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实施重大审计项目结果公示制度

荆门市实施重大审计项目结果公示制度

一、荆门市对重大审计项目结果实行公告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孙培丽[1](2019)在《ST匹凸内部控制缺陷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企业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及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内部控制无疑在企业管理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为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杜绝浪费、舞弊、职权滥用等失当行为而建立的管理机制和体系。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的成功就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内部控制失效导致上市公司出现财务问题,被起诉、被处罚的案例屡见不鲜。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A股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都不是特别健全,在这种情况下,持有不到20%股权的公司治理层却隐秘地通过交叉持股等方式决定着上市公司的董事席位,进而控制了公司。我们知道,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很容易因为代理人问题违背职业道德,将追求自身利益放在首位,而侵害了委托人的利益。同样,公司实际控制人因为在上市公司中占据绝对优势,也很容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无所不用其极地侵害甚至牺牲中小股东的利益。这不仅违反公平交易原则,侵害相对弱势地位的中小股东利益,更会导致公司的形象和声誉毁于一旦。同时,这也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拟以ST匹凸为例,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舞弊动因理论,主要使用文献研究法,对ST匹凸在运行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内部控制方面的缺陷的表现、影响及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内部控制的内涵提出了改进对策,以期可以防范舞弊,提升内部控制的科学性,使其能够规范地、健康地运营。探究起来不难发现,ST匹凸内部控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对外违规担保、信息披露不及时、对子公司失去控制、货币资金被占用。在违规的过程中,关联方交易是主要的实现手段。而究其原因,主要有:股权分散并未形成制衡,大股东动机不纯,追求自身利益,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严重不足,中小股东维权意识淡薄。最后,本文从改善内部控制环境,重视和防范内部控制风险为出发点,实施有效的控制活动,加强内部控制监督和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提出针对ST匹凸所表现出来的内部控制缺陷的改进对策。如果一家上市公司没有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无法保证实施的有效性,那么高效率的经营就无从谈起。所以稳健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的重要保障,同时对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祝小[2](2018)在《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苏州市审计部门近10年审计结果公告为例》文中认为实行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自2003年审计署发布第一份审计结果公告以来,我国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经过十余年的推广实践,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但是一些矛盾和问题也不容小觑。本论文采用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我国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产生和发展历程、实施现状和特征分析,结合苏州市审计机关近10年来向社会公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的实例和调查问卷数据,得出目前我国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有:民众对审计结果公告的关注度太低,对公告的真实性信任程度不够,对公告的充分理解有限,对公告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评价不高,民众获取审计结果公告的渠道不畅通,公告内容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受外力影响较大,公告发布后没有对应的整改措施等几个方面。围绕上述存在的问题,借用制度效用理论,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机制建议,以期为国家审计公告制度改革提供参考。本文的创新性在于利用地方审计部门的审计公告数据和专门针对地方审计部门审计结果公告实施情况的调查问卷得出问题和结论,对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开展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徐纯[3](2017)在《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2015年12月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审计制度,健全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2016年5月17日,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多次强调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这既是对过去三十多年审计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的深切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财政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改革发展、强化权力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为我国国家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际,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审计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成为了当今的重要课题。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总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明鉴。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审计史也是一部国家的兴衰史,是一部国家治理发展史,是一部不同利益博弈、不同思想交锋、不同文化碰撞、不同制度更替的历史(刘家义,2015)。通过梳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自1983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国家审计制度提供分析依据。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文献资料不多,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领域,如绩效审计制度、环境审计制度、预算审计制度等;或者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内容,如国家审计制度的文化变迁、审计对象的变迁、审计目的的变迁等,;亦或是集中于对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如审计制度变迁的表现、制度变迁的动因或者制度变迁的路径。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并为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因此有必要全面详细地梳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发展脉络。基于内容分析法,本文以1995年至2015年审计署发布的《关于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政府审计工作报告”)、1984年至2016年历任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下文简称“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2003年至2016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等文本资料为研究切入点,梳理和把握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建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来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而使内容描述获得了一定的历史价值。本文既从原理上阐明国家审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动因,又通过历史考察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为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研究框架和各章写作安排。本章是本文的整体规划。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和内容分析法的相关研究,发现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以及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三个方面;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情感分析、趋势分析和可读性分析五个方面。