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爆角砾岩管矿床成矿流体演化趋势曲线特征

隐爆角砾岩管矿床成矿流体演化趋势曲线特征

一、隐爆角砾岩筒型矿床成矿流体演化趋势曲线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赵拓飞[1](2021)在《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海省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位于青海与新疆交界处,大地构造位置属柴达木地块南缘,东昆仑造山带西段。研究区经历了始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的形成,中-新元古代板块汇聚、前原特提斯洋盆演化和玄武岩高原的拼贴,加里东期-海西早期原特提斯洋构造域和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古特提斯洋构造域的演化,印支晚期-燕山早期陆内造山作用和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区域的隆升作用。同时漫长而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导致区内发育多期多类型矿产资源,但近几年受客观条件所限,一些科学问题制约着找矿突破,如地质研究程度较低,部分基础地质信息模糊,区内构造演化存在争议,矿床类型和成矿作用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区内各类岩体和典型矿床进行研究,完善基础地质信息,探讨成矿动力学模式,总结成矿规律,从而进一步总结区域成矿理论,辅助区内矿产勘探工作。通过对研究区内黑云二长片麻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认为:厘定阿克楚克赛地区“古元古界金水口群片麻岩”实为新元古代早期(~946Ma)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岩体具同碰撞S型花岗岩特征。对比发现区域上该时期岩浆活动广泛发育,认为东昆仑地区在中-新元古代发育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其可能响应全球性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厘定阿克楚克赛高Mg闪长岩成岩时代为加里东晚期(~426Ma),岩石具赞岐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加里东晚期受原特提斯洋演化的影响,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拼贴至北部柴达木地块南缘之上,深部洋壳板片继续俯冲发生断离,软流圈沿板片断离形成的板片窗上涌至地壳浅部形成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上涌过程中与富Mg的断离板片熔融,形成本区高Mg闪长岩类。卡尔却卡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印支早期(~242Ma)。岩石为新生玄武质地壳和古老的硅铝质地壳物质混合形成,与俯冲带岩浆岩特征一致。表明印支早期与古特提斯洋俯冲有关的岩浆侵入活动强烈。阿克楚克赛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印支晚期(~221Ma)。岩石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岩浆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形成于强烈伸展的构造背景下。东昆仑地区古特提斯洋在海西晚期向北俯冲,中三叠世洋盆闭合,形成与俯冲有关的壳源岩浆。晚三叠世东昆仑地区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岩石圈拆沉减薄导致大规模伸展作用发生,幔源岩浆上涌,直接侵位形成基性-超基性岩石。上侵过程中或与地壳物质混合形成壳幔混源岩浆,或加热地壳形成壳源岩浆。印支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是东昆仑地区最重要的岩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期。对研究区内四个典型矿床(点)进行研究,阿克楚克赛地区原被划分为泥盆纪闪长岩岩体实为辉石岩和辉长岩经自变质作用形成的杂岩体,形成时代包括加里东晚期和印支晚期。厘定含矿辉石岩锆石U-Pb年龄为416±3Ma,变质辉长岩锆石U-Pb年龄为424±3Ma。矿床类型为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含矿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受到俯冲组分的加入,同时侵位过程中奥陶-志留纪滩间山群大理岩地层为幔源岩浆的成矿作用提供了外源硫,Ca2+、Mg2+等离子的加入导致岩浆结晶温度降低,使岩浆中硫化物发生过饱和,从岩浆中熔离成矿。区内新发现一期晚三叠世(~220Ma)辉长岩岩体,岩体形成于造山后岩石圈拆沉减薄,幔源物质底侵的构造背景下。岩浆源区为富集岩石圈地幔,岩浆结晶分异程度差,岩相单一,硫化物熔离程度低,蚀变和矿化弱。综上,青海东昆仑西段加里东晚期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潜力巨大,印支晚期找矿潜力一般。通过野外调研,在阿克楚克赛地区新发现一处铅、锌矿化点。早三叠世花岗斑岩(~244Ma)发生强蚀变,钻孔浅部可见青磐岩化带,西侧钻孔深部出现泥化带,并发育浸染状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铅、锌品位低且连续性好,符合斑岩型矿床的面型蚀变和分带特征。限于矿化点发现时间晚,工作程度低,目前研究仍处于蚀变带外围。但该矿化点热液蚀变强烈,蚀变带规模大,剥蚀程度小,深部有进一步勘查的潜力。该矿化点的发现表明昆中带在总体抬升大的背景下其北部存在差异性的下降,具有斑岩型矿床的找矿潜力。卡尔却卡A区分南北两矿段,南矿段成矿与硅化关系密切,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矿石发育团块状构造,铜矿石品位高且变化大。厘定含矿石英脉Ar-Ar等时线年龄为241±2Ma,代表成矿年龄。S-Pb同位素显示成矿物质具壳幔混合特点,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并存在大气水参与。流体包裹体发育富液相、含子矿物三相和含CO2包裹体,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为293℃~360℃,含矿物质主要以液相形式迁移,成矿早阶段流体发生了不混溶,流体不混溶和温度降低是矿质沉淀的主导因素。综合研究认为卡尔却卡A区南矿段为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中-高温热液脉型铜矿床,而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北矿段矿体产于隐爆角砾岩体内,矿化厚度小,平面延长远大于垂向延伸,角砾无磨圆且未发生较大位移,隐爆作用仅发生于岩体表壳,与典型的隐爆角砾岩筒矿床不同,本文将其定为产于岩体顶部的隐爆角砾岩壳矿床。S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为大气降水与岩浆水混合。流体富CO2和N2,说明可能有幔源流体参与成矿。断裂构造不发育并且未形成热液向上运移通道导致岩浆难以达到二次沸腾的条件发生持续隐爆作用。因此矿床主要为岩体顶部和裂隙中汇聚的有限气水热液发生小规模隐爆作用形成,虽能构成矿化但不具备形成大矿的潜力。卡尔却卡B区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围岩为滩间山群大理岩,矿床形成于花岗闪长岩与地层接触带形成的矽卡岩内。与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岩年龄(~242Ma)与辉钼矿矿石Re-Os同位素年龄(~242Ma)一致,代表成矿时代为早三叠世。早期石英-硫化物阶段流体主要形成富液相和纯气相包裹体,表现为高温(253℃~390℃)中低盐度(4.0~16.1%Na Cl eq.)特征,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主体以岩浆水为主,大气水混入对成矿的影响有限。因此温度降低是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S-Pb同位素和Re含量显示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综合研究认为,花岗闪长岩侵入滩间山群地层中发生接触交代作用产生矽卡岩,岩体演化形成的含矿热液以及不断萃取地层中有用组分共同组成成矿流体,受大气降水或其他浅部地体水的混合冷却,矿质进一步在构造薄弱部位沉淀和富集,形成本区具有规模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床。青海东昆仑西段主要有三期成矿:加里东晚期、印支早期和印支晚期。加里东晚期主要形成与板片断离有关的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幔源岩浆主要来源于亏损地幔;印支早期受古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影响,主要形成与俯冲背景有关的矽卡岩型-中高温热液脉型铜钼矿床,铜主要来源于幔源岩浆;印支晚期进入后碰撞伸展环境,岩石圈拆沉,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从基性到酸性岩石均发育,主要形成与伸展背景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铁、铅、锌等金属矿床。青海东昆仑地区整体西段抬升剥蚀大于东段,而西段以昆中带剥蚀程度最大,以黑山-那陵格勒河断裂为界,昆中带内北部抬升剥蚀弱于南部,南部浅成矿床几乎剥蚀殆尽,找矿方向以岩浆矿床和中深成高温热液脉型矿床为主。北部抬升及剥蚀较弱,印支期斑岩型、矽卡岩型及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成矿和保存条件良好,但该时期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潜力有限,应主攻斑岩型、矽卡岩型及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焦世豪[2](2020)在《陕西山阳—柞水地区庙梁隐爆角砾岩及其与金成矿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庙梁金矿是近年来在南秦岭山阳-柞水地区发现的一个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其隐爆角砾岩及金矿床的形成与中酸性斑岩体密切相关。