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剂T在农药微乳中的应用

渗透剂T在农药微乳中的应用

一、渗透剂T在农药微乳剂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健,王吉洋,陈茂龙,高华晶,金朝辉[1](2020)在《快速渗透剂T的合成工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简化快速渗透剂T(异辛基琥珀酸双酯磺酸钠)的合成工艺,降低废水量,以异辛醇和顺丁烯二酸酐为原料,焦亚硫酸钠为磺化剂,采用先酯化后磺化的一锅两步法合成快速渗透剂T。考察了顺丁烯二酸酐与异辛醇物质的量比对产物质量分数和废水量的影响以及顺丁烯二酸酐与焦亚硫酸钠物质的量比、总水量对产物质量分数和黏度的影响。合成快速渗透剂T的优化工艺为:顺丁烯二酸酐与异辛醇物质的量比1.0∶2.4,顺丁烯二酸酐与焦亚硫酸钠物质的量比1.00∶0.53,总水量50 mL,此时快速渗透剂T的质量分数为67%,黏度为50 mPa·s。

何薇薇[2](2018)在《一种超低容量喷雾施药的专用增效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传统喷雾器械如手持喷雾器具有费时费力、低效污染大的缺点,由此引发了严峻的食品尤其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随着高功效喷雾器械的日益发展,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新型超低容量喷雾器械应运而生。此类喷雾器械可通过精准喷洒来提升农药的有效利用率、降低药剂的使用量,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本文研制出了一种超低容量喷雾施药的专用增效剂,并进行制备和对其进行了田间雾滴分布和防治效果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HLB值、临界胶束浓度、雾滴粒径大小和分布研究及初步筛选测定不同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雾滴粒径大小和分布,估算各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不同表面活性剂1000倍液的表面张力与其HLB值之间在P=0.05水平上呈中等相关,与临界胶束浓度和雾滴粒径关系之间无显着相关性;雾滴粒径大小和分布的三个参数之间有显着相关性,VAD(体积加权平均粒径)与R.S(样品分散系数)、R.S(样品分散系数)与60-90um的雾滴占比之间呈线性负相关,VAD(体积加权平均粒径)与60-90um的雾滴占比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初步筛选出16种表面活性剂:JFC、快速渗透剂T、MOA-7、LAE-9、OP-9、OP-10、A-110、EL-40、O-20、T-20、农乳600#、TX-5、TX-7、TX-9、TX-10、TX-13。2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渗透性能研究及筛选用标准圆帆布片测定润湿渗透时间,试验结果表明润湿渗透性能与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水溶液浓度有关;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渗透时间随着水溶液浓度变大而明显缩短,最后趋于稳定,不同表面活性剂其润湿渗透时间缩短的幅度明显不同。筛选出4种润湿性能较好的表面活性剂:JFC、JFC-2、JFC-E、快速渗透剂T,作为下一步水分蒸发抑制剂的筛选对象。3水分蒸发抑制剂的筛选称量在40℃水浴锅里24h蒸发量来测定水分蒸发抑制率,综合考虑各因素筛选出表面活性剂组合JFC和A-110以及异辛醇为水分蒸发抑制剂的组成成分。采用正交设计并测定了三者不同浓度配比的水分蒸发抑制率,再进行主旨间效果检定和绘制正交试验效应曲线图,试验结果表明:在三者对水分蒸发抑制剂的影响为异辛醇>A-110>JFC;确定水分蒸发抑制剂的组成成分为1.2%异辛醇、0.6%JFC、0.8%A-110。水分蒸发抑制剂中加入0.02%黄原胶、0.02%硅酸镁铝、0.02%成膜剂和0.1%凝结核物质这些常用农药助剂的常见剂量,水分蒸发抑制率变化不大。4样品加工及参数测定确定增效剂具体配方:24%异辛醇、12%JFC、16%A-110、0.4%成膜剂、0.4%黄原胶、2%凝结核物质、0.5%硅酸镁铝、22.35%油酸甲酯、22.35%石蜡油。经研磨后参照农药油悬浮剂的质量控制指标对样品进行质量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在苯甲·丙环唑的悬浮剂和乳油、微吡虫啉的水分散粒剂和微乳剂加入增效剂后药液的表面张力明显降低,润湿渗透时间明显缩短,药液的润湿渗透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水分蒸发抑制率明显升高。在苯甲·丙环唑的悬浮剂和乳油中加入增效剂后能改善雾滴粒径大小和分布情况。5增效剂的田间雾滴分布及防治效果5.1增效剂在水稻上的雾滴分布及防治效果雾滴分布试验结果表明:在商品药中加入增效剂改善无人机稻田施药的雾滴分布效果最好,单位面积的雾滴数量最大,为52个/cm2,雾滴粒径为51μm,中心距离最小,雾滴分布最密,单位面积叶片上检测到的雾滴数是商品药对照的2.6倍。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农药常量情况下,添加增效剂后的平均防效最高,为71.81%。添加不同助剂对热雾机和无人机效果明显,对弥雾机和电动喷雾器施药的防效影响并不显着;增效剂对水稻稻曲病减量用药的效果不明显,减量10%平均防效为67.21%,减量20%为50.37%,减量30%时为48.45%。5.2增效剂在玉米上的雾滴分布及防治效果雾滴分布试验结果表明:在商品药中加入增效剂和助剂E(雾加宝热雾稳定剂)后,距离10m和15m的处理点雾滴个数在玉米叶片的上、中、下部位依次减少,雾滴粒径依次变大,中心距离依次变大,雾滴分布变稀疏。随着施药距离的变大,雾滴数变少,雾滴粒径变小,中心距离变大,雾滴分布变稀疏。用热雾机在玉米上进行施药时,加入增效剂的效果优于助剂E(雾加宝热雾稳定剂)。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电动喷雾器和热雾机防治玉米小斑病时,在农药常量情况下,不加助剂防效为84.67%,加入增效剂后使用电动喷雾器的防效为87.35%,使用热雾机的防效为89.17%,防治效果明显提高;常量与减量各处理加入增效剂后防效最佳。增效剂对于减量20%和减量30%防治玉米小斑病无明显效果。

