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作品的保护者——数字水印技术

数字作品的保护者——数字水印技术

一、数字作品的保护神——数字水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宋丹丹[1](2019)在《数字人文视阈下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节日文化研究一般在民族学语境下开展,普遍使用田野调查、跨文化比较等定性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以民族志和调查报告的方式呈现。数字人文的兴起,不仅为节日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而且为节日文化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呈现、服务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进行调研,结合数字人文特点,提出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思路。首先,采用网络调研和访谈两种方式,对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类型、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包括传统文献型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和数字化节日文化信息资源。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大多分布在省内,比如,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云南省图书馆等机构。其次,采用网络调研方法,对数字人文项目的元数据标准、分类体系、平台建设、关键技术进行详细分析。分析发现,数字人文项目平台注重内容分析、知识组织和可视化呈现,同时提供知识服务和开放数据服务。另外,元数据标准、本体建模、关联数据、内容分析、文本分析、可视化等技术是数字人文项目开展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最后,在深入分析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及数字人文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数字人文的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采集、组织、平台建设、用户服务的建设思路。具体为,通过购买、复印、数字化、活态资源采集等多种方式建设节日文化信息资源;通过设计元数据方案、构建本体对节日文化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设计平台架构,完善平台功能和模块:多种方式多维度提供用户服务,如检索服务、在线展览服务、大众服务及本土社区服务、开放数据服务、参考咨询和虚拟社群服务、学术研究服务等。

孔令瑾[2](2018)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模式建构 ——以敦煌莫高窟为例》文中指出如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的双重挑战。化解保护和传播之间的矛盾,实现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长续利用,数字化技术成为科学之法。本文以敦煌莫高窟为例,探讨既有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模式,对我国其他地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具有借鉴意义。莫高窟珍贵的文化价值和不可再生的特点决定了数字化保护和传播的必要性。虽然传统的保护和传播手段在过去的确取得了不少成效,但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为了突破时空限制,扩大莫高窟的传播范围,作为国内外最大的敦煌文物保护单位和研究基地,敦煌研究院采取离线和在线传播两种模式开展传播活动,将实体参观模式和网站浏览模式相结合,辅之以虚拟漫游技术,最大限度地扩大辐射范围。目前两种模式已有结合之势,线下参观,线上造势,并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真正打破莫高窟和大众之间的藩篱。在分析莫高窟既有数字化传播模式的基础上,总结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传播过程中的影响,最终分别从基本原则、基本目标、构成要素、构建意义四个方面,构建出莫高窟数字化传播模式。虽然莫高窟的数字化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是国内其他文化遗产数字化事业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当前情况下,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要的是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和对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王斌[3](2015)在《网络环境下版权侵权归责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以来,版权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性产业。要促进版权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互联网与版权产品数字化相结合对版权产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因此,关于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比较法视角对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对策与建议。除引言和结论外,本文共分5章,全文约13万余字。第一部分为引言,对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和总体结构进行说明。第一章主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避风港归责制度。本章首先对避风港制度确立的前的相关国际性立法,以及由于立法缺失面临的司法困境进行研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避风港制度中的避风港原则和红旗原则的形成过程以及相关判例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揭示避风港归责制度实施中存在的内在程序难以协调、权利规制程序缺失等问题。第二章主要研究网络环境下间接侵权归责制度。面对P2P软件非中心化的状态,避风港制度对P2P网络侵犯版权的行为已无法适用,于是,版权人追究网络服务供应商间接侵权责任的诉讼迅速兴起。在一系列的判决中,从替代侵权责任到故意忽视责任,再到引诱侵权责任,美国法院适用的间接侵权归责原则一再更新。间接侵权责任的引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互联网环境下的侵权盗版行为,适用间接侵权归责制度的过程中,直接侵权人责任忽略化、法律适用存在不确定性、相关各方对立严重等问题均难以得到有效地解决。第三章主要对网络版权合理使用制度进行研究。本章首先对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使用制度的法律基础进行了分析,从法理基础与立法实践两个方面,对网络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存在法律基础进行论证。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合同使用制度相关的司法热点判例进行了充分研究。在对法律基础以及司法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使用制度的特性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揭示了基本原则获得普遍认可、合理使用的认定标准已日渐趋同等特性。第四章对逐级回应制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一系列的诉讼并未收到预期效果之后,版权人开始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来保护其权益。在版权人的主导下,版权人与网络服务供应商之间的关系逐渐由对抗转向合作。逐级回应制度也正是在此时应运而生。逐级回应制度主要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企业自治型,和以法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两种类型,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作为一种新的制度,逐级回应制度优势与劣势一样明显。要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逐级回应制度,比例原则的设定、网络服务商权力的限制、合理救济制度缺失等问题应加以解决。第五章对我国的网络侵犯版权归责制度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我国网络版权保护立法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也经历了从无到有阶段,从简单到相对复杂的阶段,我国的互联网环境下的版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已初步建成。我国法院对网络版权侵权相关案件的审判实践,也从无法可依状态卞的法官造法的窘迫状况下开始不断变革。从严格适用避风港原则,逐步过渡到适用教唆侵权责任、合理注意责任、高度注意责任等归责模式。我国版权观念尚不普及、立法滞后于实际需要、新的利益平衡尚未形成等问题,对我国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构建仍然存在不利的影响,尚需我们进一步解决。通过对我国网络版权侵权制度构建过程的研究,本章最后就我国引入逐级回应制度提供了立法建议。最后一部分为研究结论,在对上述各章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本部分对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的发展规律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得出归责制度伴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归责制度构建呈现出高度趋同性、归责制度由对抗转向合作成为趋势、归责制度构建以利益平衡为主轴的结论。同时,对各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适用目的的差异与其差异化共存的状态进行了分析。本文最后为我国的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构建的总体原则提供了适度超前立法、平衡各方利益等建议。

