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2002年总目录(总第57号~总第62号)

《煤炭》2002年总目录(总第57号~总第62号)

一、《煤》2002年总目次 (总第57期~总第62期)(论文文献综述)

侯荣堂[1](2011)在《《华文文学》对美欧澳华文文学的传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文文学》系汕头大学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介绍和研究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的华文文学的学术期刊。自1985年4月创刊以来(至2010年12月)走过来不平凡的26年,其间有80年代全民文学、思想狂热的盛世;有90年代文学失落不得不贴上广告、装饰上封面女郎的情况,也是学术杂志不应该的;不过,它毕竟走过来了。对研究意义的审查是最重要的;我们将《华文文学》研究的意义定位于对文学的追寻,即追求文学的生命力和魅力。具体到本文,通过《华文文学》对美欧澳华文文学传播情况的考察,可以看清华文文学在大陆的传播情况。这是我们深入认识基础,我们想看看华文文学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可不可以认清它。至于海外华人的生存境况,都可以通过传播学考察给予我们。我们相信,文学为人生终点之后提供了一份生命的延续。我们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即所谓触摸历史。触摸历史就是要注重文学作品和批评作品本身,重建现场,钩沉思想;就是要注重个案研究,呈现历史进程和研究对象的丰富性。历史研究有其自身的要求,归于一点即是寻觅往昔的真相;其也有两种看似矛盾的方法,即忠实于历史记载和想象并用想象连接历史记载的蛛丝马迹寻求那些可能割断的历史的全貌。我们文学研究也渴求真相,我们对于《华文文学》的传播学研究也倾向于忠实与想象结合的方法,即传播学考察美欧澳华文文学忠实于《华文文学》的记录;对于华文文学的本来状况和可能性我们进行适合的历史想象。这样,我们有自己的数据,使能清晰化的全都清晰化;同时可以获得关于华文文学它自己是什么的知识,只有这些华文文学自己的知识才能把华文文学已丧失了的实体性和充实性恢复起来。我们坚信,文学研究必须走进历史方能在深层上探索。本文的另一方法是传播学。但是,我们提出的应该是文学传播,即传播的目的在于尽量维持媒体自身的生命并为文学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基于此,媒体包括《华文文学》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转移,即媒体不是以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基本前提,而是以中国文学的生成和发展为基本前提。

易彬[2](2007)在《论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文中提出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讨论了穆旦的社会身份。对1940年代的穆旦而言,小职员的身份大于文化人的身份,这表明他处于社会文化网络的边缘位置。这一位置使得穆旦获得了一种自觉的写作立场。随后,文章非常详细地讨论穆旦的写作行为。本文将穆旦的写作行为视作一个整体性的概念:不仅仅包括诗歌主题与抒情方式,也包括翻译、其他文字的写作以及对于写作的修改。对于诗歌写作的分析表明,穆旦非常看重个人的经验,对于个人与时代的命题更是多有思考。他主张以一种积极的姿态投入时代之中,同时,又始终注意与时代保持适当的距离——保持个人的独立品质,这使得他的诗歌始终具备一种独特的抒情气质。其他几种写作行为,与诗歌写作也具有内在的关联,特别是翻译,因为怀有复兴中国文艺的目标,也表明了穆旦对于中国新诗发展进程积极的、自觉的体认。总之,这些写作行为,彼此互相揭示,互为存在。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本文进而了提出穆旦“诗歌艺术精神”的概念。这既肯定了穆旦写作的个人性、时代性与艺术性,更强调了穆旦的自觉意识,以及写作本身所特有的、持续不断的艺术品质。它不仅仅指向穆旦本人,也将指向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第二部分考察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论文注意从细节切入,在西方诗学资源与中国新诗这一命题上,论文分析了穆旦和西南联大诗人群所接受的大学教育,指出古典的品质对于他们的写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古典诗学资源与中国新诗这一命题上,论文认为穆旦那代人当年规避传统是因为一种特定的历史意识,是一种有意为之的姿态。传统影响到了他们的写作,但他们与传统的关系,更多地,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在新文学传统这一命题上,通过对鲁迅与穆旦的对比分析,突出了一些隐秘的、细微的、个人化的因素。论文强调,只有突出这些因素,新文学传统才是一个富有精神活力的传统。在新诗语言上,文章分析了新诗的散文化与口语化特征,指明了冯至、穆旦、昌耀等等诗人在处理语言上的独特经验。本部分还以艾青和穆旦为中心讨论新诗的“土地”主题。可以说,正是因为葆有一种独特的艺术精神,穆旦的写作能够有效地激发起新诗史上的这样几个最为重要命题——有效地参与到了新诗的历史建构之中。而通过这样的比照,穆旦诗歌艺术精神的命题也进一步得到了强化。第三部分详细考察了1940年代以来穆旦传播的图景。设置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强调穆旦的“历史效应”。所涉及的问题包括:1940年代穆旦批评空间的生成,1950年代的穆旦形象以及新时期以来穆旦形象的变迁。本部分大量运用了期刊报纸、相关出版行为、文学史、文学选本、各类校史、年谱、回忆录等等材料,考察了各种显性的与隐性的时代因素,非常清晰地呈现了一个不断变迁的穆旦形象。这样的梳理与辨析所呈现出来的,并不仅仅是穆旦历史形象的衍变,更是文学史观念与原则本身的衍变。因此,也可以说,这是考量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之于新诗的历史建构的另一条路径。

