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采煤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犁采煤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一、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Factors Affecting Coal Mining with Plough(论文文献综述)

齐丹宁[1](2021)在《基于MODIS影像的山西省植被指数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不仅在土壤养分流失、风沙活动、水文侵蚀以及物质运移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且还在环境中作为敏感指标充当指示器。植被指数作为生态环境指示因子,能够表明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山西省煤炭资源储量丰富,长期的煤炭开发利用造成了地表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结合目前研究进展以及现实需要,了解山西省植被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分析能为政府以及生态环境部门进行生态环境相关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因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以山西省为研究区,利用2001-2020年MODIS13Q1数据经过预处理得到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两种植被指数遥感影像,通过逐像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山西省年际、季际、月际三个尺度上的两种植被指数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气温、降水等气象因子,以及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分析植被指数与气象因子以及地形因子相关性。最后,以西山煤田为例,通过设立生态校验区,对各区域的植被指数通过分区分级对比分析,探究矿区植被指数受采矿活动影响程度。研究表明:(1)2001-2020年山西省植被指数总体处于增加态势,从空间上来看,除了北部、西部之外,其余地区的植被指数均比较高。吕梁山脉和太行山脉的山地地区植被指数较高,中间盆地地区植被指数相对较低;从年际变化来看,植被年增长率为0.005/a,整体处于增加趋势;从季节性变化来看,植被指数夏季数值最大,秋季次之,春季相对夏秋两季数值较小,冬季最小;从月际变化来看,植被指数生长规律呈现一定的物候特征,最大值在8月份,最小值则出现在1月份。(2)植被指数变化受气温、降水两个气象因子共同影响,但是总体来说与降水的相关性更大;山西省植被指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呈现增加趋势,在高程为2111-3054m范围内植被指数值达到最高;在坡度为45°~79°地区,植被指数最大;同时植被指数随坡向变化并不明显。(3)2001-2020年西山煤田与校验区的植被指数均呈现增加趋势,并且研究区与矿区越远,植被指数增大越明显;西山煤田植被增长率为16.77%,校验区为22.30%。西山煤田相对于自然生态条件下植被增长率为-5.53%;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受采矿扰动因素影响大小与且距矿区之间的距离有关,一般距离越远,植被指数越大,稳定性越强,受影响越小。

张世忠[2](2021)在《伊犁矿区弱胶结地层采动阻水性能演化规律及其控制机理》文中指出弱胶结地层煤炭开采与脆弱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制约我国西北煤炭开发的一大难题。基于弱胶结岩石初始孔隙发育、强度低、胶结性差、富含粘土矿物、遇水易膨胀泥化等物理力学特征,针对当前弱胶结地层保水采煤面临的岩石渗透特性不明、覆岩阻水性演化规律不清、传统保水采煤理论适用性差等难点,综合采用实验室测试、理论分析、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方法,研究弱胶结地层采动覆岩阻水性能演化规律及其控制机理,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明确了弱胶结岩石微观结构特征,揭示了弱胶结岩石渗透特性。以典型弱胶结泥岩、砂岩为研究对象,明确了岩石孔隙率、孔径大小、连通性、胶结形式、矿物组分特征及其对岩石全应力应变过程渗透率变化的影响规律。考虑弱胶结岩石压缩过程中的基质融合和基质破裂,定义了岩石损伤变量D,建立了考虑基质压缩-融合-破裂全过程的弱胶结岩石应力-损伤-渗流耦合方程,有效表征了弱胶结岩石初始渗透率高而残余阶段渗透率增幅较小的渗透特性。(2)揭示了水力-应力耦合作用下采动弱胶结覆岩移动变形特征,提出了隔水层失稳判据。构建了基于伺服控制的固液耦合三维无损监测实验系统,分析了弱胶结地层覆岩垮落与裂隙发育特征,揭示了弱胶结隔水岩层采动稳定性时空演化规律与隔水自修复机理。考虑地下水的流动性和隔水层弯曲变形后所受水压的变化,建立了隔水层板稳定性力学模型,得到了隔水层应力失稳和应变失稳判据。(3)揭示了采动弱胶结覆岩阻水性能与地下水流场演化规律,得到了覆岩阻水性与地下水流场影响主控因素及权重。分析了采高、推进速度、工作面长度、推进距离、煤水之间距离五因素对覆岩阻水性和地下水流场影响规律,得到了各因素影响敏感性。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了采高、推进速度、工作面长度、推进距离、煤水之间距离与隔水层最大水平变形和地下水最大垂向降深数据关联模型,得到了覆岩阻水性、地下水流场影响主控因素分别为采高和煤水之间距离、采高,权重分别为0.43和0.32、0.54。(4)建立了等效水资源承载力与等效采高、等效阻水厚度之间关系,提出了以矿区等效水资源承载力为约束的地下长壁开采时空参数确定方法。分析了弱胶结地层等效采高、等效阻水厚度、等效水资源承载力“三等效”保水采煤科学内涵,建立了矿区等效水资源承载力与等效采高、等效阻水厚度之间关系。以矿区等效水资源承载力为约束,提出了弱胶结地层地下长壁开采时空参数确定方法,并成功应用于现场工程实践。本论文有图132幅,表44个,参考文献197篇。

米家鑫[3](2021)在《半干旱区井工矿山地表形变对植被的长期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半干旱区井工矿山的植被在开采沉陷后存在受损的现象已引起广泛关注,然而地表形变对植被是否存在长期影响却依然存在分歧,厘清其机理有助于矿区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混合决策,降低修复成本,提高生态恢复力。因此,极有必要探明地表形变发生后植被受到的长期影响,从而为矿区植被重建提供理论指导。为此,本文以山西省大同市云冈矿区作为研究区,首先采用资料搜集、野外调查、遥感反演等方法获取了地表形变及植被的基础数据;然后利用归纳推理、回归分析和动力学系统建模方法揭示了地表形变对植被长期影响的作用机理;接着使用数学建模方法构建了地表形变对植被长期影响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然后通过系统仿真方法开发了地表形变对植被长期影响的模拟模型;最后基于地表形变对植被的长期影响提出了对井工矿山植被重建体系的建议。本文研究目的是揭示半干旱区井工矿山地表形变对植被的长期影响,研究目标旨在揭示地表形变对植被影响的作用机理,构建地表形变对植被长期影响的评价模型和模拟模型。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地表形变对植被存在长期影响,形变的剧烈程度决定了对植被的影响程度。解析地表形变的性质发现,地表形变具有动态性和静态性特征,分别对植被产生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当地表形变在静态时具有空间差异性和状态稳定性特征。根据对植被的影响尺度,地表形变分为导致整体植被变化和局部植被变化的地表形变,分别以地表沉陷与地表裂缝为代表。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植被结构参数与地形、土壤退化程度与地裂缝形态之间均显着相关,表明地形的变化将对植被产生长期影响,形变的剧烈程度是植被受影响程度的关键,其中沉陷深度、沉陷角度和沉陷方向是地表沉陷影响植被的关键因素,决定了植被的立地条件;开裂距离和沉陷角度则是地表裂缝影响植被的关键因素,决定了土壤的退化程度。(2)地表形变对植被的长期影响来源于形变发生时导致的植被和土壤退化,从而限制了形变发生后的植被生长和群落演替。