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存量资产促发展——巢湖市居巢区盘活存量资产调研的启示

盘活存量资产促发展——巢湖市居巢区盘活存量资产调研的启示

一、盘活存量资产求发展——巢湖市居巢区盘活存量资产调研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宋敏[1](2017)在《从“扇叶城市”到“紧凑城市”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空间发展的过程记录城市长期的建设经历,蕴含着内部规律性作用也反映出外部社会与制度的影响。其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与城市自身的发展阶段以及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不无关系。进入2010年后,我国的经济结构面临转型,而城市建设中粗放的发展方式也带来诸多社会矛盾,亟需调整。城市空间发展的未来理想模式以及实现措施是各界关注的焦点。“扇叶城市”是地理区位上的中部城市——合肥空间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经典的单中心三翼伸展的形态。论文以空间发展过程为主线,采用要素分析、文献分析、量化分析、对比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城市经典“扇叶”形态演进消失的过程,并且主要从宏观的城市外部形廓和中观的城市内部用地的分布与演变的角度,总结不同阶段城市空间和形态发展的特征,深入分析其中的规律和动力机制。“紧凑城市”是论文针对合肥城市现状空间剧烈发展所处的无序形态进行反思后提出的城市未来空间的展望。结合区域经济和人口结构的发展趋势,探索在中国特殊城市化背景下“紧凑城市”实践的可能,提出理论支持下未来合肥形态发展的方向,并且具体从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城市内部空间形态以及发展机制三个层面提出有效的建议及具有操作性的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紧凑城市”的理论为基础,结合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城市规划实践案例,通过对其“紧凑城市”建构方式的分析,分别从城市规划层面、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三个层面总结出“紧凑城市”的城市空间模式;并比较我国所处的城市背景与理论提出背景的差异,有侧重的对理论的本土化以及实践的可行性进行探讨。2、划分合肥城市空间和形态发展的四个阶段,以城市1949年以后的人口、建成区面积、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变化等指标的环比变化特征为基础,结合重要历史事件等多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真实科学的将合肥城市空间发展划分为以下阶段:拓展生长期(1949-1989)、快速发展期(1990-1999)、高速增长期(2000-2009)、优化调整期(2010-今)。3、总结各阶段城市发展的社会政治背景、经济基础以及建设现状,从影响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因素出发,界定研究的主要范围和内涵,重点对城市空间生长方式、外部形廓特征、内部空间形态三个方面进行纵向比较,特别对城市的主要功能用地进行分解,以时间为坐标,结合各期具体数据和图文资料,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细致全面的分析了用地的分布变化和空间形态发展的特征。清晰凝练出城市空间发展方式和形态演化轨迹以及各个阶段的主要驱动因素和动力机制。4、注重多学科分析,从城市规划理论、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以及城市地理学等学科交叉研究角度,关注城市空间和形态发展的解释性研究,结合国家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分别从理论指导、产业发展、经济制度和政府决策四个方面总结出主导合肥城市空间和形态发展的驱动因素和动力机制。5、分析合肥在优化调整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侧重此阶段社会经济转型、人口城市化转折以及区划调整等城市背景分析,结合城市自身的特殊性,从城市发展现状入手,注重实际问题的产生和影响,继而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构建“紧凑型”城市空间形态。深入从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内部空间形态、规划机制三个方面阐述了“紧凑城市”的构想和可操作的实施策略。总而言之,论文以合肥为例,着重研究了城市“扇叶城市”阶段形态的建构过程、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扇叶”形态的解构过程,以及如何在转型期以“紧凑城市”的理论指导来应对城市空间急剧扩张和城市形态无序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从已完成的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总结规律和经验,延伸到对未来城市空间提出建设性的展望和建议,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案例,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指导未来合肥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还为其他同类型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形态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梁骏[2](2015)在《二线城市闲置土地的高效节约集约利用对策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文中认为在我国,二线城市已经开始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并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排头兵”。