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净水技术在我国养殖业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生物净水技术在我国养殖业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一、生物净水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操建华,桑霏儿[1](2020)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理论、模式及评价方法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理论、模式和评价方法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探讨了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主要理论:从绿色发展和绿色产业角度探讨了其内涵问题,强调界定应更加包容,阐述了绿色发展理论框架。在简述国内8种主要绿色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其共性、各自特点和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以湖州为例提出实现的保障条件。借鉴其他产业和区域绿色发展评价方法,提出评价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状况的两种思路: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定性定量分析和基于模型技术的绿色发展效率分析,构建了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的三级体系。

孟现尧[2](2020)在《菊芋全粉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将菊芋全粉作为凡纳滨对虾饲料的益生元成分,应用于凡纳滨对虾的人工养殖中,研究了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对菊芋全粉与地衣芽孢杆菌复合后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协同促进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研究在凡纳滨对虾的基础饲料中添加菊芋全粉,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42%、4%、16%,可以满足对虾的生长需求。实验分组如下:对照A组(基础饲料),实验B组(0.5%菊芋全粉),实验C组(1.0%菊芋全粉),实验D组(1.5%菊芋全粉)。饲养四周后,对凡纳滨对虾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及丰度、免疫力和生长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补充菊芋全粉不会改变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但是各菊芋全粉实验组凡纳滨对虾的肠道微生物同源性更强。0.5%菊芋全粉可以明显提高芽孢杆菌相对丰度(P<0.05);补充1.0%和1.5%菊芋全粉可以显着降低对虾肠道弧菌数量,提高红杆菌、黄杆菌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P<0.05),这些有益菌都对宿主生长免疫具有促进效果。(2)0.5%菊芋全粉可以明显提高凡纳滨对虾总抗氧化能力;1.0%菊芋全粉可以显着提高凡纳滨对虾吞噬活性、总抗氧化能力和溶菌酶活性等免疫指标(P<0.05)以及凡纳滨对虾的饲料利用率;1.5%菊芋全粉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数目、总抗氧化能力和溶菌酶活性,凡纳滨对虾的最终平均体重、特殊生长率、增重率也有显着提高(P<0.05)。2.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协同促进效果的研究将基础饲料中加入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制得实验饲料,实验分组如下:对照A2组(基础饲料),实验B2组(1.0%菊芋全粉),实验C2组(108CFU/g地衣芽孢杆菌),实验D2组(1.0%菊芋全粉+108CFU/g地衣芽孢杆菌)。四周饲养实验结束后,对凡纳滨对虾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及相对丰度、免疫力和生长性能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各实验组对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各实验组之间的肠道菌群同源性更强,与对照A2组差异性更大。实验D2组与实验B2组相比,尽管对红杆菌、黄杆菌等有益菌的促进作用降低了,但对弧菌和交替单胞菌等有害菌的促进也降低了,这证明了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确实具有协同效果。(2)实验D2组在血细胞数目、呼吸爆发等免疫指标表现出更显着的促进效果,该结果证明了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的协同促进效果;但是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没有协同促进效果(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菊芋全粉可以降低凡纳滨对虾肠道弧菌相对丰度,并促进对虾生长性能;饲料中补充1.0%或者1.5%菊芋全粉可显着调节凡纳滨肠道菌群、提高免疫力和生长性能;同时1.0%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联合使用在调节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和提高免疫力方面具有良好的协同促进效果。本研究为菊芋全粉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应用依据。

李士俊[3](2020)在《溶解性微生物产物对臭氧深度处理去除甲氧苄氨嘧啶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人类产生和使用的抗生素会随着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然而污水处理厂常规工艺对部分抗生素的去除效果有限,使得这些抗生素会进入深度处理单元。臭氧氧化技术是污水处理厂最常用的深度处理技术。然而,活性污泥在降解污染物时产生的代谢产物——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MP)会影响抗生素的臭氧深度处理过程。但是到目前为止,SMP在抗生素臭氧氧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论文以典型抗生素——甲氧苄氨嘧啶(Trimethoprim,TMP)和SMP为对象,研究SMP在臭氧深度处理中的变化规律以及TMP在臭氧深度处理中的降解特性,明确不同SMP组分对臭氧氧化TMP的影响机制,从而为提高污水处理厂中抗生素的去除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SMP三种组分——腐殖酸、蛋白质和多聚糖的不同混合情况将其分为单一组分、二元组分和三元组分,研究SMP在不同臭氧浓度下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1)SMP单一组分中:腐殖酸和蛋白质在臭氧化过程中的去除率及反应速率随着臭氧浓度的提高而增大,相比于5.00 mg/L的臭氧浓度,在臭氧浓度为2.5 mg/L时,腐殖酸的去除率和降解速率分别减少了37.9%和49.8%;而在臭氧浓度为10 mg/L时,去除率和降解速率则增加了30.7%和180.3%;蛋白质的去除率和降解速率则分别减少了32.0%、46.2%和增加了37.9%和84.5%;多聚糖浓度在臭氧氧化过程中基本不变。(2)SMP混合组分对腐殖酸、蛋白质和多聚糖的降解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混合组分会使腐殖酸的去除率下降25.4%-42.9%,降解速率下降38.7%-61.0%;也会使蛋白质的去除率下降7.6%-36.4%,降解速率下降23.2%-44.5%。对于多聚糖而言,混合组分对其去除率和降解速率基本没有影响。2.探究了SMP对臭氧降解TMP时降解动力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MP中3种组分均会抑制TMP的臭氧氧化降解。(1)单一的蛋白质、多聚糖和腐殖酸存在时,TMP的去除率和降解速率分别下降了8.9%-47.1%和20.7%-63.8%;(2)两两组合时,TMP的去除率和降解速率分别下降了11.7%-51.8%和30.5%-66.5%;(3)三组分同时存在时,TMP的去除率和降解速率分别下降了52.9%和67.4%。3.探究了SMP对臭氧降解TMP时降解产物、降解路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对于TMP苯环羟基化反应的产物OP322(C14H18N4O5)和OP338(C14H18N4O6),单一组分中,腐殖酸使得产物增加14.7%,而多聚糖、蛋白质使得产物分别减少17.8%和29.6%;二元组分中,腐殖酸和多聚糖使得产物增加了8.7%,而腐殖酸和蛋白质、蛋白质和多聚糖存在时,产物分别减少了6.7%和36.0%;在三元组分条件下,产物减少了19.1%。(2)对于TMP嘧啶环上双键断裂、羟基化、羰基化反应的产物OP324(C14H20N4O5)和OP294(C13H18N4O4),SMP单一、二元和三元组分使其分别减少9.8%-31.0%,21.4%-51.0%和59.9%。(3)对于TMP亚甲基桥结构断裂反应的产物OP138(C5H6N4O)和OP140(C5H8N4O),单一组分中,腐殖酸、蛋白质使得产物分别增加了271.6%和308.0%,而单一多聚糖对此影响效果不明显;在二元、三元组分条件下,产物分别增加了32.0%-260.4%和200.6%。研究结果表明,在臭氧深度处理过程中,SMP中不同组分均会抑制TMP的臭氧降解,从而导致TMP的去除率降低。另外SMP中不同组分也会影响TMP降解过程中的降解产物和降解路径,因此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深入解析其发生机制,从而为提高臭氧深度处理过程中抗生素的去除提供科学支撑。

