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混合迭代算法在静校正中的应用

非线性混合迭代算法在静校正中的应用

一、非线性混合迭代算法在静校正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邴琦[1](2021)在《复杂近地表多信息约束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陆上油气勘探的重点正在向地表和地下地质条件复杂的西部和南方山前带转移。由于山区近地表地形起伏大,表层结构复杂,横向速度变化严重,采集条件差等原因,导致所采集的地震资料质量差,获得准确的近地表速度成了解决近地表区域内地震成像的一个关键问题。初至走时层析反演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但是模型空间速度的复杂多变使得射线路径分布情况十分不均,会大大増加求解过程的不适定性,从而影响层析成像的分辨率和可靠性。因此进一步研究更高精度、反演过程更稳健、效率更高的初至走时层析首先,为了获取一种计算效率、精度都相对较高并且能够适用于复杂近地表的射线追踪方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双向角度限制的最短路径射线追踪法。其核心思想是在计算某一子震源点附近节点时,对所求节点使用角度限制进行筛选,避免大量计算无用节点;同样地,在求某一网格节点的走时也使用角度限制,增加其用来计算走时的上一级节点,来提高计算精度。算法的射线路径是通过在计算走时的过程中,将震源点信息记录,再反向追踪得到。其次,论文在推导了扰动走时积分基本公式的基础上,推导了不同迭代优化算法的基本公式,主要包括ART法、SIRT法、CG法和LSQR法,选择LSQR法对求解层析反演方程组的基础上,给出了反演流程,通过不同模型对算法进行验证,分析了层析算法的应用效果及目前存在的不足,并做出总结。最后,本文将近地表调查方法与初至波走时层析做出结合,阐述了微测井方法的基本原理及算例验证,分析了小折射方法应用于计算水平层状模型和起伏模型的适应性,并将近地表速度调查方法所获得信息用于约束层析所用初始速度模型,目的是通过多信息约束提高了层析的精度和准确性,同时保证其对复杂地表的适应性,通过不同模型验证了多信息约束是有效的。

贾硕[2](2019)在《Woodbury法在结构非线性问题求解中的性能分析与改进》文中指出非线性问题普遍存在于各工程领域,对工程结构进行非线性分析可有效模拟结构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响应全过程,进而深入掌握结构的受力特点,为结构性能评估提供有效手段。目前,有限元法是常用的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但随着结构规模的增大和分析模型精细化程度的提高,有限元分析会耗费大量的计算资源,尽管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此问题,但由于非线性分析过程的复杂性,发展高效的非线性分析方法仍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途径。许多研究学者利用结构非线性分析的特点提出了高效求解方法,但每种方法均有各自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因此,充分认识非线性分析方法的计算性能,发展适用于不同求解问题的高效算法,仍是结构非线性分析的研究重点。在局部非线性问题的求解过程中,结构刚度矩阵仅部分元素发生改变,此时可将每个线性增量计算步中的切线刚度矩阵写成初始刚度矩阵与其低秩修正矩阵和的形式,进而应用数学中快速求解矩阵逆的Woodbury公式高效求解结构响应。这一类非线性分析方法可称为基于Woodbury公式的非线性分析方法(简称Woodbury法)。目前,对此类方法的非线性分析计算性能仅有初步的理论认知,仍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以Woodbury法为研究对象,以结构非线性分析为切入点,分别从增量计算步中的线性方程组求解(采用Woodbury公式)和非线性迭代求解两个方面对此类方法的计算性能进行系统研究,包括计算效率定量分析和精度验证。同时,针对其应用局限性提出了改进分析方法,并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高效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Woodbury法的效率分析展开理论研究。首先,介绍了 Woodbury公式的基本理论,对比了 Woodbury公式和直接分解法求解线性方程组的过程,从理论上说明了 Woodbury公式可高效求解低秩修正后矩阵逆的根本原因。其次,介绍了用Woodbury法进行结构非线性分析的基本理论,总结了此类方法的非线性分析通用求解流程。根据其非线性求解特点,分析了影响此类方法分析效率的主要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介绍了效率量化分析方法——时间复杂度理论,并结合实例给出了降低算法时间复杂度的措施。(2)针对Woodbury法进行计算效率定量评价,量化了此类方法的适用范围。利用算法时间复杂度理论,建立了 Woodbury法和传统有限元法(采用LDLT分解法)求解每个迭代步线性方程组的时间复杂度分析模型,并进行定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有限元法相比,Woodbury法对于局部非线性问题有显着效率优势,但随着结构产生非线性范围增大,Woodbury法的效率会显着降低,甚至低于传统有限元法,不再具有高效性。(3)针对Woodbury法的迭代性能展开研究。根据此类方法的迭代特点,采用3阶两点法、4阶两点法及三点法对其迭代求解进行改进,并与传统的牛顿迭代法和修正牛顿法进行理论对比分析。建立了上述五种迭代算法求解Woodbury法平衡方程的时间复杂度分析模型,并定量对比了其余四种迭代算法与牛顿迭代法的效率,得到了各算法的适用条件。通过静力和动力数值算例分析,验证了改进迭代算法的正确性,并从计算精度、收敛性、收敛速度及效率等方面综合对比了五种迭代算法的性能,为实际问题中迭代算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实现了对Woodbury法的迭代性能优化。(4)针对Woodbury法的应用局限性,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非线性分析方法——近似Woodbury方法(WAM)。通过借鉴近似方法的求解思想,提出了近似Woodbury公式来求解线性迭代步中的结构响应。同时,为了避免引入近似求解而导致迭代计算的收敛速度显着降低,提出了一种新的强制项选择方法,可保证WAM法的迭代计算具有超线性收敛性。建立了 WAM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模型,并与Woodbury法和传统有限元法进行定量对比。理论和数值算例分析结果表明:WAM法采用较少的基向量即可获得较高精度的结果,且迭代收敛速度较快。对于结构进入较大范围非线性的问题,该方法的效率显着高于Woodbury法和传统有限元法,扩大了 Woodbury法的适用范围。

