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引擎检索技巧

搜索引擎检索技巧

一、搜索引擎的检索技巧(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平[1](2021)在《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网络技术在稳步发展的同时,移动网络技术应运而生,社会信息化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信息在当前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显得尤为重要,终身学习逐渐成为人们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新要求。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也成为了人们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能力,同时也成为了人们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必备素养。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且即将踏入社会的群体,其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快速的融入社会。移动网络具有移动性、即时性、精准性、隐私性等特点,信息在移动网络环境下传播和更新速度加快,因此移动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作为个人素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信息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素养课程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目的实现的手段,探究信息素养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当下社会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具有必要性。本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素养课程开展了一定研究并针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但这些对策与建议大多是针对传统网络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能否解决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并且在以往的研究中缺乏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的系统梳理,因此课程的内容能否顺应移动网络时代并不明确。本研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信息素养的内涵以及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了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通过梳理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使用教材,了解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内容。其中,问卷的数据和课程的内容都从心理学、科学、技术学、社会学和伦理学五个维度来分析。最后,将大学生信息素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与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进行对比,旨在发现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最终为完善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提出合理化建议。研究发现,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中出现如下问题:(1)心理学方面: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内容匮乏;(2)科学方面:缺少信息辨别方面的内容;(3)技术学方面:缺少信息利用相关的内容;(4)社会学方面:信息交流方面的内容匮乏,缺少信息交流创新的内容;(5)伦理学方面:缺少培养大学生自控能力的内容。因此,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建议:(1)增加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内容;(2)增加提高大学生信息辨别能力内容;(3)增加提升大学生信息利用水平内容;(4)增加提高大学生信息交流创新能力内容;(5)增加强化大学生自控能力内容。

王新荣[2](2020)在《信息素养大赛背景下《文献检索“搜索引擎”》说课设计——以张家界航空职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说课是考查教师对课程教学体系认识水平及教学组织实施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开展课程教学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本文以湖南省高职学院信息素养大赛为背景,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对《文献检索》课程中"搜索引擎"章节进行了说课设计。