熊紫超[3](2018)在《木质素基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缓释制剂的构建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木质素资源储量丰富,具有天然可再生、绿色环保等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工业木质素作为高分子材料用于化工材料领域。木质素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含有大量苯丙烷疏水结构单元,与非极性农药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可用作农药载体材料。木质素具有丰富的羟基、羧基等亲水基团,进行烷基酰化改性可增加与疏水物质的相容性,改善应用性能。本研究以工业碱木质素为原材料,经过烷基酰化改性提高其疏水性能,作为载体材料制备具有缓控释性能的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制剂,并系统研究了木质素/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微球的制备条件和形成机理。碱木质素分别与苯甲酰氯、辛酰氯、月桂酰氯进行亲电取代反应制得三种酰化木质素;以酰化木质素为载体材料,采用沉淀法制备粒径小于100 nm的木质素/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微球。改变溶剂和表面活性剂的种类能够调控木质素纳米微球粒径在402000 nm,且溶剂的极性越大、表面活性剂的苯环含量越多,纳米微球的粒径越小;改变木质素载药材料、表面活性剂和原药的用量能够使纳米微球粒径在35120 nm之间微调。表面活性剂在载药纳米微球的形成过程中吸附并嵌入到微球表层,能够显着改善纳米微球胶体液的稳定性。基于木质素纳米微球的制备条件,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制剂配方进行优化,并研究了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制剂的缓释性能和其它性能。缓释性能研究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制剂释放出50%和80%活性成分所用时间是普通微乳剂的2.453.30倍,表面活性剂能够改变释药速率,缓释曲线近似线性,相关性最高的拟合方程为一级动力学方程。木质素用量和酰化方式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制剂的释药速率具有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酰化方式选择苯甲酰化、用量为1%时,制剂具有最佳缓释性。此外研究了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制剂的冷藏热贮性能、耐酸碱性和粘附性能。机理研究表明,酰化木质素与原药通过π-π共轭等疏水作用将原药包埋,木质素的羧基等富集在微球表面。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够稳定吸附在微球表层,聚氧乙烯醚长链能够增大微球表面的空间位阻,从而降低微球粒径,提升纳米微球胶体液的稳定性。本研究以木质素为载药材料制备绿色环保的纳米农药缓释制剂,将工业木质素应用拓展到纳米农药领域,为我国纳米农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天然载药材料和实践尝试。

