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老板面临WTO

汽车老板面临WTO

一、汽车老总面对WTO(论文文献综述)

卢建昊[1](2021)在《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改革开放的40余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成为全球生产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经济崛起也推动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航空服务市场的发展,为国际与中国民航飞机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整机的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与麦道这样的商用客机公司合作进行总装生产,一方面通过技术合作的“三步走”战略来自主开发支线飞机,但遗憾的是这两条路径均以失败告终。但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出现重大调整。2002年4月,支线飞机ARJ21项目正式立项。时隔4年后,在ARJ21项目尚未完成之时,干线飞机C919项目于2007年2月得到了立项。这两个表面上看起来相似的项目为何会先后出台?是哪些国内外因素与力量促使中国政府对民用航空产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如何从产业政策制订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中国重大产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这些问题是本研究重点回答的问题。论文采用“倡导联盟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或称ACF)对中国民航制造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该框架强调政策子系统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特别提出以社会为中心的视角解读不同部门的政策联盟的重要性。本论文在研究中试图将该分析框架运用于中国民航制造业的重大战略调整问题的分析上。本研究主要结论性的观点包括:伴随着国际航空制造业的日渐全球化,出现了主制造商-国际供应商的系统集成开发方式。中国决定利用该系统集成开发方式,推出ARJ21与C919两个重大项目。这两个项目是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国际航空制造业全球化的挑战与系统集成开发方式出现的机遇的战略反应。1990年代以后中国日益高涨的经济民族主义主张,提倡实施战略产业政策,以促进中国的产业安全与大国发展战略施行。在社会力量的推动下,2003年新一任领导集体上台以后,将国家再一次设定为发展主体,《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是新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象征。ARJ21项目是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前提下,瞄准“缝隙”市场的阶段式发展方式;而C919项目则充分考虑与波音和空客这两个国际航空制造巨头的可能竞争与冲突,通过集中国家资源,利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与关键零部件的可获得性,实现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跳跃式发展。在这个方面,论文提出C919项目决策正是中国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政策观念调整与上海地区特殊政治地位相互结合的产物。目前呈现出的研究结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意义:第一,论文展示了在全球生产网络环境下国家以战略贸易政策为基础形成选择性产业政策的过程,并通过C919项目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研究。第二,国际政治经济学对于产业政策形成过程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行为者层位分析,微观地观察了政策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系统地考察了作用于国家-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压力,并为此将广泛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第三,关于C919项目的立项过程及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各方的争论过程中呈现出了分散和碎片化的状态。同时,由于各方的不同立场,又使得彼此之间的视角和信念有着微妙的差异。本论文以此为基础,通过政策联盟行为对政策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再现,同时对国际航空制造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航空制造业商用客机发展战略展开了综合分析,并对ARJ21和C919之间所产生的发展政策变化脉络进行了结构性的把握。

杨慧萍[2](2019)在《“大健康新经济时代圆满的商业模式”的口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这篇报告是针对大健康良心产业联盟创始人彭措的“大健康新经济时代圆满的商业模式”即兴演讲的口译实践报告。演讲者主要谈论了当前大健康新经济时代中国产品的问题,全面分析社会市场的现状,表达了自己对提高产品质量和解决当前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并对应该形成何种商业模式给出合理的建议。通过对语料进行模拟交替传译实践,译员发现该语料的发言人讲话为无稿发言,口语性特点较为突出,其中成分残缺、语义空缺、词句重复、信息冗余、逻辑不清的问题对口译造成较大困难。针对该语料的这些特征以及汉英两种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在实践中译员主要采用三种口译策略:采用增补策略补充句子成分和文化背景信息;采用省略策略来简化句式提取重点解决信息冗余问题;采用合译策略处理结构松散的短句。最后笔者对本次模拟汉英交替传译进行实践总结与反思,归纳经验与教训。希望本实践报告的收获对笔者和其他人的口译实践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

刘继明[3](2016)在《人境》文中研究表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第一章大约是二〇〇〇年秋,距中元节还有几天,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河口镇上行人寥落,沿街的店铺冷冷清清,看不到几个顾客;由于接连下了几天的雨,天空灰蒙蒙的,凹凸不平的马路上这儿一窝水,那儿一层泥,人一踩上去,溅起满身的泥浆,稍不小心还会重重地摔一跤;过往的车辆也不得不放慢速度,像甲壳虫一样,歪歪扭扭、小心翼翼地行驶着。