鲍伟[3](2019)在《乌石凹陷复杂地表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关键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乌石凹陷隶属于北部湾盆地,是江苏油田重要的域外探区之一。多期火成岩喷发覆盖以及后期风化导致该地区近地表结构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普遍偏低,给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对该区地震资料处理方法和处理流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分析乌石凹陷地区复杂地表资料特点的基础之上,本论文针对该区域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开展静校正、去噪和速度分析方法研究。首先,通过对地震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影响资料品质的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研究对策。其次,采用初至波预处理方法,提高初至波拾取的准确性,保障了层析静校正的应用效果;针对疏松玄武岩、红土采集的地震资料,采用综合寻优迭代静校正方法,基本消除静校正量影响,提高了叠加剖面的成像效果。然后,为了提高乌石凹陷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应用基于SVD的去噪方法去除线性干扰、随机干扰和多次波。最后,以优势信号速度谱分析方法为核心,综合应用交互速度分析方法和沿层速度分析方法,有效提高了速度分析的精度,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际资料应用表明,本论文提出的静校正方法、去噪方法和速度分析方法提升了乌石凹陷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形成了针对复杂地表低信噪比地区地震资料的一套有效的处理流程。

黄棱,刘洋,刘殿秘,刘财,王铁柱[4](2018)在《基于地震同相轴预测的剩余静校正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为解决野外地表参数测定不准确等因素引起的地震数据剩余静校正问题,通过平面波分解滤波器计算时空变地震同相轴局部倾角,利用局部倾角与同相轴的时空预测量之间的关系计算剩余静校正量,在剩余静校正量计算所需局部平面波方程求解过程中,加入时间方向倾角为常数的整形正则化约束条件,以保证剩余静校正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基于地震同相轴预测的剩余静校正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共中心点道集数据的剩余静校正问题,同时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抗噪能力,为实际资料处理提供了较好的适用性。

李江阳[5](2016)在《基于混合并行计算的剩余静校正模块研发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在当今社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们对地震勘探技术的重视也达到空前的高度。地震勘探技术是提高油气层勘探准确性的关键,作为地震勘探技术重要环节的剩余静校正对于分析解读油气层分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实际地震资料数据量过于巨大,通过常规串行计算策略求解剩余静校正问题的运算花费时间过长,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油气需求,而并行计算在解决大数据量和时间复杂度高的问题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围绕着剩余静校正问题的大数据量特点,本文主要研究基于混合并行计算的剩余静校正模块研发和应用,重点研究基于混合并行计算实现的模型下各种剩余静校正方法的实现。本文主要完成的研究工作如下所示:(1)对剩余静校正问题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剩余静校正的非线性和大数据量特点,借鉴传统的模拟遗传算法的混合策略,改进了混合优化算法,并设计了包括最大能量法、模拟退火法、遗传算法和改进混合优化算法在内的几种优化算法解决剩余静校正问题的基本流程。(2)对并行计算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包括了两种基于不同存储结构的并行程序设计模型:MPI和OpenMP并行编程模型的基本设计模式和编程基础等,并对这两种并行编程模型进行简单的程序测试,分析其效率。(3)对如何实现剩余静校正进行了细致分析,深入研究了应用于实际剩余静校正的目标函数选取和模型道构建,以及不同优化方法应用于实际的剩余静校正问题的参数选取和实现步骤,同时在常规串行模型下完成了各个剩余静校正方法的实现,并给出模型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对各个不同的剩余静校正方法进行测试,重点分析各个剩余静校正方法取得的效果和效率。(4)结合剩余静校正问题的特点和并行计算基础,设计了基于混合并行计算的剩余静校正实现模型,在该模型下完成了不同最优化方法的剩余静校正,并形成了基于混合并行计算的不同剩余静校正方法的C程序开发模块。给出模型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对混合并行计算框架下的各个剩余静校正展开测试,并与常规串行模型下的各个剩余静校正进行效果和效率的比较,体现基于混合并行计算的剩余静校正的优势和特点。

邹梦[6](2016)在《基于张量理论的高维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由于在复杂表层地质条件下所得到的地震数据质量普遍不高,所以复杂表层地质条件下的地震勘探一直是一个难点。在地震勘探中,三维地震数据明显优于二维地震数据对复杂表层的适应性,由于三维地震数据更加充分地利用了地震数据高维的有效信息,所以能更好地应对复杂表层地质的情况。因此,研究地震信号高维特性,充分利用地震勘探数据中的高维信息,是提高复杂表层地质条件下地震勘探效果的有效方法。本文根据地震数据中的一些有效信号(如反射波、折射波等)在共炮集和共道集上的规律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高维(高于三维)地震数据和广义时距方程的概念。并通过对广义时距方程中每个自变量的分析,验证了地震数据的高维空间数据结构,并证明了二维及三维地震数据在高维空间数据结构下各维度方向具有的数据关联性。为了分析研究高维地震数据处理方法,本文引入了张量及张量空间的概念,并提出地震数据空间的概念。根据数值张量的定义及其一系列的性质将高维数据结构下的地震数据视作一个数值张量,把对地震数据的处理视作是对数值张量的处理。同时,根据张量空间理论,将高维数据结构下特定的地震数据抽象为特定地震数据空间中的一个元素,将高维数据结构下的地震数据处理过程抽象为地震数据空间中的映射。由此为张量空间下的高维地震数据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论文研究了张量的多种数值方法。本文利用张量的高阶奇异值分解与重构方法实现对张量的插值与逼近;利用基于薄板模型的散点曲面拟合方法实现了对二阶张量的平滑拟合;利用Robust局部权回归方法实现对高阶张量的平滑拟合。通过以上几种数学工具,论文提出了张量空间下的地震数据恢复和随机干扰压制方法。该方法利用高阶奇异值分解法将张量空间下的高维地震数据进行分解,并将分解后的地震数据进行低秩重构。通过重构恢复地震数据中缺失或异常的数据,将数据规则化,同时压制随机干扰。另外,论文提出了张量空间下的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方法。该方法在现有的基于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方法基础上,将常规分别在共炮域和共接收点域处理的初至波时间放在更高维度的高维地震数据结构下进行张量的平滑拟合处理。该方法相较于常规分炮域和接收点域的剩余静校正方法具有更好的效果,同时能克服数据异常对静校正结果的影响。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张量、张量空间理论以及张量的数值方法提出了在张量空间下进行高维地震数据处理的思想。给出了地震数据的数据恢复及随机干扰压制、剩余静校正等方面进行高维度处理的应用实例,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对复杂地表层质条件下的地震数据处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同时,为其它地震数据处理方法提供了在张量空间下进行处理的新思路。

