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履带拖拉机产品市场发展前景

我国履带拖拉机产品市场发展前景

一、我国履带拖拉机产品市场发展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吴赛飞[1](2021)在《大功率履带拖拉机耕作机组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

王猛[2](2021)在《农机多机协同作业任务分配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农机多机协同技术是提高农机利用效率、提高机群规模化生产效益的关键环节。任务分配是农机机群协同作业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如何在农机机群作业前将每个任务合理分配给适合的农机,或者在出现新的(突发)作业任务时重新调配农机的作业规划,使得机群收益最大,是长期困扰农机合作社或农场的难题之一。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展开系统研究,首先,根据任务分配需求对农机田间作业路径规划方法和农机转弯半径求解方法这两个关键基础参数的获取开展研究,之后,根据实际作业需求研究同种农机多机协同作业静态和动态任务分配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多机协同体系结构设计。提出了农机多机协同体系结构和农机自动驾驶技术体系结构,研究了基于GNSS定位技术和基于GNSS和惯性导航的融合技术,以“农业机械化精准作业平台”的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基于Dijkstar算法的田间最短路径求解方法。2.农机自动转弯控制方法研究。针对履带拖拉机转弯半径精确控制困难问题,深入分析并建立了液压转向控制履带拖拉机的转弯半径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履带拖拉机转弯半径控制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在初始航向角为0°,车速分别为1.0m/s和1.5m/s时,导航平均误差分别为-0.62cm和0.28cm,导航误差绝对值极值分别为10.14cm和8.10cm,导航误差绝对值均值分别为2.34cm和2.57cm,导航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77cm和3.99cm,满足实际田间作业需求。3.农机田间路径规划方法研究。将农机转弯半径作为重要参量,研究了农机田间作业工艺、农机田间转弯方法以及各种转弯方法的转弯路径长度解算方法,基于转弯数量最少原则,研究了农机作业路径方向规划方法,根据弓形转弯跳过最小路径数量问题,研究了基于弓形转弯的农机田间作业区块规划方法,为多机协同作业任务分配方法奠定了基础。4.同种农机多机协同作业静态任务分配方法研究。建立了农机多机协同作业代价函数,在遗传算法基础上设计了二段式编码方式、分组交叉算子和多种变异算子,提出了多变异分组遗传算法,建立了基于多变异分组遗传算法的同种农机多机协同作业静态任务分配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权重下,基于多变异分组遗传算法的多机协同静态任务分配的机群代价比实际作业代价降低了 35.88%~55.00%,满足农机实际多机协同作业中静态任务分配需求。5.同种农机多机协同作业动态任务分配方法研究。为解决农机作业过程中因突发状况引起的作业时间增加、某些作业任务无法完成等问题,根据动态任务分配农机间交互的特点以及合同网算法相关流程,提出了基于公告板的动态任务分配机制,并基于选择招标者、设定招标阈值、中标者任务再分配和代价最大农机任务交换等方法,改进了合同网算法,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动态任务分配时间下,基于改进合同网算法的动态任务分配机群代价比实际理论代价降低30.20%~34.09%,满足农业生产中同种农机机群动态作业任务分配需求。

曹明[3](2019)在《水田土壤承载特性与物理参数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水田是中国重要的耕地之一,面积达30747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26%,但作业机具在水田工作阻力大、能耗高一直是水田生产中的突出问题。水田作业机具依托水田作为载体发挥作用,机具阻力主要受水田土壤力学特性的影响,与土壤的质地、含水量、密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土壤承载特性包括剪切特性、承压特性以及硬度,是水田作业机具研发的基础,但现有研究缺乏塑相土壤质地、含水量等物理参数与承载特性相关性方面的成果,不能为水田拖拉机等作业机械设计、参数优化提供理论支撑。为了获得水田土壤承载特性与物理参数的相关性,以典型水田土壤质地、含水量、密度为因素,研究各因素及其交互对塑相水田土壤剪切特性、承压特性和土壤硬度的影响规律,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比重计法测定了浙江、江苏、安徽多地14个水田土壤的质地,按质地和粘粒梯度优选出其中8种土壤,基本涵盖所有的水田土壤类型,其中粘粒含量在22.3%-40.2%之间,土样的塑限在18.5%-22%之间,液限在49.5%-55.5%之间,为承载特性研究提供土样。(2)水田土壤剪切特性与物理参数相关性研究以土壤剪切特性内聚力和内摩擦角为试验指标,以粘粒含量、含水量和密度作为试验因素,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组合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单因素对土壤内聚力的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粘粒含量、含水量、密度,交互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粘粒含量×含水量、粘粒含量×密度、含水量×密度;单因素对土壤内摩擦角的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含水量、密度、粘粒含量,交互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粘粒含量×含水量、含水量×密度、粘粒含量×密度。建立了塑性水田土壤剪切特性参数与土壤物理参数之间的预测模型,与实测值的误差在10%以内。(3)水田土壤承压特性试验研究以土壤承压特性内聚力模量、摩擦模量和沉陷系数作为试验指标,以粘粒含量、含水量和密度作为试验因素,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组合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单因素对土壤内聚力模量的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粘粒含量、含水量和密度;交互作用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粘粒含量×含水量、粘粒含量×密度、含水量×密度。