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中风偏瘫28例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28例

一、针灸通法治疗中风偏瘫28例(论文文献综述)

官霈钰,徐友华[1](2022)在《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中风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且常常留有后遗症,偏瘫是中风后遗症中较为普遍的一种。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因其疗效突出、安全性高而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并被世界卫生组织评选为43个优势病种之一。本研究整理总结了近年来关于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研究进展和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宋扬扬[2](2021)在《针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及临床效应观察》文中提出目的:(1)在脑梗死模型大鼠中明确针刺提高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的效应并探讨针刺调控RhoA/ROCK信号通路的机制。(2)在临床验证和观察针刺提高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的效应,以期为广大脑梗死患者赢得更多的救治机会,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这一难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一、实验研究:实验一、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的效应研究: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4.5h溶栓组、针刺+4.5h溶栓组。采用改良自体血栓栓塞法制备脑梗死大鼠模型,4.5h溶栓组、针刺+4.5h溶栓组在脑梗死模型成功后的4.5h予rt-PA静脉溶栓;针刺+4.5h溶栓组在4.5h 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立刻予醒脑开窍针法进行针刺干预,留针30min,每日1次,7次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假手术组、模型组在脑梗死模型成功后的4.5h注射生理盐水;假手术组、模型组和4.5h溶栓组只给予相同的固定。观察针刺对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血红蛋白含量、EB含量和脑含水量百分比的影响。实验二、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研究:采采用和实验一相同的模型、分组及干预方法,用Western blot检测RhoA/ROCK信号通路指标(RhoA、ROCK2、MLC)及BBB结构相关蛋白(Claudin5、ZO-1、Occludin)的表达,用 Real-time PCR 检测 RhoA、ROCK2 mRNA表达,用免疫荧光检测ZO-1、Claudin5以及MMP9蛋白的表达。二、临床观察:将脑梗死予rt-PA静脉溶栓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仅予4.5h溶栓时间窗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rt-PA静脉溶栓之后立刻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留针30min,每日针刺1次,7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间隔1天。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NIHSS评分,sICH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sICH相关指标(TC、LDL-C、MPV、PL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RP),依从性。结果:一、实验研究1.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的效应研究(1)神经行为学评分: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和针刺+4.5h溶栓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降低(P<0.05)。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P<0.01)。(2)脑梗死体积百分比: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针刺+4.5h溶栓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均减小(P<0.01)。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梗死体积百分比减小(P<0.05)。(3)BBB通透性: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EB含量升高(P<0.01),针刺+4.5h溶栓组EB含量降低(P<0.01)。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EB含量降低(P<0.01)。(4)脑含水量百分比: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和针刺+4.5h溶栓组脑含水量百分比均降低(P<0.01)。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脑含水量百分比降低(P<0.05)。(5)脑出血性转化: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血红蛋白含量升高(P<0.01),针刺+4.5h溶栓组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血红蛋白含量降低(P<0.01)。2.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研究(1)RhoA/ROCK信号通路指标: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RhoA、ROCK2蛋白及mRNA表达均升高(P<0.01);针刺+4.5h溶栓组RhoA、ROCK2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P<0.01)。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RhoA、ROCK2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MLC蛋白表达升高(P<0.05),针刺+4.5h溶栓组MLC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MLC蛋白表达降低(P<0.01)。(2)MMP9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MMP9蛋白表达升高(P<0.05),针刺+4.5h溶栓组MMP9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MMP9蛋白表达降低(P<0.01)。(3)ZO-1、Claudin5、Occludin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ZO-1、Claudin5、Occludin 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P<0.05,P<0.01),针刺+4.5h溶栓组ZO-1、Claudin5、Occludin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P<0.05,P<0.01)。与 4.5h 溶栓组相比,针刺+4.5h 溶栓组 ZO-1、Claudin5、Occludin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二、临床观察1.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88.5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sICH发生率的比较观察组sICH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2.