庙梁金矿自发现以来尚未开展过系统研究。本文在野外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岩石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测温等手段,对庙梁金矿隐爆角砾岩的形成机制、矿床成因进行了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本区成矿类型有蚀变隐爆角砾岩型和构造石英脉蚀变岩型两种,主要矿体分布于隐爆角砾岩体内且受其形态控制,在角砾岩外矿体主要受构造控制。矿床共有3个成矿期次、5个成矿阶段。金矿物以银金矿为主,以粒间金、包体金为主要赋存形式,黄铁矿、磁黄铁矿为最主要的载金矿物。(2)矿区主要存在三种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黑云母花岗岩、石英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I型花岗岩,岩浆源区以下地壳物质为主、少量幔源物质加入;黑云母花岗岩以角砾形式存在于隐爆角砾岩体内,属于钾玄岩系列、过铝质I型花岗岩,为古老地壳与幔源物质混合作用的结果;石英斑岩属钾玄岩系列、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成岩物质主要来自地壳、有少量地幔物质加入。微量元素整体富集Rb、U、K、Nd,亏损Nb、Ta、Ti、P。稀土元素分布曲线整体右倾,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无明显Eu异常。(3)根据野外岩体间接触关系和同位素测年结果,矿区至少存在三期次的岩浆活动,对应岩体形成时代分别为黑云母花岗岩172.3Ma、石英斑岩153.3Ma、花岗闪长斑岩151.1148.9Ma。角砾岩及矿化机制为:石英斑岩沿区域性断裂带活动,在深部岩浆房发生隐爆作用产生隐爆角砾岩并定位于浅部,同时使早期形成的黑云母花岗岩角砾化;其后花岗闪长斑岩体(脉)相继侵入隐爆角砾岩体,携带大量含矿热液并汇合地下水对角砾岩产生多次蚀变和叠加矿化,最终形成金矿体,主成矿时代在148.9Ma之后。(4)含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整体较小,包裹体类型以气液两相(富液)为主,少量富气包裹体和含CO2三相包裹体。高盐度富液包裹体、富气包裹体与三相包裹体共存暗示流体的沸腾。主成矿阶段的成矿温度主要集中在240270℃,盐度5.8615.86%,属中-低温、中-低盐度、富挥发分的H2O-NaCl体系。

于光源[3](2020)在《山东五莲七宝山矿田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山东省五莲县七宝山矿田地处胶莱坳陷的西南部,区内目前已发现包括金线头金-铜矿床、钓鱼台硫铁矿床、七宝山铅锌矿床等在内的多处矿床(点)。2009年,在金线头金铜矿床的深部找矿工作又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扩大了金铜矿产资源储量,而且在深部还新发现了钼矿。本文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基础上,结合室内各项测试分析结果,总结了七宝山矿田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特征,建立了矿田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模式,并开展了地质、物化探综合信息成矿预测,为该区今后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论文研究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矿田内金-铜、铅-锌矿床矿化类型及地质特征。金线头金-铜矿床位于矿田南部,矿体主要赋存于七宝杂岩体的隐爆角砾岩筒内,赋矿围岩类型以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闪长岩、安山玢岩等为主。矿化类型以角砾岩筒型矿化为主,深部过渡为细脉浸染型矿化。依据矿物组合及矿脉穿切关系,其热液成矿作用可划分为:Ⅰ黄铁矿-石英;Ⅱ辉钼矿-(黄铁矿)-石英;Ⅲa镜铁矿-石英-碳酸盐;Ⅲb镜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石英-碳酸盐;Ⅳ黄铁矿-黄铜矿-石英及Ⅴ晚期碳酸盐等五个阶段。七宝山铅-锌矿床位于矿田北部,由敞沟、红石岗及杏山峪三个矿段组成,其矿化类型主要为热液石英-(方解石)脉型及构造蚀变岩型,矿脉(体)产于青山群火山岩地层、安山玢岩等围岩之中,热液成矿作用主要划分为:Ⅰ方铅矿-闪锌矿-石英-(方解石)及Ⅱ石英-方解石两个阶段。2.通过对金线头金-铜矿、七宝山铅-锌矿床研究,就其成因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金线头金-铜矿床属与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的斑岩型矿床,而七宝山铅-锌矿床为与安山玢岩浅成侵入活动有关中温热液脉型矿床。3.厘定了七宝山矿田范围内主要岩浆岩的成岩时代,建立了研究区岩浆岩演化序列。根据七宝山地区出露岩浆岩的类型、接触关系及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将该区岩浆-火山活动系统划分为4期,分别为:辉石闪长岩期(175Ma±)、青山群火山岩期(134Ma±)、辉石安山玢岩-角闪安山玢岩及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期(129125Ma)、安山玢岩-闪长玢岩期(112Ma±)。提出七宝山地区(1)期辉石闪长岩与苏鲁造山带的碰撞与伸展转换的环境有关;(2)、(3)、(4)期的安山玢岩-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辉石安山玢岩-角闪安长玢岩的形成时代为白垩纪,Sr/Y-Y、Rb/30-Hf-3Ta、Rb-Yb+Ta、Rb-Y+Ta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其形成于火山弧构造环境,与太平洋板块的B型俯冲作用有关。4.根据岩浆侵入体形成的构造背景及不同类型矿床成因,建立了矿田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模式。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造山于晚中生代结束,形成了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七宝山地区最早侵入的辉石闪长岩即为造山带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阶段的产物。五莲地区随即进入板内活动期,在白垩纪整个胶东甚至包括原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广大地区进入太平洋构造域演化阶段;七宝山杂岩体的主体部分即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七宝山地区成矿模式为,五莲地区受到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影响,随着俯冲深度的增加,洋壳本身依次经历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基性麻粒岩到榴辉岩相的变质作用。由于洋壳具有丰富的流体,这无疑会促使地慢楔的熔融。源于地幔楔的铁镁质岩浆在有利的部位逐渐汇聚,并在适当的条件下运移、侵位。七宝山地区金、铜矿化流体以东南侧的石英闪长玢岩体为中心,向外放射性展开。从七宝山地区矿床时空分布上来看,具有从南东向北西演化的趋势,即:金线头→敞沟。铅、锌矿化以研究区北侧的安山玢岩为中心,成矿流体向周围扩散;从空间位置上来看具有从北向南演化的趋势:杏山峪→红石岗→敞沟。两期成矿作用在敞沟矿段叠加。5.开展了成矿预测工作:1)根据矿田范围内成矿地质条件及物化探异常特征,开展了成矿预测,在已知矿床外围圈定了五处成矿远景区;2)评价了金线头金-铜矿床深部成矿远景,提出含矿角砾岩筒南东方向深部具有寻找细脉浸染型矿体的潜力;3)对敞沟铅锌矿段Ⅰ号矿脉及红石岗铅锌矿段Ⅰ号矿脉,利用OPIS技术方法,开展了构造控矿规律及深部成矿预测,圈定了各矿脉深部找矿有利空间部位。为矿田及矿床范围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赵洋[4](2020)在《甘肃省天水市红石金矿床黄铁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文中提出红石矿床是甘肃省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其地质特征在西秦岭成矿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其研究将为丰富西秦岭成矿带金成矿理论补充新的素材。黄铁矿是红石金矿含量最高硫化物和最主要的载金矿物,因此本文对该矿床中黄铁矿开展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成矿物质和流体的来源,探讨了矿床成因。根据脉体穿插关系、矿物共生组合及交代关系,可将红石金矿成矿过程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无矿石英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阶段和碳酸盐阶段。对应于四个成矿阶段,红石金矿发育四个世代的黄铁矿(Py-I,-II,-III and-IV)。Py-I为半自形-他形细粒结构,呈星点状分布在厚层石英脉中;Py-Ⅱ为自形中粗粒结构,与毒砂共生;Py-Ⅲ为他形中细粒黄铁矿,与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硫化物共生;PyⅣ为自形粗粒黄铁矿,呈星点状分布于方解石脉中。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世代黄铁矿的元素组成存在明显差异;Py-Ⅰ以富Co、Ni、Cu和贫As为特征,同时Zn、Pb、Bi含量较高;Py-Ⅱ以富集As而贫Co、Ni为特征;Py-Ⅲ以富Co、Ni和贫As为特征,但Cu、Pb、Zn含量较低;Py-Ⅳ以富集Co、Ni、As为特征。从早到晚黄铁矿中Au与Cu、Pb、Bi、As、Ag具有较好正相关性,结合Co-Ni-As元素关系,表明红石金矿床中的黄铁矿属于岩浆热液成因黄铁矿。综合分析认为,(1)红石金矿中金主要以Au-S络合物的形式迁移,流体沸腾可能是导致该矿床中Au沉淀的主要机制;(2)红石金矿床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岩浆热液矿床。

