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专业程序员也可以远程监控数据

非专业程序员也可以远程监控数据

一、非专业编程人员也能实现远程数据的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张其宝[1](2021)在《具有可视化功能的远程监测与控制终端设计》文中指出随着通信技术以及云服务器的发展,远程监控终端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其中以工业生产制造最具代表性。工业远程监控终端主要实现工业现场的数据采集、数据上传、设备控制、远程告警等功能,现有的远程监控终端仅限于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无法对设备运行环境与操作人员进行实时性地可视化监测。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具有可视化功能的远程监测与控制终端,实现了可视化监测与传统的依靠数据传输测控的有机结合。该终端分为可视化子系统与工控接口子系统两个部分:(1)可视化子系统负责实现监控终端的可视化功能,可视化子系统以Zynq-7000So C FPGA为主控,嵌入了Linux操作系统。该子系统通过USB接口接收摄像头获取的视频流,进行视频编码后将文件保存至本地存储器;通过SPI通信接口控制工控接口子系统中的多种工控接口,并接收工控接口采集到的传感器数据;通过LCD触控屏实现人机交互,LCD触控屏显示视频监控画面以及传感器数据,并获取操作人员对工控接口和视频监控的控制指令;通过千兆以太网接口将本地监控视频流及工控数据上传至服务器,为了提高网络传输可靠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帧校验功能的远程视频传输方法。(2)工控接口子系统负责工业现场感知数据采集及设备控制,工控接口子系统以STM32 MCU为主控,采用Bare Metal形式提高实时性。该子系统通过SPI通信接口接收可视化子系统的控制指令,利用开关量输出、模拟量输出等接口控制工业现场的执行设备;通过开关量输入、模拟量输入、RS-485总线等接口采集工业现场的感知数据,并将感知数据上传至可视化子系统;针对RS-485总线接线极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响应帧有效性的RS-485总线极性自适应方法。采用标定方式提高工控接口的精度,为了方便对系统进行标定与配置,使用Qt集成开发环境设计了上位机标定与配置软件。本设计中,对该远程监控终端的原理图以及PCB进行了绘制,并对元器件进行了工装焊接,完成了样机制作;实现了可视化子系统、工控接口子系统以及上位机软件的编程工作,完成了硬件与软件的联合调试;对系统进行了测试,远程监控终端能够正常运行,符合设计指标要求。

吴爽[2](2021)在《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科学交流不断获得新的工具和平台,传统的科学活动正面临更开放的环境,并可能引发整个科学系统的变革。Science 2.0让个体研究走向在线协作,使成果交流变成互动探索,成果刊布也由纸媒传播走向即时在线,全面提升了科学交流的时效性和广泛性。科学活动因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传统的科学运行机制也逐步面临新的挑战,包括:科学活动过程出现新变化、科学成果发布呈现新趋势、科学成果传播面临新问题,科学评价机制迎接新挑战。进入互联网时代,科研主体走向了多元化的线上研究模式。一方面,网络时代开创了基于大数据的协同研发的新模式。大小科学的在线重构使得知识和信息实现广泛的交融,网络所搭建的共建和共享平台不仅实现了大科学项目资源和平台的共享,同时,分散在各地的小科学实验装置和数据也被系统地集成和聚合。此外,专门的数字馆藏还有云存储的出现不仅有助于解决海量数据存储的新难题,云计算管理技术与深度学习相关软件的开发也为大数据的在线并行分析和智能处理提供了新路径。这一科研模式的转变促使在线协作成为常态,有利于在海量数据中发现和挖掘新的知识和规律,有利于科学研究从部分走向整体,同时加强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另一方面,网络时代引领人类科学活动走向即时交流与全面协作的新时代。多元化的网络互动式平台将促使科学走向广泛而密集的合作,尤其是在线平台使众多学者的即时交互成为可能,这就意味着科学家可以通力合作,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更高效地推动科学的进步。同时,在线科研的众包模式将最大化激发公众全面参与科研创新的热情。总之,网络实现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仪器的相互关联使科学活动走向全面开放与合作。在网络时代,科学成果发布平台的多样性和发布内容的丰富性逐渐推动学术出版走向开放、高质、高效,基于网络本体的成果发布方式将成为未来科学交流的核心。首先,网络预发布平台已在一些学科渐成新规,不仅对论文成果发表的时效性有质的提升,同时解决了纸质预印本的众多技术难题,对传统首发权的确认机制发起了挑战。其次,开放获取期刊打破了传统科技期刊的垄断僵局,将在实践模式和运营机制上推动出版体系的变革和重塑。社交网络平台的盛行和盗版网站的搅局更是扰乱了现有发表规则和格局,倒逼出版商积极适应开放获取的新形势。这些都将促成所有学术成果实现免费开放与共享,从而进一步突破传统交流体系的障碍。最后,网络技术的提升会促使科学交流体系的各个功能的在线重构,网络本体发布的新模式不仅意味着科研全程的在线呈现,人人皆可随时随地发表,同时,也要时时都能得到评论和反馈,又有精准、迅速的过滤机制和个性化的推荐服务。基于网络的发表模式和传播方式仍在摸索当中,但我们已经遇到了开放获取的路径偏差、优先权的判定疑难、评审机制的频频失效等难题。第一,开放获取在实践知识共享的理念过程中更着重于免费阅读文献导致其在制度设计、服务路径和运营模式方面都面临着困难,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科学出版体系的各个功能及其价值,包括:权威的筛选机制、持续的认证过程,和对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从而在技术变迁中实现这些功能和服务的优化升级,构筑更加合理、高效、健康的学术出版体系。第二,科学活动全面开放、即时共享,由此必将引发科学发现优先权和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新问题。首先是优先权的判定将由以科研成果为主转向关注整个研究过程,随着科研主体的不断变化、科研过程的全面开放,优先权归属面临新的判定难题,需要重新考虑划分标准和判定规则;其次是优先权确认机制的变化,由于科研成果发布方式从传统媒介向在线网络转移,传统的以纸质媒介为主要依据的优先权确认机制亟待更新。第三,科学信息的自由发布和科研的全程在线必然导致现有过滤机制遭受全面危机。一方面,网络同行评审机制依然作为评判在线科研成果价值的主要手段,但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和有效性对其改造升级。另一方面,科学信息呈现多元化已经超过了传统过滤器的范围。实现信息流聚合和过滤的前提是面向整个科研流程的生态系统的构建,在此基础上,结合替代指标体系和定性化评论,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使得科学信息得到高效地利用。基于传统出版体系所构建的科学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使科学难以实现媒体转换历史惯性的突破。传统学术评价体系依然局限在对论文的成果鉴定方面,不仅如此,正以一种扭曲的科研生态价值导向阻碍着科学朝向更开放、更多元的交流文化而发展。所以打造一个适应网络环境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替代计量学旨在多元科学度量标准的开发和应用,不仅评价对象多元化,可以识别并衡量学术成果的新形式,同时影响力的范围也被拓展了,除了全面衡量学术影响力,还包括科学成果对整个社会影响的潜力。不过作为促进开放科学的关键因素,现阶段的发展依然还集中在论文级别的影响力的架构,并未真正开启向开放科学的过渡评价指标的构建,还需要以开放科学愿景和框架进行补充。随着替代指标的开发和成熟,势必就要改变激励结构,纠正失调的激励机制。通过全面地考虑研究人员的产出,我们将走向一个更有用和更灵活的学术交流系统,这也是未来科学活动走向更加开放、进行全程协作的基础。

