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县卫生防疫人员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合阳县卫生防疫人员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一、合阳县卫生防疫人员基本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薛永强[1](2021)在《浙江省疫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研究(1927-1937)》文中研究指明清末民国时期浙江省疫病频生,严重损害了百姓的生命健康及生产生活。在此压力下,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浙江积极构建本省的疫病防控机制,通过设置防疫机构、颁布相关法规、建立疫情报告制度等,致力于疫病的救治与预防工作。浙江省防疫事业的推进涉及应急性疫病救治和预防性公共卫生建设两个方面,二者共同推动浙江防疫事业走上正轨。应急性疫病救治方面,政府根据疫病种类,设置专项防治机关,调查疾病成因,开展防治工作。在疫病救治过程中,政府还联合社会力量防疫,有效快速地扑灭疫情,降低危害。预防性公共卫生建设方面,涉及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学校卫生、卫生运动等多个路径。在具体实践中,政府与群众的观念、利益出现了矛盾,民众的犹疑观望也导致防疫工作一度停滞。随着政府的宣传教育及防疫措施取得成效,民众开始转变观念,积极配合防疫。尽管在建设防疫机制过程中,时常面临经费、资源、人才奇缺等因素的掣肘,但浙江省防疫机制的初步建立,对于疫病防治而言事半功倍,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浙江地区的卫生状况。

杜一冉[2](2021)在《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救灾立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37-1945年仍符合民国时期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共性,水灾和旱灾仍是这一时期最频繁发生的两种自然灾害。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8-1937)是救灾法规的多产期,从立法结构来看,包括救灾行政机构、救灾预备措施、救灾实施办法等方面的立法,或进入初创阶段,或逐渐步入正轨。它呈现了诸多特点,既吸收传统的仓储备荒思想,又注重借鉴西方的慈善理念。战时国民政府救灾立法既有承继性,同时也具有适应战时的特点。勘灾与报灾,更加注重各级政府之间的联动性。注重垦荒,将后方的农业纳入战时经济体制之中。社会救济法将政府的救灾职责与积极救济的理念写入法律条文里。由于战争的影响,国民政府救灾法的施行区域也十分受限,施行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战时救灾立法在付诸实践之后,远远不如预期,其原因固然有战争的影响,更有政治因素。其中吏治腐败是国民政府自身的痼疾,地方官员并没有表现出积极的姿态,影响着救灾的成效。与国民政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掀起了群众性的救灾渡荒运动,取得了良好的救灾实效,呈现了另一番气象。

肖雄[3](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冯静静[4](2021)在《1950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郑州常年因气候、洪涝灾害、群众生活环境差、医疗设备不足、封建迷信思想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各种疫病频发。特别是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红热、伤寒、疟疾、乙脑等急性乙类传染病的肆虐,造成大量的人口患疫和死亡,严重阻碍了郑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建设。面对疫病丛生的局面,郑州市党和政府积极投身于公共卫生防疫事业中,明确防治疫病的政策法规,健全疫病防治卫生机构,利用各种途径开展防治疫病宣传,实行疫情调查制度和报告制度以及强化隔离治疗、预防接种、环境卫生整治等一系列防治疫病流行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病的蔓延。在防治疫病的过程中郑州市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这一时期卫生防疫运动中来,促使了传染病防治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郑州市在疫病防治过程中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互动,不仅成功地遏制了传染病的肆虐,改善了郑州城市环境卫生面貌,而且提高了群众对新生政权的拥护,使人民群众认识到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是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国家的建设需要民众共同参与,为中国共产党新生政权在郑州的巩固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础。本文以1950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防治为视角,着重论述了政府和民众防治疫病流行所采取的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各种疫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积累了丰富的卫生防疫、改善环境、提高群众卫生防疫观念等宝贵经验,建立起一套卫生防疫体系。为当下党和政府理性而有组织地运用公共权力和社会力量进行防治新冠肺炎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邢功伟[5](2021)在《卫生署与全面抗战时期的医疗卫生动员》文中研究说明

何沐阳[6](2021)在《江苏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52-1959)》文中认为

刘丽平[7](2020)在《1949—1965年四川卫生防疫事业概述》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四川省政府及卫生厅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组建卫生防疫机构、培养防疫人员、展开防疫宣传。1950—1952年重点防治霍乱和天花等;1953—1955年在细菌战的背景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56—1965年围绕预防疟疾、血吸虫病和钩虫病等进行卫生防疫事业。在这一时期的防疫事业中,采取了防疫与生产相结合的方式,团结中西医,积极发挥群众的力量,以群众的利益为中心,体现了四川卫生防疫事业的人本主义原则。