单因素对摩擦模量的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粘粒含量、含水量和密度。交互作用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粘粒含量×含水量、粘粒含量×密度、含水量×密度。单因素对沉陷系数的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粘粒含量、含水量和密度。交互作用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粘粒含量×含水量、含水量×密度、粘粒含量×密度。建立了塑性水田土壤承压特性参数与土壤物理参数之间的预测模型,可以通过土壤物理参数,在一定范围内预测土壤剪切承压参数。(4)水田土壤硬度试验研究以土壤硬度作为利用试验指标,粘粒含量、含水量和密度作为试验因素,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组合方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单因素对土壤硬度影响的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密度、粘粒含量、含水量;交互作用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粘粒含量×密度、含水量×密度、粘粒含量×含水量。建立了塑性水田土壤硬度与土壤物理参数之间的预测模型,并以原位土壤硬度实测值进行对比,最大误差在10%以内。(5)基于水田土壤承载特性的履带拖拉机工作性能试验研究利用建立的承载特性数学模型,在多体动力学软件Recurdyn中建立水田土壤-履带拖拉机耦合模型进行仿真试验研究,以行驶性能(行走阻力、下陷深度、滑转率)作为试验指标,粘粒含量、含水量、密度、行驶速度作为试验因素,采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组合方法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单因素对行驶阻力的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含水量、行驶速度、密度、粘粒含量,交互作用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粘粒含量×密度、粘粒含量×行驶速度、粘粒含量×含水量、含水量×密度、密度行驶×速度、含水量×行驶速度。各因素对下陷深度的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含水量、密度、粘粒含量、行驶速度,交互作用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粘粒含量×含水量、粘粒含量×行驶速度、含水量×行驶速度、密度×行驶速度、粘粒含量×密度、含水量×密度。各因素对滑转率的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含水量、行驶速度、密度、粘粒含量,交互作用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含水量×行驶速度、粘粒含量×行驶速度、粘粒含量×密度、含水量×密度、粘粒含量×含水量、密度×行驶速度。

王浩[4](2019)在《履带式水田拖拉机支重轮密封特性分析与优化》文中提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履带式水田拖拉机支重轮的密封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支重轮密封系统失效不仅增加用户的维修成本,而且影响农作物播种和收获的黄金时期,满足不了水田作业的机械化发展需求。针对目前履带式水田拖拉机支重轮渗水和漏油等密封困难的问题,本文以某型号履带式水田拖拉机支重轮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履带式拖拉机行走系的结构分析,建立了支重轮密封系统三维模型,开展了密封系统理论分析及对密封失效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探究;然后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了履带式水田拖拉机支重轮动静密封副的仿真模型,运用压力图像分析系统对动静密封副间的接触应力进行了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同时开展了密封副旋转轴和机械端面的静力学仿真分析以及动环-液膜-静环中的液膜流体仿真分析,分析了密封副重要参数对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其次对动静密封副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制作了密封副样件,最后搭建了动静密封副密封性能检测试验台,进行了优化前后的密封性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当支重轮动静密封副旋转轴唇口的空气侧唇角在25°,油侧唇角在30°,过盈量为0.5mm,表面摩擦系数为0.5的情况下,当动静环端面预紧压力为40N,外倾角度为6°时,支重轮动静密封副密封效果最佳。当静环内外径之差不变的情况下,内径为35mm时,可以极大减少液膜开启力和泄漏量。优化改进后的密封副使用寿命比优化改进前提高了1倍多。本文通过对支重轮密封副的仿真分析和优化改进,以及对优化改进前后的动静密封副密封性能的对比试验,验证了优化效果的有效性,对履带式水田拖拉机支重轮密封性能的改善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孙磊[5](2019)在《葡萄行间自动导航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精细农业的日益发展,自动导航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葡萄园田间的复杂作业环境和农机农艺要求,对葡萄行间自动导航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在研究各类导航传感器的基础上,搭建履带拖拉机导航系统试验平台,开发基于LabVIEW的导航监控软件,研究导航控制方法,最后通过试验验证导航平台的控制性能和合理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搭建导航系统硬件平台。研究GPS、航姿参考系统(AHRS)和激光雷达测距仪的测量原理和误差标定方法,搭建导航传感器系统;完成履带拖拉机试验平台的改装,通过下位机控制履带拖拉机进行转向,进而实现导航系统试验平台的运动控制。(2)开发导航系统监控软件。基于LabVIEW开发监控导航平台的上位机软件,实时采集履带拖拉机的经度、纬度、海拔、航向角和周围的环境信息,并对导航信息进行实时处理。该上位机软件的设计包含串口通信、数据解析、动态数据显示、数据存储、动态导航显示与平台控制六个模块,最终实现导航信息采集、数据显示与平台控制等多项功能的融合。(3)研究导航控制方法。研究了 GPS直线导航的路径跟踪决策方法、激光雷达直线导航的路径拟合算法和模糊控制导航算法。针对履带拖拉机导航试验平台的高度非线性问题,采用模糊控制算法来设计导航决策控制器。建立了履带拖拉机的运动学模型,基于MATLAB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导航路径跟踪控制算法的控制效果。(4)试验研究。在前期理论研究和搭建导航试验平台的基础上,开展导航传感器的相关精度测试试验;以履带拖拉机自动导航平台为基础,进行直线导航路径跟踪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自动导航系统的控制精度基本满足葡萄园的田间作业要求。

