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创伤治疗的挑战

多发性创伤治疗的挑战

一、多发伤救治面临的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林颖[1](2021)在《多发伤创伤评分方法优选与海战伤伤情评分方法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多发伤创伤评分方法优选创伤对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多发伤。如何快速准确地评估多发伤患者伤情是展开进一步紧急救治的前提和基础。创伤评分是对不同伤情进行定量评估的一种方法,通过评分区分伤情轻重,并展开分级救治。如今已建立多种创伤评分方法,每种评分方法各有优缺点,目前临床上缺乏对不同创伤评分的系统比较。本部分研究通过对多发伤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创伤评分与多发伤患者生存情况相关性及死亡风险评估能力,以筛选最佳的创伤评分方法,并探讨了多发伤患者死亡相关风险因素。研究主要内容:(1)患者选择及资料收集回顾性分析203例多发伤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多发伤的诊断标准;(2)年龄≥18岁;排除标准:(1)年龄>90岁或<18岁;(2)既往患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肿瘤等疾病;(3)数据不完整或存在明显错误的病历资料;(4)孕妇。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基本生命体征,入院后首次获得的临床检验指标、影像学结果等。根据患者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利用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全身体格检查及影像学结果等分别进行CRAMS评分、PHI评分、MEWS评分、RTS评分及AIS-ISS评分。(2)多发伤不同创伤评分方法的应用比较比较五种创伤评分对伤情轻重的判断;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比较五种创伤评分与多发伤患者生存情况相关性;运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比较五种创伤评分预测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的评估能力。(3)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因素分析利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死亡相关的风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价筛选的指标预测死亡风险的评估能力。研究结果和结论:(1)患者基本情况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85例多发伤患者,生存组164例,死亡组21例;车祸伤和坠落伤是常见的致伤机制,头颈部是常见的致伤部位。(2)多发伤不同创伤评分方法的应用比较CRAMS评分、PHI评分及ISS评分能将大部分死亡患者识别为危重伤,所占比例分别为86%、82%、95%,MEWS评分与RTS评分对死亡患者识别为危重伤的能力明显低于其他三种评分,所占比例分别为57%、0%;CRAMS评分与生存情况相关系数|r|最大为0.220,即CRAMS评分与生存情况相关性较强。CRAMS评分、PHI评分、MEWS评分、RTS评分、ISS评分对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评估能力比较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8、0.696、0.693、0.692、0.651。即CRAMS评分对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评估效能较高(p<0.05)。因此,可以优先采用CRAMS评分方法对多发伤患者进行伤情评估。(2)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因素分析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GCS评分、ISS评分、RTS评分、MEWS评分、PHI评分、CRAMS评分、SI、p H值、Lac、PCT、PT、APTT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ac(OR=1.636,95%CI:1.041-2.571,p=0.033)和PCT(OR=1.042,95%CI:1.009-1.076,p=0.012)与多发伤患者生存情况相关。Lac和PCT预测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AUC值分别为0.755(95%CI:0.638-0.872)和0.684(95%CI:0.527-0.841),最佳界限值分别为2.05mmol/L、3.32ng/L。故Lac和PCT是影响多发伤患者存活的风险因素,且Lac对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高于PCT。第二部分海战伤伤情评分方法探索我国海域辽阔,海上冲突愈演愈烈,海上作战可能成为未来我军主要作战形式之一。海上作战时,伤员极有可能合并海水浸泡,低温、高渗、富含特殊致病菌的海水会导致伤情更加复杂。目前国内外较少开展海水浸泡特殊环境下伤情评估研究,普通类型创伤评分也并不完全适用于海战伤情评估,急需建立海战特殊环境下的创伤评分方法。因此,本部分研究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病理生理变化特点,同时建立针对海水浸泡特殊环境下的创伤评分方法,旨在为研究海战伤伤情分类救治及优先处置原则提供参考。主要实验方法:利用SD大鼠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模型(包括失血休克和复合伤两种创伤):规定存活时间明显长于出水后4 h的记为存活,明显短于出水后4 h的记为死亡,记录大鼠死亡情况和存活时间;检测生理指标(呼吸、血压、肛温);抽血测血气(Glu、p H值、Lac、PO2、PCO2、HCO3-、Na+、Cl-、Ca2+、K+)、器官功能(肝、肾、心)、凝血功能以及血常规等指标变化。探讨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病理生理变化特点并通过散点图的方式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分表。