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儿子做作业的费用

为儿子做作业的费用

一、替儿子写作业的代价(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妹[1](2021)在《小学生家长的教育焦虑问题研究 ——基于W市、C县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龚益锋[2](2021)在《城中村“妈妈”:母职生活中的自我成长》文中指出

陈国恩,刘晓宁[3](2021)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以及努力方向——陈国恩访谈录》文中研究指明一、语文课应引导学生探索意义的多种可能性刘晓宁(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教师、武汉大学写作学博士):陈老师,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陈国恩:我看了你的访谈提纲,看得出你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不是语文教育专家,不过也有些自己的思考。刘晓宁:首先想请教的是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课程首先是围绕培养目标来设计的,要谈论语文课程,首先需要明确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对此您有什么样的想法?

蔡玉芳[4](2020)在《论《原野》与《呼啸山庄》的中西文化差异》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汉语教学事业发挥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桥梁作用。汉语国际教育是跨文化的传播活动,在传播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文化冲突,要克服文化冲突问题,顺利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这不仅要求汉语教师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结构,还需要丰富的中外文化知识,熟知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探究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利于提高汉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汉语教师在交际中的失误和摩擦,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呼啸山庄》与《原野》分别承载着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信息,为我们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以中西方的两部作品为基础,探究了中西方文化在社会结构、价值观、人性观等的差异。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概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综述。第二章,以《呼啸山庄》与《原野》两部作品中为材料,对两部作品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包括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人性观的差异。第三章,简述了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下,针对中华文化传播,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如在汉语教学、汉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建议。

罗耀丽[5](2020)在《《父母管控心理学》(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教从家始,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成长,甚至影响一个民族的兴衰。中国传统教育下的命令式、权威性等父母管控模式,很多方面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近年来,家庭教育问题备受关注,因此,笔者选取了由美国克拉克大学心理学教授温迪·格罗尼克所着、Psychology Press出版的《父母管控心理学:事与愿违的家庭教育》进行翻译。该着作提倡父母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认识到管控对孩子的影响。该着作的家庭教育理念为中国新时代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报告选取《父母管控心理学》第四章“显性与隐性管控”、第九章“管控与学业”进行翻译。原文属于信息型文本,出现了许多教育心理学术语、长难复杂句、被动句等,整体语言客观严谨,专业性强。笔者在翻译时要注重原文信息的传达、语义的对等、翻译的等值。而卡特福德范畴转换理论侧重于内容的传达和翻译过程的等值,为帮助解决翻译过程中的这些重难点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在翻译该文本时,笔者通过分析英汉语法和形态结构差异,分别从类别转换、单位转换、结构转换、内部体系转换四个角度分析翻译文本中的词性转换、从句转换、语态转换、术语转换等,结合归化翻译策略,采用分译法、合译法、增译法等翻译方法,解决文本中的重难点词句,从而实现译文与原文最大的功能对等效应。通过此次翻译实践及在此基础上的翻译报告,笔者总结了范畴转换翻译理论在该文本中的具体运用,旨在为同类型文本的英汉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周子励[6](2020)在《《中国妇女报》新闻评论中的男性形象研究(2010-2019)》文中认为本文对《中国妇女报》2010-2019年十年间新闻评论中的男性形象进行了分析。10764篇新闻评论中,有4734篇涉及了男性形象。男性形象共计6531个,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多样化体现在男性的年龄、职业、学历、家庭角色等多个方面。本文根据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方法对男性形象作了量上的统计和质上的分析,对评论议题、男性职业、家庭角色、正负行为等方面作了梳理,对《中国妇女报》评论员进行了访谈,并结合女权主义、刻板印象、媒体责任、拟态环境四个视角对男性形象进行了述评。总体而言,在建构男性形象的过程中,《中国妇女报》并未因其“女性媒体”的性质而使得男性形象失语于媒介之中,正面和负面的男性形象均在评论中得到了呈现,同时,评论也注重性别刻板印象的规避与消解,并对弱势男性群体给予了关注。在实现“向社会宣传妇女,向妇女宣传社会”这一宗旨的过程中,《中国妇女报》的新闻评论基本客观、全面地再现了男性形象,在倡导两性平权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批评“男性霸权话语”的同时,也在避免两性关系走向对立。

