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河网区城市防洪工程出流量计算

平原河网区城市防洪工程出流量计算

一、平原河网地区城市防洪工程外排流量的推算(论文文献综述)

王雅沛,王贤萍,陈前虎[1](2021)在《平原河网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方案编制——以嘉兴为例》文中提出系统化方案是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有效衔接。针对平原河网地区的城市特征和主要问题,以嘉兴市试点区为例,探讨了平原河网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方案编制思路及内容。从建设现状入手,制定平原河网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及指标体系,构建系统化建设思路;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从水环境改善、水安全保障等方面编制海绵城市系统化方案,形成了"源头削减—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治理方案,供同类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方案编制参考。

蒋建灵[2](2021)在《杭州市区城西洪涝灾害防治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搜集了近年来杭州城西区域遭受的较大洪涝灾害情况,分析了现状防涝能力,指出了城西防洪排涝工程的短板——下排通道受阻,提出就近深隧排洪方案(城西南排通道工程)。本研究采用一维非恒定流水动力学模型,建立杭州市运西片河网水利计算模型,分析深隧洞径和外排流量以及排涝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城西南排通道工程深隧方案,隧洞衬后洞径11 m,隧洞长度约13.0 km,出口泵站设计排涝流量为200 m3/s(远期300m3/s),可有效减轻杭州市区城西洪涝问题,达到城区近远期水位控制目标和20年一遇以上的排涝标准。本研究为今后城市深层隧道排水系统建设积累了经验,对城市市政水利工程建设也有参考价值和推广意义。

盛子涵[3](2021)在《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圩垸地区城市排涝参数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近30年的城市化进程中,不少城市过多地进行硬质化改造和开发建设活动,城市中出现了洪涝灾害增加、排水不畅、水系恶化、水面率普遍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圩区城市影响更大,所以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圩区城市建设当中,对于提高城市排涝能力、修复城市生态环境和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论文总结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理论,比较全面介绍了主要的几类低影响开发单项设施的特点和典型构造等,并多个角度对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了功能比较。简单阐述了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结合城镇圩区的实际情况和控制目标,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具体建议。本文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圩垸地区城市排涝规划中,以泵站外排能力、水面率、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等作为决策变量,以排蓄工程总费用现值最小为目标函数,以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下的泵站外排能力及排涝设计标准下的泵站外排能力与圩内水面率和下沉式绿地率等排涝主要参数的关系、城市生态需水量等为约束条件,构建数学模型,优化泵站外排能力、水面率、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等主要参数。采用序列二次规划法解决所建的含有等式约束和不等式约束的非线性规划模型,该方法能够较为快速地解决问题,并得出优化结果。本文以常州市新北区北部新城高铁片区为例,进行实例计算与分析。采用MATLAB中fmincon函数序列二次规划法求解并进行结果分析。根据新北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水文水力计算,通过排涝流量计算,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拟合出泵站排涝流量x1与湖泊水面率x2、河网水面率x3、下沉式绿地率x4、透水铺装率x5的函数关系,并且对目标函数中涉及到的建设费用和约束条件中涉及到的泵站最小外排流量、水面率上下限、下沉式绿地和透水铺装率上下限以及生态需水量进行了详细的展开与论述。计算出排涝模数为1.13 m3/(s·km2)时达到20年一遇的排涝标准,水面率为8.36%,下沉式绿地率为30.00%,透水铺装率为15.00%,结果表明此方法不仅增强了城市对雨水的吸纳拦截能力、提高了城市排涝能力,而且对修复城市生态环境和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现实意义。最后,本文采用MATLAB软件,开发了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城市排涝参数优化模块,并以常州市新北区北部新城高铁片区为例,进行了优化求解,结果证明该优化模块是可行的、便利的,可以更好地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