董泊纤[3](2021)在《基于Web的擦窗机远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擦窗机是一种用于高层建筑外墙维护的设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擦窗机设备种类、型号日益增多,设备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给擦窗机的管理与监测带来不便。在实际使用中,一些设备操作人员由于缺乏擦窗机的专业知识,无法准确判断出设备当前的状态、有无出现故障等情况,就需要专业人员前往现场对故障进行排查,降低了故障的处理效率。此外,现有的远程监测平台由于数据采集频率低、监测页面不够灵活等原因,并不能满足用户对擦窗机的监测需求。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擦窗机远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开发,使用户能够在远程对擦窗机进行状态监测、故障分析及设备管理。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对擦窗机设备进行了总体概述,介绍了擦窗机的机型分类,分析了设备的工作信号与故障形式,并根据擦窗机的工作特点与用户需求,确定了擦窗机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的整体组成,包括PLC、擦窗机模拟控制软件、通信模块、服务器、客户端。其次,利用LabVIEW平台开发擦窗机模拟控制软件,通过OPC协议实现模拟控制软件与PLC的通信连接,利用OPC Server软件创建PLC变量,与模拟控制软件的操作开关绑定,并根据擦窗机的控制原理编写模拟控制软件的后台程序,通过模拟控制软件代替实体电控箱,实现对擦窗机的模拟控制。然后,搭建了远程系统的服务器,通过TCP/IP协议建立服务器与通信模块的连接,在服务器中获取到远程的PLC数据,接着通过MQTT协议将PLC数据发布至客户端中。此外,还在服务器中建立了数据库,用来存储擦窗机设备信息与客户端用户的信息,并创建了操作数据库的API接口,供客户端调用。最后,在擦窗机模拟控制软件与服务器建立的基础上,基于B/S架构、前后端分离模式搭建客户端,通过订阅服务器发布的MQTT消息获取PLC数据,并利用AJAX技术调用API接口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实现了权限划分、设备管理、设备监测、故障诊断、远程停机等功能,并将视频信号接入客户端中,完成擦窗机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客户端的开发。用户可以借助擦窗机远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对远程擦窗机的工作状态进行分析,判断出设备的故障情况,便于故障的及时处理,缩短了故障的处理时间,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闫继龙[4](2021)在《可穿戴惯性感知乒乓动作识别研究及系统实现》文中提出人体动作识别是模式识别领域一个研究热点。它通过计算机对传感器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学习理解人体动作和行为,并做出相应决策。它被越来越多应用到体育运动等领域中,给予用户个性化的运动评估方案,从而帮助人们提升运动技能、增强人体健康。近年来,随着可穿戴计算快速发展,基于可穿戴惯性传感器的人体动作识别吸引了大量研究学者。相对于光学式传感器,可穿戴惯性传感器具有低成本、小尺寸、应用范围更广、不存在空间限制和遮挡、更好地保护用户隐私等诸多优点,可以使用户获得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更适合应用在体育运动中。乒乓球运动是一种流行的球类体育运动,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喜爱和追捧,尤其在我国拥有最庞大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动着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而目前关于乒乓动作识别和评估系统的研究较少,所以本文利用可穿戴惯性传感器来构建低成本、低延时、高准确性的人体动作识别与评估系统,用于复杂乒乓动作识别和评估。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Socket Async Event Args类实现高性能网络服务端应用程序本文使用Socket Async Event Args类提供的异步事件、对象池技术,数据缓冲池、减少运行时线程频繁的创建与销毁等技术来实现高性能网络服务端应用程序,解决了简单Socket应对多客户端节点高并发数据通信能力的不足,同时设计实现了多传感器数据的同步策略。实验证明,基于Socket Async Event Args类实现高性能网络服务端应用程序在低成本硬件设备上也能获得稳定的通信能力和低延时的数据传输效果。(2)提出窗口分割点检测与关键帧提取方法本文基于正态分布的“3σ”原则,给出了惯性数据关键帧的定义。提出窗口分割点检测与关键帧提取方法,用于从实时惯性数据流中进行窗口分割获取有效的关键帧数据,并通过均值和差值的两种阈值判别算法分别实现。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从实时惯性感知数据流中提取到动作关键帧,去除大量冗余数据,对运动动作检索、分析和实时识别起到重要作用。(3)改进的Inception网络结构用于多维度特征提取本文在Inception网络结构中2维卷积的基础上,增加了1维卷积用于提取惯性数据在时间序列上的特征,扩展了特征图的维度并且增强数据表达能力和泛化能力。实验表明,在卷积神经网络之前加入改进的Inception网络可以明显提高人体乒乓动作分类准确率,显着提升相似乒乓动作的识别效果。(4)提出人体乒乓动作评估方法本文对整体乒乓动作和局部动作与标准动作之间的相似性进行评估。将乒乓动作分类结果概率值用作评估整体动作与标准动作之间的相似性。人体局部动作评估是利用余弦相似度算法,计算每个传感器特征与标准特征向量之间的相似性作为局部动作评估结果。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人体乒乓动作评估方法对乒乓动作的评估结果是具有一定准确性和指导意义的。(5)高性能乒乓动作云识别和评估系统基于软件工程基本理论,完成对高性能乒乓动作云识别和评估系统的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系统架构和主要功能概要设计、系统功能实现和系统部署等工作,最终实现一个具有较好鲁棒性,能够稳定运行的系统。综上所述,本文对可穿戴惯性感知乒乓动作识别过程中的数据采集、窗口分割点检测与关键帧提取、人体乒乓动作建模和人体乒乓动作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高性能乒乓动作云识别和评估系统。

