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庭院经济的注意事项

从事庭院经济的注意事项

一、从事庭院经济注意事项(论文文献综述)

梁玉[1](2021)在《吉林省农村脱贫效果评价 ——以洮北区为例》文中提出

李娴琳[2](2021)在《《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榜样》(节选);《学习与科普》(2020年1-4期节选)》文中提出

聂开吉[3](2020)在《凯里市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着56个民族。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民族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各民族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生计方式变迁较为缓慢。在我国民族工作中人口30万以下的28个民族被称为“人口较少民族”。仫佬族作为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其生计方式变迁对于加快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以仫佬族的生计变迁为研究对象,在尝试作理论阐释的同时,以凯里清江、淑里、新民、下寨、瓮港、麻江复兴村等十余个仫佬族聚居村为田野点,对仫佬族的生计方式变迁进行考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仫佬族作为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国家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指导下,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均取得显着成效。论文从凯里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的视角研究仫佬族的发展,通过对仫佬族生计方式现状的把握和分析,尝试对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作系统的诠释。论文从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出发,梳理相关生计方式变迁研究的文献,采用民族理论、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对凯里仫佬族主要聚居村进行田野调查,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参与观察等方法进行田野资料收集。从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民族构成与仫佬族人口分布、农业生产、副业生产、消费方式变迁以及城镇化对凯里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剖析。发现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受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与消费观念的改变、对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态度、消费能力与消费结构的影响,从侧面佐证了凯里仫佬族对生计方式选择的态度。究其原因,影响凯里市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的原因有主、客观两个因素。主观方面表现为仫佬族思想观念的改变、对生存资料的渴求和受自身发展利益需求的影响等,因需要而主动选择适宜的生计方式、主动优化和转换其生计方式。客观方面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催化、文化交融与传播的影响、土地确权与土地流转的推动、劳动力解放与人口流动的带动、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与落实以及经济文化生态等的有机协同,是推动凯里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良性发展的外在因素。凯里市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同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单一和合作削弱化、空巢村的加剧和发展空心化、资金积累不足与贫富失衡化、受教育水平低和心态焦虑化、区位优势弱化和规划同质化等问题。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探究其对民族获得感、幸福感与认同感的影响。分别从实现经济收入增加和获得感增强、消费结构多元和幸福感增强、文化交融传播和认同感增强三方面进行阐述。同时,针对凯里市仫佬族在生计方式变迁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制度和政策的顶层设计、经济跨区域发展、民族的内生发展动力三方面进行思考。在政策方面:实现党和国家政策与地方政策有效衔接;贯彻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的最大利民;发挥政府主导力量,以增强主动变迁能力。在经济发展方面:大力发展地区教育,巩固民族关系,强化民族事务治理,增强民族内生发展动力,提高其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变迁能力。在内生发展方面:转变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回应政策;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因地制宜施策;坚持文化为本,主动适应变迁方面进行阐释。通过对凯里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的梳理发现,在国家政策、社会发展、市场导向的影响下,仫佬族均能积极主动顺应时代变化适应生计转换,并能及时选择适宜的生计道路。研究最终得出凯里仫佬族生计从“单一”到“多元”、从“生存型”到“发展型”、从“封闭半封闭型”到“开放型”的转变。并从未来的视角审视生计方式的发展变迁。讨论了自在自觉是生计方式变迁的理性选择;方式多元是生计方式变迁的整体趋势;和而不同是生计方式变迁的共生之道。并期望凯里市仫佬族群众在党和国家的扶持和帮助下,随着生计方式变迁的良性发展生活愈加美好,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和全国人民一道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姜钊[4](2020)在《克拉玛依区小拐乡牧民定居安置效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天然草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绿色植被,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较高的自然资源价值。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畜产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依托草地资源发展的畜牧业与有限的草地资源之间的矛盾也来越尖锐。施行牧民定居安置工程,不仅能够帮助牧民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更能够帮助缓解草畜矛盾。克拉玛依区小拐乡是一个以哈萨克族聚居的由哈萨克、汉、回、维吾尔、俄罗斯等五个民族构成的多民族的农牧乡,少数民族人口占80%以上,牧业人口占比78%以上。小拐乡辖区内现有耕地约10万亩(包含兵团农场耕地),草场面积348万亩。小拐乡自1980年开始,小拐乡开始实行大规模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为牧民划分了耕地,多数的哈萨克族牧民告别了四季游牧生活,搬进了牧民新居,开始了定居生活。本文基于对克拉玛依区小拐乡的实证研究,通过入户走访、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对克拉玛依区小拐乡牧民定居安置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克拉玛依区小拐乡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以及生态效应进行分析,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克拉玛依区小拐乡牧民定居安置的效应进行综合评定。综合评定得分为72.545分,结果为良好;经济效应得分为66.984分,结果为良好;社会效应得分为90.150分,结果为优秀;生态效应得分为58.768分,结果为一般。通过对克拉玛依区小拐乡牧民定居安置工程的进一步分析,发现目前还存在着基础设施仍需完善、乡村建设仍有不足、资源整合缺失、产业体系尚未形成、人口结构不合理、老龄化趋势严重、传统思想仍需转变、牲畜品种改良率低、政府组织结构仍需完善、草原资源管理机构缺乏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如完善基础建设、加快乡村建设、加强产业结合、促进产业体系发展、调整人口结构、加强人才引进、转变传统思想、改良牲畜品种、完善组织结构、加强对草场资源的监管等。以求能够帮助克拉玛依区小拐乡牧民定居安置工程更好更快的发展,全面实现小拐乡的乡村振兴,提高小拐乡农牧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度。

