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网络的网络管理技术

下一代网络的网络管理技术

一、下一代网络的网络管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艾政阳[1](2021)在《智慧标识网络可信边缘管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空间正朝着用户多元化、接入异构化、设备复杂化和服务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网络体系及运行机制难以应对当下和未来诡谲多变的安全威胁。一方面,传统网络架构存在管理边界模糊、组件协同关系松散、内生防御机制薄弱等问题,难以满足不断涌现的新型业务需求。另一方面,传统的信息加密、防火墙、入侵防护等技术手段均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滞后性,使得网络空间长期处于“易攻难守”的状态。近年来,随着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信息中心网络(Information-Centric Networking,ICN)、智慧标识网络(Smart Identifier NETwork,SINET)等新型体系架构的提出,网络有望沿着内生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的方向演进。因此,本文基于智慧标识网络的设计理念,针对可信边缘管控中的关键问题,从接入、路由、适配和调度四个场景开展相关研究,为建立更加完备的可信边缘架构提供支撑。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智慧标识网络的设计思想和服务机理进行总结和梳理,进一步分析网络边缘的可信性问题。首先,研究智慧标识网络的发展路线和体系模型,详细介绍智慧标识网络“三层、两域”结构及工作机制,从标识映射、协同适配、个性服务三个方面,归纳总结智慧标识网络的服务机理。其次,着重阐述边缘接入、边缘传输、边缘适配、边缘调度的可信性问题。最后,给出智慧标识网络在边缘侧面临的挑战及威胁,论证网络边缘安全、可靠、可控、可管的重要性,为后续章节中智慧标识网络可信边缘管控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研究目标。2.针对智慧标识网络的安全边缘接入问题,提出一种高安全、多维化的接入管控方案,实现基于用户标识的非法攻击抵御和细粒度控制特性。首先,对现有边缘接入安全管控技术进行全面地对比分析,详细介绍方案的模型结构和实施过程,通过融合智慧标识网络的解析映射机制实现网络间动态隔离,进一步优化方案的可实施性。其次,从接入管控、用户并发和认证时延三个方面对方案性能进行分析。通过搭建原型系统平台,验证理论推断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所提方案可有效实现对终端用户的统一访问控制管理。与基于传统网络架构的认证框架相比,该方案在有效减少接入认证时延的同时支持更高的并发数量。3.针对智慧标识网络的可靠边缘传输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地理感知的路由控制协议和节点监测机制,通过集成定向扩散路由、贪婪边界无状态路由和节点监测机制,确保数据交换的可靠性。首先,列举了现有基于地理能量感知的路由算法存在的不足,针对节点异常行为构建一种高效的检查机制,进而将两者融合形成智慧协同地理感知监测路由控制协议,完成数据包的安全有序交互。其次,提出改进型自适应能量转移算法用于优化边缘路由能耗,在保障路由安全的同时降低数据传输成本。最后,在攻击背景下,通过仿真平台验证所提协议在传输延迟、丢包率、吞吐量等方面的性能保障,进一步证明节能算法在能耗方面的优越性。4.针对智慧标识网络的可控边缘适配问题,提出一种按需驱动的可靠带宽适配策略,通过软件定义技术动态调整网络功能模块来增强带宽利用率,保障用户的合法性和数据的有效性。首先,建立基于概率分布的多用户带宽分配模型。其次,针对个性化服务需求和队列数据乱序所造成的资源占用问题,详细阐述按需驱动的可靠带宽适配策略和收发队列控制机制的设计细节,进一步提出智能驱动的边缘收发队列控制机制。最后,通过构建包含多个域和多个用户组的原型系统,验证所提方案的有效性。与现有SDN和传统网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按需适配策略在带宽使用和入侵防御方面均具有优势,特别是队列控制机制有效提升了传输容量和缓冲区利用率。5.针对智慧标识网络的可管边缘调度问题,提出一种标识驱动的资源编排方案,将复杂优化问题解耦为计算卸载和资源分配两个子问题,以特定场景的边缘缓存为例,进一步提出智能协同缓存策略。首先,建立标识空间映射模型用于表征访问属性与空间资源之间的匹配关系,构造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实现高可靠、低成本的最优边缘资源分配策略。其次,详细制定了方案的工作流程,分析边缘协同缓存的核心难题,并介绍协同缓存机制的设计思路。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对可靠卸载和协同缓存的理论分析部分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案在降低时延和能量消耗的同时,有效地保障了边缘侧的可靠性。

王超[2](2021)在《基于强化学习的无线网络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设备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用户终端以及接入点的数量和性能都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全球覆盖以及无缝切换的无线通信目标的逐步实现。高密度部署的地面蜂窝基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日益增长的流量需求;无人机基站作为地面蜂窝网络的补充通信技术引入到低空异构网络后,缓解了用户终端在偶发人群聚集场景中激增的通信流量;各种类型卫星作为通信服务站为诸如海洋、沙漠等人烟稀少的地区提供了有效的网络覆盖。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服务基站使网络管理复杂度呈指数型增长,尤其是移动用户设备在不同基站的覆盖范围之间切换时,如何选择合适的接入点才能够保证良好的用户服务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节点密度不断增加,网络中移动性管理问题已成为新兴网络架构下的研究热点。由于无线网络环境的随机变化是对信道特征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网络历史信息来学习并执行不同环境对应的管理决策,是优化移动性管理方案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关于移动性管理问题的研究思路是从无线网络的空间维度层层递进,从地面高密度蜂窝网络场景,扩展到引入无人机基站的低空异构网络场景,以及包含不同高度轨道的天地一体化网络(Space-Terrestrial Integrated Networks,STIN)。针对不同类型网络中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信道特征的差异,在各网络场景下开展的移动性研究工作各有侧重。本文在地面蜂窝网络中结合强化学习思想提出了智能切换管理方案,在低空异构网络中优化了邻小区列表的配置流程,以及在天地一体化网络中优化了移动节点的位置信息管理。本文的主要贡献总结如下:1.提出了基于强化学习框架的超高密度蜂窝网络移动切换优化方案针对地面蜂窝网络中基站高密度部署的场景,为了解决移动用户面临的频繁切换以及乒乓切换效应等切换性能较低的问题,本文利用强化学习算法中学习代理与环境交互,并结合历史信息评估接入点的长期性能,以实现最优决策的思路,考虑到多臂赌博机模型对随机信道模拟的契合程度,设计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算法的移动性管理策略,目的是在切换延迟、掉话率两方面优化超高密度网络下的移动切换性能。除此之外,针对3GPP提出的传统切换协议,本文从累计遗憾值理论上界的角度出发,证明了其性能与强化学习中∈-贪心算法的等价性。最后,以系统仿真实验的方式搭建了实际通信场景,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切换方案相比,本文提出的基于级联赌博机的切换管理算法在延迟以及掉话率等方面有效地提升了切换性能,并能保证在反馈信息延迟或者缺失的场景下的鲁棒性。2.优化了低空异构网络中邻小区列表配置算法针对引入了无人机基站的低空异构网络场景,本文分析了不同类型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的信道特征,用于提高用户评估候选基站的准确性。利用强化学习算法将历史切换信息用于估计候选基站的传输功率以及负载能力,避免了基站的瞬时性能对切换决策的干扰,以便于更精确地预测候选基站是否满足切换条件。在此基础之上,将级联模型与赌博机模型结合设计出邻小区列表配置算法,通过对基站传输功率、负载这两组未知随机分布的估计,确定邻小区列表(Neighbor Cell List,NCL)中候选基站的数量以及顺序。最后,通过设计系统级别仿真对本文所提算法在优化NCL性能方面进行验证,并与传统基于接受信号强度的方案以及相关研究中基于动态阈值的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算法在切换准备阶段可以计算出更为精简的NCL,一方面降低了传输过程中的信令开销,另一方面减少了扫描候选基站的次数,从而降低了切换过程准备阶段的延迟,避免了延迟过高导致的掉话现象。3.提出了天地一体化网络中节点位置信息管理优化算法为了维护天地一体化网络架构下节点的位置信息,本文采用了全局唯一标识符(Global Unique Identifier,GUID)与网络地址(Network Address,NA)分离的方式。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了一种基于分域、分簇的网络管理区域划分机制,以分布式的方式建立起节点GUID/NA映射解析服务系统,提升网络地址解析过程的效率。本文基于该框架开展了两项工作,一方面利用在线学习的思想,设计出一种基于稀疏置信上界算法,将网络节点的GUID/NA映射信息分配并存储在适当的卫星节点,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可以显着提高跨域节点位置解析查询的匹配率。另一方面设计了一种高效的位置信息更新策略,解决天地一体化网络中网络拓扑随时间不断变化给位置节点更新带来的挑战。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的内容更新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更新算法可以避免更新路径中的星地链路以及不必要的节点,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更新成本。

