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看自动化学科的使命与发展趋势

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看自动化学科的使命与发展趋势

一、从现代信息科技发展看自动化学科的使命和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张嘉楠,李彦敏,张小红[1](2021)在《智能时代教育技术变革的逻辑理路与指向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和后疫情时期学校在线教学的常态化,教育技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引发了全社会对教育技术的关注,人们重新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同时教育技术有了更大的社会责任担当,教育技术人对自身的角色和使命重新思考。该文通过对智能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化及其教育技术变革实践的分析,提出准确定位是教育技术变革的前提,理性回归是教育技术变革的根本,交互融合是教育技术变革的途径,角色重塑是教育技术变革的推力。研究表明,智能时代的教育技术变革迫在眉睫且势在必行。

湖北省人民政府[2](2021)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认为鄂政发[2021]18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9月24日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目录第一章塑造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领先地位一、发展形势二、指导思想三、基本原则四、主要目标第二章构建全域科技创新新格局一、全力争创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二、高标准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

杨青,刘英,曹福亮[3](2021)在《新农科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启示——基于N大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赋予新时代农林工程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N大学在前期发展过程中,其工程人才培养面临着一系列发展困境:教育教学体系陈旧,与科技发展相脱节;教育理念滞后,与行业人才培养诉求不契合;思政教育薄弱,与立德树人任务不匹配。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培养工程创新人才,N大学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及模式改革,探索了农林院校工程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聚焦人才培养质量,重构交叉融合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立足农林行业需求,建立融通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育思维改革,塑造林业工程教育新理念。面向新农科建设,确立以"知农林、为农林、爱农林"为特色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N大学工程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为国内农林院校寻求工程人才培养的内生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加强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重构农林类工程学科及关涉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研-产-学"协同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强化课程思政教育。

彭波,王伟清,张进良,袁建林,余剑波[4](2021)在《人工智能视域下教育评价改革何以可能》文中提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后,作为新时代重要标志之一的人工智能在教育评价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其传统意义上单纯作为评价技术支撑的作用已逐步被打破。未来的教育评价,在评价目标的内涵界定、评价主体功能的发挥、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及评价结果的运用等方面,均将体现人工智能的特点。人工智能的理念必将全面渗透到教育评价改革中来,在整体上影响着教育评价改革的进程甚至方向。实现这种应然而未然之态,一是需要转变教育评价思想,强化教育评价新理念的引领,特别是突显过程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的指导;二是需要拓展人工智能教育测评功能,推进人工智能测评技术的发展;三是需要夯实人工智能教育评价的支撑体系,加强智能化教育测评基础设施建设,改进教育评价制度,努力提升全社会的教育评价素养。

程冰,周丽媛,杨乃桂,黄丽春[5](2021)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文旅人才“双循环”非学历培训模式研究——以桂林旅游学院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前,文化和旅游发展形势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倒逼面向行业的非学历培训质量提升。文章基于项目式学习(PBL)视角,通过构建文旅人才"双循环"非学历培训模式,探索项目式学习(PBL)要素与文旅从业人员培训相结合的创新价值和实际效果。实践表明,该模式符合文旅产业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属性,可以提升非学历培训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内在动力,将成为文旅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李树青,冯昊,丁晓蔚,胡桓,张玉,梅子石[6](2021)在《学科发展相关性视角下我国情报学发展特点与定位》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情报学学科正在进入新时期发展的关键阶段,只有准确的明晰和设定情报学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和学科特色建设,才有助于该学科的长期发展,并真正发挥该学科在社会应用中的价值。本文对大量文献进行整理和理论分析,从学科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比分析了情报学与诸多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情报学学科的学科交叉性特征非常明显,因此和相关学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交互和发生融合。其中,情报学理论本身需要积极面对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现实应用要求,具有社会科学研究的文化性特点,更侧重于它的价值应用和社会服务结合,是管理学学科的重要分支领域,在应用方面有广泛的多学科融合特点。本文系统地从学科发展历史的角度,全面介绍了情报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特点对比,总结了学科发展特点的历史成因,归纳了情报学学科自身的学科属性和定位。