孙锐[5](2019)在《安徽宣城茶亭铜金矿区隐爆角砾岩特征及其与成矿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安徽宣城茶亭铜金矿床是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浅覆盖区之南陵-宣城中-新生代火山-沉积盆地中发现的一处大型矿床。前人对于茶亭铜金矿床以及岩浆岩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并获得了一些重要成果。硕士论文以与茶亭铜金矿床在空间上有密切联系的隐爆角砾岩体(筒)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地质研究,揭示隐爆角砾岩(筒)特征,并探讨其可能的成岩机制。同时对隐爆角砾岩(筒)内成矿热液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从而探讨隐爆角砾岩与成矿关系和矿床成因类型,建立成因成矿模式。取得以下成果:1、茶亭铜金矿床含矿石英闪长玢岩侵入体内发育有在空间上呈筒状隐爆角砾岩体,岩筒主体位于含矿石英闪长玢岩侵入体内,部分边界达到三叠系灰岩(大理岩),岩筒顶部盖层为白垩系下统中分村组火山岩和第四系,地表基岩不出露。根据隐爆角砾岩中的角砾特征可将其划分为隐爆浆屑角砾岩、隐爆热液角砾岩以及爆破碎裂岩等三种岩石类型。而岩(筒)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表现出明显分带特征,平面上从岩筒中心向围岩石英闪长玢岩依次分为中心带、过渡带以及边缘带;垂向上从岩筒顶部向深部可分为上部爆破相,中深部震碎相,深部震裂相三个相带。揭示了隐爆角砾岩(筒)的形成是由于岩浆热液流体随岩浆向上部运移,不断析出热液流体,并聚集在岩浆顶部,由于上覆岩体(层)的屏蔽作用,最终导致在地下隐蔽条件下发生岩浆(热液)爆发作用,多期次的隐爆作用叠加的最终产物。2、茶亭铜金矿体与隐爆角砾岩(筒)在空间上具有良好的重合性,岩石角砾及石英脉、硬石膏脉中常发育有细粒-细脉浸染状、大脉状或团块状以及角砾状黄铜矿矿石。3、隐爆角砾岩(筒)含矿石英脉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发现流体包裹体主要由纯液相、气液两相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三种类型,其中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单个流体包裹体原位成分测试发现包裹体中气相和液相成分均以H2O为主;包裹体均一法测温显示成矿温度介于144.2485.6?C之间,中值温度为210.6℃,流体盐度056.30 wt%NaCl,中值盐度为1.05wt%NaCl,显示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为一中-低温、低盐度的成矿流体系统,据此推测成矿早阶段流体可能具有高温、高盐度特征。由于隐爆角砾岩成岩过程中的隐爆作用导致成矿热流体的温度、压力的降低以及pH、fO2、fS2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最终诱导流体中矿质卸载成矿。4、对比典型斑岩型矿床相比,茶亭铜金矿床矿体的赋存位置、矿体产状、蚀变类型及其分带性与斑岩型矿床类似,但是矿床的矿化富集部位与隐爆角砾岩筒(体)相一致,以硬石膏强烈发育的大脉状、团块状矿化以及铜金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相对较低等特征又明显与之不同。因此,根据矿床特征认为茶亭铜金矿床为一个与中酸性浅成斑岩侵入岩密切相关的隐爆角砾岩型矿床。

张耘实[6](2019)在《甘肃省天水市红石金矿成矿流体研究》文中提出红石金矿是西秦岭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在该区具有特殊性。对其研究不仅可以丰富西秦岭地区金矿成矿理论,还有利于拓展该区矿产勘查工作。因此,本文对红石金矿开展了矿床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研究,分析了成矿流体来源,探讨了成矿过程。矿床地质研究发现,红石金矿中角砾主要由围岩地层和石英二长岩组成,胶结物主要由石英、黄铁矿、黄铜矿、毒砂、方铅矿、闪锌矿和自然金组成。根据矿物组合和脉体在空间上的关系,将红石金矿成矿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依次为无矿石英阶段(Ⅰ)、石英黄铁矿阶段(Ⅱ)、石英多金属矿阶段(Ⅲ)、碳酸盐阶段(Ⅳ)。其中,石英多金属阶段(Ⅲ)是主成矿阶段。显微观察发现,红石金矿中主要发育富液相、富气相、含CO2三相和含子晶三相流体包裹体。无矿石英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和石英多金属阶段发育以上所有类型包裹体,但各种包裹体比例有所不同。碳酸盐阶段仅出现富液相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表明,从Ⅰ阶段至Ⅳ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均值分别为365.4、333.7、276.6和213.2℃;盐度均值分别为15.64、10.46、8.28和2.78wt%NaCl equiv.。流体包裹体组合和H-O同位素数据表明,从无矿石英阶段至石英黄铁矿阶段,成矿流体以岩浆热液为主,石英多金属阶段与碳酸盐阶段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但有少量大气降水混入。综合分析表明,红石金矿床属于岩浆热液型金矿床;而流体演化过程中发生过强烈的沸腾作用,并导致成矿热液中金及硫化物的沉淀。

李昊星[7](2019)在《内蒙古边家大院钼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潜力分析》文中指出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处于大兴安岭南段,属于古亚洲洋成矿域与环太平洋成矿域交互叠加位置,区域内Mo、Sn、Cu、Pb、Zn等矿床发育丰富,矿床具有规模大品位高的特点。边家大院钼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林西县西南部,矿区内以Pb、Zn、Ag、Mo、Sn为主要矿产,矿体主要为脉状充填型Pb-Zn-Ag矿体、隐爆角砾岩型Pb-Zn矿体及斑岩型Mo-Sn-Cu矿体。论文结合区域及矿床研究成果,利用野外地质勘查、室内岩相学及矿相学研究、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实验、H-O同位素组成示踪等方法,对边家大院钼铅锌多金属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特征进行揭示,阐述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建立成矿模式,并对矿床深部成矿潜力进行评价,主要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矿区矿石种类以含锡钼(铜)石英斑岩型矿石、含铅锌(铜)隐爆角砾岩型矿石、含铅锌银脉状充填型矿石为主;成矿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石英-黄铁矿成矿阶段,辉钼矿-锡石成矿阶段,闪锌矿-方铅矿成矿阶段,银多金属硫化物成矿阶段,石英-碳酸盐成矿阶段;围岩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绿帘石、碳酸盐化、萤石化等,蚀变受温度控制明显,具有蚀变分带特征。2、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示流体包裹体包括H2O溶液流体包裹体和CO2-H2O流体包裹体两种类型,成矿流体整体具有中-高温、中-低盐度、低密度特征,从石英-黄铁矿成矿阶段至石英-碳酸盐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具有由高温到低温,由中等盐度体系到低等盐度体系,成矿流体密度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3、H-O同位素组成显示,边家大院钼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从闪锌矿-方铅矿成矿阶段开始有大量大气降水混入。成矿流体中所富含的CO2组分,流体不混溶事件的发生,以及大气降水的混入是边家大院钼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沉淀的主要原因。4、根据对边家大院矿床流体包裹体类型、均一温度及压力特征的分析并依据磁法及钻探工程数据,认为斑岩型矿体在深部具有成矿潜力。

刘一男[8](2019)在《安徽庐枞盆地铁矿床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位于扬子板块北缘,是我国最重要的陆内铜金铁多金属成矿带之一。庐枞盆地是成矿带内以陆相火山岩型和矽卡岩型铁矿床为特色的矿集区,区内地质勘查研究历史悠久,参与人员众多,成果积累丰富。2013年以来,庐枞盆地深部勘探得重大突破,在罗河铁矿床主矿体以下600米又发现了新的厚大铁矿体;龙桥铁矿床、大鲍庄铁硫矿床,马口铁矿床、杨山铁矿床和何家大岭铁矿床的生产勘探也揭露了新的成矿地质现象,这些找矿新发现和新突破是庐枞已有成矿模式所无法解释的,也经典“玢岩矿床”成矿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庐枞盆地铁矿床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次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勘查成果,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心编录以及室内岩相学工作,结合全岩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全岩、单矿物)、同位素年代学、高精度矿物原位微量元素以及同位素测试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庐枞盆地内龙桥、罗河,大鲍庄、马口、杨山和何家大岭等铁硫矿床开展系统研究,阐明盆地不同类型铁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并将它们纳入同一成矿系统,建立庐枞盆地的成矿模式。通过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铁矿床对比,开展成矿带内成铁岩浆岩成矿专属性,膏盐层与铁成矿作用关系以及矿床中磷的来源的方面研究,并探讨铁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以及成矿带铁铜矿床成矿作用的差异性。论文获得的主要认识和进展如下:前人研究将龙桥铁矿床归为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床,认为矿区内正长岩是矿床成矿母岩。本次工作在龙桥铁矿床中新发现了闪长岩侵入体,确定其岩性为辉长闪长岩,其成岩时代为133.5±0.8Ma,稍早于矿床中已知的正长岩体。