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陇西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对策

浅谈陇西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对策

一、浅谈陇西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尚新明,刘新军,闫爱军,单书林,康月琴[1](2021)在《陇西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文中研究表明实现美丽中国离不开实现美丽乡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离不开水土保持工作的支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如何有机切入美丽乡村建设中去,是当前和今后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陇西县桦林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水土保持先期介入,通过生态清洁流域建设搭建美丽乡村建设平台,取得了"水保搭台、文旅唱戏"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显着成效,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建设美丽乡村和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可鉴经验。

韦军[2](2021)在《黄河流域甘肃段土地利用功能时空变化及其权衡/协同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土地多功能视角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转型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土地利用各功能的协同是保障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当前,黄河流域甘肃段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严峻挑战。因此,本文分析了2009-2018年黄河流域甘肃段土地利用功能时空变化、权衡与协同时空格局,并探讨了影响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的驱动因子,以期为实现“三生”融合的区域高质量发展格局提供一定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功能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期间,黄河流域甘肃段“三生”功能水平变化各异,空间分异特征显着。具体变化而言,生产、生活功能总体呈现增长态势,空间上二者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重叠性,较高值区主要以兰白都市圈为核心并向周边逐渐扩散,其次以不同地级市中心为点状分布;生态功能略有下降,空间上呈“西南高中部低”的块状分布,空间集聚效应明显,较高值区集中在甘南黄河上游、祁连山东侧等部分地区,低值区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的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地区。(2)土地利用功能时序动态演进规律:全域尺度下,黄河流域甘肃段土地利用功能经历不同演化特征,均存在极化现象,且区域差距显着;局域尺度下,甘南黄河上游、中部沿黄地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功能核密度曲线分别在位置、峰度、波峰数量和拖尾上具有各自的演进形态,表明土地利用功能在不同区域内和不同时段的动态演进特征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方式在时空上共同作用的结果。(3)土地利用功能权衡与协同时空变化特征:时间尺度下,生产与生活功能存在增强型协同关系,生产、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均存在权衡关系。不同二级功能之间以权衡关系占主导,协同关系较少,但权衡作用强度较弱。空间尺度下,土地利用功能权衡与协同空间分布具有显着的空间集聚特征,空间格局随时间有一定变化,总体上比较稳定。相同功能的空间集聚作用更强,不同功能之间存在明显的权衡关系,协同、权衡类型以“抱团”分布为主,少有零星分布。(4)土地利用功能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生产功能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驱动逐渐占据主导,而对农业生产的依赖性逐渐下降,生活功能受人口密度影响最显着,生态功能受人类活动胁迫的影响逐渐加强,对森林覆盖率等自然生态的响应也有所增强。土地利用综合功能受生产、生活影响更强,但二者分别与生态功能交互后的影响力均强于单项功能,表明生态功能是生产、生活功能持续增强的前提和基础。(5)根据黄河流域甘肃段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功能区域差异、权衡与同时空格局,实行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城镇化地区的差异性、多元化的“三生”功能利用与管理策略,以实现土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化,达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李兰[3](2021)在《基于生态脆弱性的兰州-西宁城市群主体功能区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新时期城市群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兰州-西宁城市群区域作为我国西北部重要的经济发展核心区,其发展对实现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维护西北地区繁荣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既要体现作为区域增长核心的重点开发功能,又要完成生态安全保护任务。但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本底的脆弱性,对实现我国国土空间有效开发提出挑战。因此,协调好兰州-西宁城市群生态环境脆弱性问题和主体功能的关系,以及基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对主体功能区的优化研究,对推动兰西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群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与主体功能区分区管制的理论和方法,贴合兰西城市群的实际情况,运用GIS空间叠加技术方法,评价兰西城市群生态脆弱性状况,并根据生态脆弱性状态对主体功能区进行优化划定研究,为区域规划和国土空间分区管制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兰西城市群生态脆弱性结果评价。依据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计算,得到如下主要生态脆弱性结果:兰西城市群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状况比较复杂,脆弱水平整体偏低,并呈现东北、西南高而其余部分分散破碎的状态;兰西城市群区域生态脆弱性等级结构的县区差异显着,同一等级的脆弱性规模在不同县区间亦显着不同,各县区间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与分异性明显。(2)兰西城市群生态脆弱性与原有不同主体功能区吻合性探索。兰西城市群区域禁止开发区生态脆弱性复杂多变,脆弱程度整体偏高,其中现实胁迫脆弱维度具有极端化特征,重度与轻度脆弱区占比较大,但以重度脆弱性为主;农业型限制开发区的各维度脆弱性状况差异明显,综合脆弱性各等级脆弱区呈正态分布特征;生态型限制开发区的不同维度各等级间生态脆弱性差异较大,综合脆弱性各等级间脆弱区占比相对较小,低度脆弱区占比最高;重点开发区生态综合脆弱性呈正态分布。可见部分区域生态脆弱程度较高,若按照原有主体职能开发,则会导致生态破坏更加严重,这部分区域主要表现在现有重点开发区域。(3)主体功能区优化的探索与分区管制。根据兰西城市群脆弱性与原有功能区主要职能之间的矛盾问题,对主体功能区进行优化改进。形成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主要功能区。最后根据区划方案,对兰西城市群各主体功能区提出管控措施和建议。

