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职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下岗职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一、下岗职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裴瑞[1](2021)在《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问题研究 ——基于云南东川区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资源衰退型城市又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资源趋于枯竭,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的地区,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难点地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安全和人的生存起到兜底作用,被称为“最后一道安全网”,在这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是社会救助中的关键一环。资源衰退型城市由于资源枯竭、就业岗位缺失、人才流失和环境污染等原因,城市贫困问题严峻,研究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问题,分析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关对策,对缓解城市低保群体贫困,推动农村与城市同步减少贫困,促进资源衰退型城市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取能力贫困理论、社会排斥理论以及协作治理理论作为理论分析框架,以全国具典型代表性的云南东川区为调查地点,以东川区民政局提供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多段抽样、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等方法,对东川区城市低保群体贫困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发现:1.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面较广,贫困程度较深。表现为家庭月收入低、就业不充分;有下岗经历、求职困难、就业信息不畅;社会救助来源单一且救助意愿强烈;住房来源多为廉租房、移民安置区、棚户区、租房等。2.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的外部因素为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失业率偏高、人力资本投入下降。内部因素表现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健康状况不佳、工作稳定性差、就业培训少。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家庭经济状况、收入、是否下岗职工的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均为正相关,显着性强,相关系数值较大。3.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反贫困对策。一是通过资源衰退型城市产业转型,化解城市整体贫困。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贫困群体的就业、教育、住房等条件。三是发挥社区治理和社会支持网在城市低保群体反贫困中的作用。

祖亮[2](2021)在《某省深度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现状调查与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某省深度贫困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满意度和影响因素,以及养老服务现状,为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养老模式构建、政策制定、养老服务完善等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即自制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以某省深度贫困农村1560名老年人和180名养老服务人员为调查对象进行养老现状、养老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具体方法如下:1.自制问卷调查法。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对该省两个深度贫困地级市农村老年人及养老服务人员大样本调查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2.半结构式访谈法。通过编制访谈提纲对该省两个深度贫困地级市农村老年人和养老服务人员进行访谈,整理资料后进一步探索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现状和养老服务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3.综上两种方法获得该省深度贫困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养老服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一、问卷调查结果(一)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问卷调查结果1.养老现状深度贫困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71.3%),仅有15%的考虑机构养老。老年人总体满意度为70.9%,其中国家政策的满意度为57.2%,经济状况的满意度为64.8%,生活照料的满意度为73.4%,医疗护理的满意度为71.8%,精神文化的满意度为76.1%。2.影响因素年龄、地区、文化程度、子女情况、养老方式、自理状况、保险数量状况、患病数量状况、是否考虑入住养老院是养老现状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二)农村养老服务现状问卷调查结果1.养老服务现状深度贫困农村养老服务人员没有职业证书的为67.8%。服务人员养老知识总体了解率为76.7%,其中国家政策知识了解度为77.2%,生活照料知识了解率为88.0%,医疗护理知识了解度为58.6%,精神文化知识了解度为92.2%。2.影响因素文化程度、年龄、持证情况是其了解度影响因素(P<0.05)。二、访谈调查结果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分别对老年人养老现状及养老服务现状进行总结归纳以下主题,(1)老年人养老现状主题:相关政策有待完善、农村老年人政策重视度不够;农村老年人经济保障处于低水平的;家庭成员是农村老年人重要的生活照料提供者;免费体检项目少、护理人员数量少、家庭医生签而不约成为制约农村老年人医疗护理的原因;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不满意的原因包括子女关怀程度与频率有待提高、文娱活动形式单一。(2)养老服务人员养老服务现状主题:对深度贫困农村老年人国家政策了解率不高,养老政策宣传形式需要多样化;亟需改善所在机构硬件软件状况,提高其薪酬待遇;生活照料总体水平较好;医疗护理培训有待完善,医疗护理水平有待提高;精神文化现状心理关怀以陪伴聊天和志愿者服务为主,娱乐活动形式单一,在减轻养老服务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价值观和期望水平上需努力。三、养老现状及养老服务现状结合问卷和访谈发现,(1)深度贫困农村养老现状:老年人国家政策了解率较低,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有待完善,政策宣传途径有待多样化;经济状况满意度较低,经济上自我养老普遍,医疗开支比较大;生活照料依然是家庭养老为主,邻居间紧急救援满意度有待提高;医疗护理基本认可,医疗护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精神文化状况比较满意,家庭成员是其主要精神支持来源,家庭支持力度有待提高。(2)深度贫困农村养老服务现状:对深度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国家政策了解率不高,养老政策宣传形式单一;所在机构硬件软件状况亟需改善,薪酬待遇有待提高;生活照料总体水平较好;亟需提升医疗护理基本技术水平,积极培育医疗护理人才;精神文化现状心理关怀以陪伴聊天和志愿者服务为主,娱乐活动形式单一,在减轻养老服务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价值观和期望水平上需努力。结论:1.在养老现状上,深度贫困农村老年人口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老年人养老现状不容乐观,养老现状满意度受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因素影响,关注老年人个人影响因素,加大老年人家庭及社会的投入,提高其满意度。2.在养老服务现状上,农村养老服务人员对养老知识了解率有待提高,建议提升养老服务人员文化素养,提高持证率,加强专业医疗护理知识和精神文化知识的培训。