李晓鸿[4](2015)在《隐性行政垄断及其法律规制研究》文中认为隐性行政垄断是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等行政主体以不正当的经济援助、行政管制或其他行政手段优待、扶持或保护特定市场经营主体,阻碍、限制或扭曲市场竞争或存在阻碍、限制、扭曲市场竞争威胁,但法律、行政法规尚未禁止的行政行为。该行为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于《反垄断法》等规制的行政垄断行为,具有隐蔽性特点。行政主体通过行政权力不正当优待、扶持和保护特定市场经营主体,受优待、扶持或保护的市场经营主体因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交易机会和市场竞争优势,从而改变竞争者的竞争条件;并使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蜕变为一种不公平竞争;这种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将使其他市场经营主体处于不利地位,并在市场竞争中落败而被迫退出市场竞争,而潜在竞争者也会因此放弃进入该市场领域的意愿,从而导致该领域的市场竞争减少,最终产生阻碍、限制竞争的后果。因而上述行为与《反垄断法》规制的行政垄断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时期,隐性行政垄断有三种常见表现类型:第一种是行政主体对特定市场经营主体进行不正当的经济援助行为。如无偿或低价向特定市场经营主体提供土地、矿产、频谱、航线等稀缺资源,给予赠款等财政补贴(助)和减免税、低利率融资贷款、核销亏损等经济优惠政策。这类行为直接给予特定经营者经济利益从而使其增强市场竞争力或保持其市场竞争优势。第二种是行政主体对特定市场经营主体给予不正当的市场进入、产品(服务)价格或数量等方面的行政管制保护的行为。国家对自然垄断行业和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等市场领域进行市场准入、价格或数量等方面的行政管制的初衷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但随着时代变迁、体制变革及科技进步,国家在这些领域的行政管制有的已偏离原来的初衷和目的,沦为受管制企业谋取市场垄断地位和垄断利润的工具,因而其正当性逐渐丧失。第三种是行政主体对特定市场经营主体的不正当行政扶持行为,属于间接给予特定市场经营主体经济利益。常见表现形式有: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上给予特定市场经营主体特殊待遇或法外特权;行政权力直接参与市场经营,如盐业、烟草政企合一的专营专卖制度、行政主体经商办企业、行政主体与特定市场经营者合作或合资从事营利性活动;行政主体强制特定市场经营主体兼并重组;行政主体协调特定市场经营主体采取统一市场行动等。上述隐性行政垄断行为具有广泛的社会危害性:(1)导致市场不公平竞争,妨碍市场自由竞争,使市场竞争机制难以有效运作,国企难以成为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民营经济难以发展壮大,从而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2)使生产要素得不到有效使用,受隐性行政垄断扶助、保护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普遍低下,从而导致经济效率损失。(3)使受益企业忽视改革创新的重要性,从而失去改革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主动性,甚而阻碍改革创新。(4)引发权力寻租,而权力寻租导致社会资源浪费,社会总成本增加;受隐性行政垄断扶助和保护的企业向消费者提供价高质次的产品和服务,不合理地增加消费者的消费成本,从而损害社会整体福利和消费者利益。(5)滋生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人员腐败和奢侈浪费,引发社会不公,损害政府形象。(6)行政主体对特定市场经营主体实施不正当补贴和优惠政策等扶助、保护行为,违反了wT0的非歧视、公平竞争等原则和反补贴等协定,引发国际贸易摩擦和经济制裁,影响中国在国际贸易上的市场经济地位。针对隐性行政垄断存在的上述危害性,本研究提出了多主体、多途径的综合法律规制思路,即建立起以反行政垄断执法为主,地方政府层级监督和人民法院司法监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反行政垄断法律规制体系:(1)强化各级政府在规制隐性行政垄断方面的作用。由《反垄断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负有通过抽象行政行为备案审查、行政复议等制度对隐性行政垄断行为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层级监督的职责,从而强化各级政府在反隐性行政垄断方面的责任,防止地方政府在此方面无所作为。(2)强化人民法院在规制隐性行政垄断方面的作用。通过修改和完善《行政诉讼法》扩大行政诉讼的受理范围和审查权限,尽量将隐性行政垄断纳入行政诉讼制度的监督范围,以便更好地发挥人民法院通过司法程序规制隐性行政垄断的作用。(3)强化反行政垄断执法在规制隐性行政垄断方面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行政复议制度和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制度对隐性行政垄断行为的监督是被动的,且监督范围和方式均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规制隐性行政垄断应以反行政垄断执法为主,应通过对《反垄断法》修改和完善,构建起独立、权威、高效的反行政垄断执法机制,以适应反行政垄断执法工作的需要。一是在《反垄断法》中完善反行政垄断的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即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市场公平、自由竞争秩序规定为反行政垄断的立法目的;并将市场经济内在的效率价值确定为反行政垄断立法的基本原则,从而为区分隐性行政垄断确立法定的评判准则和标准。二是通过对行政垄断进行法律定义,以“不正当性”代替“滥用行政权力”作为行政垄断的构成要件或区分标准;扩大《反垄断法》规定的行政垄断范围,将隐性行政垄断纳入法律规制范围;在列举式规定中设定兜底条款并授予反行政垄断执法机构自由裁量权,以便对复杂多样的行政权力导致市场不公平竞争等其他间接排除、限制竞争行政行为是否构成行政垄断进行区分、确认。三是建立独立、权威、高效的反行政垄断执法机制。即建议《反垄断法》规定在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下设单独的反行政垄断执法机构,实行垂直领导,承担反行政垄断执法任务;并通过《反垄断法》授予该执法机构调查权、强制权、裁量权、撤销权、制裁权等强有力的执法权力,以提高反行政垄断执法的权威性;完善反行政垄断立案、调查、处理和执行程序,强化对行政垄断违法行为主体的行政、民事和刑事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以增强反行政垄断执法的有效性。四是建立由反行政垄断执法机构对国家行政管制等国家垄断法律制度的正当性进行立法前和立法后评价的制度,从反行政垄断执法角度对不具有正当性的国家垄断行为进行法律监督;建立国家垄断的利害关系人对丧失正当性的国家垄断行为申请反行政垄断执法机构异议审查制度,为当事人对丧失正当性的国家垄断寻求法律救济提供正当有效的途径。(4)通过相关法律的配套完善和修改,使相关法律与《反垄断法》的精神保持一致,从而在规制行政垄断方面形成合力,并为反隐性行政垄断执法扫清障碍。一是完善宏观调控法、价格法、财税法等市场经济法。通过制定宏观调控法,为政府与市场划定界线,以减少行政主体对市场的不当干预,防止行政主体借宏观调控之名实施隐性行政垄断行为。完善价格法,增强价格管制行为的公正性和科学性,防止利益集团利用价格管制谋取暴利和坑害消费者。修改相关财税法律制度,以解决当前不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财税体制引发的基层政府财政困难、事权和财权严重不匹配而促使行政主体滥施隐性行政垄断增加财政收入问题。二是完善和修改行政组织法、行政程序法、行政许可法等行政法。应尽快出台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政府的组织法和市、县、乡(镇)级政府的组织法及国务院各部门的组织法,将行政主体的职责权限尽量规定得具体明确,不留弹性地带。制定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主体行政决策和行政执法程序,保证利害关系人在行政决策、行政执法程序中的正当权利。修改行政许可法,在有关行政许可设定范围的规定中体现十八届三中全会负面清单管理内容。通过上述法律规制措施,最终形成一个全覆盖、多层次、多途径和各执法主体分工明确、相互衔接和紧密配合的规制隐性行政垄断的法律机制和体系,实现行政主体及行政官员在严格监督之下的“不敢”和完善法律制度下的“不能”,从而达到有效规制隐性行政垄断的目的。