曾丽亚[4](2017)在《去甲斑蝥素自乳化纳米乳液的制备与稳定及其应用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纳米乳液通常是指液滴粒径小于200 nm的乳液。由于其液滴尺寸特性,纳米乳液外观上为透明或半透明液体,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制药、化妆品、农业及化学合成等领域。目前,采用低能乳化法制备纳米乳液的研究较为全面,基本明确了影响纳米乳液形成和稳定的主要因素。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1)目前关于自乳化法制备纳米乳液的机理还没有统一的认识,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其乳化机理;(2)纳米乳液的不稳定性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纳米乳液稳定性的控制仍缺乏认识;(3)自乳化纳米乳载药体系组分的筛选主要依据各组分对药物的饱和溶解度,工作量大,容易忽略体系的乳化效率,使最终得到的配方稳定性差;(4)自乳化纳米乳液在农药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较少,尤其是纳米乳液配方组分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5)去甲斑蝥素(NCTD)对多种农业害虫和植物病原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是,NCTD作用剂量较高,已研发的NCTD农药微乳剂表面活性剂含量高,在使用时容易引起药害。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从事了以下研究工作:1.自乳化法制备O/W型纳米乳液利用自乳化法制备了长链脂肪酸酯油酸乙酯为油相的纳米乳液。随着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类型和浓度的变化,制得纳米乳液的性质发生变化。纳米乳液液滴粒径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减小,随助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降低。表面活性剂堆积参数(p)和助表面活性剂油水分配系数(Log P)是影响纳米乳液性质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助表面活性剂的Log P与纳米乳液液滴粒径线性相关(R2=0.8)。结合电导率测定、偏光显微镜观察以及界面张力的测定,考察了不同组分纳米乳液形成过程中的相行为,发现自乳化过程中,亲水性组分扩散迁移进入水相中,使原来体系中油相过饱和,最终发生均相或异相成核诱导纳米乳液形成。此外,纳米乳液具有稀释稳定性,不同稀释介质对纳米乳液的形成影响不明显。随后,我们又利用微乳稀释法制备了不同表面活性剂与油相质量比(SOR)的纳米乳液,结合相行为,进一步探讨了纳米乳液自乳化的机理。发现无论采用何种稀释方法,体系中油相的完全溶解,自乳化过程中双连续相或液晶相的出现是形成纳米乳液的关键。2.自乳化法制备纳米乳液的稳定性由于纳米乳液液滴粒径的特性,通常认为奥氏熟化是影响纳米乳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我们通过测量纳米乳液液滴粒径、粒径分布指数和Zeta电势随时间的变化、肉眼观察以及线性拟合,考查了破坏自乳化法制备得到纳米乳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此外还研究了外加疏水性物质对稳定性的影响,以进一步探究纳米乳液的稳定机理。纳米乳液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体系组分变化对纳米乳液稳定性影响显着。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较高时,多余的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能够增溶油相,此时奥氏熟化是乳液主要不稳定机理;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液滴表面吸附层的空间排斥作用减小,乳液发生聚结。助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亦影响纳米乳液的稳定性,助表面活性剂亲水性越好,形成纳米乳液越不稳定,这主要是由于乳液奥氏熟化速度与助表面活性剂亲水性呈正比。结合线性拟合与纳米乳液液滴粒径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可知,纳米乳液平均液滴粒径变大,体系可能发生奥氏熟化也可能发生聚结作用;反之,则体系只发生奥氏熟化。3.去甲斑蝥素自乳化纳米乳载药体系的筛选和优化在以上关于自乳化法制备纳米乳液机理和稳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筛选和优化了去甲斑蝥素自乳化纳米乳载药体系(NCTD-SNEDDS)。首先,建立了NCTD溶液和NCTD纳米乳液中NCTD的分析方法,为后来SNEDDS的组分筛选,包封率测定等实验奠定基础。通过测定NCTD在不同类型油相中的溶解度,筛选出对NCTD溶解度最大的油相作为SNEDDS组分。随后,测定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对已选油相的乳化效率,以纳米乳液粒径大小和分布,透光率和乳化时间为标准,筛选出两个待选体系。进一步考察上述待选体系对NCTD的增溶量、热力学稳定性、浊点和稀释稳定性,确定了最终优化体系中各组分的比例(F23:EO 50%,Cremophor EL 35%,ethylene glycerol 15%)。考察F23配方中各组分的相容性,有效成分含量,乳液类型,外观形态和稳定性,对该配方进行质量评价,确定该优化体系具有潜在应用价值。4.农药去甲斑蝥素纳米乳液的性能表征及生物活性测定纳米乳液连续相是水,能够避免使用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带来的安全性问题。此外,纳米乳液表面活性剂含量低,避免了对非靶标生物和农作物的副作用。我们利用自乳化纳米乳载药体系能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特点,以绿色环保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蓖麻油(Cremophor EL)和助表面活性剂正丁醇制备纳米乳液,解决NCTD有效剂量高和水溶性差的问题。NCTD纳米乳液能够明显提高NCTD对3龄小菜蛾幼虫的胃毒活性(24 h时LC50为150.090 mg/L,48 h时LC50为60.414 mg/L),且杀虫活性随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含量变化而变化。

徐姗姗[5](2017)在《增产胺类似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增产胺从出现至今,一直是农业学术研究领域的热点,涉及结构改造、合成工艺研究、肥料的复配和剂型的研究等。因其创造的增产奇迹实属惊人,以及环境友好的特点,更是被称为“神奇之药”。药物创制工作也在此基础上展开,获得了许多植物生长调节活性物质,有望产生更大的增产效果。本论文在相关文献和他人的合成经验的基础上,选择最易实施的合成方法合成增产胺以及有吡啶结构的增产胺类似物,进一步探索各类增产胺类似物的合成方法,有利于实现工业化生产。以2,4-二氯苯酚为基本基团,以二乙氨基乙醇和2-吡啶乙醇为拼接基团,得到化合物。通过比较两者的活性,确定吡啶结构的优越性,并探索新的合成方法,合成了13个化合物,均通过核磁、气相质谱等鉴定方法确定结构。测试了其植物生长调节活性,部分化合物超过了增产胺。对植物生长调节活性较为优越的化合物进行剂型研究,获得状态稳定、效果好的优秀配方,并通过进一步大田实验证明了其药效。本文合成了13个增产胺类似物,其中7个是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它们的结构通式如下。并通过小麦、小白菜的发芽生根实验简单测定其促生长原理,发现其具有普遍促进根部生长,特别是侧根生长的作用。其中有四种类似物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能起到增产和杀菌的双重作用。筛选出5种效果突出的增产胺类似物,通过微乳剂剂型配方的开发,确保其市场应用前景,通过科学的大田试验证明其结果。

