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检查的工具和校正

颜色检查的工具和校正

一、色彩校验的工具及校正(论文文献综述)

程雨诗[1](2021)在《基于边信道的物联网隐私和身份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推动了传统产业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成为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的战略支柱之一。然而,物联网技术在提供丰富服务的同时,引发了严重的隐私及身份安全问题。例如,被不法分子恶意部署或使用的物联网设备将对用户隐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未经认证的设备或用户接入物联网将引发核心功能篡改、虚假数据注入、机密信息泄露、网络资产受损等严重安全风险。解决上述隐私和身份安全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恶意设备及恶意设备的使用者进行辨识,即物联网设备和用户辨识。本文针对物联网中的隐私和身份安全问题,以基于边信道的设备和用户辨识为切入点,以四个典型场景为例,提出基于边信道的物联网隐私和身份安全保护关键技术。·针对物联网场景下的设备身份安全问题,本文以智能移动设备身份认证作为典型实例,研究设备身份辨识及认证技术。当前,“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新态势使得设备身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中,基于设备指纹的设备身份认证技术是保障物联网设备身份安全常用的技术手段。然而,现有软件设备指纹技术易受用户行为影响,现有硬件指纹技术依赖于设备特殊器件,其通用性受限。为此,本文首次提出基于CPU电磁边信道的设备身份认证机制De Mi CPU,该机制利用不同设备CPU模块存在的固有差异,通过外部测量设备CPU模块电磁边信道,提取可反映硬件固有差异的CPU指纹,并以此作为设备身份标识,从而实现设备身份认证。与现有工作相比,De Mi CPU机制的优点在于其稳定性和通用性较强。·针对物联网场景下的用户行为隐私安全问题,本文以智能监控设备偷拍用户行为隐私作为典型实例,研究设备类型辨识及检测技术。当前,物联网智能监控设备在智慧交通、公共安全及家庭安防等方面应用广泛。然而,被不法分子恶意控制或部署的智能监控设备可能对用户进行非法拍摄,造成严重行为隐私安全危害。现有监控设备检测方法存在准确性不足或需要专业设备等问题。为此,本文首次提出基于流量边信道的隐藏无线摄像头检测机制De Wi Cam,该机制从无线摄像头特殊的分片封装工作机理出发,研究无线摄像头网络流量与其他应用网络流量的本质差别,挖掘无线摄像头典型流量特征,并结合用户人为干预,实现隐藏无线摄像头检测和定位。与现有方法相比,De Wi Cam机制无需专业设备,无需加入无线摄像头所在网络,无需对网络流量进行解密,即可快速有效地实现隐藏无线摄像头检测和定位。·针对物联网场景下的用户信息隐私安全问题,本文以智能拍摄设备摄屏窃取用户信息隐私作为典型实例,研究用户身份辨识技术。随着物联网设备功能的不断丰富,不法分子使用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拍摄显示设备上的用户隐私信息,如文件、数据、图像等,已经成为避免传统数字溯源方法同时实现用户信息窃取、商业机密窃取的常见手段,造成了严重的用户信息隐私安全危害。由于智能设备拍摄电子屏幕过程中通常引入大量噪声,传统数字水印溯源方法无法用于辨识泄密人员身份。为此,本文首次提出基于光学边信道的摄屏图片溯源机制m ID,该机制利用智能设备摄屏过程中天然存在的光学摩尔纹效应,通过修改屏幕显示内容,在摄屏图片中引入与泄露用户身份相关的摩尔条纹,并通过对上述摩尔条纹解码实现泄密人员身份辨识。与现有工作相比,m ID机制可以针对摄屏图片实现泄密人员身份溯源,与现有数字溯源工作形成互补。·针对物联网场景下的用户身份安全问题,本文以智能移动设备儿童用户识别作为典型实例,研究用户群体辨识技术。当前,儿童使用家长智能设备访问互联网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然而,儿童在无限制情况下访问智能设备及互联网可能对儿童身心健康及家长隐私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然而,现有儿童群体辨识方法存在适用范围小、存在隐私泄露风险等不足,无法有效解决上述场景下的儿童用户辨识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基于感知边信道的儿童用户检测机制i Care,该机制从用户生理成熟度角度出发,研究儿童用户和成人用户在触屏交互行为上的差异,并基于上述行为差别设计三类与年龄相关的关键特征,用于捕捉儿童群体独特的交互行为,从而实现儿童用户检测。与现有工作相比,i Care机制的优点在于无需用户参与,不影响用户使用体验且不侵犯用户隐私。

