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环境质量逐步优化

晋中环境质量逐步优化

一、晋中市环境质量日渐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贾美娟[1](2021)在《晋中地区传统建筑纹样在现代文创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丁雯[2](2021)在《山西不同产地酸枣遗传多样性与化学成分的关联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对山西不同产地的酸枣种质资源进行研究,初步分析其遗传背景,通过构建酸枣仁ISSR-PCR反应体系,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不同产地酸枣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并对每个产地酸枣仁中5种主要化学成分木兰花碱、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以及酸枣仁皂苷B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同时对不同产地酸枣仁化学成分含量与遗传多样性进行关联性分析,旨在了解山西不同产地酸枣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初步揭示山西不同产地酸枣仁5种主要化学成分与ISSR分子标记之间的关系。方法1.基于ITS2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产地酸枣的遗传分析对不同产地酸枣仁进行DNA提取,采用ITS2通用引物和条件对其进行扩增后测序,将所获得的ITS2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系统发育分析同时计算不同样品间的差异性(K2P,kimum 2-parameter)。2.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不同产地酸枣遗传多样性通过正交试验对酸枣仁ISSR-PCR反应体系中DNA模板用量、引物浓度、2×Taq Master Mix含量一系列参数进行优化,以建立酸枣仁的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基于优化结果,进行引物筛选,并通过梯度PCR试验,确定每一条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利用建立的反应体系和筛选的引物对26个山西不同产地酸枣130份DNA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3.不同产地酸枣仁化学成分含量研究采用HPLC-UV/ELSD方法对不同产地酸枣仁中5种主要化学成分木兰花碱、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以及酸枣仁皂苷B的含量进行含量测定,并进行差异性分析。4.5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与分子标记的关联性分析对与酸枣5种化学成分含量相对应的26个产地酸枣种质资源混合群体进行ISSR扩增,利用Structure 2.3.4软件对26个产地的酸枣种质资源进行遗传结构分析并确定最佳K值。利用TASSEL 5.0软件对12个引物扩增的位点分别和木兰花碱、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以及酸枣仁皂苷B 5个主要成分进行关联分析。结果1.经对26个产地酸枣种质资源ITS2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序列一致性为99.55%;酸枣仁ITS2区长度相对稳定,总长度为220bp,有两个SNP位点,分别在88和94位点处有变异,GC含量差异不大;种内最大K2P距离为0.009,最小K2P距离为0.005。2.确定酸枣仁的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20.0μL)为DNA模板50 ng、引物0.6μmol/L以及2×Taq Master Mix 11μL。扩增程序是95℃预变性3 min;94℃变性25 s,不同引物最佳退火温度下退火25s,72℃延伸1 min,35个循环;72℃延伸5 min;4℃保存,结束反应。基于优化结果,从100条引物中共筛选12条扩增结果优良以及条带清晰的ISSR引物,同时利用梯度PCR试验对各条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进行确定,12条引物一共扩增出了123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例是97.62%。对各个产地的酸枣进行扩增,26个产地酸枣种质资源的等位基因平均数是2.0000、有效等位基因Ne为1.5947、以及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是0.3560、Shannon指数I是0.534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位于0.1866~0.3176之间,Shannon信息指数位于0.2800~0.4649范围。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960,基因流(Nm)值为1.1892,遗传一致度在0.7272~0.9498之间。聚类分析将26个产地酸枣种质资源分为3大类,吕梁市、太原市、晋中市和长治市的13个地区聚为两类,其中10号产地吕梁市临县安家庄乡独自聚为一类,忻州市、临汾市、运城市和晋城市的13个产地聚为第三类。3.采用HPLC-UV/ELSD方法对不同产地酸枣仁化学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木兰花碱、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酸枣仁皂苷B分别在0.0249~4.98μg/μL、0.021~0.42μg/μL、0.0145~0.29μg/μL、0.0255~0.51μg/μL、0.0103~0.206μg/μ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值为0.9995~0.9999),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8%、97.3%、97.2%、98.0%、97.7%,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符合要求,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不同产地酸枣种质资源5种化学成分含量范围:木兰花碱含量0.745 mg/g~1.537 mg/g、斯皮诺素含量0.358 mg/g~0.815 mg/g、6’’’-阿魏酰斯皮诺素含量0.122 mg/g~0.571 mg/g、酸枣仁皂苷A含量0.265 mg/g~0.424 mg/g、酸枣仁皂苷B含量0.100 mg/g~0.226 mg/g。4.12个引物中总共有19个位点与5个主要化学成分发生关联,UBC89可关联到的位点最多,共5个位点。与木兰花碱含量关联的位点为3个,解释率的范围为17.59%~25.42%,和斯皮诺素含量关联的位点有7个,解释率的范围为15.35%~28.45%,与6’’’-阿魏酰斯皮诺素含量关联的位点有4个,解释率的范围为15.54%~33.87%,与酸枣仁皂苷A含量关联的位点有1个,解释率为20.25%;与酸枣仁皂苷B含量关联的位点有7个,解释率的范围为15.69%~27.40%;同时与斯皮诺素含量和酸枣仁皂苷B含量关联有1个位点,同时与斯皮诺素含量和6’’’-阿魏酰斯皮诺素含量关联有1个位点,同时与木兰花碱含量和6’’’-阿魏酰斯皮诺素含量关联有1个位点。结论基于ITS2分子标记技术对山西不同产地酸枣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各样品间同源性较高,达到99.55%,实验样本具有种内差异性。继而选择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山西不同产地酸枣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基于建立的酸枣仁ISSR-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筛选出12条引物,共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23条,说明山西省酸枣不同居群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居群内以及居群间均具一定的遗传分化,其中以前者的变异为主,研究结果表明地理位置并非影响酸枣居群间基因交流的主要因素。木兰花碱、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以及酸枣仁皂苷B这五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操作可行,结果可靠。5种主要化学成分变异系数分别为20.33%、23.52%、23.73%、11.58%、20.26%,表明山西不同产地酸枣仁5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明显。