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养蜂业发展初探

西藏养蜂业发展初探

一、西藏发展养蜂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浩[1](2021)在《我国不同地理条件中华蜜蜂遗传资源调查与比较分析》文中认为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我国特有的重要作物授粉昆虫,对我国农业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中华蜜蜂作为国家畜禽保护的品种,其遗传资源的调查与分析对我国中蜂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以及中蜂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利用采样点之间存在相似纬度不同经度、相似经度不同纬度或同一地区不同海拔的采样方式,对芒康、神农架高海拔地区、神农架低海拔地区、祁门、金寨、苏州、广州、文昌等8个地点378只中蜂工蜂的14项形态指标进行测定,获得我国中蜂形态测定的最新数据。同时将这8个地点总计80个中蜂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并利用所获得的重测序数据与已发布的不同地区40个中蜂样本重测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当前我国中蜂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情况。最后将所测定的表型数据与基因组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调控相关性状的候选基因,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对芒康、神农架高海拔地区、神农架低海拔地区、祁门、金寨、苏州、广州、文昌8个地点总计378只中华蜜蜂工蜂的14项形态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各地区在不同形态指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整体呈现由我国西北至东南形态指标测定值由大到小的趋势,其中芒康地区的中蜂诸多形态指标测定值最大,文昌地区的中蜂各形态指标测定值最小。神农架地区不同海拔种群间在11项形态指标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除了第六腹板长这一形态指标外,其它形态指标的测定数值表明神农架高海拔地区种群工蜂形态指标测定值高于低海拔地区。(2)通过对我国12个地点的中蜂工蜂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分析各地理种群群体结构,结果表明芒康、文昌、吉林三个地区的中蜂分别独立成为一个类型,位于华中地区的苏州、祁门、神农架、金寨的中蜂种群聚为一个类型,而位于华南地区的广州、漳州和位于北方的蒙阴中蜂种群更倾向于与华中地区的中蜂聚为一个类型,位于东北地区的清原中蜂与吉林的中蜂亲缘较近,但更倾向于独立成为一个类型。(3)对我国12个地点的中华蜜蜂的遗传分化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吉林平均Fst为0.28、芒康平均Fst为0.16、文昌平均Fst为0.19,三个地区较其它地区的中蜂遗传分化程度较高。(4)通过形态测定的13项表型性状数据与重测序获得的基因组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得到与6项表型性状显着关联的23个SNP位点,其中位于LG039947860和 LG034637007 的 SNP 与 ML、T3 显着性关联,位于 LG038561110 的 SNP 与 T3、S3、T6均显着性关联,在显着关联的SNP上下游各延伸50Kb的范围内进行基因注释并挖掘候选基因,总计挖掘出可能调控6项表型性状的76个候选基因,最终推测LG03g2379基因可能为调控ML、T3性状的关键候选基因。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基因组学对我国不同地理条件下中华蜜蜂遗传资源的调查与比较分析,为我国中蜂在环境适应性方面提供基础数据,对今后开展中蜂的遗传育种以及资源保护与利用方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王兵兵[2](2020)在《熊蜂幼虫缓慢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熊蜂(Bumblebee)属于最为常见的蜂类昆虫,因其具有摄取植物花蜜和花粉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野生植物(濒危植物)和农作物传粉,特别是在温室里的果菜类(例如茄科、豆科等)授粉效果最佳。运用于温室授粉的商业化熊蜂比野生性熊蜂更加容易受到病原物的感染和致病,致病病原有细菌、病毒、外部寄生螨、原生动物(微孢子虫)等,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CNS)就属于熊蜂的细菌性病原之一。CNS属于人畜共患条件致病菌,可引起人类心内膜炎、败血症和血液感染等疾病;也会引起奶牛的乳腺炎等。CNS还能产生各种致病因子,如脂肪酶,脱氧核糖核酸酶和肠毒素等,对人和动物均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常用其保守基因hsp60、gap、sod A、tuf和rpo B等对CNS进行种属的鉴定。本研究从新疆某养蜂场病死熊蜂幼虫无菌采取病料,对其进行了细菌的分离、生化鉴定、16S r RNA鉴定、gap基因生物学分析、溶血性测定、小鼠致病性试验和药物敏感性测定。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和结果如下:1.熊蜂幼虫缓慢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为了分离导致熊蜂幼虫变黄、发黑、死亡的病原,从新疆石河子某养蜂场生病的熊蜂幼虫中无菌采集样本,对其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生化鉴定、16s r RNA测序鉴定等研究。结果显示,分离获得1株革兰氏阳性球菌,经生化鉴定及16s r RNA测序初步确定了导致熊蜂幼蜂发病的病原为缓慢葡萄球菌,属于CNS。2.熊蜂幼虫缓慢葡萄球菌gap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本研究以分离的缓慢葡萄球菌SHZXF1株为材料,对gap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克隆、测序,分析其部分生物信息学特性。结果显示分离株gap基因序列933bp,共编码311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SHZXF1株与缓慢葡萄球菌(S.lentus)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9%,且类聚同一分支;gap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分子质量为33.59 k Da,理论等电点为4.77;该蛋白无跨膜区,无信号肽,属于非分泌型蛋白。25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和1个糖基化位点,其二级结构是混合型,其中无规则卷曲所占比例最高,为37.62%。该结论为gap基因作为保守基因作为检测CNS的有力支撑。3.熊蜂幼虫缓慢葡萄球菌部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为了解新疆石河子某病死的熊蜂幼虫SHZXF1株的耐抗生素和致病性情况。本试验展开了药敏试验和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SHZXF1株对庆大霉素、多西环素、青霉素、头孢唑啉、麦迪霉素、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多粘菌素B等21种抗生素均呈高度敏感性;小鼠感染SHZXF1株存活时间为平均4.125天,LD50为106.86CFU。