梁鹏程[3](2020)在《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学习者翻译能力的培养成为我国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今,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翻译能力等级量表已被纳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作为评估学习者英语语言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一直存在师资短缺、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和学习资源不足等问题,这些现实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这其中,面向翻译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建设亟待加强。双语学习词典是二语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而翻译学习词典对翻译学习者的帮助更具针对性。为更好地满足翻译学习者的需求,双语翻译学习词典应具备辅助翻译过程中的语言理解与产出的双重功能。然而,就国内外双语词典编纂情况而言,专门面向翻译学习者设计的专项类汉英翻译学习词典并不多见。因此,我国翻译学习者大多使用的是通用型汉英语文词典,而它们在适用性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我国汉英词典编纂实践大多是依据汉语单语词典为蓝本,以汉英词汇单位之间的语义译释为主,未能充分考虑用户翻译学习的特殊需求。其次,我国汉英词典编纂与出版多限于传统纸质媒介,未能充分对接当下信息时代学习者词典使用电子化的新需求。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双语电子词典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滞后。事实上,国内有关汉英电子词典或汉英词典电子化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更不用说是面向翻译学习者的汉英翻译电子词典方面的研究。因此,研究如何设计一款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对于翻译学习者的能力发展和双语词典编纂设计模式创新,都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研究就面向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的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创新编纂设计做初步探索,旨在探索目标词典的设计原则,具体包括三个研究问题,设计什么样的词典?这样的词典如何设计?词典设计效用如何?针对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路径。理论研究法主要用来厘清目标词典的设计特征,构建目标词典的设计框架及设计原则,实证研究主要用来测试词典设计效用。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发现为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设计特征、设计框架及设计原则,和设计效用的测试方法。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设计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编纂设计的关键要素,主要涉及词典类型定位、媒介功能和用户需求三个方面。其中,类型定位明确了词典类型特征,媒介分析有助于确定词典媒介在存储和呈现信息方面的特殊性,用户需求探讨可帮助确定词典内容选择和结构设计特征。我们的探讨结论是目标词典在类型上属于专项类学习词典,服务于非英语专业翻译学习者,应具备翻译学习过程中的解码与编码双重功能。作为电子词典,该类词典具有储存空间大、呈现界面灵活、交互性强的特点,以及便于其他学习工具进行集成的特性,能够形成一部集成多类词典的翻译学习系统或学习工具箱。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框架及原则是本研究的最主要研究发现,这方面的探讨主要基于设计学的场景化设计理论,词典功能论和词典交际论。本研究的结论是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必须采用场景融合设计路径,即词典使用场景和设计场景进行融合的设计路径。具体而言,本研究认为,目标词典设计要以词典应有设计特征和现有类型相近的词典为起点,设计一个初始词典并对该词典在翻译过程中的使用场景进行调查和分析。在分析词典使用场景的基础上,归纳翻译学习场景中的词典使用过程模型。由此,结合词典设计视角和词典使用视角提炼出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场景使用特征,即该类词典功能的过程复杂性和词典交际的人机交互性。目标词典的场景使用特征则进一步催生了词典内容设计和结构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即词典内容设计方面的可学性、适用性和系统性原则,以及词典结构设计方面的灵活性、层次性和交互性原则。在这个设计框架中,词典设计始于翻译学习场景中目标用户词典使用过程之初,词典使用场景观察阶段就有了设计的介入,是一种过程性融合设计。在词典设计效用测试过程中,设计场景和使用场景的融合保证了词典设计评价的完整性。词典效用测试方法是本研究的第三个研究发现。根据场景融合设计框架,本研究提出词典原型的形成及词典设计可用性细则的确定要采用迭代设计方法,即设计-测试-再设计-再测试的过程。因此,效用测试包括了词典使用过程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来自用户的外部评价与来自编者的词典设计主体知识,这就保证了效用评价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本研究的多重启示体现在理论、实践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在理论方面,本研究引进了设计学中的场景化设计理论,对词典用户研究、词典功能理论和交际理论进行了有机整合,提出了一个基于词典设计场景和词典使用场景融合的创新设计框架,对于丰富(双语)词典设计研究理论有积极贡献。在实践方面,本研究确立了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场景融合设计原则,具有鲜明的应用指向。本研究针对设计原则的效用测试为词典编纂实践应用提供了一种可操作路径,而代表性样条设计则对电子词典编纂实践中的词典结构和内容设计也有直接的参考价值。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将基于设计者视角的“自上而下”的设计路径和基于词典使用场景的“自下而上”的设计路径相结合,两种设计路径扬长避短、有效互补,具有设计方法创新优势。本研究还借鉴了设计学、词典学和翻译教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这种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将对其他类型词典设计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黄慧[4](2019)在《《网络搜索引擎研究》(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速度在当今社会可谓迅捷,各国之间探讨交流网络知识、共商网络问题愈发普遍,这使得计算机网络翻译在整个翻译领域的地位与日俱增。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以出版图书Web Search Engine Research第五章——“网络检索有效性评测”的中译作为实际案例,以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提出的跨学科理论——信息论为理论视角,分析计算机网络类文本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翻译方法。因笔者所选的源语文本属信息型为主、表达型为辅的科技类文本,学科术语、特殊符号、图形、表格、公式、运算是该文本的主要构成要素,且拙译的读者群为希望进入信息检索领域的研究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知识是主要目的。因此,实施翻译任务时,笔者需在充分理解原文信息的前提下,思考如何采用通俗易懂的中文表述,将原文中所蕴含的专业化知识传达给译文读者,使其充分理解源语文本的表达意图。故而,在信息论的指导下,笔者凭借本科所学的信息检索知识,运用了直译法、借用法、加注法、增补法、拆分法等翻译方法,力图准确、简明、完整地向译文读者传递源语文本中的信息。本翻译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翻译任务描述主要交代翻译任务的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翻译文本阐释分别阐述计算机网络文本的出处、内容及特征;第三部分对翻译的过程进行说明,包括译前准备、译中执行和译后校对,译前准备包括翻译内容的概览、指导理论的明确、平行文本的搜集、翻译工具的遴选以及术语表的整理和设立,译中执行涵盖原文本的初译、翻译难点的攻克、术语表的修正和初译稿的改进,译后校对则包含自我校对和他人校对;第四部分依托信息论这一传播学理论,着重探究该文本第五章中学科术语、图表公式以及文体风格的翻译,试图探求这几大特色内容在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处理手段;在最后一个部分中,笔者对本次翻译实践报告做出总结,归纳整个过程中得到的经验以及尚待完善的不足。本次翻译实践活动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本论文依托的文本章节“网络检索有效性评测”概述了评测信息检索系统总体质量的各类指标,既有利于网络检索领域的专家学者学习国外领先的评估经验,国内搜索引擎的发展创新也有了更多的考量和启发。其次,笔者主动选择网络信息检索作为本次翻译任务的研究方向,借此对笔者本硕知识的相互提升产生潜在的助益作用。再次,笔者从跨学科的传播学理论视角剖析计算机网络类文本的翻译,希冀为该类文本的翻译提供更多新的理论参照。最后,本翻译报告以此次翻译实践中运用的翻译方法为焦点,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探究计算机网络文本的汉译方法,并为之后同类型翻译的文本分析进行一次有益的尝试。

