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金融机构可入股中国金融机构

外资金融机构可入股中国金融机构

一、境外金融机构可入股中资金融机构(论文文献综述)

姚启迪[1](2020)在《境外战略投资者能提高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能力吗? ——基于A股上市商业银行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银行业跟随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深化改革并扩大开放。中国银行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构建银行体系,再到后来的股份制改革,再到深化改革,加速上市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在此过程中中国银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竞争力大幅提升。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许多商业银行已经成功引资。境外战略投资者主要是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机构,并具备金融市场经验丰富、资本实力很强、内部管理经验丰富、风控技术先进等特点。众多学者展开相关研究,选取绩效、治理水平、风险承担等角度,探究境外战略投资入股中资商业银行的影响作用。本文采用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能力的视角,研究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中资商业银行的影响。论文根据银保监会相关文件,对境外战略投资者作出定义说明,并与投机者和财务投资者加以区分。而后回顾了中资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的历程并探讨了中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现状。随后文章着重从委托代理理论、股权制衡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出发,分析了境外战略投资入股的理论基础并进行影响机制分析和调节效应分析。随后本文以不良贷款率作为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能力的代理变量,即不良贷款率越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能力越高。论文选取了2010年-2018年32家A股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使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作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影响机制方面,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能够有效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境外战略投资持股比例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关系。在调节效应方面,商业银行规模、成长性和股权集中度均与境外战略投资持股比例无联动效应,而信用贷款比重与境外战略投资持股比例有联动效应,商业银行信用贷款比重越高,境外战略投资持股比例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负相关关系越强。根据实证结果,论文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第一,建议扩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对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并对其中信用贷款比重较高或对公业务较多的商业银行提供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第二,不建议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第三,建议在引资过程中甄别优质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并防范商业银行控制权的问题。

陈胜[2](2019)在《银行保险业进一步对外开放新措施和新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新措施的实施将吸引更多外国银行来华经营、提升中国银行业机构的多元化,特别是那些整体规模虽然较小、但具有自身特色的外国银行的引入将为中国银行业注入新力量。当然,降低资产规模要求并非代表降低对于外国银行的监管标准,而是表明在引入外国银行时,监管部门将更倾向于注重外国银行的业务经营能力、质量和效益等。

程媛媛[3](2014)在《中资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后的绩效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回顾了银行效率理论、产权理论与银行业跨国投资动因理论,介绍了学界对银行业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讨论。接着,对中资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动因进行分析,发现对中资银行,引资有助于提升其在国际市场的形象,提高资本充足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增强竞争力;对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可以共享东道国银行的客户资源与本土经验,以最低成本打开市场,而且可获得较高经济收益。在此基础上,简要梳理了中资银行引资的四阶段历程,期间,引资规模不断扩大,合作方式和对象多元化。在第三章中,本文选择了14家财务数据完整的引入外资股权的中资银行,将其分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三组,基于各银行年度财务报表数据,使用的评价体系为骆驼信用评级指标体系,考察中资银行被参股后在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水平和流动性等方面的成效,结果表明:引入外资后,国有商业银行的绩效提高幅度,总体优于非国有商业银行;对于后者,境外战略投资者使其在管理水平上得到较为显着的改善。进一步,本文从上述三组中,选取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和宁波银行三家具有代表性的中资银行引资实例,分析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中资银行的实际影响,即境外战略投资者能够优化中资银行股权构成,协助中资银行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和培养专业人才。我国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2008年以来的“减持事件”。因此我国银行业应审慎考察引资机构,选择与自身相匹配的合作对象。中资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后,应结合自身业务和资源特点,有选择的消化合作伙伴积累的国际领先经营经验,最终达到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目的。政府应逐步完善对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监管制度,对市场进入和退出做出严格限制。