杨东进[5](2006)在《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缺失 ——基于中国轿车产业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政府行为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路径的影响,揭示政府蔽荫对汽车自主品牌缺失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机理。 通过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源流、演变进行梳理,把政府蔽荫与汽车产业发展关系的研究纳入历史的进程、科学的范围,并据此构建论文逻辑模型,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定性分析政府蔽荫在行业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对轿车行业的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缺失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建立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之间的数量关系模型(创造并定义了两个主要概念:政府蔽荫度、自主品牌密度),对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揭示,得出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缺失呈正相关关系的基本结论。 对政府蔽荫引致自主品牌缺失进行机理分析。主要论证在政府蔽荫下,合资成为国有大型汽车企业的一种垄断资源,由于企业家的政治目标与企业家精神的违背,受蔽荫企业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造成自主品牌缺失(一种贫困性增长),在公共选择中存在寻租,最终导致“以市场换技术”汽车产业政策的失败。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公平竞争是中国轿车行业产生自主品牌的必由之路,自主品牌是产业升级的可靠路径,轿车行业的自主品牌建设需要充分竞争的市场、公平高效的政府。

张喆[6](2004)在《钢铁类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分析》文中指出本文重点讨论钢铁类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试图从企业层面分析决定其不同再融资行为的原因。研究发现,在我国现阶段,钢铁类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决策时,政策变迁和市场接受程度要大于公司本身财务指标发生变化的影响。企业再融资过程中,在募集资金量能够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更多的会从政策对融资方式的限制和发行的难易程度进行决策。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概述钢铁类上市公司的总体特性以及研究其再融资行为的意义。第二部分为现象描述部分,从钢铁类上市公司自 1995 年至 2004 年间再融资方式的特点入手,探讨钢铁类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与所有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间的趋同性。第三部分为现象分析部分,结合钢铁类上市公司和所有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的变化,着重讨论股权再融资的政策推进历程。第四部分为案例分析部分,针对配股、增发以及可转债三种股权再融资方式分别辅以案例,分析企业在何种情况下因何选择了不同的再融资方式。附件中,基于国内 A 股市场再融资的法律框架,对现有各再融资方式作了详细比较分析,作为案例分析部分的补充内容。