刘亚芳[3](2020)在《社会支持对煤矿工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力大军,农民工群体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以及加工制造、建筑业、采掘业等各行业中已占从业人数的半数以上,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充分认识并解决农民工问题对于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产业结构的限制和农民工群体自身较低的文化水平和知识技能,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工在煤矿采掘、非煤矿山开采、建筑业、机械制造业等高危行业工作。因此,认识并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一环就在于对高危行业农民工的关怀,其中,生活满意度是我们尤其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因为习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生活质量的重要维度,人民生活满意度水平已经成为美好生活是否实现的重要标准,因而对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支持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给予个体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系统,来自不同群体的社会支持越多,个体在面对生活难题时越能够更好地应对,进而提高生活满意度。因此,本文拟以高危行业从业群体的代表——煤矿工人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支持对这一群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从而为关怀高危行业农民工提供参考。本研究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对536名煤矿工人进行了问卷调查,首先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入手,展现了煤矿工人社会支持的基本状况;然后以迪纳尔的《生活满意度量表》为工具,对煤矿工人的生活满意度进行了描述分析;最后,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探讨了社会支持对煤矿工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感知到的主观支持越多,煤矿工人的生活满意度越高;客观支持对煤矿工人的生活满意度不具有显着影响;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越高,煤矿工人的生活满意度越高。同时,研究发现,个体因素,如婚姻状况、年龄也会影响煤矿工人的生活满意度。由此,我们应该从完善原有的非正式社会支持体系、拓宽正式社会支持网、提高社会支持利用度、提高信息支持的质量、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等角度提高高危行业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

李双[4](2019)在《工会组织在我国城市反贫困中的作用与实践 ——以四川省工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使命。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快速城镇化和农村人口大量转移,中国社会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显。能否解决好城市贫困问题,成为关系到改革成败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难题。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在中国城市反贫困中都十分重视和发挥各种力量的作用,整合多方资源以形成反贫困合力。作为我国工会组织来说,要在城市反贫困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城镇困难职工摆脱贫困,确保2020年同步迈入小康社会。本文主要研究当前我国城市贫困状况,以及工会在城市反贫困中的作用、实践和问题。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具体阐述了贫困理论相关内容,以静态贫困(多维度)和动态贫困(脆弱性)理论框架为基础,从我国城市贫困特征和城市反贫困政策、演变以及机构组成展开综述,以发展的视角分析工会在我国城市反贫困中的优势,以四川工会实践为例,通过数据、实例总结出工会在城市反贫困中可推广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发挥工会在城市反贫困中的潜力和积极作用。研究表明,我国城市贫困具有多维特征,以困难职工、失业人员、城市农民工为主体的城市新贫困群体常常表现出较强的脆弱性。在我国城市反贫困机构中,工会与政府部门的功能是互补的,工会实施的反贫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覆盖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上的那部分低保边缘群体和城市流动人口中的贫困农民工群体。相较于其他城市反贫困主体,工会具有反贫困资金来源多样稳定、反贫困对象针对性强、反贫困方式多样等优势。实践中,四川工会通过实施项目化管理、引入基金会模式、利用新媒体平台等创新措施进一步发挥了这些优势。不可忽视的是,工会的反贫困措施虽然考虑到了城市贫困的各项维度,但更侧重于收入、健康、教育维度的治理,由于其天生的局限性,贫困治理领域中的土地、住房和城市服务的提供非工会能力所及,工会可以尝试着参与,站在代表和维护贫困职工权益的立场,通过协调相关部门,推动将城市贫困群体纳入政府制度保障。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工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源头参与、整合帮扶资源、深化多维度帮扶,实施更加精准的治理措施来实现反贫困目标。

赵婷[5](2019)在《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来,随着东营地区石油产量的下滑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部分从事石油及相关行业的劳动者以及农民不得不面临着失业后的再就业问题。而中年人由于年龄较大等原因,使得他们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当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如何帮助中年人实现就业,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论文以影响中年人再就业的因素为出发点,在分析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特殊性的基础上,关注中年人再就业的现状以及再就业保障体系的构建。论文以就业保障理论、需求层次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阐述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的必要性。