刘明星[5](2020)在《驻村扶贫及其效应研究 ——以K村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驻村扶贫作为我国精准扶贫战略体系中的一股重要补充力量,其成效和效应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K村位于新疆南部,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聚居村,也是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的深度贫困村。当地贫困历史由来已久,且其贫困的现状、特点、致贫根源等也都有着其独特的地域性特征,这些无疑都为当地的贫困治理增加了更高的难度和为当地贫困治理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也为当地的贫困治理赋予了更特殊的意义。换言之,加快补齐当地贫困的短板,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生的改善......其成效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村民基于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提升,而在于村民基于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增强,也即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与归属意识。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诉求,以“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以下简称“访惠聚”)活动为载体的驻村扶贫在K村应运而生。提升K村驻村扶贫工作及其效应的掌握,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回溯当地“访惠聚”驻村扶贫工作的行为策略、模式和内容,并探究在驻村扶贫行为策略、模式和内容的“嵌入”干预下,当地村民的行为和观念会产生何种变化。另一方面则为了找到一条适合新疆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农村社会现代化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从而更好的推动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进而更好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章以K村“访惠聚”组织和当地贫困者的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基于K村的田野调研,从社会分工和社会团结的理论视角出发,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田野调查的观察法、访谈法,对当地扶贫个案进行实证研究,试图回答在“访惠聚”组织驻村扶贫等行为的干预下,当地村民的社会行为和观念产生了何种变化,以及促进变化的作用力是什么?“访惠聚”组织驻村扶贫推动当地乡土社会迈向现代化过程中,使得当地经历着分化、分工和竞争,这种状态下的社会如何或者何以能实现有机团结?等问题。即前期通过文献分析法,对“访惠聚”组织扶贫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初步把握其基本内涵、发展现状等。而后结合本研究实际,建立理论框架和研究背景,梳理出研究思路。中期则浸身田野,综合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重点了解K村“访惠聚”组织的扶贫行为和村民社会行为、观念的变化:文章分别从经济技术、文化技术、政治技术和符号技术扶贫四个维度对当地“访惠聚”组织开展的扶贫行为以及相应的村民社会行动和观念的变化进行解构。发现“访惠聚”组织代表国家用资源(含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打破了K村地缘共同体原本相对封闭的状态,使其迈向现代工商业经济社会,村民也因此逐渐走出原始的地缘共同体,迈向地缘共同体外的经济共同体或职业共同体,由此推动了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社会的分化、分工和外展化发展。而长此以往,则又推动了当地村民多民族多元化新社会关系的生成。进一步说,族阈共同体内的分工加上因资本、资源的价值竞争和社会互惠关系倾向,促使当地村民开始不断被欲望支配进行社会互动与合作,并在“访惠聚”组织政治共同体保证公平和个人理性的背景件下,使得分工、竞争和合作不断驱良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新的良性干群、合作、契约和竞争关系开始形成,进而达致社会“有机团结”理想型等效应。而从长远来看,“共同体”间的交织和互联,以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这本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和发展轨迹。在这种语境下,文章不仅能共享K村的地方驻村扶贫经验和智慧,对于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议题的探索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陈欢欢[6](2019)在《习近平民生理论及其在新疆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生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产生的效应与每一位社会成员生活状态、发展能力、福利状况等密切相关,与国家发展、执政基础的巩固紧密相连。作为一个世纪性话题,其本质核心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世情深刻变化的新时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涵盖面广,涉及点多,民生逐步成为政治话题凸显着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社会主义建设三大规律基础上,分析和思考新时代的民生问题,遵循唯物辩证法中“人的全面发展与事物普遍发展相互联系、辩证统一”基本原则,创造性提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有机统一的“大民生”理论。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发展理念,旨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践表明,习近平民生理论不仅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建设“三大规律”的认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同时成功指导了新时代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延续了中国共产党前几届领导集体深刻的“三为民”情怀。