赵凯[4](2014)在《网络环境下的中国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着作权的合理使用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自由使用”。这种合理使用制度是指在公平、合法、合理的条件下,不需要经过着作权人的许可,也不需要给着作权人支付使用报酬而使用他人着作权的一种制度。着作权的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助于保护文学作品以及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也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对着作权的保护制度也从传统层面扩展到了网络领域。网络环境下的着作权保护制度为着作权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保护好网络环境下的着作权,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如何平衡创作者、传播者、发行者以及使用者之间的利益,是着作权法追求的最终目标。通过这种利益的平衡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是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价值体现。本文主要通过对网络环境下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论述,借鉴国外经验,探讨我国在网络环境下着作权合理制度使用的不足,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下着作权保护方面面临的问题,分析相关概念,为研究我国网络环境下着作权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同时对比美国、欧盟在网络环境下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并对此做出评析,为中国提供借鉴;最终目的是试图为中国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保护着作权制度寻找出路,是文章的一大创新之处。

陈云凤[5](2010)在《数媒作品网上商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本系统是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面向行业的数字创意公共技术支持平台》项目的一部分。主要为广东省各个数字媒体企业提供一个资源共享、技术交流的平台,并通过本平台系统进行服务、产品、技术方面的交易,完成相对于数字媒体这个新兴产业的商务交易流程。促进广东省数字媒体企业发展,规范数字媒体产业的行业规范,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本课题是面向新兴的数字媒体产业所建立的网上商务平台。通过对成熟的各类网上商务流程的研究,和对数字媒体产业的特殊性研究,设计完成面向数媒作品的网上商务流程。本系统提供作品展示和各种服务,以这种服务作为本商务系统的商品。所以本课题首先须对个不同环节和性质的服务进行分类,并展示与其服务类型相关的数媒作品;然后需建立面向数媒产业特性的商务流程;最后通过使用Java EE平台相关技术完成该平台系统。本系统主要使用的Java EE平台技术有:JSP、Servlet、JDBC等技术,Struts框架和Spring框架进行平台功能开发;本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有:用户服务功能、用户管理、商务功能、资料下载、资料管理、服务分类管理等功能。本文重点介绍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阶段,在设计方面包括对于数媒作品商务流程的设计、系统前台和后台设计等,实现阶段包括开发环境的搭建和本系统具体功能的实现。本系统的实现与应用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技术体系和实现方案,开发了面向数媒产业的网上商务系统,能更好的完成关于服务等无形商品的交易,并作为一个很好的技术交流平台,达到技术资源共享的目的,且能通过法律法规下载和行业检测的服务规范行业标准。使广东省数字媒体企业能更好的发展,提高广东省数字媒体企业的竞争力和生产力。