马玮琼[5](2019)在《SOLO分类理论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课改明确提出教学要重视评价,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和发展其多方面的潜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随即提出要使用多种有效的评价手段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并结合学生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作为一名农村教育硕士,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所在地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相对缺失,教师的教学设计缺乏评价环节,学生想要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却不知如何开展。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扮演着指导、激励教学的角色。教学目标对后续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和教学过程的开展起着导向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从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理解水平三个方面来思考。在教学目标确定之后,要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然而,在实际中,教师对待教学目标敷衍了事,教学目标形式化现象十分严重。针对上述现象,笔者对SOLO分类理论相关的概念、理论及在教学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将SOLO分类理论应用于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环节。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根据思维结构的复杂程度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来判断学生达到的学习水平;根据不同能力层次结构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教学;将SOLO分类理论与过程性评价整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并构建了基于SOLO分类理论下教学目标体系。最后,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述,便于教师理解和运用。研究表明,利用SOLO分类理论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能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优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希望本次研究成果能为广大教育研究者提供参考。

王静[6](2019)在《英汉职业翻译中的译者搜索行为研究 ——以任务熟悉度为视角》文中认为在信息电子化和网络化传播的今天,译者使用软、硬件工具搜索信息资源已成为笔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搜索因其快速、便捷、高效的优势逐渐替代了查询纸质词典、百科辞典或其他参考资料的行为,并已融入译者的翻译全过程。搜索在翻译问题解决中扮演的协调性、策略性作用在诸多研究者的翻译能力描述探索中均有提及,本研究基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探索和描述职业译者的搜索行为和特征,比较译者执行熟悉的常规翻译任务和不熟悉的非常规翻译任务中的搜索行为,以发现译者的知识补偿机制,解构职业译者相关知识的建构行为,并对未来搜索课程或相关培训提出建议和思考。本研究抽选翻译公司内的职业译者作为受试对象参加两类任务的实验,通过观察受试者翻译行为和理论推演设立研究问题,并建构搜索频次、信息资源类型、信息需求表征方式的改变频次、搜索时长等指标解释搜索行为特征。研究得出4个结论:1)受试者的搜索频次与任务类型无关,但新Dale-Chall公式得分与信息需求的数量和搜索频次相关。2)受试者在非常规翻译任务中并没有显着增多调取专业领域知识类资源的频次,只是显着增多了词典类资源和轻应用资源的使用频次,停留轻应用资源的时长也显着增加。3)受试者在非常规翻译任务中改变信息需求表征方式的频次显着增多,并在3个提问式的策略和信息需求表征风格呈现显着的区别性特征。4)受试者在非常规翻译任务中的搜索时长和停留源语文本/译入语文本的时长显着缩短,搜索时长和译者停留信息资源的时长与信息需求解决正确率呈负相关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录屏、译后回溯性访谈、问卷调查等三角验证的方法提取搜索行为数据,并进行量化统计和比较,通过推演和受试者的反馈得出职业译者的搜索行为概览图。本研究建构出译者在搜索过程中建立的搜索策略和途径,其中包括搜索顺序、各类硬件使用、工具软件选择、互联网技术介入、大数据技术采纳等。基于搜索是人机交互的综合、复杂的过程观点,本研究描述了各翻译行为和相关搜索行为的关系,概括出搜索的复合性、场合性、补偿性和外缘性的特征,由此建议翻译训练中应考虑加入搜索培训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译者利用搜索解决翻译问题的复合能力。本研究中的搜索研究发现也可为职业译者能力评估体系提供理论支持,所检验的搜索指标可作为职业译者搜索能力发展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参数。