李达[7](2013)在《静校正方法的对比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煤炭、石油以及多金属等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同样对于寻找这些资源的物探方法与技术水平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地震勘探工作对于寻找这些资源尤其是煤炭、石油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工作领域也逐步由平原向高原、沙漠、山地等高难地区扩展,原来的近地表平坦、地质构造简单、易于展开的地震勘探工作条件已成为过去。静校正问题也无疑成为解决这种高难地区地震勘探首要面对的问题,它是贯穿于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中的一项关键性的基础性工作。传统的静校正方法,如:高程静校正和折射静校正等主要解决近地表相对起伏不大、折射界面相对平缓且明显、横向速度近于均匀的一维模型,已远不能满足上述复杂近地表速度结构地区地震资料处理的需要,近些年来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层析静校正技术有很好的应用效果与发展潜力。层析静校正技术是基于正反演理论,采用数值计算的静校正方法,具有不受地形条件的限制、不受假设地表一致性的约束、只需要提供初至时间等优点,使其在高难地区地震数据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正反演算法的多样性,却导致了静校正技术的众多方法及其相应的处理软件,从而给用户的使用造成茫然性,因此,对目前现有各种静校正处理软件进行从算法到性能、从应用条件到效果进行系统的分析对比,阐明其优劣程度,并依据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处理方案,已成为大家所关注的重要课题。基于上述问题,本论文旨在对现有的各种不同静校正方法的各种软件,通过对同一地区的地震资料进行静校正处理,并对其处理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本文选用山地地区、平原地区及黄土塬地区的典型地震资料开展上述对比分析,做出以下成果:①首次系统的总结出这些软件在不同的复杂近地表情况下的适用条件和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如何综合应用这些软件解决复杂地区的静校正问题;②对比分析现有软件中的反演算法在静校正处理上的差异和优缺点,并提出新的非线性反演算法——差分进化算法。

熊定钰[8](2012)在《复杂地表静校正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引入数字技术以来,尽管反射地震勘探静校正方法已经层出不穷,但是目前静校正问题仍然是地震资料处理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复杂地表静校正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复杂近地表条件初至波能量特征、波形特征、相位特征变化较大,又经常受噪音的影响,所以初至波很难准确拾取。再加上目前地震采集多为三维勘探,数据量庞大,初至拾取效率不高。如何快速、准确地拾取初至是解决复杂地表静校正问题面临的第一个难题。目前初至波自动拾取方法的精度和效率已经无法满足这类复杂地表大数据量初至波拾取的要求。2、折射波静校正是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方法,常常以地面和折射面水平、速度横向不变作为前提条件。由于复杂地震勘探区域的地表起伏大,近地表厚度、速度变化复杂,致使接收到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发生畸变,叠加时不能同相叠加。对于这类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复杂地表静校正问题,目前人们都基本上无法摆脱浅层折射法的前提,认为不能进行比较复杂的近地表建模。为此,论文研究了在复杂地表情况下利用折射法建立近地表模型的几种方法,同时为折射法解决复杂地表静校正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和参考。3、目前很多学者和专家都认为层析静校正能反演任意介质的近地表速度模型,是解决复杂地表静校正最理想的静校正方法。但是层析静校正具有多解性,大量的数学计算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且由于受到初至波拾取以及诸多因素的影响,最终反演结果不都尽如人意。4、目前静校正很多方法是基于地表一致性假设的,即假定地震波在近地表层是垂直传播,但这种假设并不严格符合真实情况,这样静校正计算难免会产生误差。另外任何物理测量和估计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差,静校正技术也不例外,同时静校正技术一般包括了模型反演和静校正量计算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都有很多种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都会产生一定的累计误差,如何去选择这些方法,控制静校正误差,也是做好静校正必须面临的一个难题。解决复杂地表静校正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任何想依靠其中一种静校正方法和技术去解决所有复杂地表静校正问题都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想法。要想解决好复杂地表静校正问题,在野外:必须根据地震资料的近地表实际情况,利用尽可能多的近地表条件资料和信息;在室内:需要采用合理有效的配套静校正技术,同时尽量把每种静校正技术的误差降低到最小,才有希望解决好复杂地表静校正问题。论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研究了一套解决复杂地表静校正问题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其中重点研究了发现静校正问题的静校正评价技术研究;提高静校正计算精度和效率的约束初至波自动拾取和能量相关综合初至波自动拾取研究;解决静校正问题的折射波建立复杂近地表模型研究;把静校正误差降低到最小的误差分析研究;维护静校正效果的相位调整反褶积静校正技术等几种静校正方法。所以,本次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①地震数据处理中静校正问题是否存在,需要一种或者多种静校正评价技术去衡量。本论文研究了几种不同种类的静校正评价方法,通过静校正曲线显示、拟合前后综合误差显示、静校正应用前后对比、以及叠加剖面对比去衡量和评价静校正效果,为地震数据处理发现静校正问题,选择合适的静校正技术解决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②为让地震数据初至波自动拾取尽可能达到静校正要求,论文提出了地表一致性约束初至波自动拾取和能量相关综合初至波自动拾取两种方法。其中地表一致性约束初至波自动拾取利用初至波地表一致性关系,通过种子炮的精确初至拾取进行外推,再用这个初至把非种子炮的初至拾取限制在在很小的范围内,这样可以避开噪声对初至拾取的影响,达到提高非种子炮初至波拾取效率和精度的目的。