陈新兰,雷雪萍,扎罗,张亚玲,姚小波,刘何春,李杨,伍国强,次仁央拉,王文峰[3](2020)在《西藏蜜源植物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使西藏蜜源植物得到充分利用,摸清其现状,采用野外调查为主、走访蜂农为辅的方式进行蜜源植物调查,咨询相关专家、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进行蜜源植物鉴定。初步确定西藏地区蜜源植物有18科51属64种,均为双子叶植物,其中主要蜜源植物20种(隶属于9科18属)、辅助蜜源植物41种(隶属于14科37属)、有毒蜜源植物3种(隶属于3科3属);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初花期多在夏季,蜜源植物分布相对均匀,在高海拔地区均有分布。西藏地区蜜源植物丰富,蜜质多为优质蜜,适合大力发展西藏养蜂业。

吕言[4](2020)在《中国不同地区东方蜜蜂(Apis cerana)形态多样性分析》文中提出东方蜜蜂(Apis cerana)在中国分布广泛,是传统农业中的主要传粉昆虫之一。东方蜜蜂具有体型小,头胸部为黑色,腹部表现为黑黄色,全身覆盖黄褐色绒毛的特点。并且具有许多西方蜜蜂没有的优点,如对零星分散的蜜源植物利用率高、采蜜能力强且采蜜期长适应性强、对螨虫和病害具有极高的抵抗力,消耗饲料少等。但由于西方蜜蜂的引进,对我国东方蜜蜂的养殖事业造成了极大威胁,甚至造成某些地区东方蜜蜂的逐渐灭绝。因此,对东方蜜蜂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及种质资源的调查与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中国各地区共包括15个采样地点采集东方蜜蜂样本,对其进行形态学解剖从而制作标本进行指标测量与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东方蜜蜂的采集和形态指标测定从15个地区采集了146群东方样本,各选5只进行形态学解剖,制作形态学标本,晾干后用LY-WN超清显微镜进行拍照,将所得图片利用LY-M-Toupview测量分析软件进行指标测量,选择的测量指标包括:第三背板长、第四背板长、吻长、右前翅长、右前翅宽、肘脉a和肘脉b,并计算得到第三背板和第四背板长之和、右前翅面积和肘脉指数。2.东方蜜蜂6项形态指标数据分析利用SPSS软件对东方蜜蜂形态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指标平均值及标准差统计可知,马尔康东方蜜蜂的翅长、翅宽、翅面积平均值皆为最大,云南东方蜜蜂的翅长平均值最小,山东东方蜜蜂的翅宽和翅面积平均值最小。东北东方蜜蜂的T3T4背板长与肘脉指数平均值皆为最大,云南东方蜜蜂的T3T4背板长平均值最小,陕西东方蜜蜂的肘脉指数平均值最小。贵州东方蜜蜂的吻长平均值最大,云南东方蜜蜂的吻长平均值最小。形态指标与地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经度对六项形态指标皆有影响,纬度会影响T3T4背板长、翅长和肘脉指数,海拔高度会影响除肘脉指数之外的5项形态指标,年均温度会影响除吻长之外的形态指标,年降水量会影响T3T4背板长、翅长和翅面积。6项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翅宽与T3T4背板长、吻长和翅长呈现显着性相关(p<0.05),翅面积与T3T4背板长、吻长、翅长和翅宽呈现显着性相关(p<0.05),肘脉指数仅与T3T4背板长呈现显着性相关(p<0.05)。因子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共同表明了我国东方蜜蜂的形态多样性极为丰富,不同地理型的东方蜜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3.川西不同地理区域东方蜜蜂的形态多样性分析通过对川西地区东方蜜蜂的6项形态指标进行SPSS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6项形态指标与地理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中,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年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对川西地区东方蜜蜂的T3T4背板长、吻长、翅长、翅宽和翅面积以及肘脉指数均会造成影响。因子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皆表明,川西地区的东方蜜蜂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尽管分化程度有所不同,但大致可以确定的是,川西高原北部和川西高原中部的东方蜜蜂可以分为一个类群,而川西山地东南边缘和川西山地东侧边缘可以分为另一个类群。说明川西地区的东方蜜蜂主要可以分为川西高原地理型和川西山地地理型。4.川西地区东方蜜蜂的基因组提取及重测序分析本研究对采集的东方蜜蜂样本通过CTAB法提取了基因组DNA,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对检测合格的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处理,对测序所得结果进行PCA聚类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论对哪两种主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都显示,尽管川西高原中部地区的东方蜜蜂产生了分化,但大体上是与川西高原北部的东方蜜蜂聚为一类的,而川西山地的东方蜜蜂则为区别于川西高原类群的不同类群,可见在分子水平上川西地区的东方蜜蜂出现了遗传分化的现象。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当K=2时,川西高原北部/中部群体单独分化出来,说明这两个群体有共同的祖先类群,当K=6时,川西山地的东方蜜蜂作为一个群体单独分化出来,从分子水平上证明了川西高原北部与川西高原中部的东方蜜蜂是属于同一地理类群的,而川西山地的东方蜜蜂则为另一类群。