黄粤锋,章战士,罗福来,陈曦[6](2010)在《摄影网站中的数字图像版权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摄影网站开发的技术重点和难点,除了网站整体设计,纸质照片的数字化转化和修复之外,图像版权的保护是网站建设者不可避免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避免恶意的侵权和泄密等问题的发生,在设计网站前,我们对图像进行分类,并利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实现对分类图片的浏览和下载权限的控制,在图像版权保护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高冰洁[7](2009)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的知识产权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生产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将人类逐步带入信息化社会。在这一历史时期,信息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支撑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必备战略资源。信息经济的发展,信息文化的建设以及人类信息文明的进步和发展都要源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共享性是信息资源的本质特性,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与共享范围正相关。信息化社会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尽可能地丰富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自由流动和共享,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公共信息资源是能够为公众所用的信息资源,它处于法律限制使用的范围之外,是可以自由流动和充分共享的信息资源。对公共信息资源开展行之有效的管理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资源能否成为公共信息资源以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的限制,而最主要的限制来源于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本是维持知识产权人利益和公众利益平衡的社会平衡机制,且以维护公共利益为最终目的。但是近百年来由于致力于公共信息服务的主体发展缓慢,相对实力下降,在与知识产权受益者的博弈中逐渐处于劣势,知识产权法已经明显倾向于私人信息权利保护,逐渐偏离了对公共利益的维护,这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相悖的。面对信息资源自由流动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历史要求,我们需要对形成于工业文明时期的知识产权法进行反思和变革,使其成为知识产权和公共利益进行双重保护和平衡的工具,把知识产权法演化为知识产权与信息资源社会共享制度。

廖旭金[8](2007)在《数字水印——数字媒体的保护神》文中提出在网络的信息技术及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今天,数字水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本文对数字水印技术的概念、实现方法、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陈燕梅[9](2007)在《数字图像加密与信息隐藏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图像信息安全问题为背景,对数字图像加密与信息隐藏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研究成果:1.改进了用形式固定的矩阵对图像进行置乱的方法,提出密钥控制下利用一类随机的可逆矩阵对图像进行置乱与恢复的新方法。该方法能达到很好的加密与解密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2.提出了基于AES的数字图像置乱新方法。该方法既安全又简便,图像置乱效果良好,通过直方图的比较对此进行一定的分析。3.与图像的最优分块处理相结合,提出了基于交叉熵和基于均方信噪比SNR的图像置乱程度的评价方案。这两种评价方案均能较好地刻划图像的置乱效果,与人的视觉基本相符。对颜色空间与位置空间上的置乱方法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主要就图像的置乱效果,计算复杂性,密钥空间与安全性等进行了一定的讨论4.提出了具有可信仲裁者的可视密码分享方案((k,n)-TAVCS)。该方案保留了(k,n)-VCS的优点,在确保安全性的同时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5.将整数的进制数表示应用于图像信息隐藏。采用此算法,可将灰度图像隐藏于相同大小的彩色图像中,在视觉上不影响彩色图像的质量且可以无失真地恢复出秘密图像。

陈小磊,郑建明[10](2006)在《数字作品版权保护技术的利弊评述》文中研究说明在信息化背景下,数字作品的产生、传播和使用带来诸多问题:侵权、防范和保护。主要评述版权保护的法律措施和技术措施,尤其介绍目前各种技术措施的原理和特点,剖析技术措施的法律保护和其本身的利弊问题。