本章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研究机会,这是本文的研究前提。第三章: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辨析后,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然后,结合近代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我国制度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探究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第四章: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构建了由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国家审计功能、国家审计根本目标和国家审计组织体制,探讨了国家审计体制。从审计组织方式、审计实施方式、审计评价方式、审计结论作出、审计报告方式、审计成果运用和审计人员管理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国家审计机制。通过构建该理论框架,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奠定基础。第五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以上报告及公告进行词频分析、关键词分析、语义网分析、聚类分析、情感分析以及主题分析,全面细致地梳理和把握了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确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第六章: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本章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分别计算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的可读性得分,并与相关审计信息接收者的受教育程度相配比,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检验国家审计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效果。第七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国家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协调,直接原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技术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第八章: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本章从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具体政策建议。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家审计制度和内容分析法的后续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了展望。从主要方面归纳,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创造性地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国家审计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将内容分析法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在国内,内容分析法也已被逐步运用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等领域,但还没有专家学者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审计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国家审计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问题,一方面拓展了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为研究国%审计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可读性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创造性地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研究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水平。目前,我国学者针对中文可读性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外国学者发明的可读性公式,如Flesch公式、Lix指数等,研究中英文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的可读性问题。但不足之处在于直接借用英文可读性公式来测量中文文本,由于中英文句子结构和文字构造都不尽相同,这不免会造成削足适履的尴尬情形。本文基于台湾学者宋曜廷(2013)和刘忆年(2015)开发的中文可读性公式,综合研究了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问题,拓展了国家审计的研究空间。此外,本文还开发了研究国家审计报告的情感词典。Tim&Bill(2011)通过研究1994年至2008年间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发现根据《哈佛词典》的释义,在报告中有四分之三被认定为是消极词汇的词语在财务领域并不是消极词汇。同样地,在《辞海》或者《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消极的词汇在审计研究领域也不一定是消极词汇。基于此,本文开发出了一份适用于审计报告研究领域的情感词典,包含审计报告中常用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以便更好地衡量审计信息所传递的情感内容。二、构建了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相关研究不少,但是系统地研究并构建国家审计制度分析体系的文献极少。厘清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并建立研究架构是分析国家审计制度及其变迁的根本。本文认为,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公共利益关系中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是国家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国家与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国家公共利益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包含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国家审计体制包含国家审计的地位、功能、根本目标和组织体制等内容,国家审计机制包含审计组织方式、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结论作出、报告方式、成果运用、人员管理等。基于这一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本文对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进行了编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分析。三、创新性地阐释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关于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通过对上述理论的辨析和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本文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国家通过治理体制及机制配置和运行权力,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是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过程。在国家代表和集中的利益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利益冲突的现象,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主要通过协商、调整、合作、互动等方式解决。国家审计就是为协商和调整国家代表的利益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而建立的制度安排。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公共利益关系中的相关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是国家审计产生的重要基础。

王静,李媛媛[4](2010)在《发挥审计“啄木鸟”精神》文中指出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长沙市市长张剑飞:审计监督要"一把尺子量到底"记者:您怎样理解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全程监督"的部分?张剑飞:这次"两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对有财政资金投入的建设项目,要加强"全程监督"。"全程监督"对审计工作来