高勇强[7](2004)在《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民主化、法制化和多元化进程的深入,影响企业经营运作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制定将不再只是政府决策者(政府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独享的权力,而将是社会各方面利益团体(包括工商企业)利益与权力平衡的结果。企业不会被动地等待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并接受其约束,而是会通过各种合法的手段在政府政策与法规形成的过程中施加影响,从而为本企业创造一个有利的市场环境。企业为谋求有利于自己的市场环境而影响政府政策和法规制定与实施过程的策略被称为企业政治策略,实施上述策略的行为被称为企业政治行为。继企业的市场竞争之后,政治领域的竞争已经成为企业的又一个重要竞争领域。本文基于战略管理理论对中国的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本文首先交代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全文的组织结构安排。从而为正文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动机决定行为,因此对动机的探讨是研究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起点。本文首先介绍国外理论界对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动机的研究,接着介绍了影响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其他因素。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企业从事政治策略与行为的动机,我们的观点是中国企业政治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应付政府对企业的影响。并通过理论阐述与对一些企业中高层人士的访谈,揭示了中国企业从宏观到微观方面所面临的政府的影响。通过对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特征的分析,即可供中国企业采取的政治策略与行为有哪些、企业通过政治策略与行为能从政府那里获得什么、企业采取政治策略与行为需要哪些资源,中国企业的政治行为与西方企业有什么异同等,为分析中国企业的政治策略与行为建立了一个总体的框架结构。本文将公司政治行为理论与企业市场营销理论相结合,分析了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作用机制,即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企业的政治策略与行为是怎样实现企业所预期的政治目标的。通过借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中关系营销领域的承诺-信任框架,本文发展了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承诺-信任关系模型,指出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作用机制其实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一种动态承诺博弈。并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对这种承诺博弈的内容、过程及风险进行了剖析。对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进行例示性分析。所分析的企业政治策略分别是直接参与策略和制度创新策略。对企业的直接参与策略的分析,重点放在企业人大代表的参政方面。通过分析武汉市和洪山区(武汉市的一个行政区)企业人大代表所提的议案和对一部分企业人大代表的调查访谈,揭示企业人大代表都在不同程度地“为企业”谋利。 <WP=5>对企业制度创新策略的研究是以案例的形式进行,通过分析中国吉利集团——一家民营企业通过制度创新成功进入轿车制造行业的过程,揭示在中国转型时期,企业通过推动制度创新,拓展其生存空间,并获取外部性利润。鉴于中国企业在与政府打交道时的不规范现象,本文分析了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规范性问题。本文以样本调查的形式探讨了企业政治行为规范性问题的三个方面:企业的政治行为有没有规则和有什么样的规则、企业对正式规则的遵守情况、被调查者对政治行为的接受程度。调查发现有大部分的企业政治行为是没有正式且程序详细的规则约束的,很多行为只有潜规则甚至完全没有规则;很多企业并没有完全遵守正式且程序详细的规则,有的甚至完全没有遵守这些规则;被调查者认为大部分企业政治行为合适或非常合适,但对其他一些行为持否定或怀疑的态度。针对调查结果,文章最后从上述三个方面提出了规范企业政治行为的意见,即正式规则的制定、企业遵守规则的监督和对不被接受的行为的禁止。本文最后对企业如何制定并实施一个政治策略提供了一个分析的框架。与市场战略的制定相似,企业政治策略的制定首先要确定企业的政治目标,接着分析外部的环境与企业内部拥有的条件,然而进行战略与策略的选择。然而,尽管在方法上类似,但企业的政治策略与市场战略在内容上几乎完全不同。

厉以宁,姚景源,朱善利,单忠东,水木[8](2004)在《厉以宁 姚景源 朱善利纵论中国经济形势两年里的跨越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2003 年岁末,“中国与 WTO”论坛再推精彩话题。中国加入WTO已经两周年,两年里,中国经济在众说纷纭中走过,但始终保持着强劲增长。面对未来,中国经济还将遭遇哪些挑战?经济学者对此有着怎样的思考和评价?“中国与WTO论坛”邀请着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朱善利教授纵论两年来的中国经济形势。

冯军[9](2003)在《关于中国企业适应入世能力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在对 WTO 适应能力的问题上,包括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意识及其应对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国内一些企业面对挑战,已开始采取勇于面对的奋进态度,这是取得应诉胜利的基础。

尹韵公[10](2003)在《WTO与中国传媒业》文中提出文章运用大量资料,分析了我国加入WTO对传媒业的影响,指出传媒业加入WTO后的利弊得失,并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

二、汽车老总面对WTO(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老总面对WTO(论文提纲范文)