二、数字作品的保护神——数字水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作品的保护神——数字水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人文视阈下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目的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数字人文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数字人文相关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数字人文与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概述
    2.1 数字人文概述
        2.1.1 数字人文概念
        2.1.2 数字人文构成
        2.1.3 数字人文特点
    2.2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概述
        2.2.1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
        2.2.2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类型
        2.2.3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的特征
        2.2.4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的功能
    2.3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的内涵
        2.3.1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的类型
        2.3.2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的特点
    2.4 数字人文应用于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信息资源建设的意义
        2.4.1 有利于革新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思路
        2.4.2 有利于开拓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研究的新路向
        2.4.3 有利于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利用与传播
        2.4.4 有利于公共数字文化体系建设
3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及相关数字人文项目调研
    3.1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调研
        3.1.1 专着
        3.1.2 论文
        3.1.3 志书
        3.1.4 古籍
        3.1.5 民族调查资料
        3.1.6 图片、音频、视频资料
        3.1.7 其他资料
        3.1.8 总结
    3.2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分布情况
        3.2.1 云南省分布
        3.2.2 全国分布
        3.2.3 国外分布
    3.3 相关数字人文项目调研
        3.3.1 元数据
        3.3.2 分类体系
        3.3.3 平台建设
        3.3.4 技术应用
        3.3.5 典型案例——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平台
    3.4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3.4.1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缺乏组织协调机构
        3.4.2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知识产权问题
        3.4.3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化问题
        3.4.4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文化情境问题
        3.4.5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经费问题
4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数字人文建设思路
    4.1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采集思路
        4.1.1 节日文化信息资源构成
        4.1.2 节日文化信息资源采集原则
        4.1.3 节日文化信息资源采集方法
    4.2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的信息组织
        4.2.1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元数据方案
        4.2.2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本体设计
        4.2.3 时空组织
    4.3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的平台建设
        4.3.1 平台架构设计
        4.3.2 平台功能模块
    4.4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的用户服务
        4.4.1 检索服务
        4.4.2 在线展览服务
        4.4.3 大众服务及本土社区服务
        4.4.4 开放数据服务
        4.4.5 虚拟参考咨询和虚拟社群服务
        4.4.6 学术研究服务
5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中的措施
    5.1 政府支持,统筹规划
    5.2 知识产权
    5.3 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5.5 符合文化情境
    5.6 经费来源
6 研究结论
附录1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模式建构 ——以敦煌莫高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模式的论述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阐述
        一、文化遗产
        二、数字化传播
    第二节 技术与文化传播
    第三节 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模式构建的意义
        一、实现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有效传播
        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第二章 敦煌莫高窟的传统传播思路与路径
    第一节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传播现状
        一、敦煌莫高窟的基本概况及珍贵文化价值
        二、敦煌莫高窟的传播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敦煌莫高窟保护与传播的关系
第三章 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传播
    第一节 莫高窟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最初构想
    第二节 莫高窟对数字化技术应用
        一、离线传播模式
        二、在线传播模式
        三、离线模式和在线模式的互动
第四章 莫高窟数字化传播模式的构建与优化
    第一节 莫高窟数字化传播模式构建的总体思路
        一、莫高窟数字化传播模式构建的基本目标
        二、莫高窟数字化传播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莫高窟数字化传播模式构建的基本框架
        一、构成要素
        二、基本框架
    第三节 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模式构建的建议
        一、数字化传播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过程中的影响
        二、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模式构建需克服的误区
        三、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模式的发展前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网络环境下版权侵权归责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四、研究范围和主要术语界定
    五、结构安排
第一章 网络环境下的避风港归责制度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的避风港归责制度确立背景
        一、确立前的相关国际性立法
        二、立法缺失导致的司法困局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的避风港归责制度中的主要规则
        一、避风港原则
        二、网络环境下的红旗原则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的避风港归责制度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一、内在冲突难以协调
        二、权利规制程序缺失