杨瑞恒[6](2019)在《轻型履带拖拉机液压-机械双流传动系统(HMT)关键部件可靠性研究》文中指出水稻是我国四大主粮之一,每年产量接近粮食总产量的一半。提高水稻种植的机械化水平,对降低人力成本、保障水稻产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传统的轮式拖拉机在水田作业时,容易沉陷下去,使泥脚越来越深,对土壤造成结构性破坏。轻型履带拖拉机采用橡胶式履带,接地压强小,可以减轻对耕底层的破坏,实现水田的保护性耕作。相比较于轮式拖拉机,履带拖拉机的地面附着性能更好,可以发挥更大的牵引力与更好的水田行走性能。目前市场上适用于南方水田的履带式拖拉机产品较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研制适应南方水田作业的轻型履带式拖拉机是提高水田作业效率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当务之急。轻型履带拖拉机工作环境恶劣、作业种类繁多、工况复杂多变。传动系统作为拖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靠性是评价拖拉机性能与质量的关键指标。本文以轻型履带拖拉机液压-机械双流传动系统为研究对象,对传动系统中的关键部件进行了可靠性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南方水田作业特点对轻型履带拖拉机液压-机械双流传动系统整体传动方案进行了设计,并对各传动模块的功能进行了分析;(2)对液压-机械双流传动系统的齿轮进行了参数设计;为保证齿轮的可靠性,对齿轮的疲劳强度进行了理论校核;(3)基于Romax工具软件对液压-机械双流传动系统进行了建模与仿真,对传动系统中齿轮与轴承进行了可靠性分析与优化,使其满足设计要求;(4)对传动系统齿轮进行了微观修形,通过修形优化了齿轮表面的载荷分布情况,提高了齿轮的承载能力,并改善了齿轮与轴承的动态性能。

贾全[7](2018)在《拖拉机自动导航系统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拖拉机自动导航系统是智能化农机装备领域的研究热点,它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作业精度,符合土地规模化作业需求。针对前期研究存在的导航控制器鲁棒性差、路径跟踪算法自适应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重点研究自动导航系统的自适应控制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导航末端执行机构自适应滑模控制算法。为解决导航末端执行机构在机械间隙、死区、摩擦等非线性干扰条件下的控制问题,研究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基于指数趋近律设计离散滑模控制算法,设计在线干扰补偿器对不确定干扰进行辨识和补偿,进而实现对导航末端执行机构的自适应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解决了传统滑模控制器存在的抖振问题,可以有效抵抗外界非线性干扰,提高系统鲁棒性。2.前轮转角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测量方法。为解决前轮转角传感器故障率高导致的控制失常问题,深入分析拖拉机动态转向特征,建立车身姿态信息与前轮转角的关系,基于常规卡尔曼滤波算法和鲁棒加权观测融合卡尔曼滤波算法设计一种新的混合卡尔曼器结构,用于实现前轮转角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当前轮转角传感器发生故障时,该算法自动切换为融合测量输出,最大估计误差为0.23°,均方根误差为0.13°,提高了导航控制器对外界干扰的自适应能力。3.改进纯追踪算法。为解决传统纯追踪算法对作业速度自适应能力差的问题,基于人群搜索算法(SOA,Seeker Optimization Algorithm)提出了一种改进纯追踪算法,使前视距离可以依据适应度函数动态调整。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在车速动态变化的情况下,改进纯追踪算法有助于提高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减小路径跟踪误差。4.实时动态寻优上线轨迹规划方法。为解决前期路径跟踪算法上线距离较长,且在上线点附近控制精度差的问题,采用实时动态轨迹规划技术改进路径跟踪控制方法。考虑车辆运动学约束,把最优轨迹规划问题转化为B样条控制点参数优化问题,通过量子遗传算法对控制点参数进行寻优,从而求得满足要求的可行驶轨迹。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适用于多种作业工况,且收敛速度快,能够满足实时规划要求。5.位姿双闭环串级滑模路径跟踪控制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路径跟踪算法的自适应能力,基于双曲正切函数设计由航向控制器和位置控制器组成的内外环滑模路径跟踪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自适应调整车辆的速度和横摆角速度,使车辆快速、准确的跟踪期望轨迹。6.自动导航系统研发与田间试验。为了从田间试验角度论证算法的正确性,进行导航系统软、硬件设计,开发M1004轮式拖拉机和NF-752履带拖拉机导航试验平台。路径跟踪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作业速度条件下,轮式和履带式拖拉机导航系统的最大直线跟踪误差分别为3.2cm和3.3cm,最大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3cm和1.8cm;改进纯追踪算法的最大曲线跟踪误差为10.0cm,均方根误差为6.0cm;双环滑模路径跟踪算法的最大曲线跟踪误差为9.0cm,均方根误差为4.0cm。由试验数据可知,本文提出的自适应控制方法能够满足田间导航作业需求。