金朋[4](2020)在《一种养殖水原位净化装置的研制和应用效果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对养殖水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养殖方式逐渐向高密度、高投喂的集约化养殖模式转变,而这种养殖方式会导致水体中溶解氧降低和养分不断富集,进而引起水质恶化。这不仅影响了养殖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对周边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随着国家对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的逐步提高和管理措施的不断加强,水产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已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寻找一种新型的养殖水净化技术就显得迫在眉睫。1、养殖水原位净化装置的设计与制造本装置基于自然水体中分布有硝化细菌、聚磷菌等微生物,及其能吸附在固体表面和具有高效吸收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磷等成分进行繁殖和生长等生物学特性,设计制造出一个能悬浮在养殖水体中、以微生物附着基为核心的养殖水原位净化装置。装置主要由支架和浮力系统、微生物附着基、上升流系统、底增氧系统、光伏发电和供气系统5部分组成。该装置具有结构紧凑、净化功能强大、适用范围广等优点。2、养殖水原位净化装置微生物膜的构建与净化效果试验研究了该装置在1mg/L、3mg/L、5mg/L三种不同氨氮浓度的淡、海水环境下,生物膜构建过程以及完成后,对养殖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磷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水温22~25℃、溶解氧6~9mg/L、p H 7.0~8.5的条件下,不同氨氮浓度淡水试验组装置的生物膜构建都在第16d完成,且各试验组装置在生物膜构建过程中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磷的日净化量差异不明显(P>0.05)。以第18d计,1mg/L、3mg/L、5mg/L3个浓度组中氨氮的日消减量分别为304.587g、283.748g和314.753g,亚硝酸盐氮日消减量分别为297.032g、292.566g和304.356g,硝酸盐氮的日产量分别为297.934g、276.239g和312.108g,总磷的日消减量为0.485 g、0.427 g和0.462 g;在水温27℃~31℃、溶解氧6mg/L~8mg/L、p H 7.0~8.5的条件下,不同氨氮浓度海水试验组的装置生物膜构建都在第21d完成,各试验组装置在生物膜构建过程中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日净化量差异显着(P<0.05)。以第24d计,1mg/L组、3mg/L组和5mg/L组中氨氮日消减量分别为243.327g、258.132g和279.372g;亚硝酸盐氮日消减量分别为231.974g、256.479g和284.273g;硝酸盐氮日产量分别为243.16g、271.905g和285.505g;装置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的消减能力与硝酸盐氮的生产能力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而提高。而不同浓度梯度装置对总磷的日消减量差异性不大(P>0.05),以第24d计,日消减量分别为0.566 g、0.595 g和0.493 g。综上,本装置在稳定工作后,对氨氮保持强大的净化能力,而对总磷的净化作用远小于对三态氮的净化。3、生物膜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分析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淡、海水3mg/L试验组装置水面下10cm、45cm、80cm 3种不同水层以及海水1mg/L、3mg L、5mg/L试验组装置水面下45cm处的填料生物膜进行菌群分析。结果表明:淡水装置三个水层样品从物种丰度、物种多样性、物种组成相似性方面比较,中层与下层差异性小(P>0.05),且较上层丰富;在门水平上,三个样品菌群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组成,三个样品变形菌门占比差异不大(P>0.05),中层样品的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占比较上下层略高,上下层占比差异不大(P>0.05);在属水平上,三个样品共检测出5种硝化菌属和14种聚磷菌属,其中硝化菌类包括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和亚硝化球菌属(Nitrosococcus)、Candidatus_Nitrotoga和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且为3个样品所共有,其中氨氧化细菌(AOB)菌群的占比分别为16.88%、17.88%、12.40%,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OB)菌群的占比分别为52.54%、54.86%、49.18%,两种菌群均呈现中层>上层>下层,三个样品的聚磷菌属占比分别为2.79%、2.52%、3.46%,呈现下层>上层>中层。海水样品从物种丰度、物种多样性、物种组成相似性方面比较,装置中下水层样品间差异不大(P>0.05),而上层较丰富;3mg/L样品>1mg/L样品(5mg/L样品通量检测失误,不做参考)。在门水平上,4个样品菌群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组成,其中变形菌门占比差异不大(P>0.05),中层样品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占比较上下层略高,1mg/L样品占比最小;在属水平上,4个样品共检测出6种硝化菌属和13种聚磷菌属,其中硝化菌类包括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亚硝化球菌属(Nitrosococcus)、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硝化刺菌属(Nitrospina)和硝化球菌属(Nitrococcus),且为4个样品所共有,其中AOB菌群的占比分别为20.60%、22.04%、21.70%、22.07%,呈现中层>下层>上层,1mg/L组与3mg/L组差异不显着(P>0.05);NOB菌群的占比分别为51.46%、56.32%、55.37%、50.77%,呈现中层>下层>上层,3mg/L组>1mg/L组。四个样品的聚磷菌占比分别为3.71%、3.52%、3.02%和2.85%,呈现上层>中层>下层,3mg/L组>1mg/L组。综上,淡、海水装置在生物膜构建完成后,中、下水层的微生物群落在物种丰度、物种多样性、物种组成相似性方面,差异不大;中水层的AOB菌群与NOB菌群占比均要高于上、下水层。淡、海水试验氨氮浓度梯度越高的装置,其硝化细菌的整体占比也越大。淡海水试验装置的聚磷菌属的占比远小于硝化菌属。

陶柄臣[5](2020)在《典型池塘工业化养殖污染现状与水质优化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之下,近年来,在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的大力推动下,一种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型淡水渔业养殖模式“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在江苏省内得到了迅速推广与应用。为了形成一套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水质保障技术对策建议,达到最佳水产养殖环境生态效益,本文以南京市六合区淡水养殖池塘以及如东县海水养殖池塘为研究案例,调查内容包括加州鲈鱼养殖池,大黄鱼养殖池,黑鲷养殖池的成本,支出,收入的经济效益以及净化区的水体总磷、总氮、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水温、溶解氧、池底沉积物等。根据相关水产养殖法律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对水体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养殖效益上,六合区的淡水工业化生态养殖模式在养殖期间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亩产量和亩利润相较于传统池塘较高,在该种养殖模式下适合养殖加州鲈鱼;如东县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养殖大黄鱼以及黑鲷鱼预估经济效益是亏损的,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其养殖区域易受到台风影响产生减收,针对其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在生态效益上,六合区淡水工业化生态池塘养殖区以及净化区的p H、氨氮2项水质指标较好,p H全部合格、氨氮全部合格,而总磷合格率为60%,总氮合格率6.6%、COD合格率6.6%,总磷、总氮、COD三项指标超标率较高,得到养殖区以及净化区的p H全部合格、无机氮、COD指标超标率较高,底泥中营养物质堆积程度较高,相较于监测初期淡水池塘养殖区的TN、TP、氨氮、COD下降了32.6%、75%、70%、57.5%,海水水池塘两个养殖水道的TN、TP、分别上升了30.6%、28.8%和116%、26%,氨氮、COD下降了77%、94%和40.7%、49.2%,说明六合区净水区起到了净水作用,如东县净水区净水技术需要针对性调整。