基于建立的植被-土壤-气候状态的动力学模型(VSW Model),分析地表形变对植被的影响过程发现,地表形变发生时植被及其土壤的基质条件发生退化,这种立地条件的变化将长期且持续的限制植被在自然驱动下的生长与演替。长期影响的强度由地表形变的剧烈程度决定,同时也与影响时间、气候条件、形变前植被和土壤的基质条件以及植被和土壤的自然变化系数有关。地表形变对植被长期影响的过程具有空间差异性、时间持续性、作用间接性和基质决定性特征;影响结果分为植被的状态变化和类型变化,分别反映了植被生长状态和植物群落演替受到的长期影响。(3)地表形变的长期影响引起了植被生长状态的下降,其中草本植被受地表形变的影响最大,乔木植被次之,灌木植被最小。基于构建的植被生长对照模型和植被生长过程指标,通过对照法评价了云冈矿区地表形变区内乔木、灌木和草本植被受到的长期影响。评价结果表明云冈矿区的地表形变在1987-2017年间引起乔木、灌木和草本植被的生长状态较自然对照区的植被分别出现了6.79%、4.03%、15.10%的下降。其中乔木和草本植被的各项评价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而灌木植被的生长趋势与归一化谱熵指标反而出现了17.26%与2.77%的提高,但年度NDVI最小值出现了19.39%的下降,表明不同类型的植被在生长状态上对地表形变长期影响的响应存在差异。(4)地表形变的长期影响将导致乔木植被退化为灌木和草本植被,并促进灌木植被的生长和聚集,最终引起植被格局的破碎化。使用基于元胞自动机开发的植物群落演替模拟系统模拟了研究区在原始情景和地表形变情境下植物群落的30年自然演替过程,并以沟壑地形和平坦地形条件、高初始植被及低初始植被覆盖条件组合成四种初始条件进行分析。对比发现,地表形变对植物群落演替的长期影响主要表现为限制乔木植被的生长和群落发展,并使形变区率先形成灌木植被的聚居区,原本紧密的植被格局趋于破碎化。对比不同初始条件的模拟结果发现,地表形变对地形平坦区的植被影响大于沟壑区,对低初始植被覆盖区的植被影响大于高初始植被覆盖区;对乔木植被格局的影响最为明显,原始情景和形变情景间的差异度在无初始植被时始终大于0.5。随着植被覆盖度的提高,地表形变的长期影响将逐渐减弱,原始情景和形变情景间植被格局的差异逐渐减小。(5)设计长期目标、治理长期影响、实施长期监管是针对地表形变对植被长期影响的井工矿山植被重建体系的核心思想。根据地表形变对植被长期影响的作用机理和表现方式,对植被重建体系的设计者提出了“因地制宜,长期规划,重点治理,整体修复”的设计准则建议;对植被重建体系的实施者提出“监测、评价、模拟、规划、治理以及反馈”的实施框架建议;对植被重建体系的监管者提出了建立整体评估、长期监测和实时治理机制的推进政策建议。为实现矿山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有必要在井工矿山生态保护与恢复研究中考虑地表形变的长期影响。认识地表形变对植被的长期影响,有助于了解井工矿山生态系统中各类要素和过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为制定新的矿山生态修复和植被重建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该论文有图120幅,表34个,参考文献271篇。

刘英[4](2020)在《半干旱煤矿区受损植被引导型恢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西部半干旱矿区生态环境脆弱,气候条件恶劣,煤炭资源开发重心西移,使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实现矿山土地的可持续管理、恢复矿山土地的生产能力变得尤为迫切,弄清煤炭资源开采扰动下地表环境因子的改变对植物影响规律,探索半干旱矿区植物引导型恢复的有效方法是矿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科技的重大需求。但是,半干旱矿区受损植被引导型恢复还面临植被在哪种破坏程度下可以实现自恢复、当需要人工引导干预时,在什么地方干预、怎么干预、干预到何种程度等几个基本问题。因此,本文综合利用叶绿素荧光诱导技术、机载高光谱监测技术、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多角度、多尺度实现半干旱矿区植被受扰动状况的快速准确提取,在对煤炭开采塌陷对植物损伤机理以及时空扰动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研究,探索半干旱矿区植被引导型恢复模式,为绿色矿山建设、矿区植被重建利用提供方法论基础。论文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采煤塌陷引起植物生长土壤立地条件破坏,植物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发生变形,植物叶片减少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份额,电子传递逐渐受到抑制,降低了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气孔限制值升高,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显着降低。拉伸区和压缩区植物损伤程度大于中性区植物损伤程度,应当优先考虑对压缩区、拉伸区受损植物进行引导恢复。塌陷区植物个体损伤原因在于,采煤塌陷在地表形成大量裂缝,破坏了土体结构,增加了土壤水分的蒸发面,加速了土壤水的散失,地下部分被抽空,潜水位埋深降低,影响地下水对地表水的补给。土壤含水量为影响半干旱煤炭开采塌陷区植物光合生理活动的最关键要素,植物生长开始受到胁迫和开始死亡的土壤含水量阈值分别为8.91%和4.87%。对土壤含水量小于8.91%的开采区域应提前采取相应的土壤技术提高土壤含水量,避免土壤含水量的减少导致植被迅速恶化。(2)利用机载高光谱数据,基于CARS特征选择数据,建立了植被叶片最大光合效率Fv/FM、相对含水量LRWC、叶绿素含量SPAD值高光谱反演模型,获取了植物光合生理相关要素在矿区尺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植物叶片Fv/FM、LRWC、SPAD值的范围分别在0.764-0.822、35.81-52.32%和30.35-48.41 mg/g之间。采区地表植物生长受到煤炭开采扰动,原始植物空间格局被打破,部分地区出现植物退化,导致叶片光合生理要素空间变异程度增加,空间自相关性降低。由于土壤含水量在压缩区、拉伸区,中性区的空间异质性,采煤塌陷后地表“三区”植物叶片Fv/FM、LRWC、SPAD变化同样具有空间差异性,中性区植物叶片Fv/FM、LRWC、SPAD高于压缩区、拉伸区。最后根据FV/FM反演结果对采煤扰动区植物受胁迫区域进行了空间识别。(3)利用机载高光谱数据,基于完全约束最小二乘法对大柳塔矿区地表典型植物进行识别,并分析半干旱矿区煤炭开采对典型植物物种时空分布以及多样性的影响。通过与地面典型植物物种现场调查结果相比,利用完全约束最小二乘法分类精度总体为77.41%,矿区地表植物分布以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乔木所占的百分比最低、平均丰度值较小,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百分比分别为:15.94%、57.97%和26.09%。通过对采区与非采区主要植物多样性指数进行差异显着性分析,得到采区与非采区地表主要植物多样性受地表塌陷的扰动影响很小。采煤塌陷2-7年后,煤炭开采对乔木的影响较大,而抗塌陷干扰能力相对较强的灌草类植物重要值升高;塌陷8-12年后,随着生长立地条件恢复,植被群落结构趋于稳定,乔木植物重要值升高;塌陷12年后,塌陷区植物重要值慢慢趋于稳定。在半干旱矿区进行植被引导型恢复时,植被配置物种应优先选种抗逆性较强的草灌类植物,为了保证半干旱矿区植被恢复的可持续性,管护周期至少为12年。(4)从2001-2016年神东中心矿区植被NDVI整体呈物候性周期变化。通过对采区和非采区NDVI差异分析可知,采后5年内,相对于非采区,采区植被NDVI的变化表现为持续降低的过程;采后7年,采区植被开始恢复,NDVI差异值开始降低;至采后12年,采区植被NDVI基本能够恢复至非采区水平。神东中心矿区植被覆盖度呈升高与降低的区域面积分别占中心矿区总面积的72.35%和27.65%,年际间植被覆盖度以中、低幅度波动变化为主。地下水埋深4 m和8m是影响神东矿区植被NDVI的两个重要阈值,当地下水埋深大于4 m后,根系较浅的湿生植被演替为根系较长的旱生植被;当地下水埋深大于8 m后,旱生植被演替为沙生植被。地下水埋深对地表植被类型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土壤含水量来实现的。通过对比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下典型植物物种组成及丰度差异,以植被覆盖度升高区各植物物种平均丰度值作为植被重建丰度基准,得到不同立地条件下植被恢复重建丰度阈值在36.60%-45.30%之间,此外,还得到了不同立地条件植被重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配置差异性比例。(5)半干旱矿区受损植被引导型恢复应采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并重、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的模式,首先对不同塌陷区位地面裂缝治理,然后以地下水位埋深、土壤含水量等关键限制性因素及相关阈值条件为根本出发点,并以限制因素是否达到阈值条件作为矿区植被引导恢复目标的合理程度判别的基本标准,进行重点、有针对性的引导恢复植被生长立地条件,最后依据本文得到的不同立地条件下植被恢复重建丰度阈值以及乔木、灌木、草本植物配置差异性比例,采用“恢复初期灌草先行、恢复后期乔灌草搭配”模式对植被群落结构进行恢复。研究构建了半干旱矿区受损植被引导型恢复模式,解答了植被在哪种破坏程度下可以实现自恢复、当需要人工引导干预时,在什么地方干预、怎么干预、干预到何种程度等几个基本问题,从而为半干旱矿山植被恢复提供方法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该论文有图66幅,表14个,参考文献368篇。