扎罗,王文峰[5](2019)在《发展养蜂事业,振兴乡村经济》文中研究指明针对西藏养蜂业效率低下、西藏丰富的蜜源植物和无污染的自然生态环境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油菜等虫媒作物授粉不足、没有通过养蜂而带来实惠等现象,自2004年起首次引进意大利蜜蜂,结合西藏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在高海拔地区开展了意大利蜜蜂生物学、育王技术、越冬技术,养殖管理技术等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填补了在海拔4000 m左右地区蜜蜂养殖技术空白,为西藏农牧民增产增收提供新的支柱产业。

马才仁卓玛[6](2018)在《西藏蜜蜂养殖技术与示范推广思考》文中指出养蜂是一项不占耕地、无污染、投资小、见效快、可集中、可分散,可定地、可流动的养殖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地域辽阔,物产资源丰富,养殖蜜蜂的空间十分巨大。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和纬度、海拔的不同,具有丰富多彩的蜜源植物,为我区养蜂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我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新途径。

张光润[7](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指出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何治民[8](2018)在《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文中指出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进行扶贫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其后,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各地扶贫攻坚举措从原来的“吃大锅饭”转向“精准到户”模式,扶贫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S村从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了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同时,也通过一系列的扶贫举措,增加贫困农民的经济收入。如开展“异地产业扶贫”,在外村租地发展猕猴桃种植业;在村内发展黄桃和冬桃的种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引入S村山泉水产业等。通过3年多的扶贫攻坚,S村在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S村的扶贫举措中,有很多值得总结和推广的经验,同时在基层落实过程中的一些扶贫措施,值得认真讨论。从总体上来看,S村在这一阶段的扶贫攻坚中,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然而,虽然S村已经实现整体脱贫,但如何将脱贫成效持续下去,在接下来的扶贫实践和乡村振兴中实现其可持续性,将是学者们和扶贫工作者们重点考虑的问题。当前,S村的脱贫工作,主要聚焦于贫困个体,扶贫的措施针对的是贫困户。要实现整村的可持续脱贫和乡村振兴,这显然是不够的,需要从贫困群体的整体角度,分析出造成当地贫困的主要原因,以便针对致贫主因,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而致贫主因,往往是当地的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以及长期的政策效应积累等众多非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需要查阅历史资料,并结合当代民族学的田野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发现,S村所在的武陵山区,在历史上并不一直处于贫困状态。相反地,在某些历史时期内,当地经济处于很高的水平。对比当代的贫困现状,不难发现,造成当地由富转贫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的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S村所在的武陵山区,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桐油、油茶、生漆、杉木等众多林产品丰富,当地少数民族也积累了丰富的本土知识,能可持续利用这些资源。本地优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时期,当地就处于富裕状态,而一旦优势资源被闲置或者被人为干预不允许利用,就会落到贫困的地步。因此,要想实现S村的可持续脱贫和乡村振兴目标,如何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特色的资源,变得至关重要。S村是我国十四个连片特困区的典型代表,既是传统的第一产业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更是生态资源丰富的区域。这些处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往往和S村一样,拥有着丰富的资源,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资源的闲置,才造成当地的贫困。因此,通过对S村的扶贫实践进行反思,能对我国其他贫困地区的扶贫措施的制定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意义。