王传东[5](2021)在《基于LabVIEW的EAST纵场电源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纵场电源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EAST)纵场磁体的励磁电源,使纵场磁体能够在等离子体中产生强纵向磁场。纵场电源的运行状态决定着EAST装置的性能与安全,在EAST装置运行期间,纵场电源必须可靠地给纵场磁体励磁和退磁,故障保护也必须可靠,而所有这些功能的实现必须通过数据采集系统的实时数据采集和波形记录来完成。实现对纵场电源的监测有助于了解电源的工作状态,也给故障诊断提供数据,同时由于数据采集的持续时间长,采集的数据较多,工作人员对实验数据的实时显示和分析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利用虚拟仪器技术设计了一套基于LabVIEW软件的EAST纵场电源数据采集系统。系统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部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卡和霍尔传感器等,软件部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显示、数据处理及分析、数据储存、登录系统和波形回放等功能的设计。阐述了纵场电源采集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数据采集以及虚拟仪器技术。对纵场电源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包括电源的结构组成以及参数的介绍、纵场电源的组成电路和主电路运行的分析,以及磁体输出电压和电流信号的分析和仿真。为设计纵场电源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分析了设计采集系统前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信号的通道数、系统的功能和显示界面等。对数据采集卡和霍尔传感器的原理与选取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硬件连接方式。然后介绍了虚拟仪器的编程软件,并分析比较了LabVIEW软件的特点及其在采集系统中的开发优势,接着介绍了LabVIEW程序开发步骤,并分析了程序设计思想及注意点,最后对数据采集卡的DAQmx驱动程序进行了分析。论文利用LabVIEW软件完成了纵场电源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首先分析了软件设计的总体结构,然后选择了合适的设计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数据采集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了具体的设计,实现了数据采集系统的远程访问。利用Lab SQL技术完成了LabVIEW的数据库访问,能够实现EAST纵场电源数据采集系统多通道信号的储存和波形回放。测试结果表明采集系统能够较好地实现多通道信号的采集、显示、处理和储存等功能。图[62]表[10]参[61]

纪冬婷[6](2020)在《基于ZigBee技术的共享社区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当今时代,信息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社会,物联网技术、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地球等概念已经广为人知,且相关技术也日趋成熟。。如何将社区内各维度和场景的信息组织串联起来,让科学技术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服务,使人们获得更加舒适、便捷、安全和环保的居住体验与服务体验,智能化共享社区集中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成为时下研究的热点。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重点工作可以从下三方面得以体现:首先,论文的设计依据是结合系统项目的背景,以及本人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对目前国内与国外最近技术的研究与学习,本人完成了整个系统的设计构想;本论文在创新性方面,紧密结合了数字智能化技术的主要特点;其次,结合实际为了使人们获得更加舒适、便捷、安全和环保的居住体验,详细分析系统的需求,确立系统的功能模块。基于物联网技术条件下,对系统的硬件部分进行了设计,主要设计了核心控制模块,传感器模块,无线传输模块;硬件部分的设计实现了对智能化共享社区的智能控制,数据信息的采集与通讯传输;通过引入改进的病毒遗传算法来实现共享社区智能泊车引导系统对业主泊车行为习惯的学习以及最佳泊车路线和车位位置信息推荐,有效解决了业主盲目寻找车位的时间成本等问题。最后,在软件部分设计上,本文采用的下位机软件部分的程序设计,是整个系统设计的核心,用简洁且清晰的程序控制语句来代替硬件过于复杂的控制要求是设计上的原则;软件系统的上位机开发语言环境为Visual C++,软件系统能实现环境数据的收集与综合处理。

李伟[7](2020)在《流空间视角下人力资本促进创新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人力资本总量持续增长并带动创新,但在全国、区域和产业层面上却也同时存在人力资本投入递增与全要素生产率递减的“索洛悖论”现象。要素总量堆积无法带来创新效率的提升,对此传统人力资本理论更注重对总量的静态分析,即通过分解人力资本结构(以受教育程度、职称水平为维度),测度不同类型人力资本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关系,但很少考虑结构内人力资本间的相互关系,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只是被视为人才掌握的一种工具,忽略了其对人力资本结构的深度影响以及由此而变的创新效率。因此,本文引入流空间理论,借助其对信息时代新空间结构形成及运作机理的动态表述,建立信息技术冲击下的人力资本结构理论分析框架,从人力资本结构内多主体相互作用的视角研究人力资本促进创新的机制问题。依托流空间理论及成本理论可见,信息技术进步所导致的成本变化(集聚成本、分工成本、协作成本、知识溢出成本)引发人力资本结构变化,具体体现在人力资本之间集聚、传导、约束、发展四个动态关系层面上,继而影响到创新。在集聚层面上,Java抓取的大数据显示,直接参与创新的人力资本(科研人才)在信息技术构建的空间内共同集聚,结成学习交流型、任务协作型、任务发布型、全民参与型、伴生反馈型等流空间组织,更加灵活地参与创新;在传导层面上,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表明,以上集聚关系及其创新成果的实现,并非仅仅依靠科研人才这一群体就能够实现,而需依赖于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人力资本以及企业家等作为传导创新价值的节点,任何一个人力资本节点的缺失都会制约创新效率;在约束层面上,使用Hansen门槛模型可以进一步发现,这些人力资本之间除了互为节点的关系外,还存在更为深入的内在约束关系,即信息技术服务业人力资本对科研、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人力资本以及企业家等人力资本存在约束作用,只有达成一定门槛值(lninf>9.105)才能发挥出整体人力资本的创新效率;在发展层面上,理论说明结合实例分析表明,以上集聚、传导、约束三个层面关系的充分发展,将会最终促使科研人才与其他人才之间通过互动形成一种新的发展关系,即不断模糊创新活动中专业创新者与非专业创新者、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投资者之间的边界,吸引更广范围的大众人力资本参与到科研人才中来,直至实现全民创新。综上所述,本文的结论有四点:第一,人力资本集聚成的流空间组织,在现实中表现出自管理与自建设模式成型、即时延时功能强化、线上线下同步发展等显着特征。但要更好地提升这些组织的创新效率,需要由“孤岛”建设思维转向主动联结、由任务服务转向空间场景构建、由虚拟现实并行发展转向促进融合发展。第二,科研领域、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人力资本以及企业家等与创新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各类人力资本缺一不可。其中,科研、信息技术服务领域人力资本对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都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后者在促进技术创新、技术成交方面的作用要大于其对知识创新的作用。进一步的效率分析表明,科研领域、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人力资本以及企业家在当前我国创新中具备效率,其他行业人力资本则表现出区域间的无效率或低效率,制约了整体创新效率的提升。