徐玉龙[6](2016)在《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合成以及在农药水乳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农药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农药的主要应用剂型是乳油,甲苯为主要溶剂。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必然会有甲苯等有机物残留在土壤中,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主要污染的物质除了甲苯等有机物之外,难于降解的表面活性剂也是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些难于降解的表面活性剂进入到土壤中,破坏环境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最近几年,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逐渐担忧自己目前的生存环境,研发新型的表面活性剂应用在农药水乳剂中,成了农药领域的热点课题。本论文研究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并将合成的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表面活性剂应用在15 wt%三唑磷和15 wt%毒死蜱水乳剂中,并对其配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15 wt%三唑磷水乳剂和15 wt%毒死蜱水乳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首先,论文的第2章以多聚磷酸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为反应物对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合成条件进行考察,以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单酯的含量最高为指标,得到最佳实验条件:多聚磷酸与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摩尔比为1:1,反应温度为80 oC,反应时间为4 h,水解量为5 wt%,水解时间为60 min。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制得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并对其进行表征和电位滴定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具有较高的单酯含量。然后,在上一章实验的基础上,第3章采用高速剪切乳化法制备15 wt%三唑磷水乳剂,并对15 wt%三唑磷水乳剂的配方进行优化和筛选,主要考察了复合乳化剂用量(8 wt%,9 wt%,10 wt%,11 wt%,12 wt%)、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与Tween80、Span80的复配比例(1:1:8,2:2:6,3:3:4,4:4:2,5:5:0,5:0:5)、助表面活性剂用量(0 wt%,0.3 wt%,0.5 wt%,0.8 wt%,1.0 wt%)和物理稳定剂(碳酸钙、粘土、淀粉)对15 wt%三唑磷水乳剂稳定性的影响,得到实验条件下15 wt%三唑磷水乳剂的最佳配方为:复合乳化剂用量为10 wt%;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Tween80和Span80的复配比例4:4:2;助表面活性剂用量0.5 wt%;物理稳定剂为粘土。对最佳实验条件下制备的15 wt%三唑磷水乳剂进行常温(25 oC)、高温(52±2 oC)和低温(0-3 oC)贮存。考察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制备的15 wt%三唑磷水乳剂的稳定性。检测结果表明,实验所制得的15 wt%三唑磷水乳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性能优异。最后,采用和第三章一样的实验方法制备15 wt%毒死蜱水乳剂,对影响15wt%毒死蜱水乳剂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复合乳化剂用量(8 wt%,9 wt%,10 wt%,11wt%,12 wt%)、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与Tween80、Span80的复配比例(1:1:8,2:2:6,3:3:4,5:5:0,5:0:5)、助表面活性剂用量(0 wt%,0.3 wt%,0.5 wt%,0.8 wt%,1.0 wt%)和物理稳定剂(碳酸钙、粘土、淀粉)进行研究,得到了制备15 wt%毒死蜱水乳剂的最佳实验条件:复合乳化剂用量为9 wt%、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Tween80和Span80的复配比例3:3:4、助表面活性剂用量0.5 wt%、物理稳定剂为CaCO3。对最佳实验条件下制备的15 wt%毒死蜱水乳剂进行常温(25oC)、高温(52±2 oC)和低温(0-3 oC)贮存,考察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制备的15wt%毒死蜱水乳剂稳定性。检测结果表明,实验所制得的15 wt%毒死蜱水乳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性能优异。

周雅文,贾美娟,刘金凤,张华清,马建业,徐宝财[7](2015)在《表面活性剂的性能与应用(ⅩⅩⅢ)——表面活性剂在农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详细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在乳油、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乳剂和微乳剂等多种农药剂型中的应用。在农药中,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可增添剂型种类、增强稳定性、提高药效与使用寿命、减少其实际用量以及拓展用途等。最后对表面活性剂在农药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展望,提出农药用表面活性剂的研发应朝高效多品种、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李奇,韦力,孟昭军,严善春,宋大北,曲凤静[8](2013)在《高效渗透剂筛选及其与甲氧虫酰肼配伍毒杀舞毒蛾卵的效果》文中研究说明为提高杀虫剂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卵的毒杀效果,比较了快速渗透剂T、氮酮、杰效利3种渗透剂的渗透性能,及其对杀虫剂甲氧虫酰肼的增效作用。3种渗透剂的渗透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杰效利、渗透剂T、氮酮。以1%杰效利分别与6个质量浓度梯度的甲氧虫酰肼(2.4×10-1、2.4×10-2、2.4×10-3、2.4×10-4、2.4×10-5、2.4×10-6mg·L-1)配伍成高渗药剂,对舞毒蛾卵进行毒杀试验。结果表明:用1%杰效利处理后,舞毒蛾卵的孵化率为40.14%;用甲氧虫酰肼+1%杰效利处理后,舞毒蛾卵的孵化率为19.95%~51.83%;它们均显着低于对照,但二者间差异不显着。由此可见,杀虫剂和渗透剂配伍的高渗药剂对舞毒蛾卵的孵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梁静静[9](2013)在《绿色农药剂型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药的原药除少数挥发性大的和在水中溶解度的可以直接使用外,绝大多数必须加工成各种剂型方可使用。乳油、水剂、粉剂、可湿性粉剂和颗粒剂等五大剂型长期以来一直是农药剂型的主体。这些传统剂型均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乳油中大量使用有机溶剂如甲苯、二甲苯、甲醇等,造成对人、畜的吸入危害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可湿性粉剂在加工和使用时,粉尘飞扬,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在和水混合静置时,容易分层,造成药液不均匀现象。在环境、安全规定严格要求的今天,这些传统剂型的发展将要受到限制,取而代之的是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剂型。本文介绍的微乳剂、水乳剂、水悬浮剂以及以植物油为分散介质的油悬浮剂在加工过程中几乎不用或少用有机溶剂,对环境污染小,对生产和使用者毒性低,有利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因此属于绿色农药剂型。本论文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四种绿色农药剂型的形成机理和影响稳定性的因素,详细介绍了30%戊唑醇·丙环唑微乳剂、12%甲维盐·灭多威微乳剂、5%螺螨双酯微乳剂、20%阿维菌素·杀虫单微乳剂;30%苯醚甲环唑水乳剂、20%丁硫克百威水乳剂、25%辛硫磷·三唑磷水乳剂;10%溴虫腈水悬浮剂、50%戊唑醇水悬浮剂、10%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水悬浮剂;15%氯虫·甲维盐油悬浮剂;20%氟吗啉油悬浮剂的研制过程,提出了最佳配方。

