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一、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孙光溪,田哲,丁然,高迎新,王军,张昱,杨敏[1](2021)在《典型行业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目前的热点问题,针对深度处理技术去除生化出水中难降解有机物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基于特征污染物识别进行深度处理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技术思路,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工业废水中特征污染物的识别方法和应用,并以焦化废水、制药废水、印染废水和造纸废水作为典型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为代表,概述了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焦化废水和制药废水中基于特征污染物识别的深度处理成功应用的典型案例,并对未来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孙培杰,王林平,徐乐瑾[2](2021)在《焦化废水中氰化物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焦化废水是一种典型的难降解有毒废水,是一种世界公认难处理的工业废水。尤其是焦化废水中的氰化物,具有含量高、毒性大的特点,随意排放会污染水源和农田,造成鱼类的死亡和农作物的减产。因此如何高效价廉地去除焦化废水中的氰化物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各种去除焦化废水中氰化物的处理方法和应用,主要分为生物法和物理化学法两大类。生物法利用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但是单独使用生物法无法达到排放标准,所以要结合其他方法进行联合处理;简述了碱性氯化法、氰化铁沉淀法、Fenton工艺、活性炭吸附法、臭氧法、离子交换法、二氧化硫与空气法、膜生物反应器(MBR)和膜处理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达到高效低耗处理焦化废水中氰化物的目的。

陈磊[3](2021)在《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工业生产效率也日益提高。但是,工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商品生产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废气、废水等污染物。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利用烟道气处理焦化废水是一种性价比极高的处理方式;生物强化技术的应用是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焦化废水在经过深度处理后用作企业循环冷却水,可以极大地减少企业进行废水处理的成本。

白忠腾[4](2021)在《三维电-Fenton粒子电极制备及其处理焦化废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焦化废水是一种典型的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如处理不当,将会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电-Fenton技术因具有反应彻底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中,但其存在能耗高等缺点。三维电-Fenton体系不仅延续了传统电-Fenton技术优点,而且具有传质效果好、电流利用率高、反应效率高、空间利用率高的优势,而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实验采用三维电-Fenton体系处理焦化废水,为解决焦化废水污染环境问题提供新的备选方案。本实验首先自主研发一种载铁针状焦粒子电极,以焦化废水原水为处理对象,以COD去除率为指标,研究催化剂与粘结剂配比、Fe2+负载量、粒子电极粒径、催化剂负载煅烧温度对粒子电极性能的影响,最终确定粒子电极最佳制备条件为催化剂与粘结剂配比为4:1、Fe2+负载量为2.5%、粒子电极粒径为5-6mm、催化剂负载煅烧温度为400℃。材料表征得出铁元素成功负载于针状焦表面。制备的粒子电极重复应用10次,COD去除率仅由87.40%降低至85.05%,表明该粒子电极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和工业应用潜质。以DSA电极为阳极,泡沫镍为阴极,自主研发的载铁针状焦球状电极为粒子电极构建三维电-Fenton体系,处理焦化废水原水及尾水,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实验确定最优处理条件,研究COD去除动力学,最后对反应前后水样进行光谱分析,探寻污染物降解机制。最终确定出焦化废水原水最优处理条件:极板间距为5 cm、反应电压为11.15 V、水样初始p H值为2.62、粒子电极投加量为12.23g/L,COD、NH3-N、NO3-N、TN及色度去除率分别可达86.20%、100%、72.22%、84.84%、95%,COD去除符合准二级动力学;确定出焦化废水尾水最优处理条件:反应电压为11.11 V、水样初始p H值为4.69、粒子电极投加量为11.63 g/L,COD及色度去除率分别可达85.18%、99%,COD去除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光谱分析得出三维电-Fenton体系对焦化废水有很好的降解效果,大分子有机物被降解,剩余的多为烯烃、烷烃类物质。通过对UV254的测定得出焦化废水原水UV254由0.29降低至0.08,表明经三维电-Fenton体系处理后焦化废水原水可生化性得到提高。本实验自主研发粒子电极,构建三维电-Fenton体系处理焦化废水,对COD、NH3-N、NO3-N、TN及色度都有很好的降解效果,为三维电-Fenton体系的工业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陈江林[5](2021)在《多级A/O VT-MBR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文中认为焦化废水是典型的难降解有机废水,目前大多采用生物方法进行处理,但存在出水水质较差、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不佳等问题。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具有容积负荷高、水力停留时间短以及剩余污泥量少等优点,但膜污染和能耗高等缺点限制了MBR大规模工业应用。垂直折流生化反应器(Vertical Tubulant Biological Reactor,VTBR)具有生物膜量高、传质效果好以及不易堵塞等优点,VTBR的尾气可为膜组件提供气源,余压也可作为膜的驱动力,在提高曝气利用率的同时降低能耗。本论文研究目的是将VTBR工艺与MBR耦合形成垂直折流膜生物反应器(Vertical Tubulant Membrane Bioreactor,VT-MBR),采用管式膜提高出水水质,并利用VTBR的尾气在管式膜内产生气液两相流,减缓浓度差极化及滤饼层导致的膜污染。考察VT-MBR组合工艺在不同运行参数下处理焦化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该处理系统的最佳运行条件为:总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60h、回流比3:1、曝气量30L/h。在此运行条件下出水CODCr、NH3-N、TN及挥发酚浓度分别为224±20mg/L、16.26±1.07mg/L、34.94±1.60mg/L及0.22±0.05mg/L,去除率分别为(95.49±0.41)%、(58.94±2.72)%、(69.54±1.39)%及(99.08±0.21)%。通过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发现,焦化废水在经过厌氧处理后,废水中溶解性有机污染物的组分从1种提高至4种。对接种污泥及稳定运行阶段污泥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接种污泥经过驯化之后,好氧及厌氧污泥中微生物Alpha多样性Chao1指数相比于接种污泥分别降低了68.0%和80.1%。主要菌群的丰度发生明显变化,变形杆菌门是丰度最高的菌门,在厌氧污泥和好氧污泥中的丰度分别为56.37%和85.99%。对膜污染情况进行分析,随着曝气量从20L/h增加至40L/h,平均膜污染周期从12d提高至16d,但膜的不可逆污染阻力从占总阻力的18.82%增加至36.05%,不利于膜组件的长期运行。膜组件污泥中的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SMP)浓度随着曝气量的增加均会下降,上清液EPS和总EPS中的P/C(Protein/Carbohydrate)随着曝气量的增加均下降,曝气量对EPS中的蛋白质影响较大。上清液SMP和总SMP中的P/C则随着曝气量的增加均上升,曝气量对SMP中的多糖影响较大。从膜组件污泥上清液的荧光图谱可知,曝气可增加膜组件内溶解性有机物种类。探究膜清洗最佳条件,结果显示:采用2%柠檬酸+0.1%Na Cl O浸泡的方式清洗效率为77%。当0.1%Na Cl O溶液中EDTA-Na2(C10H14N2O8Na2)浓度为120mg/L时,膜组件清洗效率达到最佳,膜清洗效率为92%。