方涵[2](2021)在《屏摄鲁棒水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件以数字形式进行存储与分享,因为数字文件容易被复制和非法使用,因而如何保护数字文件的版权成为受关注的问题。作为信息隐藏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数字水印能有效实现数字媒体文件版权的保护。它通过在文档、图像、音视频中嵌入标识,证明载体的版权归属。除了版权保护,数字水印还可被用于泄密溯源问题。而随着数字设备的发展,泄密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传统的数字水印技术已不能满足现阶段泄密溯源的需求。原始的信息泄密往往需要通过硬件接触的方式进行,如U盘拷贝等。而智能设备的高端化和小型化使得信息的记录仅需通过手机拍照过程即可完成,通过手机拍摄屏幕中展示的媒体文件内容,生成的照片就能实现高效高质的信息记录。屏摄的图片既记录了有效信息,又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携带的水印信号,使得传播拍摄照片的泄密行为隐蔽性强,且难以溯源。因此设计出一种能够抵抗屏摄信道传输的数字水印算法是解决屏摄泄密问题的迫切需求。针对此需求,本文开展了屏摄鲁棒水印的研究,使嵌入的水印(如设备编号或时间戳等)在经过了屏摄信道后也能被准确提取,从而实现屏摄泄密溯源的功能。本文围绕屏摄鲁棒水印算法进行两个层次的研究。首先,基于屏摄信道失真的特异性分析,本文设计出能应用于图像载体的屏摄鲁棒水印算法和应用于文档载体的屏摄鲁棒水印算法。之后,针对数字水印算法最关注的两个性能—鲁棒性和透明性,本文分别从嵌入端和提取端入手,设计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和基于分色相技术的算法,对这两个性能进行提升。这两个层次四个方面的研究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旨在设计出在各个性能上都有较好表现的屏摄鲁棒水印算法。这四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总结如下:1.屏摄鲁棒图像水印方法目前的图像水印算法大多还在研究传统电子信道中的失真,仅有少部分工作开始关注跨媒介信道(如打印扫描、打印拍照、屏幕拍照)的失真情况,但屏摄泄密溯源的需求已使得屏摄鲁棒性成为现阶段数字水印最迫切的需求。为了实现对屏摄过程的鲁棒性,本文分析了屏摄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失真,包括色彩失真,镜头失真、光源失真和莫尔纹失真。为了抵抗镜头失真引起的几何形变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度的尺度不变特征变换(I-SIFT)算法,该算法能够准确定位水印嵌入区域。针对色彩失真、光源失真和莫尔失真造成的图像细节丢失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余弦(DCT)系数的小尺寸模板算法,将水印重复嵌入到图像的不同区域中,使得至少有一个完整的信息区域不受失真的影响。在提取端,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交叉验证的提取算法来配合重复嵌入的思想,并且通过假设检验验证了提取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此外,为了提高定位鲁棒性,本文提出了 SIFT特征编辑算法来增强用于定位的关键点的强度,在此基础上算法大幅提高了提取精度和提取速度。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之前的水印方案,本文提出的水印方法在屏摄鲁棒性方面有了显着的提高。2.屏摄鲁棒文档水印方法现有较为鲁棒的文档水印方法是基于语言学的方法,但这类方法往往不能直接应用于不同的语种,所有针对现有文档水印语言不通用及屏摄鲁棒性差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底纹的屏摄鲁棒文档水印方法。具体而言,本文设计的含水印底纹包括三个重要特性。1)隐蔽性。底纹中的水印信号不易被察觉,不易被恶意攻击。2)鲁棒性。为了满足屏摄鲁棒性的需求,本文提出了基于DCT变换的水印嵌入算法和基于失真补偿的提取算法,保证了水印在失真后图像中的可提取性。3)自相关性。为了能在仅拍摄了部分文档的图像中提取水印,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翻转自相关的底纹排布方案,该方案赋予底纹的对称性保证了只记录了部分文档时,也可以准确定位完整的水印区域。大量实验表明,与以往的文档水印算法相比,本方案不仅保证了足够的视觉质量,而且保证了足够的屏摄鲁棒性。此外,多机型的拍摄实验也说明了算法具有良好的普适性。3.屏摄水印鲁棒性增强方法模板水印是一种能被用于跨媒介信道的水印方案,其通过专门设计模板来表达水印信号并叠加在图像中从而实现嵌入过程,本文提出的前两种屏摄水印方案也是由模板水印演化而来。传统的模板水印方案大多使用人工设计的提取端进行水印特征提取操作,但除非使用明显的模板特征,否则它们不足以抵抗失真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屏摄任务上,这一局限更加明显。本文在深度神经网络强大的特征学习能力的启发下,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模板的水印算法,有效增强了模板水印算法的提取能力。具体来说,在嵌入端,本文根据人眼视觉效应和鲁棒性分析,提出了模板生成的系列准则,并基于该准则设计了表达信息的模板。在提取端,本文提出了一种“先增强后分类”的两阶段深度神经网络,有效保证了算法对屏摄过程的鲁棒性。大量实验表明该算法在屏摄条件下的提取准确性明显优于传统提取方法。4.屏摄水印透明性增强方法鲁棒性与透明性是水印算法最为关注的两个性质,而现有模板水印算法往往不能保证高鲁棒性下的高透明性。所以本文在保证鲁棒性能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方案来提升算法的透明性。透明性的提升依赖于人眼和相机的观察频率的差异,由于人眼在面对高频闪烁的光线时会发生“闪烁融合”(flicker fusion)现象,即观察到平稳的叠加光线,而相机却能通过曝光过程,即在固定的时间窗口对光线进行采样来记录单帧图像。所以若高频显示两帧含水印图像,相机能有效记录水印信息但人眼却不可感知。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分色相技术和注意力机制神经网络的数字水印方案。在嵌入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拉丁方置乱的水印生成方法,保证了信息的鲁棒性,同时,设计了一种基于色彩分解的互补帧生成算法,能有效生成两帧互补图像用于高频显示,满足了透明性的需求。在提取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神经网络结构,它能有效地定位小失真区域并实现精准的信息提取。多种拍摄环境下的实验表明了算法在透明性上的优势以及对屏摄过程的强大鲁棒性。

肖臣稷[3](2021)在《基于高分五号卫星高光谱影像的长江口植被提取与水质参数反演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卫星遥感技术在河口及海岸带监测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高光谱因其光谱分辨率高,对地物信息的识别与地表参量的反演上具有显着优势,已成为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高分五号卫星是我国近年来发射高光谱卫星之一,但基于该卫星影像的应用于相关技术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展。本论文以长江河口为研究区域,基于高分五号高光谱影像,并结合开展星地同步调查,通过比较学的方式,研究了长江口滩涂植被分布的提取技术及河口地区典型水质参数的反演技术。开发了多种遥感模型,验证我国高分卫星的创新成果。并比较各模型的差异,分析其差异来源。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高分5号卫星遥感影像开展影响提取研究。针对长江口滩涂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开展基于传统监督分类的高精度提取技术研究,实现了长江口典型滩涂植物群落的精确提取(准确度达到95.4%),确定了高分5号卫星的优势。并研发了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高效解译模型一套,同时也达到较高的解译精度(精度达到92.7%)。2)基于高分5号卫星遥感影像开展水质反演研究。对长江河口水质参数的反演进行研究,实现了多项水质参数的数值反演。对于大多数水质参数,最适的反演模型总体在各项参数中都具有极高的水平,其R2最低也有0.856,且大多数参数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都在10%以内,仅有1项水质参数的最优模型平均相对误差大于15%。3)比较波段组合反演与随机森林模型。得知前提条件未知的情况下,随机森林算法可以稳定输出一个较优的模型,但波段组合方法输出的模型则需要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验证。4)在波段组合法中,比较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可知,指数模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总是有较好的性能,但对于那些数值分布区间符合线性模型要求,即参数最小值与最大值之比足够大的情况下,不应该忽略线性模型在这种情况下的应用潜力。而比较各个波段组合方式,可以认为,半分析算法相较于普通的经验算法是有明显优势的。5)在随机森林算法中,通过尝试移除不重要波段,可知如无特殊需要,无需对波段进行特别筛选。通过比较线性校正前后的模型性能,可知在一定情况下,通过线性校正可以降低模型的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尤其是在使用指数模型时对中间参数进行线性校正。