周伊[4](2020)在《泰州通南地区引排水方案优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当前影响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性,天然来水过程与经济社会用水需求的不匹配性,引发的水旱灾害频繁、供需矛盾加剧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又对地区水环境、水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地区水资源供给能力,构筑高标准防治水旱灾害体系,改善水生态环境,是保障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以经济发达的泰州通南地区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地区的需水、排水特点,开展以长江为目标的地区引排水方案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性,天然来水过程与经济社会用水需求的不匹配性,引发的水旱灾害频繁、供需矛盾加剧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又对地区水环境、水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地区水资源供给能力,构筑高标准防治水旱灾害体系,改善水生态环境,是保障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以经济发达的泰州通南地区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地区的需水、排水特点,开展以长江为目标的地区引排水方案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泰州通南地区人口密集、地势高亢、河网交错纵横且水流方向不定、土质以高沙土为主,为苏中经济发达地区。该地区的引水水源和排水的出路均为长江,而该段长江为感潮河段,长江潮位年内及年际变幅较大,地区引排水均受长江潮位变化的影响。当前引排水工程存在的问题有:(1)引水方面,自流引江是平原地区水资源供给的主要形式,而,仅靠长江高潮位时自流引江,灌溉保证率低,低潮位时供水不足,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2)排水方面,由于排涝工程建设滞后,未能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水系,导致城镇与农区排水系统凌乱,排涝标准低。加之排水时常受到长江高潮位的顶托,排水能力受限,加大了地区排涝压力。本文在充分分析该区域现状地形地貌、水情工情、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及排水特点基础上,通过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分析研究了长江潮位的特征及其对地区引排水的影响关系。(2)针对平原河网地区河道纵横交错、水流流速缓慢且流向不定的特性,建立了河网水动力模型,为不同方案的引调水效果优选奠定了基础。(3)在分析地区需水、排水特点的基础上,拟定了解决该地区水旱灾害的四种可行性工程方案。并对不同方案进行河网概化,确定了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率定了河网糙率参数,运用河网非恒定流水动力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不同工程方案的引排水效果,为方案比选提供支撑。(4)通过对泰州通南地区引调水方案的必选,确定了方案三:实施泰州市通南地区增产港~安宁港的引排工程为最佳方案。该方案在遇长江75%~95%保证率潮位时,可增加安宁港引江流量28.6~28.7m3/s,五月下旬至六月中旬需水高峰期共计可增加引江水量438~398万m3,抬高黄桥水位0.01~0.02m,显着增强了引江能力,使该地区排涝能力达到20年一遇排水标准、灌溉保证率达到95%;完善了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为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应城熠[5](2020)在《嘉兴市区河网水动力分析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年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经济快速增长,但伴随的水环境问题也较为突出。嘉兴市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为改善市区河网水质,对河网水动力进行系统分析,对提升水动力的工程措施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不仅必要,而且有着实际应用价值和一定的推广价值。本文基于圣维南方程组,建立了嘉兴市区河网水流数学模型,运用Preissmann四点加权隐格式,对方程组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离散,采用双松弛迭代法求解河网非恒定流。利用现场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利用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如下研究:(1)在低水位工况、常水位工况和高水位工况下,基于河网平均流速和滞水率两个指标,对多种泵闸运行调度的活水方案,进行了河网水动力分析,并进行了活水方案的优选。低水位工况下,针对整个区域的活水方案,城区的真合里港、月河、清河、新塍塘、殷家桥港等河道水动力不足,采用分片调度,可有效提升水动力;常水位工况下,河网水动力条件总体较好,但部分河道水动力仍显不足;高水位工况下,河网水动力条件总体较好;长水塘北闸闸门部分开启,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水动力。(2)针对城区部分河道水动力不足、低水位工况下引水流量偏小、活水过程中支流影响南湖水质等问题,提出4项提升河网活水效果的工程措施。平湖塘枢纽改造成双向泵站后,能有效提升低水位工况下河网水动力;增设雁泾港泵站,可显着提升新塍塘和殷家桥港的水动力;增设真合里港泵站,可大幅度提高真合里港的流速;增设南湖南闸和南湖西闸,能有效地阻拦水质较差的水体进入南湖。(3)重点研究了南湖从西南侧主干河道进水、东北侧出水和由长水塘进水、海盐塘出水的两种应急调水方案。在低水位工况下,两种方案的进出南湖流量均较小,调水效果不佳。在常水位和高水位工况下,前者方案进出南湖的流量大,换水快,但动力利用效率低,且运行调度复杂;后者方案动力利用效率高,运行调度简单,但进出南湖流量较小,且对贯泾港湿地水环境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印熠[6](2019)在《海绵城市建设机制在平原河网地区的应用 ——以苏州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城市雨洪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但是由于规范化的技术措施、有效的系统评估办法还未健全,造成现行的建设效果良莠不齐。海绵城市建设不是千篇一律的设计模式,更不是盲目的生搬硬套,而应结合城市特色进行相应的改良和优化。苏州作为我国典型平原水网城市的代表,有着特殊的地貌和地质特征,本文以苏州海绵建设试点区为例针对平原河网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做了以下研究:(1)通过分析苏州试点区地形地貌、土壤地质、防洪排涝体系、水系河网等基础资料,归纳出平原河网地区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地下水位高”、“土壤含水率高”、“硬化下垫面高”和“土壤渗透性低”三高一低的困难。(2)试点区河网密布,四、五级河道作为天然的调蓄水体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风险,因此针对平原河网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注点应该集中在径流污染的削减;以建设目标和存在问题为基础,提出平原水网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选型应遵循“滞、蓄、净”为主,兼顾“渗、用、排”的理念。(3)针对研究区河网密布,建设地块采用“就近排河”原则,雨水管网路径短,难以划分大维度汇水分区的问题,利用GIS软件DEM空间分析法和龟壳法从“行政分区-防洪排涝分区-地块建设类型”三个层级对试点区进行了划分。(4)选用实际降雨监测值对Infoworks ICM和PCSWMM两种雨洪模型参数分别进行了率定,确定了一组适用于试点区建设评估的模型参数值。(5)利用Infoworks ICM模型分析对试点区内4种典型建设地块类型进行了现状评估,针对不同用地类型提出了改造和新建的LID布局方案,以此为依据对地块进行LID开发潜力分析,得出海绵建设优先级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商业用地>道路用地。(5)利用Infoworks ICM对试点区现状径流控制量进行了评估,评估值为54.54%,结合《指南》要求,确定试点区径流控制率目标为75%;(6)为分析试点区海绵建设目标可达性,将LID改造和新建布局方案加入四种典型建设地块,利用PCSWMM软件模拟,结果显示:通过对现状地块海绵改造以及新建地块海绵建设,能够实现试点区75.27%径流总量控制和47.68%径流污染削减;同时能够有效减少管网负荷,提高试点区现状管网设计重现期标准和内涝风险应对能力。