干红芳[5](2009)在《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研究》文中认为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将审计报告结果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并依据一定程序对外公开的制度。它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建立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需要,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保障。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在理论上,深化了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认识,有助于理解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影响因素,并清晰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完善对策;在实践上,有利于更好发挥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并完善国家审计监督机制。到目前为止,审计署已发布了32个审计结果公告,到底审计结果公告以后这几年的具体效果如何?审计结果公告的问题体现在哪些方面?整改的力度怎样?为什么年年审计,问题却“屡审屡犯”?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效果问题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此问题的研究具有紧迫性。本文正是从效果的角度来研究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在分析审计结果公告相关概念和公告信息的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分析了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理论依据,并在对比分析国内外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过程中指出我国可以借鉴之处;其次,分析我国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必要性,并对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再次,以我国审计署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信息为例,从违规资金和整改效果等方面的分析得出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实际效果的相关结论;最后,根据影响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因素和实证分析结论提出提高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五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并在对现有文献中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与方法,以及本文的主要创新与局限。第2章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基础理论分析。本章主要是为本文的研究主题提供理论支撑。首先对审计结果公告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以正确理解本文研究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内涵;然后对审计结果公告信息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指出审计机关是审计结果公告信息的供给者,政府、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公众是审计结果公告信息的需求者,被审计单位情况是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接着将政府信息公开理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作为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对国内外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进行了评析,通过比较分析,试图找出可供我国借鉴的有益经验。第3章我国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现状研究。本章分析了我国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必要性,并对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我国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很有必要。同时,在明确我国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目前影响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主要因素,为第五章提出提高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对策提供依据。第4章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实证研究。本章以我国正式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以来审计署2003—2008年已发布的32个审计结果公告内容为例分析,笔者得出关于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四个结论:(1)国家审计署正在逐步加大审计结果公告的力度,但对审计结果公告披露问题的问责制度还应进一步完善。(2)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代表性不够,主要以合规性审计为主,单独公告效益(绩效)审计结果的不多。(3)审计署已公告的审计结果,特别是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审计结果虽然每年都在进行公告,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查出的问题也非常重视,但实际纠正的结果与其重视程度存在较大的偏差,整改时间较长,后续的整改结果公告不足。(4)从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涉及的违规资金统计表可以看出,屡审屡犯现象普遍存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效果受到影响。这些实证分析的结论也为对策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第5章提高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对策建议。本章根据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实证分析结论提出提高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对策。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律规范体系;规范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结构形式;建立审计结果公告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应对审计结果公告引发争议的措施;建立审计结果公告披露问题的问责制度;转变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观念;改革审计体制,增强审计机关的独立性。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本文对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进行了较全面、深入地研究,角度较新颖。国内已有的文献大多是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理论基础、必要性、现状、对策等方面展开研究,专门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研究将对我国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二,本文初步证实了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效果。国内已有的文献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进行研究,本文则通过对审计署2003—2008年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的总体特征和涉及的违规资金、整改效果的实证分析,初步证实了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效果,为提高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对策提供现实依据。第三,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对策建议。具体对策建议有: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律规范体系;规范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结构形式;建立审计结果公告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应对审计结果公告引发争议的措施;建立审计结果公告披露问题的问责制度;转变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观念;改革审计体制,增强审计机关的独立性。

肖正兰,金涛,张云龙[6](2008)在《关于深化行政管理成本审计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指出行政管理成本审计是荆门市积极探索和开展的一项政府绩效审计,经过10年的发展,行政管理成本审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和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行政管理成本审计遇到了实际的困难和问题。本文在总结回顾行政管理成本审计具体做法的同时,分析了当前深化行政管理成本审计面临的困难,并结合《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对如何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深化审计内容、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刘永庆[7](2002)在《围绕质量作文章 不断推进审计工作上水平》文中提出 近几年来,我局按照审计规范和审计准则的要求,不断创新审计工作方式、方法,带动了整个审计工作上层次、上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荆门市审计局[8](2002)在《荆门市对重大审计项目结果实行公告制度》文中研究说明 近日,荆门市审计局关于该市天鹅广场工程决算审计结果的公告在该市有关新闻媒体上公布,让全体市民对这一重点工程建设情况有了更具体、更深入的了解,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这是该市审计局为强化审计责任,更充分发挥审计作用,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而采取的新举措——重大审计项目结果公告制度。公告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对重大建设项目状况、重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审计结果及审计评价,都将

