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纯水水质要求及集成电路

超纯水水质要求及集成电路

一、超纯水水质要求与集成线路(论文文献综述)

艾胜书[1](2021)在《基于气升式微压双循环多生物相反应器的寒区城市污水处理性能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在完成脱氮除磷过程,多数是在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反应装置中进行,或是在时间上造成交替好氧和缺氧环境的同一个反应装置中进行,工艺存在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较高,占地面积大等特点。而寒区城市污水处理往往还存在冬季低温运行不稳定、进水碳氮比低和耐冲击负荷能力差等问题。本文在总结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理论与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从构建反应器内混合液循环流态强化活性污泥性能和提升物质传递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研制了一种在同一空间内同时存在不同氧环境原位污染物同步去除的气升式微压双循环多生物相反应器(Airlift Micro-pressure Dual-circulation Bioreactor,AL-MPDR)。为了探明AL-MPDR的污水处理性能及污染物同步去除机理,为反应器的推广应用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本文开展了反应器流场特性研究和不同规模城市污水处理性能研究。首先,利用数值模拟和反应器实测手段研究了AL-MPDR的流场特性。研究表明:数值模拟的反应器液相循环流态随着曝气强度增大逐渐呈现中间流速低,四周流速高趋势,且在曝气量为0.6m3/h时,液相循环流态最稳定,中心区域流速最低,并以反应器主反应区几何中心呈均匀对称分布。通过流态清水验证试验进一步证明了反应器内能够形成循环流态,且循环时间随曝气强度增大而变小。而受反应器内液相流态的影响,反应器内不同区域标准氧总转移系数KLas差异也较大,在曝气量为0.6m3/h时,KLas变化差异最大,外围区域达到0.4529,中心区域只有0.1822,此时的液相流态最稳定。也正因为反应器内的特殊循环流态,致使反应器具有了以中心区域溶解氧值低、外围区域溶解氧值高的氧梯度分布规律,和中心区域高、外围区域低、反应器出口更低的污泥浓度分布规律的流场特性。在结合反应器流场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反应器污染物同步去除性能及机理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曝气强度分别为0.104 L/(min·L)、0.156 L/(min·L)和0.208 L/(min·L),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分别为8h、10h、12h和14h的运行条件下,AL-MPDR均表现较强的碳氮磷同步去除效果,并以同步硝化反硝化的脱氮机制完成了氮的去除。反应器内的氧梯度环境是影响反应器内不同区域微生物群落存在差异性的主要因素,特殊的流场特征使反应器内同时富集了具有硝化功能的Haliangium和Nitrospira、反硝化功能的Acinetobacter和Zoogloea、以及反硝化除磷功能的Rhodoferax和Aeromonas等多种功能菌属完成污染物的同步去除,且系统具备完整的有机物、氮磷代谢途径。针对我国城市污水存在低温、低C/N的特征,结合AL-MPDR具有的流场特性及脱氮除磷机制,分别研究了低温和低C/N下的AL-MPDR污染物同步去除性能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针对我国北方城市污水四季温度变化大特点,采取常温低污泥浓度、低温高污泥浓度的运行模式。反应器稳定运行后出水COD、NH4+-N、TN和TP分别保持在40mg/L、5mg/L、15 mg/L和0.5 mg/L以下,仍保持较强的污染物同步去除性能。低温下反应器内TTC脱氢酶活性降低,胞外聚合物含量增加。但随着温度的降低和运行条件的改变,反应器内Bacteroidetes、Gemmatimonadetes、Nitrospirae和Firmicutes菌门相对丰度增大,一些耐冷、嗜冷菌属,如Flavobacterium、Zoogloea和Rhodobacter相对丰度也明显增大。此外,Haliangium、Nitrospira和Aeromonas等脱氮除磷功能菌群的相对丰度也略有增加。这些功能菌属在反应器内富集,形成优势菌群,保证了反应器低温运行效果。在进水C/N比为3.2~9.4之间运行条件下,反应器均保持较高的有机物、氮磷污染物同步去除能力。随着C/N比降低,反应器内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并未受到显着影响,只是小粒径污泥占比越来越多,但反应器内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并未受缺氧微环境的影响,此时的平均SND率仍为88.67%。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多样性随C/N比降低均略有升高,Denitratisoma、Thauera和Aeromonas等特殊功能菌属在反应器内富集,并且相对丰度提高,使系统可能存在短程硝化反硝化、自养反硝化和反硝化除磷等生物脱氮除磷机制,进而大大降低了反应器生物系统对碳源的需求,确保了反应器在低C/N比下的运行效果。在实验室小试研究基础上,对AL-MPDR装置进行了为期368天的现场中试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水温为6.9~16℃,COD、NH4+-N、TN和TP分别为111.30~2040.00mg/L、5.33~15.15mg/L、14.31~40.97mg/L和1.89~13.12mg/L的水质、水温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中试运行出水各项指标均优于(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表现出较高的污染物同步去除效果及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中试的AL-MPDR装置内混合液流态更趋于稳定,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具有较高的丰度和多样性,且不同区域微生物群落差异性较大。相比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AL-MPDR具有相似的优势菌群结构,不同的是相对丰度占比较高的优势菌门数量更多。在中试装置内同样富集了具有脱氮和除磷功能菌属,如Thermomonas、Terrimonas、Dechloromonas、Thaurea和Dechloromonas等。