戈志群[3](2020)在《二维光编解码无源光网络链路健康精准检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超宽带高性能光纤接入网(OAN)和5G移动通信网正逐步打造我国“新基建”信息网络接入侧的坚实基础,下一代无源光网络(PON)架构对OAN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PON链路安全管理体系低效费工,在接入侧缺乏有效的链路状态感知和安全管理能力,亟待探寻高效链路安全管理方法和技术。本文以实现二维光编解码无源光网络链路健康检测系统(2DOC-PON-LHDS)应用为目标,深入研究系统用户链路状态精准判据、海量密集分布用户干扰、复杂环境适应性等关键问题。首先,论文建立了2DOC-PON-LHDS检索光脉冲与链路元部件的动态互作用理论模型,定义了反映检索光脉冲与FBG光编码器互作用后反射、透射信号变化的等效反射系数,综合考虑检索光脉冲与链路波长相关、功分器件的动态互作用过程,获得了系统接收端链路状态多波长脉冲序列。仿真分析了链路元部件参数对链路状态多波长脉冲的综合影响。建立了2DOC-PON-LHDS试验系统,实验验证所建模型可精准刻画检索光脉冲沿光纤传输及反射的演变过程。其次,论文建立了2DOC-PON-LHDS海量密集分布用户模型,探究了检索光脉冲宽度、用户链路长度、用户容量等系统主要参数对多用户干扰概率的影响。针对稀疏干扰用户组、低叠加度密集干扰用户组,提出了基于特征波长组的用户编码方法;针对高叠加度密集干扰用户组,提出了全和互异编码方法和干扰用户编码分配规则,并进一步提出基于叠加信号功率积分聚类的链路状态判别算法。实验结果表明,上述干扰解决方案能够有效避免相似用户组,显着降低用户链路状态信号叠加度,链路状态判别算法优化后误判率为0.9‰。再次,论文基于检索光脉冲与链路元部件的动态互作用模型,推导得出复杂环境下2DOC-PON-LHDS链路状态信号模型,得到温度变化引起的链路状态信号功率的相对变化率,仿真分析了温度变化引起的检索光脉冲与FBG反射谱中心波长失配对链路状态信号的影响。探究出光编码器中第一信道FBG反射信号功率与温度的变化关系,获得FBG反射谱中心波长随温度漂移规律,提出了可调谐光源波长跳变补偿环境温度对系统链路状态信号影响的方法。搭建了可调谐光源-温度补偿式2DOC-PON-LHDS试验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在-35~80℃温度区间内,链路状态信号经补偿后的相对变化率为0.96~1.11,所提出的温度补偿方法可行。再次,论文研究了基于2DOC-PON-LHDS的OAN智能链路管理技术,提出了可拉远多跳光分配网(ODN)智能链路管理架构,给出了集成拉曼放大、网络状态监测、链路保护功能的可拉远智能光接入装置方案以及基于多波长泵浦光供能的智能远端节点方案。分别提出了多跳FBG光编码器方案和嵌入FBG光编码器的上下行信道分离式WDMPON远端分路节点方案,可满足多跳结构及WDM-PON部署需求。2DOC-PON-LHDS嵌入到ODN智能网管系统中,成功实现了对ODN链路故障的判别。最后,论文给出全文总结以及有待开展的工作。

魏延南[4](2020)在《基于网络切片的在线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网络切片因其能在共享的底层物理网络下按需定制逻辑上相对独立的端到端虚拟网络,更好地支持具有差异化性能需求的垂直行业共存,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网络切片本身按需定制、灵活可扩展和提供特定服务性能的特点对无线资源管理的灵活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线无线资源管理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能优化网络资源配置,使不同应用间差异化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 S)需求能同时得到良好满足。网络切片和在线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相结合具有潜在的性能优势,本文重点探究基于网络切片的在线无线资源管理问题,主要研究工作总结如下:1.针对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下网络切片高效的动态资源分配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虚拟化C-RAN网络下的网络切片虚拟资源分配算法。首先基于受限马尔可夫决策过程(Constrained Markov Decision Process,CMDP)理论建立了一个虚拟化C-RAN场景下的随机优化模型,该模型以最大化平均切片和速率为目标,同时受限于各切片平均时延约束以及网络平均回传链路带宽消耗约束。其次,为了克服CMDP优化问题中难以准确掌握系统状态转移概率的问题,引入决策后状态(Post-Decision State,PDS),其包含了所有与系统状态转移有关的已知信息。最后,提出一种基于PDS的网络切片在线虚拟资源分配算法,其会根据系统当前状态为每个网络切片分配合适的资源块数量以及缓存资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能有效地满足各切片的Qo S需求,降低网络回传链路带宽消耗的压力并同时提升系统吞吐量。2.针对多样化应用场景共存的异构云无线接入网络(Heterogeneous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H-CRAN)下的网络切片动态资源调度问题,通过联合考虑业务接入控制、拥塞控制、资源分配和复用,本文建立了一个以最大化网络平均和吞吐量为目标,受限于基站发射功率、系统稳定性、不同切片的Qo S需求以及资源分配和复用等约束的随机优化模型。进一步,借助Lyapunov优化理论将所建立的具有时间平均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的数学模型转化为单时隙内的优化问题,并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稳定性和Qo S保障的网络切片在线资源分配算法。具体地,该算法将每一时隙内的优化问题进一步分解成两个独立的子问题,即流量接入控制与子载波分配、复用和功率分配子问题,并对其分别求解。性能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能在满足切片用户不同Qo S需求和维持网络稳定的条件下,提升网络整体吞吐量,并且还可通过调整控制参量的取值实现时延和吞吐量间的动态平衡。

秦彩[5](2019)在《面向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的干扰管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是相比于现有网络,在传输速率、系统实时延和频谱效率等方面有着显着性能提升。随着通信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系统将是多系统融合贯通的超大型异构网络,但同时带来的干扰也更为复杂和严重,这将极大影响网络的数据传输性能及效率。干扰管理技术旨在通过灵活高效的算法或技术来消除或抑制网络中因频谱复用造成的干扰,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干扰造成的系统性能的损失,对于无线通信网络的服务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下一代无线通络通信中的干扰管理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的创新性工作如下:首先,针对双层异构网络中因节点(包括不同种类的基站及用户)的超密集部署引起的干扰种类增加以及分布密集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分组的二级分布式干扰对齐方案。该方案以基于分组的二级分布式干扰对齐算法(A Two-stage Distributed Interference Alignme-nt Approach Based on Grouping,GTDIA)为核心,对微小区的用户进行分组,并将每个组内的层间干扰信号对齐到同一信号子空间内进行消除,然后设计了宏基站的二级发射预编码矩阵,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布式算法对宏用户之间的层内干扰加以抑制。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以有效提升系统容量,并且降低了算法复杂度。其次,针对中继异构网络场景下的单跳与多跳传输共享频谱而导致信号空间维度浪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中继双跳传输的跨时隙部分干扰对齐方案。该方案以跨时隙部分干扰对齐算法(A Cross Time Slot Partial Interference Alignment Scheme,CTPIA)为核心,利用信号在双跳传输不同时隙内的相互关联,首次将第一跳传输的混叠信号中的部分干扰信号对齐到了第二跳传输的期望信号子空间内。结果表明,所提算法有效压缩了干扰信号数据流所占的空间维度,显着提升了系统有用信号的可达自由度。最后,针对上述两种干扰管理所需信道状态信息因信道变化特性导致小区间共享受限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功率控制的干扰抑制方案。该方案以基于深度增强学习的功率控制算法(A Power Control Scheme Based on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DRLPC)为核心,首先在单小区单天线中继网络中验证了使用深度增强学习解决中继功率控制问题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将该算法扩展至了多小区MIMO蜂窝网络中,用以实现多基站联合功率控制。该算法将时变信道状态下的多小区的联合功率控制建模为一个马尔科夫决策过程,通过引入中心控制器为每个基站下达功率控制指令,同时基于用户接收信号功率的强度构建了支持系统进行学习的状态空间。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以保证系统的速率性能满足指定的阈值要求,也有效提升了频带利用率。