王晨[9](2016)在《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研究(1918-1937)》文中研究表明合众蚕桑改良会作为近代中外蚕业改良合作中的代表性组织,其长期致力于蚕种的引进,制造以及推广,因生产原料的好坏是中国蚕业兴旺的源头所在,可以说,合众蚕桑改良会的相关活动,是近代中国蚕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在它的身上,集中了一般民众、政府、商界人士及外国人士对于中国近代蚕业发展的认识与构想。而该组织的发展与演进的曲折历程,也是一个传统国家向近代转型过渡中在某个领域、某一具体事物中的微观写照。作为中国蚕业的近代转型与发展历程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合众蚕桑会自身也随着这种趋势进行或主动或被动的调整,这无疑赋予了它鲜明的个性及时代特征,也使其成为研究“宏观”与“微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绝佳样本。在中国传统社会时期,蚕业是十分重要的副业生产项目,它的出现与发展,完美的契合了封建经济中“男耕女织”的生产分工。在明清时期,中国蚕业一度因国外需求大涨及江南整体经济环境的繁荣,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但中央政府所施行的“禁海”及“闭关锁国”政策,不但压缩了蚕业终端产品扩展其海外贸易的空间,也断绝了中外蚕业技术交流与往来的可能性。因外销不畅,蚕业出现资金缺乏,行业回报降低等现象,并且在内需增长乏力,国内消费者购买欲未有明显变化之时,此类情形进一步加剧,造成蚕业发展后续无力的局面。此时,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大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由此导致的市场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等现象,无疑与中国蚕业的发展方向构成鲜明矛盾。以日本为首的新型蚕业产品提供者及贸易者的崛起,对中国蚕业的传统优势地位形成巨大挑战,在与外部对手的竞争中,以往尚能以独家生产者身份加以掩饰的缺点,此时被无限放大。中国在蚕业生产技术、行业管理水平、生产者素质及发展理念等多个蚕业生产及发展要素上,全面落后于日本。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完成了对中国蚕业的赶超,其生产规模与外贸水平在跃居世界首位的同时,还在一直蚕食中国仅有的国际市场占有份额。蚕业的近代衰落,并非是个别现象,它也是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政治、社会新体系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准备不足及理念滞后,而出现的必然结果。以蚕业、棉业、茶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的衰落及以草帽辫、猪鬃业为代表的新兴行业的畸形发展,也成为近代中国的经济“新常态”。为扭转蚕业颓势,早在清末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筹议蚕业的改良与转型,但受到政治气候及中外交流渠道闭塞的影响,这种改良尚未脱离“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朴素理论范畴。其具体活动的执行,不是依靠某些力图通过举办类似洋务来积攒政治资本及口碑的地方实力派官僚,就是被托付于任职于海关部门,在个人行动及资金支出方面不受官方监督的外籍职员。即便如此,相对零散与简单的早期蚕种改良活动,为后世该事业的继续发展积攒了可贵的实践经验,也使国人看到了利用外来技术、外来人员服务于中国蚕业改良的可行性。北洋政府成立后,政府对蚕业关注有所增强,但其总体的衰落趋势并未发生实质性好转。