杨秀丽,张晓刚[7](2021)在《计量器具发展新趋势及监管对策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计量器具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新趋势,要求计量器具监管工作深化改革创新,守住国计民生重点领域测量量值准确可靠、能够独立自主溯源的底线。一、计量器具发展的新趋势从国际上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为主要驱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深刻改变着包括计量科学在内的人类已掌握的各种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状。从国内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和科技都在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王琳,赖茂生[8](2021)在《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回顾与展望:基于情报学理论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是同情报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紧密相关的,两者互相促进,密不可分。本文从情报学理论演化的视角出发,考察在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初创期、恢复发展期、改革探索期、深化发展期、转型创新期等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情报学理论和学科建设的作用及影响。针对当前我国国家战略和新一代信息基础环境下情报学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面对的变革挑战,从情报的"耳目、尖兵、参谋"作用、情报学与数据科学双融等方面探讨情报学理论研究如何更好地指导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发展和科技情报工作实践,包括:科技情报工作要坚持为决策部门提供广快精准的情报服务和智库咨询、为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提供情报支撑,基于学科双融的综合集成理论框架实现情报工程智慧化。文章最后从科技情报事业的理论新动力、科技情报工作的学理基础以及融合DIKW信息链的新型科技情报工作等方面对未来十年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参考文献73。

李树青,苏震,蒋伟伟,徐侠[9](2021)在《学科研究对象演化视角下的情报学教育定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意义]了解一个学科教育的关键在于确定学科研究对象,并明确相关研究内容在历史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特点和重点,以及服务于当前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需求和国家需求。[方法/过程]首先,剖析了情报学学科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关系,并从学科研究对象的定位来看情报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关系,重点围绕与情报密切相关的信息和数据类学科,如信息科学、数据科学等,并最终完成对情报学自身学科研究对象的界定。[结果/结论]在此基础之上,从情报应用相关和情报处理相关的静态角度和动态角度分别对情报学教育内容进行了历史总结,并据此提出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的情报学教育体系建设基本构想。

李达[10](2021)在《马克思关于科技的社会作用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从现代信息科技发展看自动化学科的使命和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现代信息科技发展看自动化学科的使命和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时代教育技术变革的逻辑理路与指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准确定位:智能时代教育技术变革的前提
二、理性回归:智能时代教育技术变革的根本
三、交互融合:智能时代教育技术变革的途径
四、角色重塑:智能时代教育技术变革的推力
五、结语

(3)新农科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启示——基于N大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 农林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 教育教学体系陈旧,与科技发展相脱节
    (二) 教育理念滞后,与行业人才培养诉求不契合
    (三) 思政教育薄弱,与立德树人任务不匹配
二、 农林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成效
    (一) 聚焦人才培养质量,重构交叉融合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教育教学体系
    (二) 立足农林行业需求,建立融通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 强化教育思维改革,塑造林业工程教育新理念
三、 农林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及启示
    (一) N大学农林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
        1.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知农林”。
        2. 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体现“为农林”。
        3. 内化责任意识,展现“爱农林”。
    (二) N大学农林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启示
        1. 加强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重构农林类工程学科及关涉专业教育教学体系。
        2. 建设“研-产-学”协同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
        3. 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强化课程思政教育。
四、 结语

(4)人工智能视域下教育评价改革何以可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评价的实景透视
    (一)研究范围
        1. 关于人工智能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问题
        2. 关于智能学习评价问题
        3. 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评价问题
    (二)研究热点与内容分析
    (三)研究趋势
二、人工智能视域下教育评价的应然图景
    (一)教育评价目的:立德树人
    (二)教育评价主体:多元交互
    (三)教育评价标准:科学多样
    (四)教育评价方式:多维联动
    (五)教育评价结果:全息直观
三、人工智能视域下教育评价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转变教育评价思想,强化教育评价新理念的引领
    (二)拓展人工智能教育测评功能,推进人工智能测评技术的发展
    (三)夯实人工智能教育评价的支撑体系
        1. 加强智能化教育测评基础设施建设
        2. 提升全社会的教育评价素养
        3. 改进教育评价制度

(5)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文旅人才“双循环”非学历培训模式研究——以桂林旅游学院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双循环”非学历培训模式研究的背景与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现实需要
        1.1.2 文旅融合背景下产业人才素质提升的现实需要
        1.1.3 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1.2 文献综述
        1.2.1 文旅产业人才培训模式方面的研究
        1.2.2 项目式学习(PBL)方面的研究
2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双循环”非学历培训模式的内涵
    2.1 实践起源
    2.2 概念和框架
        2.2.1 内循环
        (1)驱动性问题
        (2)PBL课程体系
        (3)教学管理模式
        (4)多元化评价
        (5)学员社区
        2.2.2 外循环
        (1)培训保障化
        (2)培训市场化
        (3)培训生态化
    2.3 特点和价值
        2.3.1 能够满足文旅产业人才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性
        2.3.2 能够调动文旅产业人才的内生学习动力
        2.3.3 可以有效推动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3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双循环”非学历培训模式的效果分析
    3.1 学员测评分析
        3.1.1 培训课程满意度调研
        3.1.2 后续培训意愿调研
        3.1.3 不同年龄段对所需课程培训的差异
    3.2 培训效果的社会影响
    3.3 存在的问题
        3.3.1 内循环PBL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深化
        3.3.2 内循环“学员社区”的构建有待进一步精准
        3.3.3 外循环“生态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扩展
4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双循环”非学历培训模式的优化建议
    4.1 增强双循环模式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4.2 加强项目式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4.3 打造精准化、持续性的学员社区
    4.4 大力拓展培训生态边界