并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论文就中年人和再就业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围绕东营地区和中年人这两个主体,对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东营地区目前的就业及失业情况展开论述;然后对影响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采用问卷的方式收集了206位中年人再就业情况的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法对其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使用因子分析提取出了影响中年人再就业因素的共性因子,在共性因子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这些因子进行权重测量,了解各因素的占比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影响中年人再就业的因素以及国内外的经验,从就业准备、就业预警以及就业帮扶这三个方面提出中年人再就业保障体系的构建方式;最后,围绕中年群体,提出了促进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的对策建议。通过对东营地区的实证分析了解到:中年人在再就业的过程中属于弱势群体,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劳动技能相对缺乏,劳动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为帮助中年人实现就业,需要从完善中年人再就业的市场机制、健全中年人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实中年人再就业的法律援助以及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这四个方面来采取措施,多方合力积极帮助中年群体实现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庞茜[6](2018)在《老龄化背景下国企下岗职工的养老需求研究 ——以四川省N市为样本》文中指出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2014)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2.22亿,占人口总数的16.1%。根据国际社会老龄化衡量标准,我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且人口老龄化已经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当前学术界热衷于讨论研究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养老现状及其保障,很少有关注到“下岗职工”这一特殊群体正在步入或已经步入老年。不同于一般的城镇职工或者城市贫困群体,国企下岗职工的晚年生活更容易受到老龄危机和养老负担的威胁,因为他们能否安享晚年直接取决于养老金的发放水平、医疗资源的可获得程度以及社会资源的分配状况。虽然N市的下岗职工普遍进入老年,但是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2015年年底,N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达88.5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量的14.1%,低于全省比例(16.1%)2个百分点。可见,N市各级党政以及民政等部门必须抓住时机,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未加剧前,积极应对老龄化,充分发掘本市养老资源,引导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本文针对N市M企业的中老年下岗职工群体,在社会分层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指导下,按职业身份将其划定在老年工人一层,并对其养老需求的共性进行简要概括总结。在此基础上,通过他们下岗后从事的职业以及经济水平对下岗老年工人内部进行再分层,最终分成脑力劳动阶层、体力劳动阶层、个体经营阶层以及无固定劳动阶层四个层次,综合该四类划分指标,结合典型的个案进一步分析不同阶层下岗职工的差异性养老需求,并根据他们不同的需求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本章集中阐述本文的研究缘由、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研究难点、重点与创新点及理论基础。第二章,国有企业改制与下岗职工社会保障的社会背景。本章介绍国有企业改制的社会背景和下岗职工的保障制度,包括国企改制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影响、下岗职工的安置政策和保障措施。第三章,M企业下岗职工生活现状的实证考察:以N市M企业为例。本章首先对N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特点进行概括分析,在此基础上注重对N市M企业下岗职工分别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月收入水平、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结构五个方面进行职工基本情况的介绍。最后,根据职业身份对该企业的下岗职工进行内部分层,共分为四个阶层。第四章,M企业不同层次下岗职工养老需求:共同性与差异性。本章对M企业下岗职工的养老需求进行共性和差异性分析。其中着重探究下岗职工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第五章,国企下岗职工养老需求的困境摆脱。本章是文章的对策部分,根据以上四章的分析,分别从下岗职工养老保障模式和养老服务供给两个方面进行政策思考和探讨,即该部分的对策考量主要基于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本文通过深入“下岗职工”的现实生活,运用直观观察和社会调查的方法,真实记录和理性分析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深入剖析不同层次的中老年下岗职工在养老需求上的差异性,从而对“下岗职工”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殊人群给予关注,并呼吁党和政府必须从政策和情怀的角度,肯定他们曾经作出的社会贡献,并在现实社会中高度关注他们的养老困境。

陈秋霖,胡钰曦,傅虹桥[7](2017)在《群体性失业对健康的短期与长期影响——来自中国20世纪90年代末下岗潮的证据》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使用1997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通过中国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下岗潮的外生冲击与工具变量法,根据工厂倒闭(或下岗、被辞退、岗位取消)识别出被动失业,估计群体性失业对健康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群体性失业不仅对健康产生短期的负面影响,也对健康有长期、持续的负面影响,但该影响对男性显着,对女性不显着。文章还发现,群体性失业主要通过非经济因素(心理因素与不健康行为)影响健康。文章的研究发现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及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具有一定的意义。

刘璐婵[8](2016)在《城市低保制度中的“非典型福利依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八十年代初,吉尔德(G.Gilder)、默里(C.Murray)、米德(L.Mead)等人通过研究发现,美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中出现了“福利依赖”现象。为了解决“福利依赖”问题,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救助制度改革。在我国,为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救助制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救助制度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同样出现了关于“福利依赖”的担忧,并且矛头直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为出现了“低保养懒汉”的问题。本文重新对城市低保制度受助者中的“不值得救助者”进行了界定,以处于劳动年龄并且具有劳动能力的受助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依赖行为与美国受助者的典型“福利依赖”行为进行了对比,发现两者在受助的初始动机、福利动态与工作逻辑上存在较大区别,低保制度中的有劳动能力者既没有获取慷慨救助金的初始动机,又保持了正常的工作逻辑,因而区别于典型的“福利依赖”,故本文将城市低保制度中有劳动能力者长期受助的现象定义为“非典型福利依赖”。