马莲净[5](2020)在《顶板巨厚砂岩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与水害防治技术研究 ——以麦垛山煤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作为世界第一采煤大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且地域分布辽阔。在我国批准建设的14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中有宁东、神东、陕北、黄陇、新疆5个基地是主要开采侏罗纪煤炭资源。侏罗纪煤田浅部煤层普遍面临顶板砂岩水害问题,其中以宁东煤田尤为典型,麦垛山煤矿位于宁东煤田鸳鸯湖矿区南部,2煤顶板直罗组下段含水层厚度大、富水性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顶板水害威胁严重,2煤大巷在掘进过程中发生多次规模不等的集中涌水。根据井下实际揭露情况,2煤顶板直罗组下段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与前期地质勘探、水文地质补充勘探结果存在较大出入,前期获取的水文地质资料已不能满足矿井安全生产的需要,需要针对2煤顶板含水层进行进一步水文地质勘探、并查明2煤工作面顶板覆岩破坏规律、进而制定巷道掘进和工作面回采的防治水技术,实现矿井安全采掘。本文以麦垛山煤矿2煤顶板复合砂岩含水层为研究对象,通过井下“一孔两段式”放水试验、水化学与示踪试验、岩石水理测试、“双阶段双水位”全过程水位拟合的Modflow地下水流数值模拟、覆岩破坏FLAC3D数值模拟、覆岩特性室内测试等方法,以地面抽水试验与井下放水试验相结合、现场试验与室内测试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研究相结合,解析法与数值法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针对煤层顶板巨厚砂岩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与水害防治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形成以下研究成果:(1)1~2煤间延安组含水层渗透系数为1.741~2.511m/d,直罗组下段含水层渗透系数为3.673~6.297m/d。采用解析法计算直罗组下段含水层的钻孔单位涌水量分别为4.7353、3.7383和2.2092L/s·m;采用图解法计算结果分别为3.8970、3.4456和2.2467L/s·m。从直罗组下段含水层对1~2煤间延安组含水层放水试验的时间和空间响应特征、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和水化学条件等方面分析得出两含水层具有密切的水力联系。通过对放水试验期间水量、水位变化情况分析、地面长观孔的水位长期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及地面长观孔水位对长时间大流量疏放水的响应分析得出煤层顶板的直罗组下段含水层具备一定的可疏放性。(2)研究区内11采区2煤顶板的直罗组下段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可分为6个区,水平渗透系数0.9~4.5m/d,垂向渗透系数0.09~0.45m/d,给水度0.1~0.2,贮水率为1×10-7~5.5×10-7。数值法得到放水试验区域的渗透系数为4.5 m/d,与解析法结果相差9.23%。基于放水试验计算的直罗组下段含水层渗透系数是抽水试验计算结果的15.9倍。与抽水试验相比,放水试验获得的水文地质参数更与实际条件相符,以此实现顶板含水层的水文地质条件精细化探查。(3)煤层顶板覆岩物理力学性质测试与分析结果为顶板水害防治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注浆对原始地层的渗透性、孔隙度等水文地质条件改变有一定效果。煤层顶板局部裂隙发育的砂岩含水层适宜采用注浆加固技术。施工顶板疏放水钻孔揭露泥岩隔水层时,需跟管钻进防止出现塌孔现象。采用经验公式计算、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方法获得的110207工作面回采的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结果基本一致,2煤工作面的导水裂隙带高度58.62~62.6m,裂采比15.42~16.47。(4)基于煤层顶板巨厚砂岩含水层的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与工作面覆岩破坏规律研究成果,以麦垛山煤矿首采工作面为例,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水害防治技术。巷道掘进期间采用长距离定向钻探探查含水层富水性、常规钻孔疏水引流、注浆锚杆配合U型钢棚加强支护的巷道掘进综合防治水技术;工作面回采前采用“长时间分散疏放+短时间集中疏放”的疏水降压方案,并利用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对顶板疏放水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以上研究,实现了煤层顶板巨厚砂岩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精细化勘探、顶板覆岩特征及覆岩破坏规律定量化分析和采掘活动防治水技术特色化制定,最终形成了顶板巨厚砂岩含水层水害防治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在解决矿井顶板水害防治问题的同时,对于侏罗纪煤田条件类似矿井顶板水害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梁宇生[6](2020)在《煤炭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保护的冲突及协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煤炭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煤炭资源是我国的主体消费能源。近年来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不断改善,煤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但2018年仍高达60%。中国煤炭开采方式90%以上为井工开采,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煤炭地下开采会导致地面土地资源的大量损毁,特别是耕地、湿地、林地等资源,也因此产生了煤炭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保护的冲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明确“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并提出“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主要目标。而2017年甘肃“祁连山事件”后,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极为严格的管控政策。在此大背景下,政府对目前存在的煤炭资源地下开采导致地面土地资源损毁的情况,进行严格管控,加强监督与控制是极为必要的。但在经过近两年的政策实施情况来看,很多地方政府将其演变成整体一刀切式的管理模式,并不符合和谐共生、普惠福祉的生态文明理念。