卢滟萍[9](2006)在《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3年12月,我国国家审计署发布了第一份审计结果公告《防治非典专项资金和捐赠款物的审计结果》,开始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并由此掀起一股强大的“审计风暴”。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在媒体舆论、社会公众中得到巨大反响,审计长李金华因此当选为2004年十大“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之一。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这一背景下,笔者选择了我国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产生的背景、原因、现状,以及国外实行该制度的主要情况,以期为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出一些建议。本文的研究框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概述,分别从政府审计和政府信息公开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引入进行了概述;接着对我国目前理论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为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现状研究,首先对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实施背景及动因、现状进行了研究;接着分析了实施该制度以来取得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并分析了实施该制度存在的风险和可能引起的相关法律责任。第三部分为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理论研究,该部分从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的不同角度分别对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四部分为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比较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借鉴,以美国、德国、日本、泰国为例,对立法型、司法型、独立型、行政型政府审计及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现状进行了比较研究,重点对美、中两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原则、程序、内容、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得出一些启示和借鉴。根据这些启示和借鉴,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针对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现状,力图提出一些改进该制度的建议。

冯加付[10](2021)在《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群众性体育赛事是广大民众参与健身活动、切磋运动技艺、挑战自我极限、开展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也是落实全民健身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目标,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取消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制度,在社会治理背景下,审批制度改革对于落实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加快群众性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简化办赛程序、吸引社会资本承办赛事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实践表明,近几年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办赛数量有了显着的上升,但与此同时,制度环境的变化引发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参与主体的权责、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多元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生了一定变化,从政府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在此现实背景下,对群众性体育赛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要围绕三个核心问题而展开,第一,探讨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特征;第二,揭示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过程;第三,实现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效应。具体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对当前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体、治理缘起、治理政策与治理困境等进行了阐述,构建了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继而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案例验证,最后提出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优化策略。经综合研究,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社会治理视角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经历了起步与曲折,政府一元化管理(1949—1965);停滞与异化,深受“文革”运动影响(1966—1976);恢复与转型,政社合作关系形成(1977—1992);协作与探索,多元治理萌芽(1993—2012);协同与完善,多元治理格局逐渐形成(2013—)等5个历史阶段。并表现为办赛宗旨从“为国”到“为民”,办赛主体从一元到多元,办赛手段从行政到综合,办赛效益从“输血”到“造血”,办赛空间从封闭到开放等5个演变特征。(2)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结构主要由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构成;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缘起于深化改革所趋、政府管理转向、多元主体融合和体育产业驱动等;国家和地方对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有一定政策支持,并正在完善过程当中;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正面临着政府与社会地位失衡、政府部门权责模糊、多元主体利益冲突、治理过程协同不足等现实困境。(3)研究所构建的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由办赛环境、办赛主体、参与动因、协同引擎、互动行为和协同结果6个核心范畴构成,6个核心范畴在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过程中既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作用,又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互动体系;此外,每个具体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生命历程表现为“协同开启——协同过程——协同完成”3个阶段。(4)将构建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同国内外其它领域协同治理模型、以及相关支撑理论进行理论对话,试图将实质理论发展为形式理论,发现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有其领域特殊性,尚不具备从实质理论向形式理论升华的条件,扎根理论以建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的实质理论而结束。(5)案例验证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与赛事实践是基本吻合的,说明该理论模型有较高的外部效度。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办赛环境、办赛目标、办赛过程、主体结构、参与动因、互动关系等千差万别,难以在实践中找到同理论模型完全契合的赛事协同治理过程,说明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是一个理想化的理论模型。最后,基于前文的综合分析,尤其是针对当前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面临的困境和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案例验证的启示,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优化赛事治理内外部环境、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明确政府赛事治理权责边界、建立政府与社会双向监督机制、加强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治理保障和针对赛事类型选择不同治理手段等6条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优化策略。

二、荆门市对重大审计项目结果实行公告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荆门市对重大审计项目结果实行公告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ST匹凸内部控制缺陷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
        1.2.2 关于内部控制要素的研究
        1.2.3 关于内部控制执行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概述