吴鸿营[6](2019)在《下一代无线网络干扰管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主要特点包括密集部署和大规模接入,然而这些特性将引入更严重的干扰,因此有效的干扰管理技术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两种场景下的干扰管理问题:面向随机接入的密集部署无线网络系统中的干扰问题;以及面向空中高速移动无人机终端的干扰问题。具体的研究成果和贡献概况如下:下一代无线WLAN网络,802.11ax,旨在提升热点区域的频谱效率以及系统吞吐量,为用户提供稳定的高速数据传输服务,其将成为5G网络的一部分。密集部署是其中一种提升区域吞吐量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随机接入的特性,802.11协议架构限制了更多可能并行传输的机会。本文从物理层出发,设计新型的控制帧格式,提出基于OFDM的信令传输机制。提出的传输机制中,基于RTS/CTS握手过程检测可并行传输的站点,并将控制帧信息映射到OFDM符号的单个子载波,保证原本冲突的控制帧可被正确接收,从而提供更多并行传输的机会,提升区域吞吐量。基于WARP平台实现了提出的机制,通过搭建一套3节点原型实验系统,验证在真实无线传输环境下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传输机制可保证在有干扰条件下,控制帧仍能被成功接收。基于NS3搭建了系统级仿真平台,仿真实验验证了提出机制的有效性。无人机空中自主飞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5G网络提供的大连接、高吞吐、极低时延、高可靠等特性,可为无人机提供通信服务。相较于地面用户,空中用户所受干扰更为严重,下行通信链路质量无法保证,因此,本文研究利用毫米波Massive MIMO技术为无人机提供下行通信服务,其中,面向无人机应用的波束追踪和波束间干扰消除尤为关键。本文提出了位置信息辅助的两阶段混合波束赋形技术:第一阶段,基站依据无人机位置信息选择在当前无人机方向增益最大的波束码本;第二阶段,基站依据位置信息和第一阶段的波束选择结果得到等效数字域信道矩阵,并基于ZF准则执行数字波束赋形。提出的方法不需要获取准确的信道状态信息,适用于信道估计误差较大的空中高速移动场景。仿真测试基站与无人机在不同距离,沿圆形轨迹以20m/s速度飞行移动场景下的波束追踪性能,同时仿真测试提出的位置信息辅助两阶段混合波束赋形算法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位置信息辅助的多级波束追踪可显着提升远距离波束追踪的性能,并且两阶段混合波束赋形算法在有限信道信息条件下,仍可取得较好的性能。

田润[7](2018)在《认知异构网络物理层干扰管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宽带无线通信的发展以及物联网等新兴业务的提出,对频谱资源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频谱资源的分配情况趋于饱和,有限的频谱资源逐渐成为制约无线技术发展的瓶颈。下一代无线通信将频谱共享作为研究热点,引发了对于频谱认知接入技术的广泛探究。为了提高频谱效率,满足高速数据业务需求,基于认知无线电的分层异构网络被认为是下一代移动通信、工业4.0、物联网以及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之一。然而,分层网络结构以及认知接入会对原有宏小区网络引入复杂的同层及跨层干扰,对干扰管理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现有的传统认知无线电干扰管理技术多为基于频谱感知和频谱切换的干扰避免,或基于网络间的完全协作编码,认知用户服务质量受限于授权用户的通信状态。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容量性能并降低协作开销,本文基于认知MIMO技术对空域信道资源进行认知,利用多天线编码技术探索分析了认知异构网络中的干扰管理问题。分别针对网络下行链路集中式编码、上行链路分布式编码以及用户分组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具有理论创新的算法。首先,针对认知异构网络下行链路中的干扰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矩阵降维和用户漏功率的集中式预编码算法,对广播信道干扰进行有效管理。具体的,根据认知无线电的特性,基于多信道比率(Multi-Channel Ratio,MCR)设计了一种无需授权用户反馈的跨层干扰信道估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得到的干扰信道结合矩阵降维,以较低复杂度消除网络中的跨层认知干扰。对于微小区内存在的同层干扰,采用最小漏功率准则和广义Rayleigh商对耦合优化问题进行解耦合,并利用矩阵协同对角化对信道增益进行均衡以降低用户误码率。为了提高网络的用户接入能力,本文还结合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技术设计了混合波束赋形算法,发掘用户信道差异从而允许更多用户接入网络。与传统的预编码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算法无需授权用户的协作编码,具有更好的自组织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提供更高的网络容量和更优的误码性能,同时避免了对宏小区授权用户的通信造成影响。其次,深入研究了认知异构网络上行链路的分布式干扰抑制编码。本文基于信道互易性以及零空间迭代定理,提出了分布式迫零干扰对齐串行检测算法,管理网络中的多址干扰。具体地,算法利用干扰信道的LQ分解构造线性编码器以消除对授权用户的认知干扰;通过干扰信号在正向及对偶信道上进行迭代抑制同层和跨层干扰;针对接收端的多流数据干扰,基于矩阵零空间迭代定理提出了低复杂度的串行检测方法。为了进一步提升中等或者较低信噪比的场景下的网络容量,通过松弛优化问题中的干扰约束条件,提出了改进的部分机会干扰对齐算法。此外,本文还给出了算法的渐进收敛性证明及可行性条件分析。与现有编码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分布式算法能够有效利用串行检测增益,并通过零空间迭代关系降低计算复杂度,简化网络结构和编码过程。在消除对宏小区授权用户认知干扰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网络容量和频谱效率。最后,针对网络中用户数目增加带来的用户间干扰问题,现有互斥用户分组方法主要基于固定阈值参数并会造成频谱资源浪费。本文基于图论和聚类分析研究了用户分组算法,通过用户分组对用户间的共道干扰进行有效管理。具体来说,对于NOMA混合波束赋形,联合考虑波束内及波束间信道相关性对网络容量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图分割和谱聚类的NOMA用户分组算法。另外,通过发掘多天线网络中的多用户分集增益和MIMO信道的优良传输特性(Favorable Propagation),首次提出了重叠用户分组的思想。采用广义Fubini-Study函数作为改进的相似性测度函数,本文提出了基于启发式搜索和谱聚类的重叠用户分组算法,并在理论上对算法性能进行了推导和分析。所提算法可以搜索出具有渐进正交性信道的用户并同时分配到多个用户组中,通过用户组间的重叠增加各组同时服务的用户数量,同时将组内干扰控制在较低水平。与现有的几种互斥用户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重叠用户分组算法能够获得更高的网络容量,并且基于谱聚类的用户分组算法能够取得算法性能和计算复杂度的有效平衡。

王蔚[8](2018)在《NG-EPON高效用户接入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4K/8K高清视频等新兴产业的崛起,用户对于网络接入速率的要求与日俱增。作为网络接入的“最后一公里”主流解决方案之一,无源光网络(PON)能够提供强大的宽带接入能力。目前的PON技术如EPON、GPON、10G-EPON、XG(S)-PON等能够为用户提供高速的宽带接入速率。但是,随着网络带宽需求以每年50%的速率不断增长,现有的PON技术在几年后将无法满足未来业务巨大的带宽需求,研究面向未来海量带宽需求的具有更高宽带接入速率的PON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为此,IEEE成立802.3ca标准组来研究能够提供高达100Gb/s接入速率的下一代以太无源光网络(NG-EPON)。在时分复用的基础上,NG-EPON采用多个波长叠加的结构来提升总体带宽容量,同时引入信道绑定提升单个ONU的带宽能力。在NG-EPON中,ONU配备多套收发机,能够通过信道绑定在多个波长同时工作。NG-EPON的多波长及信道绑定的全新特性带来了大幅的容量提升,同时也给用户接入控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论文主要针对NG-EPON中用户接入控制,基于多波长及信道绑定的新特性,从用户注册、资源调度和用户汇聚管理三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多通道ONU注册协议、资源调度算法以及ONU汇聚管理方案,实现了NG-EPON的用户快速接入以及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高效利用。具体而言,本论文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NG-EPON用户注册技术研究NG-EPON由于采用了信道绑定技术,ONU可以在多个波长进行数据传输。为了保证传输可靠性,在注册时需要对ONU在每个波长上都进行验证。传统的EPON注册协议由于为单波长的场景设计无法直接应用到NG-EPON中。如果简单地将单波长EPON注册协议扩展到多波长,则会由于各个波长都要等待竞争窗口的结束,存在注册时间过长的问题,无法快速地提供用户接入服务。为了同时兼顾传输可靠性和注册效率,本论文提出了基于波长终端协作的协同注册协议。通过修改协议流程,协同注册协议只需要ONU在任何一个波长注册成功,便可以通过波长终端的协作利用其它的波长终端对剩余波长进行传输可靠性的辅助验证,从而实现ONU在所有波长的注册与验证。此外,本论文对传统的注册信息单元和状态机进行了扩展,可以很好地适用于协同注册协议,同时又能保持对传统10G-EPON甚至1G-EPON的后向兼容性。为了评估直接扩展版本和协同注册协议的性能,本论文对两种协议的注册流程进行建模分析,推导理论注册时延,同时进行仿真实验进行对比。理论和仿真结果都表明,协同注册协议能够有效地降低注册时延,能够大幅加快用户的接入速度。(2)NG-EPON资源调度技术研究NG-EPON ONU叠加的波长信道数量不同导致了NG-EPON多种类型ONU的存在,不同类型的ONU具备不同的工作波长能力。在资源调度即动态波长带宽分配时,必须要考虑不同的ONU工作波长能力、对应的带宽容量限制以及ONU波长能力不同导致的带宽分配的公平性问题。为了保证带宽资源在不同类型的ONU之间高效、公平地分配,本论文解耦了带宽分配和波长分配,提出了基于多阈值线的权值最大最小公平的带宽分配算法,然后对不同类型的波长分配顺序进行了研究,实现了NG-EPON中多类型ONU共存时的高效、公平、灵活的资源调度。此外,大小变化的以太网数据包在多个波长并行传输将导致乱序问题,重排序则需要一定的缓存和处理时延。针对此情况,本论文提出了抑制乱序情况的动态波长带宽分配算法,尽可能地将ONU带宽授权分配在单个波长上,并且基于分配结果进行带宽授权重整形优化,能够极大地降低出现乱序情况的ONU数量,理论和仿真都证明了本算法导致的乱序ONU数量小于波长数,与ONU数量无关。最后,在轻便的在线调度模式中,OLT需要对单个ONU进行快速的资源调度决策,针对波长分配模式,研究了不同的波长分配模式对于网络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自适应的波长分配模式,综合考虑单个ONU负载以及总体负载进行动态波长分配,能够实现更低的时延和更大的吞吐量。(3)NG-EPON用户汇聚管理技术研究出于节能和服务保护的目的,根据用户数量和数据流量的涨落规律,OLT会选择性地关闭部分波长并把ONU汇聚到剩余波长上。在NG-EPON中,多种工作波长能力ONU的存在使得OLT在用户汇聚管理时选择汇聚波长时必须谨慎考虑用户的波长能力不均衡性,即使负载轻到只需要一个波长来承载,也不能随意地选取汇聚波长,必须根据ONU工作波长能力情况选取ONU都能工作的波长作为汇聚波长才能保证汇聚所有的ONU。进一步考虑负载情况则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不同的工作波长能力和对应的负载情况组合将会导致不同的最简汇聚波长的选择。针对复杂的工作波长能力情况下的汇聚管理问题,本论文运用图论知识,对NGEPON中的波长汇聚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将问题转化为带容量限制的集合覆盖问题,提出相应的启发式算法求解。提出的二步求解法的复杂度低,性能优良,能够快速求出最简汇聚波长,同时给出每个ONU详细的迁移路径,方便运营商智能地运维管理。综上,本论文研究了NG-EPON高效用户接入控制技术,参考了IEEE 802.3ca标准组相关提案文稿,问题来源于对用户接入控制受NG-EPON新特性影响的思考,对用户接入控制的几个重要方面都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希望本研究能够为NG-EPON用户接入控制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并推动和促进IEEE 802.3ca NG-EPON用户接入控制技术的最终标准形成。