张鹏[2](2021)在《基于滴定法的重金属微试剂原位水质智能监测仪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水是生命之源,人体70%组成是水,水的质量决定了生命的质量。水作为自然界和人类的生命之源,与自然界和人们的生产活动息息相通,随着我国工农业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地区水质重金属污染事件多发,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很大影响。目前,水中重金属的检测大多是以实验室检测为主,检测方式和分析过程还比较繁琐。受于传统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的限制,无法应对突发性重金属污染。因此,设计可靠的重金属水质监测仪,用于快速检测地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本文对当前重金属测定方法和现有的重金属检测仪器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研制出了一款基于滴定法的重金属微试剂原位水质智能监测仪,完成了对水质重金属的测定。本文主要工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课题研究的发展背景及其意义,分析了国内外关于重金属检测的有关研究方法及最新趋势,介绍了水质重金属检测有关理论知识,紫外-可见分光光谱分析技术以及滴定检测技术的应用发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相关技术问题,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完成对监测仪的总体方案设计,主要包括进样单元、分析单元和控制单元的设计。进样单元通过自制的滴定系统完成进样;分析单元基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原理,主要由光源、光谱仪和检测池组成,完成对光电信号的采集;控制单元主要由控制电路、工控机和显示单元组成,完成对其他功能模块的控制以及数据处理和存储。完成监测仪的硬件控制电路的设计和软件部分的设计。硬件控制电路主要由处理器、电源、通信接口、数据存储和原理图等组成。软件控制部分编写了上位机程序和下位机系统的主程序,实现了数据采集和传输、串口通信、自动进样和检测等流程。完成对监测仪的性能测试和分析,通过采用国家标准技术要求对监测仪的主要进行性能指标测试和实际水样的对比测试,监测仪的各个关键性能指标符合国家技术要求,满足重金属水质监测的实际应用要求。

李壮[3](2021)在《基于宽光谱的微试剂总氮水质在线监测仪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总氮指数是指水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含氮化合物经高温氧化为硝酸盐测定得到的结果,其数值超标会直接影响水体环境,是衡量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我国往年水质体系污染情况报告表明,因总氮超标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已经严重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用水安全,因此实现总氮参数实时在线监测对于水质富营养化的防治意义重大。目前市面上使用的总氮测定方法主要有:连续流动分析法、离子色谱法、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和《GB11894-89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根据实际应用中各种方法测定总氮结果的反馈,包括检测数据的重复性和可靠性等,分析表明GB11894-89总氮测定方法相对于其他检测方法,具备更优良的性能,因此也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本文基于宽光谱技术,结合顺序注射法,参照《GB11894-89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J/T102-203《总氮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技术要求》,设计了一款具有高度集成化的水质总氮在线监测系统。依据国标总氮检测中地表水及地下水总氮的测定标准,设计了总氮水质检测流程,采用顺序注射技术控制试剂顺序进样流程,自主设计的高温高压石英消解池保证了水样与试剂充分反应,通过连续光谱扫描溶液,对采集到的水样吸光度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系统采用最小二乘拟合算法建立总氮测定的回归模型,并对检测系统及检测流程进行优化。利用自行设计的水质总氮监测仪进行了基础实验,以及和国标法的对比试验,实验表明该设备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准确性、可靠性,同时有效地缩短了测定周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表明:该设备总氮检测量程为0~10μg/m L最低检出限为0.01μg/m L,废液排放量≤20m L,工作拟合曲线系数≥0.99782,测定总氮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RSD)范围为0.16~0.88%,实际水样对比误差≤0.4%,均符合总氮水质自动监测仪要求。基于宽光谱技术,利用顺序注射技术结合高温高压消解技术监测水质总氮参数的方法,对于提升水质总氮在线监测仪技术性能具有重大意义,适用于系统网络化实时在线监测地表水、地下水及工业废水。

杨杰[4](2021)在《实验室多通道硅酸根自动分析仪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火力发电厂机组容量的不断扩大,锅炉参数的不断提高,炉水的硅酸盐处理工艺也相应提高,因此对硅酸根离子的监督和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部分火力发电厂检测硅酸根的技术手段依旧停留在手工加药检测,检测误差大、自动化程度低、极大地耗费人工与时间成本。本课题研究了实验室内检测硅酸根离子浓度的技术,结合国内外对硅酸根离子的检测技术现阶段的水平,研发了一个实验室、多通道、自动化的智能分析仪,采用的检测原理是出自国家标准GB12149—89的硅钼蓝光度法,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1、对显色反应条件的控制,创新性采用新颖的测量流程设计、新型加药控制系统的研制、恒温控制系统的应用等,双滑轨定位设计不但使得自动化程度极大地提高,节省了测量过程中的时间成本与人工成本,而且保证了每次测量的条件一致性,减小了外部条件变化对测量精确度的影响。2、在硬件设计中,使用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的微控制器提高仪器检测的精度,添加了抗干扰和隔离技术的应用,从而增强了仪器的抗干扰能力,稳定了仪器测量精度。3、在软件编程中(软件抗干扰技术、测量、标定、运算、显示等)根据预设的上位机命令,精准定位预设待测水样桶的位置,精确完成加药量的控制。为实现仪表的工业化,本人对仪表的外观、功能的设置及操作性、维护的自动化也进行了相关设计。而且为此仪表的生产和检测开发了一些其他的仪器和设备。本课题的研究成功不仅对实验室硅酸根离子浓度检测技术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采用类似测量系统的磷、氰等实验室监测仪表具有同样的意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