    2.1 内部控制的定义
    2.2 内部控制的目标及要素
        2.2.1 内部控制的目标
        2.2.2 内部控制的要素
    2.3 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2 委托代理理论
        2.3.3 舞弊动因理论
3 ST匹凸内部控制缺陷问题案例分析
    3.1 ST匹凸的基本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公司实际控制人和董事会
        3.1.3 公司经营业绩情况
    3.2 ST匹凸内部控制缺陷的主要表现
        3.2.1 未履行授权程序提供对外担保
        3.2.2 未对原子公司实施有效的管控
        3.2.3 未经审批进行大额资金支付
        3.2.4 信息披露不及时不规范
    3.3 ST匹凸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
        3.3.1 公司财务状况严重恶化
        3.3.2 公司股价异常波动
        3.3.3 扰乱资本市场正常发展
    3.4 ST匹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原因分析
        3.4.1 股权分散并未形成制衡
        3.4.2 大股东动机不纯,追求自身利益
        3.4.3 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严重不足
        3.4.4 中小股东维权意识淡薄
4 改进ST匹凸内部控制的对策
    4.1 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4.1.1 优化股权结构
        4.1.2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4.1.3 鼓励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
    4.2 重视内部控制风险评估、防范
        4.2.1 制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流程
        4.2.2 确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主体
        4.2.3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4.3 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活动
        4.3.1 明确内部控制的范围和岗位职责
        4.3.2 完善内部控制流程
    4.4 加强内部控制监督
        4.4.1 强化监事会职能,发挥监事会作用
        4.4.2 建立内部控制责任追究制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苏州市审计部门近10年审计结果公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工具-制度有效性理论
        1.4.1 制度的概念
        1.4.2 制度有效性的概念
        1.4.3 影响制度有效性的因素
2 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国家审计
    2.2 国家审计结果公告
    2.3 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3 新中国国家审计公告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3.1 政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汇报审计工作制度的发展历程
    3.2 向社会全面公告审计结果制度的发展历程
4 我国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实施现状
    4.1 我国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实施情况
    4.2 我国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内容
    4.3 我国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特征分析
5 我国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5.1 基于苏州市审计机关近10年审计结果公告的案例分析
        5.1.1 数据来源
        5.1.2 对苏州市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实施情况的具体分析
        5.1.3 对苏州市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分析结论
    5.2 基于《苏州市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实施情况研究》所作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结构
        5.2.3 问题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4 对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结论
6 我国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基于制度有效性理论的分析
    6.1 制度来源分析
    6.2 制度公平性分析
    6.3 制度规则健全程度分析
    6.4 制度外部环境分析
7 完善我国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对策
    7.1 改善现行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政策建议
        7.1.1 基于苏州市审计局10年审计结果公告实证得出的政策建议
        7.1.2 基于《苏州市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实施情况研究》调查问卷情况得出的政策建议
    7.2 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机制设计
        7.2.1 改革现行审计体制
        7.2.2 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律保障机制
        7.2.3 构建审计结果公告质量标准体系
        7.2.4 建立审计结果公告阅读反馈机制
        7.2.5 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相关政策配套机制
8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文献综述
        一、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三、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文献综述
        一、描述性分析文献综述
        二、比较分析文献综述
        三、情感分析文献综述
        四、趋势分析文献综述
        五、可读性分析文献综述
    第三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二、免疫系统理论
        三、国家良治理论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五、理论评述
    第二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一、制度变迁理论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三、理论评述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相关理论
        一、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和应用目的
        二、内容分析法的认识论基础
第四章 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家审计体制分析
        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二、国家审计功能
        三、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
        四、国家审计组织体制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机制分析
        一、审计组织方式
        二、审计实施方式
        三、审计评价方式
        四、审计结论作出
        五、审计报告方式
        六、审计成果运用
        七、审计人员管理
第五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第四节 确定分析单位
    第五节 类目构建与编码
    第六节 编码中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一、效度检验
        二、信度检验
    第七节 数据分析结果
        一、词频分析
        二、关键词分析
        三、语义网分析
        四、聚类分析
        五、情感分析
        六、主题分析
第六章 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
    第一节 可读性测量方法的选取
    第二节 可读性指标结果分析
    第三节 审计报告及公告信息接收者受教育程度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二、国务院领导平均受教育程度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四、社会公众平均受教育程度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分析
        一、审计信息接收者平均受教育年数
        二、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可读性分析
        三、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报告可读性分析
        四、审计结果公告可读性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利益冲突与协调
        一、国家审计制度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功能体现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第二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