在现实中,地下煤炭开采与土地资源保护并不是不可协调、绝对对立的,由于各类土地资源特性及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煤炭资源开采与各类土地资源保护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实现协调发展的,不能采取整体一刀切式的管理方式,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性,探讨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协调的双赢之道。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之一是典型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优化,在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新形势下,地面土地资源利用与地下矿产资源利用的冲突在所难免,如何优化利用结构和协同发展就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基于地上下资源充分利用和协同发展的思想,本着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理念,首先总结分析了煤炭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保护(湿地、耕地与林地)的冲突,探讨了二者协同协调的可行性和适用条件;其次绘制了全国煤炭资源分别与湿地、耕地、林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分析了冲突的特征及危害,初步构建了地下煤炭开采与湿地、耕地、林地资源保护协调模型;最后,分别对煤炭地下开采与湿地资源保护、煤炭地下开采与耕地资源保护、煤炭地下开采与林地资源保护的协调展开研究,并结合相关案例探讨给出具体的协调策略。本文通过具体研究,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从遵从自然、顺应自然的角度,阐明了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地理分布重叠的自然性,阐释了地面土地资源与地下矿产资源利用冲突不可避免的观点,厘定了矿地复合的概念,并揭示了我国煤炭资源与湿地、耕地、林地资源复合特征并绘制了符合区域空间分布图;分别总结阐述了全国煤炭资源与湿地资源、耕地资源、林地资源复合的冲突特征与危害。(2)改变过去土地资源利用不考虑地下矿产资源的弊端,从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条件下矿地(矿产资源与土地资源)协同发展的视角,探讨了地下煤炭开采与典型土地资源保护的协调原理,利用矿山企业煤炭开采销售利润、生态修复成本以及矿山企业可接受的煤矿净利润最低值构建了地下煤炭开采与湿地、耕地、林地资源保护的协调模型。(3)以南四湖湿地下煤炭开采为研究对象,通过几十年煤炭开采对研究区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以及相关采煤塌陷对湿地影响的支撑分析,发现煤炭开采的负面影响主要是耕地损毁和居民房屋破坏等,对湿地资源保护无明显负面影响。本文还利用开采沉陷理论分析了煤炭开采对湿地生态无明显负面影响的机理,从而证实了湿地与煤炭开采可以实现协同发展,今后重点是解决政策上的冲突。(4)利用2018年山东省土地利用数据,结合实地调研等手段收集研究区内各煤炭矿山企业煤炭开采、采煤塌陷数据资料,对煤炭地下开采与耕地资源保护的冲突展开研究。分析了研究区煤炭资源与耕地资源的资源冲突的特征与缘由;利用实际调查和开采沉陷预计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评价了山东省采煤塌陷耕地现状(基期2018年底),并预测出2019-2030年新增采煤塌陷损毁耕地面积。基于“既要煤、又要粮”的协同发展理念,以土地复垦技术协调与政策协调为落脚点,探讨了煤炭地下开采与耕地资源保护的协调对策(包括适用条件)。(5)分析了陕煤铜川矿业下属玉华煤矿、柴家沟煤矿和陈家山煤矿地下煤炭开采区与地面林地资源复合特征和该矿煤炭开采与林地保护几十年协调发展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1990-2018年煤炭资源与林地资源复合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植被覆盖度变化、地裂缝产生情况和林木生长现状,表明研究区内地表未发现沉陷、滑坡和裂隙,煤炭开采未对林地资源产生明显影响。基于开采沉陷学理论与方法,提出了该矿煤炭开采与林地保护协调发展的机理,并探讨了煤林复合区的协调对策。

李静文[7](2019)在《拉杆抗滑桩加固采煤沉陷区铁路路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采煤沉陷区路基加固形式仅能满足某一单一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为了既能够提高路基边坡稳定性,又可增加地基承载力,同时减小对耕地的占用以及对路基填料煤矸石的使用量,提出一种新型路基加固方式——拉杆抗滑桩路基支护结构。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计算,对比拉杆抗滑桩与普通抗滑桩路基加固效果,得出拉杆抗滑桩的有效性;利用数值模拟技术手段对拉杆抗滑桩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分析;最后结合实际工程判定拉杆抗滑桩加固铁路路基边坡的经济性与可行性。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淮南采煤沉陷区铁路路基的实际情况得出,拉杆抗滑桩较普通抗滑桩能有效减小桩身位移及应力,提高桩体的抗剪强度,增加抗滑桩的约束加固效果。(2)拉杆抗滑桩桩径的变化对路基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桩身位移及弯矩变化幅度较小,仅为4%。拉杆抗滑桩的桩间距、锚固深度对路基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合理锚固深度取值范围为1/41/3的桩长,合理的桩间距为2.03.5倍桩径。(3)拉杆的截面尺寸对路基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其变化程度并非呈线性变化,而是存在一个临界值,在临界值时可取得最佳的参数取值。拉杆合理的截面尺寸可选取80mm100mm。(4)在路基不断加高过程中,拉杆抗滑桩的约束加固效果会降低,当路基加高3m时,可在抗滑桩桩顶新增设拉杆能有效的提高加固效果,增加路基稳定性,缓解抗滑桩的弯曲程度。(5)拉杆抗滑桩加固采煤沉陷区铁路路基时,能大大减小路基填料煤矸石的使用量,严格将路基控制在购地线内,减少对土地的占用,经济可行。该论文有图66幅,表24个,参考文献93篇。

张凯媛[8](2019)在《煤炭开发规模与水土资源保护协调的关键因素及分析管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山西省是主要的煤炭产区之一,且大部分位于生态脆弱、水资源匮乏的黄土丘陵区,采煤造成的水土资源损毁以及衍生的资源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尤其山西作为中国唯一全省域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诉求与国家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客观要求都对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本研究以山西泽州长河流域为研究区探讨典型矿产资源集中区的资源协调问题,即煤炭开发规模与水土资源保护的协调管控。提出的管控核心是判别关键因素并明确调控范围,涉及到的关键管控因素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政府基于前端防护理念的总量可控因素,通过运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明确煤炭开发规模与水土资源耗损的关联演变及主要驱动因子的贡献度获得,继而以其最佳生态位结合库兹涅茨曲线获取控制的适宜范围与上限值;一类是煤企基于主动保护与生产者责任意识的影响可控因素,通过判别煤企视角水土资源耗损的主要影响因素获得,结合散点拟合、核密度估计与多元回归分析明确其调控范围。本研究针对不同主体提出相应关键管控因素,基于前端防护与主动保护的资源开发利用理念,期望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统一规划与煤企主动参与保护的双重效用,力图为实现煤炭开发规模与水土资源保护的协调,为在采煤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公众广泛参与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制度规划体系提供参考。