欧战爆发后,欧洲蚕业因法国、意大利等蚕业生产国的相继参战,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几近消失,中国蚕业得到了宝贵的喘息与发展时间。但在战事引起的国际蚕业贸易格局动荡中,日本及美国得利最大,前者进一步巩固了其蚕业生产第一强国地位,后者则成为世界生丝的最大进口国,这无疑为中国蚕业改良带来了新的压力。作为蚕业的主要经营者,江浙地区丝商群体为自身生存及经济利益考虑,依靠逐步健全的团体组织,向政府方面提出了改良中国蚕业的倡议,这无疑与官方发展蚕业,增加税收的想法不谋而合。战后,欧洲经济亟待振兴,但其自身生产资料与生产力的缺乏使法、意等国不得不从发展本国蚕业考虑,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即是这种中外双边需求互相协调下的最终产物。美国、日本则各自从扩大原料来源及掌握中国蚕业状况的角度出发,对组织成立也持支持态度。受外交及贸易关系的影响,改良会中的政商势力、中外势力、外国势力,围绕组织成立初期的经费、管理及会员范围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与博弈,最终在各方的调和与妥协下,合众蚕桑改良会确立了以官方派驻监理员、丝茧总公所及法国人员三方在名义上共同掌权的初步组织体系。而北洋政府时期外人在华的特殊地位与商人势力的膨胀,使官方代表在会中地位尴尬,长期游离于政府监督管控体系的合众蚕桑改良会虽然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购种、发种业务,但其并未对中国蚕业的转型产生关键性、实质性的帮助。南京政府成立后,在“革命”意识与理论的指导下,国家公权力逐步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也使旧有传统产业及社会团体组织发生了巨大变革。在蚕业方面也不例外,政府方面首先对其宏观发展规划进行了重新修订,并且以官方力量为先导,一批隶属于政府管理的蚕业组织与机构相继建立。而作为旧政府时代,江浙地区规模最大的蚕业改良组织,合众蚕桑改良会在人员、组织方面仍具有相当大的利用价值,为此,国民政府通过积极对外交涉,派遣专员办理的方式,完成对合众蚕桑改良会的改组,从而将其纳入以行政权力为保证与基础的整体蚕业改良体系中。此时,受政府推动及西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影响,中国蚕业改良体系也在理论研究及活动形式上发生着自主蜕变。以往单纯注重蚕种改良的相关组织,纷纷向育种、试验、销售、推广等方面拓展业务,这种变动在合众蚕桑改良会表现的较为明显,以设立蚕种推广所及镇江蚕种制造场为代表,会中的核心业务开始向盈利化、市场化方向发展,这不仅是政府经济支持力度降低后的现实需要,也是完成改组后,延续组织寿命,增强自身竞争性与生存能力的主动求变之策。南京政府成立后,随着国家公权力对行业深入及民族意识的高涨,合众蚕桑改良会不得不面临被官方接收与改组的命运,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有所提升,外国政府方面对政府旨在收回主权、削弱外籍人员地位的改组工作也予以积极配合。而随着外部经济形势、安全形势的急转直下,30年代中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方面陆续施行了“统制政策”,在这一轮的政治经济格局变动中,合众蚕桑改良会逐步走向式微,这也是该时期无数类似组织的最终命运,这种“官强民弱”的相对失衡现象,也与北洋时期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国家角色缺失、整体经济社会环境未发生根本转变之际,单纯依靠某个组织来拯救蚕业积贫积弱的整体局面的做法并不现实,但其长达十余年的实践活动并非毫无作用。作为以沈联芳、葛敬中、何尚平等人为代表的各界人士参与近代蚕种改良的心血结晶,合众蚕桑改良会不但为日后中国蚕业的复兴与腾飞积蓄了力量,其发展经验与教训也为中国现代农业的转型与对外合作提供了宝贵借鉴。