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的不断深入,城市贫困群体的生命历程发生了变迁。对于处于劳动年龄并且具有劳动能力的受助者而言,由于受到重大事件、家庭生活关联与宏观社会变迁的影响,其个人生命轨迹不断滑落,所在家庭也发生整体陷落,导致救助需求出现了变化。但是,现行的救助制度并未考虑生命历程变迁带来的影响,因此未及时进行救助制度的调整,导致有劳动能力的受助者未获得有效的制度支持,只能长期滞留在救助制度中。可见,现行救助制度提供的制度支持与受助者变化了的生命历程出现了不匹配的问题,使救助制度的效果未得到充分发挥,导致有劳动能力者不得不长期接受救助。围绕着“非典型福利依赖”的研究主题,本文的研究问题是:生命历程与制度支持的不匹配是如何催生“非典型福利依赖”的?应当如何调整生命历程与制度支持间的关系,使两者全面匹配,以最大地发挥救助制度的效果,并最终消除“非典型福利依赖”?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本文一方面借助已有数据库中的数据对城市低保制度中有劳动能力者长期受助的情况进行了初步考察,以将之与典型的“福利依赖”进行对比,另一方面收集了南京市与常州市低保制度受助者中有劳动能力者的一手资料,通过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来详细展现“非典型福利依赖”的现状与生成逻辑。本研究首先借助已有的数据描述目前城市低保制度中有劳动能力者长期接受救助的现状,并尝试将此现象与典型的“福利依赖”问题进行对比,以明确划分“典型福利依赖”与“非典型福利依赖”的界限。其次,本文以南京市和常州市的调查数据详细说明城市低保制度中“非典型福利依赖者”的表现,对“非典型福利依赖”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并从重大事件、生活关联、宏观社会变迁三个向度分析了受助者生命历程的变迁。再次,本文分析了不同类型“非典型福利依赖者”因生命历程变迁引发的救助需求的变化,同时还对“非典型福利依赖者”目前所获得的救助制度支持进行了全面展示。通过对比“非典型福利依赖者”的救助需求与所获得的救助支持,本文重点分析了有劳动能力的受助者所面对的生命历程与制度支持不匹配的问题,并尝试从救助制度的施助理念、“应急”与“激活”等方面寻找催生“非典型福利依赖”的制度原因。最后,本文提出在对社会救助制度进行调整和适应的基础上建立“应急”+“激活”的城市组合式救助制度,实现在“应急”的基础上“激活”受助者,并借助组合式救助消除依赖诱因,以提高制度支持与生命历程的匹配度,进而充分发挥救助制度的效果,最终消除“非典型福利依赖”。通过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城市低保制度中有劳动能力者长期受助的现象是“非典型福利依赖”现象,催生该现象的制度原因在于现行救助制度提供的制度支持与受助者变化了的生命历程并不匹配。为了消除“非典型福利依赖”现象,首先应当对社会救助制度进行重新定位,形成对生命历程的干预意识,实施积极救助理念;其次需要提高社会救助制度的应急水平,并帮助“非典型福利依赖者”恢复自我保障能力;再次应当通过更新再就业激活体系,开辟“非典型福利依赖者”向上竞争的通道,帮助其恢复自立能力;最后需要建立组合式的救助制度,借助平行救助结构、激励型救助金发放模式、个性化的救助方案来消除依赖诱因,进而使“非典型福利依赖者”蹦出救助制度。

李芬[9](2016)在《二孩政策背景下工作母亲的职业历程研究》文中提出作为重大生命事件,生育对女性的影响远胜于男性。在个体时间与精力的双重约束下,源自于工作与育儿的双重负担使得母亲的职业轨迹有别于父亲,而女性因生育所面临的种种职业遭遇则日益成为广受关注的现实议题。既有研究已关注到生育与女性职业发展之间的悖论式关系,国外学者对已育人群在职业回报上的性别差异予以了细致测量,而我国的相关研究则以思辨式、描述性、静态的研究居多,实证检验相对不足。有鉴于此,结合生育政策调整的时代契机,厘清生育对于母亲职业发展的影响及其所形成的特殊职业历程,不仅有利于丰富我国现有的研究成果,为跨文化的学术对话搭建桥梁;更能够为再育女性的职业境遇提供预测性依据,继而为女性就业环境的优化及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基于在全国十二城市开展的实地调查,以生育与女性职业发展之间的关联为切入点,系统勾勒了工作母亲的劳动参与、职业中断、工作家庭冲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动态地考察了其生育前后职业流动的状况。同时,通过与父亲的比较,甄别了影响母亲的劳动参与、职业中断、工作家庭冲突和职业流动的特有因素及四者之间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地,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剖析了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于已育人群实现工作与家庭平衡的差别性效应,以及在二孩政策背景下工作母亲所可能获得的育儿支持。研究发现:受到生命周期的影响,母亲的就业低谷集中于26至30岁阶段。由于母亲的劳动供给多是以家庭为决策单位的,故其是丈夫收入、子女特征、儿童照顾成本、母亲的工资收入及家庭育儿支持之间进行权衡的产物。在本研究中,有一半以上的女性因结婚、怀孕、产子或抚养子女而经历过职业中断。根据家庭生命周期及女性重返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本研究将上述职业中断进一步细分为五种类型,发现首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时间愈晚、职业中断期越长,对女性收入的负面影响越大。而且,以往的职业中断经历将对母亲后期的劳动参与和职业回报产生抑制作用,并提高其做全职妈妈和生育二孩的意愿。对照生育前后,母亲在收入减少、工作职务和岗位向下流动的人群比例显着高于父亲,发生职业生涯高原负面心态的几率也高于后者。少子、教育水平较高或城市家庭出身均有利于母亲的职业向上流动,而70后和80后人群职业向上流动的趋势强于其它年代人群。总体上,母亲的工作家庭冲突要高于父亲。而父亲的工作-家庭冲突较高,母亲的家庭-工作冲突较高。工作家庭冲突对已育人群的工作满意度、家庭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均带来负面影响,并呈现出性别差异。在母亲的双向冲突上,教育水平负向预测其家庭-工作冲突,但当达到本科或研究生学历时,其工作家庭冲突和工作-家庭冲突均加剧;收入负向预测家庭-工作冲突;市场部门从业者的工作家庭冲突较大,其中个体经营者的工作-家庭冲突和家庭-工作冲突均最为强烈;子女数量正向预测其工作家庭冲突和家庭-工作的冲突;子女年龄正向预测其工作-家庭冲突、负向预测其家庭-工作冲突。母亲的工作-家庭冲突较多地受到家庭相关因素的影响,而家庭-工作冲突则较多地受到工作相关因素的影响。上述工作母亲的职业历程具有内在的联动性。具体地,母亲所面临的工作家庭冲突越大,其越倾向于减少劳动供给,发生职业中断的可能性更高,并抑制其职业的向上流动;而以往的职业中断经历则对母亲的劳动供给具有较强的阻隔作用,并抑制其生育后职业的向上流动。作为应对之策,组织支持对于两性的工作家庭冲突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家庭育儿支持则在缓解母亲的工作家庭冲突、促进其持续性就业和向上职业流动方面均发挥积极效应。其中,祖辈所提供的育儿支持在城市中较为普遍且趋于无偿化,但大多数祖辈仍愿意照顾可能出生的第二个孙子女,而其身体状况和文化程度则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基于上述,本研究认为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工作母亲的职业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需警惕政策双向调整所带来的混合效应,并合理设置生育年龄与间隔,以降低生育对女性职业生涯的负面影响。同时,我国家庭友好政策的建设应以生育成本的社会化与“家庭友好型”工作环境的营造作为具体实践的切入点,以帮助工作母亲实现家庭与工作的平衡。