        三、无法应对技术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的间接侵权归责制度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的间接侵权归责制度形成的背景
        一、P2P软件技术的变革
        二、间接侵权诉讼的兴起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的间接侵权归责原则的演进
        一、Sony规则
        二、替代侵权归责
        三、故意忽视的归责
        四、引诱侵权归责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的间接债权归责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接债权人责任的忽略化
        二、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
        三、相关各方对立严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的版权合理使用制度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的版权合理使用的法律基础
        一、网络环境下的版权合理使用的法理依据
        二、网络环境下的版权合理使用的立法实践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的版权合理使用中的司法热点问题
        一、网页快照归责
        二、过滤数据库的归责
        三、公益使用归责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的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特性
        一、基本原则获得普遍认可
        二、检验标准趋同
        三、认定过于主观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的逐级回应归责制度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的逐级回应归责制度的形成
        一、逐级回应制度形成的背景
        二、逐级回应制度的运作基本方式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的逐级回应制度的类型
        一、企业自治型
        二、政府主导型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的逐级回应归责制度国际立法的挫败及多维思考
        一、逐级回应国际性立法的挫败
        二、逐级回应制度的优势
        三、逐级回应制度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的构建
    第一节 我国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的确立
        一、立法空白期
        二、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初步形成
        三、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 我国关于网络版权侵权归责的审判实践
        一、法官造法阶段
        二、归责原则多元化阶段
    第三节 我国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立法建议
        一、归责制度发展过程面临的问题
        二、立法建议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的发展特点
    二、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适用中呈现出的特点
    三、对我国归责制度构建的启示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4)网络环境下的中国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概述
    2.1 着作权合理使用的起源
    2.2 着作权合理使用的定义
第三章 网络环境对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冲击
    3.1 着作权人权利的扩张
    3.2 技术保护措施对着作权合理使用的限制
    3.3 着作权合理使用空间日益缩小
    3.4 着作权合理使用与侵权行为的模糊
第四章 网络着作权侵权行为的认定
    4.1 网络着作权侵权行为的基本概况
        4.1.1 网络作品的界定
        4.1.2 网络着作权
    4.2 网络着作权侵权行为认定
        4.2.1 网络着作权侵权行为的违法性
        4.2.2 网络着作权侵权行为的损害事实
        4.2.3 网络着作权侵权行为归责原则
    4.3 网络着作权侵权行为的主要表现
        4.3.1 传统作品的上传
        4.3.2 网上作品转载
        4.3.3 网络原创作品下载
        4.3.4 链接行为
    4.4 网络环境下着作权的特点
        4.4.1 地域性的不明显
        4.4.2 专有性的弱化
        4.4.3 无形性的强化
        4.4.4 时间性的缩短
第五章 欧美国家数字出版着作权保护及借鉴
    5.1 美国
        5.1.1 复制权
        5.1.2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
        5.1.3 技术保护措施
    5.2 欧盟
        5.2.1 复制权
        5.2.2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
        5.2.3 技术保护措施
    5.3 启示
        5.3.1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避风港制度
        5.3.2 复制定义的概括说明
        5.3.3 着作权管理工作
第六章 网络环境下我国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完善
    6.1 我国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6.1.1 立法模式层面的缺陷与不足
        6.1.2 法律规范方面的缺陷与不足
    6.2 网络环境下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完善
        6.2.1 立法模式的调整
        6.2.2 合理使用范围的调整
        6.2.3 具体制度的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数媒作品网上商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2.1 国外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2.2 国内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2.3 电子商务相关技术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 论文组织
第二章 相关技术和相关理论
    2.1 J2EE 系统架构
        2.1.1 J2EE 简述
        2.1.2 J2EE 应用模型
        2.1.3 J2EE 组件
    2.2 STRUTS 框架
        2.2.1 MVC 模型
        2.2.2 Struts 框架简述
        2.2.3 Struts 的体系结构
    2.3 SPRING 框架
    2.4 商务流程研究
    2.5 数字媒体服务划分
    2.6 数媒作品知识产权保护
        2.6.1 数字水印技术简述
        2.6.2 数字水印技术的特性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媒作品网上商务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目标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3 用例分析
        3.3.1 系统前台用例分析
        3.3.2 系统后台用例分析
    3.4 系统流程分析
        3.4.1 系统前台功能流程分析
        3.4.2 系统后台功能流程分析
    3.5 系统接口需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媒作品网上商务系统系统设计
    4.1 数媒作品网上商务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4.2 系统软件架构图设计
    4.3 用户权限设计
    4.4 系统功能设计
        4.4.1 系统前台功能设计
        4.4.2 系统后台功能设计
    4.5 系统包设计
        4.5.1 系统功能包划分
        4.5.2 系统功能包实现架构
        4.5.3 系统实现功能包
        4.5.4 工具包
    4.6 数据库设计
        4.6.1 系统数据库实体设计
    4.7 开发平台选择
    4.8 系统页面设计
        4.8.1 系统页面标准
        4.8.2 系统页面结构
        4.8.3 系统主要页面布局设计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媒作品网上商务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实现环境
        5.1.1 硬件和网络运行环境
        5.1.2 网络环境
        5.1.3 软件开发与运行环境
    5.2 系统功能实现
        5.2.1 系统配置文件
        5.2.2 商务功能实现
        5.2.3 管理功能实现
    5.3 系统运行部署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6)摄影网站中的数字图像版权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为一般图片添加数字水印, 声明图片版权
3 利用Flash技术, 最大限度防止保留图片被下载
4 利用会员制技术, 将保密图片进行隐藏
5 结语