谢莉[6](2021)在《电催化高盐焦化废水生化出水性能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更加严格的工业废水处理政策、标准,要求废水处理逐步达到“零排放”目标。焦化废水作为一类典型的难生物降解处理的工业废水,具有高有机负荷、高盐分和高毒性的特点。经过常规二级生化处理后,出水中仍含有大量有毒有害、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悬浮物、色度、含盐量仍然较高,需进行深度处理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高级氧化技术是可行的方法,其中电催化氧化因其无需另加氧化剂,可充分利用电解液中的高盐组分,仅利用电能,通过直接氧化和间接氧化即可降解废水中有机物,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高级氧化技术而引人注目。本课题首先采用电催化氧化—活性炭吸附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出水,探索组合工艺去除难降解有机物规律;然后利用紫外光诱导高盐产生氯自由基强化电催化性能,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比较强化前后的优劣。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电催化氧化—活性炭吸附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出水的性能和机理研究。阳极选用已商业化应用的Ti/Ir O2-Ru O2电极,阴极选用Ti板。探讨电流密度、极板数量、极板间距等影响因素对电催化氧化焦化废水生化出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焦化废水生化出水COD为137mg/L,TOC为57mg/L时,当极板数量为两对,间距为1.8cm,电流密度为20m A/cm2,反应6h时,电催化出水COD去除率可达99.7%,TOC去除率为47.9%。相较于椰壳炭,比表面积大的煤质炭对电催化处理出水吸附效果更好。当煤质炭投加量为20g/L,反应120min时,出水TOC为18.2mg/L,总TOC去除率可达67.9%。煤质炭吸附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过程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粒内扩散模型反映该吸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三维荧光光谱表明,电催化能氧化分解生化出水中部分类腐殖酸物质,活性炭吸附可进一步去除残留的类腐殖酸物质。为提升处理效率和降低能耗,研究采用紫外氯强化电催化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出水的性能和机理。阳极选用Ti/Ir O2-Ru O2电极,阴极选用Ti板。探讨极板间距、电流密度等因素对紫外强化电催化氧化焦化废水生化出水的影响。在生化出水COD为170mg/L,TOC为65mg/L,色度为717倍的条件下,当电流密度为10m A/cm2,极板间距为6cm,反应3h时,COD、TOC和色度去除率分别可达95.8%、77.2%和94.0%,COD、TOC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1.85×10-2min-1和1.16×10-2min-1。机理和性能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紫外光的辐射下,电化学氧化产生的HCl O形成高氧化活性的氯自由基的间接氧化在降解有机污染物时发挥了主要作用;紫外氯强化电催化过程相较于单独的电解过程可以产生具有高氧化性的活性氯自由基,与电化学氧化自身的活性氧自由基协同作用,能够更有效地氧化去除废水中的类腐殖酸物质;相较于电催化,紫外氯强化电催化降解TOC的速率常数提高了约3.1倍,表明紫外氯强化电催化的处理效率远高于电催化;紫外氯强化电催化的处理能耗为41.56k W·h/m3和0.83k W·h/g TOC,低于大部分含盐废水处理工艺,表明其具有作为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工艺的经济可行性。为验证DSA(Dimension stable anode,形稳性阳极)在紫外氯强化电催化处理高盐焦化废水生化出水的应用中具有普适性,选取DSA—Ti/Ir O2、Ti/Ir O2-Ta2O5电极作为阳极,采用紫外氯强化DSA电极电催化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出水。探讨极板间距、电流密度等因素对紫外强化DSA电极电催化氧化焦化废水生化出水的影响。在生化出水COD为175mg/L,TOC为83mg/L,色度为1120倍的条件下。当电流密度为5m A/cm2,极板间距为9cm,反应3h时,紫外氯强化Ti/Ir O2阳极电催化COD、TOC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7.8%、86.2%和94.8%,COD、TOC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2.1×10-2min-1和1.09×10-2min-1;当电流密度为20m A/cm2,极板间距为6cm,反应3h时,紫外氯强化Ti/Ir O2-Ta2O5阳极电催化COD、TOC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9.2%、87.2%和96.4%,COD、TOC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2.64×10-2min-1和1.15×10-2min-1。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DSA电极电催化,紫外氯强化DSA电极电催化具有高处理效率;紫外氯强化DSA电极电催化处理能耗均低于大部分含盐废水处理工艺,验证了其作为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工艺的低能耗优势。