苏明明[4](2020)在《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 ——以甘肃陇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作为我国当前农村农民最重要的财产,不仅为农民提供了物质生活方面保障,更是提供社会保障的重要载体。有效并稳步提升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能够从整体上改善农民收入,缩小目前我国存在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农村各项资源的配置效率。承包地和宅基地是农民最主要的两类财产,因此,寻求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实现和增长就要依靠其拥有的土地资源。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实现是农民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发展需要以及国家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效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实现方式将更加丰富。但是,目前的研究对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概念未形成共识,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方面,形成机制不够完善,影响了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获得。而且,从各地实践来看,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还未达到国家预期的优化农民收入结构的目标。通过对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空间差异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影响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可为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可持续实现和增加提供借鉴。鉴于此,本研究以甘肃省陇西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例,经实地走访调查获得第一手数据,对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形成机制进行完善,在此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明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找出具体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是农民以一定的产权让渡方式将其所拥有的部分或全部土地产权让渡给个人或组织获得的非生产性回报收入,以及非农民个体所拥有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和分红收入。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具有依赖性、多样性、唯一性、长期性等特征。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是衡量国家市场化和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优化农民收入结构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推手,同时也是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2)陇西县通过将存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租赁、入股等方式进一步激活了农民的土地发展权价值,通过政策性增值、稀缺性增值和投资性增值使土地实现增值,农民可以从中获得租金、股金、薪金和公益金等“四金”,在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同时促进农民整体收入的增加。(3)陇西县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的莫兰指数为0.6432,且通过了1%的显着性水平,说明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水平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呈现空间集聚特征。总体来看,陇西县各乡镇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水平的冷热点分布格局大致上呈现出南高北低、中高周低的特点。(4)通过比较最小二乘法(OLS)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构建的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影响因素模型,发现GWR模型的拟合优度值大于OLS模型的拟合优度值,调整后的R2为0.9520,表明采用GWR模型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陇西县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空间差异的原因。(5)地理加权回归结果表明,各个因素对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区域上有所差异,且影响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大部分因素对区域中部以及南部地区影响显着。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条件以及当地市场发展状况对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都具有正向影响,对其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区位因素中目标地距离主要街道的距离对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发展起到抑制作用,且各因素在发挥作用,程度和方式各地区都表现出不同。(6)从研究可以发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可以激活土地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土地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使农民获得土地财产性收入。但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能够获取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农民仅是相对区位较好的农民,不能惠及广大农民,具有锦上添花的马太效应。而对于贫困区域,特别是远离城市的山村,更需要雪中送炭式的政策扶持。从长远来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未来必将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但其具有特殊性,不具普遍性,探索有潜力地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为下一步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努力的方向。

何斌[5](2020)在《对生态保护和水利发展的探讨——以陇西县渭河流域为例》文中认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素,生态之根本,寻求水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利用已成为当今社会共识。水利工程在历史上一直是较为单纯的兴利除害目的,与周围生态环境融入性不强。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期间考察了黄河治理情况,叮嘱"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并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治理的讲话既是对黄河治理的准确诊断和治疗良方也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治理对黄河治理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现就陇西县渭河实地调研情况结合水利规划工作经验针对陇西县渭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水利发展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探讨。