为更好传递创新价值,需要保持人力资本节点的完备性,优化我国当前人力资本结构。第三,信息技术服务业人力资本对科研、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人力资本以及企业家等存在门槛约束效应,能够制约到创新效率的发挥。分区域的实证结果表明,在中西部地区引进与培育信息人力资本,对于创新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尤其是对于西藏、青海和宁夏三省,达到信息人力资本门槛后,区域创新效率将会得到显着提升。第四,以上条件的充分实现将最终促进创新的发展,即吸引更多大众人力资本参与创新。但这种发展还应以众筹众创等特定功能的创新平台建设、依托现有平台优势打造完整众创生态、以制度与标准建设保障跨平台融入以及引入创新文化与市场激励作为前提条件。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如下:第一,引入流空间理论,借助其表述空间结构及运作机理的特殊视角,分析人力资本在“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结构的变化,着重强调结构内人力资本之间的动态关系,具体体现为集聚、传导、约束、发展四个层面;第二,将成本分析纳入流空间的理论框架,从集聚成本、分工成本、协作成本、知识溢出成本四个维度,解释流空间的成因以及由此给人力资本结构与创新带来的变化;第三,使用大数据抓取技术分析验证流空间的形态特征与集聚倾向,采用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门槛模型等测度人力资本之间的内在关系,采用理论说明结合现实案例的方式分析人力资本主体的扩张趋势。在对创新因变量的选取上,除使用常见的论文指标,也使用专利数量、技术市场成交额等以期反映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能力。

魏陈成[8](2020)在《基于Android的舰船无线网络监控系统设计》文中认为目前,舰船上大多数安保监控系统采用专用嵌入式设备及有线传输方式,这种组合系统在日常维护和应急使用上存在较大局限性,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易于实现和维护,且扩展性较好的新型舰船安保监控系统。随着现代智能电子设备和Android操作系统的普及应用,以及无线网络技术和传输速率的不断升级,使得采用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移动客户端对远程环境信息进行监测的实现条件越来越成熟。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舰船安保监控系统架构,设计并实现了利用移动客户端实时显示由温度、湿度、电流、压力、液位等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以及简单交互操作功能。本设计方案基于STC89C52单片机最小系统,选择DHT1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CS1237芯片模数转换模块、HC-05蓝牙模块作为主要硬件构成。本方案设计将一路由压力、液位、流量等传感器输出4~20m A电流的标准信号,再经过以CS1237芯片为核心的模数转换电路输出24位数字信号,另一路由DHT11温湿度传感器输出40位温湿度数字信号,以STC89C52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板将两路数据信号进行处理后,由串口上HC-05蓝牙模块发送到无线网络,而Android平台的客户端通过连接无线网络获得实时温度、湿度、电流、压力、液位等信息。同时,方案设计通过在客户端向单片机发送控制信号来实现监控系统的交互功能。本文详细介绍了单片机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显示子系统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的设计与实现过程。通过实验测试,本文提出的无线网络监控系统基本实现对远程环境的实时监控,而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经济性。本设计方案具有维护方便、应用灵活、操作简便、兼容性强等特点,在舰船安保监控领域将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何晓[9](2020)在《基于3D物联网的猪场可视化管理及远程诊断系统的开发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业出现诸多问题。生物安全问题,生产管理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疫病诊断与预防问题,生产溯源问题等等。由于物联网的不断发展并且逐步应用于畜牧养殖业,因此畜牧养殖业也在不断地更新,物联网技术为养殖业带来变革的新契机。基于物联网技术和3D虚拟现实技术我们开发了 3D物联网技术的猪场可视化管理与远程诊断系统。本系统具体研究如下:1.应用三维建模软件对猪场场景建模本系统首先对猪场场景进行实地采景,把猪场场景以照片和资料记录下来,通过三维建模软件CamBuilder软件对猪场场景进行建模,为猪场远程可视化管理和远程诊断提供3D模型基础,可以实现猪场场景的3D展示。从而方便快捷的管理猪场,实现猪场监控管理的智能化和远程可视化。2.应用ThingJS平台开发猪场可视化网页前端本系统通过计算机浏览ThingJS官方网站进行在线开发,开发完成后部署在网站上,使用者通过计算机浏览器就可以访问3D物联网猪场可视化前端页面。3.应用PHP+Mysq1技术开发系统后台本系统后台使用PHP脚本语言和MySQL数据库及APACHE技术组合进行web网页开发,系统架构使用ThinkPHP框架实现。本系统开发的功能包括:登录功能、猪场人员信息管理功能、猪场基本信息管理功能、猪场3D可视化页面管理功能、猪场环境数据监控功能、生产数据监控功能、猪病远程诊断功能及物联网远程控制功能。4.连接猪场物联网设备实现可视化管理和远程诊断功能本系统通过物联网感知设备(温湿度、光照强度、甲烷、氨气、硫化氢等传感器和摄像头等物)采集猪场和猪舍内数据信息,使用无线通信技术把这些数据传输到系统后台,后台进行远程监控和数据分析,实现了对猪场进出场的生物安全监控、猪场环境信息监测和预警,出现危险情况可以自动报警,实现了精准化、智能化、可视化、一体化管理。把猪场各种自动调节的设备与物联网进行连接,对猪场天窗、风机、水帘、湿帘等装置的远程控制,实现猪场生产环境的集中、远程、自动化、联动控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疾病诊断系统也被不断地被开发出来,猪场疾病的诊断不能单靠远程猪病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的上传来进行初步诊断,也要结合猪场环境及猪舍环境信息以及实验室诊断技术的结合。将猪场实验室摄像头、通信工具及实验室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到3D物联网猪场可视化系统中,远程视频指导实验操作、实验数据传输、实验结果分析,实现了猪场的远程诊断。本系统开发完成后,在安徽省花亭湖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鑫湖育肥场进行测试,并把猪场的物联网设备与本系统进行连接,实现了猪场的远程可视化监控管理,后台服务端远程接收了猪场实验室猪蓝耳病病毒抗体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间接法)检测的数据并进行了分析和猪场实验室猪病病原项目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反馈给猪场实现远程诊断。