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5.两组sICH相关指标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LDL-C水平、MPV和CRP水平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PLT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二聚体、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6.两组依从性的比较两组均完成临床观察,依从性均为100%(P>0.05)。结论:1.针刺可改善脑梗死大鼠溶栓后神经功能,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程度,减轻溶栓后BBB破坏的加重和减少HT的发生,达到提高溶栓疗效和安全性的效应。2.针刺可通过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途径、有效保护BBB,以提高脑梗死大鼠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3.针刺及时介入可提高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降低sICH的发生率,提高溶栓安全性。为临床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江澜[3](2020)在《基于大脑双侧性联接的中风偏瘫针刺调控效应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及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以大脑双侧性重塑为切入点,探究中风偏瘫患者损伤及针刺疗程介导的康复过程中大脑双侧性功能及结构的变化,阐释针刺促进脑重塑的中枢调控机制。方法:纳入梗死灶位于单侧运动通路的中风病偏瘫患者21例,并匹配健康受试者23例。予中风偏瘫患者“手足十二针”的规范化疗程干预,于单次针刺治疗后进行针感评价,于针刺疗程前后采集影像学数据并评价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及认知功能。应用镜像同伦功能连接(VMHC)、感兴趣区功能连接(ROI-FC)及脑白质图谱分析方法(ABA),计算脑功能及脑结构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中风偏瘫组与健康对照组及偏瘫针刺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指标及临床评价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结合临床量表评价影像学指标与临床运动评价的相关性。结果:1.基于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的脑功能变化与健康受试者相比,中风偏瘫患者双侧大脑同伦功能被破坏,主要在双侧小脑扁桃体、小脑下半月小叶、小脑蚓锥体、小脑山坡、海马附近区域、基底节区、丘脑、扣带回及中央旁小叶呈现减弱的镜像同伦功能连接。针刺治疗后,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改善与双侧小脑扁桃体的VMHC变化最为相关。2.基于感兴趣区的全脑功能连接分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针刺治疗前,双侧小脑扁桃体与全脑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主要在双侧前额叶皮质、左侧后顶叶皮层、双侧扣带回及左侧的中央前回。针刺治疗后,主要在双侧前额叶皮质、双侧扣带回。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针刺治疗前,双侧小脑扁桃体与全脑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存在于运动相关的单侧皮质区域及皮下核团区域、双侧楔前叶、双侧中央后回、双侧颞上回及颞中回及双侧脑岛。针刺治疗后,主要存在于双侧广泛的运动相关的皮质区域及左侧皮下核团区域、双侧扣带回、双侧前额叶皮质、双侧中央后回、双侧脑岛及顶上小叶,新出现了与处理视觉、听觉信息相关的双侧脑区。通过减少与双侧小脑扁桃体发生减弱的功能连接的脑区类别与体素数目,并增加与双侧小脑扁桃体发生增强的功能连接的脑区类别与体素数目,针刺治疗可能通过改善其他脑区与双侧小脑扁桃体的连接模式,促进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重建。3.中风偏瘫患者脑白质纤维的损伤与变化针刺治疗前及治疗后,中风偏瘫患者患侧半球(病灶侧半球)镜像对称白质脑区较健侧半球(病灶对侧半球)或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的白质脑区均为皮质脊髓束、大脑脚、内囊前肢、内囊后肢、放射冠前部、上部、下部、丘脑后放射冠、矢状束、外囊、扣带束、上行纵束、额枕上束及绒毡层(P<0.05或0.01)。中风偏瘫患者较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的居中性白质脑区主要在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P<0.05或0.01)。白质纤维的继发性损伤广泛存在于运动系统及非运动系统,患侧半球及健侧半球。针刺治疗后,中风偏瘫患者大脑患侧、健侧镜像对称脑白质纤维及居中性脑白质纤维FA值组内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部分呈现上升趋势,大多数白质纤维的FA值仍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4.中风偏瘫患者皮质脊髓束不同层面的结构变化在皮质脊髓束(CST)走行区域的不同层面,中风偏瘫患者患侧半球CST病灶层面的FA 比值(rFA)始终最低,大小关系依次是内囊后肢rFA<大脑脚rFA<放射冠上部rFA<放射冠下部rFA<放射冠前部rFA。在远离梗死灶的大脑脚层面及放射冠层面,患侧CST均出现了继发性的损伤。针刺治疗后,CST在内囊后肢、大脑脚及放射冠层面的rFA均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除放射冠上部rFA在治疗后表现为轻微上升趋势,其余层面的rFA均较治疗前呈下降趋势。结论:中风偏瘫后,患者大脑功能及结构的损伤均呈现双侧性泛化。脑功能与脑结构的变化均表现为损伤与重塑并行的特点,但脑功能重组发生迅速且对运动功能的重建起主要的代偿作用,脑结构重塑发生缓慢,整体以继发性损伤为主、少数纤维修复为辅。针刺能够调节双侧半球的同伦功能,可能以双侧小脑扁桃体为锚点,整合运动的准备、执行与控制,并调控躯体感觉、认知、视觉、听觉及情绪相关脑区与双侧小脑扁桃体之间的功能连接,促进偏瘫的运动康复。

林自进[4](2020)在《醒脑静注射液对前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生存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前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生存质量研究,为中医药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的住院病人60例。所有患者均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集,经头颅MRI或者CT检查,证实为前循环脑梗死急性期的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依据脑梗死指南诊疗用药,在入院当天给予中风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150mg qd(生产厂家:Bayer Vital Gmb H;批准文号:H20130340)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托伐他汀钙20mg qn(生产厂家: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4408)稳定斑块治疗,依达拉奉注射液30g(生产厂家:吉林省博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992)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滴bid;脑水肿者予20%甘露醇注射液125ml(生产厂家: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3784)据脑水肿情况qd~q8h脱水治疗5-7天。