戴宇泽[5](2021)在《热驱动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机理与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带海洋大气具有高温、高湿、高盐雾的特点,一方面影响海岛和船只的居住舒适度,另一方面更会加剧设备及材料的腐蚀。此外,海岛的交通限制使得能源和资源变得尤为宝贵,依靠电力和耗材的传统新风处理技术变得不再经济。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从低品位余热利用的角度出发,以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为重点研究对象,从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机理与方法、关键过程的实验验证、原理样机的设计与测试、基于一体化技术的系统集成与技术验证四个层面,开展低温热驱动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机理与实验研究。本文从溶液除湿与湿式盐雾分离的协同作用机制,以及基于同离子效应的混合工质相变分离特性出发,提出了热驱动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思路,并对其中水—盐雾一体化吸收过程以及工质再生过程的原理进行了分析讨论。随后本文从系统功能性与综合性能的角度,根据对应的工质物性进行性能分析,给出不同性能指标的权重以及工质的得分情况,最终筛选出LiCl水溶液为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流程的优选工质。在一体化机理的指导下,本文进一步提出热驱动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方法,并建立由除湿脱盐过程、水分离过程、盐分离过程和水盐平衡过程构成的典型热驱动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流程及相应的稳态热力学模型,分别探究了系统在典型工况下的性能、操作参数(除湿脱盐溶液温度、浓度和流量)对热质交换过程的影响,以及关键设计参数(浓溶液流量、稀溶液流量、浓—稀溶液浓度差和结晶温度)对于系统性能的影响,发现盐分离过程最大运行周期取决于结晶温度,其平均能耗比系统热功耗低两个数量级,可基本忽略不计。为进一步验证除湿脱盐过程的可行性并探究其性能,本文设计并搭建了吸收式除湿脱盐机理试验平台并开展实验研究,验证了除湿脱盐一体化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为方便获得大气含盐量,本文提出了基于电导率测量的大气盐雾浓度测量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初步实验结果表明,在无外部冷源引入的条件下,除湿协同的空气综合脱盐率可达到82.3%。此外,本文通过小型实验验证了上文提出的关键功能性过程(盐分离过程)的可行性。自此,本文实现了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流程全链条的技术验证,为样机的研制和技术验证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技术保障。在一体化机理与方法的指导下,本文开展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原理样机研制工作。针对用户实际需求进行样机流程与热力学参数设计,以及部件与整体的结构与工艺设计;设计并搭建了海洋大气拟系统、除湿脱盐一体化原理样机、冷热源系统以及集控测量与数据采集系统四部分组成的测试平台,对样机的关键过程性能、整体热力学性能、参数调控以及连续运行稳定性等方面开展测试工作。结果表明样机的送风参数随新风参数变化较小,控制系统稳定性得到了验证;新风温度、相对湿度和送风温度能够对样机的能效产生一定的影响却并不显着;样机的总盐雾脱除效率达到73.6%,盐分离模块基本功能能够顺利实现,分离晶体中LiCl含量较低,说明盐分离过程的溶液损失较少,分离效果显着。基于热驱动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技术,本文对一体化方法的系统集成进行了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低温热驱动的多功能空气处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对低品位热源的深度利用,实现了对空气的降温、除湿和脱盐协同处理;并从系统性能、参数敏感性、系统经济性等角度对系统特性进行评价,为技术验证系统的设计提供指导思路。在此基础上,本文面向某热带海洋气候的海岛环境内的一工业建筑,设计了电—冷—除湿联供系统,总制冷量为333.7 kW,一次能源利用率可达到74.7%,所提供的能源产品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本文基于模拟结果对系统主体设备进行选型,设计并搭建了余热制冷—除湿—脱盐测试系统,在海洋大气环境下对系统中主体设备的实际性能以及设备联合运行稳定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主体设备的稳态和动态性能,以及设备联合运行稳定性均达到设计指标要求,系统实现了基于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方法的热驱动制冷—除湿—脱盐技术验证。

苏杭[6](2021)在《智能纸尿裤传感系统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丧失言语和行动能力的失能老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高。通常这些老人还患有尿失禁、糖尿病、痛风等慢性疾病,需要定期尿液检查来判断身体状况。尿液中相关疾病标志物浓度水平是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疗效判断的重要依据。在医院里,患者需要自主取样,并由检验人员依靠尿液分析仪对尿液进行检测分析,这种检测方式对卧床患有尿失禁的失能老人是十分困难的,该类人群通常需要穿戴纸尿裤来解决失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智能纸尿裤传感系统,将生物传感器与纸尿裤相结合,设计可获取传感器信号的检测装置,实现对尿液中疾病标志物的在线检测,利用无线通讯模块将检测结果发送至智能手机App中,临床医生、主管护士和患者家属经过授权后可随时通过手机查看检测结果。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制备了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为基底的葡萄糖和尿酸传感器,利用四硫富瓦烯(TTF)对工作电极进行修饰,并用戊二醛(GA)对葡萄糖氧化酶(GOD)或尿酸氧化酶(UOD)进行固定。此外,提出了一种自膨胀“阀”,用于控制进入传感器的尿量。设计了用于获取传感器信号的检测装置的硬件电路,对其中的主控芯片、运算放大器、电源芯片、无线模块以及显示模块等元器件进行选型。通过基准电源芯片输出精度在±1%以内电压作为恒电位电路的虚拟地和模数转换器(ADC)的基准,保证检测装置的准确性。同时,设计了恒电位电路、信号采集调理电路、无线通讯模块和显示模块的连接电路。(2)编写了检测装置下位机程序,开发了基于Android的智能手机App软件,搭建配合App使用的服务器平台。通过C语言编写检测装置的循环伏安法(CV)和计时电流法(i-t)实现程序,其电压扫描速率可达1.2mV/s、采样间隔为0.1 s。通过滑动平均滤波程序去除原始信号中的无用噪声。信号经主控芯片处理、计算出检测结果,并显示在OLED屏幕。同步地,检测结果由检测装置中的无线模块发送至智能手机App中。其中App主要实现功能包括:用户的注册、登录;与检测装置的无线连接;检测结果的无线接收;数据可视化与本地存储;数据上传服务器中的数据库;异地查询检测结果。基于SpringBoot框架与Java语言,编写了 Windows电脑下服务器平台后端程序,实现检测数据的远程存储;临床医生、主管护士、家属等授权用户可利用App对检测结果异地查看。(3)对智能纸尿裤传感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与应用研究。检测装置与电化学工作站CHI660E在检测方法及参数设置相同情况下,进行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溶液的氧化还原测试实验,通过Bland-Altman方法对检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检测装置性能接近CHI660E。开展了生物传感器对葡萄糖、尿酸的性能测试实验,结果显示,传感器在0~20 mM范围内的葡萄糖和0~0.8 mM范围内的尿酸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0.0582 μA/mM和1.5043 μA/mM,相关系数都达到0.92以上,表明传感器具备较高的灵敏度和线性度。此外,还开展了生物传感器的抗干扰实验,结果表明两种传感器在有抗坏血酸、氯化钾等干扰物的情况下表现出良好的抗干扰性。最后,通过志愿者穿戴智能纸尿裤进行实测实验,验证了该传感系统各主要功能的可行性。