同时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其卓越地历史贡献,无不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光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为指导,始终保持问题意识,运用文献分析法与归纳演绎法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社会系统研究等主要方法,以习近平民生理论思想内核、具体实践、方法论的逻辑构成为经,以新疆有待解决共性、特性并存的民生问题为坐标,以新疆践行习近平民生理论的重要举措为纬,梳理了与习近平民生理论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时代背景,系统论述了习近平民生理论发展、创新及具体在新疆指导的民生实践活动,并对实践中取得的成效,过程中存在的偏差进行总结分析,以此为新疆进一步践行民生发展提供几点思考。本文研究的逻辑框架以“民生问题”历史定位为轨迹,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为主轴。论文整体结构由绪论和正文两部分构成。绪论包含五部分内容:第一,论文研究的背景及选题价值;第二,国内外关于习近平民生理论的研究现状及综述;第三,归纳概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第四,阐述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第五,廓清相关核心概念。正文框架由理论研究、实践分析、个人思考三部分建构,具体由六章内容支撑。理论部分由正文的第一、二两章构成:第一章阐述了习近平民生理论形成发展的思想渊源和时代背景。首先,归纳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生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中国民生理论的合理内核及中国共产党的民生理论与实践,为习近平民生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渊源;其次,重点分析习近平民生理论发展的新世情和国内深刻的时代大变局背景;最后,系统论述习近平民生理论萌动和生长的过程。第二章阐述了习近平民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时代价值。首先,习近平民生理论的主要内容由思想内核和民生建设的实践方案两部分逻辑构成。思想内核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理论品格和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价值旨归。实践方案围绕社会治理、经济发展、“七有”保障目标具体展开,为新疆具体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对习近平民生理论的价值进行深入分析,主要从发展论、方法论、实践论三个不同视角进行归纳:第一,是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第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丰富发展;第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取得伟大胜利提供参考,同时为新疆民生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践分析部分由正文的三、四、五章构成:第三章阐述了进一步加强新疆民生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在新时代面临的新要求。首先,必要性主要通过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进行概括:一是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必然要求,二是解决新疆社会主要矛盾的应有之义,三是保障人民权利充分行使的实践基础。其次,新时代新疆民生建设的新要求具体由新时代新疆发展程度滞后,发展动力不足,总目标实现构成。第四章阐述了习近平民生理论在新疆的实践。结合习近平民生理论的主要内容,将以“访汇聚”为载体的新疆民生建设创举和九大惠民工程建设,作为探讨新疆践行习近平民生理论的重大举措,着重阐述新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密切联系群众的宗旨,在“七有”,“八更”目标上发力,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五章阐述了新疆民生建设的实践成效经验总结及存在的问题。首先,对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的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和各族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获得感不断提升的实践成效进行总结;其次,对实践成效中具有规律性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再次,分析了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社会事业有待进一步均衡发展和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创新。最后,根据新疆具体实情,从发展动力、社会环境、以及干部和群众主观意识三个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个人思考部分主要是论文的第六章。根据新时代新疆民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新疆如何更进一步践行习近平民生理论提出几点思考。首先,继续坚持全面论与重点论相统一,为民生建设提供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其次,继续坚持问题意识,以矛盾的视角推进新疆民生建设更平衡更充分发展;再次,继续坚持实践论,通过聚焦民生建设“七有”目标,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紧扣人民群众的“五性”需求,提升民生法治思维,不断织补民生短板,以此实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机统一。

王少华[7](2018)在《城市哈萨克族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调查研究 ——以新疆奎屯市哈萨克族为个案》文中指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奎屯市是一个以汉族为主、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城市,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使用在区域、人数上分布不均,语言使用情况复杂多样。城市哈萨克族长期处于特殊的语言区域,其语言使用现状及语言态度,影响语言使用、语言态度及语言发展前景的因素等(1)都是多民族杂居地区语言生活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奎屯市哈萨克族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语言学调查方法,即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辅以文献法、观察法,以多民族地区城市哈萨克族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的调查研究为个案,尝试回答以上问题。阿克塔木社区是奎屯市哈萨克族聚居区,哈萨克语是哈萨克族的族内交际语,国家通用语是不同民族间的主要族际交际语。哈萨克族广泛兼通国家通用语和哈萨克语,哈萨克族家庭语言使用呈现一定的代际差异。不同民族对国家通用语及语言文字的社会地位评价、发展前景期望度最高,哈萨克族希望子女在不同学段均接受国家通用语教育。奎屯市哈萨克族的语言使用及其变化特点,受社会特征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职业、语言环境、族际通婚状态、语言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应之睿[8](2018)在《常德市鼎城区农家庭院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家庭院是农村地区村民开展庭院经济的主要场所,作为村民日常生活的基本单位以及美丽乡村与美丽庭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载了村民与庭院息息相关的各类功能与价值。