赵伟[10](2014)在《社会工作介入下岗职工养老保险状况研究 ——以宁城县河东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下岗”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下岗职工面临了诸多问题。因此,下岗职工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下岗初期关注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下岗职工从中青年慢慢步入老年时期,目前更多关注的是下岗职工养老保险的问题。本文以宁城县河东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社区内下岗职工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深度访谈,从社会工作视角对下岗职工个人、家庭进行分析,了解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和养老保险情况,运用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方法对下岗职工进行介入。本文由绪论、正文三章、结语、参考文献等构成。绪论部分,包含研究概况、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和论文基本思路及研究流程。第一章,主要对宁城县河东社区下岗职工参与养老保险情况进行了陈述,通过调查问卷的整理及分析,得出河东社区的下岗职工的基本情况及养老保险情况的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了下岗职工的养老保险现状。第二章,对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面临困难的原因,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将下岗职工个人方面的因素归纳为经济负担、再就业的竞争力不强等三个方面;二是,将社会方面的因素归纳为政府关注、社区管理、企业照顾等三个方面。第三章,主要是社工对下岗职工参与养老保险状况的具体介入,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对下岗职工进行干预,通过小组工作方法构建下岗职工的社会支持网络,同时辅以个案工作为下岗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并且,社会工作介入结束后通过工作人员、服务对象和社区三方面对介入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总结介入效果。结语中,对本文做全面的总结,归纳了笔者在研究当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对宁城县河东社区下岗职工养老保险情况研究的反思。

二、下岗职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岗职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问题研究 ——基于云南东川区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基本概念界定
        (一)资源衰退型城市
        (二)城市贫困
        (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一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分析单位
        一、调查地点
        二、调查对象
    第二节 问卷调查设计
        一、抽样
        二、问卷设计
        三、问卷收集
    第三节 理论分析框架
        一、能力贫困理论
        二、社会排斥理论
        三、协作治理理论
第二章 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现状
    第一节 城市低保群体基本情况
        一、性别结构
        二、民族结构
        三、婚姻状况
        四、家庭人口数
        五、家庭月收入
        六、家庭贫困原因
    第二节 城市低保群体就业
        一、下岗经历
        二、下岗类型
        三、下岗求职
        四、就业信息
    第三节 城市低保群体社会保障
        一、低保领取
        二、“五险一金”
        三、其他救助
    第四节 城市低保群体收入与消费
        一、个人月收入
        二、个人月支出
    第五节 城市低保群体居住情况
        一、住房性质
        二、住房面积
第三章 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的外部影响因素
        一、矿产资源衰退
        二、产业结构单一
        三、失业率偏高
        四、人力资本投入下降
    第二节 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的内部影响因素
        一、年龄偏大
        二、文化程度偏低
        三、健康状况不佳
        四、工作稳定性差
        五、就业培训少
    第三节 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的相关分析
        一、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关分析
        二、收入的相关分析
        三、是否下岗职工的相关分析
第四章 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反贫困的对策
    第一节 加快资源衰退型城市的转型
        一、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二、鼓励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三、大力推动新兴替代产业
        四、加大对人才的重视力度
    第二节 完善资源衰退型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切实加强就业保障力度
        二、不断完善医疗救助制度
        三、建立健全教育救助制度
        四、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第三节 发挥社区治理缓解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的作用
        一、明确社区治理中各主体参与城市低保群体反贫困的定位
        二、发挥社区治理中各主体参与城市低保群体反贫困的作用
    第四节 健全城市低保贫困家庭的社会支持网
        一、加强城市低保贫困家庭的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
        二、完善城市低保贫困家庭网络互动式社会支持模式
        三、重视社会工作者在城市低保贫困家庭社会支持网中的作用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2 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状况访谈记录
附录3 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状况调研图片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2)某省深度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现状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基础
    4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
    1 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调查结果
        1.1 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问卷调查结果
        1.1.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1.1.2 农村养老现状问卷调查结果
        1.1.3 农村养老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1.2 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访谈结果
        1.2.1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
        1.2.2 农村养老现状访谈结果
    2 农村养老服务现状调查结果
        2.1 农村养老服务现状问卷调查结果
        2.1.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2.1.2 农村养老服务现状问卷调查结果
        2.1.3 养老服务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2.2 农村养老服务现状访谈调查结果
        2.2.1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