陈毓源[7](2021)在《氧化还原介体强化焦化废水深度处理研究》文中指出焦化废水中夹杂着高浓度的有机污染物(PAHs)以及大量的有毒有害的有机物,这些物质性质特殊且降解困难。氧化还原介体(ROMs)可以通过其本身的还原状态和氧化状态之间进行相互转换来改变其表面电位,加速反应中的电子传递速率或是转换生物化学反应中的电子传递方式,从而促进生物化学反应进程。本研究利用ROMs对焦化废水厌氧生物处理进行强化,并通过探讨不同生态因子对于ROMs强化焦化废水深度处理的影响,提高焦化废水生物处理效果,实现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使得污染物含量达到达标排放标准。选择了5种氧化还原介体蒽醌-2-二磺酸(ADS)、蒽醌-2,6-二磺酸(AQDS)、甲萘醌、指甲花醌以及氧化石墨烯(GO),考察其对焦化废水生物处理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甲萘醌、AQS、AQDS、GO,均可以提高焦化废水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COD的去除率,其中AQS的强化效果最佳,其去除率比对照组高出13.8%。甲萘醌对于焦化废水中TN和浊度厌氧降解的强化作用最为明显,其TN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49.8%和69.8%,显着高于对照系统。GO可以显着提升焦化废水进水中的色度去除效果。不同浓度AQS对焦化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影响试验结果表明,AQS浓度为0.01mmol/L对于焦化废水COD去除效果强化作用最显着,COD去除率达到38.55%。当AQS浓度为0.5mmol/L对于焦化废水中TN厌氧降解的强化作用最为明显,TN去除率达到50.23%,比空白高5.37%。活性污泥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以及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菌门,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陶厄式菌属(Thauera)以及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主要菌属。pH和还原铁粉对AQS介导焦化废水深度处理的影响实验显示,p H为7.0时,焦化废水的COD去除率最高,达到39.4%;而p H为7.5条件下,焦化废水的TN去除率最高。还原铁粉投加量为1-6g时可显着提高焦化废水COD降解速率。投加6g还原铁粉可以显着促进焦化废水色度及浊度的降解。活性污泥中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陶厄式菌属(Thauera)以及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还原铁粉反应系统的优势细菌属。

纪振宇[8](2021)在《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煤化工废水处理全过程节能减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化工废水是一类来源广泛且水质各有不同、污染物浓度高且毒性大、有机物种类丰富且难生物降解的典型高氨氮难处理工业废水;因此,处理煤化工废水势必是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过程。目前的研究多数针对于如何提高污染物去除效果,而忽略了工艺本身因能耗物耗以及排放温室气体等对环境产生的负面效益。本研究基于LCA方法,分析了煤化工废水处理系统本身造成的环境影响,从污染物去除效能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两个方面对煤化工废水处理系统进行研究,在保证去除效能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煤化工废水处理的节能减排空间,提出了节能减排方案并进行效益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焦化废水为研究对象,对其处理系统的污染能去除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焦化废水原水中NH4+-N浓度高达4000~5000 mg/L,蒸氨单元平均去除率到达97.6%;分段进水AOAO单元和AOO单元出水NH4+-N浓度均能在15 mg/L以下,但TN去除能力有明显差别,分段进水AOAO单元平均TN去除率为93.4%,而AOO单元仅为26.4%。对焦化废水处理系统进行LCA建模,结果表明各个单元对环境造成的总影响为:AOO单元>分段进水AOAO单元>蒸氨单元>混凝处理单元>预处理单元>出水排放>污泥处理单元;在对11种环境影响指标的贡献中,AOO单元均大于分段进水AOAO单元;从碳足迹角度看,蒸氨是最大碳足迹贡献单元,占44.7%,其次是AOO单元和分段进水AOAO单元,污泥处理单元最小。(2)以煤气化废水为研究对象,对其处理系统的污染能去除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ANON单元的脱氮效能优于AO单元;深度脱氮采用SBR工艺总氮达标率高;整个系统稳定性良好,平均NH4+-N、TN总去除率分别99.18%和94.70%;对于COD的去除,预处理单元处理后出水COD浓度降为151.41 mg/L,已满足排放标准。对煤气化废水处理系统进行LCA建模,结果表明各个单元对环境造成的总影响为:AO单元>CANON单元>预生物处理单元>出水排放>SBR深度脱氮单元>污泥处理单元;采取厌氧反应作为预生物处理的手段,可产生明显的环境收益;CANON单元对11种影响指标的贡献均小于AO单元,约减少47.5%的贡献。(3)运用层次分析法对4种煤化工废水生物脱氮工艺进行综合对比,结果表明,从技术性能角度考虑,分段进水AOAO工艺是最优的;从经济性能和环境影响角度考虑,最优的是CANON工艺;三方面综合考虑,CANON工艺为最佳选择。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煤化工废水节能减排方案。通过效益分析发现节能减排方案分别应用于焦化和煤气化行业具有明显的能耗效益和环境效益。

徐卫东[9](2021)在《焦化废水生化出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焦化废水是在煤制焦炭、煤气净化和焦化产品回收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高浓度有机废水,通过生化处理不能满足排放要求,生化出水必须采用物化处理才能达标排放。千里山污水处理厂主要承接千里山工业园区内五家煤焦化厂的焦化废水处理,煤焦化厂将产生的焦化废水进行预处理后,汇入千里来山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千里山污水处理厂以处理工业园区干熄焦焦化废水为主,处理工艺分为生化处理和深度(中水回用)工段。生化系统采用O1+A/O2工艺,辅以气浮、混合反应混凝沉淀等物化措施的废水处理工艺。经过生化难以继续降低有机物浓度,因此在二沉池后进行物化深度处理,保证出水达到《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2012)排放要求。因此本实验研究采用混凝、Fenton氧化、铁碳微电解、活性炭吸附及多种组合工艺,对生化尾水进行深度处理。通过对焦化废水物化处理工艺的对比选择和处理条件的优化,提高物化处理的效率,有效降低成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混凝法处理二沉池焦化废水,PAC最佳投加量为1400mg/L、CPAM的最佳投加量为8mg/L、最佳p H为5、最佳搅拌时间为10min。在上述最佳条件下,可以将二沉池COD降至113.34mg/L,去除率为65.87%,处理成本为2.1元/m3;PFS最佳投加量为800mg/L、最佳p H为7、CPAM的最佳投加量为0mg/L、最佳搅拌时间为15min。在上述最佳条件下,可以将二沉池COD降至104.22mg/L,去除率为70.63%,处理成本为1.2元/m3。(2)Fenton氧化处理二沉池焦化废水,得到最佳处理条件为,Fe2+投加量:624.78mg/L;n(H2O2):n(Fe2+)为6.06;初始p H:2.75。技术分析表明,在实验最佳工艺条件下,实际Fe SO4·7H2O投加量3.10g/L,对应的H2O2(30%)投加量为7.74m L/L,实验出水COD浓度为70-90mg/L,不能稳定达标,该工艺处理成本达到9.29元/t。(3)铁碳微电解处理二沉池焦化废水,最佳处理条件为,海绵铁投加量:304.0g/L;铁碳比:4.15:1;初始p H:6.52;反应时间:152.8min。通过技术经济对比,铁碳微电解工艺处理焦化废水在初期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而随着运行周期的增大出水效果逐渐变差,当运行周期为超过5周期,体系处理效果逐步稳定,出水COD为100mg/L左右,处理成本为1.29元/m3。(4)混凝-Fenton氧化处理二沉池焦化废水,用响应面优化处理条件,得到最佳处理条件为,Fe2+投加量:302.38mg/L;n(Fe2+):n(H2O2)为1:6.84;初始p H:3.84;反应时间:125.84min。通过混凝-Fenton联合工艺可将COD降至50-70mg/L,达到排放标准,处理成本为6.18元/m3;混凝-铁碳微处理二沉池焦化废水,用响应面优化处理条件,得出铁碳微电解的最佳条件为:海绵铁投加量:156.56g/L;初始p H:4.88;铁碳比:3.6:1;反应时间:125.72min,通过多周期的运行试验,在第三周期运行效果稳定后,出水COD浓度在40-50mg/L左右,达到排放标准,处理成本为1.84元/m3;在混凝实验的基础上,加入粉末活性炭处理,混凝剂PAC和PFS与活性炭联合使用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在PFS投加量为800mg/L,活性炭投加量为2g/L的情况下COD去除率为85%左右,可以将COD浓度降至50-60mg/L,达到排放标准,处理成本为6.20元/m3。(5)铁碳微电解工艺最佳条件的基础上,投加双氧水,得出反应60min时,Fe2+的溶出量最大,为363.47mg/L,在Fe2+的溶出量最大时加入H2O2反应,得出最佳H2O2投加量为2ml/L,最佳反应时间为150min。处理出水COD浓度为30-40mg/L,达到排放标准,处理成本为3.29元/m3。(6)通过技术经济对比,采用混凝-Fenton工艺、混凝-铁碳微电解工艺、铁碳微电解耦合Fenton工艺和混凝-活性炭吸附四种工艺均能达到排放要求。混凝-铁碳微电解工艺成本最低,铁碳微电解耦合Fenton工艺次之,混凝-Fenton工艺和混凝-活性炭吸附工艺成本相对较高。