刘家松[4](2013)在《外资参股银行业与金融安全的新兴市场国家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鉴于目前关于外资参股银行业对金融安全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而非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本文在系统梳理印度、巴西与阿根廷、墨西哥等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讨了外资参股银行业对中国金融安全的主要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外资参股虽然改善了中资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安全状况、外资机构尚未实质性地控制中国金融资源,中国可在适度保护的前提下继续开放银行业;然而目前中国外资参股政策的局限极易带来诸多金融安全隐患:侵蚀中资银行控制权、控制中资银行管理权、传导国际金融风险、恶化中资银行竞争环境和危及中国信息安全。

鲁康寅[5](2012)在《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研究 ——以中国银行业改革历史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3年12月,中国银监会出台《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掀起了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银行的高潮。截至2006年底,中资商业银行共引进境外机构投资者29家,投资总额达190亿美元。从2007年底开始,随着入股协议中的禁售期逐渐到期,以及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一批境外战略投资者相继选择抛售中资银行股份套现,使人们对中资银行引入外资参股的发展战略产生疑虑。虽然外资减持的事件时有发生,但境外金融机构通过参股中资银行参与中国市场的大潮依然在继续。本文尝试在系统梳理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我国银行业制度变迁的历史出发,考察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演进阶段,从不同参与方的视角出发,对中资银行外资参股实践的动因进行分析,进而运用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以现有案例为参照系,对中资银行未来的引入外资和相应的改革提出建议。

张卫志[6](2011)在《外资并购我国金融机构的法律规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步伐提速,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竞争日趋剧烈。跨国金融集团都希望通过扩大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竞争力。由于国内市场的逐渐饱和,为了争夺海外市场,跨国并购成为规模扩张的途径之一。同时,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得金融产品、金融工具极为丰富,金融监管体制趋于全球化协调等,这些都为各国金融机构对外并购奠定了基础。2002年11月以后,我国对外资并购限制逐步放松,关于鼓励和规范外资并购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己基本完备。2003年12月9日,银监会制定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出台,规定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应当以货币出资;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非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达到或超过25%时,对非上市金融机构按外资金融机构监管;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或超过25%时,对上市金融机构仍按中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管。较为敏感的金融行业,也开始对外资的并购式进入模式进行立法规范。伴随金融服务贸易领域逐步的对外资开放,外资流入与跨国银行的并购在中国这个拥有着丰厚资源、堪称“世界工厂”的土地上展开了一场全球化的争夺战。截至2009年末,我国共有23家中资商业银行引入35家境外投资者,投资总额达212.5亿美元。然而,中国金融业的并购市场是新兴的市场,在理论和实践操作中都表现得不够成熟。主要体现在:一是由于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特殊,学界开始关注和研究金融市场的外资并购行为,但对于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是否会给东道国带来金融安全的风险,依既定市场外资所占的份额及参股的现状来看有无必要进行反垄断规制,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业的繁荣发展是否需要依赖外资的并购来完成等一系列的问题,学界仍存在较多争议;二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位或规定不详,使得并购操作在实务中也存在较多障碍,例如:金融机构股权定价过低、外国金融机构混业并购的有效监管、法律法规间的不协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中相关规定的不合理等。金融市场的并购行为需要法律的规制才能有效地保障金融安全。但在现有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完善,使得我们既能收获外资并购带来的溢出效应,又能避免对外开放带来的弊端,是摆在我们面前鱼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外资并购我国金融机构的法律规制,对于规范外资并购行为,促进金融并购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目前,我国的并购立法体系尚不完备,用以调整外资并购金融机构的法律法规还存在诸多缺陷,迫切需要完善我国的外资并购金融机构法,弥补现行法律法规的不足。建议吸取国外成熟金融市场的立法经验和教训,构建外资并购我国金融机构的法律规制体系,主要应由三个层次的法律法规构筑而成:一是以《外资并购中资金融机构法》作为外资并购我国金融机构的核心层,建议以现行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为基础,出台统一的《外资并购中资金融机构法》,但在专门立法出台前应修改、完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二是以《反垄断法》及《实施细则》作为中间层。针对外资并购可能引发的金融垄断风险,三是以外国金融机构参股并购相关辅助制度为外部层,如金融监管制度、金融资产评估和定价制度、外资的市场退出机制等。