参照《中国药典》酸枣仁项下的质控标准,山西酸枣仁质量整体情况良好,酸枣仁皂苷A含量合格率达到84.62%,部分地区斯皮诺素含量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后期将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此外,除了《中国药典》酸枣仁项下规定的酸枣仁皂苷A和斯皮诺素两种成分,实验还对酸枣仁中木兰花碱、6’’’-阿魏酰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B三种成分含量进行了研究,实验研究结果可为其质量评价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ISSR位点在与化学成分关联后发现12个引物中总共有19个位点与5个主要成分发生关联,并且与两个主要成分关联的有3个位点,可根据这些位点进行针对性选择,开发新的分子标记,进而成为调控酸枣化学成分含量的新方法之一,为酸枣仁品种鉴定、药材道地性研究和物种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郜晗希[3](2021)在《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重要支撑。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的城市,其中,煤炭资源型城市是以煤炭资源采掘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受主导产业煤炭采掘业和加工业的影响,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土地利用形态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的分散格局,土地利用方式粗放、整体效率不高,采矿区面临不同程度的土地塌陷、土壤退化等次生地质灾害问题。如何与资源转型相结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的宜居性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晋陕蒙21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投入产出经济分析原理,从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土地投入、能源投入四个方面选取了投入指标,从经济产出、生态产出、非期望产出三个方面选取了产出指标,构建了测度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Super-SBM模型,基于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应用MAX-DEA软件进行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建设用地利用的综合效率做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水平、社会建设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六个解释变量,运用Tobit回归分析方法,采用stata15.0软件分析了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表明:从总体水平看,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效率逐年提升,规模效率普遍高于技术效率;从区域差异看,山西省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在2016年前低于陕西和内蒙古,2016年后优于陕西和内蒙古;从城市间差异看,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山西省变化幅度分别为0.1616-1.1706、0.2409-1.1415、0.2036-0.9692;陕西省煤炭资源型城市变化幅度分别为0.2205-1.0239、0.2546-1.2148、0.2456-0.992;内蒙古煤炭资源型城市变化幅度分别为0.1765-1.0294、0.1564-1.0619、0.2036-0.9787;从空间分布和时序看,高效率城市对低效率城市的拉动效应不明显。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存在区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建设状况、环境机制、产业结构是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主导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建设状况、环境机制、科技发展水平是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主导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建设状况、环境机制、人力资本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是陕西省煤炭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主导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型发展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对策与建议。研究成果为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能够提供参考。

杨丹丹[4](2021)在《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提高,城市固体废物数量显着增加,不可避免地对城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中国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的明显滞后引发了积弊已久、复杂多变的生态问题,如“垃圾围城”、“固废围城”、“垃圾困村”等。无废城市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解决固废污染的综合防治问题、实现城市高质量的发展是当前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山西省为我国重工业基地,污染较为严重,尤其是工业固体废物污染十分明显,因此,针对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分析其内在影响因素,对于山西省构建无废城市意义重大,也有利于山西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无废城市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深刻总结前人研究无废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方法。以山西省11个地市为例,首先分析山西省自然资源现状、社会经济现状和无废城市发展现状,然后从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最终处置和发展保障能力四个次级子系统构建山西省无废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时,先对山西省各地市历年的详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用熵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计算2010年到2019年间无废城市各项指标的综合得分。通过数据分析和GIS绘图分析2010年、2013年、2016年和2019年四个时间节点的无废城市发展空间示意图,研究山西省无废城市的时空演化规律,得出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山西省无废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呈现以太原市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的辐射性增长方式。通过深入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对国内外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工业固废产量大、强度高、综合利用率低、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布点规划不合理且监管不严、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量和处置能力偏小、城市垃圾和市政污泥无害化处置程度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从源头减少固废生产量、提升工业固废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工业危废处置技术和综合利用率、合理布局区域性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加强监管制度、落实医疗废物收集与处置监管责任、强化处置工作、实施城市垃圾强制分类、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