治疗组在常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10ml X 2支(生产厂家:大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3021639),配入5%葡糖糖注射液250ml或9%氯化钠注射液250ml,1次qd,14天/疗程)。结束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包括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I)评定量表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情况及脑血管经颅多普勒(以下简称TCD)的大脑前、中动脉的搏动指数(PI)、血管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与平均血流速率(Vm)变化情况。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经2周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治疗后评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醒脑静注射液对于神经功能缺损具有改善作用。(2)BI评分:经2周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其中治疗后评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醒脑静注射液可改善中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3)中医证候评分:经2周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降低,其中治疗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醒脑静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具有显着作用。(4)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治疗后ACA、MCA的PI、RI的速度均较同组治疗前显着降低,Vs、Vm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疗效:治疗组有效患者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0.00%,对照组有效患者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达66.67%,治疗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可加快ACA、MCA的血流速度,改善脑血流循环,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赵梦婷[5](2020)在《毫火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毫火针治疗及普通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拓展本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为SHS的Ⅰ期患者,收集满足符合标准的60例病例,分为治疗组(毫火针治疗)和对照组(普通针刺治疗)各30例。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评分(VAS)、水肿程度评分、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的分值,分析数据了解毫火针及普通针刺治疗SHS的Ⅰ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的情况。结果:1.两组组内比较VAS、水肿程度评分及SHS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VAS、S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水肿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疗效进行秩和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普通针刺对缓解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患者疼痛肿胀有疗效。2.毫火针对减轻SHS的Ⅰ期患者疼痛肿胀有积极作用。3.毫火针治疗SHS可减短患者疼痛肿胀的病程,有助于患者康复治疗,可指导临床治疗。

蔡燕,桂树虹,陈桂珠,竺嘉敏[6](2019)在《浅刺法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及对肢体功能恢复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浅刺法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及对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口服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组进行浅刺法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日常生活能力(ADL)、生命质量和肢体功能评价。结果:对照组基本痊愈7例,显着进步15例,进步17例无变化11例;观察组基本痊愈10例显着进步165例,进步20例,无变化4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0%)和(78.00%),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在治疗前2组患者QLI和LSI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QLI和LSIA评分升高(P<0.05);观察组QLI和LSIA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在治疗前2组患者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升高(P<0.05);观察组MBI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在治疗前2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升高(P <0.05);观察组Fugl-Meyer评分升高更明显(P <0.05)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偏瘫采用浅刺法联合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促进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并且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及生活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徐静[7](2019)在《井穴接经法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患者肢体不利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中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功能独立测定(FIM评分)、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评定(Brunnstrom评定)及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探究井穴接经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肢体不利患者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本次临床观察采取简单随机、平行对照方法设计研究方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肢体不利患者60例,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2组,每组30人,分别标记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给予两组患者相同的神经内科常规中风后肢体不利综合治疗:规范抗血小板聚集、降低颅内压、降脂、控制血压血糖,对照组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井穴接经法配合康复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分别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FIM评分、Brunnstrom评定,记录数据。