白天[7](2019)在《漯河城市地表景观对雨洪资源时空分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地表景观布局与雨洪资源分配之间的交互耦合关系已成为风景园林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城市雨洪资源分配不均、极端性灾害现象与城市地表景观布局之间存在时空演化模式和演化路径的差异。城镇化过程城市地表景观特征改变,河流结构退化,不透水表面剧增等工程性创伤彻底改变了城市自然水文过程,是引起城市内涝与水资源短缺并存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学者对雨洪资源分配研究和实践累积了大量经验,为我国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但各国发展历史阶段、社会背景、地理环境等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我国城市雨洪资源分配的特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漯河位于淮河支流沙河、澧河和颍河三条流域性骨干河道交汇咽喉地带,河南省的暴雨中心下游,雨洪灾害频发,具有北方平原河网城市的典型特征。本研究以漯河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流域河流景观结构演变特征,中心城区地表径流空间分布特征和城市街区易积水区域和不易积水区域景观格局特征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尺度研究的数据精度要求逐层递进定性、定量、定位分析城市地表景观特征要素对雨洪资源分布过程的影响。结果以图示语言表达,提出相应的策略。结果总结如下:(1)1999年至2016年漯河市年水资源总量占同年降雨量百分比与建成区面积变化呈显着负相关(sig.-0.537*,P=0.021),表明漯河建设用地的扩大是影响当地水资源总量下降的原因之一;2010、2013、2015、2017年,20个雨量站点插值分析,降雨中心沿沙澧河、颍河、吴功渠、洪汝河等主要河流沿线分布;当地7种土壤类型中,渗透性较好的黄褐土沿沙澧河和颍河分布;多年年平均地面蒸发量807.5mm,地面蒸发量年内分配不均,夏季蒸发量大而冬季小,多年夏季(5至8月)平均蒸发总量占多年平均年蒸发总量的51.2%;漯河境内河流81条,过境河流丰富但湖泊、湿地不足,超采地下水导致当地水资源短缺。(2)1988年至2017年漯河河流单位网格密度呈聚集特征,空间聚类显着距离增大而聚集性逐渐下降,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转化。河流间相互作用减弱、空间依赖性降低,河网结构由多核心分布向单一核心转变,支流水系、小型河道逐渐消失;水域面积下降,转化率23.60%,主要影响要素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河流数量和长度总体下降,河流等级越高,河流数量越少、长度越短,低级河流减少,高级河流向低级河流转化,呈显着等级递变趋势。(3)漯河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持续增长,呈聚集特征,中心结构紧密而外围多核心分布,但空间聚集性逐渐下降表现出离心发展趋势。土地覆盖/利用(LUCC)呈现递变特征,由中心向边缘,建设用地比例逐级降低,绿地面积减少,农田面积增加;中心城区总径流量TR、径流系数RC、径流体积RV和峰值流量TP,Moran’s I系数显示,TR、RC为0.338(p<0.001)、RV为0.142(p<0.001)、TP为0.101(p<0.001)呈显着集聚。TR和RC空间分布一致由城市中心向边缘递减,RV和TP空间分布一致,受汇水区面积影响较大;通过最小耗费距离分析,潜在地表径流数491820条,具有连通性和方向性,能直观展示径流分配的过程与路径。通过重力模型(gravity model)筛选,重力强度18.93是全汇水区连接的最大阈值,随重力强度增加,子汇水区间潜在径流路径逐渐断开,能够显示出径流分布的重要区域和径流形成的先后顺序。潜在地表径流密度与产流分布呈极显着正相关(r=0.602**,p=0.000<0.01),表现显着聚集性,由城市中心向边缘递减。(4)漯河城市街区透水地表景观渗透能力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降低,Hortonian流的阈值为21mm/h。建筑用地和道路用地景观是漯河城市易积水区的主要景观要素。建筑用地和道路用地的PLAND和LSI是引起局部积水与否的关键景观格局指标。透水景观的PLAND、MPS、LSI和CONNECT对城市积水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渗透景观的PLAND和MPS对缓解城市积水有显着作用,而LSI和CONNECT不显着。DC样方与FC样方中绿地CONNECT存在显着差异且DC样方高于FC样方,说明具有良好连通性的城市绿地对缓解城市雨洪灾害有积极地作用。(5)本研究提出了漯河城市流域生态敏感区域保护策略,通过地形地貌因子、自然环境因子、建设因子的叠加分析,确定不同生态敏感区域并提出控制指引;针对漯河市中心城区雨洪资源的管理提出采取地表径流优先管理等级和优化网络构建策略,根据产流等级、积水等级和径流密度分布等级,综合优先管理等级和区域,再根据径流分布路径明确保护重点对关键位置进行改造;城市街区LID改造,以优先管理区域和径流分布路径为支撑,能够有的放矢的进行关键点的控制,实施精准改造。

