢纽机场,极大地带动城市甚至区域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机场片区则是承接并发挥新机场产生作用的空间载体,它的发展需要进行深入地规划与设计。同时近年来我国对城市设计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强调城市的地域性特色风貌,人们对精细化空间品质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城市设计成为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工具。城市触媒理论作为一种城市设计机制,强调持续适度地带动后续发展、凸显地域性等特征与新机场片区的发展和城市设计高度契合,因此本文基于城市触媒理论对呼和浩特市新机场片区进行城市设计研究,探索片区城市设计的触媒效应,使其能够充分带动城市的发展。本文系统归纳总结了机场片区发展规律、城市触媒理论以及相关的辅助理论,再通过梳理新机场片区的相关规划与实地现场调研,论证应用城市触媒理论指导新机场片区城市设计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总结出新机场片区的触媒特性,分析其具有的触媒作用,探索了新机场片区发挥触媒效应的作用机制。进而提出新机场片区触媒化的城市设计应遵循地域性、连续性与整体性原则,营造片区的场所感,提取功能、交通、建筑、景观与文化作为触媒要素,并针对各要素提出具体的触媒策略,实现触媒效应的连续性,搭建触媒效应后续引导体系,指导城市设计方案的生成。最后基于所提策略,从圈层化的功能布局、便捷的交通组织、地域性的建筑设计和舒朗大气的空间形象、不同维度的景观营造、文化延续的空间表达五个方面提出新机场片区的城市设计方案,力图将新机场片区建设成为一个现代性与地域特色兼具的草原机场片区,充分发挥触媒效应,持续地带动城市的后续发展。总之,本文以呼和浩特市新机场片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触媒理论进行城市设计研究,从功能、交通、建筑、景观与文化五个方面探索新机场片区城市设计的触媒策略,最终提出新机场片区城市设计方案。

裴年登[2](2021)在《新疆三联房地产公司项目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静雅[3](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提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刘科[4](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马波[5](2020)在《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文中指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性实践”,是人与人灵魂的相遇。优质的教学取决于教师在情感支持、课堂组织和教学支持等方面与儿童的互动。大量的研究表明,高质量师幼互动对儿童诸方面发展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对家庭贫困、适应困难等处境不利儿童的发展作用更突出。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在促进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相关政策的落地,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乡村学前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在“有学可上”的基础上如何“上好学”既是未来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人民的期盼,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四川省“一村一幼”项目首先在该区域试点和推行。这些地区的师幼互动质量如何,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提升该区域的师幼互动质量等问题亟待探索。研究者在农村视角的指导下,采用混合研究的方法,运用课堂互动评估系统(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CLASS)对社会经济、交通、教育平均处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等水平的L县25个“一村一幼”幼教点的42个班级的67名辅导员的师幼互动质量进行了上述问题的研究。首先,研究者采用CLASS评估系统对67名辅导员的一日活动进行了观察和评估。发现:L县村幼教点的师幼互动质量整体质量不高,不平衡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特点。从不平衡性来说,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情感支持得分最高、班级组织次之,教学支持得分最低;不同活动形式中的师幼互动质量得分存在不平衡性,游戏活动和户外集体活动在情感支持和班级组织领域的得分最高;集体教学活动在教学支持领域的得分略高;生活活动的师幼互动质量最低。从差异性来说,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发现,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存在低质量型、中低质量型、中等质量型和中高质量型四个剖面,以中低质量型为主,但仍存在一定比例有质量的师幼互动。不同结构质量的村幼教点其师幼互动质量差异显着。总体而言,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优势与挑战并存,如何发掘其师幼互动质量的优势,带动其弱势发展成为研究的重要议题。其次,研究者采用田野考察和文本分析等方式在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了影响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在外系统层面,一村一幼”政策对“一村一幼”过渡性、临时性的导向使得村幼教点在师资、教师身份待遇、教师培养、幼教点硬件设施设备、幼教点质量监督与管理等各个方面难以得到最基本的保障,对师幼互动质量产生重要而间接的作用。在大系统层面,研究者探讨了辅导员身份、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以及专业发展等职业困境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在中间系统层面,研究者考察了幼教点结构质量和班级结构质量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如研究发现村幼教点的屋舍拥挤与师幼互动质量有关,生活设施设备对班级组织质量、辅导员对儿童的关注程度等有显着性影响。班级是否有一定活动材料对师幼互动质量有显着性的影响,班级规模也有一定的影响,当班级规模过大时,师幼互动质量更低。在小系统层面研究者考察了辅导员的专业特质和个人特质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从专业特质来说,对于绝大多数非学前教育的辅导员而言,“学艺旁观”的“见习”对她们的教育观念、行为,师幼互动行为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尽管辅导员学历和专业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不显着,但并不意味着学历和专业不重要,学前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其情感支持和班级组织质量更高;辅导员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不足及师幼互动培训的缺失使得她们缺乏有效互动的策略,也直接影响着师幼互动质量。