近来很多学者在研究中逐渐开始重视二线城市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尤其是二线城市在不断对外“摊大饼”式扩张的情况下,其土地的利用深度、商业地产空置、土地投入产出效率等土地节约集约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首先综合国内外对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中相关的成果,提炼出针对二线城市土地利用的多个理论,以多种研究方法,综合经济、政策、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以马克思经济学为指导,以国内外诸多城市土地利用研究成果为参照,以中国二线城市发展现状为依据,以城市建设为着手点,分析二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并在这种共性下探讨提高二线城市的土地利用深度的对策。土地利用深度的探讨又离不开土地利用理论中的结构理论、持续利用理论和区位理论。但是又因为土地的诸多问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深化解决,解决的前提就需要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为了使得各种方针对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将经济效益,也就是土地收益理论贯穿始终,以土地报酬递减理论、地租和地价理论为支撑点,将经济效益和节约集约利用挂钩,用经济效益诱导土地使用者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再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反过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即以土地利用理论指导土地节约模式,以土地效益理论指导土地集约模式。在分析完土地利用理论和土地收益理论后,最后关注的核心点依然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论。在以合肥市为例的二线城市的节约集约利用概况上,分析限贷令、限购令、退二进三等诸多二线城市主要的城区土地利用方针政策,再以土地供给稀缺性、城市发展、消费者和商品房销售影响等四个因素作为二线城市土地节约集约的驱动力,再以政府、企业和城镇化作为参与的动力源突破土地低效利用的瓶颈。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总结了二线城市在城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上出现的若干共性问题上,尝试激发二线城市土地节约集约潜力,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发挥政府在调控土地市场中的作用,协调郊区农民完成城镇化的转变,提高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综合思想主要包括节约和集约两点:在节约上,控制过度的土地开发和扩张城区;在集约上,重视投资深度和利用效率。最后,文章对一些一线城市已有的政策提出解读,并将土地精细利用、奢侈房产税和土地货币化等作为对二线城市乃至未来准二线城市的参考。

黄佳豪,马鸿梅[3](2015)在《安徽农村人口变迁的状况、挑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安徽农村人口的数量变迁、结构变迁及人口流动的充分研究,把握农村人口变迁给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进而制定合理的相关政策来科学引导农村人口的变迁,并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赵祥华[4](2012)在《长沙市小城镇建设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进程和有效手段,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了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也已经到了需要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依靠城镇化和工业化有效互动来加速现代化进程的阶段。在新的形势下,长沙市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在实地走访调研和通过相关部门获取的资料基础上,对当前长沙市小城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小城镇建设存在的规划管理问题突出、建设资金不足、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集聚能力相对薄弱、产业层次不尽合理和生态环境不够重视等问题和成因。通过对扬州市、青岛市两个城市的小城镇建设的经验总结基础上,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启示。本文提出长沙市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定位:小城镇建设要成为实施创业富民的重要载体,成为推动城乡互动的重要节点,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平台,成为展示城乡风貌的重要窗口。对如何加快长沙市小城镇建设提出对策建议:进一步加强规划指导,突出产业支撑,加强投入引导,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建设生态城镇,创建特色城镇,强化组织领导。

李开星[5](2002)在《盘活存量资产求发展——巢湖市居巢区盘活存量资产调研的启示》文中指出

李开星[6](2000)在《强化资金管理 促进企业发展——凤凰山水泥制造公司加强资金管理的经验》文中认为

二、盘活存量资产求发展——巢湖市居巢区盘活存量资产调研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盘活存量资产求发展——巢湖市居巢区盘活存量资产调研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从“扇叶城市”到“紧凑城市”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世界全球化背景——我国城市空间拓展的原发力
        1.2.2 快速城市化进程——我国城市空间重塑的推动力
        1.2.3 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城市空间演变的政策力
        1.2.3.1 土地市场化
        1.2.3.2 住房商品化
        1.2.3.3 户籍流动化
        1.2.3.4 规划政策化