农家庭院景观与功能的研究极具现实意义,常德市鼎城区按照“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的建设要求,坚持“四美一化”的建设标准,开展整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引领农村振兴。论文在这样的背景下,把农家庭院视为研究对象,概述常德市鼎城区农家庭院的基本特征,探讨与之匹配的景观营造理论与设计方法,以达到农家庭院的结构优化、打造美丽的庭院景观、营建和谐人居环境的目标。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对西洞庭湖区域,即常德市鼎城区的农家庭院展开设计研究。为适应新农村发展的需求,通过浏览国内外有关庭院的发展历程、文化背景、生态景观等方面的相关资料,整理并分析实地调研的问卷数据,了解了鼎城区农户对农家庭院景观的认知与需求,总结了农家庭院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新农村的规划与发展有必要契合“美丽庭院”的建设理念。就该地区农家庭院的现状展开探究,可将农家庭院的类型归纳为种植型庭院、养殖型庭院、混合型庭院、休闲绿化型庭院、乡村旅游型庭院五种。基于鼎城区农户对庭院的认知与需求、家庭结构与经济现状、个人喜好的庭院类型与景观要素几方面的综合信息,结合景观设计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提出常德市鼎城区农家庭院应遵循注重功能的实用性、经济与生态效益并存、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体现景观多样性四个基本设计原则。根据鼎城区当地农村现状,总结出适宜该地区农家庭院营建的三种主要模式:经济生产型模式、园林休闲型模式、乡村旅游型模式,并运用所归纳的鼎城区农家庭院设计理论及优化策略,对鼎城区报国村某农家庭院进行了改造设计与实践。

杨艳[9](2018)在《云南贡山独龙江乡的扶贫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独龙族世居中缅边境,分布于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人口约7000人,与缅甸北部毗邻,少数散杂居于维西、西藏察隅县等地,独龙江乡是其唯一聚居区。由于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育程度低,和其它少数民族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致贫原因复杂,扶贫成本较高、脱贫难度也较大。作为“直过”、跨境和人口较少民族,独龙族贫困状况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是落实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帮扶政策的前沿阵地和云南省扶贫攻坚的重点,尤其“十二五”期间的“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和当前的精准扶贫成效显着,被媒体誉为“独龙江模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以后,独龙江乡修公路、建新居、通4G,迅速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巨大跨越,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飞跃式的提高,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发育程度低的边境封闭山区,快速进入现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对于封闭的小型社会而言,历史变迁的动力不仅在于生活方式,其更广泛的意义在于文化与观念。在精准扶贫和现代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之下,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性的碰撞之中,独龙族的知识构成和价值观念已然发生了变化。新旧交替中,这里的人们正在经历一个现代适应的过程,适应不良的情况通过具体社会问题和两极走向的社会分层表现了出来,这是民族贫困地区迅速推进现代化的必然。物质变迁影响认知体系,认知改变又作用于经济结果。社会与观念变迁的特殊性给独龙江乡产业发展打上了极浓厚的乡土烙印,小农式生产在当地有着特殊的生命力。产业扶贫中,村民们在基层政府的带领下,探索了一条具本土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新小农”模式。伴随观念变迁,村民们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草果种植,赋予本土元素以现代价值。基层政府以现代技术指导生产和管理,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虽然源于传统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新小农”模式在运作中还存在不足,但仍是适宜本土情况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经过“直接过渡”后六十余年的帮扶,独龙江乡的“物质贫困”已经得到了解决。但观念的发展并未完全跟上物质跨越的步伐,突出表现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不适应,文化、教育、组织建设等方面亦较薄弱,“精神贫困”还未能完全得到解决。所以,未来的精准扶贫工作中,除继续完善“新小农”模式,创新旅游扶贫思路,建立现代特色产业体系;还应引导独龙族群众增强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再生产;深化教育改革,继续加大基础和职业教育事业投入;落实素质教育与观念扶贫,激发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基层组织建设,综合施策、共同发力,协调、发挥各帮扶政策的效能最大化。基于独龙族人口较少、聚居的特点,在国家的大力投入和支持下,独龙江乡扶贫政策的构建和落实具有很大的可控性和典型性。伴随精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完善,通过扶农业、扶旅游、扶文化、扶智力、扶志向,定能将独龙江乡由过去的原始“秘境”,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美丽乡村,成就扶贫的“中国经验”。

高倩文[10](2016)在《湖南省休闲农业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20年来,中国休闲农业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如休闲农业企业融资难等问题,阻碍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研究休闲农业企业融资现状与困境,分析导致融资困境的原因,提出破解融资困境的对策。现状研究表明,休闲农业企业融资具有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支持,可以依托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休闲农业金融支持政策来促进企业发展。调查发现,湖南休闲农业企业存在融资需求量大,实际融资额度较低,表明休闲农业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休闲农业企业融资难具体表现在:一是资金需求缺口大,资金周转期长;二是内源融资潜力小,抵押资产匮乏;三是外源融资渠道窄,融资方式单一化;四是民间借贷利率高,银行贷款成本大;五是融资实施难度高,融资偿还压力大。休闲农业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原因来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滞后、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面对休闲农业企业存在惜贷现象;从休闲农业企业自身来看,融资操作能力不强、融资规模预控不当、抵押资源开发不力、忽视利益相关者积极、忽视特色化融资渠道开发等,都是休闲农业企业融资的影响因素。休闲农业企业融资困境因子分析实现了融资困境的深层次分析和量化表达。利用休闲农业企业融资困境综合得分为因变量,得到了休闲农业企业融资影响因素的数学模型,为休闲农业企业融资影响因素分析提供了数量化工具。研究表明,创新融资理念是破解休闲农业企业融资困境的关键,运用融资需求减量化、资源资产资本化、融资结构优序化理念,全面提升休闲农业企业的融资决策能力与水平。为此,适用内源融资最大化、股权融资规范化、债权融资适度化等策略,可有效破解休闲农业企业融资困境,为其融资实施提供了操作性策略。