马杰[7](2021)在《FMCS系统在微电子产业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实践》文中提出制造微电子产品的科技含量高,对专业生产系统的可靠性要求高,引入FMCS系统有助于实施精准控制。通过对某微电子产业园项目设计、施工阶段FMCS系统与厂房子系统结合应用的研究,对整个系统进行尽可能全面地论述,采用自动化控制理论分析与项目实际应用枚举等方法手段,提纲挈领,让该领域工程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对该类项目管理有较为全面的认知。在我国推进工业信息化、产业智能化的背景下,FMCS系统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同时具备成熟的技术应用条件。

李文,程李,王利民,徐明刚,张鹏[8](2021)在《微量原位水质总碱度在线检测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实现原位水质总碱度快速准确检测的需求,融合顺序注射分析(sequential injection analysis,SIA)与连续光谱检测法,设计了一种小型微量原位水质总碱度在线快速检测仪,系统主要通过设计滴定池将SIA和连续光谱检测法应用于总碱度自动化滴定检测流程,并对连续光谱检测法判断滴定临界值的新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基于国标总碱度检测中工业循环冷却水及地表水总碱度的测定标准,设计了原位水质总碱度检测流程,并以顺序注射技术为控制滴定流程基础,在连续光谱扫描测量溶液检测过程的条件下,使用酚酞和甲基橙作为指示剂,对水质总碱度进行滴定分析。通过连续光谱扫描对酚酞碱度及甲基橙碱度滴定过程进行监测,以吸光度曲线552nm处峰值归零作为酚酞碱度滴定临界值判断条件;以吸光度曲线峰值由465nm偏移至504nm处作为甲基橙碱度滴定临界值判断条件;分析通过滴加不同剂量酚酞和甲基橙指示剂所得溶液吸光度曲线得出最佳指示剂用量分别为0.01和0.04mL。该系统利用最小二乘拟合算法建立总碱度测定的回归模型,并对检测系统及检测流程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水质总碱度在0.20~25.00mmol·L-1范围内与盐酸消耗量线性相关,工作曲线拟合系数≥0.994 2;测定总碱度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207%~1.151%;废液量≤16mL;最低检出限为0.03mmol·L-1;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7.2%~102.3%之间;与国标法对比实验结果无明显差别。利用连续光谱检测法判断滴定临界值的新方法对于提升水质总碱度检测仪的技术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可适用于系统网格化监控地表水、循环冷却水、养殖循环水等多种监测应用平台。