同时分别比较了两地养殖区和净水区的每个点位的水质、底泥指标,发现在污染程度差异并不是特别明显,说明水体并未完全形成循环,两个示范点的池塘在整体的建设布局,净化区的净水手段以及日常的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最后通过示范点养殖区、净水区、水质监测指标等存在的问题,从满足养殖系统要求、强化水质提升措施、优化养殖系统管理的角度出发,从合理布局基础设施,提升净水区的技术,生产管理,抗灾措施及灾后自救等方面对本文中选取的两个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示范点提出了几条可行的技术对策建议措施,对于江苏省之后建设的淡水、海水工业化生态养殖模式的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杨大佐[6](2019)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及其在牙鲆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工厂化养殖是水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的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多毛类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环节和海洋沉积质的优势生物类群,具有典型的耐污染、摄食转化颗粒型有机物、促进沉积质—上覆水界面营养物质流通等重要生态功能,常被用来作为水产养殖水体净化和废弃物利用的修复物种。论文以海洋多毛类动物生物学特性为基础,结合传统生物滤池净水法,开展了利用多毛类构建自循环过滤装置净化牙鲆工厂化养殖废弃物的研究。论文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首先,构建了一种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APB)。该滤器主要由水槽、底质层、水层、多孔埋栖管、导水管和气石等六部分组成。通过在导水管内通入氧气产生的气提作用,将埋栖管中的水通过导水管带入水层。水层中的水通过重力作用经过底质过滤后进入埋栖管,进而形成持续往复水体循环。多毛类动物生活在底质层,直接摄食和转化颗粒性有机物,并通过生物扰动作用,促进底质内微生物膜生长,加快流经底质层的水质净化。通过实验开展了不同底质和饵料条件下的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可行性验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由麦饭石(MF)、石英砂(SY)、陶粒(TL)、无烟煤(WY)和细沙(XS)构成的不同底质生物滤器,在正常水质条件下,30天内双齿围沙蚕平均体质量均实现了正增长,其中细沙组沙蚕体质量增长率最快,达48.48%;陶粒组次之,石英砂组沙蚕体质量增长最低。而投喂不同体质量比例的牙鲆残饵粪便作为多毛类饵料,饵料/体质量(湿重)比例为12%的M3组沙蚕体质量出现正增长,其增长率为18.00%,为最高体质量增长率。研究结果证实了高效滤料和牙鲆残饵粪便分别作为多毛类生活基质和饵料的条件下,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能够长时间运行。其次,开展了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在工厂化牙鲆养殖废水净化中的应用研究。利用麦饭石(MF)、石英砂(SY)、陶粒(TL)和无烟煤(WY)四种底质构建的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对高浓度工厂化牙鲆养殖废水进行了净化。结果显示,不同底质构成的多毛类生物滤器能够净化高浓度的牙鲆养殖废水。实验期间,各不同底质多毛类生物滤器内废水温度、盐度和pH均呈现逐步升高并稳定的变化趋势。牙鲆养殖废水中悬浮物在各底质组中均快速下降,96小时后,各底质组中悬浮物浓度均低于海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COD在无烟煤组下降速率最快,三天下降比例为52.89%,陶粒组次之。10天后,各滤器废水中的COD已达标。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在不同底质滤器中显示出浓度快速下降并稳定的变化趋势。其中在10天时,无烟煤组对废水中氨氮去除率最高,达86.67%,显着高于其它各组。硝酸盐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显示出逐步升高的变化趋势,其中无烟煤组和陶粒组硝酸盐浓度上升最快,而石英砂组活性磷酸盐浓度升高最快。再次,计算了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化养殖废水过程中的碳元素、氮元素平衡和能量分配比例。结果显示,不同滤料构成的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水过程中碳、氮和能量主要来源为饵料投入,占总投入比例达64.97~88.30%。碳支出主要包括底质沉积、沙蚕生产、沙蚕呼吸、底质呼吸、水呼吸以及水中总碳六个组成部分。其中沉积碳以石英砂组最高,为54.37%。无烟煤组最低,为46.46%。沙蚕生产碳在陶粒组最高,为4.67%,石英砂组最低,达1.35%。在氮支出方面,陶粒组沙蚕生长氮占比最高,石英砂组沉积氮占比最高。能量分配方程显示,沙蚕生长能和沉积能在各底质组中呈现出显着差异,其中陶粒组沙蚕生长能占比最高,沉积能占比最低,而石英砂组与陶粒组相反。然后,测定了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化废水时各不同底质组中异养细菌、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数量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共获得27株异养菌菌株,主要由变形菌门、拟杆菌门以及厚壁菌门构成。异养细菌数量显示出快速升高变化趋势,其中陶粒组数量达(77.50±3.21)×106 CFU/g,显着高于其余底质。氨氧化细菌数量也呈现快速增长的变化趋势,15天后,无烟煤组最高达(1.06±0.05)×107MPN/g,而石英砂组最低。30天后,各底质组氨氧化细菌数量较为接近并维持稳定。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数量变化与氨氧化细菌相同,无烟煤组20天时达最大值,其数量为(1.08±0.04)×107 MPN/g。另外,改进并放大了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了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APCS)。测定了三种不同底质陶粒(TL)、石英砂(SY)和细沙(XS)为底质的循环养殖系统水质变化与牙鲆生长。结果显示,陶粒组可在零换水条件下维持70天的循环养殖,细沙和石英砂组最长为54天。水质方面,各底质组中SS、氨氮、硝酸盐、活性磷酸盐等均显示出逐步升高变化趋势,其中陶粒底质组中四种指标升高速度均显着低于其它各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周期内,陶粒组牙鲆生长最快,最高平均体质量达395.33±62.01g,而细沙组牙鲆生长较慢,平均体质量为291.54±42.31g,差异极显着。最后,分析了循环养殖系统的碳、氮元素平衡和能量分配。结果显示,饵料是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中碳、氮元素和能量主要来源,占比分别为94.23~95.30%、100%和95.86~96.64%。在支出方面,生物呼吸所消耗碳和能量是其支出主要组成部分,其占总收入碳的49.50~57.51%和总能量的35.43~41.00%。沉积是支出的另外主要部分,其贡献了比例为15.94~26.96%的碳、30.21~42.23%的氮和35.44~43.58%能量。陶粒组牙鲆生长累积的碳、氮和能量显着高于其它两种底质。研究结果期望能够为牙鲆工厂化养殖废弃物的净化与利用提供新的方法,并为水产养殖向绿色发展提供有益尝试。

靖莹[7](2019)在《蔬菜加工尾水和养殖尾水生态净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中的水资源短缺与加工企业污水大量排放污染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节水养殖成为当今水产养殖业和农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蔬菜加工企业的大量洗菜水的直接排放,不仅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更重要的是携带的蔬菜残渣会污染环境,造成BOD、COD等水质指标超过排放标准,从而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本研究借助于动植物营养互补的生态学原理,以循环经济和生态高效节水养殖等理念为指导,建立了生态平衡的养殖技术体系,使蔬菜加工尾水多重循环再利用,实施节水、环保、优质、高效的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的农渔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将蔬菜加工洗涤尾水过滤后引入鱼塘进行淡水鱼的养殖,淡水养殖水体又引入藕塘中净化后用于灌溉小麦等农作物,实现了养鱼不耗水的节水养殖模式;蔬菜碎屑等大型颗粒物被过滤后投入鱼塘充当草鱼等草食性鱼类的饵料,节约了资源,降低鱼类的养殖成本,实现了对洗菜水的多重循环利用。2.蔬菜洗涤尾水引入鱼类养殖池,再入藕塘、茭白池净化后,其净化效果显着,净化率分别为:化学好氧量(COD)为64.2%;固体悬浮量(SS)为19.42%;氨态氮(NH3-N)为9.38%;硝态氮(NO3-N)为88.89%;溶解性磷酸盐为77.17%;总磷(TP)为14.74%;总氮(TN)为24.86%,硫化氢为66.67%。其中,净化效率的顺序为:硝态氮>溶解性磷酸盐>硫化氢>化学耗氧量>总氮>固体悬浮物>总磷>氨氮。3.鱼类高密度养殖池废水经莲藕-茭白池塘净化后,其溶解氧和盐度有所提高,池塘高锰酸钾指数、亚硝氮、水温都有明显降低,池塘p H、TN也有所降低,TP基本平稳,说明在不换水的循环水养殖条件下,池塘的水质得到了有效的净化,尤其是高锰酸钾指数和亚硝酸盐浓度的下降显着。经藕-茭白池塘中净化的水引入鱼塘中继续使用,鱼塘中养殖的草鱼、花白鲢、鲤鱼、鲫鱼均健康地生长,充分说明了养殖废水经过水生植物藕-茭白塘异位净化的有效性。本项目集成了水产养殖、水质净化、水生蔬菜种植等技术,规避了当今养殖业出现的排放水污染环境的问题,建立了从洗菜水流入鱼池、池塘水流入藕池、茭白池水排放灌溉农田的多重利用的循环水养殖种植的技术体系,解决了洗菜水水流流速、沉淀过滤、水产养殖承载量等各个技术环节的难题,建立了废水多重利用的节水养殖与种植相结合的农渔兼顾的配套技术体系。