        2.2.2 农村养老服务现状访谈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1 养老现状
        1.1 养老现状特点
        1.2 养老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2 养老服务现状
        2.1 养老服务现状特点
        2.2 养老服务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3 建议与对策
第五部分 结论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承德医学院医学研究伦理审查申请表
    附录三 某省贫困地区农村调查问卷
综述 国内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社会支持对煤矿工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研究述评
    (三)研究意义
        1.实践意义
        2.理论意义
    (四)理论基础
        1.社会支持的概念
        2.社会支持的分类
        3.社会支持的测量
    (五)概念界定与指标构建
        1.概念界定
        2.指标构建
    (六)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假设
        3.研究方法
        4.样本概况
二、煤矿工人的社会支持现状
    (一)煤矿工人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
    (二)煤矿工人主观支持的基本状况
    (三)煤矿工人客观支持的基本状况
        1.客观支持状况
        2.社会支持的规模
        3.社会支持的质量
    (四)煤矿工人社会支持利用度的基本状况
    (五)本章小结
三、社会支持对煤矿工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一)煤矿工人的生活满意度现状
    (二)对煤矿工人生活满意度的多元回归分析
        1.主观支持对煤矿工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2.客观支持对煤矿工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3.社会支持利用度对煤矿工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4.个体因素对煤矿工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三)本章小结
四、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1.亲缘和友缘关系有助于提高生活满意度
        2.正式社会支持的缺乏降低生活满意度
        3.社会支持的低利用度降低生活满意度
        4.与他人的互动以及健康状况影响生活满意度
        5.高危行业的工作性质和管理方式影响生活满意度
    (二)对关怀高危行业农民工的建议
        1.完善原有的非正式社会支持
        2.拓宽正式社会支持网
        3.提高社会支持利用度
        4.提高信息支持的质量
        5.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三)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煤矿工人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工会组织在我国城市反贫困中的作用与实践 ——以四川省工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2.城市贫困及其治理的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城市贫困的概念和特点
    2.2 分析城市贫困的理论框架
        2.2.1 多维度城市贫困理论
        2.2.2 动态贫困理论:贫困与脆弱
        2.2.3 基于多维度城市贫困理论和动态贫困理论的治理对策
    2.3 研究综述
        2.3.1 关于贫困的研究现状
        2.3.2 关于城市贫困的研究现状
        2.3.3 关于工会参与城市贫困治理的研究现状
3.我国城市贫困特点以及工会在城市反贫困中的作用
    3.1 我国城市贫困群体成因及特征
        3.1.1 我国城市贫困群体及其产生原因
        3.1.2 我国城市贫困的特征
    3.2 我国城市反贫困政策、演变以及机构组成
        3.2.1 我国城市反贫困的发展阶段
        3.2.2 我国城市反贫困的主要政策实践
    3.3 工会参与城市反贫困
        3.3.1 工会参与城市反贫困的发展历史
        3.3.2 工会参与城市反贫困的对象、措施和优势
4.工会参与城市反贫困实践
    4.1 四川工会参与城市反贫困的主要对象
        4.1.1 四川城镇困难职工群体构成
        4.1.2 四川城镇困难职工群体的主要致贫原因
    4.2 四川工会在城市反贫困中的实践与优势
        4.2.1 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改善贫困群体的健康和教育
        4.2.2 提供培训和创业服务,增加贫困群体创收机会
        4.2.3 提供维权援助服务,有效覆盖贫困农民工群体
        4.2.4 提供特殊帮扶项目,满足贫困群体多元化需求
    4.3 可推广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4.3.1 可推广的经验
        4.3.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结论和政策探讨
    5.1 结论
    5.2 政策探讨
        5.2.1 强化源头参与,推动完善工会参与反贫困机制
        5.2.2 整合帮扶资源,切实提升工会反贫困精准度
        5.2.3 深化多维度帮扶,有效降低贫困群体脆弱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城市贫困的维度
    附录2 城市贫困的维度与资产所有权和脆弱性

(5)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来源、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研究的背景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的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3.2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3.3 研究综评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论文框架结构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中年人再就业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中年的概念
        2.1.2 再就业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就业保障理论
        2.2.2 需求层次理论
        2.2.3 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章 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的特殊性
    3.1 东营地区的特殊性
        3.1.1 东营地区依靠石油资源发展的特殊性
        3.1.2 东营地区产业结构的特殊性
        3.1.3 东营地区农村危房改造的特殊性
    3.2 中年人再就业的特殊性
        3.2.1 中年人群体的特殊性
        3.2.2 中年人再就业能力相对较弱的特殊性
第四章 东营地区的就业及失业现状
    4.1 东营地区的就业现状
        4.1.1 东营地区就业的总体情况
        4.1.2 东营地区劳动力就业结构情况
        4.1.3 东营地区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
        4.1.4 东营地区企业薪酬情况
        4.1.5 东营地区提供的就业服务情况
    4.2 东营地区的失业现状
        4.2.1 东营地区失业的总体情况
        4.2.2 东营地区失业结构情况
    4.3 以胜利油田为例,谈东营地区劳动力变动情况
    4.4 小结