颜志立,覃荣,王文峰,扎罗,颜志立,朱黎,吴银松[10](2015)在《雪域高原的养蜂业(二)》文中研究说明(续上期)4我们所到过的蜂场(1)巴珠的蜂场我们到达的第一个蜂场是山南地区扎囊县扎其乡藏仲村巴珠的蜂场。巴珠今年52岁,是西藏最早培养的藏族养蜂员。巴珠现在养有130箱蜂,场地就在他家附近的公路边上。蜂场的旁边建有半永久的木板房,用来贮存零售的蜂蜜和包装瓶,木板房上飘扬着鲜艳的国旗,这是他的两个场地之一,这里有80箱蜂,另

二、西藏发展养蜂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发展养蜂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不同地理条件中华蜜蜂遗传资源调查与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1.1 蜜蜂遗传资源概述
        1.1.1 蜜蜂生物学分类地位
        1.1.2 蜜蜂的起源与进化
        1.1.3 东方蜜蜂遗传资源概况
        1.1.4 苏州地区中华蜜蜂遗传资源现状
    1.2 蜜蜂遗传资源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
        1.2.1 形态学方法
        1.2.2 线粒体DNA法
        1.2.3 微卫星DNA法
        1.2.4 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
        1.2.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3 不同因素对我国中华蜜蜂遗传资源的影响
        1.3.1 海拔因素对我国中华蜜蜂遗传资源的影响
        1.3.2 地形地貌对我国中华蜜蜂遗传资源的影响
        1.3.3 人为引种对我国中华蜜蜂遗传资源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不同地理条件中华蜜蜂形态指标的比较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中华蜜蜂样本采集
        2.1.2 试验材料
        2.1.3 蜜蜂标本的制作
        2.1.4 14项形态指标测量与观察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8个地区中华蜜蜂工蜂形态测定数据分析
        2.2.2 8个地区中华蜜蜂12项形态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2.2.3 8个地区中华蜜蜂种群聚类情况
    2.3 讨论
第3章 不同地理条件中华蜜蜂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样本采集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3.2.2 DNA的质量检测
        3.2.3 DNA文库的构建
        3.2.4 基因组重测序数据获取
        3.2.5 序列质控与比对
        3.2.6 变异检测与注释
        3.2.7 构建系统进化树
        3.2.8 主成分分析
        3.2.9 群体结构分析
        3.2.10 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DNA提取质量检测
        3.3.2 测序及变异检测
        3.3.3 群体结构分析
        3.3.4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不同地理条件中华蜜蜂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中华蜜蜂样本采集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表型数据获取、处理与统计
        4.2.2 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获取与标记质控
        4.2.3 群体结构分析
        4.2.4 连锁不平衡分析
        4.2.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2.6 GO富集分析和KEGG代谢通路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表型数据
        4.3.2 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
        4.3.3 群体结构分析
        4.3.4 连锁不平衡分析
        4.3.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3.6 候选基因挖掘
        4.3.7 候选基因分析
    4.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熊蜂幼虫缓慢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熊蜂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研究进展
    1 熊蜂概述
        1.1 熊蜂的生物学
        1.2 熊蜂的分类
        1.3 熊蜂的地理分布
        1.4 熊蜂在农业应用中的重要性
    2 熊蜂毒虫害的研究进展
        2.1 原生动物
        2.2 线虫
        2.3 寄生螨
        2.4 病毒
        2.5 螺原体
        2.6 细菌
        2.7 真菌
        2.8 寄虫蝇
    3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3.1 流行病学
        3.2 致病性和致病因子
        3.3 耐药性和耐药机制
        3.4 检测和鉴定方法
        3.5 预防与治疗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熊蜂幼虫缓慢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
        1 材料
        1.1 病料及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病料的采集
        2.2 细菌分离
        2.3 生化鉴定
        2.4 16SrRNA鉴定
        3 结果
        3.1 细菌的分离与染色镜检
        3.2 生化鉴定
        3.3 16SrRNA鉴定结果
        4 讨论
    试验二 熊蜂幼虫缓慢葡萄球菌gap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
        1.1 菌株和质粒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分离株的培养及基因组DNA的提取
        2.2 PCR引物设计
        2.3 PCR反应体系
        2.4 gap基因片段的回收
        2.5 DNA回收产物与pMD19-T载体连接
        2.6 质粒制备及测序
        2.7 序列分析
        3 结果
        3.1 PCR扩增及分析
        3.2 序列同源性比对
        3.3 系统进化树
        3.4 结构和功能预测
        4 讨论
    试验三 熊蜂幼虫缓慢葡萄球菌部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1 材料
        1.1 菌株和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药敏纸片
        2 方法
        2.1 溶血试验
        2.2 生长曲线测定
        2.3 药敏试验
        2.4 致病性实验
        3 结果
        3.1 溶血试验
        3.2 生长曲线测定
        3.3 药敏实验结果
        3.4 致病性实验结果
        4 讨论
全文结论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西藏蜜源植物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1.2 调查工具
    1.3 调查方法
        1.3.1 野外实地考察及蜂农走访。
        1.3.2 蜜源植物标本处理。
        1.3.3 蜜源植物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西藏蜜源植物的种类及组成
        2.1.1 蜜源植物的科、属、种组成。
        2.1.2 蜜源植物科、属、种数量特征。
        2.1.3 蜜源植物的生物学性状。
        2.1.4 蜜源植物分类。
    2.2 西藏蜜源植物的初花期
    2.3 西藏蜜源植物的分布
3 结论与讨论