结果:治疗过程中除脱落数据外均无不良反应。1、治疗前,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Barthel指数评分、FIM评分、Brunnstrom评定无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在治疗后,井穴接经组治疗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治疗率92.85%,显效率50%,有效率42.86%,无效率7.14%;普通康复组治疗显效6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治疗率77.78%,显效率22.22%,有效率55.56%,无效率22.22%。3、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数据经独立样本t检验,t=8.505,P=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数据分析,针刺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在提高Barthel指数评分方面,针刺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两组数据经配对t检验,t=-20.0894,P=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具体数据分析,提示针刺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提升。对照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自身对照比较,t=-10.450,P=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具体数据分析,提示对照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提升。4、治疗后FIM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数据经独立样本t检验,t=16.166,P=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具体数据分析,治疗后对照组FIM值低于治疗组,说明在提高FIM值的效果上,针刺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两组数据经配对t检验,t=-22.913,P=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具体数据分析,提示治疗组治疗后FIM值明显提升。治疗前后,两组数据经配对t检验,t=-28.759,P=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具体数据分析,提示对照组治疗后FIM值明显提升。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Brunnstrom评分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前后,两组数据经秩和检验,Z=-4.886,P=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具体数据分析,治疗组治疗后等级高于治疗前,说明治疗组对于提高等级有疗效。对照组在治疗前后,两组数据经秩和检验,Z=-3.478,P=0.0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具体数据分析,对照组治疗后等级高于治疗前,说明对照组对于提高等级有疗效。6、治疗后总体疗效对比:通过秩和检验分析得出:Z=-2.327,P=0.02<0.05,说明两组在总体疗效上存在显着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中风患者的肢体不利情况,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井穴接经法配合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肢体不利疗效相比,能更有效改善患者肢体不利情况,有助于患者肢体不利的恢复。

董雅婷[8](2019)在《基于中风恢复期针刺治疗的疗效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中医体质量表研究观察针刺治疗中风恢复期的疗效差异,以找出针刺治疗中风恢复期疗效较好的体质类型,初步探讨中风恢复期的针刺疗效与中医体质之间的相关性,从而验证前期在“循经感传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中的结论,揭示中医体质、针刺疗效以及循经感传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导临床根据不同体质类型灵活地选择针刺疗法,这对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64例中风恢复期患者来源于2017年05月至2019年02月内蒙古中医院脑病科、土右旗医院神经内科和脑病科、乌海市海南区人民医院康复科的住院部,其中有3例患者因未完成治疗疗程而剔除,最终纳入161例患者,所有患者按中医体质类型进行分组:平和质组9例、气虚质组35例、阴虚质组18例、血瘀质组26例、阳虚质组20例、痰湿质组28例、湿热质组11例、气郁质组13例、特禀质组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的针刺治疗方法,均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各体质组的针刺疗效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证候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各组针刺疗效与中医体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中风恢复期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21.74%),痰湿质(17.39%),血瘀质(16.15%),阳虚质(12.42%),阴虚质(11.18%),气郁质(8.07%),湿热质(6.83%),平和质(5.59%),特禀质(0.62%)。(2)各体质中风恢复期患者针刺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疗效由高到低依次为: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血瘀质。其中平和质、阴虚质和气虚质分别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中医证候、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针刺疗效均较优,而气郁质、痰湿质、血瘀质的针刺疗效则均较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疗效与体质的Logistic回归分析:将总体显愈率较低的气郁质作为对照,则阴虚质(P=0.006)、气虚质(P=0.005)和阳虚质(P=0.032)的针刺疗效均优于气郁质(P<0.05),而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与气郁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改善中医证候的疗效与体质的Logistic回归分析:以总体显愈率较低的气郁质作为对照,则阴虚质(P=0.002)、气虚质(P=0.005)、阳虚质(P=0.045)的针刺疗效均优于气郁质(P<0.05),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与气郁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风恢复期患者存在易感体质,绝大部分为偏颇体质,少部分为平和质。其中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是中风恢复期患者主要的体质类型;(2)针刺治疗不同体质中风恢复期患者的总体有效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血瘀质。