张阔[9](2018)在《高速直调直检光接入网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4K/8K电视、线上游戏、云计算等应用的不断涌现,固网用户带宽需求迅猛增长。光纤以其大容量、低损耗以及低成本的优势逐渐取代基于铜缆的xDSL系统,成为接入网的主流传输媒介。与此同时,5G移动前传、工业物联等多种新兴高速数据业务也都需要光纤传输系统来承载。因此,未来光接入网将向大容量、支持多元业务以及万物互联的方向发展。随着光接入网容量的快速增长和覆盖业务的扩张,建设部署成本也会迅速增长。因此,如何以低成本的方式提升接入网的带宽是研究未来光接入网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直接调制直接检测传输方案是接入网系统中的优选方案,因为它结构简单,成本低,但在新一代光接入网需求下该方案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为满足接入容量的需求,传输速率大幅增长,这无疑造成传输性能的下降,迫使系统增加额外成本开销来进行损伤抑制,而过度的额外开销将有悖于直调直检系统的低成本初衷,因此,有必要研究低成本高性能的方案来解决直调直检传输的性能下降问题。其次,用户网络单元(ONU)数量多,对成本尤为敏感,而传输速率增长迫使用户侧采取数字信号处理或高带宽直调直检器件,从而带来成本上升,因此,简化ONU前端设计非常重要。第三,接入网的树形结构以及多业务接入趋势使得中心局端需要更多端口的光线路终端(OLT)设备,如果光接入系统能够支持中心局端光模块等硬件资源的灵活调度,就能极大提高硬件资源利用率,减低部署成本开销。基于以上,本论文围绕高速直调直检光接入网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具体完成的工作如下:1.直调直检光接入网中的无辅助光域啁啾管理技术直接调制激光器(DML)的啁啾和光纤色散会产生相互作用,造成信号损伤。因此光接入网系统需要采用必要的啁啾色散管理。本论文提出了两种不需要额外器件辅助的啁啾色散管理方案:(1)提出了基于优化偏置电流的多种距离传输方案。本文对直调传输产生的信号频率衰落和偏置电流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首次理论分析了绝热啁啾对频率衰落会产生过补偿或欠补偿的现象,据此,提出通过调节偏置电流使得两种频率衰落相对平衡,提升光接入网传输性能。通过优化偏置电流,实现了0100km下10Gb/s NRZ信号的无误码传输和小于2.2dB的功率预算损失;相对固定偏置电流情况,该方案获得了大于10dB的功率预算提升。本文还对MAC协议设计给出了范例,使得优化偏置电流的操作可以在用户注册测距过程中配置完成。(2)提出了重用波分系统中固有的解复用器来对啁啾信号滤波实现啁啾管理。通过演示实验验证了其合理性,并且本文研究了该方案的鲁棒性和对不同系统的兼容性。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案能容忍光信号-7.5GHz到7GHz的频率偏差。滤波对邻带信号产生的串话远低于系统设计要求,此方案可以兼容常见信道间隔的解复用器,包括50GHz、100GHz和200GHz。这些结果都为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2.直调直检光接入网中的低复杂度电域信号均衡技术高速数模模数转换芯片(ADC/DAC)的成熟使得高速数字信号处理(DSP)可以在传输系统中应用。在过去十年间,DSP已经在长距离相干系统中取得巨大成功。近些年来,DSP技术也逐渐成为光接入系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着重探讨针对DML传输损伤的DSP技术,然后提出低复杂度的均衡算法来抑制信号损伤。主要包括:(1)针对直调信号的损伤特点提出了新的滤波器结构。直调传输由于绝热啁啾效应,高阶PAM信号不同电平有不同的光频率,经过光纤传输后到达接收机时间不同,因此对相邻符号有不同的码间串扰。据此,本文提出对不同电平信号用不同系数的均衡滤波器补偿,本文称之为基于强度分类的均衡技术。(2)实现了56Gb/s PAM4信号的传输记录。结果显示,在HD-FEC的误码要求下可以实现43km距离的传输,这比当前的最高纪录提升了115%。同时远超MZM和EML等发射机的传输距离(<30km,且采用了复杂、多状态的MLSE算法)。(3)利用所提均衡器进行了长距离光接入的探索实验。实验演示了40Gb/s直调PAM4信号63km的传输,该距离符合长距离PON规定的传输距离标准。此结果甚至优于外调制、多载波OFDM调制的接入方案。3.用户端ONU无DSP的高速光接入DSP技术虽然能对信号进行有效补偿,但需要有高速数模模数转换芯片和相应的处理芯片,这会增加相应设备的成本和功耗。例如50Gb/s的PAM4信号需要25-50G采样率的高速模数数模转换芯片以及乘法电路。因此,本文针对基于低速10G器件的高速接入系统,提出在ONU侧回避使用DSP技术的方案。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1)提出了O波段接入网的ONU用户侧无DSP处理的方案,所有DSP均在中心局端完成。对于下行传输,中心局端对信号进行了奈奎斯特脉冲整形和基于有限冲击响应(FIR)的预处理。对于上行传输,中心局端对信号进行传统的均衡处理。(2)基于端到端只有8.5GHz带宽的直调直检系统,进行了50Gb/s PAM4 PON系统演示实验,获得了高达29dB的功率预算,该功率预算满足光接入网标准定义的PR-30预算要求。(3)本文还对系统参数进行了研究,包括DAC采样率(脉冲整形滚降系数)、ADC采样率、FIR抽头数量以及ONU接收机差异性的研究,实验表明,上下行FIR滤波器抽头长度为31和55、下行DAC的采样率33.75GS/s、上行ADC采样率为32GS/s既可以满足系统要求,在保证小于1dB的灵敏度损伤情况下,滤波器可以容忍高达-2.2dB/GHz1.8dB/GHz的滚降。这些都为该技术的实用化提供了参考。(4)针对另外两种低复杂度码型,二进制非归零码和双二进制码,本文就所提方案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对于上述直调直检系统,双二进制码型更适用于单波长40Gb/s的传输配置,而二进制码更适合于单波长25Gb/s的传输配置。4.局端基于光交换的光电硬件资源共享复用光接入系统固有的点到多点的树形结构使得局端硬件资源天然集中化放置,为统一灵活调度提供了便利。因此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对收发光模块、信号处理、MAC层处理等的硬件资源进行共享复用,以期提高硬件资源的利用效率。本文提出了一种支持中心局端对硬件资源灵活调度的光交换方案。所设计的光交换方案基于一种新型分割式非对称AWGR结构和快速可调谐DBR直调激光器。主要工作包括:(1)设计了×(>)的分割式非对称AWGR,其特点是完全由低成本无源器件组成,包括AWGR和光合波器。所设计的结构具有分割式循环路由特性,能带来以下好处:(i)所设计的结构支持严格无冲突收发机分配;(ii)降低了收发信机对调谐范围的要求;(iii)减少了收发信机调谐范围的种类(从到/),相应地降低部署的复杂度和运维开销。(2)研制了全封装的快速可调谐直接调制发射机。激光器采用了基于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的直调激光器。设计出的发射机具有小于50ns的调谐速度、大于10nm的波长调谐范围和大于10GHz的直接调制带宽。利用本文自主研制的发射机,本文进行了演示实验,配合AWGR验证了所设计方案的交换功能,适合中心局端对硬件资源灵活调度。

马川[10](2016)在《蜂窝与D2D混合网络中的干扰管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终端直通(device-to-device,D2D)技术,是一种针对蜂窝网络设计的无线直连通信技术。该技术可以使蜂窝网络中相距较近的两个或者多个终端设备直接进行通信,而不用经过基站连接。将D2D通信技术引入蜂窝网络,可以有效提升数据传输速率、降低数据传输时延、增大频谱复用因子、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因此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并已经成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标准(5G)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在蜂窝网络中引入D2D通信机制后,网络中的D2D通信和蜂窝通信会产生相互干扰,从而严重影响网络性能。因此,干扰管理技术成为蜂窝与D2D混合网络设计的重要技术课题。本文着眼于这一课题,从干扰协调、干扰消除和干扰利用三个角度开展混合网络中的干扰管理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第一,从干扰协调角度,本文研究蜂窝与D2D混合网络中的合作频谱共享机制。本文首先提出两个基于叠加编码的合作中继机制,通过D2D链路对蜂窝链路数据的中继传输来抵消D2D链路对蜂窝链路的干扰,从而能够在不影响蜂窝链路传输性能的情况下提升D2D链路性能。在此基础上,为了激励拥有频谱使用权的蜂窝链路允许D2D链路接入网络,本文进一步提出基于合作中继的频谱交易机制,并将蜂窝链路—D2D链路频谱交易过程建模成委托—代理模型,进而针对D2D链路质量为连续值和离散值两种情况分别设计最优频谱交易契约。第二,从干扰消除角度,本文研究干扰消除技术对蜂窝与D2D混合网络性能的影响。本文首先利用随机几何理论对大规模蜂窝与D2D混合网络进行建模,并分析在不采用干扰消除技术时,蜂窝链路和D2D链路的成功传输概率。为了便于对干扰特性进行分析,本文提出干扰的随机等效模型,可以将两层干扰节点等效转化成一层干扰节点,并保证等效干扰节点的随机特性与原始两层干扰节点的随机特性相同。基于该随机等效模型,本文进一步研究当蜂窝接收机和D2D接收机都采用无限制干扰消除和串行干扰消除技术时,蜂窝链路和D2D链路的成功传输概率,并通过解析结果和数值结果分析干扰消除技术对混合网络性能的影响。第三,从干扰利用角度,本文研究蜂窝与D2D混合网络中基于物理层安全的链路调度策略。在已有的研究中,通常认为D2D通信产生的干扰对蜂窝通信是有害的。与这种观点不同,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D2D通信产生的干扰。本文考虑在蜂窝与D2D混合网络中存在着窃听节点,这些窃听节点可以对蜂窝链路的传输进行窃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D2D链路对窃听链路的干扰大于对蜂窝链路的干扰,那么对蜂窝链路来说,D2D链路产生的干扰不再是有害的,而是有益的。基于此分析,本文提出“D2D干扰利用”的概念,并针对存在窃听节点的蜂窝与D2D混合网络设计最优D2D链路调度策略,从而实现利用D2D通信所产生的干扰来加强蜂窝通信安全性能的目的。