(6)学科发展相关性视角下我国情报学发展特点与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情报学学科基本发展情况
2 我国情报学发展历史特点与定位
3 情报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比较分析
    3.1 与信息技术学科的关系
    3.2 与图书馆学科的关系
        3.2.1 两个学科早期的联系
        3.2.2 两个学科后期的不同
    3.3 与信息学科的关系
    3.4 与管理学的关系
    3.5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 结语

(7)计量器具发展新趋势及监管对策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计量器具发展的新趋势
二、关于计量器具监管对策的思考

(8)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回顾与展望:基于情报学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初创期(1956年至“文革”结束):情报学的初心与使命
2 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恢复与发展期(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情报学理论的繁荣
    2.1 米哈伊洛夫科学情报系统学派的影响
    2.2 西方情报学思想的引入与研究
    2.3 我国情报学本土理论研究
3 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改革探索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纪末):大情报观与信息管理理论的崛起
    3.1 大情报观的转向
    3.2 信息管理理论的崛起
4 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深化发展期(世纪之交至21世纪前十年):情报学理论的变迁与争鸣
    4.1 网络环境下信息管理理论的变迁
    4.2 情报学理论沿信息链的拓展———知识理论的兴起
    4.3 情报概念的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之争
5 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转型创新期(21世纪第二个十年至今):构建新时代的情报学理论体系
    5.1 新一代信息基础环境和新时代国家战略
    5.2 新时代的情报学理论体系与科技情报事业创新
        5.2.1 继承和发扬情报“耳目、尖兵、参谋”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
        5.2.2 大数据环境下数据科学与情报学的双融
6 未来十年情报学理论视角下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发展展望
    6.1 加强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新动力
    6.2 开阔情报学理论研究的视野:探索科技情报工作的学理基础
    6.3 变革情报学理论思维:融通DIKW信息链的新型科技情报工作
7 结论

(9)学科研究对象演化视角下的情报学教育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从学科研究对象定位来看相关学科的关系
    2.1 情报学学科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关系
    2.2 情报学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2.2.1 情报学与信息科学的关系辨析
        2.2.2 情报学与数据科学的关系辨析
        2.2.3 情报学的学科研究对象界定
3 从情报来看情报学教育的内容
    3.1 从情报应用和处理的静态角度来看
        3.1.1 与情报应用相关的情报学教育内容
        3.1.2 和情报处理相关的情报学教育内容
    3.2 从情报应用和处理的动态角度来看
        3.2.1 第一阶段
        3.2.2 第二阶段
        3.2.3 第三阶段
        3.2.4 第四阶段
    3.3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的情报学教育体系建设
4 结语

四、从现代信息科技发展看自动化学科的使命和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时代教育技术变革的逻辑理路与指向研究[J]. 张嘉楠,李彦敏,张小红. 中国电化教育, 2021(12)
  • [2]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21)
  • [3]新农科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启示——基于N大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 杨青,刘英,曹福亮. 高校教育管理, 2021(06)
  • [4]人工智能视域下教育评价改革何以可能[J]. 彭波,王伟清,张进良,袁建林,余剑波. 当代教育论坛, 2021(06)
  • [5]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文旅人才“双循环”非学历培训模式研究——以桂林旅游学院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为例[J]. 程冰,周丽媛,杨乃桂,黄丽春. 旅游论坛, 2021(05)
  • [6]学科发展相关性视角下我国情报学发展特点与定位[J]. 李树青,冯昊,丁晓蔚,胡桓,张玉,梅子石. 情报学报, 2021(09)
  • [7]计量器具发展新趋势及监管对策初探[J]. 杨秀丽,张晓刚. 中国计量, 2021(09)
  • [8]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回顾与展望:基于情报学理论的视角[J]. 王琳,赖茂生.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1(04)
  • [9]学科研究对象演化视角下的情报学教育定位研究[J]. 李树青,苏震,蒋伟伟,徐侠. 科技情报研究, 2021(03)
  • [10]马克思关于科技的社会作用思想研究[D]. 李达.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  ;  ;  ;  

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看自动化学科的使命与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