    1.3 研究意义
        1.3.1 “紧凑城市”理论与中国实践
        1.3.2 合肥城市空间和形态发展规律及机制探究
        1.3.2.1 城市发展的普遍性
        1.3.2.2 城市发展的特殊性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对象概况
        1.5.1 城市区位
        1.5.2 历史沿革
        1.5.3 城市发展背景
        1.5.3.1 城市首位度不高
        1.5.3.2 城市在中部地区的发展地位
        1.5.4 城市行政区划概况
    1.6 研究方法
    1.7 论文创新点
    小结
第二章 主要概念辨析与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
    2.1 本研究的概念内涵
        2.1.1 城市空间
        2.1.2 城市形态
        2.1.3 主要概念辨析
    2.2 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
        2.2.1 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2.2.1.1 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性研究
        (1) 构成要素
        (2) 构成模式
        2.2.1.2 城市空间形态的解释性研究
        (1) 动力机制
        (2) 演化规律
        2.2.2 紧凑城市理论
        2.2.2.1 紧凑城市的定义
        (1) 狭义的紧凑城市
        (2) 广义的紧凑城市
        2.2.2.2 紧凑城市的理论基础
        (1)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影响
        (2) 理论产生的背景比较
        2.2.2.3 紧凑城市的相关理论
        (1) 新城市主义
        (2) “精明增长”理论
        (3) TOD模式
        (4) 紧凑度测算研究
        (5) 国内对“紧凑城市”的研究
    2.3 合肥城市空间和形态发展的研究进展
        2.3.1 研究对象关注度弱
        2.3.2 研究时间跨度较窄
        2.3.3 分析性研究居多,解释性研究偏少
        2.3.4 研究范围广泛,系统性不强
    小结
第三章 “紧凑城市”的规划实践与模式总结
    3.1 荷兰兰斯塔德地区
        3.1.1 多核心城市的系统性与层次性
        3.1.2 生态农业的“绿心”建设
    3.2 日本东京都
        3.2.1 发达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
        3.2.1.1 轨道交通密度大
        3.2.1.2 轨道交通范围广
        3.2.1.3 交通工具零换乘
        3.2.2 结合交通枢纽的地下空间开发
        3.2.2.1 地下空间立体化
        3.2.2.2 地下空间节点化
    3.3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3.3.1 高密度分散的新城建设
        3.3.1.1 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统
        3.3.1.2 严格的密度分区
        3.3.2 公交主导的城市交通网络
        3.3.2.1 公共巴士线路的密集
        3.3.2.2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间的换乘
        3.3.2.3 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完善
        3.3.3 “拥挤文化”下的建筑空间利用
        3.3.3.1 建筑灰空间的过渡
        3.3.3.2 建筑功能的多元叠加
        3.3.3.3 绿色生态空间的立体化
    3.4 “紧凑城市”的空间形态模式总结
        3.4.1 城市规划层面的“紧凑城市”模式
        3.4.1.1 单核多中心模式
        3.4.1.2 多核多中心模式
        3.4.2 交通结构——以人口密度区分的多元化公共交通体系
        3.4.3 城市设计层面的“紧凑城市”模式
        3.4.3.1 绿地设计——“密度分区”与“空间补偿”
        3.4.3.2 空间设计——“用地集约”与“功能混合”
        (1) 高密度的公共空间
        (2) 多样性的邻里空间
        (3) 立体化的地下空间
        3.4.4 建筑设计层面的“紧凑城市”模式
        3.4.4.1 建筑功能集群化
        3.4.4.2 建筑空间模糊化
        3.4.4.3 建筑交通驳接化
    小结
第四章 合肥城市空间和形态发展阶段划分
    4.1 合肥城市建设发展概况
        4.1.1 城市自然肌理
        4.1.2 城市地域特点
        4.1.2.1 历史沿革特征——发展受限于水运,崛起得益于政治
        4.1.2.2 区域经济特征——从边缘到中心
    4.2 合肥城市空间和形态发展阶段划分
        4.2.1 人口
        4.2.2 城市化水平
        4.2.3 建成区面积
        4.2.4 产业结构
        4.2.5 城市规划与建设经历
        4.2.6 城市空间和形态发展阶段划分
    4.3 合肥城市空间和形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4.3.1 1949-1990:城市拓展生长期——“风扇形态”成长期
        4.3.2 1991-2000:城市快速发展期——“风扇形态”消解期
        4.3.3 2001-2010:城市高速发展期——“风扇形态”无序期
        4.3.4 2011-今:城市优化调整期——“紧凑形态”建设期
    小结
第五章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特征及机制分析
    5.1 空间生长方式分析
        5.1.1 空间生长方式特征
        5.1.1.1 交通干线依托下的轴向延伸生长
        5.1.1.2 自组织引导下的轴间填充生长
        5.1.1.3 政府力推动下的圈地生长