二、从事庭院经济注意事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事庭院经济注意事项(论文提纲范文)

(3)凯里市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因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生计方式变迁
        (二)社会变迁理论
        (三)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理论
        (四)经济文化类型
    三、相关研究现状与评述
        (一)相关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凯里市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的过程
    一、凯里市仫佬族人口分布情况
        (一)凯里市基本情况介绍
        (二)凯里市民族构成与仫佬族人口
    二、凯里市仫佬族生产方式的变迁
        (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
        (二)副业生产方式的变迁
    三、凯里市仫佬族消费方式的变迁
        (一)经济收入与消费开支
        (二)市场发展与商业贸易
    四、城镇化对凯里市仫佬族生计方式的影响
        (一)生产力发展与消费观念改变
        (二)现代化生产方式是影响因素
        (三)消费能力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第二章 凯里市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的原因分析
    一、凯里市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的主观动因
        (一)凯里仫佬族其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凯里仫佬族对生存资料的渴求
        (三)凯里仫佬族对发展利益的需求
    二、凯里市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的客观动因
        (一)生产力发展是内部动力要素
        (二)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催化
        (三)文化交融与文化传播的影响
        (四)土地确权与土地流转的推动
        (五)劳动力解放与人口流动的带动
        (六)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与落实
        (七)经济文化生态等的有机协同
第三章 凯里市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一、凯里市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单一和产品初级化
        (二)空巢村的加剧和发展空心化
        (三)资金积累不足与贫富失衡化
        (四)受教育水平低和心态焦虑化
        (五)区位优势弱化和规划同质化
    二、凯里市仫佬族的生计方式变迁对仫佬族的影响
        (一)经济收入增加和获得感增强
        (二)消费结构多元和幸福感增强
        (三)文化交融传播和认同感增强
第四章 关于凯里市仫佬族生计方式良性变迁的思考
    一、如何用好顶层设计:贯彻与创新
        (一)实现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的有效衔接
        (二)贯彻落实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的最大利民化
        (三)发挥政府主导力量增强主动变迁能力
    二、如何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教育和治理
        (一)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增强变迁的竞争力
        (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巩固新型民族关系
        (三)紧扣民族工作主题,加强民族事务治理
    三、关键是人的问题:自觉和超越
        (一)转变思想观念,主动回应政策
        (二)增强创新能力,因地制宜施策
        (三)利用资源优势,实现跨越发展
        (四)坚持文化为本,主动适应变迁
结论与展望
    一、本论文的研究结论
    二、生计方式的选择与展望
        (一)自在自觉:生计方式变迁的理性选择
        (二)方式多元:生计方式变迁的整体趋势
        (三)和而不同:生计方式变迁的共生之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4)克拉玛依区小拐乡牧民定居安置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牧民定居研究现状
        1.2.2 国内牧民定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牧民定居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社会变迁理论
第三章 克拉玛依区小拐乡牧民定居安置现状
    3.1 克拉玛依区小拐乡概况
    3.2 克拉玛依区小拐乡牧民定居安置概况
        3.2.1 克拉玛依区小拐乡牧民定居安置现状
        3.2.2 克拉玛依区小拐乡牧民定居安置模式
第四章 克拉玛依区小拐乡牧民定居安置效应分析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1.1 调查问卷内容的设计
        4.1.2 调查问卷的发放以及回收
        4.1.3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4.2 克拉玛依区小拐乡牧民定居安置的效应分析
        4.2.1 克拉玛依区小拐乡牧民定居安置的经济效应分析
        4.2.2 克拉玛依区小拐乡牧民定居安置的社会效应分析
        4.2.3 克拉玛依区小拐乡牧民定居安置的生态效应分析
        4.2.4 克拉玛依区小拐乡牧民定居安置的综合效应评定
第五章 克拉玛依区小拐乡牧民定居安置存在的问题
    5.1 基础设施需完善,乡村建设仍有不足
    5.2 资源整合缺失,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5.3 人口结构不合理,老龄化趋势严重
    5.4 传统思想需改变,牲畜品种需改良
    5.5 组织结构缺失,草原管理需加强
第六章 完善克拉玛依区小拐乡牧民定居安置工作的建议
    6.1 完善基础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6.2 加强产业结合,促进产业体系发展
    6.3 调整人口结构,加强人才引进
    6.4 转变传统思想,改良牲畜品种
    6.5 完善组织结构,加强草场资源监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5)驻村扶贫及其效应研究 ——以K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驻村扶贫
        1.4.2 政治技术
        1.4.3 符号技术
        1.4.4 共同体
        1.4.5 家元共同体
        1.4.6 族阈共同体
        1.4.7 中华民族共同体
    1.5 研究构思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观点
        1.5.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田野与遇见:K村“访惠聚”组织
    2.1 田野点概述:K村个案
        2.1.1 历史沿革
        2.1.2 地理概况
        2.1.3 境内资源
        2.1.4 村情概况