王慕雪[10](2020)在《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从物联网概念出现至今,我国一直十分注重物联网的发展,发展物联网已成为落实创新、推动供给侧改革、实现智慧城市的重要举措。学习借鉴国外物联网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对我国物联网研究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以《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The Internet of Things:Enabling Technologies,Platforms,and Use Cases)为翻译素材,重点对科技术语翻译进行分析总结。物联网英语术语作为科技英语术语的一种,具有专业性强、语义严谨等特点,本次翻译实践报告将原文中出现的术语分为已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和未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两类,继而开展调查分析工作。对已有规范译文的术语,重点是甄别行业领域,选取规范译文,并从缩略词、复合词和半技术词三个方面总结术语的翻译方法,为术语翻译提供指导;对尚未有规范译文的术语,基于术语特征和已有术语翻译方法,提出直译法、拆译组合法、不译法以及多种译法结合等翻译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具体说明。希望本实践报告能够为从事科技类文献翻译工作的译者提供一定参考。

二、非专业编程人员也能实现远程数据的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专业编程人员也能实现远程数据的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具有可视化功能的远程监测与控制终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远程监控终端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需求分析
    2.2 可视化远程监控终端设计指标
    2.3 系统总体设计框架
    2.4 主控芯片选型
3 可视化远程监控终端硬件平台设计
    3.1 可视化子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3.1.1 摄像头接口电路
        3.1.2 LCD驱动电路
        3.1.3 本地存储模块
        3.1.4 远程通信接口电路
    3.2 工控接口子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3.2.1 极性自适应的RS-485 总线接口电路
        3.2.2 模拟量采集与输出电路
        3.2.3 温度采集电路
        3.2.4 I/O控制接口电路
        3.2.5 北斗/GPS授时与定位
    3.3 系统电源设计
        3.3.1 工控接口子系统
        3.3.2 可视化子系统
    3.4 印刷电路板设计
4 可视化远程监控终端软件设计
    4.1 软件总体设计框架
    4.2 可视化视频监控方案
        4.2.1 可视化视频监控软件框架
        4.2.2 基于时间的终端视频文件检索方法设计
        4.2.3 基于图片空间域的数字盲水印设计
    4.3 可视化子系统应用软件设计
        4.3.1 开发环境搭建
        4.3.2 视频监控程序设计
        4.3.3 LCD显示驱动设计
        4.3.4 LCD触控屏界面开发
    4.4 工控接口子系统应用软件设计
        4.4.1 模拟量与温度采集程序
        4.4.2 极性自适应的RS-485 总线通信
    4.5 远程通信程序设计
    4.6 子系统间互联通信软件设计
    4.7 上位机标定与配置软件设计
5 系统测试与测试结果分析
    5.1 可视化子系统测试
        5.1.1 电源测试
        5.1.2 可视化视频监控测试
        5.1.3 盲水印性能测试
        5.1.4 LCD触控屏测试
        5.1.5 远程通信接口测试
        5.1.6 存储器读写测试
    5.2 工控接口子系统测试
        5.2.1 精度测试
        5.2.2 实时性测试
        5.2.3 RS-485 总线通信测试
    5.3 子系统间互联通信测试
    5.4 功耗测试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问题
        1.2.1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整体的变革
        1.2.2 网络时代科研模式的变革
        1.2.3 网络时代基于大数据科研方式的变革
        1.2.4 网络时代出版模式趋势分析
        1.2.5 开放共享背景下科学活动面临系列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从Science 1.0到Science 2.0
    2.1 小科学与大科学
        2.1.1 从小科学时代到大科学时代
        2.1.2 科学发展对信息载体需求的变化
    2.2 信息载体变革与Science 2.0的提出
        2.2.1 纸媒到Web 2.0: 载体发展过程存在阶段性质变
        2.2.2 载体的质变对科学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2.2.3 网络逐渐已经成为科学活动的主流载体
    2.3 Science 2.0时代科学活动新特征
        2.3.1 使个体研究走向在线协作
        2.3.2 使成果交流走向全程探索
        2.3.3 由纸媒传播走向即时在线
    2.4 小结
第3章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过程的新变化
    3.1 网络时代科研主体的新变化
        3.1.1 独立主体内涵的丰富
        3.1.2 不同主体联系的增强
        3.1.3 协作主体交流的拓展
        3.1.4 创造主体格局的突破
    3.2 网络时代数据处理的新演化
        3.2.1 数据采集走向自动化
        3.2.2 数据存取实现即时化
        3.2.3 数据分析呈现协同化
        3.2.4 数据处理尝试智能化
    3.3 小结
第4章 网络时代科学成果发布的新趋向
    4.1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舞台:网络预发布平台的建立与推广
        4.1.1 纸媒预发表的瓶颈
        4.1.2 网络预发布平台的建立——以物理学arXiv为例
        4.1.3 网络预发布平台的推广——以PeerJ Preprints和bioRxiv为例
        4.1.4 网络预发布平台与期刊共存
    4.2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途径: 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现和发展
        4.2.1 开放获取期刊旨在打破访问权限
        4.2.2 开放获取期刊的发展步履维艰
        4.2.3 开放获取期刊是新希望还是乌托邦?
        4.2.4 开放获取期刊的未来: 资本和价值的共生
    4.3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模式: 基于网络本体成果发布的探索
        4.3.1 去中心化: 人人皆可随时发表
        4.3.2 去期刊化: 随时随地皆可发表
        4.3.3 未来: 一条微博可能就是你的学术成果
        4.3.4 科学评价和认可机制的再造
    4.4 小结
第5章 网络时代科学成果传播的新问题
    5.1 开放获取的功与过
        5.1.1 需与传统商业期刊出版体系相抗衡
        5.1.2 在与资本不断斡旋中出现偏差
        5.1.3 在对传统功能地解构中不断重构
    5.2 传播方式的“是”与“非”
        5.2.1 在网上分享自己的论文也算侵权?
