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苏抢占行业制高点

安苏抢占行业制高点

一、安塑抢占行业制高点(论文文献综述)

任志武,江川[1](2005)在《2001-2004年我国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化专项后评估综述》文中提出2.1 前言新材料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和先导,新材料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面对全球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大力发展适合国情的新材料产业, 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

张磐[2](2005)在《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株潭一体化问题由来已久,但长株潭一体化的关键是产业一体化,而产业一体化的核心是支柱产业的融合。本文基于产业融合理论与产业创新理论,围绕长株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一体化研究,提出了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推进原则、一体化的重点及其布局,并结合实际提出了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的促进对策。 本文从长株潭现有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入手,分析了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的背景,明晰了长株潭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成绩与问题、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长株潭“依靠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促进支柱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超越三市按行政区划独自规划、发展支柱产业的旧格局,三市统一规划支柱产业布局、统一支柱产业政策、统一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深化分工,优化结构,构建优势支柱产业群体,形成三市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区域支柱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产业一体化的基本思路。长株潭支柱产业的一体化应突出:发挥地方特色与比较优势结合;技术优势与产业优势结合;科技、产业创新与制度创新结合;支撑现在与引领未来结合;争取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结合的原则,立足园区,保证重点,集中发展。支柱产业的一体化,要明确总量、结构、产业与一体化四个方面的目标,要明确三市的共同任务及各市农业、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各分业一体化的重点任务,尤其是要搞好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工程机械制造、混合动力汽车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一体化的规划与布局。 本文在最后一章主要分析提出了推进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的

王红[3](2005)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以知识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一个国家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成为社会发展的推进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立足世界经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不断提升科技转化成生产力的能力、效率,才能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我国经济的腾飞,达成共同富裕的目标。 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中,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有稳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在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融资成为企业考虑的头等大事。而这一点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尤为突出,尽管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回报的特点,但高新技术具有的高风险性,投资回报期较长的特性,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巨额筹资难以实现。因此,探求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矛盾的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财政金融体制正在逐步变迁,无法完全适应高新技术企业的筹资要求。本文以融资中的基本概念为出发点,结合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系统地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各种融资渠道和方式,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产生融资困境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行为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论述,并主要从政府扶持力度、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我国资本市场层次三个角度面对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困境的现状以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克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这一障碍。

马核[4](2003)在《难忘20年》文中研究说明

乐之[5](2003)在《让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记2003年中国十大金融人物》文中认为金融是经济的心脏,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国,金融由于其不完善性尤为引人关注。金融,无非是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重在制度,金融产品重在功能,而所有这些,正是由金融人物缔造的“杰作”!