施旦丹[7](2019)在《大学生信息焦虑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上的信息已经处于爆炸状态。过大的信息量,伴随着信息质量差、有用信息少等问题使人们在信息的获取、筛选、利用等过程中出现障碍,并导致人们出现苦恼、易怒、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这些情绪被称为信息焦虑。信息焦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尤其对学习任务重、信息需求大的大学生来说,这种消极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他们对所需信息、知识的吸收和利用,进而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大学生信息焦虑现状和影响因素,试为社会、高校及大学生自身认识和缓解信息焦虑问题提供借鉴。本文在大量理论研究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并在实证研究基础上丰富了大学生信息焦虑理论框架。主要研究工作是通过编制与发放大学生信息焦虑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大学生自尊调查问卷、网络信息资源评价问卷进行信息焦虑影响因素的研究,并结合心理学中诸多理论对研究得到的影响因素作深入讨论,挖掘各因素对大学生信息焦虑产生影响的潜在的深层原因。最后,结合相关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信息焦虑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与对比各心理学视角下的信息焦虑产生机制,选取认知心理学作为研究视角。在此基础上,得到大学生信息焦虑影响因素两大范畴,分别是信息环境和信息用户,并通过开放式问卷与访谈,得到影响因素14个二级范畴和27个三级范畴;(2)根据开放式问卷与访谈调研结果,编制大学生信息焦虑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到大学生信息焦虑5个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信息质量与数量、检索工具质量、信息素养、信息需求和信息类别;(3)以认知心理学观点为指导,进行大学生自尊与信息焦虑之间关系的研究假设,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自尊与信息焦虑水平呈显着负相关,且自尊可通过影响大学生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认知评价从而影响其信息焦虑水平;(4)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信息焦虑问题。不同性别、学历的大学生信息焦虑水平存在显着差异。女生信息焦虑程度高于男生,研究生高于本科生;(5)结合心理学理论挖掘各因素对大学生信息焦虑产生影响的深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大学生信息焦虑影响因素模型。

颜婷珪,徐梅松,杨万亮[8](2019)在《基于本科生信息素养调查的《文献检索》课程内容改革》文中研究指明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利用调查问卷对本校化工专业大三学生的信息检索意识、信息检索习惯和检索结果判断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激发学习兴趣,实践调查图书馆数据库,采取针对检索能力的多样化考核等方面提出教学内容侧重点的改革。

蔡润芹[9](2018)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搜索引擎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选择最合适的搜索引擎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人们在信息检索中最关注的问题。通过实验,从数据库更新、检索功能、响应时间、查准率、个性化服务等五个方面,对中国市场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三种综合搜索引擎百度、谷歌、360进行比较研究,总结了三种搜索引擎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合理选择搜索引擎的策略和提高检索效率的技巧。

陆溯[10](2018)在《大学生网络信息搜索行为实证研究——基于搜索引擎的利用》文中研究指明搜索引擎技术的进步极大改变了大学生的信息环境,大学生的信息行为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在信息检索工具、信息检索过程和检索结果的选择上呈现出新的特点。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西安翻译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为样本,探索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大学生利用搜索引擎的信息行为、大学生的"搜商"水平。调查中发现,目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中存在着对搜索引擎重视不足、培训内容不合理等问题。因此,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需要结合大学生的信息行为,调整信息素质教育的培训内容,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搜索引擎的检索技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搜索引擎的检索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2.1 信息素养
        1.2.2 大学生信息素养
        1.2.3 信息素养课程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1.3.2 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研究
        1.3.3 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1.7 章节结构
第二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2.1 问卷设计
        2.1.1 探索性访谈
        2.1.2 问题设计
        2.1.3 预测试
    2.2 问卷发放
    2.3 数据分析与结果
        2.3.1 数据分析
        2.3.2 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梳理
    3.1 数据来源与梳理框架
        3.1.1 数据来源
        3.1.2 梳理框架
    3.2 课程内容梳理结果分析
        3.2.1 心理学部分内容
        3.2.2 科学部分内容
        3.2.3 技术学部分内容
        3.2.4 社会学部分内容
        3.2.5 伦理学部分内容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完善研究
    4.1 信息素养现状与课程内容对比分析
        4.1.1 心理学方面
        4.1.2 科学方面
        4.1.3 技术学方面
        4.1.4 社会学方面
        4.1.5 伦理学方面
    4.2 信息素养课程内容完善建议
        4.2.1 增加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内容
        4.2.2 增加提高大学生信息辨别能力内容
        4.2.3 增加提升大学生信息利用水平内容
        4.2.4 增加提高大学生信息交流创新能力内容
        4.2.5 增加强化大学生自控能力内容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
致谢