研究了养殖池塘的废水经藕塘净化后水质变化情况,建立了养殖废水藕塘异位净化技术,获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为养殖业和加工业的结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对节水、优质、健康、高效循环农业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高溢聪[8](2018)在《池塘水蕹菜与黄颡鱼共生养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采用在池塘中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与水蕹菜(Ipomoea aquatica)复合养殖模式,通过对养殖水体主要水质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并检测了黄颡鱼肝脏、脾脏、肾脏、血清的生化指标以及黄颡鱼的生产性能;综合评价了水蕹菜在池塘养殖中对水体的净化效果,分析了这种养殖模式下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实验采用自主设计的单体种菜浮基,养殖池塘每口面积约225m2,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三个平行组,水面浮植水蕹菜占比15%。养殖实验时间37d.。结果表明:1.在池塘水蕹菜净化养殖水体模式下,养殖水体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总氮、总磷去除效果明显(P<0.05),最大去除率分别达到86.73%、68.42%、78.31%、79.46%、75.36%。实验组的pH值、DO值显着优于对照组。2.实验组黄颡鱼血清MDA、CAT、ACP、AKP、SOD值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黄颡鱼肾脏的MDA、CAT、ACP、AKP值活力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M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脾脏和肾脏显着低于对照组;实验组CAT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肝脏、肾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各鱼体组织ACP活力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脾脏AKP活力高于对照组,但不显着,肾脏AKP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3.实验组黄颡鱼成活率、收获鱼重量、平均日增重和特定生长率分别为99.67±0.07%、48.70±2.33kg、1320.24±63.44mg/d、3.06±0.16%;对照组分别为98.47±0.18%、32.51±2.9kg、891.68±79.83mg/d、1.96±0.23%,实验组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黄颡鱼饲料系数为2.01±0.09与对照组2.91±0.26相比,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实验组种植水蕹菜能够提高黄颡鱼的生产性能。4.实验组水蕹菜由栽种初期长度15.23±0.06cm到实验后期47±0.63cm,其生长率达到202.72±0.039%。5.在池塘水蕹菜净化养殖水体模式下,黄颡鱼养殖水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黄颡鱼机体健康水平高、成活率高,浮植水蕹菜长势良好,具有额外的经济收益。这种复合共生养殖模式具有很好推广应用前景。

张怖青[9](2017)在《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在鱼虾精养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膜技术和生物絮团技术作为健康养殖新技术,都具有改良水质、提高饲料利用率等作用,均已获得一定的推广应用,但生物膜技术仍存在进一步提高水处理效率和饲料利用率等问题,生物絮团技术则存在如何有效控制养殖水体中生物絮团沉积量过大的问题等。本研究在对单项生物膜技术和生物絮团技术开展对比试验研究基础上,通过集成创新,构建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并应用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的养殖,研究了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膜与生物絮团技术在花鳗鲡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对比选取6个养殖桶随机分为3组,一组设置占水体比例7.1%的生物膜净水栅作为生物膜组,一组添加复合碳源(红糖:糖蜜:淀粉:日投饵量=0.53:0.53:0.3:1)作为生物絮团组,另一组不做处理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试验期间,生物膜组及生物絮团组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浓度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生物絮团组对水中氨氮、活性磷的去除效率优于生物膜组,生物膜组对水中亚硝酸盐氮、COD的降低效果优于生物絮团组;对于水体中细菌总数和异养菌数,生物絮团组>生物膜组>对照组(P<0.05),对于水体中弧菌数,生物膜组分别显着低于对照组、生物絮团组29.1%、34.5%(P<0.05),且生物膜组、生物絮团组弧菌数占细菌总数的比例分别显着低于对照组50.2%、59.7%(P<0.05);生物絮团干物质中含粗蛋白46.6%,粗脂肪9.1%。试验期间,生物膜组换水率分别显着低于对照组、生物絮团组70.8%、74.1%(P<0.05),鳗鲡成活率显着高于对照组5.3%(P<0.05)。生物絮团组花鳗鲡成活率及生长速度分别显着高于对照组3.9%和14.7%(P<0.05)。(2)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在花鳗鲡幼鳗养殖中的条件优化研究采用L9(34)的正交试验方法,研究生物膜净水栅3个设置密度(0%、7.1%、10.6%)、红糖3个添加水平(0%、36%、53%)、淀粉3个添加水平(0%、20%、30%)、糖蜜3个添加水平(0%、38%、53%)等不同组合对生物膜生物絮团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水平组合为生物膜净水栅设置密度取第2水平(7.1%),红糖、糖蜜添加量分别取第3水平(日投饵量的53%)、淀粉添加量取第3水平(日投饵量30%),此时既有利于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浓度,又能降低饲料系数并提高花鳗鲡的生长速度。(3)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在花鳗鲡幼鳗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研究选取9个室内养殖桶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处理组Ⅰ、处理组Ⅱ和对照组。处理组Ⅰ、Ⅱ均设置占水体比例7.1%的生物膜净水栅,并按日投饵量的75%分别添加红糖、淀粉;对照组不做处理。结果表明:处理组Ⅰ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氮、总磷、活性磷分别显着低于对照组43.5%、38.3%、32.4%、22.4%、35.8%、32.9%(P<0.05);处理组Ⅱ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氮、总磷含量分别显着低于对照组27.2%、51.7%、37.8%、33.3%、20.4%(P<0.05);两处理组水体中细菌总数、异养菌数达到107 CFU/mL,其中处理组Ⅰ水体中细菌总数、异养菌数最高,分别显着高于对照组134%、127%(P<0.05),两处理组弧菌数均显着低于对照组45%以上(P<0.05);两处理组生物絮团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高于42%,粗脂肪含量高于7.0%;处理组Ⅰ换水率、饲料系数分别显着低于对照组48.9%、12.6%(P<0.05),生长速度及特定增长率分别显着高于对照组37.8%、21.3%(P<0.05);处理组Ⅱ换水率显着低于对照组57.4%(P<0.05),生长速度显着高于对照组14.9%(P<0.05)。(4)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在土池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研究选取6口室外养殖池塘随机分为2组,一组设置生物膜净水栅作为处理组,另外一组不设置生物膜净水栅为对照组,处理组每天按投喂量的30%添加红糖。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处理组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氮、活性磷及化学需氧量(COD)分别显着低于对照组39.8%、36.5%、36.4%、19.9%、21.6%、4.41%(P<0.05);处理组养殖水体细菌总数及异养菌数分别显着高于对照组47.5%、77.3%(P<0.05),而弧菌数显着低于对照组43.7%(P<0.05);处理组藻类密度及蓝藻相对密度分别显着低于对照组51.3%、31.6%(P<0.05),而硅藻相对密度显着高于对照组44.4%(P<0.05);试验期间形成的生物膜生物絮团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平均含水率85.0%,干物质中含粗蛋白40.6%、粗脂肪6.5%;处理组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对照组26.1%(P<0.05),对虾养殖成活率、起捕规格、虾产量分别显着高于对照组32.6%、18.3%、56.9%(P<0.05)。综上所述,虽然应用生物膜技术或生物絮团技术均能获得一定的改良水质、提高饲料利用率的效果,但本研究通过对这2个技术的集成创新,构建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应用于鱼虾养殖,能够获得更好的水质改良、有效控制水体中生物絮团沉积量,改良养殖系统微生态环境,降低饲料系数并提高养殖鱼虾生长速度的效果。