贝宇[4](2020)在《基于Zynq的液晶模组缺陷检测设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液晶显示屏生产的领域中,由于生产工艺的局限导致生产出的液晶显示屏在显示时出现不规律的亮度、色彩上的不均匀,为了实现显示效果的稳定在液晶模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液晶显示屏的显示不均匀进行检测并加以补偿,该补偿过程在液晶显示屏生产领域称为De-mura。目前主流的De-mura系统中的设备主要由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视频信号发生器与相机组成,在目前的De-mrua系统中由于设备生产厂商的不同导致设备之间使用时不兼容的现象明显以及设备自身存在的缺陷导致De-mura流程时间成本增加,在实际的工厂生产中较大影响了液晶显示屏的整体生产效率。为了解决目前De-mura系统中设备设备之间运行的不同步、自身存在的不足造成的De-mura系统运行时间成本增加的问题,本文主要开展以下研究:1、通过对现有De-mura系统运行流程及运行时间进行分析,阐述运行流程中的图像切换检测以及设备外的多张图像去噪是造成De-mura系统运行时间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出新设备的总体设计方案:新设备硬件系统在提供原有设备功能的硬件基础上,通过增加同步触发电路以及图像滤波电路,软件系统融合原有分立设备的图像显示以及图像采集的软件控制,并阐述Zynq作为新设备开发平台的可行性,提出基于Zynq的设备软硬件系统设计方案。2、根据提出的基于Zynq的设备硬件系统设计方案进行具体的实现。设备硬件系统由图像采集系统、视频信号输出系统以及传感器驱动模块组成,图像采集系统实现图像数据的采集以及图像数据的解码,视频信号输出系统实现图像的滤波以及切换的同步触发,传感器驱动模块实现传感器电源管理以及传感器参数配置。首先对各系统的功能模块实现方法进行设计并进行实际逻辑电路结构的实现,最后对完成的设计进行功能仿真以及静态时序分析验证设计达到设计要求。3、根据提出的基于Zynq的设备软件系统设计方案进行具体的设计。上位机控制软件由主控程序、数据传输程序、图像接收程序设计实现,下位机控制软件由主控程序、SD卡文件系统管理程序、传感器驱动程序、图像显示与图像采集硬件控制程序设计实现。4、对完成的硬件系统以及软件系统进行联合测试以及结果分析。测试内容包括测试平台的搭建、设备图像显示以及图像采集的功能测试、新设备运行De-mura时运行时间计算的性能测试,最后对测试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最后结论。本文所实现的液晶模组缺陷检测设备在完成图像数据采集功能与视频信号输出功能的基础上,硬件上通过同步触发模块实现图像采集与视频信号输出的同步、通过图像滤波模块在设备内部实现多张图像的平均去噪处理,软件上整合了图像显示以及图像采集的软件控制。相较于原设备运行De-mura系统时节省了6.3秒,较大减少了系统运行时间,相比原设备运行效率提升了28%,对于液晶屏生产检测的领域具有较为重要的应用价值。

王嘉丞[5](2020)在《基于工业机械臂的加工检测一体化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航空航天、海洋船舶、能源动力等重大工程领域高端装备发展需求迭代更新,涌现出了一类立体结构更为复杂、性能指标更为苛刻的复杂薄壁曲面零件。由于此类零件具有非可展薄壁曲面立体特征,零件多表面均布形位高度对应的复杂功能结构,常规数字化加工与检测装置难以满足其高精整体制造与高效质量评价需求,因此亟需一种一站式空间定位-精密加工-结果评测的加工检测一体化系统及技术解决方案,以期实现单次装夹下一次成型加工与在机质量评价的零件闭环制造。加工检测一体化系统研制的关键难点在于灵活、准确的空间交互运动提供策略与精确、可靠的特征信息测量手段。鉴于此,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业机械臂的复杂薄壁曲面零件加工检测一体化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如下述:(1)加工检测一体化系统总体设计分析工艺需求的设备匹配性,对多自由度串联工业机械臂、专用工件夹具、激光发生器、视觉传感器进行参数选型及优化再设计。分析过程控制软件研制原则,设计软件架构。整合研究内容,设计完整加工检测流程。(2)协同加工交互单元设计设计复杂薄壁曲面零件多加工面进给策略,开展复杂轨迹下机械臂离线编程控制研究。复刻CAM/CAD工艺规划技术,设计复杂薄壁曲面零件完整加工流程。分析多脉冲激光刻蚀原理,探究激光减材加工可行性。开展激光合束方法研究,设计复合式激光发生器构型。(3)机器视觉测量单元设计研究基于ChArUco棋盘标定板的工业相机内参数标定技术,设计基于单目视觉Pnp测量原理的进给工作台工作空间导引方法。设计倾斜测量构型的视向校正方法,基于视觉测量与手眼构型标定结果,研究基于动态调制映射解算的对刀技术。依托双目立体视觉测量技术测量零件加工结果,设计零件品质测评标准。(4)加工检测过程控制组态软件编制依托MFC框架编制加工检测过程控制组态软件图形界面,设计软件接入层、操作层及监控层抽象架构,定制图像处理分析、机器视觉测量、设备通讯触发、资源互传共享、机械臂离线编程控制、异常参数监测模块。本文提出的基于工业机械臂的加工检测一体化系统可全面满足复杂薄壁曲面零件加工与检测需求,填补了相关技术空白,显着提升了复杂薄壁曲面零件的加工精度与加工效率,具有显着的科研价值与工程实用价值。

金宇骋[6](2020)在《便携式消防水炮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火灾具有燃烧猛烈、蔓延迅速的特点,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如何有效灭火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消防水炮喷射量大且射程远,因而在室外空旷灭火场合使用较多,但传统的消防水炮需要人力控制,对人员的体能消耗提出挑战,同时其数十米的射程尚不足以在诸如油库和森林火灾的场景下保障消防作业人员的安全。本文总结分析了现有消防水炮系统设计和火灾探测技术,结合运用嵌入式系统和图像识别等多项技术,设计提出了一种具备轨迹模式和图像辅助模式自摆功能的遥控消防水炮控制系统。本文设计搭建了消防水炮控制系统硬件平台。硬件选用STM32F1 MCU和树莓派3B+为处理核心,实现了电源供电、模块间通讯、电机驱动和图像采集等系统硬件功能,并通过控制盒灌胶等措施满足防水需要。软件部分包括主控器、遥控器和图像处理三大部分,分别实现了水炮运动控制、远距离控制、火焰识别控制等主要功能以及电池电量指示、自动休眠等辅助功能。而其中的火焰识别算法利用了RGB色彩信息进行图像分割,并结合了形态学运算和轮廓筛选,然后提取疑似区域中色彩、轮廓等多方面特征,最后由SVM分类器输出识别结果。本文算法优化了火焰区域提取不完整和过分割的问题,并排除较多干扰场景。本文对所设计系统进行了的工程实现与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基础控制功能完善,控制效果符合预期,两种自摆模式工作状态良好,降低了人员体能消耗,其图像处理部分的火焰识别有效性得到验证。测试无线遥控距离大于300m,可有效保障操作者的安全。