王宇[9](2021)在《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双心医学”概念的提出,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日益受到关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业已证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向联系,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尚无统一公认的诊疗方案。本研究从文献整理、临床评价、网络药理学预测、动物实验验证四个方面对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指出一个新的方向。目的1.对古代文献中,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治疗思路和经验进行整理,梳理其病机和治法,为“益气活血解郁”法提供理论支撑。2.通过临床试验初步评价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3.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五龙通络解郁方潜在的作用靶点,并通过动物实验对其进行验证。方法1 古代文献研究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及国家图书馆馆藏为主,结合“超星阅读器”以及网络数据库“国学大师”,对先秦至明清时期中医古籍文献进行检索,以“胸痹”“郁证”为主题词,并制定相关限制词。将检索得到的相关古籍原文按照中医文献学整理方法,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结合文献体例进行整理。2随机对照的小样本探索性临床研究将65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轻中度抑郁症的患者区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指南推荐的最佳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4周。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情况(SAQ积分)、抑郁状态(HAMD积分、PHQ-9积分)、中医证侯积分以及安全性指标。3网络药理学研究获取五龙通络解郁方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疾病靶点,把两者对接得到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可能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疾病”蛋白作用网络,并对潜在的治疗靶点进行筛选,选取关键的作用靶点,通过动物实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4实验研究4.1五龙通络解郁方对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行为学的影响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EGF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Ⅱ,VRI)诱导,建立斑马鱼血管内皮损伤模型,并通过斑马鱼行为分析仪采集斑马鱼的游行轨迹、游行距离、游行速度以及活跃时间等,观察不同浓度五龙通络解郁方对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行为学的影响。4.2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影响通过VRI诱导,建立斑马鱼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模型,通过计算节间血管指数,评价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4.3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炎症模型的影响通过切尾建立斑马鱼巨噬细胞迁移和聚集模型,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五龙通络解郁方在不同浓度下对巨噬细胞迁移及聚集的影响。结果1文献研究通过对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诊疗思路进行整理,发现古代医家多认为心气不足是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重要病机,气滞是关键因素。通过对古代医家的用药经验整理发现,益气温阳药物所占比例最大,出现频次也最多;其次为理气类药物。活血类药物的药味虽然少,但是其出现的频次仅次于益气类药物和理气类药物之后。本次研究还发现古代医家在治疗胸痹合并情志疾病时,还运用了一定比例的祛风药物,如防风、蔓荆实、麻黄等。2随机对照的小样本探索性临床研究SAQ积分方面,治疗后两组SAQ总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AS、AF、TS、DP四个维度,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PL维度,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HAMD方面,治疗后两组HAMD总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阻滞状态、睡眠障碍、焦虑躯体化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认知障碍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PHQ-9方面,治疗后两组PHQ-9总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侯积分方面,包括总分、主症和次症,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未出现心律失常现象(如心率增快、PR间期延长、房室传导阻滞、QTc间期延长等)、凝血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3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五龙通络解郁方可能作用于VEGFA、IL6、STAT3、AKT1、MAPK1、APP、EGFR、MMP9、CTNNB1、IL-1β等97个作用靶点。选取重要程度排名前两位的VEGFA、IL6为作用靶点,预测五龙通络解郁方可能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及抑制炎症反应来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4实验研究4.1五龙通络解郁方对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行为学的影响在游行距离方面,模型组斑马鱼游行距离明显减少,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龙通络解郁方不同浓度组均可增加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的游行距离,其中VRI+100 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RI+30 μg/mL、VRI+300μg/mL、VRI+1000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游行速度方面,模型组斑马鱼游行速度明显减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龙通络解郁方不同浓度组均提高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的游行速度,其中VRI+100 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RI+30 μg/mL、VRI+300μg/mL、VRI+1000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活跃时间方面,模型组斑马鱼活跃时间明显缩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龙通络解郁方不同浓度组均延长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的活跃时间,其中VRI+100 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RI+30 μg/mL、VRI+300μg/mL、VRI+1000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游行轨迹方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斑马鱼游行轨迹明显稀疏。与模型组相比,五龙通络解郁方不同浓度组均可增加斑马鱼的游行线路,其中以VRI+100μg/mL组最明显。4.2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发现,模型组斑马鱼背部节间血管明显减少,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的五龙通络解郁方均可促进斑马鱼血管新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RI+30 μg/mL(P<0.001)、VRI+100 μg/mL(P<0.001)、VRI+300 μg/mL(P<0.001)、VRI+1000μg/mL(P<0.001)]。4.3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炎症模型的影响结果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斑马鱼尾部出现明显地巨噬细胞迁移和聚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的五龙通络解郁方均可减少斑马鱼尾部巨噬细胞的迁移和聚集。其中300 μg/mL组与1000 μg/mL组分别抑制了26%和31%的巨噬细胞迁移和聚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0 μg/mL组与100 μg/mL组分别抑制了 7.8%和8.7%的巨噬细胞迁移和聚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阳(气)不足是胸痹合并情志疾病的根本原因,而气郁(滞)是关键因素,病位主要在心、肝、脾。治疗以益气温阳为主,兼之以解散,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风药进行治疗。2.五龙通络解郁方可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气虚血瘀,肝郁气滞证)的心绞痛发作情况以及抑郁状态,且临床应用是安全、有效的。3.结合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结果,五龙通络解郁方可能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及抑制炎症反应发挥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治疗作用。综上所述,基于“络风内动-络损神伤”理论的“益气活血解郁、祛风通络止痛”法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徐聪[10](2020)在《分布式电/冷/除湿/脱盐联供系统集成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在分布式能源和工业用能领域,吸收式除湿技术可以利用低品位余热或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等作为驱动热源进行能的转换与利用,从而提升整个能源系统的效率,可作为低温热能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本学位论文深入研究了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动力余热利用的吸收式除湿与吸收式制冷、吸收式脱盐的耦合方法与系统集成方法。