肖娅丽[6](2020)在《定西市香泉镇回族人口百年迁移史》文中指出香泉回族镇是甘肃省定西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香泉镇,最早称之为“毗卢寺”、“沙坡子”。清末左宗棠善后安置回民于此,冠名于“安睦乡”,意为“安宁稳定”。它又因水质甘甜可口而被称之为“香泉”。亦因盛产马铃薯,被称之为“马铃薯之乡”。人口迁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及研究价值,因此这也是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人口学等众多学科长久关注的热门话题。追溯香泉镇回族人口的迁移历史,有助于更加全面客观反映当地人口来源。本文以香泉镇回族人口为研究对象,从民族学、社会学的角度借助推拉理论对香泉镇回族人口自1862至2019年的迁移机制进行探究,借此丰富我国人口迁移的田野资料,为我国人口迁移的机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文本。本文从结构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田野描述,绪论主要叙述了选题缘起、意义、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田野描述香泉镇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和历史沿革等方面,呈现了香泉镇的人文与地理环境。第二部分运用推拉理论,结合历史文献和笔者对香泉镇的实地调研,对香泉镇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后到21世纪初、2007年至2019年三个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轨迹及机制意义等方面的研究。香泉镇现代化进程中,当地回族人口不断地往返迁移同其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香泉镇回族人口迁移是政府有组织性的迁移与民间自发性相结合。本质上,既有强制性,又有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其迁移历史,是一部政治、经济、文化的百年发展史。香泉回族镇,是一个由血缘、地缘、情缘构筑的熟人社会,而这有利于加强村落之间、迁出者与故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相同的文化背景是文化融入的基础,也是彼此认同的前提条件。最终,当地回族群众实现了从生存式迁移到发展式迁移的历史性跨越式发展。

刘瑞媛[7](2019)在《基于集对分析法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以甘肃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耕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但一方面,人们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将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导致耕地数量减少。另一方面,农药化肥大量使用,以及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使耕地质量下降。因此研究耕地生态安全对于了解耕地生态状况,提出耕地保护措施有重要意义。我国对于耕地生态安全研究多选择与研究区域同级数据作为基础数据直接得出结论,而本文以县为单位,研究省级耕地生态安全,保证数据基础。影响耕地生态安全因素众多,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着复杂而不确定的关系,集对分析法是处理多指标问题的方法,但在耕地生态安全研究领域的运用较少。本文采用集对分析法对耕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对甘肃省86个县(市区)2011-2016年间耕地的生态水平进行时空分析,研究甘肃省6年来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及变化趋势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1-2016年甘肃省的耕地生态安全呈上升趋势。分为两个阶段,即2011年的较不安全等级(IV)和2011-2016年的临界安全等级(III);从准则层角度看,耕地生态安全压力系统处于较安全等级(II),耕地生态安全状态系统处不安全等级(V),耕地生态安全响应系统呈波动中上升趋势,发展至较安全等级(II)。(2)2016年甘肃省各县(市区)的耕地生态安全等级差异较大,五个等级均有分布,但大多集中在较安全(II)、临界安全(III)和较不安全(IV)3个等级内,各个等级的县(市区)分别有21个、32个和22个分别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0.69%、38.39%和30.69%。安全等级(I)和不安全等级(V)的县(市区)较少,分别有8个和3个,分别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28%和3.95%。(3)甘肃省2011-2016年的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河西地区耕地生态安全整体优于其他地区。6年间耕地安全等级提高的县有39个,等级下降的县有7个,等级不变的县有40个。(4)依据障碍因素诊断结果,制约甘肃省耕地生态安全状况的主要障碍因子2011年为灾害指数、单位耕地化肥负荷、耕地粮食单产和有效灌溉面积比,2016年为灾害指数、单位耕地化肥负荷、耕地粮食单产、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因此,应当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提高民众耕地保护意识,加大土地投入,提高耕地产出能力,保障耕地数量。