李全平[8](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研究表明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刘鹏飞[9](2020)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热河省北部地区鼠疫流行与防治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热河北部地区爆发了一场大型鼠疫,尤其在1947年—1948年,鼠疫基本扩散蔓延波及省内各个地区,造成了21668人的死亡,引起了刚刚在此地建立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政府的重视,这在当时对中国共产党政府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本研究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热河省鼠疫的基本情况,分析了鼠疫在此期间大规模爆发的原因。第二部分总结了当时防治鼠疫的主要措施,从初期阶段和扩大蔓延阶段是如何将鼠疫扑灭并控制住的。第三部分分析了热河省在鼠疫平息阶段的主要预防措施和监控举措,建立了近代化鼠疫防疫体系,并且对比研究了热河此次鼠疫和内蒙古前五次近代大型鼠疫的差异,分析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政权在此次鼠疫防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政府在主导防治瘟疫中的巨大力量。第四部分探讨此次鼠疫对热河省的影响,从政治方面、社会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以及探讨了此次政府能够成功消灭鼠疫的原因,总结在此后长时间未发生鼠疫的成功经验。通过对热河省鼠疫的调查研究,表明此次鼠疫的成功防治,对热河省地区的影响是深远的。第一,帮助中国共产党政权在此地扎稳了根基;第二,发动群众,形成群众性的防疫工作体系,奠定了全民防疫机制的基础;第三,通过此次鼠疫防治行动促进了热河北部地区近代医疗卫生防治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传染性疾病相关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第四,通过此次鼠疫初步改善了热河省地区近代卫生制度中城市与农村的不平衡。

田晋嘉[10](2020)在《集体化时代稷山县的“卫生革命”与乡村变迁(1949-1965)》文中研究说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依托强大的政权力量向乡村社会开展了诸多领域的改造和重构。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和农民疾病的防治问题,成为了农村工作的一大重点和难点所在。一个众所周知的史实是:建国后,农村的卫生状况在极短的时间内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充斥着政治意味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开展,覆盖广大农村区域的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民中广泛实施,遍布田间地头的赤脚医生不断镌刻着历史印迹。然而,在这些宏旨背后,乡村社会展现出了更为丰富的历史样态,为新中国国家与地方关系的生成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历史场域。如果能从农村内部的具体实践和农民自身的生活世界细致考察,将更加有助于探讨现代卫生体系是如何在传统农村中扎根,并对农村社会产生了何种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集体化时代山西省稷山县农村的卫生实践为考察中心,致力于展示国家在不断推进卫生事业的背景下,乡村社会所呈现出的具体形态。通过卫生社会史的视角,对稷山县传统时期的卫生医疗状况以及建国后稷山县在现代卫生体制的建立、观念的培养、具体的实践、典型化塑造中所展现出的历史史实进行细致考察,探讨了中共领导的现代“卫生革命”如何进入乡村社会,并对乡村社会的变迁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本文认为国家意志与地方实践之间形成了良好互动关系是“革命”落地的关键。在此过程中,国家意志不断被在地化的实践所落实,使得农村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现代卫生医疗体系。此外,现代卫生对乡村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多重的。一方面卫生下乡促使农村社会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和融合;另一方面,卫生下乡的过程也伴随着国家意识形态向农村不断渗透的过程,从而促使了农村的国家化和农民的社会化。