李宏[10](2012)在《15%毒死蜱·三唑磷微乳剂的研制》文中指出农药微乳剂以水为连续相、不用或很少使用有机溶剂,毒性低、农药利用率高、环境相容性好,目前己经发展成为我国农药产品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图是指在一定条件(温度、压强、浓度)下不同组分的物质体系所呈现的相的平衡状态。农药微乳剂是不同组分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均一相体系。利用相图,可直观了解不同组分含量变化过程对物质体系相行为的影响,从而确定形成微乳液组成用量的范围。本论文通过拟三元相图对非离子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不同复配比例的选择和对溶剂、助表面活性剂、水质、加工方式、稳定剂等的筛选,确定了15%毒死蜱三唑磷微乳剂的最佳配方组合,并对该配方的剂型进行了质量指标的测试。最终配方为:毒死蜱5%,三唑磷10%,溶剂(环己酮+乙酸乙酯,3%+4%),表面活性剂:(农乳500#+农乳1602#=6.25%+18.75%),助表面活性剂(正丁醇)3%,有机硅消泡剂0.5%,碳酸氢铵0.2%,3-氯-1,2-环氧丙烷用量为2%,自来水补齐至100%。

二、渗透剂T在农药微乳剂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渗透剂T在农药微乳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快速渗透剂T的合成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药品与仪器
    1.2合成工艺
    1.3 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顺丁烯二酸酐与异辛醇物质的量比对快T质量分数及废水量的影响
    2.2 影响快T质量分数及黏度的因素
        2.2.1 顺丁烯二酸酐与焦亚硫酸钠物质的量比
        2.2.2 总水量
    2.3 红外光谱
    2.4 渗透性
3 结论