刘子嘉[7](2020)在《自组织培育增进外来全职母亲自我效能感的实务研究 ——以“绘本妈妈”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社会化进程逐步加快的背景下,外来全职母亲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诸多问题,自我效能感水准较低的情况十分普遍,因而需要社会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本研究以深圳市H社区中的外来全职母亲作为干预对象,采用自组织培育的方式进行干预,并验证该方法在社区中提升外来全职母亲自我效能感的适用性。本研究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自编访谈提纲对H社区外来全职母亲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进行确认,结果显示其自我效能感水平明显偏低,主要表现在行为选择多回避态度、动机性努力程度较低以及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消极化三个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家庭地位弱化,母亲角色固化、经济负担重,预期较为悲观、人际交往圈狭窄,社会支持薄弱以及强烈的再就业欲望与低自我评价的矛盾。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引入自组织的培育,培育过程共分为4个阶段,每一阶段完成不同的目标,使呈现出“独立个体-小团体-自组织”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服务对象的需求与特点,建立不同的干预框架:小组引入建立联结、议事会形成共同议题——绘本讲解、绘本学习掌握技能、组织常态活动感受积极体验与变化,经历从无到有的完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增加正向直接经验,同时互相树立榜样力量,引导积极情绪与言语劝说等策略进行干预,帮助服务对象提升自我效能感,结果显示自组织的培育对外来全职母亲的自我效能感有显着的提升作用。最后,本研究结合具体干预情况对自组织培育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建议,以期为妇女社会工作的相关实务提供借鉴。

方霞[8](2020)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与脱口秀字幕英译之《有话非要说》两期节目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各类特色电视节目百花齐放,但对外传播效果并没有和传播媒介的多样化成正比,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字幕翻译的质量起了重要作用。在本实践报告中,译者以中国的一档脱口秀节目《有话非要说》为例,对其中两期节目的字幕进行英译,发现字幕英译仅依赖语言模态(字幕)的情况下,无法确切表达原意。基于上述问题,译者对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脱口秀节目字幕英译中的运用进行探索,从如何实现再现意义上来分析语言、图像、声音三个模态如何两两互相影响最终的字幕翻译,发现尽管语言模态是主要因素,但是翻译受到了多个模态的影响;译者需要结合视频,观察说话人的肢体语言、后期声音、画面特效以揣摩说话人的真实意图或节目期待达到的效果;在分析若干案例后,译者认为借助字幕文本的特殊性(大小写、颜色等可经过后期技术加工),字幕意义可以借助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多模态共同作用的效果;关于采用具体的翻译策略,译者发现可以利用不合宜的字母大小写变化,如可能造成语法层面的书写错误、标点符号或词汇注释的增减等。通过本翻译实践,译者希望在提高自身翻译水平的同时,能为之后的译者提供借鉴,帮助中国脱口秀电视文化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尹海月[9](2019)在《小镇的“陪读经济”:陪读从幼儿园开始》文中认为陪读可以是从幼儿园开始的,至少在大别山腹地的这个小镇上,这事儿一点儿也不稀奇。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晓天镇,位于毛坦厂镇以南30多公里处。毛坦厂近年因为一所被视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中学而出名,镇上的"陪读经济"方兴未艾。晓天镇的陪读没有邻镇那种争分夺秒送孩子赶考的悲壮,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状态。毕竟,这里不是毛坦厂,尽管当地人大都听说过那个地方。这里的校园里没有高考倒计时牌和励志标语。高考考生挂在嘴上的"一本"和"二本"对此地居