辅导员的工作经历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显着,本专业毕业后有其他学前(早期)教育机构工作经历的辅导员和小学转岗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更高;辅导员对教育的认识和儿童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她们的教育行为、与儿童互动的行为以及一日生活的组织与实施,对师幼互动质量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辅导员的人格特质影响着辅导员的行为方式和处事方式,外倾型的辅导员面对困境更加积极乐观,对儿童也更加热情,尽责型的辅导员在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在与儿童的互动中总能够尽职尽责。第三,研究者在充分分析辅导员师幼互动质量特点和辅导员特点的基础上制定了《村幼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方案》,并展开了一学期的准教育实验。通过两次前测和一次后测以及辅导员问卷发现,本次学习活动对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提升有显着作用,其中班级组织领域提升最多、情感支持次之,教学支持提升最少。这说明村幼教点的师幼互动质量提升存在难易程度的差异,教学支持最难提升。不同活动类型中的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也不同:集体教学活动的师幼互动质量得分提升最多,游戏活动、生活活动次之,户外集体活动最少。不同专业背景、出勤次数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提升无显着性差异,但学历越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出勤次数更多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提升更多。此外,辅导员在自我评价中认为除了师幼互动能力的提升外,还在教育理念、持续学习、专业信心方面有所收获,对本次学习满意度较高。最后,研究者对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进行了总的讨论,尽管民族地区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不高,但在其区域内部,发现其师幼互动质量的多元实践样态,并借助其优势以本区域力量为主,支持村幼自助、自主发展。同时也应看到,师幼互动质量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师幼互动学习项目,而是需要整个生态系统中各方的合力,才能更好的实现其质量发展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朱厢炜[6](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指出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帅[8](2020)在《会展建筑外部形态的地域性表达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外各行业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许多城市已经认识到会展业成为了一个地区发展的发动机,因此建设大量会展建筑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需求。会展建筑是伴随着近代工业和商品经济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建筑设计及建设水平的提升,人们逐渐对会展建筑的外部形态提出新的需求。如今的会展建筑不再像早期工业厂房的形式,而是更注重其外部形态的艺术性,因此,近些年我国许多城市开始探索并创作适合当地的会展建筑外部形态。会展建筑由于其功能和结构的特殊性,必然会形成独特的外部形态。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历史文化、气候环境、经济发展不尽相同,以及每个城市和建设用地又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些地域性因素对会展建筑外部形态的表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从地域性的角度出发思考会展建筑外部形态设计。但是,目前我国对于会展建筑的相关研究主要在于功能的多元性、结构技术的经济性、以及空间的灵活性等方面,而对于建筑形态的地域性研究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成果。因此,研究旨在大量分析国内外会展建筑实际项目的基础上,发现具有地域特色的会展建筑外部形态设计特点及变化规律,总结出会展建筑外部形态地域性的设计方法。首先通过大量文献分析、案例对比及实际项目分析,对国内外会展建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然后,从建筑形态和会展建筑功能的角度分析我国会展建筑外部形态的特点,并从城市与场地、文化性与时代性、自然环境、城镇文化、及材料技术几个角度分析了会展建筑外部形态的影响因素。最后,从城市与场地、自然环境、地域文化、材料与构造、以及多业态融合几个方面提出会展建筑外部形态地域性设计策略,并以山东临朐会展中心实际项目为例,从地域性的角度论述了该建筑外部形态设计的过程。本文从地域性的角度出发,在大量分析国内外实际案例的基础上,探索会展建筑外部形态的地域性设计策略,以期为未来此类建筑的工程实践提供借鉴。

李岚[9](2020)在《寒地综合体育馆能耗敏感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地球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许多问题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在建筑能耗领域占比巨大。体育建筑作为大型公共建筑的重要一支,整体造型多变,空间尺度巨大,无疑也处于这样一种高能耗的水平。面对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建筑建造的日益火热,体育建筑的节能设计具有很高研究价值。针对当今节能设计盲目最求高科技技术与设备,无法关注节能设计的重点,缺乏系统全面的建筑设计数据依据与理论知识的问题。本文以节能减排为目标,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基于北方地区体育建筑数据收集与相关规范,运用模拟软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能耗敏感性模拟实验。研究影响体育建筑能耗的各项设计因子的变化特点,计算各项设计因子的能耗敏感性程度与各项权重,更好的启发与指导今后体育建筑的节能设计工程实践与理论研究。其研究思路为我国其他地区、不同类型的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更有助于建筑行业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达到规范高水平、高性能的体育建筑低能耗建筑的目的。首先,分析当前能源消耗与体育建筑节能设计方面的发展前景与所存问题,确定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以寒地大中型综合体育馆为研究对象,明确了寒地综合体育馆、建筑能耗模拟、体育建筑数据库与建筑能耗敏感性分析相关概念,并提出整体研究流程。