陈仲伯[6](2003)在《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基础上的。那时,我们还可以以价廉产品争取部分国际市场。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将建立在知识资源的基础之上,竞争的焦点不再是各种生产活动的最终产品,而是各种知识活动的成果,技术创新成为各国抢占21世纪经济制高点的战略核心。对于依赖“新生代”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要保持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 一个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应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能保证技术创新的持续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不仅为现有的增长点提供技术保障,也为将来五年,甚至十年后的增长所需的新技术进行前瞻性开发,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因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缺乏而面临持续发展困境。透过引起困境的各种要素,我们看到,持续技术创新的内涵应包括企业技术创新目标的延续性、创新动力机制的持续性、创新过程的能动性、创新战略的适宜性、创新活动的时效性、核心技术的领先性和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性。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的特征,包括以企业为核心的持续技术创新的“主体系统”、橄榄型的持续技术创新系统结构、“档位战略”型的持续技术创新战略模式、保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技术创新目标、螺旋上升的持续技术创新过程、公共政策营造持续技术创新的“效率环境”和人文环境、持续技术创新的评价是一种系统性评价等。这就是本文研究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的出发点。 本文对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分为四部分(共九章): 第一部分(第一、二、三章):主要阐述为什么要着重研究企业持续创新的问题,企业持续创新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通过对技术创新理论的回顾、技术创新的现状的分析和技术创新国际比较的探讨,加深了对持续技术创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认识,使持续技术创新的研究目标更加明确; 第二部分(第四、五、六、七、章):主要构建企业持续创新体系的框架,通过对持续技术创新基础要素、体系构成元的分析,引伸出了持续技术创新的策略范式和风险管理策略,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持续技术创新的综合评价体系; 第三部分(第八章):为推进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创新主体各构成层次有不同的职责任务和措施,本部分通过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二次创业”职能定位,提出了加强持续创新的对应措施; 第四部分(第九章):通过对湖南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联重科实施持续技术创新战略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特点和意义。 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区己跨入“二次创业”阶段,其持续技术创新的机理和制度建设已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面对新形势,本文围绕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这个主题,在分析和借鉴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持续创新的内涵、演化机理、体系构成、策略范式、评价体系等一系列创新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具有前瞻性的新思路。 (1)从概念上讲,本文认为持续技术创新体系是围绕持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建立的创新要素、创新策略、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创新效益不断增强的技术创新系统。即一个完善的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应能保证技术创新的持续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从理论方法上讲,本文在以往研究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方法的创新,即由研究一般性的企业技术创新上升到重点研究最具技术创新活力的群体一高新技术企业,由一般性的研究技术创新要素士几升到研究持续技术创新体系,包括因子、构成元和与公共政策的互动等。 (3)从体系构成看,本文认为持续技术创新不是一种利用本系统内部资源单项的、间断的创新,而是一种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持续不断的创新过程。从宏观面上看,多个研发与产业化实体的单项、间断技术创新联系在一起便形成了整个社会不断的持续创新;从微观点(单个企业)来看,技术创新与持续技术创新在体系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创新主体、创新导向、创新组织、创新队伍、创新管理、创新内涵、创新源泉、创新过程、创新环境、创新评价等方面。一般技术创新往往侧重单纯的技术经济评价;持续技术创新体系则必须从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创新绩效分配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否则,就不能达到促进、推动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目的。 (4)从演化机理上看,本文探索了持续技术创新的演化规律。即在充分考虑了创新内外环境因素、技术和制度因素、系统和过程的因素、动态和持续因素的基础上,从优化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层面上指明了企业进行持续技术创新的方向,并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的环境因素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5)从策略范式来看,本文提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持续技术创新的建设性策略。如利益导向、制度创新、集成创新、自主创新、市场竞争、CIMS应用、二次创业、核心培?

莫惠[7](2003)在《种子产业研究及发展战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加入WTO,既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这一国际经济大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加入WTO的实践证明,入世在总体上对我国经济发展、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在WTO国际大环境下,我国种业面临巨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在入世条件下,我国种业发展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首先,从国内外种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分析了当前世界种业的三个发展特点和趋势:即行业高度集中;兼并重组,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生物技术发展成为种业竞争的焦点。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是:国内种业发展前景看好;相关法规正在健全:行业集中度将逐步提高: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和基因育种技术发展迅速,将对种业科技含量增值产生巨大作用。但是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其次,对湖南种业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了湖南种业目前存在的七个问题,尤其是以杂交水稻种子作为重点进行分析说明,很具代表性。 第三,研究和探讨了作者本人所在工作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主要以业务能力分析和SWOT分析为手段,探讨了亚华种业发展战略选择和战略设计。 第四,联系实际探讨了加入WTO对湖南种业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入世的九条对策与建议:即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健全种子法制和完善管理机构;设立转向资金,加大对种业的基础科研、农业高科技的投入;对国有种子企业实施大规模战略重组,增强竞争实力;改造组织结构,建立统一大市场;强化技术创新,增强种业发展后劲;建立科学的多形式的科技成果商品化机制;加快外引内联,紧抓入世机遇;加强对种子营销的研究;进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适合企业发展战略。这些对策与建议,在实践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刘于惠[8](1999)在《我省重点企业集团 步入稳定发展轨道》文中研究说明

何光辉[9](1998)在《成功之路——来自湖南九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报道》文中研究说明 湖南九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大二型企业,系中国最大的500家建材工业企业之一。公司现有员工1400余名,拥有固定资产1.38亿元。其主导产品“九嶷牌”水泥享有国家外贸自主出口权,是湖南省的名牌产品。1997年,公司在市场疲软、产品售价低、资金紧缺等诸多困难挑战的前提下,仍然实现了“二增一平一下降”的经济目标,全年生产水泥33.66万吨,较上年增加1.56万吨,增长4.6%,创销售收入6489万元,较上年增长2.1%,实现利润100万元,与上年持平,吨水泥成本仅为189.32元,较上年每吨下降了19.34元,下降了9.2个百分点。 湖南九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是怎样走向成功之路

马核,吴传刚[10](1994)在《抢占制高点──湖南安江塑料厂连续报告(之二)》文中提出

二、安塑抢占行业制高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塑抢占行业制高点(论文提纲范文)