丑天驰[8](2019)在《基于文化框架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河湖联控防洪排涝调度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排涝系统的建设滞后于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导致城市内涝灾害日趋严重。因此,在城市防洪排涝系统现有的工程措施上,研究如何优化调度河湖闸泵群,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建立了河湖联控防洪排涝调度模型,提出了基于文化框架的多种群协作粒子群算法求解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武汉市东沙湖水系,为城市防洪排涝系统调度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阐述了我国城市内涝问题的现状,分析了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并分别从城市雨洪管理理念与技术、城市雨洪径流模型以及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及优化调度方法三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2)构建了河湖联控防洪排涝调度模型,该模型由河湖联控防洪排涝模拟模型和优化调度模型构成。模拟模型由降雨径流、湖泊模拟、闸门排流、渠道水流演进以及泵站排水五个模块组成,用于模拟降雨径流经城市河网排出的过程。优化调度模型以两种策略下的湖泊使用容积最少为目标,优化闸门的开度,充分发挥城市防洪排涝系统现有的蓄排能力。(3)为解决传统方法难求解多变量、多约束、非线性的优化调度模型的问题,本文选取粒子群优化算法作为求解方法。针对该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极值点等缺点,将该算法与文化框架相结合,改进信念空间、群体空间的搜索策略以及通讯协议,提出了基于文化框架的多种群协作粒子群算法。选用不同类型的测试函数对基于文化框架的多种群协作粒子群算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在收敛精度、收敛速度、稳定性以及搜索能力等多个方面均有不错的表现。(4)以武汉市东沙湖水系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东沙湖水系防洪排涝模拟模型,基于武汉市2013年“7.7暴雨”对模拟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然后,结合优化调度模型,构建了东沙湖水系防洪排涝调度模型。最后,对比分析常规调度与优化调度两种方式下模型计算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河湖联控防洪排涝调度模型的有效性。

单玉书,蔡文婷,薛宣,汪大为[9](2018)在《环太湖城市群防洪大包围建设影响及对策》文中指出太湖流域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为支撑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保障城市防洪安全,环太湖城市群(苏州、湖州、嘉兴、无锡、常州5座城市)均已建成城市防洪大包围,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达100年一遇或200年一遇。梳理环太湖城市群防洪工程建设情况,采用河网数学模型,分析城市群防洪大包围建设对周边区域防洪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相关对策与思考,为城市及区域防洪治理提供参考。