其次,基于研究背景对体育建筑进行深度调研与数据库构建,为之后的敏感性分析实验提供实际数据支持。通过对寒地10个省及直辖市的体育建筑数据的初步信息收集,确定数据收集原则与调研方法。进行实地调研,总结部分实地调研场馆的基本工况,补充、完善数据库信息与收集内容。根据已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分类归纳,借助Access软件构建寒地体育建筑数据库。第三,构建大中型综合体育馆典型参照模型并确定能敏感性分析模拟流程。基于体育建筑数据库提取的各项信息,综合相关规范、文献,从气候朝向、空间形体设计、界面构造设计、HVAC系统、室内热工与运行频率方面构建大中型综合体育馆能耗敏感性分析实验的典型参照模型。尽可能保证典型参照模型准确、合理,明确每项参数的数据来源于设定依据。同时确定能耗敏感性分析流程与模拟软件运行原理,确保模拟实验顺利与结果准确。第四,对综合体育馆的单项设计因子能耗敏感性模拟分析。通过对敏感性分析方法的具体分析,确定基于局部敏感性分析方法的具体原理。分别对中型、大型综合体育馆,从空间尺度、建筑形体、围护界面、设备运行四个方面进行单项设计因子能耗敏感性分析。解析各个设计因子与建筑能耗关联度及变化规律,确定中型、大型综合体育馆节能设计中的重点设计因子。最后,对综合体育馆的多项设计因子进行能耗敏感性模拟分析。基于中型、大型综合体育馆单项敏感性分析模拟结果得出的节能贡献率与敏感性系数相关指标,选取空间尺度、窗墙比与围护结构K值三种数据类型。以中型综合体育馆为例,运用析因设计法对部分设计因子进行多设计因子能耗敏感性实验。借助SPSS软件对模拟结果进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与多因素线性回归统计,分析其中的整体影响规律与因子间交互作用,探讨多设计因子同时变化与建筑能耗关联度与变化规律。

朱文瀚[10](2020)在《我国自然村落公共空间整治模式研究 ——以新疆吐鲁番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乡村面临着整体收缩和职能转型这两个重要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自然村落一方面要应对人口流失加快的态势,另一方面还要进行现代化的建设。无论是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是适应乡村的现代化转型,公共空间的整治和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议题。公共空间是一个村落的核心,是承载村民日常活动和村落仪典的场所,是凝聚村落的重要纽带。本文以新疆吐鲁番地区为例,通过对数十个村落的走访、调研、研究,以十一个村庄的详细调研报告为一手资料,结合吐鲁番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历史人文背景;分析了自然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和现状;探讨了自然村落公共空间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衰败的主要原因;并依据国家现有的文件以及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提出了适应于吐鲁番地区的整治导则,最后以吐鲁番的两个村庄为例,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村落的具体整治方法。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和基本的概念界定,用以总结前人成果并为后文铺垫。其中第一章的内容是绪论和研究梳理;第二章的内容主要介绍自然村落公共空间的基本概念,并介绍公共空间的评价标准。第二部分是针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和分析,并总结出自然村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第三章是基于吐鲁番地区自然人文条件的调查分析,对选取的十一个自然村落撰写了详尽的调研报告,并分析了吐鲁番自然村落的特征;第四章是自然村落公共空间目前面临问题的分析,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第三部分是提出自然村落公共空间的整治导则,并以具体的村庄为例介绍整治方案。其中第五章针对吐鲁番当地的情况,结合国家文件和国内外先进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整治导则;第六章以吐鲁番市鄯善县迪坎儿乡采力克阿吉坎儿井村为例,探讨了典型坎儿井村落的公共空间整治方法;第七章以吐鲁番市托克逊县夏乡大地村为例,探讨了收缩型村落的整治方法;第八章为结论和展望。

二、新疆体育中心规划设计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体育中心规划设计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触媒理论下呼和浩特市新机场片区城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机场与和林格尔新区的建设
        1.1.2 城市设计的受重视程度日益增加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1 触媒理论研究综述
        1.5.2 城市设计研究综述
        1.5.3 机场片区研究综述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研究
    2.1 机场片区概述
        2.1.1 机场片区相关概念
        2.1.2 机场片区空间层次划分
        2.1.3 机场片区的功能类型
        2.1.4 机场片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2.2 触媒理论
        2.2.1 “城市触媒”缘起
        2.2.2 城市触媒的运作原理
        2.2.3 城市触媒的必备特征
        2.2.4 城市触媒元素的类型
    2.3 相关理论与理念
        2.3.1 地域性理论
        2.3.2 场所理论
        2.3.3 中央活力区理念
        2.3.4 TOD理论
    2.4 城市设计触媒案例分析
        2.4.1 深圳市宝安新中心区城市设计
        2.4.2 东营市黄河水城城市设计
        2.4.3 案例总结与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机场片区触媒分析
    3.1 新机场片区基地概况
    3.2 新机场片区城市设计发挥触媒效应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3.2.1 城市触媒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3.2.2 可行性
        3.2.3 必要性
    3.3 片区概述
        3.3.1 发展机遇与上位规划
        3.3.2 片区区位与交通条件
        3.3.3 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
        3.3.4 文化艺术与景观资源
        3.3.5 历史沿革与空间环境
        3.3.6 片区现状总结
    3.4 新机场片区触媒特性分析
    3.5 新机场片区的触媒作用分析
        3.5.1 新机场片区对城市社会经济的触媒作用