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辉长闪长岩与铁成矿作用关系密切,而正长岩为成矿期后破矿岩体。龙桥铁矿床中磁铁矿微量元素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靠近辉长闪长岩的磁铁矿具有较高的形成温度(Ti,V含量高)以及较低的水岩反应强度(Mg+Al+Si低),随着远离辉长闪长岩体,磁铁矿形成温度降低,水岩反应作用增强,地层组分加入增多。本文提出龙桥铁矿床属于层控矽卡岩型铁矿床,其中部分铁质可能来源于岩浆流体与赋矿围岩中沉积菱铁矿的水岩反应作用,但主要铁质来源仍为闪长质岩浆。罗河铁矿床总资源量约10亿吨,是成矿带内最大的铁矿床,其火山岩中“二层矿”特征具有鲜明的成矿特色,其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找矿勘探价值。本次工作通过对罗河铁矿床系统矿床学研究,确定矿床深部新发现矿体和浅部矿体的赋矿围岩均为强烈蚀变的砖桥组火山岩(粗安岩-辉石粗安岩),明确罗河铁矿床在成因上和深部隐伏闪长质岩浆活动有关。将罗河铁矿床的成矿作用划分为6个阶段,即碱性长石阶段(I)、透辉石-硬石膏-磁铁矿阶段(II)、绿泥石-绿帘石-碳酸盐阶段(III)、硬石膏-黄铁矿阶段(IV)、石英-硫化物阶段(V)以及碳酸盐-硫酸盐阶段(VI)。通过榍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确定罗河铁矿床深部和浅部矿体中榍石的形成时代分别为130.0±0.8Ma和129.7±0.8Ma,形成时代相近。榍石微量元素特征指示成矿温度约700-800℃,成矿流体自深部向浅部氧逸度有所升高。两类榍石均具有岩浆榍石轻稀土富集的特征,Nd同位素特征均与赋矿围岩相似,表明深部和浅部矿体为同一成矿作用的产物。罗河铁矿床各阶段典型矿物SHRIMP原位S同位素特征表明,阶段II中黄铁矿的δ34S值为8.2-9.3‰;阶段III中黄铁矿的δ34S值为7.2-11.1‰,其中脉状黄铁矿(7.2-7.4‰)要低于浸染状黄铁矿(8.7-11.1‰);阶段IV黄铁矿的δ34S值为6.2—10.6‰;阶段V中黄铁矿的δ34S值为-2.5—-4.6‰。阶段II硬石膏δ34S值为16.1-17.7‰;阶段IV硬石膏δ34S值为18.3-19.2‰。阶段II,III,IV黄铁矿硫同位素相对稳定,与之共生的硬石膏值也变化较小,而阶段V中黄铁矿硫同位素则呈现出了突然变低的趋势。上述硫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系统从深部膏盐层持续获得硫酸盐补给,早期硫同位素分馏仅仅受到歧化反应控制,而到了晚期硫酸盐的还原作用导致黄铁矿δ34S值有所升高。罗河铁矿床各阶段典型矿物SHRIMP原位C-O同位素特征表明,阶段II成矿流体δ18Ofluid明显高于岩浆水,δ18Ofluid值在流体演化过程中有两次迅速降低,表明成矿过程中有两次岩浆-热液脉动作用并伴随后期大气水的加入,分别对应阶段IIb和阶段IV硬石膏的大量沉淀;C碳酸盐C-O同位素二元图,大多测试样品δ13C值在-5‰~0‰且δ13C与δ18Ofluid并无相关性,表明矿床流体中的碳源主要来自三叠系沉积地层,氧同位素的降低表明了大气水的加入。罗河铁矿床至少经历了两期深部流体脉动作用,第二次热液脉动温度明显降低,持续时间较短,后期大气降水的大量加入是导致磁铁矿转变为黄铁矿硬石膏组合的关键因素。矿床磁铁矿微量元素具有矽卡岩和IOA型矿床的双重特征。综上所述,罗河铁矿床既不同于典型的矽卡岩型铁矿床,也与典型IOA矿床存在差异,在矿床浅部与斑岩型热液系统具有一定可比性,属于较为特殊的Fe-P-SO42-系统,这里我们暂时将其称之为“非典型”IOA矿床。大鲍庄硫铁矿床由赤铁矿体、黄铁矿体以及硬石膏矿体组成,均产于砖桥组凝灰质火山岩中,具有VMS型矿床的部分地质特征,但其成因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次工作通过系统的矿床地质和黄铁矿SHRIMP原位S同位素和LA-ICP-MS分析,确定矿床中存在四类黄铁矿,不同类型黄铁矿δ34S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31.4‰~+10.5‰)。凝灰岩中的脉状黄铁矿(type I)δ34S为+9.9‰和+10.5‰;块状矿体中细粒环状或椭圆状黄铁矿(type II)δ34S为-9.2‰~-2.0‰;交代凝灰岩的黄铁矿(type III)δ34S为+3.1‰~+5.3‰;硬石膏胶结物中的自形大颗粒黄铁矿(type IV)δ34S为-29.7‰~-30.4‰;等粒状和板状硬石膏变化范围较窄,为+21.0‰~+21.7‰。Type I黄铁矿具有高Mn、Co、Ni、Zn,低As、Ti、Tl、Sb的特征;type II黄铁矿具有较高的Al、Ti、V、Cu、As、Sb、Te、Tl,而Mn、Zn和Se含量较低;type III黄铁矿具有较高的Mg,Al,V,Ti,且变化范围较大,具有较高的Se,以及较低的Cu,Te;Mn,Zn,As,Sb,Bi,Tl等微量元素含量也是介于type I和type II之间;type IV大多微量元素含量均低于其他三类黄铁矿。上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深部初始高温流体含有大量地层硫的加入,type I黄铁矿显示出与罗河铁矿床相似的硫同位素特征;随后喷出的热液与湖水混合,形成沉积黄铁矿(type II),温度不超过300℃;未喷出的流体交代围岩形成浸染状或脉状黄铁矿(type III)。热液活动末期流体活动减弱,温度迅速下降,形成少量type IV黄铁矿。与典型VMS型矿床不同,大鲍庄矿床的硫来自于深部同化而并非海水的混合,属于火山湖喷流沉积型矿床。前人研究认为马口铁矿床正长岩中产出典型的磷灰石-透辉石-磁铁矿“三组合”,属于与正长岩有关的玢岩型铁矿床。本次工作通过系统的矿床学和矿物学和年代学研究工作,确定马口铁矿床成矿母岩为闪长岩,成岩时代为131.2±3.3Ma,石英正长岩体为后期破矿岩体。马口铁矿床成矿母岩的厘定,进一步明确了庐枞盆地铁矿床的岩浆岩成矿专属性。马口铁矿床磁铁矿微量元素特征指示钠长石阶段热液性质接近岩浆水,黄铁矿硫同位素特征指示了矿床内的硫总体来自岩浆硫。在磁铁矿矿化过程中岩浆热液对三叠系地层的同化作用增强,随后从透辉石磁铁矿阶段到石英硫化物阶段,成矿流体中大气水的加入导致温度迅速下降。马口铁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矿体特征、矿物组合以及磁铁矿沉淀机制与“梅山式”玢岩铁矿相似。通过对庐枞盆地内不同类型铁矿床中磁铁矿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的系统对比研究,提出马口热液磁铁矿微量元素变化与典型IOA型矿床磁铁矿岩浆-热液模式相似,氧同位素接近正岩浆磁铁矿;龙桥矽卡岩型矿床磁铁矿微量元素变化趋势与Knipping et al(2015)提出Kiruna型铁矿床磁铁矿成分变化趋势完全不同,磁铁矿氧同位素明显高于岩浆水范围。罗河和杨山铁矿床磁铁矿微量元素变化趋势介于马口和龙桥之间,总体趋势指向IOCG,磁铁矿氧同位素值介于马口和龙桥之间,具有矽卡岩和IOA的双重(过渡)特征。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庐枞盆地内一系列与岩浆热液有关的铁矿床属于同一成矿系统,成矿作用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矽卡岩型矿床强烈的水岩反应导致了磁铁矿成分变化趋势在Ti+V vs.Mn+Al图解上更偏向于横向变化。磁铁矿地球化学成分不可能受到严格的限制,与固定的界线相比,利用磁铁矿微量元素的演化趋势去判断矿床类型更为可靠。在对庐枞盆地成铁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对比,本次工作提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铁矿床具有闪长岩质岩浆岩成矿专属性,130Ma左右形成闪长质侵入岩是矽卡岩型及玢岩型铁矿成矿的必要条件,而正长岩类侵入岩形成稍晚,在部分矿区穿切铁矿体,与铁成矿作用无直接关系。庐枞盆地、宁芜盆地和鄂东南地区的成铁岩浆岩的成岩时代和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岩浆源区为成分接近EMI型富集地幔的交代地幔,岩浆上升过程中受下地壳物质混染较少,更多保留了源区地幔的特征。庐枞盆地内不同类型铁矿床中磷灰石SHRIMP原位O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马口和龙桥铁矿床中辉长闪长岩内的岩浆磷灰石主要为富F、Cl磷灰石,马口热液磷灰石继承了岩浆磷灰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而罗河、泥河矿床热液磷灰石具有较高的SO3,指示了庐枞盆地铁成矿体系同化膏盐层具有选择性。岩浆可以大量同化石盐,但对于石膏的同化有限,石膏的加入主要是靠热液的溶解作用。这种同化机制的差异造成了庐枞盆地内岩体侵位深度不同的矿床其矿物组合以及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通过与宿松变质磷灰石特征对比,表明无论是岩体侵位还是热液成矿过程都没有同化已知的基底变质富磷地层。庐枞火山岩盆地中的大多数铁矿床成矿流体在深部与三叠系沉积地层发生了水岩反应,后沿断裂运移到火山岩中形成大量Na-Ca质蚀变,由于矽卡岩矿物发育、CO2逸度较高等因素导致磷灰石发育少于南美。蚀变特征、磁铁矿微量元素特征以及流体氧同位素指示盆地内铁矿床应属于矽卡岩-IOA的过渡部分,与岩浆-热液IOCG矿床中的早期Na-Ca质蚀变相似。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庐枞盆地铁矿床的综合成矿模式,主要可分为产于三叠系沉积地层中的矽卡岩型铁矿床(龙桥);产于岩体和火山岩接触带的IOA型铁矿床(马口);产于巨厚火山岩中的矽卡岩-IOA型铁矿床(罗河、泥河、杨山);产于中低温氧化条件下的赤铁矿矿床(大岭)以及产于砖桥旋回晚期凝灰岩中的喷流沉积型黄铁矿矿床(大鲍庄)。虽然各个矿床赋存部位有所差异,但均与闪长质岩浆有关,盆地内的铁成矿过程连续而且成因上具有相互联系,是与早白垩世岩浆热液在不同成矿环境和成矿条件的产物。在区域构造和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扬子板块和大别造山带之间的前陆盆地系统,庐枞盆地作在前陆系统中应属于地势较低的前缘带,可能为古板块的碰撞缝合部位,其成岩成矿作用受中国东部中生代燕山期地质动力学背景的制约。源区岩浆在152Ma开始活化,至135Ma后,由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应力方向有所改变,区域伸展作用加强,构造活化作用导致局部缝合带活化,在135Ma-123Ma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火山岩盆地及其中以铁为主的矿床。通过对成矿带内成铜岩浆岩和成铁岩浆岩的对比研究,初步提出“深部岩浆演化决定矿种,浅部地层性质决定矿床类型”,并建立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源区构造“双活化”成矿模式。