刘丽菲[10](2019)在《从“有父”到“寻父” ——新时期以来中国家庭伦理电影中的父子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电影的历史中,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家庭伦理电影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类型,家庭伦理片中“父”与“子”之间关系的交错纠缠与矛盾挣扎早已成为了电影史上一道耐人寻味又意味深长的文化景观。从1978年底至今,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已经四十年,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思潮的改变、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早已经渗透在家庭伦理电影创作的方方面面。这使得在家庭伦理电影的创作中,其对父子关系的影像呈现,几乎在新时期以来的每一个十年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并显现出鲜明的嬗变轨迹。本文以新时期以来家庭伦理电影中的父子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时间为参考,在对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进行梳理和观照的基础上,考察和总结从改革开放至今的中国家庭伦理电影中父子关系的嬗变。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着力于考察八十年代家庭伦理影片中父子关系的呈现。在寻根思潮、新启蒙话语等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这一时期家庭伦理片中父权对于子辈具有重要的规训作用,呈现出“有父”之父权统治的强势在场。通过对影片中意识形态化的父亲、乡土父亲和被“弑”的父亲形象的文本细读,探讨了其指向社会的文化身份如何象征了父法的权力。第二章研究九十年代影片中父子关系的“审父”呈现。在世纪末传统与现代的“断裂”和“交织”中,这一时期的影片以一种平视的姿态对父子关系进行了审视。通过对两种创作选择即对父性文明的反思、对父亲形象的伦理诉求进行分析,探讨了影片创作是如何从父权文化表达逐渐滑向伦理道德的一端的。本章还对《阙里人家》这一在“父之名”与“父之实”两种不同创作倾向的衔接处具有典型意义的影片进行了文本细读,探讨影片中的父性权威与人伦情感是如何进行对话的。第三章讨论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家庭伦理影片中呈现出的“无父”特征。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以及个人主义话语的崛起,使得父亲所代表的传统精神意向在当代社会中开始贬值。这一章通过对电影中蒙昧殉道的父亲、漫画化的父亲以及平民化的父亲形象的分析,探讨了这一时期父权在彷徨中的失语、以及作为平凡个体的父亲与子辈之间的伦理冲突和互动。第四章讨论了近几年家庭伦理影片中呈现出的父子关系的“寻父”倾向,即呼唤父性的回归。这一时期的影片一是青春片视角下的对父子关系的反思和怀旧,表现子辈期望通过对传统、权威的寻找和认同来保护自我、确立自我;二是影片塑造了一些“进步了”的父亲、英雄父亲等形象,通过对父亲形象的褒扬来呼唤建立在双向度关爱基础上的父子秩序的回归。最后的结语部分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对本研究提出的主要问题进行总体性的梳理和回答,总结新时期以来中国家庭伦理电影中父子关系嬗变的谱系。

二、替儿子写作业的代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替儿子写作业的代价(论文提纲范文)

(3)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以及努力方向——陈国恩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文课应引导学生探索意义的多种可能性
二、在“当代文化参与”中了解社会、懂得人
三、阅读与写作旨在培养自由的心灵

(4)论《原野》与《呼啸山庄》的中西文化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综述
        一、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综述
        二、《呼啸山庄》与《原野》的比较研究
第二章 《呼啸山庄》与《原野》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第一节 社会结构的差异
        一、社会基本组织的差异
        二、政治体制的差异
    第二节 文化观念的差异
        一、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二、性善论与性恶论
第三章 中西文化差异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
    第一节 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
        三、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第二节 提升汉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
        一、转变权威观念
        二、合理处理人际关系
        三、熟知中西文化差异
        四、丰富语言知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父母管控心理学》(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实践概述
    1.1 翻译项目简介
        1.1.1 翻译项目背景
        1.1.2 翻译项目意义
    1.2 翻译文本分析
        1.2.1 文本来源与内容
        1.2.2 文本类型与特征
    1.3 翻译理论指导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2 译中处理
    2.3 译后校审
第三章 范畴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案例分析
    3.1 词性类别转换
        3.1.1 形容词转名词
        3.1.2 形容词转动词
        3.1.3 名词转动词
        3.1.4 介词转动词
    3.2 句子单位转换
        3.2.1 短语转句子
        3.2.2 从句转句子
        3.2.3 插入成分转句子
    3.3 句型结构转换
        3.3.1 被动语态转主动语态
        3.3.2 主语句转话题句
        3.3.3 后置定语转前置定语
        3.3.4 否定句转肯定句
    3.4 .内部体系转换
        3.4.1 数量体系转换
        3.4.2 源语术语转目的语术语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翻译实践启示
    4.2 翻译实践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翻译任务原文及译文
附录2 术语表
附录3 翻译辅助工具列表
致谢