        3.5.2 新机场片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触媒作用
    3.6 新机场片区城市设计发挥触媒效应机制
        3.6.1 城市触媒效应机制
        3.6.2 新机场片区触媒效应作用过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机场片区城市设计触媒策略
    4.1 触媒原则
        4.1.1 地域性原则
        4.1.2 连续性原则
        4.1.3 整体性原则
    4.2 提取触媒要素
    4.3 触媒载体构建
        4.3.1 功能触媒策略
        4.3.2 交通触媒策略
        4.3.3 建筑触媒策略
        4.3.4 景观触媒策略
        4.3.5 文化触媒策略
    4.4 触媒反应后续引导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机场片区触媒化城市设计
    5.1 新机场片区整体结构
        5.1.1 发展定位
        5.1.2 片区整体结构
    5.2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5.2.1 圈层化的功能布局
        5.2.2 高效便捷的道路布局
        5.2.3 舒朗大气的空间形象与地域性的建筑设计
        5.2.4 不同维度的景观营造
        5.2.5 文化延续的空间表达
        5.2.6 搭建后续引导体系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录
附录B 表录
个人简历
附件

(3)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2.1.1 当代
        2.1.2 建筑学
        2.1.3 建筑理论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3.1.1 基本范围
        3.1.2 建筑理论框架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4.2.1 建筑创作论
        4.2.2 居住建筑
        4.2.3 生态建筑学
        4.2.4 建筑评价理论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4.3.1 建筑方针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4.4 本章小结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4)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1.2 研究背景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1 低碳建筑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1.4 研究现状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1.4.4 现状总结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2.1.1 地域性特征
        2.1.2 外部性特征
        2.1.3 经济性特征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5.1.1 太阳能系统
        5.1.2 清洁风能
        5.1.3 热泵技术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5.2 结构选材优化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6.1 项目概况
    6.2 项目实施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6.3 项目优化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对现状的启示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附录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5)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快速发展的“一村一幼”幼教点,其学前教育质量亟待保障
        二、师幼互动质量是“一村一幼”幼教点质量发展的关键
        三、“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尚待探索
        四、研究者的研究困惑与旨趣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一村一幼”幼教点的概念界定
        二、师幼互动的概念梳理
        三、师幼互动质量的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及其质量的已有研究
        一、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政策与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
        二、民族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三、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及其质量的已有研究
        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课程建构与质量探讨的相关研究
        五、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二节 农村学前教育及其质量研究
        一、农村学前教育政策及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二、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发展现状
        三、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及其培养的相关研究
        四、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我国师幼互动质量研究回溯
        一、从师幼互动研究看师幼互动质量
        二、在幼儿园质量研究中看师幼互动质量
        三、专门化的师幼互动质量研究
        四、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四节 课堂互动评估系统及师幼互动质量研究综述
        一、课堂互动评估系统(CLASS)
        二、运用CLASS进行师幼互动质量现状探讨的已有研究
        三、已有研究对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探索
        四、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相关研究综述
        五、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视角转换与研究方法论
        第一节 基于农村视角的师幼互动质量研究
        一、城市视角下被异化为“问题学前教育”的农村学前教育