        5.2.2 Sci-Hub存在本身就是价值
        5.2.3 出版商的权利比分享研究的利益更重要?
    5.3 谁来确认优先权
        5.3.1 科研主体多元化所导致的优先权归属难题
        5.3.2 科研过程开放化所造成的优先权判定疑难
        5.3.3 信息载体的升级导致科学创意及成果发布方式的变化
        5.3.4 成果发布渠道的多样化导致优先权确认机制的变化
    5.4 在线科学信息价值的判定疑难
        5.4.1 传统同行评审机制频繁失效导致判定失真
        5.4.2 传播方式多样化导致依据出版的评判标准失效
        5.4.3 传播内容多样性亟待建立新的过滤机制
        5.4.4 网络时代的过滤机制由谁重构: 从同行评审走向全面过滤
    5.5 小结
第6章 网络时代科学评价机制的新挑战
    6.1 默顿理想的背离
        6.1.1 “普遍主义”遭破坏
        6.1.2 “公有性”被侵犯
        6.1.3 “无私利性”的缺失
    6.2 科学计量评价的新机遇: 替代计量学
        6.2.1 矫正传统评价机制带来的“马太效应”
        6.2.2 推动论文评价指标走向“多元即时透明”
        6.2.3 构建面向科研全程的个人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
    6.3 科学奖励机制的新内容: 基于科研产品的全面认定
        6.3.1 从科研成果走向科研产品
        6.3.2 最大限度地激发集体在科研全程地全面合作
        6.3.3 从个体成果认定到产品认证集成
    6.4 小结
第7章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与应对
    7.1 科学活动在线化与科学协作创新的演变
    7.2 成果发布网络化与在线交流系统的构建
    7.3 信息动态交互与优先权和过滤机制的再造
    7.4 评价方式变化与科学社会运行机制的调整
    7.5 在危机与变革中走向科学活动新常态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基于Web的擦窗机远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擦窗机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的总体方案
    2.1 擦窗机设备的总体概述
        2.1.1 擦窗机的机型分类
        2.1.2 擦窗机的工作信号分析
        2.1.3 擦窗机故障分析
    2.2 远程监测系统的需求及结构组成
        2.2.1 用户对系统的需求分析
        2.2.2 系统的整体结构组成
    2.3 系统应用的主要技术介绍
        2.3.1 模拟控制软件与PLC的连接协议
        2.3.2 服务器与通信模块的连接协议
        2.3.3 服务器读取PLC数据的协议
        2.3.4 MQTT消息发布/订阅协议
        2.3.5 数据存储方案
        2.3.6 客户端操作后台数据库的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擦窗机模拟控制软件设计
    3.1 模拟控制软件的需求
    3.2 LabVIEW与 PLC的通信连接
    3.3 擦窗机控制软件的面板与功能设计
        3.3.1 机型选择功能设计
        3.3.2 设备操作功能设计
        3.3.3 模拟PLC指示灯
        3.3.4 模拟显示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远程服务器的搭建
    4.1 服务器的功能分析与总体设计
    4.2 服务器的总程序设计
    4.3 服务器接收、解析、发布PLC数据
        4.3.1 服务器与通信模块的通信设计
        4.3.2 PLC数据包的获取与数据解析
        4.3.3 MQTT发布/订阅PLC数据
    4.4 数据表的结构与操作接口设计
        4.4.1 数据表的结构设计
        4.4.2 API接口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擦窗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客户端设计
    5.1 客户端功能分析与整体设计
        5.1.1 功能分析
        5.1.2 客户端框架设计
        5.1.3 客户端环境搭建
    5.2 客户端主要功能的实现
        5.2.1 对后台数据库的操作
        5.2.2 客户端的权限分类
        5.2.3 客户端获取PLC数据
        5.2.4 客户端发送远程指令
        5.2.5 故障诊断功能
        5.2.6 视频信号的接入
    5.3 客户端的页面设计
        5.3.1 客户端主页
        5.3.2 设备管理界面
        5.3.3 设备监测与诊断页面设计
    5.4 客户端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可穿戴惯性感知乒乓动作识别研究及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人体动作识别研究现状与挑战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可穿戴惯性感知人体动作识别方法
    2.1 概述
    2.2 坐标系定义
    2.3 基于惯性数据的人体动作表示
    2.4 基于惯性数据的人体动作识别方法
    2.5 模型评估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WBSN的高性能惯性数据采集研究
    3.1 概述
    3.2 WBSN系统架构设计
    3.3 基于Socket的网络服务端设计
    3.4 高性能网络服务端设计及多节点数据同步策略
    3.5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穿戴惯性感知数据窗口分割点检测与关键帧提取研究
    4.1 概述
    4.2 窗口分割与关键帧提取研究现状
    4.3 乒乓动作窗口分割点检测与关键帧提取
    4.4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多维特征融合的卷积神经网络乒乓动作识别研究
    5.1 概述
    5.2 构建多维特征融合的卷积神经网络
    5.3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体乒乓动作评估方法研究
    6.1 概述
    6.2 人体乒乓动作整体评估
    6.3 人体乒乓动作细粒度评估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性能乒乓动作云识别和评估系统实现
    7.1 概述
    7.2 系统可行性分析
    7.3 系统需求分析
    7.4 系统功能概要设计
    7.5 系统实现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LabVIEW的EAST纵场电源数据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数据采集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虚拟仪器技术
        1.3.1 虚拟仪器概述
        1.3.2 虚拟仪器特点
        1.3.3 虚拟仪器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EAST纵场电源运行分析
    2.1 EAST装置
        2.1.1 EAST装置概述
        2.1.2 EAST纵场磁体系统
        2.1.3 EAST纵场电源
    2.2 纵场电源运行分析
        2.2.1 三相半波整流电路分析
        2.2.2 双反星形整流电路分析
        2.2.3 纵场电源主电路分析
    2.3 测量信号分析
        2.3.1 磁体电压
        2.3.2 电源输出电流
    2.4 均流策略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采集系统结构及设计平台
    3.1 硬件平台
        3.1.1 霍尔闭环传感器
        3.1.2 信号调理
        3.1.3 数据采集卡
        3.1.4 信号连接方式
    3.2 软件平台
        3.2.1 LabVIEW软件
        3.2.2 LabVIEW设计步骤及思想
        3.2.3 DAQmx驱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LabVIEW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
    4.1 软件设计思路
        4.1.1 程序总体设计
        4.1.2 程序设计模式
    4.2 数据采集
    4.3 数据处理及分析
        4.3.1 数据处理
        4.3.2 谐波监测