研究主要内容:(1)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病理生理变化特点1.利用SD大鼠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模型,记录大鼠死亡情况和存活时间;检测创伤后大鼠生理指标。2.利用SD大鼠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模型,记录大鼠死亡情况和存活时间;检测创伤后大鼠血气情况。3.利用SD大鼠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模型,检测创伤后大鼠器官功能、凝血功能以及血常规血液指标。(2)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分方法探索研究为了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估的评分方法,根据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出水后4 h的存活情况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通过第一部分获得的生理指标、血气指标等,分析并筛选影响存活的指标,再建立各指标对应的死亡率-散点图,根据散点图中各指标不同区间走向趋势,对各区间赋一评分值,作为其对伤情轻重影响权重,即可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分表。研究结果和结论:(1)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病理生理变化特点1.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总死亡率为28%(9/32),单纯创伤组总死亡率为6%(2/32)(p<0.05),伤后4-7 h为死亡高峰;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存活时间[(8.1±3.7)h]短于单纯创伤组[(11.3±4.8)h](p<0.05),故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早期死亡率显着增加,存活时间明显缩短,损伤更加严重;2.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呼吸[(58.8±2.9)次/min],血压[(80.0±25.1)mm Hg],肛温[22.4(20.1,25.0)℃],pH值(7.1±0.1)较单纯创伤组[(100.4±7.2)次/min,(89.8±18.1)mm Hg,31.7(30.5,33.2)℃,(7.3±0.1)]抑制或下降;PO2[(196.3±34.1)mm Hg],PCO2[45.5(35.1,51.1)mm Hg,Na+[145.0(142.0,148.0)mmol/L],Cl-[120.0(115.0,124.5)mmol/L],Ca2+[(1.3±0.1)mmol/L],K+[(3.6±0.8)mmol/L]较单纯创伤组[(149.4±22.6)mm Hg,29.7(25.6,34.5)mm Hg,142.0(139.0,144.0)mmol/L],118.0(114.0,121.0)mmol/L,(1.2±0.1)mmol/L,(3.3±0.6)mmol/L]上升(p均<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故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主要表现为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显着、低体温,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呈现明显的酸中毒,血钠、血氯、血钙、血钾升高;3.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肝脏损伤指标较单纯创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肾脏损伤指标肌酐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尿素氮[8.0(7.2,8.8)umol/L]反而较单纯创伤组[10.6(7.2,12.3)umol/L]降低(p<0.05);心肌损伤指标肌钙蛋白[1.24(0.25,2.89)ug/L]较单纯创伤组[0.12(0.06,0.21)ug/L]显着升高(p<0.05)。凝血功能方面,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值均较单纯创伤组延长(p均<0.05),而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两组之间变化不明显(p>0.05);血常规方面,白细胞[(3.8±3.2)×10^9/L]较单纯创伤组[(8.1±3.5)×10^9/L]明显减少(p<0.05),血小板及红细胞变化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均>0.05);故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器官功能损伤会加重,尤其是心脏,但肝脏、肾脏损伤变化不是很明显;凝血功能呈现延长趋势;白细胞显着抑制。(2)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分方法探索研究分析死亡组和生存组结果,死亡组呼吸[36.0(30.0,36.0)次/min]、血压[(43.1±21.8)mm Hg]、肛温[(20.0±1.9)℃]、pH值(7.1±0.1)、HCO3-[(12.3±2.2)mmol/L]较生存组[60.0(48.0,78.0)次/min、(86.6±19.3)mm Hg、(23.0±3.1)℃、7.2±0.1、(14.6±2.3)mmol/L]均显着抑制或下降(p均<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故筛选出影响大鼠存活情况的呼吸、血压、肛温、pH值、HCO3-,分别计算这5个指标在划分区间内的死亡率,并绘制各指标对应的死亡率-散点图,可见各指标在划分区间内的死亡率均存在一种较为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根据不同区间对应死亡率的高低,对该区间赋一评分值,作为其对伤情轻重影响权重。将每一指标不同区间均赋以相应的评分值,从而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分表。