张欣欣[7](2010)在《外国银行入股我国银行监管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渐加剧,金融管制逐渐放松,加快了外国银行扩张的步伐,入股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成为了外国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外国银行采用投资购买我国中小银行的股份而非完全收购兼并,既可以有效地规避我国关于银行并购的法律规制,又有助于解决在相关业务实际运作过程中的限制因素。而且采取投资入股的方式进入中国金融市场,降低了对外国银行的资本要求,有助于保证其良好的经营状况。由于外国银行投资入股我国银行的行为独特性,我国关于外国银行入股行为的监管制度还是存在着不足。而英美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对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外国银行入股本地银行的监管制度的比较和借鉴,有利于完善外国银行入股我国银行的金融监管法律。对于完善外国银行入股我国银行的监管法律制度,应当遵循依法监管原则、公正原则、协调性原则、适当监管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完善我国立法体系,加强审慎性监管,完善外国银行持股限制、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及加强国际监管合作。

杨黎明[8](2010)在《论对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反垄断规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我国现已经全面开放我国的银行业市场。外资银行看准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借着此契机抢占中国银行市场,其中外资银行采用并购中资银行的形式进入正方兴未艾。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将有助于我国银行业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的治理结构,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同时也势必会导致银行业市场经济力量的集中,形成垄断,影响公平竞争并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因而有必要予以反垄断规制。但是,目前我国关于银行业并购的立法体系尚不够健全,用以调整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法律法规尚存诸多缺陷。因此,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有关银行并购的法律规制,特别是反垄断规制,对保障我国银行业市场的良性竞争和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立法的审视和对外国立法体系的分析比较,提出自己对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反垄断规制的一些见解和设想。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写作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对当前我国学界关于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做了介绍。第二部分从基本概念出发,厘清外资、外资银行以及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概念、界定;从法律原因和经济原因两个方面分析了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动机;从我国的立法现状分析了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方式;从反垄断法学和经济学两个学科综合分析了外资并购中资银行所引起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从经济法调整范围的特殊性分析了将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纳入反垄断法调整的必要性;同时对外资银行并购所引起的市场集中度的变化予以了阐明;第三部分对我国现行立法中关于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法律法规予以总结、归纳;从现行立法结构的合理性、内容的适用性进行了评述;并对相关法律法规中的缺陷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四部分总结了美国在银行并购体系的经验,第五部分在第三、四部分行文的基础上,将我国现行有关立法与美国的立法实践进行比较,提出了完善我国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反垄断规制体系的构想。

丛亚平[9](2008)在《境外资本控股中资银行岂能不设防火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是现代国家的命脉,正在上演的越南金融动荡勾起了人们对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痛苦回忆,世界范围内在发展中国家一次次上演的金融惨剧警示国人,在期待享受金融自由的好处时,决不可自撤藩篱,对充满非分之念的国际资本必须保持足够的防范措施