(2)信息素养大赛背景下《文献检索“搜索引擎”》说课设计——以张家界航空职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分析
    1. 课程分析
    2.教材分析
    3. 学情分析
    4. 目标分析
    5. 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设计
    1. 设计理念
    2. 设计思路
    3. 教学方法
    4. 教学手段
三、教学过程
    1. 课前知识铺垫
    2. 知识组织
    3. 教学重难点的讲解
    4. 教师点评、归纳总结
    5. 课后提升
    6. 时间分配与安排
四、教学反思
    1. 创新特色
    2. 存在的问题

(3)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术语界定
        2.1.1 词典设计
        2.1.2 场景融合
        2.1.3 电子词典
        2.1.4 翻译学习者
    2.2 电子词典研究述评
    2.3 翻译学习词典研究述评
    2.4 汉英词典研究述评
    2.5 学习者翻译能力研究述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关键要素
    3.1 词典类型的场景化定位
        3.1.1 词典类型定位的复杂性
        3.1.2 词典目标定位与场景融合设计
        3.1.3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类型定位
    3.2 词典媒介功能的场景化实现
        3.2.1 存储功能与场景化的信息集成
        3.2.2 动态特征与场景化的交互界面设计
        3.2.3 媒介功能与场景化设计的挑战
    3.3 词典用户需求的场景化锚定
        3.3.1 使用场景中的用户需求
        3.3.2 设计场景中的用户需求
        3.3.3 场景融合设计中的用户需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框架
    4.1 场景化设计理论概述
        4.1.1 场景化设计的概念及优点
        4.1.2 场景化设计的理论框架
    4.2 汉英翻译学习场景的特殊性
        4.2.1 汉英翻译学习场景考察
        4.2.2 汉英翻译学习场景相关分析
    4.3 汉英翻译学习场景中的词典使用特征
        4.3.1 翻译学习场景中词典功能的过程复杂性
        4.3.2 翻译学习场景中词典交际的人机交互性
    4.4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场景融合设计框架构建
        4.4.1 场景化设计理论对词典学理论研究的意义
        4.4.2 词典场景化设计的实践可行性
        4.4.3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场景融合设计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的内容设计
    5.1 场景融合的内容设计之适用性原则
        5.1.1 语言知识的适用性
        5.1.2 翻译知识的适用性
        5.1.3 帮助信息的适用性
    5.2 场景融合的内容设计之可学性原则
        5.2.1 语言知识的可学性
        5.2.2 翻译知识的可学性
        5.2.3 语言和翻译知识的整合
    5.3 场景融合的内容设计之系统性原则
        5.3.1 语言知识的系统性
        5.3.2 翻译知识的系统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的结构设计
    6.1 场景融合的结构设计之灵活性原则
        6.1.1 检索结构的灵活性
        6.1.2 存储结构的灵活性
        6.1.3 呈现结构的灵活性
    6.2 场景融合的结构设计之层次性原则
        6.2.1 检索结构的层次性
        6.2.2 存储结构的层次性
        6.2.3 呈现结构的层次性
    6.3 场景融合的结构设计之交互性原则
        6.3.1 检索结构的交互性
        6.3.2 存储结构的交互性
        6.3.3 呈现结构的交互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的效用测试
    7.1 场景融合设计的电子词典样条示例
        7.1.1 样条的内容设计
        7.1.2 样条的结构设计
    7.2 词典场景融合设计的有效性测试
        7.2.1 测试目的
        7.2.2 测试材料
        7.2.3 测试用户
        7.2.4 数据收集
        7.2.5 测试过程
        7.2.6 结果和讨论
        7.2.7 词典设计效用测试总结
    7.3 修正后的场景融合设计框架及样条示例
        7.3.1 修正后的电子词典设计框架
        7.3.2 修正后的词典样条示例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8.1.1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关键设计特征
        8.1.2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框架
        8.1.3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样条的效用测试方法
    8.2 本研究的主要启示
        8.2.1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8.2.2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8.2.3 本研究的方法意义
    8.3 本研究的主要不足
    8.4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网络搜索引擎研究》(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任务的选择背景
    1.2 任务的实施意义
第二章 翻译文本阐释
    2.1 文本的相关出处
    2.2 文本的基本内容
    2.3 文本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翻译过程说明
    3.1 译前辅助要素的准备
        3.1.1 了解翻译内容
        3.1.2 确定指导理论
        3.1.3 搜集平行文本
        3.1.4 准备翻译工具
        3.1.5 设立术语表
    3.2 译中翻译活动的执行
        3.2.1 初步翻译原文本
        3.2.2 解决翻译难点
        3.2.3 厘正术语表
        3.2.4 修改初译稿
    3.3 译后稿件错误的校对
        3.3.1 自我校对
        3.3.2 他人校对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计算机网络文本中学科术语的规范
        4.1.1 简易术语的信息对应
        4.1.2 惯用术语的信息借用
        4.1.3 晦涩术语的信息解释
    4.2 计算机网络文本中图表公式的呈现
        4.2.1 直观符号的信息保留
        4.2.2 缺省寓意的信息增补
        4.2.3 错杂定理的信息综合
    4.3 计算机网络文本中文体风格的把握
        4.3.1 有序句式的信息替换
        4.3.2 无序句式的信息调整
        4.3.3 冗长句式的信息拆分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5.1 翻译实践中获得的经验
    5.2 翻译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翻译原文与译文
附录2 注释
附录3 图5.1 和图5.
附录4 术语表
附录5 翻译辅助工具及平行文本
致谢词