二、合阳县卫生防疫人员基本情况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阳县卫生防疫人员基本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省疫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研究(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浙江省疫病传播概况
    1.1 疫病传播状况
        1.1.1 烈性传染病
        1.1.2 急性传染病
        1.1.3 慢性传染病
        1.1.4 寄生虫病
    1.2 疫病传播原因分析
        1.2.1 浙江省自然环境
        1.2.2 社会文化因素
    1.3 疫病传播特点分析
        1.3.1 病种多样,呈季节性、地域性特征
        1.3.2 灾异与疫情相伴
        1.3.3 疫情频繁,致死率高
第二章 浙江省防疫机制建设
    2.1 浙江省卫生行政体系建设
        2.1.1 省级卫生行政机构
        2.1.2 市(县)卫生行政机构
    2.2 卫生防疫机制的构建
        2.2.1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2.2.2 建立卫生防疫机构
第三章 浙江省疫病应急救治
    3.1 浙江省疫病官方应对
        3.1.1 官方应急救治的常规举措
        3.1.2 以血吸虫、姜片虫为中心考察官方应急救治
    3.2 社会应对
        3.2.1 民间的自发防疫
        3.2.2 红十字会的慈善防疫
        3.2.3 教会医院的福音防疫
第四章 浙江省疫病防控下的公共卫生建设
    4.1 环境卫生
        4.1.1 街道清洁与垃圾处理
        4.1.2 粪便管理和厕所改良
        4.1.3 殡葬管理
        4.1.4 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管
    4.2 饮食卫生
        4.2.1 饮水改良
        4.2.2 食品监管
    4.3 学校卫生
        4.3.1 颁布规则,成立学校卫生委员会
        4.3.2 卫生教育与宣传
        4.3.3 健康教育与防疫
    4.4 卫生运动与婴儿健康比赛
第五章 疫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成效
    5.1 浙江省疫病防治成就
        5.1.1 初步建立疫病防治机制
        5.1.2 一定程度上转变民众卫生防疫观念
    5.2 浙江省疫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的不足
        5.2.1 经费不足,资源分配不均
        5.2.2 人才短缺,卫生防疫机制不健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救灾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民政府救灾立法的总体研究
        1.2.2 国民政府救灾立法的区域研究
        1.2.3 抗战时期中共救灾立法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 相关界定
第二章 1937 年至1945 年国内灾况分析
    2.1 水灾
    2.2 旱灾
    2.3 蝗灾
    2.4 疫灾
    2.5 其它灾害
    小结
第三章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救灾立法(上)
    3.1 救灾立法主体
    3.2 救灾行政立法
        3.2.1 救灾机构立法
        3.2.2 水利机构立法
        3.2.3 防疫机构立法
    3.3 救灾预备措施立法
    小结
第四章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救灾立法(下)
    4.1 仓储
    4.2 垦荒
    4.3 水利防治
    4.4 社会救济
    4.5 卫生防疫
    小结
第五章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救灾立法的评价
    5.1 救灾法的施行
    5.2 救灾的成效
    5.3 救灾法的评价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4)1950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状况
        2.国外研究状况
    (三)研究史料与方法
        1.研究史料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
        1.研究特色
        2.创新之处
    (五)核心概念界定
        1.时间界定
        2.区域界定
        3.急性乙类传染病概念界定
一、1950 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流行概况
    (一)疫病的流行
    (二)疫情流行月份与季节特征
    (三)疫病流行造成的社会危害
        1.人口疫死
        2.社会秩序受到影响
        3.各行各业受到冲击
        4.社会经济发展受阻
二、1950 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流行的原因
    (一)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流行的自然因素
        1.气候因素的影响
        2.洪涝灾害的影响
    (二)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流行的社会因素
        1.环境卫生条件差
        2.医疗设备不足
        3.封建迷信思想
三、1950 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一)政府的防疫措施
        1.完善疫病防治的政策法规
        2.建立卫生防疫组织
        3.开展卫生防疫宣传
        4.预防接种
        5.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6.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二)政府的治疫措施
        1.调查疫源地
        2.全面普查,澄清疫情
        3.交通检疫与隔离
        4.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群众防治疫病的措施
        1.群众积极参与
        2.驱邪避疫与土法防治
四、1950 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防治的成效与经验
    (一)疫病防治的成效
        1.培训了大批医务人员,增加了卫生医疗机构
        2.改善了市区卫生面貌,提高了群众卫生防疫观念
        3.降低了疫病的病发率和死亡率
        4.巩固了新生政权
    (二)防治疫病获得的经验
        1.坚持党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
        2.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三)防治疫病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少数人对防治疫病缺乏足够的重视
        2.少数部门之间缺乏协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1949—1965年四川卫生防疫事业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1949年前四川疫情和医疗资源情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四川地区的防疫措施
    (一)防疫机构设置
    (二)防疫人员培养
    (三)防疫宣传
三、防疫工作的具体成效
    (一)1950—1952年各行署预防重点为天花、霍乱、回归热等
    (二)1953—1955年开展以爱国卫生运动为中心的防疫事业
    (三)1956—1965年重点防治疟疾、钩虫病和血吸虫病
四、对当前卫生防疫事业的启示
    (一)防疫过程中中西医结合
    (二)坚持防疫过程中“以人为本”
    (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针