        2.1.5 贫困概况
    2.2 贫困治理主体:K村“访惠聚”组织
        2.2.1 “访惠聚”组织的人员构成
        2.2.2 “访惠聚”组织的驻村任务
        2.2.3 “访惠聚”组织的管理制度
第三章 驻村与扶贫:K村“访惠聚”组织扶贫
    3.1 经济技术扶贫
        3.1.1 产业扶贫
        3.1.2 就业扶贫
        3.1.3 金融扶贫
    3.2 文化技术扶贫
        3.2.1 扶智
        3.2.2 扶志
    3.3 政治技术扶贫
    3.4 符号技术扶贫
第四章 分工与竞争:K村融入现代经济社会之路
    4.1 从“输血”到“造血”:K村经济发展的自我反哺之路
        4.1.1 扶贫规划联结市场经济
        4.1.2 扶贫项目释放转型红利
        4.1.3 扶贫产业依从市场供求
    4.2 从分工到整合:K村社会运行的有机团结之路
        4.2.1 家元共同体内的竞争与分化
        4.2.2 族阈共同体内的分工与整合
        4.2.3 从分工、竞争通向合作
第五章 成效与效应:在驻村扶贫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1 扶贫策略推动多民族多元化新关系的生成
        5.1.1 驻村扶贫丰富干群关系
        5.1.2 产业扶贫加强合作关系
        5.1.3 就业扶贫形成契约关系
        5.1.4 公益扶贫强化竞争关系
    5.2 扶贫项目促进民族区域社会的融合发展
        5.2.1 促进社会交往中的互惠性
        5.2.2 促进社会生产中的契约性
        5.2.3 促进社会分工中的凝聚性
    5.3 扶贫组织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5.3.1 助力共同体间的协作与互嵌
        5.3.2 促进对国家的认知与联系
        5.3.3 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6)习近平民生理论及其在新疆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现有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不足
    五、廓清相关核心概念
        (一)民生
        (二)民生问题
        (三)民生建设
        (四)民生理论
    注释
第一章 习近平民生理论形成发展的思想渊源与时代背景
    第一节 习近平民生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生的理论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中国民生理论的合理内核
        三、中国共产党的民生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习近平民生理论形成过程及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习近平民生理论发展的时代背景
        二、习近平民生理论形成的过程
    注释
第二章 习近平民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时代价值
    第一节 习近平民生理论的思想内核
        一、理论品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二、价值旨归: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第二节 习近平民生建设的实践方案
        一、将改善民生与社会治理紧密结合
        二、民生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三、主要实践:从“五有”变为“七有”
    第三节 习近平民生理论的时代价值
        一、发展论:是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二、方法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丰富发展
        三、实践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注释
第三章 进一步加强新疆民生建设的必要性及新要求
    第一节 新疆民生建设的必要性
        一、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解决新疆社会主要矛盾的应有之义
        三、保障人民权利充分行使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 新时代新疆民生建设的新要求
        一、发展程度相对滞后
        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三、实现总目标的新要求
    注释
第四章 习近平民生理论在新疆的实践
    第一节 以“访惠聚”为载体的新疆民生建设创举
        一、价值向度:密切联系党和群众
        二、“访惠聚”活动的具体部署
    第二节 新疆践行习近平民生理论的主要举措
        一、为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奠定经济基础
        二、均衡发展社会事业以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三、持续助力“绿色、安全”社会环境建设
    注释
第五章 新疆民生建设的实践成效、经验总结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新疆民生建设的实践成效及经验总结
        一、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的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加强
        二、各族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获得感不断提升
    第二节 新疆民生建设经验总结
        一、正确处理社会稳定与民生建设间的辩证关系
        二、正确处理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间的辩证关系
        三、正确认识民生建设与社会治理有机统一关系
    第三节 新疆民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新疆民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新疆民生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注释
第六章 新疆进一步推进民生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 坚持全面论:为民生建设提供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继续为维护新疆稳定奠定必要条件
        二、继续贯彻落实新疆工作总目标任务
    第二节 坚持矛盾论:推进新疆民生更平衡更充分发展
        一、继续发挥访惠聚“精准滴灌”优势
        二、提升新疆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第三节 坚持实践论:民生建设紧扣“七有”和“五性”
        一、聚焦“七有”改善民生提升群众获得感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落细“五性”需求
    注释
结语 习近平民生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生论述的最新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7)城市哈萨克族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调查研究 ——以新疆奎屯市哈萨克族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调查点与被试
    1.3 研究价值与创新点
        1.3.1 研究价值
        1.3.2 创新点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