侯一洋[5](2021)在《新时代山西传统村落文化价值重塑研究 ——以山西省晋中市B村为例》文中提出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撑。乡村是原生态的,五千年文化积淀主要在乡村。中国成千上万的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延绵不息的根,蕴含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乡村振兴,文化是魂。传统村落文化价值重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着眼点。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重塑传统村落文化的价值,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本文以山西省晋中市B村为例,对传统村落文化价值的实现与重塑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新时代研究传统村落文化价值重塑的理论依据与价值重塑的重要意义。其次,通过对B村的实地调研,总结其文化价值实现取得的成效,即村落物质文化得到较好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得以较好传承、村落传统文化得到开发利用、村落生态环境得以良好保持;分析其文化价值实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即城镇化冲击下文化传承主体的流失、物质文化空间的自然衰败与功能性缺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风民俗的流失、传统村落文化缺乏本土特色且趋同化现象严重等;剖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即村民价值观念的变迁与文化自信的缺失、村落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人才不足、文化保护与发展资金缺乏等;最后探讨新时代山西传统村落文化价值重塑的路径: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培养文化建设专业人才、保留传统风貌的原真性、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传统村落文化价值重塑问题,是一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多元价值。研究传统村落文化价值重塑问题意义重大,有利于满足国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共同心理需求;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此项研究,能够为为山西乃至全国传统村落文化价值的传承发展、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高晋芳[6](2021)在《资源型村庄的政治生态优化路径研究 ——以山西省晋中市Y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良好的农村政治生态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党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能够得到广大农民的信任和支持的关键因素是农村地区总体上拥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在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农村政治生态建设逐渐从无序化走向系统化,发展层次和实际效果持续向好。优化资源型村庄政治生态对于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具有特殊意义。随着农村政治生态整体上的改善和提升,资源型村庄政治生态问题逐步成为理论界的研究课题。农村政治生态问题的具体表现有党组织政治引领能力不足、组织力弱化、农村民主制度机制运行无序和农村政治文化氛围缺失等方面。资源型村庄政治生态问题在集体产权和治理方式上的表现则更具复杂性。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对资源型村庄政治生态优化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归纳总结、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晋中市Y村为例,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资源型村庄政治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笔者认为农村政治生态主体缺位、农村公共权力运行缺乏制约、农村治理体制机制空转、农民公民意识淡薄、农村政治文化落后等是导致该村政治生态优化的主要障碍。结合Y村政治生态问题的现状,本文从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规范农村民主制度在法律规则下有序运行、培育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共同体意识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农村政治生态的具体措施。这对于对加强资源型村庄政治生态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张旭[7](2021)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资源型城市因其发展特点与模式使得许多城市开始出现生态环境恶化、人口流失、公共服务能力低下等系列城市问题,面对人居环境建设乏力的情况,本文基于国务院发布的《规划》中界定的四种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城市,以其中115座地级行政区为基本研究单元,综合当前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与人居环境的理论内涵,以可持续发展为视角分析当前中国资源型城市的空间发展特征,探索城市内部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以期为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资源型城市整体系统发展较为均衡,其中自然系统优势较为突出,而居住系统的均值则整体较低,有待改善。不同城市发展阶段中,成长型与衰退型城市的建设较为乏力,成熟型城市发展较为稳定,再生型城市的发展较为优越。(2)中国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综合值空间分异性特征明显,空间上表现出“中间值高、两边值低”及“东强西弱”的发展格局。其中高值区城市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地区,空间分布不连续;较高值区的城市空间分布较为零散;中值区在中部地区分布较多;综合指数较低的城市分布最多,空间上主要呈条状分布于西部地区;低值区则在“东北”与“西南”地区呈现两极分布格局。(3)中国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中各系统表现出不同的分布态势,且均呈现出空间分异性特征;在系统可持续性测算中,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好,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次之,支撑系统可持续发展测度值较低,而居住系统的负向因子高于正向因子,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4)通过计算中国资源型城市系统耦合协调度,探索城市系统功能之间相互作用程度。其中,轻度失调阶段主要位于东北地区,且城市多数为资源衰退型城市;而系统濒临协调的城市数量最多,城市类型以成长型和成熟型城市为主,在空间上呈现“团”状分布特点;初步耦合协调的城市多为资源成熟型城市,主要分布于中国中部及东部地区。

杨静雅[8](2021)在《“村转居”社区治理中的文化认同研究 ——以J市D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农村传统居住方式向城市集中居住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特殊形态的社区——“村转居”社区,它兼具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特征。在由村民转为城市居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社区的文化认同问题。“村转居”社区的文化认同问题是社区建设和治理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尝试从文化认同角度以J市D社区为例,研究“村转居”社区治理中的文化认同问题。力求研究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村转居”社区治理的文化认同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尝试探究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村转居”社区文化认同的有效治理新路径。通过对J市D社区的研究,论述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以及深度访谈等方法,围绕该社区的文化认同问题展开实地调查。在分析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研究发现,“村转居”社区D社区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存在着文化认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文化活动单一,公众参与意识薄弱;第二,社区居民归属感欠缺,身份转换难适应;第三,社区文化气氛缺失,文化冲突较大。而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社区治理体制不成熟,政府履职能力欠缺;居民身份转换待适应;文化建设薄弱,文化建设队伍有待加强等;然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和策略,需要明确基层政府职能转变方式,理顺社区组织与政府治理关系。鼓励其他社会组织参与治理,培养专业人才;以文化建设促进社区治理,满足居民文化需求,提升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促使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保障其享受城市生活社保待遇,使用文化建设手段促进群体融合,解决矛盾冲突,推进居民身份转变。希望本文对D社区文化认同问题的研究,能为“村转居”社区的治理提供新的文化认同治理角度,为驱动“村转居”社区的治理贡献力量。