王志高[9](2018)在《黑龙江省东宁县金厂铜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文中提出金厂铜金矿床位于黑龙江省东宁县境内,是延边-东宁成矿带内一特大的代表性斑岩型矿床。该矿床主要产于印支晚期闪长岩和燕山早期二长花岗岩体内,受两组断裂交汇部位的角砾岩筒构造、环状-放射状断裂构造以及岩体内的微裂隙所控制,包括了角砾岩筒型铜-金矿化、角砾岩筒型金矿化、微细脉浸染型金矿化以及裂控脉型金矿化四种类型。依据矿石矿物组合特征,并结合成矿年代学研究结果,将区内成矿作用划分为铜-金成矿期和金成矿期,其中,铜-金成矿期矿化类型单一,以角砾岩筒型铜-金矿化为主;金成矿期则包括了角砾岩筒型金矿化、微细脉浸染型金矿化以及裂控脉型金矿化三种类型。流体包裹体及H、O同位素研究表明,矿区内两期成矿作用早期阶段热液石英中均发育有含固体子矿物多相、气相-富气相以及含NaCl子矿物三相三种类型原生流体包裹体,晚期阶段热液石英中则以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为主,且所有石英样品δD、δ18O值均投落于金-铜系列岩浆水范围内,反映了金厂铜金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两期成矿作用早期阶段流体均以成分复杂的熔浆-溶液过渡态流体为主,至晚阶段逐渐演化为成分相对简单的均匀NaCl-H2O体系岩浆热液。矿石S、Pb及Re-Os同位素结果显示,金厂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幔源物质部分熔融所形成的深源岩浆。基于岩相学及岩浆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析,本次工作建立了区内岩浆岩侵位序列,由早到晚依次为:印支晚期深灰色中细粒闪长岩(209.5±1.4Ma)→燕山早期黄褐色中粗粒二长花岗岩(195.8±1.3201.5±1.5Ma)、黄棕色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197.0±6.0Ma)、淡红色细粒正长花岗岩(191.8±2.2Ma)→燕山晚期淡黄色细粒石英二长岩(114.7±3.1Ma)、暗灰色闪长玢岩(112.7±0.8118.2±0.8Ma)、黄褐色花岗斑岩(112.6±0.9113.5±3.8Ma)、灰白色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106.8±2.0Ma)。硫化物Re-Os年代学研究表明,区内角砾岩筒型铜-金矿化、角砾岩筒型金矿化、微细脉浸染型金矿化、裂控脉型金矿化形成时代分别为114.0±3.0 Ma、102.9±2.7Ma、99.3±7.9 Ma、101.2±4.2 Ma。综合成岩成矿时代及矿化空间分布特征,本文指出金厂矿床两期成矿作用均发生于燕山晚期,其中,铜-金矿化主要与燕山晚期细粒石英二长岩侵位有关,而金矿化则更可能为燕山晚期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侵位活动的产物。笔者运用大地构造学与区域成矿学的基本理论,系统的收集了前人对延边-东宁地区主要岩体锆石U-Pb测点年龄,将该区域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演化概括为:晚古生代时期,该区主要为古亚洲洋的俯冲消减,至二叠纪末期的最终闭合;早-中三叠世,延边与东宁地区进入了陆-陆碰撞造山阶段;晚三叠世,该区表现为造山后垮塌伸展阶段;早-中侏罗世,延边-东宁地区成为太平洋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该区进入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间歇期;早白垩世晚期,该区处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可知,金厂斑岩型铜-金矿床两期成矿作用系深部同源岩浆不同侵位期次的产物,其成矿动力学背景为早白垩世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依据矿床学和成矿规律研究,结合矿区内激电、高磁异常和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笔者认为矿区东部黑瞎子沟-邢家沟-穷棒子沟一带具较好的找矿潜力,并圈定I、II、III号三处地表找矿靶区。在此基础上,本文首次对矿区东部重点工作区开展了深部原生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建立了不同类型矿化原生晕找矿勘查模型,其中,角砾岩筒型矿化前缘晕指示元素为As-Sb-Hg,近矿晕指示元素为Au-Ag-Cu-Co-Pb-Zn,尾晕指示元素为Mo-Ni-Bi;细脉浸染型金矿化前缘晕指示元素为As-Sb-Hg-Pb-Zn,近矿晕指示元素为Au-Ag-Cu-Co,尾晕指示元素为Mo-Ni-Bi;裂控脉型金矿化前缘晕指示元素为As-Sb-Hg-Pb-Zn,近矿晕指示元素为Au-Ag-Cu-Co,尾晕指示元素为Mo-Ni-Bi;配合区内不同标高原生岩石地球化学异常趋势分析,本次研究进一步对重点工作区进行了深部矿体定位预测,共圈定A-1号、A-2号、B号、C号四处深部找矿靶区。

王勤[10](2018)在《西藏多龙矿集区斑岩成矿体系与成矿规律》文中指出西藏多龙矿集区是我国在藏西北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发现的超大型铜(金)矿集区,目前已探明铜金属资源量超过2000万吨,伴生金金属资源量超过420吨,在东西长约47 km,南北宽约21 km的范围内产出超大型矿床1处、大型矿床4处、小型矿床3处,尚有为数众多的找矿远景区及小型砂金矿床(点)。矿床形成于新特提斯班公湖–怒江洋向北俯冲消减于南羌塘地体之下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是典型陆缘弧环境产出的斑岩型铜(金)矿床,也是研究与洋壳俯冲有关的斑岩成矿体系各种矿床类型矿床地质特征的天然实验室。而与多龙矿集区控制矿床产出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各矿床类型之间联系的相关研究不充分,制约了多龙矿集区的矿产勘查与资源评价工作。本文运用“矿床成矿系列”理论及“全位成矿、缺位预测”的学术思想,详细厘定了多龙矿集区多不杂斑岩型矿床式、拿顿隐爆角砾岩筒型矿床式以及铁格隆南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式等几个主要矿床式。通过成岩–矿化–蚀变时间演化、蚀变–矿化组合空间分带、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特征的对比研究,论证了这三种矿床式的成矿物质均来自岩浆,具有统一的成矿流体演化过程,是同一成矿体系中不同体系域的组成部分。其中,多龙式处于斑岩成矿体系的低位成矿域,拿顿式处于低位成矿域顶部,铁格隆南式处于高位成矿域,认为各矿床式之间相对空间位置关系可作为矿产勘查评价的一项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多龙矿集区与中酸性火山岩–浅成岩组合有关的矿床成矿亚系列”,详细总结了该亚系列的基本特征。在开展多龙矿集区地质矿产图修编、矿区地质矿产调查、大比例尺矿区地质专题填图及详细矿产勘查成果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尤其是通过对矿集区地面高精度磁测数据成果的二次解译,识别出多龙矿集区与矿床形成密切相关的深部岩体。综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构造解译成果,提出铁格山隆起是一个岩浆–穹窿构造的新观点。围绕这一岩浆–穹窿所构建的矿田构造格架,突破前人北东向或东西向构造控矿的观点,提出多龙矿集区各矿床主要围绕铁格山岩浆–穹窿构造产出的空间分布规律新认识。深部岩体上侵形成岩浆–穹窿构造所伴生的一系列环状构造和放射状断裂的交汇部位是控制矿集区主要中酸性浅成侵入体、火山岩及矿床分布的主要控岩–控矿构造。根据以上研究成果,认为多龙矿集区围绕这一深部岩体边部的线、环构造交汇部位,仍具有寻找斑岩成矿体系相关矿床的潜力。通过从大地构造位置与地球动力学背景条件、岩浆岩条件、构造条件和地层条件等4个方面总结出多龙矿集区的成矿地质条件,构建了矿集区区域成矿模式,认为深部岩体是多龙矿集区大量金属堆积的主要来源,岩浆演化晚期从深部岩浆房分离,侵位于地壳浅部形成浅成小侵入体,为成矿流体上升和成矿金属堆积提供了通道和空间;“一环加一刀”的构造格局可以解释矿集区各矿床空间分布的规律及成矿后火山岩呈线性分布的原因。最后,本文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分析,总结了多龙矿集区斑岩成矿体系找矿标志,提出成矿后矿床的继承演化及矿体的保存和改造作用,认为早白垩世大陆边缘俯冲背景下形成的斑岩成矿体系相关矿床矿体可以被保存下来,关键在于成矿后火山岩的覆盖;成矿后构造对矿体的改造可以作为深部找矿的依据之一。区域矿产勘查方面要重视对具深部岩体特征岩体的识别和评价。卫星重力测量、地震测量及大比例尺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都是有效的勘查技术手段,将在未来的找矿勘查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

二、隐爆角砾岩筒型矿床成矿流体演化趋势曲线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隐爆角砾岩筒型矿床成矿流体演化趋势曲线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意义及依托项目
    1.2 研究区位置及概况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青海东昆仑西段研究现状
        1.3.2 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研究现状
        1.3.3 主要成矿类型研究现状
        1.3.4 存在主要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分析测试方法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6 取得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2.2 区域地层
        2.2.1 古-中元古界
        2.2.2 新元古界
        2.2.3 下古生界
        2.2.4 上古生界
        2.2.5 中生界
        2.2.6 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
        2.3.1 昆南断裂
        2.3.2 昆中断裂
        2.3.3 昆北断裂
        2.3.4 柴达木南缘断裂
        2.3.5 阿尔金断裂
        2.3.6 哇洪山-温泉断裂
        2.3.7 黑山-那陵格勒河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4.1 前晋宁期
        2.4.2 晋宁期