而能量相关综合初至波自动拾取是充分利用能量比值法和相关法的各自初至拾取优点,达到优化初至波拾取效率和精度的目的。这两种方法都具有很强抗噪音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工拾取初至的工作量。③对折射法建立复杂近地表模型以及相应的静校正问题研究了一套新的思路和想法。论文对折射法静校正的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分析了现阶段由于人们对折射法认识不足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论文把复杂地表情况分为地表倾斜、地表任意起伏、折射面倾斜、折射面任意起伏四种情况,并对这四种情况用折射法建立近地表模型进行理论推导、模型验证和实际地震数据应用分析,同时对建模时如何适应表层速度横向变化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为如何灵活利用折射法原理建立相应的近地表模型,解决复杂地表静校正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④论文对初至波表层模型层析反演以及波场延拓静校正方法进行了理论上的推导,以及理论数据和实际地震数据分析,并对这类静校正技术具备了常规静校正技术所不具备的一些优势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论文对产生静校正计算误差的原因和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精确剥去风化层和粗略剥去风化层产生误差的分析结果,证明了部分回填法静校正方法更适用于非铅垂射线情况,但要想完全适合射线的非铅垂情况,必须采用波场延拓的静校正方法。论文误差分析研究为静校正计算如何减少误差奠定了理论基础⑤为减少人工拾取初至的工作量,本论文对波形时间运算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且把波形时间运算引入到了折射波静校正运算中。论文研究的波形时间运算初至波静校正方法是利用初至波的一整段波形,用褶积表示波形时间相加运算,用反褶积表示波形时间相减运算,这样静校正计算时差就是褶积或者反褶积后的一段波形。从而减免了初至波拾取的人工劳动⑥为尽量保证反褶积不影响静校正的效果,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位调整的反褶积静校正技术。这种技术在反褶积的同时进行了反褶积因子的大小相位判断和调整,实现解决剩余短波长校正量的目的。这样提高了地震数据分辨率的同时又能提高地震数据信噪比。

何超群[9](2012)在《综合非线性最优化技术在剩余静校正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静校正估算是地震数据处理中重要的技术手段,复杂地表下的静校正问题是一个长期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课题。随着我国地震勘探向沙漠、黄土塬、大山等地表复杂地区发展,静校正问题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原始地震资料经过野外一次静校正后,剩余的静校正量可用传统的方法求取,但是当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低或剩余静校正量大于地震波波形的1/2周期时,采用传统的剩余静校正方法会出现周波跳跃现象,影响地震资料的成像效果,必须寻找新的解决思路。剩余静校正实质上是一个非线性最优化问题。本次研究仔细分析了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各种非线性最优化算法的原理和特点,分别编写了对应的自动剩余静校正程序并将其应用于理论模型测试。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试验,构造了包含这几种非线性最优化算法和最大能量法的综合非线性最优化算法。这种综合算法尽可能利用各种非线性最优化算法的优点,具有参数简单、实用性强的特点。在研究中,探讨了零空间现象成因及克服零空间现象的方法,在综合非线性算法中引入了自适应空间滤波算法,能有效剔除零空间分量。在对目标函数的计算中使用外部模型,提升了搜索效率。理论模型数据试算结果表明,综合非线性最优化算法能够有效解决大时移量、低信噪比资料的剩余静校正问题,算法稳定,计算速度可接受。用C++语言编写了跨平台的综合非线性最优化算法剩余静校正程序,并用该程序对多个低信噪比地震数据进行了处理,实际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解决低信噪比和大时移量情况下的剩余静校正问题,具有较强的抗噪能力,参数选择简单,算法收敛能力强。

鲁彬[10](2010)在《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研究及其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地震勘探作为现代油气勘探最重要技术方法之一,在现代石油勘探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复杂地区的勘探工作日益增多。这就需要研究针对复杂地区的地震勘探、采集、处理技术。静校正、叠前去噪、偏移成像是复杂地区进行地震资料处理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静校正,作为复杂地区地震资料处理中首先要做的工作,静校正处理效果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后续的处理步骤,而且影响着最终的成像效果。在地震资料处理中,静校正问题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还影响着后续的去噪和速度分析等处理工作。随着地震勘探工作的区域由地形简单的平原转向地形复杂的山区,由二维观测系统逐渐转为三维观测系统,这些变化都给静校正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常规资料处理中,通常假设地下介质是水平层状,表层速度横向变化比较缓慢,处理时先将地震数据校正到一个浮动基准面上,然后再进行处理,将最终处理成果校正到一个水平基准面上,但在复杂地区,地表起伏变化大,表层速度横向变化剧烈,岩性多变,表层结构复杂,基岩出露,给地震资料处理带来复杂的静校正问题。基于折射波技术理论的静校正方法是建立在水平折射面的假设基础之上的,在复杂山区很难找到一个稳定的统一的折射层,故基于折射波理论的静校正方法在此类地区不再适用。而基于几何射线理论的层析反演方法和基于波动理论的波动方程延拓静校正方法在此类复杂地区有着很好地应用效果。本文在对比研究多种静校正方法的基础上,从正演和反演两方面进行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研究。正演方面基于地震波射线理论,在传统网格最短路径和Fermat射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二维模型的网格最短路径迭代射线追踪正演方法,并进行了理论模型正演模拟,相比传统最短路径算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二维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三维模型网格最短路径迭代优化射线追踪正演方法研究,给出了具体的算法公式,并进行三维理论模型模拟。反演方面基于模糊数学理论,重点针对反演方程的求解,提出了利用模糊数学理论求解方程的反演方法,给出了具体的模糊反演求解的步骤。在以上正演和反演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模糊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并进行了理论模型速度反演计算。