杨力华[10](2020)在《焦化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的高效处理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焦化废水主要来自煤化工生产过程,含有大量有毒成分,难降解、可生化性差,焦化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主要包括高浓度的酚、氰化物、多环芳烃、杂环化合物、氨氮等。目前焦化废水处理工艺大都存在处理效率低、工艺操作复杂、处理费用高昂等问题,为了寻求焦化废水高效处理工艺的新突破,本论文基于对焦化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的组分分析,分别采用酚醛缩合、臭氧氧化和催化加氢法处理焦化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研究内容和得出的结论如下:(1)以甘肃省某焦化厂炼焦废水为研究对象,使用Amberlite系列XAD-8树脂分离焦化废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将焦化废水中的有机物分级为疏水酸性有机物(hydrophobic acids,HOA)、疏水碱性有机物(hydrophobic bases,HOB)、疏水中性有机物(hydrophobic neutral fraction,HON)和亲水性有机物(hydrophilic fraction,HIS),结合GC-M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确定了焦化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的种类。本研究共分析出焦化废水中123种有机化合物,其中亲水性组分主要含有小分子有机酸、醇和醚,疏水酸性组分中种类最多的为有机酸和酚类化合物,疏水碱性组分中包含多种胺类和含氮杂环化合物,在疏水中性组分中,酯类占大多数,还有部分多环芳烃、苯系物、酮类化合物。(2)采用酚醛缩合结合臭氧氧化法除酚。本研究分别考察了甲醛与苯酚摩尔比(F/P)、催化剂添加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酚类化合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F/P的增大、酸碱催化剂用量的增加、反应温度的升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均可显着提高酚类化合物去除率。当反应条件F/P=2,pH=10.5,温度为95 oC,时间为3 h时,酚类化合物的浓度由9018 mg/L降至764.7 mg/L。酚醛缩合处理后的焦化废水再经2 h臭氧化处理,废水中酚含量由764.7 mg/L降至22mg/L,总除酚率达99.8%。经过除酚处理,焦化废水COD值从71400 mg/L降至18250 mg/L。(3)在Y型沸石晶化前引入镍源,采用原位晶化法合成了系列镍基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XRF、XRD、TEM、N2物理吸脱附、NH3-TPD、Py-IR和XPS表征,发现合成催化剂的镍含量可高达21.4 wt.%,镍物种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且随着活性组分镍引入量的增加,催化剂酸量增多。使用催化加氢法对焦化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进行深度处理,以合成镍基催化剂结合ZSM-5分子筛催化有机物加氢脱氧反应过程,考察了催化剂种类、催化剂添加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降低焦化废水COD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压力为3 MPa,反应时间为4 h,反应温度为300 oC,添加2 wt.%ZSM-5和0.5 wt.%的镍含量为21.4 wt.%的合成镍基催化剂时,COD去除效果最好,从18250 mg/L降至8350 mg/L,去除率达到54.7 wt.%,总COD去除率达到88.3%。

二、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行业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的重要性和难点
2 废水中污染物的识别与表征及典型工业废水难降解有机物的水质特征
    2.1 基于亲疏水属性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污染物分级方法
    2.2 基于高分辨质谱的污染物非目标筛查方法
    2.3 典型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的水质特征
3 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
    3.1 不同深度处理技术及对工业废水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
    3.2 基于特征污染物识别的深度处理技术在焦化和制药废水应用的典型案例
4 结论与展望

(2)焦化废水中氰化物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法
    1.1 活性污泥法
    1.2 缺氧-好氧生物处理(A/O)和A/A/O工艺
2 物理化学法
    2.1 碱性氯化法
    2.2 氰化铁沉淀法
    2.3 Fenton工艺
    2.4 活性炭吸附法
    2.5 臭氧法
    2.6 离子交换法
    2.7 膜生物反应器(MBR)和膜处理法
    2.8 二氧化硫与空气法
3 各种处理技术的比较
4 结语

(3)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焦化废水的来源、特点和传统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分析
    1.1 焦化废水的来源和特点分析
    1.2 传统焦化废水处理技术分析
2 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研究
    2.1 利用烟道气处理焦化废水是一种性价比极高的处理方式
    2.2 生物强化技术的应用是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2.3 深度处理后的焦化废水用于企业循环冷却水
3 结语

(4)三维电-Fenton粒子电极制备及其处理焦化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焦化废水概述
        1.2.1 焦化废水来源、特点及危害
        1.2.2 焦化废水处理工艺发展阶段
        1.2.3 焦化废水处理
    1.3 电化学氧化技术
        1.3.1 电催化氧化技术
        1.3.2 电-Fenton技术
    1.4 三维电极电化学体系
        1.4.1 三维电极电化学简介
        1.4.2 三维电极电化学研究