王林翰[7](2020)在《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室内定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建筑空间的日益复杂和特殊场景下场景重复率的提升,人们对于室内定位服务的需求日益提升。针对在室内环境下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g Satellite System,GNSS)无法有效定位,而其他室内定位技术均存在成本过高或需要额外设备等难以普及的问题,利用便携式单目移动终端进行定位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方案。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室内定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室内定位系统的框架,然后对于其中所涉及的特殊标识的设计和检测,摄像机位置估计以及进度校准等进行研究。最后本文对于该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与分析。本文具体工作包含:1、针对高重复场景下视觉室内定位产生误判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地标法与数据库法的室内定位系统,能够在不对场景产生破坏性修改的情况下,实现分米级的室内定位。2、在本文所提出的视觉系统的框架下,针对需要获取确知三维空间坐标点的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特殊标识的设计方案和生成,检测,识别算法。能够通过单特殊标识提供多达五个确知三维空间坐标的参考点。3、在本文所提出的视觉系统的框架下,针对需要进行用户摄像机位置定位的需求,本文提出了改进的两步标定法定位法和改进的空间后方交会定位法,能够减少两步标定法的运算量,同时将空间后方交会法应用于室内定位之中。可以实现分米级的室内定位。4、在本文所提出的视觉定位方法基础上,针对特殊场景下更高精度的需求,本文提出了基于多特殊标识的精度校正方法,能够在原有定位精度的基础上获得大幅提升,并通过实验对其效果进行了验证。5、在本文所提出的视觉系统的基础上,本文搭建了实验环境,通过实际场景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视觉定位系统的可行性,最后对于视觉定位系统的定位结果和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

黄俊杰[8](2020)在《基于USB3.0接口的超高分辨率高速工业相机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机器视觉慢慢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在机器视觉应用系统中,图像采集模块起着重要作用,它采集的图像的质量对后续的处理与决策模块会有很大影响,同时图像采集模块中的成像装置与采集卡的好坏也会对采集的图像质量有影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工业生产领域的需要,对工业相机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论文研究设计了基于USB3.0接口的超高分辨率高速工业相机。本论文研究的工业相机内容包含图像采集、图像处理与图像传输三大部分。在图像采集方面,本论文分析了现有CMOS图像传感器传输接口发展现状,选用了四款Sony公司的CMOS图像传感器IMX178、IMX334、IMX342和IMX571用作图像采集的前端,其数据传输接口分别为LVDS接口、MIPICSI-2接口、SLVS接口和SLVS-EC接口。本论文针对不同CMOS图像传感器传输接口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接口解析方案,进行了工业相机硬件电路设计。由于不同CMOS图像传感器传输接口的传输协议及电气特性不同,所以主控FPGA芯片也不尽相同,其中LVDS接口和SLVS接口使用Xilinx Artix-7系列FPGA芯片做解析和处理。MIPI CSI-2接口使用的是Lattice Crosslink系列的FPGA芯片做解析,解析完成之后使用Xilinx Artix-7系列FPGA芯片做处理。SLVS-EC接口使用的是Microsemi PolarFire系列的FPGA芯片做解析与处理。在图像处理方面,本论文利用FPGA并行处理的优势,在FPGA上实现了硬件ISP,具体包括去马赛克、自动白平衡、颜色矩阵校正和伽马校正四个处理流程。为了使图像传输时不会出现丢帧的现象,设计了帧缓存模块,选用了容量为4Gbit的DDR3芯片做外部缓存,可以支持在图像数据传输时缓存8张图像,使图像传输更加稳定。由于需要在Xilinx FPGA和Microsemi FPGA上都实现DDR3帧缓存,所以本论文还对两个FPGA芯片上的DDR3读写时序进行了详细分析。在图像传输方面,本论文选用了技术较成熟、传输速率较快的USB3.0接口进行图像数据传输。在分析了 USB3.0传输协议后,针对工业相机图像数据的传输特点,选用块传输的方式进行传输。最后,选择将CYUSB3014配置为同步Slave FIFO模式,在FPGA内通过异步FIFO实现FPGA与CYUSB3014的数据高速传输。最后对基于这四款CMOS图像传感器的工业相机进行了详细的系统仿真和调试,仿真和调试结果符合预期。之后进行了系统测试,测试过程包括在4ms曝光条件下的四款工业相机传输帧率、DDR3缓存测试和工业相机拍摄测试。给出了最终四种图像传感器样机拍摄的细胞切片图,细胞结构纹理清晰。综合测试结果表明,所开发的四款工业相机可以很好地应用到工业图像系统中。

陈群[9](2020)在《工业微控制器安全容错技术》文中提出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工业微控制器在我国工业自动化发展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相比较一般的消费级应用,工业微控制器对可靠性、安全性、低成本及实时性上的要求更高。然而,不断更新的工艺节点以及不断发展的攻击技术对工业微控制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带来严峻的挑战。就可靠性而言,目前常用的容错方法或占据较大面积,或性能开销大,实时性不足。就安全性而言,针对目前较为流行的功耗分析攻击抵御方案大都针对专门的硬件加解密模块,对与处理器相关的抗攻击研究不足,业界产品也较少。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在现有的基础上,针对微控制器的容错和处理器抗功耗分析攻击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可靠性方面,本文通过对现有技术和业界产品进行调研,针对嵌入式处理器,提出了一种基于全硬件的Lockstep容错设计,该容错技术能够同时解决挂起和结果错误类型的错误,通过对处理器双模冗余并增加硬件容错模块,实现故障的实时检测和恢复,以及写通模式下的片上缓存容错。针对微控制器内的片上存储,分析了单比特错误与多比特错误发生概率,并分析常用检错码的漏检率等特性,最终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汉明码和循环冗余校验码的纠一检多容错方案。在安全性方面,本文研究了现有抵御功耗分析攻击的方案,并对业界有关抗攻击处理器产品进行了调研。基于容错的双核架构,提出了一种基于功耗隐藏的抗功耗分析攻击设计。通过在系统硬件层面,对主从处理器进行可控的随机延时插入,在保证处理器容错的同时,进行振幅维度及时间维度上的功耗隐藏,增加攻击者进行攻击的难度,从而提高微控制器的安全性。最后,本文通过研究故障注入技术,搭建了基于仿真的故障注入平台,对处理器进行了容错测试,并与现有常见的处理器容错方案在面积,容错率,性能和故障恢复时间之间进行了对比,结果证明该方法在各项指标间进行了良好的折衷。针对安全性测试,以差分功耗分析攻击为例,搭建了差分功耗分析攻击平台,对处理器进行了攻击测试,证明了功耗隐藏设计的有效性。