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必将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杨志强[10](2015)在《环境因子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生物膜净化效率的影响》文中指出生物净化是循环水养殖系统(RAS)水处理技术的核心,其原理是通过生物滤器中的生物膜吸附、吸收、分解和转化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可溶性有机物及氨氮、亚硝酸盐等可溶性无机盐。由于生物膜的组成要素是各种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其对外部环境条件及其变化十分敏感,循环水养殖生产过程中,养殖环境的控制往往也是影响系统高效、平稳运行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循环水处理系统中生物滤器净水技术为研究核心,重点研究环境因子变量条件下生物膜对养殖尾水中主要污染指标去除动力学特征,探讨了环境条件对生物滤器净化效果的影响,优化了生物滤器稳定运行的工况条件,以期为循环水养殖系统优化设计与运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实验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以添加葡萄糖、氧化铵等营养物质的人工加富的海水养殖尾水作为生物滤器处理对象,以生化棉(聚丙烯)作为生物滤料,将微生态制剂作为菌种培养生物膜。通过挂膜阶段生物膜颜色变化,并借助扫描电镜(SEM)进行生物膜微结构的观察,以确定生物膜挂膜进程,探讨微生物在生物滤料上生长并形成生物膜的过程、周期及变化规律。挂膜结束后,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确定细菌种类及含菌量,定性、定量生物膜的构成。结果表明:生物膜挂膜成熟历时45d,生物滤料表面布满菌胶团,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硅藻和小球藻,以及少量原生动物;菌胶团中异养细菌、亚硝化菌、硝化菌、反硝化菌含量分别为3.79×107cfu//mL、 4.40×106cfu/mL、3.09×106cfu/mL、1.58×105cfu/mL,在此过程中菌胶团中微生物群落逐步富集,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2.在不同水温、溶氧(DO)、盐度、pH条件下研究循环水实验系统中生物滤器的水质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水温28℃、DO 6.00mg/L、盐度25和pH 7.5对于本实验系统生物滤器为最适水质净化条件参数。此时,生物膜净化效率较高,水质指标去除率较大,出水水质较好。水温28℃时,化学需氧量(CODMn).氨氮(NH4+-N)、亚硝态氮(N02--N)、磷酸盐(P043--P)去除率分别为69.3%、93.7%、93.7%、19.4%; DO 6.00 mg/L时,CODMn、NH4+-N、 NO2--N^、PO43--P去除率分别为72.8%、91.7%、97%、15.6%;盐度25时,CODMn、NH4+-N、NO2--N、硝态氮(NO3--N)、PO43--P去除率分别为57.1%、98.4%、99.9%、100%、42%;pH 7.5时,CODMn、NH4+-N去除率分别为72.8%、93.3%。水温、DO、盐度、pH是影响生物膜中微生物生长、生命代谢活性、净水效果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二、生物净水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净水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理论、模式及评价方法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文献综述
2 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2.1 主要概念的界定
        2.1.1 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
        2.1.2 绿色水产养殖业
    2.2 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理论框架
        2.2.1 发展理念
        2.2.2 发展目标
        2.2.3 发生机制
        2.2.4 实现路径
3 国内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模式与特点
    3.1 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主要模式
    3.2 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主要模式的特点比较
    3.3 实现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条件分析——基于湖州案例
        (1)针对性的顶层设计和组织实施机构。
        (2)养殖尾水治理长效运维体系。
        (3)政策和资金保障。
        (4)严格的监督检查。
        (5)同时强调提质和增效。
4 水产养殖绿色发展评价方法探讨

(2)菊芋全粉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凡纳滨对虾
    1.2 凡纳滨对虾养殖
        1.2.1 凡纳滨对虾养殖业现状
        1.2.2 凡纳滨对虾养殖业存在问题
        1.2.3 凡纳滨对虾病害
    1.3 新型安全环保水产饲料添加剂
    1.4 微生态制剂的发展现状
        1.4.1 微生态制剂的定义
        1.4.2 益生元和益生菌的作用机理
        1.4.3 益生元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4.3.1 益生元对水产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
        1.4.3.2 益生元对水产动物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的影响
        1.4.3.3 益生元对水产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4.4 常见的益生元饲料添加剂
    1.5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
    1.6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6.1 选题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含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成分的对虾饲料制备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菊芋全粉的制备
    2.4 地衣芽孢杆菌活性评估
    2.5 实验饲料制备
    2.6 凡纳滨对虾饲料的营养成分测定
        2.6.1 粗蛋白含量测定
        2.6.2 粗脂肪含量测定
        2.6.3 灰分含量测定
    2.7 实验结果
    2.8 讨论
    2.9 小结
第3章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饲料
        3.2.2 对虾暂养与管理
    3.3 肠道微生物16SrDNA测序
        3.3.1 样品收集与保存
        3.3.2 肠道微生物总DNA抽提与PCR扩增
        3.3.3 Illumina Miseq测序
    3.4 数据处理
    3.5 实验结果
        3.5.1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α多样性的影响
        3.5.2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β多样性的影响
        3.5.3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种类的影响
        3.5.4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α多样性的影响
        3.5.5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β多样性的影响
        3.5.6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种类的影响
    3.6 讨论
        3.6.1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6.2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7 小结
第4章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力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饲料
        4.2.4 对虾暂养与管理
        4.2.5 血细胞计数(THC)的测定
        4.2.6 中性红法吞噬活性(PA)的测定
        4.2.7 硝基蓝四氮唑(NBT)还原法测呼吸爆发
        4.2.8 血淋巴免疫因子活性测定
    4.3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数目(THC)的影响
        4.4.2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粒细胞吞噬活性(PA)的影响
        4.4.3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吞噬细胞呼吸爆发(RB)的影响
        4.4.4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影响
        4.4.5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溶菌酶(LZM)活性的影响
        4.4.6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数目(THC)的影响..