(1)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提出问题
    1.2 研究方法
    1.3 分析范围
    1.4 本论文的组成
第二章 理论背景和分析框架
    2.1 政策过程视角下的产业政策形成和变化
    2.2 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
        2.2.1. 倡导联盟框架的核心逻辑
        2.2.2. 倡导联盟框架与贸易政治经济学的衔接
        2.2.3. 国家和宪政体制
    2.3 产业政策倡导联盟的信念基础:发展主义
        2.3.1. 战略产业政策的经济逻辑
        2.3.2. 李斯特的不均衡发展观
        2.3.3. 不均衡发展观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3.4. 日本的官僚制
        2.3.5. 中国产业政策体制
    2.4 全球生产网络和战略性产业政策
    2.5 小结
第三章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行业的结构变化
    3.1 航空运输市场“去管制”及其对航空制造业的影响
        3.1.1. 轴辐式航线的发展对干线飞机的影响
        3.1.2. 馈线航路的发展与支线飞机
        3.1.3. 航空运输的国际自由化
        3.1.4. 波音和空客双寡头结构形成
    3.2 喷气式支线飞机的出现与小双寡头的新生产组织
    3.3 系统集成的Tier-1开发模式
    3.4 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商用飞机制造的发展历程
    4.1 改革开放后中国航空制造产业变化概述
        4.1.1.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
        4.1.2. 首个商用客机研制项目:“运-10”
    4.2 学习的开始:MD-80组装生产
    4.3 MPC-75项目
    4.4 三步走战略
        4.4.1. 商用客机干、支之争的苗头
        4.4.2. MD-90
        4.4.3. AE-100 项目
    4.5 小结:存活下来的政策子系统
第五章 经济学者认知共同体的政策信念分化
    5.1 1990 年代经济学家的主流化与思想分化
        5.1.1. 新左派的经济体制构想
        5.1.2. 民族主义情绪的扩散
    5.2 非主流经济学派的出现和成长
    5.3 非主流经济学家与民族主义者的联手
        5.3.1. 大国优势和大国战略
        5.3.2. 战略产业和航空制造
        5.3.3.入世与非主流经济学者的活跃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产业政策导向变化
    6.1 “追赶期”产业政策体系概况
    6.2 “入世”前后的改革和产业政策体系
    6.3 国有企业制度改革:郎顾之争和反思改革
    6.4 创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
        6.4.1. 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
        6.4.2. 高铁建设与集成创新
        6.4.3. 大型飞机项目
    6.5 小结
第七章 从系统集成商的道路到大飞机项目
    7.1 支线飞机项目的推进
        7.1.1. 新舟60
        7.1.2. 喷气式支线飞机ARJ21的推进
        7.1.3. ERJ-145合作生产项目
    7.2 大飞机争论的序幕:运-10的神话化
        7.2.1. 大飞机与大型运输机
        7.2.2. 摇摆不定的ARJ21
    7.3 大飞机论证
        7.3.1. 支线道路与大飞机道路
        7.3.2. 第一次论证
        7.3.3. 第二次论证
    7.4 大飞机政策形成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博弈
    7.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大健康新经济时代圆满的商业模式”的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介绍
    1.2 语料内容
第2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理论准备
    2.3 口译过程
    2.4 译后总结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增补策略
        3.1.1 语内信增补
        3.1.2 文化背景信息增补
    3.2 省略策略
        3.2.1 重复词句的省略
        3.2.2 冗余信息的省略
    3.3 合译策略
        3.3.1 单词短语合译
        3.3.2 句子合译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实践报告的局限性
    4.2 实践报告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附录3 术语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人境(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4)隐性行政垄断及其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和路径
        1.3.1 研究对象
        1.3.2 篇章安排及研究路径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结构来源
2 隐性行政垄断的一般性界定与分析
    2.1 传统行政垄断理论与立法实践的局限性
        2.1.1 传统行政垄断理论和立法实践概述
        2.1.2 现行《反垄断法》界定行政垄断的局限性
    2.2 隐性行政垄断概念的提出
        2.2.1 隐性行政垄断的由来
        2.2.2 隐性行政垄断的概念
        2.2.3 隐性行政垄断的特质
        2.2.4 隐性行政垄断的区分标准:不正当性
        2.2.5 隐性行政垄断的构成
    2.3 隐性行政垄断分类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2.3.1 隐性行政垄断分类
        2.3.2 隐性行政垄断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3 当前隐性行政垄断的常见表现
    3.1 不正当的经济援助行为
        3.1.1 不正当资金补贴(助)等直接经济援助
        3.1.2 不合理的优惠经济政策
    3.2 不正当的行政管制保护行为
        3.2.1 市场准入的隐性行政壁垒:不正当的特许经营
        3.2.2 不合理的数量管制
        3.2.3 不合理的价格管制
    3.3 不正当的行政扶持行为
        3.3.1 歧视性的行政优待行为
        3.3.2 行政权力直接从事市场经营
        3.3.3 强制特定市场经营主体兼并重组
        3.3.4 协调特定市场经营主体采取统一市场行动
4 隐性行政垄断的危害
    4.1 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4.1.1 阻碍市场竞争机制有效运作
        4.1.2 阻碍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
        4.1.3 阻碍市场主体的生成和发育
    4.2 导致经济效率损失
        4.2.1 受益国企经营效益普遍低下
        4.2.2 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
    4.3 阻碍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
        4.3.1 受益企业忽视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4.3.2 受益企业失去改革创新的动力
    4.4 损害社会整体福利和消费者利益
        4.4.1 社会整体福利损失
        4.4.2 消费者利益损失
    4.5 滋生腐败
        4.5.1 权力寻租下的行政官员腐败
        4.5.2 特定国企高管的奢侈腐化
    4.6 损害社会公平和政府形象
        4.6.1 损害社会公平
        4.6.2 损害政府公信力