(2)一种超低容量喷雾施药的专用增效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1 农药使用现状及研究
    1.2 农用助剂使用情况及研究
    1.3 农药喷雾技术研究
引言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及目标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商品药
        3.1.2 供试表面活性剂
        3.1.3 供试增效助剂
        3.1.4 供试配方助剂
        3.1.5 供试器械
        3.1.6 供试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HLB值、临界胶束浓度、雾滴粒径大小和分布研究及初步筛选
        3.2.2 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渗透性能研究及筛选
        3.2.3 水分蒸发抑制剂的筛选
        3.2.4 样品加工及参数测定
        3.2.5 增效剂的田间雾滴分布及防治效果
结果与分析
    4.1 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HLB值、临界胶束浓度、雾滴粒径大小和分布研究及初步筛选
        4.1.1 不同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与表面张力关系
        4.1.2 不同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与表面张力关系
        4.1.3 不同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与雾滴粒径大小和分布关系
        4.1.4 表面活性剂的初步筛选
    4.2 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渗透性能研究及筛选
        4.2.1 不同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添加比例下的水溶液的润湿渗透时间
        4.2.2 依据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渗透时间进行筛选
    4.3 水分蒸发剂的筛选
        4.3.1 供试表面活性剂的水分蒸发抑制率测定
        4.3.2 供试有机化合物的水分蒸发抑制率测定
        4.3.3 水分蒸发抑制剂的筛选及组分确定
        4.3.4 黄原胶、硅酸镁铝、成膜剂和凝结核物质对水分蒸发抑制率的影响
    4.4 样品加工及参数测定
        4.4.1 增效剂各组分确定
        4.4.2 样品加工及检测
        4.4.3 增效剂对商品药各参数的影响
    4.5 增效剂的田间雾滴分布及防治效果
        4.5.1 增效剂在水稻上的雾滴分布及防治效果
        4.5.2 增效剂在玉米上的雾滴分布及防治效果
讨论
    5.1 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HLB值、临界胶束浓度、雾滴粒径大小和分布研究
    5.2 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渗透性能
    5.3 提升农药产品的抑制水分蒸发性能
    5.4 增效剂的田间雾滴分布
    5.5 防治效果及减量施药
结论
    6.1 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HLB值、临界胶束浓度、雾滴粒径大小和分布研究及初步筛选
    6.2 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渗透性能研究及筛选
    6.3 水分蒸发抑制剂的筛选
    6.4 样品加工及参数测定
    6.5 增效剂的田间雾滴分布及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木质素基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缓释制剂的构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木质素概述
        1.1.1 木质素的结构
        1.1.2 木质素疏水改性方法
        1.1.3 木质素纳米材料
    1.2 农药纳米缓控释制剂
        1.2.1 纳米农药制剂及缓释性
        1.2.2 吸附性缓控释农药
        1.2.3 农药微胶囊制剂
        1.2.4 农药纳米微球
    1.3 载体材料
        1.3.1 壳聚糖
        1.3.2 乙基纤维素
        1.3.3 聚乳酸及聚碳酸酯
        1.3.4 无机材料
        1.3.5 木质素载体材料
    1.4 高效氯氟氰菊酯制剂及存在问题
        1.4.1 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性质
        1.4.2 高效氯氟氰菊酯的主要问题
        1.4.3 高效氯氟氰菊酯缓释制剂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5.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3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技术和测试方法
    2.1 主要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实验原料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2 酰化木质素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2.2.1 酰化木质素的制备方法
        2.2.2 酰化木质素的结构表征方法
        2.2.3 静态接触角的测试方法
        2.2.4 吸附行为的测试方法
    2.3 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微球的制备、表征及性能测试方法
        2.3.1 木质素/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微球的制备方法
        2.3.2 木质素/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微球的表征方法
        2.3.3 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微球的缓释性能测试方法
第三章 酰化木质素合成及木质素纳米微球制备
    3.1 引言
    3.2 酰化木质素合成
        3.2.1 苯甲酰化木质素
        3.2.2 辛酰化木质素
        3.2.3 月桂酰化木质素
    3.3 酰化木质素的结构表征
        3.3.1 红外光谱分析
        3.3.2 核磁氢谱分析
        3.3.3 元素分析
        3.3.4 酚羟基含量测定
    3.4 木质素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
        3.4.1 有机溶剂种类
        3.4.2 酰化木质素用量
        3.4.3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用量
        3.4.4 木质素的酰化方式及改性程度
    3.5 木质素纳米微球形成机理
        3.5.1 DMAC中加水对纳米微球的影响
        3.5.2 pH值对纳米微球的影响
        3.5.3 QCM测试与纳米微球的表面性质
        3.5.4 表面活性剂加入方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微球制备及缓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微球的制备条件优化
        4.2.1 高效氯氟氰菊酯含量
        4.2.2 正交试验优化
        4.2.3 原药与木质素质量比
        4.2.4 有机溶剂用量
        4.2.5 表面活性剂用量
    4.3 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制剂缓释性能研究
        4.3.1 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制剂的释药曲线
        4.3.2 释药曲线拟合方程
    4.4 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缓释制剂的其它性能研究
        4.4.1 冷藏热贮性能测试
        4.4.2 耐酸碱性
        4.4.3 粘附性能
    4.5 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微球的测试表征
        4.5.1 电镜测试
        4.5.2 粒径分析
        4.5.3 Zeta电位分析
        4.5.4 XPS分析
    4.6 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微球的形成机理
    4.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去甲斑蝥素自乳化纳米乳液的制备与稳定及其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立题意义
    1.2 纳米乳液的研究进展
        1.2.1 乳液概述
        1.2.2 纳米乳液的特点
        1.2.3 纳米乳液的制备
        1.2.4 纳米乳液的稳定性
    1.3 自乳化纳米乳载药体系
        1.3.1 自乳化纳米乳体系的特点
        1.3.2 影响自乳化纳米乳载药体系的因素
        1.3.3 自乳化纳米乳体系组分的筛选和优化
        1.3.4 自乳化纳米乳载药体系的应用
    1.4 去甲斑蝥素简介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自乳化法制备 O/W 纳米乳液
    2.1 实验材料
        2.1.1 药品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纳米乳液的制备
        2.2.2 相图的绘制
        2.2.3 乳液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
        2.2.4 界面张力的测定
        2.2.5 电导率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表面活性剂类型对纳米乳液的影响
        2.3.2 不同表面活性剂的相行为
        2.3.3 助表面活性剂类型对纳米乳的影响
        2.3.4 不同助表面活性剂的相行为
        2.3.5 助表面活性剂类型对表面张力的影响
        2.3.6 助表面活性剂浓度对对纳米乳液的影响
        2.3.7 表面活性剂与油相质量比对纳米乳液的影响
        2.3.8 连续相对纳米乳液的影响
        2.3.9 微乳液稀释法制备纳米乳液
    2.4 小结
第三章 自乳化法制备纳米乳液的稳定性
    3.1 实验材料
        3.1.1 药品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纳米乳液的制备
        3.2.2 乳液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纳米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3.2 助表面活性剂类型对纳米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3.3 助表面活性剂浓度对纳米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3.4 稀释倍数对纳米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3.5 Zeta电势
    3.4 小结
第四章 去甲斑蝥素自乳化纳米乳载药体系的筛选和优化
    4.1 去甲斑蝥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结果与讨论
        4.1.4 小结
    4.2 去甲斑蝥素自乳化纳米乳液的制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结果与讨论
        4.2.4 小结
    4.3 NCTD-SNEDDS的质量评价
        4.3.1 实验材料
        4.3.2 实验方法
        4.3.3 结果与讨论
        4.3.4 小结
第五章 农药去甲斑蝥素纳米乳液的性能表征及生物活性评价
    5.1 实验材料
        5.1.1 药品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供试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NCTD药液的配制
        5.2.2 NCTD包封率的测定
        5.2.3 纳米乳液性能指标测定
        5.2.4 室内生物活性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NCTD室内毒力测定
        5.3.2 NCTD纳米乳液组分的筛选
        5.3.3 NCTD纳米乳液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增产胺类似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使用的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概述
        1.1.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定义和分类
        1.1.2 增产胺的介绍
        1.1.3 吡啶类化合物
        1.1.4 醚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相关介绍
        1.1.5 几种增产胺类似物合成中间体的介绍
    1.2 增产胺的合成方法及类似物的研究进展
        1.2.1 增产胺的合成方法
        1.2.2 芳醚合成的方法和机理
        1.2.3 增产胺类似物的研究进展
    1.3 制剂剂型的简介
        1.3.1 制剂的定义
        1.3.2 制剂助剂介绍
        1.3.3 制剂类型的介绍
        1.3.4 农药制剂剂型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4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增产胺类似物的合成及其方法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水相法合成类似物 1b
        2.2.4 烷基胺化法合成类似物 2a
        2.2.5 磺酸酯醇解法合成类似物 2b
        2.2.6 三种合成方法的比较
        2.2.7 优化类似物合成路线
        2.2.8 其它几种增产胺类似物的合成
        2.2.9 几种增产胺类似物的命名与理化数据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增产胺类似物的活性测试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4 实验测定项目
        3.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增产胺类似物微乳剂的研制及田间药效
    4.1 引言
    4.2 5%增产胺类似物微乳剂的研制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溶剂的筛选
        4.3.2 乳化剂的筛选
        4.3.3 不同水质的筛选
        4.3.4 几种增产胺类似物微乳剂的最优配方
        4.3.5 几种增产胺类似物微乳剂指标检测
    4.4 田间药效
        4.4.1 田间试验方法
        4.4.2 测量指标和方法
        4.4.3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合成以及在农药水乳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趋势
    1.3 磷酸酯表面活性剂介绍
        1.3.1 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简介
        1.3.2 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物理特性
        1.3.3 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4 水乳剂简述
        1.4.1 水乳剂的定义和特点
        1.4.2 水乳剂的优点
    1.5 三唑磷水乳剂和毒死蜱水乳剂的剂型加工
        1.5.1 关于三唑磷和毒死蜱
        1.5.2 三唑磷制剂的开发应用情况
        1.5.3 毒死蜱制剂的开发应用情况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以及意义和创新点
        1.6.1 研究的目的
        1.6.2 研究的内容
        1.6.3 本论文的意义及创新点
第2章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合成条件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合成
        2.2.3 检测方法
    2.3 不同因素对产物单双酯含量的影响
        2.3.1 多聚磷酸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不同摩尔比对产物单双酯含量的影响
        2.3.2 反应温度对产物单双酯含量的影响
        2.3.3 反应时间对产物单双酯含量的影响
        2.3.4 水解量对产物单双酯含量的影响
        2.3.5 水解时间对产物单双酯含量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15 wt%三唑磷水乳剂配方的实验条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2 实验过程
        3.2.3 15 wt%三唑磷水乳剂配方条件的考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配方中复合乳化剂用量的考察
        3.3.2 配方中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Tween80和Span80之间复配比例的考察
        3.3.3 配方中助表面活性剂用量的考察
        3.3.4 配方中物理稳定剂的考察
        3.3.5 环境温度对最佳条件下制备的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15wt%毒死蜱水乳剂配方的实验条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2 实验过程
    4.3 15wt%毒死蜱水乳剂配方条件的考察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配方中复合乳化剂用量的考察
        4.4.2 配方中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Tween80和Span80之间复配比例的考察
        4.4.3 配方中助表面活性剂的用量考察
        4.4.4 配方中物理稳定剂的考察
        4.4.5 环境温度对最佳条件下制备的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表面活性剂的性能与应用(ⅩⅩⅢ)——表面活性剂在农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表面活性剂在乳油中的应用
2表面活性剂在可湿性粉剂中的应用
    2. 1润湿剂
    2. 2分散剂
    2. 3其他助剂
3表面活性剂在悬浮剂中的应用
    3. 1润湿分散剂
    3. 2消泡剂
4表面活性剂在水乳剂中的应用
    4. 1乳化剂
    4. 2增稠剂
5表面活性剂在微乳剂中的应用
6表面活性剂在其他剂型中的应用
7结束语