        4.4.7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呼吸爆发(RB)的影响
        4.4.8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影响
        4.4.9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溶菌酶(LZM)活性的影响
    4.5 讨论
        4.5.1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力的影响
        4.5.2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力的影响
    4.6 小结
第5章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饲料
        5.2.2 对虾暂养与管理
        5.2.3 生长的统计与计算
    5.3 统计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成活率的影响
        5.4.2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5.4.3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成活率的影响
        5.4.4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5.4.5 凡纳滨对虾肠道弧菌相对丰度和生长性能的关系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溶解性微生物产物对臭氧深度处理去除甲氧苄氨嘧啶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抗生素废水研究进展
        1.1.1 抗生素的种类
        1.1.2 抗生素废水的来源
        1.1.3 抗生素废水的处理方法
        1.1.4 污水处理厂中抗生素的污染现状
    1.2 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2.1 紫外光解技术
        1.2.2 氯化技术
        1.2.3 臭氧技术
    1.3 臭氧深度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1 臭氧氧化机理
        1.3.2 臭氧深度处理的影响因素
        1.3.3 臭氧氧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1.4 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的研究进展
        1.4.1 SMP的定义、来源和分类
        1.4.2 SMP的特性
        1.4.3 SMP的研究现状
    1.5 甲氧苄氨嘧啶(TMP)的研究进展
        1.5.1 TMP简介
        1.5.2 TMP的污染现状
        1.5.3 TMP去除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6.2 研究目标
        1.6.3 研究内容
        1.6.4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系统设计
        2.1.1 臭氧反应系统设计
        2.1.2 活性污泥系统设计
    2.2 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主要溶液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臭氧降解腐殖酸、蛋白质、多聚糖实验方法
        2.3.2 硝化污泥培养及溶解性微生物产物采集方法
        2.3.3 臭氧降解甲氧苄氨嘧啶实验方法
    2.4 分析方法
        2.4.1 臭氧浓度测定方法
        2.4.2 腐殖酸浓度测定方法——改进Lowry法
        2.4.3 蛋白质浓度测定方法——考马斯亮蓝法
        2.4.4 多聚糖浓度测定方法——蒽酮法
        2.4.5 有机物三维荧光分析方法
        2.4.6 动力学分析方法
        2.4.7 甲氧苄氨嘧啶浓度测定方法——液相色谱
        2.4.8 甲氧苄氨嘧啶降解产物分析方法——液质联用
第3章 SMP不同组分在臭氧氧化过程中的转化机制研究
    3.1 单一组分条件下臭氧氧化SMP规律
        3.1.1 腐殖酸
        3.1.2 蛋白质
        3.1.3 多聚糖
    3.2 二元混合组分条件下臭氧氧化SMP规律
        3.2.1 腐殖酸和蛋白质
        3.2.2 腐殖酸和多聚糖
        3.2.3 蛋白质和多聚糖
    3.3 三元混合组分条件下臭氧氧化SMP规律
    3.4 SMP模拟组分臭氧化过程中荧光特性分析
        3.4.1 腐殖酸荧光特性分析
        3.4.2 蛋白质荧光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MP对臭氧降解TMP动力学影响研究
    4.1 SMP单一组分对TMP臭氧降解的影响
    4.2 二元组分对TMP臭氧降解的影响
    4.3 三元组分对TMP臭氧降解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SMP对臭氧降解TMP降解产物影响研究
    5.1 TMP在臭氧反应体系中的降解产物及降解路径分析
        5.1.1 TMP臭氧降解产物分析
        5.1.2 TMP臭氧降解路径解析
    5.2 SMP单一组分对TMP臭氧氧化产物及降解路径的影响
    5.3 二元组分对TMP臭氧化产物及路径的影响
    5.4 三元组分对TMP臭氧化产物及路径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一种养殖水原位净化装置的研制和应用效果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池塘集约化养殖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1.1 池塘集约化养殖的主要污染物
        1.1.2 池塘集约化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1.2 养殖水净化处理技术与方法
        1.2.1 物理处理技术
        1.2.2 化学处理技术
        1.2.3 生物处理技术
        1.2.4 生态处理技术
    1.3 生物膜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1 生物膜处理的基本原理
        1.3.2 生物膜构建过程
    1.4 养殖水原位净化装置的研究进展
    1.5 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的研究进展
        1.5.1 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
        1.5.2 生物膜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养殖水原位净化装置的设计与制造
    2.1 装置设计的原则和原理
        2.1.1 设计原则
        2.1.2 设计原理
    2.2 装置的结构和功能设计
        2.2.1 支架和浮力系统
        2.2.2 微生物附着基
        2.2.3 上升流系统
        2.2.4 底增氧系统
        2.2.5 锁磷区
        2.2.6 光伏发电和供气系统
    2.3 装置制作材料和配件的筛选
        2.3.1 装置制作的主要材料
        2.3.2 装置配套用的设备
        2.3.3 制作装置用到的工具和设备
    2.4 装置的制作和安装
    2.5 装置的性能分析
        2.5.1 净化能力
        2.5.2 适用范围
        2.5.3 装置使用寿命
        2.5.4 装置的能耗
    2.6 装置的使用说明
    2.7 本章小结与展望
第三章 装置微生物膜的构建与净化效果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药品及耗材
        3.1.2 水质检测标准品和质控试剂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1.4 实验设计
        3.1.5 日常管理与水样采集
        3.1.6 水样检测
        3.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淡水净化效果
        3.2.2 淡水实验装置生物膜构建过程
        3.2.3 海水净化效果
        3.2.4 海水实验装置生物膜成膜过程
        3.2.5 生物膜的构建与三态氮之间的转化
    3.3 讨论
        3.3.1 不同氨氮浓度水平对装置消减水中氨氮能力的影响
        3.3.2 生物膜的构建过程及其基本特征
        3.3.3 生物膜构建成功的标志
        3.3.4 养殖尾水中磷的去除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膜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4.1.2 实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4.1.4 样品检测序
    4.2 结果
        4.2.1 不同淡水层生物膜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2.2 不同淡水层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
        4.2.3 不同海水层生物膜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2.4 不同海水层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
    4.3 讨论
        4.3.1 淡、海水生物膜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3.2 淡、海水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典型池塘工业化养殖污染现状与水质优化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及应用原理
    1.3 池塘工业化养殖模式发展
        1.3.1 国外发展
        1.3.2 国内发展
    1.4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效益优势
        1.4.1 经济效益
        1.4.2 生态效益
    1.5 国内外养殖水净化处理方法
        1.5.1 单一生态型
        1.5.2 单一生物性
    1.6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现场采样和监测方法
    2.1 监测点位的确定
        2.1.1 养殖场地的确定
        2.1.2 养殖示范点的鱼塘基本情况
        2.1.3 示范点养殖品种代表性分析
    2.2 示范点养殖情况
    2.3 现场采样监测
        2.3.1 监测数据
        2.3.2 采样和处理方法
        2.3.3 采样频次
        2.3.4 监测指标
        2.3.5 水质分析标准
第三章 养殖效益与污染现状分析
    3.1 六合区养殖鱼塘效益分析
        3.1.1 鱼塘收获情况
        3.1.2 鱼塘效益
        3.1.3 增产增效评价分析
    3.2 六合区养殖鱼塘水质分析
        3.2.1 水体监测情况
        3.2.2 水体监测结果分析
        3.2.3 六合区养殖鱼塘评价因子的选定
        3.2.4 因子分析
        3.2.5 底泥监测分析
    3.3 六合区养殖鱼塘养殖效益与污染现状小结
    3.4 如东县养殖鱼塘效益分析
        3.4.1 鱼塘收获情况
        3.4.2 鱼塘效益
        3.4.3 增产增效评价分析
    3.5 如东县海水养殖池塘水质分析
        3.5.1 如东县海水养殖池塘评价因子的选定
        3.5.2 因子分析
        3.5.3 结果分析
        3.5.4 底泥监测分析
    3.6 如东县海水养殖池塘养殖效益与污染现状小结
第四章 改进与建议
    4.1 六合区养殖鱼塘存在问题
    4.2 改进建议
    4.3 如东县养殖鱼塘存在问题
    4.4 改进建议