针对海洋、海岛及沿海地区高温、高湿、高盐气候特点和用户、设施的需求,提出利用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空气降温、除湿、脱盐的一体化方法。研究了吸收式制冷与除湿、吸收式除湿与脱盐的耦合方法。利用溶液的吸湿性及其表面张力对盐雾颗粒的捕获作用,同时实现空气的除湿和脱盐,再与吸收式制冷结合,达到空气降温、除湿和脱盐的目的。基于同离子效应原理,遴选氯化锂为吸收工质,提出将大气盐雾主要成分氯化钠从体系内脱除的结晶方法,维持除湿脱盐系统稳定运行。基于能的深度梯级利用原理,提出了分布式能源系统动力余热驱动的吸收式制冷/溶液除湿耦合循环系统。该系统耦合机理为吸收式制冷循环和除湿循环梯级利用动力余热,同时吸收式制冷循环产出的冷能被除湿循环利用从而实现系统内部冷热匹配。研究了制冷循环的制冷温度、除湿循环的溶液再生温度和除湿溶液浓度、环境大气温、湿度参数变化等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该循环空气处理量可达到常规热驱动空调系统的2.73倍,余热利用率提高一倍以上。设计搭建了吸收式除湿脱盐一体化实验台,该实验台由海洋大气环境模拟系统、除湿脱盐一体化系统、测量控制系统三部分组成。海洋大气环境模拟系统对空气具有加热、加湿、加盐等功能,可以模拟高温、高湿、高盐的大气环境。除湿脱盐一体化系统,由吸收式除湿脱盐和溶液冷却结晶两部分组成,可处理最大风量为3000m3/h。测量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空气温湿度、风量、空气含盐量的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在新风温度26-34℃,相对湿度70-90%和送风温度16-20℃的工况下,系统冷耗系数COPc保持1.0左右,热耗系数COPH在0.6~0.9范围内,除湿性能比较稳定,3000 m3/h风量下脱盐率达96.4%,验证了除湿脱盐一体化方法的可行性。针对高温、高湿、高盐的典型海岛气候环境,依据余热梯级利用原理和吸收式除湿脱盐一体化原理,设计了分布式电、冷、除湿、脱盐联供系统方案,并开展不同规模、不同用户需求的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海岛内燃机分布式能源系统,回收动力机组余热并进行梯级利用,采用吸收式制冷、除湿脱盐一体化技术,在实现温湿度独立控制和室内环境主动防腐的同时,相比于传统供能模式,节能率达到29%,投资回收期约为2.1年。电、冷、除湿、脱盐联供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可以为海岛用户提供高效可靠的能源供应,同时也可为其设备防腐和人员舒适性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在海岛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本论文还对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节能率评价指标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了分产系统性能对冷电联产、热电联产系统相对节能率的影响,分析了发电效率、热电比、余热利用程度等关键参数对系统节能率的影响。针对多能互补,特别是含有可再生能源的能源系统节能率缺乏计算方法的问题,提出多能源热互补或热化学互补系统的节能率评价方法。对燃气电冷热除湿联供系统和太阳能热化学热电联产系统,结合具体案例开展了节能率评价分析。本研究为多能互补、多产品产出的能源系统节能率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二、超纯水水质要求与集成线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纯水水质要求与集成线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气升式微压双循环多生物相反应器的寒区城市污水处理性能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现状
        1.2.1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发展
        1.2.2 常用城市污水生物处理工艺
        1.2.3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
        1.2.4 低温城市污水处理技术
        1.2.5 低碳氮比城市污水处理技术
    1.3 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
        1.3.1 传统生物脱氮除磷理论
        1.3.2 新型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
    1.4 循环流生物反应器研究及应用
    1.5 污水生物处理反应器流场CFD数值模拟研究
    1.6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6.2 研究技术路线
        1.6.3 创新点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装置
        2.1.1 AL-MPDR实验室试验装置
        2.1.2 AL-MPDR中试试验装置
    2.2 试验设备与材料
        2.2.1 主要仪器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2.3 试验用水
    2.3 分析项目与方法
        2.3.1 常规分析项目
        2.3.2 非常规分析项目
        2.3.3 微生物群落高通量测序分析
        2.3.4 相关参数计算方法
    2.4 试验方案
        2.4.1 AL-MPDR流场特性研究方案
        2.4.2 污染物同步去除性能及机理研究方案
        2.4.3 低温试验研究方案
        2.4.4 低C/N试验研究方案
        2.4.5 中试性能研究方案
第3章 AL-MPDR流场特性及污染物同步去除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AL-MPDR构建
    3.3 反应器内流场特性研究
        3.3.1 反应器内液相流态模拟
        3.3.2 反应器内液相流态清水验证试验
        3.3.3 反应器内气液传质特性
        3.3.4 反应器内溶解氧分布规律
        3.3.5 反应器内污泥浓度分布规律
    3.4 反应器污染物同步去除性能及机制分析
        3.4.1 不同曝气强度下污染物同步去除效果
        3.4.2 不同HRT下污染物同步去除效果
        3.4.3 反应器内OUR、TTC、EPS分布特征
        3.4.4 反应器内有机物降解规律分析
        3.4.5 反应器内氮的转化规律分析
    3.5 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特征及代谢功能分析
        3.5.1 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多样性
        3.5.2 微生物群落差异性
        3.5.3 微生物群落组成
        3.5.4 微生物功能及代谢特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温对AL-MPDR污染物同步去除性能的影响及机制
    4.1 引言
    4.2 反应器运行控制策略
    4.3 污染物去除性能
        4.3.1 有机物的去除
        4.3.2 氮的去除及脱氮机制分析
        4.3.3 磷的去除
    4.4 反应器污泥生化性能及菌群特性分析
        4.4.1 TTC脱氢酶活性变化
        4.4.2 胞外聚合物特性变化
        4.4.3 微生物群落与功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C/N对 AL-MPDR污染物同步去除性能的影响及机制
    5.1 引言
    5.2 不同低C/N污染物去除性能
        5.2.1 有机物的去除
        5.2.2 氮的去除
        5.2.3 磷的去除
    5.3 不同低C/N反应器污泥性能及菌群特性分析
        5.3.1 污泥沉降性能
        5.3.2 污泥形态结构
        5.3.3 污泥胞外聚合物
        5.3.4 微生物菌群特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AL-MPDR处理城市污水中试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污水处理效果
        6.2.1 运行期间水温变化
        6.2.2 SS的去除
        6.2.3 COD的去除
        6.2.4 NH_4~+-N、TN的去除
        6.2.5 TP的去除
    6.3 AL-MPDR内 MLSS和 DO的变化
        6.3.1 MLSS变化
        6.3.2 DO变化
    6.4 AL-MPDR中试装置微生物群落分析
        6.4.1 装置内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
        6.4.2 温度对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影响
        6.4.3 AL-MPDR功能菌群特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滴定法的重金属微试剂原位水质智能监测仪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2.1 重金属检测技术
        1.2.2 光谱分析水质监测技术
        1.2.3 滴定法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重金属微试剂水质检测理论研究
    2.1 光谱分析的原理
    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检测原理
    2.3 朗伯-比尔定律
    2.4 光源与光谱仪
        2.4.1 光源
        2.4.2 光电检测器
    2.5 六价铬检测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金属微试剂原位水质检测系统设计
    3.1 监测仪总体系统方案设计
        3.1.1 监测仪功能要求
    3.2 总体方案设计
        3.2.1 监测仪结构组成
        3.2.2 监测仪系统框架
    3.3 控制电路设计
        3.3.1 处理器
        3.3.2 电源模块
        3.3.3 通讯接口设计
        3.3.4 数据存储模块
        3.3.5 硬件PCB设计
    3.4 滴定模块设计
        3.4.1 注射泵
        3.4.2 滴定系统结构设计
    3.5 软件设计
        3.5.1 监测仪软件系统架构
        3.5.2 用户应用层设计
        3.5.3 监测仪初始化程序
        3.5.4 RTC系统程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监测仪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主要试剂
    4.2 性能指标及测试流程
        4.2.1 性能指标
        4.2.2 单次测试流程
    4.3 监测仪性能测试
    4.4 对比测试
    4.5 测试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宽光谱的微试剂总氮水质在线监测仪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水质总氮检测设备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顺序注射法研究现状