第五章 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分析
        5.1.1 调查对象
        5.1.2 调查方法
    5.2 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5.2.1 问卷调查的有效性分析
        5.2.2 东营地区中年人的基本结构特征分析
    5.3 东营地区中年群体的再就业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5.3.1 年龄对于中年人再就业的影响情况分析
        5.3.2 学历对于中年人再就业的影响情况分析
        5.3.3 自身优势对于中年人再就业的影响情况分析
        5.3.4 工作优势对于中年人再就业的影响情况分析
        5.3.5 健康状况对于中年人再就业的影响情况分析
        5.3.6 就业培训对于中年人再就业的影响情况分析
    5.4 东营地区中年人的再就业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5.4.1 因子提取
        5.4.2 因子的解释
        5.4.3 因子的得分
    5.5 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的层次性分析
        5.5.1 模型构建
        5.5.2 建立比较矩阵
        5.5.3 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5.5.4 层次排序总结果
    5.6 小结
第六章 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保障体系的构建
    6.1 再就业保障体系构成的设想
        6.1.1 设想的来源
        6.1.2 体系间的关系
    6.2 再就业保障体系内容的论述
        6.2.1 就业准备制度
        6.2.2 就业预警制度
        6.2.3 就业扶持制度
第七章 促进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的对策建议
    7.1 完善中年人再就业的市场机制
        7.1.1 拓宽中年人再就业市场,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7.1.2 将再就业率与政府政绩挂钩
        7.1.3 拓宽就业信息传播渠道
    7.2 健全中年人再就业的扶持政策
        7.2.1 再就业帮扶应向中年人倾斜的政策
        7.2.2 落实中年人再就业的财政优惠政策
        7.2.3 精准化培训,提升中年人再就业的劳动技能
    7.3 落实中年人再就业的法律援助
        7.3.1 宣传法律知识,提高维权意识
        7.3.2 建立监督机制,维护中年人再就业权益
    7.4 多主体共建,促进中年人再就业
        7.4.1 发展第三部门,带动中年人再就业
        7.4.2 中年人要倡导多形式的就业方式
        7.4.3 企业要积极吸纳中年失业群体
        7.4.4 借助社会力量,搭建中年人再就业平台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老龄化背景下国企下岗职工的养老需求研究 ——以四川省N市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由、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文献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人口老龄化
        (二)国企下岗职工
        (三)养老需求
        (四)国企下岗职工的养老需求
    四、理论基础
        (一)社会分层理论
        (二)需求层次理论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实地调查法
    六、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制与下岗职工社会保障的社会背景
    一、国有企业改制的历程及社会影响
        (一)国企改制的历史进程
        (二)国企改制的社会影响
    二、国企下岗职工社会保障改革历程
        (一)国企下岗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阶段
        (二)“三条基本保障线”到“两条基本保障线”
第三章 下岗职工生活现状的实证考察:以N市M企业为例
    一、N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
        (一)N市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
        (二)N市区域老龄状况不均衡
        (三)N市养老现状存在的短板
    二、N市M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情况
        (一)性别与年龄
        (二)受教育程度
        (三)月收入水平
        (四)健康状况
        (五)家庭结构
    三、N市M企业下岗职工的层级结构——以职业身份分层
        (一)脑力劳动阶层
        (二)体力劳动阶层
        (三)个体经营阶层
        (四)无固定职业阶层
第四章 M企业不同层次下岗职工养老需求:共同性与差异性
    一、M企业不同层次下岗职工养老需求共同性分析
        (一)物质需求
        (二)精神需求
    二、M企业不同层次下岗职工养老需求差异性探究
        (一)脑力劳动阶层需求
        (二)体力劳动阶层需求
        (三)个体经营阶层需求
        (四)无固定职业阶层需求
    三、小结
第五章 国企下岗职工养老需求的困境摆脱
    一、构建国企下岗职工养老保障体系的总体思路
        (一)政府主导,推进多层次养老模式构建
        (二)社会主抓,完善养老服务内容与质量
        (三)家庭主力,加强家庭的基本养老功能
        (四)职工主动,自主转变自身的养老观念
    二、对不同层次的下岗职工开展多样化养老服务
        (一)对于脑力劳动阶层而言
        (二)对于体力劳动阶层而言
        (三)对于个体经营阶层而言
        (四)对于无固定职业阶层而言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原M厂下岗职工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B 下岗职工生活现状及社会保障访谈提纲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7)群体性失业对健康的短期与长期影响——来自中国20世纪90年代末下岗潮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 短期影响的数据来源及模型建立
    (二) 长期影响的数据来源及模型建立
三、结果与讨论
    (一) 失业对健康的短期影响
    (二) 失业对健康的长期影响
    (三) 异质性检验
四、稳健性检验
五、主要研究结论

(8)城市低保制度中的“非典型福利依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有关典型“福利依赖”现象的研究
        (二) 有关中国“福利依赖”现象的研究
        (三) 研究述评
    三、研究框架
        (一) 研究问题
        (二) 理论视角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概念界定
        (五)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生命历程与制度支持:“非典型福利依赖”的分析框架
    一、典型“福利依赖”现象
        (一) 典型“福利依赖”研究的缘起
        (二) 典型“福利依赖”的概念界定、群体规模与行为表现
        (三) 典型“福利依赖者”的依赖行为特征
        (四) 典型“福利依赖”问题的实质
    二、城市低保制度中的“非典型福利依赖”现象
        (一) 城市低保制度中的“不值得救助者”
        (二) “不值得救助者”依赖行为的特殊性
        (三) “非典型福利依赖”行为及其实质
    三、“非典型福利依赖”现象的分析框架
        (一) 现有研究框架的适用性分析
        (二) 生命历程与制度支持:一个新的研究框架
第三章 生命历程变迁背景下“非典型福利依赖”的表现与类型
    一、“非典型福利依赖”的表现