(4)中国不同地区东方蜜蜂(Apis cerana)形态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蜜蜂遗传资源概况
        1.1.1 蜜蜂属分类
        1.1.2 蜜蜂属的起源
        1.1.3 蜜蜂起源的化石研究
        1.1.4 蜜蜂的进化
    1.2 东方蜜蜂种质资源及形态学发展概况
        1.2.1 东方蜜蜂的地理分布
        1.2.2 蜜蜂形态学研究现状
        1.2.3 形态学分析方法
        1.2.4 基因组重测序
2.引言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3.东方蜜蜂的样本采集及形态学解剖与测量统计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本采集
        3.1.2 实验材料及器材
        3.1.3 东方蜜蜂解剖与形态学标本制作
        3.1.4 形态学指标的测量
        3.1.5 形态学指标的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各地区东方蜜蜂的样本采集
        3.2.2 东方蜜蜂各个形态学指标的测量值统计
        3.2.3 东方蜜蜂各个形态指标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
        3.2.4 东方蜜蜂各项形态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3.2.5 东方蜜蜂形态学指标的因子分析
        3.2.6 东方蜜蜂形态学指标的判别分析
        3.2.7 东方蜜蜂形态学指标的聚类分析
    3.3 讨论
4 川西地区东方蜜蜂的形态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川西不同地理型东方蜜蜂形态指标与地理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4.2.2 川西不同地理型东方蜜蜂形态指标的因子分析
        4.2.3 川西不同地理型东方蜜蜂形态指标的判别分析
        4.2.4 川西不同地理型东方蜜蜂形态指标的聚类分析
    4.3 讨论
5 东方蜜蜂的基因组提取及测序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东方蜜蜂的样本选择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所需试剂
        5.1.4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测序结果
        5.2.2 川西与其他地区的东方蜜蜂PCA分析结果
        5.2.3 群体结构分析
    5.3 讨论
6 全文总结
    6.1 东方蜜蜂样本采集及形态学解剖与测量统计
    6.2 东方蜜蜂形态学指标数据分析
    6.3 川西不同地理区域东方蜜蜂的形态多样性分析
    6.4 东方蜜蜂的基因组提取及测序分析
参考文献
附件A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5)发展养蜂事业,振兴乡村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 进展情况
2 结论
3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3.1 存在问题
        3.1.1 培训难度较大
        3.1.2 转场难度较大
        3.1.3 气候影响
        3.1.4 蜜源资源调查不全面
        3.1.5 需加强宣传力度
    3.2 建议

(6)西藏蜜蜂养殖技术与示范推广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成果简介
2 技术要领及创新点
3 成果适宜推广范围
4 成果推广方式
5 转化推广价值
6 转化推广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7)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的回顾
        一、影响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
        二、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的研究
        三、国内外有关精准扶贫的研究
        四、国内外有关精准扶贫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研究
        五、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与精准扶贫的研究
        六、文章中“关键词”的界定与解读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与田野过程
        三、研究价值、研究意义和研究创新
        四、研究框架
第二章 田野点介绍
    第一节 S村概况
        一、花垣县概况及历史沿革
        二、S村概况
    第二节 富饶的资源与贫困的经济
        一、富饶的资源
        二、贫困的经济
第三章 S村的贫困对象识别
    第一节 贫困对象识别问题
        一、贫困对象识别标准
        二、贫困对象精准识别与建档立卡
        三、贫困对象瞄准偏差
        四、贫困对象瞄准偏差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S村贫困对象识别与社会争议
        一、“光棍”SLJ与贫困对象精准识别
        二、低保对象识别的瞄准偏差
第四章 S村的民族生境与产业扶贫策略
    第一节 S村土地“稀缺”与“飞地”扶贫
        一、S村的土地“稀缺”
        二、异地扶贫的理论依据
        三、S村“飞地”扶贫的实施
    第二节 “飞地”扶贫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政府在扶贫中的作用
        二、企业在扶贫中的作用
        三、扶贫对象在扶贫中的作用
    第三节 S村的在地扶贫产业
        一、S山泉水项目
        二、“11.3”工程和“418”项目
        三、S村蔬菜产业
第五章 S村的习俗特点与旅游产业开发策略
    第一节 S村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S村乡村旅游资源
        二、S村的乡村旅游开发
    第二节 旅游开发与苗族传统习俗
        一、S村苗族传统习俗
        二、旅游开发过程中苗族传统习俗的缓慢调适
    第三节 S村乡村旅游扶贫的思考
        一、S村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扶贫成效
        二、S村乡村旅游开发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六章 S村传统生计的生态原理
    第一节 传统生计方式的实质
    第二节 传统养蜂业的复兴与脱贫成效
        一、孤儿LXL
        二、LXL的养蜂脱贫之路
    第三节 S村林副产业与生态扶贫问题
        一、S村林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二、S村桐油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三、S村油茶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第七章 S村的生态脱贫之路
    第一节 理论依据
        一、生态民族学的理论源流
        二、文化生态与贫困问题
    第二节 S村的可持续脱贫
        一、生态环境是可持续脱贫的根基
        二、民族文化是可持续脱贫的工具
        三、历史记忆是提高可持续脱贫的路径选择的指南
参考文献
    一、古籍类
    二、着作类
    三、论文类
    四、网络文献类
    五、外文文献类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1:六盘山区等11 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
    附录2: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分县名单
    附录3:生态扶贫工作方案
    附录4:湖南省贫困退出验收细则
    附录5:湖南关于推进立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
    附录6: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
    附录7:花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附录8:S村精准识别的贫困户