(5)SOLO分类理论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对教学评价的要求
        1.1.2 发展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需要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SOLO分类理论
        2.1.2 教学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SOLO分类理论的起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2.2 SOLO分类理论的衍生:比格斯的教育理论
    2.3 SOLO分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3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3.1 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性质和任务
    3.2 学情分析
        3.2.1 教学现状分析
        3.2.2 学生特点分析
        3.2.3 教材分析
    3.3 SOLO分类理论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价值
    3.4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教学目标分析
        3.4.1 确定单元目标
        3.4.2 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3.5 依据SOLO分类理论选择教学方法
    3.6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教学过程安排
    3.7 依据SOLO分类理论设计教学评价
4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4.1 研究的总体情况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进程安排
    4.2 第一轮行动研究:数据的管理与分析
        4.2.1 前期分析
        4.2.2 教学设计与实施
        4.2.3 实施效果分析
        4.2.4 反思与改进
    4.3 第二轮行动研究:网络资源的获取与分享
        4.3.1 前期分析
        4.3.2 教学设计与实施
        4.3.3 实施效果分析
        4.3.4 反思与改进
    4.4 第三轮行动研究:演示文稿的动画效果
        4.4.1 前期分析
        4.4.2 教学设计与实施
        4.4.3 实施效果分析
        4.4.4 反思与改进
5 实施效果分析
    5.1 调查结果分析
        5.1.1 前测及后测数据分析
        5.1.2 学生访谈
        5.1.3 访谈结果分析
    5.2 SOLO分类理论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据的管理与分析”教学设计
    附录2 “我爱你中国——网络资源的获取与分享”教学设计
    附录3 “演示文稿的动画效果”教学设计
    附录4 前测试题
    附录5 后测试题
致谢