王勤博[9](2021)在《基于RMP-SWOT模型的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及开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体育旅游伴随着居民收入的提升得以快速发展,在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逐步融合的过程中,体育旅游得以收获更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山西省内的一些体育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薄弱环节,阻碍其自身的发展。相较于发达省份而言,山西体育旅游较为落后。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建立评价体系,分析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对其下辖11市的体育旅游资源禀赋状况进行评价,在评价基础上,因地制宜优化开发路径,打造独具山西特色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本文首先基于RMP-SWOT矩阵模型分析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现状,并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其次,结合现有学者有关体育旅游资源评价的相关研究,通过指标的筛选确定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各级评价指标,然后通过熵值法确定各项体育旅游资源指标的权重,对山西省各市的各类体育旅游资源进行评分,针对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短板,不断优化自身的开发路径。研究结果得出:(1)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在山西省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旅游的发展必然有助于山西省经济的增长,推动山西完成产业转型升级。(2)本文以体育旅游资源的相关文献和其他学者的研究为依据,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可划分为河系、湖沼、自然体育景观综合体、植被景观、人文体育景观综合体、体育建筑与核心设施、非物质类体育文化7类。(3)就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类型来看,人文体育景观综合体占比为44.8%,其次是非物质类体育文化占比16.91%,体育建筑与核心设施14.35%这三种体育旅游资源比重较大,禀赋状况较好,其余的河系、湖沼、自然体育景观综合体这几类体育旅游资源四舍五入后相同占比6.96%,其中生物景观比重最低,禀赋状况较差,仅为3.03%。(4)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中部盆地高,四周较弱的趋势。经由熵值法计算各类体育旅游资源的权重,最终得到山西省11市的体育旅游资源评分。得出晋中市、太原市、朔州市排名前三,其体育旅游资源的不仅丰度高数量多,自身的美誉度也好,晋中市体育赛事和冰雪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较好;太原市的体育建筑与设施较多,体育旅游资源差异性相对较好,体育旅游资源评分最高,朔州市的马术旅游资源突出,成为朔州特色。忻州市、大同市、吕梁市、晋城市属于体育旅游资源禀赋一般区,各类体育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均匀;长治市、运城市、阳泉市、临汾市属于体育旅游资源贫乏区,体育旅游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少。山西体育旅游的发展存在着体育旅游资源知名度较低、景区管理责任不明等问题,这主要由于山西在体育旅游的宣传投入较少,粗放开发,未深度挖掘体育元素,省内城市之间未曾就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造成的。针对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笔者提出几条对策与建议:山西省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培育专业的体育旅游从业者;落实景区责任主体,强化监管保障游客人身安全;打造山西精品体育旅游品牌,优化体育旅游产品开发;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实现山西体育旅游资源的全域开发,谱写山西体育旅游的新篇章。本文通过RMP-SWOT模型分析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现状,利用熵值法对山西省11市的各类体育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就山西各地市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而言,有一定借鉴意义。

李敏[10](2021)在《晋中市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耦合协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晋中市地处山西中部,近年来晋中市工业化步伐加快,水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反过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晋中市政府根据《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山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积极地制定了一系列本土化的水污染防治的文件。《晋中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晋中市良好水体保护方案》等为全市水环境质量的提升做出了努力。在未来如何优化晋中市经济发展与水环境的关系,促使区域高质量发展,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以2010年-2019年晋中市经济与水环境具体实测数据作为基础,在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相关成果以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引入生态学与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结合晋中市发展的实际情况,首先从晋中市经济发展与水环境演变现状两方面出发,在水环境现状方面,从晋中区域的水文水系、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废水排放量、COD和氨氮两项污染物的排放量、晋中市各断面地表水水质状况、27个地下水监测点的水质状况作详细描述。在晋中市经济现状分析部分,从三个层面上来把握晋中市经济发展状况,在经济规模层面主要分析了晋中市十年间的生产总值、城镇人均收入、工业总产值、晋中市辖区内各个区、县的城镇化率;在产业结构层面主要分析了晋中市三大产业产值变化、产业结构层级系数;在经济效益层面主要分析了消费市场情况、进出口总值变化情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然后选取晋中市三次产业总产值、城镇化率、工业总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生活废水排放量、COD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七个指标在此基础上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接着从水污染和水环境两个角度出发,选出共11个指标构建水环境子系统,选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规模三个方面共9个指标建立起经济发展子系统,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个指标进行KMO和Bartlett模型检验,验证所选指标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计算出子系统各个指标的权重值、主成分特征值、累积贡献率与系数矩阵,得出水环境和经济子系统发展水平指数后代入到耦合协调度的测算模型中算出耦合度及协调度,最后对太原市的2015-2019年的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并与晋中市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水环境质量四大指标与经济发展五个指标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水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发生了同方向的变化。