        一、经济环境变迁拓展了国家审计的范围
        二、政治环境变迁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内容
        三、法律环境变迁增强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四、文化环境变迁更新了国家审计理念
        五、技术环境变迁创新了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一、明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和内容
        二、定期评估并更新审计对象和内容
        三、关注民营资本的运营管理情况
        四、构建对监管者再监督的有效机制
    第二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一、合理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
        二、适当增加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的数量
        三、探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路径
        四、全面推进数字化审计
    第三节 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
        一、明确区分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范围
        二、扩充政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
        三、控制审计结果公告中正面评价的词汇数量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
    第四节 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
        一、完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
        二、完善审计建议采纳机制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
    第三节 未来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5)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研究的评述
        1.2.2 关于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研究的评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结构与方法
        1.3.1 本文研究思路与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与局限
        1.4.1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4.2 本文的局限性
2.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基础理论分析
    2.1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相关概念辨析
        2.1.1 审计公开与审计结果公开
        2.1.2 审计公告与审计结果公告
        2.1.3 审计结果报告与审计结果公告
        2.1.4 审计公告制度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2.2 审计结果公告信息的利益相关者
        2.2.1 审计结果公告信息的供给者——审计机关
        2.2.2 审计结果公告信息的内容——被审计单位情况
        2.2.3 审计结果公告信息的需求者——政府
        2.2.4 审计结果公告信息的需求者——人民代表大会
        2.2.5 审计结果公告信息的需求者——社会公众
    2.3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理论依据
        2.3.1 政府信息公开理论
        2.3.2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2.3.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4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2.4.1 不同审计体制下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评析与比较
        2.4.2 对不同审计体制下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借鉴
3.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现状研究
    3.1 我国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必要性
        3.1.1 落实人民民主权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3.1.2 强化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需要
        3.1.3 落实政府政务公开,政府透明的需要
        3.1.4 完善权利制约和监督,反腐倡廉的需要
        3.1.5 知识经济飞速发展,与世界审计接轨的需要
    3.2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现状
        3.2.1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相关法律法规的现状
        3.2.2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现状
    3.3 影响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主要因素
        3.3.1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律规范体系存在缺陷
        3.3.2 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结构形式不够规范
        3.3.3 审计结果公告的风险防范机制尚未完全确立
        3.3.4 对审计结果公告引起的舆论争论缺少应对措施
        3.3.5 缺乏完备有效的政府审计问责制度
        3.3.6 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观念有待改善
        3.3.7 国家审计机关缺乏独立性
4.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实证研究
    4.1 审计结果公告效果的总体特征描述
    4.2 审计结果公告效果的数据分析
        4.2.1 审计结果公告涉及的违规资金项目及数据分析
        4.2.2 审计结果的重视程度及整改效果分析
    4.3 实证分析结论
5. 提高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对策建议
    5.1 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律规范体系
        5.1.1 修改与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5.1.2 处理好审计结果公告与《保密法》的关系
    5.2 规范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结构形式
        5.2.1 丰富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
        5.2.2 规范审计结果公告的结构形式
    5.3 建立审计结果公告的风险防范机制
        5.3.1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强风险意识
        5.3.2 提高审计质量,保证审计结果公告的质量
        5.3.3 运用现代审计方式,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5.4 建立应对审计结果公告引发争议的措施
        5.4.1 建立审计结果听证制度
        5.4.2 建立审计发言人制度
    5.5 建立与完善审计结果公告披露问题的问责制度
        5.5.1 明确问责主体
        5.5.2 扩大问责范围
        5.5.3 加大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
    5.6 转变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观念
        5.6.1 审计干部应转变观念
        5.6.2 政府部门领导应转变观念
        5.6.3 社会公众应转变观念
    5.7 改革审计体制,增强审计机关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关于深化行政管理成本审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行政管理成本审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 在审计评价上,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二) 在审计发展上, 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够。
    (三) 在审计观念上, 惯性思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四) 在审计人才上, 结构不合理, 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五) 在审计风险上, 潜在的风险比较大。
二、深化行政管理成本审计的思考
    (一) 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 实现四个促进。
    (二) 进一步深化审计内容, 实现四个突破。
    (三) 进一步改进审计方法, 实现四个加强。
    (四) 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 实现四个强化。

(9)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概述