马学成[8](2019)在《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县域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以甘肃省陇西县为例》文中提出黄土丘陵沟壑区作为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贫困,严重影响了区域自然生态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甘肃省陇西县地处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黄土高原与秦岭支脉的丘陵地带,地形破碎,降水量少,蒸发量高,土质疏松,水资源短缺,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同时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之一。论文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以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为探讨对象,运用RS和GIS技术、Landsat TM/ETM+/OLI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等,从脆弱性和应对能力两个维度以及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亚系统层面入手,构建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测评指标体系,并以甘肃省陇西县为例,运用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和障碍度模型测度分析陇西县1995-2015年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时空变化及甄别影响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主控因素,根据适应性管理理念和障碍度模型诊断结果给出与完善研究区社会生态系统政策决策优化路径,旨在推进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初步研究结果如下:(1)1995-2015年间陇西县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程度趋于增强态势,总体上1995-2005年间的变化幅度大于2005-2015年间的变化幅度,其中柯寨镇和文峰镇变化幅度最大。1995-2005年间除了马河镇和通安驿镇之外其他乡镇脆弱性呈现上升趋势,2005-2015年间除了菜子镇、通安驿镇、马河镇和宏伟乡之外其他乡镇脆弱性呈现下降趋势。脆弱性相对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区域南部的巩昌镇、文峰镇以及中部的首阳镇,相对低值区基本覆盖剩余各个乡镇,主要聚集在西南部的碧岩镇。(2)1995-2015年间陇西县社会生态系统应对能力水平趋于降低态势,总体上1995-2005年间的下降趋势大于2005-2015年间的下降趋势,其中柯寨镇和马河镇变化幅度最大。1995-2005年间除了柯寨镇、权家湾镇、云田镇和通安驿镇之外其他乡镇应对能力呈现下降趋势,2005-2015年间除了巩昌镇、文峰镇、碧岩镇、和平乡、双泉镇、德兴乡和首阳镇之外其他乡镇应对能力呈现下降趋势。应对能力相对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区域南部的巩昌镇、文峰镇以及周边除了东南部乡镇之外的区域,相对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区域东北部宏伟乡、西北部双泉镇、西南部碧岩镇以及东南部永吉乡。(3)1995-2015年间陇西县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水平处于缓慢减弱状态,总体上1995-2005年间的变化趋势显着于2005-2015年间的变化趋势,其中柯寨镇和碧岩镇变化幅度最大。1995-2005年间除了永吉乡、巩昌镇、碧岩镇、马河镇和通安驿镇之外其他乡镇恢复力水平呈现增长趋势,2005-2015年间除了宏伟乡、马河镇、通安驿镇和渭阳乡之外其他乡镇恢复力呈现下降趋势。恢复力相对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区域南部的巩昌镇、文峰镇以及中部的首阳镇,相对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区域西南部碧岩镇、西北部德兴乡、东北部宏伟乡以及东南部永吉乡、和平乡以及渭阳乡。(4)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提升是各亚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运用障碍度模型诊断其影响因素,生态亚系统的主要障碍因素为有效灌溉面积、自然灾害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比重、林草覆盖率和造林面积。经济亚系统的主要障碍因素是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民纯收入和经济密度。社会亚系统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农村用电量、非农人口比重、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地方财政支出。相对而言,研究区社会经济因素造成的障碍度较高。(5)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优化策略方面,生态亚系统需倡导新思路来加强节水型社会,因地制宜强化生态修复与整治,科学规划强化资源管理与配置。经济亚系统需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体系,优化地方特色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绿色能源生产和消费。社会亚系统需建立稳定且持久的综合政策体系,增强政府综合管理能力。特别是在该区域增强整个社会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

康文慧,宋晓谕,李洁,邓晓红,王宏伟,孙栋元[9](2018)在《基于GIS技术的流域生态补偿方案设计》文中认为明晰补偿标准和新增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是生态补偿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以渭河干流甘肃段为研究区域,以增加区域土壤保持能力为生态补偿具体目标,以区域内25°以上坡耕地为补偿对象,基于遥感和社会经济调查数据,运用最小数据方法对研究区生态补偿标准进行模拟,进一步结合基于GIS平台的InVEST模型模拟结果,分析退耕后种植不同树种增加的生态系统服务潜力,选择退耕后种植的最佳林种,为流域生态补偿项目提供补偿方案。基于遥感数据,通过测算分析渭河干流甘肃段生态补偿方案是:对研究区(渭源县、陇西县、武山县、甘谷县和麦积区)25°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时,每个县/区可以选种最佳林种,最大限度地增加土壤保持量。其中,渭源县和陇西县可以选择常绿针叶林,每年新增土壤保持量分别为144.00万t/hm2和63.04万t/hm2,补偿资金分别为506.67万元和686.70万元,8年可新增土壤保持量分别为1 152.00万t/hm2和504.32万t/hm2。