(6)《中国妇女报》新闻评论中的男性形象研究(2010-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中国妇女报》的相关研究
        1.3.2 大众媒介中的男性形象研究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内容分析法
        1.4.2 文本分析法
        1.4.3 访谈法
        1.4.4 研究对象
    1.5 研究问题
第二章 《中国妇女报》新闻评论中男性形象的内容分析
    2.1 类目构建
    2.2 涉及男性形象新闻评论的特点
        2.2.1 提及男性形象的新闻评论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左右
        2.2.2 评论议题具有多样性
        2.2.3 男性在性别冲突剧烈的议题中,常扮演施暴者的角色
        2.2.4 较少涉及性别问题的新闻评论议题种类同样丰富
        2.2.5 负面评论的占比较高,但其中含有较多的非负面男性形象
        2.2.6 体裁上既有文字类评论,又有漫画类评论
    2.3 新闻评论中男性形象的特征统计
        2.3.1 年龄上:儿童数量占比最高
        2.3.2 职业: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2.3.3 家庭角色:父亲、丈夫、儿子数量较多
        2.3.4 地域特点:乡村男性多于城市男性
        2.3.5 受教育程度:较少得到强调,且与品行好坏无必然联系
        2.3.6 社会角色:乘客等9类社会角色出现频率较高
        2.3.7 负面行为:男性形象的负面行为具有多样性
        2.3.8 正面行为:男性形象的正面行为同样具有多样性
第三章 《中国妇女报》新闻评论中男性形象的文本分析
    3.1 社会责任的承担者
    3.2 社会规则的破坏者
    3.3 家庭外部女性权益的维护者
    3.4 家庭外部女性权益的侵害者
    3.5 作为家庭成员的男性
    3.6 作为弱势群体的男性
第四章 《中国妇女报》新闻评论中的男性形象的特点与启示
    4.1 新闻评论中男性形象的特点
        4.1.1 助力与阻碍:基于女权主义视角的男性形象
        4.1.2 平视与批评:基于刻板印象视角的男性形象
        4.1.3 守望与同情:基于媒体责任视角的男性形象
        4.1.4 反思与不足:基于拟态环境视角的男性形象
    4.2 《中国妇女报》新闻评论中男性形象的启示
        4.2.1 女性媒体要勇于批评侵害性别平等的男性霸权话语
        4.2.2 避免男女关系走向对立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自组织培育增进外来全职母亲自我效能感的实务研究 ——以“绘本妈妈”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1.3.2 自组织的相关研究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概念界定
        2.1.1 外来全职母亲
        2.1.2 自组织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学习理论
        2.2.2 生态系统理论
    2.3 研究方法
        2.3.1 问卷调查法
        2.3.2 半结构式访谈法
    2.4 研究思路
第3章 社区外来全职母亲自我效能感现状
    3.1 H社区基本情况
    3.2 抽样与样本情况
        3.2.1 调查问卷样本
        3.2.2 访谈样本
    3.3 外来全职母亲低自我效能感的表现
        3.3.1 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消极化
        3.3.2 行为选择多回避态度
        3.3.3 动机性努力程度较低
    3.4 外来全职母亲低自我效能感的成因
        3.4.1 家庭地位弱化,母亲角色固化
        3.4.2 经济负担重,预期较为悲观
        3.4.3 人际交往圈狭窄,社会支持薄弱
        3.4.4 强烈的再就业欲望与低自我评价矛盾
第4章 外来全职母亲自组织培育的干预研究
    4.1 已有干预方法的局限性
        4.1.1 服务对象的自觉困境
        4.1.2 服务可持续性的限制
    4.2 自组织培育干预的有效性分析
        4.2.1 自组织培育与妇女自我效能感提升途径的适宜性
        4.2.2 自组织培育与解决外来全职母亲低自我效能感的可行性
    4.3 工作目标及计划
        4.3.1 “绘本妈妈”培育目标
        4.3.2 “绘本妈妈”培育工作计划
    4.4 服务对象
        4.4.1 服务对象的招募与选择
        4.4.2 服务对象基本信息
    4.5 实务干预过程
        4.5.1 专业关系建立
        4.5.2 团体形成——团队核心内容确定与规范化
        4.5.3 团体认同与目标建立——“绘本妈妈”学习阶段
        4.5.4 自组织成立与行动——“绘本妈妈”成长收获阶段
    4.6 结案与后续跟进
    4.7 服务效果评估
        4.7.1 自我效能感量化指标提升
        4.7.2 自组织活动积极性与努力程度提高
        4.7.3 现实生活自信心与满意度增强
第5章 结论、讨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反思
        5.2.1 关注全职母亲日常生活与需求
        5.2.2 发掘全职母亲自组织自觉特性
        5.2.3 通过对话建立平等信任关系
    5.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多模态话语分析与脱口秀字幕英译之《有话非要说》两期节目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LIST OF ABBREVIATIONS
1.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V Show
    1.2 Reasons for Selecting the TV Show and Source Text
    1.3 Literature Review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1.4 Significance and Purpose of the Project
2.TRANSLATION PROCESS
    2.1 Before Translation
        2.1.1 Time Schedule and Assistant Tools
        2.1.2 Knowledge of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2.1.3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2.2 During Translation
    2.3 After Translation Quality Control
3.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Modality
    3.2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3.3 Theoretical Framework Basis
4.CASE STUDY
    4.1.Different Interactions to Convey the Representational Meaning
        4.1.1 Verbal Modality Interacts with Image Modality
        4.1.2 Verbal Modality Interacts with Sound Modality
        4.1.3 Image Modality Interacts with Sound Modality
5.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9)小镇的“陪读经济”:陪读从幼儿园开始(论文提纲范文)