孙义茹[10](2008)在《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以入世过渡期后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银行业对外开放的五年过渡期已经结束,中国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现有外资银行业务范围的放宽,加之更多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外资银行监管部门的能力和立法机构的立法水平提出了空前的挑战。本文旨在从我国金融安全和银行业发展的角度,对过渡期后外资银行监管的若干法律问题进行系统地阐述和分析,以期待完善我国外资银行监管法律层面的薄弱环节。本文主要采用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从审慎性监管、国民待遇原则的合理应用和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的监管三个方面,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详细分析了过渡期后我国外资银行监管所面临的法律问题。对于审慎监管,其在金融服务贸易制度中具有双重制约的特点:一方面为出于保护己国行业之所需而采取的某些限制措施找到法理上的根据,与此同时由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所致,这些监管措施又必须具有审慎性。我们在监管法律文件中建立各种财务数据标准,如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同时引入并表监管和出台法人银行导向政策来完善我国外资银行的审慎性监管。面对外资银行超国民待遇和低国民待遇的争论,我们要从法理的高度明晰国际经济法中的国民待遇原则的正确含义,并且在今后的立法中贯彻该监管原则。其实这也是审慎性监管的一个延伸问题,两者都关注内外资主体的双重利益。在外资进入银行业的特殊形式即入股这一热点问题上,要严格控制外方持股比例,规范外资银行入股后的退出机制,适当探索交换持股的路径并理顺监管部门职责,加强协作。本文分四部分,二三四部分为重点,是笔者对监管方面三个热点法律问题的探讨。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概述,介绍了我国外资银行的发展和相关法律文件的演变历程,并提出了目前外资银行监管面临的法律问题。第二部分介绍了审慎性监管的原理及在巴塞尔体系中的相关规定,然后针对我国法律条文中的规定,对审慎性监管的几个重要指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笔者对于相应规定的看法。在本部分第三点中,面对过渡期后银行业的新局面,笔者对并表监管及外资法人银行导向政策这两个审慎性监管的新趋势进行了评述。第三部分阐述了一个现在业内关注最多的问题,即国民待遇原则。本部分首先介绍了一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三原则及其选择适用,并重点介绍了国民待遇原则的理论和在国际经济法实践中的发展历程。在系统评述该原则在我国银行业的适用后,笔者澄清国民待遇原则在监管中的两个法律误区。最后,对中资银行应对外资银行国民待遇提出了完善对策。第四部分对外资入股中资银行这种特殊的形式进行了探讨。面对社会上威胁论与反威胁论的争议,笔者阐述了自己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并提出了对我国银行外资入股监管法律的完善对策。

二、境外金融机构可入股中资金融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境外金融机构可入股中资金融机构(论文提纲范文)

(1)境外战略投资者能提高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能力吗? ——基于A股上市商业银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文献综述
第2章 商业银行境外战略投资者和风险承担的现状分析
    2.1 商业银行境外战略投资者
    2.2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第3章 境外战略投资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相关理论基础
    3.2 影响机制分析
    3.3 调节效应分析
第4章 境外战略投资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研究设计
    4.1 变量选择
    4.2 模型构建
第5章 境外战略投资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数据来源和说明
    5.2 实证结果和分析
    5.3 稳健性和内生性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银行保险业进一步对外开放新措施和新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单家外资银行持股上限取消
放松境外金融机构设立条件
扩大外资银行业务范围
对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思考