张艳杰[8](2018)在《山地履带拖拉机姿态调整试验装置的设计与试验》文中指出履带拖拉机因其牵引附着性好、稳定性好、爬坡能力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尤其是在地形复杂的丘陵山区,其横向稳定性是影响拖拉机在坡地上等高线作业时能否安全、稳定地工作的关键性能。为提高山地履带拖拉机的横向稳定性,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平行四杆悬架的山地履带拖拉机姿态调整试验装置(简称为姿态调整装置),该装置通过调整拖拉机车身姿态,使其在坡地上等高线作业时始终保持车身水平,从而提高了山地履带拖拉机的横向稳定性、操作安全性和舒适性。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确定了一种基于“平行四杆悬架”机构的车身调整装置方案。针对山地履带拖拉机在坡度角不小于15°的坡地上等高线行驶作业时,车身姿态能够保持水平的要求,在现有的山地履带拖拉机液压差高装置的基础上,制定了3种姿态调整方案,最终确定为一种基于“平行四杆悬架”机构的车身调整方案。(2)设计了基于“平行四杆悬架”的姿态调整装置,同时对该姿态调整装置的工作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调整油缸活塞杆行程、主从摇杆悬臂支撑长度、车架姿态调整角度、履带拖拉机轨距等参数的数学模型,确定了姿态调整装置的主要参数,对姿态调整装置零部件进行了受力分析,建立了该姿态调整装置的三维模型,并采用ANSYS软件对主从摇杆进行了有限元静力分析,得出主、从摇杆最大应变和变形的区域,为姿态调整装置实物的测试与分析提供一个理论依据和基础。(3)设计了姿态调整装置的液压系统,使其为姿态调整装置工作提供驱动力,同时了完成该液压系统中液压元器件的选型。(4)搭建了姿态调整测试系统,包括:动态信号采集系统、应变测试分析系统和姿态信息采集系统,使用位移、应变、姿态角度等传感器测量姿态调整装置工作过程中调整油缸活塞杆位移、主从摇杆应变和车架姿态角度等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测试结果:当调整油缸活塞杆位移为192mm时,姿态调整装置车架最大调整角度为13.8°;当装置在斜坡上开始姿态调整或回复到初始位置时,主、从摇杆的受力最大,且同一测点的应变随着负载的增大而变大。

白学峰,杨浩勇,常江雪[9](2017)在《履带拖拉机发展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思考》文中认为简要分析履带拖拉机的技术发展现状。通过分析履带拖拉机的技术优势、国外成熟市场情况、购置补贴机遇、农民购买力增强、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实施等因素,阐述履带拖拉机的发展前景。通过政策的变迁、研发的落后、标准体系不完善等因素深入分析履带拖拉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发展履带拖拉机的必要性,提出履带拖拉机发展建议。

刘虹玉[10](2014)在《微型履带山地拖拉机性能分析与仿真 ——稳定性、通过性分析与仿真》文中研究指明微型山地履带拖拉机对于丘陵山地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微型履带山地拖拉机的研究局限于初步的理论研究,理论体系尚未健全,其性能研究多依据试验,常需要进行多次试验;采用虚拟样机技术,进行多体动力学性能仿真能预测和评价履带的整体性能,仿真可减少车实体试验次数,提高试验安全性,比传动静力学方法能更加真实反映车辆的实际行驶工况,为微型履带山地拖拉机的设计提供了技术依据,减小了产品开发过程中物理样机的制造成本,缩短了研发周期,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本文依托陕西省烟草局项目—“山地遥控微耕机的研究开发”,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的微型履带山地拖拉机为研究对象,对微型履带山地拖拉机进行稳定性和通过性分析建模,运用多体动力仿真软件RecurDyn建立多体动力学的虚拟样机模型,对微型履带山地拖拉机的不同工况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微型履带山地拖拉机的稳定性分析建模。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微型履带山地拖的稳定性进行建模分析;静态稳定性分析了纵向稳定性和横向稳定性,纵向稳定性分析了履带拖拉机在不带农具时上下坡的纵向稳定性和带牵引农具、悬挂农具的纵向稳定性,横向稳定性对直线行驶和转向行驶两方面进行分析;动态稳定性分析了急刹车和坡地横向行驶遇到障碍物的稳定性;对影响拖拉机稳定性重要的横向稳定性模型运用MATLAB进行仿真分析,直观的分析影响履带拖拉机横向稳定性的因素。(2)微型履带山地拖拉机的通过性分析建模。分析与履带拖拉机通过性有关的几何参数和平地通过性;对履带拖拉机垂直障碍物通过性和水平壕沟通过性进行了分析建模,同时分析了履带拖拉机的最大爬坡能力。(3)微型履带山地拖拉机进行多体动力学建模仿真。运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RecurDyn对微型履带山地拖拉机进行动力学建模,选择国际标准的干沙地、砂壤土地和粘土地作为三种典型行驶路面,对履带拖拉机的平地通过性在三种典型路面的仿真,得出行驶阻力和地面压力曲线;对履带拖拉机的垂直障碍物通过性进行仿真分析,分析不同速度、不同垂直障碍物高度、不同土壤和改变质心位置对垂直障碍通过性的影响;对履带拖拉机的水平壕沟通过性进行仿真分析,分析不同速度、不同宽度、不同土壤和改变质心位置对履带拖拉机壕沟通过性的影响;对履带拖拉机的坡地行驶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分析不同土壤路面的最大行驶坡度角以及同一坡度路面不同土壤的对比仿真分析;对履带拖拉机转向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对三种不同路面的进行原地转向仿真分析、弯道90°转向行驶以及坡道转向行驶进行仿真分析,分析履带拖拉机的转向操纵性。

二、我国履带拖拉机产品市场发展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履带拖拉机产品市场发展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2)农机多机协同作业任务分配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定位测姿方法
        1.2.2 转向控制方法
        1.2.3 路径跟踪方法
        1.2.4 多机协同控制方法
        1.2.5 多机协同通信方式
        1.2.6 多机协同作业任务分配方法
    1.3 问题提出及章节安排
        1.3.1 问题提出
        1.3.2 章节安排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农机多机协同作业总体构架设计
    2.1 引言
    2.2 整体构架
    2.3 农机自动驾驶系统
        2.3.1 农机自动驾驶系统整体架构