第五章 总结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6)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及其在牙鲆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工厂化水产养殖废水的组成与性质
    1.3 工厂化养殖废水的净化方法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3.3 生物法
    1.4 牙鲆工厂化养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5 多毛类动物在海洋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1.6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及其运行的可行性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不同底质
        2.2.3 多毛类饵料
    2.3 实验方法
        2.3.1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APB)构建方法
        2.3.2 工厂化养殖固体废弃物饲喂多毛类的可行性
        2.3.3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循环运行的可行性
    2.4 实验结果
        2.4.1 不同比例养殖固体废弃物对滤器内多毛类生长存活影响
        2.4.2 不同底质类型的生物滤器内多毛类沙蚕存活生长情况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对牙鲆工厂化养殖废水的净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多毛类动物密度与饵料
        3.2.4 养殖废水
    3.3 实验方法
        3.3.1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对牙鲆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
        3.3.2 多毛类生长测定
        3.3.3 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
        3.4.1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化养殖废水的常规水质参数变化
        3.4.2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化养殖废水的特征性水质参数变化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水过程的碳和氮元素平衡与能量分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设计
        4.3.2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碳元素平衡测定
        4.3.3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氮元素平衡测定
        4.3.4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能量分配规律
        4.3.5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
        4.4.1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碳元素平衡
        4.4.2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氮元素平衡
        4.4.3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能量分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微生物膜异养菌与硝化细菌变动规律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器材
        5.2.2 仪器设备
        5.2.3 实验动物
        5.2.4 养殖废水
    5.3 实验方法
        5.3.1 实验设计
        5.3.2 微生物膜取样
        5.3.3 异养菌分离、纯化与培养
        5.3.4 异养菌种类分析
        5.3.5 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提取与扩增
        5.3.6 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MPN-PCR结果计算
    5.4 实验结果
        5.4.1 生物膜微生物总DNA提取结果
        5.4.2 16S rDNA扩增
        5.4.3 PCR扩增结果
        5.4.4 多毛类生物滤器异养菌种类组成
        5.4.5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异养菌数量变动
        5.4.6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氨氧化细菌数量变动
        5.4.7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数量变动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水质变化与牙鲆的生长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试剂
        6.2.2 仪器设备
        6.2.3 实验动物
    6.3 实验方法
        6.3.1 循环养殖系统设计方法
        6.3.2 养殖方法
        6.3.3 参数测定
        6.3.4 实验分组和终点确定
    6.4 实验结果
        6.4.1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水质变化规律
        6.4.2 牙鲆和岩虫平均体质量变化情况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碳和氮平衡与能量分配规律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实验试剂
        7.2.2 仪器设备
        7.2.3 实验动物
    7.3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碳、氮平衡和能量分配测定
        7.3.1 设计方法
        7.3.2 养殖方法
        7.3.3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碳元素平衡测定
        7.3.4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氮元素平衡测定
        7.3.5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能量分配测定
        7.3.6 数据处理
    7.4 实验结果
        7.4.1 岩虫的昼夜代谢规律
        7.4.2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碳元素平衡
        7.4.3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氮元素平衡
        7.4.4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能量分配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蔬菜加工尾水和养殖尾水生态净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生态养殖及其发展现状
    1.2 鱼菜共生(Aquaponics)
    1.3 池塘养殖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
    1.4 水域环境污染的修复技术
        1.4.1 水域环境污染的物理修复技术
        1.4.2 水域环境污染的化学修复技术
        1.4.3 水域环境污染的异位修复技术
        1.4.4 水域环境污染的原位修复技术
        1.4.5 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的修复作用
        1.4.6 益生菌对水域环境污染的修复作用
    1.5 节水养殖研究进展
    1.6 本项目的目的与意义
2.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场地和材料
    2.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的配制:
    2.3 蔬菜加工尾水渔业利用研究
        2.3.1 试验设计
        2.3.2 水质检测方法
    2.4 水产养殖尾水农业利用研究
        2.4.1 实验设计
        2.4.2 水质测定方法
    2.5 数据的计算、分析和作图
3.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蔬菜洗涤加工尾水农业利用结果
        3.1.1 净化养殖池养殖品种的搭配和养殖结果
        3.1.2 蔬菜洗涤加工尾水用于鱼类养殖后池水的净化检测结果
        3.1.3 蔬菜洗涤加工尾水鱼类养殖池和藕池综合净化结果
        3.1.4 蔬菜洗涤尾水多重利用后净化结果
        3.1.5 蔬菜洗涤加工尾水处理工艺节水情况
    3.2 水产养殖尾水农业综合利用结果
        3.2.1 高锰酸钾净化情况
        3.2.2 总氮净化情况
        3.2.3 氨氮净化情况
        3.2.4 亚硝酸盐净化情况
        3.2.5 总磷净化情况
        3.2.6 净化前后pH值变化
        3.2.7 净化前后盐度变化
        3.2.8 净化前后溶解氧变化及鱼类养殖结果
4.讨论
    4.1 关于蔬菜加工尾水多重循环利用的工艺流程
    4.2 关于蔬菜洗涤加工尾水多重循环利用后的水质检测结果
    4.3 关于蔬菜加工尾水循环利用养殖淡水鱼的结果
    4.4 关于湿地植物的选择和对水质的净化效果
    4.5 探索建立了促进三产有机融合的“新六产”模式
5.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池塘水蕹菜与黄颡鱼共生养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水产养殖现状
        1.1.1 水产养殖方式
        1.1.2 水产养殖对周边水体富营养化影响
        1.1.3 水体污染现状
    1.2 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
    1.3 鱼菜共生复合养殖模式
    1.4 鱼菜共生净化养殖水体作用
        1.4.1 水生植物物理作用
        1.4.2 水生植物富集与吸收效果
        1.4.3 水生植物对藻类植物的抑制作用
        1.4.4 微生物和细菌的协同作用
    1.5 黄颡鱼
        1.5.1 黄颡鱼形态特征
        1.5.2 黄颡鱼生活习性
        1.5.3 黄颡鱼繁殖特性
    1.6 水蕹菜的生物学特性
    1.7 本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水蕹菜菜苗
    2.2 黄颡鱼鱼苗
    2.3 种菜浮基
    2.4 养殖环境
    2.5 养殖饲料
    2.6 使用仪器设备
    2.7 实验分组及饲养管理
    2.8 样品采集处理
        2.8.1 养殖水体采集处理
        2.8.2 水蕹菜采集测量
        2.8.3 鱼体组织采集处理
        2.8.4 鱼体血清采集处理
        2.8.5 鱼体组织匀浆液制备
    2.9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2.10 黄颡鱼生产指标测定方法
    2.11 黄颡鱼组织及血清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2.11.1 酸性、碱性磷酸酶(ACP、AKP)的测定
        2.11.2 丙二醛(MDA)的测定
        2.11.3 过氧化氢酶(CAT)的测定
        2.11.4 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的测定