(3)中资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后的绩效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问题与目的
    1.3 研究数据与方法
    1.4 研究结构与内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银行效率理论
        2.1.2 产权理论
        2.1.3 银行业跨国投资的动因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银行业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必要性
        2.2.2 关于是否威胁金融安全
        2.2.3 关于国有资产是否被“贱卖”
        2.2.4 引入外资股权是否使中资银行效率提高
        2.2.5 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国际经验
第三章 中资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动因、历程与结构
    3.1 中资银行与境外战略投资者合作的动因
        3.1.1 中资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动因
        3.1.2 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的动因
    3.2 中资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历程
        3.2.1 初始阶段:1994年到2001年初
        3.2.2 尝试阶段:2001年末到2003年初
        3.2.3 展开阶段:2003年末到2007年初
        3.2.4 调整阶段:2007年末至今
    3.3 中资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结构分布
        3.3.1 资金规模
        3.3.2 合作方式
        3.3.3 主体分布
        3.3.4 外资来源
    3.4 小结
第四章 中资银行引进外资参股后的绩效变化分析
    4.1 数据和指标选取
    4.2 绩效变化
        4.2.1 资本充足率
        4.2.2 资产质量
        4.2.3 管理水平
        4.2.4 盈利水平
        4.2.5 流动性
    4.3 小结
第五章 中资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案例研究
    5.1 案例选择
    5.2 国有商业银行案例:交通银行
    5.3 股份制商业银行案例:兴业银行
    5.4 城市商业银行案例:宁波银行
第六章 结论、启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启示
    6.3 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外资参股银行业与金融安全的新兴市场国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外资参股银行业对金融安全影响的新兴市场国家经验
    (一)印度和巴西案例:外资参股银行业后金融安全得到显着改善
        1、背景:外资参股前两国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金融安全问题
        2、效果:外资参股后两国金融安全状况都得到了显着改善
    (二)阿根廷和墨西哥案例:外资参股银行业后金融安全状况急剧恶化
        1、背景:金融自由化政策的推出
        2、后果:金融安全状况急剧恶化
    (三)印度、巴西与阿根廷、墨西哥外资参股银行业经验教训分析
        1、银行业发展水平
        2、银行业外资参股程度
        3、银行业对外开放度
        4、外资参股国内银行的政策
二、外资参股银行业对中国金融安全影响的现状
    (一)中国银行业发展水平:盈利能力与安全状况得到显着改善
    (二)中国银行业外资参股程度:尚未实质性控制中国金融资源
    (三)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度:可在适度保护的前提下继续开放
三、外资参股银行业带来的中国金融安全隐患
    (一)侵蚀中资银行控制权
        1、在股权结构分散的条件下,外资机构可直接获得对中资银行的控制权
        2、在股权结构变化的条件下,外资机构可逐步获得对中资银行的实质性控制权
    (二)控制中资银行管理权
    (三)传导国际金融风险
    (四)恶化中资银行竞争环境
    (五)危及中国信息安全
四、外资参股银行业后确保中国金融安全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外资参股政策法规
    (二)控制外资参股银行业的速度
    (三)确保中资银行的控制权
    (四)提高中资银行竞争力
    (五)实现合规性监管理念向风险性监管理念的转变