        2.3.2 农机位姿测定
        2.3.3 坐标系变换
        2.3.4 惯性导航系统
        2.3.5 GNSS和INS融合
    2.4 最短路径规划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机转弯半径控制方法
    3.1 引言
    3.2 轮式农机转弯半径控制方法
        3.2.1 前轮转向农机运动学建模
        3.2.2 后轮转向农机运动学建模
    3.3 履带式农机转弯半径控制方法
        3.3.1 液压传动控制履带式农机转向模型
        3.3.2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转弯半径控制方法
        3.3.3 试验与结果分析
        3.3.4 仿真试验
    3.4 路径跟踪试验
        3.4.1 车辆改造
        3.4.2 试验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机田间路径规划方法
    4.1 引言
    4.2 农机作业工艺路线规划
        4.2.1 直行法工艺路线
        4.2.2 绕行法工艺路线
        4.2.3 斜行法工艺路线
    4.3 农机转弯方式
        4.3.1 鱼尾形转弯路径
        4.3.2 梨形转弯路径
        4.3.3 半圆形转弯路径
        4.3.4 弓形转弯路径
    4.4 路径规划技术研究
        4.4.1 农机作业路径方向规划
        4.4.2 农机转弯方式
    4.5 试验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机协同静态任务分配方法
    5.1 引言
    5.2 多机协同代价函数
        5.2.1 多机协同场景
        5.2.2 多机协同代价数学模型
    5.3 任务分配方法研究
        5.3.1 遗传算法
        5.3.2 多变异分组遗传算法设计
        5.3.3 算法流程
    5.4 仿真分析
    5.5 实际深松场景试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机协同动态任务分配方法
    6.1 引言
    6.2 动态任务分配体系结构
    6.3 多机协同代价函数
        6.3.1 基本假设
        6.3.2 代价函数
    6.4 动态任务分配方法
        6.4.1 基于合同网算法的动态任务分配方法
        6.4.2 基于改进合同网算法的动态任务分配方法
        6.4.3 基于改进合同网算法的任务分配流程
    6.5. 仿真试验
        6.5.1 标准矩形地块仿真试验
        6.5.2 非矩形地块仿真试验
    6.6 实际播种试验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水田土壤承载特性与物理参数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分析
        1.2.1 土壤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1.2.2 水田土壤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2 水田土壤物理特性测定
    2.1 土样采集和制备
    2.2 土壤质地测定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2 测定原理
        2.2.3 测定结果与分析
    2.3 土壤液塑限的联合测定
        2.3.1 实验设备与材料
        2.3.2 测定方法
        2.3.3 测定结果
    2.4 小结
3 水田土壤剪切特性与物理参数相关性研究
    3.1 试验方案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试验指标
        3.1.4 试验因素
        3.1.5 试验设计
        3.1.6 试样制备
        3.1.7 试验方法
        3.1.8 试验指标计算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试验结果回归分析
        3.2.2 单因素对响应值的影响
        3.2.3 交互因子对响应值的影响
    3.3 水田土壤剪切特性与物理参数相关性模型验证
    3.4 小结
4 水田土壤承压特性与物理参数相关性研究
    4.1 试验方案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试验指标
        4.1.4 试验因素
        4.1.5 试验设计
        4.1.6 试样制备
        4.1.7 试验方法
        4.1.8 试验指标计算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试验结果回归分析
        4.2.2 单因素对响应值的影响
        4.2.3 交互因子对响应值的影响
    4.3 小结
5 塑相水田土壤硬度与物理参数相关性研究及验证
    5.1 试验方案
        5.1.1 试验材料
        5.1.2 主要试验设备
        5.1.3 试验指标
        5.1.4 试验因素
        5.1.5 试验设计
        5.1.6 试验制备
        5.1.7 试验方法
        5.1.8 试验指标计算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试验结果回归分析
        5.2.2 单因素对响应值的影响
        5.2.3 交互因子对响应值的影响
    5.3 模型验证
    5.4 小结
6 水田履带拖拉机行驶性能仿真研究
    6.1 试验方案
        6.1.1 试验指标
        6.1.2 试验因素
        6.1.3 试验设计
        6.1.4 试验方法
        6.1.5 试验指标计算
    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2.1 试验结果回归分析
        6.2.2 单因素对响应值的影响
        6.2.3 交互因子对响应值的影响
        6.2.3.1 交互因子对行驶阻力的影响
        6.2.3.2 交互因子对下陷深度的影响
        6.2.3.3 交互因子对滑转率的影响
    6.3 参数优化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4)履带式水田拖拉机支重轮密封特性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履带水田拖拉机支重轮密封系统结构及密封失效分析