在具体分析中,本研究借鉴物质流理论构建了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煤炭资源的之间的物质流动框架,将水土资源耗损定义为生态包袱,并在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中进行讨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1)为弥补数据的不完整引入了非线性时间函数,在此基础上运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分别讨论长河流域2006-2016年间煤炭开发规模的产量表征(原煤产量)和经济表征(采矿业土地经济密度)与水土资源耗损的关联演变,通过测算具体贡献量明晰采矿用地、煤炭规模、采煤损耗技术等驱动因子对水土资源耗损的影响程度。(2)通过结构分解分析确定总量控制因素后,应用生态位理论提出以实现煤-地-水资源协调为目标的最佳控制范围,考虑到经济发展对资源开发的依赖诉求提出了总量因素控制的上限值。(3)对研究区内12个煤炭企业共15个水土资源损毁影响因素进行散点拟合,定量明晰了各因素对水土资源损毁的影响,选取7个影响因素进行核密度估计并描述了其曲线特征,结合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多因素对研究区水土资源损毁的综合影响并确定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煤炭开发规模与水土资源耗损有明显的相关性,是研究区水土资源耗损驱动因子中贡献量最大的因素且具有正效应,而贡献率仅次于它的是明显产生负效应的技术驱动因子。(2)政府前端防护的总量因素及其管控范围分别是将原煤产量的适宜控制范围设置在129.52-168.24万t?a-1之间,上限值为254.44万t?a-1,采煤损毁土地的适宜控制范围设置在22.28-33.85hm2之间,上限值为71.51hm2,采煤排水量的适宜范围设置在127.74-135.41万m3之间,上限值为388.46万m3,采煤耗水量的适宜控制范围设置在354.72-381.61万m3之间,上限值为647.04万m3;(3)企业主动保护的关键因素是地下水径流量、总用水量、服务年限与井田面积,考虑到企业能控性建议井田面积规划少于1 000 hm2,总用水量控制在1122.02m3以下。

张凯媛,王瑾,毕如田,刘建[9](2019)在《采煤区水土资源损毁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煤炭企业生产视角下水土资源损毁的关键影响因素。【方法】借助EViews软件对研究区内12个煤炭企业共15个水土资源损毁影响因素进行散点拟合,定量分析了各因素对水土资源损毁的影响;选取7个影响因素进行核密度估计并描述了其曲线特征,结合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多因素对研究区水土资源损毁的综合影响并确定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影响研究区水资源耗损的主要因素是地下水径流量和总用水量,二者对数的核密度曲线双峰不明显,地下水径流量核密度曲线变化区间较大;服务年限与井田面积是土地资源损毁主要的影响因素,其对数的核密度曲线都是单峰,服务年限核密度曲线走势陡峭。【结论】研究区水土资源损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下水径流量、总用水量、服务年限与井田面积。

温昊文[10](2018)在《煤矿井下工作面冲击矿压危险性分析及防治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冲击矿压作为一类煤矿井下复杂动力现象,当井下工作面应力超出极限状态,如不采取减压或防护措施,就会因大量弹性势能集中释放,造成巷道损坏,严重威胁设备和人员的安全。目前,冲击矿压防治以作为各类矿井建设和井下作业的重要前置课题,2016年3月25日,国家安监总局印发了新修订版《煤矿安全规程》(总局令第87号),其中第八章为“冲击地压防治”,明确了该类风险的划定、预测、检验、措施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引起冲击矿压危害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生产管理制度等,因为煤层顶板破碎的时候容易发生冒落,严重影响煤体加载,很难形成高应力集中,破碎顶板也不具备积聚能量的能力。因此,冲击地压和冒顶互为逆向,易于冒顶则少发生冲击矿压,易于发生冲击矿压则少有冒顶现象。具体情况在论文中进行详细分析。此次毕业论文以兖矿集团济宁三号煤矿183下04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分析煤矿冲击地压发生的条件及影响因素,探索研究煤矿井下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性分析评估及防冲治理方法。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工作面冲击矿压危险监测方案和防治方案,确保工作面顺利开采,因研究对象出于投产阶段,且持续时间较长,本人围绕其中几个重点环节、时段冲击地压防治进行研究分析,预期形成切实可行的评价和防治方案,并总结出煤矿井下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性分析评估及防冲治理的系统解决思路和方法。此方法较之国内其他分析、设计方法,在流程上进行简化,安全性高,可在我国绝大多数大型矿井采区的冲击地压安全防治中应用。

二、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Factors Affecting Coal Mining with Plough(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Factors Affecting Coal Mining with Plough(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ODIS影像的山西省植被指数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被指数及影响要素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采矿扰动对矿区植被指数影响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章节安排
第2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介绍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简介
        2.1.2 气象与水文条件
        2.1.3 地表覆被条件
        2.1.4 自然资源状况
    2.2 数据源
        2.2.1 植被指数数据
        2.2.2 地形数据
        2.2.3 气象数据
        2.2.4 其它矢量数据
    2.3 数据预处理
        2.3.1 MODIS数据与处理
        2.3.2 DEM数据与处理
    2.4 研究方法
        2.4.1 数理统计
        2.4.2 空间叠加分析
        2.4.3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2.4.4 变化率
        2.4.5 植被变化稳定性分析
第3章 山西省植被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1 植被信息表征因子选取
    3.2 山西省植被指数时空变化规律
        3.2.1 植被指数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3.2.2 植被指数影像空间差异分析
        3.2.3 植被指数季节性变化分析
        3.2.4 植被指数月际变化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植被指数时空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4.1 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
        4.1.1 山西省年均降水量分析
        4.1.2 山西省年均气温分析
        4.1.3 气象因子与植被指数相关性分析
    4.2 地形因子相关性分析
        4.2.1 海拔高度
        4.2.2 坡度