        5.1.2 合肥城市空间生长方式分析
        5.1.2.1 以轴向生长为主导的扩展生长期
        5.1.2.2 以轴间填充为主导的快速发展期
        (1) 城市组团间交通联系问题
        (2) 结构自身的不稳定
        (3) 组团功能孤立
        5.1.2.3 以圈地填充生长为拓展的快速发展期
        5.1.2.4 以圈地跳跃生长为主导的高速增长期
    5.2 城市外部形廓的演化分析
        5.2.1 外部形廓分类
        5.2.2 合肥城市外部形廓演化
        5.2.2.1 发展轴从东西向转为南北向
        5.2.2.2 相关指数分析
        5.2.3 城市外部形廓的特征
        5.2.3.1 三翼不均的“风扇”形态
        5.2.3.2 西南溢出的“趋圆”形态
        (1) 趋圆发展
        (2) 西南外溢
        5.2.3.3 南北延伸的“无序”形态
    5.3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发展特征
        5.3.1 居住用地演化特征
        5.3.1.1 居住用地分布变化——从单中心聚集到多板块扩散
        5.3.1.2 居住用地形态变化——从高密度到高强度
        5.3.2 工业用地演化特征
        5.3.2.1 工业用地分布变化——从组团分散到边缘聚集
        5.3.2.2 工业用地形态变化——从功能混杂到产业聚集
        5.3.3 商业用地演化特征
        5.3.3.1 商业用地分布变化——从线形分散到商圈集中
        5.3.3.2 商业用地形态变化——从步行街区到商业综合
        5.3.4 教育用地演化特征
        5.3.4.1 教育用地的分布变化——从独立用地到区域融合
        5.3.4.2 教育用地的形态变化——从大院制到大学城
        5.3.5 城市绿地演化特征
        5.3.5.1 绿地分布变化——从环城公园到生态绿地
        5.3.5.2 绿地形态变化——从“城在园中”到楔状绿地蚕食
        (1) 环城公园的建设
        (2) 金斗河的湮灭
        (3) 楔状绿地的蚕食
    5.4 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机制分析
        5.4.1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奠定空间形态发展基础
        5.4.2 产业发展是空间形态发展的主要动力
        5.4.2.1 工业化拓展城市用地
        5.4.2.2 “退二进三”引导工业用地外迁
        5.4.2.3“开发区”建设引导工业用地聚集
        5.4.3 经济制度调控空间形态发展的方式
        5.4.3.1 计划经济体制控制城市空间形态的扩展
        5.4.3.2 市场经济机制激发城市空间形态的量变
        (1) 资本介入刺激城市“空间生产”
        (2) 新商业空间重组城市的边缘地区
        (3) 消费主义“自下而上”改变城市内部空间形态
        5.4.4 政府决策决定空间形态发展的质变
        5.4.4.1 政府力“圈地”推动城市形廓的剧烈扩张
        5.4.4.2 政府行为“自上而下”引导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
    小结
第六章 优化调整期合肥城市空间形态的战略性思考
    6.1 “紧凑城市”的中西方背景比较
        6.1.1 城市化阶段的差异
        6.1.1.1 城市化从人口城市化开始向结构城市化转变
        6.1.1.2 城市化成本较高
        6.1.1.3 城市化道路选择的差异
        6.1.2 城市产业结构的差异
        6.1.3 土地制度的差异
        6.1.3.1 政府垄断农用土地的非农转移权
        6.1.3.2 土地批租制
        6.1.3.3 价格双规制
    6.2 合肥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6.2.1 区域经济分析
        6.2.1.1 长三角经济圈的副中心
        6.2.1.2 城市首位度提升
        6.2.1.3 交通枢纽地位的确立
        6.2.2 经济结构分析——转型期中的产业优势
        6.2.2.1 从凯恩斯主义到供应经济转变
        6.2.2.2 产业结构分析
        6.2.3 人口结构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优势
        6.2.3.1 净流入人口稳步增长
        6.2.3.2 城镇化率达到拐点
        6.2.3.3 人口分布特征
        6.2.4 行政区划变动分析——撤县建区
    6.3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现状分析
        6.3.1 建设用地吞并扩展——外部形廓粘结
        6.3.2 城市多中心结构分析
        6.3.2.1 旧城中心面临衰落期
        6.3.2.2 滨湖新区处于生长期
        6.3.3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分析
        6.3.3.1 居住用地——单中心聚集组团隔离
        6.3.3.2 工业用地——多中心分散低密度膨胀
        6.3.3.3 商业用地——线性分散分区聚集
        6.3.3.4 绿地系统——斑块性强体系性弱
    6.4 合肥“紧凑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展望
        6.4.1 城市整体空间形态设想——双核多中心结构
        6.4.1.1 区分“大合肥”与“小合肥”的区域概念
        6.4.1.2 南北延伸凸显“双核”结构
        6.4.1.3 “网络化生长”构建“多中心”形态
        6.4.1.4 “轨道交通”支持空间形态构成
        6.4.2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设想——基于“紧凑”概念的城市设计
        6.4.2.1 混合用地构建“紧凑城市”的高密度
        6.4.2.2 开敞绿带保证“紧凑城市”的高品质
        6.4.2.3 地下空间拓展“紧凑城市”的高效率
        6.4.3 城市发展机制设想——规划转向