    2.1 履带式水田拖拉机行走机构结构
        2.1.1 行走机构整体结构概述
        2.1.2 行走机构工作原理
    2.2 支重轮密封系统结构
        2.2.1 支重轮结构三维建模
        2.2.2 动静密封副结构
        2.2.3 其他重要零部件
        2.2.4 密封材料
    2.3 静密封理论
        2.3.1 动静密封副接触压力理论
        2.3.2 表面粗糙度及变形理论
        2.3.3 摩擦力及摩擦系数理论
    2.4 密封失效分析
        2.4.1 旋转轴唇形密封失效分析
        2.4.2 机械端面密封失效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履带式水田拖拉机支重轮密封副静力学仿真和性能分析
    3.1 支重轮密封副旋转唇形仿真分析
        3.1.1 力学模型建立
        3.1.2 网格划分和材料模型建立
        3.1.3 基础假设和边界条件设置
    3.2 仿真结果与试验验证
        3.2.1 动静密封副仿真分析
        3.2.2 压力图像分析系统
        3.2.3 试验验证模型准确性
    3.3 重要参数对密封特性的影响
        3.3.1 表面摩擦系数变化的影响
        3.3.2 过盈量大小的影响
        3.3.3 空气侧唇角和油侧唇角大小的影响
    3.4 机械端面密封仿真分析
        3.4.1 密封副三维模型建立
        3.4.2 网格划分和材料设置
        3.4.3 边界条件和基本参数设置
        3.4.4 端面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仿真模型
    3.5 不同工况参数下对端面密封的影响
        3.5.1 外倾角变化的影响
        3.5.2 预紧压力大小的影响
        3.5.3 端面摩擦系数大小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履带式水田拖拉机动静密封副流体仿真分析
    4.1 液膜物理模型
    4.2 动环-液膜-静环间液膜流动理论
        4.2.1 液膜流动基本方程
        4.2.2 液膜流动状态判断
    4.3 FLUENT对动静密封端面液膜仿真
        4.3.1 液膜有限元仿真模型
        4.3.2 材料特性和边界条件设置
        4.3.3 流动模型选择及求解器设置
    4.4 液膜流场的仿真结果分析
        4.4.1 液膜开启力
        4.4.2 液膜压力分布
        4.4.3 压差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4.5 动静密封副参数化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履带式水田拖拉机支重轮动静密封副结构优化改进与实验
    5.1 支重轮结构优化
        5.1.1 支重轮整体结构优化
        5.1.2 动静密封副的结构优化
    5.2 密封样件
        5.2.1 密封副材料的选择
        5.2.2 样件的制作
    5.3 模拟水田环境密封性能实验
        5.3.1 实验台结构设计
        5.3.2 实验台加工制造
        5.3.3 实验方案
        5.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介

(5)葡萄行间自动导航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导航系统硬件设计
    2.1 硬件系统总体框架
    2.2 履带拖拉机试验平台
    2.3 导航传感器系统
    2.4 履带拖拉机试验平台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导航系统监控软件设计
    3.1 导航监控软件设计环境
    3.2 导航监控软件的设计目标
    3.3 导航监控软件的程序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导航控制方法研究
    4.1 导航控制原理
    4.2 基于GPS的直线导航路径跟踪决策方法
    4.3 基于2D激光雷达测距仪的直线导航路径拟合算法
    4.4 基于模糊控制的导航算法
    4.5 GPS/激光雷达组合导航方法
    4.6 履带拖拉机的路径跟踪仿真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及结果分析
    5.1 导航传感器精度测试试验
    5.2 直线导航路径跟踪试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6)轻型履带拖拉机液压-机械双流传动系统(HMT)关键部件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拖拉机变速器简介
    1.3 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液压-机械双流传动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1.3.2 液压-机械双流传动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1.3.3 传动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研究意义与内容
        1.4.1 课题的来源
        1.4.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3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液压-机械双流传动系统设计
    2.1 水田拖拉机的性能要求
    2.2 液压-机械双流传动系统整体设计
    2.3 HMT变速传动段设计
        2.3.1 HMT结构及原理
        2.3.2 NGW型行星轮系分析
        2.3.3 HMT分流方式分析
        2.3.4 HMT模块设计
    2.4 四速手动变速传动段设计
    2.5 液压无极差速转向段设计
    2.6 带高低挡驱动桥段设计
    2.7 动力输入段设计
    2.8 各挡位速度分布与设计使用时间
        2.8.1 各挡位速度分布
        2.8.2 各挡位设计使用时间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压-机械双流传动系统齿轮强度校核
    3.1 传动齿轮设计
        3.1.1 传动系统各模块传动比
        3.1.2 传动齿轮参数
    3.2 齿轮强度校核标准