(6)英汉职业翻译中的译者搜索行为研究 ——以任务熟悉度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缘起
    1.3 研究问题
        1.3.1 译者搜索行为的研究
        1.3.2 译者搜索行为研究的局限性
        1.3.3 提出研究问题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译者使用词典的研究
        2.1.1 纸质词典的使用研究
        2.1.2 电子词典的使用研究
    2.2 译者的信息需求和搜索习惯调查研究
    2.3 翻译过程中的译者搜索行为研究
        2.3.1 语言方向与搜索行为研究
        2.3.2 不同翻译任务中的搜索行为与外部资源评价研究
        2.3.3 译者翻译能力与搜索行为的研究
    2.4 已有研究的贡献及局限性
        2.4.1 已有研究的贡献
        2.4.2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翻译能力与搜索能力
        3.1.1 翻译能力与翻译专长
        3.1.2 翻译能力框架中的搜索能力
        3.1.2.1 PACTE的翻译能力模型与工具能力
        3.1.2.2 TransComp的翻译能力模型与工具和研究能力
        3.1.2.3 EMT的翻译能力框架与信息挖掘能力/技术能力
        3.1.2.4 翻译能力模型小结
    3.2 翻译问题与搜索
        3.2.1 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3.2.1.1 问题的概念和分类
        3.2.1.2 问题解决的相关理论
        3.2.2 翻译问题的复杂性
        3.2.3 问题与搜索
        3.2.3.1 信息需求和翻译问题
        3.2.3.2 搜索行为的研究指标
第四章 实验设计
    4.1 研究方法与实验步骤
        4.1.1 研究方法
        4.1.2 实验步骤
    4.2 受试者选择
    4.3 实验材料选择和评价方法
        4.3.1 实验材料选择
        4.3.2 实验材料评价方法
    4.4 问卷设计与发放
    4.5 实验数据转写原则
        4.5.1 翻译过程的阶段分类转写原则
        4.5.2 搜索行为相关指标的转写原则
第五章 实验数据初步分析
    5.1 问卷调查分析
        5.1.1 搜索习惯与认识的调查分析
        5.1.2 信息需求解决与解决途径调查
        5.1.3 词典、搜索引擎和语料库的使用调查
    5.2 视频数据概述
    5.3 信息需求结果分析
        5.3.1 信息需求概述
        5.3.2 信息需求的差异化表现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6.1 搜索频次与任务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6.1.1 假设1 的提出
        6.1.2 实验数据初步分析
        6.1.3 包含机器翻译的数据处理
        6.1.4 检验结果分析
        6.1.4.1 信息需求数量的相关因素分析
        6.1.4.2 搜索频次在非常规任务中的分布特点
        6.1.4.3 搜索频次离群值的分析
        6.1.4.4 讨论
    6.2 信息资源和任务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6.2.1 假设2 的提出
        6.2.2 假设2 的检验
        6.2.2.1 数据检验与分析
        6.2.2.2 每个信息需求求解所用的资源分析
        6.2.2.3 讨论
    6.3 信息需求表征方式的改变频次与任务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6.3.1 假设3 的提出
        6.3.2 假设3 的检验
        6.3.2.1 数据检验
        6.3.2.2 信息需求与信息资源的分析
        6.3.2.3 提问式词项改变的分析
        6.3.2.4 提问式改变策略的分析
        6.3.2.5 信息需求表征方式改变风格的分析
        6.3.2.6 讨论
    6.4 搜索时长的两个相关性分析
        6.4.1 搜索时长与任务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6.4.1.1 假设4.1 的提出
        6.4.1.2 假设4.1 的检验
        6.4.1.3 结果分析和讨论
        6.4.2 搜索时长与信息需求解决正确率的检验和分析
        6.4.2.1 假设4.2 的提出
        6.4.2.2 假设4.2 的检验
        6.4.2.3 搜索效率的分析
        6.4.2.4 搜索效率离群值的分析
        6.4.2.5 搜索时长和译文总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第七章 余论
    7.1 余论
        7.1.1 学生译者的对比调查
        7.1.2 搜索的特征
    7.2 研究意义
    7.3 研究局限性
    7.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职业译者调查问卷
附录二 学生译者调查问卷
附录三 实验材料一
附录四 实验材料二
附录五 实验材料三
附录六 实验建议书
附录七 非常规任务中信息需求表征方式改变频次多于常规任务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资源表