分别来看:工业废水排放量与第二、三产业产值、城镇化率以及工业总产值具有正相关关系,其中,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工业总产值,为0.674。生活废水排放量与三大产业产值、城镇化率具有正相关关系,与工业总产值不存在相关性关系,上述具有相关性关系的经济指标产值越大,生活废水排放量就越大,其中,第一产业对生活废水排放量影响最大,相关性为0.951;氨氮排放量与经济发展五个指标都具有正相关关系,与第三产业的相关性系数达到了0.738。COD排放量与经济发展五个指标都具有正相关关系,其中第三产业与其相关性达到了0.635;(2)在对晋中市2010年—2019年间经济发展子系统与水环境子系统进行耦合后,算出的耦合度均值为0.498,在这10年中耦合协调度最低的是2010年,为0.074,处于极度失调水平。其他年份的耦合度值都比均值高,但是耦合协调度都不高。2010-2013年经济滞后于水环境发展,2014-2019年水环境滞后于经济发展。(3)通过与太原市的对比结果表明,在2015-2019年间,太原市和晋中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和水环境水平指数以及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耦合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两个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5年间,综合发展指数的差值由0.2增长至0.37,耦合度差也从2015年的0.02到2019年的0.262。最后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为晋中市未来经济发展与水环境协调提出相应的对策,即通过完善晋中市经济发展-水环境相关政策、提高水环境治理能力、推进水污染多主体联合督查等三方面促进晋中市经济与水环境的高质量发展。

二、晋中市环境质量日渐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晋中市环境质量日渐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2)山西不同产地酸枣遗传多样性与化学成分的关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基于ITS2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产地酸枣的遗传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试验样品收集
        1.2 仪器
        1.3 试剂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DNA的提取
        2.2 溶液的配制
        2.3 ITS2方法的PCR扩增
        2.4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3.2 ITS2-PCR扩增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不同产地酸枣遗传多样性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酸枣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2.2 ISSR方法的PCR扩增
        2.3 ISSR遗传多样性数据采集及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酸枣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3.2 不同产地酸枣遗传多样性分析
        3.3 遗传相似系数和聚类结果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山西不同产地酸枣仁5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与试药
        1.3 药材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条件
        2.3 方法学考察
    3 结果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5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与分子标记的关联性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数据统计
        2.2 26个产地酸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5种化学成分含量与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酸枣ISSR分子标记的遗传结构分析
        3.2 ISSR位点与酸枣仁5种化学成分含量的关联性分析
    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药用植物酸枣道地产地及种质资源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尺度
        1.2.2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理论研究
        1.2.3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指标体系研究
        1.2.4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方法研究
        1.2.5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驱动因素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1.4.1 主要工作
        1.4.2 创新之处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煤炭资源型城市相关概念
        2.1.1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概念及分类
        2.1.2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特征
        2.1.3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周期
    2.2 土地利用效率相关概念
        2.2.1 土地利用
        2.2.2 土地利用效率
        2.2.3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2.3 理论基础
        2.3.1 规模经济理论
        2.3.2 生命周期理论
        2.3.3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2.3.4 土地利用可持续理论
    2.4 小结
第3章 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概况分析
    3.1 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概况
        3.1.1 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土地与人口规模
        3.1.2 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变化趋势
        3.1.3 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布局
    3.2 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分析
        3.2.1 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分析
        3.2.2 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分析
        3.2.3 建设用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3 小结
第4章 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效率对比分析
    4.1 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度方法