其中,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医证候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是针刺疗效较好的体质类型,而痰湿质、气郁质、血瘀质则较差;(3)中风恢复期患者的针刺疗效与中医体质之间具有相关性。阴虚质、气虚质和阳虚质产生的针刺治疗效果更突出,即针刺治疗效果较好的体质类型依次是阴虚质、气虚质、阳虚质;平和质未纳入相关分析中,但其针刺疗效较其他体质(除特禀质)为最佳。(4)中医体质、循经感传、针刺疗效三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即循经感传出现率相对较高的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阳虚质针刺疗效相对较好,湿热质、痰湿质次之,而循经感传出现率相对较低的气郁质、血瘀质的针刺疗效则较差;(5)本研究补充了体质在临床针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辨体质选用适宜针灸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陈嘉坤(Chan Ka Kwan)[9](2019)在《麦粒灸结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和分析麦粒灸结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为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提供一种有效并且利于推广的疗法。方法:本课题病例来自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病房以及香港仁治堂中医馆,选择符合中、西医诊断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60例。采用电脑随机数的方法,将6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取穴:颈4-胸5夹脊,腰1-5夹脊,均双侧取穴,使用麦粒灸疗法,嘱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在准确选穴后,先在将少量万花油涂抹穴位皮肤表面,以增强其吸附作用,选用纯艾绒,制作成底面直径约0.3cm,高约0.3-0.4cm,形状如麦粒大小的圆锥形艾柱,置于所选的穴位上,用线香点燃,艾柱点燃后,注意密切观察及询问患者,至患者感觉温热及疼痛明显时,迅速用镊子夹走艾柱,再在穴位表面涂少量万花油,防止烫伤,每穴灸柱2壮。配合基础针刺治疗。对照组取穴与可治疗组相同,只选用针刺。疗程一共28天,常规基础药物治疗28天,针刺和麦粒灸操作次数:每周操作5次,休息2天再继续治疗,共治疗4周。在治疗结束后,记录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S)、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运动功能(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Barthel指数)各个指标分数的变化,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的有效率达到90%(27例);对照组总的有效率达到73.3%(22例)。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P=0).0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经过28天治疗后,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对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均能提高ADL Barthel指数评分;经治疗后两组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效果要好于对照组。CSI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SI评分对比,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均能降低CSI评分;经治疗后两组CSI评分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降低CSI评分效果要好于对照组。ADL 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治疗组治疗前后ADL 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ADL 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均能提高ADL Barthel指数评分;经治疗后两组ADL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提高ADL Barthel指数评分效果要好于对照组。ND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良NDS评分相对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均能降低NDS评分;经治疗后两组NDS评分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降低NDS评分要优于对照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比较,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均能提高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经治疗后两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提高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效果要好于对照组。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症状,在改善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CSI评分、ADL Barthel指数评分、NDS评分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上均有明显效果。2.治疗组在改善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CSI评分、ADL Barthel指数评分、NDS评分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分,以及临床疗效,效果要优于对照组。

萧宇淞[10](2018)在《肾脑复元汤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肾脑复元汤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缺血性中风提供治疗思路。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住院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为肾脑复元汤治疗组,B组为针灸治疗组,C组为肾脑复元汤联合针灸治疗组,每组各30例。A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肾脑复元汤。B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C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肾脑复元汤联合针刺治疗。三组患者连续治疗并观察2周。记录患者的基础资料,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检验血液流变学指标,评估临床疗效。