钟锡南[3](2004)在《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对金圣叹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出身,人生经历,悲剧命运及其政治、哲学观念,文学批评理论的思想体系,评点的美学思想及章法、技法,评点思想的现代性,及其评点对后世的影响及不同时期国内外对他的研究状况等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力图客观反映出金圣叹研究的历史图景,使这一课题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体现出其应有的综合性、开拓性的价值。全文由绪论、正文及结束语等部分构成,具体内容概述如下: 文章较全面地回顾了金圣叹研究的历史、现状及课题的意义。论述了金圣叹文学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探讨了晚明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及社会风尚的变化及其给晚明社会的文化和文学面貌带来的深刻的影响。金圣叹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心态,及给他带来的悲剧命运。金圣叹有着浓郁的佛禅意识和以辩证思维为主的思维模式。其多维构成的世界观在宗教哲学、社会伦理、历史文化等几个层面得到较全面而具体的体现。金圣叹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包括作家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及读者鉴赏论等几个方面,而以读者鉴赏为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作家的创作通过“忠恕格物”、“因缘生法”等创作原则及各种具体创作技法表现出来。金圣叹对文学评点传统有继承也有发展,表现为文学主体意识的加强,对传统观念和文学体裁意识的超越,文学感染力的美学把握,文学表现技巧和方法的揭示,等等。金圣叹有着突破传统的诗文理论,他注重形式结构的诗歌分解说特别引人注目。金圣叹对叙事艺术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最突出之处是其典型性格理论及情节结构理论,这又集中表现在他对《水浒》、《西厢》的批改上。金圣叹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表现为他具有现代意味的阐释心理、独特的批评视角及“读者精神”。金圣叹文学评点理论对明清文学评点及现代文学批评理论都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在国外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金圣叹身上有着正反两方面的文学经验和教训,给后人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二、《煤》2002年总目次 (总第57期~总第62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2002年总目次 (总第57期~总第62期)(论文提纲范文)