最后将模糊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应用与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基于射线理论的模糊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在复杂地区的应用效果要优于传统的初至折射静校正方法。在实际资料处理中也发现在有低速层调查资料的地区,应用本文提出的模糊层析反演方法有很好的效果,但在没有低速层资料的地区,由于无法建立较准确的初始速度模型,导致算法无法收敛,最终得到不理想的反演结果。这是模糊层析反演方法的缺陷所在,就这一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二、非线性混合迭代算法在静校正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线性混合迭代算法在静校正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近地表多信息约束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近地表速度建模的研究现状
        1.2.2 射线追踪的研究现状
        1.2.3 初至波走时层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关键问题
    1.4 创新点
第2章 地震波初至类型与层析成像理论
    2.1 地震波初至波类型
    2.2 层析成像的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杂近地表条件下的射线追踪算法
    3.1 复杂近地表条件下的射线追踪问题
    3.2 双向角度限制最短路径射线追踪法
        3.2.1 常规最短路径射线追踪法
        3.2.2 双角度限制的最短路径射线追踪法
    3.3 算法的全局实现
    3.4 计算精度及效率分析
        3.4.1 走时计算精度分析
        3.4.2 走时计算效率分析
    3.5 模型计算实例
        3.5.1 水平层状介质
        3.5.2 包含起伏地表的模型
        3.5.3 包含起伏地表和起伏界面的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杂近地表初至层析的反演算法
    4.1 初至走时层析扰动走时积分推导
    4.2 迭代优化算法
        4.2.1 ART方法
        4.2.2 SIRT方法
        4.2.3 CG方法
        4.2.4 LSQR方法
    4.3 初至走时层析实现流程
    4.4 数值算例及分析
        4.4.1 简单速度模型
        4.4.2 起伏两层模型
        4.4.3 含异常体的起伏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信息约束的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
    5.1 微测井技术
    5.2 小折射技术
        5.2.1 水平层状介质折射解释
        5.2.2 起伏地表模型折射解释
    5.3 模型算例分析
        5.3.1 微测井约束层析
        5.3.2 小折射约束层析
        5.3.3 多信息约束层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Woodbury法在结构非线性问题求解中的性能分析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有限元非线性分析方法
        1.2.1 基本理论
        1.2.2 研究进展
    1.3 改进的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
        1.3.1 子结构方法
        1.3.2 重分析方法
        1.3.3 基于Woodbury公式的非线性分析方法
    1.4 计算性能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
        1.4.1 计算性能影响因素
        1.4.2 算法性能评价方法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非线性求解与计算效率评价
    2.1 引言
    2.2 基本理论
        2.2.1 Woodbury公式
        2.2.2 静力非线性求解
        2.2.3 动力非线性求解
        2.2.4 迭代计算
    2.3 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2.4 计算效率量化分析方法
        2.4.1 量化方法
        2.4.2 时间复杂度理论
        2.4.3 降低时间复杂度的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Woodbury法的计算效率定量分析
    3.1 引言
    3.2 基本理论
        3.2.1 隔离非线性有限元法
        3.2.2 有限单元法
        3.2.3 求解对比
    3.3 计算效率分析模型及定量评价
        3.3.1 时间复杂度模型
        3.3.2 对比分析
    3.4 算例分析
        3.4.1 静力非线性分析
        3.4.2 动力非线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迭代求解的改进及对比分析
    4.1 引言
    4.2 迭代求解
        4.2.1 传统迭代算法
        4.2.2 改进迭代算法
    4.3 时间复杂度模型及对比分析
        4.3.1 效率影响因素
        4.3.2 时间复杂度模型
        4.3.3 对比分析
    4.4 迭代算法性能的综合评价指标
    4.5 算例分析
        4.5.1 静力非线性分析
        4.5.2 动力非线性分析
        4.5.3 迭代算法综合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近似求解理论的改进Woodbury方法
    5.1 引言
    5.2 近似Woodbury公式
        5.2.1 近似求解
        5.2.2 求解流程
        5.2.3 基向量个数的确定
    5.3 收敛性分析
        5.3.1 不精确牛顿法
        5.3.2 强制项的选取方法
        5.3.3 迭代求解流程
    5.4 时间复杂度对比分析
        5.4.1 每个迭代步的时间复杂度模型
        5.4.2 总时间复杂度模型
    5.5 算例分析
        5.5.1 静力非线性分析
        5.5.2 动力非线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摘要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乌石凹陷复杂地表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关键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静校正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叠前去噪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速度分析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域地质概况和勘探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乌石凹陷低信噪比地震资料的成因分析