    1.6 核心概念界定
2 语言使用
    2.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2.1.1 语言习得与习得环境
        2.1.2 语言掌握
        2.1.3 小结
    2.2 语言文字学习途径
        2.2.1 语言
        2.2.2 文字
        2.2.3 小结
    2.3 语言使用现状
        2.3.1 家庭
        2.3.2 社区
        2.3.3 小结
3 语言态度
    3.1 有用度
        3.1.1 语言
        3.1.2 文字
        3.1.3 小结
    3.2 实用功能
    3.3 语言文字发展前景
        3.3.1 语言
        3.3.2 文字
        3.3.3 小结
    3.4 行为倾向
    3.5 小结
4 影响语言使用状况的因素
    4.1 民族人口和分布
    4.2 学校教育
    4.3 语言态度与家庭语言环境
    4.4 族际通婚
    4.5 社会语言环境
    4.6 受教育程度及职业
    4.7 小结
5 总结与反思
    5.1 语言与生活
    5.2 调查结论
    5.3 调查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常德市鼎城区农家庭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庭院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论文研究方法
        1.4.2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农家庭院的基本特征
    2.1 庭院的基本概念
    2.2 庭院承载的功能属性
        2.2.1 文化载体
        2.2.2 经济效益
        2.2.3 景观元素
        2.2.4 生态功能
        2.2.5 美学价值
    2.3 农家庭院的特点
        2.3.1 农家庭院的平面布局形式
        2.3.2 传统农家庭院的附属设施
        2.3.3 新农家庭院附属设施
    2.4 小结
第三章 常德市鼎城区农家庭院现状分析
    3.1 常德市鼎城区基本概况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环境资源
        3.1.3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3.2 常德市鼎城区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3.3 常德市鼎城区农家庭院现状
        3.3.1 农家庭院类型
        3.3.2 农民对庭院的认知和需求
        3.3.3 农家庭院现存问题
    3.4 小结
第四章 常德市鼎城区农家庭院设计理论与优化策略
    4.1 常德市鼎城区农家庭院应遵循的设计原则
        4.1.1 功能实用性原则
        4.1.2 经济与生态效益并存原则
        4.1.3 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原则
        4.1.4 景观多样性原则
    4.2 常德市鼎城区农家庭院探究的主要模式
        4.2.1 经济生态型模式
        4.2.2 园林休闲型模式
        4.2.3 乡村旅游型模式
    4.3 常德市鼎城区农家庭院景观要素设计
        4.3.1 庭院绿化
        4.3.2 庭院围合界面
        4.3.3 休憩设施
        4.3.4 景观小品
    4.4 小结
第五章 鼎城区报国村农家庭院景观改造案例
    5.1 区位概况
        5.1.1 区位分析
        5.1.2 现状分析
        5.1.3 总体规划
    5.2 案例概况
    5.3 优化设计方案
        5.3.1 空间布局的优化
        5.3.2 庭院绿化的设计
        5.3.3 休憩设施的布置
        5.3.4 景观小品的增设
        5.3.5 围合界面的处理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湖南农家庭院景观设计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Ⅱ 鼎城区报国村乡土园林植物表
致谢
作者简历

(9)云南贡山独龙江乡的扶贫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一)独龙族研究
        (二)民族地区扶贫研究
        (三)民族发展研究
        (四)现代小农经济研究
    三、研究旨趣与创新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的技术路线
        (三)重难点与创新
    四、理论关照与核心概念
        (一)运用的主要理论
        (二)发展的概念与内容界定
    五、研究方法与田野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田野点选取
        (三)田野过程
第一章 独龙族与独龙江乡概况
    一、独龙族的历史与文化
        (一)历史图景
        (二)文化素描
    二、独龙江乡的自然生境与沿革
        (一)自然生境
        (二)区位沿革
第二章 独龙江乡扶贫历程与社会发展
    一、早期帮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直接过渡”时期的帮扶工作
        (二)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的帮扶工作
    二、“十二五”时期整体式扶贫与物质生活水平的飞跃
        (一)“整乡推进整族帮扶”政策的制定
        (二)“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六大工程的实施与落实
        (三)整体式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三、精准扶贫与内生式发展的推进
        (一)精准扶贫方案的制定与执行
        (二)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监督与保障
        (三)落实精准扶贫中对象的精准
        (四)精准扶贫阶段的帮扶特点
第三章 扶贫与现代观念发展
    一、扶贫:现代观念形成的背景
        (一)政府鼓励农民进入市场经济体系
        (二)现代生活带来生产资料的商品化
    二、市场意识:现代观念的内容
        (一)经济要素进入知识结构
        (二)工具主义影响价值观念
    三、碎片化:观念转变的特点
        (一)信息获得的碎片化
        (二)知识构成的碎片化
    四、不适:观念发展与物质进程不同步的结果
        (一)观念发展不同步引起的具体社会问题
        (二)两极走向的社会分层趋势
        (三)出现不适是发展中的必然
第四章 扶贫与现代特色产业发展
    一、独龙江乡产业扶贫的历程
        (一)有心栽花:旅游业发展缓慢
        (二)无心插柳:草果种植成为产业发展的致富之路
        (三)关键:基层政府的大力扶持
    二、独龙江乡产业发展的“新小农”模式
        (一)“新小农”模式的概念
        (二)“新小农”模式的特点
    三、“新小农”模式中的本土元素
        (一)“懒”与“闲暇”
        (二)“北京时间”与“独龙时间”
        (三)“头人”和“老县长”
    四、“新小农”模式中传统小农元素的现代价值
        (一)传统小农社区空间结构保留了生存“安全阀”
        (二)小农“生存理性”价值取向降低了市场风险
        (三)小农式生态逻辑保证了生产的可持续性
    五、“新小农”模式运作中的问题
        (一)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之难
        (二)源于传统小农经济的不足
第五章 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
    一、扶农业:完善“新小农”模式
        (一)培养本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帮助小农户扩大种植规模