        3.2.1 齿面接触疲劳强度校核方法
        3.2.2 齿根弯曲疲劳强度校核方法
    3.3 关键参数的计算
        3.3.1 名义转矩的计算
        3.3.2 其它关键参数的确定
    3.4 齿轮安全系数校核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omax仿真与齿轮优化研究
    4.1 Romax Designer建模
        4.1.1 Romax Designer简介
        4.1.2 传动系统模型的建立
        4.1.3 传动系统模型的参数定义
    4.2 载荷谱的定义
    4.3 齿轮安全系数仿真
    4.4 齿轮疲劳寿命仿真
        4.4.1 齿轮寿命分析的理论基础
        4.4.2 齿轮寿命仿真结果
    4.5 齿轮优化研究
        4.5.1 变位系数对齿轮可靠性的影响
        4.5.2 齿轮参数优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齿轮修形研究
    5.1 齿轮修形理论
        5.1.1 齿廓修形理论
        5.1.2 齿向修形理论
    5.2 齿轮修形曲线的确定
    5.3 轮齿表面载荷分布对比
    5.4 齿轮应力对比
    5.5 齿轮传动误差对比
        5.5.1 齿轮传动误差理论基础
        5.5.2 传动误差对比
    5.6 轴承谐响应分析
        5.6.1 轴承动态响应理论基础
        5.6.2 轴承动态响应对比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轴承校核与优化研究
    6.1 轴承寿命仿真
        6.1.1 轴承寿命计算的理论基础
        6.1.2 轴承寿命仿真结果
    6.2 轴承优化研究
        6.2.1 更换轴承
        6.2.2 预紧对轴承可靠性的影响
        6.2.3 滚子数量对轴承可靠性的影响
    6.3 润滑油对轴承可靠性的影响
        6.3.1 润滑油粘度
        6.3.2 润滑油清洁度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7)拖拉机自动导航系统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定位方法
        1.2.2 转向控制方法
        1.2.3 路径跟踪方法
    1.3 导航控制模型与坐标系
        1.3.1 本文采用的坐标系
        1.3.2 坐标系变换
        1.3.3 导航控制模型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问题提出
        1.4.2 章节安排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导航末端执行机构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
    2.1 引言
    2.2 导航末端执行机构数学模型
        2.2.1 履带拖拉机差速转向系统数学模型
        2.2.2 履带拖拉机调速系统数学模型
        2.2.3 轮式拖拉机转向系统控制模型
    2.3 基于指数趋近律的导航末端执行结构控制器
        2.3.1 控制律设计
        2.3.2 算法仿真分析
    2.4 基于干扰补偿器的导航末端执行机构控制器
        2.4.1 控制律设计
        2.4.2 算法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拖拉机前轮转角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测量方法
    3.1 引言
    3.2 拖拉机转向特征分析
    3.3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
        3.3.1 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的前轮转角传感器性能评估
        3.3.2 基于混合卡尔曼滤波器的前轮转角数据融合算法
    3.4 试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拖拉机自动导航系统路径跟踪控制方法
    4.1 引言
    4.2 路径跟踪控制性能评价
    4.3 农机运动学模型研究
        4.3.1 轮式拖拉机运动学模型
        4.3.2 履带拖拉机运动学模型
    4.4 基于实时动态寻优规划器的改进纯追踪算法
        4.4.1 基于SOA理论的改进纯追踪算法
        4.4.2 实时动态寻优轨迹规划算法
    4.5 位姿双闭环串级滑模路径跟踪控制方法
        4.5.1 位置控制率设计
        4.5.2 航向控制率设计
        4.5.3 算法稳定性分析
        4.5.4 仿真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拖拉机导航系统研发与田间试验
    5.1 引言
    5.2 拖拉机导航系统总体设计
        5.2.1 硬件平台设计
        5.2.2 导航系统软件开发
    5.3 试验平台改造与集成
        5.3.1 雷沃M1004拖拉机试验平台
        5.3.2 NF-752履带拖拉机试验平台
    5.4 田间试验与结果分析
        5.4.1 直线路径跟踪试验
        5.4.2 曲线路径跟踪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山地履带拖拉机姿态调整试验装置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山地车辆研究现状
        1.2.2 车辆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车辆调平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地履带拖拉机姿态调整试验装置结构方案设计
    2.1 山地拖拉机车身姿态要求
    2.2 拖拉机车身调平技术
    2.3 山地履带拖拉机车身姿态调整方案
        2.3.1 现有姿态调整方案——液压差高装置
        2.3.2 基于双车架的山地履带拖拉机车身姿态调整方案
        2.3.3 基于平行四杆——滑转杆机构的姿态调整方案
        2.3.4 基于“平行四杆悬架”机构的山地履带拖拉机车身姿态调整方案
        2.3.5 山地履带拖拉机车身姿态调整方案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姿态调整装置关键部件设计与有限元静力分析
    3.1 车身姿态调整原理