(1)《华文文学》对美欧澳华文文学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华文文学》概述
    二、美欧澳华文文学的历史和现实
    三、本文的可行性和本文的框架
    四、需要说明的几个理论问题和本文的文献情况
第一章 《华文文学》对美华文学的传播
    第一节 概述《华文文学》对美华文学的传播
    第二节 《华文文学》对美华小说和诗歌的传播
    第三节 《华文文学》对美华文学群体的传播
    第四节 《华文文学》对美华文学传播的意义和不足
第二章 《华文文学》对欧华文学的传播
    第一节 概述《华文文学》对欧华文学的传播
    第二节 《华文文学》对离散文学的传播
    第三节 《华文文学》对欧华女作家的传播
    第四节 《华文文学》对区域一体的华文文学的传播
    第五节 《华文文学》对欧华文学传播的意义和不足
第三章 《华文文学》对澳华文学的传播
    第一节 概述《华文文学》对澳华文学的传播
    第二节 《华文文学》对庄伟杰华文文学创作和研究的传播
    第三节 《华文文学》对太平洋岛屿华文文学的传播
    第四节 《华文文学》对澳华文学传播的意义和不足
第四章 《华文文学》的未来和美欧澳华文文学的可能性
    第一节 《华文文学》和华文文学学科
    第二节 华文文学观念和争论
    第三节 华文文学的可能性和中国文学
说明和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表一 历届年会情况统计
附录表二 《华文文学》刊发文章和论文统计情况
附录三 《华文文学》大事年记
后记