        1.2.2 光谱法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检测原理及可行性研究
    2.1 检测技术分析
        2.1.1 宽光谱检测技术
        2.1.2 高温密闭消解技术
        2.1.3 顺序注射技术
        2.1.4 最小二乘法算法研究
    2.2 系统可行性研究
        2.2.1 试验条件
        2.2.2 消解池结构设计
        2.2.3 试验平台原理设计
        2.2.4 试验平台检测流程设计
        2.2.5 试验平台搭建
    2.3 实验数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质总氮在线监测系统样机设计
    3.1 需求分析
    3.2 系统改进
    3.3 样机嵌入式设计
        3.3.1 硬件层设计
        3.3.2 中间层设计
        3.3.3 系统层设计
        3.3.4 应用层设计
    3.4 总氮在线监测系统样机机械结构设计
        3.4.1 外形尺寸设计
        3.4.2 空间布局设计
    3.5 样机平台原理设计
    3.6 系统集成与系统调试
        3.6.1 系统集成
        3.6.2 硬件调试
        3.6.3 软件程序调试
        3.6.4 整机功能调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质总氮在线监测系统标准工作曲线
    4.1 干扰因素排除
    4.2 算法模型
    4.3 工作曲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质总氮在线监测系统性能测试及数据分析
    5.1 样机性能测试
    5.2 零点漂移测试
    5.3 量程漂移测试
    5.4 重复性误差测试
    5.5 国标法对比实验
    5.6 监测数据分析
    5.7 相关仪器参数对比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课题研究结论
    6.2 潜在问题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实验室多通道硅酸根自动分析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炉水硅酸盐处理
    1.2 硅酸根分析仪发展现状
        1.2.1 国内外硅酸根检测方法现状
        1.2.2 国内外硅酸根分析仪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室多通道硅酸根自动分析仪的测量方法
    2.1 检测的基本理论
        2.1.1 互补色理论
        2.1.2 朗伯比尔定律
        2.1.3 光电比色理论
    2.2 基本测量原理
        2.2.1 化学发光分析法
        2.2.2 硅钼蓝光度法
    2.3 硅酸根分析仪测量方式
        2.3.1 基于蠕动泵的分析仪器
        2.3.2 气动泵和毛细管
        2.3.3 液位式可控计时注入装置
        2.3.4 微型计量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室多通道硅酸根自动分析仪的硬件设计
    3.1 测量系统的总体结构
        3.1.1 测量系统的结构组成
        3.1.2 系统的测量流程
    3.2 机械执行系统的设计
        3.2.1 检测装置模块
        3.2.2 化学流路模块
        3.2.3 双滑轨定位模块
    3.3 智能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3.1 电路的整体设计
        3.3.2 光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3.3 双滑轨定位系统硬件设计
        3.3.4 抗干扰措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室多通道硅酸根自动分析仪的软件设计
    4.1 软件的总体设计
        4.1.1 双滑轨定位系统软件设计
        4.1.2 恒温PID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4.1.3 光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2 多分段两点标定法
    4.3 软件的抗干扰技术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室多通道硅酸根自动分析仪的性能测定
    5.1 对比性能测试
        5.1.1 线性度测试
        5.1.2 精密度测试
        5.1.3 检测限测试
        5.1.4 温度稳定性测试
        5.1.5 磷干扰测试
        5.1.6 检测时间测试
    5.2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热驱动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机理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溶液除湿技术发展现状
        1.2.2 除雾技术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2章 热驱动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机理与方法
    2.1 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机理
        2.1.1 水—盐雾一体化吸收过程的原理
        2.1.2 工质再生过程的原理
        2.1.3 工质筛选原则
    2.2 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方法
        2.2.1 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流程的建立
        2.2.2 一体化流程的热力学模型
        2.2.3 一体化流程的性能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除湿脱盐一体化关键过程研究
    3.1 除湿脱盐机理实验平台的设计
        3.1.1 除湿脱盐机理实验平台的参数设计
        3.1.2 除湿脱盐机理实验台的结构与工艺设计
    3.2 除湿脱盐过程实验探究
        3.2.1 实验内容与方法
        3.2.2 实验结果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除湿脱盐一体化样机的研制
    4.1 除湿脱盐一体化原理样机的设计
        4.1.1 设计任务与目标
        4.1.2 除湿脱盐一体化样机的流程及参数设计
        4.1.3 除湿脱盐一体化样机的结构与工艺设计
    4.2 样机测试平台的设计
        4.2.1 样机测试平台的总体设计
        4.2.2 测试平台分系统结构与参数设计
    4.3 原理样机的试验研究
        4.3.1 样机的测试内容与方法
        4.3.2 样机测试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除湿脱盐一体化方法的多功能空调系统集成研究
    5.1 低温热驱动的多功能空气处理系统
        5.1.1 系统流程
        5.1.2 系统建模
        5.1.3 系统评价指标
    5.2 低温热驱动的多功能空气处理系统性能研究
        5.2.1 系统性能分析
        5.2.2 系统参数敏感性分析
        5.2.3 系统经济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热驱动制冷—除湿—脱盐系统的设计与测试
    6.1 电—冷—除湿联供系统的设计
        6.1.1 设计任务与目标
        6.1.2 系统的流程与热力参数设计
        6.1.3 系统主体部件选型
    6.2 余热制冷—除湿—脱盐系统的测试
        6.2.1 余热制冷—除湿—脱盐测试系统设计与建设
        6.2.2 系统的测试内容与方法
        6.2.3 系统的测试结果讨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智能纸尿裤传感系统构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智能纸尿裤传感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2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2.3 系统检测原理
        2.3.1 电化学检测方法
        2.3.2 葡萄糖、尿酸检测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传感器和硬件电路设计
    3.1 传感器制作
        3.1.1 实验试剂与材料
        3.1.2 制作方法
        3.1.3 传感器的嵌入与优化
    3.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2.1 主控芯片
        3.2.2 系统电源模块
        3.2.3 恒电位电路设计
        3.2.4 信号采集调理模块
        3.2.5 无线通讯模块
        3.2.6 显示及交互模块
        3.2.7 PCB板制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纸尿裤传感系统软件设计
    4.1 基于C语言的下位机软件设计
        4.1.1 下位机程序结构设计
        4.1.2 信号发生程序设计
        4.1.3 模数转换及信号滤波程序设计
        4.1.4 OLED显示程序设计
        4.1.5 无线数据传输程序设计
    4.2 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App设计
        4.2.1 客户端用户注册、登录程序设计
        4.2.2 无线设备连接、数据传输程序设计
        4.2.3 数据存储与图形化显示
    4.3 服务器端程序设计
        4.3.1 服务端程序技术架构
        4.3.2 功能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纸尿裤传感系统测试与应用研究
    5.1 系统检测功能调试与验证
        5.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1.3 结果与讨论
    5.2 系统对葡萄糖、尿酸的检测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4 结果与讨论
    5.3 智能纸尿裤系统实时检测应用
        5.3.1 实验方法
        5.3.2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科研成果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FMCS系统在微电子产业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FMCS系统特点
    1.1 可靠性
    1.2 集成性
    1.3 开放与兼容性
    1.4 便于管理
    1.5 节能性
2 FMCS系统的网络架构
3 FMCS系统控制原理
    3.1 工艺冷却水供水温度控制
    3.2 工艺冷却水水质控制
    3.3 工艺冷却水压差控制
4 PLC控制
5 上位机
6 结 论