周波[10](2017)在《甘肃省标准化梯田建设综合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梯田建设对于提高土地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区域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治理区域水土流失以及促进生态建设、保持农业土地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甘肃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成果报告》、《甘肃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和甘肃省水土保持年报等相关统计资料,采用专家咨询、实地调查、现有成果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梯田建设现状及梯田现有技术指标分析、梯田类型区划分、标准化梯田技术指标研究、标准化梯田建设及管理技术研究、标准化梯田建设试验示范及效益评价、标准化梯田建设潜力研究等方面,开展了甘肃省标准化梯田建设综合技术试验示范研究,期望为甘肃省高标准梯田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定量分析了甘肃省及其各地(州)市的梯田、耕地资源量,探讨了甘肃省梯田建设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在对省内梯田实地勘测研究的基础上,选取相关自然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对甘肃省梯田类型进行了 区划分,分析了黄土区和土石山区两个一级区和六个二级区的梯田建设现状及技术指标。(3)系统提出了标准化梯田的概念及主要控制因素,规范了标准化梯田的田块、田片、田区三级系统及标准化设计标准,明确了低标准梯田的判别标准和标准化梯田质量评定程序及评定方法,提出了适合甘肃省黄土区、土石山区的标准化梯田设计规范、设计指标体系、建设标准、施工规程、质量评定和生产管理等技术体系。(4)合理确定了甘肃省不同梯田类型区坡耕地和低标准梯田改造目标,试验示范了低标准梯田和坡耕地田面改造技术、田埂改造技术、土壤培肥技术、梯田路网密度改造技术、排水系统改造技术、集水设施优化技术。(5)根据示范点标准化梯田建设的经济性分析结果,量化评价了甘肃省不同梯田类型区标准化梯田的保水保土效益、抗旱抗灾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了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和坡耕地的土壤呼吸特征,梯田土壤呼吸速率与坡耕地相比高出17.6%;但梯田和坡耕地土壤呼吸速率影响因素不同,坡耕地主要受到PH、全氮两个因素的影响,而梯田土壤呼吸速率影响因素则更复杂;5cm 土壤温度能较好的解释梯田和坡耕地土壤呼吸动态变化。(6)根据甘肃省水利普查资料,统计分析了甘肃省一、二级梯田类型区的现有坡耕地资源量和低标准梯田与标准化梯田面积,提出了甘肃省各梯田类型区建设标准化梯田的潜力。

二、浅谈陇西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陇西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陇西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桦林村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2 桦林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做法
    2.1 水保搭台,文旅唱戏
    2.2 组织保障,系统发力
    2.3 分类施策,精准施治