(8)高效渗透剂筛选及其与甲氧虫酰肼配伍毒杀舞毒蛾卵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舞毒蛾卵块及药剂
    1.2 渗透剂性能测定
    1.3 渗透剂与杀卵剂配伍对舞毒蛾卵毒杀效果的测定
    1.4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3种渗透剂渗透性能的对比
    2.2 甲氧虫酰肼与杰效利配伍对舞毒蛾卵孵化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9)绿色农药剂型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我国农药剂型的加工现状
    1.2 绿色农药剂型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1.3 微乳剂-ME
        1.3.1 微乳剂概述
        1.3.2 微乳剂的特性
        1.3.3 微乳剂的优点
        1.3.4 微乳剂的缺点
        1.3.5 微乳剂的基本组成
        1.3.6 微乳剂的质量控制及检测方法
    1.4 水乳剂-EW
        1.4.1 水乳剂简介及概况
        1.4.2 水乳剂的特征
        1.4.3 水乳剂的组成
        1.4.4 水乳剂的性能指标
    1.5 水悬浮剂-SG
        1.5.1 水悬浮剂简介及概况
        1.5.2 水悬浮剂的组成
        1.5.3 农药水悬浮剂质量控制
    1.6 油悬剂-OF
        1.6.1 油悬剂简介及概况
        1.6.2 油悬剂的组成及要求
        1.6.3 油悬浮剂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测方法
2 实验部分
    2.1 课题设计的主要思路
        2.1.1 微乳剂设计的主要思路及方法
        2.1.2 水乳剂设计的主要思路
        2.1.3 水悬浮剂设计的主要思路
        2.1.4 油悬剂设计的主要思路
    2.2 微乳剂的研制
        2.2.1 30%戊唑醇·丙环唑微乳剂的研制
        2.2.2 12%甲维盐·灭多威微乳剂的研制
        2.2.3 5%螺螨双酯微乳剂的研制
        2.2.4 20%阿维菌素·杀虫单微乳剂的研制
    2.3 水乳剂的研制
        2.3.1 30%苯醚甲环唑水乳剂的研制
        2.3.2 20%丁硫克百威水乳剂的研制
        2.3.3 25%辛硫磷·三唑磷水乳剂的研制
    2.4 水悬浮剂的研制
        2.4.1 10%溴虫腈水悬浮剂的研制
        2.4.2 50%戊唑醇水悬浮剂的研制
        2.4.3 10%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水悬浮剂的研制
    2.5 油悬浮剂的研制
        2.5.1 20%氟吗啉油悬浮剂的研制
        2.5.2 15%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油悬浮剂的研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文章和专利目录