        6.4.3.1 人口规模转向容量规模
        6.4.3.2 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
        6.4.3.3 绿线控制转向密度控制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二线城市闲置土地的高效节约集约利用对策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内涵的研究
        1.2.2 国内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内涵的研究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借鉴法
        1.3.3 实证分析法
        1.3.4 数据综合分析法
        1.3.5 德尔菲法
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论基础
    2.1 土地利用理论
        2.1.1 土地利用结构理论
        2.1.2 土地持续利用理论
        2.1.3 土地区位理论
    2.2 土地收益理论
        2.2.1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2.2.2 地租和地价理论
    2.3 二线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与内涵
        2.3.1 土地集约利用概念
        2.3.2 节约集约用地的内涵联系
    2.4 土地集约利用对象
        2.4.1 存量建设用地
        2.4.2 低效建设用地
3 以合肥市为例的二线城市土地利用特征
    3.1 以合肥为例的二线城市的共性特征
        3.1.1 城镇化发展中土地低效利用
        3.1.2 房地产业的发展迅猛
        3.1.3 人口增长模式
        3.1.4 消费需求提升
    3.2 二线城市土地代表性政策
        3.2.1 限购令和限二禁三
        3.2.2 退二进三
        3.2.3 限贷令
    3.3 二线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驱动力因素分析
        3.3.1 土地供给稀缺性因素
        3.3.2 城市发展因素
        3.3.3 消费者因素
        3.3.4 商品房销售影响因素
    3.4 二线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特点
        3.4.1 房屋空置率高企
        3.4.2 城市土地供小于求
        3.4.3 刚需减少的可能性
        3.4.4 城市的节约集约利用得到重视
    3.5 二线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动力源
        3.5.1 政府的动力源
        3.5.2 企业的动力源
        3.5.3 城镇化的动力源
4 二线城市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
    4.1 二线城市房屋空置率较高
    4.2 投机性投资
    4.3 耕地占补项目区内平衡问题凸显
    4.4 二线城市工业园区土地浪费严重
    4.5 二线城市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4.6 闲置土地惩罚机制不健全
    4.7 忽视立体空间开发
5 二线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对策
    5.1 转变城镇土地利用观念,树立和强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理念
    5.2 牢抓用地“增减挂”
        5.2.1 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缓解城镇土地供需突出矛盾
        5.2.2 提高认识,以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为根本目标
        5.2.3 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的落实方式
    5.3 加强城镇内部土地的开发整理,增加城镇土地有效供给
        5.3.1 促进土地信息系化建设
        5.3.2 以招商引资为中心,提升产业培育水平
        5.3.3 集约利用土地,科学确立用地政策
        5.3.4 在开发区开展试点,探索土地新政
        5.3.5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5.3.6 优化投资软环境
    5.4 发挥市场配置作用,激发参与者活力
        5.4.1 付款期限适当延长
        5.4.2 支持企业先行开工建设
        5.4.3 适当调整建设周期
        5.4.4 对于土地出让加宽违约金实行暂记处理
        5.4.5 有条件允许企业提前申请预售许可
    5.5 加强预期管理
    5.6 完善土地管理机制
    5.7 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
    5.8 利用政策优势创新用地模式
        5.8.1 土地全面精细利用
        5.8.2 注重都市农业产业效益
        5.8.3 探索奢侈型和家用型商住宅房产税的实施
        5.8.4 土地货币化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安徽农村人口变迁的状况、挑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安徽省农村人口变迁状况
    (一) 安徽省农业人口数量变迁
        1. 农业人口增长性
        2. 增长平稳性
        3. 农业人口比例持续下降
    (二) 安徽省农村人口内部结构变迁
        1. 性别结构
        2. 年龄结构
        3. 素质结构
    (三) 安徽省农业人口流动
        1. 人口跨区流动大, 向外流动速度加快
        2. 合肥市对人口具有一定的吸引作用, 而且这种作用力在加强
二、农村人口变迁提出的挑战
    (一) 人口数量提出的挑战
        1. 人口增长使耕地减少, 土地生产能力下降