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心电图,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三组的实际有效例数各为30例,治疗前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病史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三组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治疗2周后,C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A、B两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神经功能评分:治疗2周后,三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低于A组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治疗2周后,三组患者治疗后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治疗后的ADL评分高于A组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积分:治疗2周后,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A组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液流变学参数:治疗2周后,C组患者治疗后的全血比黏度低切、全血比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与A、B两组治疗后相比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全血比黏度高切、纤维蛋白原,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治疗后的全血比黏度低切、全血比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评价: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查其血常规、大便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改变。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患者治疗后的ALT、AST、Cr、BUN,A、B、C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脑复元汤联合针刺治疗,能够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肾虚血瘀证患者的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血液流变学参数,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有利于临床推广。

二、针灸通法治疗中风偏瘫2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灸通法治疗中风偏瘫28例(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体针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
    1.1 传统针刺法
    1.2 特色针法
        1.2.1 醒脑开窍针法
        1.2.2 巨刺针法
        1.2.3 腹针疗法
        1.2.4 腕踝针疗法
        1.2.5 其他特色针法
2 灸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
3 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
4 结语

(2)针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及临床效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排序)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脑梗死流行病学资料
    2.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发病原因及机制的认识
    3.中医对脑梗死(中风)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3.1 中风病名的历史沿革
        3.2 病因病机
    4.脑梗死治疗
        4.1 现代医学治疗
        4.2 中医治疗
    5.针刺治疗脑梗死机制
    6.本研究科学假说形成的理论依据
        6.1 脑梗死溶栓疗法的优势及存在的并发症
        6.2 脑梗死后BBB的破坏是溶栓并发症发生的病理基础
        6.3 有效防控溶栓后BBB破坏的加重是减少溶栓并发症发生的前提
        6.4 调控RhoA/ROCK信号通路是减轻溶栓后BBB损伤加重的关键路径
        6.5 针刺是减轻溶栓后BBB损伤的有效途径
        6.6 “针刺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减少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所致的HT发生”科学假说的提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效应研究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1.3 主要试剂
        2.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改良的大鼠自体血栓栓塞型模型制备
        2.3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血流量
        2.4 干预方法
        2.5 神经行为学评分
        2.6 脑梗死体积测定
        2.7 BBB通透性的测定
        2.8 脑含水量的测定
        2.9 脑出血性转化的测定
        2.10 统计学方法
        2.11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模型制备过程中的脑血流量变化
        3.2 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的比较
        3.3 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的比较
        3.4 各组大鼠BBB通透性的比较
        3.5 各组大鼠脑含水量的比较
        3.6 各组大鼠脑出血性转化的比较
        4.小结
    实验二、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研究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1.3 主要试剂
        2.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改良的大鼠自体血栓栓塞型模型制备
        2.3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血流量
        2.4 干预方法
        2.5 Western Blot检测
        2.6 Real-time PCR检测
        2.7 免疫荧光检测
        2.8 统计学方法
        2.9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各组大鼠RhoA蛋白和mRNA表达的比较
        3.2 各组大鼠ROCK2蛋白和mRNA表达的比较
        3.3 各组大鼠MLC蛋白表达的比较
        3.4 各组大鼠MMP9蛋白表达的比较
        3.5 各组大鼠ZO-1蛋白表达的比较
        3.6 各组大鼠Claudin5蛋白表达的比较
        3.7 各组大鼠Occludin蛋白表达的比较
        4.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针刺提高脑梗死患者溶栓安全性的临床效应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中止标准
    2.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病例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2.6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3 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3.4 治疗后sICH发生率比较
        3.5 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3.6 治疗前后sICH相关指标
        3.7 依从性比较
    4.小结
第四部分 讨论
    1.脑梗死模型及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1.1 脑梗死模型选择
        1.2 脑梗死模型评价指标选择