王明兴[10](2019)在《印前自动检测与校正系统设计》文中认为印前检测与校正是稿件印刷前的最后一道工序,此过程会检测稿件中的多个印刷参数,确定其是否符合印刷要求,对于不符合印刷要求的稿件进行校正,避免印刷阶段出现错误,此过程也是印刷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目前印前检测与校正领域存在以下几个难点:稿件检测项目较少且准确度不高,不支持对稿件错误项目进行修正或其他写入操作。检测与修正过程无法实现自动化,仍然需要人工处理每一份稿件。缺乏高效的稿件处理结果校验算法,依赖人工校验。处理模式为单机处理,无法适用于大规模印刷场景。为解决上述难点,首先本文与印刷工作人员,工程师确认了与印刷相关的稿件检测项目和检测规范,校正项目和校正规范,并确定了印前稿件检测与校正需求、稿件预分类需求、参数设置需求、处理结果校验需求、检测结果显示需求、系统运行状态显示需求、大规模分布式集群处理需求、分布式集群管理需求。其次详细地说明了本系统的核心算法模块,包括稿件检测算法,稿件校正算法,辅助算法模块,包括稿件预分类算法,处理结果校验算法,模型自动更新算法模块,前端显示界面设计,以及对上述算法的实验证明及异常处理,最终实现了稿件检测与校正和检测结果校验的全面自动化。本文也详细说明了分布式集群算法的设计与实现,包括分布式集群处理算法,分布式集群容灾算法,分布式集群负载均衡算法,日志管理与异常管理模块,稿件分类输出模块。实现了系统高吞吐量处理稿件的目标,并通过分布式集群管理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健壮性。最后在工厂部署本系统,并进行了大规模稿件处理实验和数据库网络负载实验,验证了本系统的可靠性、高效性、稳定性,与稿件印刷的其他自动化流程顺利对接,同时也支持印前稿件检测与校正系统搬迁至云端并成功通过商用测试,目前已投入生产。

二、色彩校验的工具及校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色彩校验的工具及校正(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边信道的物联网隐私和身份安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设备辨识
        1.2.2 用户辨识
        1.2.3 边信道分析
    1.3 研究内容
        1.3.1 设备身份辨识
        1.3.2 设备类型辨识
        1.3.3 用户身份辨识
        1.3.4 用户群体辨识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设备身份辨识:基于CPU电磁边信道的设备身份认证机制
    2.1 引言
    2.2 背景介绍
        2.2.1 电子器件磁感应
        2.2.2 CPU模块构成
        2.2.3 CPU模块差异
    2.3 可行性分析
        2.3.1 CPU模块MI信号
        2.3.2 CPU指纹存在证据
        2.3.3 CPU指纹来源
        2.3.4 CPU指纹时空一致性
    2.4 威胁模型
    2.5 系统设计
        2.5.1 指纹生成
        2.5.2 指纹提取
        2.5.3 指纹匹配
    2.6 性能评估
        2.6.1 实验设置
        2.6.2 性能指标
        2.6.3 影响因素评估
        2.6.4 系统性能评估
    2.7 讨论
        2.7.1 重放攻击
        2.7.2 模仿攻击
    2.8 本章小结
3 设备类型辨识:基于流量边信道的隐藏无线摄像头检测机制
    3.1 引言
    3.2 背景介绍
        3.2.1 无线监控原理
        3.2.2 无线摄像头原理
        3.2.3 无线摄像头流量特点
    3.3 威胁模型及问题概述
        3.3.1 威胁模型
        3.3.2 设计要求
        3.3.3 问题概述
    3.4 流量特征刻画
        3.4.1 可用包头信息
        3.4.2 网络应用类别
        3.4.3 无线摄像头流量特征
    3.5 系统设计
        3.5.1 系统概述
        3.5.2 流量采集
        3.5.3 特征提取
        3.5.4 摄像头检测
        3.5.5 摄像头定位
    3.6 系统实现
    3.7 系统评估
        3.7.1 实验设置
        3.7.2 性能指标
        3.7.3 摄像头检测性能
        3.7.4 摄像头定位性能
        3.7.5 系统实时性能
    3.8 讨论
    3.9 本章小结
4 用户身份辨识:基于光学边信道的摄屏图片溯源机制
    4.1 引言
    4.2 背景介绍
        4.2.1 摩尔条纹机理
        4.2.2 摄屏摩尔效应
    4.3 威胁模型及设计要求
        4.3.1 威胁模型
        4.3.2 设计要求
    4.4 系统设计
        4.4.1 系统概述
        4.4.2 mID生成
        4.4.3 mID嵌入
        4.4.4 mID提取
        4.4.5 mID解码
    4.5 系统实现
    4.6 系统评估
        4.6.1 实验设置
        4.6.2 性能指标
        4.6.3 系统性能
    4.7 讨论
    4.8 本章小结
5 用户群体辨识:基于感知边信道的儿童用户识别机制
    5.1 引言
    5.2 核心思路
    5.3 系统设计
        5.3.1 系统概述
        5.3.2 交互手势
        5.3.3 数据采集
        5.3.4 特征提取
        5.3.5 识别算法
    5.4 系统评估
        5.4.1 实验设置
        5.4.2 性能指标
        5.4.3 系统性能
    5.5 用户调研
    5.6 讨论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2)屏摄鲁棒水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数字水印对多媒体内容安全的意义
        1.1.2 水印技术的新需求和新挑战—从电子信道到屏摄信道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图像水印技术研究现状
        1.2.2 文档水印技术研究现状
        1.2.3 基于深度学习的数字水印技术研究现状
        1.2.4 屏幕相机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图像载体屏摄水印算法
        1.3.2 文档载体屏摄水印算法
        1.3.3 屏摄水印鲁棒性增强方法
        1.3.4 屏摄水印透明性增强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基本理论与方法
    2.1 数字水印基本模型
        2.1.1 自适应/非自适应水印系统
        2.1.2 盲/半盲/非盲水印系统
    2.2 评价指标
        2.2.1 视觉质量评价
        2.2.2 鲁棒性评价
    2.3 水印编码与图像处理基本算法
        2.3.1 BCH编码及CRC校验码
        2.3.2 离散余弦变换
        2.3.3 直方图均衡化
        2.3.4 高斯差分金字塔
        2.3.5 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基本结构
第3章 屏摄鲁棒图像水印方法
    3.1 引言
    3.2 屏摄失真分析及算法设计思路
    3.3 基于SIFT关键点和DCT系数的屏摄鲁棒水印方案
        3.3.1 水印嵌入流程
        3.3.2 水印提取流程
        3.3.3 特征点强度编辑方案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DCT中频系数对的选择
        3.4.2 嵌入区域个数k的选择
        3.4.3 阈值th的选择
        3.4.4 屏摄鲁棒性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屏摄鲁棒文档水印方法
    4.1 引言
    4.2 关键问题分析
    4.3 基于翻转自相关的屏摄文档水印方案
        4.3.1 水印的嵌入流程
        4.3.2 水印的提取流程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底纹生成文档的视觉质量
        4.4.2 屏摄鲁棒性测试
        4.4.3 算法普适性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屏摄水印鲁棒性增强方法
    5.1 引言
    5.2 关键问题分析
    5.3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提取端的模板水印方案
        5.3.1 水印的嵌入流程
        5.3.2 水印的提取流程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实现细节
        5.4.2 鲁棒性测试
        5.4.3 补充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屏摄水印透明性增强方法
    6.1 引言
    6.2 关键问题分析
    6.3 基于分色相技术和注意力机制神经网络的屏摄鲁棒水印方法
        6.3.1 水印的嵌入流程
        6.3.2 水印的提取流程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实现细节
        6.4.2 视觉质量评估
        6.4.3 鲁棒性测试
        6.4.4 补充实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3)基于高分五号卫星高光谱影像的长江口植被提取与水质参数反演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长江口生态环境保护是国家长江大保护战略重要组成
        1.1.2 长江河口生态系统是上海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1.1.3 长江口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监测能力有待提高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高光谱遥感研究进展
        2.1.1 星载高光谱遥感技术发展趋势
        2.1.2 高光谱遥感地表信息反演技术及其应用
    2.2 水表参量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2.2.1 遥感反演的波段组合法
        2.2.2 基于机器学习的遥感研究
第三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
    3.1 研究区域
    3.2 影像预处理
    3.3 滩涂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提取方法
        3.3.1 地面调查
        3.3.2 遥感分析方法
    3.4 水质参数遥感反演方法
        3.4.1 多波段波段组合法
        3.4.2 随机森林模型
        3.4.3 水质分析
        3.4.4 评价指标
第四章 典型滩涂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提取技术研究
    4.1 各植物群落类型光谱反射率特征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于监督分类的模型分类结果
        4.2.2 基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算法模型的分类结果
    4.3 小结
第五章 典型水质参数遥感反演模型研究
    5.1 水质参数分布特征
    5.2 反演模型的构建
        5.2.1 温度
        5.2.2 pH
        5.2.3 盐度
        5.2.4 总悬浮物
        5.2.5 叶绿素a
        5.2.6 总磷(TP)
        5.2.7 总氮(TN)
        5.2.8 氨氮
        5.2.9 高锰酸盐指数(COD_(Mn))
        5.2.10 COD_(Cr)
        5.2.11 溶解氧(DO)
    5.3 讨论
        5.3.1 遥感反演的结果分析
        5.3.2 多波段模型与随机森林模型的比较
        5.3.3 多波段模型中各波段组合方式间的比较
        5.3.4 随机森林模型的处理比较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
致谢