    2.1 乌石凹陷表层地质条件
    2.2 复杂地表对单炮的影响
        2.2.1 地表高程对单炮的影响
        2.2.2 激发岩性对单炮的影响
    2.3 复杂地表对资料的品质影响分析
        2.3.1 复杂地表对资料信噪比的影响
        2.3.2 复杂地表对资料频率的影响
        2.3.3 复杂地表对资料能量的影响
    2.4 静校正问题成因分析
    2.5 主要噪音成因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综合寻优迭代静校正方法应用研究
    3.1 模拟退火剩余静校正原理
        3.1.1 模拟退火算法介绍
        3.1.2 模拟退火剩余静校正
    3.2 综合寻优迭代静校正方法介绍与应用
        3.2.1 综合寻优迭代静校正方法理论基础
        3.2.2 初至拾取预处理方法研究与应用
        3.2.3 综合寻优迭代静校正方法实际资料应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叠前去噪方法应用研究
    4.1 地震资料奇异值分解滤波技术的基本原理
        4.1.1 奇异值分解滤波技术基本原理
        4.1.2 频率域SVD滤波原理
        4.1.3 局部窗口设置
    4.2 SVD滤波技术模型应用
        4.2.1 常规时间域SVD滤波去除随机噪音
        4.2.2 频率域SVD去除随机噪音
    4.3 实际资料处理
        4.3.1 基于SVD去噪方法去除线性干扰和随机干扰
        4.3.2 基于SVD去噪方法消除多次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速度分析方法应用研究
    5.1 工区速度谱资料分析
    5.2 综合速度分析方法
        5.2.1 优势信号速度谱分析方法
        5.2.2 交互速度分析方法
        5.2.3 沿层速度分析方法
    5.3 综合速度分析方法应用实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乌石凹陷实际资料处理效果分析
    6.1 新处理成果剖面效果分析
    6.2 成果资料应用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基于地震同相轴预测的剩余静校正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本理论
    1.1 基于局部平面波模型的同相轴预测方法
    1.2 基于同相轴预测的静校正量求取方法
2 模型验证
3 实际数据测试
4 结论

(5)基于混合并行计算的剩余静校正模块研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
        1.2.1 优化算法在剩余静校正中的应用
        1.2.2 并行计算发展综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地震数据剩余静校正
    2.1 剩余静校正概述
    2.2 剩余静校正的假设条件
    2.3 剩余静校正方法原理
        2.3.1 剩余静校正的非线性特点
        2.3.2 最大能量法
        2.3.3 模拟退火算法
        2.3.4 遗传算法
        2.3.5 混合优化算法
    2.4 剩余静校正问题的大数据量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合并行计算理论基础
    3.1 并行计算基础
        3.1.1 并行计算机的分类
        3.1.2 并行程序设计模型
        3.1.3 并行算法概述
    3.2 MPI并行编程模型
        3.2.1 MPI并行设计模式
        3.2.2 MPI基本函数
        3.2.3 MPI程序执行流程
        3.2.4 MPI简单程序测试
    3.3 OpenMP并行编程模型
        3.3.1 OpenMP模型结构
        3.3.2 OpenMP编程基础
        3.3.3 OpenMP简单程序测试
    3.4 混合并行编程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剩余静校正方法实现
    4.1 目标函数及模型道构建
        4.1.1 目标函数选取
        4.1.2 模型道构建
    4.2 最大能量剩余静校正
    4.3 模拟退火剩余静校正
    4.4 遗传算法剩余静校正
    4.5 混合优化剩余静校正
    4.6 资料处理效果及分析
        4.6.1 串行模型
        4.6.2 模型数据校正效果
        4.6.3 实际地震资料校正效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剩余静校正混合并行计算的实现及应用
    5.1 软件架构与模块研发
    5.2 混合并行计算实现模型
    5.3 模型数据测试
    5.4 实际资料处理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1.1 论文主要工作
        6.1.2 论文创新点及主要贡献
    6.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基于张量理论的高维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
第2章 地震数据结构与数据维数
    2.1 地震数据结构
    2.2 广义时距方程
        2.2.1 二维单层反射波广义时距方程
        2.2.2 二维多层反射波广义时距方程
        2.2.3 二维单层折射波广义时距方程
        2.2.4 三维水平单层反射波广义时距方程
        2.2.5 三维水平单层折射波广义时距方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张量与张量空间
    3.1 张量理论
        3.1.1 张量的概念与性质
        3.1.2 张量的低阶展开
        3.1.3 张量的矩阵展开
    3.2 张量空间理论
        3.2.1 向量空间
        3.2.2 张量的加法和数乘
        3.2.3 张量空间
        3.2.4 张量空间的子空间与子空间的直和
        3.2.5 张量空间的投影与正交投影
        3.2.6 张量空间的映射
    3.3 地震数据张量
        3.3.1 叠前地震数据的张量表示方式
        3.3.2 叠后地震数据的张量表示方式
        3.3.3 张量意义下的地震数据空间
        3.3.4 地震数据的低阶展开
        3.3.5 地震数据的正交分解
        3.3.6 地震数据处理算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张量空间下的几种数值方法
    4.1 张量的基本运算
        4.1.1 秩1张量
        4.1.2 张量与矩阵的乘积
        4.1.3 张量与向量的乘积
        4.1.4 矩阵的Kronecker积
        4.1.5 张量与张量的点积
    4.2 张量的插值
        4.2.1 张量的高阶奇异值分解