    4.7 违反WTO规则,引发国际贸易摩擦和制裁
        4.7.1 违反WTO基本原则
        4.7.2 引发国际贸易摩擦和经济制裁
        4.7.3 影响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市场经济地位
5 隐性行政垄断法律规制的国际考察
    5.1 域外类似隐性行政垄断现象考订
        5.1.1 域外隐性行政垄断术语
        5.1.2 西方发达国家类似隐性行政垄断现象
    5.2 域外对类似隐性行政垄断的规制模式
        5.2.1 WTO对补贴行为的规制模式
        5.2.2 欧盟对国家援助的规制模式
        5.2.3 美国隐性商业条款规制模式和管制改革
        5.2.4 俄罗斯、东欧转型国家规制模式
    5.3 域外反隐性行政垄断法律制度的比较
        5.3.1 立法体制
        5.3.2 执法体制
        5.3.3 法律责任体制
    5.4 域外隐性行政垄断法律规制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5.4.1 完善反行政垄断法律体系是规制隐性行政垄断的前提
        5.4.2 建立独立、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制是规制隐性行政垄断的基础
        5.4.3 强化司法监督是规制隐性行政垄断的保证
6 隐性行政垄断法律规制体系的构建
    6.1 构建隐性行政垄断法律规制体系的总体设想
        6.1.1 当前规制隐性行政垄断面临的法律机制障碍
        6.1.2 构建隐性行政垄断法律规制体系的思路及路径
    6.2 隐性行政垄断不正当性评判机制的建立
        6.2.1 建立隐性行政垄断不正当性评判机制的必要性和设想
        6.2.2 隐性行政垄断不正当性的区分准则
        6.2.3 隐性行政垄断不正当性的评判标准
        6.2.4 隐性行政垄断不正当性的评判方法
    6.3 隐性行政垄断法律规制体系的构建
        6.3.1 行政程序规制:备案审查和行政复议制度
        6.3.2 司法程序规制: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制度
        6.3.3 《反垄断法》规制:反行政垄断执法
        6.3.4 隐性行政垄断各法律规制主体的职责分工
7 《反垄断法》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7.1 完善《反垄断法》的思路
        7.1.1 反隐性行政垄断立法模式的选择
        7.1.2 《反垄断法》规制隐性行政垄断的立法缺陷及完善思路
    7.2 《反垄断法》立法目的、原则的完善
        7.2.1 反行政垄断立法目的的确立
        7.2.2 反行政垄断立法原则的确立
    7.3 《反垄断法》有关行政垄断范围的重新确定
        7.3.1 《反垄断法》有关行政垄断区分标准和范围的重新确定
        7.3.2 《反垄断法》有关反行政垄断的适用例外
    7.4 国家垄断评价、异议审查制度的构建
        7.4.1 建立国家垄断评价、异议审查制度的意义
        7.4.2 国家垄断评价、异议审查的方法和程序
    7.5 反行政垄断执法机制的完善
        7.5.1 设置独立、统一的反行政垄断执法机构
        7.5.2 强化反行政垄断执法权威
        7.5.3 完善反行政垄断执法程序
        7.5.4 完善行政垄断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7.6 相关法律制度的配套完善
        7.6.1 相关经济法律制度的配套完善
        7.6.2 相关行政法律制度的配套完善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5)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缺失 ——基于中国轿车产业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中国轿车工业的自主品牌现状
        1.1.2 理论背景:现有的关于汽车自主品牌理论的研究主线与存在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论文结构安排
        1.3.1 论文技术路线
        1.3.2 论文的主要章节及内容
    1.4 论文主要概念说明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源流、演变及其梳理
        2.1.1 西方经济学家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及发展
        2.1.2 公共选择理论与集体选择理论
        2.1.3 计划与市场
        2.1.4 诺思悖论
    2.2 战略管理学科中的政府
        2.2.1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的钻石模型简介
        2.2.2 产业政策是否有效
    2.3 品牌
    2.4 汽车产业
    2.5 汽车自主品牌
        2.5.1 来自媒体和网络的观点
        2.5.2 学者、专家的观点
        2.5.3 较为系统的文献综述
第三章 论文逻辑模型构建与理论准备
    3.1 政府的经济职能
        3.1.1 国家职能
        3.1.2 政府经济职能
        3.1.3 政府经济职能存在的依据
        3.1.4 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内容
        3.1.5 政府失败
    3.2 企业战略选择影响因素中政府因素
        3.2.1 企业战略管理的一般过程
        3.2.2 战略管理过程中的政府因素
        3.2.3 战略管理过程中的政府蔽荫
    3.3 轿车行业中的政府蔽荫
        3.3.1 中国汽车行业管理体制的现状
        3.3.2 汽车行业中的政府经济职能滋生政府蔽荫
    3.4 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缺失
        3.4.1 家电行业中政府蔽荫的淡化与自主品牌的创立
        3.4.2 汽车行业中政府蔽荫的长期存在与自主品牌缺失
    3.5 论文的逻辑思路
第四章 轿车企业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缺失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模型
        4.1.2 对模型的解释
    4.2 企业自主品牌密度和自主品牌缺失度的测定
        4.2.1 样本采集
        4.2.2 轿车品牌分类及企业自主品牌产品密度
        4.2.3 企业自主品牌产品缺失度
    4.3 政府蔽荫度界定及其测定指标
        4.3.1 政府蔽荫度的界定
        4.3.2 政府蔽荫度的测定指标
    4.4 政府蔽荫度的测定和分析
        4.4.1 数据收集和整理
        4.4.2 数据分析
    4.5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4.6 由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及对假设的检验
第五章 行业间的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缺失的实证研究
    5.1 数据收集
    5.2 数据分析
    5.3 由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
    5.4 第四章和第五章小结
第六章 关于实证结果的机理分析
    6.1 轿车行业中政府蔽荫的来源
        6.1.1 政府蔽荫的与生俱来
        6.1.2 政府蔽荫在转轨经济中的日益明显
    6.2 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缺失
        6.2.1 开放条件下,合资成为一种垄断资源
        6.2.2 企业家的政治目标与企业家精神的违背
        6.2.3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体制外”汽车企业
    6.3 政府蔽荫的危害
        6.3.1 全球化条件下的贫困性增长
        6.3.2 寻租
    6.4 自主品牌之路
        6.4.1 市场换不来技术
        6.4.2 公平高效的政府、充分竞争的市场
        6.4.3 自主品牌:产业升级的可靠路径