(2)黄河流域甘肃段土地利用功能时空变化及其权衡/协同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与评述
        1.2.1 土地利用功能概念和内涵
        1.2.2 土地利用功能评价
        1.2.3 土地利用功能权衡与协同研究
        1.2.4 研究进展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条件
    2.3 社会经济状况
    2.4 国土空间利用现状
第三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范围
        3.2.2 土地利用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3 土地利用功能测度方法
        3.2.4 土地利用功能动态演进特征分析方法
        3.2.5 土地利用功能权衡与协同时空特征分析方法
        3.2.6 土地利用功能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第四章 土地利用功能时空演变分析
    4.1 土地利用功能空间分异特征
        4.1.1 生产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4.1.2 生活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4.1.3 生态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4.1.4 土地利用综合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4.2 土地利用功能时序动态演进规律
        4.2.1 生产功能动态演进特征
        4.2.2 生活功能动态演进特征
        4.2.3 生态功能动态演进特征
第五章 土地利用功能权衡与协同时空变化分析
    5.1 土地利用功能权衡与协同时间变化分析
        5.1.1 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
        5.1.2 不同二级功能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
    5.2 土地利用功能权衡与协同空间格局分析
        5.2.1 相同土地利用功能
        5.2.2 不同土地利用功能
第六章 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6.1 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6.1.1 土地利用功能影响因子探测
        6.1.2 土地利用功能之间交互探测
    6.2 土地利用功能提升策略
        6.2.1 “三生”功能管控建议
        6.2.2 权衡与协同区域管控建议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基于生态脆弱性的兰州-西宁城市群主体功能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数据源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第2章 兰西城市群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2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提取
    2.4 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
        2.4.1 生态脆弱性评价单元的选取
        2.4.2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2.4.3 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
        2.4.4 生态脆弱性评价分级
第3章 兰西城市群生态脆弱性评价分析
    3.1 自然潜在脆弱性分析
        3.1.1 总体特征分析
        3.1.2 区域内部差异分析
    3.2 现实胁迫脆弱性分析
        3.2.1 总体特征分析
        3.2.2 区域内部差异分析
    3.3 兰西城市群生态脆弱性评价
        3.3.1 总体特征分析
        3.3.2 区域内部差异分析
    3.4 兰西城市群脆弱性综合评价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兰西城市群不同主体功能区生态脆弱性分析
    4.1 现有不同主体功能区内生态脆弱性分析
        4.1.1 重点开发区脆弱性分析
        4.1.2 限制开发区脆弱性分析
        4.1.3 禁止开发区脆弱性分析
    4.2 不同功能区脆弱性与主体功能的吻合性分析
        4.2.1 重点开发区吻合性分析
        4.2.2 限制开发区吻合性分析
        4.2.3 禁止开发区吻合性分析
    4.3 本章小节
第5章 主体功能区优化研究
    5.1 主体功能区优化思路
        5.1.1 主体功能区优化原则
        5.1.2 主体功能区优化依据
    5.2 主体功能区优化结果
        5.2.1 优化开发区
        5.2.2 重点开发区
        5.2.3 限制开发区
        5.2.4 禁止开发区
        5.2.5 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5.3 主体功能区问题管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 ——以甘肃陇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成果
        1.2.2 国内研究成果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定位
    2.1 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基本概念
        2.1.1 概念和内涵
        2.1.2 特征
    2.2 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功能定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3.1 陇西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规范及程序
        3.1.1 入市规范
        3.1.2 入市程序
        3.1.3 案例分析
    3.2 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增长机制分析
        3.2.1 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形成机制框架
        3.2.2 入市促进农民整体收入增长途径分析
    3.3 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3.3.1 外部环境
        3.3.2 内部动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区选择
    4.2 研究方法
        4.2.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
        4.2.2 地理加权回归(GWR)
    4.3 数据来源
    4.4 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空间差异分析
        4.4.1 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4.4.2 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冷热点分析
    4.5 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4.5.1 GWR模型构建
        4.5.2 GWR模型优势
        4.5.3 GWR模型结果分析
        4.5.4 影响因素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策建议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5)对生态保护和水利发展的探讨——以陇西县渭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问题
2 制约原因
3 功能定位
4 规划未来