        4.2.3 坡向
        4.2.4 各个因子关联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采矿扰动对矿区植被指数时空变化影响分析
    5.1 研究区选定
    5.2 植被生长表征因子选择
    5.3 矿区与校验区NDVI植被指数年际时空变化分析
        5.3.1 矿区植被指数年际时空变化分析
        5.3.2 校验区植被指数年际时空变化分析
        5.3.3 矿区与校验区植被指数对比分析
    5.4 矿区与校验区NDVI稳定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致谢

(2)伊犁矿区弱胶结地层采动阻水性能演化规律及其控制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与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2 弱胶结岩石物理力学特性与应力-损伤-渗流耦合模型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弱胶结岩石微观结构特征
    2.3 弱胶结岩石三轴压缩过程中渗透率变化规律
    2.4 弱胶结岩石应力-损伤-渗流耦合关系
    2.5 本章小结
3 水力-应力耦合作用下采动弱胶结覆岩移动变形特征与隔水层失稳判据
    3.1 弱胶结覆岩移动三维物理模拟实验系统
    3.2 采动覆岩运移与裂隙展布特征
    3.3 隔水层采动稳定性演变规律
    3.4 弱胶结隔水岩层失稳判据
    3.5 本章小结
4 采动弱胶结覆岩阻水性能与地下水流场演化规律
    4.1 采动弱胶结覆岩阻水性演化特征
    4.2 弱胶结覆岩阻水性影响因素敏感性
    4.3 采动弱胶结地层地下水流场演化规律
    4.4 地下水流场影响因素敏感性
    4.5 覆岩阻水性及地下水流场影响主控因素
    4.6 本章小结
5 弱胶结地层保水开采可行性评价方法与控制机理
    5.1 “三等效”保水采煤原理的提出与科学内涵
    5.2 等效采高与开采时空参数关系量化
    5.3 采动覆岩等效阻水厚度定量表征
    5.4 等效水资源承载力量化
    5.5 长壁工作面保水开采参数确定方法
    5.6 本章小结
6 弱胶结地层保水开采工业性试验
    6.1 伊犁四矿地质条件
    6.2 工作面保水开采参数确定
    6.3 工作面保水采煤效果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半干旱区井工矿山地表形变对植被的长期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与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半干旱区井工矿山地表形变对植被的长期影响研究进展
    2.2 植被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2.3 植物群落演替模拟研究进展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3.2 地表形变数据来源
    3.3 植被数据来源
    3.4 本章小结
4 半干旱区井工矿山地表形变对植被长期影响的作用机理分析
    4.1 半干旱区井工矿山地表形变性质解析
    4.2 地表形变对植被长期影响的因素分析
    4.3 地表形变对植被长期影响的机理模型
    4.4 地表形变对植被长期影响的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半干旱区井工矿山地表形变对植被长期影响的评价模型构建
    5.1 植被生长状态评价模型构建
    5.2 植被生长状态时序变化构建
    5.3 植被生长状态长期影响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半干旱区井工矿山地表形变对植被长期影响的模拟模型开发
    6.1 植物群落演替模拟模型开发
    6.2 地表形变长期影响下沟壑区域的植物群落演替模拟
    6.3 地表形变长期影响下平坦区域的植物群落演替模拟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地表形变对植被长期影响的井工矿山植被重建体系建议
    7.1 植被重建的设计准则建议
    7.2 植被重建的实施框架建议
    7.3 植被重建的推进政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降雨径流模块代码
附录2 生长演替模块代码
附录3 研究区野外调查工作照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半干旱煤矿区受损植被引导型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矿区土地生态损伤研究进展
    2.2 矿区植被扰动研究进展
    2.3 矿区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2.4 本章小结
3 半干旱区采煤塌陷对典型植物个体损伤机理研究
    3.1 叶绿素荧光诱导技术诊断植被损伤的基本原理
    3.2 研究方法
    3.3 半干旱采煤塌陷区典型植物损伤诊断分析
    3.4 半干旱区采煤沉陷对典型植物个体损伤机理
    3.5 本章小结
4 半干旱区煤炭开采对植物光合生理要素时空扰动规律研究
    4.1 机载高光谱植物光合生理要素反演基本原理
    4.2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4.3 基于特征分析的机载高光谱植物光合生理要素反演
    4.4 煤炭开采对植物光合生理要素时空分布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半干旱矿区植被覆盖度时序变化与驱动因素分析
    5.1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5.2 研究方法
    5.3 矿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半干旱矿区煤炭开采对典型植物物种分布时空扰动分析
    6.1 机载高光谱植被分类原理
    6.2 矿区典型植物分类提取
    6.3 煤炭开采对矿区典型植物物种时空分布扰动分析
    6.4 矿区植被恢复重建丰度阈值与植物配置比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半干旱矿区植被引导型恢复模式研究
    7.1 半干旱矿区植被引导恢复的目标
    7.2 半干旱矿区植被引导型恢复模式
    7.3 半干旱矿区植被引导恢复应用案例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顶板巨厚砂岩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与水害防治技术研究 ——以麦垛山煤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放水试验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
        1.2.2 覆岩破坏规律的研究现状
        1.2.3 顶板水害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理论与方法
    2.1 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2.1.1 顶板砂岩含水层分布特征
        2.1.2 顶板砂岩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2.1.3 顶板巨厚砂岩含水层水害特征
        2.1.4 水文地质特征研究方法
    2.2 覆岩破坏规律研究
        2.2.1 覆岩破坏的基本规律及特征
        2.2.2 覆岩破坏规律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概况
        3.1.1 交通位置
        3.1.2 开发建设与工程布局
        3.1.3 研究区范围
    3.2 自然概况
        3.2.1 地形地貌
        3.2.2 水文气象
        3.2.3 地震
    3.3 地质概况
        3.3.1 地层
        3.3.2 地质构造
    3.4 水文地质概况
        3.4.1 水文地质条件
        3.4.2 矿井充水因素
第四章 顶板巨厚砂岩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4.1 放水试验
        4.1.1 放水试验概况