    4.2 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模型构建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3.2 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4.3.3 数据来源
    4.4 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效率时序对比分析
        4.4.1 晋陕蒙三地整体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效率时序分析
        4.4.2 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效率比较分析
    4.5 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1 指标标准化
    5.2 Tobit模型
    5.3 影响因素选取及数据来源
        5.3.1 影响因素选取
        5.3.2 数据来源
        5.3.3 Tobit回归结果及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提高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对策
    6.1 产业结构转型带动土地利用结构
    6.2 治理闲置用地,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6.3 加大人才和技术投入力度,提高城市用地产出水平
    6.4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6.5 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6.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附录
    附录1 2015、2018年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结构
    附录2 2009-2018年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
    附录3 2009-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
    附录4 2009-2018年陕西省煤炭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4)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无废城市
        2.1.2 零废弃(Zero waste)
    2.2 理论基础
        2.2.1 清洁生产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2.2.4 低碳经济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现状
    3.1 自然资源现状
    3.2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3.3 固体废物管理现状
    3.4 小结
第4章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评价
    4.1 山西省无废城市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4.1.2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4.1.3 评价指标体系
        4.1.4 指标数据来源
    4.2 数据处理与方法
        4.2.1 熵权法
        4.2.2 综合评价法
    4.3 山西省无废城市评价
        4.3.1 确定指标权重
        4.3.2 计算山西省十一市无废城市综合得分
    4.4 结果分析
        4.4.1 时间演变特征分析
        4.4.2 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4.4.3 影响因素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国内外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5.1 国外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5.1.1 新加坡:全面市场化回收
        5.1.2 日本:生活垃圾精细化分类
    5.2 国内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5.2.1 包头:打造“无废城市”样板
        5.2.2 深圳:构建绿色供应链制造体系
第6章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6.1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1.1 工业固废产量大、强度高、综合利用率低
        6.1.2 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布点规划不合理且监管不严格
        6.1.3 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量和处置能力偏小
        6.1.4 城市垃圾和市政污泥无害化处置程度低
    6.2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6.2.1 从源头减少固废生产量、提升工业固废资源使用效率
        6.2.2 合理布局区域性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加强监管制度
        6.2.3 落实医疗废物收集与处置监管责任、强化处置工作
        6.2.4 实施城市垃圾强制分类、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不足与展望
附录 公众对山西省11地市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5)新时代山西传统村落文化价值重塑研究 ——以山西省晋中市B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及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建设理论
    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建设理论
        2.2.1 毛泽东思想中的文化建设理论
        2.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化建设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统村落文化价值重塑概论
    3.1 传统村落文化
        3.1.1 传统村落文化的含义
        3.1.2 传统村落文化的特征
    3.2 传统村落文化价值
        3.2.1 传统村落文化价值的含义
        3.2.2 传统村落文化价值的内容
    3.3 传统村落文化价值重塑
        3.3.1 传统村落文化价值重塑的含义
        3.3.2 传统村落文化价值重塑的目标
    3.4 传统村落文化价值重塑的必要性
        3.4.1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3.4.2 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西传统村落文化价值实现的现状
    4.1 晋中市B村概况
        4.1.1 村落地理位置
        4.1.2 村落历史沿革
        4.1.3 村落自然资源
        4.1.4 村落经济发展
    4.2 晋中市B村传统村落文化资源
        4.2.1 物质文化
        4.2.2 非物质文化
    4.3 晋中市B村传统村落文化价值实现的基本状况
        4.3.1 村落物质文化得到较好保护
        4.3.2 村落非物质文化得以较好传承
        4.3.3 村落传统文化得到开发利用
        4.3.4 村落生态环境得以良好保持
    4.4 晋中市B村传统村落文化价值重塑的现实困境
        4.4.1 城镇化冲击下文化传承主体的流失
        4.4.2 物质文化空间的自然衰败与功能性缺失
        4.4.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风民俗的流失
        4.4.4 传统村落文化缺乏本土特色且趋同化现象严重
    4.5 晋中市B村传统村落文化价值重塑面临现实困境的原因
        4.5.1 村民价值观念的变迁与文化自信的缺失
        4.5.2 村落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意识不强
        4.5.3 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人才不足
        4.5.4 文化保护与发展资金缺乏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时代山西传统村落文化价值重塑的思考
    5.1 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