    2.溶栓时间的选择依据
    3.sICH观察时机的选择
    4.治疗手段选择的思考
        4.1 针刺联合溶栓药物的选择依据
        4.2 醒脑开窍针刺法选择依据
    5.RhoA/ROCK信号通路与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的关系
    6.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效应分析
    7.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研究
    8.针刺提高脑梗死患者溶栓安全性临床效应的分析
    9.本研究的创新性
    10.不足与展望
        10.1 不足
        10.2 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NIHSS评分量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大脑双侧性联接的中风偏瘫针刺调控效应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脑梗死偏瘫的运动功能康复研究现状
        1. 中西康复医学对脑梗死偏瘫的认识
        2. 脑梗死偏瘫康复现状研究
        3. 脑梗死偏瘫的运动功能康复技术的新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概述
        1.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历史源流
        2.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诊疗特点及取穴规律
        3.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理论流派、临床应用及其机制探索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脑梗死偏瘫的脑效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磁共振成像技术概述
        2. 磁共振图像数据的分析方法
        3. 基于磁共振技术的脑梗死偏瘫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研究设计
        3. 神经影像采集方案
        4. 针刺疗程方案
        5. 临床信息采集
        6. 质量控制
        7. 不良事件及处理
        8. 数据处理及分析
    二、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临床信息统计结果
        3. 基于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的中风偏瘫患者针刺效应机制的静息态fMRI结果
        4. 基于脑白质图谱分析的中风偏瘫患者针刺效应机制的DTI研究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1. 核磁数据处理分析的方法选择与解读
        2. 研究的立论点与优势
        3. 脑梗死偏瘫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结果的分析与探讨
        4. 脑梗死偏瘫脑白质纤维变化的结构磁共振数据结果的分析与探讨
        5. 脑梗死偏瘫神经重塑中脑结构及脑功能变化的对比分析
第三部分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主要成果
个人简历

(4)醒脑静注射液对前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生存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中风病分期标准
        1.2.4 中风症候分型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病例标准
    1.6 治疗方法
    1.7 观察指标
        1.7.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估临床疗效
        1.7.2 Barthel指数(BI)评分
        1.7.3 中医证候评分
        1.7.4 经颅多普勒血管流速的检测
    1.8 疗效评定标准
    1.9 不良反应观察指标
    1.10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BI)评分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测大脑前、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2.6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2.7 用药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3.1.1 脑梗死的病因学研究
        3.1.2 脑梗死临床分型标准[11]
        3.1.3 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
    3.2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起源及临床运用
        3.2.1 脑血管检查的优缺点对比
    3.3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3.3.1 中风病的起源
        3.3.2 “中风病”病因病机的发展历史
        3.3.3 中风病以“五脏”辩证论治
        3.3.4 现代医家对中风病的中医治疗
        3.3.5 中药治疗对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3.4 醒脑静注射液
        3.4.1 醒脑静注射液的组方分析
        3.4.2 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药理研究
        3.4.3 醒脑静注射液临床治疗效果
4 本课题的选题思路
5 疗效分析
6 结论
7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Health Strokes Scale,NIHSS)
    附录2 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
    附录3 中医证候评分表
综述 脑梗死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相关文献记载
    2.现代医家对中风病的中医治疗
        2.1 汤药治疗
        2.2 中成药治疗
        2.3 针灸治疗
        2.4 针药合用
        2.5 穴位贴敷治疗
    3.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毫火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总体疗效评价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浅刺法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及对肢体功能恢复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观察指标
        1.6.1 生命质量评价标准
        1.6.2 日常生活能力
        1.6.3 肢体功能
        1.6.4 安全性比较
    1.7 疗效判定标准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2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2.3 2组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2.4 2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3 讨论

(7)井穴接经法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患者肢体不利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基于中风恢复期针刺治疗的疗效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附录 2:中医体质量表