(4)基于Zynq的液晶模组缺陷检测设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De-mura系统设备发展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框架结构
第2章 设备总体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De-mura系统运行分析
    2.3 设备总体设计方案
    2.4 基于Zynq的设备软硬件系统设计方案
        2.4.1 Zynq简介
        2.4.2 硬件系统设计
        2.4.3 软件系统设计
    2.5 软硬件开发平台
        2.5.1 硬件开发平台
        2.5.2 软件开发平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Zynq的设备硬件系统实现
    3.1 引言
    3.2 图像采集系统
        3.2.1 图像采集系统的设计
        3.2.2 图像采集系统的实现
        3.2.3 图像采集系统的测试
    3.3 视频信号输出系统
        3.3.1 视频信号输出系统的设计
        3.3.2 视频信号输出系统的实现
        3.3.3 视频信号输出系统的测试
    3.4 传感器驱动模块
        3.4.1 传感器驱动模块的设计
        3.4.2 传感器驱动模块的实现
        3.4.3 传感器驱动模块的测试
    3.5 硬件系统的静态时序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Zynq的设备软件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通信协议设计
    4.3 上位机控制软件设计
        4.3.1 主控程序设计
        4.3.2 数据传输程序设计
        4.3.3 图像接收程序设计
    4.4 下位机控制软件设计
        4.4.1 主控程序设计
        4.4.2 共享内存结构设计
        4.4.3 SD卡文件系统管理程序设计
        4.4.4 传感器驱动程序设计
        4.4.5 图像显示与图像采集硬件控制程序设计
        4.4.6 QSPI FLASH启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设备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引言
    5.2 测试平台搭建与测试
        5.2.1 测试平台
        5.2.2 系统功能测试
        5.2.3 系统性能测试
    5.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论文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深圳大学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决议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的研究成果