王雪[2](2021)在《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多种研究方法构建符合甘肃省现况的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为甘肃省创伤管理工作提供客观的参考标准,使管理有据可依;为甘肃省创伤护理联盟建立及管理提供客观的依据,促进该省份创伤护理能力的提升。方法1、文献研究:检索近20年国内外的创伤相关文献、以及创伤救治体系相关政策文件等,明确近年相关研究方向和进展,并参考研究方法与结论,保证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本研究在确定研究问题、建立研究假设、构建管理模式奠定基础。2、质性访谈:以4M1E理论为基础,设计半结构式访谈提纲,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访谈甘肃省各级创伤中心管理人员,弥补课题组前期创伤护理现况调查的量性研究不足,对该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深入探讨。为后期管理模式构建提供理论支持,并基于访谈结果,形成管理模式初稿。3、专家咨询法:通过两轮Delphi专家咨询,初步构建了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运用统计指标专家的积极、权威系数以及专家协调系数等,验证咨询结果科学性和可靠性,并最终确立管理模式。结果1、访谈提炼出5个主题和13个亚主题,主题内容主要包括:(1)各级创伤中心护理工作建设缺乏具体化标准;(2)创伤专科护理人才队伍紧缺矛盾突出;(3)院前—院内预警反馈机制灵敏度低;(4)创伤数据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迫切;(5)缺乏创伤护理质量控制指标。2、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后进行统计,积极系数为1.0;权威系数为0.82,二轮咨询后的一、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31、0.43(P<0.01)。构建出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由5个维度构成:组织构架、人员管理、环境物品及流程管理、信息管理和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共包含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107个三级条目。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专家咨询及相应统计方法,确立了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各级指标,为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工作提供客观的参考标准,促进该省创伤护理能力的提升。