(6)定西市香泉镇回族人口百年迁移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田野素描:饱经风霜却历久弥新的香泉回族镇
    第一节 走进定西市安定区
        一、中国薯都:安定区
        二、甘肃咽喉、兰州门户:安定区
    第二节 香泉回族镇概况
        一、香泉镇人文历史简述
        二、香泉回族村简述
第二章 清末民初人口初步迁入 奠定人口分布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同治元年(1862年)之前香泉镇回族人口考
    第二节 清朝末年:左宗棠善后、强制迁徙安置
        一、陕甘回民反清斗争
        二、左宗棠善后
    第三节 民国时期:兵燹动乱流落,逃荒避祸零星徙居
        一、人口迁入来源
        二、迁徙的历史背景
    第四节 人口聚落分布状况及人口迁移历史意义
        一、人口、聚落分布状况
        二、人口迁入历史意义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到21世纪初:自发性与组织性并存的迁移活动
    第一节 1950年~2006年:人口自流新疆
        一、“上新疆”之热现象
        二、基于“推拉理论”分析上新疆动因
        三、互相往来中的变化
    第一节 1983年~1990年:政府有组织性的外迁河西高台
        一、踏入河西锁钥
        二、迁入高台原因及影响
    第三节 人口分布状况及婚姻之变化
        一、香泉山区人口外迁至新疆、河西高台
        二、婚姻范围、彩礼的变化
第四章 2007~2019年:新时代人口近距离迁移
    第一节 新农村之香泉园区陈家屲异地扶贫搬迁点
    第二节 运用“推拉理论”分析搬迁原因
        一、推出“穷窝窝”
        二、拉向新生活
    第三节 人口分布变化及影响
        一、回汉错杂居住的融合局面
        二、山区人口向香泉园、陈家屲村集中
        三、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结语
    一、“推拉理论”解读香泉镇回族人口迁移机制
    二、内嵌于时代与空间中的香泉回族人口迁移
    三、香泉镇回族人口迁移史,是一部百年“发展史”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人员的名单
附录二:清真寺情况统计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集对分析法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以甘肃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2 自然条件概况
    2.3 耕地利用概况
第三章 研究数据与方法
    3.1 研究区数据
    3.2 模型及评价方法概念
        3.1.1 PSR模型
        3.1.2 集对分析法
    3.3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3.3.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等级标准
        3.3.2 获取指标联系度
        3.3.3 确定指标因子权重值
        3.3.4 确定评价等级
        3.3.5 障碍因素诊断
第四章 耕地生态安全结果分析
    4.1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级分析
        4.1.1 甘肃省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
        4.1.2 各县(市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
    4.2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空间分析
        4.2.1 耕地生态安全水平的空间变化
        4.2.2 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的空间分布
    4.3 障碍因素诊断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附录

(8)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县域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以甘肃省陇西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社会生态系统体系框架
        1.2.2 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现状
        1.2.3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现状
        1.2.4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影响因素
        1.2.5 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3.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内容
        1.3.4 论文框架
        1.3.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与地貌
    2.3 气候与水文
    2.4 行政区划与文化
    2.5 社会经济概况
    2.6 生态环境概况
第三章 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获取与处理
        3.1.1 DEM数据
        3.1.2 土地利用数据
        3.1.3 其他地理基础数据
        3.1.4 社会经济数据与历史资料
        3.1.5 实地调研数据
    3.2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测评体系框架
    3.3 构建测评体系指标
        3.3.1 测评体系指标构建原则
        3.3.2 测评体系指标选取
        3.3.3 指标体系有效性检验
        3.3.4 数据指标标准化处理
        3.3.5 数据指标权重处理
    3.4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测评模型
第四章 陇西县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时空分异
    4.1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分析
        4.1.1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变化
        4.1.2 社会生态系统亚系统脆弱性变化
    4.2 社会生态系统应对能力分析
        4.2.1 社会生态系统应对能力变化
        4.2.2 社会生态系统亚系统应对能力变化
    4.3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分析
        4.3.1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变化
        4.3.2 社会生态系统亚系统恢复力变化
        4.3.3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动态变化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陇西县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5.2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因素
        5.2.1 社会生态系统生态亚系统脆弱性因素
        5.2.2 社会生态系统经济亚系统脆弱性因素
        5.2.3 社会生态系统社会亚系统脆弱性因素
    5.3 社会生态系统应对能力因素
        5.3.1 社会生态系统生态亚系统应对能力因素
        5.3.2 社会生态系统经济亚系统应对能力因素
        5.3.3 社会生态系统社会亚系统应对能力因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政策决策管理优化策略
    6.1 社会生态系统生态亚系统
    6.2 社会生态系统经济亚系统
    6.3 社会生态系统社会亚系统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GIS技术的流域生态补偿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区概况、方法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新增土壤保持量计算
        2.3.2 退耕土地机会成本计算
        2.3.3 最小数据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新增土壤保持服务量核算
    3.2 机会成本调查结果
    3.3 研究区生态补偿方案设计
        3.3.1 生态补偿对象确定
        3.3.2 生态补偿标准计算
4 结语