汪院生[10](2013)在《平原河网城市防洪圈内部水位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排涝的影响和地位日益突出,解决好城市排涝问题是保障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本文根据太湖流域典型平原河网城市——无锡中心城区的防洪特点以及无锡市区目前的工情、水情,在大包围设计暴雨标准下,根据包围圈内各片区的排水能力,通过调洪演算,拟定大包围不同启用水位方案的比较,对相应大包围内河道最高控制水位作了进一步分析研究,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对策建议,为城市建设拓展更宽的空间。

二、平原河网地区城市防洪工程外排流量的推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原河网地区城市防洪工程外排流量的推算(论文提纲范文)

(1)平原河网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方案编制——以嘉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平原河网地区的城市特征与主要问题
    2.1 平原河网地区的城市特征
    2.2 平原河网地区的主要问题
3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概况
    3.1 汇水分区划分
    3.2 水环境容量分析
4 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识别
    4.1 水环境不断恶化
        4.1.1 合流制溢流污染频发
        4.1.2 雨污混接现象居多
        4.1.3 雨水面源污染严重
        4.1.4 河道内源污染较大
        4.1.5 水体自净能力较差
    4.2 水安全依然堪忧
        4.2.1 防洪范围有待延伸
        4.2.2 内涝积水有待消除
    4.3 水生态不容乐观
    4.4 水资源缺乏利用
5 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与思路
    5.1 建设目标与指标体系
        5.1.1 建设目标
        5.1.2 指标体系
    5.2 建设思路
6 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方案
    6.1 水环境改善
        6.1.1 控源截污
        6.1.2 内源治理
        6.1.3 生态修复
    6.2 水安全保障
        6.2.1 源头减排系统
        6.2.2 排水管渠系统
    6.3 保障工程建设
        6.3.1 城市防洪工程
        6.3.2 活水保质工程
        6.3.3 城东再生水厂
7 结语

(2)杭州市区城西洪涝灾害防治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城西洪涝现状分析
    2.1 城西洪涝灾害及现状防涝能力分析
    2.2 已建和拟建规划工程效果分析
    2.3 影响防洪排涝的主要问题
3 城西洪涝防治方案研究
    3.1 城西洪涝防治方案
    3.2 城西洪涝防治方案效果分析
        3.2.1 排涝水利计算
        3.2.2 效果分析
4 结论