胡卓思[3](2021)在《严重胸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严重胸外伤(Severe chest trauma,SCT)合并多发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为成功救治SCT合并多发伤患者提供进一步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SCT合并多发伤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受伤-入院情况、院内救治情况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上述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预测效能。数据资料通过SPSS 24.0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流行病学特征早期救治组共119例患者,我院首诊15例(12.61%),外院转诊104例(87.39%)。男性93例(78.15%),女性26例(21.85%)。年龄14~84岁,中位年龄50(37,63)岁。创伤最高发于31~40岁。最高发职业为农民。每日创伤发生时间主要集中于8~11时、15~20时。最常见受伤机制是道路交通伤(75/119,63.03%)。胸部损伤均为钝性胸外伤,最常见损伤为肺挫/挫裂伤(100%),其次为肋骨骨折(85/119,71.43%)。最常见的合并伤部位为下肢及骨盆(79/119,66.39%)。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中位数为29(25,36)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中位数为12(5,15)分;胸部创伤严重度(thoracic trauma severity,TTS)评分中位数为9(7,11)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中位数为13(8,20)分。38例(31.93%)患者入院24h内行急诊手术,84例(70.59%)患者行择期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呼吸衰竭(51.26%)、肺部感染(37.82%)及休克(36.13%)。最终死亡20例(16.81%)。2.死亡危险因素ISS、APACHEⅡ、血管活性药物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ISS、APACHEⅡ及三者联合死亡预测概率的AUC分别为0.808、0.845、0.904,最佳临界点分别为31.5分、22.5分、0.319。结论:1.严重胸外伤合并多发伤易发生在劳力适龄年龄段且交通事故、工业生产是导致多发伤的主要原因。2.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较高的ISS评分以及APACHEⅡ评分是严重胸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柯迪[4](2020)在《颅脑损伤患者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测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血清中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C677T位点基因型,探讨MTHFRC677T位点基因型与TBI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凝血功能(coagulation function,CF)及预后的关系,为优化TBI患者救治策略及预后评估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纳入研究对象为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和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收治的110例汉族成年(1860岁)TBI患者。根据TBI患者血清中MTHFRC677T位点基因型检测结果分为CC型组(野生型)、CT型组(杂合突变型)和TT型组(纯合突变型),记录TBI患者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II)。采用已糖氧化酶法(HOM)检测次日FBG,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光学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对TBI患者进行随访,在损伤后第30天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析各基因型组FBG、PT、APTT、Fib、PLT、GOS评分的差异。根据GO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3分<GOS≤5分)和预后不良组(1分≤GOS≤3分),比较两组FBG、PT、APTT、Fib、PLT、MTHFRC677T位点基因型的差异。将单变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各基因型组与TBI患者预后的独立关联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0例TBI患者。其中CC型组33例(30%),CT型组47例(42.7%),TT型组30例(27.3%)。CC型组、CT型组和TT型组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其中,87例TBI患者为男性,占TBI患者总人数的79.1%。TBI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9.7±11.4岁,统计分析后示各基因型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BI患者CC型组、CT型组和TT型组HbA1c、GCS评分、ISS评分、APACHE I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BI患者CC型组、CT型组、TT型组FBG、PT、APTT、Fib、PLT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患者CC型组、CT型组、TT型组GO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FBG(6.60±1.40mmol/L)、PT(10.74±1.99s)、APTT(36.87±6.37s)、Fib(2.58±0.66g/L)、PLT(112.23±13.31×10^9/L)与预后不良组FBG(8.74±2.39 mmol/L)、PT(16.73±3.74s)、APTT(45.96±7.17s)、Fib(1.67±1.38 g/L)、PLT(95.60±10.95×10^9/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C型组与CT型组、CC型组与TT型组、CT型组与TT型组在TBI患者预后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校正,P<0.01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MTHFRC677T位点基因型与TBI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HFRC677T位点基因型与颅脑损伤患者空腹血糖、凝血功能及预后相关,携带T等位基因型的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血糖升高幅度大、凝血功能差、预后不良,但可能并不是影响TB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米尔阿迪力·艾尔肯[5](2020)在《损伤控制理念在伴腹部损伤的骨盆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理念在合并腹部损伤的骨盆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和临床特征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57例骨盆骨折合并腹部损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骨盆骨折情况:单纯骨盆骨折11例,骨盆骨折合并四肢骨折30例,骨盆骨折合并脊柱骨折5例,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及脊柱骨折11例;开放性骨盆骨折4例,其余均为闭合性骨盆骨折。开放性腹部损伤4例;腹部损伤部位:肝脏13例、脾脏18例、肝脾损伤22例、肠道损伤13例、肾脏损伤8例、尿道/输尿管损伤11例、膀胱损伤3例、会阴/阴道撕裂伤5例、腹部大血管损伤及腹膜后血肿形成8例;ISS评分2666,平均(43.9±10.4)分。结果:本组57例患者经损伤控制理念救治后死亡6例,其中ARDS 1例,严重肺部感染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MODS 1例,术后DIC 1例;急诊行骨盆骨折外固定架6例(其中1例因DIC死亡,5例将外固定选择为最终固定方式),48例患者佩戴骨盆带,待病情稳定后进行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保守治疗3例。所有开放性损伤部位行I期清创处理,21例行VSD负压引流,下肢骨骼牵引术22例。急诊行剖腹探查术28例;术式:脾切除术15例、脾修补术3例、肝修补术11例、肝固有动脉栓塞术4例、小肠修补术2例、乙状结肠造瘘术7例;肾切除术1例、肾修补术1例、膀胱修补术2例、膀胱造瘘术8例,所有尿道损伤患者均型II期手术进行修补;会阴修补术4例;髂内动脉造影术11例,其中预防性栓塞2例;治愈患者ICU住院时间137天,平均(7.1±5.8)天,治愈患者总住院时间961天,平均(21.5±11.0)天。所有骨盆骨折患者术后1年随访均能自主下地活动;所有随访患者均完全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或生活状态。结论:损伤控制理念适合合并腹部损伤的骨盆骨折的生理病理特点,应用损伤控制理论可提高此类多发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柯迪,范腾阳,喻安永,肖雪[6](2020)在《多发伤的诊断与救治模式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发伤作为急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发生率高且并发症致命。已成为当前创伤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45岁以下人群的首要致死原因。多发伤的诊断应根据其定义,具体到损伤部位、损伤性质的诊断、损伤并发症诊断及并存疾病诊断。对于多发伤患者伤情严重程度的评估,目前主要依靠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和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随着对多发伤的认识不断加深,分科分诊救治模式、创伤一体化救治模式、以创伤中心为主导的多学科协助救治模式、由急诊科(含创伤中心)独立承担绝大多数多发伤手术及术后监护治疗的开展,为多发伤患者的救治争取了宝贵时间。