        二、本研究的基本主张与研究立场:研究农村学前教育应立足农村视角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论
        一、研究问题与思路
        二、研究方法论
        三、混合研究范式在本研究的运用
        四、研究伦理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一: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现状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程序
        研究设计二:影响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考察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过程及伦理
        研究设计三:探寻提升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三、研究过程及伦理
第二部分
    第五章 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现状研究
        第一节 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基本现状研究
        一、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整体现状考察
        二、“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整体水平
        三、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与其他区域师幼互动质量的比较
        四、总结
        第二节 L县村幼教点一日活动中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研究
        一、四种活动类型中的师幼互动质量比较
        二、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特点分析
        三、总结
        第三节 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潜在剖面考察
        一、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类别检验
        二、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类型分布
        三、不同师幼互动质量类型的特点分析
        四、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在不同师幼互动质量类型的分布
        五、总结
        第四节 L县不同结构质量的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差异考察
        一、硬件设施较好、有一定活动材料的班级其师幼互动质量更高
        二、师幼民族构成单一、幼儿混龄跨度小于 3 岁、规模适宜的班级其与师幼互动质量更高
        三、教育工作经历越丰富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更高
        四、总结
        五、本章总结
    第六章 L县“一村一幼”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优势与挑战
        第一节 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质量面临的挑战
        一、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整体质量不高,教学支持尤低
        二、一日活动中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面临不同的挑战
        三、低质量型在村幼教点的占比较高,如何改善这部分质量难度较大
        四、村幼教点结构质量对师幼互动质量有制约作用
        五、辅导员专业素养与多元文化素养不足制约师幼互动质量
        第二节 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具备的优势
        一、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得分存在不平衡性
        二、村幼辅导员之间在CLASS的得分存在差异性
        三、本章总结
    第七章 影响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考察
        第一节 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政策管理与师幼互动质量
        一、“本地人”的师资招聘和本区域文化对师幼互动质量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二、村幼教点辅导员薪资政策制约着师幼互动质量
        三、行政管理和监督松散对师幼互动质量不利
        四、乡镇中心小学对村幼教点的业务质量与管理于师幼互动质量不利
        五、总结
        第二节 “一村一幼”辅导员职业困境与师幼互动质量
        一、身份困境:不是教师的教师与师幼互动质量
        二、工作性质困境:繁琐的工作内容与嘈杂的工作环境与师幼互动质量
        三、专业文化氛围的困境:孤岛中的辅导员与师幼互动质量
        四、总结
        第三节 幼教点结构质量与师幼互动质量
        一、幼教点硬件设施设备与师幼互动质量
        二、“一村一幼”班级活动材料与师幼互动质量
        三、“一村一幼”班级规模与师幼互动质量
        四、班级儿童年龄跨度大对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有利弊影响
        五、总结
        第四节 “一村一幼”辅导员特质与师幼互动质量
        一、“一村一幼”辅导员专业背景与师幼互动质量
        二、“一村一幼”辅导员的教育观念与师幼互动质量
        三、“一村一幼”辅导员人格特质与师幼互动质量
        四、总结
        五、本章总结
第三部分
    第八章 村幼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项目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第一节 学习内容及序列: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特点分析
        一、师幼互动学习内容的总体设计应考虑辅导员的已有知识经验
        二、班级组织是低水平师幼互动教师向中等水平发展的切入口
        三、辅导员的教学支持能力发展难度最大
        四、辅导员的教学实践急需行为管理能力的发展
        第二节 学习条件与学习方式:村幼教点教师特点分析
        一、学习条件的保障应考虑乡村教师的多重身份
        二、学习方式的选择应考虑辅导员的精神生活状态
        第三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项目的理论基础
        一、苏尔曼的教师知识观