        (三)提供系统的生态农业技术支持
        (四)加大拓宽融资渠道的力度
        (五)面向市场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六)全面推动特色种植品种的产业化经营
    二、扶旅游: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创新旅游发展思路
        (一)新思路:整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文化元素
        (二)思路依据:“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
        (三)整合资源推动旅游扶贫的具体对策
    三、扶文化:推动文化再生产
        (一)帮助群众在实践中增加本土文化认知
        (二)培养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意识
        (三)引导群众构建地方核心价值
        (四)推动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四、扶智力:继续加大基础与职业教育事业投入
        (一)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推进基础教育事业发展
        (二)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创造就近就业条件
    五、扶志向:落实素质教育和观念扶贫
        (一)丰富教育形式,落实素质教育
        (二)活用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
    六、共同发力:实现各帮扶政策的最大效能
        (一)增强基层政府执行力,发挥政策的综合效能
        (二)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建立社会扶贫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2:调查问卷(节选)
附录3:独龙江乡《村规民约》
附录4:微信截图授权
附录5:独龙江乡巴坡村贫困户名单

(10)湖南省休闲农业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小企业融资研究动态
        1.2.2 农业企业融资研究动态
        1.2.3 休闲农业企业融资研究
        1.2.4 简要述评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休闲农业企业融资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休闲农业相关概念
        2.1.2 融资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
        2.2.1 MM理论
        2.2.2 权衡理论
        2.2.3 优序融资理论
第3章 湖南休闲农业企业融资现状与困境
    3.1 休闲农业企业融资现状
        3.1.1 休闲农业企业的融资环境分析
        3.1.2 休闲农业企业的融资数量特征
        3.1.3 休闲农业企业的融资结构特征
    3.2 休闲农业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
        3.2.1 资金需求缺口大,资金周转期长
        3.2.2 内源融资潜力小,抵押资产匮乏
        3.2.3 外源融资渠道窄,融资方式单一化
        3.2.4 民间借贷利率高,银行贷款成本大
        3.2.5 融资实施难度高,融资偿还压力大
    3.3 休闲农业企业融资困境的外部原因
        3.3.1 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滞后
        3.3.2 农村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
        3.3.3 经营风险带来的惜贷现象
    3.4 休闲农业企业融资困境的内部原因
        3.4.1 融资操作能力不强
        3.4.2 融资规模预控不当
        3.4.3 抵押资源开发不力
        3.4.4 忽视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
        3.4.5 忽视特色化融资方式开发
第4章 湖南休闲农业企业融资困境实证研究
    4.1 项目实施
        4.1.1 问卷设计思路
        4.1.2 调研组织与实施
        4.1.3 研究思路与分析工具
    4.2 融资困境的因子分析
        4.2.1 研究假设
        4.2.2 变量选择
        4.2.3 结果分析
    4.3 融资影响因素分析
        4.3.1 研究思路与变量选择
        4.3.2 融资影响因素筛选
        4.3.3 融资影响因素建模
第5章 破解休闲农业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5.1 创新融资理念
        5.1.1 融资需求减量化理念
        5.1.2 资源资产资本化理念
        5.1.3 融资结构优序化理念
    5.2 内源融资最大化
        5.2.1 源于经营盈利的内源融资
        5.2.2 最大限度地利用自有资金
        5.2.3 积极发展会员制种养项目
    5.3 股权融资规范化
        5.3.1 吸纳外源股本
        5.3.2 员工持股计划
        5.3.3 特殊股权
        5.3.4 股权融资决策思路
    5.4 债权融资适度化
        5.4.1 善用民间资本
        5.4.2 适用农业贷款
        5.4.3 巧用抵押贷款
        5.4.4 活用融资租赁
        5.4.5 债权融资决策思路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休闲农业企业融资情况调查表格
附录二:休闲农业企业融资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四、从事庭院经济注意事项(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农村脱贫效果评价 ——以洮北区为例[D]. 梁玉.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2]《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榜样》(节选);《学习与科普》(2020年1-4期节选)[D]. 李娴琳. 新疆大学, 2021
  • [3]凯里市仫佬族生计方式变迁研究[D]. 聂开吉.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7)
  • [4]克拉玛依区小拐乡牧民定居安置效应分析[D]. 姜钊.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5]驻村扶贫及其效应研究 ——以K村为个案[D]. 刘明星.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6]习近平民生理论及其在新疆的实践研究[D]. 陈欢欢. 新疆大学, 2019(10)
  • [7]城市哈萨克族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调查研究 ——以新疆奎屯市哈萨克族为个案[D]. 王少华. 新疆师范大学, 2018(08)
  • [8]常德市鼎城区农家庭院设计研究[D]. 应之睿.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9]云南贡山独龙江乡的扶贫与发展研究[D]. 杨艳.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10]湖南省休闲农业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D]. 高倩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从事庭院经济的注意事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