罗明桥[7](2019)在《严重多发伤一体化救治模式与传统救治模式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一体化救治模式与进行传统救治模式的差异性。方法:我院自2017年10月成立多发伤救治团队,该团队由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创伤骨科、麻醉科、普外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合作,团队成员共有42人,分为7组,每组6人,实验对象选择2016年10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期间在我院创伤中心尚未成立时救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99例,随机编号,作为对照组;另外选取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由我院创伤中心主导,按照一体化流程救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49例,随机编号后作为实验组;将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受伤至入院时间、ISS评分(AIS-90)、确定急诊手术时间、确定急诊输血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是否成功救治的各项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比较两者之间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在本研究中,由创伤中心一体化流程救治的患者实验组共有49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1.76±20.54岁,受伤因素为车祸的29例,高处坠落14例,其他6例,平均受伤至入院时间3.59±2.36小时,平均ISS评分(AIS-90)34.00±10.88分,实施急诊手术36例,平均确定急诊手术时间101.75±76.59分钟,实施急诊输血34例,平均确定急诊输血时间108.47±86.39分钟,平均ICU住院时间8.27±8.88天,平均总住院时间30.96±39.71天,平均住院费用91664元,成功救治40例,救治率81.6%;创伤中心成立前通过传统模式救治对照组共有99例,其中男性80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44.62±19.07岁,受伤因素为车祸的62例,高处坠落27例,其他10例,平均受伤至入院时间4.69±4.52小时,平均ISS评分(AIS-90)33.17±10.66分,实施急诊手术58例,平均确定急诊手术时间142.24±102.63分钟,实施急诊输血57例,平均确定急诊输血时间162.63±130.15分钟,平均ICU住院时间6.74±8.56天,平均总住院时间32.32±38.32天,平均住院费用84687元,成功救治59例,救治率59.6%。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ISS评分、受伤至入院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确定急诊手术时间、确定急诊输血时间、死亡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一体化救治模式较传统救治模式缩短了急救时间,提高了救治效率,降低了死亡率。

王彦伟,侯志勇[8](2018)在《多发伤救治模式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交通事故与工伤事故与日俱增,多发伤的发生率也在逐渐增加。多发伤病人发生突然、伤情复杂、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故多发伤的急救是各医院医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对其救治模式的探讨也在不断进行着。本文将对多发伤的分科分诊救治模式、一体化救治模式以及我院的以创伤急救中心为主导的救治模式做一个简单分析。

常保国,李培民[9](2018)在《严重多发伤早期死亡原因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交通伤、坠落伤等各类创伤明显增多。而多发伤具有病情危重、伤情变化快、失血量多、病死率高及救治时间窗窄等特点,对患者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已成为临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对早期严重多发伤死亡原因和相关因素进行了统计学分析,旨在提高多发伤患者早期抢救成功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统计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

都定元,王建柏[10](2018)在《中国创伤外科发展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近30年来,中国创伤外科发展取得了斐然成绩。在北京、重庆、武汉、杭州等创伤中心的先期引领示范下,创伤救治学科建设蓬勃发展,创伤救治体系的"中国模式"初步建立;构建了创伤外科的理论基础及学术交流平台;总结了创伤急救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和创伤外科关键理论与核心技术;创伤救治能力,特别是对严重多发伤的救治能力显着提高。但是创伤救治体系尚不完善,总体创伤救治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再增3岁达到79岁,创伤外科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与挑战。