(3)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圩垸地区城市排涝参数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圩垸地区排涝系统研究进展
        1.2.2 海绵城市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海绵城市在城市排涝中的应用
    2.1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理论
    2.2 低影响开发及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2.2.1 单项设施
        2.2.2 设施功能比较
    2.3 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排涝的影响
        2.3.1 城市内涝及解决办法
        2.3.2 建设海绵城市的具体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圩垸地区城市排涝参数优化模型构建
    3.1 模型构建
        3.1.1 目标函数
        3.1.2 约束条件
    3.2 模型求解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常州市新北区新城高铁片区排涝参数优化实例
    4.1 规划区概况
        4.1.1 规划区基本资料
        4.1.2 水系与水环境现状
    4.2 水文水利计算
        4.2.1 设计暴雨计算
        4.2.2 排涝流量计算
    4.3 模型中参数确定
        4.3.1 目标函数中的参数确定
        4.3.2 约束条件中的相关参数确定
    4.4 模型求解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城市排涝参数优化模块开发
    5.1 总体设计
        5.1.1 功能分析
        5.1.2 开发工具
    5.2 模块开发
        5.2.1 启动界面
        5.2.2 模块主界面
    5.3 模块实例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创建模块启动界面
    附录二: 创建参数确定界面
    附录三: 创建模型构建界面
    附录四: 创建模型求解界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泰州通南地区引排水方案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引水及优化方面的研究
        1.2.2 地区排水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平原地区河网模型、MIKE11方面研究
        1.2.4 水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
        1.3.1 针对通南地区地形特点,分析长江潮位对地区引排水的影响
        1.3.2 泰州市通南地区需水特征分析
        1.3.3 泰州市通南地区旱涝灾害分析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水系现状
        2.2.1 流域水系
        2.2.2 区内水系
    2.3 水利能力现状
        2.3.1 防洪
        2.3.2 排涝
        2.3.3 区域供水
    2.4 水文气象
        2.4.1 地区气象
        2.4.2 暴雨特性
        2.4.3 主要灾情
    2.5 区域存在的问题
        2.5.1 区域防洪威胁尚未解除
        2.5.2 区域排涝能力有待提高
        2.5.3 区域供水水源保证率不高,供水河道淤积严重
        2.5.4 区域河道水质差,水环境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第三章 平原河网水动力模型
    3.1 MIKE11模型简介
    3.2 河网非恒定流数学模型建立
        3.2.1 基本方程
        3.2.2 方程组的离散
        3.2.3 离散方程组求解
    3.3 河网概化
        3.3.1 边界条件的求解
        3.3.2 泰州市通南地区边界条件
    3.4 参数定率
        3.4.1 率定原则
        3.4.2 模型验证
第四章 泰州市通南地区排水方案拟定
    4.1 水文基本资料
        4.1.1 区域主要测站
        4.1.2 实测降雨资料
        4.1.3 实测水位资料
    4.2 设计水位
        4.2.1 防洪设计水位
        4.2.2 排涝设计控制水位
    4.3 设计洪水
        4.3.1 设计暴雨
        4.3.2 设计净雨
        4.3.3 设计排涝潮型
    4.4 地区排水分析
        4.4.1 区域排水存在的问题
        4.4.2 设计标准
    4.5 方案拟定及比较选
        4.5.1 不同方案拟定
        4.5.2 方案优化比选
第五章 引水规模论证
    5.1 实测蒸发资料
    5.2 引水设计水位
    5.3 区域河道引水规模分析
        5.3.1 设计标准
        5.3.2 需水量分析
        5.3.3 引水规模论证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嘉兴市区河网水动力分析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网非恒定流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2.2 城市调水工程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2 嘉兴市区河网水流数学模型
    2.1 基本方程式及差分方程
        2.1.1 一维非恒定流基本方程
        2.1.2 差分方程
    2.2 差分方程的求解
    2.3 初始条件
    2.4 边界条件
        2.4.1 外边界条件
        2.4.2 内边界处理
    2.5 河网非恒定流计算方法
    2.6 嘉兴市区河网水流数学模型的率定与验证
        2.6.1 水系基本特征
        2.6.2 河网概化
        2.6.3 河网基础数据
        2.6.4 数学模型率定
        2.6.5 数学模型验证
    2.7 本章小结
3 嘉兴市区河网水动力分析
    3.1 低水位工况水动力分析
    3.2 常水位工况水动力分析
    3.3 高水位工况水动力分析
    3.4 长水塘北闸控制形式对水动力的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提升河网活水效果的工程措施研究
    4.1 平湖塘双向泵站改造措施
    4.2 增设雁泾港闸站措施
    4.3 增设真合里港泵站措施
    4.4 南湖入流量控制措施
    4.5 本章小结
5 南湖及西南湖应急调水方案研究
    5.1 水域特点
    5.2 调度原则
    5.3 方案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和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海绵城市建设机制在平原河网地区的应用 ——以苏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
        1.1.1 传统城市排水模式不适用
        1.1.2 快速城镇化传统排水模式的困境
    1.2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及相关概念
        1.2.1 海绵城市概念及其优势
        1.2.2 海绵城市技术措施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3.1 国外海绵城市研究进展
        1.3.2 国内海绵城市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对象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对象
    1.6 研究方法及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现状分析及汇水分区划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地形地貌
        2.1.3 土壤、地下水条件
        2.1.4 水系特征
        2.1.5 防洪排涝系统
    2.2 气象条件
        2.2.1 气候特点
        2.2.2 降雨特点
        2.2.3 蒸发特点
    2.3 现状及规划建设情况
        2.3.1 现状用地情况
        2.3.2 建设情况
        2.3.3 规划用地情况
    2.4 研究区汇水分区划分
        2.4.1 一级、二级管控分区划分
    2.5 三级管控分区划分
        2.5.1 三级管控分区划分目的与原则
        2.5.2 三级管控分区划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模型构建及参数率定
    3.1 模型选择
    3.2 模型简介
        3.2.1 PCSWMM
        3.2.2 Infoworks ICM
    3.3 模型参数设置
    3.4 模型参数率定和验证
        3.4.1 SWMM参数率定
        3.4.2 Infoworks ICM参数率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现状分析及海绵建设目标制定
    4.1 城市发展问题识别及海绵建设需求分析
        4.1.1 水环境
        4.1.2 水生态
        4.1.3 水安全
        4.1.4 水资源
        4.1.5 水文化
    4.2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平原河网地区建设目标
        4.2.1 功能目标
        4.2.2 建设目标
    4.3 现状自然水文状态评估
        4.3.1 设计降雨选择
        4.3.2 典型地块现状水文状态评估
        4.3.3 径流控制率确定
    4.4 苏州LID设施适用性分析
第五章 地块LID布局方案分析
    5.1 地块海绵设施方案布置
    5.2 现状改建地块控制率潜力分析
        5.2.1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5.2.2 居住用地
        5.2.3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5.2.4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5.3 新建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潜力分析
        5.3.1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5.3.2 居住用地
        5.3.3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5.3.4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验证
    6.1 引言
    6.2 雨型选择
    6.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析
    6.4 径流污染削减率分析
    6.5 雨水管网能力评估
    6.6 城市内涝评估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总结
    7.2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介
论文发表情况