(10)15%毒死蜱·三唑磷微乳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农药微乳剂概述
        1.1.1 农药微乳剂的定义
        1.1.2 微乳液的特性
        1.1.3 农药微乳剂的类型和结构
        1.1.4 农药微乳剂形成理论和影响因素
        1.1.5 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
        1.1.6 农药微乳剂结构的表征
        1.1.7 农药微乳剂的研究进展
        1.1.8 农药微乳剂的优点
        1.1.9 农药微乳剂存在问题
        1.1.10 农药微乳剂质量技术指标
        1.1.11 农药微乳剂的一般配制方法
    1.2 论文设计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 原药
    2.2 表面活性剂
    2.3 助溶剂
    2.4 助表面活性剂
    2.5 仪器
第三章 实验方式
    3.1 微乳剂的制备、配制
    3.2 助溶剂的筛选
    3.3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3.3.1 利用 HLB、浊点筛选单一表面活性剂
        3.3.2 利用滴定法,拟三相图筛选复配表面活性剂
        3.3.3 复配表面活性剂的用量
    3.4 助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3.5 水的选择
    3.6 加工设备
    3.7 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
        3.7.1 外观
        3.7.2 毒死蜱、三唑磷含量的测定
        3.7.3 pH 值的测定
        3.7.4 透明温度范围
        3.7.5 乳液稳定性试验
        3.7.6 持久起泡性试验
        3.7.7 低温稳定性试验
        3.7.8 热稳定性试验
    3.8 15%毒死蜱·三唑磷微乳剂润湿时间试验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助溶剂的筛选结果
    4.2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结果
        4.2.1 利用 HLB、浊点筛选单一表面活性剂的筛选结果
        4.2.2 利用滴定法,拟三相图筛选复配表面活性剂
        4.2.3 复配表面活性剂的用量
    4.3 助表面活性剂的筛选结果
    4.4 水的选择筛选结果
    4.5 加工设备的筛选结果
    4.6 稳定剂及其它助剂
    4.7 质量指标
    4.8 配方确定及工艺路线
    4.9 15%毒死蜱·三唑磷微乳剂润湿时间试验
    4.10 15%毒死蜱·三唑磷微乳剂田间药效试验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渗透剂T在农药微乳剂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快速渗透剂T的合成工艺[J]. 孙健,王吉洋,陈茂龙,高华晶,金朝辉. 印染助剂, 2020(05)
  • [2]一种超低容量喷雾施药的专用增效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D]. 何薇薇.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3]木质素基高效氯氟氰菊酯纳米缓释制剂的构建及性能研究[D]. 熊紫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4]去甲斑蝥素自乳化纳米乳液的制备与稳定及其应用性能研究[D]. 曾丽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5]增产胺类似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 徐姗姗.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 [6]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合成以及在农药水乳剂中的应用研究[D]. 徐玉龙. 吉林大学, 2016(09)
  • [7]表面活性剂的性能与应用(ⅩⅩⅢ)——表面活性剂在农药中的应用[J]. 周雅文,贾美娟,刘金凤,张华清,马建业,徐宝财. 日用化学工业, 2015(11)
  • [8]高效渗透剂筛选及其与甲氧虫酰肼配伍毒杀舞毒蛾卵的效果[J]. 李奇,韦力,孟昭军,严善春,宋大北,曲凤静.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3(09)
  • [9]绿色农药剂型的技术研究[D]. 梁静静. 青岛科技大学, 2013(05)
  • [10]15%毒死蜱·三唑磷微乳剂的研制[D]. 李宏. 上海交通大学, 2012(11)

标签:;  ;  ;  ;  

渗透剂T在农药微乳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