    2.12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颡鱼对照组养殖水体水质变化及分析
        3.1.1 养殖水体pH值变化
        3.1.2 养殖水体总氨氮(TAN)含量的变化
        3.1.3 养殖水体亚硝酸盐(NO_2~--N)含量的变化
        3.1.4 养殖水体硝酸盐(NO_3~--N)含量的变化
        3.1.5 养殖水体总氮(TN)含量的变化
        3.1.6 养殖水体总磷(TP)含量的变化
        3.1.7 养殖水体溶解氧(DO)含量的变化
    3.2 水蕹菜对养殖水体水质因子影响分析
        3.2.1 水蕹菜对养殖水体pH值影响
        3.2.2 水蕹菜对养殖水体氨氮(TAN)含量的影响
        3.2.3 水蕹菜对养殖水体亚硝酸盐(NO_2~--N)含量的影响
        3.2.4 水蕹菜对养殖水体硝酸盐(NO_3~--N)含量的影响
    3.3 水蕹菜对鱼体组织生化指标影响
    3.4 水蕹菜对黄颡鱼血清生化指标影响
    3.5 水蕹菜长度生长曲线
    3.6 黄颡鱼生产性能情况
4 讨论
    4.1 养殖鱼对养殖水质的要求及保持
    4.2 黄颡鱼的组织、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维护
        4.2.1 丙二醛(MDA)
        4.2.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4.2.3 过氧化氢酶(CAT)
        4.2.4 酸性碱性磷酸酶(ACP/AKP)
    4.3 水蕹菜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和鱼体生长性能的影响
    4.4 鱼菜共生养殖模式的应用前景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在鱼虾精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
    1.2 生物膜技术概述
    1.3 生物絮团技术研究现状
        1.3.1 生物絮团的概念及组成
        1.3.2 生物絮团形成的影响因素
        1.3.3 生物絮团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4 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生物膜与生物絮团技术在花鳗鲡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对比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
        2.3.1 生物絮团形成情况
        2.3.2 水质理化因子动态变化
        2.3.3 微生物因子动态变化
        2.3.4 生物絮团营养成分
        2.3.5 养殖结果
    2.4 分析讨论
        2.4.1 对水质理化因子的改良效果
        2.4.2 对微生物因子的调控
        2.4.3 养殖效果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在花鳗鲡幼鳗养殖中的条件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
        3.3.1 生物絮团形成情况
        3.3.2 水质理化因子
        3.3.3 微生物因子指标
        3.3.4 养殖结果
    3.4 分析讨论
        3.4.1 不同处理对水体生物絮团形成的影响
        3.4.2 对水质的改良效果
        3.4.3 对水质微生物因子的调控
        3.4.4 养殖效果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在花鳗鲡幼鳗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
        4.3.1 生物絮团形态观察
        4.3.2 生物絮团形成量
        4.3.3 水质理化因子的动态变化
        4.3.4 养殖环境微生物动态变化
        4.3.5 絮团营养成分
        4.3.6 养殖结果
    4.4 分析讨论
        4.4.1 生物膜生物絮团形成情况
        4.4.2 生物膜生物絮团微生态调控
        4.4.3 对水质理化因子的改良效果
        4.4.4 絮团营养成分分析
        4.4.5 养殖效果
    4.5 小结
第5章 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在土池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3 结果
        5.3.1 生物膜生物絮团形成情况
        5.3.2 水体理化因子动态变化
        5.3.3 生物膜、生物絮团微生物因子动态变化
        5.3.4 生物絮团营养成分
        5.3.5 养殖结果
    5.4 分析与讨论
        5.4.1 生物膜生物絮团的形成
        5.4.2 生物膜生物絮团微生物调控作用
        5.4.3 对水质的改良效果及机理
        5.4.4 絮团营养成分分析
        5.4.5 养殖效果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生物膜与生物絮团技术在花鳗鲡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对比研究
        6.1.2 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在花鳗鲡幼鳗养殖中的条件优化
        6.1.3 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在花鳗鲡幼鳗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6.1.4 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在土池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效果
        6.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环境因子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生物膜净化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综述
    1.1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概述
        1.1.1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特点
        1.1.2 构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必要性
        1.1.3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研究进展
        1.1.3.1 国外研究进展
        1.1.3.2 国内研究进展
        1.1.4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发展趋势
        1.1.5 我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及应对策略
    1.2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废物去除技术
        1.2.1 悬浮物去除技术
        1.2.2 可溶性污染物去除技术
    1.3 影响生物膜反应器净水效果的工况条件
        1.3.1 环境因子
        1.3.1.1 水温
        1.3.1.2 DO
        1.3.1.3 盐度
        1.3.1.4 pH
        1.3.2 非环境因子
        1.3.2.1 有机碳源
        1.3.2.2 水力负荷、水力剪切力和水力停留时间
    1.4 海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与淡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比较
        1.4.1 养殖规模差异
        1.4.2 生物膜挂膜工艺差异
        1.4.3 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侧重点差异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水温对生物膜净化效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与装置
        2.1.1.1 滤料
        2.1.1.2 实验装置
        2.1.2 实验方法
        2.1.2.1 生物膜培养启动阶段及实验阶段养殖尾水的配制
        2.1.2.2 挂膜方法及水质分析
        2.1.2.3 设置不同水温
        2.1.2.4 水样采集、水质分析及数据处理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挂膜阶段生物膜培养、结构观察及生物膜组分分析
        2.2.2 不同水温生物膜的净化效率
    2.3 讨论
3 DO对生物膜净化效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装置
        3.1.2 设置不同DO水平
        3.1.3 水样采集、水质分析及数据处理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4 盐度对生物膜净化效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装置
        4.1.2 设置不同盐度水平
        4.1.3 水样采集、水质分析及数据处理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5 pH对生物膜净化效率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装置
        5.1.2 设置不同pH水平
        5.1.3 水样采集、水质分析及数据处理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6 结论及其他相关问题
    6.1 结论
    6.2 其他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生物净水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理论、模式及评价方法思考[J]. 操建华,桑霏儿. 生态经济, 2020(08)
  • [2]菊芋全粉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孟现尧.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0(02)
  • [3]溶解性微生物产物对臭氧深度处理去除甲氧苄氨嘧啶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李士俊.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4]一种养殖水原位净化装置的研制和应用效果试验[D]. 金朋.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5]典型池塘工业化养殖污染现状与水质优化方案[D]. 陶柄臣.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6]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及其在牙鲆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D]. 杨大佐. 大连理工大学, 2019
  • [7]蔬菜加工尾水和养殖尾水生态净化技术研究[D]. 靖莹.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3)
  • [8]池塘水蕹菜与黄颡鱼共生养殖技术研究[D]. 高溢聪.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9]生物膜生物絮团技术在鱼虾精养殖中的应用研究[D]. 张怖青. 集美大学, 2017(01)
  • [10]环境因子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生物膜净化效率的影响[D]. 杨志强.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生物净水技术在我国养殖业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