    附录 3:针刺意外情况处理
    附录 4: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1995)
    附录 5:中医证候学评分
    附录 6:日常生活活动 ( ADL )量表,Barthel 指数 (BI)记分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9)麦粒灸结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
        1.1.1 中风病的中医学认识
        1.1.2 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中医学认识
        1.1.3 对痉挛性偏瘫治疗的认识
    1.2 西医学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
        1.2.1 痉挛性偏瘫的西医学病理生理学机制
        1.2.2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现代康复评价
        1.2.3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治疗的西医学认识
    1.3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治疗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3.1 以中药为主的疗法
        1.3.2 针灸治疗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1.7 脱落病例处理
    2.2 临床研究和实验方法
        2.2.1 临床研究设计
        2.2.2 病例分组方法
        2.2.3 实验方法
        2.2.4 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
        2.2.5 观察指标
        2.2.6 疗效评定
        2.2.7 统计学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3.2 临床效果比较
        2.3.3 小结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3.1 立题依据
    3.2 夹脊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理论依据
    3.3 麦粒灸疗法的认识
    3.4 麦粒灸夹脊穴结合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探讨
    3.5 量表及研究结果分析
        3.5.1 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
        3.5.2 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
        3.5.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I、Barthel指数)
        3.5.4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
        3.5.5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3.6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详细摘要

(10)肾脑复元汤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中医辨证标准
        1.2.4 疾病分期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脱落与剔除标准
        1.5.1 终止病例标准
        1.5.2 脱落病例标准
        1.5.3 剔除病例标准
    1.6 研究方法
        1.6.1 实验设计
        1.6.2 使用药物
        1.6.3 治疗方法
    1.7 观察指标
        1.7.1 一般资料
        1.7.2 疗效指标
        1.7.3 安全性监测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疗效
    2.3 神经功能评分
    2.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2.5 中医证候积分
    2.6 血液流变学参数
    2.7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3.1 西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3.2 中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3.3 “肾虚血瘀”与缺血性中风
    3.4 肾脑复元汤组方原理
    3.5 补肾活血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选穴及依据
    3.6 针刺与中药复方的协同疗效分析
4 结论
5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临床观察表
附录3 既往史评分
附录4 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附录5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
附录6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文献综述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针灸通法治疗中风偏瘫2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研究进展[J]. 官霈钰,徐友华.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05)
  • [2]针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及临床效应观察[D]. 宋扬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大脑双侧性联接的中风偏瘫针刺调控效应机制的研究[D]. 江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醒脑静注射液对前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生存质量研究[D]. 林自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毫火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赵梦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浅刺法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及对肢体功能恢复影响[J]. 蔡燕,桂树虹,陈桂珠,竺嘉敏. 世界中医药, 2019(10)
  • [7]井穴接经法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患者肢体不利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D]. 徐静.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基于中风恢复期针刺治疗的疗效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D]. 董雅婷.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9]麦粒灸结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D]. 陈嘉坤(Chan Ka Kwa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肾脑复元汤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研究[D]. 萧宇淞.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2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