二、下一代网络的网络管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一代网络的网络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标识网络可信边缘管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简略符号注释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现状
    1.4 选题目的及意义
    1.5 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1.6 论文组织结构
2 智慧标识网络服务机理及边缘可信性分析
    2.1 引言
    2.2 智慧标识网络体系研究
        2.2.1 技术发展路线
        2.2.2 网络体系模型
        2.2.3 架构工作机制
    2.3 网络服务机理研究
        2.3.1 标识映射机理
        2.3.2 协同适配机理
        2.3.3 个性服务机理
    2.4 边缘可信性分析
        2.4.1 安全边缘接入
        2.4.2 可靠边缘传输
        2.4.3 可控边缘适配
        2.4.4 可管边缘调度
    2.5 挑战与亟待解决问题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智慧标识网络的安全边缘接入技术
    3.1 引言
    3.2 问题与需求分析
        3.2.1 安全边缘接入问题
        3.2.2 安全边缘接入需求
    3.3 多维细粒度接入管控方案设计
        3.3.1 方案整体结构
        3.3.2 模块交互流程
        3.3.3 防御能力对比
    3.4 多维细粒度接入管控方案实现
        3.4.1 拓扑结构
        3.4.2 部署环境
        3.4.3 方案功能
    3.5 实验与性能评估
        3.5.1 接入标识长度影响
        3.5.2 注册用户数量影响
        3.5.3 用户并发数量影响
        3.5.4 安全方案性能比较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智慧标识网络的可靠边缘传输方法
    4.1 引言
    4.2 问题与需求分析
        4.2.1 可靠边缘传输问题
        4.2.2 可靠边缘传输需求
    4.3 高可靠边缘传输协议设计与实现
        4.3.1 系统层级结构
        4.3.2 地理感知路由算法
        4.3.3 节点监测机制
        4.3.4 协议实现过程
    4.4 低能耗边缘路由算法设计与实现
        4.4.1 启发式PSB模型
        4.4.2 分布式移动充电算法
        4.4.3 算法实现过程
    4.5 实验与性能评估
        4.5.1 传输可靠性评估
        4.5.2 移动节能性评估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智慧标识网络的可控边缘适配机制
    5.1 引言
    5.2 问题与需求分析
        5.2.1 可控边缘适配问题
        5.2.2 可控边缘适配需求
    5.3 按需驱动的带宽适配策略设计与实现
        5.3.1 带宽适配结构
        5.3.2 改进型拥塞控制模型
        5.3.3 策略实现过程
    5.4 边缘队列动态控制机制设计与实现
        5.4.1 队列动态控制模型
        5.4.2 参数优化策略
        5.4.3 机制实现过程
    5.5 实验与性能分析
        5.5.1 带宽利用率与入侵防御效果评估
        5.5.2 传输能力与队列容量评估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智慧标识网络的可管边缘调度研究
    6.1 引言
    6.2 问题与需求分析
        6.2.1 可管边缘调度问题
        6.2.2 可管边缘调度需求
    6.3 边缘资源的调度方案设计与实现
        6.3.1 调度系统结构
        6.3.2 资源卸载模型
        6.3.3 方案实现过程
    6.4 边缘资源的协同缓存策略设计与实现
        6.4.1 协同缓存机理
        6.4.2 内容检索算法
        6.4.3 策略实现过程
    6.5 实验与性能评估
        6.5.1 系统损耗与可靠性评估
        6.5.2 缓存协同效率评估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强化学习的无线网络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简介
        1.2.2 无线网络移动性管理
        1.2.3 强化学习类算法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
        1.2.4 现有研究工作的局限性
    1.3 本文主要工作
        1.3.1 基于强化学习框架的超高密度蜂窝网络移动切换优化
        1.3.2 低空异构网络中邻小区列表构造与优化
        1.3.3 天地一体化网络中移动节点位置管理优化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理论与技术背景
    2.1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技术
        2.1.1 无线通信网络移动性管理协议类型
        2.1.2 切换管理与位置管理技术
        2.1.3 移动性管理技术难点
    2.2 强化学习算法
        2.2.1 多臂赌博机模型
        2.2.2 有限状态马尔科夫决策过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强化学习的超高密度网络移动切换优化方案
    3.1 引言
        3.1.1 基于优化理论的移动性管理方案
        3.1.2 基于切换协议的移动性管理方案
        3.1.3 基于学习算法的移动性管理方案
    3.2 系统模型及问题描述
        3.2.1 地面蜂窝网中用户移动性接入场景
        3.2.2 问题建模
    3.3 基于强化学习的移动用户切换算法设计
        3.3.1 基于3GPP协议的移动性管理方案
        3.3.2 代价感知的级联Bandit算法
        3.3.3 算法性能分析
    3.4 性能评估
        3.4.1 仿真环境设置
        3.4.2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空异构网络邻小区列表优化
    4.1 引言
    4.2 系统建模及问题描述
        4.2.1 系统模型
        4.2.2 问题描述
    4.3 基于Bandit理论的邻小区列表构造
        4.3.1 低空网络下邻小区列表构造场景
        4.3.2 基于代价感知邻小区列表构造算法
        4.3.3 算法性能分析
    4.4 算法性能评估
        4.4.1 仿真环境设置
        4.4.2 对比算法以及性能指标
        4.4.3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地一体化网络中移动用户位置管理优化
    5.1 引言
    5.2 系统设计
        5.2.1 基于GEO/LEO卫星的网络区域划分
        5.2.2 网络节点ID设计及网络地址映射机制
        5.2.3 GUID-NA映射对解析查询机制
    5.3 节点位置信息分配在线学习算法
        5.3.1 系统模型
        5.3.2 问题描述
        5.3.3 基于稀疏UCB算法的节点位置信息分配方案
    5.4 节点位置信息更新策略
        5.4.1 问题描述
        5.4.2 位置信息更新策略设计
    5.5 性能评估
        5.5.1 仿真环境设置
        5.5.2 实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数学推导和理论证明
    A.1 定理3.3.1证明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二维光编解码无源光网络链路健康精准检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光接入网安全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1.1.1 光接入网应用与发展
        1.1.2 下一代无源光网络
        1.1.2.1 基本内涵
        1.1.2.2 技术特点
        1.1.3 光接入网链路安全管理现状
        1.1.3.1 当前链路安全管理技术及不足
        1.1.3.2 NG-PON2链路安全管理技术要求
    1.2 PON链路监测技术
        1.2.1 OTDR改进型链路监测技术
        1.2.1.1 多波长OTDR的监测技术
        1.2.1.2 DSP增强型OTDR的监测技术
        1.2.1.3 B-OTDR监测技术
        1.2.2 非OTDR型链路监测技术
        1.2.3 光编码型链路监测技术
        1.2.3.1 基于波长时间映射的监测技术
        1.2.3.2 周期编码监测技术
        1.2.3.3 本课题组前期工作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1.3.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3.2 本文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3.3 本文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2DOC-PON-LHDS动态互作用模型与过程分析
    2.1 2DOC-PON-LHDS原理
        2.1.1 检索光脉冲的数学表征
        2.1.2 FBG光编码器建模
    2.2 检索光脉冲与链路元部件动态互作用模型
        2.2.1 检索光脉冲与FBG光编码器动态互作用过程
        2.2.2 多波长反射脉冲与波长相关和功分元部件动态互作用过程