(7)漯河城市地表景观对雨洪资源时空分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发达国家和地区雨洪资源时空分配研究进展
        1.1.1 流域雨洪资源分配与生态修复
        1.1.2 雨洪资源分配与收集
        1.1.3 雨洪资源分配与蓄存
        1.1.4 雨洪资源再分配与引导
        1.1.5 雨洪资源分配模型系统开发和模拟
    1.2 发达国家和地区雨洪资源分配历史与实践
    1.3 中国城市雨洪资源分配历史与研究
        1.3.1 中国古代城市雨洪分配的生态智慧
        1.3.2 中国当代雨洪资源分配与利用研究
        1.3.3 中国城市雨洪资源分配发展历程
    1.4 城市雨洪资源分配相关问题的提出
        1.4.1 城市洪涝灾害频发与水资源紧缺并存
        1.4.2 可持续雨洪资源分配必由之路
        1.4.3 研究主题与内容的梳理与思考
    1.5 漯河市城市变迁和面临的雨洪资源问题
        1.5.1 依水建城-先秦时期早期城市的出现
        1.5.2 随水变迁-历史时期城市发展
        1.5.3 漯河市当下面临雨洪资源问题
2 重要概念及研究目的、意义、对象和内容
    2.1 重要概念界定
        2.1.1 城市地表景观
        2.1.2 雨洪资源
        2.1.3 城市流域
        2.1.4 中心城区
        2.1.5 城市街区
        2.1.6 雨洪景观格局
        2.1.7 城市绿地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意义
    2.4 研究对象
    2.5 研究内容
    2.6 技术路线
3 城市地表景观与雨洪资源时空分配的关系
    3.1 城市流域景观对雨洪资源分配的影响
        3.1.1 城市流域单元及影响
        3.1.2 河流结构稳定性
    3.2 中心城区地表景观对雨洪资源分配的影响
        3.2.1 中心城区雨洪资源分配的特点
        3.2.2 中心城区开发对雨洪资源分配的影响
    3.3 城市街区景观对雨洪资源分配的影响
        3.3.1 单体要素
        3.3.2 空间组合
    3.4 小结
4 漯河市自然资源调查与GIS数据库建立
    4.1 漯河市自然资源调查
        4.1.1 漯河降雨量和降雨分布
        4.1.2 漯河平均地表蒸发量统计
        4.1.3 漯河水资源调查
        4.1.4 漯河土壤类型及分布
    4.2 GIS数据库建立
    4.3 小结
5 漯河城市流域河网水系形态结构演变特征
    5.1 区域概况与研究范围
    5.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研究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最适单元网格河流密度空间分析
        5.3.2 河流水系面积演变特征分析
        5.3.3 河流等级和数量演变特征分析
    5.4 小结
        5.4.1 河流网格由高密度逐渐向低密度转化
        5.4.2 河流面积逐渐下降,向其他用地转化
        5.4.3 河流数量减少,高级河流向低级转化
6 漯河市中心城区地表景观对雨洪资源分配的影响特征
    6.1 区域概况与研究范围
    6.2 数据来源
        6.2.1 中心城区土地覆盖/利用(LUCC)变化数据
        6.2.2 中心城区雨洪景观格局数据
        6.2.3 中心城区地表径流分配路径与网络数据
    6.3 研究方法
        6.3.1 中心城区土地变化特征分析方法
        6.3.2 中心城区雨洪景观格局综合定量化分析方法
        6.3.3 中心城区地表径流分配路径、网络特征及验证方法
    6.4 结果与分析
        6.4.1 中心城区土地变化特征
        6.4.2 中心城区雨洪景观格局综合定量化特征
        6.4.3 中心城区潜在地表径流路径分布特征
    6.5 小结
        6.5.1 漯河市中心城区土地变化特征分析
        6.5.2 漯河市中心城区雨洪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6.5.3 漯河市中心城区地表径流分配路径特征分析
7 漯河城市街区景观格局的水文效应特征
    7.1 漯河市城市街区尺度分析
        7.1.1 数据来源
        7.1.2 漯河城市街区景观格局尺度范围
        7.1.3 漯河城市街区景观格局适宜尺度
    7.2 研究方法
        7.2.1 城市街区径流曲线数(CN系数)对比分析
        7.2.2 城市街区景观格局Welch方差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城市街区DC样方与FC样方地表渗透率对比分析结果
        7.3.2 城市街区景观格局Welch方差分析结果
    7.4 小结
        7.4.1 城市街区DC样方与FC样方地表渗透率对比分析
        7.4.2 城市街区DC样方与FC样方景观格局Welch方差分析
8 基于多尺度雨洪资源分配的规划策略
    8.1 漯河可持续雨洪资源规划策略
        8.1.1 基于漯河城市流域的水生态敏感区域优化策略
        8.1.2 漯河中心城区地表径流区域性管理和径流网络的优化策略
        8.1.3 城市街区微观尺度LID精细化设计策略
    8.2 基于雨洪资源分布特征的管理控制指标
        8.2.1 城市流域补充结构控制指标
        8.2.2 中心城区补充空间统计指标
        8.2.3 城市街区景补充景观格局指标
    8.3 基于漯河雨洪资源分配策略的案例分析
        8.3.1 漯河城市流域的水生态敏感区域保护
        8.3.2 漯河中心城区地表径流优先管理等级和优化网络构建
        8.3.3 漯河城市街区LID设计
    8.4 小结
        8.4.1 优化策略与指标补充
        8.4.2 基于雨洪资源分配策略的案例分析
9 结论与展望
    9.1 全文结论
    9.2 论文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8)基于文化框架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河湖联控防洪排涝调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城市内涝的成因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河湖联控防洪排涝调度模型
    2.1 引言
    2.2 河湖联控防洪排涝模拟模型
    2.3 优化调度模型
    2.4 模型结构关系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文化框架的多种群协作粒子群算法
    3.1 引言
    3.2 粒子群优化算法
    3.3 文化算法
    3.4 基于文化框架的多种群协作粒子群算法
    3.5 算法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河湖联控防洪排涝调度模型在东沙湖水系的应用
    4.1 武汉市东沙湖水系概况
    4.2 东沙湖水系防洪排涝模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3 优化调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4.4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及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环太湖城市群防洪大包围建设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环太湖城市群防洪大包围建设情况
3 城市群防洪大包围影响分析
    3.1 水利计算方法
        3.1.1 数学模型构建
        3.1.2 设计暴雨
    3.2 计算结果分析
4 对策思考
    4.1 进一步提升流域防洪减灾能力
    4.2 加快完善区域治理格局
    4.3 加强城市防洪科学规划与管理
    4.4 推进流域与区域工程体系联合调度