汇聚
算账
陪伴
前路

(10)从“有父”到“寻父” ——新时期以来中国家庭伦理电影中的父子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第一章 有父:父权统治的强势在场(1979-1990)
    第一节 意识形态化的父亲:象征的政治话语
        一、是与非:一种精神救赎
        二、家与国:一种道路的选择
    第二节 乡土父亲:“沉默的国民灵魂”
        一、“恋土”与“离土”:一种现实关注
        二、旧家与新人:一种文化反思
    第三节 被“弑”的父亲:秩序内的反秩序革命
第二章 审父:从“父之名”到“父之实”审视的两难(1991-2000)
    第一节 作为“历史的中间物”的父亲:父性文明的历史记忆
        一、对传统文化的怀旧
        二、权力的让渡:“情”与“理”的矛盾
    第二节 作为“现实中平凡个体”的父亲:父亲形象的伦理诉求
        一、放弃“身份”的父亲:一种权威的消解
        二、被嘲弄的父亲:个人主义话语的表达
    第三节 《阙里人家》:父性权威与人伦情感的对话
第三章 无父:伦理视角下的现实镜像(2001-2010)
    第一节 蒙昧殉道的父亲:价值断裂的荒诞寓言
    第二节 漫画化的父亲:批评话语的暧昧书写
        一、离父:子代挣脱伦理束缚的呐喊
        二、缺父:被异化的社会困境
    第三节 平民化的父亲:人伦亲情的真切观照
第四章 寻父:对父性回归的呼唤(2010-)
    第一节 我们“做”父亲:“青春片”视角下确立自我的需求
    第二节 被褒扬的父亲:巨人影子与意义生产
        一、“进步了”的父亲:对凡俗之父的温情注视
        二、英雄父亲:父子秩序的想象性回归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替儿子写作业的代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生家长的教育焦虑问题研究 ——基于W市、C县的调查[D]. 刘艳妹.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城中村“妈妈”:母职生活中的自我成长[D]. 龚益锋. 上海大学, 2021
  • [3]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以及努力方向——陈国恩访谈录[J]. 陈国恩,刘晓宁.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1(07)
  • [4]论《原野》与《呼啸山庄》的中西文化差异[D]. 蔡玉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7)
  • [5]《父母管控心理学》(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罗耀丽. 湘潭大学, 2020(02)
  • [6]《中国妇女报》新闻评论中的男性形象研究(2010-2019)[D]. 周子励. 广西大学, 2020(02)
  • [7]自组织培育增进外来全职母亲自我效能感的实务研究 ——以“绘本妈妈”项目为例[D]. 刘子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8]多模态话语分析与脱口秀字幕英译之《有话非要说》两期节目翻译实践报告[D]. 方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9]小镇的“陪读经济”:陪读从幼儿园开始[J]. 尹海月.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 2019(11)
  • [10]从“有父”到“寻父” ——新时期以来中国家庭伦理电影中的父子关系研究[D]. 刘丽菲. 华东师范大学, 2019

标签:;  ;  ;  

为儿子做作业的费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