    2.3 动态互作用过程分析
        2.3.1 FBG参数对等效反射系数的影响
        2.3.2 FBG光编码器端口信号分析
        2.3.3 多波长反射脉冲信号分析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2DOC-PON-LHDS改进与研制
    3.1 多波长轮询式2DOC-PON-LHDS端机研制
        3.1.1 端机结构与框图
        3.1.2 多波长轮询式信号采集
        3.1.3 系统终端设备改进
    3.2 端机系统软件开发
        3.2.1 数据采集及处理模块开发
        3.2.1.1 数据采集及处理
        3.2.1.2 数据交互设计
        3.2.2 系统软件
    3.3 2DOC-PON-LHDS系统测试
        3.3.1 测试平台
        3.3.2 端机测试
        3.3.2.1 端机技术参数
        3.3.2.2 FBG光编码器测试
        3.3.2.3 终端设备及软件测试
        3.3.2.4 第三方检验/检测报告
        3.3.2.5 动态互作用过程验证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海量密集分布用户干扰分析及解决方案
    4.1 海量密集分布用户干扰模型
        4.1.1 海量密集分布用户模型
        4.1.2 多用户干扰概率
    4.2 海量密集分布用户干扰分析
        4.2.1 干扰用户分类
        4.2.2 特征波长组
        4.2.3 仿真与分析
    4.3 海量密集分布用户干扰解决方案
        4.3.1 全和互异编码方法
        4.3.2 干扰用户编码分配规则
        4.3.3 基于聚类的链路状态判别算法
    4.4 实验与结果分析
        4.4.1 用户干扰解决方案验证
        4.4.2 误判率评估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2DOC-PON-LHDS复杂环境适应性研究
    5.1 复杂环境下链路状态信号建模
        5.1.1 检索光脉冲温度变化模型
        5.1.2 链路状态信号相对变化率
        5.1.3 仿真与分析
    5.2 可调谐光源-温度补偿式2DOC-PON-LHDS方案
        5.2.1 基于可调谐光源的改进型方案
        5.2.2 温度补偿方法
    5.3 实验与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2DOC-PON-LHDS的光接入网智能链路管理技术
    6.1 可拉远多跳ODN智能链路管理技术
        6.1.1 可拉远多跳ODN架构
        6.1.2 智能链路管理方案
    6.2 嵌入FBG光编码器的远端分路节点设计方案
        6.2.1 多跳FBG光编码器
        6.2.2 WDM-PON中 FBG光编码器
    6.3 2DOC-PON-LHDS嵌入网络管理系统
        6.3.1 ODN智能NMS架构
        6.3.2 2DOC-PON-LHDS嵌入光纤网络智能管理系统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已发表与投稿的学术论文
    已授权或受理的发明专利
    参与的科研项目
表格索引
图片索引

(4)基于网络切片的在线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网络切片概述
        1.2.1 网络切片的概念
        1.2.2 网络切片架构
        1.2.3 网络切片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基于网络切片的无线资源管理
        1.3.1 基于网络切片的无线资源管理框架
        1.3.2 基于网络切片的无线资源管理流程
        1.3.3 切片间无线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无线资源管理概述
    2.1 引言
    2.2 无线资源管理简介
    2.3 基于网络切片的无线资源管理方案分类
    2.4 在线无线资源管理技术
        2.4.1 在线无线资源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2.4.2 基于网络切片的在线无线资源管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在线学习的网络切片虚拟资源分配算法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2.1 系统场景
        3.2.2 优化问题建模
        3.2.3 问题转化
    3.3 基于决策后状态的网络切片在线虚拟资源分配算法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1 参数设置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联合拥塞控制和资源分配的切片在线资源调度策略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和问题描述
        4.2.1 物理层模型
        4.2.2 队列模型和队列稳定性
        4.2.3 问题描述
    4.3 基于Lyapunov优化的动态网络控制与资源管理
        4.3.1 问题转换
        4.3.2 问题分解
        4.3.3 基于系统稳定性和QoS保障的网络切片在线资源分配算法
    4.4 性能分析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1 参数设置
        4.5.2 仿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束语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5.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A 4.3节中引理4.1的证明
附录B 4.4节中定理4.1、定理4.2和定理4.3的证明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5)面向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的干扰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创新性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1.6 课题来源
    1.7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及干扰管理技术介绍
    2.1 引言
    2.2 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介绍
        2.2.1 无线通信需求分析
        2.2.2 无线通信网络架构
    2.3 干扰管理技术介绍
        2.3.1 干扰对齐
        2.3.2 干扰协调
    2.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用户分组的二级分布式干扰对齐研究
    3.1 引言
        3.1.1 干扰对齐技术研究现状
        3.1.2 本章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3.2 系统模型
        3.2.1 场景描述
        3.2.2 问题建模
    3.3 基于分组的二级分布式干扰对齐算法
        3.3.1 扩展分组干扰对齐算法
        3.3.2 二级分布式分组干扰对齐算法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1 仿真参数设置
        3.4.2 数值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中继双跳传输的跨时隙部分干扰对齐研究
    4.1 引言
        4.1.1 中继协作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4.1.2 本章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4.2 系统模型
        4.2.1 场景描述
        4.2.2 问题建模
    4.3 跨时隙部分干扰对齐算法
        4.3.1 算法步骤
        4.3.2 可行性条件
        4.3.3 算法可扩展性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1 仿真参数设置
        4.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功率控制的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5.1 引言
        5.1.1 功率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5.1.2 本章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5.2 系统模型
        5.2.1 场景描述
        5.2.2 问题建模
    5.3 基于深度增强学习的功率控制算法
        5.3.1 算法设计
        5.3.2 算法实现
        5.3.3 算法部署与执行
    5.4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1 仿真参数及条件设置
        5.4.2 数值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6)下一代无线网络干扰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论文主要工作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下一代无线网络干扰管理研究概述
    2.1 802.11ax干扰管理研究概述
        2.1.1 802.11ax应用场景及挑战
        2.1.2 802.11ax干扰管理技术
    2.2 毫米波Massive MIMO系统研究概述
        2.2.1 混合波束赋形技术
        2.2.2 波束管理技术
        2.2.3 码本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802.11ax干扰管理方案设计与实现
    3.1 引言
    3.2 802.11ax网络中的干扰管理问题
        3.2.1 问题分析
        3.2.2 相关研究工作