(2)论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从"历史"中寻求新诗研究的动力
第一编 论穆旦诗歌艺术精神
    第一章 对于穆旦社会文化身份的考察
    第二章 对于穆旦诗歌主题的考察
    第三章 对于穆旦诗歌艺术法则与抒情体式的考察
    第四章 对于穆旦翻译行为的考察
    第五章 对于穆旦其他类型文字的考察
    第六章 对于穆旦诗歌修改行为的考察
    第七章 论穆旦诗歌艺术精神
第二编 论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
    第一章 论西方诗学资源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以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为中心的讨论
    第二章 论古典诗学资源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以穆旦为中心的讨论
    第三章 杂文精神、黑暗心境与冰火世界——鲁迅与穆旦的比较并兼及对于新文学传统的讨论
    第四章 论新诗的散文化与语言质感——以冯至、穆旦、昌耀为中心的讨论
    第五章 论新诗中的"土地"叙述主题——以艾青、穆旦为中心的讨论
第三编 论穆旦的传播历程(1940~2006)
    第一章 论1940年代穆旦批评空间的生成
    第二章 1950年代的穆旦形象考察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穆旦形象变迁的考察(上)——以1979~1997年间穆旦研究状况的对象
    第四章 新时期以来穆旦形象变迁的考察(中)——以1997~2006年间穆旦研究状况为对象
    第五章 新时期以来穆旦形象变迁的考察(下)——以相关选本(1979~2006)为对象
余论 关于"穆旦"叙述的其他路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3)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金圣叹生活的时代及其世界观的多维构成
    第一节 金圣叹生活的时代及命运悲剧
        晚明政治变故及对文化、文人的影响
        农村经济凋敝、城市商业兴盛
        社会生活、社会风尚的变化
        社会经济变化对文人的影响
        明清之际的哲学脉络
        晚明浪漫文学思潮
        文人风尚
        金圣叹的家庭、出身概况
        “哭庙”案始末
        金圣叹死后遭受的待遇
    第二节 金圣叹的佛禅思维模式
        中国文化佛禅思维的特点
        佛教思维、文学批评与直觉形象思维方式
        金圣叹的佛禅意识
        “人生如梦”观念
        禅宗思维对美学思想的渗透
        二元对立思想
        文学对偶原理的运用
    第三节 金圣叹宗教哲学观世界观的多维构成
        中国古代的宗教意识
        儒释道三教合流趋势
        金圣叹的哲学思想三教融合思想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思想的人民性
        思想的复杂矛盾性中国叙事传统的历史意识
        金圣叹对稗史地位的提升
        “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叙事结构上对史传的突破
第二章 金圣叹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
    第一节 金圣叹的作家创作论
        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心理
        “亲动心”说
        “才子”与“文成于难”
        文学创作中的“因缘生法”论
        “直以因缘生法为其文字总持”
        “格物之法,以忠恕为门”
    第二节 金圣叹的文章本体论
        金圣叹的“才子书”论
        金圣叹“才子书”系列之一:抒情文学
        散文、诗歌理论
        金圣叹“才子书”系列之二:叙事文学
    第三节 金圣叹的文学鉴赏论
        鉴赏中的情感活动
        “以文为戏”
        追求情节的惊险离奇
        阅读心理期待
        对读者鉴赏能力的要求
        鉴赏中的审美愉悦
        鉴赏中的联想和想象活动
        金圣叹鉴赏理论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金圣叹对文学评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节 对文学评点传统的继承和突破
        文学评点的基本形态
        文学评点史的追溯
        对评点传统的超越
    第二节 金圣叹的文学观念和文体意识
        传统文学观念
        金圣叹的文体意识
    第三节 对写作技巧、行文方法的揭示
        文法的“精严”
        字有字法
        句有句法
        章有章法
        对文本的语言修辞分析
        反讽修辞手法
第四章 金圣叹的抒情文学理论
    第一节 超越传统的诗文理论
        诗歌批评以唐诗为主
        强调诗人的“心地”“学问”
        对传统诗论中“缘情说”的继承
        对灵感特征的描述
        情感的外化:移情
        情景交融
        诗歌接受:审美同情
    第二节 注重形式结构的诗歌分解说
    第三节 金圣叹诗歌创作的文学精神
    第四节 金圣叹的散文评点理论
第五章 金圣叹的叙事文学理论
    第一节 文学虚构与作家的关系
        作家文学创作动机
        对叙述视角的把握
        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处理
        诗词的删除和语言的修改
    第二节 文学形象的“典型”理论
        典型概念
        典型塑造的历史
        金圣叹的典型说
        人物个性特征
        典型人物的塑造
        人物性格表现的方法
        叙事文学的语言
        人物语言个性化
        宋江形象的塑造
    第三节 叙事情节间的结构关系
        情节结构的节奏变化
        《水浒》《西厢》的结构特点
        结构的严密性
        结构的有机整体性
    第四节 关于“腰斩”《水浒》、《西厢》
        《水浒传》的删改
        楔子的设置
        金批《水浒》的政治动因
        删除后半部的原由
        腰斩《水浒》体现的艺术观
        《西厢》结尾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第六章 金圣叹文学批评的现代性
    第一节 具有现代意味的阐释心理及批评视角
        自娱娱人与“发愤作书”
        “格式塔”的建立
        自由阐释意志
        金圣叹自由意志的表现
        金圣叹文学理论的现代性
    第二节 对作家创作心理及“灵感”的解析
        “心闲”的创作情境
        “亲动心”与形象思维
        灵感
        对灵感的把握
        灵感的产生及特征
    第三节 注重对“读者精神”的呼唤
        现代西方文论中的读者接受论
        “金针度人”
        金圣叹文学评点中体现的现代读者精神
        文学接受的读者中心论
第七章 金圣叹文学批评影响论
    第一节 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对清代的影响
        对清代评点体制的改变
        对毛宗岗、张竹坡的直接影响
        对其他评点家的影响
        后人对金圣叹的评价
    第二节 金圣叹文学批评研究在国外
        金圣叹对日本、朝鲜等东南亚国家的影响
        欧美金圣叹《水浒传》出版及研究概况
结束语 金圣叹留给后人的启示
主要参考书目
金圣叹研究论文总目(截止于2003年)
后记

四、《煤》2002年总目次 (总第57期~总第62期)(论文参考文献)

  • [1]《华文文学》对美欧澳华文文学的传播[D]. 侯荣堂. 汕头大学, 2011(01)
  • [2]论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D]. 易彬.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1)
  • [3]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 钟锡南. 上海师范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煤炭》2002年总目录(总第57号~总第62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