(10)甘肃省标准化梯田建设综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坡改梯的研究现状
        1.2.2 坡改梯的稳定性分析
        1.2.3 坡改梯的生态效益研究
        1.2.4 梯田的优化设计研究
        1.2.5 甘肃省梯田建设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甘肃省梯田建设基本情况
    2.1 甘肃省基本情况
    2.2 甘肃省水土流失与耕地利用现状
    2.3 梯田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4 甘肃省梯田建设现状
        2.4.1 甘肃省梯田建设历程
        2.4.2 甘肃省梯田建设理念与做法
        2.4.3 甘肃省梯田建设现状
        2.4.4 甘肃省梯田建设存在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甘肃省梯田类型区划分及各分区梯田建设现状
    3.1 梯田类型区划分
        3.1.1 划分原则
        3.1.2 划分结果
    3.2 甘肃省不同梯田类型区概况及其梯田建设现状
        3.2.1 黄土区
        3.2.2 土石山区
    3.3 甘肃省不同梯田类型区耕地与梯田现状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甘肃省标准化梯田技术指标研究
    4.1 标准化梯田建设标准与特征
        4.1.1 标准化梯田建设标准
        4.1.2 标准化梯田特征
    4.2 低标准化梯田判别标准与特征
        4.2.1 低标准梯田概念
        4.2.2 低标准梯田判别指标及特征
    4.3 梯田工程三级系统构成及标准化设计标准
        4.3.1 梯田工程三级系统构成
        4.3.2 标准化梯田设计标准
    4.4 标准化梯田的质量评定
        4.4.1 质量要求
        4.4.2 质量测定
        4.4.3 质量评定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甘肃省不同梯田类型区标准化梯田建设技术
    5.1 黄土区标准化梯田建设技术
        5.1.1 标准化梯田设计技术
        5.1.2 田面宽度建设技术
        5.1.3 田块建设技术
        5.1.4 田埂建设技术
        5.1.5 田坎建设技术
        5.1.6 标准化梯田施工技术
        5.1.7 配套工程建设技术
        5.1.8 标准化梯田生产管理技术
    5.2 土石山区标准化梯田建设技术
        5.2.1 标准化梯田设计技术
        5.2.2 标准化梯田施工技术
        5.2.3 梯田配套工程建设技术
    5.3 低标准梯田标准化改造技术
        5.3.1 田块改造
        5.3.2 埂坎改造
        5.3.3 田区改造
        5.3.4 道路改造
        5.3.5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甘肃省标准化梯田示范点建设及效益评价
    6.1 标准化梯田示范点选择
    6.2 标准化梯田示范点建设及效益评价
        6.2.1 平凉市崆峒区火龙沟小流域
        6.2.2 清水县任家后沟小流域
        6.2.3 徽县滩店小流域
    6.3 标准化梯田示范点效益综合分析与评价
    6.4 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坡耕地土壤呼吸特征研究
        6.4.1 土壤呼吸
        6.4.2 材料与方法
        6.4.3 结果与讨论
        6.4.4 本节小结
    6.5 本章小结
7 甘肃省标准化梯田建设潜力分析
    7.1 黄土区标准化梯田建设潜力分析
    7.2 土石山区标准化梯田潜力研究
    7.3 甘肃省不同梯田类型区梯田建设潜力研究
    7.4 甘肃省梯田标准化建设潜力总体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浅谈陇西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陇西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J]. 尚新明,刘新军,闫爱军,单书林,康月琴. 中国水土保持, 2021(09)
  • [2]黄河流域甘肃段土地利用功能时空变化及其权衡/协同关系研究[D]. 韦军.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2)
  • [3]基于生态脆弱性的兰州-西宁城市群主体功能区优化研究[D]. 李兰.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 ——以甘肃陇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例[D]. 苏明明.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5]对生态保护和水利发展的探讨——以陇西县渭河流域为例[J]. 何斌. 建材与装饰, 2020(16)
  • [6]定西市香泉镇回族人口百年迁移史[D]. 肖娅丽. 兰州大学, 2020(01)
  • [7]基于集对分析法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以甘肃省为例[D]. 刘瑞媛.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8]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县域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以甘肃省陇西县为例[D]. 马学成. 兰州大学, 2019(09)
  • [9]基于GIS技术的流域生态补偿方案设计[J]. 康文慧,宋晓谕,李洁,邓晓红,王宏伟,孙栋元.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8(04)
  • [10]甘肃省标准化梯田建设综合技术研究[D]. 周波. 西安理工大学, 2017(11)

标签:;  ;  ;  ;  ;  

浅谈陇西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