(2)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研究概述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产业融合理论
        1.2.2 产业创新理论
    1.3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与方法
        1.3.1 选题的目的、意义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4 研究方法
第2章 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的SWOT分析
    2.1 机遇与挑战(威胁)分析
        2.1.1 国内外城市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2.1.2 十大次级经济中心的划分
        2.1.3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2.1.4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1.5 我国发展的“矛盾凸显期”
    2.2 优势(成绩)、劣势(问题)分析
        2.2.1 取得的成绩与所具有的优势
        2.2.2 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劣势
第3章 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的总体构想
    3.1 指导思想
    3.2 基本思路
    3.3 推进原则
        3.3.1 基本原则
        3.3.2 具体原则
    3.4 总体目标
    3.5 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的重点任务
        3.5.1 长株潭的共同任务
        3.5.2 三市各自的重点任务
        3.5.3 四大支柱产业一体化的重点任务
    3.6 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
第4章 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定位与布局
    4.1 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定位
        4.1.1 初始定位
        4.1.2 深度定位
    4.2 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布局的重点领域
        4.2.1 农业支柱产业一体化布局的重点领域
        4.2.2 主要工业支柱产业一体化布局的重点领域
        4.2.3 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一体化布局的重点领域
        4.2.4 第三产业一体化布局的重点领域
    4.3 长株潭三市支柱产业分工和空间布局
        4.3.1 总体要求
        4.3.2 具体原则
        4.3.3 支柱产业分工模式
        4.3.4 支柱园区的空间布局要求
        4.3.5 支柱产业带与支柱产业基地的空间布局要求
第5章 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突出自主创新主题
        5.1.1 注重源头,打造创新基地
        5.1.2 分类改革,突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5.1.3 政府引导,完善支柱产业的自主创新机制
    5.2 发展两类支柱产业
    5.3 抓好四层规划
        5.3.1 园区规划
        5.3.2 支柱产业规划(支柱产业链规划)
        5.3.3 标志性工程规划
        5.3.4 重大项目规划
    5.4 建好五大平台
    5.5 培育三类人才
    5.6 实施七大项目
    5.7 建立产业一体化运行模式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导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3 本文的体系结构
    4 本文的创新点:
1 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概述
    1.1 概念的界定
        1.1.1 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
        1.1.2 融资、企业融资、产业融资
    1.2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分析
        1.2.1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
        1.2.2 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周期
2 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融资方式及效应分析
    2.1 国家财政资金融资
        2.1.1 融资类型
        2.1.2 高新技术产业政府财政资金融资效应分析
    2.2 商业银行信贷融资
        2.2.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商业银行信贷融资
        2.2.2 商业银行信贷在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2.3 风险资本投资
        2.3.1 风险投资定义及要素
        2.3.2 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风险投资的关系
    2.4 资本市场融资
        2.4.1 证券市场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效应
        2.4.2 二板市场与高新技术企业融资
    2.5 不同融资渠道的比较分析
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特点与困境
    3.1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3.1.1 传统融资模式--国家财政资金融资
        3.1.2 信贷融资
        3.1.3 资本市场融资
        3.1.4 吸收风险资本投资
    3.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困境
        3.2.1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产生的原因
        3.2.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困境的具体表现
    3.3 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实证分析
        3.3.1 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3.3.2 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现状及困境分析
        3.3.2.1 证券市场融资
        3.3.2.2 银行贷款融资
        3.3.2.3 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
        3.3.2.4 政府财政支持
4 解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困境的政策建议
    4.1 建立专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科技发展银行
    4.2 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4.2.1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必要性
        4.2.2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4.3 鼓励企业境外上市
    4.4 鼓励风险资本投资
    4.5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方式创新
        4.5.1 知识融资
        4.5.2 科研成果融资
        4.5.3 联盟融资
        4.5.4 网上融资
        4.5.5 租赁融资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1.1 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背景分析
        1.1.1 持续技术创新提出的逻辑起点
        1.1.2 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背景分析