        5.1.1 唤起村民的文化认同
        5.1.2 增强村民主体意识
    5.2 培养文化专业建设人才
        5.2.1 培养本土青年
        5.2.2 吸纳社会人才
    5.3 保留传统风貌的原真性
        5.3.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5.3.2 加大资金投入
    5.4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5.4.1 依托市场需求创新发展模式
        5.4.2 基于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6)资源型村庄的政治生态优化路径研究 ——以山西省晋中市Y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1.1 资源型村庄的相关概念
        1.1.1 资源型村庄的定义
        1.1.2 资源型村庄的特点
    1.2 农村政治生态相关概念
        1.2.1 政治生态的内涵
        1.2.2 农村政治生态的内涵
        1.2.3 农村政治生态的特点
    1.3 理论基础
        1.3.1 政治生态理论
        1.3.2 整体性治理理论
        1.3.3 善治理论
第二章 Y村政治生态的历史考察、问题表现和原因剖析
    2.1 Y村村情介绍
    2.2 Y村政治生态的历史演进
        2.2.1 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8—1956)
        2.2.2 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8)
        2.2.3 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8)
    2.3 Y村政治生态问题的具体表现
        2.3.1 党内纪律规矩意识虚无
        2.3.2 农村民主选举制度失效
        2.3.3 农村民主管理机制失序
        2.3.4 农民集体价值观念分裂
    2.4 Y村政治生态问题的原因剖析
        2.4.1 党组织功能虚无化
        2.4.2 农村民主选举形式化
        2.4.3 农村民主监督真空化
        2.4.4 农民法治意识淡薄化
第三章 Y 村政治生态优化的措施、成效和困境
    3.1 Y村政治生态优化的措施
        3.1.1 加强阵地建设恢复组织功能
        3.1.2 打造“三支”队伍形成工作合力
        3.1.3 严格制度落实健全工作机制
        3.1.4 强化“三资”管理壮大集体经济
        3.1.5 立足村情民意加强社会治理
    3.2 Y村政治生态优化的成效
        3.2.1 农村党组织领导地位得到巩固
        3.2.2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深化
        3.2.3 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3.2.4 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3.3 Y村政治生态优化的难点
        3.3.1 因地制宜持续提升农村治理能力
        3.3.2 协同联动妥善化解民生遗留问题
第四章 资源型村庄的政治生态优化路径
    4.1 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的政治领导
        4.1.1 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地位
        4.1.2 把好农村选人用人的政治方向
        4.1.3 健全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4.2 不断强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4.2.1 开展农村党风廉政教育经常化
        4.2.2 落实农村党风廉政主体责任规范化
        4.2.3 推动农村党风廉政责任考核精细化
    4.3 严格落实农村民主管理和监督制度机制
        4.3.1 发挥农村自治制度的规范性
        4.3.2 坚守农村法律法规底线
    4.4 筑牢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根基
        4.4.1 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4.4.2 不断涵养农村政治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2 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资源型城市
        2.1.2 城市人居环境
    2.2 理论基础
        2.2.1 生命周期理论(Life Cycle Theory)
        2.2.2 地域分异理论(Rule of Territorial Differentiation)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2.3 资源型城市研究进展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4 人居环境研究进展
    2.5 研究述评
3 研究区概况及指标体系构建
    3.1 研究区概况
    3.2 数据来源与方法论
        3.2.1 数据来源
        3.2.2 研究方法
    3.3 指标体系构建
        3.3.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3.3.2 指标体系
        3.3.3 指标说明
4 中国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特征
    4.1 中国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整体特征
    4.2 中国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空间分异
    4.3 中国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特征
5 中国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发展特征
    5.1 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可持续性探索
    5.2 城市系统耦合协调特征
6 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对策建议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村转居”社区治理中的文化认同研究 ——以J市D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1 社区及社区治理
        1.1.1 社区及社区治理相关概念
        1.1.2 社区治理理论
        1.1.3 社区治理模式
    1.2 社区文化认同
        1.2.1 社区文化认同的概念
        1.2.2 社区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
        1.2.3 我国社区文化认同建设实践
    1.3 “村转居”社区治理中文化认同的效用
        1.3.1 文化认同是社区治理的基础
        1.3.2 文化认同是社区有效治理的手段
        1.3.3 文化认同影响社区治理方式的选择
第二章 “村转居”D社区的形成背景及现状
    2.1 D社区的形成背景
        2.1.1 D社区撤村转居的政策背景
        2.1.2 D社区撤村转居的安置政策
    2.2 D社区现状
        2.2.1 D社区的人口和文化生活现状
        2.2.2 D社区居民生活现状
        2.2.3 D社区现行治理模式分析
第三章 “村转居”D社区治理中文化认同困境与原因分析
    3.1 D社区文化认同现状调查及数据分析
        3.1.1 研究基本情况
        3.1.2 D社区居民文化认同现状分析
    3.2 D社区治理中的文化认同困境
        3.2.1 文化活动单一,公众参与意识薄弱
        3.2.2 社区居民归属感不强,身份转换困难
        3.2.3 社区文化氛围缺失,文化冲突较大
    3.3 D社区治理中文化认同困境的原因分析
        3.3.1 社区治理机制不成熟,政府履职不到位
        3.3.2 文化建设薄弱,文化建设队伍有待加强
        3.3.3 居民身份转换难以适应
第四章 “村转居”社区治理中提升文化认同的策略
    4.1 完善治理体系,理顺政府职能
        4.1.1 明确基层政府职能
        4.1.2 转变政府工作方式
        4.1.3 理顺社区组织与政府治理关系
    4.2 以文化建设完善社区文化治理
        4.2.1 满足居民文化需求,引导居民文化认同
        4.2.2 丰硕社区文化建设内容
        4.2.3 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加大社区建设投入
    4.3 针对文化冲突,推进“村转居”居民身份转换