        1.4.3 三维电-Fenton研究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2.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实验用水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水质指标检测方法
        2.2.2 表征分析方法
3.三维电-Fenton粒子电极研发及表征
    3.1 三维电-Fenton体系的构建
    3.2 粒子电极的制备
        3.2.1 粒子电极材料的选择
        3.2.2 粒子电极制备步骤
    3.3 粒子电极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3.3.1 催化剂与粘结剂配比的影响
        3.3.2 Fe~(2+)负载量的影响
        3.3.3 粒子电极粒径的影响
        3.3.4 负载煅烧温度的影响
    3.4 粒子电极重复性研究
    3.5 粒子电极材料表征
        3.5.1 SEM与 EDS分析
        3.5.2 XRD分析
    3.6 本章小结
4.三维电-Fenton处理焦化废水原水
    4.1 三维电-Fenton处理焦化废水原水影响因素研究
        4.1.1 反应电压的影响
        4.1.2 水样初始p H值的影响
        4.1.3 极板间距的影响
        4.1.4 粒子电极投加量的影响
    4.2 焦化废水原水处理条件优化
        4.2.1 响应面实验设计
        4.2.2 实验数据分析
    4.3 最优工艺参数下反应分析
        4.3.1 COD去除动力学分析
        4.3.2 色度去除分析
        4.3.3 N转化分析
        4.3.4 成本分析
    4.4 光谱分析
        4.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4.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4.4.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4.5 本章小结
5.三维电-Fenton处理焦化废水尾水
    5.1 三维电-Fenton处理焦化废水尾水影响因素研究
        5.1.1 反应电压的影响
        5.1.2 粒子电极投加量的影响
        5.1.3 水样初始p H值的影响
    5.2 焦化废水尾水处理条件优化
        5.2.1 响应面实验设计
        5.2.2 实验数据分析
    5.3 最优工艺参数下反应分析
        5.3.1 COD去除动力学分析
        5.3.2 色度去除分析
        5.3.3 成本分析
    5.4 光谱分析
        5.4.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5.4.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5.4.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5)多级A/O VT-MBR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焦化废水处理技术及膜污染的研究
    1.1 焦化废水的来源与危害
        1.1.1 焦化废水的来源
        1.1.2 焦化废水的危害
    1.2 焦化废水处理技术与研究进展
        1.2.1 预处理技术
        1.2.2 生物处理技术
        1.2.3 深度处理技术
        1.2.4 VTBR处理工艺
    1.3 MBR膜污染研究进展
        1.3.1 膜污染的机理及分类
        1.3.2 膜污染的影响因素
        1.3.3 膜污染的控制策略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试验装置及运行方式
        2.1.2 实验用水及接种污泥
    2.2 检测方法
        2.2.1 基础指标检测方法
        2.2.2 膜污染特性分析
        2.2.3 微生物群落分析
3 多级A/O VT-MBR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效果研究
    3.1 实验装置与条件
    3.2 反应器的启动及驯化
    3.3 运行参数优化
        3.3.1 曝气量对焦化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3.2 回流比对焦化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4 VT-MBR稳定阶段的运行特性
        3.4.1 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3.4.2 溶解性有机物的变化
    3.5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3.5.1 OUT聚类分析
        3.5.2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3.5.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VT-MBR膜污染特性研究
    4.1 实验装置与条件
    4.2 膜污染情况
        4.2.1 TMP变化曲线
        4.2.2 膜污染阻力的变化
    4.3 膜组件中污泥性质的变化
        4.3.1 不同曝气量下EPS的变化
        4.3.2 不同曝气量下SMP的变化
        4.3.3 不同曝气量下污泥粒径的变化
        4.3.4 不同曝气量下Zeta电位的变化
    4.4 微生物代谢产物特性分析
        4.4.1 红外光谱对膜污染物的分析
        4.4.2 出水SMP有机物组成的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4.4.3 污泥上清液中SMP有机物组成的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4.5 膜清洗
        4.5.1 清洗顺序对清洗效果的影响
        4.5.2 辅助药剂对清洗效果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电催化高盐焦化废水生化出水性能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焦化废水简介
        1.1.1 焦化废水的产生、组分及危害
        1.1.2 焦化废水的常规处理方法及出水特点与危害
        1.1.3 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方法
    1.2 电催化氧化技术
        1.2.1 电催化氧化技术的原理
        1.2.2 电催化氧化材料的种类与选择
        1.2.3 电催化氧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
    1.3 紫外氯强化电催化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1.4 课题的提出
        1.4.1 目的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装置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装置
        2.1.1 焦化废水生化出水水质
        2.1.2 实验装置
        2.1.3 实验药剂与仪器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 电催化氧化-活性炭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实验方法
        2.3.1 Ti/IrO_2-RuO_2电极的表征分析
        2.3.2 电催化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2.3.3 活性炭对电催化处理出水的吸附性能研究