        2.4.3 加里东期
        2.4.4 海西-印支早期
        2.4.5 印支期晚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研究
    3.1 始太古代-古元古代古陆核的证据
    3.2 中-新元古代岩浆-构造事件
        3.2.1 柴达木南缘岩浆-构造事件——“金水口岩群”时代与构造属性
        3.2.2 昆南岩浆-构造事件——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形成
    3.3 加里东早期构造体系的形成
        3.3.1 柴达木南缘沟-弧-盆体系(西太平洋型活动陆缘)
        3.3.2 万宝沟玄武岩高原沟-弧体系
    3.4 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万宝沟玄武岩拼贴-洋壳板片断离
        3.4.1 洋壳深俯冲-板片断离-软流圈上涌作用
        3.4.2 万宝沟玄武岩的拼贴
    3.5 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安第斯型造山活动
    3.6 印支晚期-燕山期岩石圈拆沉和底侵作用
    3.7 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期区域隆升作用
第4章 典型矿床研究
    4.1 阿克楚克赛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4.1.1 矿区地质特征
        4.1.2 矿床地质特征
        4.1.3 成岩成矿时代与地球化学特征
        4.1.4 同位素特征
        4.1.5 岩浆源区与演化
        4.1.6 成矿作用研究
    4.2 阿克楚克赛斑岩型矿化(点)
        4.2.1 矿床地质特征
        4.2.2 岩石年代学及与地球化学特征
        4.2.3 成矿作用研究
    4.3 卡尔却卡A区中高温热液脉-隐爆角砾岩壳型矿床
        4.3.1 矿区地质特征
        4.3.2 矿床地质特征
        4.3.3 岩石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4.3.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3.5 成矿年代学研究
        4.3.6 成矿作用研究
    4.4 卡尔却卡B区矽卡岩型矿床
        4.4.1 矿区地质特征
        4.4.2 矿床地质特征
        4.4.3 侵入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4.4.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4.5 成矿年代学研究
        4.4.6 成矿作用研究
第5章 区域成矿规律
    5.1 成矿地质条件
        5.1.1 地层条件
        5.1.2 构造条件
        5.1.3 岩浆岩条件
    5.2 矿床类型与空间分布
        5.2.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5.2.2 斑岩型矿床
        5.2.3 矽卡岩型-中高温热液脉型矿床
    5.3 成矿时代、构造背景与成矿模式
        5.3.1 成矿时代划分
        5.3.2 构造背景与动力学模型
    5.4 矿床区域保存条件及矿床空间分布
        5.4.1 昆中南带保存条件
        5.4.2 昆中北带保存条件
    5.5 找矿潜力及找矿方向
        5.5.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5.5.2 岩浆热液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结论
参考文献
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陕西山阳—柞水地区庙梁隐爆角砾岩及其与金成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隐爆角砾岩研究现状
        1.2.2 山阳-柞水地区研究现状
        1.2.3 庙梁矿区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构造
        2.2.1 褶皱
        2.2.2 断裂
    2.3 岩浆岩
    2.4 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体地质特征
        3.2.1 矿体产状、规模
        3.2.2 矿石特征
        3.2.3 围岩蚀变
        3.2.4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隐爆角砾岩体地质特征
    4.1 一般特征
    4.2 岩石学特征
        4.2.1 角砾成分
        4.2.2 角砾形态
        4.2.3 胶结物成分
    4.3 与花岗岩类侵入体关系
        4.3.1 花岗闪长斑岩
        4.3.2 花岗质角砾
        4.3.3 石英斑岩
    4.4 与金矿化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花岗岩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1 岩相学特征
    5.2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1 分析方法
        5.2.2 主量元素
        5.2.3 微量元素
        5.2.4 稀土元素
    5.3 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5.3.1 分析方法
        5.3.2 测试结果
    5.4 锆石原位Hf同位素特征
        5.4.1 分析方法
        5.4.2 测试结果
    5.5 岩石成因讨论
        5.5.1 成岩时代
        5.5.2 岩浆源区
        5.5.3 构造背景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
    6.1 分析方法
    6.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6.3 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讨论与结论
    7.1 隐爆角砾岩形成机制
    7.2 矿床成因讨论
    7.3 结论
    7.4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附表
    个人简历

(3)山东五莲七宝山矿田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其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七宝山地区金-铜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2 斑岩型矿化与其外围脉状矿化之间的成因联系研究现状
        1.2.3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3 本次工作主要研究内容
    1.4 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断裂构造
        2.2.2 褶皱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大店花岗质岩体
        2.3.2 七宝山杂岩体
        2.3.3 五莲山岩体
        2.3.4 马耳山岩体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田地质特征
    3.1 地层
        3.1.1 青山群八亩地组
        3.1.2 青山群方戈庄组
        3.1.3 第四系山前组
    3.2 构造
        3.2.1 火山穹窿与火山通道构造
        3.2.2 断裂构造
    3.3 岩浆岩
第4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4.1 金线头金-铜矿床
        4.1.1 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
        4.1.2 矿石类型及特征
        4.1.3 围岩蚀变特征
    4.2 七宝山铅-锌矿床
        4.2.1 敞沟矿段
        4.2.2 红石岗矿段
        4.2.3 杏山峪矿段
    4.3 成矿期次/阶段划分
        4.3.1 金线头金-铜矿床
        4.3.2 七宝山铅-锌矿床
    4.4 矿床成因
        4.4.1 样品采集与研究方法
        4.4.2 成矿物质来源
        4.4.3 成矿流体性质与来源
        4.4.4 矿床成因分析与成矿机制
第5章 成岩成矿时代及构造环境
    5.1 成岩成矿时代
        5.1.1 主要类型火成岩岩相学特征
        5.1.2 岩石地球化学
        5.1.3 成岩成矿年代学
    5.2 成矿动力学环境
        5.2.1 七宝山地区岩浆活动序列
        5.2.2 岩浆岩与矿化的关系
        5.2.3 七宝山地区大地构造背景
第6章 区域构造演化及成矿模式
    6.1 区域构造演化
    6.2 成矿模式
第7章 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预测
    7.1 成矿地质条件
        7.1.1 地层条件
        7.1.2 构造条件
        7.1.3 岩浆岩条件
    7.2 找矿标志
        7.2.1 地质标志
        7.2.2 地球化学标志
        7.2.3 地球物理标志
    7.3 成矿预测
        7.3.1 主要矿床深部成矿预测
        7.3.2 七宝山矿田主要矿床外围地区成矿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甘肃省天水市红石金矿床黄铁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
2 区域地质和矿区地质