(8)微量原位水质总碱度在线检测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连续光谱水质总碱度分析系统检测原理
    1.3 系统设计
        1.3.1 消解池结构设计
        1.3.2 总碱度在线监测仪系统原理图
        1.3.3 系统联合消解检测流程设计
        1.3.4 系统机械结构布局
2 结果与讨论
    2.1 干扰因素排除
    2.2 指示剂用量选择
        2.2.1 酚酞指示剂用量
        2.2.2 甲基橙指示剂用量
    2.3 准确性分析
        2.3.1 总碱度工作曲线
        2.3.2 总碱度标准样品测试
        2.3.3 国标对比试验
3 结论

(9)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2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潜在发病机制
        3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认识
        2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辨证分型
        3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中医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胸痹合并情志病症的古代文献整理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范围
        2.2 检索工具及方法
        2.3 检索策略
    3 检索结果
    4 行文体例
    5 文本类型
    6 原文整理
        6.1 方药治疗类
        6.2 针灸治疗类
    7 数据统计
        7.1 药物种类分析
        7.2 药物属性分析
        7.3 药物气味分析
    8 总结分析
        8.1 病因病机
        8.2 治疗方法
    9 结论
    10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小样本探索性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3 研究方法
    结果
        1 纳入病例基线比较
        2 疗效分析
        3 安全性观察
        4 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五龙通络解郁方的作用靶点预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相关平台、工具
        2.2 五龙通络解郁方中化合物及其潜在靶点预测
        2.3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靶点预测
        2.4 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靶点预测
        2.5 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筛选
        2.6 基因富集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五龙通络解郁方的成分及作用靶点
        3.2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疾病靶点
        3.3 五龙通络解郁方-有效活性成分-有效靶点关系图
        3.4 PPI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筛选
        3.5 五龙通络解郁方主要单味药物的成分及作用靶点
        3.6 五龙通络解郁方潜在作用靶点的GO分析
        3.7 五龙通络解郁方潜在作用靶点的KEGG分析
    4 讨论
        4.1 五龙通络解郁方的主要作用靶点
        4.2 五龙通络解郁方的主要作用通路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生存率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结论
    实验二 五龙通络解郁方对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观察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结论
    实验三 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观察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结论
    实验四 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炎症模型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观察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结论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分布式电/冷/除湿/脱盐联供系统集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分布式能源的研究进展
        1.2.1 分布式能源定义
        1.2.2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作用和意义
        1.2.3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分类
        1.2.4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历程
        1.2.5 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
        1.2.6 分布式能源系统评价指标
    1.3 海岛型分布式能源系统研究进展
        1.3.1 余热制冷技术
        1.3.2 空气除湿技术
        1.3.3 空气脱盐技术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分布式能源系统除湿脱盐一体化与评价方法
    2.1 引言
    2.2 除湿脱盐一体化方法
        2.2.1 盐雾的产生,分布,腐蚀机理
        2.2.2 除湿脱盐一体化方法
    2.3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评价方法
        2.3.1 分布式能源系统能效评价体系
        2.3.2 化石能源系统节能率评价方法
        2.3.3 多能源互补系统节能率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品位热驱动的制冷/除湿耦合循环系统研究
    3.1 引言
    3.2 低品位热驱动的制冷/除湿耦合循环系统
        3.2.1 系统流程介绍
        3.2.2 系统建模及评价方法
        3.2.3 系统性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除湿脱盐一体化方法实验验证
    4.1 引言
    4.2 除湿脱盐一体化实验平台设计
    4.3 除湿脱盐一体化实验平台建设
        4.3.1 海洋大气环境模拟系统
        4.3.2 除湿脱盐一体化系统
        4.3.3 测量控制系统
    4.4 除湿脱盐一体化实验研究
        4.4.1 除湿性能测试
        4.4.2 空气脱盐率的测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成除湿脱盐系统的海岛分布式能源系统
    5.1 热带海岛气候环境特点分析
        5.1.1 热带海岛气候环境概述
        5.1.2 “三高”气候环境危害
    5.2 海岛用户负荷特性分析
    5.3 针对典型海岛用户的分布式能源系统
        5.3.1 系统概述
        5.3.2 系统性能评价方法
        5.3.3 典型海岛用户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论文的主要成果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超纯水水质要求与集成线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气升式微压双循环多生物相反应器的寒区城市污水处理性能及机理研究[D]. 艾胜书.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滴定法的重金属微试剂原位水质智能监测仪设计[D]. 张鹏.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3]基于宽光谱的微试剂总氮水质在线监测仪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 李壮.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4]实验室多通道硅酸根自动分析仪的研制[D]. 杨杰.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5]热驱动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机理与方法[D]. 戴宇泽.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1
  • [6]智能纸尿裤传感系统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 苏杭. 山东大学, 2021(12)
  • [7]FMCS系统在微电子产业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实践[J]. 马杰. 现代信息科技, 2021(10)
  • [8]微量原位水质总碱度在线检测新方法研究[J]. 李文,程李,王利民,徐明刚,张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05)
  • [9]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研究[D]. 王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分布式电/冷/除湿/脱盐联供系统集成方法[D]. 徐聪.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0(01)

标签:;  ;  ;  ;  

超纯水水质要求及集成电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