    3.2 姿态调整装置关键部件设计
        3.2.1 姿态调整装置机构简图
        3.2.2 车身姿态调整分析
        3.2.3 姿态调整装置对山地履带拖拉机横向稳定性作用分析
        3.2.4 姿态调整装置结构设计
        3.2.5 关键零部件受力分析
    3.3 姿态调整装置三维造型与关键零件有限元静力分析
        3.3.1 三维实体造型
        3.3.2 主从摇杆有限元静力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姿态调整装置液压系统设计
    4.1 液压系统设计
        4.1.1 工作要求
        4.1.2 工作原理分析
    4.2 液压系统元件选型
        4.2.1 调整油缸设计选型
        4.2.2 液压泵的选型
        4.2.3 液压阀的选择
    4.3 小结
第五章 姿态调整装置性能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系统构成
        5.1.1 测试对象
        5.1.2 测试仪器
        5.1.3 测试原理
        5.1.4 参数设置
    5.2 试验方案设计
        5.2.1 主从摇杆测点确定
        5.2.2 正交试验设计
        5.2.3 试验步骤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姿态调整试验装置
        5.3.2 主从摇杆应变测量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履带拖拉机发展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履带拖拉机发展现状
    1.1 市场变化趋势
    1.2 我国履带拖拉机技术现状
        1.2.1 发动机与电气系统
        1.2.2 底盘与工作装置
    1.3 发展面临的现状
        1.3.1 技术优势明显
        1.3.2 国外市场成熟、技术领先
        1.3.3 持续的购置补贴政策
        1.3.4 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实施, 农业经营主体购买力增强
2 履带拖拉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研发的落后
    2.2 政策的变迁
    2.3 标准体系不完善
        2.3.1 安全要求不够全面
        2.3.2 试验方法缺乏
3 履带拖拉机发展的建议
    3.1 列入农业机械重点发展项目, 攻克履带拖拉机关键技术
    3.2 丰富产品线, 延伸功率范围
    3.3 完善补贴方法
    3.4 完善标准体系
4 结束语

(10)微型履带山地拖拉机性能分析与仿真 ——稳定性、通过性分析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意义及目的
    1.2 履带车辆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履带车辆研究现状
        1.2.2 国内履带车辆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微型履带山地拖拉机稳定性分析建模
    2.1 引言
    2.2 履带拖拉机的静态稳定性
        2.2.1 纵向稳定性
        2.2.2 横向稳定性
    2.3 履带拖拉机的坡地动态稳定性
        2.3.1 拖拉机高速制动稳定性
        2.3.2 拖拉机上侧越障的动态横向稳定性
    2.4 微型履带山地拖拉机横向稳定性数值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型履带山地拖拉机通过分析建模
    3.1 引言
    3.2 拖拉机通过性几何参数
    3.3 平地通过性
    3.4 越障通过性
        3.4.1 垂直障碍物通过性
        3.4.2 水平壕沟通过性
    3.5 爬坡能力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型履带山地拖拉机多体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4.1 引言
    4.2 几何模型的建立
    4.3 施加约束
    4.4 路面模型的建立
    4.5 拖拉机动力学模拟仿真
        4.5.1 平地通过性仿真
        4.5.2 越障通过性仿真
        4.5.3 坡地行驶仿真
        4.5.4 转向行驶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我国履带拖拉机产品市场发展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功率履带拖拉机耕作机组稳定性研究[D]. 吴赛飞.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2]农机多机协同作业任务分配关键技术研究[D]. 王猛.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水田土壤承载特性与物理参数相关性研究[D]. 曹明. 浙江大学, 2019(02)
  • [4]履带式水田拖拉机支重轮密封特性分析与优化[D]. 王浩.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5]葡萄行间自动导航关键技术研究[D]. 孙磊. 宁夏大学, 2019(02)
  • [6]轻型履带拖拉机液压-机械双流传动系统(HMT)关键部件可靠性研究[D]. 杨瑞恒. 合肥工业大学, 2019
  • [7]拖拉机自动导航系统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D]. 贾全.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2018(01)
  • [8]山地履带拖拉机姿态调整试验装置的设计与试验[D]. 张艳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9]履带拖拉机发展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思考[J]. 白学峰,杨浩勇,常江雪.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17(06)
  • [10]微型履带山地拖拉机性能分析与仿真 ——稳定性、通过性分析与仿真[D]. 刘虹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我国履带拖拉机产品市场发展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