        2. 人口增长也给安徽水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
        3. 人口增长使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二) 人口结构提出的挑战
        1. 农村人口素质普遍较低
        2. 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对农村养老产生巨大压力
    (三) 人口流动提出的挑战
        1. 农村人口有序流动受到牵制
        2. 社会管理急需创新
三、政策建议
    (一) 走生态良好的新农村发展道路
    (二) 加大农业投入
    (三) 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
    (四) 促进农村人口流动
    (五) 加快城镇体系发展
    (六) 提高小城镇的承载力

(4)长沙市小城镇建设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长沙市小城镇建设的一般理论
    2.1 小城镇建设的概念和标准
        2.1.1 小城镇建设的概念
        2.1.2 小城镇建设的标准
    2.2 长沙市小城镇建设的特殊性及建设目标
    2.3 相关基础理论
        2.3.1 韦伯集聚经济理论
        2.3.2 低碳城市理论
        2.3.3 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第3章 长沙市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分析
    3.1 近年来长沙市小城镇建设的主要措施
        3.1.1 强化规划管理
        3.1.2 突出基础设施建设
        3.1.3 加快产业发展
        3.1.4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3.1.5 加强城镇生态环境治理
    3.2 近年来长沙市小城镇建设取得的成效
        3.2.1 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
        3.2.2 城镇经济迅速发展
        3.2.3 城镇功能日益完善
        3.2.4 城镇带动农村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3.3 长沙市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3.1 城镇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
        3.3.2 建设资金明显不足
        3.3.3 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3.3.4 集聚能力相对薄弱
        3.3.5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3.3.6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第4章 国内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借鉴
    4.1 扬州市推进小城镇发展改革工作的主要措施
        4.1.1 高度重视对小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完善工作
        4.1.2 对小城镇进行准确定位
        4.1.3 改革城镇行政管理体制
        4.1.4 完善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4.1.5 构建多渠道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机制
        4.1.6 培育支柱产业
    4.2 青岛市小城镇建设的主要措施
        4.2.1 加强规划管理
        4.2.2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4.2.3 加大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
        4.2.4 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4.2.5 彰显小城镇特色
        4.2.6 加大改革力度和政策支持
第5章 进一步推进长沙市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5.1 进一步加强规划指导
    5.2 突出产业支撑
    5.3 加强投入引导
    5.4 深化制度改革
    5.5 建设生态城镇
    5.6 创建特色城镇
    5.7 提高集聚能力
    5.8 强化组织领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盘活存量资产求发展——巢湖市居巢区盘活存量资产调研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扇叶城市”到“紧凑城市”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探析[D]. 宋敏. 东南大学, 2017(12)
  • [2]二线城市闲置土地的高效节约集约利用对策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D]. 梁骏.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3)
  • [3]安徽农村人口变迁的状况、挑战及对策研究[J]. 黄佳豪,马鸿梅.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5(02)
  • [4]长沙市小城镇建设对策研究[D]. 赵祥华. 湖南大学, 2012(04)
  • [5]盘活存量资产求发展——巢湖市居巢区盘活存量资产调研的启示[J]. 李开星.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2(01)
  • [6]强化资金管理 促进企业发展——凤凰山水泥制造公司加强资金管理的经验[J]. 李开星.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0(10)

标签:;  ;  ;  ;  ;  

盘活存量资产促发展——巢湖市居巢区盘活存量资产调研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