        4.2.2 张量的高阶奇异值重构插值
    4.3 张量的拟合
        4.3.1 二阶张量空间下的保形平滑拟合
        4.3.2 高阶张量空间下的保形平滑拟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张量空间下的地震数据恢复和随机干扰压制
    5.1 方法背景
    5.2 方法原理
    5.3 理论模型测试
        5.3.1 理论模型数据恢复及规则化测试
        5.3.2 理论模型随机噪声压制测试
    5.4 实际资料测试
        5.4.1 实际资料数据恢复及规则化测试
        5.4.2 实际资料随机噪声压制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张量空间下的初至波剩余静校正
    6.1 方法背景
    6.2 方法原理
        6.2.1 张量空间下的初至波时间拟合
        6.2.2 剩余静校正量分解
    6.3 理论模型测试
        6.3.1 二维地震的初至波剩余校正理论模型测试
        6.3.2 三维地震的初至波剩余校正理论模型测试
    6.4 实际资料测试
        6.4.1 二维地震勘探的初至波剩余校正实际资料测试
        6.4.2 三维地震勘探的初至波剩余校正实际资料测试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所获学术成果
附录

(7)静校正方法的对比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静校正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静校正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静校正方法的发展趋势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第2章 静校正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1 静校正的基本概念
    2.2 高程静校正
    2.3 几种折射静校正方法
        2.3.1 加减法
        2.3.2 扩展广义互换法
        2.3.3 延迟时分解法
        2.3.4 广义线性反演法
        2.3.5 交互迭代法
    2.4 层析静校正
        2.4.1 层析成像的基本原理
        2.4.2 近地表模型的建立
        2.4.3 反演方程的建立
        2.4.4 层析静校正的计算
        2.4.5 层析静校正的优点
第3章 常用静校正软件介绍
    3.1 GreenMountain软件介绍
        3.1.1 软件处理流程
        3.1.2 高斯—赛德尔迭代算法
        3.1.3 注意事项
        3.1.4 该软件的优缺点
    3.2 层析静校正软件介绍
        3.2.1 软件处理流程
        3.2.2 共轭梯度反演算法(CG)
        3.2.3 该软件注意事项
        3.2.4 该软件的优缺点
第4章 现有静校正方法的对比分析
    4.1 研究测区的选择
        4.1.1 选择原则
        4.1.2 所选测区的基本情况
    4.2 山地地区的静校正对比
    4.3 平原地区的静校正对比
    4.4 黄土塬地区的静校正对比
    4.5 分析研究结论
第5章 一维近地表速度模型的非线性反演研究
    5.1 最短路径射线追踪法正演模拟
    5.2 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一维速度模型反演
        5.2.1 差分进化算法
        5.2.2 目标函数的选取
    5.3 一维近地表速度模型反演流程
    5.4 与其它反演方法成果的定性对比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复杂地表静校正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成果
第2章 静校正原理及方法
    2.1 复杂近地表特征
        2.1.1 山地
        2.1.2 黄土塬
        2.1.3 沙漠
        2.1.4 戈壁
    2.2 静校正基本概念
        2.2.1 参考基准面选择
        2.2.2 CMP 参考面选择
    2.3 静校正分类及方法原理
        2.3.1 表层调查校正
        2.3.2 高程静校正
        2.3.3 折射法静校正
        2.3.4 层析法静校正
        2.3.5 反射波静校正
    2.4 静校正效果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初至波拾取方法研究
    3.1 初至波拾取现状
    3.2 初至波拾取方法
        3.2.1 自动拾取方法
        3.2.2 交互拾取方法
        3.2.3 约束拾取方法
    3.3 初至数据优化
    3.4 初至极值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杂地表折射法静校正研究
    4.1 复杂地表折射法研究目的
    4.2 简单近地表模型建立
    4.3 复杂近地表模型建立
        4.3.1 地表倾斜模型
        4.3.2 地表起伏模型
        4.3.3 折射面倾斜模型
        4.3.4 折射面起伏模型
    4.4 静校正计算及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静校正误差分析研究
    5.1 误差产生的原因
    5.2 校正量计算误差分析
        5.2.1 误差分析原理及意义
        5.2.2 粗略剥去风化层误差分析
        5.2.3 精确剥去风化层误差分析
    5.3 波场延拓静校正方法研究
        5.3.1 波场延拓校正的意义
        5.3.2 波场延拓校正方法
        5.3.3 波场延拓校正原理
        5.3.4 模型与实际数据试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反射波静校正方法研究
    6.1 反射波静校正目的及意义
    6.2 反射波静校正方法分类
        6.2.1 模型道相关法
        6.2.2 能量准则法
        6.2.3 时差分解法
        6.2.4 混合优化法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静校正新方法研究
    7.1 两种静校正方法研究
    7.2 波形时间运算静校正
    7.3 相位调整静校正
        7.3.1 理论数据分析
        7.3.2 实际数据试算
    7.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综合非线性最优化技术在剩余静校正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1.2.1 非线性最优化算法的发展现状
        1.2.2 非线性算法在剩余静校正反演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剩余静校正问题的实质
    2.1 剩余静校正问题的基本假设条件
    2.2 常规的剩余静校正方法
    2.3 剩余静校正问题是非线性优化问题
第3章 非线性最优化算法的理论基础
    3.1 模拟退火的基本原理