二、多发伤救治面临的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发伤救治面临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多发伤创伤评分方法优选与海战伤伤情评分方法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部分 多发伤创伤评分方法优选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多发伤不同创伤评分方法的应用比较及死亡风险因素筛选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二部分 海战伤伤情评分方法探索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病理生理变化特点及评分方法探索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启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Meta分析 比较CRAMS评分与PHI评分系统预测创伤患者死亡风险的Meta 分析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海战伤合并海水浸泡致伤特点及优先处置原则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自评表
致谢

(2)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相关概念
    二、立题依据
    三、国内外现状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第三部分 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理论框架
    二、研究设计
    三、结果与分析
    四、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及展望
    一、结论
    二、本研究的创新性
    三、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四、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质性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4 甘肃省创伤救治管理模式指标专家咨询(第一轮)
    附录5 甘肃省创伤救治管理模式指标专家咨询(第二轮)
    附录6 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管理模式
综述 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构建的独特性与挑战
    参考文献
在读研究生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严重胸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评估与处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颅脑损伤患者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5)损伤控制理念在伴腹部损伤的骨盆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临床资料
    2 损伤控制救治步骤
        2.1 急救与液体复苏
        2.2 初步简化手术
        2.3 ICU支持治疗
        2.4 骨折确定性治疗
    3 典型案例
结果
讨论
    1 损伤控制理念的由来及演变
    2 损伤控制理念的病理生理基础及的实施步骤
        2.1 损伤控制性复苏
        2.2 外科止血及初期简化手术
        2.3 纠正低体温
        2.4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2.5 纠正凝血机制紊乱
        2.6 全身性炎症反应及其他
    3 骨盆骨折合并腹部损伤患者的纳入标准及最佳时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6)多发伤的诊断与救治模式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多发伤概况
2 多发伤的诊断及评分
    2.1 多发伤的诊断
    2.2 多发伤的评分
3 多发伤的院前急救模式
4 多发伤的院内救治模式
    4.1 分科分诊救治模式
    4.2 创伤一体化救治模式
    4.3 以创伤中心为主导的多学科协助救治模式
    4.4 由急诊科(含创伤中心)独立承担绝大多数多发伤手术及术后监护治疗
5 展望

(7)严重多发伤一体化救治模式与传统救治模式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实验资料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多发伤救治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分科分诊救治模式
二、创伤一体化救治模式
三、创伤急救中心主导的救治模式

(9)严重多发伤早期死亡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多发伤诊断标准:
    1.3 救治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分析:
    3.2 多发伤早期死因:
    3.3 多发伤患者救治策略:

(10)中国创伤外科发展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创伤救治学科建设蓬勃发展, 已构建创伤外科理论基础及学术交流平台
2 创伤急救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创伤外科关键理论与核心技术
    2.1 创伤急救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2.2 创伤外科关键理论与核心技术
3 创伤救治能力, 特别是严重多发伤的救治存活率显着提高
4 创伤救治体系的“中国模式”已基本建立, 创伤医师规范化培训已广泛开展
5 思考与展望
    5.1 确立创伤外科专业, 规范创伤救治学科命名
    5.2 加快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创伤中心、创伤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建设

四、多发伤救治面临的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发伤创伤评分方法优选与海战伤伤情评分方法探索[D]. 林颖.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D]. 王雪.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严重胸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D]. 胡卓思.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颅脑损伤患者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柯迪.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5]损伤控制理念在伴腹部损伤的骨盆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特征分析[D]. 米尔阿迪力·艾尔肯.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多发伤的诊断与救治模式研究进展[J]. 柯迪,范腾阳,喻安永,肖雪. 海南医学, 2020(04)
  • [7]严重多发伤一体化救治模式与传统救治模式的疗效分析[D]. 罗明桥. 南华大学, 2019(01)
  • [8]多发伤救治模式探讨[J]. 王彦伟,侯志勇. 临床外科杂志, 2018(08)
  • [9]严重多发伤早期死亡原因分析[J]. 常保国,李培民.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8(05)
  • [10]中国创伤外科发展现状与展望[J]. 都定元,王建柏. 创伤外科杂志, 2018(03)

标签:;  ;  

多发性创伤治疗的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