    3.3 802.11ax干扰管理方案设计
        3.3.1 并行传输站点检测与接入方案
        3.3.2 基于OFDM的信令设计
    3.4 WARP硬件平台验证与分析
        3.4.1 OFDM信令硬件平台实现与测试
        3.4.2 方案性能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毫米波Massive MIMO多用户混合波束赋形方案
    4.1 引言
    4.2 无人机多用户混合波束赋形问题
        4.2.1 问题分析
        4.2.2 相关研究工作
    4.3 多用户混合波束赋形方案
        4.3.1 系统模型
        4.3.2 位置信息辅助的多级波束追踪机制
        4.3.3 两阶段混合波束赋形设计
    4.4 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4.4.1 波束追踪仿真验证
        4.4.2 混合波束赋形仿真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认知异构网络物理层干扰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认知异构网络概念以及主要关键技术
        1.2.1 认知异构网络概念
        1.2.2 认知异构网络的分类
        1.2.3 认知异构网络主要关键技术
    1.3 认知异构网络演进及其干扰管理研究现状
        1.3.1 认知异构网络的标准化进程
        1.3.2 认知异构网络最新应用架构
        1.3.3 认知异构网络干扰管理国外研究现状
        1.3.4 认知异构网络干扰管理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2章 认知异构网络干扰管理相关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MIMO网络模型及性能分析
        2.2.1 MIMO信道传输模型
        2.2.2 MIMO容量性能分析
        2.2.3 功率注水定理
    2.3 优化理论及广义Rayleigh商
        2.3.1 凸优化理论
        2.3.2 广义特征值
        2.3.3 广义Rayleigh商
    2.4 NOMA多址接入及用户分组技术
        2.4.1 NOMA基本原理
        2.4.2 NOMA接收信号SIC检测
        2.4.3 NOMA用户分组及容量域分析
    2.5 干扰对齐编码技术
        2.5.1 信道自由度
        2.5.2 MIMO干扰对齐
        2.5.3 干扰对齐的可行性条件
        2.5.4 基于认知无线电的机会干扰对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降维和漏功率的集中式认知预编码
    3.1 引言
    3.2 微小区与宏小区共存的认知异构网络模型
    3.3 基于降维和漏功率的认知预编码
        3.3.1 认知异构网络下行链路信道传输模型
        3.3.2 最大化信漏噪比优化问题建模
        3.3.3 基于降维和漏功率的认知预编码设计
        3.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基于协同对角化的信道增益均衡算法
        3.4.1 矩阵协同对角化
        3.4.2 基于协同对角化的信道增益均衡
        3.4.3 算法性能分析
        3.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基于NOMA的混合波束赋形
        3.5.1 基于信号对齐的用户波束共享
        3.5.2 NOMA混合波束赋形设计
        3.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信道互易性的分布式机会干扰对齐
    4.1 引言
    4.2 认知异构网络多址干扰信道模型
    4.3 基于信道互易性的机会干扰对齐
        4.3.1 认知异构网络上行链路信道传输模型
        4.3.2 基于零空间迭代的迫零干扰对齐串行检测
        4.3.3 基于信道互易性的部分机会干扰对齐
    4.4 机会干扰对齐算法性能分析
        4.4.1 收敛性分析
        4.4.2 可行性条件分析
        4.4.3 算法分布式实现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1 可行性条件的影响
        4.5.2 算法比较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启发式和谱聚类的用户分组干扰管理
    5.1 引言
    5.2 谱聚类及启发式搜索
        5.2.1 无监督聚类
        5.2.2 K-means聚类
        5.2.3 谱聚类算法
        5.2.4 启发式搜索及贪婪算法
    5.3 基于谱聚类的NOMA用户分组干扰管理
        5.3.1 NOMA混合波束赋形干扰分析
        5.3.2 基于谱聚类的NOMA用户分组干扰管理
        5.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基于重叠用户分组的干扰管理
        5.4.1 用户信道干扰及渐进正交性分析
        5.4.2 基于启发式搜索的重叠用户分组干扰管理
        5.4.3 基于谱聚类的重叠用户分组干扰管理
        5.4.4 重叠用户分组干扰管理算法性能分析
        5.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常用缩略语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NG-EPON高效用户接入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NG-EPON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与日俱增的带宽需求
        1.1.2 NG-EPON的研究意义
    1.2 NG-EPON的研究现状
        1.2.1 PON的技术演进与发展趋势
        1.2.2 NG-EPON的标准化进程与研究现状
    1.3 NG-EPON用户接入控制面临的技术挑战
        1.3.1 NG-EPON用户注册的技术挑战
        1.3.2 NG-EPON资源调度的技术挑战
        1.3.3 NG-EPON用户汇聚管理的技术挑战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与创新点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NG-EPON用户注册技术研究
    2.1 NG-EPON用户注册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2.1.1 传统EPON注册协议研究
        2.1.2 NG-EPON注册要求与挑战
    2.2 NG-EPON用户注册协议
        2.2.1 NG-EPON独立注册协议
        2.2.2 NG-EPON协同注册协议
    2.3 NG-EPON用户注册协议性能分析
        2.3.1 NG-EPON独立注册协议的理论注册时延
        2.3.2 NG-EPON协同注册协议的理论注册时延
        2.3.3 NG-EPON注册协议理论注册时延对比分析
    2.4 NG-EPON用户注册协议仿真实验
        2.4.1 仿真环境与参数配置
        2.4.2 NG-EPON注册协议性能比较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NG-EPON资源调度技术研究
    3.1 NG-EPON资源调度技术相关研究
        3.1.1 传统PON资源调度技术
        3.1.2 NG-EPON资源调度研究现状
        3.1.3 NG-EPON资源调度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3.2 NG-EPON高效公平的离线资源调度技术
        3.2.1 NG-EPON资源调度问题建模
        3.2.2 高效公平的动态波长带宽分配算法
        3.2.3 抑制乱序的动态波长带宽分配算法
    3.3 NG-EPON轻便快速的在线资源调度技术
        3.3.1 NG-EPON在线资源调度的研究问题
        3.3.2 NG-EPON在线资源调度的波长分配模式
        3.3.3 NG-EPON在线资源调度的自适应波长分配模式
    3.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4.1 NG-EPON离线资源调度算法性能评估
        3.4.2 NG-EPON在线资源调度算法性能评估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NG-EPON用户汇聚管理技术研究
    4.1 用户汇聚管理技术研究问题与研究现状
    4.2 NG-EPON ONU用户汇聚管理问题
    4.3 NG-EPON ONU用户汇聚策略
        4.3.1 无容量约束的情况下的ONU波长汇聚策略
        4.3.2 有容量约束的情况下的ONU波长汇聚策略
    4.4 NG-EPON ONU波长汇聚性能分析
        4.4.1 无容量约束的情况下的汇聚性能
        4.4.2 有容量约束的情况下的汇聚性能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4.6 工作总结
    4.7 工作展望
附录A 中英文对照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9)高速直调直检光接入网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接入网概况
        1.1.1 光接入网基本机构与复用技术
        1.1.2 大容量与全业务接入发展趋势
        1.1.3 标准化进程
    1.2 光接入网的关键传输技术与研究现状
        1.2.1 光接入网中的发射机选择
        1.2.2 光接入网中的接收机选择
        1.2.3 光接入网中调制码型选择
        1.2.4 研究现状
    1.3 直调直检光接入的成本代价
        1.3.1 啁啾损伤与成本代价
        1.3.2 大容量趋势与用户端成本代价
        1.3.3 全业务接入趋势与局端成本代价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直调直检光接入网的无辅助光域啁啾管理技术
    2.1 直调直检系统中啁啾损伤理论分析
        2.1.1 直接调制激光器的啁啾特性