        二、维果茨基社会历史文化理论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四、技术协助策略
        第四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项目方案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者
        三、学习内容与途径
        四、条件保障
        五、师幼互动学习方案的实施
    第九章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效果研究
        第一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效果评估
        一、辅导员师幼互动质量得分前后测总体结果比较
        二、不同活动类型师幼互动质量的前后测比较
        三、不同专业特征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变化
        四、不同出勤次数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的变化
        五、不同视频使用情况的师幼互动质量变化
        六、不同现场反馈次数的师幼互动质量变化
        七、总结
        第二节 辅导员对师幼互动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一、辅导员对掌握师幼互动学习内容的总体评价
        二、辅导员学习过程中的师幼互动转变
        三、教育理念与实践的转变
        四、辅导员学习满意度调查
        五、辅导员对本次学习项目的建议
        六、总结
        第三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效果的讨论与分析
        一、学习项目对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作用显着
        二、师幼互动学习效果还表现在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之外
        三、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提升还有较大空间
        四、师幼互动学习需要对教师有积极的鼓励和及时有效的反馈
        五、辅导员对本次学习整体满意度较高
        六、本章总结
    第十章 村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与教师学习的经验与反思
        第一节 村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经验与反思
        一、辅导员具备强烈的师幼互动学习动机
        二、学习方案充分考虑教师的需求
        三、专业人员及时有效的反馈
        第二节 支持辅导员有效学习的思考
        一、平等视角下发现、正视、理解辅导员
        二、“学不能被教,只能被辅助”
        三、辅导员的学习需要情感支持
        四、总结
第四部分
    第十一章 总的讨论与反思
        第一节 “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的讨论与分析
        一、“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总体不高
        二、“一村一幼”情感支持质量存在虚高的可能性
        三、“一村一幼”班级组织质量总体不高,但最有提升的可能
        四、“一村一幼”教学支持质量最低且提升难度大
        五、“一村一幼”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差异较大
        第二节 提升“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的建议
        一、“一村一幼”教育政策应解决辅导员的身份和待遇问题
        二、“一村一幼”教育政策应支持辅导员的持续专业成长
        三、区域行政管理应加强以师幼互动质量为主的过程性质量管理
        四、行政管理应严格控制班额
        五、加强幼教点基本设施设备和活动材料投放
        六、加强“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课程和培训体系建设
        七、教育实践中注重有质师幼互动在各活动类型中的延续和提升
        第三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6)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历程层面
        1.3.2 地域建筑层面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建筑历程层面
        1.4.2 地域建筑层面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6 主要概念界定
        1.6.1 界定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1.7.2 阅读建议
2 建设背景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3.1 我们为何建造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3.1.3 讨论:兴建设想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3 讨论:后续进展
    4.3 本章小结
5 建筑创作回响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1.3 讨论:媒体关注
    5.2 大众的声音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5.4 获奖情况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建筑评析
    6.1 建筑策划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6.2 建筑后评估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6.3 建筑设计竞赛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6.4 建筑设计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6.4.3 建筑设计师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6.5 建筑伦理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8)会展建筑外部形态的地域性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小结
2 会展建筑外部形态的基础研究
    2.1 国外会展建筑外部形态的发展历程
        2.1.1 早期会展建筑的外部形态
        2.1.2 近现代会展建筑的外部形态
    2.2 我国会展建筑外部形态的发展历程
        2.2.1 会展建筑外部形态的演变历程
        2.2.2 会展建筑发展现状
    2.3 相关概念界定
        2.3.1 会展建筑