        1.1.3 探索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运行的典型形式--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体系
    1.2 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1.2.1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基本内涵
        1.2.2 技术创新与持续技术创新的联系和区别
    1.3 研究的目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1.3.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1.3.3 论文的研究结构
第2章 持续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及演化机理
    2.1 关于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概况
        2.1.1 技术创新的内涵探讨
        2.1.2 业务过程管理理论与持续创新
        2.1.3 现代工业区位论与持续技术创新
    2.2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演化机理
        2.2.1 技术创新过程的演进
        2.2.2 技术创新模型的演进
        2.2.3 技术创新周期与持续技术创新
    2.3 对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第3章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特征及国际比较
    3.1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特征
        3.1.1 高新技术企业的定义
        3.1.2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3.2 我国技术创新投入产出国际比较
        3.2.1 研究开发投入强度较低,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3.2.2 专利技术的质和量存在比差
        3.2.3 高新技术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上升,但技术附加值相对较低
    3.3 技术创新机制国际比较
        3.3.1 美国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特点
        3.3.2 日本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特征
        3.3.3 欧盟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特色
        3.3.4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制度的缺陷
    3.4 发达国家产业政策及技术创新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3.4.1 “美式”与“日式”技术创新模式比较
        3.4.2 美日欧技术创新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第4章 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4.1 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体系架构
    4.2 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主体系统
        4.2.1 创新主体系统的“缺元”分析
        4.2.2 三元构成系统主体和环境系统的创新动力及协同优势分析
        4.2.3 核心主体组织结构的优化
    4.3 持续技术创新体系运行系统
        4.3.1 持续技术创新的过程选择
        4.3.2 持续技术创新体系运行的动力机制分析
        4.3.3 持续创新体系运行的战略选择
        4.3.4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网络结构
    4.4 持续技术创新的能动支撑体系
        4.4.1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支撑条件
        4.4.2 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园区发展环境
        4.4.3 技术中介与创新服务
第5章 持续技术创新体系优化的策略范式分析
    5.1 利益导向--持续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因
        5.1.1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激励方式
        5.1.2 知识产权制成为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5.2 市场竞争--持续技术创新的激发因子
        5.2.1 市场是技术创新的直接动因
        5.2.2 企业创新不断由市场竞争激活
    5.3 制度创新--持续技术创新的基础保证
        5.3.1 制度创新的含义与作用
        5.3.2 企业制度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
        5.3.3 管理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实施途径
    5.4 集成创新--持续技术创新的合理选择
        5.4.1 集成创新特征分析
        5.4.2 集成创新的实践探索
    5.5 自主创新--持续技术创新的必然趋势
        5.5.1 自主创新战略选择的前提
        5.5.2 实施EPS战略,推进企业自主创新
    5.6 核心能力培育--持续技术创新的竞争之源
        5.6.1 以核心技术研究开发为前提,为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支撑
        5.6.2 以竞争力要素整合为关键,形成并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
        5.6.3 以核心产品市场开拓为导向,增强与扩大企业核心竞争力
        5.6.4 以学习型组织构架为平台,培植核心竞争力的土壤
    5.7 CIMS应用--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信息平台
        5.7.1 CIMS应用于技术创新的策略
        5.7.2 基于ERP的制造业信息化模型
        5.7.3 例证:“三一重工”信息化方案的选择与实施
    5.8 “二次创业”--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实践平台
        5.8.1 “二次创业”的内涵
        5.8.2 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主线实施“二次创业”
        5.8.3 高新技术企业“二次创业”的实践模式
        5.8.4 高新技术开发区“二次创业”管理创新策略
第6章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风险管理
    6.1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内生风险
        6.1.1 企业创新认知陷阱
        6.1.2 企业创新发展战略的“陷阱”
    6.2 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风险
        6.2.1 创新主体的错位
        6.2.2 技术侵权的损耗
        6.2.3 资金瓶颈因素和税赋的制约
    6.3 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分析
    6.4 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的投机风险
    6.5 建立和完善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的修复机制
        6.5.1 建立技术创新决策机制
        6.5.2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
        6.5.3 建立技术创新的调控机制
        6.5.4 优化技术创新的人才机制
        6.5.5 优化技术创新的资金机制
    6.6 风险管理的信息反馈机制
第7章 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评价体系设计
    7.1 持续技术创新体系评价指标