(5)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研究 ——以中国银行业改革历史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4 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银行业引进外资股权的相关研究
    2.1 银行业跨国投资的原因
    2.2 外资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的影响
    2.3 我国银行业引入外资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与中资银行引进外资历程
    3.1 第一阶段(1979年至1993年)
    3.2 第二阶段(1994年至1997年)
    3.3 第三阶段(1998年至2001年)
    3.4 第四阶段(2002年至2006年)
    3.5 第五阶段(2007年至今)
    3.6 小结
第四章 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原因分析
    4.1 中国政府为何放开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银行
    4.2 外资银行为何选择参股中资银行
第五章 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实证检验
    5.1 数据采集
    5.2 检验方法
    5.3 检验结论
第六章 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案例分析
    6.1 中国建设银行
    6.2 中国银行
    6.3 交通银行
    6.4 深圳发展银行
第七章 中资银行吸引外资的建议
    7.1 审慎选择境外投资者
    7.2 把握好中资银行的实际控制权
    7.3 加强对先进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的吸收消化
    7.4 健全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激励约束机制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6)外资并购我国金融机构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外资并购金融机构概述
    1.1 外资并购金融机构基本概念的厘定
        1.1.1 外资并购的厘定
        1.1.2 金融机构的含义
        1.1.3 外资并购金融机构的法律属性分析
    1.2 外资并购我国金融机构的特点与模式
        1.2.1 外资并购金融机构区别于一般企业并购的特点
        1.2.2 外资并购我国金融机构的基本模式
    1.3 外资并购我国金融机构的实践分析
        1.3.1 外资并购我国金融机构的现状分析
        1.3.2 外资井购我国金融机构的原因分析
        1.3.3 外资并购给我国带来的风险分析
2 我国有关外资并购金融机构法律规制的局限性
    2.1 并购立法体系不完备
        2.1.1 法律位阶低大部分不属于法律层次
        2.1.2 体系内部缺乏协调性
        2.1.3 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2.2 《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国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立法缺陷
        2.2.1 法宗旨问题
        2.2.2 《管理办法》对新型的收购方式的规制不足
        2.2.3 审批制度不完善
        2.2.4 参股比例的限制
        2.2.5 缺乏对中方股东权利的维护以及法律责任的承担
    2.3 金融反垄断具体制度的缺位
        2.3.1 金融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分工及职能不明确
        2.3.2 金融反垄断立法制度的缺失
3 完善外资并购我国金融机构法律规制的建议
    3.1 立法价值
    3.2 对外资并购我国金融机构进行专门立法
    3.3 具体制度的完善
        3.3.1 《管理办法》的补充和完善
        3.3.2 金融机构外资并购的反垄断规制
        3.3.3 外国金融机构参股并购中相关辅助制度的完善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外国银行入股我国银行监管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1 外国银行入股我国银行监管制度现状考察
    1.1 外国银行入股我国银行现状考察
        1.1.1 外国银行入股我国银行的现状
        1.1.2 外国银行入股我国银行的特点
        1.1.3 外国银行入股行为为我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1.1.4 外国银行入股行为为我国带来的潜在性风险
    1.2 外国银行入股我国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1.2.1 主体资格要求审慎
        1.2.2 持股比例限制适当
        1.2.3 参股数量不能超过两家
        1.2.4 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义务
        1.2.5 注册地金融机构监管制度要求完善
    1.3 外国银行入股我国银行监管制度的缺陷
        1.3.1 资产标准单一
        1.3.2 分立监管模式
        1.3.3 入股数量限制未在法律层面体现
        1.3.4 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混乱
        1.3.5 母国有效监管要求笼统
2 境外对外国银行入股行为监管制度借鉴
    2.1 境外对外国银行入股行为监管制度相关规定
        2.1.1 入股主体资格规定
        2.1.2 外资股权比例限制规定
        2.1.3 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规定
        2.1.4 母国监管要求规定
    2.2 境外监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及借鉴
        2.2.1 资信要求多样化
        2.2.2 持股比例控制严格
        2.2.3 信息披露及时
        2.2.4 母国有效监管要求
3 完善外国银行入股我国银行监管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3.1 完善外国银行入股我国银行监管制度的必要性
        3.1.1 确保我国金融系统的安全
        3.1.2 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3.1.3 维护市场竞争机制的有效运行
    3.2 完善外国银行入股我国银行监管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2.1 依法监管原则
        3.2.2 公正原则
        3.2.3 协调性原则
        3.2.4 适当监管原则
        3.2.5 国民待遇原则
    3.3 完善外国银行入股我国银行监管制度基本思路
        3.3.1 完善我国立法体系
        3.3.2 加强审慎性监管
        3.3.3 完善外国银行持股限制
        3.3.4 完善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
        3.3.5 加强国际监管合作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8)论对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反垄断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范畴界定及其与反垄断的相关性
    2.1 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相关概念
        2.1.1 并购的概念
        2.1.2 银行并购的概念
        2.1.3 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区别
        2.1.4 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概念
    2.2 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动机分析
        2.2.1 法律原因
        2.2.2 经济原因
    2.3 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方式
    2.4 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效应分析
        2.4.1 积极效应
        2.4.2 消极效应
    2.5 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与反垄断的相关性
        2.5.1 将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纳入反垄断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2.5.2 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对相关市场集中度影响
第3章 我国对外资并购中资银行反垄断规制现状分析
    3.1 我国有关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现行立法体系
    3.2 对我国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立法体系之评价
        3.2.1 立法结构的合理性评价
        3.2.2 规范内容的适用性评价
    3.3 我国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立法内容的缺陷
        3.3.1 《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国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内容缺陷
        3.3.2 《反垄断法》关于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规制的不足
第4章 对外资银行并购反垄断规制的美国经验
    4.1 美国对外资银行并购的反垄断法律体系
        4.1.1 美国对并购的反垄断体系
        4.1.2 美国对外资银行并购的反垄断法律体系
    4.2 美国对银行并购反垄断的相关市场界定
        4.2.1 美国对银行并购中的产品市场界定
        4.2.2 美国对银行并购中的地区市场界定
        4.2.3 司法部和银行监管机构在相关市场界定上的差异
    4.3 美国对外资银行并购反垄断的执法机构的设置
第5章 完善我国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反垄断规制体系的构想
    5.1 对完善我国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反垄断立法体系的建议
    5.2 对我国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相关市场"界定方法的建议
        5.2.1 关于相关产品市场界定方法的建议
        5.2.2 关于相关地域市场的界定方法的建议
    5.3 对我国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9)境外资本控股中资银行岂能不设防火墙(论文提纲范文)