(7)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的知识产权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公共信息资源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
    1.1 公共信息资源
        1.1.1 公共信息资源的界定
        1.1.2 公共信息资源的作用与价值
    1.2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
        1.2.1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界定
        1.2.2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
        1.2.3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产权法
第2章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产权法关系的理论分析
    2.1 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法
        2.1.1 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法关系辨析
        2.1.2 知识产权法理分析
        2.1.3 知识产权法的矛盾辨析
    2.2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产权法关系理论分析
        2.2.1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产权法目标一致
        2.2.2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产权法实现目标的手段不同
        2.2.3 知识产权法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保护与限制
第3章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的知识产权法现状透视
    3.1 知识产权法现状述评
        3.1.1 知识产权权利扩张表现
        3.1.2 当代知识产权权利扩张评析
    3.2 知识产权权利扩张下公共信息资源空间的压缩与社会利益失衡
        3.2.1 知识产权权利扩张下的公共信息资源空间压缩
        3.2.2 知识产权扩张下的社会利益失衡
    3.3 当代知识产权法利益失衡的原因分析
        3.3.1 信息交流主体实力失衡
        3.3.2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博弈失衡
        3.3.3 公共信息法律政策薄弱
        3.3.4 公共信息权利意识淡薄
    3.4 知识产权法利益失衡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分析
        3.4.1 挤压公共信息空间
        3.4.2 限制信息资源传播
第4章 构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的知识产权制度
    4.1 构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宏观社会体系
        4.1.1 政府引导构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立法与政策保障体系
        4.1.2 建设以公共图书馆为核心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体系
    4.2 开展信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律建设
        4.2.1 推进知识产权法在公共领域的新发展
        4.2.2 拓展知识产权法框架内的公共信息资源空间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9)数字图像加密与信息隐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引言
    1.1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1.2 数字图像信息安全的内容和意义
    1.3 研究历史与现状
    1.4 本文的贡献
第2章 数字图像置乱原理与置乱算法
    2.1 数字图像的背景知识
        2.1.1 图像的数字化及其数学表示
        2.1.2 数字图像的特点
    2.2 图像置乱加密原理
    2.3 几种典型的置乱算法
        2.3.1 基于Arnold变换的置乱方法
        2.3.2 基于仿射变换的置乱方法
第3章 矩阵变换在图像置乱中的应用
    3.1 矩阵的模n逆
    3.2 基于矩阵变换的图像置乱方法
    3.3 数字图像置乱的矩阵变换新方法
        3.3.1 一类随机矩阵
        3.3.2 算法分析与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种基于现代密码体制的图像加密算法
    4.1 现代密码体制
    4.2 AES简介
        4.2.1 AES的来源
        4.2.2 AES算法描述
        4.2.3 AES算法的加密、解密流程图
        4.2.4 AES算法的特性
    4.3 基于AES的数字图像置乱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图像的置乱效果
        4.4.2 置乱效果的具体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图像置乱程度的评价
    5.1 基于交叉熵的评价方法
        5.1.1 交叉熵
        5.1.2 置乱程度的评价方法
        5.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 基于SNR的数字图像置乱程度评价方法
        5.2.1 关于SNR
        5.2.2 置乱程度的评价方法
        5.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空域上两类置乱算法的比较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具有可信仲裁者的可视密码分享方案
    6.1 问题的提出
    6.2 可视密码
    6.3 具有可信仲裁者的可视密码分享方案
    6.4 仿真实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数制分解的图像信息隐藏方案
    7.1 整数的进制数表示
    7.2 基于进制数表示的图像信息隐藏方法
        7.2.1 位平面隐藏原理
        7.2.2 RGB空间中的图像隐藏
        7.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数字作品版权保护技术的利弊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作品保护现状
2 版权保护的技术措施
    2.1 数字水印技术
    2.2数字版权保护系统(SPKI/SDSI-Based Internet Content Copyright Protection System)
    2.3 安全容器技术
    2.4 CD版权保护系统
        2.4.1 Eclipsesuite V2.0软件
        2.4.2 Laserlock的版权保护系统
    2.5 数字指纹技术
    2.6 其他的隐藏保护技术
    2.7 数字版权管理技术
    2.8 数权管理技术
3 技术措施的法律保护
4 技术措施的弊端

四、数字作品的保护神——数字水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人文视阈下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研究[D]. 宋丹丹. 云南大学, 2019(03)
  • [2]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模式建构 ——以敦煌莫高窟为例[D]. 孔令瑾. 西北民族大学, 2018(04)
  • [3]网络环境下版权侵权归责制度研究[D]. 王斌. 武汉大学, 2015(07)
  • [4]网络环境下的中国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D]. 赵凯. 天津大学, 2014(05)
  • [5]数媒作品网上商务系统设计与实现[D]. 陈云凤.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
  • [6]摄影网站中的数字图像版权保护研究[J]. 黄粤锋,章战士,罗福来,陈曦. 信息记录材料, 2010(01)
  • [7]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的知识产权法研究[D]. 高冰洁. 河北大学, 2009(03)
  • [8]数字水印——数字媒体的保护神[J]. 廖旭金.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16)
  • [9]数字图像加密与信息隐藏的研究[D]. 陈燕梅.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6)
  • [10]数字作品版权保护技术的利弊评述[J]. 陈小磊,郑建明. 图书馆学刊, 2006(01)

标签:;  ;  ;  ;  ;  

数字作品的保护者——数字水印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