    2.1 区域地质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2 矿区地质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3 矿床地质
    3.1 矿体
    3.2 矿石
        3.2.1 矿物组成
        3.2.2 结构
        3.2.3 构造
    3.3 围岩蚀变
    3.4 成矿阶段
    3.5 自然金的赋存状态
4 黄铁矿矿物学
    4.1 无矿石英阶段黄铁矿
    4.2 石英黄铁矿阶段黄铁矿
    4.3 石英多金属阶段黄铁矿
    4.4 碳酸盐阶段黄铁矿
5 黄铁矿地球化学
    5.1 样品选择与分析方法
        5.1.1 样品选择
        5.1.2 分析方法
    5.2 红石金矿黄铁矿主量元素
    5.3 红石金矿黄铁矿微量元素
6 矿床成因
    6.1 成矿成岩时代
    6.2 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来源
        6.2.1 成矿物质来源
        6.2.2 成矿流体来源
    6.3 金的沉淀机制
    6.4 成矿过程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安徽宣城茶亭铜金矿区隐爆角砾岩特征及其与成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1.1 隐爆角砾岩(筒)
        1.1.2 铜(金)矿床
        1.1.3 茶亭铜(金)矿床
        1.1.4 存在问题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实验方案
        1.3.3 研究方法
    1.4 工作量总结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3 构造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裂构造
        2.3.3 推覆构造
    2.4 岩浆岩
    2.5 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
    3.1 矿体特征
    3.2 矿石特征
        3.2.1 结构构造
        3.2.2 矿物组成
    3.3 围岩蚀变
        3.3.1 蚀变类型
        3.3.2 蚀变分带
    3.4 成矿期次
第四章 隐爆角砾岩(筒)特征
    4.1 隐爆角砾岩(筒)产出特征
    4.2 岩体(筒)分带特征
        4.2.1 水平分带
        4.2.2 垂直分带
    4.3 隐爆角砾岩的围岩蚀变及矿化特征
        4.3.1 蚀变特征及分带
        4.3.2 隐爆角砾岩体(筒)矿化特征
        4.3.3 铜金矿体与隐爆角砾岩体(筒)的时空关系
第五章 隐爆角砾岩岩石学特征
    5.1 隐爆浆屑角砾岩
    5.2 隐爆热液角砾岩
    5.3 隐爆破裂岩
第六章 隐爆角砾岩(筒)形成机制探讨
第七章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7.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7.2 流体包裹体成分
    7.3 流体包裹体温度及盐度特征
第八章 成岩成矿作用及成因探讨
    8.1 成岩成矿作用
    8.2 矿床成因类型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及成果

(6)甘肃省天水市红石金矿成矿流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
2 区域地质和矿区地质
    2.1 区域地质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2 矿区地质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3 矿床地质
    3.1 矿体
    3.2 矿石
        3.2.1 矿物组成
        3.2.2 结构
        3.2.3 构造
    3.3 围岩蚀变
        3.3.1 蚀变类型
        3.3.2 蚀变分带
    3.4 成矿阶段
    3.5 自然金的赋存
4 成矿流体
    4.1 样品的采集及分析方法
    4.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4.2.1 包裹体类型
        4.2.2 流体包裹体组合
    4.3 均一温度和盐度
    4.4 密度
    4.5 压力和深度
    4.6 氢氧同位素
5 矿床成因
    5.1 成岩成矿时代
    5.2 成矿流体性质
    5.3 成矿流体来源
    5.4 成矿流体演化
    5.5 金的沉淀机制
    5.6 成矿过程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内蒙古边家大院钼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背景与选题依据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 完成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2 矿床地质特征
第四章 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机理分析
    4.1 流体包裹体研究
    4.2 H-O同位素组成特征
    4.3 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机理
第五章 找矿标志及成矿潜力评价
    5.1 控矿因素
    5.2 找矿标志
    5.3 成矿潜力分析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安徽庐枞盆地铁矿床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实物工作量
    1.5 研究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
    2.2 构造
        2.2.1 断裂构造
        2.2.2 褶皱构造
        2.2.3 火山机构
    2.3 岩浆岩
    2.4 区域地质演化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龙桥铁矿床
    3.1 矿床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矿体特征及矿石结构构造
        3.1.5 围岩蚀变及成矿期次
    3.2 辉长闪长岩岩石学和年代学特征
        3.2.1 岩石学特征
        3.2.2 定年结果
    3.3 辉长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
        3.3.1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3.3.2 Sr-Nd-Pb同位素特征
        3.3.3 岩体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
    3.4 磁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3.4.1 磁铁矿矿石全岩分析
        3.4.2 磁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3.4.3 磁铁矿SHRIMP原位O同位素特征
    3.5 矿床成因
    3.6 关于矿床类型指示图解的启示
第四章 罗河铁矿床
    4.1 矿床地质特征
    4.2 成矿年龄
        4.2.1 样品特征
        4.2.2 榍石LA-ICP-MS定年结果
    4.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3.1 蚀变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4.3.2 榍石主微量元素特征
        4.3.3 榍石Nd同位素特征
        4.3.4 磁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4.3.5 硬石膏及黄铁矿S同位素特征
        4.3.6 矿床典型矿物SHRIMP原位C-O同位素特征
    4.4 矿床成因
第五章 大鲍庄黄铁矿床
    5.1 地质特征
    5.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2.1 黄铁矿S同位素特征
        5.2.2 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5.3 矿床成因
第六章 马口铁矿床
    6.1 马口铁矿床区域填图
    6.2 矿化和矿物特征
    6.3 马口成矿岩体年龄
    6.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4.1 矿床岩浆岩全岩分析
        6.4.2 全岩Sr-Nd-Pb同位素特征
        6.4.3 磁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6.4.4 钠长石、磁铁矿和磷灰石SHRIMP原位O同位素特征
        6.4.5 黄铁矿SHRIMP原位S同位素特征
    6.5 矿床成因
第七章 杨山铁矿床
    7.1 杨山地质特征
    7.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7.2.1 磁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7.2.2 磁铁矿SHRIMP原位O同位素特征
    7.3 矿床成因
    7.4 磁铁矿出溶对微量元素测试的影响
第八章 何家大岭铁矿床
    8.1 地质特征
        8.1.1 地层
        8.1.2 构造
        8.1.3 岩浆岩
        8.1.4 矿体特征
        8.1.5 矿石特征
        8.1.6 围岩蚀变
    8.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8.2.1 赤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8.2.2 赤铁矿O同位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8.2.3 黄铁矿S同位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8.3 成矿作用和矿床成因