        2.1.2 啁啾与电域频响衰落
        2.1.3 啁啾与光域频谱展宽
    2.2 基于优化增益区电流的电域频响补偿技术
        2.2.1 增益区电流对频响衰落的过补偿与欠补偿理论分析
        2.2.2 不同传输距离下最优增益区电流
        2.2.3 0~100km长距离光接入上行实验验证
        2.2.4 优化增益电流方案的相关接入网MAC协议设计
    2.3 利用解复用器滤波的光域频谱整形技术
        2.3.1 利用光复用器啁啾管理的可行性实验验证
        2.3.2 鲁棒性与兼容性评估——光频偏影响
        2.3.3 鲁棒性与兼容性评估——邻带光功率泄露影响
        2.3.4 鲁棒性与兼容性评估——解复用器通道间隔影响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直调直检光接入网的低复杂度电域信号均衡技术
    3.1 直调高阶信号的非线性损伤特点分析
    3.2 几种非线性均衡器介绍
        3.2.1 Volterra均衡器
        3.2.2 插值移位算法
    3.3 基于强度分类均衡技术
        3.3.1 基于强度分类均衡器的原理
        3.3.2 56Gb/s PAM4信号传输实验装置
        3.3.3 0~35.9km距离下ID-FFE/ID-DFE的传输性能与啁啾抑制现象
        3.3.4 不同啁啾大小下的啁啾抑制现象
        3.3.5 35.9~43km距离下Pre-FFE+ID-FFE/ID-DFE的传输性能
        3.3.6 与其他 56Gb/s PAM4传输记录比较
    3.4 基于强度分类均衡复杂度分析
        3.4.1 基于强度分类均衡抽头数量分析
        3.4.2 与Volterra均衡器复杂度比较
        3.4.3 与插值移位算法比较
    3.5 基于强度分类均衡技术在单波 40Gb/s长距光接入系统的传输性能
        3.5.1 实验装置
        3.5.2 传输性能与光功率预算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用户端无数字信号处理的高速光接入
    4.1 基于低速器件的用户端无DSP高速光接入系统架构
        4.1.1 常见基于DSP的光接入系统架构
        4.1.2 本研究用户端无DSP的光接入系统架构
    4.2 局端DSP算法原理
        4.2.1 发射端DSP之一:奈奎斯特脉冲整形
        4.2.2 发射端DSP之二:有限脉冲响应滤波器的获取
        4.2.3 接收端DSP:前馈线性均衡器
    4.3 用户端无DSP高速光接入系统单波长 50Gb/s PAM4实验验证
        4.3.1 实验装置
        4.3.2 实验系统中心局端滤波器分析
        4.3.3 误码性能与功率预算
        4.3.4 滤波器复杂度研究与DAC采样率选择
        4.3.5 ONU接收机的差异性对误码性能的影响
    4.4 用户端无DSP高速光接入系统单波 25Gb/s OOK与 40Gb/s Duobinary
        4.4.1 用户端无DSP高速光接入系统单波 25Gb/s OOK实验
        4.4.2 用户端无DSP高速光接入系统单波 40Gb/s Duobinary实验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局端基于光交换的光电硬件资源共享复用
    5.1 基于光交换的光接入网系统架构
        5.1.1 接入网中的潮汐效应、光电资源池化以及收发机少配
        5.1.2 几种光交换技术的比较与分析
        5.1.3 局端共享对基于AWGR光交换的需求
    5.2 非对称AWGR光交换的设计、分析以及在光接入网中的应用
        5.2.1 分割式非对称AWGR光交换结构
        5.2.2 分割式非对称AWGR满足无冲突分配特性的理论证明
        5.2.3 基于分割式非对称AWGR的收发机灵活分配
    5.3 基于非对称AWGR和可调谐DBR激光器的光交换系统演示
        5.3.1 可调谐DBR激光器原型机设计
        5.3.2 动态演示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附录:中英文对照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10)蜂窝与D2D混合网络中的干扰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D2D通信技术
        1.1.1 通信类型与关键技术
        1.1.2 与其他无线直连通信技术的比较
    1.2 本文的研究动机和研究内容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混合网络中的干扰管理技术综述
    2.1 混合网络中的干扰分类
    2.2 混合网络中的干扰管理技术
        2.2.1 干扰避免与干扰协调技术
        2.2.2 干扰消除技术
    2.3 相关信号处理技术
        2.3.1 干扰消除技术
        2.3.2 叠加编码技术
        2.3.3 物理层安全技术
    2.4 相关数学理论
        2.4.1 优化理论
        2.4.2 最优控制理论
        2.4.3 随机几何理论
        2.4.4 其他数学工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合网络中基于合作中继的频谱共享机制
    3.1 研究背景
    3.2 系统模型
        3.2.1 合作中继模型
        3.2.2 频谱交易模型
    3.3 合作中继机制Ⅰ
        3.3.1 机制描述
        3.3.2 机制分析
        3.3.3 最优参数设计
    3.4 合作中继机制Ⅱ
        3.4.1 机制描述
        3.4.2 机制分析
        3.4.3 最优参数设计
        3.4.4 机制Ⅰ和机制Ⅱ的性能比较
    3.5 频谱共享契约设计:γD为连续变量
        3.5.1 最优契约设计问题
        3.5.2 优化问题化简
        3.5.3 优化问题求解
    3.6 频谱共享契约设计:γD为离散变量
        3.6.1 最优契约设计问题
        3.6.2 优化问题化简
        3.6.3 优化问题求解
    3.7 仿真结果
        3.7.1 合作中继机制性能评估
        3.7.2 频谱共享契约性能评估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网络中干扰消除技术性能分析
    4.1 研究背景
    4.2 系统模型
        4.2.1 网络模型
        4.2.2 干扰消除技术
    4.3 不采用干扰消除技术时网络的性能
        4.3.1 蜂窝链路的成功传输概率
        4.3.2 D2D链路的成功传输概率
        4.3.3 干扰的随机等效模型
    4.4 采用UIC技术时网络的性能
        4.4.1 蜂窝链路的成功传输概率
        4.4.2 D2D链路的成功传输概率
    4.5 采用SIC技术时网络的性能
        4.5.1 蜂窝链路的成功传输概率
        4.5.2 D2D链路的成功传输概率
    4.6 仿真结果
        4.6.1 随机等效模型数值验证
        4.6.2 UIC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4.6.3 SIC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合网络中基于物理层安全的D2D链路调度策略
    5.1 研究背景
    5.2 系统模型
        5.2.1 网络模型
        5.2.2 物理层安全编码
    5.3 网络性能分析
        5.3.1 蜂窝链路的连接性
        5.3.2 蜂窝链路的安全性
        5.3.3 D2D链路的连接性
        5.3.4 蜂窝链路传输性能保障准则
    5.4 强准则约束下的最优D2D链路调度策略
        5.4.1 D2D链路调度参数的可行域
        5.4.2 D2D链路调度策略
    5.5 弱准则约束下的最优D2D链路调度策略
        5.5.1 D2D链路调度参数的可行域
        5.5.2 D2D链路调度策略
    5.6 仿真结果
        5.6.1 解析结果的数值验证
        5.6.2 D2D链路调度策略性能评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致谢

四、下一代网络的网络管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标识网络可信边缘管控关键技术研究[D]. 艾政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基于强化学习的无线网络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D]. 王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二维光编解码无源光网络链路健康精准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 戈志群. 东南大学, 2020(02)
  • [4]基于网络切片的在线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研究[D]. 魏延南.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5]面向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的干扰管理技术研究[D]. 秦彩.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8)
  • [6]下一代无线网络干扰管理技术研究[D]. 吴鸿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7]认知异构网络物理层干扰管理技术研究[D]. 田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
  • [8]NG-EPON高效用户接入控制技术研究[D]. 王蔚.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高速直调直检光接入网关键技术研究[D]. 张阔.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10]蜂窝与D2D混合网络中的干扰管理技术研究[D]. 马川.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下一代网络的网络管理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