    第一节 政府审计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第二节 政府信息公开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章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实施背景及其动因
    第二节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实施现状
    第三节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效应分析
    第四节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风险与法律责任
第三章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经济学研究
    第二节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政治学研究
    第三节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学研究
第四章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各国政府审计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描述
    第二节 中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比较
    第三节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后记

(10)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步入新时代:广大民众对群众性体育赛事需求增加
        1.2.2 面对新环境: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迎来机遇与挑战
        1.2.3 治理新格局: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在驱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方法论
        1.5.2 具体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之处
        1.6.1 研究内容创新
        1.6.2 研究视角创新
2 研究综述
    2.1 文献综述
        2.1.1 群众性体育赛事的相关研究
        2.1.2 治理的相关研究
        2.1.3 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的相关研究
        2.1.4 协同治理模型构建相关研究
        2.1.5 研究述评
    2.2 核心概念
        2.2.1 群众性体育赛事
        2.2.2 协同
        2.2.3 治理
        2.2.4 治理机制
        2.2.5 理论模型
3 理论基础
    3.1 协同治理理论
        3.1.1 协同治理的概念
        3.1.2 协同治理的内涵
        3.1.3 协同治理的本土化
        3.1.4 协同治理的实践应用
    3.2 其它相关的理论
        3.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2 协同优势理论
        3.2.3 资源依赖理论
        3.2.4 委托代理理论
4 社会治理视角下新中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历程回顾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历史阶段划分
        4.1.1 起步与曲折阶段(1949—1965):政府一元化管理
        4.1.2 停滞与异化阶段(1966—1976):深受“文革”运动影响
        4.1.3 恢复与转型阶段(1977—1992):政社合作关系形成
        4.1.4 协作与探索阶段(1993—2012):多元治理萌芽
        4.1.5 协同与完善阶段(2013—):多元治理格局逐渐形成
    4.2 新中国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演变特征
        4.2.1 赛事宗旨:从“为国”到“为民”
        4.2.2 办赛主体:从一元到多元
        4.2.3 管理手段:从行政到综合
        4.2.4 赛事效益:从“输血”到“造血”
        4.2.5 办赛空间:从封闭到开放
5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现实审视
    5.1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缘起
        5.1.1 制度改革:群众性体育赛事数量增加与各种问题并存
        5.1.2 赛事治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客观要求
        5.1.3 改革转型:传统的赛事管理路径出现“政府失灵”
        5.1.4 多元融合:协同治理主体互动关系亟待理顺
        5.1.5 产业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在需求
    5.2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体
        5.2.1 政府:监管服务与部门协调
        5.2.2 市场:资源配置与经费扩充
        5.2.3 社会:公益服务与技术支持
        5.2.4 个人:民众参与与资源整合
    5.3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政策
        5.3.1 国家层面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政策梳理
        5.3.2 地方层面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政策梳理
        5.3.3 基于公共政策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特征分析
    5.4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困境
        5.4.1 政府与社会地位失衡
        5.4.2 政府部门权责模糊
        5.4.3 多元主体利益冲突
        5.4.4 治理过程协同不足
6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构建
    6.1 理论模型构建研究设计
        6.1.1 方法选择
        6.1.2 样本选取
        6.1.3 分析工具
    6.2 理论模型构建过程
        6.2.1 产生研究问题
        6.2.2 资料收集
        6.2.3 资料分析——实质性编码
        6.2.4 理论建构——理论性编码
        6.2.5 理论应用
    6.3 理论模型阐释
        6.3.1 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整体性阐释
        6.3.2 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核心要素阐释
    6.4 关于理论模型严谨性的说明
7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案例验证
    7.1 案例研究设计
        7.1.1 案例验证思路
        7.1.2 资料来源与收集
    7.2 验证案例介绍
        7.2.1 案例一:中国(京山)绿林网球·英雄会
        7.2.2 案例二:陈仓区周末篮球联赛
    7.3 理论模型案例验证
        7.3.1 办赛环境
        7.3.2 办赛主体
        7.3.3 参与动因
        7.3.4 协同引擎
        7.3.5 互动行为
        7.3.6 协同结果
    7.4 案例验证结果与启示
8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优化策略
    8.1 双管齐下:优化赛事治理内外部环境
    8.2 政社共治: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
    8.3 定权定责:明确政府赛事治理权责边界
    8.4 互监互督:建立政府与社会双向监督机制
    8.5 软硬兼施:加强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治理保障
    8.6 精准施策:针对赛事类型选择不同治理手段
9 研究结论、局限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体育赛事管理部门访谈提纲
    附件2: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体访谈提纲
    附录3:调研照片
    附录4:调研访谈内容节选
    附录5: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荆门市对重大审计项目结果实行公告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ST匹凸内部控制缺陷问题探讨[D]. 孙培丽.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2]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苏州市审计部门近10年审计结果公告为例[D]. 祝小. 苏州大学, 2018(12)
  • [3]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D]. 徐纯. 武汉大学, 2017(06)
  • [4]发挥审计“啄木鸟”精神[J]. 王静,李媛媛. 中国审计, 2010(06)
  • [5]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研究[D]. 干红芳. 西南财经大学, 2009(S2)
  • [6]关于深化行政管理成本审计的实践与思考[J]. 肖正兰,金涛,张云龙. 审计月刊, 2008(11)
  • [7]围绕质量作文章 不断推进审计工作上水平[J]. 刘永庆. 湖北审计, 2002(07)
  • [8]荆门市对重大审计项目结果实行公告制度[J]. 荆门市审计局. 湖北审计, 2002(01)
  • [9]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研究[D]. 卢滟萍. 厦门大学, 2006(01)
  • [10]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研究[D]. 冯加付.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标签:;  ;  ;  ;  ;  

荆门市实施重大审计项目结果公示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