        4.3.3 信号分析
    4.4 异常值记录
    4.5 登录系统
    4.6 远程访问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abVIEW数据库功能设计及系统测试
    5.1 数据库访问方式
    5.2 LabSQL配置
    5.3 数据储存及回放
        5.3.1 数据储存
        5.3.2 数据回放
    5.4 系统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基于ZigBee技术的共享社区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文章整体结构内容
第2章 共享社区智能化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设计标准需求分析
    2.2 系统技术实现需求分析
    2.3 无线通讯技术对比分析
    2.4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ZigBee的共享社区技术理论研究
    3.1 智能化技术
    3.2 物联网技术
    3.3 ZigBee技术
    3.4 ZigBee无线通讯协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系统硬件部分设计
    4.1 智能电气设备控制原理
    4.2 核心控制器硬件设计
    4.3 视频采集器硬件设计
    4.4 传感器硬件设计
    4.6 触摸屏硬件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改进的病毒遗传算法优化智能泊车引导系统
    5.1 问题描述及算法介绍
    5.2 算法的改进及算法的流程
        5.2.1 编码
        5.2.2 初始种群的产生
        5.2.3 引入评价函数
        5.2.4 选择、交叉和变异
        5.2.5 改进的病毒进化遗传算法流程
    5.3 改进算法的智能控制性能验证
        5.3.1 函数计算实例
        5.3.2 MT10X10问题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软件控制部分设计与实现
    6.1 下位机软件控制程序设计
        6.1.1 ZigBee采集控制程序设计
        6.1.2 ZigBee传播模型设计
    6.2 上位机软件控制端实现
        6.2.1 开发语言环境
        6.2.2 控制界面实现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流空间视角下人力资本促进创新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创新驱动背景下人才的重要性凸显
        1.1.2 创新人才投入持续增加以及创新能力偏低并存
        1.1.3 创新人才在网络上以流空间形态聚集参与创新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流空间组织和流动空间
        1.3.2 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结构
        1.3.3 人力资本集聚效应
        1.3.4 创新效率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流空间理论
        2.1.2 创新理论
        2.1.3 人力资本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人力资本投入与创新产出比例失衡的“索洛悖论”
        2.2.2 传统研究对创新投入领域“索洛悖论”的解释
        2.2.3 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本与创新影响的主流研究
        2.2.4 流空间理论对人力资本及其创新活动的关注
    2.3 文献评述与本文研究方向
3 流空间视角下人力资本促进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3.1 工业时代人力资本促进创新的原始机制
        3.1.1 人力资本地理空间集聚形成创新规模效应
        3.1.2 人力资本以单一分工形式参与创新
        3.1.3 跨区域创新合作有限并面临成本约束
        3.1.4 专业科学家群体形成创新主体垄断
    3.2 信息技术冲击下人力资本促进创新的机制变动
        3.2.1 营造新空间弥补地理集聚的成本局限
        3.2.2 细化分工提升人力资本专业化水平
        3.2.3 技术进步颠覆人力资本传统协作成本
        3.2.4 广域知识溢出促使人力资本池扩张
    3.3 流空间视角下人力资本促进创新的新机制
        3.3.1 集聚层面:人力资本结成流空间组织集聚创新
        3.3.2 传导层面:组织内人力资本传递创新价值
        3.3.3 约束层面:信息人力资本及设施制约组织创新效率
        3.3.4 发展层面:人力资本依托组织实现创新主体拓展
    3.4 小结
4 流空间下人力资本集聚参与创新的形态与特征
    4.1 大数据视角下创新人力资本在信息时代的集聚概况
    4.2 信息时代人力资本集聚结成流空间组织的现实形态
        4.2.1 学习交流型流空间
        4.2.2 任务协作型流空间
        4.2.3 任务发布型流空间
        4.2.4 全民参与型流空间
        4.2.5 伴生反馈型流空间
    4.3 信息时代人力资本集聚结成流空间组织的具体特征
        4.3.1 建设与管理的自动化模式成型
        4.3.2 即时与延时沟通能力明显强化
        4.3.3 线上组织与线下组织同步发展
    4.4 信息时代人力资本集聚结成流空间组织对创新的影响
        4.4.1 由“孤岛”建设走向主动联结
        4.4.2 由任务服务到空间场景构建
        4.4.3 由虚拟现实并行到融合发展
    4.5 小结
5 流空间下人力资本传递创新价值的功能分析
    5.1 创新传导机制中的异质性人力资本内涵及对创新的影响
    5.2 异质性人力资本传导创新价值的实证验证
        5.2.1 近年来信息人力资本等与创新增长的趋势
        5.2.2 变量解释、数据来源和统计性描述
        5.2.3 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人力资本与创新关系验证
        5.2.4 实证结果分析
    5.3 异质性人力资本传导创新价值的效率分析
        5.3.1 考虑人力资本异质性的随机前沿模型建构
        5.3.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5.3.3 基于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的人力资本传导效率分析
        5.3.4 区分创新活动性质的人力资本创新效率分析
        5.3.5 区分东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创新效率分析
    5.4 小结
6 流空间下人力资本推进创新的条件约束
    6.1 信息人力资本对流空间组织及创新活动的特殊约束作用
    6.2 信息人力资本门槛约束效应的实证检验
        6.2.1 以信息人力资本为创新门槛的回归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6.2.2 基于门槛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6.2.3 区分东中西部地区的信息人力资本门槛约束作用对比
        6.2.4 基于信息基础设施的门槛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6.3 小结
7 流空间下人力资本拓展创新的演化趋势
    7.1 信息时代创新人力资本主体拓展的现实情况
        7.1.1 专业创新者与非专业者界限模糊
        7.1.2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界限模糊
        7.1.3 消费者与投资者之间界限模糊
    7.2 创新人力资本主体拓展的具体成因以及对创新的影响
        7.2.1 适宜载体构建起虚拟集聚空间
        7.2.2 多节点覆盖提升创新流动效率
        7.2.3 跨节点连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7.2.4 虚拟文化培育降低创新心理成本
    7.3 国内外以人力资本主体拓展促进创新的具体经验
        7.3.1 打造高影响力开放平台载体
        7.3.2 围绕创新阶段对接配套平台
        7.3.3 强化跨平台接入的兼容能力
        7.3.4 推进政府项目及业余者计划
    7.4 我国以人力资本主体拓展促进创新的策略选择
        7.4.1 按“多主体-阶段化”思维建设开放平台
        7.4.2 凭借现实平台优势打造完整众创生态
        7.4.3 以制度与标准化建设保障跨平台融入