        2.3.4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2.4 紫外氯强化电催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实验方法
        2.4.1 紫外氯强化电催化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2.4.2 紫外氯强化电催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机理研究
        2.4.3 紫外氯强化电催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性能研究
    2.5 紫外氯强化DSA电极电催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普适性验证的实验方法
        2.5.1 紫外氯强化Ti/IrO_2阳极电催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实验方法
        2.5.2 紫外氯强化Ti/IrO_2-Ta_2O_5阳极电催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实验方法
第3章 电催化氧化-活性炭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实验研究
    3.1 Ti/IrO_2-RuO_2电极的表征分析
    3.2 电催化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电流密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2.2 极板数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2.3 极板间距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 活性炭对电催化处理出水的吸附性能研究
        3.3.1 吸附平衡研究
        3.3.2 吸附动力学研究
        3.3.3 吸附反应条件优化
    3.4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紫外氯强化电催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实验研究
    4.1 紫外氯强化电催化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电流密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1.2 极板间距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2 紫外氯强化电催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机理研究
        4.2.1 淬灭研究
        4.2.2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4.3 紫外氯强化电催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紫外氯强化DSA电极电催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普适性验证
    5.1 紫外氯强化Ti/IrO_2阳极电催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
        5.1.1 紫外氯强化Ti/IrO_2阳极电催化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5.1.2 紫外氯强化Ti/IrO_2阳极电催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性能研究
    5.2 紫外氯强化Ti/IrO_2-Ta_2O_5阳极电催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
        5.2.1 紫外氯强化Ti/IrO_2-Ta_2O_5阳极电催化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5.2.2 紫外氯强化Ti/IrO_2-Ta_2O_5阳极电催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性能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氧化还原介体强化焦化废水深度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焦化废水来源
    1.3 焦化废水的组成及危害
    1.4 焦化废水处理工艺
        1.4.1 SBR工艺
        1.4.2 A/O工艺
    1.5 氧化还原介体研究进展
        1.5.1 氧化还原介体概述
        1.5.2 氧化还原介体作用机理
        1.5.3 氧化还原介体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技术路线
        1.6.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仪器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装置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仪器及实验药品
        2.3.1 实验仪器
        2.3.2 实验药品
    2.4 实验分析项目及方法
        2.4.1 污泥采集
        2.4.2 焦化废水采集与保存方法
        2.4.3 活性污泥的收集与保存
        2.4.4 氧化还原介体的溶解
        2.4.5 微量元素的配置
        2.4.6 焦化废水相关分析方法
        2.4.7 活性污泥的培养方法
        2.4.8 活性污泥微生物组成成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氧化还原介体强化焦化废水生物处理
    3.1 实验材料及实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氧化还原介体的溶解
        3.2.2 活性污泥厌氧培养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COD降解效果变化规律
        3.3.2 TN降解效果
        3.3.3 色度去除效果
        3.3.4 浊度去除效果
        3.3.5 pH变化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浓度AQS对焦化废水生物处理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及实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氧化还原介体的溶解
        4.2.2 活性污泥厌氧培养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COD降解效果变化规律
        4.3.2 TN降解效果对比
        4.3.3 色度去除效果
        4.3.4 浊度去除效果
        4.3.5 pH变化规律
    4.4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4.1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4.4.2 门水平种群结构分析
        4.4.3 属水平种群结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生态因子对焦化废水深度处理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及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pH对于焦化废水深度处理的影响
        5.3.2 还原铁粉对于氧化还原介体强化生物处理的影响
    5.4 实验结果讨论
        5.4.1 pH对于焦化废水深度处理的影响