        4.1.2 放水试验过程
    4.2 水化学分析与示踪试验
        4.2.1 水化学分析试验
        4.2.2 示踪试验
    4.3 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4.3.1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4.3.2 水化学分析
        4.3.3 示踪试验结果分析
        4.3.4 水理性质分析
        4.3.5 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
        4.3.6 可疏放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放水试验的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研究
    5.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5.1.1 模型范围
        5.1.2 水文地质结构
        5.1.3 含水层空间离散
        5.1.4 模型源汇项
        5.1.5 边界条件
    5.2 水文地质数学模型
    5.3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识别与检验
        5.3.1 初始流场的建立
        5.3.2 单孔放水试验非稳定流模型识别
        5.3.3 多孔放水试验非稳定流模型检验
        5.3.4 水文地质参数反演
        5.3.5 模型边界条件验证及水均衡识别
    5.4 水文地质参数可靠性分析
        5.4.1 解析法与数值法结果对比
        5.4.2 与以往抽水试验结果对比
        5.4.3 与以往国内其他放水试验结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顶板覆岩特征与破坏规律研究
    6.1 顶板覆岩物理力学性质
    6.2 顶板覆岩物理特性
        6.2.1 取样及测试内容
        6.2.2 泥岩崩解性特性
        6.2.3 覆岩矿物组成测试
        6.2.4 覆岩微观结构特征
        6.2.5 覆岩孔隙度特征
        6.2.6 覆岩物理性质分析
    6.3 顶板覆岩破坏规律研究
        6.3.1 经验公式分析
        6.3.2 理论分析
        6.3.3 数值分析
        6.3.4 可靠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顶板巨厚砂岩水害防治技术
    7.1 工作面概况
    7.2 巷道掘进水害防治技术
        7.2.1 充水因素分析
        7.2.2 巷道掘进防治水方案
    7.3 工作面回采水害防治技术
        7.3.1 充水因素分析
        7.3.2 疏放水方案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煤炭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保护的冲突及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背景
        1.1.1 背景与意义
        1.1.2 项目依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的冲突研究
        1.2.2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协调对策与技术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保护的冲突分析
    2.1 矿地复合的概念与矿地资源冲突的自然性
        2.1.1 矿地资源与土地资源概述
        2.1.2 矿地复合的概念
        2.1.3 矿地资源冲突的自然性
    2.2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冲突的自然性及危害
        2.2.1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冲突的自然性
        2.2.2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的冲突特征与危害
    2.3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的政策冲突特征与危害
        2.3.1 政策冲突特征
        2.3.2 政策冲突危害
    2.4 本章小结
3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保护的协调理论与方法研究
    3.1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典型土地资源保护的协调必要性及适用条件
    3.2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典型土地资源保护协调的实现措施
    3.3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典型土地资源保护的协调原理与模型
        3.3.1 协调原理
        3.3.2 协调模型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湿地资源保护的协调研究
    4.1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湿地资源保护冲突的理论分析
    4.2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湿地保护冲突与协调的实际案例
        4.2.1 研究区概况
        4.2.2 煤炭资源开采与湿地资源保护的冲突分析
        4.2.3 济三矿煤炭地下开采与湿地保护实际协调分析
    4.3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湿地资源保护协调的可行性与对策
    4.4 本章小结
5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耕地资源保护的协调研究
    5.1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耕地资源保护冲突的理论分析
    5.2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耕地资源保护冲突与协调的实际案例
        5.2.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5.2.2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耕地资源保护的冲突
        5.2.3 山东省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耕地保护实际协调分析
    5.3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耕地资源保护协调的可行性与对策
        5.3.1 协调实现的保障技术
        5.3.2 协调对策
    5.4 本章小结
6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林地资源保护的协调研究
    6.1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林地资源保护冲突的理论分析
    6.2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林地资源保护冲突与协调的实际案例
        6.2.1 研究区概况
        6.2.2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林地资源保护的冲突分析
        6.2.3 焦坪矿区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林地保护实际协调分析
    6.3 煤炭资源地下开采与林地资源保护协调的可行性与策略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拉杆抗滑桩加固采煤沉陷区铁路路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沉陷区路堤稳定性研究