(5)基于工业机械臂的加工检测一体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加工制造工业机械臂研究现状
        1.2.2 联合机器视觉的工业机械臂应用研究现状
        1.2.3 加工检测一体化应用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整体结构
2 加工检测一体化系统总体设计
    2.1 加工检测一体化系统设计原则及研制思路
    2.2 进给工作台方案设计
        2.2.1 前言
        2.2.2 多自由度串联工业机械臂
        2.2.3 专用工件夹具
    2.3 特种刀具方案设计
        2.3.1 前言
        2.3.2 刻蚀激光发生器
        2.3.3 指示激光发生器及合束镜
    2.4 视觉测量传感器设计
        2.4.1 前言
        2.4.2 工业相机
    2.5 软件方案设计
        2.5.1 前言
        2.5.2 加工检测过程控制组态软件设计原则
        2.5.3 加工检测过程控制组态软件架构规划及界面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加工检测一体化系统协同加工交互单元
    3.1 前言
    3.2 工艺分析及单元构型设计
        3.2.1 复杂薄壁曲面零件加工工艺分析
        3.2.2 协同加工交互单元构型设计
    3.3 进给工作台设计
        3.3.1 多自由度串联工业机械臂
        3.3.2 复杂轨迹离线编程运动控制方案
        3.3.3 工业机械臂轨迹规划
        3.3.4 专用工件夹具设计
    3.4 复合式激光发生器设计
        3.4.1 半导体激光发生器
        3.4.2 多脉冲激光刻蚀技术
        3.4.3 半导体偏振激光合束
        3.4.4 激光发生器复合构型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加工检测一体化系统机器视觉测量单元
    4.1 前言
    4.2 机器视觉测量单元
        4.2.1 加工检测一体化测量作业需求
        4.2.2 机器视觉测量单元构型设计
    4.3 全局导引单目相机
        4.3.1 基准坐标系
        4.3.2 基于ChArUco棋盘格的相机内参数标定
        4.3.3 基于ArUco标志码地图的全局导引
    4.4 局部定位单目相机
        4.4.1 倾斜手眼测量构型的视向校正
        4.4.2 激光光斑识别提取
        4.4.3 夹具边缘识别提取
        4.4.4 EYE-IN-HAND手眼相对位姿标定
        4.4.5 基于动态调制映射解算的对刀技术
    4.5 双目体式显微镜
        4.5.1 双目显微视觉标定
        4.5.2 基于Shi-tomasi算法的角点提取
        4.5.3 基于BM匹配算法的双目视觉测量
        4.5.4 复杂薄壁曲面零件质量测评标准
    4.6 本章小结
5 面向加工检测过程控制的组态软件设计
    5.1 前言
    5.2 软件开发工具简介
    5.3 基于MFC的加工检测过程控制组态软件开发
        5.3.1 软件界面搭建
        5.3.2 软件架构规划
        5.3.3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5.4 综合实验验证
        5.4.1 实验加工对象
        5.4.2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便携式消防水炮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1.2.1 消防水炮系统发展现状
        1.2.2 火灾探测与识别技术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嵌入式系统及其设计方法
    2.2 系统需求分析与功能定义
    2.3 系统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硬件总体设计
    3.2 主控制部分设计
        3.2.1 主控芯片选型
        3.2.2 主控芯片最小系统
    3.3 图像处理平台
    3.4 电源方案设计
        3.4.1 模块间供电结构
        3.4.2 电源电路设计
    3.5 通讯接口设计
        3.5.1 主控无线通信
        3.5.2 主控有线通信
        3.5.3 主控与树莓派通信
    3.6 水炮控制电路
        3.6.1 直流电机控制电路
        3.6.2 推杆电机电源控制电路
        3.6.3 编码器接口
    3.7 图像采集模块
    3.8 印制电路板设计
    3.9 防水性设计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主控器软件设计
        4.1.1 数字PID控制原理
        4.1.2 实时操作系统Free RTOS
        4.1.3 主控软件设计架构与执行流程
        4.1.4 自摆轨迹模式的设计与实现
    4.2 遥控器软件设计
        4.2.1 遥控器软件设计与执行流程
        4.2.2 控制指令通讯协议
    4.3 树莓派软件部署与工作流程
        4.3.1 运行环境搭建
        4.3.2 树莓派软件工作流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图像处理与火焰识别
    5.1 图像处理流程
    5.2 图像预处理
        5.2.1 图像的表示方法
        5.2.2 图像平滑与降噪
        5.2.3 图像二值化分割
        5.2.4 形态学滤波
    5.3 火焰特征提取
        5.3.1 火焰色彩特征
        5.3.2 火焰轮廓特征及提取
        5.3.3 火焰区域特征及提取
        5.3.4 火焰动态特征及提取
    5.4 特征归类与火焰识别
        5.4.1 支持向量机(SVM)技术
        5.4.2 支持向量机核函数
        5.4.3 识别过程与特征参数处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6.1 系统实现与测试
    6.2 故障分析与解决
    6.3 火焰识别功能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室内定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1.2.1 视觉定位研究动态
        1.2.2 特殊标识设计研究动态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视觉定位的理论基础
    2.1 基于摄像机几何的视觉定位理论
        2.1.1 针孔摄像机模型
        2.1.2 摄像机矩阵
    2.2 特殊标识设计理论基础
        2.2.1 特殊标识信息媒介选取
        2.2.2 二维条码设计和检测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特殊标识提取的视觉定位系统的研究
    3.1 基于特殊标识提取的视觉定位系统框架
    3.2 基于摄像机非理想模型的图像校正
        3.2.1 摄像机内参标定
        3.2.2 摄像机径向畸变与切向畸变参数标定
        3.2.3 图像校正算法
    3.3 特殊标识的设计及其生成、检测、识别算法
        3.3.1 特殊标识设计方案
        3.3.2 图像特殊标识提取与识别算法
    3.4 基于针孔摄像机模型的精定位
        3.4.1 基于两步标定法的精定位算法
        3.4.2 基于空间后方交会的精定位算法
    3.5 精定位的精度校准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室内定位方法的实验验证
    4.1 离线特殊标识数据库建立
        4.1.1 特殊标识生成算法验证
        4.1.2 特殊标识数据库的建立
    4.2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室内定位方法实验验证
        4.2.1 基于两步标定法定位的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4.2.2 基于空间后方交会法定位的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4.3 精度校准方法的实验验证
    4.4 定位误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本文创新点与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USB3.0接口的超高分辨率高速工业相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CMOS图像传感器传输接口发展现状
    1.3 工业相机高速接口发展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1.5 本论文内容结构
2 图像传感器传输接口协议及工业相机总体设计方案
    2.1 LVDS接口传输原理
    2.2 MIPI CSI-2接口协议
        2.2.1 物理层
        2.2.2 协议层
    2.3 SLUS-EC接口协议
        2.3.1 物理层
        2.3.2 链路层
        2.3.3 应用层
    2.4 图像数据帧缓存模块
    2.5 总体设计方案
    2.6 本章小结
3 工业相机硬件电路设计
    3.1 工业相机硬件总体结构
    3.2 图像传感器传输接口硬件电路设计
        3.2.1 LVDS接口电路设计
        3.2.2 MIPI CSI-2接口电路设计
        3.2.3 SLVS接口电路设计
        3.2.4 SLVS-EC接口电路设计
    3.3 Xilinx FPGA硬件电路设计1
        3.3.1 电源电路设计
        3.3.2 DDR3电路设计
    3.4 Microsemi FPGA硬件电路设计2
        3.4.1 电源电路设计
        3.4.2 DDR3电路设计
        3.4.3 CYUSB3014电路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图像传感界传输接口解析方案
    4.1 LVDS接口解析方案
        4.1.1 IMX178图像传感器介绍
        4.1.2 LVDS接口解析方案设计
    4.2 MIPI CSI-2接口解析方案
        4.2.1 IMX334图像传感器介绍
        4.2.2 MIPI CSI-2接口解析方案设计
    4.3 SLVS接口解析方案
        4.3.1 IMX342图像传感器介绍
        4.3.2 SLVS接口解析方案设计
    4.4 SLVS-EC接口解析方案
        4.4.1 IMX571图像传感器介绍
        4.4.2 SLVS-EC接口解析方案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图像数据处理与USB3.0接口传输
    5.1 硬件ISP
        5.1.1 去马赛克
        5.1.2 自动白平衡
        5.1.3 颜色校正矩阵
        5.1.4 伽马校正
    5.2 图像数据帧缓存
        5.2.1 Xilinx FPGA DDR3操作
        5.2.2 Microsemi FPGA DDR3操作
    5.3 USB3.0接口传输
        5.3.1 USB3.0技术
        5.3.2 USB3.0数据传输类型
        5.3.3 USB3.0传输方案
    5.4 本章小结
6 系统仿真及测试
    6.1 系统仿真
        6.1.1 LVDS接口仿真
        6.1.2 MIPI CSI-2接口仿真
        6.1.3 SLVS-EC接口仿真
    6.2 系统调试
        6.2.1 LVDS接口调试
        6.2.2 MIPI CSI-2接口调试
        6.2.3 SLVS-EC接口调试
    6.3 系统测试
        6.3.1 工业相机帧率测试
        6.3.2 DDR3缓存测试
        6.3.3 工业相机拍摄测试
    6.4 本章小结
7 工作总结及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工业微控制器安全容错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技术概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控制器容错技术研究及现状
        1.2.2 微控制器安全性技术研究及现状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2 针对工业微控制器的可靠与安全设计
    2.1 微控制器结构
        2.1.1 嵌入式处理器
        2.1.2 总线
    2.2 微控制器容错方案设计
        2.2.1 软错误对微控制器的影响
        2.2.2 基于检查点的LOCKSTEP技术
        2.2.3 容错方案设计
    2.3 嵌入式处理器抗功耗分析攻击设计
        2.3.1 差分功耗分析攻击原理
        2.3.2 功耗隐藏技术研究
        2.3.3 抗功耗分析攻击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硬件结构设计与实现
    3.1 基于全硬件的LOCKSTEP容错设计
        3.1.1 处理器故障检测设计
        3.1.2 处理器故障恢复设计
        3.1.3 处理器故障隔离设计
        3.1.4 仿真验证及逻辑综合
    3.2 基于双核容错的处理器抗功耗分析攻击设计
        3.2.1 失步运行设计
        3.2.2 同步比较设计
        3.2.3 仿真验证及逻辑综合
    3.3 存储器容错设计
        3.3.1 汉明码技术
        3.3.2 检错码技术
        3.3.3 检纠错设计
        3.3.4 仿真验证及逻辑综合
    3.4 本章小结
4 可靠性与安全性测试
    4.1 容错性能测试
        4.1.1 故障注入技术分析
        4.1.2 仿真故障注入平台设计
        4.1.3 实验结果与对比分析
    4.2 抗功耗分析攻击性能测试
        4.2.1 DPA攻击平台设计与实现
        4.2.2 实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论文的局限与展望
6 参考文献