        5.4.2 还原铁粉对于氧化还原介体强化生物处理的影响
    5.5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5.1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5.5.2 门水平种群结构分析
        5.5.3 属水平种群结构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煤化工废水处理全过程节能减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煤化工产业发展历程及用水量、废水量变化情况
        1.1.1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历程
        1.1.2 我国煤化工产业碳排放、用水量以及废水产生情况
    1.2 煤化工废水分类、来源、特征及其危害
        1.2.1 煤化工废水的分类
        1.2.2 煤化工废水的来源及特征
        1.2.3 煤化工废水的危害
    1.3 煤化工废水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预处理技术
        1.3.2 生物处理技术
        1.3.3 深度处理技术
        1.3.4 存在的问题
    1.4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1.4.1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1.4.2 生命周期评价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1.4.3 Sima Pro软件在生命周期评价中的应用
    1.5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采样方法
        2.1.1 研究对象选择
        2.1.2 现场采样方法
    2.2 实验仪器
    2.3 检测方法
        2.3.1 水质指标检测方法
        2.3.2 污泥指标检测方法
    2.4 研究方法
        2.4.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2.4.2 温室气体核算方法
        2.4.3 层次分析方法
3 煤焦化废水处理效能与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研究
    3.1 某煤焦化废水处理厂工艺概况
        3.1.1 煤焦化废水水质水量
        3.1.2 煤焦化废水处理系统介绍
    3.2 焦化废水处理系统各单元除污染效能分析
        3.2.1 污染物沿程去除效能
        3.2.2 长期运行中蒸氨单元污染物去除效能分析
        3.2.3 长期运行中分段进水AOAO与 AOO单元除污效能对比
    3.3 焦化废水处理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
        3.3.1 研究目标与范围
        3.3.2 清单分析
        3.3.3 环境影响分析
        3.3.4 碳足迹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煤气化废水处理效能与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研究
    4.1 某煤气化废水处理厂工艺概况
        4.1.1 煤气化废水水质水量情况及排放标准
        4.1.2 煤气化废水处理工艺概况及运行参数
    4.2 煤气化废水处理系统的除污染效能分析
        4.2.1 脱氮效能分析
        4.2.2 COD去除效能分析
        4.2.3 特征污染物及重金属元素去除效能分析
    4.3 煤气化废水处理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
        4.3.1 场景设定与系统边界界定
        4.3.2 清单分析
        4.3.3 环境影响分析
        4.3.4 碳足迹分析
    4.4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节能减排关键因子确定
        4.4.1 电能类型的敏感性
        4.4.2 电能使用量的敏感性
        4.4.3 化学药剂使用的敏感性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AHP法的脱氮工艺综合对比与节能减排研究
    5.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建立
        5.1.1 指标体系的建立
        5.1.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1.3 脱氮工艺的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5.2 层次分析法结果分析
    5.3 煤化工废水处理节能减排方案
        5.3.1 节能减排组合工艺
        5.3.2 节能减排途径
    5.4 效益分析
        5.4.1 能耗效益
        5.4.2 环境效益
        5.4.3 碳减排效益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焦化废水生化出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焦化废水来源及特点
        1.2.1 焦化废水来源
        1.2.2 焦化废水特点
        1.2.3 实际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及水质特征
    1.3 焦化废水物化处理技术概述
        1.3.1 混凝沉淀
        1.3.2 Fenton氧化
        1.3.3 铁碳微电解
        1.3.4 活性炭吸附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混凝法
        1.4.2 Fenton氧化法
        1.4.3 铁碳微电解法
        1.4.4 活性炭吸附
    1.5 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
        1.5.3 技术路线
2 混凝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仪器
        2.1.2 实验用水
        2.1.3 试验方法
        2.1.4 分析测定方法
    2.2 聚合氯化铝(PAC)混凝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聚合氯化铝(PAC)的正交实验
        2.2.2 聚合氯化铝(PAC)的单因素实验
    2.3 聚合硫酸铁(PFS)混凝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聚合硫酸铁(PFS)的正交实验
        2.3.2 聚合硫酸铁(PFS)的单因素实验
    2.4 技术经济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Fenton氧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用水
        3.1.3 实验方法
        3.1.4 分析测定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单因素实验
        3.2.2 响应面实验
    3.3 技术经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铁碳微电解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仪器
        4.1.2 实验用水
        4.1.3 实验方法
        4.1.4 分析测定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单因素实验