(9)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研究(1918-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2、学术史回顾
    3、研究空间及概念界定
    4、本文主要研究路径及章节
第一章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初创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蚕桑业及其困境
        1. 整体经济形势的萧条
        2. 蚕桑业生产技术水平的盛极而衰
        3. 日本蚕业的崛起及与其对中国相关行业的冲击
    第二节 晚清民末蚕桑改良事业的初步开展
        1. 清末民初振兴蚕业的论争与实践
        2. 清末民初蚕桑改良的进步与局限
    第三节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筹组及其成立
        1. 外籍人员对于中国蚕丝业的担忧与扶植构想
        2.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正式成立
        3. 中心组织形式及主要负责人的确立
        4. 地方性组织网络的建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内部权力纷争
    第一节 欧战后各国在“华丝振兴”问题上的不同面相
        1. 美国、法国对华丝的扶植
        2. 日本独霸中国生丝厚利的企图
    第二节 国际关系变动下的合众蚕桑改良会
        1. “有碍主权”问题
        2. 日本参会问题
        3. 经费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改组
    第一节 新政府对蚕业发展的全面介入
        1. 制定宏观发展规划
        2. 建立健全相关组织
    第二节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的改组
        1. “费由我出,政则他人”:外人掌控下的合众蚕桑改良会
        2. 新政府社团改组政策的初步实施
        3. 围绕“交权”及“改组”的中外博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核心业务革新
    第一节 中国蚕桑改良系统与机制的西化倾向
        1. 对蚕业问题认识的趋新与深化
        2. 新型蚕业改良活动的开展
    第二节 合众蚕桑会蚕业改良思路与方式的嬗变
        1. 由“购买”到“制种”
        2. 由“分发”到“指导”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蚕业教育活动
    第一节 合众蚕桑改良会介入蚕业教育的形式演进
        1. 合众蚕桑改良会自立教育机构早期设想及探索
        2. 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
    第二节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镇江女子蚕业学校的创办与发展
        1. 中国女子蚕业教育的兴起
        2. 合众蚕桑改良会镇江女子蚕业学校的筹组与发展
        3. 职业去向与生源:镇江女子蚕业学校与蚕业近代化的双向互动
        4. 镇江女子蚕业蚕校的突破与独特性
        5. 合众蚕桑改良会科研事业的后续进行
    本章小结
结语 蚕桑改良组织的近代命运与传统农、蚕业的转型困境
附录(一)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章程暨监理员规程》
附录(二)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办事细则》
资料来源及参考文献
后记

(10)雪域高原的养蜂业(二)(论文提纲范文)

4我们所到过的蜂场
    (1) 巴珠的蜂场
    (2) 拉巴的蜂场
    (3) 阳光青春的普布旦增
    (4) 仁布县养蜂发展模式
    (5) 尼玛德吉、石井波的藏汉家族蜂场
5西藏的蜜源与放蜂路线
对上期本文的补充说明

四、西藏发展养蜂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不同地理条件中华蜜蜂遗传资源调查与比较分析[D]. 徐浩. 扬州大学, 2021
  • [2]熊蜂幼虫缓慢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D]. 王兵兵. 石河子大学, 2020(01)
  • [3]西藏蜜源植物调查分析[J]. 陈新兰,雷雪萍,扎罗,张亚玲,姚小波,刘何春,李杨,伍国强,次仁央拉,王文峰. 现代农业科技, 2020(13)
  • [4]中国不同地区东方蜜蜂(Apis cerana)形态多样性分析[D]. 吕言.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 [5]发展养蜂事业,振兴乡村经济[J]. 扎罗,王文峰. 西藏农业科技, 2019(02)
  • [6]西藏蜜蜂养殖技术与示范推广思考[J]. 马才仁卓玛. 蜜蜂杂志, 2018(06)
  • [7]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8]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D]. 何治民. 吉首大学, 2018(02)
  • [9]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研究(1918-1937)[D]. 王晨.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10]雪域高原的养蜂业(二)[J]. 颜志立,覃荣,王文峰,扎罗,颜志立,朱黎,吴银松. 蜜蜂杂志, 2015(10)

标签:;  ;  ;  ;  

西藏养蜂业发展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