(10)印前自动检测与校正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印前检测与校正系统需求分析
    2.1 印前检测与校正系统功能需求
        2.1.1 检测功能需求
        2.1.2 校正功能需求
        2.1.3 稿件预分类与处理结果校验需求
        2.1.4 印前稿件参数显示与程序参数设置
    2.2 印前大规模稿件处理需求
        2.2.1 分布式集群处理
        2.2.2 分布式集群负载均衡
        2.2.3 分布式集群容灾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稿件版面自动检测与校正算法
    3.1 稿件检测与校正相关技术概念
        3.1.1 Adobe illustrator COM接口复用技术
        3.1.2 多进程multiprocessing技术
    3.2 稿件检测与校正核心算法模型
        3.2.1 稿件参数读取模块
        3.2.2 稿件检测算法及关键技术
        3.2.3 稿件校正算法及关键技术
    3.3 稿件检测与校正辅助算法模型
        3.3.1 稿件校验算法模块
        3.3.2 矢量图位图稿件分类算法模块
        3.3.3 模型更新算法模块
    3.4 稿件检测与校正视图显示设计
        3.4.1 页面交互逻辑
        3.4.2 参数设置界面设计
        3.4.3 检测结果显示界面设计
    3.5 实验及异常处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布式集群处理、负载均衡算法
    4.1 分布式集群处理算法模块
    4.2 分布式集群负载均衡算法模块
    4.3 基于稿件原子态的分布式锁设计
    4.4 分布式集群子节点设计与实现
        4.4.1 分布式数据节点实现
        4.4.2 分布式节点事务以及锁机制设计
    4.5 分布式集群日志和异常处理模块
    4.6 分布式集群结构设计
    4.7 实验及结果分析
        4.7.1 实验目的和实验用例
        4.7.2 实验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色彩校验的工具及校正(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边信道的物联网隐私和身份安全关键技术研究[D]. 程雨诗. 浙江大学, 2021(01)
  • [2]屏摄鲁棒水印方法研究[D]. 方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基于高分五号卫星高光谱影像的长江口植被提取与水质参数反演技术研究[D]. 肖臣稷. 东华大学, 2021(01)
  • [4]基于Zynq的液晶模组缺陷检测设备的研究[D]. 贝宇. 深圳大学, 2020(10)
  • [5]基于工业机械臂的加工检测一体化系统研究[D]. 王嘉丞.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便携式消防水炮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金宇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7]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室内定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王林翰.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基于USB3.0接口的超高分辨率高速工业相机设计[D]. 黄俊杰. 浙江大学, 2020(02)
  • [9]工业微控制器安全容错技术[D]. 陈群. 浙江大学, 2020(02)
  • [10]印前自动检测与校正系统设计[D]. 王明兴. 天津大学, 2019

标签:;  ;  ;  ;  ;  

颜色检查的工具和校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