        (一) “非典型福利依赖者”的基本情况
        (二) “非典型福利依赖”的表现
    二、“非典型福利依赖”的类型
        (一) 类型一: 边缘式非典型福利依赖
        (二) 类型二: 完全式非典型福利依赖
        (三) 类型三: 阶段式非典型福利依赖
    三、“非典型福利依赖者”生命历程的变迁
        (一) “非典型福利依赖者”遭遇的重大事件
        (二) “非典型福利依赖者”与家庭成员的生活关联
        (三) “非典型福利依赖者”经历的宏观社会变迁
        (四) 生命历程的变迁:“向下”的生命轨迹、陷落的家庭与固化的社会底层
第四章 生命历程与制度支持不匹配:催生“非典型福利依赖”的制度原因
    一、不同类型“非典型福利依赖者”的救助需求
        (一) “边缘式非典型福利依赖者”的救助需求
        (二) “完全式非典型福利依赖者”的救助需求
        (三) “阶段式非典型福利依赖者”的救助需求
    二、不同类型“非典型福利依赖者”获得的制度支持
        (一) “边缘式非典型福利依赖者”获得的制度支持
        (二) “完全式非典型福利依赖者”获得的制度支持
        (三) “阶段式非典型福利依赖者”获得的制度支持
    三、生命历程变迁背景下救助需求与制度支持不匹配
        (一) 滞后的救助理念催生“非典型福利依赖”
        (二) 现行救助项目设置难应对突发、重大和连发事件
        (三) 救助安排削弱有劳动能力者自我保障能力
        (四) 救助项目规则与结构挫伤劳动积极性
        (五) 就业促进措施难以“激活”有劳动能力者
        (六) 救助制度设计忽视依赖类型的差异
第五章 建立“应急”+“激活”的城市组合式救助制度
    一、重新进行社会救助制度理念定位
        (一) 形成对依赖者生命历程的干预意识
        (二) 引入积极救助理念以实现社会投资
    二、建立重大事件救助以提高制度应急水平
        (一) 建立“全面覆盖常规事件、快速响应突发事件”的重大事件救助
        (二) 强化重大事件的救助力度
    三、恢复并提高有劳动能力者的自我保障能力
        (一) 建立“分类+分层”的日常生活救助促进自立
        (二) 运用多重保障增强自我恢复能力
    四、借助组合式救助制度安排消除依赖诱因
        (一) 以平行救助结构完善项目衔接机制
        (二) 借助平行救助结构执行柔性动态管理
        (三) 采用激励型救助金发放模式
    五、依托再就业激活体系开辟“向上竞争”的通道
        (一) 在维护工作伦理的基础上强化劳动意识
        (二) 完善就业救助制度设置
        (三) 强化就业救助与多项救助的联动
    六、根据依赖类型设计弹性救助方案
        (一) 助推“边缘型”依赖者逐步脱离救助制度
        (二) 分解“完全型”依赖者面临的叠加困境
        (三) 减少家庭牵绊,解除“辛勤者”后顾之忧
        (四) 激励“失意者”,阻断劣势积累
参考文献
    一、中文着作
    二、中文论文
    三、英文着作
    四、英文论文
附录
    一、调查问卷
    二、访谈提纲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二孩政策背景下工作母亲的职业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背景与问题
    第一节 生育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我国城镇女性的就业变迁
    第三节 儿童抚育的公私领域转换
    第四节 研究问题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理论视角
    第二节 经验研究
    第三节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三节 数据与方法
第四章 工作母亲的劳动供给与职业中断
    第一节 问题与假设
    第二节 母亲的劳动供给
    第三节 生育型职业中断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作母亲的家庭与工作冲突
    第一节 问题与假设
    第二节 工作家庭冲突的性别差异
    第三节 母亲的双向冲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母亲的社会支持
    第一节 冲突缓冲器:社会支持的效用分析
    第二节 来自祖辈的家庭支持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作母亲的职业流动
    第一节 问题与假设
    第二节 生育与女性的职业流动
    第三节 职业流动的性别差异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衍生讨论
    第三节 研究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10)社会工作介入下岗职工养老保险状况研究 ——以宁城县河东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概况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宁城县河东社区下岗职工参与养老保险情况
    第一节 河东社区的简介
        一、 河东社区的地域环境
        二、 河东社区的特点
    第二节 河东社区下岗职工养老保险的现状
        一、 调查对象与调查问卷的数据
        二、 问卷调查情况
        三、 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金缴纳现状分析
第二章 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面临困难的原因
    第一节 下岗职工个人原因
        一、 经济负担重
        二、 竞争力不强
    第二节 社会方面的原因
        一、 政府缺乏关注
        二、 社区管理不到位
        三、 企业的局限性
第三章 社工对下岗职工养老保险状况的具体介入
    第一节 小组工作介入
        一、 小组工作前期准备
        二、 小组工作具体实施
        三、 小组工作评估
    第二节 个案工作介入
        一、 接案
        二、 个案工作实施
        三、 结案
    第三节 社工实施介入过程效果评估及反思
        一、 社工实施介入过程效果评估
        二、 社工实施介入过程反思
结语
    一、下岗职工养老保险的现状
    二、下岗职工参与养老保险状况的具体介入
    三、介入的效果评估及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下岗职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源衰退型城市低保群体贫困问题研究 ——基于云南东川区调查与分析[D]. 裴瑞.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某省深度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现状调查与研究[D]. 祖亮.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3]社会支持对煤矿工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D]. 刘亚芳. 郑州大学, 2020(02)
  • [4]工会组织在我国城市反贫困中的作用与实践 ——以四川省工会为例[D]. 李双.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5]东营地区中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 赵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9(06)
  • [6]老龄化背景下国企下岗职工的养老需求研究 ——以四川省N市为样本[D]. 庞茜. 西华师范大学, 2018(01)
  • [7]群体性失业对健康的短期与长期影响——来自中国20世纪90年代末下岗潮的证据[J]. 陈秋霖,胡钰曦,傅虹桥. 中国人口科学, 2017(05)
  • [8]城市低保制度中的“非典型福利依赖”研究[D]. 刘璐婵. 南京大学, 2016(05)
  • [9]二孩政策背景下工作母亲的职业历程研究[D]. 李芬. 南京大学, 2016(04)
  • [10]社会工作介入下岗职工养老保险状况研究 ——以宁城县河东社区为例[D]. 赵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下岗职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