    1.5 尚可完善之处
    1.6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2 拉杆抗滑桩加固路基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滑坡推力计算
    2.3 拉杆抗滑桩设计
    2.4 普通抗滑桩与拉杆抗滑桩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拉杆抗滑桩加固路基数值模拟及计算分析
    3.1 引言
    3.2 FLAC~(3D)软件简介
    3.3 计算模型的建立
    3.4 计算结果分析
    3.5 拉杆抗滑桩影响因素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工程应用
    4.1 工程概况
    4.2 路基边坡加固设计方案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煤炭开发规模与水土资源保护协调的关键因素及分析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的关系研究
        1.3.2 煤炭开采的水土资源环境响应研究
        1.3.3 矿产资源集中区水土资源保护研究
        1.3.4 土地-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协调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相关基础理论
    2.1 概念
        2.1.1 煤炭开发规模
        2.1.2 采矿业土地经济密度
        2.1.3 生态包袱
        2.1.4 利益相关者
        2.1.5 煤-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
    2.2 基础理论
        2.2.1 资源-环境-经济(REE)复合系统理论
        2.2.2 物质流理论
        2.2.3 自然资源管理理论
        2.2.4 多元主体共治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3.1 自然条件概况
    3.2 研究区煤矿概况
        3.2.1 研究区煤矿简介
        3.2.2 水土资源耗损情况
    3.3 数据来源
4 煤炭开发规模与水土资源耗损的关联演变
    4.1 煤炭开发规模与水土资源耗损的相关性分析
    4.2 煤炭开发规模与水土资源耗损的结构分解分析
        4.2.1 REE复合系统中煤-地-水资源物质流框架构建
        4.2.2 SDA结果与分析
        4.2.3 非线性时间路径函数
        4.2.4 煤炭开发规模产量表征(原煤产量)与水土资源耗损的关联演变分析
        4.2.5 煤炭开发规模经济表征(采矿业土地经济密度)与水土资源耗损的关联演变分析
        4.2.6 对上述关联演变分析进行验证
5 基于政府的煤炭开发与水土资源保护协调的前端防护
    5.1 总量管控因素选取
    5.2 研究方法
        5.2.1 生态位适宜度
        5.2.2 库兹涅茨曲线
    5.3 总量因素的管控范围界定
        5.3.1 生态位适宜度结果与分析
        5.3.2 库兹涅茨曲线结果与分析
        5.3.3 总量因素的管控范围
6 基于矿企的水土资源主动保护关键因素调控
    6.1 水土资源耗损影响因素选取
    6.2 研究方法
        6.2.1 散点拟合分析
        6.2.2 核密度估计
        6.2.3 多元回归分析
    6.3 水土资源主动保护关键因素判别结果与分析
        6.3.1 水资源耗损主要影响因素
        6.3.2 土地资源损毁影响因素判别与分析
        6.3.3 矿企水土资源主动保护关键因素调控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附录

(10)煤矿井下工作面冲击矿压危险性分析及防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背景和整体概况
    1.1 冲击矿压灾害现状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对于冲击矿压研究现状
        1.2.2 国内对于冲击矿压研究现状
        1.2.3 论文主要技术应用情况
    1.3 课题所选工作面布置
    1.4 煤层与顶底板岩层特征
2 冲击矿压危险影响因素分析
    2.1 评价方法确定和评价流程
    2.2 183_下04冲击矿压危险因素分析
        2.2.1 影响冲击矿压危险的自然因素分析
        2.2.2 影响冲击矿压危险的技术因素分析
    2.3 动静叠加诱冲原理分析
    2.4 183_下04工作面的静载分析
    2.5 183_下04工作面的动载分析
    2.6 183_下04工作面的应力水平分析
3 工作面冲击矿压危险性评价
    3.1 使用综合指数法进行评定
    3.2 工作面冲击矿压危险指数
4 工作面掘进和回采期间冲击矿压危险区域划分
    4.1 工作面冲击矿压危险区域划分的多因素耦合法
    4.2 巷道掘进冲击矿压危险区域划分
        4.2.1 辅顺掘进冲击矿压危险区域划分
        4.2.2 胶顺掘进冲击矿压危险区域划分
        4.2.3 切眼冲击矿压危险区域划分
    4.3 183_下04巷道掘进与3L工作面采掘相互影响
    4.4 183_下04工作面掘进期间危险区域划分
    4.5 工作面回采期间覆岩运动的影响
    4.6 地质构造的影响
    4.7 3_上煤层开采的影响
    4.8 多因素耦合法冲击矿压危险区划分
5 冲击矿压危险监测方法和防治方案
    5.1 掘进期间的监测与防治方案
        5.1.1 监测方案
        5.1.2 防治措施
    5.2 回采期间的监测与防治方案
        5.2.1 监测方案
        5.2.2 冲击矿压危险防治措施
6 结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四、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Factors Affecting Coal Mining with Plough(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ODIS影像的山西省植被指数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齐丹宁.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伊犁矿区弱胶结地层采动阻水性能演化规律及其控制机理[D]. 张世忠.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半干旱区井工矿山地表形变对植被的长期影响研究[D]. 米家鑫.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半干旱煤矿区受损植被引导型恢复研究[D]. 刘英.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5]顶板巨厚砂岩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与水害防治技术研究 ——以麦垛山煤矿为例[D]. 马莲净. 长安大学, 2020
  • [6]煤炭地下开采与地面典型土地资源保护的冲突及协调研究[D]. 梁宇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2)
  • [7]拉杆抗滑桩加固采煤沉陷区铁路路堤技术研究[D]. 李静文.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8]煤炭开发规模与水土资源保护协调的关键因素及分析管控研究[D]. 张凯媛.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9]采煤区水土资源损毁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 张凯媛,王瑾,毕如田,刘建. 灌溉排水学报, 2019(01)
  • [10]煤矿井下工作面冲击矿压危险性分析及防治的实践研究[D]. 温昊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4)

标签:;  ;  ;  ;  

犁采煤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