(8)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20世纪四五十年代热河省北部地区鼠疫流行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热河北部地区鼠疫流行的概况及爆发原因
    (一)1945年以前热河北部疫情状况
    (二)1945—1950年热河省北部地区疫情
        1.初期阶段(1945—1946)
        2.疫情大规模扩散期(1947—1948)
        3.鼠疫平息阶段(1949—1950)
    (三)热河省北部地区鼠疫频繁流行的因素
        1.属于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
        2.封锁不严
        3.灾荒严重、生活环境恶劣
        4.迷信思想作怪
        5.社会条件因素的限制
        6.未能实行有效的预防注射及日本实行的细菌战略
二、热河省北部地区鼠疫的防治
    (一)疫情初期阶段
        1.临时组建防疫队与紧急隔离
        2.死尸掩埋
        3.药物治疗与自然疫息
    (二)疫情扩大阶段
        1.热河省政府等高层对鼠疫的布控
        2.东北防疫队、苏联专家援助
        3.完善防疫组织
        4.军队紧急出动
        5.进行宣传教育
三、疫情平息阶段及防疫体系的建立
    (一)培养防疫人员
    (二)清洁卫生
    (三)进行鼠疫预防措施
        1.预防注射和消毒
        2.捕鼠灭鼠
        3.挖防鼠沟
        4.烧、燎、抹、垫
    (四)统一各地防疫组织及完善
        1.健全基层卫生组织与建立疫情报告网
        2.发放证章及规定配带方式,开始规范化管理
    (五)热河省北部地区的鼠疫与内蒙古前四次鼠疫的对比
        1.五次鼠疫流行的基本情况对比
        2.防治措施的对比
四、成功防治鼠疫的影响和经验
    (一)政治影响
        1.消除疾病、稳定军心、有利于巩固地方政权
        2.解放思想、消除恐惧心理、稳定社会秩序
    (二)社会影响
        1.促进了热河省北部地区医疗卫生防治体系的建立
        2.促进了农村卫生制度化,初步改善了热河省北部地区近代卫生制度城乡不平衡的现象
        3.促进了中苏友好关系的发展
    (三)防治鼠疫的工作经验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发挥群众主体地位
        2.做好宣传教育、预防为主
        3.发挥地方行政与防疫人员的配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集体化时代稷山县的“卫生革命”与乡村变迁(1949-196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资料与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五、相关概念说明
第一章 :稷山县传统卫生医疗
    一、稷山县自然地理及历史沿革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变迁
    二、稷山县传统时期的卫生状况
        (一)政府对基层卫生的治理
        (二)传统农民的卫生行为
        (三)以医生为主的医疗资源
第二章 :送医进村:稷山县基层卫生组织和制度的建立
    一、建国初期国家的卫生策略
        (一)“面向工农兵”
        (二)“预防为主”
        (三)“团结中西医”
        (四)“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二、稷山县卫生保健网的建立与发展
        (一)联合诊所时期(1949-1955)
        (二)联合保健站时期(1956-1958)
        (三)四级卫生保健网的建立(1959-1965)
    三、乡村卫生制度与公约
        (一)卫生管理责任制度
        (二)集体事业中的卫生公约
        (三)乡村卫生制度和公约的建构逻辑
    小结
第三章 :塑造新人:现代卫生观念的培养
    一、基层医务人员的改造和培养
        (一)传统医者与现代国家的矛盾
        (二)医务人员的改造和培养模式
    二、农民现代卫生观念的树立
        (一)农民对卫生工作的态度
        (二)农村的卫生宣传与教育
    小结
第四章 :双管齐下:“除四害”运动与生产积肥
    一、“除四害”运动的话语表达和在地化实践
        (一)政治话语下的卫生运动
        (二)“除四害”运动的在地化实践
    二、卫生运动中的积肥建设
    三、厕所改造和粪便管理
        (一)从卫生到积肥:农村厕所改良的实践
        (二)从积肥到卫生:农村粪便处理的改进
    四、畜圈改良和饲养卫生
    小结
第五章 :“学赶稷山”:稷山典型化的塑造及影响
    一、榜样示范:卫生模范的树立与影响
        (一)卫生模范的群体特征
        (二)卫生模范的生成机制
        (三)卫生模范的社会效应
    二、稷山县的典型化塑造
        (一)党政领导的重视
        (二)报刊宣传的渲染
        (三)全国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的影响
        (四)外宾参观
    三、“学稷山、赶稷山”的卫生运动
        (一)“稷山化”的标准
        (二)“学赶稷山”的机制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合阳县卫生防疫人员基本情况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省疫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研究(1927-1937)[D]. 薛永强. 河北大学, 2021(02)
  • [2]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救灾立法研究[D]. 杜一冉. 河北大学, 2021(02)
  • [3]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1950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防治研究[D]. 冯静静. 渤海大学, 2021(02)
  • [5]卫生署与全面抗战时期的医疗卫生动员[D]. 邢功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江苏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52-1959)[D]. 何沐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7]1949—1965年四川卫生防疫事业概述[J]. 刘丽平.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
  • [8]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9]20世纪四五十年代热河省北部地区鼠疫流行与防治研究[D]. 刘鹏飞.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10]集体化时代稷山县的“卫生革命”与乡村变迁(1949-1965)[D]. 田晋嘉. 山西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合阳县卫生防疫人员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