第九章 成矿作用和成矿模式
    9.1 成矿物质来源
        9.1.1 成矿岩浆岩专属性
        9.1.2 矿床中的钠化蚀变岩与正长岩
        9.1.3 泥河铁矿床赋矿围岩岩性
        9.1.4 蚀变矿化物质来源
    9.2 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作用过程
        9.2.1 水岩反应对流体性质的影响
        9.2.2 成矿过程
    9.3 成矿模式
    9.4 与铜矿化岩浆专属性的对比
    9.5 地质动力学背景
        9.5.1 前陆盆地系统
        9.5.2 “双活化”作用对铁成矿作用的影响
        9.5.3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铁铜成矿特色的原因
第十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附录1 样品制备及分析方法

(9)黑龙江省东宁县金厂铜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矿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矿床学研究现状
        1.3.2 工作区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问题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问题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依托项目及实际完成工作量
    1.6 取得的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1.6.1 取得的成果认识
        1.6.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特征
        2.2.1 元古界
        2.2.2 古生界
        2.2.3 中生界
        2.2.4 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特征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裂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特征
        2.4.1 加里东期
        2.4.2 海西期
        2.4.3 印支期
        2.4.4 燕山期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金厂铜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
        3.2.1 角砾岩筒型铜-金矿化
        3.2.2 角砾岩筒型金矿化
        3.2.3 微细脉浸染型金矿化
        3.2.4 裂控脉型金矿化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类型
        3.3.2 矿物组成特征
        3.3.3 矿石结构构造
        3.3.4 金的赋存状态
    3.4 成矿期次/阶段划分
        3.4.1 铜-金成矿期
        3.4.2 金成矿期
        3.4.3 矿物生成顺序
    3.5 围岩蚀变特征
        3.5.1 蚀变类型
        3.5.2 围岩蚀变分带
第4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作用
    4.1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4.1.1 流体包裹体类型及岩相学特征
        4.1.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研究
        4.1.3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4.1.4 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特征
        4.1.5 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及演化
    4.2 成矿物质来源
        4.2.1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4.2.2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4.2.3 铼-锇同位素地球化学
    4.3 成岩成矿时代
        4.3.1 成岩时代(LA-ICP-MS锆石U-Pb定年)
        4.3.2 岩浆岩侵位序列
        4.3.3 成矿时代(辉钼矿、黄铁矿Re-Os定年)
        4.3.4 成矿演化序列
    4.4 矿床成因
        4.4.1 岩浆岩与成矿关系的探讨
        4.4.2 矿床成因
    4.5 成矿动力学背景及成矿模式
        4.5.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4.5.2 区域构造演化
        4.5.3 成矿动力学背景
        4.5.4 成矿模式
第5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5.1 金厂矿区成矿规律
        5.1.1 成矿作用时间演化规律
        5.1.2 矿化空间展布规律
        5.1.3 构造-岩浆控矿规律
    5.2 地表综合信息找矿预测
        5.2.1 地质依据
        5.2.2 地球物理依据
        5.2.3 地球化学依据
        5.2.4 地表靶区圈定
    5.3 深部矿体定位预测
        5.3.1 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5.3.2 原生晕找矿勘查模型
        5.3.3 深部岩石地球化学异常
        5.3.4 深部矿体定位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西藏多龙矿集区斑岩成矿体系与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斑岩成矿体系研究现状
        1.2.2 矿集区勘查与研究历史与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演化与斑岩矿床的时空分布
    2.2 区域地质特征与成矿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与成矿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
    2.5 区域遥感特征与成矿
    2.6 小结
第3章 多龙矿集区斑岩成矿体系矿体类型厘定
    3.1 矿集区地质概况
        3.1.1 区域地层沉积特征
        3.1.2 岩浆岩特征
        3.1.3 构造特征
        3.1.4 矿床分布特征与成因类型
    3.2 主要矿床式
        3.2.1 多不杂斑岩型矿床式——低位成矿域的矿床式
        3.2.2 拿顿角砾岩筒型矿床式——低位成矿域顶部的矿床式
        3.2.3 铁格隆南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式——高位成矿域的矿床式
        3.2.4 各矿床式之间的关系
    3.3 成矿亚系列的建立与基本特征
    3.4 小结
第4章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与成矿模式
    4.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4.1.1 大地构造条件与地球动力学背景
        4.1.2 岩浆岩条件
        4.1.3 构造条件
        4.1.4 地层条件
    4.2 成矿模式
    4.3 小结
第5章 找矿标志及对区域矿产勘查的启示
    5.1 找矿标志
        5.1.1 直接找矿标志
        5.1.2 间接找矿标志
    5.2 对区域找矿的启示
    5.3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四、隐爆角砾岩筒型矿床成矿流体演化趋势曲线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D]. 赵拓飞. 吉林大学, 2021(01)
  • [2]陕西山阳—柞水地区庙梁隐爆角砾岩及其与金成矿关系研究[D]. 焦世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3]山东五莲七宝山矿田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D]. 于光源. 吉林大学, 2020(08)
  • [4]甘肃省天水市红石金矿床黄铁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D]. 赵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5]安徽宣城茶亭铜金矿区隐爆角砾岩特征及其与成矿关系[D]. 孙锐. 合肥工业大学, 2019
  • [6]甘肃省天水市红石金矿成矿流体研究[D]. 张耘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内蒙古边家大院钼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潜力分析[D]. 李昊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8]安徽庐枞盆地铁矿床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研究[D]. 刘一男. 合肥工业大学, 2019
  • [9]黑龙江省东宁县金厂铜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D]. 王志高. 吉林大学, 2018(12)
  • [10]西藏多龙矿集区斑岩成矿体系与成矿规律[D]. 王勤.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隐爆角砾岩管矿床成矿流体演化趋势曲线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