        2.3.2 外部形态
        2.3.3 地域性
    2.4 小结
3 国内会展建筑外部形态地域性表达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功能特征下外部形态地域性设计现状分析
    3.2 形态构成下外部形态地域性设计现状分析
    3.3 会展建筑外部形态地域性设计存在的不足
        3.3.1 对选址与场地考虑不足
        3.3.2 缺乏对自然环境及气候的呼应
        3.3.3 对地域文化和人文关怀的体现不足
        3.3.4 缺乏对传统材料和技术的创新
    3.4 小节
4 会展建筑外部形态地域性表达的影响因素
    4.1 城市与场地的影响
    4.2 时代性与创作的影响
    4.3 自然环境的影响
    4.4 地域文化的影响
    4.5 材料与技术的影响
    4.6 小结
5 会展建筑外部形态地域性设计策略
    5.1 会展建筑外部形态对城市及场地的回应
        5.1.1 选址与场地
        5.1.2 建筑外部形态与场地结合
        5.1.3 外部形态与城市天际线呼应
        5.1.4 改扩建外部形态的地域特色
        5.1.5 边界的“模糊”处理
    5.2 会展建筑外部形态对自然环境的呼应
        5.2.1 山脉景观的回应
        5.2.2 对江河湖海景观的回应
        5.2.3 对植物和森林景观的回应
        5.2.4 与人工景观和传统庭院的结合
        5.2.5 对地域气候的回应
    5.3 会展建筑外部形态对地域文化的体现
        5.3.1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5.3.2 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5.4 建筑材料与构造的地域性表达
    5.5 多功能融合的会展建筑外部形态地域性表达
        5.5.1 融入酒店和办公的会展建筑外部形态
        5.5.2 融入商业和餐饮的会展建筑外部形态
        5.5.3 融入体育功能的会展建筑外部形态
    5.6 小结
6 山东临朐会展建筑外部形态地域性设计研究
    6.1 临朐会展中心项目概况
        6.1.1 项目区位分析
        6.1.2 城市产业及场地周边分析
        6.1.3 会展中心设计要求
    6.2 临朐会展中心概念设计方案解读
        6.2.1 临朐会展中心总体布局
        6.2.2 会展建筑功能组织
        6.2.3 会展建筑形体设计
    6.3 临朐会展中心外部形态地域性概念设计
        6.3.1 建筑外部形态对城市及场地的回应
        6.3.2 建筑外部形态对地域自然与文化的回应
        6.3.3 建筑外部形态对构造与材料的地域表达
        6.3.4 建筑外部空间的地域性设计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不足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图
致谢

(9)寒地综合体育馆能耗敏感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与体育建筑能耗问题
        1.1.2 体育建筑绿色节能发展
        1.1.3 基于计算机模拟的敏感性分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能耗模拟工具与方法应用
        1.2.2 基于模拟计算的体育建筑研究
        1.2.3 建筑能耗敏感性分析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概念限定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综合体育馆深度调研与数据库的构建
    2.1 调研内容与数据库构建意义
        2.1.1 数据库构建意义与范围
        2.1.2 体育建筑数据库构建工具与建构流程
        2.1.3 综合体育馆调研内容与方法
    2.2 综合体育馆实例深度调研
        2.2.1 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2.2.2 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奥运会比赛馆)
        2.2.3 沈阳奥体中心综合体育馆
        2.2.4 综合体育馆调研问题汇总
    2.3 体育建筑数据库构建
        2.3.1 数据样本选取原则与分类方法
        2.3.2 体育建筑信息列表模块
        2.3.3 可视化场馆信息浏览界面模块
        2.3.4 关键数据统计分析模块
    2.4 本章小结
3 综合体育馆典型模型建构与模拟流程
    3.1 体育建筑数据库信息提取
        3.1.1 建设信息数据提取
        3.1.2 规划布局信息提取
        3.1.3 形体空间信息提取
        3.1.4 围护体系信息提取
    3.2 典型参照模型建立
        3.2.1 气候朝向参数设定
        3.2.2 空间形体参数设定
        3.2.3 界面构造参数设定
        3.2.4 HVAC系统参数设定
        3.2.5 室内热工参数设定
    3.3 能耗敏感性模拟实验方法与模拟流程
        3.3.1 模拟软件选取与原理
        3.3.2 实验模拟参数选定
        3.3.3 实验基本流程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寒地综合体育馆单设计因子能耗敏感性
    4.1 空间尺度设计因子能耗敏感性分析
        4.1.1 建筑朝向因子
        4.1.2 平面尺度因子
        4.1.3 建筑高度因子
        4.1.4 看台起始高度因子
        4.1.5 看台起坡角度因子
    4.2 建筑形体设计因子能耗敏感性分析
        4.2.1 平面比例因子
        4.2.2 包络空间进深因子
        4.2.3 屋顶形态因子
    4.3 围护界面设计因子能耗敏感性分析
        4.3.1 窗墙比因子
        4.3.2 外墙构造因子
        4.3.3 屋面构造因子
    4.4 设备运行设计因子能耗敏感性分析
        4.4.1 供暖与制冷设定温度因子
        4.4.2 运行时间因子
        4.4.3 运行频率因子
    4.5 本章小结
5 寒地综合体育馆设计因子能耗敏感性综合分析
    5.1 中型综合体育馆单设计因子敏感性程度比较
        5.1.1 能耗敏感性设计因子列表
        5.1.2 设计因子节能贡献率对比
        5.1.3 对比结果分析
    5.2 大型综合体育馆单设计因子敏感性程度比较
        5.2.1 能耗敏感性设计因子列表
        5.2.2 设计因子节能贡献率对比
        5.2.3 对比结果分析
    5.3 多设计因子能耗敏感性模拟分析—以中型综合体育馆为例
        5.3.1 多设计因子能耗敏感性模拟流程
        5.3.2 多设计因子能耗敏感性模拟方案设计
        5.3.3 多设计因子能耗敏感性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我国自然村落公共空间整治模式研究 ——以新疆吐鲁番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产业的转型
        1.1.2 农村公共空间