(7)大学生信息焦虑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信息焦虑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研究涉及概念
        2.1.1 焦虑
        2.1.2 认知评价
        2.1.3 信息焦虑
        2.1.4 自尊
    2.2 焦虑相关理论
        2.2.1 各心理学流派的焦虑理论
        2.2.2 各心理学视角的信息焦虑
    2.3 其他理论
        2.3.1 认知心理学
        2.3.2 认知疗法
        2.3.3 沉浸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学生信息焦虑调查问卷总体设计
    3.1 信息焦虑影响因素问卷编制
        3.1.1 开放式问卷与访谈
        3.1.2 调查结果分析
        3.1.3 影响因素范畴解释
        3.1.4 问卷项目设计
    3.2 信息焦虑影响因素问卷确定
        3.2.1 采样与试测
        3.2.2 问卷项目分析
        3.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3.2.4 因子命名与解释
        3.2.5 问卷信度检验
        3.2.6 问卷效度检验
    3.3 自尊问卷的编制与确定
        3.3.1 研究假设
        3.3.2 问卷项目设计
        3.3.3 问卷项目分析
        3.3.4 因子分析与解释
        3.3.5 问卷信效度检验
    3.4 网络信息资源评价问卷的编制与确定
        3.4.1 问卷项目设计
        3.4.2 问卷项目分析
        3.4.3 因子分析与解释
        3.4.4 问卷信效度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学生信息焦虑现状问卷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实施情况
        4.1.1 样本选取
        4.1.2 调查工具
    4.2 信息焦虑影响因素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2.1 信息焦虑水平描述性统计
        4.2.2 信息焦虑水平差异性分析
        4.2.3 信息焦虑各维度上的统计与差异分析
    4.3 自尊、网络信息资源评价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3.1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4.3.2 自尊、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与信息焦虑的相关分析
        4.3.3 自尊、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信息焦虑的路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学生信息焦虑影响因素讨论
    5.1 环境影响因素
        5.1.1 信息质量与数量
        5.1.2 检索工具质量
        5.1.3 信息类别
    5.2 个体影响因素
        5.2.1 信息素养
        5.2.2 信息需求
        5.2.3 自尊
    5.3 群体影响因素
        5.3.1 性别
        5.3.2 学历
    5.4 影响因素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学生信息焦虑对策建议
    6.1 优化网络信息服务
        6.1.1 优化网络信息质量
        6.1.2 优化检索工具质量
    6.2 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
        6.2.1 差异化教育
        6.2.2 个性化教育
        6.2.3 嵌入式教育
    6.3 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
        6.3.1 高校强化心理干预
        6.3.2 学生情绪自我调节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8)基于本科生信息素养调查的《文献检索》课程内容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检索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本科生信息素养调查
    1.2 目前存在的问题
2 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2.1 通过案例说明提高信息检索技术的重要性
    2.2 强调信息评估的重要性
    2.3 通过分组调查图书馆数据库, 扩展信息获取来源
    2.4 应用检索技术和信息评估策略完成特定目标的检索报告, 考核综合检索策略
3 结论

(9)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搜索引擎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市场最具影响力的中文综合搜索引擎基本情况
2 百度、谷歌、360比较研究
    2.1 方法
    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2.1 数据库更新
        2.2.2 查询功能
        2.2.3 响应时间
        2.2.4 精确率[7]
        2.2.5 服务个性化[8]
3 结论
    3.1 百度、谷歌、360搜索引擎优劣并存
    3.2 合理选择搜索引擎, 充分利用互动问答平台解决问题
    3.3 掌握检索技巧, 提高查询效率
4 结语

(10)大学生网络信息搜索行为实证研究——基于搜索引擎的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搜索引擎的技术进步及对用户“搜商”的影响
    1.1 搜索引擎功能多样化扩大用户信息搜索选择范围
    1.2 搜索引擎的智能化降低用户信息搜索的技术难度
    1.3 搜索引擎的终端广泛化使用户信息搜索更便捷
2 基于搜索引擎的大学生信息搜索行为调查及分析
    2.1 选取样本
    2.2 大学生对搜索引擎的依赖性
    2.3 大学生使用信息检索工具的特点
        2.3.1 以便捷化为主要原则选择检索工具和检索结果
        2.3.2 基于智能手机的信息检索行为日益广泛
        2.3.3 易于被耸动夸张的检索结果所吸引
    2.4 大学生使用信息搜索工具中存在的问题
        2.4.1 不主动选择搜索引擎
        2.4.2 对结果的来源和可靠性不加分辨
        2.4.3 信息检索缺乏策略性
        2.4.4 不重视信息线索
3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3.1 目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中关于搜索引擎检索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3.2 大学生利用搜索引擎能力的信息素质教育提升策略
        3.2.1 调整搜索引擎培训的内容
        3.2.2 加强信息检索方法与技巧的培训

四、搜索引擎的检索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研究[D]. 王子平. 河北大学, 2021(02)
  • [2]信息素养大赛背景下《文献检索“搜索引擎”》说课设计——以张家界航空职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 王新荣. 课程教育研究, 2020(26)
  • [3]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研究[D]. 梁鹏程. 南京大学, 2020(04)
  • [4]《网络搜索引擎研究》(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黄慧. 湘潭大学, 2019(02)
  • [5]SOLO分类理论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马玮琼.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6]英汉职业翻译中的译者搜索行为研究 ——以任务熟悉度为视角[D]. 王静.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7]大学生信息焦虑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 施旦丹.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8]基于本科生信息素养调查的《文献检索》课程内容改革[J]. 颜婷珪,徐梅松,杨万亮. 广东化工, 2019(06)
  • [9]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搜索引擎比较研究[J]. 蔡润芹.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17)
  • [10]大学生网络信息搜索行为实证研究——基于搜索引擎的利用[J]. 陆溯.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8(01)

标签:;  ;  ;  ;  ;  

搜索引擎检索技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