        4.2.2 响应面实验
        4.2.3 运行周期对铁碳微电解实验结果的影响
    4.3 技术经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各种组合工艺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
    5.1 混凝-Fenton氧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1.3 技术经济分析
    5.2 混凝-铁碳微电解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3 技术经济分析
    5.3 铁碳微电解耦合Fenton氧化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
        5.3.1 铁碳微电解耦合机理
        5.3.2 材料与方法
        5.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4 技术经济分析
    5.4 混凝-活性炭吸附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
        5.4.1 材料与方法
        5.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3 技术经济分析
    5.5 各组合工艺的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及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焦化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的高效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焦化废水来源、水质特点及危害
        1.2.1 焦化废水的来源
        1.2.2 焦化废水水质特点
        1.2.3 焦化废水的危害
    1.3 焦化废水常用处理方法
        1.3.1 预处理
        1.3.2 生物处理
        1.3.3 深度处理
    1.4 水体中可溶性有机物的树脂分级法
    1.5 高含酚废水常用处理方法
    1.6 加氢脱氧催化剂
    1.7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8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2.2 实验用气体
    2.3 实验所用仪器及设备
    2.4 焦化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组分分析
    2.5 酚醛缩合结合臭氧氧化法处理焦化废水中酚类化合物
    2.6 催化加氢法去除焦化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
        2.6.1 催化剂的制备
        2.6.2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2.6.2.1 X射线荧光光谱(XRF)
        2.6.2.2 X射线衍射(XRD)
        2.6.2.3 N_2物理吸附
        2.6.2.4 NH_3 程序升温脱附(NH3-TPD)
        2.6.2.5 吡啶吸附红外光谱(Py-IR)
        2.6.2.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6.2.7 活性组分元素价态分析(XPS)
        2.6.3 催化剂去除焦化废水COD的效果评价
第三章 焦化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组分分析
    3.1 实验部分
        3.1.1 水样来源及水质指标
        3.1.2 树脂吸附分级法分离焦化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
        3.1.2.1 XAD-8大孔树脂吸附分级原理
        3.1.2.2 实验操作步骤
        3.1.3 GC/MS确定焦化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种类
    3.2 结果与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酚醛缩合结合臭氧氧化去除焦化废水中酚类化合物
    4.1 实验部分
        4.1.1 酚醛缩合法去除焦化废水中酚类化合物
        4.1.2 臭氧氧化法进一步去除焦化废水中酚类化合物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酚醛缩合除酚条件优化
        4.2.1.1 甲醛添加量的影响
        4.2.1.2 反应时间的影响
        4.2.1.3 反应温度的影响
        4.2.1.4 催化剂添加量的影响
        4.2.2 臭氧氧化法进一步除酚
    4.3 小结
第五章 催化加氢降低焦化废水COD
    5.1 实验部分
        5.1.1 催化剂的制备
        5.1.2 催化剂的表征
        5.1.3 催化加氢法处理焦化废水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催化剂表征结果分析
        5.2.1.1 XRF
        5.2.1.2 XRD
        5.2.1.3 TEM
        5.2.1.4 N_2物理吸脱附
        5.2.1.5 NH_3-TPD和 Py-IR
        5.2.1.6 XPS
        5.2.2 焦化废水处理结果
    5.3 加氢工艺危险性分析
    5.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四、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行业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孙光溪,田哲,丁然,高迎新,王军,张昱,杨敏. 环境工程, 2021
  • [2]焦化废水中氰化物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孙培杰,王林平,徐乐瑾. 化工进展, 2021(S1)
  • [3]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研究[J]. 陈磊.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1(18)
  • [4]三维电-Fenton粒子电极制备及其处理焦化废水研究[D]. 白忠腾. 辽宁科技大学, 2021
  • [5]多级A/O VT-MBR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D]. 陈江林.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电催化高盐焦化废水生化出水性能及优化研究[D]. 谢莉.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7]氧化还原介体强化焦化废水深度处理研究[D]. 陈毓源. 山西大学, 2021(12)
  • [8]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煤化工废水处理全过程节能减排研究[D]. 纪振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9]焦化废水生化出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D]. 徐卫东.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10]焦化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的高效处理工艺研究[D]. 杨力华. 青岛科技大学, 2020

标签:;  ;  ;  ;  

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