    1.2 研究意义
        1.2.1 助力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
        1.2.2 协调“两居工程”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1.2.3 改善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1.3.1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1.3.2 公共空间
        1.3.3 地域限定
        1.3.4 自然村落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外研究概况
        1.4.2 国内研究概况
        1.4.3 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自然村落中的公共空间
    2.1 自然村落公共空间的基本概念
        2.2.1 自然村落公共空间的类型
        2.2.2 自然村落公共空间的功能
        2.2.3 自然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态
        2.2.4 自然村落的核心公共空间
        2.2.5 自然村落公共空间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2.2 公共空间的评价理论
        2.2.1 公共空间质量的评价体系研究
        2.2.2 公共空间的评价指标
第3章 吐鲁番自然村落公共空间的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分析方法
        3.1.1 典型村落的选取
        3.1.2 调查方法和资料收集
    3.2 吐鲁番自然村落概况
        3.2.1 吐鲁番地区绿洲概况
        3.2.2 坎儿井村落的发展
        3.2.3 吐鲁番市现存自然村落的分布状况
    3.3 调研实例
        3.3.1 吐尔坎儿孜村公共空间调研报告
        3.3.2 再依丁坎儿孜村公共空间调研报告
        3.3.3 库云坎儿孜村公共空间调研报告
        3.3.4 麻扎村公共空间调研报告
        3.3.5 采力克阿吉坎儿孜村公共空间调研报告
        3.3.6 其那儿巴格村公共空间调研报告
        3.3.7 阿买里村公共空间调研报告
        3.3.8 大地村公共空间调研报告
        3.3.9 克兰德尔坎儿孜村公共空间调研报告
        3.3.10 阿木尔包同买里公共空间调研报告
    3.4 吐鲁番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
        3.4.1 吐鲁番村落公共空间的类型
        3.4.2 吐鲁番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态结构
        3.4.3 吐鲁番村落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
第4章 自然村落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4.1 公共空间的整体衰退
        4.1.1 村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萎缩
        4.1.2 传统交往空间的萎缩
        4.1.3 道路的公共活动功能的退化
        4.1.4 空间界面风貌的衰退
        4.1.5 公共空间内的生态环境退化
    4.2 公共空间衰退引发的社会问题
        4.2.1 产业升级难以开展
        4.2.2 村落的整体活力下降
        4.2.3 村庄传统肌理的割裂
        4.2.4 村庄整体风貌的衰退
        4.2.5 人居环境进一步恶化
第5章 吐鲁番自然村落公共空间的整治导则
    5.1 整治导则的确立依据
        5.1.1 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
        5.1.2 国内外既有农村整治案例的经验
        5.1.3 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标准和规范
    5.2 整治导则的各项指标确定
        5.2.1 公共建筑和服务设施
        5.2.2 道路空间
        5.2.3 活动场地
        5.2.4 滨水空间和绿地空间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吐鲁番典型自然村落公共空间整治实例——以采力克阿吉坎儿孜村为例
    6.1 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
        6.1.1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分析
        6.1.2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设计方案
    6.2 道路体系的重构与设计
        6.2.1 道路体系的重构
        6.2.2 道路设计方案
    6.3 公共空间节点的设置
    6.4 广场和滨水空间设计
        6.4.1 广场空间设计:以综合活动场地为例
        6.4.2 坎儿井滨水空间设计
    6.5 村落整体建筑风貌的整治
第7章 收缩型村落公共空间整治实例——以大地村为例
    7.1 整治策略
        7.1.1 收缩型村落的定义
        7.1.2 公共空间需求分析
    7.2 方案细节
        7.2.1 植入综合服务设施
        7.2.2 中心广场的设计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工作成果

四、新疆体育中心规划设计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触媒理论下呼和浩特市新机场片区城市设计研究[D]. 王帅.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2)
  • [2]新疆三联房地产公司项目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研究[D]. 裴年登. 石河子大学, 2021
  • [3]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 [5]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D]. 马波. 四川师范大学, 2020
  • [6]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会展建筑外部形态的地域性表达研究[D]. 刘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寒地综合体育馆能耗敏感性分析研究[D]. 李岚.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10]我国自然村落公共空间整治模式研究 ——以新疆吐鲁番地区为例[D]. 朱文瀚. 新疆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新疆体育中心规划设计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