    3.2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3.3 粒子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第4章 非线性算法在剩余静校正中的应用
    4.1 剩余静校正问题的目标函数
    4.2 模拟退火剩余静校正
    4.3 遗传算法剩余静校正
    4.4 粒子群算法剩余静校正
    4.5 模型数据处理及效果对比
        4.5.1 SA 剩余静校正
        4.5.2 GA 剩余静校正
        4.5.3 PSO 剩余静校正
        4.5.4 算法效果对比
第5章 综合非线性最优化算法研究
    5.1 退火遗传剩余静校正
        5.1.1 退火遗传算法及其关键技术
        5.1.2 退火遗传剩余静校正算法的实现
        5.1.3 退火遗传算法剩余静校正模型试验
    5.2 退火遗传粒子群混合算法剩余静校正
        5.2.1 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比较
        5.2.2 退火遗传粒子群混合算法及实现技术
        5.2.3 退火遗传粒子群混合算法的模型试验
    5.3 算法的改进
        5.3.1 零空间现象处理
        5.3.2 目标函数改进
    5.4 综合非线性最优化算法
        5.4.1 综合非线性最优化算法的实现技术
        5.4.2 综合非线性最优化算法的模型试验
    5.5 实际资料处理效果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研究及其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复杂地表速度分布调查方法
        1.2.2 初至折射静校正方法及其存在问题
        1.2.3 波动方程延拓静校正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1.2.4 初至波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最短路径迭代射线追踪方法研究及模拟软件程序编制
    2.1 现有正演方法简介
        2.1.1 基于波动方程的正演方法介绍
        2.1.2 基于射线追踪理论的正演方法
        2.1.3 现有射线正演方法
    2.2 二维网格最短路径迭代射线追踪方法研究
        2.2.1 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
        2.2.2 网格最短路径算法基本原理
        2.2.3 网格节点的设置方式
        2.2.4 网络最短路径迭代射线追踪具体算法
        2.2.5 算法的改进
        2.2.6 理论模型应用比较
    2.3 三维网络最短路径迭代射线追踪方法研究
        2.3.1 三维网格模型最短路径算法基本原理
        2.3.2 三维模型迭代射线追踪方法研究
        2.3.3 三维网络最短路径迭代射线追踪具体算法
        2.3.4 理论模型应用比较
        2.3.5 网格最短路径迭代射线追踪正演方法总结
    2.4 二维实际模型正演射线追踪
    2.5 基于最短路径迭代射线追踪方法编制的模拟软件程序
    2.6 小结
第三章 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反演方法研究
    3.1 现有层析反演方法简述
        3.1.1 一般层析反演方法步骤
    3.2 模糊数学相关理论介绍
        3.2.1 模糊数学知识简介
    3.3 基于模糊数学的地震层析反演方法研究
        3.3.1 模糊反演方法研究
        3.3.2 模糊数学反演方法解方程组
    3.4 模糊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
    3.5 小结
第四章 模糊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在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4.1 实际地震资料分析
    4.2 低降速带测定
        4.2.1 低降速带的组成特点及测定方法
        4.2.2 低降速带测定对于模糊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的重要性
    4.3 初至折射静校正方法的应用
        4.3.1 折射波静校正方法介绍
        4.3.2 具体处理步骤
    4.4 模糊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的应用
        4.4.1 建立初始速度网格模型
        4.4.2 正演射线路径追踪和旅行时计算及旅行时方程的建立
        4.4.3 建立模糊矩阵方程及求解
        4.4.4 静校正量的求取及应用
    4.5 处理结果分析对比
    4.6 小结
结论和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非线性混合迭代算法在静校正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近地表多信息约束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研究[D]. 邴琦. 吉林大学, 2021(01)
  • [2]Woodbury法在结构非线性问题求解中的性能分析与改进[D]. 贾硕.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3]乌石凹陷复杂地表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关键处理技术研究[D]. 鲍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4]基于地震同相轴预测的剩余静校正方法研究[J]. 黄棱,刘洋,刘殿秘,刘财,王铁柱. 世界地质, 2018(03)
  • [5]基于混合并行计算的剩余静校正模块研发与应用研究[D]. 李江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6]基于张量理论的高维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及应用[D]. 邹梦.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1)
  • [7]静校正方法的对比分析与研究[D]. 李达.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3(05)
  • [8]复杂地表静校正方法研究及应用[D]. 熊定钰.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1)
  • [9]综合非线性最优化技术在剩余静校正中的应用研究[D]. 何超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5)
  • [10]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研究及其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D]. 鲁彬. 西北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非线性混合迭代算法在静校正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