        4.3.1 培育居民社区意识
        4.3.2 保障居民待遇,促进群体融合
        4.3.3 重建文化认同,推进角色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基于RMP-SWOT模型的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及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体育旅游
        2.1.2 体育旅游资源
    2.2 理论基础
        2.2.1 RMP旅游产品昂谱理论
        2.2.2 SWOT理论
        2.2.3 RMP-SWOT模型
    2.3 小结
第3章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RMP-SWOT模型分析
    3.1 资源性优势(RS)分析
    3.2 资源性劣势(RW)分析
    3.3 资源性机会(RO)分析
    3.4 资源性威胁(RT)分析
    3.5 市场性优势(MS)分析
    3.6 市场性劣势(MW)分析
    3.7 市场性机会(MO)分析
    3.8 市场性威胁(MT)分析
    3.9 产品优势(PS)分析
    3.10 产品劣势(PW)分析
    3.11 产品机会(PO)分析
    3.12 产品威胁(PT)分析
    3.13 小结
第4章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
    4.1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1.2 评价指标选取和权重确定
        4.1.3 评价指标体系解释
    4.2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
        4.2.1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
        4.2.2 山西省11 市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
    4.3 小结
第5章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5.1 打造全域模式,统筹区域发展
    5.2 培育专业人才,提升游客满意
    5.3 落实责任主体,保障游客安全
    5.4 塑造品牌形象,优化产品开发
    5.5 推动融合发展,创新文体旅模式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市场(M)性分析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10)晋中市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耦合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的研究进展
        1.2.2 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进展
        1.2.3 文献评述与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水环境
        2.1.2 耦合
    2.2 相关理论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系统耦合理论
        2.2.4 循环经济理论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区域地理位置
    3.2 区域自然概况
        3.2.1 地形地貌
        3.2.2 气候特征
        3.2.3 湿地状况
        3.2.4 植被覆盖状况
    3.3 区域社会概况
        3.3.1 行政区划与城镇布局
        3.3.2 人口状况
        3.3.3 交通状况
        3.3.4 旅游状况
    3.4 区域水环境现状
        3.4.1 水文水系
        3.4.2 水资源总量
        3.4.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4.4 水污染物排放情况
        3.4.5 水质状况
    3.5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3.5.1 经济规模
        3.5.2 产业结构
        3.5.3 经济效益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晋中市经济发展与水环境相关性分析
    4.1 经济发展与水环境相关性分析
第5章 晋中市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
    5.1 指标体系构建
        5.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水环境—经济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5.2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5.2.1 数据处理
        5.2.2 主成分分析法赋权重
    5.3 子系统权重值计算
        5.3.1 水环境子系统权重值计算
        5.3.2 经济子系统权重值计算
    5.4 子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指数计算
    5.5 经济发展与水环境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5.6 晋中市与太原市的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耦合协调对比评价
        5.6.1 耦合协调度对比
        5.6.2 耦合协调度差异原因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晋中市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耦合协调对策与建议
    6.1 完善水环境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持续增长
        6.1.1 严格贯彻落实已有的政策
        6.1.2 完善水环境政策、促进本地化经济发展
    6.2 提高水环境治理能力
        6.2.1 源头预防污染物排放
        6.2.2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6.2.3 提升精准治污水平
    6.3 推进水污染多主体联合督查
        6.3.1 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6.3.2 推进第三方治理
        6.3.3 强化联合执法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三、获奖情况

四、晋中市环境质量日渐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晋中地区传统建筑纹样在现代文创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贾美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山西不同产地酸枣遗传多样性与化学成分的关联性分析[D]. 丁雯.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晋陕蒙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比较研究[D]. 郜晗希.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D]. 杨丹丹.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5]新时代山西传统村落文化价值重塑研究 ——以山西省晋中市B村为例[D]. 侯一洋.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6]资源型村庄的政治生态优化路径研究 ——以山西省晋中市Y村为例[D]. 高晋芳. 山西大学, 2021
  • [7]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 张旭.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8]“村转居”社区治理中的文化认同研究 ——以J市D社区为例[D]. 杨静雅. 山西大学, 2021(12)
  • [9]基于RMP-SWOT模型的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及开发策略研究[D]. 王勤博.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10]晋中市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耦合协调研究[D]. 李敏.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晋中环境质量逐步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