《银行控股股东监管办法》存在重大缺陷
    一、不仅未对境外金融机构控股中资银行设置任何防火墙, 而且给予境外金融机构比境内金融机构更宽松的控股条件
    二、有关银行控股权这样的大事不能仅银监会立法就行, 必须经过人大立法
    三、有关境外金融机构取得国内银行控制权的规定过于简单
    四、不该单方面地承认美国在中国境内银行的监管资格
    五、《银行控股股东监管办法》存在大量的模糊性条款, 赋予银监会过大的自我裁定权
中国银行业被外资控股将带来灾难性后果
    一、金融一旦被外资控制我国将丧失经济命脉
    二、现代银行的多功能性使银行控股权更是不能丧失
    三、拉美、东欧、亚洲等国的前车之鉴
中国金融业开放绝不能没有“防火墙”

(10)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以入世过渡期后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我国外资银行监管概述
    (一) 我国外资银行及其监管的发展概况
        1. 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现状
        2. 外资银行监管法律文件的演变
        3. 外资银行监管机构的演变
    (二) 我国外资银行监管面临的法律问题
二、我国外资银行审慎性监管研究
    (一) 审慎性监管之综述
        1. 审慎性监管概念及构成
        2. 巴塞尔体系中相关阐述
    (二) 我国审慎性监管主要指标的分析
        1. 指标之一:资本充足率
        2. 指标之二:资产流动性
        3. 指标之三:贷款损失准备
    (三) 我国审慎性监管的新趋势
        1. 并表监管
        2. 外资法人银行导向政策
三、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国民待遇原则研究
    (一) 国民待遇原则及其发展
        1. 银行监管各原则及其选择适用
        2. 国民待遇原则及其发展
    (二) 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的国民待遇原则
        1. 我国法律框架下的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特征评述
        2. 关于国民待遇原则在监管中的两个法律误区的澄清
        3. 中资银行业的完善策略
四、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的监管问题研究
    (一) 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历程
        1. 外资并购我国银行的实践
        2. 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的意见分歧与评述
        3. 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监管的现状分析
    (二) 我国银行外资并购监管法律的完善对策
        1. 控制外方持股比例
        2. 规范入股后的退出机制
        3. 厘清银行产权明确各方权责
        4. 探索交换持股路径
        5. 防止外资集中化
        6. 理顺监管部门职责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四、境外金融机构可入股中资金融机构(论文参考文献)

  • [1]境外战略投资者能提高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能力吗? ——基于A股上市商业银行的研究[D]. 姚启迪. 南京大学, 2020(02)
  • [2]银行保险业进一步对外开放新措施和新特征[J]. 陈胜. 中国银行业, 2019(07)
  • [3]中资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后的绩效变化研究[D]. 程媛媛. 复旦大学, 2014(03)
  • [4]外资参股银行业与金融安全的新兴市场国家比较研究[J]. 刘家松. 宏观经济研究, 2013(09)
  • [5]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研究 ——以中国银行业改革历史为视角[D]. 鲁康寅. 复旦大学, 2012(03)
  • [6]外资并购我国金融机构的法律规制[D]. 张卫志. 河北经贸大学, 2011(01)
  • [7]外国银行入股我国银行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 张欣欣. 暨南大学, 2010(10)
  • [8]论对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反垄断规制[D]. 杨黎明. 天津财经大学, 2010(02)
  • [9]境外资本控股中资银行岂能不设防火墙[J]. 丛亚平. 董事会, 2008(07)
  • [10]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以入世过渡期后为视角[D]. 孙义茹. 华东政法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外资金融机构可入股中国金融机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