第七章 研究结论、创新与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二汽目前的大致结构图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钢铁类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 钢铁类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分析
    引言
    第一章 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再融资特点
        1.1 钢铁行业再融资市场动态
        1.2 上市公司再融资市场动态
        1.3 再融资方式的趋同性分析
    第二章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概述
        2.1 配股与增发
        2.1.1 配股的政策推进历程
        2.1.2 增发的政策推进历程
        2.2 可转债
        2.3 结论
    第三章 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再融资实例比较分析
        3.1 唐钢股份 000709A 股增发融资案例分析
        3.1.1 公司概况
        3.1.2 2002 年 10 月增发募集资金投向
        3.1.3 再融资方式的融资规模测算及比较分析
        3.1.4 后续
        3.2 杭钢股份 600126 配股融资案例分析
        3.2.1 公司概况
        3.2.2 2000 年配股募集资金投向
        3.2.3 再融资方式的融资规模测算及比较分析
        3.2.4 后续
        3.3 鞍钢新轧 000898 可转债融资案例分析
        3.3.1 公司概况
        3.3.2 2000 年 3 月可转债募集资金投向
        3.3.3 再融资方式的融资规模测算及比较分析
        3.3.4 后续
        3.4 结论
    附件一:基于国内 A股市场再融资法律框架的再融资方式比较
    附件二:股权融资特点简述
第二篇 面对 WTO-中国汽车工业分析
    序言
    第一章 生产者分析
        1.1 入世前中国汽车工业状况
        1.1.1 中国宏观经济形式及汽车工业基本情况
        1.1.2 中国的汽车工业生产状况深入分析
        1.2 入世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预测
        1.2.1 兼并与重组
        1.2.2 加入 WTO 中国汽车工业的变化
    第二章 市场和消费者
        2.1 中国汽车市场
        2.1.1 关税废止和汽车价格的下降
        2.1.2 关于汽车消费的市场调研
        2.2 轿车市场消费分析
        2.2.1 个人消费
        2.2.2 市场需求
        2.2.3 MBA 学生及职业经理人的消费趋势
    第三章 政府及相关政策
第三篇 TCL 手机营销分析
    Chapter 1 Executive Summary
    Chapter 2 Situational Analysis
        2.1 2003 上半年回顾:毛利率整体下滑,营业费用影响巨大
        2.2 产品同质化严重, 竞争白热化, 淘汰战一触即发
    Chapter 3 Market Coverage Strategy
        Evaluation & Recommendations
    Chapter 4 Positioning Strategy
    Chapter 5 Product Strategy
    Chapter 6 Pricing Strategy
    Chapter 7 Placement Strategy
        Evaluation & Recommendations
    Chapter 8 Promotion Strategy
        Evaluation & Recommendations
第四篇 华润集团收购深万科股权的投资估价分析
    第一章 公司背景与行业背景
    第二章 收购的战略分析
    第三章 pro forma 分析
        3.1 不发生股权转让情况下的股权资本现金流分析
        3.2 发生股权被收购情况下的股权资本现金流分析
    第四章 beta 与 WACC 计算
        4.1 无风险利率的选取以及市场报酬率的计算
        4.2 beta 值(βe)计算
        4.3 要求回报率和 WACC 的计算
    第五章 计算结果与实际比较分析
        5.1 不发生股权转让情况下的估值(单位:万元)
        5.2 发生股权转让情况下的估值(单位:万元)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要 Abstract 1
    绪
    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本文的理论基础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本文研究框架 2
    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动机研究 2.1
    西方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动机分析 2.2
    影响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其他因素分析 2.3
    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动机分析 2.4
    中国企业面临的政府影响--实证考察 2.5
    本章小结 3
    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特征研究 3.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3.2
    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分类 3.3
    企业的政治资源与能力 3.4
    企业政治绩效与政治行为过程 3.5
    中西方企业政治策略的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 4.1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营销 4.2
    企业与政府之间关系的承诺-信任模型 4.3
    案例介绍--微软与安康 4.4
    案例分析与结论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企业的直接参与策略--对企业人大代表参政与企业利益关系的调查 5.1
    企业人大代表行为分析框架 5.2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5.3
    企业人大代表的议案分析 5.4
    企业人大代表的访谈分析 5.5
    对企业人大代表参政的质疑 5.6
    本章小结 6
    制度创新策略--基于吉利集团的案例分析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2
    制度创新的理论框架 6.3
    吉利集团进行汽车业制度创新的案例分析 6.4
    案例研究结论 6.5
    本章小结 7
    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规范性研究 7.1
    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合法性与伦理问题 7.2
    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规范性问题 7.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7.4
    研究结论 7.5
    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的规范化 7.6
    本章小结 8
    企业政治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一个分析的框架 8.1
    企业政治策略的目标 8.2
    评估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 8.3
    政治战略模式与策略选项 8.4
    政治策略的实施与评价 8.5
    政治因素与市场因素的整合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