(10)平原河网城市防洪圈内部水位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运东大包围的功能及作用
2 大包围内河道最高控制水位分析
    2.1 计算条件
        (1) 设计暴雨
        (2) 分片产汇流能力
        (3) 大包围内调蓄水面积
        (4) 大包围外排工程规模
    2.2 计算方案
    2.3 计算结果
    2.4 成果分析
3 结论与建议
    3.1 提前启用大包围可降低内部最高控制水位
    3.2 严格控制大包围内调蓄水面率至关重要
    3.3 保持河道畅通是维持大包围内控制水位的关键
    3.4 应加强对大包围内二级排水区域的排涝能力控制
    3.5 加强对暴雨的预报, 及时预降大包围内河道水位

四、平原河网地区城市防洪工程外排流量的推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平原河网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方案编制——以嘉兴为例[A]. 王雅沛,王贤萍,陈前虎.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工程规划), 2021
  • [2]杭州市区城西洪涝灾害防治方案研究[J]. 蒋建灵.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21(04)
  • [3]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圩垸地区城市排涝参数优化方法研究[D]. 盛子涵. 扬州大学, 2021(08)
  • [4]泰州通南地区引排水方案优选[D]. 周伊. 扬州大学, 2020(04)
  • [5]嘉兴市区河网水动力分析及相关问题研究[D]. 应城熠. 扬州大学, 2020(06)
  • [6]海绵城市建设机制在平原河网地区的应用 ——以苏州为例[D]. 印熠.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7]漯河城市地表景观对雨洪资源时空分配的影响[D]. 白天.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8]基于文化框架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河湖联控防洪排涝调度模型研究[D]. 丑天驰.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9]环太湖城市群防洪大包围建设影响及对策[J]. 单玉书,蔡文婷,薛宣,汪大为. 中国防汛抗旱, 2018(02)
  • [10]平原河网城市防洪圈内部水位调控研究[J]. 汪院生.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3(10)

标签:;  ;  ;  ;  ;  

平原河网区城市防洪工程出流量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