        7.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7.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7.1.3 评价指标
        7.1.4 持续技术创新模糊评判方法
    7.2 持续技术创新主体综合评价
        7.2.1 持续技术创新主体的概念
        7.2.2 持续技术创新主体的主要评价指标
    7.3 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7.3.1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能力概念
        7.3.2 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及其评价
    7.4 持续技术创新方式及过程综合评价
        7.4.1 持续技术创新过程VCS评价分析
        7.4.2 持续技术创新方式综合评价
    7.5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绩效综合评价
        7.5.1 企业技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7.5.2 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7.5.3 基于经济分析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5.4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技术评价分析
        7.5.5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分析
第8章 公共政策与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互动
    8.1 市场失灵条件下政府公共政策的效用
        8.1.1 政府矫正市场失灵的途径
        8.1.2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正外部性分析
        8.1.3 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分析
    8.2 中国政府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
        8.2.1 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的特点与评价
        8.2.2 WTO规则下,促进技术创新公共政策及策略
    8.3 新时期政府在持续技术创新中的作为
        8.3.1 公共政策推进持续技术创新的策略和重点
        8.3.2 优化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机制
第9章 湖南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联重科”持续技术创新实证分析
    9.1 “中联重科”概况
    9.2 “中联重科”持续技术创新应用策略
        9.2.1 激活创新主体,建立人才竞争机制
        9.2.2 改革科研开发体系,建设技术创新平台
        9.2.3 实施模仿创新战略,抢占技术和市场先机
        9.2.4 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9.2.5 实施资本扩张,实现战略跨越
        9.2.6 依托信息化建设,使企业步入快车道
    9.3 “中联重科”持续技术创新绩效分析与评价
结语
综合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种子产业研究及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国内外种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 世界种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1 行业高度集中
        1.2 兼并重组,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1.3 生物技术发展成为种业竞争的焦点
    2 国内种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1 国内种业发展现状
        2.1.1 目前市场规模
        2.1.2 相关法规
        2.1.3 市场成长
        2.2 行业特点
        2.2.1 总需求相对稳定
        2.2.2 供给能力潜力大
        2.2.3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计划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2.2.4 品种的区域局限性
        2.2.5 产品研发周期长
        2.2.6 非完全竞争
        2.2.7 市场分割
        2.2.8 专业化程度趋于明显
        2.3 市场发展趋势
        2.3.1 新品种育成者将通过品种获得巨额利益
        2.3.2 通过品种实施差异化经营将是种子企业的法宝
        2.3.3 行业集中度将逐步提高
        2.3.4 行业潜在竞争者
        2.3.5 国内的先进企业
        2.3.6 国内市场杂交水稻种子总量需求总量呈缓慢下降趋势
        2.4 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
        2.4.1 杂交水稻的育种阶段
        2.4.2 基因工程技术与水稻育种
        2.4.2.1 转基因作物的推广现状
        2.4.2.2 水稻转基因技术的研究
        2.4.2.3 转基因技术与杂交水稻育种
        2.4.2.4 转基因技术的风险
第二章 湖南种业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湖南种业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2 省内优势企业分析
    3 湖南省种业的问题
第三章 湖南亚华种业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
    1 基本情况
    2 重大股权变更
    3 公司种业现状
    4 杂交水稻种子业务能力分析
        4.1 研发能力
        4.2 生产能力
        4.3 经营推广能力
    5 亚华种业杂交水稻种子业务SWOT分析
        5.1 资源强势和竞争能力
        5.2 资源弱势和竞争缺陷
        5.3 潜在机会
        5.4 外部威胁
    6 亚华种业杂交水稻种子发展战略
        6.1 成长战略
        6.2 过去战略形成的方式
        6.3 亚华种业杂交水稻种子业务的战略选择
        6.4 亚华种业杂交水稻种子业务的执行战略设计
第四章 入世后对湖南省种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1 入世后对湖南省种业的影响
    2 湖南省种业应对“入世”的对策与建议
第五章 总结和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安塑抢占行业制高点(论文参考文献)

  • [1]2001-2004年我国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化专项后评估综述[A]. 任志武,江川.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05), 2005
  • [2]长株潭支柱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D]. 张磐. 中南大学, 2005(05)
  • [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问题研究[D]. 王红. 中国海洋大学, 2005(02)
  • [4]难忘20年[J]. 马核. 经贸导刊, 2003(Z1)
  • [5]让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记2003年中国十大金融人物[J]. 乐之. 中国市场, 2003(11)
  • [6]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 陈仲伯. 中南大学, 2003(04)
  • [7]种子产业研究及发展战略[D]. 莫惠. 湖南农业大学, 2003(04)
  • [8]我省重点企业集团 步入稳定发展轨道[J]. 刘于惠. 湖南经济, 1999(10)
  • [9]成功之路——来自湖南九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报道[J]. 何光辉. 经贸导刊, 1998(06)
  • [10]抢占制高点──湖南安江塑料厂连续报告(之二)[J]. 马核,吴传刚. 湖南企业, 1994(04)

标签:;  ;  ;  ;  ;  

安苏抢占行业制高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