(9)关于中国企业适应入世能力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企业公平贸易处理能力日益增强
二、跨国公司对中国入世的适应能力日益显现

(10)WTO与中国传媒业(论文提纲范文)

一 我们承诺了什么
二 入世利弊得失谈
    (一) 利与得在哪里
        第一, 有利于经营成本下降。
        第二, 有利于对外交流, 参与国际竞争。
        第三, 有利于合理配置新闻传播资源, 学习国外同行的先进管理经验。
        第四, 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更新观念, 深化新闻传媒业的改革。
    (二) 弊和失在哪里
三 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应对策略
    第一, 认真履行承诺, 掌握游戏规则
    第二, 正确认识做大做强, 坚持中国特色道路
    第三, 正确认识我国新闻传媒业的双重属性, 积极探索融资投资的新途径
    第四, 正确认识国民待遇原则。维护自身利益, 保护民族文化
四 结语

四、汽车老总面对WTO(论文参考文献)

  • [1]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D]. 卢建昊. 北京大学, 2021(09)
  • [2]“大健康新经济时代圆满的商业模式”的口译实践报告[D]. 杨慧萍. 沈阳理工大学, 2019(03)
  • [3]人境[J]. 刘继明. 芳草, 2016(02)
  • [4]隐性行政垄断及其法律规制研究[D]. 李晓鸿. 武汉大学, 2015(03)
  • [5]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缺失 ——基于中国轿车产业的实证研究[D]. 杨东进. 暨南大学, 2006(06)
  • [6]钢铁类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分析[D]. 张喆. 清华大学, 2004(03)
  • [7]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研究[D]. 高勇强.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2)
  • [8]厉以宁 姚景源 朱善利纵论中国经济形势两年里的跨越与思考[J]. 厉以宁,姚景源,朱善利,单忠东,水木. WTO经济导刊, 2004(Z1)
  • [9]关于中国企业适应入世能力的思考[J]. 冯军.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2003(11)
  • [10]WTO与中国传媒业[J]. 尹韵公.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标签:;  ;  ;  ;  ;  

汽车老板面临WTO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