        7.4.4 引创新文化与市场激励推广大众创新
    7.5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基础数据表
    表A-1 2003-2016 年分省科技经费内部支出
    表A-2 2003-2016 年研究与发展人员全时当量
    表A-3 2003-2016 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
    表A-4 2003-2016 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
    表A-5 2003-2016 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
    表A-6 2003-2016 年金融业从业人员
    表A-7 2003-2016 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
    表A-8 2003-2016 年居民服务业从业人员
    表A-9 2003-2016 年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
    表A-10 2003-2016 年国内专利受理数量
    表A-11 2003-2016 年国内专利授权数量
    表A-12 2003-2016 年新产品产值
    表A-13 2003-2016 年技术市场成交额
附录B 计算所得数据
    表B-1 2003-2016 年人力资本存量
    表B-2 2003-2016 年企业家数量
    表B-3 2003-2016 年国外收录中国论文数量
附录C 数据采集命令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Android的舰船无线网络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1.2.1 研究现状
        1.2.2 应用前景
    1.3 课题设计所做主要工作
第2章 相关技术及船用传感器介绍
    2.1 WiFi、ZigBee、Bluetooth主流无线技术介绍
        2.1.1 WiFi技术简介
        2.1.2 ZigBee技术简介
        2.1.3 Bluetooth技术简介
    2.2 舰船常用传感器介绍
        2.2.1 温度传感器
        2.2.2 压力传感器
        2.2.3 液位传感器
        2.2.4 流量传感器
        2.2.5 传感器的简要归纳
第3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系统功能需求
    3.2 系统设计思路
    3.3 系统方案的主要特点
第4章 采集端硬件设计与实现
    4.1 概述
    4.2 控制系统模块电路设计
        4.2.1 STC89C52 单片机的简介
        4.2.2 单片机的最小系统电路
    4.3 温湿度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4.3.1 DHT11 模块简介
        4.3.2 DHT11 模块典型电路
    4.4 0~20m A电流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4.4.1 概述
        4.4.2 CS1237 芯片简介
        4.4.3 CS1237 芯片典型应用电路
    4.5 蓝牙通信电路设计
        4.5.1 HC-05 蓝牙模块简介
        4.5.2 模块配置调试
        4.5.3 模块与单片机连接电路
        4.5.4 Socket技术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DHT11 模块数据采集程序实现
        5.1.1 数据格式及处理
        5.1.2 DHT11 模块复位信号和响应信号
        5.1.3 DHT11 模块数据信号及发送数据
    5.2 CS1237 模块数据采集程序实现
        5.2.1 SPI串口通信
        5.2.2 CS1237 模块配置及读取数据程序
    5.3 客户端应用软件设计
        5.3.1 E4A开发工具简介
        5.3.2 应用软件程序设计
第6章 系统实验测试
    6.1 前期机舱环境测试
    6.2 后期室内环境测试
    6.3 系统测试结果和分析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3D物联网的猪场可视化管理及远程诊断系统的开发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文献综述
技术路线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系统开发环境
        2.1.2 猪场设施配置
        2.1.3 采集的病料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系统的需求分析
        2.2.2 3D猪场模型的构建及可视化界面开发
        2.2.3 系统后台开发
        2.2.4 本系统数据库表设计
        2.2.5 将物联网技术与3D猪场模型结合起来实现可视化管理
        2.2.6 远程诊断功能的开发
3 结果与分析
    3.1 系统运行结果
        3.1.1 用户登录功能
        3.1.2 猪场3D可视化前端页面
        3.1.3 后台登录主菜单
        3.1.4 用户信息管理界面
        3.1.5 猪场人员信息界面
        3.1.6 猪场物联网管理界面
        3.1.7 猪场环境数据监控
        3.1.8 猪场远程诊断页面
    3.2 猪场远程诊断检测功能运行结果
        3.2.1 实验室猪蓝耳病病毒(PRRSV)抗体检测报告分析
        3.2.2 实验室猪病病原项目检测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任务与过程描述
    1.1 翻译任务介绍
    1.2 翻译文本描述
    1.3 翻译工具介绍
    1.4 翻译过程设计
第二章 术语与物联网英语术语
    2.1 术语及术语翻译方法
    2.2 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
    2.3 物联网英语术语翻译方法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3.1 已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
        3.1.1 缩略词术语
        3.1.2 术语中的复合词
        3.1.3 术语中的半技术词
    3.2 未规范的物联网英语术语
        3.2.1 直译法
        3.2.2 拆译组合法
        3.2.3 不译法
        3.2.4 多种译法结合法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4.1 翻译总结
    4.2 翻译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术语表
附录2 原文
附录3 译文
致谢

四、非专业编程人员也能实现远程数据的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具有可视化功能的远程监测与控制终端设计[D]. 张其宝.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D]. 吴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基于Web的擦窗机远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开发[D]. 董泊纤. 长安大学, 2021
  • [4]可穿戴惯性感知乒乓动作识别研究及系统实现[D]. 闫继龙. 西南大学, 2021(01)
  • [5]基于LabVIEW的EAST纵场电源数据采集系统设计[D]. 王传东.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6]基于ZigBee技术的共享社区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纪冬婷. 吉林大学, 2020(03)
  • [7]流空间视角下人力资本促进创新的机制研究[D]. 李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基于Android的舰船无线网络监控系统设计[D]. 魏陈成. 汕头大学, 2020(02)
  • [9]基于3D物联网的猪场可视化管理及远程诊断系统的开发设计与实现[D]. 何晓.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10]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D]. 王慕雪. 青岛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非专业程序员也可以远程监控数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